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1 09:30: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思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从我国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实际情况来看,大多管理方式较为滞后,没能运用新技术、新手段,造成数据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满足现代化国土建设的需要,甚至不利于社会发展。在改善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工作中,应客观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实现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的优势。
我国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现状分析
(一)管理方法陈旧,效率不高
我国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中大多采用人工操作与管理方法,工作效率较低且出错率高;由于人工操作的局限性,很多数据只能以图纸、文件等形式存储,一旦遇到不可抗的破坏要素,可能造成数据丢失或损毁;再加上文件与图纸查询较为复杂,如涉及数据修改,需要多个部门和多道程序的配合,浪费一定的人力与物力,且管理效果也无法保障。
(二)数据整理混乱,缺乏统一性标准
当前有关国土测绘数据的管理,还缺乏统一标准。测绘数据繁乱,没有形成信息体系。例如,虽然强调“数据统一”,但部门或单位使用的系统版本不同,数据坐标系的读数也不统一,这些都影响管理数据的整合。这种情况造成数据管理混乱,影响了数据管理的工作效率,不利于数据使用。
(三)数据更新缓慢,不利于资源共享
测绘信息系统主要是强化对测绘信息的管理,但如果不能实时更新及深加工,就无法体现信息的价值;以往测绘数据管理工作偏向于数据采集方法的更新,缺乏对数据管理与整合工作的重视,错记、漏记现象频繁;由于缺乏对测绘数据的分析与运用,造成数据共享未发挥应有作用。
(四)社会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应用需要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测绘信息的应用受到限制。目前,国土测绘数据仍局限于个别政府部门内部使用,没能实现部门间的数据融合与共享。加上未及时更新技术应用,缺乏对测绘数据的信息服务反应处理,大量数据无法面向社会、企业及个人,没能发挥应有作用。
完善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的对策
客观分析以往国土测绘数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实现数据管理创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测绘数据的无纸化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工作也可采用“无纸化办公”的方法。通过内部局域网,可实现数据的传输与应用,提高数据库入库率和正确率。采用无纸化办公后,测绘资料的整理、更新及运用都可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通过文件备份可避免数据损坏,为数据管理提供保证。
(二)测绘数据的安全性管理
城市国土建设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数据信息的支持,因此测绘数据管理工作不容忽视。对于可能涉及到国土规划、国家军事安全等的数据,如何保障其安全性,是必须考虑的。通过设置密码、多重备份等,可避免恶意入侵占用数据资料行为,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三)测绘数据的标准化管理
构建标准化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环节,应结合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测绘数据应用的要求,针对性地设计系统软件,保证其合理性、可操作性。通过数据库将国土测绘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做到实时更新与维护,及时纠正错误数据并支持数据共享,可确保相关部门获得需要的数据信息,保证查阅的便捷。
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国土测绘数据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对于传统数据管理工作,无论是工作思路还是方法都相对滞后,不利于数据发挥应有价值。目前城市国土测绘数据收集日益频繁,涉及到的数据成果数量较大,为真正发挥这些数据作用,就要对数据进行经常性核实、校对和编辑。测试数据信息中涵盖的属性信息、空间信息等,具有一定复杂性,也给管理工作提出较多难题。由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在诸多领域得到成功运用,其中采用的GIS信息系统,也可将数据测绘与管理有机结合,强化测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管理,借助GIS技术的便捷化处理与分析手段,可更好地进行数据管理与维护。因此,借助GIS系统,综合考虑我国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实际需要,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系统,运用其应用优势,优化测绘数据管理流程,实现数据融合,可更好地满足国土测绘数据管理需要,更好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当前,南宁市国土局开始运用GIS数据管理系统,利用南宁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的数据,对二者进行综合运用,实现一体化的集成GIS数据平台,更加强调测绘数据的生产,注重数据更新与深加工,能更好地满足实际业务需要。该系统主要运用“多数据冗余”概念,将GIS作为核心存储技术,将测绘数据和GIS系统空间相结合,其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
图1:以GIS为核心的多数据冗余系统应用
通过应用该系统,更好地运用GIS引擎接口作用,可针对不同平台的GIS数据库进行更新与管理,其操作简单、便捷,较为实用。南宁市运用该系统进行国土测绘数据管理,一段时间内的应用效果良好,改变了以往数据与实际脱节、数据整理时间慢、出错多等问题,基本可做到数据一边采集一边入库,及时更新与共享。运用国土测绘和国土GIS技术相结合方法,既可满足测绘工作的需要,也可满足数据管理与应用的实际需求。从根本上说,实现测绘数据和GIS数据一体化运用,通过GIS技术所提供的保障实现数据收集、整合、确认、管理与应用等一系列过程,利用测绘平台实现数据的更新。
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涌现出来,对推动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工作起到支持作用。地理信息系统具有效率高、应用范围广等优势,是新型测绘技术之一。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工作必须构建信息化平台,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信息管理系统,才能提高数据管理效率与质量,更好地实现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系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胜.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国土测绘工作中的分析[J].世界家苑.2012(10)
1. 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现状问题
1.1 认知问题
人们的思维受传统测绘档案管理模式束缚,认为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测绘实体档案信息著录、查询统计、借阅、存储备份与归档、目录信息等。这种管理模式虽然有效地提高了测绘档案的管理效率,却忽视了测绘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制约了信息化工作思路,也导致各级测绘档案部门开展的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缺乏总体的规划和架构,使得目前信息化建设工作起点较低,目标不明确,缺乏前瞻性。
1.2 测绘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2.1 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
测绘档案方面现行、有效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大多都很陈旧,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0 多年前,而且内容也不能覆盖测绘档案管理与信息化全过程。在测绘档案信息化进程中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的明显滞后,导致各单位只能根据各自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需求,分别对部分规定和技术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甚至还自行制定了一些标准,造成了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互不兼容的现象,这必然导致测绘档案信息资源无法共享,造成资源的浪费。
1.2.2 档案整编和档案数字化工作薄弱
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陕西省测绘资料档案馆就开展了馆藏部分模拟档案的整编,由于缺乏对标准的准确认识或者标准意识淡薄,在整编过程中,大多没有按照当时的有效标准执行,整编工作水平低,案件从内容的合理适宜性到形式的表达和美观性,其质量都不尽如人意,更主要的是不便于利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目前需要在统一的技术标准指导下,对原有整编后的档案进行全面核查、修改和数字化,同时对尚未整编的模拟档案进行全面的整编和数字化,但经费和设备又是制约该工程进展的瓶颈,此外,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有待提高。
随着测绘地理信息产品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目前数字测绘档案已占主导地位,但仍缺乏指导数字档案整编和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范,数字档案的整编工作也由于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问题丛生,甚至造成部分工作返工。工作基础较弱,以及经费、设备、人员技术水平的不足,使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尤显薄弱。
1.3 提供利用存在的问题
测绘档案直观反映国家政治、经济、历史变迁和地表变化,是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具有存史育人的作用,是宝贵的社会信息资源。长期以来测绘主管部门和测绘档案管理部门,对测绘档案的作用主要从测绘专业的角度考虑,从而导致测绘档案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和各行业专业部门,而忽略了社会公众这个服务群体。此外测绘档案的保密性、利用手续的烦琐性和管理手段的落后,使得大量的测绘档案长期“沉睡”在档案库房中,造成测绘档案利用率非常低。
2. 提高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合理建议
2.1提高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度,全面构建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
各级测绘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测绘档案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测绘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应充分发挥测绘档案的利用价值。笔者认为,目前国家测绘主管部门亟待组织构建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框架,从宏观上指导各级测绘档案管理部门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由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档案实体整编与数字化、档案的信息挖掘和融合、安全网络系统建设、档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组成,每项工作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因此,构建总体规划和框架时必须统筹兼顾,具有前瞻性。
