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09:21: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控制权和新闻编辑工作方式的影响。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新闻编辑掌握着对信息的控制权,什么是新闻、哪些信息可进入媒体版面、哪些信息应该删除、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信息、哪些信息可以从轻处置等,都必须由新闻编辑来决定。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信息的主体,新闻专业者不再拥有信息的占有权,新闻编辑也逐渐冲击了新闻传播控制权,使信息的控制能力大大降低。此外,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传统的新闻传播的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逐渐的受到了冲击,QQ、微信、微博等新型交流软件以及手机、电脑等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信息传播的新天地,更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宽广,传播方式更加灵活。
2.对新闻编辑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影响。新闻编辑作为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负责人,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要让受众获得知晓权,以便做出应对,更要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新媒体虽然使社会大众获得了更加丰富的信息,但信息的模糊性却大大增加。各种犯罪、灾难、事故等不断充斥在新闻媒体上,影响着社会大众的心理,使新闻对社会的推动作用逐渐的减小。此外,新编辑精神也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新闻媒体本是以服务社会大众为宗旨的工作,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是其应该仅售的原则,但新闻业逐渐的商业化,使得新闻从业者受到商业利润的诱惑,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而逐渐走上了娱乐化的道路,偏离了新闻专业的主义精神。
1.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信息把控。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社会大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新闻编辑会对信息进行严格的控制,传与不传,什么该传,什么不该传,都必须经过新闻编辑的严格把控,而新闻信息的传播大多不必考虑到受众的感受。但在新媒体时代的环境下,随着新闻主体的大众化,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新闻编辑已经不能对信息起到很好的控制权。新闻信息在传播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感受。因此,要求新媒体下的新闻编辑必须十分注重受众者的感受,倾听受众者的意见和建议,注重新闻信息的质量。要求新闻编辑对信息的传播进行严格的把控,不能将新闻信息变成趋于迎合大众的随意工作,对新闻信息不仅要求敏锐的洞察力,更要有良好的把控力。
2.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技能素养。由于传统的新闻编辑技能更多的注重的是新闻的“幕后制作”,对新闻的加工和提炼更为关注,而在新媒体时代下,QQ、微信、微博等新型交流软件以及手机、电脑等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信息传播的新天地,更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宽广,传播方式更加灵活。由此,新闻编辑工作者不得不从幕后转向了台前,成为具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于一身的公共论坛的主持人。作为论坛的主持人,必须具备对新闻信息的全面整合技能、良好的网络沟通能力以及帮助受众提高媒介素养的能力。论坛主持人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对受众有用的新闻素材和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找出新闻信息的最大价值所在,然后将新闻信息的内容通过网络沟通来进行传播。从而实现与社会大众之间的互动,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能力培养方法
在信息化的社会,新闻信息的传播,对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方便人们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多样化等。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已是显而易见,但是,当前新闻采编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有目共睹。因此,为了提高新闻采编质量,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切实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采编能力是媒体工作的重中之重。
1. 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控制权和新闻编辑工作方式的的影响
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新闻编辑掌握着对信息的控制权,什么是新闻、哪些信息可进入媒体版面、哪些信息应该删除、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信息、哪些信息可以从轻处置等,都必须由新闻编辑来决定[1]。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都是信息的主体,新闻专业者不再拥有信息的占有权,新闻编辑也逐渐冲击了新闻传播控制权,使信息的控制能力大大降低。此外,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传统的新闻传播的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逐渐的受到了冲击,QQ、微信、微博等新型交流软件以及手机、电脑等的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信息传播的新天地,更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宽广,传播方式更加灵活。由此,新闻编辑工作者不得不从幕后转向了台前,成为具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于一身的公共论坛的主持人。然而,也并非是所有的新闻编辑工作者都可以适应这样的变化,有些编辑不是删除微博和评论,就是直接将其关闭。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不利于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培养。
2.对新闻编辑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影响
新闻编辑作为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负责人,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要让受众获得知晓权,以便做出应对,更要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2]。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新媒体虽然使社会大众获得了更加丰富的信息,但信息的模糊性却大大增加。各种犯罪、灾难、事故等不断充斥在新闻媒体上,影响着社会大众的心理,使新闻对社会的推动作用逐渐的减小[3]。此外,新闻编辑精神也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新闻媒体本是以服务社会大众为宗旨的工作,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是其应该仅售的原则,但新闻业逐渐的商业化,使得新闻从业者受到商业利润的诱惑,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而逐渐走上了娱乐化的道路,偏离了新闻专业的主义精神。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
1.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信息把控
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社会大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新闻编辑会对信息进行严格的控制,传与不传,什么该传,什么不该传,都必须经过新闻编辑的严格把控,而新闻信息的传播大多不必考虑到受众的感受。但在新媒体时代的环境下,随着新闻主体的大众化,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新闻编辑已经不能对信息起到很好的控制权[4]。新闻信息在传播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感受。因此,要求新媒体下的新闻编辑必须十分注重受众者的感受,倾听受众者的意见和建议,注重新闻信息的质量。要求新闻编辑对信息的传播进行严格的把控,不能将新闻信息变成趋于迎合大众的随意工作,对新闻信息不仅要求敏锐的洞察力,更要有良好的的把控力。
2.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技能素养
由于传统的新闻编辑技能更多的注重的是新闻的“幕后制作”,对新闻的加工和提炼更为关注,而在新媒体时代下,QQ、微信、微博等新型交流软件以及手机、电脑等的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信息传播的新天地,更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宽广,传播方式更加灵活。由此,新闻编辑工作者不得不从幕后转向了台前,成为具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于一身的公共论坛的主持人。作为论坛的主持人,必须具备对新闻信息的全面整合技能、良好的网络沟通能力以及帮助受众提高媒介素养的能力。论坛主持人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对受众有用的新闻素材和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找出新闻信息的最大价值所在,然后将新闻信息的内容通过网络沟通来进行传播。从而实现与社会大众之间的互动,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3.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
所谓媒介环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与媒介之间、媒介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状态”。每一次新媒介的诞生,都将开创与其相适应的传媒时代,并营造一个全新的媒介生态。全媒体语境下,媒介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
新的传播时代,新闻传播的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主体是公众媒体,现在则是公众媒体与“私媒体”混合的时代,尤其是2010年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更加凸显了“私媒体”的力量。其以低门槛、快速化、即时性等优势带来空前的普及。网络、手机、微博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将创造、消费、聚合、分享信息的主体――人,放在了媒体版图的中心。而这一点,正是旧的传播时代不曾出现的。
