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09:21: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建设标准要求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宁夏自治区农妆厅及早动手安排部署全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各项工作。
1.调查摸底
宁夏自治区农牧厅按照部里的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围绕着自治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广泛深入开展了农产品加工调研工作,掌握了各市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情况特别是马铃薯储藏窖、冷藏库建设及需求等情况,为组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奠定了基础。
2.制定方案
在认真学习领会农业部的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做好项目调研,广泛搜集、听取各项目实施县对实施该项目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宁夏自治区农牧厅与宁夏自治区财政厅研究制定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总体思路、实施原则,确定奖补范围、对象和标准,明确了农牧、财政部门分工负责、逐级落实的工作机制,在程序进度、部门职责分工、监督考核、资金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根据宁夏实际,在广泛征求县农牧部门意见的基础下,重点选择了西吉、原州区、盐池、同心等4个马铃薯主产区进行马铃薯贮藏窖建设,选择吴忠市利通区、永宁县、平罗县等3个蔬菜主产区进行果蔬贮藏库建设,选择枸杞主产地中宁县进行果蔬烘干建设。项目建设实施县因地制宜,既保证集中推进,连片建设,又根据实际有零有整,有点有面,确保了项目建设的示范性、规范性和灵活性。
3.宣传动员
2014年6月在中宁县召开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座谈会,听取了8个项目实施县、区具体实施方案以及前期工作准备情况,同时,组织各项目实施县、区负责人在中宁县宁安镇,实地观摩中宁县枸杞烘干设施的情况,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安排部署了全年工作。各实施县通过集市、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编印了项目宣传材料,组织相关人员在乡镇人员密集的集市宣传,深入乡镇村组动员宣传、调查摸底,掌握了农民建窖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各地以精简、压缩、口语化的方式,组织编写了通俗易懂的教材和授课PPT,绘制了项目本地化实施图纸,联合工程质量监理部门,对实施行农民进培训,使每个农户都能够轻松、清楚、熟练的掌握操作规程,为项目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强化培训
宁夏自治区农牧厅聘请了农业部专家、宁夏大学陈彦云教授对2014年各项目实施县、区乡企中心主任进行技术要点培训;各项目实施县、区还分别举办一期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培训班;各实施县结合“阳光工程”将技术传授给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有的县还成立了技术服务小组,以乡为单位,以主要建设项目的相关政策及技术规程等为主要培训内容,采取现场指导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使申请对象对建设的要求和技术要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确保了建设标准不降低、规格不走样。
5.严把质量关
为确保建设质量和标准,宁夏自治区农牧厅组织专家组成检查组,以实地查看、召开现场会及座谈会的形式对项目实施县开展了2次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相互学习、相互督查,发现问题随时随地解决,提高了建设速度,保证了建设质量。盐池、利通、中宁等县还指定专人实行责任到人负责制,每一个点从开始建设即进行全程跟踪负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坚决杜绝返工和降低标准现象的发生。利通区采取先示范后推广的方法,提高老百姓的积极性,鉴于部分老百姓想改造自家旧房为贮藏库,利通区提前一步将新建的与改造的库成本进行了比较,认为新建库成本低,推荐建设新贮藏库,降低了建设成本;盐池县申请建设的农户太多,采取了村民认可的抓阉方法,避免了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平罗县、永宁县在实施中注意向果蔬主产区集中。
6.认真验收
宁夏自治区农牧厅下发项目验收通知,重点从程序、质量标准上提出要求。各项目实施县成立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验收领导小组,由农牧局牵头,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参加,严格按照《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指导意见》进行初验,弥补不足,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完善相关档案资料,形成书面验收报告。农牧厅农产品加工局进行终验,将终验结果及时报送财政部门,为项目实施户拨付项目补助资金。
二、取得的成效
1.经济效益
2014年,通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的实施,给宁夏相关市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以宁夏吴忠市为例,盐池县2013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45万亩,总产量48万吨,初加工项目实施以来,全县马铃薯贮存量可达10万吨,按照当地市场收购价格计算,每贮藏1公斤可增加效益0.5元,每年贮藏收入达500万元,并带动当地及周边老百姓1500户种植马铃薯,年增加收入1500多万元。利通区新建农产品保鲜冷藏库31座,果蔬储藏量2600多吨。根据调查统计,利通区2014年保鲜库利用率为40%左右(640吨),主要以储藏苹果为主。以9月底苹果批发价计算(平均价格为3.2元/公斤),640吨苹果价值为204万元。苹果储藏保鲜2~3个月后,预计元旦期间批发价格为6.4元/公斤,640吨苹果价值为409万元,除掉储藏成本50万元左右,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增收200万元左右。2014年,通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中宁县新建枸杞烘干房134座,并已全部投入使用。新建设的枸杞烘干房全年鲜枸杞烘干达8000多吨,烘干的枸杞接近2000吨。根据调查统计,农户经过自由晾晒的混装枸杞7至9月份销售价为21元/斤,而经过烘干房烘干的枸杞销售价达到25元/斤。也就是说同样的枸杞经过烘干的比自由晾晒的枸杞每斤多卖4元,扣除烘干成本1元,农户每斤干枸杞纯获利3元,2014年烘干的枸杞按2000吨计算,农民或专业合作社从中纯获利达1200万元。
2.社会效益
一是直接减少马铃薯瓜果蔬菜的产后损失,促进均衡上市。在建成保鲜库和贮藏窖的情况下,一部分马铃薯、果蔬直接进入市场,另一部分直接存放在保鲜库和贮藏窖中,待市场价格看好的情况下,可再次销售。二是提高马铃薯、果蔬贮藏保鲜质量。保鲜库和贮藏窖的建设为农户提供了良好的贮藏渠道。建成的保鲜库和贮藏窖都具有“运输方便、贮藏量大、集中在主产区、集中销售”等优点,为果蔬主产区的农户提供了方便,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发展。通过建设保鲜库和贮藏窖可以延长果蔬的保鲜时间,提高果蔬销售价格,减少贮藏的劳动强度,增强了农民种植果蔬的积极性,促进了苹果和瓜菜产业的发展,同时增强了苹果瓜菜深加工转化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经验体会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是保障
2014年是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第三年,宁夏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农牧厅、财政厅及时下以了关于印发《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及时成立了由农牧厅分管厅长为组长、农牧厅农产品加工局局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将办公室设在农牧厅农产品加工局,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及日常管理工作。各项目实施县市也成立了政府分管领导和县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规范流程、公开信息,是做好惠民工作的必备条件
