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1 09:21: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耕地利用现状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13903

1 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而耕地资源作为其组成部分,又因其递减性、稀缺性,位置的不可移动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征,使得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尤为重要。

分析耕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国内外学者在耕地利用集约度,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现状分析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9]。但这些研究大多数是基于宏观尺度对大区域或者发达地区进行的研究,而在我国,农民是耕地资源利用的主体,农户的行为和决策都对耕地资源的利用产生直接而且深刻的影响。

基于农户调查分析农村耕地利用现状,对比收入弹性,进一步探讨农户由粮食和利润需求型向利润需求型转化的动因。从而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小区域范围内耕地质量保护和管理。

2 调查区概况与数据方法

2.1 调查区概况

本文研究的村落――平栋村,位于我国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洞口镇。地处东经110°53′~111°13′,北纬26°55′~27°05′,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6 ℃,年平均降水量1491 mm,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本文选择的平栋村有605户人口,共计2307人,其中常住人口2072人。平栋村位于城乡结合部,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面积不断扩展,该村大量耕地资源被征收占用,农户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耕地利用压力增大,人多地少的矛盾较突出。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结合部农户耕地利用现状及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

2.2 数据来源与方法

本文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在该村620户农户中随机抽取200户进行调查分析,去除无效问卷后,最后获得有效问卷176份。

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确定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指标(表1)和指标评价标准(表2)[10]。

3 农村耕地资源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农村耕地资源利用现状

3.1.1 耕地资源数量分析

平栋村共有耕地面积1147亩,占村域总面积的23%,其中水田906亩,旱地241亩。耕地总面积相对平原地区较少。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要求,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展,大量耕地资源被征收。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现人均耕地面积为0.50亩,为湖南省平均水平的57%[11]。

近10年来平栋村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其中水田比旱土面积下降地更快,水田由2005年的1253亩下降到2014年的906亩,减少347亩;旱土面积减少81亩。所调查的平栋村176户农户,大多数农户所拥有的耕地面积不超过3亩,比例高达80.1%,而耕地面积达四亩以上的农户基本没有。

另一方面平栋村基本没有规模化种植基地,以散户的自给自足种植为主,因此农作物种植类型以水稻为主,在水稻收割之后种植油菜、玉米,而旱地则种植一些蔬菜、花生,插种一些柑橘树。

3.1.2 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平栋村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总分S为0.74,说明耕地开发利用程度一般,而耕地面积较少,因此今后一方面应加强对现有耕地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整合零碎耕地资源,使耕地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耕地资源利用开发程度,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1.3 耕地资源集约度分析

平栋村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总分值S为0.95,集约度较高。但平栋村位于丘陵地区,多为梯田,不能全机械化播种与收割,规模化种植基地较少,基本为散户自给自足式种植,播种主要依靠人力,收割以动力打谷机或者收割机为主。因此今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耕地的机械化集约程度。

3.1.4 耕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分析

调查区的综合效益分值S为0.95,说明平栋村现有耕地质量较好,产量较高,产值较大。但结合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集约度,区域内需要调整单一作物生产结构,增加农作物种类,而不是依靠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增加耕地产量。

3.2 农村耕地资源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3.2.1 家庭人口构成

平栋村农户人口数主要集中在4~5人,占调查总户数的55.7%,其次是4人以下的家庭,占34%。家庭人口年龄主要分布在16~60岁,占68.6%,可见劳动力较充足,但调查发现耕地使用方式与家庭人口数及年龄分布没有直接关系。农户中劳动力相对充足的家庭选择自己耕种耕地的比重略小于劳动力欠缺的家庭。

3.2.2 农户家庭收支状况

通过数据的对比发现,平栋村农户的年收入集中在1万元左右和3~5万元,而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打工和副业。种地收入较低,导致很多农户,尤其是劳动力充足的家庭,多半会选择将耕地闲置或者租给别人,自己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农户收入主要用于盖房,供孩子上学,扩大生产3个项目,而用于扩大耕地生产,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和利用综合效益的支出较少。

3.2.3 农户近年来耕地利用变化

近年来平栋村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主要是由于建房占用耕地以及随着城镇化建设将耕地变为建设用地,在176户农户中,耕地荒芜现象较少(图2)。

4 结语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发现,农户将耕地租给他人或者闲置荒芜的主要原因是种地的收入太少,通过收入弹性系数对比,远低于打工和副业收入,而盖房、看病、送小孩上学这些主要支出项目,仅依靠耕种所拥有的耕地是不够的,所以就加快了劳动力外出打工,而造成耕地荒芜的现象。平栋村可以完善利益激励机制,对耕地利用情况较好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引导农民自觉利用耕地,提高农户耕地种植的积极性,提高耕地利用效益,实现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化。

目前平栋村农户基本都是以小规模散户耕种,没有集约化种植基地,农作物种植的技术投入较低,耕作方式较为落后,因此应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的支持,尤其是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对农户耕种技术和技能进行培训,提高农作物种植技术与效率,让农户从耕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的工作,在充分合理利用耕地的同时增加农户的收入,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王茂山,n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65~69.

[2]邵秀秀.三峡库区农户耕地利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4.

[3]张 舜.湘西州吉首市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4]张 琳,张凤荣,吕贻忠,等.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2):127~133.

[5]郇红艳,谭清美,朱 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区域比较[J].农业工程学报,2013,21(29):201~213.

[6]刘军平.当前农村耕地流失及其控制对策刍探: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4):21~22.

[7]牛海鹏.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运行机制及补偿效应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2):137~142.

[8]陈美球,周丙娟,邓爱珍,等.当前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1):114~118.

