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户外儿童教育

户外儿童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1 09:21: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户外儿童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户外儿童教育

篇1

一、儿童户外游戏活动安全性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儿童户外游戏活动安全性的因素众多,游戏空间大小、位置选择、设施高度及地面处理等都是影响儿童安全性的因素。而游戏活动内容、儿童年龄结构、设施设计、环境因素等都与儿童游戏安全性密切相关(图1)。此外,儿童户外活动的类型和游玩时间的长短一定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较大,因此儿童户外游戏活动还要考虑成人对环境的感知,才能为更多的人带来愉悦与安全的环境。通过电视节目可以将信息快速地传达给大众,有助于公众积极参与儿童安全管理。

二、电视节目是大多数人获得信息的有效途径和有效参与方法

电视节目是公众及时并充分掌握相关信息的有效途径。儿童户外游戏环境安全性与公众的安全性教育密切相关,电视节目有助于发现一些极少见的、常常被人忽略掉了的危险,可以及时解决一些具有倾向性的事件和去除不安全因素,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安全性。同时,通过电视节目可以将信息传递给较偏远地区的人们,使他们同样能够接受儿童户外活动安全性教育,获得有效信息并及时参与。

三、电视节目提高儿童安全意识和安全的户外游戏技能

人们的许多行为与日常教育及行为习惯相关,系统的安全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儿童户外活动的安全性。目前儿童游乐场所教育功能薄弱,加强安全文化教育与宣传,利用公众游戏场地安全节目给公众以正确地引导,使更多的儿童能够接触户外环境也可以使更多的人关注环境,并通过游戏使儿童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现在很多电视节目情节都容易被儿童模仿,给他们更多安全的引导非常重要,通过电视节目教育孩子们讲规则。在许多户外游戏环境中,只有遵守活动规则才能让孩子们在游玩中得到更好地保护,特别是在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只有让每位儿童学会遵守规则,才能使活动目标得以实现,提高儿童活动的安全性。例如站在秋千上或从滑梯上向上爬及相互推挤行为等不正确的设施使用方式是导致儿童受伤的原因之一。电视节目可以通过模拟来表达以前发生的或今后可能发生的自然或人为造成的儿童危险,对某一事件或活动运用可视化的方法来加以说明,帮助人们获得信息,使人们获得更多儿童安全性知识,让更多的人在直观中受到教育,以此减少危险的发生。

同时,电视节目可以对某一儿童户外活动场地利用展览、模型、地图等可视化方法进行宣传教育,引起人们对儿童活动安全性更多地关注与参与,同时进一步有效开发社会资源,促进儿童户外活动健康发展。

四、通过电视节目引导家长增强安全意识

家长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参与儿童户外环境安全性教育活动是推动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方式,有助社会资源的开发,帮助人们了解儿童游戏特点以及户外环境、人文地理等内容,使安全性教育和其他文化教育同时得以实现。目前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在加强政府与社会的沟通,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中,而电视节目就是一种非常有效地引导公众加强安全意识的途径。

儿童户外游戏活动安全性涉及许多方面,家长有时难以做出全面判断。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播出的关于孩子受伤时需注意的事项深受家长关注,如何采取合适的方式避免危险的发生与如何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救治同样重要。因此,通过电视节目安全性教育可以使家长掌握儿童在哪里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危险,并有效采取降低危险性的应对措施。目前许多家长对儿童户外游戏活动如何监护了解得并不全面。一般儿童在户外游戏环境中两个小时后,由于体力下降易使动作失控,容易发生危险。因此,通过电视节目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使他们了解户外活动规则,掌握更多关于儿童看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会对预防儿童发生危险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电视节目为设计及管理人员提供儿童户外环境安全性的思考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儿童游戏空间不足,游戏设施缺乏多样性和良好地维护,加上家长对孩子们安全的担心,导致儿童的户外活动减少。通过电视节目分析儿童户外环境安全性的影响因素,结合专业人员的分析,使人们了解儿童户外环境的情况,进而采用最合理的看护方式和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因此,电视节目同样为儿童户外环境设计及管理人员提供安全性思考。

安全的游戏设备、良好的设计与维护有利于降低儿童危险的发生。目前户外环境游戏设备上硬物以及未打磨的设施边缘增加了儿童划伤的危险,有的儿童衣物被挂住导致摔伤,加强游戏设施管理包括检查设备是否松动、沙坑中杂物的检查、设施的定期维护、给儿童游戏的指导和建议以及训练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各种可能的事件,等等。通过电视节目传递相应的规范与管理措施,加强管理人员的教育,为儿童的心理及行为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和支持。

六、通过电视节目进行儿童户外环境安全性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电视节目进行儿童户外环境安全性教育是使大多数人参与的有效途径,利用电视节目创造非正式的氛围,让更多人受到教育,同时便于了解与掌握。

利用电视节目进行儿童户外环境安全性教育可定期举行,通过定期的电视节目为儿童安全的户外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有益于人们的参与,影响会更深远。许多内容可安排在儿童节日一起进行,便于引发儿童收看热情。

篇2

一、传统德语二外教学的特点

目前我们进行德语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课堂教学,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和做笔记,这无疑在长期的德语教学中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这种传统教学也存在它的劣势。例如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新鲜感,长时间上课易疲劳等。尤其在德语二外教学中,学习者一般无德语基础,分配的周课时数不多,这是二外教学天生的弱点。在这种情况下,上面提到的学生缺乏参与度,容易疲劳的特点更加明显,如果在上课时只是教师满堂灌,每堂课只顾自己讲满45分钟的话,估计很难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成为我们德语教学者所必须面临的问题,电脑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

二、利用多媒体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由于多种感官共同刺激产生的学习效果优于单一感官刺激产生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利用包括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电影、电视等工具,将学习内容融入到这些元素当中并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改变传统学习内容比较的特性。多媒体技术能够便捷地使用多种媒体,将这些媒体合理安排,充分运用,能有效地做到寓教于乐,愉快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通过图片和音乐提升课堂效果

在实际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给学生放映相关的图片和德语音乐,从多角度和多种感官刺激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我们课堂教学以同济大学出版社的《基础德语》16课“das Essen bei den Deutschen”为例,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德国人的饮食,出现了一些的和食物有关的德语词汇,如die Butter(黄油),die Wurst(香肠),die Gurke(小黄瓜)等,单独的词汇显得有些干巴巴的,我们就可以制作PPT文件,辅以图片和单词,并嵌入该单词的发音,在播放时点击即可发声。学生在观看某个图片时,脑海中得到这个单词所代表的形象,观看到这个单词的拼写,耳中听到这个单词的发音,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方式,使学生牢记这个单词,学生本身也更有兴趣。再比如在讲授《基础德语》第28课“Die Bundesrepubulik Deutschland”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生唱德国王子乐队的Deutschland这首歌――此歌流传范围极广,以德国人自己的视角生动刻画了德国以及德国人的种种特点,另外还可以给学生放映德国地图以及德国名胜的幻灯片,使学生了解一个立体和生动的德国,避免该课对于德国的介绍流于表面和单调。

2.播放德语影视

对于有一定学习基础的学生来说,经常观看德语影视剧对于听力和口语的提高都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很多开设德语二外的高校可能没有完备的德语影视资源,由于现在互联网资源的丰富,这个困难可以我们自己克服。但如何在纷繁的网络资源中得到我们需要的德语影视资源呢。其实我们耐心寻找,网上还是有不少德语影片的,我们可以通过软件下载获得或者在网上在线观看。

