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1 09:24: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篇1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善于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做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亲近感,使学生明白书中的内容其实就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写照。

俗话说:要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应该自已去亲自尝尝,同样,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是如此。例如:《秋天》一课,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秋天画:又高又蓝的天,黄澄澄的稻子,秋风吹来,黄叶飘落,燕子南飞。如果仅限于语言文字,低年级的学生感受不大,在教学这课时刚好是秋天,不妨带着学生出去体验一下生活,领略外边的风景,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已看到的景色。这样,不需要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就会体会深刻,回味无穷。

二、让课堂“动”起来

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能充分地调动起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采用扮一扮课文中的人物,演一演课文中的有关情节的方法,让“静”的课堂“动”起来,便是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之一。

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静”的课堂“动”起来,使“死”的课堂“活”起来,会得到学生的普遍喜爱。让学生在动中学,在乐中学。例如教学课文《小猴子下山》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如:掰、找、扔、摘、捧、追等,就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来正确理解。具体可以这样操作:教师先要求学生各自在座位上做这些动作,重点分析扛、捧、抱的不同之处。然后请三位学生上台表演。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一位学生手上拿着“桃子”、“玉米”、“西瓜”等学具,另一位学生戴上小猴子的面具,扮演小猴子去掰玉米、扛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摘西瓜、抱西瓜,追小兔,最后小猴子空手而归,表演出十分扫兴的样子。学生看完这些精彩的表演后,既加深了对“扛、捧、抱”等动词的准确理解,又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再如教学《乌鸦喝水》时,词句教学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形象中体会词语的意思。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乌鸦“到处找水喝”中的“到处”一词,可先让一名学生戴上乌鸦的头饰扮演找水喝的乌鸦,教师进行启发渲染:“现在你就是课文中那口渴的乌鸦,你该怎样找水喝?”学生扮演乌鸦飞到这儿,飞到那儿。接着老师问学生:“这只乌鸦是怎样找水喝的?”使学生认识“到处”的意思就是到了许多地方,然后老师又问扮演乌鸦的学生:“你在找水喝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说:“我口渴得很,找不到水非常着急。”最后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读出乌鸦着急的语气来。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传神的表情,掀

起一次次的课堂小。学生对表演的浓厚兴趣也进而转化为学习语文的极大热情。

篇2

语文的工具性和特殊性至少应体现在对语言特点的分析和运用上,即使是相同体裁、同一时代作者的笔下,语言的运用也是千差万别,好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张面孔一样,让学生关注不同作者的不同语言风格,学会品味语言的意义和作用,乃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得不加强的重要方面。

如有的文章语言风格冷峻、凝重。鲁迅的《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临刑前生死画押,因其不识字而画圆圈代替。人之将死,其鸣也哀,阿Q全不这样,“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阿Q要画圆圈了,他手捏着笔却只是抖。”“阿Q伏下去,便尽了平生力气画圆圈。”“但这可恶的笔不但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抖一抖的几乎要和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这里,鲁迅把人物置于生死关头写其表现,对阿Q愚昧无知的批判显得更加冷酷。因为阿Q“立志要画得圆”这一反常举动,正入木三分地表现了阿Q的愚昧和麻木。阿Q生平第一次捉笔,他的手才只是“抖”,这个“抖”字不是因为害怕恐惧而颤抖,而是一个平日只干粗活的人初次拿起细小笔时的一种紧张,给人以滑稽感。阿Q的可笑可憎之处还在于他“尽了平生的力气”干这件事。《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也用了“平生的力气”,表现了武松勇武过人的气概和本领,然而阿Q却是用尽力气干了一件极为愚蠢的事!这种悖谬的行为成就了作者冰冷的讽刺。循着用力画圆这一轨迹,阿Q越是用力越相反,终于“抖一抖的几乎要和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作者通过阿Q画押时的心理活动、行为过程、最后结果一步一步地深刻揭批阿Q自身的劣根性,以警醒世人。词语的选用、夸张讽刺的手法富有强大的表现力,而作者冷峻的态度给人强烈的印象。这些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是多媒体无法充分表现出来的。