篇2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gricultural land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results of land us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Keywords: agricultural land; gradation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根据发展的要求,我区在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土地整理质量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等领域就如何应用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开展了深入的实践探索。这些试点和研究,为全省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我们紧密围绕管理和改革开展工作,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工作基础和技术支撑。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及成果的特点,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就是要为国土资源管理和改革提供基础支持和服务,为政策的制定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持。通过此次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其成果已经具备了作为制定国土资源政策工作基础和技术支撑的条件。

坚持统一工作框架和技术路线,有计划、按步骤分期分批实施项目;坚持行政主导、各有关部门协作,专业单位承担项目,分级负责、加强指导,提高了工作效率。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是一项涉及领域广,理论性、技术性、基础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工作,区政府用管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以及参加工作的专家学者,通过对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理论依据、技术方法、工作实践和成果应用等方面深入广泛的探索和研究,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一批业务技术骨干,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为今后继续深入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

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管理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两个重要任务,一是划定建设用地的范围,一是划定基本农田保护范围。按照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初步评价结果,及其自然、社会的属性,对等级较低的耕地或者规划期内难以保护的耕地规划为建设用地。同时将数量、质量稳定、分布集中连片的耕地规划为基本农田,可以有效地避免耕地生产能力的下降,达到耕地保护的目标。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为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奠定了新的基础。只有具备了科学、客观和可操作性强的分等结果,才能做到按等折算,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为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土地基本国策,促进我区耕地保护由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相协调转变,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土地供应总量的同时,亟须解决如何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的重大问题。

列入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变更调查为基础,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农用地等、级、价体系,全面掌握和科学量化农用地质量和价值状况。这些成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用地分等成果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开发潜力分析、耕地需求量预测、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等方面具有支撑作用。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需要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布局及利用程度等进行系统分析。农用地分等成果提供了各等别农用地的分布、面积,以及各单元的自然、利用、经济属性等,以此可以核算出各行政区的农用地生产能力以及潜力,这些均可作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资料。其中,在土地质量结构状况方面,农用地分等成果反映了土地自然质量等状况,提取了各评价单元耕地的限制因素,发现灌溉保证度、坡度、土层厚度是主要限制因素,为今后中低产田改良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土地生产能力状况方面,农用地分等成果提取了农用地等别图中的样点属性,并结合样点调查资料求出各等别耕地粮食播种面积的单产水平,由此汇总出不同等别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

土地开发潜力是在对现状未利用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为:划分适宜性分类系统―确定评价单元―选择参评因素―拟定分级指标―评定适宜性及质量等级。农用地分等成果根据自然条件和未利用地的特性,选取农用地分等和定级的因素,如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坡度、水源条件等自然因素,作为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参评因素。

耕地需求量预测要在农产品需求量预测、耕地单产预测、耕地复种指数的基础上确定。其中,耕地单产预测应根据提高单产的能力即农用地利用潜力来确定。在农用地分等成果中,农用地自然质量等与利用等之间的差即为农用地利用潜力。运用农用地分等中间成果进行预测,可以根据耕地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综合等之间的内在关系,发现耕地自然质量等与利用等之间的差即为耕地利用潜力,耕地利用潜力最大提高值可根据耕地利用潜力最大提高率确定。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应用体现在基本农田数量的确定和空间布局。基本农田质量状况基于基本农田保护的质量要求,可以以耕地综合等别图为依据,将其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叠加,把高等别耕地优先划为基本农田,将不同等别的基本农田标注不同颜色,可以使耕地质量等别更加直观。

篇3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062-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建设需要占用了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使得中国耕地数量大大减少,也使得建设用地需求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乡用地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已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的重点,如何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居民点整理相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新时期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农村居民点整理是通过村庄改造、归并和再利用,使农村建设逐步集中、集约,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促进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使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土地利用率[2]。农村居民点整治是通过改变农村居民点用地闲置、低效利用现状,有效增加耕地及其他农用地面积、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3]。

一、研究区概况

1.自然地理条件。望城区地处湘中东北部,湘江下游两岸,濒临洞庭湖区,隶属省会长沙,是长沙市新成立的第六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5′~113°02′和北纬27°58′~28°33′之间。东北与长沙市岳麓区、开福区、长沙县交界,南抵湘潭县,西接宁乡县,北连湘阴、汨罗。全区在2008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土地总面积为90 830.9公顷。

望城区整个地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东北部群山绵亘,区域内岗地面积较大;西北部为滨湖冲积平原区,土地平旷,渠沟纵横;中部多为丘陵岗地。

2.经济社会条件。望城区地处长江产业开发带的腹地和湖南省“一点一线”的战略区位,区位优势突出,被誉为“长沙市的后花园”。随着长沙市逐步走向特大城市,经济规模不断增大,势必对望城县产生良好的辐射作用。2009年,全区财政收入达15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35.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 343元。

二、用地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布局。受经济发展格局和土地资源禀赋基础的影响,望城县各类土地呈不均分布。城镇工矿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靠近长沙市的几个乡镇。其中镇建设用在县城高塘岭、星城镇、黄金乡等,三个乡镇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 824.94公顷,占全县城镇建设用地的73.5%;耕地主要分别在县域西北部地势较平坦的乌山、格塘、乔口、茶亭等乡镇;未利用土地中水域面积为5 890.4公顷,占未利用土地的72.86%,主要为湘江水面,未利用土地中可作为补充耕地后备资源的草地面积较小,且在各乡镇均有零散分布,集中规模开发可行性小。

2.土地利用问题。(1)重用轻养,耕地质量下降。传统耕作方法在全区范围依然普遍存在,受长期形成的靠天吃饭的观念影响,加上农业种植效益低下,农户自身对农地投入不高,仅仅依赖政府财政投资,使得耕地质量和生产力有所下降,不少地区存在着撂荒的现象。(2)城乡建设用地缺乏统筹利用,土地规划制定不合理。城乡社会制度和土地制度的“二元性”决定了望城县存在着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土地利用缺乏互动,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没有随着城镇工矿建设用地的增加而减少,不利于全县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加之,地方政府对于地区发展前瞻性不够,土地利用未能做到科学合理规划,造成不少地方出现项目建设用地紧缺和集体土地空置难以流转的矛盾局面。(3)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2004年全省闲置土地调查中,望城县尚有闲置建设用地268.5公顷,全县城镇工矿建设用地单位GDP产出为25.15万元/公顷,虽在全省居于领先水平,但仍低于国内发达地区的水平。人均农村人口居民点建设用地为244.14平方米,远高于国标(GB50188-93)150平方米/人的规划上限。

三、望城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研究

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主要包括增加耕地及其他农业用地数量、农村聚落优化的潜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潜力、土地增值的潜力四个方面。本文主要研究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的净耕地面积。

