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09:24: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65-01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普遍深入,语文教学无论是从教学目标、要求还是从结构、体例上看都蕴含着全新的教育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教育气息。笔者在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感悟颇深,通过新课标的深入解读和实践,以及和传统教学的对比,对当前语文教学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些想法与思考,下面结合本人教学经验谈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与反思,以供同行参考。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定位
在原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是师本位,一言堂。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说;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老师只有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学习的伙伴,才有可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同悲共喜,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站在合作者的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的意识,主动的意识,参与的意识……
其次,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关系。特别是在课堂以外的生活中,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者,而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可以倾诉包括学习在内的任何内心体验的人,教师是理解、支持学生的人,温暖学生心灵的人,是慰藉学生灵魂的人。
再者,教师是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学生不能领悟的,在生活中解决不了的,需要教师帮助的,教师在鼓励的同时,给予学生以帮助,使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心灵的“困境”,获取更多的乐趣。
可见,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是为学生现在学习和今后学习服务的人。
二、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与社会
新课程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班教学。
新课程特别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新进展,如各科教材都大大增加或加强了与当今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尤其那些与当前学生生活、当今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拓展学习广度。
另外,新课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就是强调知识的运用,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强调各项知识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这些课程理念,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体落实。
三、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这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强调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强调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强调口语交际,等等。新课程所强调的这些素质中有一些是纸笔测验等考试方法所无法涵盖或无法充分测查出来的。如果教师在实践中只重视考试所关注的那些方面的素质,势必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这一课程追求最终落空。
四、关于语文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270-02
课程在教育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依据课程的要求来进行组织开展的,因此课程改革在教育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施途径,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开展,势必对课程改革实施的成果有重大的影响,而要想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就必须有明确有效的教学策略,语文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采取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意义重大。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课堂、课本是传统的“三中心”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题海战术成为了教学活动中主要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见物不见人,严重地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调动,学习的内容严重脱离实际生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动手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活动、教师视为新“三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主要的作用不是要给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是要观察学生、理解学生、倾听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内部以及外部),与学生积极互动,把课堂活动看成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而不是一家主导满堂灌的“单边活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认识到学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具有个体差异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把研究性学习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传统教学方式的部分内容是和新课程的要求背道而驰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一种能和新课程要求相吻合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实践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新课程标准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到必修课当中,因此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应该把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应用于教学之中。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自主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相对应的就是“研究性课程”,研究性课程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载体。“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归纳、整合、开拓、提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则可以从学科领域细化、深化生活中的主题。”[1]“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2]“我国研究型课程是基于素质教育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而产生的,因此对研究型课程本质的认识离不开对研究性学习的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研究型课程则是一类专门基于研究性学习方式并为了更好地、全面地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载体”[3]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民主调控和启发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快乐地自主、合作探究语文现象,生成性地发现并掌握语文规律,主动整合并应用相关语文知识,创新性地去解决语文课题(问题和专题)并建构语文素养、张扬言语生命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4]民主性、自主性和合作性、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和创新性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显著特征,这也是新课程要求所在。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反思
(一)合作讨论成为新形式
