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1 09:21:53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例1

二、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以通过四级为目标,对《要求》所规定的分类多样化要求则较少重视。这一现象已引起部分高校和学者的重视,且已经就体育、艺术大学生英语教学展开相应研究和实践,并已取得部分理论成果。如王严,田慧(2011)等则提出了体育专业学生教学的目标、重点及相关措施,探讨了大学英语大班课的主要弊端并提出一些对策;我们利用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并提出其对三级后英语教学有关师资、课程设置及教材等问题的观点;建立科学的、有新意的大学英语课评价体系,是推动学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大学教学评价必须是全面的,实事求是的,着眼于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学生是否达掌握知识、了解文化、是否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评价上,要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三级成绩、四级成绩为标准,以检测、考试、竞赛为方式的局限性评价。建立以大学英语基础知识、技能、、人文素质、课堂表现、考勤等综合评价的标准,形成教学过程、成绩测试、竞赛和学生自评、互评同步进行的综合性和形成性评价体系。

三、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例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09-02

语文课堂是动静结合的课堂,非语言教学艺术是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种无声艺术。语文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表情、体态的变化和动作来传递信息的教学艺术。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梅拉宾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曾于1971年提出一个公式: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总效果=7%词句+38%语调+55%肢体动作。由此看来,非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堂语文课上,教师略带微笑的面容,温暖的目光,端庄而不呆板、明快而不轻率的仪态,会给语文课定下一个愉快的基调。无疑,语文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是独具美的特色的。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过美育,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指明“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研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融入美育的思想,是语文课程必需的任务;而将美育思想融入独具魅力的语文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中,更是会让两者相得益彰。

关于非语言的分类,划分的角度不同,它的种类也不一样。结合语文教学实际,从实用的方面考虑,这里重点谈面部语、眉目语、手势语、空间距离语四种非语言形式,并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它们各自与美育的融合。

一 面部语与美育

在面部表情中,微笑是传情达意的一种重要语言符号。微笑作为表情中最基本的语言信息,常常以一种鼓舞或抑制对方情感行为的方式作用着接受方。笑,在生理机制上有它先天的因素,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语文教师应使自己的微笑成为一种示范,一种内心世界豁达开朗的示范。微笑实质上是一种爱心的表现,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以微笑对待学生,学生就会觉得教师亲切、可信。同时语文教师的微笑也是一种激励的表达,它能促进学生克服困难并更加热爱学习。如在一堂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在面对没有回答出问题的学生时,没有过分的批评话语,相反地,微笑在他的脸上显现,学生原先紧张的心情也因此放松下来,在心里默念自己能行,下次一定加油回答上教师的问题。这就是微笑面部语带来的美育功能,语文教师动人的微笑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美的能力。而且,学生在教师无声的微笑中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二 眉目语与美育

眼睛是心灵之窗,目光是一个人深层心理的一种自然表现。人的喜、怒、哀、乐均能从目光的细微变化中表现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目光语的运用可以使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传达“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语文教学是师生双方双向交流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善于感悟、翻译学生的目光语,善于根据学生眼神反馈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案,学生也应从教师的目光语中洞察教师情感的微妙变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他能凭借学生的的眼神看出学生对他提出的问题是懂还是不懂。当教师走上讲台,以传神的目光讲授新的教学内容,又以探索的目光捕捉学生的眼神时,学生会感到教师在时刻关心自己,信任自己,并形成一种融洽的、默契的课堂氛围,而这种氛围是通过眼睛来营造的。可以说,教师的目光是一种永不磨灭的形象美。学生从教师的目光语可以看出教师心怀博大、志怀高远的精神面貌,可以看出文本流露的真切情感。这不禁让人想起著名特级教师韩军,他在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读到动情处,声音哽咽,泪眼迷离。很显然,此时学生从韩老师眉目语中得到一种直观的感受,也感受到文本传达的真挚情感,使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美感的共鸣。而此刻,教师的人格魅力也通过动情真实的眉目语,深深印在学生的心中。

三 手势语与美育

手具有丰富的表情功能。手势,是主体运用手指、手掌、拳头和手臂的动作变化,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态势语言。对语文教师来说,运用各种手势激发学生想象,增加情感表达力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独具意义的。

在语文教学中,好的手势能使语言表达生动、清楚,并得到强调。首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运用好情意性手势语。这种手势语,主要用于带有强烈感彩的内容,能表达出演讲者的喜、怒、哀、乐。它的表达情深意切,感染力强。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穿过黑暗,走向黎明”的语句时,主动做出向前冲出去的手势,做昂然奋进之态,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勇往直前的浩大气魄,感染力得到提升。不仅如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示性手势语的使用。譬如在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不管答案是否全面,作为一名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教师,都应利用鼓

掌或向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手势语向学生传递鼓励之情。另外,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还应适当使用象征性手势语。这种手势的含义比较抽象,如果能配合口语,运用得准确、恰当,则能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联想,给学生留下鲜明具体的印象。很显然,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一双灵动的翅膀。可以说,想象丰富的人,审美感受必然丰富。

四 空间距离语与美育

空间距离的变化,可传递某种信息,表达某种感情。有研究表明,随着教师和学生距离的缩短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机会的增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与有效次数也随之增加。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利用好非语言艺术中的空间距离语。如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环节时,教师可适时走下讲台去,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讨论,去指导、帮助学生的讨论。这种近距离的交流容易让学生形成亲切感,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而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容易受到感染熏陶,容易激发自身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学习态度。

再如,在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融入学生,和学生一起读书、写作、口语交际,而不再把读书、写作和口语交际单纯地看作是学生的份内事,而是以身作则,在语文实践的大家庭中,和学生一起沟通听说读写。此外,语文教师还应注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注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 结束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使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将美育与语文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融合,更是语文教学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体现。

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渗透美育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美育的正确观点,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是极其重要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美育光照下的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的探索,必将大放异彩。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引发学生想象并能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得到良好的熏陶,最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这种能力在以后的社会交往中继续得到发展。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例3

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现在的局势真可以用“战国时代”来形容一当然,这也绝非坏事,战国恰是成就诸子百家的非凡时代一正是这样一个争鸣的状态,使得许多同仁及有识之士对本课程的价值、意义及解决方案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凡的成果,为进一步的探索铺平了道路。笔者所在的学院是一所着眼于培养学前、小学师资的高职学院,本课程以两节一学年的方式开设,约72课时。笔者长期从事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及大学语文教学,愿意解剖自身处境,为这样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大学语文的教研,提供一个案例,以供同行及研究者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小学艺术教育专业与语文素质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了一门新型的课程——艺术(综合),随即推出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将该课程的性质确定为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与经典性。为了培养与之配套的师资,2002年我院率先开办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定位于一专多能型的培养目标,着眼于专业与教育能力兼备的培养规格,课程结构上力求基础全面、专业凸显。”也就是说,作为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素质更高更全面才行”。