最常用的下载软件就是BT和电驴了。BT软件在国内使用较多,网上资源一般使用BT搜索网站获得,使用“德语”作为关键词搜索,可以得到一些德语影视资源下载。电驴的优点是资源多,全球使用者很多,以德语词汇作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很多德国的资源,缺点是速度较慢。笔者电脑里存的数十部德语电影就是这样攒下来的,包括“疾走罗拉”“窃听风暴”“柏林苍穹下”等经典影片。

在线观看。一些网站提供有在线视频观看,如优酷、土豆等,而这些网站由于包罗万象的特质,也有很多德语影视和德语教学视频。如:

优酷网http://省略/

土豆网http://省略/

以优酷网为例,输入“德语”作为关键词,结果中就有很多德语视频,包括:热门德国电视剧“柏林之恋”(Verliebt in Berlin),美国剧集“老友记”德文版等。

另外还可以通过播放器在线观看一些德国电视和德语广播的节目,德语德国网站提供有这样的服务,网址是http://省略/media/,涵盖了多家德国电台和电视台,对于听力练习很有帮助,这些还可以让学生下去通过互联网观看。

但是我们在利用多媒体教室给学生播放影视节目的时候需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德语能力选择合适的节目播放,避免随便找部德语影片一放了事,对于大部分以德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来说,一些教学片如“Alles Gute”,“Hallo Berlin”这两部系列片显然更为适合。同时教师应该避免成为简单的放映员的角色,应向学生介绍影片内容,在重点和难点处引导学生理解,将学过的句型和影片中类似的句型向学生指出并加以复述,加深学习者的印象。

三、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当代大学生很少有不会使用网络的,但是在利用互联网学习这方面却都有所欠缺。尤其是第二外语的学生,在和专业学生相比语言基础处于劣势,在这方面更加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利用互联网:

1.在线词典

在学生阅读德语原版文章或者浏览德语网站时,有时会遇到一些陌生的词汇,使用传统词典的话比较费时费力,此时在线词典就发挥了它简单、高速的特性。而这些网站不断更新新词汇的特点更加适应了现在德语发展的需要。

比如:

http://省略/迈迪德汉汉德在线词典

http://省略/德语助手在线词典

比如这里的迈迪德汉汉德在线词典,不仅有德汉,汉德翻译,如果要求词义解释更为详细和准确的话,还有德德解释,以Philosopie为例,在线词典解释也非常详尽:

Philosopie die;-,-n[lat.philosophia[griech.philosoph・・a a,zu:soph・・a a=Weisheit]:

(1)Streben nach Erkenntnis über den Sinn des Lebens,das Wesen der Welt u.die Stellung des Menschen in der Welt;Lehre,Wissenschaft von der Erkenntnis des Sinns des Lebens,der Welt u.der Stellung des Menschen in der Welt:die materialistische,idealistische P.;P.lehren,studieren.

(2)pers?nliche Art u.Weise,das Leben u.die Dinge zu betrachten:seine P.lautet:leben und leben lassen.

2.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在目前网络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对于德语学习者或者研究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获取学习资料和研究素材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根据目前所讲授课文的内容,指导学生做专题的搜索并且汇总资料,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所找到的资料,在上课时作一个简短的报告(Vortrag)。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德语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归纳汇总的能力。

这些搜索引擎中有我们熟知的google德国http://google.de/,Yahoo!德国http://de.省略/

另外还有一些德国本土的搜索引擎,如fireball,bellnet等,在关于德国本土的资料搜索方面更具优势:http://fireball.de/,http://省略/

这些搜索引擎功能极为强大,以google德国为例,如果我们想要查询关于俾斯麦生平的资料,输入Biographie+Otto von Bismarck,在高级搜索中将语言设为德语,就有约55,300个网页可供我们查询了,其中包含了大量我们需要的信息,如果想进一步缩小范围的话,可以采用增加关键词的方法,中间用加号或空格连接。

3.德语专题网站或论坛

另外,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德国概况、动态,以及德语学习方面的网站和论坛,这些网站涵盖了和德语、德国有关的方方面面。这些网站的创建和管理者甚至还包括德语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有些论坛提出的关于德语学习的问题非常具有典型性。指导学生利用这些网站和论坛,可以在学习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下面几个网站:

http://省略/德语德国网。关于德国的一个综合性网站,涉及的面很广。既有关于德语语法,词汇方面的介绍,又有关于德国新闻、国情常识、德国名人介绍等方面的文章,还有一些德国音乐和影视的下载,是一个了解德国万象的网站。

http://省略/ABCDV学桥网络论坛是一个德国留学专业网站,涵盖有关于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留学材料准备、挑战审核、大学之窗、签证动态等多个栏目,对于想要留学德国的朋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http://省略/dafcnbbs/德语园地论坛。同济大学德语教师为版主,既有广大德语学习者的学习体会交流(这里的问题通常能得到版主的专业解答),还有关于文学、翻译、语言学等学术讨论专区,适合不同的学习者。

此外还可以指导并鼓励学生登陆德语聊天室,和德国网友建立书信来往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德语水平和学习兴趣。

总之,多媒体和互联网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目前还无法替代传统教学,但是它也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怎样在二外教学中利用好这个工具,使这两者真正达到互补的效果,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薛松.德语多媒体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年第10期.

篇3

情景设置除了是角色身份的赋予、情节的贯穿,也可以为幼儿提供自选玩伴、自选玩法的空间与条件。如在活动“消防演习”中,从始至终都贯穿游戏情景――消防演习;创设消防员的角色身份,营造了宽松、愉快的游戏氛围,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活动中,让幼儿自由选择玩伴,如同龄玩伴或异龄玩伴、双人合作或多人合作等,自由选择用材料去抬伤员或拖伤员等,给幼儿很多自主的空间,从而有了更多的互动,在愉快的互动中,幼儿的推、拉、抬等运动技能得到很好的提高。真正地让幼儿从“学习运动”转换到“游戏中运动、运动中游戏”。

选择适宜的材料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发展,材料是促进幼儿游戏的基本要素,为了让游戏中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运动技能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满足不同的需求,教师选择的材料应具备新颖性、层次性、趣味性、可互动性、挑战性等特c。投放不同的材料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投放趣味性、新颖性、可互动性的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幼儿运动的发展;投放具有层次性、挑战性的材料能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促进运动技能的提高。在体育集体游戏中,由于幼儿运动经验及运动技能水平的差异,还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运动能力及运动经验选择性投放材料。例如在活动“消防演习”中,教师根据两个班幼儿的经验及运动能力的差异,投放了梯子、熟料筐(中班幼儿熟悉)、轮胎、绳子、布袋和木板(大班幼儿熟悉)。这些材料促使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协商、合作、交往等相互影响,促进中大班幼儿拖、拉、抬等运动技能的提高。在分散活动中,投放练习型、挑战性、互动性、运动量补充性的材料,并且数量应该比幼儿的人数少,这样能满足各年龄阶段幼儿的不同需求,促进幼儿的合作。

鼓励幼儿相互学习

在混龄户外体育游戏中,除了教师施教外,还要充分运用儿童运动技能差异资源,鼓励幼儿相互学习及运用儿童教育儿童的方法。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其中包括运动经验、运动技能、社会性、性格等。而这些差异也是我们值得利用的教育资源,在游戏中,每个幼儿既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又要成为学习的手段和对象。教师在活动中既要尊重幼儿间的差异,也要及时地观察、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利用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通过树立榜样,运用暗示、启发等策略引导幼儿模仿、学习和对自己的动作进行调整。在幼儿结伴游戏时,由于存在能力、性格的差异,也促使幼儿之间相互影响,达到儿童教育儿童的效果。