新课程改革后,在学习方式上更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分组学习作为学习方式为培养这种合作能力提供了良好渠道。分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资源与信息的交流与整合。在完善并扩展知识面的同时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情,使课堂有着浓厚的文学氛围。但是分组讨论的运用不当会使美好的愿望难以实现,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应付而讨论成为了阻碍课改发展的屏蔽。其表现为:第一,讨论的内容不合理。没有含金量的讨论内容没有思维价值可言,一听就会的内容被老师推上了讨论的高度,没有价值的讨论只是对时间的浪费。第二,讨论时间安排不合理。其一是讨论时间不足,学生讨论蜻蜓点水般开始,没有深入便被叫停,这样一来,讨论成了的花瓶。其二是讨论时间过多。讨论结束,老师 没有别的安排,学生没事可做,松散的课堂成了学生休闲聊天的场所。其三,讨论中分工不明确。讨论组成员中没有明确的分工,讨论无法可依,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变成了开会,或是者,优秀者永远是发言的人,其余成员则是永远的听众。老师就变成了旁观者。其四,讨论形式一成不变。无论何时何地何种课堂,老师“讨论”一声令下,同学们便凑在一起或是说个不停,或是沉默不语,时间一长,学习与参与的热情消失殆尽。
(二)信息技术的不合理运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也能为学生提供新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强有力的学习工具。但是在在信息工具强大辅助功能的表面下,我们也要认清它工具的实质。我们不可以否认传统教学方式的积极作用,如果信息工具应用过度,会使语文的魅力有所削减。表现为:其一,板书被课件代替。粉笔被鼠标取代,老师将板书都输入电脑,变成课件进行展示,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违背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其二,语言文字被图片所取代。语文教学的实质是通过对语言的感知来挖掘文字的深层内涵,从而可以达到与作者在心灵和思想的沟通上产生共鸣。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将优美的文字语言替换成了图片,片面的追求对于学生感官方面的刺激,剥夺了他们的想象空间。文字博大精深的魅力无从体现。其三,老师的朗读被录音所代替。朗读是每个语文老师应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然而,课堂上再也听不到老师富有感情,抑扬顿挫的朗读课文,机器的声音抹杀了学生如痴如醉的眼神。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多媒体教学的贯穿始终,学生成了观众,看的只是热闹,并没有参与学习之中。
(三)变味的课堂教学评价
对于一个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评价的科学与否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课程改革提倡要多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成绩,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和深入研究语文知识的决心。当鼓励在课堂上发挥其作用的同时,运用的不当也随之而生:其一,语言苍白。老师的评语永远都是“好”、“不错”、“真棒”之类的词语,让人觉得乏味而空洞。老师应该运用丰富的评价语言,和适当的体态语言。丰富真实的情感才能让学生感到亲切,从而受到鼓舞。反之,评价语形同虚设。其二,滥用表扬。不管学生回答了怎样的问题,或简单或复杂,评价语都是一成不变的,这样一来,有人会觉老师的表扬获得轻而易举,有人会觉得老师的表扬一文不值。不但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会使学生对老师的真诚表示怀疑。
二、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优化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民主、和谐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关爱,多一些尊重,让学生喜欢接近你,改变过于冷漠的、缺乏沟通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路上的指引着,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感,言传身教,既要做学生的严师,又要做学生的朋友,使二者相得益彰,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二)多元对话
对话不仅仅是师生对话,促进师生间的和谐发展,还有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话、多元化文本解读,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进行心灵的碰撞。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激发解读的兴趣,使学生的思想得以解放,激起学习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落实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三)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已然是一种趋势,这就要求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让信息技术有效的发挥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整合信息技术的时候,要转变观念,不仅仅是利于信息技术进行演示作用,还要把它看作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把信息技术贯穿到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有效的发挥其作用,推动语文教学的革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反思,要及时掌握教学的情况,减少教学中的不利因素,不仅是对自我教学进行反思,更要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反思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华,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思想上的解放,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通过反思,改进教学策略,从而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教学过程中学生想问就问,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甚至想摆出个什么姿势也随心所欲。有些教师误以为对学生提出要求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于是便不对学生作任何的要求和约束,任学生尽情地张扬,没有了任何秩序和规范,这种“无规范状况”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课堂氛围的活跃,而导致的却是教学效率的低下。
2.许多教师对课堂评价还应有更清楚的认识
评价是什么?评价应该是“欣赏”,是“激励”,还应是“导向”。教学改革使得教师确实放下了“架子”,改“呵斥”为“呵护”了,教学氛围也的确使学生身心感到愉悦了。但是,在课堂评价中以下几种情况应值得我们反思:一是部分教师还不会评价学生,把握不好评价的时机,不会从学生的表现和语言之中挖掘出评价因素,评价语言平泛,语调平直,缺乏情感。二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往往缺少个性和价值。总是“你说得真好!”“你说得太好了!”等这样的既空又泛的放之四海皆管用的一路赞歌式的评价,长时间的这种缺乏个性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也逐渐变得不以为然,连精神上的慰籍也没有了。一堂课中,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得体,就能达到很好激励效果,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更好,积极性就会更高。
3.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科学、合理
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份依赖课件。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课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二是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楚,致使主次不分,宾主倒置。多媒体课件的便利和优势再多再好,但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在授课中我们感觉到,部分教师的课有明显的教师跟着课件跑的倾向和痕迹,教案是根据已有的课件来设计的,教学进程是由课件来控制的,教学节奏也是由课件来决定的,致使课件占据了教学的主导,而教师则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和跟随者,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我们还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但同时还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要用得更科学,更合理。课件使用得好了,的确能为我们课带来新鲜的空气,能增色出彩,不然则只会是适得其反。
4.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但如何关注,如何求得实效,还需我们合理把握