《纪念刘和珍君》中有对刘和珍、杨德群等被执政当局虐杀的叙写:“(刘和珍)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杨德群)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里,枪弹的走向和棍棒猛击的部位被鲁迅先生似医生诊断病人伤情般地揭开给人看,使读者对刽子手的凶残感到震惊而愤慨!当作者这样毫不留情地叙写死者的枪伤棒迹给人看时,读者能不感到作者一脸的冷峻和凝重吗?

与冷峻凝重不同,有的文章语言风格机智幽默,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不时流淌着机智、幽默、风趣。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围城》导读中这样评价:“小说中的嘲弄与幽默,写人的心态与外貌,语言简洁明快,绝不滥情,但在调侃的自然延伸上,那种智慧和学识却一任展开,要说过瘾为止。”如写沈太太身上的味道:“这暖烘烘的味道,搀了脂粉香和花香,熏得方鸿渐要泛胃,又不好意思抽烟解秽。心里想这真是从法国新回来的女人,把巴黎大菜场的‘臭味交响曲’都带到中国来了。自己在巴黎从未见过她,今天偏避免不了,可见巴黎大而天下小。”“暖烘烘”“熏”“泛胃”写气味之浓烈,“搀”“大菜场”“交响曲”写气味之混杂,已让人印象深刻,加之“抽烟解秽”的机智,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对生活体察得细致入微。而“可见巴黎大而天下小”的调侃,写出方鸿渐对沈太太的厌恶。作者写人物仅此还不过瘾,于是在写了她的眼、唇之后再写其味道:“她身体动一下,那气味又添了新的一阵。鸿渐恨不能告诉她,话用嘴说就够了,小心别把身体扭两段。”扭动着身子说话本就形象生动,作者却把落笔点放在气味的散发上,让人称奇。身体动一下裹住了的气味就会跑出来。谁能想到这更深的一层呢!机智的联想比喻、反语的嘲弄讽刺,一读便知,这就是钱钟书!钱先生语言的艺术魅力就在此。

还有的文章语言风格细腻婉约,如李清照词、朱自清散文;有的则雄浑豪放,如苏轼、的诗文;有的雍容华丽,像《滕王阁序》《长恨歌》;有的朴素清新,如孙犁的文章等。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风格是作家作品给读者留下的整体印象,语言是其别重要的因素。语文教学除了引导学生关注作家风格以外,还要用心品味作品的语言。教材的单元要求和研讨与练习中都涉及了语言知识,这些恰恰是师生容易草草带过的。关于语言艺术的认知和分析应当包括词语的选用和锤炼、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这里概略提起,是希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只图表面现象,要加强对作品文本、对语言运用问题的重视。

篇3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师不能独霸课堂。可在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这样的极端:一堂课,教师按照自己的“设计”,让学生做主人,就若干问题去读读念念、说说讲讲,气氛热闹,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攘攘;而教师则只作为发问者、旁观者、旁听者,由过去的主人成为了陪客。于是,在“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绝妙好辞中,把课堂从“一言堂”一下子变成了“大放羊”,课堂秩序乱了,学生思维乱了,甚至出现了错误结论,教师要么不过问,要么就模棱两可,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把课堂完全开放了,才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此类现象,实在是违背新课改的精神、忽视教师主导性的一种倾向。

二、以探究式教学完全代替其他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科学探究,而探究式教学是在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的前提下,创设开放的、生动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情境,放权于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释放学生内在的探究能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重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倡导探究式教学是行之有效的,但有的教师却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识水平是否适应于研究,一味地追求探究式教学,似乎一提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就是探究式教学,其它的教学方式都不存了。这与新课改的根本精神是相违背的,是极端的。