惠民补助项目实施工程,程序全部网上运行,群众通过网络直接上网查询,一切都在阳光下运行,使我们的服务化成了一个个具体行为。各级领导也可以随时上网了解情况,掌握进度。
3.理清程序,把握重点环节是关键
做好农产品初加工补助项目要协调好四个关系:一是要解决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坚持政府扶持,农民为主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向主产区集中;坚持连片建设,整体推进;坚持建管用并举,确保发挥实效的原则必须坚持,但技术图纸应因地制宜进行本地化设计。二是明确行政管理和技术负责的关系。行政部门把握政策、把握原则,技术部门把握本地化设计和各项技术要求和标准。区级农业部门要确定省级技术依托单位,承担技术方案本地化设计、工程建设指导、技术咨询和县级人员培训等工作。三是明确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关系。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农产品初加工补助项目的实施、管理和验收,是做好该项工作的保证。从项目申请表的审核到验收工作,以及两次公示,都需要部门间的共同参与和审核。四是明确区上和市县的关系。区级部门负责编制本省区补助项目的实施方案,并报农业部和财政部备案。负责对县级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验收和资金兑付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和奖罚。县级部门具体负责建设项目的申报、审批、公示、实施、验收和资金兑付及自查自验工作。
要把握好五个环节:一是实施内容。各项目实施县、区严格按照《方案》建设,不能随意更改。二是技术内容的变更。部里的技术图纸是面向全国的,各地情况差异很大,如果有大的变更需各地聘请的技术专家同意。三是严格按照六项程序进行,不得变更或减少。四是做好信息录入工作。各实施县、区要指定专人及时将所有经过审批同意的申请者信息、申请和批准建设的设施信息,以及设施建设完成并经过验收的信息录入到补助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便于实时统计、汇总和查验。这些信息非常重要,是国家和省级主管部门了解、掌握项目实施情况的主要渠道之一。五是严格做好资金兑付。经过严格验收后,按要求兑付资金。
3.因地制宜,进行本地化设计是做好工作的难点
秋季果园管理对当年和下年果园产量和果品质量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不失时机的抓好秋季果园管理,对提高果园产量、质量、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秋季果园标准化及果园建设技术要点进行刊登,供各乡(镇)和广大干部果农在秋季果园建设、标准化管理中参照执行。
一、秋季果园标准化管理技术
(一)预防新幼园果树抽条措施
新幼果园越冬抽条是造成我县果园园貌差、保存率低的重要因素。因此,9月下旬前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多次摘心:从8月下旬开始每隔7~10天对当年生所有枝条进行摘心,就是掐去枝条幼嫩顶尖,连摘2~3次,抑制其生长,提高抗寒力。
2、喷生长抑制剂:9月下旬前对果树叶面喷布富万钾600倍液、0.5%磷酸二氢钾、果秋红(二代PBO)600倍液等,抑制新稍生长,提高木质化程度和抗寒力。
3、树干涂白:在9月中旬前对幼树枝干进行涂白,预防大青叶蝉在树干产卵危害。涂白剂的配方是:生石灰10~15份、食盐2份、面粉1.5份、石硫合剂原液2份或硫磺粉1份、水35份。
4、间作物及树干喷药:9月中旬开始每隔7天在园地间作物和果树枝干上各喷施1次48%毒死蜱1000倍液或绿色功夫2000倍液加1.8%齐螨素4000倍,防治大青叶蝉产卵危害枝干。
5、树干埋土:土壤封冻前(我县大约在11月15日左右)对1~2年生果树,凡能压倒埋土的全部压倒埋土,否则,苗木枝干次年春季将会抽条死亡。方法是在苗干基部培30厘米高的小土堆,土堆踩实,将苗木顺西北方向压倒,在苗干上部埋30厘米厚的湿土。在明年清明后刨出苗木,切忌刨苗过早。
(二)地下管理
1、追肥:挂果树在9月上中旬,每株施二铵1~1.5公斤、硫酸钾0.5公斤或氮、磷、钾复合肥2公斤或果树专用肥1.5~2公斤。
2、清理营养带及深翻:新幼园在留足1.5~2米宽营养带的基础,清除带内杂草和破烂地膜,中耕20厘米,使营养带内土壤疏松无杂草,以利于果树正常生长。丰产园9月中下旬结合秋施基肥深翻30厘米。
3、秋施基肥:秋施基肥有利于增加树体储藏营养,增强抗逆性,为来年萌芽、开花坐果提供养分保障。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亩施优质有机肥2000~3000公斤或腐殖酸有机无机复合肥(有机质30%、NPK25%)120~160公斤,配施土壤调理剂50~70公斤或矿物肥120公斤。施肥方法采取条状沟或放射状沟施入,深20~30厘米。在施基肥的同时,叶面喷施0.5%~3%的尿素溶液,以提高果树营养积累。
4、清园:10月下旬前对果园内外的落叶、杂草、烂果和病虫枝、枯枝,及时清除运出果园外进行焚烧或深埋,并喷施48%乐斯本1000倍液和甲基托布津600倍液等高效杀菌杀虫剂,降低病虫越冬基数。
5、灌水及覆膜:果园深翻施肥之后,将果树行间开一深宽各20厘米的浅沟,沟内土壤覆盖在果树株间并耙麽整成中间高两边低的低垄,树干两侧覆盖1~1.4米宽的黑色地膜,既可节水浇灌,也可将秋季降水全部保存到土壤中,同时可以使冬春季少量的降(雪)水流淌到沟内,渗透到果树根部,对下年果树生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秋季修剪
1、拉枝:秋季拉枝具有定型快、不冒条,缓势效果好,有利于花芽分化。拉枝前先剪除过密枝、重叠枝、不充实的细弱枝。方法与夏季拉枝相同。
2、疏枝:
(1)新栽幼树对主干50厘米以下个别强旺枝进行疏除,其余枝不修剪,待冬季修剪。
(2)二年生以上果树和挂果树疏除无用的徒长枝、直立枝、竞争枝。
(四)果实管理
1、去袋:9月20日~10月1日前完成,先去除外袋,3天后再摘除内袋。去袋后9天左右,当果实全面着色并呈粉红色时分期分批采收,以免着色过深。
2、摘叶转果:在苹果去袋后摘除直接遮挡果面和其周围影响着色的叶片,先摘除靠近果实5~10厘米以内的叶片,3~5日后摘除20厘米以内的遮光叶片。摘叶要留叶柄并避开中午强光时间。转果时,用手托住果实,轻轻转动,将阳面转到阴面,使其全面着色。
3、覆反光膜:在果实开始着色时进行,红富士苹果去袋后在树冠两侧顺行向各铺一条反光膜。铺膜前,先整好地,剪除树干周围根蘖,拾净地面上的大小石块,打碎土块,使园地树干两边土壤略向外低,铺膜后将膜面两侧用砖块压好,以防风吹起或起皱纹。注意经常打扫膜上的枝叶和尘土,以增加反光膜的效果。
4、分期采收:分期采收能显著提高苹果的产量、质量和效益,特别对那些生长部位不利于着色的果实,通过分期采收,可以充分利用后期有利的自然条件,增加着色面,提高果实品质,增加果园收入。在我县秦冠、富士等晚熟品种在10月上中旬采收为宜。采收时,要防止碰伤或者划伤果面。从采收时期开始,每隔4~5天采一批,一般分3~4次采完。先采树冠和树冠上部的大果和着色好的果实,最后采内膛和下部果。为了防止碰撞,便于贮藏和出售,采收后要按果实大小进行分级。忌在雨天、晨雨未干、带霜或受冻后趁冻采收。
5、贮藏:
(1)预冷降温。苹果采收后带有大量的田间热,如果立即入库,会使库温升高,影响果实贮藏效果。因此采收后,必须在田间经过1~2天预冷降温才能正式入库贮藏。
(2)入库贮藏。若是旧库,在入库前,每立方米用15-20克硫磺粉加锯末点燃熏蒸24小时,或用多菌灵、甲托、雷奇任选一种进行喷雾消毒后再入库。入库时先将果实按规格大小进行分级,挑出有病斑、碰伤的果实。果品用保鲜袋装,没有降温设备的不可将袋口扎得太紧,或在保鲜袋上扎眼,以防二氧化碳伤害果实。
(3)入库后的管理。应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温度,一个是湿度。在库内挂干湿温度计,根据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情况进行管理。苹果贮藏的最适温度是-1~1℃,空气相对湿度是80-90%。
(五)病虫害防治
果实采收前要每隔15~20天使用20%戊唑醇1500倍液、1.8%阿维菌素5000倍液、40%福星8000倍液、3%多氧清1200倍液等药,防治炭疽病、斑点落叶病、黑星病等病虫害。
二、秋季果园栽植技术
1、栽植时间:10月下旬。
2、栽植密度:川区和生产条件较好的塬区大力发展矮化密植果园,栽植密度1.5-2×4-4.5米,亩栽110~84株,条件一般的山塬川(台)区发展乔化稀植果园,栽植密度3×5米,亩栽44株,树形以纺缍形为主。
3、栽植方法:
一是挖大坑。挖宽、深60×80cm或80×80cm的定植坑,表土、底土分别堆放,回填时先填表土后填底土,达到改良土壤,增加透气性的目的。
二是施足肥。按照万斤肥、千斤草、百担水的要求,栽植时每个坑分层施入秸杆杂草5~10公斤和优质腐熟的农家肥100公斤,过磷酸钙1公斤,硫酸钾0.25公斤,将上述肥料与表土和匀填入坑内踩实。