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努力倡导“自主、互助、学习型”的学习方式也正是课堂教学改革所努力的方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被教师广为使用。但在授课中也发现,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多,实效少。不少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有的教师把问题一提出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问题则只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也去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的合作讨论则根据没有时间的保证,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说几句话时间就被终止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组织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首先,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其次,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当学生的确遇到疑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去合作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再次,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范围,合作气氛要民主,要各抒己见,诚心参与,并且要有时间保证。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指导或者把这些原则作为我们选择教学形式的决策依据。
新课改下作为新时代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掌握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地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张孔义.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4
1、导课的技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犹如序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心理学认为: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为“心向”。这时候,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胜枚举,有:
1.1 悬念设置法。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我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故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弓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绝,只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1.2 背景介绍法。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月光曲》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1.3 创设情景法。那些富有感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先布置了一下教室的环境,然后用悲痛、低沉的语调导入,很快就把学生带入那催人泪下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凝重的声音中感受“人民爱总理,人民想总理,人民悼总理”的深切感情,起到了不需“言传”也能“意会”的效果。
2、提问的技巧。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学而不问就难以长进。那么,老师要用什么方式来提问才能激发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学习呢?以下是比较有效的几点做法:
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时展的要求,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着“奠基工程”的职责。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还是课堂教学。就语文学科而言,近来出现了这样的苗头:新的语文课堂教学似乎就是要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否定,否则,怎能体现出一个“新”字?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变革教学方式,但前提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精髓的基础上,吸纳符合时展的教学理念和要求。而改变了一点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就冠之以“师生互动”、“小组互动”、“自主探究”等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很是令人费解。 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然而,理解上一旦出了偏差,或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或过分夸张,就会步入误区,出现问题。
一、新课程语文理念
新课程语文理念中强调,“建设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隋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其中重点指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思维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辅的方法的教育模式。我们在研究新课程语文理念,重要的是分析指出语文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所在。可以看出,以新课程语文理念为标准的新课程要求旨在提倡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性,即其社会价值意义.因此.我们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的教学基础上,应当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社会性为基础,发挥语文教育的核心推动作用。也可以说,语文新课程理念即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培养语文素养与语文思维为基础的理念。
二、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改革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进步显着。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立足长远的改革,因此一朝一夕的热潮必然替代不了旧有制度对教育的冲击。改革还需继续前进.我国当前教育现状距新课程改革之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走。分析其原因,总的体现与以下三个方面:
2.1主观上的意识问题。新课程改革,是对当前教育制度的完善与教学方式的转换。教育是教育的终端执行者。大刀阔斧的教改应当先从教师自身“改革”而走,只有教师自身观念的改革,才能带动新课程改革的活跃,否则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改革就成为空谈。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影响改革的主要因素。当前改革也存在与教师队伍中的诸多问题。影响并制约着课改的实施。首先,教师自身意识不足,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上不涉足改革,甚至出现有些教师仍借用往年备课资料,教师自身意识的不足,对改革没有形成足够的认同感必将导致教改的阻塞。其次,许多老师进行改革,因为没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成效不佳,逐渐积极性丧失,教师在思想意识上首先放弃了对课改的坚持。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应当随时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尤其是需要时间累计的语文课程。语文课改更应当持之以恒,以接力棒的方式传达下去。
2.2外部条件的问题
当前许多学校,尤其是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学校信息化不通畅,对新课程改革尚未引起重视,还停留于以往的教学方式上。另外在外部条件上,师资力量的欠缺与学校自身的宣传不到位,导致新课程改革的闭塞。同时,许多学校对新课程改革措施只采取走过场的形式,未涉足根本,未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课改评价体系。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这导致学校新课程改革气氛不浓,总体进度不高,效果不显着等。学校的指导是对教师课改工作的有效促进,只有学校花力气,带领教师队伍的改制,才能促进学校课改的成效。
其次,在客观条件方面,由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其耗费人力物力巨大,由于经费条件的不足,或者专项资金的欠缺,造成课改的硬伤。使得学校无法进行正常的课改实验。
三、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对策研究
政策条件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必要添加,其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主观作用。只有在相应的政策条件下实施才能保证其理论性的完善,才能有依据地促进新课程的健康发展。当前形式下,新课程改革已事在必行,而政策条件则成为了阻碍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阻碍。在政策支持方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理论性的将解决问题的对策归纳为以下两点:
