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09:24: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6-075
目前,多媒体作为一种相当实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借助多媒体手段来进行小学音乐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欣赏水平。
一、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1.运用多媒体可以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根据我国的国情,现在的小学音乐教学依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室或多或少会对艺术的开放性、多样性有一些限制,而多媒体可以弥补这种天生的不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的手段。在运用多媒体的音乐课堂上,小学生不再是简单枯燥地学习一些乐理,也不是机械单调地进行试唱。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一些枯燥的乐理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形象的动画或声音,使学生更容易消化、掌握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2.运用多媒体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音乐、绘画等艺术类教育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有效与否。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课堂的教学,不但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还可以将一些主旋律的思想、优秀的传统文化等传播给学生,使他们从小就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识别水平,辩证地对待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3.运用多媒体可以促进音乐教学的改革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虽然已经有很多年了,也取得了一些教学效果,但多媒体仍然有很多更好的功能没有被挖掘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基层教育的工作中要不断开拓进取、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探索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新型有效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改革。
二、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可行性
1.多媒体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运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单一、方法单调、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多媒体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让音符与文字相结合,让声音与图片相融合,让静态的艺术形象跳动起来,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由抽象变得形象,由枯燥变得生动。多媒体能将声音和画面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媒体可以化抽象为直观
多媒体的直观、生动的特点改变了以往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音像资料播放不便和弹奏乐器不足的缺点,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和画面,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高品质的音乐享受和审美体验。
3. 多媒体可以增加上课容量、丰富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大量运用,使音乐课的教学容量得到了拓展,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扩充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在这种大容量的音乐课上,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理论和技能技巧,而且他们的音乐感触、欣赏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音乐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需求,亲自制作和编辑一些音乐片段,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4.运用多媒体可以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在传授一些乐理知识时,一般采用的是板书的形式。而教师在黑板上写字,一方面会使手上沾满粉笔灰,继而影响教师使用乐器进行演奏,另一方面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黑板的容量有限,不能详细具体地将教学内容表述清楚,而且学生在等待板书的过程中也会不耐烦,这样会使课堂的气氛变得枯燥乏味。而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就可以改善这些弊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通过教学课件把音符、标号、基本常识等知识以图片和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既节约板书的时间,又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乐理知识,从而大大地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5.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音乐欣赏中,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听音乐,而且要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体验音乐之美,主动地想象音乐表达的意境。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为启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前言
2011年4月6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中小学生肥胖率、近视率持续上升,肥胖率为5.6%,超重率为12.5%,比2005年分别上升了0.5%、1.6%;近视率为61.5%,比2005年上升了1.1%,大学生体质不如中小学生。这些数据让人触目惊心!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其实不仅仅是江苏省,乃至全国青少年的体质都在下降。2011年5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披露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十年来少年儿童的睡眠时间持续减少,目前近八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比五年前增长了三成,不论学习日还是周末,中小学生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到8小时。
二、原因
诸上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缺失,方法不当,效果不显著,体力劳动减少及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所致,因为现实中的中小学体育 “缺医少药”、学生活动时间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落实。实际上说到底,它的根源就是在于学校教育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现在应试教育的观念依旧强烈,尤其是城市中小学既要追求素质教育,又不放弃应试教育,学生的负担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反而更重了。由此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最终导致体育锻炼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现象。
三、对策分析
1.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初步成果
原国家教委体卫司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建议,并印发了《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1997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下达,拉开了在全国逐步实施体育中考的序幕。《通知》还对体育中考的实施对象、考试办法、考试项目、评分标准等做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是当前全国各地实施体育中考的纲领性文件。
2.高中毕业生升学加试体育的设想
洪柏老师早在1982年就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高考加试体育势在必行”。体育运动是一项终身的长期的运动,学校体育应该坚持不懈的开展下去,学校不能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利益剥夺学生在校锻炼的权利。
试想一下,如果高考要加试体育,那么普通高中的学校校长就得考虑学校的体育资源(师资、场地、器材)等问题了,各位考生与考生家长同时也得考虑体育锻炼与体育成绩了。那么青少年体质健康连续20年下降问题、“缺医少药”问题、学生活动时间严重不足问题等一切现象都迎刃而解。如此进行,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状况,我国的国民身体素质,青少年体质将大大提高。
高考加试体育可以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如果高考中加试体育,将身体素质考核或者一些运动技术作为高考的必须条件,那么通过体育加试,就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去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在体育活动中磨练意志、增强体魄的目的,为完成今后更繁重的学习任务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3.高考实行体育加试的可行性研究
初中升高中体育考试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已实行。高考加试体育在理论界已呼吁多年,既然要围着高考转,那么我们不妨在高考中加入体育加试这一项目。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该校招生加试体育从1993年起已实行近20年了,一套简单易行、较为科学严密的测试措施与方法以及评价体系已基本建立。