实施效果

篇4

1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目标和原则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目标是:一是通过对其中枢神经系统基本障碍的解读、代偿,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认知机能,促进发育。二是促进孩子个别适应行为领域的发育,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症状。三是预防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异常和偏差。对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是:一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不同情况,从最简单的上厕所开始,逐步到穿脱衣服训练、饮食习惯训练、物品归位训练、打扫卫生训练等。二是加强语言交流训练。不仅要强调孩子是不是能够听从指令,更重要的是观察他们有没有认知能力,能不能够对语言理解。如果能理解,看能不能够听从指令进行必要的语言表达。三是加强简单规则训练。规则对常人来说再简单不过,但对自闭症儿童来说却是难上加难。所以,必须从了解简单的禁止指令开始训练,使之知道与他人做游戏时轮流、顺序、等候和分享,从而形成遵守规则的本能意识和惯性思维。

2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具体方法

(1)萌芽反应训练。部分自闭症儿童对学习内容能在某种程度上大致理解,但不能全部完成,这种现象在医学治疗中被称为“萌芽反应”。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判断他们的基本认知水平,预测他们今后的发展方向。自闭症儿童最大特点就是缺乏一贯性,昨天能完成的,今天不一定能完成。因此,教育中先要了解哪些内容对他们“不行”,哪些“不理解”。对“不行”的就不要浪费时间了。这里的“不行”是指行为层面的,而“不理解”所导致的“不愿做”是一种心理认知障碍。所以,在平时的教育训练中,对有“萌芽反应”的,多鼓励,多表扬,常此以往,就有可能达到预期目标。(2)注意力训练。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比较差,需要反复培养。一是“唱”。自闭症儿童普遍喜欢儿歌,我们可以借助歌曲来进行教学活动,使他们掌握和理解歌曲的内容。二是“逗”。以往教学以指令或通过声音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忽视了以身体接触,如拥抱等“逗”这种形式。虽然有的儿童会害怕,有的会喜欢,但不管是害怕还是喜欢,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三是“藏”。大部分自闭症儿童都有喜欢的东西,这时候就可以在“藏”的过程中进行教学。但是,这个“藏”是不离开儿童视线范围内的“藏”。四是“抢”。你拿一架他们喜欢的小飞机,一边教他们教“飞机”这个名词,一边将飞机交给他们,当他们全身心关注它时,你再把“飞机”抢回来,再次强调“飞机”这个名词,这样反复强化他们的注意力。(3)基本能力训练。对自闭症儿童共性的基本生活能力训练大体有五个方面:一是语言能力。如简单的对话和传达表情。二是户外活动。如何看红绿灯过马路、超市买东西等,这些行为是在生活中所必需的,因而要反复训练。三是自助能力。要让自闭症儿童知道很多事情要自己完成,懂得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四是认知能力。如分辨事物颜色、大小、序列以及知道钱的多少等。五是生活能力。包括学会吃饭、穿衣服、上厕所等。(4)学习和交流训练。对自闭症儿童与正常人之间的语言训练,不是让自闭症儿童去学习正常人的交流方式,而是正常人要去理解自闭症儿童发出的信号,并积极与他们沟通。一是要求他人帮助时,不必要求自闭症儿童表达的语法和词汇正确,但要使他们的语气、眼神、表情和动作关乎对方。二是想获得想得到的信息时,不用在乎时间的长短,必须强化他们有认知周围环境和周围事物的意识。三是与人接触时,不必要求他们的声调和韵律,但必须强化他们在别人眼里的状态。事实证明,要求自闭症儿童掌握这些基本人际交流能力是非常困难的,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结果都要放在相互理解的程度上。(5)统分结合训练。一是集体活动。要想使自闭症儿童相处融洽,就要营造一个互动合作的氛围。在活动时,可以让他们依次按指定方向及圈数作环绕行走,边走边数圈数,经过长期引导训练,他们就会慢慢适应这种有序的活动,逐渐养成有序和合作的习惯。二是分组训练。偏于“静”的学生,由静态训练逐步向动态方面训练,可以进行跳床,跳床等训练;偏于“动”的学生,反之操作,可以进行立定投篮、趴地推球、触觉等训练。这些“动、静”游戏,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空间距离感及判断力的发展。三是动静结合。动静结合训练可分成若干个小动作来进行分组教学。由单个动作到多个动作、静态训练到动态训练、小组合到大组合,使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模仿能力和生活自理等能力有所提高。

作者:张敬华 单位:长春市朝阳区特殊教育学校

篇5

关键词:教育;幼儿园;人性化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kindergarten building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education mode based on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principle suitable for children education. 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umanity the kindergarten building room the design of interior space.

Keywords: education; kindergarten; hum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 建筑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建筑的形式必然受到当时教育理论、教育目标、教育模式的间接影响。幼儿园作为儿童最初的教育场所,其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儿童教育对于空间的特定要求。从当代教育理论出发,研究相应的教育模式,创造与儿童健康成长相适应的幼儿园建筑场所是必须的。

一、当代的理论发展模式研究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后,传统的教育理论以及班级式教育模式受到一定的质疑。信息时代的教育理论更加突出教育的人性化。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强调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特征。教育的目标不再是采用相同的方法培养具有相同标准的人才,而是根据不同对象的能力及兴趣爱好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在教育的模式上,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学习与探索。在教育过程中,力求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教师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启发与引导教学。

二、设计的原则

1、人性化设计原则

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中心和尺度展开设计思考,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物质和精神需要,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来进行空间组合和设计,尤其是空间尺度和颜色的把握。幼儿园内部空间主要问题是没有充分考虑儿童的特殊需求:儿童身材低,力量小,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和设施;儿童自我控制力弱,容易受到伤害,需要保证使用环境的安全;儿童天生爱玩游戏,通过游戏成长和发展;儿童喜欢水、沙和泥土,进行创造性活动;儿童需要同伴共同玩耍,以增强社会交往;儿童需要多样性的游戏设施,以接受不同的刺激等。幼儿园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特有的特点,才能设计出真正人性化的空间。

儿童室内游憩空间是儿童成长、学习和交流的场所,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幼儿园建筑空间设计中应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点,以“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为宗旨,组织各种为儿童活动、游憩的人性化空间,使儿童能够通过多样性的行为活动,获得自由、安全、亲切、舒适、快乐、和谐、融洽、有活力和有意义的心理体验。

2、安全性设计原则

幼儿时期儿童的骨骼发育还不完全,他们行动较为笨拙,自我防护意识差,活动时喜欢跑、跳、追等。速度不易控制,平衡能力差、好奇、好动、好幻想,顾及不到场地的许可与周围的障碍物。因此,创建安全、利于防护的环境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幼儿活动的场地应平整,避兔有凹凸布置,所以尽量避免室内有高差,无法避免时,减少台阶的设置,采用较平缓的坡道处理。在地面材料选择上采用适当的、有相当柔性和防滑的材料。在处理不同界面之交角处应做成圆弧形,避免尖角界面的出现。

3、趣味性设计原则

儿童的注意力相对成人容易涣散,同时又易被丰富的色彩变化吸引。因此,通过合理而富有趣味性空间组合和内部空间色彩设计,能够较好的吸引儿童注意力。有利于保持儿童对幼儿园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三、人性化设计