我院该专业培养规格有这样两条,“通过艺术各门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非艺术相关学科关联的学习实践,获得广泛的良好文化艺术素养”(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进行教学分析、反思、评价,总结的能力,文字、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的实际应用能力,能掌握学习方法,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对专业教育理论及教育发展新动态进行研究的能力”(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良好的语文素质对提高专业感受力、想缘力和表达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基于以下前提:各类艺术均与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联系紧密,语言艺术在其中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艺术的创造需要一种内在的动力,也就是说艺术类学生需要将所学的文化知识内化成情趣和气质,并与专业素质融为一体,成为专业成长助推力。

二、大学语文与课程体系

单纯地讨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容易陷入某种想当然,笔者认为不可单纯地着眼于某-(1课程,问题产生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解决的途径也必须是建立于这样的关系之中。正所谓“广摄四旁,圜中自显”。

(一)大学语文与其它语文类课程。在我院的《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文化课程中的语文类课程分别设置有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教师口语、应用写作、大学语文四门。

1.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是基础课程。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要义即:使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由于学生水平因素的制约,完全按高中模式进行教学湿然有困难,好在没有高考的压力,给因材施教留出余地。笔者认为,可行的做法就是处理教材,结合学生对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的思考,添加关于艺术随笔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现实中,高中阶段的教学只能使学生具备初步读写能力,准确地说,就是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还相当薄弱,认识也还处于肤浅层面。因此,在表达实践中,其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2.教师口语是-一门偏重于技能的课程。语音标准,口齿清晰是对艺术类学生的基本要求。对此,学生重视,学习热情也高。该课程以一节两学年的方式开设,同时,结合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解决普通话语音问题,此外,通过朗诵、演讲、辩论等口头一般表达技巧的培养,有效地分解了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课程在口头表达训练的压力。但由于课时量少,对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在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以及深刻性上还存在不足。这部分不足将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得到提高和强化。

3.应用写作,“具有很强的普适性。通过以例说‘法’、以例学‘法’,使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得益彰”(詹昌平.应用写作·编写者的话·校本教材),同时,针对性地练习与专业切近的事务性文体写作,如串词、策划案、广告文案、调查报告、教案以及简历的制作等。有效分解大学语文写作教学方面的压力,并与大学语文形成互补关系。

以上三门课程均在特定时间段里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大学语文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策略。大学语文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语文类课程体系中,在语文素质与言语生命力培养中,肩负着整合、提升、强化的重任。

(二)大学语文与专业主干课程

在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职业技能训练上,有艺术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分音乐方向、美术方向、表演艺术方向的专业主修和辅修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业课程中有一批艺术鉴赏与艺术理论课程,如美术基础理论、艺术欣赏、艺术概论、美学原理、儿童歌曲创作(音乐方向必修)、音乐欣赏(音乐方向必修)、中外美术简史及欣赏(美术方向必修)、中外舞蹈简史(表演艺术方向必修)等。这些课程大多处于五年制的中后期,与大学语文类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使大学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与能力的总目标更具可操作性,笔者将之归结为“能说会写”四字。“能说”即面对公众条理分明地发表见解(要求脱稿表述)。“会写”即能写文章,对于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即属于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一般而言,专业教师不会进行专门的写作指导,但却期望学生能“写出思路清晰且具有说服力的文章”。

一个关键,即学习者对于本专业的理论课程投入过少,将直接导致整体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成为一大难题,同时也将波及大学语文对语文素质与能力提高这一愿望的实现。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即“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是对课程实施的谋略与策划。

(一)引导正确的认识,让大学语文——母语高等教育成为言语成长的内在需求。艺术类学生通常具有这样的个性特点:性情开朗活泼,感性思维能力强,其中尤以审美感受力最为出色。此外,乐于接受新观念,热衷自我表现,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人文学科的学习,纪律观念较差。表现在语文课的学习上就是学习热情不足,甚至出现排斥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不涉及个人意义,且具有某种紧迫性,那么,学习者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学习。因此大学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的问题。也就是要揭示出课程与学生个人之间的意义和价值,且处于某种紧迫状态。其次,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课程,不是通过基础阶段教学就可以完成的。在教育不得不看就业市场眼色的今天,对于语文教育,尤其需要一份特别的远见与信心。

(二)“能说会写”的有效达成。应该说,“能说会写”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大学语文处于高等教育中语文学习的最后时期,必然面临把关、整合、提升与运用等问题。说与写,即是应用,是言语能力的最终体现。,

1.以“人文·艺术”专题教学为线索,于具体讲授中凸显语文。(1)将讲读课时压缩至总课时数的一半,为“能说会写”训练留出余地。虽然讲读课是“见效慢”的直接体现,但精彩的讲读课却是深度阅读的示范与引领,是“能说会写”的前提。为避免陷入“内容不够深入”以及“不能引人入胜”的境地,教师须全面深入文本,找准“语文点”,才可指望学生跟随而来。因此,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进而引人入胜是大学语文讲读课的至高境界。(2)为了保证课程的精彩度,可多位教师优势互补,以接力课方式进行授课。(3)自编大学语文教材,以艺术精神、美学漫步、文化价值三个专题二十一个篇目,期望学生关注艺术之根本、审美的价值取向以及各文化形态之间变化与交流等论题。此外,在思想成熟,眼界开阔,塑造自主的人格,认识自我生存状态等方面,编选有大学灵魂、思想自由、青春呼唤、生存智慧等相关专题与之匹配。(4)通过阅读优秀文艺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其具有较扎实的语文根底,从而能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课程。

2.以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为“会写”的日标。这里所说的“会写”——艺术类文章的写作——包含有创作,但更多的是指伴随着专业学习而进行的一系列文字表达。这样的文字表达是有层次的,低的层次是一些片段的、零散的体会、感受和理解,高的层次是较为深入的、系统的对艺术的欣赏、阐释和评论。大学语文与专业理论课程有望合力经营的即是后者。文章写作与文学创作有天壤之别,文学性写作是属于艺术思维,属于感性思维,但艺术文章写作更多的是理性思维、属于抽象思维。从事艺术文章写作,与其他文章写作一样,需要经历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比较鉴定、取舍定夺、深入开掘以及驾驭语言的艰苦过程,必花费脑力,发挥潜能,才可完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还有:

(1)使学生将写作意识渗透于日常的专业学习中。如果怀有写作的意图,那么,在专业学习中,就会更加细致地观察——一如绘画中的写生练习一般,充满了细致丰富的感受——这样的经历和意识有助于在语言书面化的时候精致地选择词汇,而不至停留于含混粗疏的措辞。

(2)消解对借鉴的认识误区。在前人研究的精华面前,初学者总是直不起腰米,不知道该怎样吸收与运用所收集到的资料。因此,学生首先要学会“转述”——即用“自己的语言和笔调叙述资料的观点,并在文中为引用的观点的来源加以说明并表示感谢”。墩师不仅应教会学生具备分辨“合法转述”与“非法转述”的区别,还应使其具备“合法转述”的能力。比如可练习从材料中提炼他人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这一步最为关键)。至于该如何缓解专业理论功底不深的担忧,最好的办法是先将自己的思路写下来,再查找资料并加以充实。

