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体育信息化建设

体育信息化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1 09:21: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体育信息化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体育信息化建设

篇1

一、引言

本研究致力于研究在Web2.0技术下新型高校图书馆体育资源模式组织,该模式主要以教师和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开放式地整大化、更新频繁、整合体育资源,作为教学、科研的辅助手段,改革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同时,用户以共同创新者的身份出现在信息服务创造过程中,不在是被动的服务接受者,还是服务的创造者,不仅给教学科研带来及时的信息资源的更新扩展,更对部分参与者本身,特别是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激励成分,导致学习情感上的积极参与。

二、高校体育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性探索

高校的教学、科研、图书馆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图书馆更是作为知识资源的宝库向用户(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信息服务,一直以来是高校校园文化、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种类也从文本、图片向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扩展,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也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与时俱进。随着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的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也成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主体趋势。随着运动竞赛风靡全球,奥运生活在我国的燃起“,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体育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总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例如:沙滩排球、软式排球、气排球、体育舞蹈、飞盘、瑜伽、射击等新兴的运动项目也层出不穷,为体育教学、体育科研、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可能性因素。诸多因素推动了我国体育类图书文献资料的丰富与发展,也促进了体育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体育图书市场的空间也在逐渐扩大,也为学校图书馆体育文献资源的扩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国的体育图书信息发展快速,体育图书内容多元化不断涌现,但我国的高校图书馆体育图书信息资源研究及共享比较薄弱,除了一些期刊数据库检索,高校体育图书资源的整合和建设还大都停留在馆藏基础上,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图书信息资源的共享,影响了体育科研、教学的发展。目前,国内对于用户参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专门针对体育学科的具体研究还处于空白。图书馆用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本课题着重于比较系统全面地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体育文献资源建设创新模式,力争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通过资源的有效共建共享加强馆员、教师、学生互动,促进参与者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认知能力的提高。致力于将体育文献资源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教育理念和建设手段优化教学环境,不断满足高校师生的学习、科研和社会需要。以学校体育作为基础,发挥社会体育重要平台,从传统走向现代,进一步拓展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延续着体育文化生命力,创造出充满活力的新型体育文化,丰富着现代的高校校园文化,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校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学习与科研氛围,营造学习型科研型大学。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引领阳光活力、开拓创新的教风、学风;倡导全员参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校园文化;以高校图书馆为依托,培育学校民主管理、积极科研、公平育人的优良风尚;提升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凸显体育文献资源的活力和张力,构建“和谐校园”,助力提高学生自主、自立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高校体育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形式

围绕学校体育专业教学与科研过程中所需信息的专业范围和专业特色探讨Web2.0技术下用户参与的高校体育资源图书馆理论框架构建模式。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师范院校、文科与理工院校,都有必要建立专业学科馆藏体系,组织收集相关学科的书刊及电子资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信息。用户激励模式研究:并不是每个用户都会参与图书馆服务创新,也并不是每个参与者都能对图书馆服务创新作出贡献。只有用户愿意参与其中,才能实现高校图书馆体育资源的价值,如何建立用户参与服务创新激励机制,持续吸引用户参与,这是基于Web2.0技术下用户参与的高校体育资源图书馆的构建是否成功的关键问题。如何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对Web2.0技术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生产进行系统的研究:用户参与的高校体育资源图书馆模式研究,对于优化馆藏资源构成、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等具有重要作用。用户不在是被动的服务接受者,还是服务的创造者,给教学科研带来及时的信息资源的更新扩展,使得新型图书馆在具有丰富馆藏资源的基础上,还有开放性和前沿性的优点,在帮助高校培养造就复合型人才的同时,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倡导全员参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校园文化,提升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用户参与信息服务的过程是融合了交互、信息、生成内容和信息评价等多个方面的行为,对于用户来说也会产生满足和激励,对进一步填充高校图书馆新型信息服务研究领域心理学角度的缺失,并对丰富用户行为研究做出贡献;也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作者:李胜 余爱 单位: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兴,刘文华,司虎克,吴瑛.体育院校术科专业学生创新成果与创新意识现状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6):78-80.

[2]苏庆永,司虎克.体育院校教师知识共享的意愿、能力与方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2):96-100.

[3]徐祖银.体育院校图书馆阅读心理分析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5):161-162.

[4]张英.高校体育文化与图书资料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5(1):60-61.

[5]单凤军.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教育环境调查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1,30(2):47-49.

篇2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学校档案部门的一项基础性业务工作,是学校档案工作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一些基层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滞后于其他学科或业务档案工作,与办公自动化不能同步和协调发展。档案人员要如何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显得无从下手。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介绍基层教育部门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法。

1制定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基层教育部门应建立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有效的、适合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方案。方案是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加快推进体育教学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规范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档案工作效率,拓宽体育教学档案工作服务领域,全面提升体育教学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建设方案要阐述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的意义和当前的行业背景,确立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分析本部门或下属学校体育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改善的主要措施和条件保障等。通过本方案的具体实施,争取教育部门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单位全体教职工的配合,提高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2推进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流程

2.1购置档案网络管理系统

档案网络管理系统是面向整个单位,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单位内部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快捷化,为各部门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收集和利用档案信息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持。考虑到人员和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基层教育部门最好借助外力,直接购买成熟的网络版档案管理系统,再根据本部门或下属学校实际情况,推进体育教学档案管理系统与单位内部其他学科管理系统对接与整合,实现体育教学档案信息数据的收集、交换、归档、管理和利用,为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打好基础。

2.2目录数据库建设

加快体育教学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完成室藏体育教学档案文件级、案卷级目录的录入,全部档案门类100%建立电子目录。同时,制定体育教学电子文件收集、整理、归档、存储应用的业务流程,实施部门立卷信息化管理,最终实现全部室藏档案目录计算机检索和管理。