①高考体育加试的项目。从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和部分省市初中升高中体育加试的实践和座谈调查结果显示,选用项目不宜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评:球类技能项目、身体机能、运动体能或者身体素质、平时成绩测试。从成绩测量来看这几个项目便于准确度量,从学生的自行锻炼及学校组织的场地设备来看,都没有什么困难。同时,这些项目均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内容,锻炼标准已实施多年,广大教师及学生都很熟悉,比较科学合理,简便易行,评分及测试规则均可直接应用。
②高考体育加试的方式。刚开始可以借鉴中考模式,或以各省考试院派出专家组,以市县为单位,统一时间、要求、场地,或以其他形式,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体育考试。高校招生可采取将体育分记入总分和淘汰相结合的办法,激发学生长期自觉锻炼身体。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高考要能更好的贯彻课程改革精神,要为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教学水平服务,要有利于推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朝着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方向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市“共建―教育教学改革―外语综合能力提高”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1730200-11730210]
2016年《中国大学教学》征订
本刊是高校教学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的重要交流平台,也是广大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与一线教师推动教学改革、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资料。
读者订阅2016年本刊可通过当地邮局办理。本刊邮发代号为2-467,单价8元/期,全年每份12期共96元。
瑜伽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主要是一系列修身养性方法。瑜伽是一个通过强化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开发潜能的体系。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包括调身的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达到身心合一。通过瑜伽教学,不仅可以发展学生身体协调性,培养良好的身体姿态,还可以改善学生的亚健康状态,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瑜伽课程更具有现实社会意义。
1.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瑜伽的现实意义
1.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素养。“瑜伽”并非只是一套流行或时髦的健身运动这么简单,它对培养高校学生文明礼貌、待人接物、形体姿态、陶冶性情、提高综合素质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瑜伽所运用的各种坐姿、前弯姿势、转等动作,有利于培养人体的正确姿态,具有促进体型协调发展、防止和矫正不正缺体型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素养。
1.2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欣赏情操。瑜伽有个体和双人相结合的练习形式,在运动过程中要求参加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瑜伽的某些动作。瑜伽练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和实现美的过程,参加者在练习中可以表现美、欣赏美,获得美的享受。在瑜伽教学过程中,教师动作示范一定要注意姿态优美,以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教学活动中自觉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体会的是精神上的愉悦、个性的陶冶。
1.3有利于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瑜伽有助于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可以完善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等优良的思想品质;使学生以积极乐观、健康情绪了解自我。在完成瑜伽的过程中有时需要两人培养动作的配合具备协调一致性。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会形成与他人合作实现集体目标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正处于发展或逐渐成熟阶段,他们除了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外,更需要充分交流言语和肢体。由于瑜伽本身具有的特性,学生通过有效参与瑜伽课堂可以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2.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瑜伽的重要性
2.1瑜伽的教育宣传作用。作为教育手段,瑜伽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身体,培养良好的身体姿态,提高动作的准确性,而且是一个通过强化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开发潜能的体系。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增强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古印度人更相信人可以与天合一,以不同的瑜伽修炼方法融入日常生活而奉行不渝:道德、忘我的动作、稳定的头脑、宗教性的责任、无欲无求、冥想和宇宙的自然和创造。
2.2瑜伽的健身强体作用。瑜伽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强身与舒心的双重性,具有丰厚的内涵。练习时学生的心肌收缩加强,血流加快,对心肺机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它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瑜伽动作,以人体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促进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机能的增强,满足肌肉负荷后的需要,维持机体在新的情况下的平衡。练习瑜伽时,老师总是强调挺直脊椎,才能扬眉吐气地做人。瑜伽能够增强自信的原因是:任何年龄,任何职业,只要是地球人就可以练,当然有些动作对于罹犯某种疾病的人是禁忌。瑜伽动作很多,只要能够坚持,一天做点,带着愉悦的心情做,就一定会发现,也许别的事情做不好,但瑜伽只要坚持,就会有进步。对于现代人来说,如果不能学会放松宣泄,就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病变,如心血管病、高血压、颈椎病、骨刺等疾病也会悄然来到身边。不仅如此,人体在脑部疲劳时,很多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使人陷入疲惫、无精打采的状态。瑜伽正是一种有意识调整呼吸,以身体姿势达到全身平衡,并恢复身体自愈能力的训练。瑜伽的深呼吸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完整均衡的收缩、伸展动作,训练全身肌肉与关节的弹性,这是走路或骑脚踏车等单一运动无法达到的,是大学生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之一。
2.3瑜伽的心理健康作用。瑜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联络感情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一项全身性娱乐的运动项目。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参加瑜伽锻炼时,优美动听的音乐、宁静氛围、美妙动人的姿态会使学生忘掉生活中的忧愁、学习中的烦恼和困难,使人的身心在娱乐中得到放松。大学生在学习瑜伽的过程中,一方面对技术的掌握从不会到会,对理论从不理解到理解,享受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运动的愉悦感,从而引发他们健康积极向上的情绪。另一方面,学生会因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而主动查找自身的不足。该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客观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瑜伽课的这种双重功效,对于现代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与拥有健康的体魄同样重要。同时,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思路清晰、理解深刻、推理严谨、记忆力强;而心情沮丧、抑郁寡欢时,则思路阻滞、动作迟缓、错误百出;长期郁闷,过度忧思和情绪不安,还会增加心理负担,最终导致精神与肉体上的疾患。瑜伽对女性而言,表现在改变了急脾气,多做深呼吸,自然就学会放松。瑜伽不是单纯的扭麻花,竞技动作的难度,而是在一呼一吸间找到宁静;对男士而言,由于瑜伽动作比较舒缓,节奏较慢,对柔韧性要求相对较高。同时,瑜伽更强调的是呼吸的方法和让身体进入平静状态。一般来说,男性的柔韧度没有女性好,所以入门时不能很快。可是随着练习的深入就会发现,由于身体韧性增强,男性从瑜伽中获得的好处可能更多,体力更好,心态更平和,以便促进大学生心理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4瑜伽课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瑜伽作为一种古老的能量修炼形式,必然有很高的促进人体健康的价值,它以自身特有的魅力满足大学生对健康的追求和形体美的需要。通过瑜伽课的完整教学过程,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强化健康意识,提升水平。因为,瑜伽课程本身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有的特性。
2.4.1瑜伽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智情绪。由于瑜伽使包括脑部在内的腺体神经系统达到回春效果,心智情绪自然会呈现积极状态。它使人更自信,更热诚,而且比较乐观。学生每天的生活会变得更有创意。
2.4.2瑜伽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形态。外观与心情的年轻:瑜伽减少面部皱纹,达到天然的“拉皮”效果。这主要归功于倒立。通常的直立,促使地心引力将肌肉下拉。假以时日,面部肌肉逐出现下塌现象。每日倒立数分钟,我们得以扭转地心引力的作用,使其成为我们回春的助力,令面部肌肉不致松弛。它使皱纹减少,皮肤自然拉平。瑜伽倒立经常能使灰发恢复原来色泽,并延缓灰发现象。这是因为倒立使得流向头皮内发囊的血液数量增加。这个令颈部弹性增加,除去了颈部血管与神经的压力,使得更多血液流向头皮肌肉。也就是说,发囊得到更多营养,产生更丰富的健康头发,满足学生对身体健康美的需求。
2.4.3瑜伽练习可以改善视力与听力。正常的视力与听力主要是靠眼睛与耳朵得到良好的血液循环与神经传送。供应眼睛与耳朵的神经与血管必须通过颈部。年岁增长时,颈部正如脊柱其他部分一样失去弹性,神经与血管经过颈部时就有可能遇到滞疑难行的状况。如此变妨碍神经与血液对眼睛与耳朵的供应,因而影响他们的运作。瑜伽与瑜伽颈部运动能改善颈部状况,进而增强视力与听力,改善学生视力与听力。