2.各媒介间关系的变化
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模糊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打破了原有的媒介生存格局。新旧媒体在现有媒介格局中各占一席之地,并不断细分媒介市场。这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间的关系,已再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任何媒体都可以成为对方的竞争对手。在保持原有介质优势的同时,媒介之间开始互相借鉴传播方式,从而实现媒介功能的融合和相互渗透。尤其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动,媒介间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包括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媒介终端的高度融合。
3.新闻传播流程的变化
过去,新闻传播业务是以单一的媒介形态为基础, 各媒介有自己的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但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单一的传播流程已被改变,传者和受众的界限变得模糊,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动性加强,新闻传播的主体由职业新闻记者独家垄断转变为记者与受众共同分享,新闻传播模式由单向线性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性传播,由媒介组织对大众的传播转向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这种以传者受者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的新闻传播模式,带来了新闻产品的多样化。
4.服务对象的变化
全媒体背景下,各类媒介间高度融合,媒介产品的多样化以及Web2.0应用的不断普及,这一切都为受众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参与传播和进行交流的可能性,使受众由单纯的受者角色转向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角色,由单纯的“读”、“听”、“看”向“写”、“制作”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信息向主动地创造信息发展。这一转变不仅赋予了普通公民新闻报道者的崭新角色,也直接导致了“公民新闻”的出现。尤其在新闻事件现场,他们可以用手机、微博等在第一时间发出信息,表达观点,扮演着“公民记者”的角色。“公民新闻”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对信息的垄断,这在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显得尤为突出。以2010年11月上海胶州路大火为例,在发生火灾后的第1个小时里,原创性的信息超过百条,图片达到数十张,远远超过了传统上认为的报道速度最快的通讯社的报道。
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人媒介素养提出的挑战
全媒体时代,媒介环境的整体变迁带来新闻传播内容、渠道、方式以及传播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并使其呈现出诸多全新特质,这些都对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1.新的传播方式对媒体人的多媒体传播能力提出挑战
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采集与制作的流程,即不同的媒体集中在同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资源共享,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的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制作不同的新闻产品,最后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传播给特定受众。这种新闻业务流程是对新闻信息和资源的整合与重构,要求传播者的传播能力在包容传统的基础上具备全媒体的操作理念。
2.融合新闻挑战媒体人的信息选择与整合能力
媒介的融合使新闻以一种融合的姿态出现在受众面前,即“融合新闻”。“融合新闻”突破了传统媒体间的限制,其整合所有的媒介,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再根据各自受众的特点进行加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和Flash等集于一体,最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出来。“融合新闻”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媒体对事件的处理更加多角度,更注重原创性和多媒体化,更倡导受众参与,更注重与受众的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新闻记者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新闻信息的驳杂挑战媒体人的信息把关能力和批判的认知能力
全媒体时代,媒介形态的多样化增加了人们接触信息的频率,新闻来源的多元化、复杂化,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等等,都使得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数量增加。尤其是在新闻信息的横向传播过程中,即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转发、转播、转载的再次传播过程中,传播一方为了在瞬息万变的媒体环境下提高时效性,仓促之间往往会对信息缺少把关。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多次传播的保真度,考验的正是媒体从业人员对信息的把关能力。
全媒体时代媒体人怎样提高媒介素养
1.加强多媒体传播的能力
全媒体背景下,媒体人不再是为一个单一的媒体服务,而是为媒体集团内的多个媒体平台服务。记者采集回的信息,要既能为报纸供稿,又能为广播电视制作节目,还能为网站、手机媒体提供稿件和图片等。因此,与强调传播者的调查研究能力、新闻敏感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传统能力相比较,职业传播者能力结构的现代版本,更加强调多媒体传播能力,即掌握多媒体技术,能够熟练而快捷地搜集、发送、处理各式文本、照片、图表、动画、视音频等材料,其中也包括由这种多媒体能力内定的多语言符号的编码解码能力,即熟练运用英语这一交流工具。当然,要成为“全媒体型新闻人”,首先要注意培养多媒体报道的思维和理念,懂得不同媒介的传播效果,才能将信息资源转化成不同的媒介产品,进而提高多媒体传播的能力。
2.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全媒体时代,专业记者的核心价值已不再是采集一般信息,而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筛选、探寻、鉴别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有序整合和立体呈现,帮助受众更加真实、系统、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当今社会,谁拥有更强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谁就拥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全媒体时代要求新闻人具备宽口径、多复合的知识结构,既要有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基础知识,掌握跨媒体的技术技能,又要努力从心理上走近受众,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并及时将他们所需要的内容送到“家门口”。
3.培养多种敏感力
在媒介融合、创新、变革日新月异的全媒体时代,优秀的新闻人除了要对新闻的喉舌功能敏感,对新闻的社会使命敏感外;还需要其他一系列的敏感力,其中包括:对未来媒介形态及发展趋势敏感;对新媒介产品生命周期敏感;对其服务对象敏感;对人们的基本需求敏感;对新媒介技术带来的生活形态的改变敏感;等等。这一系列的敏感意识加上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媒介技术使用能力,是当今时代所呼唤的优秀新闻人的媒介素养。
4.坚守新闻职业道德
在任何时代,新闻人的媒介素养不仅包含专业素养,还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在媒介化社会的今天,在媒体的大众化、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愈深的大环境下,坚守新闻职业道德的意义尤为重要。试想一下,如果媒体从业人员滥用媒体权利牟取私利或者进行权利寻租;或者为增加点击量、发行量和收视(听)率进行恶意新闻炒作;或者报道干涉私人领域,“人肉搜索”侵犯公民隐私权;甚至制造“假新闻”、“有偿新闻”等等,不仅会导致受众流失,降低媒体公信力,媒体的责任和担当更无从谈起。
1933年,《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中率先对在学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问题展开论述,该书由英国的李维斯和汤普森两位学者合力完成,除提出媒介素养这个概念之外,他们倡导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提升公民特别是青少年人群的媒介素养。
早期关于媒介素养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从保护主义的角度出发,尤其关注媒介文化对于青少年人群的负面影响并展开探讨。学者们认为大众媒体基于商业动机而推广的流行文化具有负面影响,必须对青少年展开媒介素养教育。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学者们对大众媒体的评价发生了改变,逐步认识到了大众媒体的正面意义,譬如能够及时传递资讯以及传承文化等作用,因此学者们认为对大众媒体不应全盘抵制,而是应通过相关教育让受众对大众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进行辨别。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媒介素养教育开始注重媒体符号所构成的拟态环境与真实的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差别,希望受众能够从更有深度的角度思考传播的特点,认识媒体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等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20世纪90年代之后,互联网大面积普及,新兴的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和应用,关于媒介素养的相关研究也就具有了更为明显的时代特征。
二、 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于媒介的辨别能力不强
衡量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考察受众对于媒介是否有一定的批判能力,通过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不能对一些新闻的真假作出正确判断,超过七成的大学生对媒体基本信任,而对媒体不信任以及态度不明确的人数仅占一成。可见大学生这个群体对于媒介有足够的信任度,而且在一定情况下对媒体有很强的依赖性,甚至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日常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都是从媒体当中寻求依据,然而大多数大学生很难对媒介提供的信息进行真假、是非的判断,其分析能力明显差强人意。