(3)虽说“文无定法”,但终究还是有“法”可依的。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等是文章构成要素,应遵从其基本规律。在此,笔者认为,尤其应当使学生牢固掌握的是文章写作的基本原则——清晰、精确、简练。对于文章,“清晰”意味着深入思考,分出层次,“精确”意味着察无误,敢下判断,“简练”意味着舍弃多余,直取价值。也就是说“清晰”重在分析细化,“精确”重在揭示本质,“简练”重在去除多余。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例4

作者简介:刘芳(1981-9),女,湖北荆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比较研究

文学,是塑造青少年心理的重要手段,其令青少年在日常的学习与文化熏陶中养成了知书达理、明理懂事的性格,对青少年精神塑造起到了良好效果。相对的,美术教育则精华了青少年的心灵,使其感受并认知艺术,从而塑造良好的审美价值与审美眼光,这对其未来步入社会,创造社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见,文学与美术在青少年精神教育、心灵教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将二者融为一体,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与精神发展拥有着一定的可行性。

一、语文教学融入美术教育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在理论方面研究,语文教学是通过渗透与讲解文学与文字来影响并建设青少年心理的教学手段,相对的,美术教学则是借由人类天生的艺术感与情感宣泄欲望,通过艺术表现形式来催动青少年情感领域与情感表达的手段。如果说语文教学在青少年成长中是塑造理性与感性的方法,那么美术教育便是抒发感性,探索理性的无止境之路。由此可见,掌握语文教学这剖析理性与感性的方法,去探索美术教育这条抒发感性与探索理性之路,在理论理解之中具有可行性。而且,通过语文教学去领悟艺术魅力,再借由艺术之魅凸显文学的艺术气息,二者相辅相成,无论是对于语文教学的巩固,还是对美术教学的深入理解,都将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可见,就理论价值而言,语文教学有助于美术教育的深入与浅出,而美术教育又能辅助语文教学,令其活性化与直观化,更便于受教群体理解与认知。

(二)实际价值

相较于理论价值,语文教学融入美术教育中的实际价值更加令人振奋。众所周知,文明在衍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是通过文明与文明间的对撞才孕育出全新的文化模式。举例来说,动画这一文化模式,便是文学与艺术的完美碰撞擦出的灵感火花,其将艺术与文学巧妙融合,创造出了有别于影视类作品的全新文化模式。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在现实生活中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其不但令文明发生了质与量的变化,同时也将为受教者带来全新的身心体现,令受教者无论是语文知识,亦或美术知识,都有所了解、有所认知,并通过美术生动的画面,对语文文字留下生动印象。与此同时,美术借由文字的叙述与渲染,则更便于观赏群体感觉与认知艺术画面,从而促进观赏群体融入到艺术的感官享受之中,名状艺术所带来的感受冲击。

二、语文教学融入美术教育的必然性

当前,由于文化建设被逐渐认可并重视,因此教育改革与创新也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此其中,语文教学融入美术教育秉承着三点需求而进行着逐步完善,这充分说明了二者融合的必然性,也同样凸显了二者融合的社会价值。

(一)精神丰盈的需求驱动

首先,驱动二者相互融合的主要因素在于人们精神生活的逐步丰盈。可以说,随着物质水平的日渐提升,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渐觉醒,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后,人们开始深入思考精神世界的建设。在如此大背景下,两大精神塑造学科自然而然走入人们的视野。众所周知,语文作为我国文化传承与推广的重要途径,其内涵的众多文学知识与文字解析对人们心理与思想的塑造十分重要,因此自古以来语文教育虽然更变过形式,在内容上却相去不远,而就其数千年的培养发展来看,大大的推动了我国民族思想建设的良性发展。相对的,美术教育在我国起步发展也历史悠久,虽然其形成独立教育体系却为近代,但从史料看来,自古的文人墨客皆寄情于山水,书得一首好字,画得一笔丹青。由此可见,文学与艺术自古便如影随形,二者之间相辅相成,陶冶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学素养。现如今,人们的精神需求日渐急迫,对教育教学的精神塑造要求也逐渐增高,这对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需求动力。

(二)社会构建的需求促成

其次,促成语文教学的美术教育融入另一方面是由社会构建需求推动的。当今社会,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加剧,不但影响了教育教学发展,同时也催动了社会整体建设的和谐与完善。因此,立足于社会群体的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社会理论应运而生。然而,根据目前的研究表明,和谐社会的构建仰赖于全体社会群体的知识素养建设,其不但要求社会劳动群体拥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其在思想道德建设、精神审美建设等众多方面都应具备相应的水平。作为社会基层的普通群众,只有其整体精神水平建设得以提升,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平、稳定、繁荣、发展。因此,应当前社会构建的需求,教育体系做出了极富现代社会特色的应变调整,其中促成的新型教育模式之一,便是语文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与融合。其不但确保了社会构建需求中人们精神与思想的提升与稳定,同时也保证了社会构建中审美价值的正确体现与情感宣泄方式的正确选择,大大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并且确保了社会氛围的高雅与艺术。

(三)改革思路的需求完善

最后,确保语文教学融入美术教育的最佳手段便是教育改革思路的需求。众所周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推行的基本教育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为我国培养出一系列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充实了我国急待发展的社会建设。然而,随着社会建设的逐步完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其弊端所在,越来越多的受教群体将考试视为自身学习的目标,弱化了教育传承文明的职能作用。因此,全新的教育模式,新颖的教育手法探究,是目前教育改革的研究重点。在如此的大背景下,迎合教育改革思路需求的全新教育手法应运而生,其中语文教学的美术教育融合便是较有成效,且较为实际的做法。其侧重于语文教学教书育人,并融合美术教育培养情操的特色,实现一个课堂,两项培养,双管齐下,功效乘方的结果。

三、语文教学融入美术教育的最佳结合方式

(一)融文入艺,彰显艺术文学性

在语文教学融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如能很好的渗透到美术教育之中,无论对艺术作品的文学性彰显,还是对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彰显,都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选取合适的融合点,促进两者科学融合可以有效实现艺术作品的文学性凸显。对此,教育者可以参考文献古籍,将古人的诗词歌赋与丹青画作结合教学,特别关注古作旁附诗文的作品解析,从作者附文推测并剖析作者心理,从而令受教者更好领悟原作者绘图时的心境感悟,确保其理解附文意蕴,并且对艺术作品的文学性有所认知。这样不但能有效彰显画作的文学性,同时也熏陶了受教者心灵,使其更深刻的领悟画作的文学性与意蕴,并被画作的艺术魅力折服。

(二)协文助艺,凸显艺术感染性

文学艺术之所以会深入人心,不但是其文笔曼妙的吸引力,同时也因其感染性较强,可以迎合观者心理,并对观者领悟力与感知力认知要求较低。相对的,艺术作品在感染力上也能达到同种效果,但其抽象的艺术表达及独特的宣泄特点,对鉴赏者专业知识与感悟力的要求相对较高。由此可见,艺术作品若想达到单独印象观赏者的程度,除非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达到,而这对学生受教群体而言,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面对抽象艺术教育时,教育者可以借由描绘该抽象作品的文学作品或者艺术评论对该作品进行讲解,从而保证以文助艺,实现艺术的更深层次理解,增加艺术作品的感染性。