2.3全文数据库建设

加强对单位体育教学电子文件收集、鉴定、著录、归档工作的监督指导,各部门兼职档案员在移交整理年度档案文件资料时,须同步移交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实行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双套制”归档。对以往纸质档案则进行数字化扫描,照片、录音录像档案进行数字化转化,建立相关的全文数据库。

2.4备份管理

档案部门定期对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进行备份管理,确保电子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识别性。如果有条件,可多套备份,实现异地备份,实现档案的安全保存。

2.5体育教学档案利用与宣传

在体育教学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建设取得阶段成效后,可深化档案管理软件系统的二次开发和利用,开展网上体育教学档案检索利用服务工作,实现体育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同时,依托单位网络制定档案工作专栏,使之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多渠道发挥体育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作用。

3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3.1经费保障

档案部门要争取领导的支持,将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单位预算,边投入,边建设,从部分信息化到全部信息化。购置与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服务器、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等基础设备;保证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专业知识培训经费。

3.2制度保障

严格执行标准规范,依照《档案法》和《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和措施,规范和指导学校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保障学校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加强对体育教学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有效。

3.3业务培训保障

加强档案信息化业务培训,特别是电子文件归档、档案数字化加工等技术内容的培训。专兼职档案员要转变传统档案实体管理的观念,积极参加档案信息化专业知识的培训,加强和其他单位的交流和学习。

4结语

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任务,需要教育部门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各方面保障,全体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当然,基层体育教学档案部门也要克服困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对策,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使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与档案事业大发展相协调,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篇3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以教学技术为基础,融合通讯技术和传播技术,能处理编辑和存储并呈现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技术。其中媒体信息通常包括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数字化技术处理,从而使集成的多媒体信息在本质上具有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特征,在表现形式上具有新颖性、艺术性、趣味性等特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工具,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学生的认知方法,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益。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开发高校体育教学资源,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现代人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邢台市4所普通高校的40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回收问卷38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36份,有效率为94.75%。

(二)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并查阅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借鉴有关学者理论研究成果,根据本研究的研究思路、预期目标设计问卷。

(2)访谈法。同4所院校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座谈,了解其体育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实际应用的情况。

(3)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的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学习与分析已有成果,为本研究提供参考。

(4)数理统计法。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数理统计,获得调查结果并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信息技术内涵的认识

通过调查邢台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对信息技术内涵的认识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占49.23%,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传输占33.48%,网络技能占6.77%,扫描仪等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占10.52%。认为信息技术是“计算机基本操作”比例较大,表明体育师对信息技术的内涵认识还存在误区,体育教学信息化不能被理解为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各种软件产品“使用方式”的学习与运用。因此,必须对教师的这种认识进行纠正。

(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动机

在调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动机:个人喜好占30.32%,尝试的人占25.68%,教学要求占16.11%,教科研任务占13.85%,学生需求占8.96%,参加比赛占5.08%,由此发现,邢台市体育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主要以个人需求或强制性要求为主。

(三)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使用的资源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只有5.4%的教师偶尔自己制作课件,有85.66%的教师不使用课件。对于互联网与校园局域网中的教学资源,教师比较偏爱互联网中的资源。这其中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校园局域网中的资源相对缺乏,无法满足教师的需要。E-mail和BBS也是教师经常使用的网络工具,10%左右的教师曾经使用或正在使用。在“组织学生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和“利用网络自我学习或参加培训”方面,分别有59.6%和45.4%的教师没有用过,说明邢台市高校体育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在这两个方面的应用还比较欠缺。

(四)体育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调查

邢台市绝大部分体育教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一些教学操作,部分教师具备网页制作技能。但教师对于计算机的中、高级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普遍较差,如对压缩、解压缩软件的使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卸载技能等达到熟练程度的比例较低,分别为30.97%和31.21%。运用Powerpoint、VB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熟练者为32.86%。调查显示,占总数60.06%的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硬件知识,包括计算机的组成以及多种信息处理设备的使用等。具备硬件知识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相关多媒体计算机等设备。

(五)信息技术继续培训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外,绝大多数教师都接受过简单的计算机技能培训,学习了一些常用的教学应用软件,如Word,Powerpoint等,有的还学习了课件制作以及网络应用知识等。但只有8.11%的人认为培训效果较好,44.64%的人认为效果一般,33.51%的人认为效果不显著,13.74%的人认为没有效果。大家认为培训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系统性和计划性,部分学校都没有培训的详细计划和内容。

三、制约信息技术教学的因素

(一)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制约

体育教学主要以室外实践课教学为主,占学时数约为90%,在室外实践课教学中,学生活动范围大,教学场地情况复杂,受场地、天气、光线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不便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存在着极大的障碍,这成为了制约体育教师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的瓶颈。

(二)体育教学资源库制约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库建设还在规划、酝酿中,这就使得邢台市体育教师难以方便快捷地查找教学资源。而且,目前网络上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适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开放式的多媒体资源库,即使有个别稍具规模的资料库也都以付费等形式设置较高的门槛,给普通教师的利用带来相当大的不便。

(三)软件建设经费制约

据国外有关资料显示,在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和软件投入的比例基本上是3:7,通过访谈得知,目前,河北省高校针对体育教学信息化的投入过于侧重硬件建设,对教学软件的投入不及硬件的十分之一。使体育教学软件资源的开发陷入了无米之炊的被动境地。

(四)信息技术培训制约

多数学校启动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时,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往往来自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专业准备不足,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的培训欠缺。当前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己开始深入至课堂层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培训就显得尤为紧迫