总而言之,当今科技信息社会,瑜伽以独特的运动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受大学生的喜欢。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瑜伽课程势在必行,对实现我国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印室利—阿罗频多著.徐梵澄译.瑜伽的基础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关于教育科研的概念在相关的学术论著中有很多种表述,但无论哪一种概念表述,其核心内涵都是:“教育科研是一种揭示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即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则是揭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虽然近几年,科研兴校、科研先导的观念逐渐被许多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所认同,但总体上来说,与教研活动相比,教育科研在中小学还是一种高大上的活动,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更显陌生和遥远。当前,很多中小学老师对教育科研的理解还停留在“教育科研就是写论文”“教育科研就是申报课题”等这些简单的认识上。有些中小学校为了促进教育科研的繁荣,要求老师人人做课题、年年写论文。这样的教育科研只是停留在无计划的盲目状态,是一种表面上的繁荣,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并无多大益处,反而会给老师徒增科研负担,让老师对教育科研表现出抵抗和厌恶的情绪,也不利于中小学开展真正的教育科研活动。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应该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出发,以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为导向,特别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通过科学的论证,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设计详细具体的有效教学实验方案,开展课堂教学领域的全面改革研究,从而揭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有效教学规律,提炼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而从整体上改进学校的课堂教学,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效率。而这些通常是学校日常教研所不能做到的,而必须开展教育科研。
对教师而言,教育科研不是脱离教师教学实践的额外负担,而是教师探索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改进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必然需求。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申报教育科研课题都是为了论文评比活动及职称晋升的需要,并非是为了研究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这种伪教育科研难免会成为教师无奈的选择和额外的负担,难免会出现论文抄袭和科研造假的现象。中小学教师要想在专业上寻求长足发展,改变被动教书匠的职业形象,开展基于内在需求的教育科研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可行之道。2014年9月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无疑是教育科研的成功典范。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是一项持续36年的教育研究,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获奖,不是为了写论文,也不是为了评职称,而是真正处于自身改进教育教学的需求。李吉林老师说:“教学是教师的头等大事。为了孩子的学习,几十年来我矢志不渝,在教学上持久地下功夫。”
综上所述,无论是学校的教育科研还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科研,根本任务都是为了解释教育教学规律,并用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根据教育科研的具体任务不同,德国教育学家布蕾津卡将教育科研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狭义的教育科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描述和解释教育事实,揭示教育规律,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教育哲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提供教育价值取向和规范取向,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第三类是实践教育学研究,其任务是在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哲学研究的基础上,为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回答“教育应该怎么做和应当做什么”的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偏重于第三类实践教育学研究,通过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浙江省普通高中的课程深化改革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展开,普通体育课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体育课授课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化,让更多的中学生享受到了运动乐趣,提高了体质水平,增进了身体健康。但随之而来的运动伤害也不断增加,因此中学生急需掌握更多的基本急救知识,以减少运动意外伤害带来的不良影响。掌握了系统、正确的急救知识和能力,也将为中学生以后的学业生涯和生活带来更多的福音。
一、普通高中意外伤害现状
1.普通高中意外伤害发生率高,与运动相关的意外最为常见
现在社会意外伤害发生的概率高,不仅是社会,还有高校和中学也尤其多,其原因很多,关键是中学生身体状况近于成年,年轻力壮,活泼好动,是各种体育运动的主要参与者,特别是那些速度快、强度大、技术难度大的活动,更是中学生的最爱,但也因参与这些运动,中学生发生意外伤害的比例增高。如近几年宜昌四中13岁中学生在运动中猝死,延安四中高三学生在寝室中猝死,哈尔滨一中学生在体育课中猝死,山东泰安两名中学生课间操猝死,东莞某初中学生在早操中猝死等。国内有学者对学生的猝死原因也做过调查,自2001―2007年,体育课、体育比赛、体育考试中8例,军训中3例,学习、实验、考试(体育以外)中4例,日常活动中3例,头部受到球击2例,旧疾病急性发作3例,其他2例。34例猝死病例中,在军事训练、体育考试或比赛发生的猝死有11例(约占总数的1/3),可见运动负荷是猝死的高危诱因。还有3例是在白天一般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这些学生除有少数可归于过度劳累、紧张等,大部分诱因难以确定,所以,做好急救工作至关重要。廉才曾调查深圳市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高一、二部分酷爱运动和本校各运动队的200名学生,年龄在16―19岁,男生179人,女生21人。其中有运动损伤达到100%,急性损伤192例,占96%,慢性损伤8例,占4%。对抗性越强的项目,受损伤的人数越多,如足球、篮球、排球等。从这些调查中可见,运动中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较高,因此运动创伤急救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
2.中学生自救意识缺少,急救技能偏低
急救知识和技能是在人体出现意外伤害时,能迅速进行操作以减轻伤者病情、保全生命的医疗技术。意外发生时,在场的目击者如能拥有正确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即刻对伤者施与救助,那么对某些严重的伤者来说就意味着生命能得以延续。但常常是当意外发生在身边,目击者不是被吓呆了,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除了等待专业人员的到来,什么也做不了。有学者调查发现,紧急情况下,如患者无意识后的救护措施、中暑、灼烫伤、创伤出血、骨折、手外伤、急性扭伤、暴力伤、高空坠落伤、游泳时腿部抽筋、游泳时呛水等,大学生和中学生的自救及互救正确率均较低。魏穗霞等调查了体育专业学生的三种急救能力――基本急救能力、运动性疾病急救能力、意外伤害事故急救能力,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这三种急救能力都很低,特别是后两种。从学者的调查和分析看出,当今的大学生在碰到意外时都没有较高的自救意识和必要的急救技能,更不用说中学生。在荷兰,10岁儿童就开始接受急救知识教育。曹若湘等对北京市549名中学生进行参与式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急救培训后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水平有明显提高,83.3%的学生急救知识正确率和培训前相比都有所提高,接近50%的培训对象认为培训内容难易适中,表明课程的设置较为合理,说明中学生参与式急救培训效果显著。这与参与式教学符合人类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规律,让中学生在参与中使其身体、认知、情感、思想等方面卷入群体活动,通过表达和交流、合作与探究,利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理解体会新知识是分不开的,从而提高了培训效果。不论学生是否参与体育运动,学生的运动意外急救能力都急需提高,所以在我们高中的体育课程中引入急救培训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急救能力会明显提高。
3.中学生实施急救的意愿需要教育来提高
虽然有调查表明95%的受调查大中学生非常渴望学习急救知识,但张军根调查结果却显示,大学生对陌生人实施急救技能特别是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意愿程度最低,作为中学生更应该不会有所提高。可能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学生缺乏急救知识,缺乏实践机会,不敢实施救援,也不能准确判断救援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第二,固有的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了急救实施。急救知识和技能由多部分内容构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徒手心肺复苏技术。这一技术复杂且技术性强,是快速、有效挽救生命的好方法。但任何技术只有在熟练掌握后才会在需要的时候立即实施,更何况是这种在紧急情况下实施、救人于危难的技术,没有十分的把握,肯定不会有人愿意贸然行事。而要想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并正确运用,必须有专业培训、反复练习。从这个角度可知,建立系统、专业的培训课程是相当必要的。其次,“男女授受不亲”、“不出头”、“不惹事”等落后观念,也是横在学生心里不易逾越的障碍。所以加强急救的科学性、重要性宣传也是推广急救技术不可少的工作。其实中学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强,如果在体育课程中进行急救培训过程中运用车祸、火灾、水灾、地震、海啸等伤害事件作为实例进行讲授,一定成效显著。试想有谁能在看完汶川地震中援救人员有效运用急救知识挽救同胞的生命而仍然觉得实施徒手心肺复苏是难为情的事呢!