三是深栽浅埋。苗木植入栽植坑,回填细土至全部根系后提苗,以舒展根系,并进行第一次踩土,再回填细土,进行第二次踩土,使土壤紧密接触根系,深度以超过起苗时原印5厘米左右为准。
当前我国地震行业相关建设标准在逐步完善,陆续了台站建设过程中的观测环境技术要求、设计技术要求以及观测方法等标准,但尚未形成完善的建设标准体系,为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设施建设的科学化和有效性,加大力度对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提高地震监测准确性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建立地震监测设施标准体系架构的依据
在国家经历汶川地震后,就加大了对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视力度,全面提高了地震监测能力,在执行数字化地震观测网络的基础上,加大了地震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地震前兆台、数字固定强震观测台以及强震动专用台阵的建设,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额定标准体系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切实保障研究的准确性。中国地震局在明确地震监测设施观测对象的基础上,围绕测震、电磁以及地下流体等多项技术,促进了技术协调与技术管理相融合的学科化工作模式的形成,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并促进分级分类地震监测设施标准的树形结构的形成,为项目体系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
2 地震监测设施建设标准体系架构的基本原则
2.1 标准化原则
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体系研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尤其是当前我国地震预报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体系的研究仅处于技术上的成熟,在技术标准和规范上仍需要不断完善。对于处于探索时期或试验状态的学科观测手段,应当在遵循标准化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编制即那个学科观测手段纳入到定额标准体系中,促进地震检测设施建设标准体系得以合理架构。
2.2 专业化原则
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可以分为通用建设部分和专业建设部分,在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体系研究过程中,应当结合相关地区及行业的建设定额标准进行科学化分析,真正实现专业性和有针对性,促进地震监测设施建设额定标准体系的合理化架构。
2.3 同类合并原则
在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体系研究中,针对具有相同技术标准和要求的学科观测手段应当实行同类合并研究,采取科学化的建设定额标准,并细化章节差异,在坚持同类合并原则的基础上,对不同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切实提高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体系架构的总体效果。
2.4 继承性原则
总的来看,当前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体系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集成现有监测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开展科学化的体系架构,通过定额标准语相关学科观测手段的技术要求和规范的有机融合,在纵向上形成学科观测手段标准系列;通过定额标准与不同学科观测手段的协调配合在横向上形成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体系。
3 地震监测学科观测手段
学科观测手段分析遵循本项目研究的基本原则,首先仍然沿用现有学科分类进行讨论,即测震、电磁、形变和地下流体等4个方面,其中重力类按传统惯例列入形变学科;虑及观测原理和观测物理量的趋同,且并置观测已成为现代测震台网建设的趋势,强震观测列入测震学科。其次,在地震监测设施建设过程中地震专业部分主要涉及场址勘选、专业仪器检测、专业仪器安装和专业技术监理等几个环节,在学科观测手段分析中主要考察这几个环节中实际建设过程中的专业性、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完备性、和不同手段之间的共性。观测手段的分析主要依据国家标准即《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行业标准《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震台站进网技术要求》和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技术规程等。
3.1 测震学科
从专业建设内容分析,单台观测场地勘选和专业仪器检测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标准,但台阵建设和专业仪器安装主要依照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技术规程,对于专业技术监理方面的要求尚属空白。
从观测设施建设方式分析,在测震方面,地面、山洞、地下等类型的台站专业技术要求基本一致,台阵型由于在一个场地建设若干个子台,在相关工作方面存在复用问题,可在单台的基础上减小重复工作量或加调整系数,在定额标准体系研究中可归并为一类;井下型测震台站在场地勘选、安装技术要求等方面与上述类差异较大,可独立作为一类,但目前尚没有安装技术标准;在强震方面,土层和基岩等类型的台站专业技术要求基本一致,而台阵针对应用目的的不同要求亦不尽相同,在勘选技术要求缺乏统一标准,可归并为一类建立定额标准。
3.2 电磁学科
从专业建设内容分析,地磁、地电阻率和地电场单台观测场地勘选、专业仪器检测和专业仪器安装基本形成由国标、行标和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技术规程等构成的技术要求;但电磁扰动、超低频电磁测量、大地电磁测量和网式电磁测量由于处于初步应用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技术要求;同测震学科一样,专业技术监理方面的要求尚属空白。
从观测设施建设方式分析,在地磁方面,由于观测以设备群集成方式进行,各观测手段的专业技术要求基本相近,在定额标准体系研究中可作为一类;地电场和地电阻率观测台站在场地勘选、仪器检测和安装技术等方面技术要求相近,可并归为一类;其他手段由于技术要求尚不完善,不具备开展建设定额研究的条件。
4 结论
4.1 现有地震监测设施建设的总体情况显示,以地震监测设施建设技术标准和建设定额标准为主要依据所制定的前提条件,能够为多元化地震监测设施专业建设任务的定额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推进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现阶段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体系框架图见图1。
4.2 当前我国实际运行的地震监测网络中,尚未建立规范化且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标准规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观测手段的推广应用,并对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研究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体系的研究,需要在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上加以进一步明确,以促进研究的深化,从而推进地震监测设施建设的顺利有序开展。
4.3 总的来看,就测震学科观测手段的技术性来看,其成熟时间较早,且应用广泛,各项专业技术要求比较明确,在对我国近年来实际案例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能够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定额标准体系的分析和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推进地震监测设施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建中,胡宝慧,杨文东,邓阳,吕志勇.测震设施建设定额的工程实例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3(2).