(三)迎文生艺,尽显艺术表现性

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借助语文教学手法,迎合文学作品,创造艺术作品,是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最佳融合的又一体现,而其巧妙的融合,将尽显艺术的表现性。当前,在美术教育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美术感受力,同时也推荐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其是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与推动学生感受表达的重要手段。而在美术教育中引用语文教学,可以依靠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性来转化为学生宣泄情感的艺术灵感。举例来说,对字体的艺术绘制,对诗词的画面演绎,对文章的意境渲染等手段,将最大程度的彰显美术教学的表现力,并促进语文教学内容的艺术表达。综上所述,借由当前社会形势、人们心理需求、素质教育建设为背景,语文教学和美术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就当下而言,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融合要结合语文教学特点与美术教育特点,从而保证在引用语文教学入美术教育中融合点接洽的科学与完整,通过融文入艺来彰显艺术文学性,并借由协文助艺来确保凸显艺术感染性,同时运用迎文生艺确保尽显艺术表现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应根据教育内容有效选择,从而确保其对受教群体的精神及审美引导,促进其塑造良好的心理性格,满足社会建设需求。

参考文献

[1]杜学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浅谈语文教学与美术的整合[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3:146-147.

[2]谢金勇.善用形象思维教学,提升美术特长生语文学习效果[J].新课程(中),2015,02:130-131.

[3]胡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探索[J].新课程学习(上),2015,02:4-5.

[4]王瑛.在高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培养美术特长生审美能力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例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73-0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语文的定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更需要我们激活课堂,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我这一学期在《课标》精神的指导根据现有的语文教学内容,运用艺术教育手段,在课堂上尝试开展艺术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辩证认识语文教学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艺术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在语文教学的框架内,用艺术教育的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课标》的基本理念看,语文课程最终目的就是“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但是,语文学科是一种工具性学科,其工具性的特点使课堂教学难免带上某种趋同性。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因其无误性的特征,可以为孩子自身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广阔自由的活动空间。一方面,艺术教育中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以及书法等艺术手段的教育功能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语文课堂教学也能为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和艺术情操提供舞台,真正达到《课标》“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要求。这一点也反映了《课标》关于“多综合”的精神:“…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因此,语文教学要富有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学科,使学生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主动去探求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化。

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的艺术教育因素

《课标》把一、二年级化为一个学段,是因为一、二年级阶段孩子心理特征相对明显,从艺术教育的角度看,这个时候孩子思维正处于意象期艺术思维阶段,《艺术课程标准》在这一学段设定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标准,也就是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依照四方面的内容标准,深入挖掘出语文教材内容的艺术教育因素,使语文教学和艺术教育在教材内容上达到协调统一,为完成教学任务提供可行的基础。

现行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课文内容涉及面广,有古诗、儿歌、童话故事等等,生活味道浓厚,充满童真、童趣。以《大自然的语言》(《语文》第二册15课)为例,这是一首反映自然现象的儿歌,用孩子的口吻表达出来,童趣盎然,亲切自然。若从艺术与生活的角度看。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自然;若从艺术与情感的角度看,可以引导学生在欣赏和体验中,练习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情感,进行思考讨论;若从艺术与文化的角度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化符号了解自然与文化的关系;若从艺术与科学的角度看,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某些媒材,配合身体动作、声音、绘画等形式表现身边的自然变化等等。

在《课标》精神的指导下,语文教材处处都有艺术教育的痕迹,只要我们认真探索,深入挖掘,每一堂语文课都将充满艺术色彩。我们可以结合汉字的不同造型,从文字的起源为学生讲解汉字的审美特征,让学生喜欢我们的沐浴,喜欢我们的汉字,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可以发挥教材中的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性的特点,融入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让学生在色彩、线条、歌声旋律、动作节奏中感受生活,积累生活。我们也可以发挥教材中童话故事的叙述性、想象性的特点,融入戏剧、舞蹈等艺术手段,让学生模仿、表演中体验生活,宣泄情感。

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技术

前面我们分析了艺术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目的在于确立语文教学课堂中的艺术教育概念,这是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是优化设计课堂教学和组织教学过程的依据,课堂教学就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针对低年级同学的心理特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得以优化和组织。低年级同学思维处于意象期阶段,这一阶段是儿童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对所认知的事物的共同特征能有一种简化的形象表达,是儿童最天真、最可爱、最富有表现性的时期。因此,老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尤其要发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作用,充分运用体验教学、直观式教学、谈话教学等教学手段,创设游戏活动场景,在师生语文实践的互动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我在《小小的船》(第一册10课)一课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艺术教育的尝试。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作品,文章用儿歌的形式展现了想象的奇妙。在教学中我只要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1、请把你见过的小船表现出来(提示:可以用画画,折纸等方式)。

2、(请同学们把作品贴到黑板上),试比较小船和月儿的异同。

3、朗读课文。想想“我”为什么能够坐到月儿上面。(提示:把自己的想象形成画面)

4、用演唱的形式把这首儿歌唱出来

课堂上,学生动笔、动手、动口、跺脚,好不热闹。同学们围绕第1个问题兴致勃勃地艺术创作着,有的画出各种各样的船儿,有的还用折纸、有的还用撕纸,手段各式各样,这是对脑中已有的形象感知和艺术创作,体会月儿与船儿在形象上的异同。接着,学生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大胆踊跃,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爬梯子,有的说是飞上去,有的说是乘飞机,乘宇宙飞船,这样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不经意间得到锻炼、提高。而后,我因势利导,要让孩子们当一回小作曲家,自己用旋律哼唱这首儿歌,这样的设计目的就是要孩子们在自己的表现中体会艺术的真谛和汉语,语言的美感,在最后播入了《小小的船》这首歌的音乐,在音乐中,同学们跟着唱,我还让他们跟着节拍跺脚、拍手。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例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274-02

前言

多元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复杂化、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化、信息流通范围的扩大化等系列过程的必然产物,这是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地理环境所造成的,是由世界各民族的不同文化的长期积淀、发展形成的,也是事物发展多样性的必然结果。简单地讲,多元文化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多种性、多重性和相融性。

教育是我们人类文化继承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由于世界各国交流越来越频繁,一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开始尝试对本地的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的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美国、英国等各国的多民族问题逐渐被教育所关注,多元文化已经初步呈现出来。20世纪60年代,举世闻名的黑人民权运动产生,教育问题理所当然地成为这场运动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此以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流。著名的美国教育学家班克斯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育进行过详细而且权威的研究,并且获得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认可。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的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引入我国,这对我国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对多元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作为有着明确教育目标的多元文化教育,众多学者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有意将文化多元化,而是要将众多的多样文化有机地整合起来。因此,多元文化教育推崇的是平等的教育和共享的文化,这是作为全球一体化的社会所彰显的教育。

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艺术类专业的英语教学历来是块难啃的骨头。随着我国高等学府的扩招,更多的专业能力强、术科成绩高的艺术特长生有机会走入高等学府。但是,这给高等院校的英语等基础课的教学带来不小的挑战。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文化底子薄、基础差、对英语兴趣不大,由于我国高校对艺术类学生的英语课程的实行没有采取任何不同的教学模式,使得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一直都不太理想。同时,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的英语四级和六级的通过率一直不高。面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旧模式受到冲击和挑战,如何制定出针对性强的英语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的难题之一。本论文将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研究和分析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面临的实际困难,并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模式。