1、内部空间人性化设计

我国的大部分教育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分班为基础。反应在建筑方式上,就是严格按年龄分班活动,各有各的班单元,各司具教,互不往来。我国现存和新建的大量幼儿园建筑模式的特点是一般都采用固定的班单元组合模式,如一个班单元是由活动室、寝室、衣帽间和卫生间组合而成。而国外的幼儿园采用固定班单元组合模式的极少,大多采用自由式的平面布局。许多国外开放型的幼儿园平面布置常采用围绕多功能厅来组织空间,突破孤立封闭的班单元空间,改变传统的纯交通的走廊联系各个部分的手法,原来的通行空间转化为儿童游戏、社交、互动的综合性空间。这样不仅打破原有单调走廊的空间形式,而且扩大了儿童的活动范围,还增加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之间共同交往的场所,形成充满生机的儿童小天地。

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儿童只有同不同年龄的儿童及成人在一起生活和游戏,才能健康地成长。应在幼儿园中增加部分交往空间,使儿童有更多的交往机会,可以与比他们大的儿童玩耍交往。在交往游戏中,使儿童开阔眼界,促进儿童知识、情感和个性的发展。新建的幼儿园在建筑空间组合上应突破了分隔、封闭的格局,适当打破原有固定班单元组合的空间模式,强调既分又合,灵活多变,充分重视公共活动和交往空间的创造。

2、外部空间人性化设计

幼儿园阶段儿童的相互交往与游戏活动是儿童学习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幼儿园需要较为空旷的室外活动场地来满足全园活动的需要。因此在设计室外环境中,应利用绿化、高差、建筑外边缘的凹凸设置一些相对封闭的小空间,用变化的空间环境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并促进游乐的兴趣。人性化的设计目标是给儿童一个富有创意的游戏场地,即使儿童在游戏,也能充分地发挥其艺术天分和激励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如冒险游戏场是室外游戏发展的趋势,具目的是鼓励儿童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零碎、散乱的材料上建立、组合、拆卸以及重建他们的游戏场所。又如“连接体”游戏,这种“连接体”的设计思想对幼儿园户外游戏场的设计同样重要。避免构置那些毫无生气的游戏器械,为了增加器械的变化性而构建沙坑或是水池。需要开动脑筋,为儿童创造能开展更多有意义的活动场所。因此,一个好的游戏场光有设施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整体的结构,这种结构不是成人化的“轴线”、“对称”,而是创造一定的情景,让场地中各种材料与器械构成一个连接的整体。

四、结语

幼儿园建筑设计者应追随教育改革步伐,推陈出新,在人性化设计上下大功夫。探求同幼儿素质培养相适应的幼儿行为与建筑空间互动的幼儿园建筑空间设计理念及手法,以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丽君.浅议城市住区儿童日常户外活动场所规划设计[J] 西建筑,2007

篇6

我国对儿童教育一直持有高度关注的态度,1989年就颁布了《幼儿园工程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引导幼儿教育向科学化及规范化方向发展。按照规则的要求,幼儿教育必须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健全幼儿身心发展。根据儿童的认知特性及智力发展规律,游戏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儿童教育中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基本原则,全面促进儿童德智发展和身心健康。但是目前我国的儿童教学,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错误思想的诱导下,逐渐偏离《规则》的要求,严重忽略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阻碍儿童的健康发育。面对如此教学窘境,我们急需通过理论研究,引导儿童教育走向正规,下文重点透析了儿童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

1.儿童游戏的益处

立足儿童的认知特性我们不难发展,在游戏中儿童的思维会保持较为活跃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儿童的智力及身体才能得到全面提升。譬如儿童在“看图识字”游戏中,能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同时会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儿童透过教师提供的图片会深入探究问题,也会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孩子的智力才能得到稳定的提升。

2.游戏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策略

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与青年及成人有巨大差异,研究报告显示儿童认识周遭事物大多是透过一定的游戏完成的,家长及教师的知识灌输起到的作用不及游戏。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儿童而言,游戏既是生活与锻炼,更是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儿童游戏引导学生在“玩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探索。

2.1游戏与健康活动的整合

在儿童发育阶段,适当的体育锻炼至关重要,但是对于孩子而言极为枯燥。为了使儿童愉快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就需要从儿童认识特性出发,将游戏与体育锻炼有机结合。例如:我园为了有效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开展了“增强体能”活动,但是一开始,儿童的积极性并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教师通过商榷决定在锻炼中融入“小马过小桥”、“兔宝宝来跳绳”等富有趣味的游戏,这样的游戏极大提高了儿童的锻炼热情,儿童都踊跃参与到锻炼中。通过这样的儿童游戏不仅激发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

2.2通过游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因此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虽然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策略多种多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游戏教学是儿童最乐意接受的方式之一。为了有效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我园将生活习惯的有关事项编入儿歌中,在歌唱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儿童的健康意识。如:洗手:“拧开龙头放小水,淋湿小手抹香皂,香皂香皂香呀搓一搓,手心全是小泡泡,洗完用水冲一冲,将手轻轻甩三下,拿出毛巾擦一擦。”通过这样的儿歌游戏,孩子在吟唱中,逐渐地将良好的洗手习惯刻在脑海中,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3游戏与科学的结合

科学知识如果只是进行理论教学,就很容易僭越孩子的认知能力,同时会使知识变得抽象且枯燥,这样的教学显然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自然降低教学的效率,因此在科学知识教学中,也应该有机融入儿童游戏。例如:在数学的识数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有效掌握10以内的数字,教师采用“幸运闯关”游戏,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游戏,各个小组的学生通力合作进行积极抢答,而答对的小组可以获得红旗奖励。在这样的游戏教学中,每个孩子都保持极大的积极性,他们都团结起来讨论学习,这样就将原本单调的教学活动变得饶有趣味,由此获得良好效果。

2.4游戏与社会活动相结合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一定的游戏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体验和参与社会活动。例如:在国庆节后,我园组织了讲故事活动,要求学生讲述国庆期间的所见所感,学生兴致勃勃地分享了国庆期间的社会活动,如参观博物馆、逛动物园、参观文化宫等。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增加了对社会活动的体验感受,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2.5游戏与语言互动的有机整合

孩子的思维一般有具体性,换言之,孩子一般都能较好接受具体化事物。对于语文教学及文化教学,其中存在一些抽象知识,不利于学生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游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譬如:在讲“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时,通过组织学生演绎故事情节,将学生分成不同角色,在模仿演绎过程中,学生都十分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游戏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3.儿童游戏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3.1游戏整体引入法

游戏整体引入法,即将游戏整体融入教学活动中,让游戏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策略。例如在数数教学时,就可以在教学伊始实施游戏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猫钓鱼”的游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钓鱼活动,在玩耍过程中让学生尽情玩耍,最后要求学生数出自己所钓的鱼的数量,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在游戏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3.2游戏部分引入法

所谓游戏部分引入法,即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适当的游戏以调动学习氛围,配合教学开展的一种策略。通过研究学习,我们发现游戏部分引入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3.2.1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法即是在导入课程时引入游戏的教学策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目的主要是在教学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人文故事课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演绎相关故事如《沉香救母》,以此激发学生对传说故事的兴趣。

3.2.2插入法

所谓插入法,实际上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深化孩子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数数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完成后,进行“拔萝卜”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练习数数,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教育中,儿童游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在游戏过程中锻炼身体。总而言之,儿童游戏对幼儿园教育大有裨益,应该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应用。