1.研究方法。本文对望城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计算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核算方法。依据国家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在预期规划期末的人口数量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理论上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面积,并将其与现状居民点用地的面积计算差值得到整理可获得的潜力面积[4]。

2.农村居民点人口的确定。结合望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研究(2005―2020年),建立人口预测模型测算2020年的农村人口:

Qt=Q。(1+r)t±Q

式中,Qt为规划年农村人口总数,Q0为基期年农村人口总数,r为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t为规划期,Q为人口机械变动量。

3.农村居民点人均标准。望城区各乡镇2008年现状人均居民点差别较大,但有11个镇街均超过了150m2的标准,根据《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的规定,规划期末人均标准(见表2):

4.农村居民点潜力预测。在人口预测模型计算的基础上,结合望城区2020年各乡镇规划城市化率,可以计算出2020年望城各乡镇农村人口数量。

根据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化:

Mi=M现状i―M标准i

式中,Mi代表i单元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面积;M现状i代表i单元农村居民点现状面积;M标准i代表i单元农村居民点标准面积。

最终可以计算得出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6 054.01hm2。全区各乡镇潜力值(见下页表3):

四、结论

1.人均居民点用地超标,理论潜力巨大。望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面广量大,各乡镇人均用地都严重超标,具有很大的整理潜力。经测算,望城区至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值达6 054.01hm2,占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的68.8%。

2.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合理可行的整理模式;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尝试开展挂钩指标异地市场化调剂[5];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多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注意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权益,提高农民参与整治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孔雪松,刘艳芳,等.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与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0,(8):296-301.

[2] 严金明,钟金发,池国仁,等.土地整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3] 鞠军,王佳洁.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文献综述[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3):138-141.

[4] 吕沛璐.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2-33.

[5] 石诗源,张小林.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与整理潜力测算[J].中国土地科学,2009,(9):53-58.

Study on the Potential of Rural Residential Renovation Theory of Wangcheng County

YU Zhi-biao,DUAN Jian-nan

篇4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生产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兴起,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对土地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利用的逆转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严重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因此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是研究一个地区自然条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结构及其优化配制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区域产业布局、土地合理利用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屏山县两次土地利用调查作为研究区,分析屏山县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旨在为屏山县的土地管理与规划和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一、资料来源

第一,全国土地第一次调查(简称一调)的各类土地利用数据,由屏山县国土局提供。

第二,全国土地第二次调查(简称二调)表格数据和图像资料均来自屏山县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成果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分类面积、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面积、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基本农田情况统计表、变更平衡表、土地利用现状图等。

第三,统计年鉴来自屏山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屏山年鉴扫描资料。

二、研究方法

以二调为依据,将土地利用分为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8大类。

第一,引入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度来进行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度公式:

K=(Ub-Ua)/Ua×(1/T)×100%

式中:K—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a、Ub——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研究时段,当T的时段设定为1996-2009年时,T=13。

第二,土地利用时间变化结构分析:采用土地利用结构在某一时间段内的变化贡献率、变化强度指数和变化速度对屏山县土地利用结构时间变化进行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贡献率。变化贡献率是指某类土地变化面积占同期土地利用变化总面积的百分比,其公式如下:

Ai(%)=(Ubi-Uai)/Σ(Ubi-Uai)×100%(i=1,2,……10) ①

式中,Ai——研究时段内第i种土地利用的变化贡献率,Uai、Ubi——分别是研究期初和期末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强度指数。变化强度指数是指某空间单元在研究时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其数学表达式为:

Ti(%)=(Ubi-Uai)/B×100%(i=1,2,……10) ②

式中,Ti——研究时段内第i种土地利用的变化强度,Uai、Ubi——分别是研究期初和期末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B——研究期末全县土地面积。

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可定量的描述某特定的土地类型面积在单位时间尺度内向其他土地类型转化程度的快慢,通过计算研究区域内某种土地类型在监测期末与监测初期之间的年均变化速率,来表示土地利用在某一时段上的变化,其数学表达是为:

Ki(%)=(Ubi-Uai)/Uai/T×100%(i=1,2,……) ③

式中,Ki——研究时段内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率;Uai、Ubi——分别是研究期初和期末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T——研究时段长。

第三,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土地的相对变化率:屏山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其土地利用变化也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采用区域土地的相对变化率:表示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

公式:R=(Kb-Ka)×Ca/[(Ka×(Cb-Ca)]Ka、Kb表示单个研究区域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的土地面积;Ca、Cb代表整个研究区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初期及末期的土地面积。

第四,土地利用驱动因素相关分析:利用SPSS软件将各类土地利用面积以及驱动因子输入,采用分析中的两个变量相关分析,得出驱动因素与地类面积的相关性。

三、结果与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屏山县土地利用现状

到2009年底屏山县已开发利用的土地达到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3.26%,未利用土地为6.74%,比例较大。在已开发利用的土地中,林地面积最大,达到82095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59%;其次是耕地和园地,面积分别为37609.48hm2和9048.93hm2,分别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5.01%和6.02%。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利用差异明显。屏山县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屏山县土地利用结构如图1所示。

2.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sets out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Guangxi high-quality arable land survey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and technology roadmap for high-quality arable land survey;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careful parsing of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eps of the high-quality arable land survey project in Guangxi; Finally,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gives a solution of measures to give the majority of peers to bring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high-quality arable land, two tone, basic farmland, land use

中图分类号:S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人们获取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然而随着城镇工业的扩展,建设用地需求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势必占用更多的优质耕地和基本农田。为进一步保护优质耕地,有效保障农业产业化科学发展用地需求,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按照广西国土资源厅的工作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质耕地调查工作,全面、准确掌握全市优质耕地的数量、现状及分布情况,为下一步将平原、盆地、谷地等区域内的优质耕地划为永久性基本农田提供基础数据。

将集中连片性概念纳入基本农田保护空间规划中有助于实现耕地的“优质集中”管理,并引入能够衡量和判定耕地集中连片的方法,力求判断出优质连片耕地的空间分布,从而将高质量、集中连片的耕地划人基本农田保护空间规划中。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中体现耕地集中连片的原则,具有以下优点:(1)将优质集中连片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可以保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2)可以优先规划和开发劣质且集中的地块,降低农用地流转过程中的审批和博弈成本;(3)有利于多户农民联合,为实现规模农业提供可能性;(4)有利于控制耕地的面源污染[1-2]。