2.2 建立科学的标准规范体系,保障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
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系统、规范、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现行仅有的测绘档案收集、接收、鉴定、整理、立卷与著录和归档管理规范规定以及测绘档案的术语标准、分类和编码、信息著录等标准已无法支撑测绘档案基础工作的开展,应尽快修订完善; 而测绘档案信息的加工标准、记录标准、传输标准、检索标准、处理与控制标准、存储备份及维护标准、安全性保证标准、原始性保证标准及测绘档案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技术标准还基本是空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些标准急需国家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统一制定。只有建立了标准规范体系,才有可能切实提升测绘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的服务能力。
2.3 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快速、有序、健康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测绘档案实体整编、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的挖掘与融合、档案的保护和抢救、档案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开发等是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涉及的经费巨大,没有经费的支撑举步艰难。
2.4 正确认识和处理测绘档案保密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提高测绘档案的利用率
由于测绘档案的特殊性,大部分档案,测绘档案的保密是必须遵守的底线,但是保密不应是目的,而是应该更好地发挥测绘档案的作用,服务于社会。首先,解决测绘档案密级定级问题,测绘档案密级定级应根据不同测绘档案实体介质,采用不同秘密定级标准实现分层次密级认定,从而实现分层次的开发利用,如矢量数据可依据要素或要素类制定新的密级认定标准,该保密的要素或要素类则可继续保密,该解密的要素或要素类可向公众开放; 其次,采用技术防范措施加强测绘档案的安全,加大力度研究涉及档案的加密和解密技术,从源头上控制测绘档案的安全; 再次,加大测绘档案的信息挖掘与融合技术的研究,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形成不同档案的信息集( 如可按社会公众、政府、专业部门的需求,形成非涉秘版、涉秘版测绘档案信息数据集等) ,为提高测绘档案的利用率奠定基础。
2 5 构建服务平台,提高测绘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的能力
目前测绘档案服务基本还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半手工方式,所开发的测绘档案管理系统也只是实现了原始档案相关目录信息的检索查询、统计,实际意义上的测绘档案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国内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构建测绘档案信息服务平台是提高测绘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能力的技术手段,测绘档案的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单位,应根据相关标准对所需的多种信息服务进行集成,将测绘档案信息本地服务与异地远程利用并举,实现有效共享。
3. 结语
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对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来说,也同样存在着机遇。做好测绘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并使其真正服务于大众,解决好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和永久利用问题,将是提升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推进测绘档案文化建设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014-03
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建设,为政府部门进行地震应急、抗震救灾指挥提供了指挥场所和必要的技术手段,为西安市应对地震突发事件创建了一个良好的高科技应急处置平台,提升了西安市应对破坏性地震的紧急处置能力。破坏性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判断地震的规模、影响范围、损失等情况,并提出一系列科学的救灾方案和调度方案,协助指挥人员实施各种地震救灾行为,实现地震应急信息快速传递、高效处理,提高应急救灾指挥与决策的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震时的混乱和人员伤亡,大大提高西安市地震应急的工作效率和为政府抗震救灾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地震应急信息的传输和紧急事务的处置能力。
1 创建背景
西安市位于渭河强震带的南段,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繁,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1978年国家地震局编制的《中国地震危险区划图》中,指出西安地区未来百年内可能发生的最大震级为M≥6.5级。西安绝大部分地区地震烈度为8度,少部分为7度区,是全省地震高烈度区。鉴于西安市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006年西安市再次被国务院确定为未来15年国家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
2008年,国家测绘局提出了建设“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宏大构想,西安市被国家测绘局列为全国首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示范城市。“十一五”期间,西安市借助“数字西安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项目”(以下简称数字西安),在SuperMap上构建了一个以基础测绘资料、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为核心,以构建完善的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为主要结构,面向政府、公众和行业用户的、开放式的信息服务平台[1]。
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是首个在“数字西安”基础上,应用于省会城市地震应急工作的指挥系统。该系统利用第三方软件二次开发,满足基于“数字西安”数据与本地数据共享的应用需求,为西安市政府和西安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提供抗震救灾指挥服务的技术支撑系统。概括起来就是一套,基于“数字西安”,汇集各行业数据,并为各行业服务的开放心综合应急减灾技术系统,(如图1)。
作为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基础支撑,其应急数据库建设至关重要,只有建设数据完备、分类合理、更新及时的应急数据库,才能支撑系统运算与成果产出。在应急数据的支持下,系统才能完成地震规模、影响范围、损失情况等的判断,完成救灾方案和调度方案的提出,实现地震应急信息快速传递、高效处理,使系统在抗震救灾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2 数据库建设
2.1 数据分类
应急数据库是整个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基础支撑,从系统功能与产出入手开展数据需求分析,为了支撑系统运算与成果产出,必须要求数据种类多、涉及面广、时效性强,将应急数据划分为:基础信息类、社会统计类、地震地质基础类、灾害影响背景类、灾害相关因素类、救灾力量类、联络信息类、预案法规类、灾情信息类、专题地图类十大类42小类数据,更加全面的保障系统运行,(如图2)。
(1)基础信息类数据。
采用“数字西安”提供的公用地理数据,包括:1∶500、1∶1000城市大比例尺基础数据和1∶10000、1∶50000中小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按照国家基础地理图的数据库规范执行,图层名按国家基础地理图起名,投影方式为经纬度投影。主要图层包括:行政区划界限(国界、省界、县界、乡界)、水系、等高线、道路等。
(2)社会统计类数据。
该类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数据,包括地市、区县、乡镇的人口统计;地市、区县的GDP统计;地市、区县、乡镇房屋统计以及区县少数民族统计。
(3)地震地质基础类数据。
地震地质基础类数据涵盖了地震区划、地震活动、地震目录、地震台网分布、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震害与救灾案例数据,同时,由地层、岩石、断裂以及地裂缝组成。
(4)灾害影响背景类数据。
当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只有掌握当地各种背景信息,才能判断出该地区可能造成哪些灾害、破坏程度可能会有多大、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情况估计有多少,当然,背景信息越丰富,对地震造成危害的预估就会越充分,灾害影响背景类数据在各类背景信息中抽取了影响最大、覆盖最广的几种数据,其中包括公路、铁路、水道、桥梁、隧道、大型企业、机场、水库、油气管线、重大火灾、爆炸、有毒、放射危险源、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险区、旅游景点和自然保护区、大型文物保护单位。
(5)灾害相关因素类数据。
灾害相关因素类数据主要是气象部门的气象数据与历史气象统计数据。
(6)救灾力量类数据。
当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为了开展一系列应急救援工作,需要指挥调度救援队伍赶赴现场开展救援工作,同时还要保障后方医疗、物资力量供给充分,因此救灾力量数据至关重要,其中包括了专业救灾队伍分布、行业抢险队伍分布、医疗救护力量分布、消防力量分布、物资储备信息。
(7)联络信息类数据。
联络信息类数据主要包括了地震系统、地方政府、地方抗震救灾指挥部联络信息和灾情速报网络信息。
(8)预案法规类数据。
预案法规类数据主要是指各地地震应急预案。
(9)灾情信息类数据。
当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会产出大量灾情数据,其中涵盖了宏观前兆、震情信息、震感信息、人口影响、交通破坏、建筑物破坏、重要目标破坏、基础设施破坏、次生灾害、社会影响、动态反馈信息、统计信息、灾区范围、人员伤亡分布、居民生活影响、交通情况信息。这些灾情信息主要是一些文档、图片、音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主要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分类。
①文档数据。
地震工作报告、地震震情分析、地震应急预案与法规、抗震救灾概况、现场分析总结。
②图片数据。
地震灾害、房屋安全性鉴定、灾情、工作会议、后勤保障、紧急医疗救护、科学考察、领导视察、普通生活、社会治安、搜索救援、通讯保障、卫生防疫、现场调查、信息保障、灾害评估、震情速报等。
③音视频数据。
地震灾害、震情速报、领导视察、工作会议、现场调查和灾害评估、物资保障、搜索救援、紧急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房屋安全性鉴定、科学考察等。
(10)专题地图类数据。
针对实际数据复杂程度和阐述目的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定制用于不同场合的数据专题应用模板,并加以美工优化处理。专题地图主要包括:基础地理图、人口分布图、国民经济分布图、重点目标分布图、地震分布图、地震地质灾害图、地震台站分布图、危险源分布图、水库分布图等。
2.2 数据收集
地震应急数据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几乎覆盖各行业,数据来源广泛,获取手段多样,在开展数据收集工作中,分别从“数字西安”、陕西省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以及通过地方收集基础数据、地震灾情信息,本地制作专题地图数据五种渠道来获取数据,(如图3)。
(1)底层基础地理信息调用“数字西安”的基础地理数据,包括1∶500、1∶1000城市大比例尺基础数据、1∶10000、1∶50000中小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该数据完全按照国家基础地理图的数据库规范定制,格式标准统一。
