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1 09:21: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篇1

综合我市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实践,主要有以下5种发展模式和类型。

一是依托传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像中华蒜都金乡县,发挥农民群众有着长期种植大蒜的传统习惯和技术优势,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传统粮棉型单一种植结构为大蒜――棉花――蔬菜多种多收立体种植模式,经过多年持之以恒培育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县、独具特色、享誉国内外的大蒜产业,带动加工、贮藏、运销和出口创汇,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常年种植面积70万亩,产量80万吨,贮藏加工能力120万吨,年出口创汇2亿美元以上,占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的50%,形成了大蒜产业一县一品发展格局。全县农民收入的80%和财政收入的70%来源于大蒜种植及其相关产业。嘉祥县充分发挥山石资源丰富和加工、雕刻传统技艺优势,围绕山石资源做文章,大力发展山石资源开发、加工、运输和工艺雕刻,目前以纸坊、马集、满硐为主从事开山打石和板材加工的专业村达到50个,专业户达到10000户,板材加工企业296家,山石开采及加工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来,兖州、邹城分别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兖州绿源食品公司和山东省重点龙头企业邹城呱呱鸭制品有限公司带动辐射下,肉鸭养殖得到迅速发展,企业通过合同订单收购和系列全程配套服务,带动当地及周边肉鸭养殖专业户5000余户,年出栏肉鸭4500万只,年户均增收5万元。

篇2

关于揭东区三农普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我局组织相关人员实地走访了解全区麻竹笋产业种植、加工情况,结合第三次农业普查掌握相关情况,形成该调研报告。

目前,我区种植加工麻竹笋基本集中在埔田镇,已形成产业集聚规模。近年来,埔田镇在省、市、区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把麻竹笋作为高效农业的支柱产业来打造,采取建基地、扩规模、抓出口等措施,种植规模和产量逐年增大。埔田镇作为麻竹笋生产核心区,辐射带动了锡场、新亨、玉湖等周边乡镇的全域发展,先后被评为“中国竹笋之乡”、“广东省竹笋专业镇”、“广东省科技专业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埔田竹笋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全区麻竹笋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2017年麻竹笋产量10万多吨,产值约10.4亿;麻竹笋加工企业49家,年加工量超过6万吨,2017年出口额达8.8亿元人民币,创税5500万元人民币;年销售产值超2亿元的麻竹笋加工企业3家,农业特色产业经营农户8000户,带动农民每户增收3200元,农业特色产业经营专业合作社6家,80%以上的麻竹笋产品出口远销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埔田镇将在一个产业(即竹笋产业),三个延伸(即特色餐饮、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基础上,进一步融产业优势、交通优势与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于一体,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全链条增值,开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该产业园主要依托产业的龙头企业作为纽带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企业,主要是:广东裕洲食品有限公司、揭阳市裕中食品有限公司、揭阳市骏佳实业有限公司、揭阳市雄佳佳品有限公司、广东新路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揭阳市念恩山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作为承载的主体,模式主要是企业+基地+农户;以外贸为主的销售,年出口额达到1.4亿美元以上,已基本形成以麻竹笋产业为主,产业横向延伸,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完整产业链。

篇3

二、用好用活扶贫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政策。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和农业。我们用好用足扶贫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政策,信用部门积极行动,核定项目,发放信贷资金130多万元,产业老板也投入了资金70余万元,充分激活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三、推行好“大户”带动运作模式。我们实行了干部联系产业大户的制度,充分发挥“大户带动”示范作用。×××××年计划出栏200头以上,现存栏50多头,各出栏30多头,建好沼气池2个;××××发展食用菌大棚6个,年纯收入可达3万多元。这一批典型的事例,起到鲜明的示范作用,带动作用,促使我乡规模养殖和食用菌项目得以逢勃发展。

四、以市场运作为主,发展订单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政府必须做好积极地引导工作,但也必须按市场经济的需求进行运作,发展订单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切实降低农业产业化风险的有力保障。我们有1700亩蔬菜生产实行订单农业,由×××公司和××蔬菜公司进行销售;有由××鹏老板组织生产销售的食用菌产业;有隆平高科分公司、县药材开发办组织销售的优质超级稻、黄姜等产业。

五、实行菜稻连种,提高土地的覆种指数。我们积极支持已有的科研成果的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推广,提高农业产品科技含量。推行100亩的的韩国罗卜——超级杂交稻——美国红菜的三季种植方式,有效提高土地的覆种指数,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篇4