1 调查内容与技术路线

优质耕地是指坡度小于15°、有效土层厚度大于50cm、排灌条件较好、面积相对较大,较平坦地区地块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耕地;若地形坡度大于15°、已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灌溉水源有保证,且田面宽度较大、土壤肥力较好的梯田,也可考虑列入优质耕地的范围。

1.1 调查内容

根据耕地的地形坡度、地类、集中连片度、土壤肥力、排灌设施等条件,调查优质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等情况[3]。

1.2 技术路线

充分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坡度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资料信息,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采用内业预判与外业核查结合的方式,查清优质耕地的数量、分布和利用状况等,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汇总和图件编制。

2 项目实施流程

广西优质耕地调查项目的实施的总体流程图如下:

图1 广西优质耕地调查项目的实施的总体流程图

广西优质耕地调查项目的流程分以下几个方面:(1)做好工作准备,准备好优质耕地调查项目所需要的资料与二调矢量成果;(2) 分析收集好的矢量成果,把符合条件的优质耕地区提取出来;(3) 根据各分析数据成果制作外业调查工作底图;(4)携带外业调查工作底图到实地调查;(5)内业分析外业调查回来的成果,整理好调查数据;(6)将调查数据入库及汇总;(7)成果输出。

3 实施步骤

3.1 调查底图制作需收集的资料

(1). 第二次土地调查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

(2). 第二次土地调查1:1万坡度图;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2 内业数据处理和工作底图制作

(1). 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的“DLTB”图层与坡度图进行叠加,提取坡度小于15°的耕地及可调整地类(仅指可恢复为优质耕地的可调整地类)。其中,若存在坡度大于15°,但是具备灌溉条件、土壤肥力较好的梯田也应提取出来。

(2). 内业预判

根据正射影像图,将地面较为平整、面积相对较大,且灌溉设施较完善的耕地初步确定为优质耕地图斑。

(3). 将集中连片的耕地及可调整地类作为初步确定的优质耕地区块,并对区块按照七位编码原则进行编号,前四位为YZGD,后三位为区块流水号。

(4). 编制外业调查底图

将初步确定的优质耕地区块的矢量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范围界线以及低丘缓坡区块范围线,叠加到1:1万正射影像图中,形成外业调查底图。

3.4 外业实地调查

本次外业调查主要是对内业所提取的优质耕地进行外业核实,重点核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范围以及低丘缓坡区块范围内的优质耕地区块。查清优质耕地的地形坡度、土层厚度、排灌条件、种植主要作物以及作物产量等情况。

在进行外业核实时,每个优质耕地区块拍摄不少于2张不同角度的实地照片,照片拍摄注意选位,尽量选择能够体现其地理位置的地点进行拍摄,尽可能采用广角拍摄,远景近景结合,力求全面反映调查区块的地形地貌及利用情况。

3.5 优质耕地分析确定

根据外业调查情况,将外业调查区块中地形坡度大于15°、土层厚度不足1m、表层质地为砾质地、无排灌系统和种植速生桉等破坏耕作层作物、农作物产量低下的耕地剔除,不再作为优质耕地。

3.6 数据入库及汇总

以县为单位,将确定的优质耕地,建立优质耕地要素图层,添加到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中,按照地类、坡度级别,对优质耕地进行面积统计汇总。

3.7 调查分析报告编写

按照以下调查报告提纲,编写XX县优质耕地调查评价报告。

(1). 区域基本情况

主要从区位条件、社会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介绍本区域基本情况。

(2). 优质耕地现状分析

篇6

论文 联盟

1雷段村现状分析

1.1 雷段村现状用地分析

雷段村位于黄陂区前川街镇区东北方向,紧邻城区。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td/t 1014-2007)》中一类用地划分方式并结合雷段村现状,将用地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以及其他用地共10大类型。(如图1)

整个村域范围内,耕地占很大比重,为该村的农业发展和以后村镇的扩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其次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草地、林地、住宅用地及园地次之;工矿仓储用地规模很小;居住用地分布较为均匀。

1.2现状土地生态要素分析

生态因子基本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以及地形因子。由于雷段村地域范围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气候以及土壤因子较为均质地分布,因此在此以地形因子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高程、坡度和坡向是土地资源固有的三个重要环境因子,因此对这三个因子进行以下分析:(1)高程分析:村内最大标高为45.6m,最小标高为23.9m,高程差为21.7m。高程的区域分布较为均匀,由西南方向向东北方向呈递减趋势,东南角上有递增趋势。将高程特征与用地类型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居住用地分布在村内地势较高的地块,水域地势均较低(如图2)。(2)坡度分析:村内坡度最大为14度,地势较为平坦,整个村域范围都属于农耕地的适宜及较好地区(如图3)。(3)坡向分析:村内地形较为简单,坡向分布较为整齐规律,形成两条脊。将坡向特征与用地类型比较分析,可得:村内用地属性受坡向影响不大,没有明显的依存关系(如图4)。

2评价因子及其评价标准的确定

2.1评价因子的确定

基于村内现有用地类型和自身产业发展 [2],我们选取一般农田、林果种植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要的用地研究对象,并选取坡度、坡向、现状用地、人工设施和土地利用这5个用地影响因子。

一般农田:农田的现状与其利用方式的匹配程度很高,即现有农田很可能被保留;由于村内地势因素,低洼处的农田易被水淹,所以农田对于用地的高度有一定的要求;基本农田应得到保护,因此规划用地分布对其利用有一定影响。

林果种植:村内坡度坡向变化较小,地形基本平坦,林果种植用地则可忽略这细微变化,种植用地现状与其利用方式有较大的匹配程度,另外,林地必须依据上位规划的要求。

居住:居住用地现状与其利用方式比较大的匹配程度,除此之外,居住对于坡度和坡向也有较高的要求。

结合雷段村自身特点以及相关用地的因子关联性,我们确定如下相关因子权重体系(表1)。

2.2评价标准的确定

根据一定的定级依据,将具有各相关因子特征的土地划分为相关功能的适宜地、可用地及不适宜用地(分别对应gis中3、2、1的赋值区域)。

2.2.1耕地(表2)

2.2.2林果种植用地(表3)