2.对于媒介的使用能力不足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率地获取有效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针对新闻信息所开展的调查显示,超过四成的大学生并不是非常了解新闻标题以及导语所承担的具体功能,更有超过一成的大学生完全不了解。近五成的大学生并不具备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获取信息的习惯上来分析,大多数的大学生基本上都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无法对所获取的信息展开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很难主动地运用媒体实现信息资源的获取。
3.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不强
所谓媒介道德素养,指的是作为受众在接触和使用媒介信息的过程中所体现的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而这也是衡量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恕H欢?,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媒体的过程中,对于相关法律知识了解并不充分,譬如对网络安全、知识产权等相关内容即使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缺乏深层次的认识。然而网络媒介的传播往往是病毒式的扩散,为了获取商业利益,难免会出现低俗化、过度娱乐化等情况,倘若大学生没有足够的网络道德,不具备相关的法律常识,自然不可避免地出现违反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的情况。
三、新媒体时代对于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思考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缺乏媒介素养教育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更是刻不容缓,如何培养出能够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西方国家的一些举措值得我们学习,即打造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学校、家庭互相协调的教育体系。
1.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在大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作为高校辅导员也应积极努力地培养学生具备媒介素养的相关能力,除了尝试依靠新媒体工具开展学生工作之外,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升对媒体的认知和运用水平。
2. 搭建校园媒介素养教育平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3-0014-02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由于新兴技术的成熟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新媒体传播以其自发的、扩张性的独特方式进行传播。新媒体传播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文化宣传的同时,其自身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广泛。然而对于现在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们,他们作为新兴的新媒体使用者,怎样才能让他们的媒介素质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新媒体究竟会对大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形成的影响
大学生在接触新媒体时,由于对其中所呈现内容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不同,形成的理解方式、需求满足程度和使用偏好也不同,同时大学阶段还属于人格发展过程中,因此新媒体使用行为对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形成的影响更是长远。
1.正面影响
(1)积极人际沟通与消弭时空隔阂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传播模式的巨大变革,重写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并对“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固有传播模式和传播思维进行解构和颠覆[1]。在大学生群体使用频率最高的手机应用里,微信、QQ等即时聊天工具使得信息沟通更为及时、互动频率更高,同时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满足了用户分享心情、表达自我的需求和欲望。用户既可以和亲朋好友等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联系,还可以同陌生人进行交流,这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虚拟交往”增加了人际传播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迅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距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玩微信、开微博,还可以在土豆网、新浪网等平台中内容,与人分享自主创作的视频或文本。百度贴吧、天涯论坛等社区空间,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创作的平台,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模式,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
(2)主动获取知识与启发开放思维
以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通过书本和教师的传授,书本上写什么大学生看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新媒体以广阔的信息量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书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获取知识,比如搜狐新闻、新浪微博、网易客户端等。这些都不断地启发大学生的开放思维模式,使之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
2.负面影响
(1)沉迷虚拟世界与脱离现实社会
“本店不提供WIFI,请和身边的人交流”,不知何时,大学生已经这么离不开手机了,睡前刷一遍微博,进教室第一件事是拿出手机,宿舍里、公交车上、甚至课堂上马路边,随处都是低头看手机的大学生。饭店、商场、KTV等,走到哪都有无线网络,同学聚会再没有了欢笑打闹,一人一个手机头都不抬,安静地让人都没有说话的勇气。因此,大学生们应当提高警惕,不能无限度地依赖手机,否则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可能性会变大,人际交往也可能会出现障碍和隔阂。
(2)“人人都是记者”的双刃剑
新媒体信息的确具有便捷和快捷性,人人都可以在新媒体上面自己的言论,不可否认,在如此便利的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大量充斥,人们不再依靠日销的报纸来获取新闻资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信息更新量更大、内容更丰富,也实现了大学生们想要发出自己声音,在社会中拥有话语权的要求。但是新媒体的信息并没有经过审查,其中不乏一些虚假信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信息传播的速度比传统媒体更迅速,新媒体的传播范围、传播内容以及公众的参与程度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且使用新媒体传播信息时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使得新媒体在传播时并不会经过审查,虚假新闻借助于新媒体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而有些大学生不能很好辨别信息的真实性,也无法核实一些信息的真实性,就无原则地传播了虚假信息。这样不经核实的报道不仅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严重的话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3)“手机人”与“充欲主义”
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日本学者提出“电视人”[2]和“容器人”[3]的概念,指出电视对现代人的消极影响。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引起了大家对“鼠标人”和“键盘人”的讨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手机新媒体的兴起,手机网民的井喷式增长,又催生了“手机人”这一话题。其实,无论哪一种“人”,本质上都是建立在“媒介依存症”的基础上。例如,手机新媒体大大地刺激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各种网购应用充斥大学生的手机,没事逛逛手机淘宝,转转唯品会,看看大众点评,无论男生女生,手机上总有几款网购APP,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以鲜明的色彩和唯美的意境展示在大学生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受欲。
二、对大学生媒介素养规范性的培养
有学者指出,媒介信息能否被正确的判断和评估以及积极的媒介信息能否有效的被传播,这取决于人们媒介素养的高低。大学生可以看做是我国媒介素养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接触媒介、使用媒介、关注媒介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大学阶段正是青年的一个最重要时期,大学阶段的人格思维特征,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新媒体采纳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思想先进、思维敏捷、积极接受新鲜事物,这些为新媒体在这个年轻群体的扩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年龄较小和阅历不足,大学生的心理尚未真正成熟,情绪容易产生波动,意志也较为脆弱,其媒介行为易偏激、易被误导,使得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到新媒体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和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对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的培养做出规范性指引。
1.法律规范
先前谈到过,虚假新闻在新媒体上面的传播使得大学生不能有效辨别新闻真实性,从而对其自身在新媒体上的媒介素养的形成有了误判,因此,首先要有对新媒体媒介审判的法律规范。新媒体媒介审判主要是通过凝聚巨大的网络民意,形成社会舆论导向影响司法公正。我国《刑事诉讼法》要求:“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而新媒体的媒体审判并没有直接地宣判责任人有罪,只是用舆论施加压力影响法院作出判决,再加上新媒体出现时间不长,人们对其运行规律并不是十分了解,这才使媒介审判的滋生得到适宜的环境。相关法律的缺失,也间接拉低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得整个社会媒介不再法制化发展。
2.“把关人”监督