一些村镇干部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繁荣农村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认识不足,导致没有将发展高山特色农业相关工作作为重点来抓,没有实地调查,没有工作规划,同时也没有进行广泛有效的宣传,导致干部和群众都没有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带来的好处,影响了农民进行高山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1.2外在动力不强

发展高山特色农业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它涉及的项目繁多,例如:选择项目、制定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引进良种、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科技培训等。这些繁杂的工作仅仅依靠镇政府是没有办法顺利完成的,需要省、市政府甚至国家的政策扶持,包括财政、信息、技术等方面。另外,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也需要全镇各个部门加强联系,团结协作,共同推进高山特色农业发展。

1.3管理不完善

目前,阿旺镇高山特色农业发展仍旧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都是单打独斗,因此,各家各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就比较低,一旦出现问题,就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市场发育也不够完善、市场信息也比较缺乏,农民很难预测市场,非常容易造成损失。农业技术推广也没有实现全覆盖,技术服务跟不上发展进程,严重影响了高山乡特色农业的发展。

2加快阿旺镇高山特色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1提高认识

利用得天独厚的山区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高山特色农业,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选择;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体现比较优势的客观要求;是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发挥农业基础优势的实现形式;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的这些作用,我们有必要提高思想认识,将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作为重要工作提到日程上来,要齐心协力、献计献策,为高山特色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健全特色农业发展组织保障体系。建立特色农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高效决策,科学调度,精心实施;二是加快推广农业产业规模化生产;三是全力实现农业产业市场化流通。

2.2加强项目建设

为了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打造现代农业品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调整农产品结构,激发农业发展活力,需要始终将做强、做大、做优项目建设作为推进阿旺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阿旺镇的实际情况,为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应该着力发展以下几个农业项目,包括:一是大力推进坡改梯建设;二是积极推广项目富农工程;三是全面推行“一村一品”工程。

篇5

一、宁安市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宁安市具有黑龙江省典型地域特征,土地主要以平原为主,森林覆盖率63.52%;位于北纬44度,年均有效积温2650度,适宜耕种,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人均耕地面积7.89亩(2011年),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了自然地域优势以外,宁安市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大地优势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业基础设施完善

宁安市开始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以来,建成水稻育苗大棚5661栋,水稻大棚育苗比重达到79%,改善中低产田8800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80万亩,建设标准化良田2万亩,农业标准化率90%;实施响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黑土区卧龙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及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水利泵站达到54处、干支渠670千米,全市可控制灌溉面积达到38.3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1万亩;完善农机具补贴1031万元,机车总动力全国领先;建成243个农村信息服务站,年信息1800条,实现了农业生产与市场信息的接轨;落实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9处,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02万亩,建有蔬菜大棚1.7万栋。建有自动雨量监测站23处,人工雨量监测点32个,高炮人工增雨防雹基地9处。

(二)政策积极引导扶持

政策引导、扶持是宁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另一项重要优势。为了促进宁安市特色畜牧业发展,市财政专项拨款3000万元扶持资金,作为特色农业发展启动资金,并投资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67个、养殖场270个;积极辟建了三个物流园区,引资1.8亿元建设了源丰对俄果蔬国际物流园区,海关、商检、检测关口前移宁安,蔬菜、水果等优质农产品可直接签封出口,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内陆口岸;引资投入0.7亿元建设了占地3万平米鑫淼物流园区,成为东三省最大的农资、农机物流园区;同时,政府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引导相关农民形成特色产业园区,形成规模经济。目前,宁安市已经建成响水大米生产园区、特色香瓜生产园区,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等项目。

(三)特色企业龙头作用明显

宁安市建设有牡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2个,带动农民订单种植157万亩;组建带动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16家,每个合作社都确定一名标准化生产技术负责人,具体负责生产资料统购、技术操作规程培训、生产指导、统一销售等工作,引领特色行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共同应对市场。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宁安市农民增收近2亿元。

二、宁安市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在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地特色农业扶植政策、较高的劳动力水平和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等一系列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宁安市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规模经济、品牌农业两个方面。

(一)规模经济

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实现规模经营,是宁安市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宁安市全市生猪、肉鸡饲养量分别达到80万头和1000万只,依托鑫鹏肉业和正大实业两大畜牧龙头优势,宁安市畜牧养殖规模化经营比重达到60%,产值实现10.2亿元。