(五)体育教师自身开发能力制约

制约体育教师开发教学软件的多个因素中,计算机知识有限和教学条件限制是主要障碍。体育课室外教学的特性使得多媒体教室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也限制了教师开发的积极性。

四、建议

各学校的主管领导应加强对体育教育现代化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体育教学设施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使体育教学手段尽快跟上高校其他学科的发展步伐。

各高校体育管理者与体育教学实践者应加强在此方面的学习、研究与实践,加强对体育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力度。在课余体育活动中,应大量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去组织和安排,使教师真正从编排、计算等繁琐的工作中走出来,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体育锻炼效果。

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学信息多样化,有利于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有利于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有利于学生获取丰富的信息,有利于信息反馈和教师的调控。邢台市各高校的体育主管部门应努力加强网站建设,特别是网站的内涵建设。体育网站的建设应由专人负责、专人管理、服务学生、服务教学,使体育网站成为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第二课堂,实现体育教育的多元化。

尽管体育教学有着其特殊性,但是对于教师队伍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系统培养。不仅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加强对体育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力度,要从实际应用出发,从教学实践出发,从提高教学效果出发来加强体育教师的信息化业务知识水平。提高在职教师学会掌握和使用先进的工具软件来提高媒体素材的使用能力和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永庆,庄红梅,巩海滨.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现状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04).

[2]杨明,李丽.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资源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06).

[3]任渊,任涵,袁音.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09).

篇4

关键词 体育信息 整合 数字化 建设

体育信息资源涉及到体育政策法规、体育人才、体育知识等多方面知识,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整合体育信息资源,搭建数字化平台,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具体情况

(一)体育院校信息资源的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所体育院校馆藏有700万册图书左右,而在电子文献资源方面,大部分院校都购买了重庆维普、中国知网的使用权,但在购买形式上有所不同,有些是采用团体购买的形式,有些图书馆仅仅购买了几个专题[1]。在体育信息数字资源的建设上,各院校的图书馆也不同,例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都建立起了具有特色的专题库。但其中也有很多不足,例如许多院校图书馆的系统软件缺乏统一的规范,书目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一致,并且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因此常常出现很多重复现象。

(二)体育系统体育信息资源的建设

为了筹备北京奥运会,从国家体育总局到下属各机构都积极开展信息服务与体育科研工作。建立了体育咨询网、大众体育信息网等,同时,在这类网站上海设置有体育政策法规、竞技体育、体育发展、全民健身等各项栏目,此外,体育报业总社还开通了体育新闻网、体育在线等,这些为全民健身、大众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服务。

二、数字化平台建设与体育信息资源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活跃的体育市场能够丰富馆藏体育信息资源

自1999年以来,我国图书阅读率不断呈现下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2005-2008年间体育类书籍销售码洋占有率却呈现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12%左右[2],这直接说明北京奥运会的筹备与举办,大大激发了人们对体育的兴趣与热情,增强人们对体育信息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带动了图书的销售和阅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体育类图书市场的发展,另外,还能够丰富馆藏体育文献资源。

(二)数字奥运为平台建设提供了基础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主要以科技奥运为主要思想,充分说明了体育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全面高速发展的局面。北京奥运会的体育信息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具有高速宽带、先进技术水平、结构合理的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同时,各省市在体育信息化建设上也获得很大的成就,为我国加快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数字化平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得到高速有效的发展,其他系统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不断建立起来,如:我国农林系统的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心,教育系统的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中科院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这些都对我国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3]。

三、建立数字化平台的准备工作

(一)调查分析论证,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

在开展体育信息资源整合前,首先要全面调查各成员单位图书馆的体育信息情况,并制定共享平台的方案。在进行调查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成员单位体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2.相关体育事业单位重点项目和重点学科所要求的信息资源是否具有良好的保障;3.从外部引进的国外数据库或是国内其他数据库的基本情况及资源利用情况。4.国内各地区、各系统的数字化建设与体育信息资源网络化、自动化的现状。

(二)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要进行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以及信息资源的整合必须首先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指导机构,以体育总局信息中心为主、各省、市的相关体育事业单位共同组织,成立一个领导小组。这个小组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制定相应的数字化规划方案,确定参与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成员单位,从而形成专业的体育信息支撑体系;筹集数字化平台建设资金;制定该体系内的体育信息数字化的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负责与其他相关的信息系统、信息机构的业务联系,并促进体育信息系统资源进入国家的共享体系;负责管理和数字化平台建设相关的事务,负责硬件系统配置、规划以及工作人员的培训等,全面协调网络体系内部的分工。

(三)创造良好氛围,促进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完善政府部门对数字化平台建设的领导工作,制定合理科学的建设计划,并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构,加强各成员单位的联合开发,突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的局限,防止效率低下的重复建设,避免体育信息资源整合时的盲目性[4]。此外,还需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专家咨询机制和科学的审批、建设、监理程序,一切从实际情况着手,加快体育信息数字化平台建设,不断开发相关信息资源,推进资源共享进程,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良好健康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共享平台

(一)建立完善的体育信息网站

将我国体育总局信息中心作为门户站点,并广泛辐射到以下的省、市等站点,通过建立网络互联关系,充分结合所有成员单位的体育信息资源,使信息中心呈现为垂直纵向流动的态势。信息量比较集中的地方多数为重要的省会城市,因此要在这些地方设立枢纽节点,之后在建立辖区内的市、县等转接站点[5]。由于转接层的信息汇集量相对小,通常可使用星状结构,这样能够让每个节点互相联接,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信息平台。网络接入方可按照实际情况建设内部网,例如校园网等。

