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1 09:21: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

篇1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有关部门要合理规划布局,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服务业扩大规模,细化深化专业分工,提升水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篇2

1、做出了决策部署。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为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把发展服务业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省市服务业发展大会召开后,县委政府立即做出了部署,确定了服务业发展重点,二是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十一五”期间工作的重点。提出了积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特色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发展新突破的发展目标,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增加。三是明确了发展重点。着眼于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结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把交通物流业、商贸流通服务业、休闲娱乐业和房地产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县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抓住了我县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对于推动全县服务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优化了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发展,机制创新是关键。一是加快了所有制结构调整。近年以来,我县本着能放则放的原则,放开经营范围,放宽市场准入政策,积极推进全县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改革,加大了对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进入服务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逐渐呈现出多种渠道投入、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发展格局,增强了全县服务业发展活力。二是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加大了对困难企业的破产改制力度,促进各类资本的流转重组,先后对粮局下设的家家乐连锁店、紫云商场等进行企业改制,推进了我县流通企业改革,维护了社会稳定。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注重加强与服务业企业的沟通,努力搭建服务业人才资源开发平台,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用人、育人、留人观念,以多种形式鼓励科技人员创新,确保了服务业人才政策落实到位,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持。

3、培育了一批先进典型。近年来,全县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发挥这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加快全县经济发展十分必要。一是建设连锁超市、扩大覆盖网络的典型。一峰公司、志高量贩等发挥规模优势,创新运营机制,积极构筑小超市大连锁的日用品营销网络,由城区商业区向社区、由城市向镇村延伸,在日用消费品、粮油、餐饮等方面实现了大连锁。二是依托商务局大企业加快自身发展的典型。*县金浩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不断整合农村连锁经营服务网络,20*底在全县建成了309家农家连锁超市,形成了覆盖整个乡村、服务所有居民的县、镇、村三级服务连锁经营服务体系。三是改进服务方式,力求消费者满意的典型。农业部门推行上门服务,积极开展“送放心农资下乡活动”,及时将农药、化肥、种子等物资送到农民手中,文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三)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县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滞后,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严重影响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1、总体规模仍然不大,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仍不够高。近年来,*县坚持“工业强县”的战略思路,把工业经济摆在首要位置来抓,服务业的发展相对高速发展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显得过于缓慢,*县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占gdp比重偏低。据初步统计,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7亿元,同比增长16.9%。第二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7亿元,同比增长22.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49.4%提高到55.9%,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0亿元,同比增长18.4%,占地区生产总值23.5%,全县三次产业比重为20.6﹕55.9﹕23.5。

2、城镇化进程较慢,制约服务业发展。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城镇化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载体,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的进程,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反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近几年尽管*县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成效也非常显著,但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年,*县城镇化率27.84%,比全市、全省分别低7.95、6.16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偏低,农村人口相对较多,使*县服务业发展空间狭小,客观上制约了服务业总量的扩张。

3、内部结构不够合理,新兴行业发展滞后。长期以来,*县服务业的构成仍以传统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主,20*年这三个行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高达52.8%;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的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规模不大,占服务业的比重仅为12.5%;信息中介、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旅游业开发的程度不够,行业竞争力不强。

4、服务业企业单位规模小,缺乏带动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县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存在单位数量少、规模小,难以形成竞争合力和竞争优势的问题。

三、今后五年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以及重点项目安排情况

1、发展思路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家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不到位,比起牢固的“工业强县”理念,“服务业兴县”的观念仍然薄弱。我们必须实现从强调“工业强县”向强调“工业强县、服务业兴县”和“制造业、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要树立服务是生产性劳动的观念。服务也具有生产性。同时深化对资本的认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决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物质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忽视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就无法发展现代服务业。

(2)抓好思路定位: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产业、资源、人文等优势,以推进城镇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为方向,进一步优化环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投入,重点发展生产业,大力发展消费业,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努力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升品质、加快构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想协调、与国际市场相对接,机制灵活、结构优化、开放度高、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

(3)抓好规划布局。规划就是财富,规划就是金钱。科学规划是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一要用超前的眼光搞好阶段性发展规划,要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下,合理制定*县服务业发展规划,要制定*县20*年-2010年服务业发展总体战略规划。二要用科学的方法搞好功能布局规划。根据全县区域生产力和城市空间布局,突出以城市为服务业载体、以园区为生产服务业基地,统筹规划制造业与服务业、城镇化与服务业,配套形成布局合理的服务业空间布局。围绕提升城市中心功能,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发展大物流、大旅游、商务服务、社区服务等服务业,

(4)、抓好项目建设。项目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服务业发展也必须扭住项目建设这个总抓手不放,依靠项目的支撑拉动,实现服务业的快速繁荣。一是加大服务业项目的招商力度。围绕服务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利用各种招商活动搞好项目的包装推介,瞄准国内外规模大、实力强、管理先进的服务业大企业、大财团,着力引进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引进一批企业总部、金融保险总部、贸易总部和研发总部,引进一批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引进一批家政服务、托老托幼等社区服务项目,引进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力强的综合性娱乐设施,带动服务业的上当升级。二是搞好服务项目的启动繁荣。服务业项目不同于工业项目,其启动繁荣需要一定的过程。对在建的项目,应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争取早日建成运营;对基本建成的服务业项目,要帮助搞好二次招商,通过集中引导、政策扶持等措施,加快业户的引进入驻,迅速聚拢人气,及早发挥效益;对已运营达效的项目,要强化规范管理,确保长期繁荣。三是完成服务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完成三里沟金鑫商贸城、东城区大型宾馆等项目规划建设进度,带动服务业发展。

(5)、抓好环境建设。服务业本身就是环境经济,能否加快发展繁荣,关键在环境,要害也在环境,必须通过优越宽松的环境为服务业培植繁荣创造“温床”。一是放宽政策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研究落实配套政策,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切实放开放活,努力形成一整套扶持服务业发展、向服务业倾斜的政策体系,并抓好政策的兑现和落实。实践证明,哪里政策优惠、环境宽松、人文和谐、各类生产要素就可能向那里聚集,就会形成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和“消费”的洼地,就能使优良环境成为吸引投资和消费的“引力场”,这已构成现代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要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农业已免征农业税,第二产业也给与了很多税收政策,而给与第三产业的支持却不足。二是优化政务环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部门服务意识,简化审批程序和办事手续,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三是营造诚信环境。以诚信建设为载体,重点推进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引导业户诚信经营,进一步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努力打造“经济安全区”。