一、艺术类英语教学研究现状

对于西方的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我国是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的。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宝贵的研究成果。沈银珍在《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中》(2006)一书中提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是多样化和现代化。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更注重保留自己的独特文化以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因此,在不同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要呈现多样化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范雁(2007)认为大学教学的实质是传递文化,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上就是文化差异的教学。因此,这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充分地掌握两种语言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背景下的不同的文化,其中包括习俗、节日、政治、经济等。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涉及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以此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情况受到了普遍的关注,究其原因有多种。许多专家都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谭燕保(2004)认为许多基础课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大多选择考取艺术专业,通过这一途径进入大学的殿堂。因此,相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好并且有能力考入师范和医学类院校的高中毕业生,艺术类考生的基础文化课的成绩相对要薄弱。这势必造成艺术系生源总体英语基础薄弱的现状。李观仪(2006)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一书中分析导致艺术类学生英语成绩一直不理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的原因是缺乏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其指出,出于种种原因,有的是因为来自社会的误导,有的是出于自身的意识不强,大多的艺术专业学生认为艺术专业非常特殊,他们认为与大学英语相比,专业课更加重要,今后的发展与英语程度关系不大。因此他们认为,英语成绩好坏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因此思想上的消极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懈怠。有鉴于此,针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困难,国内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马乐梅(2007)认为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尝试,设定出适合高校艺术专业学习特点的多元教学内容和多元文化评价方式。王振平在《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和对策》(2005)一文中提到,高校要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大学英语学习的兴趣,从源头上解决艺术专业大学英语学习的困境。陈建生(2005)、李庭乡(2004)等学者认为要分别从把好招生关和建立奖惩制度等方面解决在多元文化下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学习问题。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模式

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课程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种种的问题,这无疑对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需要学校和教师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激发兴趣,加强对学生的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让学生对所学对象产生不可抗拒的倾注力和兴趣,就能长久地保持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由浅入深,因势利导,使学生真正理解英语的魅力,激活学生的快乐思维,树立学生信心。由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思想活跃,拥有广泛的兴趣,可以针对这些特点为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外语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兴趣中去学习外语。我们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第一,开展并且创办外语角。在外语角里,学生可以和老师互动,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就某一学习问题或者看法展开讨论。并且更使学生有机会和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就外语学习或其他的某些问题用外语进行交流。第二,使用学校公共资源,比如学校的广播站为学生播放当下学生感兴趣的英文歌曲和英文新闻等,以及转播国外的体育赛事,使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英语的存在。第三,充分使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收看英语节目、登录外语网站、结交国外的网友等。外语学习的方法和形式越是丰富,越能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越能充分地补充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

(二)采用分层次教学形式

分层次教学是从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与个人意愿相结合进行分班,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1]。其教学层次不同,要求不同,学习目标也有所不同。这种教学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难度有别的课程,以达到每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学习程度的班级学习的目的。分层教学是增强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加强思想意识

从教育心理学着手,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此,我们认为只有当学生充分和了解认识了学好英语的重要性的时候,才会真正地、积极地去学习英语知识,从而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以期达到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的目的。因此,我们对艺术专业学生强调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方法。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关的专业英语。因此,学好英语这门工具学科不仅是大学教育的必要内容,更是获取专业知识与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国际的艺术交流越来越频繁。艺术事业的发展要与世界接轨,不懂外语的艺术人才是不合格的。所以艺术系的学生学好外语有其重要性。

(四)课程设置上的调整

学校应当对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建议在艺术类考生入学之后首先对其进行诊断性测试,大纲的制定和教材难易程度的选用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基础。以语言输入理论为标准,建议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到艺术专业学生的现有水平,要在已有的水平上进行合理的知识提高,使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切实可行的。通过这样的手段,不仅提高了艺术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更重要的一点是使其英语真正地得到提高。随着大学英语四级的改革,可以看出听力和翻译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应在提高学生英语基础的同时,适当增加听力翻译的部分。通过此手段加强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实际的应用能力,帮助艺术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真正地向应用型教育转变。

三、结语

艺术专业的大学外语教学一直是公共外语教学中公认的薄弱环节,其相关的教学研究也少。随着这类院系的扩招,大量的艺术大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如何提高这类学生的外语教学效果成了相关教师研究和实践的客体。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由于存在诸多问题,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课程及教学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对大学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及高校英语教师应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相应的英语课程调整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要根据其自身专业的特点进行课程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戴庆宁.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5,(12).

[2]范革新.英语教学策略与方法[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4.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例7

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是素质教育,其中艺术教育应占据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体验的水平,深层次的目标在于通过陶冶情操、提高个体在情感与理想方面的和谐程度,提升他们的品格。现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的,艺术教育可极大地提升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外语类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本次调研拟以某外语类院校的艺术教育为蓝本,探究现存的问题,借鉴清华、北大等高校的优秀经验,探讨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的创新模式。

一、调研对象及基本方法

本次关于外语类院校艺术教育模式的调研选取的外语院校地处西南一隅,拥有两个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八个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调研采取问卷调研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其中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295份,调研对象均为该校外语专业学生,访谈调研的对象为学校涉及艺术教育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

二、调研的基本内容

本次调研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调研对象接受艺术教育的基本情况。调研显示,31.5%的同学在自学或已经选修了该校的艺术类课程,10.5%的同学是学校艺术类团体的成员,40.9%的同学参加过该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校的艺术教育覆盖面较小。于此同时,"外语工具论"的观点普遍存在(78.5%),使得调研对象对完善自身综合素质的愿望十分强烈,调研显示87%的同学希望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调研的第二部分是外语专业学生对艺术教育的感知度。艺术教育是一种涉及艺术史、艺术创造、艺术欣赏、艺术评论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课程,它集历史、艺术、哲学等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于一体。另一方面,艺术教育关系到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与人的感知力、洞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情感体验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等关系至为密切。调研显示,75%的同学了解艺术教育及其作用,认同艺术教育对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意义:其中68%的同学认为艺术类教育有助于审美经验的提升;85%的同学认为艺术类教育有助于语言感知力和表达力等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59.7%的同学认为该校开展艺术类教育有助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70.7%的同学认为该校开展艺术类教育有助于知识结构的完善。

调研的第三部分是关于该校外语专业学生对该校艺术教育开展情况的感知度。在调研对象对该校艺术教育第一、第二课堂开展情况的评价中,43.7%的同学认为该校的艺术教育开展得好,56.4%的同学认为开展得不好。

具体而言,关于"第一课堂"艺术教育课程方面的调研显示,由于还未实行学分制改革,该校艺术教育的课程64门,主要形式为文学类,占80%,与其他如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课程并列选修课表,未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对学生选修艺术教育类课程无强制性的要求。由于学科因素的限制,该外语院校缺乏专业的艺术教育教师授课,目前开设的艺术教育的课程主要依教师申请而定,现共67名教师授课,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8人,讲师38人,助教3人。教育管理部门对教材和教学内容未做相应规范,亦未设立行之有效的课程考评机制,针对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管理与监督基本流于形式。问卷调研显示,61.3%的同学认为该校艺术教育课程种类少,39.4%的同学认为课时量少,43.6%的同学认为师资较弱,43.6%的同学认为缺乏硬件设施。