二、高中体育课中引入急救培训的意义及优势
1.体育课引入急救培训的意义
近年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率不断上升,但由于普通人群对意外伤害存有侥幸心理,自救互救观念缺失,把自己孤立在抢救病患的人群以外,很多可挽救的生命错失了最佳救援期而离开人世。每次这种情况的发生都让人心痛不已。中学生作为运动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外伤害发生率高,特别是运动导致的意外伤害,因此,学习一些基本的救护常识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教育改革一再提出要提高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等目的,但是高中体育课仍然重运动技术、项目水平的提高,忽略了体育本质――体育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对学生终身适应社会能力的影响。增强体育的本质教育,加强体育的实用性,是更为重要的工作目标。所以将急救培训引入体育课中,可以扩大体育课的知识范围,加强实用技能培养,让体育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2.高中体育课引入急救培训课程的优势
(1)教学资源保障
高中的教学资源相对于小学和初中来讲较为完善和先进,尤其是我省的课程深化改革中,课程的大面积开设以及走班教学的实施,全面配备了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还有就是教育系统红十字会每年举行的师生救护比赛,提供了充足的设备资源,大大提高了实践的机会。
(2)师资保障
在现在的普通高中教师配备中,对于体育课堂中引入急救培训,体育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现在的体育教师一般都是本科毕业,在大学期间都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理论的学习经历,是教育的专业人员。其二,体育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都系统地学习过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的基本理论。其三,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其四,高中体育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历和工作年限,遇到的运动意外较多,对运动损伤的处理经验较为丰富。其五,经数据统计,学校派出进行急救培训的老师当中有80%的是体育教师。因此,由体育教师来把急救培训引入到体育课堂中是最理想的选择。
三、如何把急救培训引入到体育课堂
1.内容的选择
在高中,可把最基本的运动损伤和意外伤害作为急救培训的基本内容。中学生是向成年人的过渡点,对内容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已经趋于成年人,所以要让中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初级救生技术,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应急和应变能力,减少伤害导致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和健康。另一方面,可为教育系统红十字会组织的师生救护比赛提供优秀的参赛队员。具体内容见表一(参照国内已有课程设置[8]以及国外EMT培训内容和国内有关公众自救培训内容):
内 容 授课(课时) 实践(课时)
心肺复苏初级救生 1 2
四大技术操作 2 4
常见危重病初级救生 0.5
2.教学手段
绝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零星急救知识是从电视、书本和他人教导等多途径获得的,内容大部分不规范、不全面。急救课程的设立应将所有内容配以丰富的照片、图形、表格及声音资料,制作成教学PPT、教学视频。这样既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又满足了学生对急救技能的需求,也能保证培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实践操作
要将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所观看的PPT、视频内容用于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外科四大技术的止血、包扎、固定等重要的操作技术在实践课上要作为重点掌握内容加强训练,让最重要、最常用的急救技能在高中学生中得到普及。
参考文献
[1]张桂玲 江苏省民办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40-42。
[2]康才 中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0,193-194。
[3]吕旺盛 张克明 林冰 等 大学生意外伤害自救与互救能力的评估[J].中国全科医学,2007,(8),1269-1271。
[4]魏穗霞 徐小华 邓春梅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9),109-111。
[5]陈根芝 胡高楼 林佳 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6,22,(5),402―404。
[6]曹若湘 等 北京市549名中学生参与式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效果评估[J].中国学校卫生,2014,4,(31),415―418。
[7]张军根 等 公众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意愿的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J],2008,10,1111-1113。
[8]费国忠 蔡晓峰 刘艺林 急救中心和高校联合开办自救互救选修课的经验总结[J].中国急救医学,2001,(11),676-677。
[9]Zeumer H1Fibrinolysis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of the centralnervous system.In:interventional,Neuroradiology: endovascular therapy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New York:Raven,1992,1411.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他们已经逐渐地被应用到了教育领域,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博得了整个教育界的充分肯定和赞许。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有了飞速发展,高校实验室的规模上逐步扩大,组成结构上日趋复杂,实验室设备数量上也日益增多,大多数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不能够适应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实现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化道路是改变现状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1-2]。
信息化技术是高校实验室改革的重要手段。高校实验室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它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复杂繁琐等特点,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跟不上实验室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目前,高校实验室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落后的手工管理方式,目前的实验室管理主要采用以手工管理为主,计算机只不过是作为输入、保存和输出信息的工具,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2)缺少信息共享,大多数实验室管理工作是在单机状态下完成,不能实现信息的共享,从而导致了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协同合作和信息交互。(3)实效性差,在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下,管理部门不能快速、方便地掌握实验室的运行现状,从而出现了“事后管理”的现象。另外,实验室内部的信息量较大、变化较快,如果实验室管理人员只是靠手工管理的模式,那么很能保证数据的及时更新。另外,实验室还有可能存放大量重要仪器设备,他们的操作过程复杂、功能多样化,容易出现误操作,造成仪器不能正常运转。可以看出,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
信息化技术应用于高校实验室建设具有可行性。.NET平台是2000年底微软的新一代平台,它是一种用于构建、配置、运行Web服务和应用程序的多语言环境,在Microsoft.NET平台上进行开发的技术,.NET平台采采用一种全新的网络计算机模式,通过标准的Internet协议,解决了异质平台上的分布式松耦合计算问题。.NET平台包含2个主要部分:一是公共语言运行时环境,CLR提供了一个可靠而完善的多语言运行环境,简化了应用程序的开发配置和管理,从而实现组件能在多语言环境下跨平台工作;二是.NET的基础类库,它提供了几乎所有应用程序都需要的公共代码。使开发人员创建运行在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IIS)上的Web应用程序更为容易,也使创建稳定、可靠而又安全的Windows桌面应用程序更为容易。动态服务器界面( Active Server Pages,ASP)是微软公司推出一项,是微软公司推出一项动态网页编程技术,是一种使嵌入网页中的脚本,可在因特网服务器执行的服务器端脚本技术。ASP. NET是ASP的下一个版本,是在IIS 2.0上首次推出,在IIS 3.0发扬光大,用Web服务器来建立强大的Web应用程序,成为服务器端应用程序的热门开发工具,它具有灵活性、简易性、可管理性、可缩放性、可用性、自定义性及扩展性等特点,使它能迅速崛起。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微软公司开发的Microsoft SQL Server,是专门为Windows NT系统开发的。它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集成程度高及性能价格比较高。它对标准SQL语言是完全支持的而且易于安装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的图形化界面简洁明了,管理者的日常维护非常方便。Microsoft SOL Server提供了与其它数据的转化接口和图形化工具,能够快速实现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转换。Photoshop是Adobe公司旗下最为出名的图像处理软件之一,集图像扫描、编辑修改、图像制作、广告创意,图像输入与输出于一体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深受广大平面设计人员和电脑美术爱好者的喜爱。历经几个版本,最新CS4版本在2008年9月23日正式发行,Photoshop CS4号称是Adobe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产品升级。