2、发展目标

20*年至2012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到2012年,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年的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以上。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使我县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实力较强的区域业中心城市。

篇3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服务业具有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环境污染小的特点,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因此,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咨询、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是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为工农业提供中间服务的金融、物流、批发、各类专业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对服务业本身,而且对提升其他产业竞争力,改善我国投资环境将发挥重要的推动力作用。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也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服务业的繁荣,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集聚水平和辐射能力,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现代服务业涌现出很多新业态、新模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当今世界,服务贸易方兴未艾,服务产业转移加快,服务领域国际合作潜力很大。服务业发展程度已经成为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

服务业融资的瓶颈

我国服务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与国外横向比较,其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还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仅如此,而且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总体上仍处于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这一结果与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当前我国金融政策在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我国已相继建立起了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中国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将行业分为13个门类,其中有7个门类属于服务业。但是我国不仅主板而且连中小企业板、创业板都对上市门槛的要求过高,如公司资本金要求、持续盈利能力等。因此上市的企业,选择发行的企业都是过了初创期,经营稳定效益良好,而那些急需用钱的初创型企业反倒是无法融资。这样上市的企业无疑与创业板高成长、高风险的定义相冲突。对大多数中小服务企业来说,由于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往往较小,且无很好的经营业绩,故很难通过上市融资。事实上很多很优秀的小企业,并没有连续三年的盈利纪录,甚至经营时间不到一年,但它的发展前景却非常好,投资者也会愿意去投资。

二是金融支持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对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持相对不足

银行的信贷体系基本都是对应于传统服务业,而对新兴服务业缺失相应的历史数据作为评级基础,人才以及评级技术也很缺乏。另外,服务产业覆盖面很广,既有传统的贸易行业,也有新兴的软件服务业,这些行业的盈利模式以及现金流分布并不相同,所以需要银行进一步细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这些因素也使得银行不愿参与服务性企业的融资。

三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政策不健全

目前,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内容都取得不小的成绩。支付系统已形成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以商业银行行内资金清算系统为基础,同城票据交换所和清算系统以及外币清算系统、银行卡支付系统并存的格局,同时,支付结算体系引入了实时全额结算机制和债券交易的付款交割机制。

但我国目前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仍有继续改进的余地。我国还需完加快社会信用制度法律建设,构建诚信社会。建立反洗钱法律制度,遏制和打击各种洗钱犯罪,维护金融稳定。研究有关金融创新的法律制度,鼓励和规范金融创新。对一些跨行业和跨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加强监管协调,推动制度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建立。

加强服务业金融创新

服务业投融资问题一直以来是服务行业发展的瓶颈。金融体系各部门应结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深入研究其盈利模式和风险特点,进行融资产品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不断拓展服务产业融资产品和信贷模式。

完善服务业信贷管理体系,健全信贷营销和激励约束机制

创新服务业信贷产品,满足服务业企业个性化资金需求。金融机构要根据服务业企业不同的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和资金需求,创新信贷业务产品,实现金融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化和多样化。对信誉度高、资产质量良好的成长型服务业企业,可采取公开统一授信的方式,适度扩大授权授信额度,积极推行仓单质押、订单融资、应收账款托管和对公客户活期存款账户透支等特定资产项下信贷业务品种,支持其做大做强;对信誉良好、收益稳定的服务业主,可适度发放企业主创业贷款或提供具有一定透支额度的贷记卡等金融服务;对市场波动较大的服务业企业,可以法定代表人或自然人财产抵押质押的方式提供可循环使用的信贷资金额度扶持;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和业主,适应其短、少、频的资金需求特点,可在适当增加动产、不动产抵押质押及财产权利质押等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发中小企业或业主联户联保贷款业务。

降低资本市场进入门槛,积极引进风险投资

主板面对的是已经培育成熟的大中型企业,创业板面对的是正处于成长中的富有潜力的企业,但是在我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发行条件规定的门槛过高,不利于增加服务行业企业上市融资,因此从有利于服务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应适当放宽创业板的上市条件。同时,还应处理好主板与创业板间的互动,对于在创业板中发展较好、经营稳定的企业可以到主板申请在上市。

另外可以发展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投向于那些不具备上市资格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无需企业的资产抵押担保。风险投资基金多以股份的形式参与投资,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所投资的企业尽快成熟,取得上市资格,从而使资本增值。一旦公司股票上市后,风险投资基金就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转让股权而收回资金,继续投向其它风险企业。引入风险投资,一方面可使企业获得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可使企业改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制度,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逐步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体制。

加强金融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金融服务平台

篇4

生产业是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率的重要动力,其依附于制造业而存在,贯穿生产的上游、中游和卜游诸环节,是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领域。当前我国生产业整体规模较小,水平较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发展需求。加快发展生产业有利于做大服务业规模,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其在价值链上的地位,有利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生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加快扩大总量规模,提升生产业综合实力,打造以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会展业和农业服务业为重点的广谱系、多业态、竞争力强的生产业体系。

1.现代物流业。围绕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要求,构筑发达的铁、公、空、水四位一体物流网络。推动建立豫鄂陕交汇区域物流联动发展机制,争创中原经济区现代化多式联运和货运无缝化衔接示范基地。立足本地特色产品和产业,重点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粮棉畜等大宗农产品物流、药材和药品物流、轻纺工业品物流、建材物流、家电物流。推进枢纽型物流集聚区、产业集聚型物流集聚区、商贸流通型物流集聚区和空港物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探索第四方物流模式,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创新物流服务模式,构筑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发展平台经济。

2.金融服务业。加快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在城市新区集聚,培育和打造新区金融商务区。支持地方银行逐步成为全国重点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大力扶持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良好发展。加快培育资本市场体系,积极引导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与发展,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积极扩大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以产权交易中心为主体,积极拓展交易品种和丰富交易方式。加快保险市场发展,充分利用人口资源丰富、农业发达的优势,进一步挖掘人寿险、农业保险市场潜力。

3.商务服务业。以建立城市商务中心区和县(市)商务中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营造宜商环境。重点发展本地企业和主导产业急需的知识产权服务,开展对专利、商标、软件等的、转让、登记、鉴定、评估、认证、咨询、检索等服务。