2.2.3居住用地(表4)

3单因子相关分析与多因子叠加分析

针对各个村的现状用地情况以及各自的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就各村各类型用地进行单因子相关分析和多因子叠加分析:

3.1耕地用地单因子相关分析与多因子叠加分析

选取坡度、坡向、用地现状、人工设施以及上位规划中土地利用为评价因子,按3、2、1的评价标准,对村域内土地经行分析如图5所示。根据各项因子的权重关系进行叠加,得到下图一般农田的适应性分析图如图6所示。

村域范围内,耕地的适宜用地比重较大,且适应用地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可用地较为分散,且多为现状水域,予以农田建设排除,不适宜用地比重很小。

3.2林地用地单因子相关分析与多因子叠加分析

同理对林果种植用地进行单因子分析如图7并做相关叠加分析如图8。

村域范围内,林果种植区的适宜用地比重较大,且适应用地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可用地较为分散,且多为现状水域,予以农田建设排除,不适宜用地比重很小。

3.3居住用地单因子相关分析与多因子叠加分析

同理对林果种植用地进行单因子分析如图9并做相关叠加分析如图10。

居住用地的适宜用地多集中在地势较高的原自然湾,将新的居住用地安置在这些区域,工程的难度和成本也会大大降低。由于村内部的自然湾,会进行合并来整合居住用地,达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在实际操作中会结合村内交通和功能分布来选择合适的一部分适宜用地进行居民点的建设[3]。

4土地利用规划

在以上对各个村各功能用地的单因子相关分析和多因子叠加分析的研究基础上(图11),对每个村村域范围内土地进行最大值叠加,即可得到各个村各功能用地在村域范围内的分布情况,即可成为我们做土地利用规划的直接形象的指导材料(图12)。

水体系:整合现状凌乱分布的水域,形成由南至北的贯穿全村的带状水体系。窜起耕地、林地、工业用地、居住及仓储用地。

商服用地:雷段村作为城市后花园,休闲娱乐的功能必不可少,与之配套的商业服务必须充分考虑。

居住用地:集中布置居民点,保证公共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布置于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方有利于出行。

工业用地:遵循上位规划的思想,并与本村林果种植产业自己的发展,将蔬果加工厂布置于村域东部,并与村级水系紧邻,发展生态工业。

参考文献:

[1] 杨子生,刘彦随,贺一梅.建立我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的探讨.资源科学,2007,11(29):120-127.

篇7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土地资源管理的概念

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和方法;进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确定各部门、各地区的用地规模;协调用地关系,提出各级土地利用结构的指导性规划指标和调整方向;确定各类用地的控制性指标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确定土地用途,包括每个地块的用途和利用方式,确定重点工程与设施的布局;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其核心内容是实行总量调控和用途管制,有效保护耕地和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严禁随意用地。

二、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 耕地锐减,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近几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乡镇企业的突起,居民点及建设用地的逐年增多,大量耕地被破坏和占用,使耕地总量和人均量呈减少态势。另一方面, 在现行经济体制下,由于土地用于城市和工业发展的经济收益明显高于农、林、牧业,所以以经济效益指导土地利用,必然使土地不断转向高收益的用途,比较利益的存在是耕地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土地利用缺乏有效保护,生态质量不断下降

由于人们在土地利用中保护意识淡薄,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一些历史上土地管理政策失调,造成土地垦殖过度,森林过伐,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质量不断下降。

3. 土地管理措施不力,浪费土地现象严重

城镇建设外延扩展快,内涵潜力挖掘不够,用地容积率低,而且功能分区和布局不尽合理,致使存在一些乱占滥用土地的现象。另外,土地管理措施不力,不能有效地保护土地。土地规划和计划管理不力,集体土地流转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比如说交通建设用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土地改建为交通用地,由于规划的不合理,存在许多道路拓宽的现象,而这种是建立在房屋拆迁的基础上的,既耗费了人力,又浪费了财力,并且导致某些道路不能均衡合理利用,年久失修,浪费了大量的土地。

三、加强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的对策

1. 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首先应协调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的关系,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太谷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确定不同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方向。通过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抑制建设用地的扩展规模及其用地的不合理性和盲目性,尽可能对城乡交错带耕地实行特殊的保护。控制城市外延规模,对于城市发展所必须占用的土地,应当制定计划,控制土地的供应量,分阶段释放。合理安排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建设工业小区,集约利用现有土地以减少对耕地的继续占用。增加耕地的投入,推广新品种,兴修水利设施;加强耕地改造,推行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三元一体化种植,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减少耕地需求压力,确保基本农田,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2.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强化土地利用者的环保意识

要强化土地利用者的环保意识,首先,应从宣传教育入手,提高人民素质,树立正确的土地观念,增强全民土地资源的忧患意识,形成一种“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自觉行为;其次,要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土地利用的价值观念,提高人们对土地资源经济价值的认识。只有意识到土地资源的价值,才能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自觉按价值规律办事,形成节约用地,保护土地资源的良好风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资本作为一种投入要素,其价格变化将会影响土地利用者的行为方式。当环境要素作为一项投入成本时,土地利用者就会重视环境保护,重视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加强土地法制教育宣传,加大执法力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产数量逐步显现并不断升值,土地违法案件、土地权属纠纷也频繁发生。因此,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修订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有许多新内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经常组织宣传教育,掀起学法,使人人能知法、守法、用法。对于既成事实的违法用地,规划、国土、建设、房管等部门必须从维护整体利益出发,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联合执法,认真开展清查处理,符合规划的,可采取酌情处罚、补办手续等办法予以确权登记发证,不符合规划的要坚决予以拆除。

四、结语

县级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关于土地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都需要通过县级城镇的管理工作来落实和实施。我们应该认真调研,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县级城镇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华军,丁锋,李新玉.浅议我国国土资源利益分配问题[J].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2000(04)

[2] 梁慧稳.从土地资源的特点看土地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04)

篇8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1土地资源管理的概念

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和方法;进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确定各部门、各地区的用地规模;协调用地关系,提出各级土地利用结构的指导性规划指标和调整方向;确定各类用地的控制性指标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确定土地用途,包括每个地块的用途和利用方式,确定重点工程与设施的布局;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其核心内容是实行总量调控和用途管制,有效保护耕地和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严禁随意用地。