把关人,顾名思义就是对新闻信息的一种审核,对积极正确的新闻信息推动其在受众中的传播,对可能造成社会价值观冲突的信息进行传播阻止的行为。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需要净化新媒体内容的传播环境。一个新闻记者是新闻信息的第一道防线,而把关人则是信息传播的最后一道防线。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而新媒体的低门槛,弱化了媒介组织把关的功能。新闻报道因注重时效性而忽视了理性导向,缺少了把关人,新媒体容易做出一些煽动性报道或断章取义性的报道,激起受众的激烈反应,特别是在一些身份特殊的人物的报道中,有意或无意地在标题上突出“官员”、“富二代”等非正常字眼,可能会引起人们的“仇富”、“仇官”心理,让舆论明显倒向弱者的一方。大学生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愤青”思维,不利于规范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因此,把关人的作用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
3.大学生的自我提升
由于新媒体的共享性、自由性、交互性、隐匿性强等特点,网络成为受众表达内心情绪的重要途径,人们从“羞涩的表达者”蜕变成“情感表达的巨人”。新媒体时代的兴起,使大学生能够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制约着这些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的认知和行为。因此在与新媒体所提供信息的接触过程中,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增强对信息的筛选和辨别的能力,要从多方信源搜集信息,用置疑的目光接触新媒体信息,对不良信息具有一定的抵制能力,要遵循选择性定律,做到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正确地、建设性地运用新媒体传播信息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避免成为无良新媒介的侩子手,新媒体媒介审判的暴力军。
4.教师的正确引导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大学教师,在新媒体浪潮的猛烈袭击下,更应当明辨是非,在新媒体的潮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因此,首先教师更应当积极了解前沿的理论和观点,虽然新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但在新旧媒体融合的现代社会中,还是有许多新媒体为在争夺受众的战争中存活下来,不惜提供虚假信息以提高点击率,为吸引眼球数和流量发表哗众取宠的新闻和报道。这种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媒体的社会效益。教师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了解到新媒体的弊端,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对学生在新媒体方面进行正确引导。并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和途径,才是对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
三、小 结
面对新的媒介环境,高校素质教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以高效的方式对大学生群体的媒介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是每个有责任感的人都应思考的问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也应该提供媒介素养的学习环境,高校教育应以新的媒介形势为背景,积极创新教育模式,运用多种素质教育手段着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理智分析信息、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从而学会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建构一个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最终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新媒体的网络环境,也展现了现代大学生的媒介素质。
参考文献:
[1] 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美)罗杰斯.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即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此外,媒介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当前我国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也就是说,学生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及系统训练获得媒介素养,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自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许多是盲目的、不系统的、不健全的。因而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情况,构建合理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并对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尤显迫切和必要。
一、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够。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也很欠缺。②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媒介实践锻炼,大学生在媒介运用与操作方面,水平普遍较低,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有待提高。③媒体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态度冷漠,当前,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提高收视率、收听率和阅读率,普遍加大了娱乐类节目的投入,却忽视了其应有的社会教育功能。④对媒介的使用不够深入。媒介,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影响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力量,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和娱乐成为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他们利用媒介学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⑤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弱。大学生对媒介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对媒介知识的学习尚处于自我判断、自我接受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⑥大学生媒介道德规范认知与自律能力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具有明显的实用和功利倾向,在思想上尚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在道德评价上存有偏差。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价、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具体内容为:①引导学生确定明确的媒介素养目标,制订媒介素养培养计划,提升了解媒介所承载和所传播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的能力。②培养受众对媒介再现内容进行评估、批判、监督和增强深入思辨的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媒介信息的价值和力量,判断是否合乎当前法律和社会伦理,增强面对媒介时的自我保护意识。③强化媒介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向大学生传授符号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判断力。④影响媒介能力的教育,促使他们具备和提高操作媒介工具的基本能力。⑤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参与制作媒介信息制品的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媒介的操作技能,知道媒介信息制品的生产流程,学会通过大众媒体信息,提高学生与媒体的互动和反馈意见能力。⑥用独立的批判性的眼光看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的利用媒介的能力,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措施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媒介在属性、特点和发展规律上不相同。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应切合我国的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政府支持及关注、发挥媒体作用、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完成。
1.政府支持及关注
社会要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因为政府出面才能更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政府部门应该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明确的法规和政策导向,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监管,通过立法确定媒介素养教育的合法性或是将媒介素养教育划入教育体系中。同时,有关部门要从法律和技术控制两方面加强网络监管力度,特别是对于大众传媒中的虚假信息的查处和处罚力度应该加强。因为网络是对大学生影响媒介形式之一,其传播隐蔽性强,且目前还很不规范。
2.发挥媒体作用