4.科技服务业。积极支持专利服务、技术交易、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碳排放交易、风险投资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加快构建城市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各类基地和园区以及专业科技教育机构开展研发设计,重点发展特色优势行业的工业设计,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核心竞争力。

5.信息服务业。以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推动信息服务业与三大产业的融合互动,完善服务内容、拓展服务空问,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强力支撑作用。

二、积极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

新兴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新生力量,与信息技术革命、知识经济兴起、社会分工细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相伴而生。随着工业经济转型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兴服务业将面临巨大市场需求。利用本地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市场主体,出台定向性、专项性扶植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拓展新项目、采取新模式、研发新技术}一分必要。加快培育形成新的服务业增长点,有效吸纳城镇化带来的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大学生等群体就业创业,重点打造以节能环保、文化创意、健康养生、养老服务、体育健身、人力资源培训等为主的新兴服务业体系。

1.节能环保服务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完善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节能领域和环节的技能、服务和人才培训,重点开发针对高耗能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的节能服务。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培育和发展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节能专业服务机构。

2.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和深度挖掘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创意理念合理开发、适度保护,丰富文化主题,创新文化传承与经营业态,推进文化集聚区工程,打造商旅文融合景观,实施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三、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的国家合作建议

篇5

经济结构调整状况

2003年,顺义区GDP总值达到183.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是16.1:43.4:40.4。第三产业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九五”以来的经济结构调整,顺义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初步形成了五大产业群落,显现了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一是以天竺出口加工区、空港工业区为依托构建的高科技产业群落。已吸引入区企业284家,其中跨国公司63家。二是以林河工业区为依托迅速崛起的现代制造业产业群落。目前已初具规模。三是以燕京啤酒等食品饮料企业为依托构建的都市型食品饮料产业群落。四是以时尚体育、现代物流、都会业为依托正在构建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落。五是以“三高”农业区、观光园区为依托,“山水田林路”农业功能、生态功能与城市设施功能共享,构建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群落。

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济总量偏低 GDP占北京市GDP总量的4.1%,经济总量偏低是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与1995年相比,顺义区的经济结构得到了很大改善,趋向是合理的。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地区之间不均衡,产业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同步。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完善 近些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机制等软硬环境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亟待完善。

构建服务业大区的意义

着力构建服务业大区,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客观规律需要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三次产业在不同阶段的构成和作用是不同的。三者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构成国民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一产业是第二、第三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时,必然占据主要地位并相对高速发展。而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如果没有相应的服务业跟进,经济发展必定受到限制,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成为“瓶颈”。于是,第三产业成了第二产业制约性的环境资源。

从历史上社会分工,商业的产生、服务业演进升级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第三产业的范围扩大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比重增加成为扩充经济总量的必然选择;地位提高,成为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也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标志;种类多极化成为人民生活的必然要求和社会就业的广阔领域。

着力构建服务业大区,是把顺义区建成首都重要功能新城区的需要

为了解决近年来首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城市中心区功能过度集聚、建成区无序蔓延、郊区发展缓慢滞后、区域协调发展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北京市对未来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发展方向做出新的战略规划,赋予了顺义新的城市分工和功能定位。按照规划方向,顺义的未来将是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高度发达的首都重要功能新区。

着力构建服务业大区,是扩充顺义区域经济总量的需要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顺义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依然是迅速扩张经济总量。在这一过程中,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九五”以来的数据表明,第三产业对顺义区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无论是增幅、增速和贡献率都排在首位。从经济发展的规律看,进入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主要靠第三产业推动。目前,顺义区正处于第二产业二次创业阶段,在新的基础上新一轮产业升级正在推进。可以预见,在工业化步伐加快后期,必将带动服务业的更大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因此,适时调整经济结构,是打造绿色国际港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充经济总量的迫切需要。

着力构建服务业大区,是改善优化当前顺义服务业结构的需要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演变看出,顺义区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新兴的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乃至全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如物流业增加值在三产业中的比重已达到25.4%,占全区增加值的10.26%。传统服务业升级缓慢,重点行业差强人意。相对于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传统服务业在总量增加的情况下比重下降,影响力减弱。

构建服务业大区的思路与对策

基本思路

顺义着力构建服务业大区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首都城市空间布局战略规划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借助优势、发展优势、突出优势,着力打造规模相当、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大区,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充区域经济总量,实现“绿色国际港、全面建小康”的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到2008年,服务业GDP要由现在的53.7亿元达到160亿元以上,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要占到42%左右。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顺义区服务业的新的增长点和中坚力量。特别是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规划设计、中介、科技、法律、税收、管理、广告等新兴的工商服务业,逐步改善和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

空间和产业布局

对顺义区发展服务业优势资源的再认识

交通枢纽优势:首都国际机场是得天独厚的垄断资源。扩建后的客运吞吐量可达到6000万人次,会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因此,顺义区具备了总部经济、航空物流发展的优势条件。

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位置,京、津、唐大北京产业圈的要地。铁路、高速、快速、环路发达,符合中枢物流“就车站、就港口、就码头”的条件。

大背景优势:北京功能重新分区,在“新北京、新奥运”战略中,顺义成为国际交往、贸易、物流、体育休闲度假的功能新区。

国家和北京市的一批重点项目。如首都机场东扩、奥运场馆、新国际会展中心等,是构建服务业大区的重要条件,相继启动会产生互动、连锁的放射效应,带来服务业的几何增长。

区位优势:适合都市型农业发展。这种都市型农业是采摘、观光、休闲、度假的集合,具有一、三产业的叠合功能。按照产业发展规律要求,其地理位置应处在市中心50-100公里处生态环境较好的环状地带,上风上水、交通便利的顺义正处于这一位置。

“Shopping Mall”的选择位置。“Shopping Mall”是现代商业的升级形态,一般选择交通便捷的都市边缘区,是市民一周生活用品的“打包”购物场所。顺义的区位和交通条件适合。

自然资源优势:“百里山川与两河一地”的优势。顺义有靠近北京最近的山地,两条大河流经顺义,还有最大的一片湿地,环境资源良好。

具有整合潜力。对浅山、湿地、河流靠近大都市等资源进行整合是打造品牌和规模的优势。

产业基础优势:第二产业二次创业和重大工业项目给第三产业发展带来机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首钢冷轧带钢平移等重大项目,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来自于第三产业本身的基础。顺义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虽不是绝对领先,但在某些领域处于优势地位,只是需要升级,一些新兴业态颇具研究和开发潜力。