(二)网站内容

1.实时动态信息。其中包括国家体育法律法规及宏观政策的宣传、体育信息的实时。

2.链接其它站点。可链接到体育科研部门、体育运动协会、体育事业单位等;或是链接至电视、报刊、媒体栏目、著名的体育企业、商家等。

3.查询站点。这其中包括各种类型的体育联赛及俱乐部、各种赛事的组委会、赛事信息、运动竞赛及相应的成绩。这些体育信息资源站点要做到准确、全面,能够及时更新;同时可进行站点导航,能够链接到其它的热点网站,还可以进行网上订票、网络竞猜等,能够实现体育赛事的直播等;此外,还需重视交互性,可以支持更多的域名、地址等。

4.参考查询。通过电话或者使用QQ进行咨询,并采取E-mail等多种形式实现体育文献资源的传递。

5.实现体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其中包括引进体育信息资源数据库,书刊联合目录等。体育系统内部的各成员单位参与书刊联合目录的完善工作,以确保符合联机检索的要求;在引进数据库方面,可采取集中采购的方式[6];在建设专题数据库时,各成员单位可按照自身特色和优势,在科学研究、学科设置等这些方面充分展现出地方的特点,许多科研人员以及教师都非常希望能够为科研、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特色体育文献信息。

6.相互交流学习。可通过运用网络进行相互交流,或者通过参加培训班的形式加强内部员工的学习,此外,也可采取发放资料或视频的方法加强教育。

五、结束语

体育信息资源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体育事业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体育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加快体育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让体育信息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从而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光.体育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关键成功因素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0.12(03):59.

[2] 李树伟.网络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1.5(08):47.

[3] 吴淑华.我国体育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方案探讨[J].晋图学刊.2012.9(06):33.

篇5

社区建设工作的目标,是将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着力扩大公共服务的渠道和领域,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体系,打造为民服务管理综合平台。

一、社区信息化建设面临问题

(1)缺少法规支撑。当前法规的制定落后于社区信息化的进程,由于缺少国家统一的社区信息化法规,导致社区信息化缺乏统一规划,缺少数据采集、设备接入等方面强制性统一标准。(2)系统规划、整合不够。目前,各级各部门在实施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无牵头单位和部门。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协调,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系统孤立、分散,信息共享困难,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现象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3)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着技术储备不足和技术人员不足的难题:数字社区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不强;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IT服务的专业人员更是极少。(4)运作方式单一。社区信息化虽然按照“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来运作,但由于缺少社会参与机制,除政府和基础运营商参与之外,没有引入其他设施服务商(如平台软件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等),市场动作单一化导致参与面过窄,运转效率偏低,成本偏高。

二、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推行“三个机制”。第一,协调机制。坚持统一领导,合理协调,建立社区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对社区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实现统一标准,规范推进、统一规则,有序推进、统一机制,有效推进、统一平台,综合推进、统一考评,行政推进。第二,运作机制。注重政府引导机制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按照“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的思路,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吸引电信、广电以及其他运营商积极参与社区宽带网的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多方参与,对与百姓生活相关的社会服务,采取多渠道融资、多形式运营的方法,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建成社区信息化共建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第三,共享机制。科学统筹,以区县为单位集中建设社区信息平台,统一标准,规范社区信息的采集、开发和应用。加强衔接、集约经营、拓展与整合社区信息化服务渠道,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的综合服务。(2)完善“三个体系”。第一,服务内容体系。围绕社区民主管理,建立社区交流平台,以“论社区事、谈社区情”为主要内容,建立居民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围绕社区公共服务,重点推进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卫生、社区民政、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及社区文化、教育、体育等服务的信息化;围绕便民利民,发展社区商业服务,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内容。第二,信息标准体系。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研究制定社区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就建设范围、内容、方式、运行管理、数据资源共享等进行规范。第三,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质量监督,推行社区信息化质量认证,细化考评项目,加强绩效评估,引导社区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通过社会公示、客户评议、群众回访等方式,开展社会监督,切实提高服务质量。(3)强化“三个保障”。第一,人才保障。建立干部选拔制度,引进计算机或网络信息专业的毕业生,加强社区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第二,资金保障。政府要加大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对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要进行资金列项,将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第三,设施保障。加强社区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社区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实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建立社区服务求助热线,开发专用服务软件,借助电话、短信、网络三个平台,合理有效连接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构筑覆盖各城市社区的便民服务网。(4)落实“三个全覆盖”。第一,区域全覆盖。城乡统筹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包括区、街镇、居村三级网络,实现信息化服务与管理的对接。通过综合各个区域的服务和管理内容,以一个平台、一个窗口面对企业和社会,有效地提高全区域的社区信息化水平。第二,内容全覆盖。根据不同社区之间和不同工作之间的个性特点,灵活定制、开发各类管理系统,形成申请、受理、办理、回复的高效社区服务平台,形成统一、规范、配套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体系。第三,服务对象全覆盖。兼顾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特别是关注和满足社会特困群体需求,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服务需要,使城乡居民通过平台便可以了解和办理从生到老的需求和服务,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需要。

篇6

作者简介:张培(1962-),男,云南红河人,红河学院信息技术中心,教授;何春莲(1984-),女,云南红河人,红河学院信息技术中心,助教。(云南 蒙自 661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云教高(2009)77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62-02

从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到十六大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再到十七大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是我国的发展战略。

红河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主动适应了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2009年,建立了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多数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我校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如何构建创新试验区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培养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明确实践教学地位