三、合作学习形式化

合作学习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信息单向传输和师生一问一答的双边活动方式,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信息交流方式,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更好的体现。然而有些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时,只是为了迎合新课标,赶时髦,搞花架子,只是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和结果,没有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出现了假繁荣现象。有些课,对问题的深处、难处还未来得及探究,就草草收兵;还有些课,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只有一两个人在小组里发表见解,教师就示意停下来赶忙进行小组反馈,失去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在解答了人们长期以来关于语文性质界定的疑惑的同时,又出现了另一个倾向:教师们在教学中重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为了突出人文精神的体验、感悟、培养,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太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不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字词难点,跨过课文本身做许多引申和发挥。倡导新课程改革,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要知道,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就得不到落实。语文轻了“语”,轻了必要的双基,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一种偏向。语文教学要工具和人文并重,才能既避免“头轻脚重”的失误,又避免“头重脚轻”的悲哀。

五、片面强调学生的积累、感悟

篇4

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的智者。教学模式也要从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程式走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客观的板块式程式。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又有哪些新的教学方法呢?

一、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学生是需要被理解的,教师应“深知每个儿童的内心世界”,学生方能用心灵感觉到教师的情绪,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不应只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天地,随时随地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样的高度,尽可能地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当学生无意中犯了错误时,我们不能无端地训斥和责备,给学生造成无形的伤害。看着已经很伤心地学生,我们可以带着微笑并把他揽入怀中问:怎么想的……让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久而久之,学生会消除对老师的惧怕心理和敬畏思想,当然,体罚和变相体罚也会远离我们每一位教师。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儿童探索追求知识的动力,是学好语文的先导,也是培养高素质语文人才的先决条件。一堂语文课能否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心,导语很关键。精彩、适度的导入,能够使学生热爱上语文,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尽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以情感人,以趣激人,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教师应巧妙、适时地提问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解放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

新课程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着想。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着力解决教改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解放教学形式。只要开放教学形式,学生会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见解“释放”。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司马光》一文时,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你想对文中的哪个小朋友说什么?”开始,学生面面相觑,露出想说而不敢说的神色。我改变了形式:“这样吧,吧你的想法下位去告诉的最好的伙伴。”一下子,教师热闹了。然后,我再点名(其伙伴)来说,哪怕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想法可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互动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畅所欲言,敢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在这开放过程中,学生毫无顾忌地吐露真言,这让老师无比开心。

实践教学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在阅读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个人表演、小组合作、综合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

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会学生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课堂中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让他们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时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激情,自主、创造性的读书。

学生有着无穷的想像力,充满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应该说,课堂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是老师培养的,也是老师压抑的。要学生自主学习,就要保护他们的这种可贵精神。课堂上,欢迎学生提问,不因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或不合时宜而呵斥,而应积极鼓励表扬。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也不必直接回答,可以把问题反传给学生:“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使得一堂课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积极动脑、动口,甚至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实践出真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我们一定会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创新的过程中,逐步找出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篇5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并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各科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近年来,我们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丰富课堂资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必定能专注于学习,而要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针对学生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它能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视听器官的协作运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例如:在《开国大典》一课,我在开头展示了天安门广场的宏伟、开国大典的雄壮、参加盛典的人们的兴奋激动……这些学生们都从未见过,很难想象, 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媒体多角度向学生展示,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年代,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象,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二、变抽象为具体

声像资料可以唤醒学生对一些生活信息的情感,利于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细节。而这一切,对于学历、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见长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意形象化, 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如果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透彻理解、体会。而录像恰当地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教学时,学生提问:“怎么横看庐山成岭,侧看庐山成峰呢?诗人为什么说远近高低各不同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庐山的样子一会儿横,一会儿侧,一会儿近,一会儿远,学生看后一目了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 很快从动态画面中领悟到诗句的意思。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 义及感彩。

三、拓宽课堂信息量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 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片,背景介绍,作者介绍,相关信息,课外拓展题目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地课堂增加知识容量。例如在教学《金岳霖先生》这一课的时候,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出示资料金岳霖介绍,作者汪曾祺介绍, 写作背景及相关人物林徽因的介绍, 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 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篇6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186-01