空间布局和产业重点

空间布局:以三区、三带、一圈为框架,三十个重点项目为支撑,构建顺义服务业核心区,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带动全区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三区包括空港区、建成区、新城区。

三带是指温榆河生态走廊、潮白河生态走廊、一脉东山生态走廊三个服务产业带。

一圈是打造环潮白河――东山300里生态旅游产业圈。

产业重点:都会业。按照区域总体规划,以机场地区为重点,建设都会产业群落。

商业:巩固、提升传统商业,大力发展现代商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Shopping Mall及超市。

旅游业:在“绿色国际港、时尚休闲地”的定位下,整合资源,着力打造300里生态旅游圈――以奥运水上公园为龙头,规划出处处见景、步步生情,内容迥异、四季贯通,集吃、住、玩,体育健身、采摘观光、轻松娱乐、文化享受、休闲度假于一体,一气呵成的旅游休闲产业圈。

体育产业:以潮白河生态走廊为核心区、一脉东山生态走廊为附属区,以两个奥运场馆为龙头,高尔夫球、滑雪、射击、赛车等高层次体育运动为一条线,形成水、滩、草、山四季内容不同、丰富多彩的商业性、群众性的体育健身、休闲群落。

总部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进程中导致的企业总部与加工基地在空间上分离的组织形式,是当今现代服务业的新概念,是首都经济的新内容和重要载体。顺义区发展总部经济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托国际机场,大力发展航空总部是顺义的重点。

对策思考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继续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 从历史发展阶段看,顺义区工业化过程还远没有完成,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要加速城市化和全面小康步伐,目前首当其冲要加快工业化步伐,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况且,顺义区发展的大格局也只是初步建立了框架,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凸显品牌、扩充总量。也只有如此,才能为构建服务业大区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服务业发展战略地位 要正确认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演进规律,把握不同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主要推动力的来源和差异,有针对性地调整经济结构,明确不同阶段的发展思路;要抓紧制定《顺义区委、区政府关于着力构建服务业大区的若干意见》,并对总体规划、阶段目标、具体任务作出部署。

篇6

(一)在工作部署上,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进一步确立服务业的战略地位。2008年,省委、省政府首次召开全省服务业工作大会,明确提出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随后,制定实施首个服务业发展规划,配套出台首个服务业发展政策意见。特别是对各市县营业税新增上缴部分予以返还奖励,三年来共返还48亿元,大大激发了各地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各地、各有关部门根据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经济调整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来抓,有力促进了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二)在工作抓手上,突出平台、企业、项目三大载体建设,进一步夯实了服务业发展的基础。顺应当代服务业创新发展、集聚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探索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一是抓平台建设。把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和浙中城市群作为服务业发展的大平台,并在全省规划布局100个左右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努力构建点面结合、资源共享、集聚互动的服务业发展格局。目前,首批40个集聚示范区已集聚企业近6万家,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310亿元、税收41亿元,初步形成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二是抓企业培育。一手抓分离发展服务业,全省累计分离发展2527家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83亿元、地方税费收入48亿元。一手抓重点企业培育。选择108家重点企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同时,引导服务业企业开展标准化和品牌建设,全省已培育服务名牌78个,促进了服务业质量的提升。三是抓项目实施。通过积极引导省内企业兴建一批,大力引进一批,2009年、2010年分别启动159个和184个服务业重大项目,总投资分别达2283亿元和2029亿元,增强了服务业发展的后劲。

(三)在工作方式上,坚持放宽准入和优化资源配置并举,进一步优化了服务业发展的环境。主要体现为“三个加大”。一是加大清规减负力度。着力清理服务业企业市场准入壁垒,降低了服务业准入门槛;通过取消和暂停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等措施,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特别是实行工商用电同价政策后,我省商业企业每年减少电费支出1047亿元以上。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从2009年起每年还安排5000万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加大中小服务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力度,鼓励服务业企业探索多渠道融资,去年全省服务业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68亿元。三是加大资源保障力度。实施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培养引进计划,近两年引进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6000余人。省里还把服务业发展水平作为各地用地指标安排的重要依据,优先保障服务业用地。加大对服务企业的水、电、气供应保障,大力推进同网同价,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在工作机制上,坚持统分结合、统筹协调,进一步增强了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合力。针对服务业似乎谁都管、谁都不管的问题,在工作机制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一方面。建立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由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服务业发展规划、政策等重大问题,并向省委报告。成立由敏尔同志负责抓总、省发改委具体牵头、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服务业各项工作的落实。各地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像宁波以及部分县市还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另一方面,建立统计考评机制。这两年省里每年都把全省服务业发展年度目标分解到各市,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定期进行考核评价,并向社会通报,进一步强化了各地各部门的工作责任。

这些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深化对服务业发展规律的认识,牢牢把握人均GDP向10000美元跨越这一阶段的特征,紧紧抓住工业化向现代化加快转型过程中服务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因势利导,创新举措,大力推动,使得服务业发展成效不断显现。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服务业的比重为43.1%,仅仅与全国持平,与发达国家(70%左右)乃至许多发展中国家(50%左右)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也说明,我省服务业发展的空、潜力还很大。着眼我省“十二五”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总体任务,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年均提高约1个百分点,高于“十一五”0.6个百分点实绩的要求。考虑到“十二五”我省GDP预期年均增长9%,如果服务业比重每年要提高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速至少要比GDP增速高3个百分点。尽管难度相当大,但从结构调整的紧迫性上看,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特别是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严峻。比如人口,近10年全省常住人口增加767万人,去年达到5447万,其中外来人口1184万。每年增加这么多人,先不谈各种资源消耗和公共服务,光吃饭问题仅靠浙江的耕地就难以承受。比如电力,“十一五”我们花大力气把全省装机容量搞到5730万千瓦,实现人均1个千瓦。今年1-5月份全省电力最高负荷增长11,9%,这意味着6年又要翻一番。一次能源怎么保证?这么多电厂往哪里建?环境容量哪里来?最近。我省连续出了几起环境污染事件,有的是偶然的,但这样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不转变,不出问题是偶然的,出问题