2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耕地锐减,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近几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乡镇企业的突起,居民点及建设用地的逐年增多,大量耕地被破坏和占用,使耕地总量和人均量呈减少态势。另一方面,在现行经济体制下,由于土地用于城市和工业发展的经济收益明显高于农、林、牧业,所以以经济效益指导土地利用,必然使土地不断转向高收益的用途,比较利益的存在是耕地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2.2土地利用缺乏有效保护,生态质量不断下降

由于人们在土地利用中保护意识淡薄,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一些历史上土地管理政策失调,造成土地垦殖过度,森林过伐,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质量不断下降。

2.3土地管理措施不力,浪费土地现象严重

城镇建设外延扩展快,内涵潜力挖掘不够,用地容积率低,而且功能分区和布局不尽合理,致使存在一些乱占滥用土地的现象。另外,土地管理措施不力,不能有效地保护土地。土地规划和计划管理不力,集体土地流转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比如说交通建设用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土地改建为交通用地,由于规划的不合理,存在许多道路拓宽的现象,而这种是建立在房屋拆迁的基础上的,既耗费了人力,又浪费了财力,并且导致某些道路不能均衡合理利用,年久失修,浪费了大量的土地。

3加强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的对策

3.1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首先应协调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的关系,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太谷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确定不同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方向。通过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抑制建设用地的扩展规模及其用地的不合理性和盲目性,尽可能对城乡交错带耕地实行特殊的保护。控制城市外延规模,对于城市发展所必须占用的土地,应当制定计划,控制土地的供应量,分阶段释放。合理安排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建设工业小区,集约利用现有土地以减少对耕地的继续占用。增加耕地的投入,推广新品种,兴修水利设施;加强耕地改造,推行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三元一体化种植,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减少耕地需求压力,确保基本农田,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3.2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强化土地利用者的环保意识

要强化土地利用者的环保意识,首先,应从宣传教育入手,提高人民素质,树立正确的土地观念,增强全民土地资源的忧患意识,形成一种“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自觉行为;其次,要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土地利用的价值观念,提高人们对土地资源经济价值的认识。只有意识到土地资源的价值,才能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自觉按价值规律办事,形成节约用地,保护土地资源的良好风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资本作为一种投入要素,其价格变化将会影响土地利用者的行为方式。当环境要素作为一项投入成本时,土地利用者就会重视环境保护,重视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加强土地法制教育宣传,加大执法力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产数量逐步显现并不断升值,土地违法案件、土地权属纠纷也频繁发生。因此,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修订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有许多新内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经常组织宣传教育,掀起学法风潮,使人人能知法、守法、用法。对于既成事实的违法用地,规划、国土、建设、房管等部门必须从维护整体利益出发,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联合执法,认真开展清查处理,符合规划的,可采取酌情处罚、补办手续等办法予以确权登记发证,不符合规划的要坚决予以拆除。

参考文献

[1] 姚华军,丁锋,李新玉.浅议我国国土资源利益分配问题[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2000(04).

篇9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 's extensive use of land, to the c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ity land use, find out the city land use existing problems, analysis of land potential, land scale prediction of short and long term, the land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land in China the model provides a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city; urban and rural land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basic farmland;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 概述

诸城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位于泰沂山脉和胶潍平原交界处,总面积2167.2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106.33万人。全市下辖9个镇,一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448个行政村。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胶新铁路、青莱高速、206国道以及正在筹建中的潍日高速公路为城市对外交通提供了便利条件。公路交通四通八达,烟汕、泰薛、平日、朱诸、央赣、胶王等六条干线公路穿越市境,与22条市乡公路纵横交错,组成密集的交通网络,以城区为中心呈网状向四周延伸,成为周围地区的枢纽。

2 土地利用现状

2.1土地利用现状

诸城全市土地总面积为2182.7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14%,其中耕地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1799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4.97%;建设用地总面积186.7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1.69%。市域范围内,河 流水系较为丰富,水域面积约为185.32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49%。市域范围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起伏较大的低山丘陵地带,中部向北潍、渠两河沿岸,多为波状平原和少部分洼地,中有残丘分布。

2.1.1耕地利用现状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自2001年以来,由于新开垦耕地的面积与被占用耕地的面积不相当,全市耕地总体规模有所波动。被占用耕地大多被用做国家基建、集体基建和农民个人建房,也有部分耕地被改为果园、蔬菜大棚等。由于部分耕地功能被转化,以及人口规模的逐年增加,人均耕地面积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

从各镇耕地规模占市域面积比重(图1)方面分析,其中,由于舜王街道、贾悦镇、石桥子镇、林家村镇为典型的农业镇,其耕地面积占市域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桃林镇处于市域南部低山丘陵地带,农业土地利用条件较差;辛兴镇主要以工业用地为主;枳沟镇镇域面积相对较小,所以农业用地只占市域总用地面积比重的4%。

从各镇人均占有耕地(图2)方面分析,由于各镇用地条件、土地利用结构、工业化水平等因素的差别,土地资源的分布相对不均衡。贾悦镇、石桥子镇、百尺河镇、辛兴镇、林家村镇,人均耕地面积大于1.7亩/人;另外密州街道、龙都街道、枳沟镇、相州镇、昌城镇、桃林乡、皇华镇人均耕地较少,均不高于1.60亩/人。

2.1.2建设用地利用现状

目前,诸城全市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86.72平方公里,占市域用地总面积的11.69%,其中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为95.09平方公里,约占市域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0.93%;农村建设用地总面积为91.63平方公里,约占市域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9.07%。

(1)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现状

诸城中心城区现状建设用地面积为4492.58公顷,城市人口29.1万人,人均城市用地154.38/人,中心城区现状人均用地规模较大。另外,人均城镇居住用地面积为56.60/人,那么,人均总体居住用地面积则为115.41/人;现状城市人均工业用地面积为46.99/人;可见现状城市土地利用较为粗放,土地利用率较低。

现状人均居住用地占有量较大,约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8%,远超过国家规定;现状道路广场占城市用地的比例为4.59%,绿地所占的比例为2.98%;这两类建设用地与国家建设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可见现状城市用地结构欠合理,尚需进一步调整。