1 教师应该改变落后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

(1)在语文的教学中要正确的认识到语文这个科目的重要性,对于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塑造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的中学生而言作用尤为突出。

(2)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对其加以保持,不断地与时俱进。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必须沿用最先进的理念来组织备课讲课,改变落后的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理念,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突出学生的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真正良好的课堂氛围应该是和谐活跃的,良好的氛围是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良好的交流的基础,只有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放松身心,愿意就学习问题进行平等和谐的交流,老师也应该端正心态,不要高高在上,这样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降低课堂的效率。老师应该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这也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性格和思维方式进行一定的了解,有利于老师进行更好地教学。

2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设下悬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的导入对于一堂课甚至是一个学科的教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好的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的质量。在新课的导入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设下一定的悬念,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查阅课文,可以让他们对于学习的方向把我的更好。比如在学习杜甫的诗篇的时候,我们便可以问唐朝的李杜都有谁,进而引发出小李杜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学生总是对未知的东西充满兴趣,这样便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去主动的学习和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3 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讨论和回答问题

在语文课上,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和回答,也是了解学生对于课文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是在以往的教学方法中,总是老师提问,让某一个或者几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若是学生独立思考了,老师却没有叫到自己回答,这不免挫伤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但是一个问题让全班所有学生都起来回答,这显然是不合实际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采取分组的方式,让小组内部的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然后再每组派一个人起来回答问题。

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思考讨论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活跃氛围,还有利于老师对所有学生想法的了解。老师在听到不合常规的答案时,也不应该大声的斥责其荒谬,而是应该接受和鼓励。因为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思想还没有完全的成熟,在思考的时候有一些比较不合常理的想法也是很正常的,应该对于学生的想法给予解答,并且支出其中的不足的地方,促使其更加全面的思考问题,对于那些想法比较新奇而又不是完全不合常理的答案,老师不但要详细的进行解答,还应该进行鼓励。

4 寓教于乐,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想要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学习,老师就必须给学生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来,让学生在心情快乐的前提下主动的学习。老师可以采用趣味的教学方式,幽默的语言或者是让学生做一些游戏,比如说,在学习成语的时候,可以对这个成语的典故进行讲解,也可以在讲解完典故之后进行成语接龙的游戏,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把新学的成语运用到游戏中去,还可以实现同学之间的“成语资源的共享”,举一反三的学习,可以适当的给最后胜出的学生或者小组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这是新课标所确立的教学理念,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利于语文课的教学完成由一言堂的模式到快乐高效的学习的模式的转变。

5 采用体验的模式进行教学

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学习知识的经验和情感方面的体验,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设置出一定的场景,把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经验和那些情感的体验激发出来,让学生利用这些积累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激发学生积累的有效方式比较多,比如说可以放一些音乐进行感情方面的渲染,在遇到相关的课文的时候,放一些和课文有关的影像资料,比如说课本中有《泰坦尼克号》的选段,我们也可以播放泰坦尼克号的精彩部分,唤醒学生的潜在的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的知识。

也可以在戏剧或者是角色比较有特点的文章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进去,分角色的朗读课文,或者分角色的进行戏剧的排练表演,在这样的情况下,创造出了体验的场景,可以让角色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引起学生内心世界和角色的共鸣,也可以在对角色进行扮演的时候,加深对角色的理解。若是学生的积极性真的被很好的调动了起来,学生还会在课下积极主动的了解课文的相关资料,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6 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和特点来进行教学情景的设置,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生活,老师和学生是两代人,生活情景和状态都有所不同,学生很难理解老师的生活情景,更不用说触发感触了,所以,情景创设必须有针对性。老师还应该因材施教,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独特的方式。想要提高语文课堂整体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多费心思了解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对于那些比较自卑的学生,老师就必须找出他们的有点采取鼓励的方式,对于那些抗打击能力比较好的学生,老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打压,让他们改正自己的缺点,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7 可以适当的开展课外的阅读的活动