在信息工业化融合模式下,人才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关键。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培养“既掌握信息技术又具有本行业知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1],着力于采取多层次系列训练,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特色。在实践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融知识传授、创新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将实践教学在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中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平行地位,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构建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多次对红河州相关企业和部分兄弟院校的调研,了解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相关企业生产和技术应用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教学计划修订中构建了电气工程的课程实验教学训练,校内实训、实践创新训练,校外实践平台拓展训练三大模块,从信息素养技能培养、专业技能训练、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四个层面,形成由单一到综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可以用图1来表示。

1.课程实验教学训练

实践教学是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课程实验教学训练模块“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增加计算机类选修课程内容,依托学校信息化环境,开设网络课程,逐步对整个专业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线,以基础性试验、应用型试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实验教学训练体系。通过电子信息实验中心模块加强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与实验技能;通过计算机类实验中心加强电气工程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结合,设置VISIO、PROTEL、EDSA、MATLAB、AUTOCAD等电气工程专业软件练习实验,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电路、电子线路、电气控制线路等电气工程领域的绘图及模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2]。通过工程技术实验中心加强综合实验锻炼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使其具备科技工作者所必须具有的实验能力和基本素质。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用3~4周的时间独立完成一项综合性、创造性、设计型的课程作业。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计算机编程能力和运用仿真软件进行设计的能力。

毕业设计选题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共同设计完成,选题内容与生产、科研和实验紧密联系起来,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将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带到学校,通过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学校共同研究开发,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将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建模,转化成工业产品,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2.校内实训、实践创新实验训练

(1)建立了高级电工维修实训中心。围绕专业特点安排高级维修电工实训内容,如:将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电气控制柜的制作、安装和调试,电路板的焊接,PLC系统的软硬件调试作为学生实习的重点,培养学生各种基本的操作技能,完成了作为电气自动化工程师的有关基本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工程设计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此外,为了配合实践教学,在生产实习中开发制作了物流自动化生产线工艺流程,使学生更充分了解实际生产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实验区通过整合工学院各相关学科方向的资源,创建了符合现代工程训练要求且具有鲜明电力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共规划了9个主体实验室,目前已经按规划完成了过程自动化及虚拟实验室、电机及拖动技术实验室、电气控制实验室、电工技术实验室、PLC控制技术实验室、电子信息中心(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示范中心)等6个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其余工控软件实验室、配网自动化实验室、工业运动控制、柔性制造、物流(中心)实验室等正在建设中。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在模拟的工程实践环境中,针对发、输、配、用电系统及相关基础技术对学生进行高度综合的工程技术训练,使学生在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得到训练和提高。

(3)跨专业综合开放性实验。跨专业的综合开放性实验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余的学习研究中。为了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4],我校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对实验模式进行改革,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际,将部分基础实验室列为开放实验室,制定了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和实验内容方向。开放实验室面向实验区的全体学生,只要学生本人有一定的想法和构思,都可以与实验室老师联系获得指导,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独立完成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方案和调试工作。这种实验模式可以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4)开展丰富的学科竞赛活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专业资格认证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了解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3.校外实践平台拓展训练

立足红河州区域经济发展、重点产业发展的这一大环境,实验区加强与地方骨干企业联合培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实验区已经与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冶炼分公司、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屯采选厂、红河钢铁有限公司、蒙自矿冶公司铟锌冶炼厂、个旧振兴冶炼厂等建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签订了协议。学校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全程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专业见习1周、金工实习3周、专业实习6周、生产实习3周,每年实习前,把实纲发过去,与校外实践基地负责指导教师共同商定实习内容和安排。校外实践基地负责人根据实纲的要求安排好现场上课的教师(一般都是具备一定教学经验的熟练工程师),根据企业需求,对学生进行一些热门技术的培训。无论是集中安排的校外实习还是根据一些课程的需要分散安排的专业见习,对本专业的指导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提高教学水平的机会,而对学生来说,能面对面地熟悉各种电气设备,增进对电气工程技术具体应用的了解,更深入接触工程实际,增强工程意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5]。因此应尽可能地增强校外实习实训的效果,除做好安排外还要加强师生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

三、结论

在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体系中,我们要不断实践、反思,通过借鉴国内其他专业两化融合的人才培养经验,针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现状,吸纳和运用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的理念、方法和手段,构建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教学实践理念、课程实验教学训练、校外实践拓展平台训练、校内实训实践创新训练、产学研教育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应用,不断反思,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了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明,梁旭,董长宏,等.基于“两化融合”的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1).

[2]赵巧娥,苏小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篇7

一、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建立能使教育者有利学习、广泛受益的计算机及网络硬件环境,并持续地运行维护和更新。这些硬件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学校内部的计算机与相关的外部设备,局域的校园网络和广域的教育网络。另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有关建筑物和相关辅助资源的准备。

信息资源建设资源包括各种备课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多媒体网络课件,另外还应包括教务管理系统、教师指导系统、学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管理人员系统,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教育信息化软件保障方面的建设不要过分追求资源的数据量和多媒体的形式,而应该尽可能积累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的资源,开发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需要的数字化资源,软件环境要符合人性化要求,要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实施个性化的教学,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硬件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信息资源建设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链接,将学校的服务器与英特网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直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有关此类链接,可通过专家介绍或者搜索引擎搜索,再由校园网的维护人员负责定期更新。二是镜像,通过与英特网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部分的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资源。三是自主制作和二次开发,这是由全体教师共同完成,通常学科教师是这类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课件或素材。

二、积极创建信息化的学习环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创设生动的具体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图文并茂、媒体信息丰富多样,能够创建逼真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从学习情境中去主动发现、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多媒体技术将广泛应用,教师不仅可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且可非常方便地从软件数据库中选择并提取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加以组合安排,供辅助课堂或学生自学使用。这样,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人们进行有效学习的得力工具。