(2)通过数据共享与交换,从陕西省地震局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中抽取相关应急基础数据,陕西省应急基础数据库按照中国地震局的规范标准创建,包括九大类24小类数据。
(3)根据西安市的特点进行地方数据的收集,行业数据由各个行业部门牵头,纵向延伸至各区县、乡镇,分门别类的收集相关数据;地方政府数据由区县级政府部门牵头,主要收集联络数据、行政区划驻地信息,同时,地方政府对本次数据收集工作起到协调、配合作用,对行业数据收集有困难的单位部门,提供相应协调与帮助。
(4)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获取灾情信息,灾情信息涵盖了宏观前兆、震情信息、震感信息、交通破坏、基础设施破坏、次生灾害、社会影响、灾区范围、人员伤亡分布等等。该类数据以文档、图片、音视频信息为主,属于非结构化数据,包括照片、视频、文档等,以文件方式管理。
(5)定制地震专题地图模板,按照震级大小、灾情信息获取时间、使用场合在不同的应急响应时间段产出不同的地震专题图,方便领导及时了解震区行政背景、地震背景、震情分布、灾情分布等信息,实现震后快速出图,供领导应急指挥与辅助决策。
2.3 数据编码
数据库运行依靠数据编码进行关联与统一,编码的科学性直接决定了数据运行的准确性,定义统一的编码格式能够方便系统中各模块应用程序的调用,并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将行政区划ID编码定义字符型(char),编码长度14位,由14个阿拉伯数字组成,如图3所示。其中,前6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1995)规定代码,表示省、市、县(市、区);第7、8、9位采用《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10114-88)编码,表示乡、镇或街道办事处代码;第10、11、12位表示行政村、街区或重点目标代码,行政村、截取采用国家统计局行政村、街区代码规则,重点目标代码占用前两位,最后一位补0;第13、14位表示自然村或重点目标,采用顺序编码,(如图4)。
将地震事件的时间编码定义为时间类型,用T表示,用以描述与时间有关的数据字段,长度定为14位,由14个阿拉伯数字组成,采用公元纪年的北京时间,精确到秒,表达格式(如图5)。
2.4 数据处理与入库
底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直接调用“数字西安”的基础地理数据,该数据完全按照国家基础地理图的数据库规范定制,数据可以直接调用。
从陕西省地震局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中抽取的应急基础数据是严格按照《区域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格式规范(修订稿)》要求整理入库的,该规范属于地震行业通用标准,本次数据库建设中也沿用此标准,数据可以直接入库。
灾情信息是伴随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产生的,信息涵盖面广,格式多样,主要以文档、图片、音视频信息为主,这类数据属于非结构化数据,直接以文件方式存储管理。
地震专题地图模板是按照系统功能需求定制,该模板直接保存于模板库中,方便系统调用。
数据处理工作主要是针对从地方收集的非标准化数据,包括从各行业获取的数据和地方政府数据,数据来源广泛,数据量大,由于以收集各行业现成数据为主,数据大多为纸质文档、纸质图件、word文档、excle表格、jpg图片、accesss数据库等格式,都是按照各行业自有标准与格式上报,必须进行二次处理才能入库。数据类型以属性数据居多,矢量数据所占比例较少,因此,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大部分是属性数据的空间化处理,尤其是以重大火灾、爆炸、有毒、放射危险源分布、重要目标等点属性数据的定位处理。
数据整理的工作思路是:先处理属性数据,后处理空间数据。
数据处理的工作思路是:《区域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格式规范(修订稿)》要求的数据按照此规范整理,规范要求外的数据效仿规范格式整理。
空间数据处理工作思路是:对于《区域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格式规范(修订稿)》要求内的数据,首先将各类空间数据与陕西省地震局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中现有的各类数据做比对,若省局库中已有此条记录,则只更新该条数据的属性部分;省局库中无此条记录,则将其空间化后存入省局库。对于《区域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格式规范(修订稿)》要求之外的数据,需要空间化处理的分为三类:一类是有经纬度信息的数据;另一类是有道路门牌号地址信息的数据;还有少数数据既没有经纬度也没有道路门牌号地址信息。对于有经纬度信息的数据,通过软件批量导入,一次性处理为空间数据;对于有道路门牌号地址信息的数据,依托“数字西安”进行数据采集,“数字西安”的数据共享服务模式就是为政府、公众和行业用户提供开放式、一体化的空问信息提供服务的,其中包含了西安市大量社会公共数据与位置信息,特别是在西安市三环范围内有详细的道路与门牌号信息,可以通过“数字西安”平台批量处理三环内有道路与门牌号地址信息的数据,对于三环外有地址信息的数据,在“数字西安”上利用其数据采集功能模块逐个空间化,通过链接到西安市电子政务网,进入数据更新网站,在电子地图上找到相应位置并点击,及得到该点位唯一的ID编码,然后在相关属性表中录入该点位的属性数据,完成一条记录空间化,(如图6)。对于少数数据既没有经纬度也没有道路门牌号地址信息的数据,借助网络搜索引擎找到其地址信息,然后用上述方法空间化。
3 数据应用
应急数据库的建设为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准确、高效运行提供了数据支撑,使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快速完成地震判定、完善救灾方案、提出调度建议,实现地震应急信息快速准确传输、高效处理,辅助西安市政府和西安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提供抗震救灾指挥服务,使系统在抗震救灾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如图7~9)。
4 结语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255-01
就当前大部分配电网来说,依旧存在着设备多、环境杂以及分布广等诸多不利因素,而想要在此情况下进一步确保供电的可靠性,必须要加强巡检管理。基于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现对配网巡检工作的消缺率、完成情况、计划安排等工作指标的信息化管理,而基于移动GIS的配网数字巡检系统正是顺应其发展事态的有利技术革新。
一、基于移动GIS的配网数字巡检系统设计
(一)移动计算环境
基于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的极大化发展,促进人们已经进入了当前的移动信息时代,而通信需要地点间固定连接的这种限制也已经不复存在,移动终端可以在以无线网络为主的情况下进行联网,随时随地移动的获得信息服务,该种计算环境具有移动性、灵活性、分布广泛性的特点,它就被称之为移动计算环境。
基于移动计算环境,形成了移动GIS这种图形信息平台,它将各种技术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GPRS(无线通讯设备)等进行综合。随着移动计算环境的发展,移动终端若装备了移动GIS,便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获取所需地理信息。
(二)建设思路
基于移动GIS的配网数字巡检系统设计,主要是遵循“3W1H”的工作思路,也就是:What(巡什么)、When(什么时候巡)、Who(谁巡)以及How(如何巡),其中贯彻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周期化、数字化、网格化以及标准化。该系统以信息化作为最关键技术手段,利用网格化实现对工作者与设备的责任管理,构建重要与重点设备的周期化、差异化巡视工作方案。该系统最关键的特点便在于一系列数字化的配网管理,可进一步促进配网数据准确性、及时性的提高,最大限度的避免事故发生率,缩短处理故障时间,从根本上确保供电的可靠性。
(三)系统组成
基于移动GIS的配网数字巡检系统主要由任务管理工作包、数据分析工作包、标准巡视工作包、监控指挥中心、移动工作单元以及移动GIS数据平台六个部分组成。
(四)工作方式
基于移动GIS的配网数字巡检系统是通过对巡检任务的定制来简化移动任务的,与此同时,借助于GPRS通道与GIS中心服务器进行连接,这样来取得实时数据信息。
(五)技术架构
该系统在配网GIS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深一步拓展,图形开发平台则借助InterGraph实现,框架的开发基于NET构架,开发模式使用组件方式,与电力企业提出的即插即用要求相符。
(六)移动工作单元
该单元由移动GIS数据平台、GPS定位器以及GPRS传输通道构成,其中,GPS定位器的作用是向现场工作团队提供精准的导航信息,移动GIS数据平台则是提供巡检现场主要的工作数据,GPRS提供和监控指挥中心双向互动信息交换途径。
UMPC全称为Ultra-Mobile PC,也就是超移动个人电脑,属于移动工作单元最关键的硬件载体。该技术较之于传统的笔记本电脑来说,无论是便携性还是通讯能力都更好,特别是具备更好的无线连接技术,若装配上GPS导航器,便可以有效的进行导航、通信任务。
借助于移动工作单元,工作团队可以便捷的获得诸多实时信息,包括配网单线图、配网馈线负荷信息、各种参数与图纸资料、自己以及同伴的位置信息等等。另外,依据移动工作单元反馈回来的位置信息,监控指挥中心还可以对工作团队的位置进行精准定位,并直接传达工作任务,实时指挥配网巡视及抢修工作。
(七)移动GIS数据平台
通讯组件“移动GIS数据平台”,将数字化地理信息、电力设备图形、电网结构信息综合起来,可以非常直观的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将电网实时运行状况展现在人们面前。
移动GIS数据平台可以提供的功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巡检状态记录、巡检任务导航、配电网设备统计、供电范围级供电电源分析、配电线路切改、配网规划、负荷转供等等。
(八)标准巡视工作包
该工作包主要的任务在于解决“巡什么以及如何巡”。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经验表明,持续进行对设备状态的跟踪、记录,极大的有利于对设备鼓掌原因与故障发生临界值的分析,标准巡视工作包的设计理念,是在于将传统配网巡检所具备的“缺陷记录”方式,从根本上转变为“状态记录”的方式,也就是持续性、全程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管理与记录。
标准巡视工作包将设备的巡检数据主要归于两大类,其一为静态数据,其二为动态数据。其中静态数据表示在设备出厂与安装之后就客观存在着的,例如设备的规格、厂家、型号等各方面内容,静态数据无论是对于设备的资产评估还是对网架结构的改造都有巨大意义。另外,动态数据则是随着数据运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一类数据,同样也是在巡检中必须要重点记录、测量的一类数据。标准巡视工作包作为一种有效且重要的巡检手段,由系统从根本上提供巡检工作包的版本管理功能,专业的工程师依据故障发生率以及历史巡检结果,对当前状态进行描述,这样一来,标准巡视工作包便将其提高巡视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巡视的应用优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九)任务管理工作包
该工作包负责的任务则为“谁去巡、什么时候巡”。首先,在初始化阶段,巡检管理工作者在依据配网设备分布的情况下对工作网格进行划分,并制定相应的巡检计划、委派巡检人员;其次,在分析阶段,该工作包利用数据分析工作包,分析设备鼓掌、设备运行状态临界次数,对当前的危险设备安全等级进行确定,同时依据结果随时改变当前的巡检方案。
(十)数据分析工作包
该工作包作为软件高级功能包,负责设备故障分析、人力资源使用统计与分析、故障设备种类统计等工作,借助于数据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向任务管理工作包直接提供有关巡检任务、周期巡检计划的数据。
二.基于移动GIS配网数字巡检系统的特点
基于移动GIS配网数字巡检系统,从根本意义上颠覆了传统配网巡检的工作方式,实现了巡检到位的可视、可控性,在实时反馈的基础上,可以对现场状态做出实时判断,借助于GPS导航具有精准定位的功能,提高了巡检效率,避免了人为设备漏检发生,提高了准确性,可以实现对发生缺陷的及时处理,并能根据丰富的数据支持,相应的更改周期性巡检计划。总的来说,它能够为配网的巡检管理提供科学管理手段,具有推广的价值。
结语
基于移动GIS的配网数字巡检系统,彻底贯彻了现代配网巡检管理思想,融合了GPS、GPRS等各项技术,为配网设备的状态监控、安全隐患发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且随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移动GIS的配网数字巡检系统也必将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本志.基于配网GIS的电力智能巡检系统设计与应用[J].北京测绘,2010,(3):64-66,92.