关于"第二课堂"艺术实践教育的调研显示,该外语院校的艺术实践教育主要隶属于该校学工系统。2009-2010学年,在全市"唱传讲读"宣扬主旋律的背景下,由校团委组织排练、参与演出27场次,演出人员主要由校大学生艺术团成员组成。该校艺术团成员共10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近1%。调研显示, 65.7%的同学认为该校开展的艺术实践教育不具有面向全校学生的普及性。由各学院开展的艺术实践教育,由于主体多元,缺乏系统的管理和有效的沟通、合作,导致第二课堂艺术实践教育的主题相对分散、重复,所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内容也比较单一,并未发挥艺术教育优势的最大化。

三、调研的结论

该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的旧有模式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第一课堂的艺术教育,二是第二课堂的艺术实践教育。调研显示,该校艺术教育第一课堂的开展形式主要为全校任选课,艺术教育课程由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和面向以艺术团学生为主的艺术实践类课程两部分组成,由教务处负责。该校的艺术实践教育主体多元,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及各院系团总支均有参与。艺术实践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艺术类晚会、讲座以及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的校内外艺术实践活动。

调研显示,该外语院校的艺术教育的旧有模式存在管理主体多元、管理制度缺失、物质保障不足的问题,这导致了该校艺术教育难以发挥其优势的最大化。具体主要表现在第一课堂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艺术教育考评体系等多方面的缺失;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由于主体分散、主题分散、重复,并未发挥艺术教育优势的最大化。由于缺乏比较专业的艺术教育引导和训练,学生从艺术实践中收获的信息、得到的锻炼相当有限,难以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内化为美育素质的修养。

美国艺术教育学家列维与史密斯合著的《艺术教育:批评的重要性》一书中,为艺术教育设定了以下四种目的:培养文明感、孕育创造力、传授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和提供工具评估人们读、观、听的对象。这四种目的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从而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良好教养的通才。

四、外语类院校艺术教育的创新模式

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曾这样表述文学作品与人的语言感知力和表达力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我觉得某种瘟疫侵袭了人类最为独特的机能,即使用词汇的机能。这种危害语言的时疫,表现为认识能力和相关性的丧失,表现为随意下笔,把全部表达方式推进入一种最平庸、最没有个性、最抽象的公式中去……文学,很可能只有文学,才能创造出医治这种语言疾病的抗体。"因此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创建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的新模式,首先需提高学校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规范学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提供制度保障与物质保障。第三要完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建设、共同发展。最后要建立和完善艺术教育的评估体系,以评促建,实现艺术教育在外语院校发展的项目化、系统化、科学化,最终实现艺术教育优势的最大化。

(一)提高认识,重视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的实施

艺术教育之所以长期处于"点缀"与"摆设"的边缘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与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应该认识到,艺术教育能够丰富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塑造其人格的全面发展。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加强措施,保证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规范管理体制,确保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科学的管理制度是艺术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笔者认为,建立由校领导直属领导的校一级艺术教育中心,十分必要。这一机构将吸收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关于艺术教育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建立适应外语院校实际情况,具备科学性、系统性、规范化的艺术教育管理制度。将有组织、有计划地针对艺术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的具体问题与学校有关部门积极磋商、密切协作,确保外语院校艺术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三)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加强艺术教育实践环节

1、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

外语院校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应该紧密贴合外语院校的实际,充分体现外语院校的特色。根据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的原则,参考清华大学的课程设置,应开设包括音乐、戏剧、舞台、美术在内的几大门类,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面的课程。结合外语院校学分制改革,确定至少一门艺术教育课程纳入选修课必选学分范围,使外语院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呈现广覆盖、多层次、高质量的特点。

2、师资方面

"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谓有大师之谓也。"雄厚的师资队伍是艺术教育走向正规化,并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与在校学生的比例多在0.1%以下,清华大学艺术教师与本科生的比例为0.1%,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这一比例是0.43%。外语院校的教师多数具备外国文化的专业学习背景,可以充分利用此项优势,鼓励这些教师开设外国文化类艺术课程,鼓励热衷于艺术教育的教师参加培训,培养艺术教育的新生力量。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其他大学间进行艺术教育师资资源的整合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可以营造学校重视艺术教育的气氛。

3、加强艺术教育的实践环结,探索艺术教育途径的多渠道,以艺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应高效衔接,使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互补,促进艺术教育的目标整体化。在全校范围内,应坚持多主体之间的沟通、合作,确保主题与形式有统筹地多样性,创建展示外语院校特色的艺术实践基地,定期召开艺术节、外语晚会等主题活动,最大程度地扩大受众面,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教育的平台。

(四)以评促建,建立和完善艺术教育的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的建设是推动和实施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的保证。笔者认为,该评估体系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针对管理体制的监督。具体包括对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经费保障、执行力的监督。二是对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教学、艺术实践效果的评估。具体包括对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的监督;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施、教材的评估;对艺术实践教育方面的评估可着重从实践活动的数量、质量以及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三是对学生艺术教育水平的测评。学生是艺术教育的实施对象,是艺术教育效果的直接体验者。针对学生艺术教育水平的评估可着重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两个方面进行测评。具体可包括参与艺术教育的数量、掌握艺术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前后变化以及在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价值观、审美情趣等方面前后变化的评估。

参考文献:

[1]贺志朴.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列维,史密斯.艺术教育:批评的重要性[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王小舒.凌晨光.审美艺术教育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4]项仲平.邵清风.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5]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M].杨德友,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6]王娟娟.美国艺术教育思想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

[7]王冀生.文化是大学之魂.高教发展与评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4).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例8

首先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语文教材除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大多是以作家精心塑造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的。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本身就渗透着美育。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方面在于:一是传授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文字的音、形、义,语言的组织与思想的表达,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手法等。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培养与陶冶,即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对待他人等等,也就是常说的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正是一系列的文学形象。

二、强化与促进德育的功能效应

语文美育是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强化与促进德育的功能效应,有利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语文美育的因素十分丰富,它深存于课文的内容与形式中,因此,在语文美育中,语文教师要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美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等特点,其途径和方法具有灵活性。语文美育,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感受认识美、鉴别欣赏美、表达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

三、明确语文美育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和美育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同一体中的两个方面。既不可抹杀美育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更不应轻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师生披文入情,引发联想和想象,在充满愉悦的情景中感受美、鉴赏美和评价美。语文美育产生了陶冶情感、开发智力、强化道德观念的作用。枯燥乏味的说教,纯理性的条分缕析,就必然会抹杀语文教育固有的以情感人、再现情景、寓教于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不是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事,而是有许多具体的、实际的事情可做的。通过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美育与语文教学联结在一起的媒介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美感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学就所涉及到的文学作品而言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作家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用一定的艺术手段创造出来的艺术美。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作为一种美的存在就成为欣赏者的美感对象。学生学习文学作品时,就会涉及到作者的审美情趣、审美经验,也会伴随着自己的审美意识去接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从而接受美的教育。在分析课文时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内心活动去体现人物美的本质的,让学生自己作文,塑造一个美的形象,并把它们当作学习的楷模,使学生逐渐具备这些美的品质。