篇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已成为当前企业发展中的重点成分。在我国传统法的档案管理过程中,由于人们对档案管理的重视不够,使得我国档案管理中存在着多种问题。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档案信息的认识不断加深。档案信息化已成为当前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信息化技术作为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管理措施和发展前景,其管理应用方式在当前档案管理过程中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更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基础。

一、究竟什么是档案信息化

档案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结合信息技术发展措施进行综合应用,以数字化管理技术作为主要的管理基础进行总结和分析,保证其在管理工作中进行综合的处理与利用。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档案实体的数字化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要求管理工作。这种主要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的转变过程。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要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要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要实现档案信息高度共享,而这必将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

二、档案信息化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规范性原则:制定和实施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需要。实现馆(室)藏档案信息化,一方面可以将馆(室)藏的档案通过扫描等技术手段转化成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接收电子文件进馆,但不管是通过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还是接收电子文件,都应该坚持规范性原则,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法规,如:字符内部编码标准、数据处理格式标准、信息输出标准(包括信息的显示、打印、传递等直接面向网络用户的服务格式)及数据交换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文件的归档,传统介质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的保管、传递、利用等工作都实现有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避免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发生。

2、安全性原则: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在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如入网访问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防火墙控制等。)信息加密策略;网络安全管理策略等。

3、效益性原则:由于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必须要遵守效益性原则,讲究信息化工作的效益, 要根据自身的能力,根据馆(室)藏基础,分析用户需求,研究馆(室)藏体系还要考虑馆(室)藏档案的利用率。选择数字化的内容要“经典”,主题要与社会利用“热点”相结合,把重要的,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把那些利用率较高且利用后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档案数字化,可以带来巨大的效益。而那些利用率不高的档案则无需数字化,否则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根据馆(室)藏档案的特色选择这些档案进行数字化,提供独具优势的服务。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优势,特色馆藏信息和特色服务往往是赢得用户和创造效益与价值的关键所在。在进行数字化建设时,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做到按“需”数字化。

三、那么档案信息化建设又需要遵循什么原则呢?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文档一体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这就要求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到办公自动化的总格局之中,与办公自动化融为一体,同步进行。同时,也要求档案人员积极介入此项工作中,提出档案管理和电子文件归档方面切实可行的需求。

2、归档双轨制,是纸质文件向电子文件过渡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虽然电子文件大量产生和应用,但它的法律作用和凭证作用尚未取代纸质文件的地位。据专家预计,在较长的时期内,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还会继续并存。而且按照国家档案局的要求,电子文件必须与相同版本的纸质文件一同归档。

3、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在网络时代的必由之路,是深化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必然要求。它是一项耗资大、要求技术含量高的业务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数字化档案馆,将档案资源和档案各项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实现档案信息的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它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地有序进行,是一项耗资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所需的各类硬件及网络设施、软件开发以及进行数字化的投入,都需要高昂的费用。因此,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作为企业内部的档案馆(室)在极其有限的财力前提下,一定要审时度势,深入调查,科学论证,努力保证软硬件配置、软件开发标准和网络结构等在各实施阶段的一致性,将有限的财力用在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部位,保证软硬件资源的可继承性,使其既能适应当前信息业的特点和要求,还能符合今后发展和应用的趋势,尽可能避免资源的浪费。

篇9

为认真做好教育系统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工作,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和舆论氛围,按照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我局结合实际,积极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1、充分认识做好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教育系统肩负全县7万多适龄儿童的教育任务,全县4000多教职工,教育的成败,教师的示范,师生的诚信将直接影响的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因此,教育局领导非常重视教育系统的信用体系建设,及时成立机构,由局长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科室负责人任组员,并明确工作人员、工作职责,切实开展教育系统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2、加强宣传力度,动员广大教师齐行动。教育局利用教育点多面广,利用教育阵地,积极开展诚信教育的宣传工作。一是从机关做起,结合“行政效能提升年和干部作风改进年”以及创新争优活动,成立教育服务中心,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为学校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服务意识,树立机关良好的形象。二是利用召开校长会、教师培训会等机会,传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要求学校利用校会、班会、板报等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三是要求学校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切实开展诚信教育并取得成效。四是采取信息发送的形式开展宣传。五是要求机关各科室,特别是民办教育中心、组织人事科、招生办、办公室等涉外服务多、涉及对象多、服务事项重要的科室,要诚信办事、热情服务,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结合教育实际开展工作。一是积极发展民办教育,为民办学校提供平等服务,结合我县教育实际,我局成立了民办教育服务中心,成立教育服务大厅,建设服务中心窗口,为民办教育创办者提供优质服务,为突破性发展民办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公民办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大教育格局。二是结合教育系统实际,对学生安全、食堂卫生、价格、质量、小卖铺、超市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强监督和管理,坚决避免非正当竞争给学生带来经济负担和身心健康,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和信用。三是按照省市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余负担的要求,严格杜绝各学校、各班级以及科任教师乱征订或私自向学生推荐教辅书籍,净化教育乐土,杜绝商业贿赂等行为,切实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四是实行政务公开,规范办学行为。五是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两个年”活动,在教育系统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讲信用、讲原则、讲效益,切实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家长服务,建立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社会体系建设应该是全社会关心、关注的事,也是一项新的工作,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存在:一是工作经验不足,成效不够明显;二是宣传不够广泛,多数教师思想意识不高;三是活动开展与部门工作针对性还不强;四是工作操作性不强,与部门的工作不够紧密。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3

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作用的日益凸现,为高校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确立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依据学校自身特点,按照“电气与信息融合、强弱电并重、软硬件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思路,沈阳建筑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自2010年起,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四个本科专业进行了电气信息大类招生。