(2)建制镇建设用地现状

据资料统计,3个街道办事处驻地、9个镇驻地、1个乡驻地建设总用地规模为42.74平方公里,城镇人均建设用地为204.72/人。根据《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要求,规划镇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最大不得超过140/人,建制镇现状建设用地规模总体较大。由于大多城镇居民仍没有摆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条件,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

(3)农村分社区建设用地现状

诸城农村现状建设用地总面积为91.63平方公里。目前市域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62.95/人,根据《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规划村建设人均用地面积最大不得超过100/人。现状农村人均建设用地均远远超过相关标准,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偏大。

现状建设用地特点:

(1)建设用地规模过大,人均建设用地远大于相关标准。

(2)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亟待进一步调整。

(3)城中村和镇驻地村大多仍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土地开发强度低。

(4)城镇企业用地粗放,不少企业存有大量的闲置地,土地利用率较低。

(5)农村存在大量空闲宅基地,而且“一户多宅”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土地利用存在浪费。

(6)农村工业“遍地开花”,土地浪费,污染面广,且不利于发挥产业的规模效应和产业间的分工合作。

2.2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部分耕地被转变为其它用地,人均耕地逐渐减少

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耕地被转化为国有建设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农村住宅用地、林地等;另外,新增耕地面积相对较少,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不断减少。

(2)耕地分布不均衡,人均占有耕地不平衡

受到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市域南部的城镇耕地占镇域用地的比重较大,北部则较小;由于市域南部人口密度较大,人均占有耕地较少。

(3)耕地经营规模小

大多耕地仍沿用分户经营的传统模式,经营规模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推广,不利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4)建设用地规模过大,人均建设用地超标

目前市域人均建设用地258.90/人,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246.16/人,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267.53/人,远远超过国家规范和相关标准。

(5)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

城乡公共设施、道路广场、基础设施、公共绿地等公共用地占有比例和人均占有量较低,而中心城区工业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规模较大,农村工业用地较大,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

(6)建设用地利用率较低

城中村和驻地村大多仍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城镇企业用地粗放,不少企业存有大量的闲置地,土地利用率较低;农村企业和居民点大部分规模较小,不少农村存在大量空闲宅基地,而且“一户多宅”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土地利用存在浪费。

(7)村镇企业规模较小,分布涣散

农村工业规模较小,“遍地开花”,土地浪费,污染面广,且不利于发挥产业的规模效应和产业间的分工协作。

3 主要用地规模发展预测与土地潜力分析

3.1耕地规模发展预测

随着诸城市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城镇建设区域的不断扩张,农业生产用地将不可避免地被占用。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保证国家基本农田制度的落实,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农用地的管制,严格实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基本农田的土地用途。于此同时,加强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的土地整理和部分农村建设用地的复耕,至少保护基本农田和耕地的现有的土地规模不变。结合诸城城镇建设用地的发展和农村用地的需求,至2030年末,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诸城市耕地规模至少保持67.11万亩不变。

3.2建设用地规模发展预测

3.2.1中心城建设用地

诸城中心城区2010年现状建设用地为26.9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为198.98,考虑诸城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对城市用地面积需求量高,中心城区未来发展范围内河湖水域众多,须尽量保留这种自然特色,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因此本规划选用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近期为150/人,远期为120.0/人。

根据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中心城区近期(2015)人口规模为21万人,远期(2030年)人口规模为35万人。因此,预测城市用地规模如下:规划近期(2015年)建设用地规模为31.5平方公里;规划远期(2030年)建设用地规模为42平方公里。

3.2.2镇区建设用地

诸城各个镇区2010年现状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5.11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为234.58,根据《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规划期内,规划指标要求调整到140.0/人以内。考虑各镇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对用地面积需求量高,因此本规划选用的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40.0/人。另外,考虑到近期大部分镇的经济仍处于较低水平,各类建设用地整改的难度较大,近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取200.0/人。

根据人口规模的预测,各个镇区近期(2015)人口总规模为8万人,远期(2030年)人口总规模为14万人。因此,预测镇区用地总规模如下:规划近期(2015年)建设用地规模为16平方公里;规划远期(2030年)建设用地规模为19.6平方公里。

3.2.3农村建设用地

诸城村庄2007年现状建设用地总面积为85.02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为288.02/人,根据《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规划期内,规划指标要求调整到100.0/人以内。考虑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条件的需求,以及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农村各类设施建设的需要,农村建设用地面积需求量较大,因此本规划选用的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50.0/人。另外,考虑到近期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农村居民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村庄合并与新农村社区建设比较困难,近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取240.0/人。

根据人口规模的预测,农村近期(2015)人口规模为24万人,远期(2030年)人口规模为16万人。因此,预测农村用地总规模如下:规划近期(2015年)建设用地规模为57.6平方公里;规划远期(2030年)建设用地规模为24平方公里。

3.3土地潜力分析

根据建设用地占补平衡计算,诸城中心城区现状建设用地为26.98 k,到203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将增加到42 k,净增加15.02 k;建制镇现状建设用地为15.11 k,到2030年,建制镇建设用地为19.6 k,建设用地净增加4.49 k;农村现状建设用地为85.02 k,到2030年,农村建设用地为24 k,建设用地净减少61.02 k。通过土地整理,到2030年,全市可节省建设用地41.51 k。(表1)

按照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原则,节省的这类土地可以发展旅游、高效农业(反季节蔬菜、花卉、瓜果等),部分用地也可以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或者转化为耕地、林地等。

表1 建设用地占补平衡表

4土地资源统筹利用对策

(1)科学布局,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按照近远期用地规模的预测结果,对土地资源进行系统的统筹管理,科学布局,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2)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依据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诸城土地利用现状,调控土地供应分配,防止建设用地供给空间配置的结构失衡。控制农村居民点的建设规模,保护耕地,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手段使市域耕地占补平衡。如果能够有效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资源,将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到规划期末,诸城市理论上完全可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3)统筹农业用地,保护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

按照国务院1994年颁发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结合诸城市的现状条件,统筹农业用地,保证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尽量少占普通农田,实现占补平衡。

(4)统筹耕地与基本农田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

进一步提倡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的机械和各种科技产品的利用率,改进耕地的基础设施,统筹耕地与基本农田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