另外,宁安市利用“公司+农户”模式,通过与企业签订订单,实现规模经营。以上海中华香烟集团为例,宁安市利用自身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的烟草种植条件,与上海中华烟集团建立长期关系,利用企业订单,宁安市发展烤烟4.5万亩,平均亩产达到342斤,亩均收益达到2320元,列全省之首(2011)。

在此基础上,宁安市利用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对外农产品出口产业。全市建有蔬菜大棚1.7万栋,蔬菜总面积达到12万亩,每年对俄出口果菜8万吨,出口额5000万美元。

(二)品牌农业

品牌农业作为宁安市特色农业的代表,在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宁安市品牌农业在农民增收中占到了17%以上。“润宝”牌葡萄糖、“镜泊湖”牌绵白糖、“响水”牌大米等多个产品被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福临门响水牌”大米成为世博会参展产品,雪城(鑫鹏)牌猪肉被认定为省级放心食品,“兰岗”西瓜被确定为2008年奥运会指定供应农产品。其中,有机食品认证7个,绿色食品认证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6个,创建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响水大米、虹鳟鱼、兰岗西瓜、蔬菜、优质地产果成为国内外市场的热销产品。

三、宁安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宁安市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有效灌溉面积和节水灌溉面积比例较低;二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鑫鹏肉业、正大实业等龙头企业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合作组织力度不够,规模效应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观念、领导方式还跟不上政策制度创新步伐,开拓性不强,公益发展滞后;四是地方财力有限,乡村不良债务严重,村集体经济薄弱;五是农村土地流转瓶颈制约亟待破解、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

四、宁安市农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宁安市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巨大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保障特色农业优势地位,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发挥品牌农业、规模农业作用,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观光农业是宁安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参考宁安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宁安市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宁安市规模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不能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规划,应该更为广泛地推动“公司+农户”合作,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收益。因此,只有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壮大龙头、优化机制、延长链条、规模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加强规范引导,加快发展;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和对外(俄)果菜批发市场对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实现规模效益。

(二)整合并放大品牌优势,发挥品牌效应

充分利用现有的知名品牌,搞好整合、整治及监管,加大宣传力度,做大做强宁安市烟、糖、米、畜、菜、经等支柱产业;放大品牌效应,建立品牌化涉农企业,扶植其成为新的龙头产业带动规模经营发展。

(三)加大特色农业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对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品牌农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出台扶持政策,构建多元投资体系,形成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政府补贴、地方配套、多方援建、干部入股、优惠贷款等等多元投资融资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

五、结语

篇6

中图分类号 P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194-01

武威市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8 ℃,降水量60~610 mm,蒸发量1 400~3 010 mm,日照时数2 200~3 030 h,无霜期85~165 d。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武威市干旱、倒春寒、霜冻、冰雹、沙尘暴、大风、洪涝等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给特色农业品质及产量造成很大影响,特色农业发展对气象科技服务需求日益增强。武威市气象部门必须加强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服务工作,探索气象科技服务有效策略,为武威市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

1 服务现状

1.1 实践内容

一是分别在古浪县、凉州区等地区设置了啤酒大麦、酿酒葡萄、制种玉米等特色农业试验观测点,对其生育期气候特点进行观测研究,以期掌握其气候适应性及高产特点,为当地农户做好农业气象服务。二是结合武威市农业生产模式的实际情况,更新气象服务内容,为武威市“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与农业部门协作开展项目研究,确定当地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等级指标,为农业部门进行病虫害防治规划、农作物布局及农业结构调整等提供重要决策依据。四是不断拓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增雨以及蓄水功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由孤立、分散、阶段性作业拓展为规模化、集约化、一年四季持续,作业区域覆盖南部祁连山区河流、水库等水源源头和北部重点生态、农业需水区。现阶段,武威市人工增雨雪、防雹作业点达60个,覆盖面积6 000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8%,有效防御了农业气象灾害,降低了特色农业经济损失[1]。

1.2 存在的问题

气象科技服务是特色农业发展有力的科技支撑。但是由于长期存在资金投入欠缺、创新性缺乏以及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导致气象科技研发机构不够完善,致使气象科技服务缺乏创新性,无法适应特色农业不断发展的需求。再加上许多气象科技服务人员属于临时工或兼职人员,未接受专业系统培训,不能熟练掌握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要领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缺乏责任意识及工作主观能动性,阻碍了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服务的深入开展。

2 发展对策

2.1 提高特色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气象部门必须不断创新气象科技服务形式,丰富气象科技服务内容,开发适合特色农业发展的专业化、个性化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提高气象科技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服务水平。