媒介作为信息特别是社会信息的管理者和传播者,既给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机会,又给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参与媒介的平台,要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①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能够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媒体和大学生联系的纽带主要是通过媒介信息来进行的,而媒介信息的产生与过滤要遵守公正标准、客观标准和社会效益标准,即不管是信息的产生还是传播,都不能为了部分人的利益而对信息进行不公正的报道,新闻报道一定要尊重实事求是的原则,防止片面性、主观性和绝对化,坚决做到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有害信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②传统媒体要注重传播的技巧,关注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心理的传播策略。③可以针对高校大学生设置一些互动性活动,以激发其参与媒介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的参与度,提升对媒介信息的自我辨识能力,以及遇到问题及时求助媒介的意识,遵守最基本的网络道德,不制造、不虚假新闻,不恶意诋毁或攻击他人,不传播破坏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任何信息等。④充分发挥媒介的优势来进行媒介知识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监督和读写能力。比如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方面要向加拿大、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大众媒体学习,发挥其优势,积极传播媒介素养教育知识。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最有力的一种措施。对于尚未走出校门,又大多求学在外的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应该是最重要的,因此,学校就应该成为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力量。①建立健全媒介素养教育保障机制。②着力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水平。③积极探索和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④选择合适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式。传授学生关于媒介和媒介素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⑤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提高其对媒介信息的判断和评估能力。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传播理论。⑦培养学生利用媒介表达意见、传递声音,以及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和为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等方式来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4.自我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需要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新兴的媒介形态保持兼具好奇与理性的心态,自主地提升自己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媒介,批判地接收媒介信息,提高媒介使用技能。①要明确自己需要什么类型的信息,根据需要信息的要求再结合媒体风格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体,化被动为主动,驾驭获取有用信息的过程,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②要对不同媒体提供的同一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劣,它们报道同一信息的相同点与相异点。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不仅国内媒体之间可以相互比较,而且国内与国外媒体关于同一事件的报道也可以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与鉴别才能了解不同媒体报道和传播信息的形式及其本质。③要学会在总结归纳不同媒体的观点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④要积累各方面的知识,要会运用自己的积累来辨别信息的真假,提高对虚假信息的分辨力。⑤要增强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学会分辨、选择利用有效信息。当然大学生在自我教育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高校的学生进行组合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增加媒介素养知识,提高媒介素养的道德水平,真正具备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
总之,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又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信息的审视批判能力,使他们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还有利于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麦克卢汉的一句“媒介即讯息”道出了媒介与社会的全部密码。受不同时期特定社会传播技术和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媒介共生的媒介素养的内涵也不断的变化。与印刷时代、电子媒介(也可以说是电视媒介)时代、以及互联网初生的时代等相比,传播科技发展到web2.0时代,媒介素养的要求和内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甚至于媒介素养的培训实施也都因依赖传播科技的进步而拥有更大的实施空间。
一、web2.0的特征与影响
web2.0是相对于web1.0而言的新一代的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2.0比web1.0更先进的地方在于它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网民在web1.0时代只能单纯的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信息,在web2.0时代网民不仅可以在互联网上读信息也可以在网上创建信息,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创建者和者。web2.0是一种技术理念或者是一种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技术理念指导下的互联网应用和技术革新,它自身的独特特性更多的是对传播和社会形态的影响。
1、web2.0的特征
web2.0的特性也是针对web1.0而言的,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用户参与和分享。在web2.0时代,用户不再是单纯的阅读者,用户可以自己得到的信息,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创建者。
第二,更加强调交互性。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点评信息的方式和网站进行互动,还可以和同一站点内的其他用户进行交流,甚至跨越站点的相互交流都可以发生。相互的无障碍的交流和沟通成为web2.0时代互联网最大的亮点和特色。
第三,以人为本。在web2.0时代更加凸显用户的地位,用户的喜好与需求全都淋漓尽致地被互联网利用并放大。
2、web2.0的影响
第一,web2.0的时代颠覆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分界线。在web2.0时代之前,信息的生产和都统一集中在大众传媒手中,受众只有看的份;当web2.0把受众拉到和大众传媒同一地位的时候,尤其是当受众的内容被传统大众传媒所引用的时候,你很难明确地界定谁是传播者谁又应该是接受者。
第二,打破了之前社会的媒体构成环境形态。模糊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分水岭,媒体构成环境当然也会发生变化。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信息,更何况越来越多的爆炸性新闻不是出自专业媒介记者之手,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你很难再说舆论的监督权归大众传媒所有,这个社会已然成为一个“楚门的世界”。
第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争议性社会问题。当受众得到全面的释放之后,互联网变成了一个喧嚣热闹的集市。人人都在大声喧哗,但是你想听的声音却听不到。人人都是麦克风,随时随地都可以上传和转发,个体无论是在网络中还是在现实社会中,无论你如何隐姓埋名甚至绝迹江湖,你都将有可能因为某个用户对你的关心而无所遁形。
web2.0带给我们的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新体验,在这种网络模式下,互联网全面渗透我们的生活,线上和线下是无法剥离的,我们在体验着新的技术理念带给我们的和便利的同时也遭受着我们自己制造的痛苦与迷茫。
二、web2.0中的自媒体与大学生相互契合
在web2.0的世界里,互联网应用产品被用得最多,最体现web2.0特色的就是自媒体了。比如博客、播客、维基百科、SNS社区、微博、个人门户网站等。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刚刚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中,三分之一的网民是20-29岁的年轻人,有将近三分之一的网民是学生。不仅如此,中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上网超过电脑上网,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72.2%的比例。在对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统计当中可以看到,排在前十位的将近有一半都属于自媒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微博和博客的使用率都有大幅增加。
以上数据说明,新一代的大学生不仅是网民的主力,而且是新媒体的主力。加之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主要是通过手机上网,而现在千元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网络套餐的推广,手机上网不仅越来越便捷,而且作为应用平台来说,利用手机玩博客、微博、社交网站也越来越便利。总而言之,大学生们是最有条件也是最愿意积极主动地拥抱自媒体的。
三、web2.0时代媒介素养的变化
社会传播技术每进步到一个阶段,社会对该阶段的受众媒介素养要求就会跟着提高,web2.0时代也不例外。在探讨如何提高本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之前,我们先看看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在培育媒介素养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
1、媒介素养的所指发生变化
不同的传媒阶段,媒介素养中的“媒介”所对应的传播媒介也都有所不同。web2.0时代,媒介素养中的“媒介”应该指涉互联网,媒介素养也主要指的是网络媒介素养。
2、媒介素养的概念变化
从传播技术与素养的交互关系上来看,不同的传播技术时代,素养的概念也发生相应的转变。印刷时代所对应的素养是传统的读写能力素养;电子时代尤其是电视时代对应的素养是传统大众传媒素养;计算机数字时代对应的素养是信息素养;web2.0时代的素养是参与式媒介素养。
3、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变化
Web2.0理念中所包含的自主、开放、分享的思想观念促使媒介素养教育从过去的“接受范式”转向“反思参与范式”。在新的范式框架中,媒介素养教育所面临的教育对象,培育目标和培育内容都将发生变化。具体来说,旧范式与新范式中所面临的媒体环境一个是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体和单向接收的传统受众组成的媒体环境,一个是开放互动的新媒体和人人都是记者的用户组成的媒体环境;前者环境单纯后者环境复杂多变。对于培育目标而言,一个是要培育出具有批判自主意识的媒介消费者,一个是要培育出具有批判反思参与能力的负责人的媒介使用者,前者重视的是受众如何更好地利用媒介信息,后者重视的是如何培育出对社会民主有推动作用的,具有担当意识的媒介创建者。旧范式的教育内容重在教授受众如何认知媒介、理解媒介内容并批判使用媒介内容,新范式下的教育内容就更加注重引导教授用户积极主动参与媒介创建、树立正确的媒介道德和伦理观念。
4、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模式变化