3.1政策上理论性的规定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政策上的规定。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政策一方面指导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也限制并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主要体现在新课程改革无纪律性和无效性方面的实施。因此,政策在对新课程的改革上,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只有政策的硬性规定,结合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完善新课程的发展。
3.2政策上的物质条件地支持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摘要“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是为评判学生的优劣,对学生进行分等鉴定。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启发、改进、创造的功能,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关注成功体验的开放性评价体系。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的"学生观"和重新建构的“智力观”、“教育观”。教师应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赏识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而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熟悉自我,建立自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内容多样化。
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出发,改变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重学科知识系统、轻语文综合能力,重智力素质、轻态度习惯的片面性。重视对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和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具体范围包括识字和写字、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等项目。这些内容,有的可以划归认知领域,有的则属于非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测评,是要重视他们语文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内容有摘要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能力。非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习惯、喜好等。这些因素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动力性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非认知领域评价内容有摘要识字和写字、阅读的态度,写作喜好,和人合作态度,文明礼仪素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评价标准多样性。
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学评价的衡量尺度,是教学评价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依据。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受教育评价选拔淘汰目的的影响,追求一元化的价值观,使学生个性差异被抹煞,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激励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优化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摘要
1、答应不同学生异步达标。能提前达标的学生,教师以此为基础,为他们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把握更多的知识、能力,发展特长。不能按时达到的学生,教师帮助他们找到新问题的症结,帮助他们改进,实行延迟评价,使他们在接受评价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实施因人而异的多层评价策略。我们要尊重差异,并采取分层评价的策略,有助于每一层次的学生确立自我发展的信心,都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和提高。
3、多用开放式的新问题测评学生。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在测评题目上不要拘泥于知识的记忆,应该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新问题,或对某个新问题发表独到见解,提出自己的设计和创意。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实现正确评价目的,落实全面评价内容,执引灵活评价标准的保证。如何使老师的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去努力摘要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259-01
我们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当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观的教学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李时珍》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评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了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文中第一和末尾自然段中的''著名''、''药''、''立志学医''、''一边行医,一边采药''、''编写本草纲目''这几个词就把李时珍的情况特点及优秀品质都介绍给我们听了,他不愧是我国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我为他深感骄傲。”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的品评中进一步升华了认识。
2.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课标指出:“(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儿童最宝贵的思维品质就是爱想象、爱幻想,而且孩子是乐于想象、善于幻想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进入想象的世界,使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空前活跃和丰富起来。如一次想象作文教学: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我画的是什么呀·生:两个圆圈,两枚鸡蛋,两个球,两块石头……师:你们说的都对,就根据你们所说的再想想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生:啊(ǎ)·师:别急,老师的画还没画完呢,根据你们剧情的需要画完这幅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还可以画成连环画的形式。我放了一首轻柔的钢琴曲,孩子一边想一边画,最后出示孩子的作品,请孩子介绍自己的画,说说他们想象的故事。想象最忌让学生凭空瞎想象,那就是妄想了,教师一定要适时启发、点拨、引导,给学生想象需要的推动力,减轻学生在作文上的压力。总之,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全面以"学生的发展,学生个性的培养"为己任,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好这项既教书又育人的双赢工作。
3.积极地参与和反馈
在《广玉兰》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探讨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这部分内容。在组长的带领下,这个小组开始了热烈的讨论。但小组内的气氛明显与其他组不一样,讨论渐渐变成了组长一个人的演说,其他成员大多只是默默地点头,或者悄声一个人说着。待到这个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仍旧是组长一个人承担了任务,表达了个人的观点。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那份热情高涨到底有几分实在。
教师应该怎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讨论的效果呢·我想,教师可以在平时就注意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通过教给学生倾听、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必要的讨论技巧,鼓励、引导所有的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比如,从简短的发言开始练习,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保持对课堂思考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当学生具备了这份自信之后,相信他们参与讨论的欲望也就油然而生了。
1.引言
新课程理念中,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观及知识和教师观都有所不同,必须与时俱进,教学和时代接轨,符合时展要求,必须将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化为以学生学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成长,以学定教。新课程背景下要详细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和观念、结构及师生关系等变化等,同时要指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改变的重点内容。
2.“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存在的问题