中图分类号:P272 文献标识码:A
数维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系统(Walkre)依托于强大的数维信息化测绘平台(WalkIMap),集存量楼盘图属数据自动提取落宗,土地和房产权籍数据融合建库,地籍房产权属调查测绘于一体。建立实施以土地为核心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中国产权管理机制的重大革新,任重而道远。自《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落地实施以来,我国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整合工作有序开展。为实现不动产登记信息共享、形成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在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有序推进的今天,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研究如何深入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
1.1 不动产权籍
不动产权籍是指记载不动产的权属、位置、界址、面积、用途、等级和价格等的表卡簿册证、图件和数据的总称。
1.2 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
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指依照不动产权利人的申请和由政府统一组织,通过权属调查和不动产测量,查清不动产的权属、界址、面积、用途、等级和价格等基本情况,形成数据、图件、表册等调查资料,为不动产登记、核发证书等提供依据的一项技术性工作。不动产权籍调查作为不动产登记的前提和基础,是“四统一(登记机构统一、登记簿册统一、登记依据统一、登记信息平台统一)”的内在要求,是保证已完成不动产登记职责和机构整合地区,顺利开展不动产登记工作,实现日常不动产权籍调查有序运行的必要前提。
2.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1 现阶段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在不动产分散登记时期,农、林、地、海、房产等部门各自开展调查测绘工作,有着不同的作业标准和规范,使用的作业工具也不尽相同,由此带来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在标准规范、源数据、作业工具等方面难以协调的问题。目前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第一,规范标准繁多。各部门(国土、房产、林业、农业、海洋部门等)进行不动产权籍调查的内容、基本单位、所依据的规范及数据库规范均存在差异,无统一的标准。例如,国土部门有《地籍调查规程》,房产部门有《房产测量规范》,林业部门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统一登记后,多个版本的规范容易相互产生冲突。
第二,源数据种类多。虽然国家要求不动产权籍要实行一体化调查,但在实际操作中,土地和房产权籍调查测绘仍由多家机构完成,每个机构都有各自的源数据。如外业测量数据;影像数据;已有的房产、地籍等电子数据;档案数据等。如何将现有的数据进行整合利用,是大家需要面临的问题。
第三,生产效率低。由于分散登记时期地籍、房产数据分开生产,地籍测绘和房产测绘从业人员分化,形成了专业壁垒,导致地籍和房产的一体化调查开展困难。目前不少地方仍然采用地籍、房产数据分离生产操作模式,地籍、房产成果数据无法相互关联调用,影响了数据整合进程,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第四,成果结构不清晰。地籍、房产调查分离操作也带来了图表、影像杂乱无章等成果问题,导致更新、查询无章可循。另外,很多地方房产测绘并没有按照规范操作。按照国家要求,不动产测绘必须要保证不动产单元编码的唯一性。
第五,作业工具多样化。不同测量单位,采用作业方式不用,工具也不尽相同,常见的工具有AutoCAD平台、ArcGIS平台以及自主研发平台等。这必将导致数据发生冲突。
2.2 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1)实施一体化调查
调查测绘机构要扩大业务范围,不再将地籍和房产的业务分开,实施一体化调查。测绘资质的改变铺垫了一体化调查的基础,原本的地籍测绘或房产测绘资质现在变成了不动产测绘资质,测绘单位既可以从事地籍测绘也可以从事房产测绘。浙江不动产测绘已全面启动,多地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规程,三测合一是趋势。
(2)原有数据的利用
地籍和房产的存量数据非常庞大,这部分的数据应当按照不动产登记的数据标准,需将原有的地籍数据和房产数据进行迁移转换,然后进行落地关联,房落幢,幢落地,地落宗。
(3)规范调查成果
第一,要统一测量数据标准。国家在不动产数据建库标准规范中明确了每一项内容包含的字段,例如房产中的逻辑幢、层和户,宗地的宗地基本信息,界址点和界址线等。无论测绘机构使用什么软件平台,最终要生成统一标准的数据,才能满足规范要求。
第二,要加强数据交互与继承,如房屋要继承土地的宗地信息。如果继续采用手工交互的方式,出错的可能性比较高,工作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3.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工作思路
3.1 技术路线
以地籍调查为基础,以宗地为突破口,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不动产权籍调查成果资料,采用已有含坐标的城镇地籍数据库、集体土地所有权图、农村宅基地地籍图、大比例尺地形图、高分辨率影像图等图件作底图,通过内业判读,外业测绘与核实的方法,完成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工作。
3.2工作流程
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分为以下5个步骤:调查前准备、权籍调查、不动产测绘(地籍、房产)、质检入库、成果归档。
(1)调查前准备
历史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根据资料、调查现场的情况制定调查方案,提前发放《指界通知书》;寻找控制点;到相关部门(国土、房产、林业等)提档或在业务系统中查询相关资料与数据。
(2)权籍调查
核实与调查不动产权属情况;核清界址状况;绘制宗地、自然幢、不动产单元的草图;详细真实地填写《不动产权籍调查表》。
(3)不动产测绘(地籍、房产)
外业:控制测量;界址点测绘;宗地测绘;房产测绘。内业:绘制宗地图;录入宗地属性;绘制自然幢;录入自然幢属性;房产面积计算,分摊处理。
(4)质检入库
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成果主要包括文字成果、表格成果、图件成果。必须转换为相应的不动产登记权籍管理系统数据库格式,使不动产登记系统能直接调用。同时,入库前还必须进行拓扑、逻辑检查。
(5)成果归档
调查成果应以宗地为单位,以统一规范、要求进行整理,将纸质档案与电子数据分类归档。
结语
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技术体系的建立,涉及多项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并不会一蹴而就。数维不动产权籍调查系统实现了不动产权籍调查中的土地测量,规划测量,房产测量的统一,一套系统即可实现土地从规划定线到农专用到房产预测量、实测量到竣工测量到房产发证的所有步骤。实现了多种测量归一化,省去在各个步骤中使用各种复杂的测绘调查软件的麻烦,统一了标准,降低了成本,简化了步骤,提高了效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U612.1+4文献标识码: A
一、水运工程测量重要性分析
(一)对航运的指导
在以往的水运工程建设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水运工程勘测不完整、不科学甚至出现错误等情况和现象而产生了许多不好和负面的影响,导致水运工程竣工后无法实现预期的航运规划功能和设计预设标准,依据工程规范,水运工程在施工前,实施航运测量作用和效果是很好的,一方面测绘结果能够掌握运输交通的运作流程,另一方面通过水运的布局图设计出港口周边的交通运输路线和整体规划方案。
(二)保障安全
根据涉及面域范围的大小,我国水运工程涉及到不同级别的运输,如:沿海、近海、远洋等,每一个级别的水运工都面临安全隐患。水运项目施工前进行实地勘察与测量,不但可以很好的疏导水运交通,还可以为航运营造良好条件。同时,在工程测量方案指导下对水运设施加以改善,能够保证批船舶运送的有序性。
(三)维持和规划交通流动功能
从我国现在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现代国际化的进程而言,水运交通依靠其承载量大、运送成本低、容易调节和控制的特点,终将成为新时代货运和客运的主要方式,在设计和规划水运工程项目期间,综合性的测量该项目的水运进行,就能使水运交通面临的诸多难题解决,而在勘测水工建筑物的同时,不但使不同规模水运工程的基础设施完善了,还对后期水运工程项目可能要用的基础建设有部分的预建,使得船舶在起航运行等操作上更加方便和快捷。
二、水运工程测绘新技术的应用现状
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是大力投资和发展改造交通事业,优越的交通运输条件能够提高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必备建设,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发展频繁,再加上近些年发展的空运,这些运输方案随着国际化的进程和现代物流的需求,结合不同的实际情况,采用陆运和空运的方式在某些因素的干扰下,其运输成本和运输效率会大大的降低,这时,水运工程的发展就显得必须和必要,尤其现代水运工程在测绘和施工过程中采用新技术,加大了水运规划的合理性,同时提高了水运行业的信息化管理。
我国现代水运工程测绘起步较晚,不论是工程测绘条件,还是测绘人员设备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例如,水运测绘的相关理论不成熟,测绘设备的精度和智能化不高、测绘人员的素质和测绘技能培训等都不能有效的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系统,这样不仅没有起到水运测绘的作用,而且还增加了项目费用的投用,而水运工程中,水运测绘是整个水运工程是否能够顺利完成的重点,它与后期工程施工时的水运交通的是否通畅和质量息息相关,而且它还指导着航运的安全和交通流通。当前水运工程测绘的主要方式和方法是借鉴一般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测绘的方式方法并结合水运工程的实际情况而总结出来的,水运工程测绘新技术包括:DT 技术、GIS 技术、GPS 技术和RS 技术。
三、实际测量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先进性
工程测量传统模式的不足已经很明显,水运项目未来的测绘技术应具备先进性。必要时可用先进的勘测技术完成交通工程的测量取样,这是水运测量未来改革的趋势。运用自动勘测系统是测量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测量方面建立高科技勘测系统帮助人员,不但可使大面积的测量范围被覆盖,还能防止由于人工录入数据导致的过失。
(二)可靠性
测量工作要据别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样才能使勘测数据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水运工程最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水工建筑物,不管是水资源调度还是水路运输,要正常运转都得通过水上基础设施。这就要求现场勘测人员根据水运项目所处的实际环境,对数据信息进行多方勘察测量,给设计人员提供参考标准。
(三)综合性
水运工程测绘工作还要需要其他配套建筑物的辅助才可以发挥良好的作业效率。现代工程测量根据综合性原则,不但要对内河及沿海的面域大小考虑,还应综合测量运输船舶结构面积大小,从整体上反映水运交通设施的性能状态,提高水运工程测量的操作效率。而最关键的是要对以港口为主的停泊站点加以考虑。
四、水运工程测绘技术的进展和预测
我国水运测绘事业在测绘技术、测绘装备上迅速发展,同时测绘的主要内容也在丰富和完善中。当前,水运工程测绘的主要内容有: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水位控制测量、水深测量、施工测量、水文观测、变形测量、地形图及水深图制图和各种图集编绘等。