既然媒介素养的所指、概念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均发生了变化,媒介素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模式也要有所变化才行。“接受范式”下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探究引导模式,“反思参与范式”下的教育模式应该以行动思考为主。前者重在理论认知和理解,后者重在行动表达和行为互动关系的思考。
四、web2.0时代高校如何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如前所述,在web2.0时代,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认为高校在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方面应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老师要积极接触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
要想了解学生与新媒体的关系,老师就必须积极主动接受这些新事物,这样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才能有发言权,也才有实施的空间。
2、建立媒介素养互动教学平台
web2.0的交互技术为设立教学平台提供了可能性。这种互动教学平台可以是一个网站,也可以以博客的形式体现,总之在这个平台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要能互相交流和沟通,教师在互动中起提问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在平台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信息或者音视频文件供大家分享或者讨论;另外管理者在平台中可以聚集各类信息供用户浏览或者转载等;学生可以把作业放到平台上,教师可以在平台中批改作业,所有的作业和批改意见都可以共享。这里要推荐闾丘露薇和她的学生创建的“一五一十部落”。
3、积极主动利用新媒体开展活动
Web2.0中的自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创建,因此为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征文比赛、竞赛等方式将博客、微博等纳入到校园活动中。学生在参加活动中会更加全面认识新媒体,并学会积极主动地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事务。
4、加强与媒介之间的合作
比如英国BBC就通过“BBC在线”开展了“首次触网”工程、“校园报道”工程及“BBC链接”等媒介素养培育行动。其中“校园报道”工程已经开展了5年,虽然是在中小学校园推广的,但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另外“BBC在线”近年来还实施了多项举措,向成人和儿童提供正规的在线学习内容,如“原料”、“我的故事”、“CBBC我与我的电影”、“BBC语言”、“技能智者”、“哎呦”等学习项目。在我国湖南卫视于2012年年初推出的《新闻公开课》具有同样的效用。该节目中大学生和媒体人作为嘉宾共同探讨某一新闻话题,其他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微博或者短信来参与互动。虽然该节目是一档新闻话题节目,目的也是为了收视率,但还是从侧面起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功能。
Web2.0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传播科技和媒介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与媒介共存的其他社会系统(比如法律、道德、教育等)的改变比较滞后,于是就出现了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种种落差和问题。对于现今教育者而言,快速改进法律、道德、教育等社会子系统是不太可能,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改变媒介素养的目标、观念、内容和教育模式,以期通过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水平来应对这种落差和矛盾。
参考文献
①严静,《论自媒体视野下微博用户媒介素养》[D].西安:西北大学,2011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hlwfzyj/hl-
wxzbg/hlwtjbg/201207/P020120723477451202474.pdf
③李月莲,《web2.0与传媒教育新方向》[EB/OL].http://edb.gov.hk/
index.aspx?nodeid=6535&langno=2,2008
-6-23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与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介相互融合,新闻传播进入了媒介融合时代;随着个人掌握媒介技术的快捷,自媒体成为了时代的新宠;社会化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其成为最具影响的新闻源。这些变革,将新闻传播推入到大传播时代。
1.新闻传播进入媒介融合时代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媒介发展就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融合媒介”趋势,这种媒介被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媒介融合是一场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和社会话语重组的媒介整合,这样一种整合带来了新闻业的融合,给新闻传播带来了五类变革:一是新闻表述方式的融合,即新闻表达运用了多种媒介和互动技能来完成;二是新闻采集的融合,记者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新闻进行信息的采集;三是新闻制作流程的融合,主要是对新闻制作模式的改变;四是媒介间融合,指不同媒体之间的合作,包括内容和新闻资源共享;五是所有权融合,指不同类型的媒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其所有权可以融合为一家传媒集团,实现资源共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媒介融合成为我国新闻媒体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些变革将新闻传播推入了大传播时代。
2.新闻传播进入自媒体时代
自媒体,被称为“WeMedia”,2003年7月由美国新闻学会提出,指“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硅谷著名的IT专栏作家,《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丹•吉尔默2004年出版了专著《自媒体》,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这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个人博客、网络聊天组、邮件和其他工具制作新闻。网络时代自媒体使新闻传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就是“你”,是互联网使用自媒体的“你”。自媒体时代,社会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是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大新闻媒体已经失去了它的垄断地位,现在可以实时消息的全球观众就是新一代的草根记者,新闻在他们自己的手中。通过配备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这些从读者转变而来的报道者将来自身边的消息转换为新闻,这一转变深刻揭示了我们消费新闻过程的改变。
3.新闻传播进入社会化时代
网络的基本特征是连接,而越来越持久和扩大的连接使网络社会化成为必然。特别是今天的Web2.0时代,互联网的重心正在转向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是网络社会覆盖面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传播媒介。在社交媒体的传播平台上,新闻传播的主角是用户,用户需要是新闻传播的起点和目标。同时,社会化媒体中的新闻内容生产与社交是相互结合的,社会关系与新闻生产两者相互融合在一起。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新闻内容是连结人们关系的纽带。因此,不难理解,在争夺用户的竞争中,从Facebook到Linkedln,各大社交网络纷纷推出了新闻媒体产品。新闻服务成为保持用户黏性的竞争焦点。同时,社交网络也成为了最有影响的新闻源。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发表的报告显示,美国63%的用户通过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会化媒体获取新闻,成逐年上升趋势,社交网络正日益成为有影响力的新闻源,新闻传播已经进入了社会化时代。
二、新闻传播学教学理念变革
新闻传播从“小新闻”进入到“大传播”时代,随之带来的是新闻传播学科教学理念的变革。新闻传播学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发展日新月异的学科,新闻传播学的教学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新闻传播进入“大传播”时代,新闻传播学应从新兴媒介技术的掌握、增加社会科学课程和新媒体媒介素养三方面变革教学理念。
1.新兴媒介技术课程的拓展
媒体融合指的是不同类型的媒体的合作,包括手机和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媒体内容的数字化,再加上无处不在的高速宽带连接和上网设备的扩散,正在改变新闻传播内容的和流通方式。传统媒体平台和产业结构,需要大幅革新才能跟上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当今社会的新闻传播人才不仅需要多种掌握新兴媒介技术,还需要培养在新媒体、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之间融合贯通的能力,即跨媒介思维的能力。因此,无论是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还是自媒体的新闻传播,抑或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新闻,新兴的媒介技术是一道跨不过的门槛。在美国,根据对美国15家顶级新闻学院的调查,结果显示各家新闻学院近十年来增加了大量的新媒体技术课程以适应新闻业变革,包括计算机编程、社交媒体新闻学、大数据新闻学、数字受众分析以及新技术(如无人机、谷歌眼镜)应用等。而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中,新媒体技术的教学往往落后于业界实践。从教学课程的设置中,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科亟需建立较为完整和先进的新媒体技术课程,并且依据各大高校自身的特色培育优势课程。传统媒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性、权威性和高质量的新闻内容,而新媒体吸引年轻受众,有更高层次的互动。新媒体和旧媒体的融合是一种“化学反应”,因此,贯通各种媒介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当新闻发生时,能迅速判断,选择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报道。并能运用多种媒介手段制作出打动受众的新闻产品,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并引发关注。新闻传播学科需要建立跨媒体课程培养这种跨媒介的整合思维。
2.增加社会科学课程