在语文教育中,教师通过所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滋润学生们的心灵,引导学生们去感受去体验并正确鉴别这无所不在的美,乃至掌握创作美的方法和手段,养成爱美护美之心。

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创造美、享受美

在教学中从语文美育中,教师找到了这一拨动学生心弦的窍门,就会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情”的世界,通过移情,使学生的情感频率与作者接近,产生情感共振效应。教师若能体验其情景,把握其情调,不失时机地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就可以通过物我融合,通过移情和认同,学生与作家的思想感情、课文的艺术形象产生共鸣。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经常教育学生创造一个美的环境,如校园的美化、教室地面整洁、学生衣着整洁,不说脏话,不在教室打闹等不良行为,然后在一个恬静的环境中,师生心情舒畅的情况下上课,效果会更好些。这即“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能够欣赏和感到的。”所以,语文美育一旦纳入了美育的轨道,课堂就会注入生机。

五、加强语文教师自身的美育修养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例9

【关键词】

语言艺术;高校;思政教育;作用

一、引言

良好的语言艺术能够保证教师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语言艺术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同样能够达到这一效果,因此,高校必须提高对语言艺术重要性的认识,及其对思政教育的作用,这样才能保证思政教育效果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

二、什么是高校思政教育语言艺术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工具,在世界上广泛存在,而语言艺术主要指的是通过一系列手段,使语言能够更好的发挥其效果、达到更好的交流目的的一种艺术。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以汉语言艺术为主。大量的实践结果表面,将汉语言艺术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对于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这是由语言艺术对于语言精准性的特殊要求决定的。通过对语言技术的运用,教师可以使所说的每一句话均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性,这能够减小学生理解语言的困难,同时也就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中所要传达的思想。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语言艺术的特征

高校思政教育中语言艺术的特征主要包括科学性、贴近性、以及启发性三种,四种特点是支撑着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以下文章主要将其展开来进行了分析。

1、科学性特征

科学性是高校思政教育中语言艺术的主要特征。所谓的科学性主要指的是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需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要充分适应目前社会以及政治环境的发展特点,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语言的主要出发点与立足点,这样才能使其更加符合思政教育的要求,同时,利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手段,对于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也十分重要,因此必须得到教育部门足够的重视。

2、贴近性特征

除科学性特征外,贴近性也是高校思政教育中语言艺术的主要特征。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思政教育具有枯燥以及单调的特点,教育过程通产会通过讲座等形式来完成,这与当今社会高校学生发展的特点相背离,因此也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对这一方面的学习兴趣,对于思政教学效果的提高十分不利。贴近性主要便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对语言艺术的运用需要充分考虑到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及交流的特点。例如: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地了解目前网络上较流行的事件,将其应用到具体教育中,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对于教育效果的改善十分重要。

3、启发性特征

启发性特征是高校思政教育中语言艺术必须具备的一项特征。所谓的启发性特征主要指的是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的对思政文化进行灌输的方式,要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行启发,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有关思政方面的知识,这对于其学习效果的提高具有很大价值。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以身示范,根据思政教育的要求去做事,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行为得到启发,使其认识到规范自身行为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思政教学水平。

四、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作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手段,能否合理运用语言技术关系着教师能够很好的与学生实现交流,同时也关系着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将语言艺术合理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当中,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培养十分重要。大量实践显示,语言艺术的运用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非常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效果也就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由此可见,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教育者的学识以及语言水平。高校思政教育的枯燥性是导致学生对其缺乏学习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想要使其教学效果得到改善,就一定要将语言艺术渗透到教学当中。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博物馆以及历史纪念馆等场合,使其民族责任感以及历史使命感得到激发,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的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章不难看出,将语言艺术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对于思政教育效果的改善十分重要。思政教育本身十分枯燥,如果延续传统的讲座等培养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不是十分高涨。语言艺术以其科学性、贴近性以及启发性的特点著称,实践证明,将其应用到具体思政教育当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于思政教育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值得被各大高校所关注。

作者:裴文翠 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例10

语文教学与别的学科(例如数、理、化)是很不同的,它有自身的特点。从教学内容上看,宇宙人生,包罗万象,诗文词赋,万紫千红。从教学形式上看,听说读写,全面训练,课堂内外,不拘一格。语文的内容与形式如此多彩,展示在语文教师面前的应当是一片广阔的天空,也决定了它是一门艺术特质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是语文美育的一面大旗。在中外文学史、艺术史上,文学与艺术互相阐发现象是常见的,多种多样的。这些文学与艺术相互阐发下的共同的知识点、交叉处和结合部,都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艺术教育渗透提供了有机切入点。

二、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艺术教育

1.语文教学与绘画艺术

中国古代有诗画同源之说。特别是题画诗的兴起,显然是派生于绘画艺术的发展。在讲解这些诗作时,展示被题诗的画,就大大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王冕的《墨梅》等。课本的插图,加上书前彩页中的图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可以以图导文,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通过文图的衔接点让学生拓开思路,获取新知识。可以以文带图,引导学生由文字意境进入绘画图景,再回到文字中以加深理解。学生都有好几年的绘画训练积累,也可以沿文设图,让学生在课文教学前给课文配上插图,这样将绘画引入教学,进行美的训练,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很好预习。另外,网络的普及为教师找到吻合课文内容的写意画提供可能,这些画能直观地展示出特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他们的审美体验。

中国许多美丽的绘画典故都是启发想象的精典。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等。联想和想象是学语文的重要能力。所以也可以借想象成图。高明的作者在描写事物时,常常会借助色彩来传达内心的感受。譬如《药》的结尾的景物描写,作者运用的是一连串的冷色调:两顶“花白的头发”、“几朵青白的零星的小花”、“支支直立的枯草”、“铁铸一般的乌鸦”,即使有一点暖色,也被淹没在冷色之中:“一个破旧的朱漆圆蓝,外挂一串钱锭”……显然,要充分理解作者借这阴冷的色调达到烘托悲剧氛围的创作意图,就必须引导学生去感受色彩的审美意味,把它当作一幅画去欣赏。

2.语文教学与声乐艺术

声乐艺术是以声音和音乐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包括音乐、朗诵、演讲等。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披文入情,以情动人,增强感染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审美愉悦,一种心灵共鸣,是教学过程渗透声乐艺术所能达到的良好效果。

努力把握课文内容的精髓,选择最能为内容服务的背景音乐,放入最恰当的地方。如以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配合《荷塘月色》的重点段落,用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乐曲配合《聊斋志异》的有关课文,以贝多芬的《命运》导入《我与地坛》,用歌曲《长城长》导入《内蒙访古》……学生走进教室就自然进入学习情境,优美的各具风格的音乐使他们惊喜、陶醉、激动、亢奋。