平面控制测量技术是在GPS 和RTK 差分技术的应用基础上进行的,在测绘过程中使相对动态的三维定位的精度由原来的分米单位提升到厘米单位,这样就能够使各种比例尺测图实现准确性,同时符合部分施工测量对平面测绘控制的精度要求。
新世纪以来,GPS 技术应用的十分广泛,采用水准法结合地面重力数据、地面高程模型及航空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梯度测量等各种高科技技术手段,这样可以推动区域水准面精化技术的长足发展和巨大的技术进步。此外,伴随高精度电子全站仪的发明和发展,电磁波的三角高程测量的测绘精度得到了提升,这种技术的应用为长远距离,大跨度河流等的高程测量及测绘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和作业方式。
地形测量的准确性也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的基础上的,全站仪数字测绘技术和RTK-DGPS 自动化技术,以及计算机的数字成图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水运工程的测绘施工中GPS 全站仪和各配套系统技术已经别广泛使用,进行室外作业中数据的采集、传输、计算、储存等工作,实现无纸化、信息化、科学化测绘和管理。现代水运工程测绘技术发展中水深测量的自动化是一大突破,比如采用在沿海等各大港口都引进或者研制自动遥报水位仪,就能使工作效率提高,实现水深测量外部作业的自动化成图管理,建立起我国港口的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另外,在施工测量、水文观测、变形测量、地形图及水深图制图和各种图集编绘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引进了科学手段,各个分步上使工作时间节省了,同时还使测绘质量提高了。
五、不同水域测量需要注意的事项
水运工程已是改造交通运输体系的重点项目,跟我国交通运输改革联系密切,也是人类有效的开发自然地理环境途径。工程单位在测量时应引入先进科技,并进一步提高其技术,即依据水域范围的不同制定测量方案。目前,国内水运工程范围包括沿海、近海、远洋、内河等。①沿海运输。这种水运方式在大型船舶的运输较常用,在大陆周围沿海航道比较常见。这种水运方法在测量时要对周边陆地的布局考虑,防止规划方案与实际地形发生冲突。②近海运输。近海面域比较广泛,在勘察测量技术方面应选择大范围测量系统,如GIS、GPS等联用,测量时应对邻近国家的水运交通条件考虑。③远洋运输。这种水运工程涉及广阔的对象,由于运输距离超远而给测量带来很大困难,可用数字处理技术,配合其它测量方案实现自动操作。④内河运输。内河水域面积狭小,工程测量的重点是对沿岸停泊的要求考虑,及其货物装载的作业空间。
结语
工程测量的目的是更好的指导项目施工,工程测绘技术的而应用鞥能够减少测量中的失误,获取真实有效的水运工程信息。水运工程测绘技术的发展必须要有科学技术、新技术设备、新施工技术作为支撑,伴随高精度的定位测深的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普及和更新,我国水运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1.引言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国家、省、市部署的一项重大确权登记发证任务,是中央从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这项工作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为加快部署工作,2011年5月,国土资源部联合财政部、农业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60号)文件。文件要求切实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力争到2012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
作者参与了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登记工作,现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登记的3S技术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对以后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2.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技术流程
(1)根据测区现有数据情况,以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或最新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为基础,采用最新遥感影像数据套合以村为单位权属界线为调查底图。
(2)实施农村村民小组集体土地权属调查,以实测法和解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测定权属界线交汇点等重要界址点。解析法为调查员及指界人对集体所有权地块正射影像为参考进行室内判读,对有疑问的、室内无法判断界线位置的地块进行外业巡查或实地测量,即为实测法。相邻村民小组双方共同指认界线。
(3)调查结果确认无误后填写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表,建立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将土地的权属状况、权属界线、利用状况等数据入库。
(4)进行农村村民小组土地登记发证。
(5)实行计算机系统管理,建立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3.3S技术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登记中的应用
3.1RS技术在工作底图中的应用
3.1.1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制作
数字正射影像(Digital Orthophoto Map,简称DOM)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对扫描处理的数字化航空像片或遥感影像,经逐个象元进行投影差改正,再进行影像镶嵌,根据图幅范围剪裁生成的影像数据。(文献)
(1)影像纠正。影像纠正是采用精度符合要求的GPS实测控制点和DEM为控制、纠正基础,对作业区域的卫星影像进行正射纠正。
(2)图像融合。图像融合是对多遥感器的图像数据和其他信息处理的过程,目的是提高图像空间分辨率、改善图像几何精度、增强特征显示能力等。先对影像数据进行配准,根据应用情形选择合适的融合方法,通过灰度线性拉伸或高通滤波增强纹理细节,降低噪声,调整影像总体亮度、色度及饱和度。
(3)影像镶嵌及图幅整饰。应满足影像的无缝拼接,最终生成标准分幅数字正射影像。
3.1.2 DOM在权属调查中的应用
根据DOM和二调数据库或最新的变更调查数据库,制作工作底图,底图保持地物、地貌、行政界线及权属界线以及各种注记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1)内业判读。以工作底图为参考,提取宗地界址点界址线数据,确定权属范围,并判定用地地类,为权属调查大大减少了外业工作量。
(2)外业调查。利用卫星遥感影像现势性强、直观和易于判读的特点,可根据调查范围预先在底图上设计好外业调绘路线,且在外业权属调查过程中起导向作用,用于判断调查员所处的位置,建立实地与图形的对照关系。
3.2 GNSS技术在外业权属调查中的应用
由于各地区影像图质量良莠不齐,吉安市青原区影像分辨率不高,实时性差,加上村民小组宗地分布杂乱,插花现象较为普遍,界线和界址点在图上难以判定确认,大部分工作需要进行现场指界和实测。GNSS定位技术就主要应用于现场权属界址的测量和地类调绘。
(1)根据村民组负责人的现场指界,利用GNSS技术测绘重要界址点点位坐标,将图斑的权属界线范围对照实地位置描绘到外业调查工作底图上。并针对内业判读采集的权属范围错误信息或外业补绘错误的宗地图进行补测。
(2)外业调查时,发现地类与二调或年度变更调查数据不一致,利用GNSS技术进行地类调绘,作为土地年度变更调查依据。
3.3 GIS技术在数据建库及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地理信息系统)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它以地理空间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实施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3.2.1 GIS在数据建库中的应用
以GIS软件平台为基础,以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国土资源部相关技术规范和管理文件为建库依据,在外业权属调查基础上,利用野外实地调查获得的各类信息数据,统一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的采集要求,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标准化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空间数据库,并利用该系统进行各种统计、汇总、分析、变更等。
(1)已有资料准备在建库之前需准备的资料包括①用于制作工作底图的影像数据;②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③市、乡镇、行政村的权属界线数据;④已有的权属调查资料;⑤其他对建库有帮助的文档、表格、图件等资料。
(2)外调成果数据检查
主要对图形数据、属性数据及图形与属性对应连接关系进行检查。
(3)外调成果预处理
主要包括:①要素提取及分层;②数据格式转换;③拓扑处理;④属性处理;⑤图形与属性数据集成。
(4)数据入库
通过入库程序将经过数据处理和入库检查的数据自动加载到根据相关标准规范建立的数据库,并进行检查测试,从而完成整个入库过程。
4.确权过程中重难点分析及对策
(1)土地权属调查内容多,范围广,影响调查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还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在调查前期,需收集土地权源资料、界线等证明资料,针对确权中出现的权属争议和证明材料不全的情况,依照《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处理办法》,采取因地制宜、尊重历史、注重现实的原则,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2)在确权发证工作中,协调工作难度大,指界签字盖章时需要群众和基层干部的积极配合,否则会直接影响本宗地与相邻宗地界址的界定,对确权发证工作造成很大影响。这就要求对确权登记发证做好舆论宣传,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协调配合调查人员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
(3)数据库建设是今后进行国土管理、土地执法、土地利用分析及各项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依据,数据库建设必须标准、规范,可操作性强。入库前须对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进行检查,宗地要闭合处理,不能有悬挂、重叠、交叉现象,权属信息与图形保持一致。
5.结语
3S技术集成一个综合的应用系统,GNSS进行实时定位,RS进行数据采集更新,GIS进行空间分析和综合处理等,在国土资源调查中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本文主要阐述了3S技术在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登记工作中的应用,RS技术大大缩减了外业调查工作量,GNSS技术精确定位界址点,GIS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对登记发证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信息查询更新快速便捷。3S技术还将广泛应用到其它各个行业和领域。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N]. 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11-10(002)
[2] 汤小平、闫猛.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登记的技术方法[J]. 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2011:276-277