在我国的学科划分中,新闻学属于人文科学,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但归根结底,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在新闻传播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新闻传播学科应该增加社会科学的课程,以应对新闻传播学的大传播时代。从历史的源流来看,传播学的产生、发展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有密切的联系,新闻学的采访构思等也遵循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可以说,新闻传播学发展至今,与社会科学联系紧密,譬如新闻媒体与其赖以生存的权力和控制力之间保持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还反过来曲解、改变,甚至挑战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在大传播时代变得日益复杂,数字媒介重构了权力关系和社会秩序。为了厘清媒介如何推进了社会和世界,新闻传播学科需要增加社会理论的课程与实践,以廓清这个错综复杂、令人困惑的媒介化世界。数字媒介社会中的媒介实践、网络化社会、网络化政治、媒介与资本、媒介与权力、媒介文化、媒介伦理与正义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社会理论的支撑。西方主流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开始重视新闻传播学科的社会学科课程。威斯康星大学新闻系的新闻本科课程设置中,新闻学的课程只占四分之一,而其余大部分是社会科学的内容,试图用社会理论课程教学启发学生发现与考察大众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40年代传播学奠基人施拉姆在爱荷华大学任新闻学院院长时,也增设了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课程。60年代,美国主流的新闻教育已经确立了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和新闻专业技能融合的课程结构。而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科发轫于新闻学的创立,一开始是沿袭美国早期的新闻学专业教学模式,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社科素养,导致大量的新闻专业学生走上媒体岗位,难以胜任迅速变革的媒体格局。尽管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科已经由新闻学拓展到新闻传播学,逐渐增加了社会学科的课程,但面对新闻传播学与社会日益紧密的局面,学科的课程设置还应加大社会理论与新闻传播实践结合的课程类别。
如今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因而各种媒介技术也快速的发展。在以往的媒体中,广播、网络、电视各成一家,而今这种模式将慢慢被打破,向媒介融合的趋势发展。而作为传媒人的新闻记者面对这种趋势,也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和压力,从而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进而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成为媒体融合时代下一名合格的、为人民服务的新闻人才。因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应该重视新闻记者的媒介素养培养,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从而研究出更好的方法和对策来帮助新闻记者提高媒介素养。
1.记者的媒介素养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媒介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受众的媒介素养、特定人群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特别是对受众的媒介素养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是对于传播者的媒介素养研究尚没有深入。
其实,记者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在整个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对信息进行选择和过滤,担当着信息“把关人”的重要角色,其价值观和媒介素养水平成为直接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时,新闻记者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他们的报道日益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辨别真伪、表达观点的主渠道,记者的传播活动对受众有重要作用,在传媒人媒介素养缺失的情况下,受众通过媒介所感受到的就是被记者所歪曲和异化的价值观。因此,提高记者的媒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对记者的媒介素养进行研究也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2.媒介融合对记者提出的新挑战
2.1信息传播环境改变
媒介融合带来了信息传播环境的巨大改变,特别是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发展,使不同媒介之间进行整合与重组、交融与互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交互性越来越强,形成了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进行业务拓展,开发了与新媒体相融合的新的媒介形式,例如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出现了网络报纸、电子杂志等,随着3G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与手机媒体相结合的新媒体,例如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等等。“全媒体”发展战略的提出适应了新的新闻信息传播环境的需要,是未来传媒业竞争和发展的主要手段,因此,对传媒人特别是新闻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新闻传播模式改变
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是这样一种流程:新闻事实由传播者通过新闻媒介传向受众。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受众更多的是出于被动的地位。但是,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单一的传播流程已被改变,传者和受众的界限变得模糊,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动性加强,新闻传播的主体由职业新闻记者独家垄断转变为记者与受众共同分享,新闻传播模式由单向线性转变为双向互动性传播,由媒介组织对大众的传播转向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
2.3新闻产品形态改变
媒介融合还带来了新闻产品形态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即基于受众层面,出现了“公民新闻”;基于新闻媒体层面,出现了“融合新闻”。随着Web2.0应用的不断普及和社会化媒体的迅速发展,受众选择、使用媒介的能力逐渐提高,从单纯的接收者向传者和受众的双重角色转变。在新闻事件现场,“公民记者”利用手机、个人博客、微博、SNS等在第一时间发出消息、表达观点,成为传统媒体报道的重要来源。这种“公民新闻”形式颠覆了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垄断,并影响了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这在突发新闻实践报道中表现尤为突出。
3.媒介融合时代新闻记者媒介素养培养的对策
由上述可知,在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传播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特点,例如,信息传播环境改变、新闻产品形态发生改变等等。这种种的改变势必会对新闻记者的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新闻记者必须要针对这些改变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来适应这种新的时代。本文针对于新媒体时代下,提出了几点培养新闻记者的媒介素养的对策,旨在为新闻记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3.1强化专业知识
就目前我国在职的大部分新闻记者来说,他们所受的教育多传统的媒体教育,即为电视、广播等专门培养的单项人才。然而,媒体融合时代下,这种传统的、单项的媒体专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新闻记者的需求。所以,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新闻记者其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媒体传播上,对于媒体融合时代下各种新的知识、新的业务显然认识不够。因此,加强新闻记者的专业知识是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首要任务。
首先,新闻记者要熟悉现代新闻传播手段,提高对新媒体的认知,掌握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如新闻记者在采制新闻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不同媒介平台要求的不同,在提供素材和采写新闻方面有所区别,针对网站、报社、电视的不同受众,不同要求,提供不同的稿件。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新闻记者不但要懂传统媒体而且对新媒体也要有一定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的媒介创造出风格不同的内容产品。其次,要加强新闻传播专业理论业务方面的学习,熟悉新闻采编业务;同时对所采访领域要有了解和认识,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提高在纷杂环境下的信息鉴别和筛选能力。
3.2熟悉专业技能
媒介融合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新闻记者不再局限于为单一媒体服务,他们可能需要同时为报社、电视台、电台、网络、移动手机等多种平台,跨媒体服务,提供报道。这也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中“功能型”记者已不适合媒介融合的要求,他要成为集文字报道、摄影、摄像等为一体的“多面手”,能熟悉掌握多种新型传播技术,精通各种现代化采编录传设备,完成新闻信息采集及报道任务。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新闻记者专业技能的再造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3.3强化“把关”意识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信息的个体从专业人员变为普通大众,这也造成了各种资讯的涌现和泛滥,面对海量的信息,新闻记者必须强化“把关”意识,在新闻报道中始终秉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删减、过滤、编辑和传播,强化主流的声音在社会舆论中形成正确的引导,发挥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对于新闻记者的影响是严重而深远的。所以,作为新闻记者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意识到这一点,不断的通过培养媒介素养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如若不然,只会被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甩在后面。同时,媒体领域的管理人士也应该认识到媒体融合时代对于新闻记者的影响,因而要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加强对新闻记者媒介素养的培养,从而为我国媒体事业的发展而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我国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导向现代人的进化链与包括所有现存类人猿在内的链条之间的第一次“分裂”与人们一度认为的脑容量无关,而是与两足行走或直立行走有关,然而向人类进化的第二次遗传学“分裂”确实与脑容量有关。自此,人们开始运用他们与众不同的大脑认识世界、梳理世界、发现世界、改造世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已有经验加以积淀、总结与传承,这样大脑的发展带来人类认知的发展,而人类认知的发展又带来大脑的不断进化,以接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信息的生理构造与能力。而使这个良性循环得以实现的中介便是媒介,它是传播活动赖以进行与实现的基础。