2.2 加强气象科技服务创新体系建设

要建立健全基层气象科技服务系统建设,如大气监测、气象声讯、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等各项先进气象系统,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气象科技服务。加强部门与行业相关机构的沟通与协作,共同研究_发特色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相关项目,有效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为武威市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气象科技服务。强化气象科技服务体系的管理以及制度创新能力,使部门与行业联动高效运行,保证部门资源与信息共享,将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2-3]。

2.3 加强气象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培养

武威市气象局要将气象科技服务人才需求列入本部门人才战略规划,采取外引内培等多渠道引进与培养气象科技服务专门人才。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形成有利于气象科技服务人才发挥自身优势的良好机制与工作环境。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气象科技服务专业技能、高度负责的气象科技服务技术骨干,提升气象科技服务队伍整体素质。结合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服务实际需求,选拔一批工作优秀的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组织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特色农业气象科技业务培训学习,学成归来后将所学气象科技服务知识传授给其他同事,共同提升专业素质。加强对气象科技研究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研究开发人员专业水平,激励广大气象科技服务人员开展特色农业服务创新性研究。建立健全气象科技服务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气象科技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推动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服务的有序开展[4]。

3 结语

气象科技服务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武威市气象部门在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服务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颇有成效,但仍存在着资金投入欠缺、创新性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须加大资金、人才、技术等投入力度,提升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促进武威市特色农业高效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周能.广西气象科技服务的现状与思考[J].广西气象,2006(增刊1):105-106.

篇7

进入21世纪后,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环境,农产品供给也具有一个新的现状:第一,主要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转变。经过长期努力,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2500万吨的水平,粮食总量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大多数农产品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第二,农业发展已由受资源约束向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转变。长期以来,农业政策致力于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增加供给,农业发展受耕地、水资源等的制约非常明显。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解决温饱问题后改善生活质量的需要,农业发展更多地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正在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的新阶段转变。第三,农业正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农业发展已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第四,农民收入的增长,必须向依靠结构调整和提高报酬收入转变。1978年以前,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占80%以上,而农业收入又主要来自于粮食生产。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主要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等,实现农民增收。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农民的新增收入已逐步转为以报酬收入和养殖收入为主。

二、特色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一)特色农业的内涵。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业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和条件形成的。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特色农业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主导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高效农业。它既包含产业规模,也包含体制和组织的创新。

(二)特色农业的特点

1、独特性。特色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具有独特品质,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特色农业区别于常规农业的显著标志,产品的优质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特色农业发展追求的首要目标。“人无我有”主要是指产品品质、产品上市的时间、经营规模、营销服务等方面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是指在竞争对手也有条件生产和提供同种特色产品的条件下,自身的特色农产品质量更好、服务更完善。

2、多样性。从经济合理性方面来看,特色农业不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食物需要,而是满足人们更高的、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反映出不同的特色农产品需求,从而对特色农业提出新的要求和内容,这是特色农业能够发展壮大的市场基础。

3、规模性和高效性。基于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形成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经营,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报酬递增的规模经济。特色农业最终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是增加农民和相关经营者的收入,它既要求资源的利用率高而且可持续,也要求资本的回报率高。

三、如何发展我国特色农业

(一)发展我国特色农业的四个原则。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要发挥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调整,推广标准栽培和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要健全市场网络,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

(三)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垄断性,是保证特色农产品质量的前提。目前,国家已经研究制定了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组织并开展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划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等工作,实行依法保护,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和特色。在如何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四)培育和引进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农业附加值、带动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把特色初级产品变为特色加工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要着眼于国内外市场;既要发展成规模化现代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加工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落实国家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依托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以及与农业科研单位的联合,提高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依托企业强势的品牌效应以及营销策略,解决农户的产后问题,及时为农户提前、产中服务,壮大现代农业规模。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保障我国特色农业发展

(一)对我国农业进行结构性调整

1、培养、发育一批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注重优势,保持特色,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构筑产业带、产业群,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雏形。高效农业园区可以形成一体化的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带、产业群,从而聚优成势。这些具有一定规模、按产业化方式运作的新兴产业,将成为今后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力量。

2、促进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和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和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发展,改变生产方式,高效发展农业。例如,在养殖业的发展中,针对家庭养殖存在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主要依靠传统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解决等突出问题,政府重点推进了养殖小区建设,逐步使农户家庭养殖向养殖小区集中,依托养殖小区兴办专业合作组织,推广高新实用技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产业化、组织化、科技化水平。同时,以专业村为基础,政府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和区域合作。