[3] 刘元志、吴盛。浅谈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及数据库建设[J]。国土资源导刊,2012(07)
我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起步于2003年,特别是2008年,宜昌市被确定为全国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50个新增城市之一后,我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以原建设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技术规范》为依据,以努力实现宜昌“数字房产”为目标,建立了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托,集商品房合同网上备案、存量房合同网上备案、房屋登记管理等七大子系统为一体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为全面提升房地产管理业务水平和丰富市场监管手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息七大子系统,行业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
1.新建商品房网上备案系统。该系统包含开发企业预售许可证申请、办理、商品房预(销)售合同签订、合同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可满足预售许可业务的管理要求。楼盘表的状态可根据预售业务与合同备案业务进行动态更新,能够实现网上合同签订、打印和备案管理,对已经签订的合同可实现撤销与跟踪管理。目前我市所有新增商品房的销售与备案均己纳入该系统,入网率100%。
2.存量房网上备案系统。该系统以房地产髓记信息系统为依托,将网上合同签订与内部转移登记办证等业务进行衔接,通过内外网数据和业务联动,相关数据信息交换与共享,实现了存量房信息、经纪机构及人员管理、存量房合同备案和存量房资金监管四位一体的功能格局,降低了存量房交易风险。
3.从业主体管理系统。我们自2003年开始着手建立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档案系统后,又建立了网上房地产开发企业及从业人员的管理系统,涵盖了对企业的资质管理、信用管理、变更管理,以及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的登记管理等。
4.项目管理系统。建立了包括企业信息、项目信息、统计报表、项目手册、综合验收备案管理等系统模块。通过申报、审核、更新、维护等功能,实现对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监控。
5.登记管理系统。我市较早开始了对市区内所有房地产进行权属调查的工作,通过引入GIS地理信息技术,建立楼盘表,实现了测绘数据、产权数据与档案数据的全面共享及房地产登记业务受理、审核、质检、缮证、收费、发证、归档的一体化管理。
6.测绘与成果管理系统。2004年以来,我们先后购买了全市120平方公里地形图,利用GPS、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进行外业数据采集,完成了地籍图的修补测及全市的房屋普查及图档对应工作,编制完成了产籍图,建立了覆盖全市的楼盘表GIS基础数据平台。
7.统计分析与信息系统。系统将各个楼盘项目的信息以项目一幢一户(楼盘表)的方式对物理属性和销售状态、权属状态进行实时,购房用户可以查询到目前可售的房屋分布、房屋的物理信息,并确保购房过程的权属属性准确。同时,系统提供一系列的统计分析手段,进行各种数据分析,通过各类统计图表、走势图、排行榜以及指数,对房屋供应和交易情况进行。可以按城区和项目对房地产成交、可售、价格变化情况通过走势图方式进行直观表现。统计指标包括套数、面积、价格。统计周期可以按照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依托该系统,我们定期形成宜昌市房地产市场监测报告,对全市房地产市场总体运行、房地产市场供应和交易情况、房地产市场结构、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势等,通过宜昌房产交易网、宜昌房地产网向社会。
(二)系统功能日益完善,行业管理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强,管理手段迈向现代化
1.登记业务一体化。通过房屋登记系统,工作人员在受理环节将实物档案数码成像,后续环节直接审核电子资料而不用传递和翻阅实物档案。受理、审批、质检、缮证、收费、发证、归档的各业务流程均在网上在线办理,实现了登记业务流程的一体化,真正做到了无纸化办公,提高了办件效率。
2.图档管理一体化。通过对城区房屋的分户图、分层图、分幅图等基础数据的采集、更新工作,将数据按楼盘表的形式进行整理,建立楼盘表,以楼盘表为基础,进行图档对应,实现了测绘数据、产权数据与档案数据的全面关联,借助房产GIs系统,在地图上可直接查询到与所选房屋相关的产权档案信息,实现了“以图管房、图属档一体化”。
3.市场监管规范化。新建商品房网上备案系统建立后,实现了对全市所有房地产项目开盘前后、销售过程的监控和适时信息,有效解决了市场信息不透明、不对称、捂盘惜售、一房多卖等问题。存量房网上备案系统的建立,可及时二手房源信息和交易数据,增强二手房交易市场的透明度,实现了从交易合同、经纪机构、从业人员、资金监管的规范化管理,有效防范了交易风险的发生。
4.数据统计自动化、信息定期化。通过统计分析与信息系统,可自动对各种房地产交易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各类统计图表、走势图及指数等;同时,依托该系统,对房地产市场总体情况、市场供应、市场结构、价格走势等情况进行分析,定期形成市场监测报告并定期,为市民购房和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5.档案管理数字化。基于图档对应和数字化录入工作的完成,我们可利用系统的档案管理模块,根据用户提供的产权人、产权证号等有效信息查询到相关的档案。对需要查阅或复制档案的,可以直接打开与实物档案相对应的电子档案资料并打印,不需翻阅实物档案。
6.网络安全制度化。信息系统建设之初,我们就把场地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放到首位。机房建设防盗、防火、电源保护等措施完备。在网络安全方面,实行公共区、内、外网络隔离区、内部办公安全区分离。在数据安全方面,对各类数据实行定期异地备份,数据备份采取每日凌晨服务器自动互备的方式完成,同时每月把澄积数据(主要是数码照片)拷贝到外部硬盘备份存档,将存档数据异地存放。在信息安全方面,采用趋势网络防护系统,在每台设备上安装防火墙和防毒软件,并通过建立岗位责任和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定期对网络的系统及环境进行安全维护,确保了网络安全。
(三)房地产市场信息建设步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
经过近7年的努力,2009年,作为建设部确定的全国新增50个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城市之一、湖北省房地产市场信息技术考核两个试点单位之一,宜昌市顺利通过住建部房地产信息系统建设验收,被住建部通报表彰为全国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优秀城市。在2010年10月住建部组织的“全国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先进单位”复检过程中,我市房地产信息系统建设也赢得了检查组的高度评价。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
在系统建设之初,我们就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亲自抓,产权部门具体负责的工作格局;2008年5月,我们又根据建设部《关于扩大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城市范围的通知》要求,建立了以房管局牵头负责,房地产权监理处实施,市住建委、市规划局参与的宜昌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协调机制;成立了以市房管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的宜昌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全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工作机制上,在产权处设立了专门的信息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室,配有专职的系统管理、网络管理方面的技术人员5名,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保证了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如期建设。
(二)明确目标,合理规划
我们制定了《宜昌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方案》,明确了宜昌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中心、搭建两个平台”。即建立一个完善的、高质量的房产综合信息基础数据中心,搭建一个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化的房产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综合服务平台。与此同时,我们按照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工作思路和规划,对照《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技术规范》要求,逐步建立了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基础,以图文管理为切入点,以房产市场交易、权属登记、档案管理为核心的房地产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三)加大投入,保障有力
为保证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的顺利实施,我们不断加大对硬件及网络建设的投入,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了充分保障,2003年至今,累计直接投入建设资金500多万元。目前,每年的运行维护、设备更新费用均在70万元以上,采取纳入部门财政预算或其他渠道综合协调的办法解决,对经费予以保障。在技术力量上,我们采取引进人才和与软件开发商相结合的模式,在先期依赖软件开发商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自主研发,以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
三、几点体会
(一)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系统建成后,通过调阅房地产数字档案以及开通行政审批业务远程查档服务功能,实现了“一条龙”办证服务。同时,信息系统和审批流程增添了超时提醒功能和办件质量检验监督环节,变事后监督为全程监督,大幅度提高了办件质量和效率。目前我市房地产转移登记由法定办件时间30天缩减为10天,部分业务实现了立等可取。
(二)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市场信息的高度透明,保障了交易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12015002
作者简介:吕(1972-),男,山西翼城人,硕士,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助讲,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计算机技术应用林业调查与分析。1遥感技术在伐区检查中的应用
1.1遥感技术的含义
遥感技术是一项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探测技术,主要是根据电磁波的原理,在一定距离之外,对目标对象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成像,从而感知地面各种景物的性质、状态和数据,是一门相对综合性的技术,可以有效的完成高质量的快速测绘数据。