篇7

2011年我园在全国学前教育改革形势的影响下,向自治区申报“阳光体育如何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这一科研课题,同年我园通过了审批,并开展了户外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意义

培养健康活泼、朝气蓬勃的幼儿,是学前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项任务决定了作为健康教育的特殊意义。开展户外体育活动,体现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1.从国外学前教育看体育活动的先进性

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取向之所以风靡全世界,其主要特点是体现了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它的儿童观是尊重幼儿的个体,鼓励幼儿富有个性的创造。再看英国的基础阶段教育原则在运用中强调:“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提供一个安全的、支持性的且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幼儿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域,呈小组化进行游戏”。又如,德国的混龄教育,混龄班中的幼儿年龄各不相同,决定了其大多数教育必须个别化,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一个幼儿的不同特点,从而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幼儿天生活泼好动,运动使他们释放活力,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幼儿一起游戏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最佳方式。所以,户外体育活动在客观上促进了“尊重幼儿个性选择,开放式的个别化教育”的实施。

2.从国内学前教育看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全新的健康教育观念:强调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积累运动经验,体验运动乐趣;强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进行锻炼,开展各种富有乐趣的活动;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在运动中培养幼儿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些都体现了学前教育发展的国际化、人本化趋势。

3.结合园情,看实施体育活动的可行性

自从我园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实践研究以来,教师积极研究组织各类体育教学活动,根据已有的经验,大家普遍感到仅靠单一的体育教学活动是无法完成体育目标的,幼儿体育应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要重视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为此,我园尝试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户外体育活动,通过对户外体育活动的环境创设、目标制订、内容安排、组织形式以及指导策略等实践与研究,探索一种具有我园特色的幼儿自主性的体育游戏形式,为幼儿创设愉快、充实的运动环境,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二、户外体育游戏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园对全园幼儿分年龄段进行了基本的体能测试,具体内容: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坐位体前屈、走平衡木六项体能测试。这六项体能测试的意义分别是:10米折返跑――反应人体的灵敏素质,立定跳远――反映人体下肢的爆发力,网球投掷――反应人体上肢腰腹肌肉力量,双脚连续跳――反映人体协调性和下肢肌肉力量,坐位体前屈――反应躯干和下肢柔韧性,走平衡木――反映人体平衡能力。

篇8

娱乐节目中王中磊带着威廉去云南体验生活,和云南小女孩一起做饭、上学,他们都是同龄孩子,可是生活差距去是如此之大,在广大农村存在着六千多万的蕾丝“云南小女孩”。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来自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教育、身体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这三个方面。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教育缺失

1.家庭的心理情感教育不足。农村留守儿童不懂交友方法,害怕与人沟通,对周围的事物异常敏感,甚至做出一些攻击行为。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少关爱,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排斥和疏远父母,认知的偏差导致对未来迷茫,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心理情感教育边缘化。从学校来讲,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只注重对留守儿童传授文化知识,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讲堂。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都是大班额教学,老师不可能随时了解每个学生心里的想法;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学历有限,把教学当成任务,缺乏工作热情。

3.留守儿童心理情感教育缺少社会的积极参与。农村缺少定期为留守儿童做心理疏导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加入,没有专业力量与学校形成协作关系。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教育不够

1.监护人不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教育。18岁以前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监护人忙碌生活,导致留守儿童一日三餐按时都存在困难,监护人不懂如何健康教育儿童。

2.学校开展身体健康教育的条件有限。体育、健康教育课在中小学都不受重视,卫生常识和生理常识没有有效普及,学校管理中为了避免承担责任,户外课几乎没有,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正常的体能训练。

3.公众对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教育的关注度偏低。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医疗卫生条件差,公众组织了一些类似“营养餐”的活动,但是范围小、时间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三)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引导

1.监护人忽视自身行为习惯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有一个广告“一位母亲为自己的母亲端水洗脚,她的女儿看到了,虽然年龄很小,但是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端了一盆水,来到妈妈面前,要给妈妈洗脚”,父母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儿童需要父母的正确行为引导。

2.学校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重视不够。“不成材则成人”这句话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农村留守儿童正处在叛逆期,性情刁顽,学校又不能体罚学生,说服教育对顽皮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就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学校就采取松散的管理。

3.不良的文化产品干扰行为习惯养成。近几年来不良文化产品泛滥,在看过带有血腥场景的影视作品后,遇到特殊情况会导致过激行为。舆论媒体对过激行为进行大肆渲染,无形之中造成的群体歧视,公众不愿意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益的行为引导教育,甚至避之不及。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一个新兴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成长教育问题需要我们究其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外乎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大背景下,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农村家庭收入来源以务农为主,但是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够完全抵抗自然灾害,农民收入得不到保证。农村留守家庭收入来源仅靠“打工”。虽然进城后的农民工从事的是最底层的工作而且也是临时的,但是起码旱涝保收。

2.农村经济发展欠缺活力。目前的农村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缓慢且所占比例极低,出现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城市工业和服务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青壮年流入城市就业增收,导致农村经济形成恶性循环。

(二)现有体制机制制约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户籍制度限制农村留守儿童随迁。现有的城乡户籍二元制度将市民和农民明确划分开,农民工只是从事一些收入很低,文化素质要求相对不高的临时工作,农民工流动性较大,自身进城后的生活条件和待遇都很差,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照顾。

2.某些教育政策限制农村留守儿童异地升学。我国目前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对想要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留守儿童来说,远远不够。我国各地区使用教材不统一,农村留守儿童一旦随迁,短期内教学内容衔接不上,影响接受的正常教学进度。

3.社会监管体制不健全影响接受教育的大环境。政府各部门之间分工不明,互相推诿责任,办事效率低,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农村留守儿童随迁办理手续。各地方政府对于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不严,惩罚力度不够,给不法商人投机取巧的机会,网吧等场所成为滋生留守儿童社会教育问题的温床。

(三)传统观念束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家庭中某些传统观念束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农村地区文化闭塞,受传统思想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致使留守女孩接受教育率低于男孩,尤其是接受高中以上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留守女孩在校率有不到70%。“安土重迁”的思想,传统观念认为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不带子女随迁也是守住“家”。

2.学校教育中存在一些传统观念束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传统的教育观念评价学生以智育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留守儿童中仅有2%成绩优秀学生,把好学生和坏学生明显分开,对好学生偏爱有加,经常表扬,并以坏学生当反面教材。

3.社会生活中存在某些传统观念束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大众的传统观念中将农民和“脏乱差”“没素质没文化”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对农村人存在偏见,留守儿童因而感到自卑。传统大众观念认为对留守儿童的资助就是解决他们的温饱物质需要问题,对于教育需要的投入略显不足。

(四)所处环境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农村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连最基本的书桌都没有,放学后的留守儿童只能在窗台、板凳上看书或者趴在炕上完成作业,光线昏暗。留守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独立的学习空间,伴随着各种噪音影响艰难学习。

2.校园中不良风气影响学习环境。大家都说学校是第二个家,在这个大家庭中可谓鱼龙混杂,每个学生的家庭出身、家庭经济、个人素养等等都各有差异,易效仿同学的行为,逃学沉迷网络游戏。部分学校里攀比之风盛行,在大环境影响下,留守儿童也不知不觉的受到影响。

3.社会中存在的诱惑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社会环境中存在游戏厅、网吧、迪吧、酒吧等等这类娱乐场所,农村留守儿童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意志薄弱,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较弱。

造成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原因中,经济因素是最根本的,其他制度、传统观念以及环境的影响是造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需要我们综合时代背景全面的分析,追其根本。充分发挥政府解决问题的主导作用,形成全社会的联动,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1、幼儿园的现状