3、促进农民纯收入稳步增长。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结构调整的效果也主要由农业是否增效、农民是否增收来衡量。而农民纯收入的提高又会促进农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投入。要积极争取国家对特色农业的投资力度。同时,要在各类专项资金以及地方政府的投资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特色农业农田基本建设、旱作节水设施和保护性耕作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特色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培育、开发和推广。各地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资金投入。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鼓励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投资特色农业。

(三)加强特色农业收入补贴。开展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补贴,降低规模不适度风险。农民在选择经营项目时,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即投入成本和项目的预期收益大小来权衡的。技术引入初期,农民充满对特色农产品的期望而大量生产;当技术被农民采纳后,部分农民又由于出现亏损而放弃新品种的使用。因此,政府应根据特色农业的耕种面积给予补贴。具体的操作可从技术引入到技术被农民采纳后的这一时期,补贴量由低到高递增,这既可避免农民受政府补贴的诱惑一哄而上,又可以刺激那些经营特色农业失败的农户继续使用新技术。这种补贴方式有利于形成规模经营,但不利于农民的收入分配。因为随着新技术的采纳,经营成功的农民将得到更多的补贴,造成贫富差距。因此,这种补贴方式宜在新技术引入初期采用。政府还可根据经营特色农业收入与以前农作物种植收入的差额进行补贴。当经营特色农业的收入高于以前的收入水平时,政府则停止对农民进行补贴。

(四)对农业支持方式的改革。我国财政对农业政策补贴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速却在持续下降,究其根源就在于原有的支持手段和方式上。目前采用的主要是从流通领域着手,运用价格支持政策,以粮食风险基金补贴和保护价补贴的形式,按其收购入库的粮食数量进行补贴。由于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普遍存在的寻租行为造成政府补贴和农民收入增加不对称,农民很难从政府补贴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政府支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样,尽管我国在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总量上具有较高水平,但由于体制原因并没有全部用于农业部门。如,农业科研支持在通过国家科技部再分配后,目前难以估计真正用于农业科研的支出数,而且支出方式、支持重点也存在大量不合理之处。对农业支持方式的改革非常重要,将会提高我国对农业的支持效果。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及世贸规则的约束,目前可以改价格支持为直接收入支持。尽管有些学者认为目前我国进行大范围的直接收入补贴时机尚未成熟,但可以实行部分收入补贴,先对一些主要粮食品种和受冲击较大的粮食主产区进行改革。

篇8

党的十报告中重点强调了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在当前看来,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如何转变农业生产体系,用现代化的理念经营农业,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特色农业的概述

(一)特色农业的涵义

在某些设定的区域之内,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借助某些特定的农业资源,获得高质量、高经济附加值以及具有绝对特色的农业产品,并且将这种特色发展壮大,具有一定的规模的高效农业现象称之为特色农业[1]。

(二)特色农业的特征

特色农业具有下列几种特性:第一,特色农业能够将当地的农业资源、人文特色、历史价值进行综合,并且将这些资源所能发挥的效能最大化。最终实现农产品单价增值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目的;第二,特色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使农产品的附加值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市场指向更加准确。

二、新时期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农业人口基数过大,人均耕地生产面积较小。然而,我国地域广阔,某些区域的资源极为丰富,这些资源的存在也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基本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们应当根据市场的基本需求以及当地的资源,积极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基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对于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立,提升农民的基本收入,保证农村地区的经济稳定,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快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运用特色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和落实农业发展规划

完善和落实农业发展规划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实际的农业规划过程中应当按照以下几点进行:第一,所选择的优势产业必须具备较强的特色兴,所选定的产业应当是以各种类别的自然资源为基础,而市场的基本需求则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所有的产业发展必须满足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更应当尊重农民群众的基本意愿。第二,加强产业结构和市场风险的分析,之所以将其称之为特色农业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特定性,而其中所蕴含的风险将会更加突出,因此相关的决策人员更应当充分把握特色农业的基本发展方向,对特色农业做出更为准确的产品定位。只有清晰准确的目标定位才能够将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而有效推动我国的特色农业向着全新的方向去发展。