是必然的。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我们追求的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如果不从根子上做文章,不大力推动结构调整,就没有出路。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方向,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坚持不懈地深化创新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全力推动我省服务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切实抓好“十二五”服务业重点工作

完成“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关键是调动各地、各行业尤其是广大企业的积极性。使加快发展服务业成为全省上下的共同目标。为此,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新一轮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以及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重点行业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的工作重点。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一)突出提升一批服务业重点行业。目前,我省已经确定“10+1”个重点行业,除电子商务外,已编制出台了专项规划。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编制实施方案,既要在做大行业规模上做文章,更要在优化结构、提升水平上下功夫,真正把这批重点行业培育成为支柱行业。当前,尤其要加快发展生产业。因为没有高水平的生产业,不仅难以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也无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此,一要加快发展新兴高端服务业。这也是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重点。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发展前景等因素,“十二五”优先选择物流、信息、金融、科技、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一批新兴高端服务业重点加以培育。各地要结合实际,选择培育一批新兴高端服务业,充分发挥其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二要紧密结合传统产业提升发展生产业。围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大力发展各类生产业,尤其是培育发展产业链中最具价值的环节。促使传统产业尽快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摆脱出来,努力形成产业链整体竞争新优势,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三要加快分离发展服务业。要顺应制造企业服务化发展的趋势,大力推进我省制造企业尤其大型企业加快分离发展服务业,着力把服务业培育成为新的增长点、持续竞争优势的支撑点,加快实现从单纯的产品提供商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四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要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对新引进总部高管人员的个人所得税奖励政策,积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设立总部、地区性总部和职能型总部,集聚各类高端要素,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同时,要抓住我省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机遇,通过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新模式等,加快提升发展生活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突出建设一批服务业重点平台。近年来,我省在服务业集聚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创新,去年抓的首批40个集聚示范区效果很好,今年要集中精力再抓30家左右,争取尽快完成100个规划建设任务,成为引领全省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引擎。此外,各类开发区、园区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特别是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大都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像宁波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本身就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我们要在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的同时,切实抓好服务业平台建设。一要突出产业特色。不能什么都要,什么都不突出。各地要立足比较优势,明确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培育若干有特色、有规模、有影响的服务业主导产业,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新格局。二要提升发展层次。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积极抢抓现代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核心环节,大力发展能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生产业尤其是新兴高端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上规模、上层次。三要优化空布局。服务业的发展要与城镇、产业规划布局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推进服务业向区域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集聚,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和集聚辐射作用:另一方面要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县域和中心镇服务业发展水平。扶持农村服务业发展,实现城乡合理布局。

(三)突出培育一批服务业骨干企业。当前,服务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在规模实力、商业模式、品牌影响等方面的竞争。从总体上看,我省在国内外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服务业大企业不多。带动作用不强。为此,一要做强做大服务业重点企业。去年省里确定了重点扶持的108家服务业企业,给予每年上交地方税收增速超过10%部分由当地政府奖励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目的是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成为引领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当然,对重点企业我们不搞“终身制”,切实把好企业扶持起来。各地也要参照省里的做法,排出一批重点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二要着力培育服务业品牌。从某种程度上讲。服务竞争就是品牌竞争。服务企业要做强做大,就必须树立自己的品牌甚至标准。虽然我省已经有了一批自己的服务品牌,但数量不多,知名度、影响力也不够大。要大力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着力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质量水平上下大功夫,努力培育一批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服务业品牌。从今年起,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称号的服务业企业。省里给予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三要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创新业态和商业模式有利于细分市场、创造需求,实现增值服务,也有利于快速做大做强。这次表彰的阿里巴巴集团、宋城集团、森马集团等十佳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广大企业要借鉴其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推进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四)突出推进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无论是做大服务业,还是提升服务业,都离不开大项目的支撑。为了加快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从前年开始,省里已专门编制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这对统筹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下一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着重抓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抓筹划。结合重点行业规划实施,抓紧筹划一批服务业大项目,尤其是高端服务业项目和带动力强的项目,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储备库。对入库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并在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上给予重点支持。二是抓招商。要像抓工业项目招商一样,抓服务业项目招商引资,特别要加大与央企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对接力度,努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行业领先优势的大企业大财团,吸引一批高水平的服务

业重大项目。三是抓实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服务业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切实协调解决实施过程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为我省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五)突出创新一批服务业政策机制。体制机制不活是影响我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症结,体制机制不突破,服务业难有大发展。前段时,省发改委梳理出税收、土地、融资、人才、市场、价格、管理、统计等8个方面26个体制性问题。这次会上省政府专门出台了20条政策,尽最大可能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政策障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在落实中创新,在创新中落实,力争有新的突破,进一步把各方面发展服务业的动力、活力激发出来。一要调动市场主体进入服务业的积极性。核心是解决好准入问题。这次省政府文件特别强调各类服务业企业登记注册时,除法律法规有规定的,各部门一律不得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并进一步降低服务业企业出资最低限额,允许公司注册资本分期缴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紧提出放宽市场准入、清理进入壁垒等方面的具体措施,真正按照“非禁即入”要求,着力破除市场分割,打破行业垄断,做到能放的放到位、能降的降到底。二要调动企业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最有力的杠杆是税收政策。要扩大营业税差额征税的惠及面,用足用好所得税优惠政策。尤其要继续实施好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引进企业总部经济、支持服务企业向高端化发展等有关税收政策。今年起省服务业财政引导资金增加l倍,达到1亿元,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对企业的激励。各地也要建立服务业财政引导资金,并逐步扩大规模,进一步鼓励引导企业发展服务业。三要调动地方政府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这两年,市县营业税增收返还奖励政策。有力地调动了各地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今年开始,这一政策要与年度服务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挂钩,完成目标的全额返还,超额完成的再加大返还奖励力度,完不成的要按比例扣减。既给动力,也给压力。同时,我们还要深入研究人才政策。很多新兴高端服务业入驻,都把人才集聚甚至有没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机构作为先决条件。因为这些产业发展,关键是人才,而且人才费用占了成本的大头。如果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在培育和吸引相关新兴高端服务业上就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这些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先行先试权,大胆探索,率先突破,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服务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三、确保服务业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十二五”服务业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主要举措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把服务业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实。