Photoshop在网页界面设计中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设计者可以在Photoshop中设计界面,然后用切片工具裁切成小的便于编辑的模块,然后另存成Web格式,在网页设计中可以直接使用。致使Photoshop软件使界面设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二维动画制作软件Flash是由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交互式矢量图和Web 动画的标准,目前最新的版本为Adobe Flash CS5.5 Professional。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可使用它来创建演示文稿、应用程序和其它允许用户交互的内容。Flash可以包含简单的动画、视频内容、复杂演示文稿和应用程序以及介于它们之间的任何内容。通常,使用Flash创作的各个内容单元称为应用程序,即使它们可能只是很简单的动画。Flash特别适用于创建通过Internet提供的内容,因为它的文件非常小。Flash是通过广泛使用矢量图形做到这一点的。3D Studio Max,常简称为3ds Max或MAX,由国际著名的Autodesk公司的子公司Discreet公司制作开发的,它是集造型、渲染和制作动画于一身的三维制作软件,是Autodesk公司开发的基于PC系统的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其前身是基于DOS操作系统的3D Studio系列软件,最新版本是2012。实验室是高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处的地理位置在校园网范围内,学校拥有多台先进的专用服务器和工作站等硬件条件,拥有VISUAL STUDIO .NET 2008平台,组件技术,C#、VISUAL BASIC、VISUAL C++、JAVA等开发语言,数据库SQL SERVER 2008,还包括设计界面和图片的DREAMWEAVER、PHOTOSHOP等,具备了软件条件。可以看出,目前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都具备了设计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基础。
综上可以发现。通过对实验室内部和外部的需求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了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设计一套新型的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来对实验室进行管理。从对技术和环境条件角度的研究可以得出,信息化技术应用于高校实验室管理中是可行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74-01
一、高校体育课的重要性
体育课是学生在室外有体育老师组织全班的同学进行和活动的过程,具有集体性、公开性的特点;体育课是学生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身体活动而进行的,具有实践性、参与性的特点;体育课是体育老师在课堂中会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组织,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具有竞争性、紧张性的特点。
通过体育课中可以通过身体的活动使人的注意力转移;通过体育课中在户外的操场能是人心情放松,能使本来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从而使情绪趋向稳定;通过体育课中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可以达到消除学生长期聚集的、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心理能量;通过体育课的身体活动的汗水的流淌能为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向外排泄的方式;通过体育课的各种游戏与竞争可以使遭受挫折而产生的各种冲动转移到游戏过程中,从而通过以上的这样方式,达到为学生消除不良心理与障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就大学生的体育教学来说,它不同于小学、中学的体育教育,大学的体育教育需要在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促进学生运动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同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能够达到帮助学生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又能给学生提供磨练意志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强烈的竞争的精神的一个平台。
而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开设中体育课,对于传统的体育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体育课要达到一个新的要求和水平。体育选项课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了,而这这些选项课中体育舞蹈作为一个新的运动项目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体育舞蹈的特点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新的运动项目,它是一种融舞蹈与体育、艺术与运动相结合的高雅文体活动。
体育舞蹈是在音乐的伴奏之下完成的,并且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性都很强,并且是在悦耳的音乐伴奏下进行练习,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美与艺术美。体育舞蹈是依靠肢体动作的展现与伸展而进行的,能够体现学生的身体美、姿态美。体育舞蹈是在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来跟着节拍,使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美、节奏美。体育舞蹈在完成的过程中需要面带微笑体现的一个愉快的心情,有利于体现学生的神情美、心灵美。在参与体育舞蹈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体育舞蹈的要求与规定进行,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遵守规章制度、按照规定与规则办事的习惯。在参与体育舞蹈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衣着整齐,风度大方,这有利于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体育舞蹈能够使学生在享受音乐、享受生活的同时,感受运动的快乐和人生的价值。
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高层次的社会群体,我国目前在校高达大学生2000万人,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祖国的希望,是否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能否适应新世纪的各种挑战,都会对国家的未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学习体育舞蹈不仅能使学生在音乐美、艺术美的熏陶下展现学生的身体美、姿态美,体会运动美、节奏美的过程中,保持神情美、心灵美。
体育舞蹈之所以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喜爱,主要是由于它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于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提升有很多的帮助。体育舞蹈一方面能满足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休闲的需要,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身心得到愉悦,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另外,体育舞蹈是能够满足现代大学生的表现欲望,为他们积极展现自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体育舞蹈中学生如果想要自己的动作能漂亮、舒展,它要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提臀、立腰、挺胸、展肩、下颌微收等等各种要求,同时要求练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舒展、挺拔的体态,这就对学生的身体姿态是一个良好的调整作用。学生一般通过一个学期体育舞蹈选修课程的学习后,就能对一些不良姿态(像驼背、耸肩、含胸、伸脖子)有一个纠正作用。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之后瘦弱的学生肌肉能发达起来,肥胖的学生可以很好的减掉腹部和臀部过多的脂肪,另外,通过体育舞蹈的练习之后胸部,腹部和臀部的肌肉的线条将会更好,能从整体上改变学生的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在长期进行体育舞蹈的练习就能保持体育舞蹈这种优美的姿态,平时也将会形成体育舞蹈的完成动作的那种姿态,从而生活中也能保持良好的体态,这样就使得人的外在气质整体提升。而现在的大学生都非常的注重自己的形象,因此体育舞蹈能引起学生,尤其是女性学生的热烈追捧。
三、结论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新的运动项目,它是一种融舞蹈与体育、艺术与健身相结合的高雅文体活动。在体育选修课中开始体育舞蹈课程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有很好的作用。
当前,许多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县级和农村中小学),他们的教学工作也许能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他们在学生的眼里是一位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大家欢迎的好老师。但是这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却十年甚至几十年也没有一两篇属于自己的科研论文或一两项属于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他们不能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不能把自己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长此以往一定是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的。
二、教育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研能力就是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能力,它是指研究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能力。