(二)进行特色农业融资方式的拓展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有基本的基础设施,相关的技术研发和推广以及农民的培养和标准化的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工作开展的基本支撑。当前来说,资金的短缺正是限制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资金筹集,第一,加快和完善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第二,加快税收政策的改革,以税收减免和特定项目投资补贴的形式激发民间资本进行特色农业投资的基本热情,如此一来,能够引进多方资金,使农业金融市场更为壮大;第三,促进各大型农业企业的交流和开发,并且以工商联盟的方式推动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上述办法能够在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以其他的融资方式来解决特色农业发展对于资金的基本需求将会是未来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三)建立健全化农产品市场销售制度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它们实际的经济效益渐渐提高,甚至超过了农业产品,主要是因为工业企业有完善的市场销售制度,从而提高市场经济效益。而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市场买方也愈加发达,市场销售对于工业以及农业等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基于此,为了提高农业产品的销售额以及经济效益,应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销售制度,完善市场影响体系。首先,应该利用市场差异以及产品特性进行农产品高端市场开发。市场差异化能有效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优势。特色产品应该具有市场差异性,符合特色市场销售基本要求。最主要是采用先进的产品技术从而开发更多绿色食品。其次,对特色农产品市场进行考察,然后在进行合适的价格定位。而特色农产品于其他农产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可替代性较小,因此市场其他跟随者很难效仿,根据上述特色农产品特征,对其进行价格定位时,可是适当采用高价化的方式,消费人群主要为大中城市中高端人士[2]。而市场销售的渠道也应该符合大中城市的基本要求,可以在超市,大型商场以及专卖店等大型服务场所进行销售。

(四)合理利用地域优势开发特色农产品

对于特色农业来说另一个快速发展的途径就是创造特色农业产品品牌,产品品牌促进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是产品差异化的基本条件,能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益。根据市场调研发现,现如今多数特色农业发展为小户以及散户等,没有形成系统的市场销售体系,缺乏完善的市场制度管理,不利于特色农产品长久稳定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产品品质已经符合市场要求,但是不利于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管理控制,从而导致特色农产品受到市场的影响,并且对特色农产品的长久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基于上述分析,为了开发农产品特色市场,应该提升农产品特色品牌影响力,以产品品牌为基础,从而在产品品牌的影响下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效益,进一步开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从而促进特色农业的长久稳定的发展。

篇9

1廊坊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产品缺乏品牌效益

近年来,廊坊的农产品主要包括粮食、蔬菜、花卉,以及畜产品。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以上农产品规模已经初步成型。同时,带动了农产品的深加工。与此同时,廊坊的农产品在京津消费市场中,已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推广的过程中,小烧鸡、窝头、大城驴肉等农产品因为包装粗糙、保质期短等原因,不能体现品牌的效应,从而减少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1.2机械化程度低,技术力量薄弱

调查显示,很多地方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管理方式,机械化程度不高,技术力量非常薄弱。第一,在种养品种上,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产品。其中,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比例很少。第二,在种养方式上,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第三,在协作方式上,以农业合作社为基本单位。然而,农业合作社的规模比较小,缺乏影响力,不能对农户进行有效的管理。

1.3劳动对象素质不高

在我国城镇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民涌入到城市当中,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这些劳动力以知识分子、青壮年居多。由于人才的流失现象,导致了廊坊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同时,再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影响,使当地的劳动力质量不断降低。与此同时,真正有文化、懂管理的农户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严重阻碍了廊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1.4农业培训服务不完善

廊坊市在推广农业技术时,主要以充实一线生产的技术人员为主力军。但是,这些技术人员在农业方面的知识、技能长期不能得到更新,不能起到很好的培训效果。同时,由于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生老病死,导致技术培训出现断层现象。可以看出,以上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农技培训的范围。不仅如此,该培训手段由于方式单一,无法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农业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2提高廊坊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办法与手段

2.1取得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必须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度。在此基础上,要求各地政府就农业发展而言,本着“同城化”发展的理念,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一,争取京津地区在人才、市场、技术方面的支持,打破农业发展中的体制障碍。第二,建立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重点发展项目、区域经济发展中,努力创建合作关系。第三,从决策层面出发,与京津地区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促进京津冀农业的健康发展。

2.2积极采用京津农业发展模式,寻求合作空间

与其他都是农业发展现状相比,北京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比较高。该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已经形成了5个发展圈,分别是城市农业发展圈、近郊农业发展圈、远郊农业发展圈、平原农业发展圈,以及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以上农业发展圈包括了多样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比如生态农业、景观农业、精品农业、绿色农业等。因此,廊坊市应该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努力借鉴京津农业发展模式。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在此基础上,寻求更多的合作空间。