提高对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养老服务设施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对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六个老有”的工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方面,各地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养老服务类型和方式不断出现,养老服务设施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急需提高。各地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民政、老龄办等主管部门应对此高度重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
合理确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要求,结合老年人口规模、养老服务需求,明确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并将有关内容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加强区域养老服务设施统筹协调,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要按照一定规划期城镇老年人口构成、规模等因素,合理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类型、布局和规模,实现养老服务设施的均衡配置。
在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时,要按照城市、镇总体规划要求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布局、配套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地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和规模;编制养老设施规划应与城市人口布局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居住区或社区规划、医疗卫生规划等相关配套设施规划进行协调和衔接,积极推进相关设施的集中布局、功能互补和集约建设,充分发挥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并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和规模。
严格执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工程建设标准和土地使用标准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活动的技术依据,严格执行上述标准是保障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实现工程设施功能和性能、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前提条件。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宣贯培训,从2014年起,将有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培训纳入执业注册师继续教育培训要求,使从业人员全面掌握、正确执行标准规定,提高从业人员技术能力。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咨询机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建设项目土地供应、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工程设计文件审查、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程项目竣工备案等职能部门和机构,应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的规定把好审查关、监督关。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民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和工作需要,开展有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地方标准编制工作,进一步补充和细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强化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审查和建设监管
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查过程中,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严格贯彻落实《意见》所提出的人均用地不低于0.1m2的标准,依据规划要求,确定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对于单体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应当将其所使用的土地单独划宗、单独办理供地手续并设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凡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必须按照《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设计、施工、验收、备案等环节的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新建居住(小)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应与住宅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对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进行检查核验,并提出检查核验意见。
开展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检查。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主要内容包括:新建城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新建居住(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实际配套情况、工程建设标准执行情况等。监督检查报告于当年11月底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中,应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评估,对养老服务设施规划滞后或总量不足的,应在城市、镇总体规划修编、修改时予以完善。
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土资源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将对各地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适时进行专项督查。
建立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协作机制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民政和老龄办等部门,应按本通知要求做好沟通协调,建立协作机制,制定年度计划,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单位,共同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实现《意见》规定的发展目标,使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40张。
各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按照住房开发与养老服务设施同步建设的要求,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依法及时办理供地和用地手续。
各地民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养老服务业务指导,对养老服务设施选址和布局提出建议。各地老龄办应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对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提供支持并给予指导。
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宣传工作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取得的成果,积极参与民政、老龄办等部门组织的涉老、为老、养老宣传活动,扩大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影响,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监督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良好氛围。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统计,工作进展情况于每年3月、6月、9月和12月的15日前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全年工作总结于每年12月15日前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请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确定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负责处室及联系人,并填写《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联系表》(见附件),于2014年2月28日前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在工程建设中推行标准化管理,是项目投资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企业安全生产、资源利用以及科学决策等方面,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实现主管部门对工程建设环节的监察依据,也是贯彻国家技术政策、规范行业秩序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开展工程建设标准化系统,能够确保通信工程的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推动产业技术的革新和发展,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含量的资源利用率。因此,深入分析和解读各方面的标准内容,对于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工程建设行业的标准分类方法
工程建设行业按照层次分类方法可以划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等几个方面。根据我国的《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中的要求和规定,国家标准一般是通过国家主管部门进行编制和组织进行草拟,通过专业审批、编号然后进行发表;行业标准一般为某个行业为了规范行业内部行为,需要合作制定出一个统一的非国家标准的技术环节;地方标准主要是省、直辖市、自治区颁布的本区域内有别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技术要求和规定;企业内部可以根据企业的自身要求制定相应的执行标准,帮助企业实现良性发展。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到企业标准,应呈现出专业性和针对性逐步加强的趋势[1]。
二、通信工程建设标准化特点
根据国家工程建设管理的实施管理办法,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制定统一的国家技术管理标准。在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建造、检测、验收等过程中,要构建出完善的质量通用标准;针对安全、卫生等方面专业技术要求标准;针对施工工程建设领域的专业术语、专业代号等技术要求标准;针对加强工程建设环节的通用性技术要求标准等内容。
在通信工程建设的行业规范中,要求在未制定国家标准的领域,应该制定出完善的行业标准。通信工程建设企业作为通信工程建设工作中的重要部门,在通信工程建设的标准和技术质量以及专业领域方面,必须符合通信行业的普遍标准,遵循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因此,要求通信行业在以下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指定为完善的企业标准:
一是在尚未出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是有需要规范企业在内部生产和建设环节时,需要构建出完善的技术要求;二是企业内部的规定相较国家标准更为严格;三是企业拥有独特的系统或者网络,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进行技术性要求;四是企业对其他行业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2]。
三、通信工程建设标准的执行和应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的推行,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标准化的管理和监督力度。确保了国家标准的执行中,通过在这些领域工作的深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通信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完善了质量事故发生或纠纷过程中的责任落实情况。
(一)重视通信工程建设标准的强制性要求
按照属性的分类方法,通信工程建设的标准可以归类为,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是指,企业自愿选择标准的采用,而强制性标准则是在通信工程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的标准。其中强制性标准可以划分为全文强制性标准和部分强制性标准。由于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进行严格执行,因此对于违反强制性条文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可进行相应的法律处罚或行政处罚。对于引发重大事故或损失的情况,应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因此,在通信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强制性标准的重视程度。根据我国在标准化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涉及到安全、环保等重要领域的标准,国家应该制定出完善的强制性标准。在通信行业的工程建设环节,行业的强制性文件包括互惠互利、共建共享、安全防灾等多方面技术要求[3]。
(二)重视对通信工程行业的条文内容的严格程度
在标准化的规范过程中,通过构建“本规范用词说明”来对每项标准规范进行完善,为了对于条文的执行强度区别对待,要求对不同严格程度的条文进行分类和用词说明。通过对规定说明用词的判断,为具体条文的严格程度和执行力度,制定出一个较为去安全的衡量标准。
同时,针对通信行业的特殊性,组成标准文件的各个部分的作用略有差异。例如,标准的附录环节是对标准正文的技术环节进行补充和说明,是整个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附录的内容具有同等的标准化意义。标准的条文主要是对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对于标准只有注意事项、条款目的等内容的说明功能,不对标准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引申。因此,条文仅作为使用者对标准化操作的参考,不具备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应。
(三)重视对通信工程建设标准化跟踪的时效性
随着我国通信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整个通信行业不断制定出新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随着经过检验和实践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整个通信工程的建设标准化环节,也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通信工程建设的标准化过程中,如果未能构建出完善、及时的标准化文件,轻则导致企业因为技术落后,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影响到企业的良性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重则导致出现严重的质量事故和安全隐患,导致企业遭受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因此,作通信工程建设的制定者和参与者,必须要及时完成对行业标准的跟踪和修订,对作废的工业技术进行废除和升级,确保标准的时效性,推动企业的科学高效发展。
四、通信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标准化内容
根据专业的统计数据分析,目前通信工程行业执行的标准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通信工程建设环节主要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
在通信工程的建设中,国家标准的比重约为16%,行业标准约为60%,其他领域标准约为2%,企业内部标准约为22%。
(二)通信工程建设环节的标准以推荐性标准和附加条款为主
根据目前的通信工程建设遵循的标准分析,推荐性标准约占到总数的60%,强制性条款占到总数的35%左右,强制性标准仅占约5%的比重。
(三)对于通信工程的建设标准能够进行及时的补充和修订
在整个通信工程建设标准中,超过90%的标准是在2005年编制或者修订的,同时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和完善,其更新频率将更为频繁[4]。
结束语
充分掌握通信领域的标准化发展现状,对于提升通信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标准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整个行业的标准化执行力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求相关企业做好及时的技术跟踪和修订工作,积极总结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工作经验和行业标准,不断完善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同时,在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前提下,制定出企业内容标准,通过更为严格的内部标准,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推动行业的全面发展,促进通信行业工程建设的标准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戎国庆,张辉,曾俊钰等.通信运营商施工单位标准化管理研究[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5,(6):27-30.
中图分类号: P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引言
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标准化操作是预防事故发生,保证电力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实施全生产建设,做好源头管理的有效措施。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安全标准化需要企业上下统一,分级负责管理,规范现场作业环境,从基础环节就打造出最为良好的生产施工环境搞好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工作,对于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维护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不受损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 电力系统建设开工前期准备
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安全管理工作,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技术工作,要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需要结合电力建设工程特点,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以往的施工中,主要采用以下施工方法: 在同一配电装置区域内,将一种相同规格的控制电缆先展放,接着展放另一规格的控制电缆,就这样依次将本区域内的所有控缆展放完,最后展放电力电缆和通讯电缆。此方法使用非常普遍,但敷设过程中,施工人员仅使用设计院提供的并经修改后的电缆清册进行展放,电缆的汇总在边施工边统计中完成,往往没有正式的敷设清册,给施工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也未能为以后的扩建留下资料。
三、 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内容
1安全管理标准化
通过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标准来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确定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要求电力建设工程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运行,从而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安全管理标准化的内容主要包括:
(1)安全目标:电力建设工程应根据自身特点设置安全生产目标,并逐层分解,同时要考虑安全目标的层次性、受众面以及奖惩办法。
(2)项目组织机构和职责:结合电力建设工程实际情况,要明确安全管理的组织框架以及各单位的基本职责。
(3)教育培训:提出电力建设工程安全培训教育的全面要求,包括管理要求、培训内容与范围要求、安全文化建设要求,重点强调农民工安全培训教育要求,明确多媒体安全培训的要求。
(4)隐患排查和治理:提出隐患排查与治理的相关要求,包括隐患的分级、排查范围、方法、治理措施基本要求等,与安全生产检查及隐患整改实施细则,细化相关要求。
(5)重大危险源监控:根据国家相关要求,提出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估、登记建档与备案、监控与管理等相关要求,明确登记建档的格式要求。
2安全技术标准化
随着安全生产法规的不断完善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继而对安全生产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电力建设工程安全技术标准化主要是指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结合企业特点,对常见的安全技术提出规范性要求,实现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技术标准化,有效的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其主要内容包括土石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砂石料生产工程、混凝土工程、堤防工程、模板安装与拆除工程、金属结构制作与安装工程、脚手架施工、钢筋加工等。
3安全设施设备标准化
电力建设工程工序复杂,现场危险源众多,如孔洞、临边、边坡、机动车辆等,而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如果安全防护设施不到位、安全提示不合理,将导致事故发生。为确保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施工正常进行,实现电力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备标准化非常重要。
四、电力系统工程建设重的安全措施
1、前期策划及电缆敷设
整个工程的电缆施工控制,前期策划很关键。变电所内的电缆数量多,沟道规格多变且纵横交错,要使电缆敷设得整齐美观,首先要熟悉图纸,了解电气设备的安装位置,对整个工程的电缆埋管、敷设及二次接线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查对土建图纸,认清电缆管预埋位置,以便在土建施工时及时、密切配合进行预埋,以免电缆管漏埋或错埋,造成补埋或临时改动位置,开凿混凝土或开挖土方。
电缆到达施工现场后,根据敷设需要进行放置,并在盘上进行挂牌标识,标识要正确、清晰,且须注明电缆的规格、型号及数量,除了桂牌标识外还用阿拉伯数字在各电缆盘上进行编号标识,并结合实际施工需要,事先作好统筹安排及记录。
2、电缆防火封堵
电缆防火封堵在考虑其防火的实效性和安全性的同时,还需考虑其观感质量。在电缆穿过竖井、墙壁、楼板或进入电气盘、柜的孔洞处,将防火泥用火烘烤使其变软,将洞口密实封堵,如果孔洞过大,需用防火材料板做衬板,再用防火堵料密实封堵。耐火衬板须安装牢固,防火包填实、无缝隙,防火堵料密实,不透光。用于封堵孔、洞的防火泥,根据实际制作成瓷砖状,厚度约20mm,表面用灰刀蘸少许水抹平整、光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观感质量。电缆上的防火涂料涂刷均匀一致,电缆涂刷长度一致。