一、电气信息类“平台+模块”的“2+2”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大类招生,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至关重要,坚持围绕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构建“平台+模块”的电气信息类大类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入学后的前2年为大类公共平台课,通过前2年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大学、学科、专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把从原来4年前选专业推迟为2年前选专业。第3年起按各自专业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和选学课程[1],即“2+2”模式。大类招生可以使学生更能合理的选择专业,可将分专业的矛盾后移;对学生培养而言,可提供更大的学科平台,使学生对专业内涵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进行更理性的选择。

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类等)、电气信息大类学科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构成。

二、电气信息类大类平台课的建设

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必须优化专业基础课及大类平台课,为更好的开设专业课做保证

该课程体系有如下特点: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集合论与图论等课程纳入电气信息类大专业公共学科基础课程,保证学生具有更为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表中除了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等自动化专业原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外,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集合论与图论、网站开发技术等,是为了满足两年后选择计算机及通信专业而开设的基础课程。

三、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对于自动化专业学生来讲,控制类相关课程具有重要地位,另外,我校是以建筑和土木工程类专业为重点的院校,在建筑工程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随着高科技在建筑行业的渗透,智能化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3C(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2],将建筑智能化的新技术引入专业教学,扩展专业方向,建筑智能化成为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

四、自动化专业总体课程体系建设分类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图1为自动化专业总体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情况(不包括全校公共基础课)。

由图可知,整个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分为五类模块,每类模块由相应的课程系列组成,体现了“三电三控”的特点,“三电”即电工电子类中的电路、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和电机与拖动三门课程为电气和自动化专业的三大电,是电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三控”即以自动控制原理为专业基础,包括过程控制、运动控制和楼宇控制三类控制领域。

数理类、电工电子类、计算机类课程主要在大类平台中开设,即主要设置在前两年,体现了宽基础,兼顾了4个不同专业的基础需求。以自动化应用技术为主线,以建筑电气应用技术为辅线,控制的专业特点及建筑特色相结合,控制类及建筑电气类主要集中设置在专业分流后,充分体现了自动化专业以控制为主的专业特点和建筑特色。

五、结论

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不是针对着特定行业、特定工程对象、特定职业岗位,而是针对着将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技术领域[3]。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其应用型本科培养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任重道远,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特色,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自动化人才。

参考文献:

篇11

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2012年陆益民总经理的工作报告别指出:南方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承诺服务,在“三限时”的基础上,开展装移修预约服务。邵广禄副总经理在2012年市场线工作会议发言中强调要积极推进客户服务“八项领先工程”,其中大服务运营流程领先要求缩小客户需求与实际服务达成之间的差距,加强部门间协同;服务支撑系统领先要求加强整合与统一,提升服务水平。

通过浙江联通客户的满意度调查,装拆移维服务不及时占不满意用户总数的34.7%;对标浙江电信,“装机修障”是影响固网客户“感知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偏离度达到-2.4分。此外,通过投诉问题定位及分析,装拆移修不及时占固网服务投诉总量的50.61%,已成为影响浙江联通服务质量感知的重要因素。

2 预约服务体系基本情况及信息化手段运用

2.1 预约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预约服务是指公司与客户达成服务约定(或协议)的过程中,公司在现有服务资源的条件下,充分与客户沟通,尊重客户在服务项目、服务时间以及服务质量上的最大选择权与知情权,并按与客户事先确认的要求实施高效准确的服务。

预约服务体系的重点内容包括:(1)体系建设以“客户需求”为基本出发点。(2)重建“预约装机服务流程”、“预约修障服务流程”两大重点流程。(3)设立“预约服务调度岗”,通过该岗位实现对全过程的监控。(4) 建设“综合代维管理系统”支撑平台,以信息化手段助力预约服务实施。(5)完善预约服务考核管理,加大监管力度,提升执行规范性。

预约服务的预期实施目标包括:(1)新装机平均时长缩短到3天以内;(2)修障平均时长缩短到6小时以内;(3)客户满意度(省公司测评)达到85分以上;(4)服务不及时投诉率较实施前降低20%。

2.2 体系建设重点内容简述

2.2.1 预约服务核心流程

“新装机预约服务流程”、“修障预约服务流程”是预约服务的两大核心流程。

“新装机预约服务流程”中,自申请装机至工单报竣的总设计时限为67小时,重点环节包括受理、配置、施工、回访等。其中“受理”环节强调多渠道工单受理,并统一各服务渠道的受理答复口径,以及明确预约时限为24小时。“配置”环节强调异常工单须于每天12点前报预约服务调度岗,由该岗位统一进行用户端通知与调度。“施工”环节要求以“综合代维管理系统”或“掌上派单”客户端为依托,到单30分钟内完成对客预约,提前30分钟作上门前通知,施工完毕现场报竣。“回访”环节以“自动语音回访系统”、“人工语音回访系统”、“短信回访”、“E信通回访平台”为依托,报竣后10分钟内触发自动回访,辅助人工语音回访于48小时内完成。

“修障预约服务流程”中自故障报修至工单报竣的总设计时限为24小时,重点环节包括受理、处理、回访、监控等。“受理”环节强调服务人员的统一口径;“处理”环节同样以“综合代维管理系统”或“掌上派单”客户端为依托,到单30分钟内完成对客预约,提前30分钟作上门前通知,施工完毕现场报竣。“回访”环节以“自动语音回访系统”、“人工语音回访系统”、“短信回访”、“E信通回访平台”为依托,报竣后10分钟内触发自动回访,辅助人工回访于当天完成。