遥感技术在现实的科学活动中呈现出运用多样化的趋势,遥感市场的需求也很旺盛,这种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比如国土调查、资源监测、工程规划、粮食评估等各个方面。本文所介绍的遥感技术在伐区检查中的应用也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内容。随着我国不断兴起的数字城市建设,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数据将对城市的管理发挥积极的作用。
1.2遥感技术在伐区检查中的重要性
森林的采伐在现代生产生活中是一项带有经营性质的活动,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地球表面所覆盖植被的减少。而诸多地理经验表明,地表上覆盖物的减少和变化,会带来一定的地表波普特征变化,从而引发整个生态环境的变迁。由此可见加强森林采伐的监测和科学化管理,采用卫星遥感数据来掌握森林采伐的变化信息,可以有效的把握随时改变的实际情况,对于其他的地理行为有很强的参照价值。而近年来遥感技术的试点应用充分证明了这是切实可行的有效技术,掌握的数据相对准确有效。
2遥感技术在伐区检查中的工作思路
遥感技术在实际的伐区检查中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工作思路。主要可概括为选准目标、验证目标、确定目标三大块。
2.1选准目标
以不同时期的多期数据为基础,锁定发生变化特征的被检测森林地块,初步确定属于何种变化类型,初探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2.2验证目标
为获得较为全面的目标采伐区分布情况,要采用计算机识别和人工目视两种途径,勾绘出发生变化的地块,并在现有档案材料的基础上修正遗漏和错误的图斑。
2.3确定目标
在前两个步骤的基础上进行判读,再结合实地抽样调查的结果得出目标森林的单位面积的采伐蓄积量,以此获得无证采伐的数据,用以指导其他工作的开展。
3遥感技术在伐区检查应用中的优势
3.1提高了资料整合、管理与运用的准确率
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为现代的国土资源调查、林业资料判断提供了基础性和原始性的数据支持,但随着自然百态在日复一日的变化,这些相对早期的地理数据、林业资源统计、伐区采伐的记录、林地的征用占用情况等信息需要得到全新的判定和修正。这时采用遥感技术展现了极大的优越性,比如在查询数据方面、图像统计方面、汇总数据方面等等,都可以起到判别真伪、查漏补缺、及时完善的作用。
3.2提供了强大、丰富的图件信息
遥感技术基于先进的科技水平被赋予了强大的成图功能,可以方便的获取更多一手的清晰图像,为伐区检查中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相比较传统的测量方法,基本是手工操作,利用皮尺等工具进行丈量,既容易出现误差,也对人员的分配造成了极大的浪费。遥感技术在这方面的弥补,使图像呈现的精准而快速,美观且实用,说服力更强,表现成果也更有说服力,而完成这些工作也只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即可。
3.3展现了客观、真实的数据信息
森林资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所处环境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直接的表现在短时间内是细微的,很难真实的感受到。只有把一段时间内的很多信息和数据进行比对,才更容易发现其中的微妙。遥感技术的存在因为可操作性强,不需要大规模的人工测量即可获得随时的信息。整合不同时间段内获取的信息数据,就可清晰的看到森林资源的变化,看到森林改变的历史再现,这样的数据更能直观的展现森林面貌,使检查工作的开展取得更加真实的效果。
3.4方便了对采伐区的判定和把握
伐区分为有证伐区和无证伐区两种。对于有证伐区,相关的森林监管部门会保存相对应的数据信息和图像数据,让之后的检测有证可查、有据可依。但是很多的无证伐区长时间成为人工检查、测量的盲区,而遥感技术的出现,让这些盲区变得清晰可见。所有的森林覆盖地经过遥感技术的扫描,成片的无证采伐区会在遥感的影像上清晰可见,提高了对整个伐区准确度的把握,也为以后的常规检查和制定整体工作方案提供了便利。
3.5增强了检查工作的效率及有效性
对于伐区的检查和监测是一项涉及多个方面、结合多种数据的工作,会存在不同伐区种类的叠加。对于多重数据的整合在传统的工作方法中很难获得有效的途径,而且增加了检查的工作强度。遥感技术的出现弥补了这种工作方法的空缺,在图像的呈现上会清晰的分布出叠加的区域和伐区的界限,所反映的不同种类的伐区分布图一目了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地规范了后期工作中的伐区划分等工作。
4遥感技术在伐区检查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4.1数据获取难度大
在实际的应用遥感技术工作中,即对采伐限额进行情况检查时,会对时间性提出很高的要求。选取的合适的遥感信息源存在一定难度,过境的卫星可以提供的有效数据相对较少,让获取工作遇到很大困难。特别是数据的时相,根据实际的情况特点,最佳的检查时间为每年度的第一天,这一天可以有效的避免时相叠加的情况,但对获取数据的实际操作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伐区正判率不高
遥感技术在实际的应用实践中,对于采伐蓄积偏小的伐区等会存在正判率不高的情况,一般呈现在50%左右的水平。由于森林植被时刻处于变化中,但没有采伐的情况还是有一定存在的,例如在荒山上造林,对造林地进行抚育,以及其他的地类变化等,都需要对比造林经营的相关数据资料才能进行综合判定。这些工作的把握难度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工作人员对数据进行判读失误。
4.3分辨率大小左右判读
分辨率是使用遥感技术中的重要参考标准。不同的技术程度会呈现不同的分辨率,并且不同分辨率又会对判读产生很大的影响。当然,分辨率越高将会越有利于数据的判读,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高昂的工作成本。这也呼吁我国尽快研发出更高效更实惠的技术手段,回避这方面带来的矛盾,尽量让高分辨率的技术提供在成本范围内,为相关的科研活动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采用遥感技术进行采伐限额执行情况检查,是对传统检查手段的一种创新,从实践上看是有效的,解决了很多以往无法处理的问题,发现了很多以往被忽视掉的问题。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应用遥感技术,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受检单位的管理情况。
遥感技术在伐区检查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检查方法的不足,同时形成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呈现一种全新的工作思路,很值得借鉴。同时,根据相关试点的实际情况可以得知,使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伐区进行有效的监测,有助于最终得到高精度和高准确性的森林采伐数据,这对于加强森林采伐的规范化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精准规划
2014年7月,全省定点驻村扶贫工作全面启动,省里成立了28个扶贫组,省国土资源厅被确定为定点驻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第11组的牵头单位,与省物价局、中国工商银行黑龙江省分行、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等单位一同定点帮扶海伦市,省国土资源厅直接定点帮扶长发乡长华村。长华村全村村域面积18500亩,耕地面积14935亩,共有6个村民小组,农户566户、村民2680人,其中贫困户334户、贫困人口1359人,占总人口的51%。
接受任务之后,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明确了“务实扶贫、捆绑扶贫、规范扶贫、合力扶贫、全面扶贫”的驻村扶贫总体工作思路。之后,省国土资源厅与长华村进行对接,并提出“摸民情、查问题、找原因、定规划”12字调研思路,明确各阶段任务和完成时间,细化落实保障措施。
要拿出切实可行,精准的规划,就要全面掌握长华村真实情况,深挖致贫根源。省国土资源厅扶贫工作队多次深入村屯走村串户,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到田间地头了解渠道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设计等情况,精准号脉,基本掌握了致贫的原因。
首先,“两委”班子建设存在不足。其次农业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田间水利设施不完善,田间道路质量差,全村缺少桥涵,农田防护林分散。最后社会事业欠账多,社会综合服务能力低。
找到病根后,如何开出治病的“良方”?省国土资源厅再次牵头五家单位共同“会诊”。经过多次会商,省国土资源厅第一时间制定出长华村扶贫规划:建立水稻、大豆、玉米3个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依靠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实施土地整治,建圆涵、方涵、分水闸、退水闸、农门、农用电网、修建田间道、生产路、水泥路等。实施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成蓄水池,春季用于育苗、夏季用于灌溉水田,还可以用于发展水产业。建设集中育苗大棚,修桥梁,建提水泵站,提档升级老水田,建立农机服务队、休闲广场和村级服务场所等。
精准施策
“规划先行,重在落实。要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就要发挥部门优势,因地制宜,动真格的,真扶贫,扶真贫”。省国土资源厅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
省国土资源厅扶贫队采取精准施策以确保项目的落实。扶贫队多次赴海伦,听取当地政府及农户的意见,尤其是针对农业基础设施问题,实地了解土地整治项目推进建设情况,对农田道路和灌排工程等如何实施进行现场调研,听取当地群众对工程进展、工程施工及工程质量等建议,就地研究解决问题。
省国土资源厅帮助海伦市开展土地整治建设规模30万亩,投入2.4亿元。其中,长华村投资1695万元的土地整治项目,项目实施后,由低产的旱田变成高产的水田,土地产出率提高了9.2%,受益农户增收达33.1%。2015年省国土资源厅还帮助海伦市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治理面积55474平方米。
精准定位
在帮扶海伦的众多项目中,富硒土壤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催生了海伦市的内生动力,已被纳入海伦市的“十三五”规划。
谈到海伦的富硒,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省国土资源厅扶贫队副队长吴建设。是他将海伦的大米样品,拿给了在省地质矿产局测试应用研究所工作的妻子,分析人员对样本进行化验,最终得出令人振奋的结论。
吴建设说,其实最先提出发展富硒农业的是时任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徐飞鹏。吴建设第一次到海伦调研时遇到了当时在绥化督查的徐书记,“他说做农业地质调查时发现海伦的土壤里含硒,你们可以在富硒农业方面做做功课。因为我是学物化探专业的,对这句话十分留意,所以才取了样品。”
结果出来后,省国土资源厅党组高度重视,将海伦市农业地质富硒土壤调查工作作为扶持该市脱贫的一个重要项目。省地调总院利用一周的时间拿出了《黑龙江海伦市富硒土地环境调查评价立项建议书》。2015年,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投入专项资金1650万元,在海伦市、绥棱县等地区开展1:5万农业地质调查。结果显示,海伦市辖区富硒土壤分布的面积巨大,属黑龙江仅有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富硒核心区,大豆、大米富硒率分别达到75%和60%以上。发现富硒(0.325~0.8毫克/公斤以上)耕地面积1730平方公里,可以为海伦加快脱贫攻坚提供资源和技术保障。
(一)以统筹城乡规划为导向,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有力推进
1、开展各类规划编制。为了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上半年以来,县域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继续推进,完成*两岸整治专项规划的初审工作,完成县城绿地、交通设施专项规划的评审工作,完成北入城口—城南隧道景观改造、盘龙市民休闲广场专项规划方案。坑口、云山片区中心区块修建详细规划有了新进展,石坑里、桃花坞、新兴街等区块详细规划正在编制之中。