所谓审计职业化指的是审计工作达到制度化、标准化的建设范围,国家要以制度体系为基准,不断对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职业标准有一定的了解,保证工作人员明确自身工作责任所在,进而提升建设规划层次。基于设计职业化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掌握审计工作的相关要求,为了避免出现职业建设不合理的情况,要制定有效的建设形式,将其落实到实处,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一、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审计职业化工作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为了适应控制结构的要求,必须了解职业化建设的要求,明确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性。以下将对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审计职业化建设能完善国家的治理途径
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关键所在,主要适合国家的治理项目存在一定的联系。审计的产生适应在国家的治理需求,其目标是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审计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方式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由于治理形式比较多,要以审计具体内容为基准,将其作为推动其发展的动力。审计职业化建设对国家后续治理和发展间联系紧密,能有效打破现有局限的限制,构建系统有效的管理机制,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进而实现国家的有序治理。
(二)审计职业化是审计的必然发展趋势
审计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化现象,其产生是社会生产力的结果,因此也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作为一项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此外系统有效的审计制度也能发挥指导性作用。根据社会主义发展形式的要求,在不同的意识形态的要求下,不同的发展形式都存在时展的印迹,因此审计职业化也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审计作用明显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特点,在国家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基于本质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及时对制度建设类型和控制形式进行分析,在现有发展基础上,不断促进制度体系的建设。此外审计工作属于独立的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保证审计制度的有序性和合理性。此外审计职业化建设涉及到的影响范围比较广,必须适应职业审计的相关要求,满足制度化建设形式的发展趋势。
二、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分析
针对审计工作形式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关控制措施,从实际情况入手,满足制度建设的形式的要求。以下将对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
(一)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对审计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为了保证工作有序进行,必须强化审计队伍建设,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做好相关建设工作。提升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能促进审计的职业化建设,在实践过程中涉及到职业规范、职责等方面因素,必须按照诚实守信和社会道德规范标准的要求进行队伍建设。此外需要建立客观公正的激励机制,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强化审计职业技能建设,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进而保证审计工作的有序性。
(二)掌握职业等级标准
根据职业控制机制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以职业等级为标准,对涉及到司法形式、外交机构等进行深层次的解析。根据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必须按照科学有效的等级标准的要求,确定有效的建设标准。科学有效的设计形式在能保证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一级审计官、二级审计官等职级划分,选任一批进行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做好等级划分体系的具体要求。等级标准的划分对职业审计工作的后续开展有指导性意义,需要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明确职业化建设形式,严格把关,不断推广其他审计形式。
(三)强化制度建设
系统有效的审计职业化制度对审计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必须以制度体系为基准,明确制度体系的具体要求。首先要建立理绩效考核机制,从各个方面对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审核,对于审核形式的要求,要对规范标准和控制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严格遵守现有的审计标准,根据审计机构的要求,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素养,建立伴随审计从业人员职业生涯的长期培训机制,发挥制度建设的最大化作用。
(四)建立审计人员的保障制度
审计工作人员职责有很多,在实践过程中要保障审计人员的自身责任和权利。此外在工作中需要减少外力因素的影响,保证审计工作自身的地位。系统有效的保障制度符合建设标准的后续要求,审计人员经录用后,不得被随意免职,各级领导部门必须按照现有的规章制度办事,减少影响因素的消极影响,系统有效的保证制度,能不断增加工作人员的认同感,强化审计职业的吸引力。
(五)转换内部管理形式
系统有效的内审制度对职业化建设有一定的影响,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掌握转换机制的相关要求。根据内审职业机构的要求,在不同组织结构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建立以组织为基准的服务机制,做好决策和效益服务工作。在推进制度建设的阶段,内部审计协会应坚持自立、自强方向,根据制度体系的需求,建立系统有效的管理机制,达到理想的管理目标。
三、结束语
针对审计职业化建设的特殊性,在实践中要求从国家的发展角度入手,掌握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此外建设形式和控制结构对建设工作的后续应用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制定有序的制度体系,发挥职业化建设的相关体系的要求,不断对审计控制形式进行改善,进而使其适应职业化建设的相关要求,达到理想的建设目标,以便跟上审计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道成.关于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建设和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内部审,2012,09(12):58-60
为强化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审查和建设监管,《通知》强调,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查过程中,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严格贯彻落实《意见》所提出的人均用地不低于0.1平方米的标准,依据规划要求,确定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
为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检查。监督检查报告于当年11月底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据悉,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主要内容包括:新建城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新建居住(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实际配套情况、工程建设标准执行情况等。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土资源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将对各地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适时进行专项督查。
第307号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办法》已经2017年4月12日省政府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省长 龚正
2017年5月21日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促进技术进步,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工程建设标准的编制、实施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交通、水利、工业等专业工程的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省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全省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通信、人民防空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相关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工程建设标准包括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
工程建设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第六条 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为了细化提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对相关工程建设技术、管理要求作出统一规定的,可以制定地方标准。
地方标准规定的事项包括:
(一)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改造、拆除的质量和技术要求;
(二)工程建设中有关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要求;
(三)工程建设中有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及新产品应用的要求;
(四)工程建设的试验、检验和评定方法;
(五)工程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和工程建设管理的要求;
(六)需要全省统一控制的其他工程建设技术、管理要求。
第七条 制定地方标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严格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技术经济政策;
(二)安全适用、经济合理,体现本地气候、地理、环境等特点;
(三)不低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四)采用专利技术的,应当取得专利权人许可。
制定地方标准,应当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鼓励参照先进的国际工程建设标准和境外工程建设标准制定地方标准。
第八条 地方标准项目分为政府委托项目和社会申报项目。
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地方标准政府委托项目,按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要求,委托具备条件的标准主编单位编制地方标准。