(一)抓好目标责任落实。完成服务业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的目标是硬任务。刚才,省政府与11个设区市、义乌市和20个省级部门签订服务业发展工作责任书。各地、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抓紧对本地、本部门的发展目标进行再分解、再落实,并把相应的工作责任落实下去。省里要加强指导和督查,及时掌握目标任务、政策落实和项目推进等情况,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要加强目标责任考核,除了把这项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兑现营业税增收返还奖励挂钩政策外,还要将年度目标完成情况向社会公布,好的要大力表彰,工作不力的要通报批评。

篇7

一、引言

2007年1月14日,中国和东盟10国签署《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意味着中国和东盟各国将逐步减少服务业准入限制,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为充分发挥《协议》对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制度保障作用,推动中国及东盟各国服务业发展,各成员国应根据自身服务贸易竞争力状况,确定自由化进程。因此,分析和研究东盟各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尤为重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东盟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1.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总体规模上看,近20多年来,东盟服务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5710①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36940亿美元,额数增长了5倍多;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份额由1990年的3.57%上升到2009年的5.69%。东盟服务贸易的出口额由1990年的288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7760亿美元,额数增长了5倍多;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份额由1990年的3.45%上升到2009年的6.10%。东盟服务贸易的进口额由1990年的283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9180亿美元,额数增长了5倍多;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份额由1990年的3.69%上升到2009年的5.30%。

由图1、图2②可以看出,东盟服务贸易规模在1997年以前增长缓慢,由于1998年的经济危机影响,贸易规模有所下降。在近10年来,东盟服务贸易总体规模大幅度提高,增长速度很快。在2009年受次贷危机影响,贸易额有所下降。

东盟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在1990年到1997年迅速上升,199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有大幅下降,但很快恢复上升趋势,并保持了稳健的比重和上升势头。从总体上来说,东盟服务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逐年增加。

2.东盟服务贸易保持了强劲的增长趋势。从服务贸易增长图(图3)可以看出,东盟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在大多数年份均大于世界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平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增长率,说明东盟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显著。除去1998年金融危机和2009年次贷危机的影响,东盟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0%以上,1994年和2004年增长速度超过25%。2007年《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定》的签订更是为东盟服务贸易增添了巨大的动力,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使东盟服务贸易加速发展。

在东盟各国中,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服务贸易总额增长速度较为明显,具有很强的增长潜力。

3.东盟各国服务贸易规模不均。虽然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在20多年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都显示了平稳的上升趋势,但是各成员国的服务贸易额,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差距巨大,出现严重的不均衡状态。

以2008年为例,新加坡的贸易总额达到1835亿美元,远远超过其他各成员国家水平。依据服务贸易额比重、增长速度以及增长潜力,可把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贸易规模最大的新加坡;第二层次为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第三层次为文莱等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国家。

4.从东盟各国服务贸易总体分类来看,东盟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如旅游,运输仍占主导地位,集中在资源禀赋有事部门和劳动密集型部门。此外,新兴的服务行业有着较大的潜力,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其中进口以其他商业服务,保险和特许权利使用费和许可证费;出口以其他服务行业,金融服务和通讯服务贡献较多。

从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分类结构来看,东盟各国的产业各具优势。新加坡、马来西亚在航空运输服务、金融服务、酒店和会展服务等方面优势明显,泰国的旅游服务业独具特色,竞争力较强。东盟各国中,新加坡服务贸易领域主要集中于知识含量高的新型服务业:如通讯、金融、信息及技术、其他商业服务等。其他国家都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务贸易领域:如旅游和运输业。除新加坡外,各国总体处于逆差状态,但在旅游及传统服务贸易部门具有竞争力,如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服务出口以旅游业为主,除旅游,其他服务贸易有明显顺差外,知识和资本密集型较高的服务部门均出现逆差,这和各国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经济发展阶段和政策鼓励密切相关。

5.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用商品进出口额与服务进出口额的比例来衡量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度。世界总的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的匹配度较为稳定,而东盟国家除印尼的匹配度较为稳定外,其他国家比例较大,变化较大,说明大多数国家处于服务贸易的发展期,发展的空间较大。

此外各国的匹配度都有所上升,表明货物贸易的增长高于服务贸易的增长。无论从总数、份额还是质量上,除新加坡外,各国的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而且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多数国家服务贸易多年处于逆差状态,与各国总贸易顺差形成了鲜明对比,表明多数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在国际交换中还处于低层次水平,同时也意味发展的空间较大。

三、东盟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东盟服务贸易回归模型

选取如下宏观变量对服务贸易进行实证分析。我们用自变量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来解释因变量东盟服务贸易总额。

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本文中,我们采用服务贸易出口增加额代表服务业发展水平,用东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代表货物贸易发展水平,用FDI流量代表FDI规模,用GDP代表经济规模。数据来源于东盟UNCAD数据库,以1980―2008的数据为样本,用计量软件EVIEW3.1对建立的方程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说明模型对于样本拟合程度较好,针对,对于给定的显著水平=10%,,拒绝原假设,检验通过。对于给定的显著水平=10%,,,,对应的统计量均大于,检验通过。

以上检验结果说明自变量,,,联合起来对于因变量的确有显著影响。检验通过说明各自变量分别对于因变量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2.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样本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所以有可能出现“伪回归”情况,故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检验,从检验结果来看,在不同的显著水平下,每个变量的的检验统计量均大于相应临界值,说明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和东盟服务贸易总额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由于上述序列存在单位根,我们分别对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和东盟服务贸易总额的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别做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为一阶单整不存在,一阶不平稳,二阶单整。

3.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思想:多个非平稳经济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式平稳的。为了检验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和东盟服务贸易总额是不是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我们需要做协整检验。本文采用EG检验法,证明对于残差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从而说明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和东盟服务贸易总额存在协整关系,他们之间有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即说明上述回归方程合理。

4.结论分析

由回归的参数可知,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与东盟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呈现正相关性。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每增加1百万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平均增加0.154392百万美元;货物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百万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平均增加0.054849百万美元;FDI流量每增加1百万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平均增加0.671628百万美元;GDP每增加1百万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平均增加0.089456百万美元。由此可知,在影响东盟服务贸易水平的四个因素中,FDI规模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服务业发展水平,经济规模次之,货物贸易发展水平影响最弱。