传播媒介就是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方式或工具手段,任何传播都离不开媒介,同样任何媒介也都服务于传播。随着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传统媒体与电子媒体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引发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流方式、认知渠道,甚至物质生产与物质消费活动、精神生产与精神消费活动也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具体而言,传播媒介是人们传递信息、获得信息、交流情感、获得知识与技能、传承经验与文化等所依赖的工具与手段。
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从语言产生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人类传播本身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不过,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这个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
如果说印刷媒介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从20世纪20年代广播出现开始,人类进入电子传播时代。广播、电视、网络相继出现,在媒介高度融合的今天,传统的报纸媒介也正在面临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变革。数字技术的革命意义并不仅限于通信和媒介领域,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所指出的,它通过全面改造创新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使我们社会生活的全部,包括工作、生活、教育、娱乐,都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一)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从而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二)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电脑兼有信息处理、记忆和传输功能,其信息处理的速度快、精度高,记忆也比人脑更加牢固和准确。(三)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过去,无论是报纸、书籍、电话还是传统广播电视,其功能都是单一的,相互之间缺少兼容和联接,数字技术则把分散的文字、音声、画面、影像媒介都整合到一个有机互联的传播系统中,迎来了多媒体传播的新时代。
二、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认知、理解、筛选、使用、判断、批判媒介及其内容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传播媒介也日趋复杂与多样,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进行传播活动的方法与形式越来越丰富,信息更是以飞快的速度增加,甚至成为事实上的第一生产力。传媒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为了紧跟传媒变化引领的时代变化的步调,获得更多的信息与机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认知,人们在运用传统方式进行经验传承的同时,还要具备更多的媒介素养来顺应媒介变化带来的影响,从而使传播得以以更生动、更丰富、更多维度的方式实现并顺利进行。就现代社会且对一般大众而言,笔者认为媒介素养具体体现在:(一)大众操作各种媒体的常识与技能。现代媒体日益多样的同时也日益复杂,如智能手机、电脑网络、IPAD、电子阅读器等新兴媒介,操作并不简单,从开关机到打字,从搜索引擎到电子商务,现代媒介的操作技能纷杂多样。这就要求大众在使用媒体之前要先有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二)大众使用诸多媒介来满足自己需求与欲望的能力。现代社会虽然各种媒介相互交融渗透,但各自本质价值与角色还是不尽相同,这就要大众了解各种媒介各自的优劣性,对媒介有基本的理论知识,从而游刃有余地选用媒介,调度媒介,用最快最便捷的方式让媒介实现自我的诉求。(三)识别信息、“物尽其用”的能力。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是第一生产力,人们找工作、查阅信息、人际交往、关注世界、掌握机会与挑战、娱乐、接受知识、填充认知空白等,依赖的都是媒介。而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无用甚至有害的,人们要有最基本的素养来界定与识别。(四)做好信息把关人。随着网络及智能手机的发展,个人媒介发展迅速,传者和受者之间已没有明显的界限。这就要加强大众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教育,让人们在享受“创造”的同时,有保护自己和他人隐私、利益的意识,以谨慎、客观的态度和操守做好信息的把关人。(五)制作和使用个人媒体的能力。新的传播媒体使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要想和群体保持联络,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与朋友分享自己身边的新鲜事,利用现代技术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了解和利用媒体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媒介日益纷杂,我们的媒介素养也要紧跟节奏才能抓住时代的节拍,游刃有余地应对挑战、把握机会。
数字时代使得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专业人员数量也越来越多,门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然而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的日益成熟与发达,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开始加入“传播者”的行列,而也有越来越多的媒体为人们成为“业余传播者”提供着机会与平台。这在电视广播时代是不曾有的现象,那时观众只是受者和消费者,反馈是缺乏并且不及时的。而网络的发展使得反馈变得异常及时,并且引发了更多变革。最初一般大众参与传播的方式是论坛,一般大众第一次尝到了作为传者的乐趣,而后交友平台如QQ、电子邮箱等又极大地催生了人们作为传者的热情,再到后来的视频文字分享平台如土豆、优酷,再到现在的微博,媒体给一般大众创造了越来越多“传者”的机会。同时,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盲区而引发的争议也越来越多。从技术到法律到素质,有很多和媒介有关的知识是需要普及的,媒介素养教育又将从专业走向普及。随着网络的发展,社区媒体即个人媒体开始出现,传统意义上的传受双方界限不再明显,这时媒介素养教育又从专业走向普及,小学有计算机课程,在大学也应该变成如大学语文一般的公共基础课。随着社区媒体、手机网络的发展,媒体似乎成为人们生活中和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资料,而每个人是信息的接收者亦是发出者。
作为“个人媒体”的主要力量———大学生,针对他们的媒介素养的普及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针对大学非传媒专业本科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给出一个可行性方案。
媒介素养教育通常是指对媒体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但随着媒介的日益多样和交融,社区媒介已成为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即一般大众作为社区媒介的主要创作者,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成为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而大学生又是社区媒介创作的核心力量,针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应当成为像大学语文一样的普及课程。本小组针对对媒体有兴趣同时想得到更多了解的大学生,计划以讲座的形式开设公共选修课,以一学年为一个周期,每两周进行一次讲座。
以下是第一学年的讲座内容。(一)媒介及媒介素养。这是第一次讲座的内容,意在梳理和介绍关于媒介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般性知识。(二)媒介发展史。媒介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广义上讲,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传播,因此对于媒介的介绍是意义深远的。(三)媒介素养教育的历程。伴随着媒介的发展,人类也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媒介素养教育,并且这种教育是根植于社会制度和媒介发展、生产技术多方面基础之上的。(四)被动媒体与主动媒体。被动媒体主要是指受者就以消费媒体为目的的媒体形式,主动媒体主要是指受者也可作为传者的媒体形式。在讲授概念的基础上,列举现在社会上最典型的案例并加以分析。(五)大众媒介与社区媒介。主要介绍数字媒体时代社会中并存的各种媒体,并以大众媒体和社区媒体两个维度进行划分。(六)社区媒介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性应用(以多个网络社区媒体为案例)。重点介绍主要的社区媒体及操作使用技巧。(七)网络隐私与自我隐私的平衡。匿名是网络的主要特征之一,匿名之下应该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隐私并且尊重他人,不要走法律盲区是至关重要的。(八)传播道德及规范教育。即简要介绍一些传播法律法规。正如新闻学者布莱尔所言,“这些记者不仅要被培养得知道如何写新闻,而且能够理解他们所报道的那些事由此生成的社会”,让学生们具有基本的传播操守。
[4]刘好光.新媒体发展报告提出中国微博用户主体是青少年[EB/OL]..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2009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http://.cn/hlw
fzyj/hlwxzbg/qsnbg/201206/t20120612_27431.htm.
[6]张茂聪.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12(1).
[7]王瑜.“浅阅读”现象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养[J].新闻传播,2006(5).
[8]Elizabeth Thoman. Skills &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EB/OL].http:///reading-room/skills
-strategies-media-education.
[10]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