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根据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需要,可以向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申报地方标准项目,由申报单位委托具备条件的标准主编单位编制地方标准。
第九条 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于每年第三季度,向社会公开征集地方标准建议项目,拟订地方标准编制年度计划,确定政府委托项目和社会申报项目目录,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 列入地方标准编制年度计划的项目,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技术经济政策;
(二)具有成熟的工程建设或者产品生产实践经验;
(三)拟纳入标准中的科技成果已通过验收或者鉴定,且具备推广应用的条件;
(四)与现行有效的相关标准协调配套。
第十一条 地方标准相关文件的编制工作由标准主编单位负责。
标准主编单位应当具备法人资格,承担过与所主编标准内容相关的工程建设科研、勘察、设计、施工或者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等工作,并在相关领域内具有较高水平。
第十二条 标准主编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工程建设标准编制程序及实体要求开展编制工作。
标准主编单位应当征求与标准内容相关的、有代表性的单位和专家意见。对有争议的重大技术问题,由标准主编单位聘请专家专题研究解决。
标准主编单位应当根据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对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形成标准送审稿,送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审查。
第十三条 地方标准直接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环境保护、能源资源节约和其他公共利益的条文,可以作为强制性条文。
含有强制性条文的地方标准,应当在文本中注明强制性条文。
第十四条 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标准送审稿通过部门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成立专家审查委员会,对地方标准送审稿进行审查。专家审查委员会应当由不少于9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专家审查委员会成员应当是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质监、安监、科研等方面具有权威性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五条 标准主编单位应当根据专家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对标准送审稿进行修改,形成标准报批稿,送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审批。
地方标准涉及有关行业领域的,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审批前应当征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意见。
含有强制性条文的地方标准在批准前,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报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审查。
经批准的地方标准由省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按照地方标准管理规定统一编号。
第十六条 地方标准由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省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联合。
第十七条 地方标准应当自之日起30日内报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地方标准由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解释。涉及地方标准技术内容的,由标准主编单位作出说明。
第十九条 地方标准实施后,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组织专家对地方标准进行复审,并根据复审结果确认其继续有效或者予以修订、废止。
地方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3年。
第二十条 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根据市场和创新需要,制定并团体标准。
企业根据需要可以自主制定企业标准并实施。
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第二十一条 工程建设标准是工程建设活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建设、规划编制、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和工程质量检测等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应当严格依据工程建设标准从事相关工程建设活动。
第二十二条 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单位,编制建设工程通用标准设计和相关产品应用标准设计,为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建设工程设计企业进行设计时,应当优先采用标准设计。
标准设计项目的确定、编制和实施,参照地方标准的管理要求执行。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工程建设标准的宣传普及和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进行查处。
工程建设标准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依法公开,并纳入诚信体系管理。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程序、标准组织编制地方标准的;
(二)未依法履行工程建设标准监督检查职责的;
(三)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不及时进行查处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关键词: 村镇建设;标准化;作用;价值
Key words: villages and towns construction;standardization;function;value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016-02
0 引言
随着我国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现阶段和未来一定时期内村镇建设将会异常的繁荣,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村镇建设的标准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未能形成体系,而缺乏科学、合理、规范的村镇规划和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村镇建设未来的发展。
1 村镇建设标准化现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村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有“土墙房”到“砖瓦房”再到当代的“楼房”的变化过程。可以说每一个时代的村镇建设产品的形象都代表着相应时期村镇经济发展的走势。然而,不论是过去的“土墙房”时代,还是当代的“楼房”时代,都没有一个完善的村镇建设标准体系来指导村镇建设。我国较早的关于村镇建设标准是1991年3月1日实施的《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现已作废)和1994年6月1日施行的《村镇规划标准》(现已作废)。
我国村镇建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特征是简单化、单一化,由于这个时期的村镇居民的经济还不富足,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并不高,大多数是结构简单用于居住的单层建筑,然而到了21世纪,随着我国存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村镇居民的经济收入快速增长,村镇建设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这个时期的村镇建设主要包括居民住宅、村镇工厂用房、畜牧业用房、商品房、商业用房、村镇道路等等,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也就给村镇建设带来了诸多的不利,譬如建设产品的质量问题、采光取暖问题、选址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也加速了村镇建设标准的出台,在进入21世纪之初就出台了十几部关于村镇建设的标准,譬如2001年1月1日实施的《村镇规划卫生标准》(现已作废),2005年2月1日实施了《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2006年12月1日实施的《村镇规划标准》(现已作废),2008年7月1日实施的《村镇供水工程技术导则》,2010年3月1日实施的《村镇避灾场所建设技术规程》,2012年12月1日实施的《村镇住宅建筑材料选择与性能测试标准(附条文说明)》,2013年1月1日实施的《既有村镇住宅功能评价标准(附条文说明)》、《既有村镇住宅建筑安全性评定标准(附条文说明)》和《既有村镇住宅建筑抗震鉴定和加固技术规程》,2013年5月1日实施的《村镇规划卫生规范》,2014年4月1日实施的《村镇传统住宅设计规范》。
这些标准的出台有效的促进了村镇建设的健康发展,但是这些集中出台的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例如由于标准短时间集中出台,导致人们对标准的认识不足;旧标准的惯性阻碍了新标准的执行等。
2 阻碍村镇建设标准实施的原因
2.1 村镇居民的标准化意识淡薄
虽然我国村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出台了很多村镇建设标准,但是,政府的工作重心一直在城市,所以村镇建设一直处于管理、监察不到位的状态,特别是农村居民居住用房的建设不经申报、审批程序,完全依据农民自己见识,长此以往,村镇居民形成了自己的主观偏见,而缺乏统一标准化意识。此外,村镇建设标准的是短时间集中出台,也是致使村民对标准缺乏了解、认识和意识的一个原因。
2.2 有关部门关于标准化的宣传教育不到位
我国村镇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远不如城市居民,当代村镇建设的生力军大多是25-50岁这个年龄段的农村居民,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对标准化没有更多的认识,甚至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标准化”这个词语,再者近期集中出台的标准也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去了解和学习。尽管如此,当地政府一直在关注城市建设,忽视了对村镇居民在标准化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
2.3 村镇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我国城市经济的腾飞开启于1978年改革开放,而从那个时期以后一直到现在,村镇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落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随着时代的变迁,村镇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在逐年增大,致使村镇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城市建设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相对于城市村镇建设相对落后,这也就导致了相应村镇建设标准在农村和乡镇实施受阻。
2.4 缺乏村镇建设的标准体系