在语文课本中,课文的篇幅是有限的,往往比较短小精悍,没有这篇文章的大背景,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往往有一定的困难,还有的比较优秀的小说或者是戏剧,则直接采用节选的方式,学生只能了解一小部分,根本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所以以课本为依托,适当的进行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

8 结语

在语文新课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性,促使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适合时展的需要,加强语文课内外的联系,有利于提高语文知识之间的的连贯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的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白杰.新课标下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20).

篇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将“探究”列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重点培养的三大能力之一,指出“促使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这是新课程实验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师所要追求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探究意识,把探究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教学任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逐渐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具体来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1.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质疑 .高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语文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阅读鉴赏常常流于对文本内容的粗略感知和理解,对于文本中重要语句所蕴含的意义不愿做更为深入的揣摩,对作品深层的意蕴也不愿多做进一步的发掘,至于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只等着老师来说了。而这一些恰恰是有效地进行阅读鉴赏的关键,又是高考语文探究能力考查的主要内容,因而必然是探究的主要内容。

2. 启发求异思维,善于用开放式问题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 . 启发求异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尝试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纳特说:“问题最好引起几种回答。”问题既要有对阅读材料基本内容的解释性问题,也要有对阅读材料深层次理解的评价性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既要有根基,又要有所超越,进而起到激发探究兴趣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譬如在教学《项链》时,我抓住文中唯一议论之处“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以此为突破口,牵一句而动全文,提出一系列问题:这是一件什么样的“小事”?真的是小事吗?怎么理解“小事”可以“成全”或“败坏”你的一生?当师生探讨到这一“小事”造成的是不是悲剧时,学生反应强烈!有的说:“因为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有着根深蒂固的虚荣心,就注定了是一场悲剧,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劝诫!有的说:“虚荣心也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激励一个人上进,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本以为学生能如此探讨作品主题就不错了!没曾想有位学生却发出这样疑问:“老师,难道这篇小说仅是一个有关虚荣心话题的讨论吗?”于是,我便让学生以书面形式继续小说主题的探讨。结果不少学生说到:“从《项链》中除了读到虚荣心以外,我还读到了玛蒂尔德的诚实守信,读到了她挑战厄运的勇气;读到了路瓦栽先生珍爱妻子的宽容大度;读到了佛来思节夫人的真诚善良……”由此可见,思维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启发也不同,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也得到培养。当然,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学生往往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表现,给教师带来惊喜。

3. 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开放性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课堂教学是探究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语文教师在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让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教师在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

运用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在课堂上实践,把新课改理念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来。

篇8

追求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本文针对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从“教师好教,学生好学”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明确学习目标,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

在语文课堂上,首先,应先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的学习具有针对性。语文教学目标从纵向看有四个层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总目标;年级要求――阶段目标;单元要求――单元目标;课文要求――达成目标。这四层目标之间的关系是:达成目标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紧扣单元目标,体现阶段目标,关联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全面地备好课。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学习目标明确。课堂效率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二、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要想体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要时刻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我的教学思路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教材课文的具体情况,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不管采用何种教法,关键是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从而达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就是教师要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使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学习,达到“学生好学”的语文教学效果。古人也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例如,在教学《滕王阁序》时,当讲到文章的第二、三段时,这是文章中写景的部分,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来理解课文,这样非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误解,这篇文章毫无美感可言。我们可以转换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去体会此情此景。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在头脑中勾勒出的情景在黑板上当场作画。这样,学生就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精神

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把课堂上师生交流方式分成四种:单向交流、双向交流、多向交流和综合交流。教师应多用后两种以活跃课堂气氛。