(一)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具有科研能力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教育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这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中小学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科研能力,才有可能面对新情况、新要求,创新和探索教育方法,迎接挑战,实现超越。
在贯彻《新课标》的过程中,教师们日益感到教师自身素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对课程内涵做出了新的阐述,而且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教育的组织形式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在关注“育人”的同时更应关注“育已”。单纯地把教师当作自己的职业,定位在知识的传播者、传递者的层面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由职业化转向专业化。走专业化的道路就要求教师成为教育实践行为的研究者,把教师工作定位为“教学、科研双肩挑”的专业岗位因而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十分必要的。中小学教师是当前义务教育的基本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的质量。
在中国的传统意识中,教师历来以“知识多来立身”,然而当今社会知识的快速陈旧使教师的知识容量越来越小,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信息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许多知识来自于媒体、社会和家庭,教师给孩子的知识在孩子知识总量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少。此外,学生家长学历的不断提高、周围高学历群体的不断扩大,这些都对教师岗位形成巨大冲击。这就是说老师不能也不可能再以“知识多”来立身。所有这些改变,都要求教师必须改变现有状态,以一种崭新的角色让社会认可,让学生接受。教育科研就成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教育科研足以让教师以全新职业形象出现在家长、学生面前。
(二)教师专业发展也要求教师具有科研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一个教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对教育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是教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综合地创造性地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是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也使更多的教师成长成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一个很重要的特质是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只有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才能在实践中具有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查的意向;才能不断地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质疑和探讨,并将其作为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才能不断地研究自己教育实践的信念与技能,愿意与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一道讨论其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
三、培养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策略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范畴之中的研究,其科学性突出体现在自始至终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以不发生可以预见的对学生健康发展的损害为最高要求。对于中小学任课教师而言,科研得结合教育教学工作来开展。教师们每学期教学、进修、各种检查评比活动被学校安排得比较满,在时间上也不允许做太深入的研究。对于还要兼管班级工作的班主任而言更是如此,全身心投入科研的时间少之又少。中小学教师们的科研活动,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边工作、边学习、边反省、边调整,时断时续的状态。这种科研状态,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研究生们所做的研究又有着近乎本质的不同,我们可以暂称其为“准科研”状态,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确立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的思路
教学具有特殊性,教师面对的是具有思想的学生,有思想必然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必然就存在是什么,为什么的疑问,也就推动了教与学的不断深入。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问题的解决和对问题的深入探索,那么,教学也就失去了灵活性和创新性。课堂教学环境不仅为教书育人创设了一个恒常的实践平台,而且以每日原始的、鲜活的素材触发教师的思考,形成科研的问题和方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道路。如何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再生性的课堂(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下,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提高新的能力)就要靠科研的推动中小学科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于改进、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很多研究问题或项目都应来自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是将教育与研究搞成两张皮,而是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研究。这些问题或项目得到解决,将会对中小学课堂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二)提高科研兴趣,保持持久的研究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是一切的良师益友。只有对教育科研充满兴趣,有较高的热情,才能拥有持久的动力做好教育科研工作。因此,中小学教师要弄明白为什么做科研,只有明确了科研对促进教学和个人专业成长的积极作用,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科研的质量和效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在谈到科研成功应具备的要素时提出:“科学研究需要真正的动力。[2] ”好奇心、难题和挑战带来的吸引力、取得突破后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动力。这种动力能使人痴迷、执著、甘愿放弃常人享受的乐趣,充满激情地持续奋斗十几年。有了这种动力,所选择的项目一定是自己喜欢做的事,也会从中得到很大乐趣。把获奖作为目标,为考核而写SCI论文等等,都是缺乏科研真正动力的表现,不可能长期勤奋、百折不挠,因而也不会有大的作为。“严谨、细致、勤奋、有责任心,耐受常人不能耐受的寂寞和艰苦,这些都是科研应具备的素质和境界。 [3] ”
(三)坚持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增强才干
中小学教师要自我提高科研能力,就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坚持不断地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自我增长才干。教育研究反思的方法,从时序上说,有研前、研中、研后反思。研前反思,就是在确立项目之前,对自己的教学积累、教研特长、教研条件进行审视,以确立研究的方向,使自己的研究行为成为一种自觉行动的反思。研中反思,就是对研究的各个环节,如制定计划、实验操作、阶段工作等等环节进行及时、自动的审视和考查,及时发现和纠正研究过程中的偏差的反思,这种反思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率。研后反思可以直观、具体、理性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实践经验化,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反思的属性上说,反思方法又有批判性反思、战略性反思、检验性反思等等。批判性反思,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特别是从反面对自己的研究行为审视的反思。总之,反思是增强教师研究能力、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方法和措施,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也有它的局限性。教师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运用,就一定能够在自我提高研究能力上取得好效果。
(四)博采众长,努力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
研究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研究者在研究能力方面达到成熟的标志。研究风格主要体现在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上,对初入科研领域的年轻教师来说,要形成自己的研究特点,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现有条件以及当前、当地要解决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力争自己在某个方面有深入独到的研究,使自己在某一领域的教学和教研形成风格,建立自己的模式,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如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某一学科的教学方面,某一课型的运用方面形成自己的“教”、“研”风格。另一方面就是在研究方法上有自己运用得比较娴熟的研究方法,擅长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如研究法、比较法、历史法、预测法、统计法、内容分析法等等,根据自己的实际,通过长期的运用,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