2.1重讲授,轻反思。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反思是非常重要的生长点,同时是决定学生专业能力的重点。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因为受一些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从实质上来看依然是作为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型教学而存在的。该种教学法往往对教学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过于看重,把大量时间放在理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讲解与训练上,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模仿性与感受性实践。显然,这种缺乏互动、反思与内化的学习方式,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小学语文教育人才质量的提高十分不利。
2.2重理论,轻实践。
除了理论性知识之外,实践性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另一项重要知识类型。然而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对实践方面的内容及训练尤为缺乏,只是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学术性和学科体系的逻辑性。长此以往,这种过分注重学术理论,缺乏足够实践指导的教育,使得学生未能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吸收。由此,学生很难将显性的教育知识转化为内化的教育知识,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2.3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尚未得到应有重视。
要提高语文能力首先必须提高思维能力,但是思维能力的提升主要靠创造性思维的提升。当前,我国小学语文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的累积及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些观念都严重制约学生自学能力及创造能力。学生不可能在学校获得所有知识,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学生才能得到更大的自我素养的提升及更多的知识的积累。但是,当前学习方法不够灵活,学生在学校中不能够学到科学的学习技巧,影响其创造力,而且会形成恶性循环。
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改革的途径
3.1及时补充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
把握及应用教学语言,其中包含很多教育心理学知识。要想保证课堂的沟通和交流的气氛就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特点及认知的规律的认识,从而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对课堂教学教育专业知识的加工处理。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自身语言能力的把握及应用,加强对自身学科专业知识的提升,更好地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使得教学过程的联系增进。与此同时,在此基础上应该加强教学工作任务的积累。从而通过教育专业原理成熟的运用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
3.2教师亲近学生,学生争做主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传统的教学观念得到改变,因此,应该树立比较新的教学理念,保持和学生之间师生关系的友善,最好以朋友之情加强学生主人翁意识的树立,才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认真投入教学活动中。因此,在学习中,要想更好地投身教学活动,消除教学活动中的障碍,最终将获得一定的成果。
3.3教师巧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
这里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就是指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及情感等方面心理特征,这些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这也对小学语文老师提出了很高要求,必须对学生个体进行关注,认真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针对其个体性进行教学,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投身于学习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应该加强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适当鼓励学生促使其进步,从而满足学生求知欲。其次,教师之间可以通过一定的小组竞争、合作探究等加强学生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加强小组竞争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合作,从而使其在竞争中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从而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3.4开展合作探究,培养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新课程合作的标准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要求是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探究合作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启发和指导,让学生起到主体作用,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学生学习小组,讨论问题,总结讨论结果,教师设置更加丰富多彩的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发展自己。
4.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加快“小学语文教学论”的改革显得势在必行。而相关机构及教师要想使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就务必对“小学语文教学论”进行改革,通过完善实践体系、开展研究性学习及建立健全评级体系等方式,促进专业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生已经接近于成人,但其思想发展远未达到成人标准,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情感的敏感性表现也较为突出。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除了要设计好教学的流程以及知识点的把握之外,还要将学生身心特点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方面,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切入点,营造和谐的语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情感基础。一方面,教师要更加关心学生,高中生语文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相对较为严重,对于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要帮助他们寻找自身学习活动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学习方法技巧方面的不足,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重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有效动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励,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尊严,感受到成功和满足,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更加体现教学手段升级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教学手段陈旧落后的弊端,许多教师沿用小黑板、挂图、投影仪老三样,甚至有的教师教学中图省事,或教学准备不足,直接没有运用教学手段。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各学校教学条件有了显著改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了高中语文课堂,尤其是以多媒体手段为代表的信息教学手段,能够为高中语文教学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当将这一手段的运用融入到每一个环节,在教学导入环节,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课堂分析环节,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形象信息的补充,让教学过程更具生动形象性;在情感渗透方面,教师也可以在关键环节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情境的营造,以此实现思想教育的渗透与升华。在教学手段的升级中,教师除了要熟练地掌握运用信息化手段之外,还要能够体现自主设计的创造性,要逐步从直接运用转变到运用与自主设计相结合的层面,进一步提高教学课件对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更加强调教学模式改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直接讲解、学生被动听讲这样的模式,已经制约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互动性。