1.1户外场地缺乏管理

幼儿园设备设施陈旧,器械本身很少经过安全检测,场地偏小、景观杂乱无章、景观设计单调乏味,不利于幼儿的自主性、开放性。

1.2户外环境理念的缺乏

一些教师认为幼儿教育只要在教室里面培养幼儿对唱歌、画画、跳舞的兴趣,忽略了对幼儿户外教育的重视。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幼儿的户外教育,例如美国的学前教育是普及教育,他们认为幼儿景观环境对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孩子喜欢户外运动,可以获得在室内无法得到的体验与乐趣,他们提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认为户外景观的营造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鼓励幼儿积极接触户外环境接触体会大自然更直接的学习。

2、幼儿园景观营造的原则

2.1安全的原则

幼儿的户外活动是在户外环境中进行的,由于幼儿在跑、跳、追的时候速度不易控制、平衡能力差、防护意识弱,容易导致各种意外的发生,而且大多孩子爱幻想、好动、好奇等特点,因此需要设计中首先考虑的就是安全问题,尽可能避免凹凸不平的布置。幼儿在活动中磕磕碰碰是不可避免,材料方面,活动所及的界面之角应尽量采用圆弧形柔性和防滑的材料;在植物配置上,种植无毒无刺无害的植物,还应注意不宜栽植容易招引虫子苍蝇的树种;在地面铺装上,公共活动场地、器械活动场地均可采用软质的地面铺装,如果场地有坡地、土堆、小丘等微地形,坡度应设计平缓以保证儿童安全(如图1)。

2.2专业的原则

幼儿户外场地设计需要综合运用幼儿心理学、教育学、景观设计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它不同于成人,由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点,使得幼儿环境是有很多特殊的要求,在尺度方面,幼儿视点较低,

图1某幼儿园户外景观(引自互联网)

从使用功能观赏功能上考虑,应做到功能简明尺度小巧;在色彩设计方面,提到幼儿园设计,灰色调子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应采用活泼、温暖、色彩鲜明明快的简单色,幼儿可以在欣赏玩耍中加深对颜色和记忆和辨认,可以适当设计出幼儿喜欢的元素如流行的卡通人物引起孩子的兴趣,很多人认为颜色越鲜艳越好,但有时候颜色不整体容易造成视觉杂乱,适得其反。在很多幼儿园户外景观中很多设计无暇探究儿童的心理活动,在满足儿童使用功能上的要求同时也应满足幼儿爱幻想、多变的需求,增加趣味性。

2.3儿童参与的原则

幼儿户外场地的功能是影响和控制幼儿的行为,户外景观设计不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个体发展需要的各种材料和环境,幼儿可以凭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创造各种材料,丰富和积累各种经验,满往合作等智能发展的需要,户外设施可以是各种大型玩具,例如废弃物再次利用制造的游戏空间、泡沫制造的城堡、塑料滑梯、软绳等,让幼儿能在参与中获得发展,并与环境快乐的交流,接受环境的刺激与体验,营造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的户外景观环境。

2.4景观丰富的原则

(1)生态性

幼儿园户外景观设计植物的配置,可以改善小气候环境、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阻挡噪音、降低风速、阻滞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改善光照条件。公共活动场地周围要以草坪为主,配置以灌、乔木,大型玩具、器械场地栽植落叶乔木,保证夏季浓密防晒遮阳,冬季不挡场地阳光(如图2)。

图2 奥地利Guntramsdorf幼儿园

资料来源:王时原,《童眼看设计》

(2)景观性

在植物配置方面根据场地功能可采用孤植、行植、片植相结合的灵活种植,绿化布置宜体现儿童特征不拘谨不呆板,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

幼儿园植物营造是幼儿户外景观实际的一项重要内容,幼儿园户外环境营造应充分发挥幼儿园的景观功能,同时也是城乡景观营造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同时丰富多彩的植物配置和精致的小品可以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参与到景观中去,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效果。

2.5地域性的原则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自然条件、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差异,区域幼儿环境的要求也不同,每个幼儿园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幼儿园户外景观营造应将办学特色、地域特点等多种元素与自然景观环境结合起来,因此户外景观环境设计应结合文化与自然、共性和个性相结合。

3、幼儿园户外景观营造的建议

曾经看到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列的观点,她提倡幼儿与自然接触的重要性,但是现代化的建筑空间使得儿童缺乏对大自然的接触,所以营造自然生态的景观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结合场地环境分一块区域种植一些常见的花卉、蔬菜瓜果,举行一些实践活动,让幼儿自己动手,充分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由于幼儿时期抵抗力弱,因此要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尽可能的避免周围环境的污染,另外户外环境应重视日照、通风的要求,如出现环境污染迹象应及时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王青兰,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徐康,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8

篇10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2012年的《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蓝皮书》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合肥等5座城市的5441位小学生进行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儿童课余时间静态活动时间是户外活动时间的3.7倍,25%的儿童每天户外活动不足一小时,而小区空地替代了校园成为儿童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在儿童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校园作为承载儿童教育的主要空间之一,应为儿童行为发展提供自主、快乐的学习、感知、实践和活动场所。在校园景观中如何合理安排活动设施,如何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如何保护儿童的活动安全等等问题,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本文将结合江阴山湾学校的景观设计,从景观中活动场地设置的角度,来阐述景观活动场地的设置对儿童全面发展的带动作用。

1 我国中小学校园景观活动场地现状

通过实地走访与调研发现,我国中小学现状校园户外活动场地的设计思路通常还停留在数十年前的模式,除了格式化的攀爬设施和配合体育课教学设置操场外,校园景观却很少能够提供儿童交往、探索和体验的机会,缺乏新时期少年儿童喜爱的活动场地。具体总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功能分区存在交叉与互相影响,彼此之间又缺乏整体连续的户外活动空间有机串联,空间场地缺少秩序和节奏感。

(2)校园建筑与景观缺乏特色,且建筑风格、色彩与造型常常缺乏统一与协调;雕塑小品等也缺乏新意。

(3)景观设计缺乏人文精神的体现,同时忽视了学生在场地中的活动参与性与主动性,校园缺乏空间活力。

(4)过分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模式使得校园活动中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一些体育运动场地为了避免破坏常采用封闭管理制度,导致虽然有气派的运动场地,但开放度与利用率都不高,很多学生不得不去校园之外寻找运动及游戏空间。

2 儿童的行为特殊性及活动需求

小学校园的主体使用者是7-12岁的儿童,另外还有教职工与家长等成人,小学校园景观设计不仅要识别儿童和成人的共同需求,更重要的是配合儿童的特殊需求。笔者通过对高、中、低三个年龄层的小学生、教师及家长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分析总结了儿童、教师以及家长从不同角度对于小学校园户外活动场地的需求。

2.1 儿童对小学校园活动场地的需求

2.1.1 生理层面

考虑到塑造儿童活动景观空间对象主体的特殊性,就需要关注到儿童生理尺度与儿童心理尺度。儿童生理尺度是指儿童自身生理发育的绝对尺寸与周边环境及设施尺寸的关系[2]。儿童在户外活动时所接触的场地、植物、小品、台阶、走道、设施都应从儿童的身高、眼高、坐高、臂长、步幅等出发来进行设计,例如灌木的遮蔽高度、旱池的下沉深度、户外桌椅与娱乐设施的高度及安全度等都需要配合儿童的活动尺度。