2.2.2 预约服务核心岗位

预约服务体系的核心岗位为“预约服务调度岗”。其主要工作职责包括:(1)监控预约服务体系中整体流程执行与考核;(2)负责新装机、修障预约信息录入及预约执行;(3)负责装拆移维末梢维护人员工作分派与调度;(4)负责预约工单落实情况的跟踪、监督及应急调度;(5)负责牵头处理装维投诉,并做好投诉定性工作;(6)负责相关流程管理的改善与提升。

2.2.3 预约服务核心考评体系

预约服务考核评价指标主要可分为效率考核指标及效果考核指标两大类,共7项,如(图1)所示。

(1)预约率=与客户进行预约的工单数量/周期内应预约工单总量;(2)预约及时率=按要求在时限内预约的工单数量/周期内应预约工单总量;(3)履约率=当天预约订单中经回访确认准时上门服务的订单数量/当天预约执行订单数量

2.3 预约服务核心系统及信息化手段运用

2.3.1 预约服务核心支撑系统

“综合代维管理系统”是预约服务的核心支撑系统,通过该系统的有效支撑保障,实现代维工作分级(省、市、县、网格)分权限(自有人员、代维人员)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和系统呈现。实时呈现工单处理环节及人员、实时掌握代维单元及人员工作量、满意度和考核结果;建立工单与网格信息关联关系,实现针对网格的应用;具备维护量和维护质量两维度量化考核及系统结算能力;实现作业流程化、环节透明化、管理规范化。

2.3.2 信息化手段运用-即时派单及报竣

为加强环节衔接、有效压缩流程运转时长和减少手工操作,通过“综合代维管理系统”或“掌上派单”客户端实现即时派单、即时报竣操作。

“综合代维管理系统”工单处理界面如(图2)所示。

“掌上派单”客户端软件工单处理界面如(图3)所示。

2.3.3 信息化手段运用-综合调度

为进一步确保工单调度的及时性,可通过“综合代维管理系统”的综合调度模块实现工单调度。

综合调度模块可进行外线人员忙闲时自动分析;可显示人员施工地点、预计时间等信息;可显示可调度人员的服务评价情况、空闲时间段、就近位置等,同时以不同颜色标注不同状态:如将预约的施工时间段以红色表示,将空闲时间段以绿色表示等。以上功能可有效帮助预约服务调度岗合理安排及调度人员。具体如(图4)所示。

2.3.4 信息化手段运用-关键环节展示

为确保用户实时掌握了解装机及修障的工单执行进度,开放了新装及修障工单关键环节的对客通知功能,即用户可在工单流转至关键环节时短信收取相关信息。

修障工单重点环节及通知信息包括: (1)用户故障受理后,系统自动发送信息至报障用户联系电话上(本网移动电话),主要告知故障单编号、受理时间等;(2)预约调度岗完成预约服务后,预约时间、修障人员姓名、联系方式等发送至报障用户联系电话上(本网移动电话);(3)如工单流转至网管,短信通知用户工单已到达网管修障环节;(4)修障结束后,告知用户障碍修复,并同步发送满意度调查短信(语音或网页推送满意度调查已实现的,不再发送满意度短信)。

新装机工单重点环节及通知信息包括: (1)用户装机工单录入后,系统自动发送信息至装机用户联系电话上(本网移动电话),主要告知定单编号、受理时间等;(2)预约调度岗完成预约服务后,预约时间、装机人员姓名、联系方式等发送至新装机用户联系电话上(本网移动电话);(3)针对配线、网管施工、外线施工三个环节,短信通知用户工单到达时间及所处环节。(4)装机结束后,告知用户装机完成,并同步发送满意度调查短信(语音或网页推送满意度调查已实现的,不再发送满意度短信)。

2.3.5 信息化手段运用-用户回访

预约工单集中回访方式包括语音自动回访、短信回访、E信通回访及人工语音回访,且人工语音回访系统与“综合管理系统”已实现信息对接。

(1)语音自动回访:固话工单报竣后10分钟内触发语音自动回访系统,用户通过语音提示进行满意度选择。(2)短信回访:对联系电话为本网的手机用户,以上下行短信方式进行满意度调查。(按照集团总部统一规范要求)(3)E信通问卷调查:e信是通过向客户推送一条包含链接地址的短信,客户可在手机端点击链接页面,浏览多媒体信息并可以选择、问答的方式与企业进行互动(短、彩信方式)。(4)人工回访:人工外呼回访过程中系统会自动显示“回访问卷信息”,客服代表可通过选项点选以及具体内容描述,完成用户满意度调查回访。(5)回访信息与施工人员信息对接:通过对综合代维管理系统的优化,已实现与人工语音回访平台的数据对接,即通过统一回访平台进行满意度回访后,系统可自动关联至综合代维管理系统中原有登记的施工人员姓名、工号、装机或修障号码等,不需后期再作手工匹配。

2.3.6 信息化手段运用-处理进程查询

通过10010IVR自助查询以及网页自助查询方式,用户可自主了解装、修工单的实施进程及对口维修人员信息,减少不必要的工单催办,缓减人工服务压力。同时通过外部客户监管可反向推动内部流程优化及执行时限的有效保障。

(1)IVR语音提供装、修关键进程及信息查询。目前已完成IVR语音查询功能的相关设计。其查询内容主要包括:新装机及修障工单重要环节的到达通知,装修人员姓名、联系电话、预约时间等信息。(2)企业网站360SKY提供装、修关键进程及信息查询。目前已完成企业网站查询功能的相关设计,查询内容同上,可详细显示工单在每一环节的到、出时间及操作人员信息。

3 实施成效评估

预约服务体系在浙江联通进行了分阶段实施,并已实现全面推广,其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实施保障并提高了执行效率。从推广效果来看,预约服务对提升客户满意度及相关服务指标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