四、东盟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东盟应当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重点领域的发展,继续扩大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项目,大力促进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等重点部门的出口,逐渐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加快服务贸易发展速度。

东盟各国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各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但是传统旅游业也已发展成极具竞争力的势态,因此,在旅游业服务方面,东盟国家应致力于开发有差异化、创新性的旅游服务,如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等项目,走出一条有本国特色的道路。

此外,东盟国家应当积极有效地扩大旅游开放、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将旅行社人力资源培训、信息系统开发管理、酒店洗衣、绿化等附加值低的环节进行服务外包,提高旅行社管理水平。大胆开展合资开发旅游资源,利用外资调整旅游业的投资结构,开展东盟旅游服务链,形成东盟国家之间的旅游连锁。

从目前来看,东盟各国计算机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计算机信息服务产业对于服务贸易影响微乎其微,除新加坡,东盟各国在计算机信息服务领域的竞争力水平都较弱,急需加强和提高。

服务贸易的核心是技术服务贸易,而计算机信息服务业正是属于附加值较高的新兴服务业,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计算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将会大大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还会对其他其他行业提供新的商贸机会,因此,计算机信息服务业是东盟重点开发的优势服务业。东盟国家可以通过政府的直接投资、对风险基金设立的引导、协助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建立等措施,充分调动科技发明者的积极性,营造出一个有序的科研体制。此外,东盟各国应当制定优惠政策,引导FDI集中而有效地流入计算机信息等高附加值的行业,促进服务外包出口。

《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协议》标志着中国与东盟10国进一步发展双边投资,更广泛地开放服务市场,但是,目前东盟成员内部在对待外资方面采取的服务贸易政策差异较大。东盟成员国也应该进一步进行政策调整,以便扩大与中国的服务贸易投资与合作。

站在应对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战略高度,只要中国与东盟各国都能着眼于长远利益开展合作,做好制度建设和政策协调,我们有理由相信双方的服务贸易将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双边服务贸易合作的前景一片光明。

注释:

①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整理得到.unctadstat.省略.

②数据来源:本文所有数据均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整理得到.unctadstat.省略.

参考文献

[1]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8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一、高技术服务业概述

高技术服务业,这个名词在我国最初是在《2003 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中被提出来的;并不是一个专业术语,因此,在现有的文献中,国外学者并没有对高技术服务业作相关的研究。与“高技术服务业”这一概念密切相关的专业术语主要有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等。

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高度发展后会呈现“服务化”的新趋势,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约占全部GDP的70%左右,美国占比超过了75%,印度也已经达到了50%,而我国的服务业仅占GDP的42%。2011年美国的GDP总量达到了15万亿多美元,而我国的正好是美国的一半,为什么在煤炭、水泥、钢铁等产量都远远高于美国的情况下,GDP总量却只有美国的一半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服务业上,尤其是在现代服务业上产生的差距。

高技术服务业是传统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高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逐步融合成的一种新兴服务产业形态。高技术服务业对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国外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0世纪全球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产业革命,带来了发达国家产业模式的巨大转型,实现了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一)美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服务业已逐步取代汽车、钢铁等传统产业,成为美国经济新的支柱力量。目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服务业进出口国,总体规模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并且占GDP比已超过了75%。美国的现代服务业居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教育培训业等总量已接近服务业总量的一半,占美国经济总量的32%。

(1)区域产业链是美国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科技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物流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和衍生产品形成一体化运作,环环相扣、相互制约,保障了产业的稳定发展,如纽约的服装产业链、硅谷的电子产业链、好莱坞的电影产业链等;(2)都市区是美国高技术服务业的重要载体:提供了全美国84%的就业机会,却创造了85%的全国GDP产值,为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强大的资金以及聚集的信息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制造业向郊区转移,为高技术服务业提供了集中发展的空间,比如纽约曼哈顿老城的华尔街CBD金融区;(3)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目前,美国是全球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产品已经超过了传统产业的其他所有产品,成为最大的出口产品,2002年,美国创意产业达5351亿美元,GDP占比超过的5.24%。

(二)日本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日本的第三产业已经超过了全国GDP的63%,处于世界领导地位,信息通信业、批发零售、汽车租赁服务占据前三位,高技术服务业产值增加值从1985年的4500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1万亿美元,21年涨幅超过4.5%。

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最快,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软件开发与编程是日本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订单式软件已超过总销售收入的50%。日本的动漫产业模式完整,全球60%的动漫产品出自日本,年产值230万亿日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10%。

东京是日本的金融和管理中心,服务业占GDP的80%以上,东京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为金融、银行、保险、物流等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城市化发展模式为高技术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东京拥有日本17%的高等院校、全国1/3的研究和文化机构,为高技术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欧洲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高技术服务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在欧洲国民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从1985年的1.3万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5万亿美元,21年间涨幅超过3.2%,其中英国的保险、金融、咨询等高技术服务业占全国GDP的70%以上。

欧洲国家有着独特的工业设计优势,在高科技产品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更注重产品的外形设计是否更温馨、更舒适。全球的大型公司都非常关注新兴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比如Philips始终把“精于心,简于形”的设计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中,以高科技的实力为全球消费者设计时尚个性化的产品。

欧洲在金融服务和第三方物流(3PL)也有着良好的发展。法国金融服务业经过长达两个世纪的演练,金融体系逐渐完善,目前法国拥有各种金融机构6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银行总资产7万亿欧元。英国的金融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每年产值190亿英镑,GDP占比超过5%,从业人员100多万人,凭借着语言、贸易、高质量配套服务等优势,伦敦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中心、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企业对物流的需要和较高的物流管理水平是欧洲第三方物流能快速发展主要原因,领军企业主要有Exel、Maersk、Schenker等,涉及的领域主要有高科技、制造业、汽车等,服务遍及全球。

三、国内经济发达地区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技术服务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对GDP的贡献仅占4%左右,而且区域发展差异显著,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

(一)北京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北京的高技术服务业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的水平,对北京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北京GDP达到了11865.9亿元,其中高技术服务业1901亿元,占比16%。