作者简介:唐涛(1980-),男,陕西西安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陆珉(1976-),男,江西南昌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073)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203-02
所谓研究型教学,就是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与阅读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1]研究型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又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使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克服了接受性教学的缺陷。
本科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包括课堂学习、实践学习、本科毕业设计等环节。作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遥感系列课程教学和专题毕业设计在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学习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角色和相当的课时。遥感系列课程包括本科生公共选修课“军事遥感技术”、专业选修课“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专业必修课“遥感原理”等。面向我校信息专业本科生,笔者所在的遥感信息处理教学科研团队每年设计遥感信息处理专题,包含若干具有科研任务性质的子课题。指导教师既是遥感系列课程教学主体,也是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主体,有充足的时间和经验在课堂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中开展研究型教学探索。
课堂教学和本科毕业设计作为大学生本科学习生涯中重要的两个环节,开展研究型教学不仅是有益的探索,也是不断将遥感领域最新技术成果传授给学生,扩大学生知识层面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可以将遥感领域研究趋势、研究成果、理论基础和处理方法传授给学生,奠定理论知识基础和初步的研究思维培养。毕业设计中,每一个课题作为科研任务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得到实践锻炼,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同时能够参与科研团队科研攻关的过程,互动探讨,体会研究过程的乐趣,最终培养科研兴趣,提高科研能力,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一、课堂研究型教学探索
课堂教学在本科四年教育中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要作用,作为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感系列课程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给学生传授足够的遥感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初步应用技能。为了改变以往讲述式、填鸭式的课堂灌输教学,笔者所在教学科研团队一直在不懈努力地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型教学作为近年来比较成功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2-4]我们在如下方面开展了研究型教学的有益实践:首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教学,[5]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专门设计课时,由教师提出适合学生知识层次的研究型讨论课题,再将学生按照兴趣自愿组合成若干小组,在小组内开展资料查阅,课题探讨和交流;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探讨,教师组织各小组分别就研究型课题的研究心得进行课堂交流或者书面交流,由教师对各小组的研究心得进行讲评和给分。
在上述实践中,有若干原则需要教师把握好:
1.题目难易适度
考虑到本科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不多,专门知识和理论基础有待加强,过于“精”和“深”的题目会使学生觉得难度大和无从着手,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研究型教学的开展。选择研究型教学内容时,我们考虑密切结合教材知识点,特别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结合遥感领域最新成果,选择适当难度的题目引导学生开展。另一方面,学生尚不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解决研究型题目的手段主要依托大学公共资源和互联网资源,查阅资料,分析现状,提出想法,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机仿真。例如介绍雷达图像军事目标判读解译时,我们引入美国的长曲棍球卫星及其拍摄的坦克目标的雷达影像,结合教材介绍的三种强散射结构,引导学生思考从雷达目标散射特性出发,探讨分析如何提高判读效率和准确性。
2.兴趣吸引
在授课过程中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将教员从事科研活动中获得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新灵感及时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将SAR图像车辆目标自动识别、小型化复眼成像装备等科研成果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实例讲解,拉近学生与最新成果的距离,开拓学生思维,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从事科研工作的兴趣。
3.激励措施得当
研究型教学的开展,不仅要求教师开动思维,灵活牵引,也需要学生热情参与,适当发挥分数(学分)的指挥棒效应是有益的尝试。在学生本门课程最终成绩中,目前是研究型学习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以后根据研究型教学探索的阶段性成果,考虑适当提高前者的比重。
二、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研究型教学探索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研究型教学探索也有不少创新,[6-8]主要是转换本科生的主体角色,由学生转化为科研人员,毕业设计课题转换为科研小任务,使本科毕业生能够主动参与团队科研活动,互动探讨,提高科研能力。“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研究型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已经成为共识。
1.课题设计与知识储备
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经过三年多的本科教育,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了一定的的基础。因而相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型题目,毕业设计题目应当让学生在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创新精神、科研方法、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得到比较全面的综合训练,能够具备初步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笔者所在的教学科研团队根据长期的科研工作经验和目前所从事的科研任务,每年设计一个遥感信息处理专题,每个教师设计2-4个子课题,这些题目处理该专题下的具体小的技术问题,涵盖遥感图像校正、去噪、配准、目标检测、目标识别等具体技术问题。题目及其主要工作内容下发给学生,学生可根据兴趣和自由选择题目和导师。导师提前与学生见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特点,提供课题需要的部分资料,做好启动毕业设计工作的知识储备。
2.科研交流
在本科生进入课题后,导师应将其纳入所在科研团队,参与学术讨论、程序设计、文档撰写、阶段汇报等工作,使之成为科研攻关的一员。研究过程中,本科生可就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及时和导师、其他研究人员交流解决。
3.研究生的辅助作用
高校科研的主体是教师和研究生,因而研究生在本科毕业设计中的辅助指导作用不可或缺。高年级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已经受过较长时间的科研训练,比较熟悉课题,研究思路较为清晰,研究工作有进展,具备辅助指导的条件。毕业设计题目若与研究生本身研究课题和团队攻关课题相关,则更为有利。研究生也是从本科生成长起来,对于整个毕业设计和课题研究的过程更为熟悉,可以向本科生在更多细节问题上答疑解惑。
4.过程控制
良好的本科毕业设计离不开学校和导师对过程质量的监控。笔者所在院校从命题设计、学生选题、下达任务书、撰写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各流程环节进行了时间和质量上的规范。这就要求导师在毕业设计全过程密切跟踪学生的研究进度,及时交流,适时提供帮助克服困难。
三、结束语
研究型教学是系统性的工作,我们在遥感专业课程和本科毕业设计两个环节开展了研究型教学的探索。其中课堂研究型教学是引导学生接触科研活动,启发创新思维的起始,毕业设计则是研究型教学活动的重要实践环节。经过最近几年的探索,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来将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更好地为遥感学科系列课程的建设和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桂琴.研究型教学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2003,(7).
[2]闫晓强,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
[3]张安定,衣华鹏,崔青春.《遥感原理》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测绘通报,2005,(12):59-61.
[4]阿拉腾图雅,乌敦.《遥感导论》课程研究型教学的设计与实现[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5]唐涛,李禹,赵凌君.“遥感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Z2).