汉语言文字既是表义文字,又是表音文字。教材精选的诗词声调平仄相间,韵脚和谐自然;散文词汇丰富,修辞巧妙,句法灵活;古文骈散交错,语言节奏富于变化;……这些课文给人以语言的音乐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朗读,读出字句的音乐节奏,读出文段的情感色调。出色的朗读能诱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从中因声见形,凭声见情,走入作品之境。所以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并把它称为“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新课标也要求教师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音乐和朗读还可以结合起来。配乐朗诵,易于诱发联想和想象,创造特殊的情感氛围,形成美的意境。有些古诗被谱成相应的曲调,可以以唱带读,以唱促读,强调自身显示出来的感情氛围来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内容。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

利用课文中有限的几篇演讲词,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结合单元知识中关于演讲稿与演讲技巧的知识短文,指导学生进行演讲训练,又是一种声乐艺术渗透。

3.语文教学与戏剧艺术

语文教材中有中国古代戏曲和现当代戏剧的传统篇目,如《窦娥冤》、《雷雨》等,又新增加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等西方传统戏剧作品和《等待戈多》等西方现代戏剧作品。教材的编审者将戏剧单元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传统的语文课把中国戏曲的独特个性,中西戏剧的不同观念,西方荒诞派戏剧的特点等都淹没在诸如思想内容、人物性格等分析中,使学生失去了一次戏剧艺术的宝贵启蒙,而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初步知晓戏剧奥妙并对此产生兴趣的未来观众和演员,则是素质教育对语文学科提出的富有价值且饶有兴趣的课题。

如可从不同的戏剧手段入手,最后归结出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各自不同的美学原则。西方人对戏剧理解为对现实的摹仿,追求对生活的再现,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求真;中国人对戏剧理解为对现实的模拟,追求对生活的表现,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求美。悲剧《窦娥冤》的喜剧性结局就是一个证明。

教材中的戏剧节选,本身就是剧本。还有,教材中的小说大多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和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小说改编成课本剧。这些都可让学生表演。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戏剧演出的实践,既能感受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美的丰富内涵,又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

4.语文教学与影视艺术、书法艺术、建筑艺术

在课文教学中适当渗透影视艺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讲解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节选篇目时,可结合观看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的相关片段。在学习《蜀道难》时,可让学生作摄影师,看看哪里用长镜头,哪里用特写,能更好表现作品的主题,让学生体会用文字展示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还可在作文教学中结合当前电影进行影评训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对艺术的敏感性,使他们开阔了视野,感受了生活,活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

汉字是通过不同的笔画组合相区别的,横直竖平、准确点画是写好汉字的基本要求。从审美角度讲,每个汉字就是由笔画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成的一幅完美的图画。在汉字书写教学课中,要对学生在字体结构的整体摆布、间架构建等方面提出明确规范的要求,并介绍各个书法流派的艺术特色。在涉及古今汉字演变的情况时,还可以渗透一点古文化教育,把书法艺术与弘扬中华民族古文化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另外,教师漂亮的粉笔字,批改作业时的硬笔字,也能充分展现汉字线条造型,结构的规范,引起学生视觉上的直观审美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结合作家笔下的中外建筑,介绍中外建筑的艺术名作,使学生受到建筑美的熏陶。如雨果对巴黎圣母院的精细描绘,如《诗经》中对古代建筑艺术的歌吟。在说明文《故宫博物院》中,可突出设计者的帝王权力思想,在《苏州园林》中可突出设计者的处处入画的自然之趣。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例11

一、时下体育艺术专业学员的语言表达情况

不难发现,在体育艺术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运用语言能力薄弱的现象,部分体育艺术专业的学员在实习时很难清晰表明观点,有关内容讲解条理混乱,整理思路与逻辑能力较低。尤其是对于本身就较为复杂的理论内容,更是不能做到采用简单明确语言表述出来。然而一定程度上将文化学科上的知识水准作为衡量语言技巧方面表述能力的标准是不为过的,大多数体育艺术专业学生都没有较高的文化分数,这是体育艺术类专业方面的一大特点,便是放宽了对文化课程分数的限制,普遍招收体育艺术专业分数达标的生源,这就使得体育生、艺术生在文化成绩上处于其他专业学生知识素养之下,在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下,自然就反映到了语言方面的表达与应用上,长此以往,这样的体育专业、艺术专业的学员开始畏惧在公众场合发言,也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有学生主观上想要突破这一瓶颈,却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表达观点时条理不清、语句混乱,一直深受苦扰。

二、探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摆在第一位的是理清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性地位。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对人的素质水平也愈发要求严苛,语言表达能力构建了与人沟通合作的桥梁,是自己能力提升的前提条件,一名优秀体育或是艺术人才就更要在这方面达到一定高度,对于体育艺术专业的学员来说一定要增强自身的语言表述能力,克服过往仅仅认为专业知识过硬就能上岗工作的想法,同时只有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完善自身,改善语言表达能力上的不足,也才能够就业,才可以潜移默化之中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1.研习诸多文化理论。在语言表达上,相关文化理论性知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体育艺术类专业的学员就更需要多了解名著知识,不断丰富与发展自身知识储备,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锻炼思维的效果,重构逻辑方面对语言的整理能力。例如,关于音乐这一环节,一旦同诗歌诵读连接起来便会发挥出巨大功效,这二者通过艺术相连,诗与音的和谐让学员既能学习语文知识,又能深受艺术美的启迪,在朗读中强化语音能力,从而为口头语言表达打下基础。持之以恒,这样充分调动各感官学习语文表达技巧的方式是最有助于培养体育艺术专业学生的法宝。

2.完善革新套路,系统化课程安排。对待体育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学中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力求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活跃课堂,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创造出许多语言表述机会,真正达到教学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力的初衷。同时要借鉴一些经验,设置口语方面考核项目,加强体育艺术学员对语言表达的重视。站在校方角度,也要切实根据体育艺术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要求,系统化语言表达训练相关教学课程,部分基础性课程要设置在公共课程之中,有利于引导学生真正选择,使体育艺术专业学生将来就业、社交方面都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创造出训练语言能力的空间。对于体育艺术专业学生而言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之中得到磨砺,拓展训练语言表达的空间,方可将语言基础知识与用语技巧逐步内化为能力、素养。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提高人文素质、锻炼语言表达的重要路径,必须发挥出这些有形文化资源的作用,组织学生构建语言表达社团,不定期开展讲座性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朗诵、演讲、辩论赛为媒介搭建起学生语言交流、语言表达的平台,充分激发这些体育艺术专业学员的热情,让他们渐渐通过竞赛、活动提高语言表达掌控力,继而朝着全新体育人才、艺术专家方向迈进。

一名优秀体育工作者或是艺术工作者不可避免地要求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才可以在各类体育、艺术竞技活动中实现对专业内涵的针对性了解,取得更好的成绩,一旦具备了有效体育、艺术的用语技能,更使得任何体育活动与艺术比赛开展时,以极强的语言带动能力真正带领周围的人主动投身于此,只有如此,才会不断推动体育艺术专业学员完善自身,最终体育、艺术型人才转型才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