教师应当强调教学模式的改进,尤其是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搭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要让学生从一个由个体构成学习小组这样的整体,进一步发挥学生思想交流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设计出具有引领性效果的探究提纲,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明确的线索与载体,进一步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另外,教师还要体现收放结合的原则,除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学习成果和解决绝大多数问题之外,还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出来,运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开展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能够促进每一个层面的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与进步,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能力、基础方面的差异性,应当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兼顾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促进语文教学整体成效提升。一方面,教师要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按照学生学习能力与基础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分别确定不同的教学要求。与此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也要体现提问难度、探究题深度方面的因材施教,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确定相应的教学提问以及思考探究题,让他们能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积极参与其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外,在高中语文练习以及考核方面也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教学目标,确定相应容量与难度的练习内容,以及开展AB卷考试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班级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准确地定位自己的学习层级,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有效发展,
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更加注重整合课内课外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等功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追求。教师要努力以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力量;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对自己的鞭策机制;通过评价融洽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沟通和理解,进行心与心的撞击,使学生“尊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学业、情感、兴趣、语言交流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一、我国教学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基层的教育管理者先后提出各种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然而基层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仍然觉得很茫然,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先行,缺乏实证研究。一些标准体现的往往是纯粹的理论构想,缺乏实际应用。
2.评价标准的单一情境化。即一个标准适用于不同学科评价。教学评价具有很强的情境性,不同学科,甚至具体到每堂课应有对标准的不同解读。
3.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很多人都将“师生有效互动”作为评价标准之一,但“有效互动”本身是一个模糊概念,造成许多新的形式主义现象:争先恐后、小手如林、热热闹闹。被认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把学生编为小组就认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师生互动等。评价模糊性为教学评价工作带来了困难。
4.课堂评价缺乏多种有效方法的综合运用。目前评课方法是评价主体依据评价标准为评价客体的教学进行定量评价,忽视客体自身的反思评价、学生的评价及对教学过程的客观、准确的定性描述。
二、新课改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建议及思考
1.全面正确认识小学语文质量观。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从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语文质量观,也就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看法。过去,只要一提到学生或班级的学习质量,往往就会根据他们考试获得的分数进行衡量:分数高的自然质量好,分数低的那自然是质量差了。由于这种质量观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语文方面存在高分低能现象。显然,仅仅使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全面的。树立起正确的语文质量观,教学质量指的是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通过学习获得学习的能力。而能力又可以分为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显性能力是可以测量的,如考试。隐性能力则不可测量,表现为对问题的思考力。考试仅仅是质量检测的一个方面,诸如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属于隐性能力。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全面质量的体现。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及学生的语文学习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家长评价相结合。传统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倡导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等,使评价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愿,让家长参与评价,使他们更直观地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中的不足,形成学校和家庭的合力,共同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本身参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与能力。以此可建立“四级评价”体系:一是自我评价,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准今后的努力方向。二是同伴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了解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三是教师评价,教师用鼓励性语言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进一步发展。四是家长评价,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业水平,并配合学校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四级评价”体系中,教师必须从评价重围中跳出,站在评价的制高点上,关注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这既是减轻教师负担的可行方式,更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3.重视评价领域的广泛化,强化课外评价。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必需的,但决不能忽视课外评价。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语文能力的养成要靠坚持不懈的练习与实践,这都离不开课外学习和语言实践。课外评价应得到充分发展。为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强制性地将学生的预习、复习、作业、课外阅读等影响语文学习效果的学习内容纳入学业成绩评定范围,制定有关的评价量表。另一方面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实施课外学习活动评价,如交谈、技术、检查、调查、学生写观察日记,就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典型事例、经验方法在课上交流,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成果予以推广、宣传等。另外在语文考试中适当增加课外内容,也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教学评价对于教学过程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学生培养成个性充分、自由、和谐又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的进步和语文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浅议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