关键词 自主探索;展示汇报;课堂实录;课堂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83-02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属于“几何与图形”领域,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节课的难点是体验建立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提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用什么方法比较?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来进行比较。再设疑无法比较怎么办?设疑后再引导学生动手拼,使学生在认知的矛盾冲突中渐渐明晰:要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就要有统一标准来衡量,即面积单位需要统一。但这样的设计,对“为什么要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是最合适的”,说理不清,操作不明。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课堂难点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笔者在处理这个环节时,以“提出问题、动手拼摆、展练汇报、对比优化”这四个步骤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分别用长方形、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四种学具拼摆,然后分组展示汇报,体验每种摆法的不同,验证“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是最合适”的结论。
一、课堂实录
笔者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长方形,向学生发问:“要比出哪个面积大,大家有什么办法?学生意见各异。于是,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拼摆学具,再比较大小(桌面上分不同的小组分别摆有长方形、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四种学具。学生摆弄约8分钟,教师组织小组展示与交流)。
1.学生展示一:比较长方形与圆形,经历基于已有经验的体验过程。
小组1展示汇报:
学生1:我们组是用长方形拼的,蓝色的长方形用了8个小长方形,红色的长方形用了10个小长方形,所以红色的长方形大(学生边说,小组边摆拼演示)。
师:你们认为用小长方形测量,方便吗?
学生2:拼起来也方便,就是长宽不一样,有时要反复摆弄很多次。
小组2展示汇报:
学生1:我们组是用圆形拼的,蓝色的长方形用了8个圆形,红色的长方形用了10个圆形,所以红色的长方形大(学生边说,小组边摆拼演示)。
师:你们认为用圆形测量,方便吗?
学生2:拼起来方便,就是它中间有缝隙,好像不准确(该小组出示的是一个歪歪扭扭的图形,几个学生捧不住)。
师引导比较:大家认为用小长方形和圆形,哪个测量更好?
学生:圆形不准,就不好。
学生:长方形起码填满了。
……
师小结:通过拼接,大家都认为长方形方便。
点评:课堂是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本节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测量,合作拼接,小组展示,体验“规则图形比不规则图形更适合描述面积单位”的过程。
2.学生展示二:比较正方形与长方形,经历基于教师启发的感悟过程。
小组3展示汇报:
学生1:我们组是用正方形拼的,蓝色的长方形用了8个小正方形,红色的长方形用了10个小正方形,所以红色的长方形大(学生边说,小组边摆拼演示)。
师:看你们摆,很快呀!
学生2:对,拼起来方便,我们组很快就做好了。
师启发:刚才长方形比圆形方便,那与这正方形比较,怎样?(引导两个小组间比较、讨论)
学生3:长方形长和宽不同,正方形更好。
学生4:正方形不是反复摆弄。
学生5: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方便测量。
……
师小结:两者比较,正方形方便。
点评: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留着疑问去验证,在操作比较中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已有经验,引发不同方法的认知冲突,激发思维的碰撞,让学生经历“规则图形中,正方形比长方形更适合描述面积单位”的感悟过程。
3.学生展示三:比较正方形与三角形,经历基于解决矛盾的验证过程。
小组4展示汇报:
学生1:我们组是用三角形(一般)拼的,蓝色的长方形用了7个小三角形,红色的长方形用了9个三角形,好像红色的长方形大(学生边说,小组边摆拼演示)。
学生2:它三条边长短不一,很难拼,感觉不准(学生反复摆弄)。
学生3:根本就拼不成!
师:这种就不准了,就不用了。
小组5展示汇报:
学生1:我们组是用三角形(等边)拼的,蓝色的长方形用了8个小三角形,红色的长方形用了10个小三角形,所以红色的长方形大(学生边说,小组边摆拼演示)。
师:你们认为用这种三角形测量方便吗?
学生2:不难,我们分工好了。
学生3:这三个角拼起来也不方便。
师引导:怎么不方便呢?
学生4:经常要反过来反过去(该生演示拼的过程中遇到的不便)。
师比较:你们认为用三角形和正方形测量,哪个方便?
学生5:正方形方方正正的,摆起来方便。
……
师小结:两者比较,大家认为正方形方便。
点评:解决学生认知方面的矛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的测量与拼接,是平面观感到空间观感的上升,需要动手比较。学生能力不是靠传授形成的,而是在教学活动中靠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验证”得来的。学生的测、拼、摆等动手操作,经历了“规则图形中,正方形比三角形更适合描述面积单位”的验证过程。
4.教师总结:经历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四种图形拼摆测量,一致认为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是最合适。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图形中,长方形、一般三角形有无数个形状的,用它们来描述面积单位不方便;而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圆形、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是唯一的、固定的,但正方形简洁、直观、方正,更适合用来描述面积单位。这样的课堂处理,验证出“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是最合适的”的结论,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点评:教师的归纳总结,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学生经历了“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比较”、“规则图形与不规则图形的比较”、“规则图形中不同图形的比较”的渐进过程,显得尤为充分和丰满。基于已有经验的质疑、体验、感悟与验证,渗透了“比较”的数学思想,强化了“验证”的数学思想,尤其是这种渐进的方式,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操作、分组展示的体验基础上,所以不是生硬突兀的,而是自然有效的,更能体现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精神。
二、课堂评析
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才会对知识记忆深刻。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感知和体验知识。概念化的教学、机械式的学习只能使学生知其表而不知其理。本节课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学习,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理解、掌握有了充分的感知和体验。
(1)这是基于已有经验的体验过程。学生从学习长度到面积,是由线及面的过程,学生在测、拼等活动中结合了已有的知识,主动比较长方形与圆形的不同,是体验二维空间的过程。
(2)这是基于教师启发的感悟过程。学生动手比较长方形由长与宽的不同,没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方便,教师引导不同组的学生动手操作,带着问题比较,是感悟二维空间的过程。
(3)这是基于解决矛盾的验证过程。学生对三角形的拼与接,更多的是平面观感,要上升到空间观感,要基于学生在“做”与“经历”中反复认知,这个认知矛盾的解决是学生验证二维空间的过程。
2.灵活使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认识统一面积的必要性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材设计让学生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并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平面图形让学生拼摆。在此基础上,灵活使用这部分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尝试开放式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学生在此过程中亲身体会了知识的探索过程,真正体验到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总之,本节课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叶柱著.数学教学新视界探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