2.1.2 心理层面

小学生年龄较小,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自信心逐渐增强,希望受到表扬与肯定。他们尚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面对自己喜爱的新鲜有趣的事物十分积极并善于模仿,而对不喜欢的活动抵触心理明显。同时,对活动性强、变化多样的课程较有兴趣,朋友的重要性提高,开始团体活动。但克制力有待训练,存在自我管控意识薄弱的问题,接纳事物广度加大,反而无法集中注意力。而不同年级的儿童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偏向与直观与零散信息,中年级学生较喜爱参与活动与彼此交流,高年级学生则有更多的逻辑观念与主动选择性。

2.1.3 社会层面

时代的发展使得当今的儿童又更多直接或间接的机会和渠道接触社会。因此在校园设计中应与时俱进,促进校园中的儿童与社会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进行接触与互动,增强校园与家长、老师、社区、媒体的互动,需要有满足班级、年级、学校社区等不同人数群体单位的多样化活动场地。同时也通过校园的对外展示让社会对学校有更多的关注和了解。

2.2 教职工及家长对小学校园活动场地的需求

教职工是校园环境的组成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小学校园中儿童的数量远在教职工之上,所以在设施比例上教职工的尺寸是要迁就学生的。小学校园内的座椅,石桌等等都会比成人用的小。如座椅的设计,一般来说成人的正常坐凳高度为40cm到50cm,而小学生的坐凳高度大概在20cm到30cm。而另外一些设施如廊架尺寸就用正常的尺度,既面对成人又面对孩童[4]。此外考虑到家长有接送孩子上下学的需求,就应在校门口设置一个等候与停车区作为缓冲空间,以缓解上下学高峰期的交通拥堵。

3 小学校园户外景观活动场地设计的要点

基于上述分析,小学生往往对机械性的活动没有持久性,常常表现为对游戏的兴趣大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校园户外景观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实践氛围,通过生理尺度上、心理需求上、功能配套上的协调塑造良好的交流共享空间,加以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开朗乐观的性格,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

3.1以人为本

儿童行为在认知、情绪、兴趣、人格、道德的发展中,随年龄的改变有许多成长。在景观规划中,校园户外活动空间应结合不同年龄层设置多样化的广场、绿地、花园、游戏场等,使儿童在校园中的活动可以有多元的选择,即开放的、围合的、动态的、静态的。如可为低年级学生设置趣味科普墙、读书廊等,培养孩子对学校和求知的兴趣;对中年级学生可是遏制英语角、种植园等,培养集体观念和动手能力;对高年级学生可提供积极规范的社团交流空间等。

设计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特殊的行为规律和视觉特性,通过自然、轻松、富有趣味的景观设计来增进学习兴趣,缓解学习过程中的压力,积极调动其参与性。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安全问题,在小品的造型设计与材质选择、水体设计、植物品种选择中都要精心避免安全隐患。

3.2整体效能

在设计过程中强调外部空间的整体性,塑造流畅、多元化、个性化的空间。利用建筑在校园中配置后的剩余空间,通过统一整体的硬质铺装图案和视觉元素,使其形成完整的校园外部景观,使零碎无意义的空间消失,空间利用达到最大的效能。使儿童在校园外部空间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活动。让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群体可以自由进行不同内涵的连续[6]。

3.3多层复合

外部空间的层次变化,会使空间丰富有趣,同时提高空间可达性。在有限的空间场地设计中,不仅考虑了地面环境,同时增加了“屋顶花园”的空间利用,使校园空间的层次更为多样化,活动场地连通性、使用度与绿化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其次,校园设计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兼有两种以上功能的复合型场地。这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学校活动场地较少的问题,同时也使空间更具活力。如教学楼周围主题花园不仅是认知教学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课间活动与休息场地;校园中轴广场则是集学生活动、交往、集会、休憩和景观等多重功能的户外空间。

4 实例分析

4.1项目概况

基地位于阴市郊东南角,处于市区和东部三镇(周庄、华士、新桥)的衔接点,是江阴新区建设的重点区域,占地总面积约7.5hm2。区外建设和规划主干道通向各个地区,交通便捷发达,周边自然环境优美,临湖环山。作为新区最早启动项目,设计的发挥空间较大,特色的学校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家庭入住该社区,以提高社区品质。

4.2景观策划思路

在江阴山湾学校的设计试图通过空间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与启发,充分利用了鲜明的色彩、丰富的形状变化、开放的场地空间来充分刺激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感官,在景观中融合环境保护教育、创新实践教育与交往合作教育,“告诉”孩子们应如何行动,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积极参与的,沟通的,学习与游戏相融合的景观空间。鼓励不同年龄层的学生在一起沟通,开展更多的课余活动,带着积极的态度参加交流和学习。使校园环境真正达到趣味性、美观性、生态性、科技性和信息性的结合统一,建设富有凝聚力、自豪感、启发性与进取心的校园环境场所。在设计中,特别关注了以下几方面的解决策略:

(1)文化展示及功能分区

为反映校园户外活动空间的整体化、多样化、个性化,除教学区及满足常规体育课程所需要的操场、篮球场、网球场及器械区外,还结合设计理念营造年级运动小庭院、复合中轴活动区、种植区及屋顶花园4个主题功能区。

(2)路线组织与景观串联

以中轴贯穿主线,强调富有连续性的景观,消除明显的区域划分,实现景观空间之间的渗透与延伸。将不同主题空间的设计理念,通过抽象的设计手法与元素的变形组合,展现富有现代感的景观空间。

图1 江阴山湾学校方案总平面图

4.3环境景观设计

4.3.1复合中轴活动区

在中轴区,创建融合文化展示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两旁高大的行道树为学生提供了遮荫蔽日的好场所,局部设置坐凳,多样化的景观促进不同年龄孩子间的社会交往。在建筑设计时,在体育馆及舞蹈、音乐教室外采用大面积的、低矮通透的玻璃窗,沿教室布置条形坐凳,培养孩子的观察与兴趣,同时融入各种活动中去。

4.3.2年级运动小庭院

7-12岁的儿童必须要求有足够的运动场地,以培养儿童的运动智能发展。除设置国标要求的200m标准塑胶跑道之外,在年级小庭院中,还按照不同年级儿童的身体尺度设置了丰富的游戏运动场地。不同年龄的庭院利用不同颜色的坐凳、铺装及种植进行区分,识别性强。以中间消防通道为界保留至少4米宽的开阔活动区设置广场草坪等开敞绿地,减少幽闭的乔灌木,让学生多接触阳光,尽情的奔跑玩耍,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

在开阔区域两侧设计了不规则雕塑坐凳,不仅有效利用了规划后的剩余场地,而且也为运动场地提供了看台观看空间,学生可以坐在周围边缘彼此交流、阅读学习、课外游戏活动或创意表演。坐凳与建筑间可堆坡种植大树,不仅可以为活动中的孩子提供遮荫,也可避免对上课的干扰。在庭院中,我们通过有机形态雕塑创造弹性空间――攀爬架,攀爬架包含平衡木或坐凳、秋千、吊环、双杠、爬竿等项目,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任意的游戏活动。

4.3.3屋顶花园景观

为了给儿童创造更多的活动场地,同时丰富美化了校园空间,在设计中最大限度的将屋顶和较宽的平台利用起来设计屋顶花园。屋顶花园不仅有丰富的植物群落,同时也有一些轻便的活动设施。让学生除了教学楼走廊空间之外,还能在课间休息的短短10分钟时间尽可能的接触自然,得到休息与放松,以良好的状态投入下一堂课的学习。绿色的屋顶增加了整个基地的绿化面积,也为顶层起到隔热作用。学生可通过实际观察,认识到生态环保的理念,从身边每一个小细节进行环保。