村镇建设标准作为村镇建设活动的重要依据,基本覆盖了村镇建设领域各个环节,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村镇建设领域中所有工程建设标准都存在客观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依存、制约、补充和衔接,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即村镇建设标准体系[2]。完善的城市建设标准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的建设的健康发展,由于村镇在经济上、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与城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无法满足村镇建设标准化的需求,而村镇建设像城市建设一样也需要一个标准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规划标准、设计标准、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等,由于村镇建设标准的出台和实施的时间比较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所以才导致村镇建设标准实施受阻。
3 村镇建设标准化的作用与价值
村镇建设标准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建筑设计的标准方面,即应制定各种法规、规范、标准和指标,使设计有章可循;其次是建设规划的标准方面,实践和研究已经证明合理的规划可以使村镇建设实现集约性、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最后是建筑构件和材料的标准化,使不同材质或类型构件之间能够兼容[1]。实行建筑标准化可以保证建筑产品的质量,有效减少建筑构配件的规格,在不同的建筑中采用同样的标准构件,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施工质量,降低造价。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3.1 保证村镇建设产品质量
没有标准就无所谓质量的合格与否。而村镇建设标准的出台将从根本上解决建设产品质量合格与否的问题。因为标准从建筑产品的设计到施工到最后的竣工验收都做了明确而规范的规定,譬如建筑产品的规划设计、基础、墙体、防水、门窗、过梁的荷载、设备安装、装饰材料和其它的建筑材料的指标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只有当所有这些指标都达到标准的要求,建筑产品才可以竣工验收,从而可以保证建筑产品的质量。
3.2 规范村镇建筑构件,减少材料规格,降低施工难度
随着村镇经济的繁荣和村镇建设的需求,各式各样的新式和传统建筑构件或材料应运而生,而这些建筑构建或材料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者各个地方关于建材标准要求不同而导致同样功能的建筑构件或者材料因为规格和标准不同而无法兼容,导致建筑构件或者材料的浪费,增加建筑施工难度,影响建筑产品质量,比如村镇建设常常用到的门窗,因为在以前的村镇建设中居民几乎不考虑门窗标准,所以门窗的尺寸不规范(种类多),直接影响门窗下料不规范,最终直接导致门窗材料的浪费,还有可能影响到后期的维护修复,同时增加了建筑物预留门洞窗洞尺寸复杂度,影响了工程的进度,降低了工作效率。如果门窗有规范的标准,以上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3 助力村镇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广大的村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建筑产品的指标和性能更是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村镇工厂选址,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抗震级别,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建筑物窗台高度,建筑物的容积率,村镇建筑的绿化率,村镇建设道路性能指标,村镇建设中排水系统等这些方面,然而村镇建设方面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村镇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村镇建设标准是经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和具有实际经验的工程师联合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合理性和规范性,所以它的出台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以上这些方面的问题,从而促进村镇建设的科学、合理和统一规划,进而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3.4 减少资源的浪费
3.4.1 减少采光取暖方面的费用
由于村镇建设产品大多是村镇居民自行建设,而这些居民自己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从而导致建筑产品设计不科学,所以建筑的采光、保温性能远远达不到节能标准。村镇建设标准的制定,会详细的规定采光、保温的性能以及与此有关的门窗、墙体材料的性能的节能标准,要求居民严格执行,从而减少居民在采光、取暖方面的费用。
3.4.2 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节约土地和资金
由于村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长久的规划和设计,所导致的建筑用地的浪费,譬如村镇居民宅基地利用不充分和道路的重复建设,本来用一条道路足以满足居民出行需求,在建设时没有考虑将来“家庭汽车”进农村的因素,致使道路宽度不够,不能满足行车的需求,最终又导致重新修建第二条路等重复建设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村镇建设标准将会给出科学合理建设规划要求,包括建筑容积率,村镇道路的各种性能指标等,从而达到节约建设用地的目的。
3.4.3 抑制铺张浪费
村镇经济的持续走好,居民收入的增加,这也促使了他们想急于改善居住环境,建筑面积和建筑规模严重超越自身的居住需求,比如村镇居民大多建设楼房,除了一层用于居住之外,二层或者三层一直空闲着,而且邻里之间相互攀比,自家建筑成了彰显自家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招牌,奢靡之风盛行,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和人民的劳动成果。而村镇建设标准的出台将会对居民住房的高度和住房之间的间距进行强制性的规定,超标即违规,从而在一定程驱散避奢靡浪费之风。
4 结束语
村镇建设标准将会打破目前村镇建设不规划、少标准、不科学的尴尬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村镇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高居民居住水平,但是它的出台和实施需要更多的参与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五有配套”(有符合标准的学生宿舍,有符合标准的学生食堂,有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有符合标准的厕所,有符合标准的学生澡堂)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落到实处,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师生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按照“城乡一体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要求,着眼于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需求,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在20年底以前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全面完成“五有配套”建设,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
按照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xx)、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教体艺[20xx]5号)和《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鄂教规[20xx]3号)的规定要求,以保障学生安全和学生寄宿条件为核心,逐步完善寄宿制学校“五有配套”建设,为农村学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到20xx年11月完成全市20所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五有配套”建设,到20年11月完成全市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五有配套”建设。
二、工作内容与建设标准
(一)学生宿舍建设。寄宿制学校应按寄宿生规模设置学生宿舍。学生宿舍建设规模:小学生均建筑面积达到5m2(生均使用面积3m2),初中生均建筑面积达到5.5m2(生均使用面积3.3m2)。宿舍用房包括居室、盥洗室、厕所和值班管理室等各种用房,有一定的个人储藏空间。学生宿舍的建筑质量、安全性能、卫生健康要求符合国家相应的安全要求,学生宿舍的附建式厕所、盥洗室及学生床铺、床位等设施设备应符合教育部、卫生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教体艺[20xx]5号)要求。
(二)学生食堂建设。寄宿制小学、初中学生食堂建设规模:生均建筑面积达到1.7m2(生均使用面积1.2m2)。学校食堂必须做到安全卫生、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要有相对独立的食品原料存放间、清洗洁净及食品加工操作间、食品出售场所和用餐场所,墙体、地面、照明、通风、排烟、排水、防蝇、防鼠、防潮、防尘和餐具清洗、消毒、保温等设施设备以及饮用水等达到有关卫生标准。
(三)饮水设施建设。当地有城镇集中式供水设施的学校,应使用城镇管网集中供水。没有集中式供水设施的,可使用自备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水源供水。饮用水水量应满足学生每日在校的生活需要,原则上每人每天生活用水供应量不少于20升(不包括学校食堂用水量),每人每天饮水供应量不少于2升。寄宿制学校供水设施建设、饮水设施建设及饮用水水质应符合教育部、卫生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教体艺[20xx]5号)要求。
(四)学生厕所建设。寄宿制学校除在学生宿舍按要求设置厕所外,还应在教学区和办公区设置楼内厕所或独立式厕所。教师厕所和学生厕所应分开设置。独立式厕所应设置在校园内。厕所选址宜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地势较高,地基排水通畅,距离自备水源、食堂25米以上,距离教室200米以内,方便学生到达,道路及厕内应有照明设施。学生厕所蹲位设置数量:女生每13人一个蹲位,男生每30人一个蹲位、20人一个小便器或0.6米小便槽。学校厕所的建筑标准、设施要求及卫生管理应符合教育部、卫生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教体艺[20xx]5号)要求。
(五)学生洗浴设施建设。寄宿制学校应配套建设学生浴室。浴室的建筑标准、配套设施及卫生管理应符合教育部、卫生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教体艺[20xx]5号)要求。根据安全管理与实际使用需要原则上以建设公共洗浴设施为主。
三、目标时限与进度安排
根据襄阳市目标任务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计划20xx年完成20所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五有配套”建设。总体时间要求到20xx年11月底全面完成老河口市仙人渡中学、老河口市仙人渡小学、老河口市莫家营小学、老河口市贾湖中学、老河口市李楼小学、老河口市白莲小学、老河口市张集中学、老河口市西冲小学、老河口市武营小学、老河口市李岗小学、老河口市第八中学、老河口市洪山嘴中学、老河口市付家寨小学、老河口市袁书堂中学、老河口市纪洪小学、老河口市薛集中学、老河口市秦集小学、老河口市齐岗(明德)小学、老河口市第七中学、老河口市半店(明德)小学等20所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五有配套”建设。其他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到20年11月完成。
四、主要工作措施
1、成立以教育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计财科、项目办、基础教育科、勤办、保健站、均衡办负责人为成员的老河口市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五有配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由项目办按照学校“五有配套”建设标准要求,制定20xx年计划完成“五有配套”建设的20所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勤办参与。计财科统筹安排资金,将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五有配套”建设纳入均衡教育工程。
各中心学校根据项目办规划要求,制定本辖区学校“五有配套”建设路线图并督促加快项目实施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