(5)统筹城镇建设用地分配,保证城镇协调发展

针对诸城市现状城镇建设用地明显偏大和各类用地失衡的的问题,完善土地的监管机制,合理分配建设用地的规模,提高土地开发强度,统筹城镇建设用地分配,保证城镇协调发展。

(6)统筹各类建设用地,调整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

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紧紧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机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统筹各类建设用地,调整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把诸城建设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先行示范区。

(7)完善土地管理体制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实施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实行扩权强镇,强化以城带乡和以工促农,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的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以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为目标,创新土地利用、社会保障、城乡管理、公共投入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同济大学. 《城市规划原理(第4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篇10

二、凉城县土地利用现状及结构分析

1.凉城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2012年土地变更调查,凉城县土地总面积为345139.75公顷,包括8个一级地类,28个二级地类。全县耕地总面积74738.9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1.65%;园地总面积206.4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06%;林地总面积87796.8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5.44%;草地总面积146093.2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2.3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面积9517.7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76%;交通运输用地总面积4751.5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38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6016.9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64%;其他土地总面积6018.1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74%。

2.农用地内部结构对比分析。凉城县农用地总面积为308835.4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9.48 %。其中,草地、林地、耕地、园地分别占农用地面积的47.30%、28.43%、24.20%和0.07%。

3.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对比分析。凉城县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0286.1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78%。其中,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分别占建设用地面积的52.89%、31.43%和15.69%。

4.其他土地类型内部结构对比分析。凉城县其他类型土地总面积为6018.1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74%,其中,田坎、盐碱地、设施农用地、裸地、沙地分别占其他土地面积的55.68%、29.14%、9.37%、4.17%和1.64%。

5.农用地、建设用地与其他土地面积对比分析。凉城县土地总面积为345139.75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308835.41公顷,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89.48 %;建设用地面积为30286.16公顷,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8.78%;其他土地面积为6018.18公顷,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74%。可见,凉城县农用地面积最大,农用地又以草地为主,其次是耕地和林地,园地较少;建设用地面积位居第二,建设用地又以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为主,因岱海水域而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大;第三为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其他类型土地面积最少。因此,凉城县土地利用结构基本趋向于合理。

三、凉城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一)1992年与2012年各类土地面积对比分析

通过对1992和2012年凉城县各类土地面积对比(见表1)可以看出:从1992 到2012年的20年中,耕地面积减少幅度大,由121372.45 公顷减少到74738.95公顷,共减少了46633.50公顷;林地面积由37919.97公顷增加到87796.82公顷,共增加了49876.8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由2514.13公顷增加到4751.51公顷,共增加了2237.38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共减少了2636.72公顷;其余园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变化相对较小(见图1)。

(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1992、2012年凉城县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引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对土地利用的变化速度进行分析研究,对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有积极的作用。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来表示。

其表达式为:

式中,K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Ua、Ub分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时段长。当T的时段设定为年时,K的值就是该研究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到凉城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见表2)。

从表2可知,1992-2012年间,耕地、园地、其他土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平均每年以2.43%、3.68%、3.11%和0.83%的速度减少。而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则以8.26%、0.07%、1.64%和5.53%的速度增长,其中林地增加幅度最快。

四、凉城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成因分析

凉城县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林地、园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其他土地增幅较大,说明农业内部用地调整明显,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建设用地需求旺盛。其中,林地增幅最大,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增加主要由于生态退耕还林、还草,表明近年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城镇村工矿用地及交通用地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需求和S102 、S208、S209省道和S24兴巴高速公路的修建;耕地及园地面积减少的幅度较大,分别为退耕还林、还草和开发利用所致;其他土地面积减少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二调”与第一次详查分类标准不同所致。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减少,主要是由于近年气候趋于干旱,降水量减少等自然因素使水域(如岱海等)面积减少。

五、凉城县土地利用应采取的对策

1.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自然客观规律,按照土地资源自身的适宜特性和承载能力,选择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和开发强度,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强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土地生态功能。

篇11

中图分类号:S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1-0029-05

农用地是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物质的供应者和调节者,土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由于自然地理位置不同,土地生产潜力有着较大差异[1]。因此,根据生产潜力的大小和资源禀赋特征,开展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水资源供需分析及评价,可以科学利用水资源,以此改善农用地质量,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生产力 [2]。

河北省黄骅市处于黑龙港流域,是严重的缺水区,但地势平坦,耕地广布,属于水土耦合矛盾的典型地区,中低产田改造任务艰巨,土地利用潜力巨大,是耕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地区 [3-5]。随着经济发展,该地区对水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水资源约束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虽然有相关的土地整理规划,但缺乏可靠的水土资源依据,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耕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布局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仅效益不高,而且还会破坏地下水系统结构。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能够全面反映下垫面、气候条件差异对流域降雨-径流过程影响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已成为当前明确区域水资源数量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研究方法 [6-10]。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思路是按照水循环机制,在GIS及相关空间分析软件的支持下,根据DEM数据,结合地形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水力联系的集水区 [11-16]。通过分布式水文模型得出的集水区图与土地利用类型图、土壤类型图进行叠加后,提取水系特征,得到水文响应单元[17-20]。最终,运用基于水文单元的水资源供需平衡研究方法,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水资源供需分析评价,为在水资源约束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调整提供依据。

本文以黄骅市旧城镇为例,运用基于水文响应单元的水资源模型对研究区水资源供需量进行模拟计算,利用ARCGIS软件平台进行空间分析,从而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分析和评价,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规划提供依据。

1基于水文响应单元的水资源模型计算方法

1.1水文响应单元的划分

水文响应单元(Hydrologic Research Unit)是指一个子流域内具有相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区域。本研究通过将集水区图、土地利用类型图和土壤类型图进行叠加,进一步细分为下垫面相对均匀的水文单元。同时考虑研究区人工与自然水系交错和地势平坦的特点,通过自动与手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水系特征提取,对照当地水系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正。从而得到水文响应单元。

(1)集水区划分。利用ARCGIS的水文分析(Hydrology)工具对DEM数据进行集水区划分。要得到流域分区结果需要经过无洼地DEM生成,水流方向计算,汇流累积量计算,提取河网和集水区划分五个步骤。图1为水资源现状分析及空间分布模型流程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