2、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全面铺开。根据我县新农村建设计划,开展仁川镇整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柳岸、方山等6个村已进行规划草案公告,岭下、平象、姜华坑等村规划初稿已通过村民会议讨论,其他村正在编制之中,这些规划将较好地促进各村经济生活的统筹发展。
3、磐安工业园区、新城区规划逐步完善。转变观念,强化服务,认真指导磐安工业园区搞好4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各工业功能区以及新城区的有关规划编制工作。
(二)以完善规划管理体制为契机,城乡规划管理取得新突破
1、村镇规划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为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结合《城乡规划法》,我局通过认真调研,明确乡村庄规划管理主体,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适时出台相关政策。
2、严把“一书三证”发放工作。“一书三证”发放是规划管理的核心工作。我局在严格把关的前提下,注重现场踏勘,兼顾工作效率,切实做好各类建设项目“一书三证”发放工作。半年来,核发云山水厂、广播电视发射台、尖山镇火炉岭村新农村建设用地、新城区翠溪防洪堤一期工程等市政、公建项目等选址意见书40件;核发磐安新城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磐安县城市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14件,共计用地面积21.4万平方米。核发磐安县陈亮农副产品保鲜厂、浙江和和箱包有限公司等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28本,共计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全县农(居)民建房共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规划许可证》22本,共计建筑面积0.5万平方米。
3、深化“阳光规划”。严格实施《磐安县县城规划管理若干规定》和“阳光规划”制度,4月份,冷水镇政府要求修改总体规划,我局及时会同县国土局、县交通局等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论证。有效地减少了规划修改的随意性。每个建设项目都实行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公布地点为政府公示栏和建设项目现场,并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新闻媒体、政府网站等形式进行公开。积极开展建设项目走访活动,对批后在建重点工程进行了走访,及时了解项目建设动态。
(三)以提高公众规划意识为目标,规划监察力度不断加大
1、预防和查处违章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把违法建设遏止在萌芽状态,划分了规划监察责任区域,加强日夜巡逻,确保及时查处全县范围内重大违法建设项目。实行区域巡查责任包干制,责任人对所辖区域建设情况全面实施监察,并做好巡查记录。半年来,共查处违法建设案件84件,配合综合验收66起。其中,自行拆除违法建设1起,罚款处理的20起,停工、整改的29起,正在查处的34起。有效遏止了违法建设的发生,教育了违法者和广大群众,维护了《城乡规划法》的严肃性。
2、社会各界规划意识进一步增强。结合《城乡规划法》的实施,积极组织开展规划宣传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充分利用《今日磐安》、广播电视、宣传标语、广告牌等进行大力宣传,并向公众发放《城乡规划法》读本200余册。通过宣传,使社会各界规划意识进一步增强。
(四)以做好基础测绘工作为抓手,测绘管理再迈新台阶
1、基础测绘工作深入推进。完成城区数字化地形图修测1平方公里,完成西山林场1:500数字化地形图1平方公里和圆塘林场1:500数字化地形图2.5平方公里,进一步推进我县基础测绘工作的发展。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测绘工作,共计完成新渥、仁川等11个乡镇25个村1:500数字化地形图3.5平方公里,确保了城乡规划编制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和现时性,能更好结合实际地形地貌,编制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乡规划。
2、测绘服务全面开展。及时为企事业单位和各乡镇提供测绘服务,共计完成放样50多件,土石方计算20多万方。免费为方前下山移民小区测绘地形区2幅,放样10件,土石方计算2万方,共计减免费用5万元。较好地提升了规划部门在广大群众心目中为民服务的形象。
(五)以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
1、深入开展蹲点调研活动。为进一步了解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4月份,局班子成员带队分5次走访了2个联系村、3个联系企业,向有关企业、村干部、群众等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同时,分别参加了深泽乡马祥村和仁川镇流岸村组织的规划问题座谈会,专门就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的开展及工作作风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全面了解了群众的需求和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规划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2、积极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绿色通道”规划服务制度进一步完善,明确了服务企业、服务新农村建设责任人和责任领导,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进一步扩大。办事方式全面优化,设立了行政许可科和村镇规划管理站,承担全部行政审批职能,真正实现了“一窗式服务”和“一站式办公”。全面提高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和程序,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随叫随到,随到随办,努力改善审批服务。
3、依法办理、法制和建议、提案工作。承办县人大建议、县政协提案共17件,已于规定时间内全部答复。已解决落实的为13件,正在解决的为4件。工业难题交办9件,已全部与交办单位企业取得联系和沟通。依法受理各级各类16件,其中县长信箱8件,已全部办结,较好地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利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以往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引起重视,尽量加以解决:
一是部分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存在着主体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经费不到位,进度还不够快等问题。
二是部分乡镇对违反《城乡规划法》案件处理职责不清、查处不力。
三是规划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难以适应当前繁重的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任务。
四是部分群众规划法律意识淡薄,执法环境不容乐观。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有序推进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1、加快完成县城各类规划编制工作。完善县域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北入城口—城南隧道景观改造、盘龙市民休闲广场、*两岸整治专项规划编制并通过评审。继续开展石坑里、桃花坞、新兴街等区块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坑口、云山片区中心区块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完成云山片区给排水专项规划施工图设计。
2、继续开展仁川镇整镇村庄规划编制,加强村镇规划服务工作。完成仁川镇月岭、洋坑等村庄规划编制并通过论证,完成全县示范整治村庄规划编制。做好其他乡镇规划编制指导工作,加快推进水、电、道路、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方便群众生活生产。同时,有计划地安排全县规划员参加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规划业务水平,加强全县规划管理工作。
3、继续指导工业园区、新城区规划编制。继续指导磐安工业园区搞好4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各工业功能区以及新城区的有关规划编制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各乡镇工业区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全方位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努力提升规划管理水平
1、深化“阳光规划”。完善批前、批中、批后项目公示制度,积极探索建设项目规划方案网上公示办法,尝试实行重大规划方案审批公众听证制度,努力提高规划透明度,确保规划的公平与公正。
2、优化规划管理方式。落实责任到职能科室,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模式研究,优化城乡管理网络和方式,确保真正提高办事效率,方便群众办事。
3、强化服务制度。积极开展对县优势企业、县重点工程及民生关注的项目“绿色通道”规划服务。兼顾效率和公平,积极探索行政许可职能内部运作方案。
(三)继续加大规划监察力度,确保规划严肃性
1、进一步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重点查处一些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违法建设项目。同时,立足预防,进一步加强批后跟踪管理和日常巡查,有效遏制违法建设行为。
2、进一步加强规划宣传工作。结合磐安电视台“民生热线栏目”、报纸《今日磐安》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增强规划震慑作用,促进规划法制意识深入人心。
(四)进一步搞好基础测绘工作,全面加强测绘管理工作
1、加强基础测绘保障工作。认真服务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抓好测绘技术指导和测绘市场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基础测绘工作机制,推动“数字磐安”建设。
2、开展应用“新农村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运行维护系统方案,挑选3-5个重点部门作为试点单,对“服务平台”进行掌握应用,然后提出建议和意见,再由省测绘局和第一测绘院修改完善。
(五)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切实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1、继续抓好学习教育,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根据局系统年度学习计划,继续开展《城乡规划法》及新农村建设等有关内容学习,有计划地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拓宽学习渠道,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和廉洁从政教育,切实增强队伍廉洁从政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