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学生在课上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荆轲可不可以不带那两样东西,一个是人头,一个是地图,给秦王送个美人不就行了吗?”大家听后,哄堂大笑,我适时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起来。之后,大家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最后,有一位学生站起来,他说:“我是历史课代表,我想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最后他说到:“从当时的形势上来看,秦王一心想称霸,不管送了什么来,也阻挡不了他的野心,就算荆轲送了秦王想要的这两样东西,结果也只能是暂时推迟了他称霸的进程。”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促使学生思考问题,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又以解决问题为最后的归纳。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精神。

五、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用美观直接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篇9

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三年,对于新课程改革教师要理性地看待,既要从中学习新的、适合我们课堂的教学理念,又要对一些不适合我们课堂的思想进行摒弃,同时,还要及时对我们的教学活动做出反思。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再是只注重学生的分数,更重要的应该是深入挖掘语文教学的价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放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逐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有人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说,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的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充满兴趣的时候,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事半功倍了。比如,在学习口语交际《春天是我们的朋友》时,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外活动,去寻找春天。学生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春天,从花草树木中寻找春的痕迹,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

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以前的语文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根本没有适当的交流。开放式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同时能增强师生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我们在学习《风姑娘的照片》时,就可以给学生们观看不同风级带来的不同效果,可以有微风拂面的温柔,可以有秋风的萧瑟,也可以有冬风的凛冽,也可以有暴风及龙卷风的破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风,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快乐学习。

三、注重教学实践

单一的课堂讲解模式不能使学生们更好地学到知识,应当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在学习《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时,可以鼓励学生们阅读课外材料,了解关于太空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太空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课上朗读课文,配上音乐及图片,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想。

四、鼓励式教学

鼓励式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爱上学习,而且能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的一次鼓励、一句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在这种得到肯定后的成功喜悦中,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兴趣更加浓烈,为更好地教学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放弃后进生;批改作业时,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在课余与学生聊天时,要适当表扬有进步的学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暑天寒。”鼓励、肯定性的话语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良好心理,还能使学生逐渐建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的几点理解和认识,在这里将我的想法抛出,希望能为各位教学同仁在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上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总之,在我们教学中,按照新课标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让学生们拥有快乐学习的时光。

参考文献:

篇10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味的单纯追求训练,而忽视了对语文教育本质的思考。 因此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命个体的发展。误尽苍生的不是语文,而是教师。语文课人文精神消遁的重要原因,是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问题。教师人文情怀的干瘪,知识底蕴的虚空,个性语言的萎缩,造精神难以走进课堂。相当多的教师不读书,不研究社会,教学理念模糊,以致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

传统语文教材注重选文的经典性,筛选的都是经过历史和时间甄选过的经典大家的经典著作,极深的历史和社会内涵,极富感染力的艺术魅力固然能够给学生深刻的影响,但是脱离社会实际、时代感不强,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基本很少共通性,因此,学生们在理解和感受上存在极大的心理差距。为了修正这种不恰当的选文观,我们必须把目光转向职业化的文章。比如《致加西亚的信》,曾是风靡海内外的著名职场指导书籍;《你在为谁工作》等各种职场启示录融故事性启发性于一炉;这些书籍都可以成为我们在职业教育模块中的首选文章。再比如各种名人、名企成长壮大的励志成才书籍,我们都可以选取经典篇章进入新的语文教材。

正是这些鲜活的、时代感强、贴近学生心理和兴趣的教学材料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新的面貌。才能在学习中促进学生们职业素质的提升。

一、新课标实行后语文教育教学转变的必然性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盎然生机 ,带来了新的活力。因为新课标在指导思想上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要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要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从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1.立足文本,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的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具备类似的敏锐感觉。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文中的饱含情感的语言,迅速地感受到语言的意义所在。学生只有形成了这种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才可能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从而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就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挖掘文本,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内在品质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指不但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呼唤人文精神去充实和武装学生。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其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所以,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就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教育的过程注重的主要是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这势必导致语文教学的畸形发展,从而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指导学生在经典名著中汲取营养,构筑永恒的精神家园。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要在充分体现其工具性的基础上渗透人文教育,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注重过程和方法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整体的提高。