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具有不可比拟的技术和人才优势,能为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便于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合作,更快更准地了解全球最新科技动态。北京的高技术服务业以创意产业、研发产业、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为代表,尤其是软件、动漫游戏、移动增值服务等, 并大都集中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2009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超过12000亿元,增长速度超过20%,引领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上海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上海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迅猛,和北京、深圳一起成为软件排行国内前三的城市,在网络游戏产业方面上海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上海的教育培训、文化传媒、医疗卫生、创意产业等行业发展也很快,对GDP的贡献逐年增加。2009年,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2108.11亿元,同比上涨20.2%,其中软件产业1206.19亿元,同比上涨20%,是信息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互联网服务业268.1亿元,同比上涨42.1%,成为信息服务业的新亮点。

(三)广州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州的高技术服务业已经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生物等为主的产业集群,并涌现出大业信托、网易、达安基因、广州毅昌等一大批广州本土的高技术服务业领军企业。目前,形成了以原创动漫为主的动漫产业集群,现有动漫相关企业120多家,从业人员1.5万,年产值规模达到了100亿元,位居全国首列。

四、国内外高技术服务业的比较

(一)高技术服务业外部环境

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凭借制造业的雄厚基础,使本国的高技术服务业得以较早、快速的发展。近些年来,全球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势头已经超过了高技术制造业,成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而我国的高技术服务业是近几年才提出并发展起来的,起步晚、经验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走了不少弯路,但也卓有成效。

(二)高技术服务业内部环境

高技术服务业的最重要的发展是聚集发展,即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例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科学园、北卡罗来纳的研究三角园等。国内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各地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创意产业、动漫产业等,建立了各式各样的工业园、产业园,比如北京中关村、南京软件园、深圳科技园等。但部分园区没有自己的特色,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有些软件园虽然产值量逐年上升,但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较弱,软件产品和服务基本处于软件产业链的低端,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偏少。区域发展不平衡,北京及中东部城市发展较好、较迅速,而西部城市发展滞后、缓慢。

(三)高技术服务业其他方面

在各国、各地区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上,当地政府都在法律、资金、减免税收等政策上都给予了大力扶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优化基础环境、开放服务业市场,为促进高技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各地政府要结合当地的发展优势,制定详细、适宜的规划,不能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这样才能使高技术服务业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9

1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2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3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业服务化倾向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会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专业化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而且可以使企业专注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倾向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的服务性上以及随产品一同售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

(3)生产者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有关,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因此,有效率的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4)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精髓生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能级提升。要建设制造业基地,必然要以发达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生产业,是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整个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打破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和工业化水平的束缚而获得超前发展,有可能使产业结构演进次序或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

(5)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中间投入服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产品差异来自于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个性活动,而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又都有助于企业取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树立企业形象。服务能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4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9.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对服务业整体的提升会产生影响。另外,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

(2)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服务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在发达国家,多数企业已经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因此,我们要在战略高度上认识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近年来,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的支撑。所以,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

再次,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活动是工业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务业与工业像唇齿一样相互依赖着。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并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工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够使社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因此,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进工业生产部门的推进器,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但在我国,本应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多由企业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过社会分工节省成本的机会没有被恰当地利用。当既有的服务业需求(如广告、会计、咨询顾问、信息系统、银行投资与市场调研等)变得日益复杂时,专业化的服务便显示出其远大的发展前景。相形之下,附属于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则是一个成本中心,虽然他们也与外界的服务企业较量,但实际上却很难产生竞争的压力和动机。只有当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专业化服务企业变得更加专业和更具效率时,才会使企业认识到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与协调的好处。服务业的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效率的提高,将使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逐渐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有助于改变工业企业将所需要的服务内部化的倾向,有助于企业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2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

篇10

1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2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3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业服务化倾向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会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专业化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而且可以使企业专注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倾向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的服务性上以及随产品一同售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

(3)生产者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有关,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因此,有效率的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4)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精髓生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能级提升。要建设制造业基地,必然要以发达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生产业,是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整个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打破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和工业化水平的束缚而获得超前发展,有可能使产业结构演进次序或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

(5)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中间投入服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产品差异来自于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个性活动,而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又都有助于企业取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树立企业形象。服务能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4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9.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对服务业整体的提升会产生影响。另外,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

(2)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服务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在发达国家,多数企业已经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因此,我们要在战略高度上认识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近年来,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的支撑。所以,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

再次,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活动是工业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务业与工业像唇齿一样相互依赖着。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并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工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够使社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因此,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进工业生产部门的推进器,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但在我国,本应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多由企业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过社会分工节省成本的机会没有被恰当地利用。当既有的服务业需求(如广告、会计、咨询顾问、信息系统、银行投资与市场调研等)变得日益复杂时,专业化的服务便显示出其远大的发展前景。相形之下,附属于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则是一个成本中心,虽然他们也与外界的服务企业较量,但实际上却很难产生竞争的压力和动机。只有当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专业化服务企业变得更加专业和更具效率时,才会使企业认识到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与协调的好处。服务业的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效率的提高,将使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逐渐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有助于改变工业企业将所需要的服务内部化的倾向,有助于企业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2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

篇11

1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2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3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业服务化倾向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会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专业化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而且可以使企业专注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倾向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的服务性上以及随产品一同售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

(3)生产者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有关,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因此,有效率的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4)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精髓生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能级提升。要建设制造业基地,必然要以发达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生产业,是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整个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打破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和工业化水平的束缚而获得超前发展,有可能使产业结构演进次序或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

(5)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中间投入服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产品差异来自于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个性活动,而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又都有助于企业取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树立企业形象。服务能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4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9.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对服务业整体的提升会产生影响。另外,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2)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服务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在发达国家,多数企业已经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因此,我们要在战略高度上认识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近年来,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的支撑。所以,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

再次,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活动是工业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务业与工业像唇齿一样相互依赖着。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并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工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够使社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因此,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进工业生产部门的推进器,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但在我国,本应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多由企业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过社会分工节省成本的机会没有被恰当地利用。当既有的服务业需求(如广告、会计、咨询顾问、信息系统、银行投资与市场调研等)变得日益复杂时,专业化的服务便显示出其远大的发展前景。相形之下,附属于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则是一个成本中心,虽然他们也与外界的服务企业较量,但实际上却很难产生竞争的压力和动机。只有当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专业化服务企业变得更加专业和更具效率时,才会使企业认识到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与协调的好处。服务业的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效率的提高,将使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逐渐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有助于改变工业企业将所需要的服务内部化的倾向,有助于企业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2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