2.3定期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技术方面的培训

首先,利用广播、电视、多媒体等宣传手段,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意识。在宣传的过程中,使农民了解到更多的市场需求,加深对环保养殖的理解。其次,选择优秀的农业合作社为示范基地,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让有文化、懂管理,农业技术强的人担任培训专员,负责对农户的培训。最后,各地政府要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大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转变生产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

2.4加强对农业科技与基础设施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求加大科技与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以此来提高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当前,廊坊市政府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比如建立京津发展合作项目,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实力。

2.5发展城郊型休闲都市农业

当前,京津旅游观光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廊坊市可以借鉴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开发出种养、垂钓、休闲、娱乐、餐饮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尤其是要发挥以特色养殖为内容的体验式休闲产业。从市场调查情况来看,当前京津冀周边多数地区还没有被开发。可见,该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空间。鉴于此,可以采用错位发展的办法。总而言之,在发展城郊型休闲都市农业中,应该重视品牌、特色效应,提高休闲农业的品质和服务,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2.6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要求进一步引导、鼓励发展生态型环保农业模式。首先,投入一定的财政资金,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其次,定期对农户进行生态农业方面的宣传,提高在生产中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再次,充分利用绿色环保理念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生产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必须重视宣传的作用。

3廊坊市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

3.1立体现代农业

立体农业的含义是: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相结合,在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化农业的优势作用。具体来讲,立体农业主要是加强农作物与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联系,达到互相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发挥以上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多种功能,进而打造出优质、高效的农业结构。其发展的特点是:第一,节约了土地,实现了技术、劳动力、资金的合理配置。第二,充分利用了光、水、热等自然资源,提高了作物的产出率。第三,减少了有害物质残留,保护了环境,增强了土壤的肥力。第四,促进了经济、环境、农业的协调发展。立体现代农业模式包括:农田立体现代农业、菜地立体现代农业、林间套种立体现代农业。当前,在利益驱动下,导致北方林地被大面积砍伐,加重了环境污染程度。同时,林地的生产周期比较长,短时间很难见效。鉴于此,采用立体现代农业模式,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其中,廊坊某技术学院研制的食用菌已经通过了验收,并在很多地方进行种植、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3.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具有投资高、收益高等特点。该发展模式依靠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提供反季节农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在设施农业中,首先要采购质量高、效率高的设施设备,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品种以及栽培技术。根据农业种类的特点,将设施农业分为设施养殖、设施园艺两个部分。其中,设置园艺包括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连栋温室等。以上温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技术与管理的水平要求比较高。另外,在设施养殖中,包括两个类别,分别是畜牧养殖与水产养殖。

3.3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集休闲、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当前,观光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形成了5个大的类型。分别是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实践证明,观光农业不仅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经济,而且带动了教育、卫生、交通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

3.4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指的是:以签订合同的方式,明确农户与购买方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在合同中应该明确规定农产品的数量、价值,付款的方式,以及违约责任等。该模式属于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应该以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为依据,不能盲目跟风,否则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3.5特色农业

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产业资源等优势,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廊坊市拥有多样化的特色农产品,完全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在于: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提高了市场占有份额。不仅如此,还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

3.6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指的是:采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促进环境与农业协调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在绿色农业中,包括多项现代化技术,比如生物学技术、深耕轮作技术、农药安全管理技术等。当前,大部分农机农业就属于绿色农业。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同,绿色农业更注重环境、经济、农业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

4结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必须转变农业发展的结构。本文以廊坊市农业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该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农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提出具体改进的办法与措施。比如,取得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积极采用京津农业发展模式,寻求合作空间;定期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技术方面的培训;加强对农业科技与基础设施投入;构筑城郊型休闲都市农业;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等。最后,介绍了当前廊坊市的几种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宁强.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都市农业发展探究――以廊坊都市农业发展现状为例[J].北京农业,2015(21).