3.利用文本,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传统语文课本往往以文体或知识点串成单元,造成一种刻板的格式。新教材则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语文能力,编排体例也变成了用人文话题来统领的一个个专题,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简单的只学习一些语文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成为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老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平时积累和摘抄自己喜欢的格言、成语、名言、警句等;到报刊上找中外名著名篇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精品朗读;从中外寓言、童话、诗歌中选出美文研习,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补充,把课本与读本结合起来,对其中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和分析,……这都是在很好地学习语文。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深入人心,课堂教学改革得到不断推进。为了促进我校教师的教改探索,前几天,学校语文组举行了青年教师公开课评比活动,选定的文章是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西地平线上》。听完了几位参赛青年教师的课,颇有感触,同时也引发了我对当前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语文教师自身要有很高的语文素养,否则贻误学生

语文学习的对象就是语言和文字,语文老师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语文老师对于民族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语文老师自身语文素养不高,在授课过程中就有可能犯错误,这个错误有可能影响许多学生。一位青年教师在上课时,一节课出现了好几处字音错误,如果是口误或者笔误尚可以谅解,关键是这个老师不是笔误,而是确实不知道自己读错了。“血红”本应读xue四声错读成xie三声;蓦(mo四声)然回首中的蓦读成了mu四声;馄饨这个词,学生板演时错注成hun二声dun四声,老师给学生正音时居然说是正确的,有学生疑惑地提出异议,老师也没理睬,教学就这样继续进行。《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都给出了“饨”的注音――tún,同时又注明“馄饨”应读húntun。也就是说,“饨”作单字念时,读作阳平调tún,但是在“馄饨”一词中,“饨”字要念成轻声。江苏高考说明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明确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见字的字音。作为参赛性质的公开课肯定是花了很多工夫准备的,一节课能出这几处错误,可见常态课这类的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了。教师这个职业决定我们教授知识的错误会被无限扩大,有可能影响很多人的一生。教师要对所教的内容负责,要对学生负责,尽量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减少错误知识的传播。

二、要让学生亲近文本,以文本为抓手

语言是语文的拐杖,离开了对文本语言的品读,一切的文章结构、文章写法等等的分析就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阅读课教学就是要以文本为抓手,让学生熟悉文本,再亲近文本,让学生多读,多品,多悟。只有吃透了文本,才能深入下去,更深地领悟文本之下的意趣和情致。一个青年女老师在讲《西地平线上》这课时,先是让学生做配套练习上的“字音”“字形”部分,然后正音,正字形,等到进入文本时,时间已经过去20分钟,进入文本后并没有让学生读文本,而是直接让学生讨论三次落日的时间和情景以及作者的感受。一节课下来只有两三个学生读了文本中的某个句子或者段落,其他学生都是在跟着老师提示的页数和段落急急忙忙地听。课后问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感受,学生一头雾水。这样的课堂,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亲近文本,显然让学生去领悟文本内涵是不切实际的。

三、公开课,不要追求外表热闹的讨论

公开课被很多人认为是“表演课”,公开课被穿上了“华丽的外衣”,其中最美丽的”外衣”是小组讨论。为了追求公开的热闹气氛,营造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气氛,好多老师喜欢让学生讨论,有一堂课居然讨论达六次之多!我旁边的一个男生就拎着凳子在前排和自己的座位之间来回挪动,而且每次讨论的时间都很短,最短的一次讨论是七秒钟的时间。如果七秒钟就能讨论出结果的问题肯定就是简单的、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难的问题七秒钟也不会讨论出所以然,所以这种讨论就是摆设,就是外衣,热闹讨论的外衣下是空耗时间的实质。不是所有的公开课都要有讨论,都要热烈的课堂气氛。如果真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就要给学生留讨论的时间。语文课的任务是读书,宋学大师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语文课,应脱掉“讨论”的外衣,还给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