4.3.4校园入口区

该区域是校内与校外空间的交界,是动静两种不同性质场地的缓冲地带,同时又是学校向外界展示校园风采、联系学生、家长和社区等的窗口,同时学校的人流特点为早中晚时段高峰集中型。因此在设计中留出一定的空间设置停车区与等候区,并在等候区设置了学生绘画作品等宣传展示橱窗,方便学生集散、家长接送与校车停泊,同时减缓上下学期间的大量密集人流对周边道路交通的影响,让校门口更有秩序。

5结语

校园不仅是物质的实体,同时也是精神的载体。优美的校园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校园环境特有的学习、文化气氛对整天身处其中的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对人生观审美取向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在其中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良好的校园环境应该是拥有较好的设计质量和设施,能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能促使儿童在环境中探索、观察、交互、个体联系、增进关系和拥有感。作为景观设计师,应当重视校园景观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作用,应倾听儿童的想法,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从儿童角度出发的“易位思考”能帮助设计师更加合理地设计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当然,解决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问题是一项全民事业,需要多方努力协同解决教育体制问题、资金问题、规划设计问题、管理维护问题等,只有在社会普遍关注和共同参与下才能够蓬勃、健康地发展,为孩子们创造出激发快乐的、有创造性的、开放合作的、多角度学习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玮,董靓,王。基于儿童需求的校园景观设计――以日本儿童校园景观设计为例。《华中建筑》,2013(11):90-94

[2] 李秋英,邹志荣。小学校园植物空间设计中儿童生理心理尺度的引入。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29-30

[3]宋霞.浅析小学校园景观设计――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分析视角[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4):152―154.

篇11

印度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2001年印度全国人口已达到10亿。印度约有45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8%。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经济模式、风俗习惯、价值体系以及语言系统。其中有15种语言已成为官方认可的语言。

印度政府近30年来一直致力于促进贫困地区学前儿童的整体发展,推广ICDS项目(Integrated Child Development Services,简称ICDS,儿童综合发展服务项目)。该项目实施30年来,数以万计的印度儿童从中受益,受益儿童约为印度儿童总数的14.6%,它为维护印度的社会稳定与民族和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印度ICDS项目的目的与内容

在印度,婴儿与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25%的新生儿体重不足,只有1/3的新生儿享有半年的母乳喂养。1/3的新生儿享有免疫服务,1/3的儿童享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联合国儿童发展组织在2003年7月进行的调查也显示了问题的严重性,在100名儿童中,有8名儿童在5岁生日前可能死去,30名营养不良,26名缺少基本的免疫条件,19名缺少安全的饮用水,40名缺少足够的卫生设施,超过10名儿童存在生理、精神方面的障碍或发展迟缓,17名从未上过学校。尽管形势十分严峻,但是印度政府一直关注儿童的早期教育问题。印度政府1974年宣布儿童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并制定必要的政策满足儿童的基本需要;1975年又发起ICDS项目,旨在促进印度儿童的整体发展。

ICDS项目的目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提高6岁以下儿童的营养与健康状况;(2)为儿童的心理、生理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减少死亡率、发病率、营养不良与辍学率;(4)在政策制定与实施上达成各部门的有效合作,以促成儿童的全面发展;(5)通过营养与健康教育,提高母亲满足儿童的正常营养与健康需要的能力。

ICDS项目从单纯关注儿童的健康与营养需要,逐步走向关注儿童的早期教育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小型的ICDS项目仅仅为0-6岁儿童、孕妇、哺乳期的母亲提供营养供应、免疫检查、身体保健、营养教育、家庭计划及安全饮用水的供应几方面的服务。印度学前教育委员会向ICDS计划委员会提出申请,建议在儿童的生理与疾病方面受到重视的同时,儿童的心理与社会方面的发展也应该为ICDS项目所考虑。经过长时间的讨论,1975年印度ICDS项目增加了为3-6岁儿童提供非正规早期教育的服务内容。

二、印度ICDS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安哥瓦迪(anganwadi)是印度ICDS项目的主要组织形式。安哥瓦迪意指少数民族的儿童出门就可以得到学前教育服务。每个安哥瓦迪都有一位村落工作人员与一位后期服务人员。印度平均每一千人就有一个安哥瓦迪,每个部落约有100个安哥瓦迪,每25个安哥瓦迪组成一个安哥瓦迪中心,村落里的主要负责人也是安哥瓦迪中心的工作人员,通常负责管理安哥瓦迪中心的日常事务及与有关人员(如免疫、营养方面的研究人员)保持联系。安哥瓦迪的工作人员也常被鼓励通过学校、妇女组织、村委会等组织与村民保持联系。由于地理与人口分布的原因,约有一半的安哥瓦迪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

三、印度ICDS项目的受助对象与经费来源

印度政府把ICDS项目的受助对象扩大到整个弱势群体,除了0-6岁儿童以外,还为孕妇、哺乳期的母亲以及女童提供服务。近几年,ICDS项目的受助对象还包括那些已经辍学的青春期少女。印度ICDS项目把学前儿童教育、女童教育以及对母亲的教育整合在一起,这是因为母亲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关注对母亲的教育有助于提升学前儿童教育的整体品质。印度政府这种从宏观上关注儿童教育问题的做法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

ICDS项目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国外相关团体的赞助,二是本国政府的投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自1949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帮助处境不利的儿童与母亲。1997年印度成为这个基金会的执行董事会成员。印度的妇女与儿童发展部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印度的主要执行机构。世界食品项目与美国的非政府组织CARE也是印度ICDS项目的主要支持者,这两个组织共为ICDS项目提供60%的食品支持。对印度安哥瓦迪的工作人员来说,食品可以换取安哥瓦迪正常运转所需的各种物质。印度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而且逐年加大投资力度,例如。投资金额从1983-1984年的3.376亿卢比增长到1991-1992年的24.35亿卢比,8年时间投资金额增长了7倍多。

四、印度ICDS项目的效果

印度政府1975年发起ICDS项目,到1995年已有480万哺乳期的母亲与2290万6岁以下的儿童受益,其中有1250万儿童参与了ICDS项目中心的学前教育活动。印度政府倾向于在最需要的、最贫穷的地区普及ICDS项目,特别是洪灾、干旱地区。2000年近2300万处境不利儿童从ICDS项目中受益,2002年受益儿童达到2700万。相关研究也证明,在ICDS项目中受益的儿童在小学一、二年级时比没有在ICDS项目中受益的儿童要发展得好。

五、印度ICDS项目的不足

近30年来,印度ICDS项目不断发展,但在数量与质量上存在许多矛盾。与此同时,项目本身的一些问题也显得比较突出,可能会对学前教育的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首先是条件相对不足,活动空间与材料有限。对儿童的活动来说,安哥瓦迪的统一空间结构显得有点拥挤。教师的工作缺乏计划性,素质也有待提高。活动材料有限。有些地方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存在安全隐患。

其次是缺少经过正规训练的师资。印度ICDS项目更倾向于关注儿童的营养问题。大多数安哥瓦迪每天开放3-4小时,其中仅有1个半小时用于开展早期教育活动。大部分时间里儿童只是安静地参与进食等保育环节,较少有机会唱歌或学习知识,这与工作人员缺乏正规训练、学前教育知识有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