篇10

一、甘肃省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农产品产量总体增加

(二)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逐步优化,外向型农业发展加快

“十五”期间,甘肃省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000多项次,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33.3多万HM,良种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基地,累计出品4.4亿美元,促进全省农民增加收入35亿多元,人均达193.65元。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苹果汁、干酷素、瓜籽、制种、肠衣、番茄酱、杂豆、苦杏仁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出品格局,农产品出口98个品种,远销74个国家和地区。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

二、甘肃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甘肃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由于甘肃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还较为突出。

(一)农业发展资金短缺,农业 投资 不足

(二)粗放经营, 机械 化程度低,土地产出率低

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而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不到10%;许多地方灌溉又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 渗漏和流失严重, 灌溉水的利用率不到40%;由于栽培技术不配套,土壤水分的利用率不到70%。

(三)总体资源配置不均衡,利用率不高

三、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在甘肃 农业 整体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一)加快促进农村 金融 改革,增加低息农业贷款

高储蓄率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所共有的情况,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积累了大量的存款,资金的闲置不仅增大了邮政局的机会 成本 ,也忽视了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从2007年开始甘肃省邮政局告别了只存不贷的 历史 ,开始提供小额信贷。为使大量存款能得到有效利用,确实地做到服务农民,邮政局也应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因此,有必要将农业贷款与一般的商业和 工业 贷款区分开来。以较低的利率提供农业贷款,并将大量来自农业的存款返回农业才有助于农业的发展。

(二)加大农田 水利 建设 投资 ,发展节水灌溉

解决甘肃农业发展的难题之一就是解决水的问题,因此发展农业首先要加强农建水利投资。应该积极利用当前所有的便利,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将水库所囤积之水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雨水积蓄利用工程”是近两年甘肃省政府为解决农民饮水问题而开始实施的一项工程,目前已解决了陇中缺水的环县、会宁、靖远三县,33个乡(镇)、20.9万人的饮水困难。同时,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也是甘肃省应对水资源缺乏这一问题的另一重要解决途径。

(三)结合地域差别,发展特色农业

篇11

一、盐边县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1.农业内部结构基本合理,比较优势逐步显现

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农业发展的程度和速度。农业中的优势产业要重点发展,而相对薄弱的产业则需要大力扶持。从2006年盐边县农业各产业产值可以看出,农、林、牧、渔、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均有一定的发展。在盐边县农业各产业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在农业发展中占有较大比重,分别达到了45.08%和40.36%。而农林牧渔业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小,仅为1.75%,这说明农业服务体系还不是很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攀枝花市农业内部结构相比,盐边县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所占比重均略高于攀枝花市,这些是盐边县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

2.农业七大产业初具规模

借助独特的气候、光热等资源条件,盐边县通过几年的努力和发展,重点培育了以桑、菜、果、畜、渔、烟、茶为主导的农业七大产业。目前七大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全县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2006年,盐边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2291万元,七大产业总产值达到55747.32万元,占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7.12%。除畜牧产业外,其他六大产业现有规模总计33.66万亩。七大产业中,畜牧业分布在全县的所有乡镇,产值远远高于其他六大产业,具有较大的规模。其他产业虽形成一定规模,但规模还比较小,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始起步但规模和效益亟待提升

近年来盐边县在农业七大产业的基础上已经发展起了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这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辐射和带动了一批农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盐边县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盐边县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晚,县内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也还较低,这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除了七个龙头企业外,其他的基本都是些不具规模的小作坊。

二、盐边县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

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重点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这为以“桑、菜、果、畜、渔、烟、茶”七大基地为主体的盐边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加大对西部地区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的支持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这将有利于盐边县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特色农业的优势。

2.“扩权强县”给盐边县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四川省政府《关于开展扩权强县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是盐边县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要机遇。在行政区划不变的情况下,下放部分经济管理权限,有利于增强发展的自,增强县级政府调控能力,提高县级政府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这意味着四川省有可能对盐边县农业发展直接转移更多的资金;使盐边县可以共享各类农业信息资源和更快捷地了解先进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经验。

3.“金三角”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盐边县的资源优势发挥

2004年在攀枝花召开的云、贵、川资源“金三角”农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用较短时间将攀枝花发展成为具有典型特色、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出口创汇基地。地处云、贵、川资源“金三角”、攀西资源开发腹地的盐边县,县域内水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样、气候资源独特,是攀西地区“早春菜”等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云、贵、川资源“金三角”农业发展战略为盐边县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和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三、盐边县现代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1.支持农业科技入户

目前县内有一些优良的农业技术,但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应用,导致农产品质量良莠混杂。县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把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纳入财政支出的一部分,还要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盐边县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盐边县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并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其次要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可以探索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由当地农民承包经营。

3.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政策扶持

盐边县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县内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就要相应的加大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政策制定上,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工业企业同等看待,使它们享有同等的税收优惠、优惠供地等政策;在制定七大产业建设发展规划后,将七大产业建设任务列入乡镇单项目标考核内容,促进七大产业的发展,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保障;为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更好更顺利的发展,实行限时办结制等优化发展环境的制度,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