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09:24: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本文所指的数学实验是以中职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为依据,以中职学生的学情分析为前提的基于几何画板的“数学实验”。主要是指数学教学中为研究与获得某种数学结论、验证某种数学猜想、解决某种数学问题,在网络机房里用几何画板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与研究活动。它的构成有用《几何画板》根据数学内容制作的各种动画软件实验素材,也有教师、学生操作运用这些实验素材(软件)的过程。从问题情况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计算机探索性实验,发现、提出规律猜想证明或验证。
所以本文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根据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结合几何画板的功能特点。可以把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分成:观察型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分类时所参考的因素如下表所示:
不同的实验类型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就会不同,但是总的设计思路还是相一致的。主要是实验设计、实验与猜想、交流与合作、验证与证明、实验报告等。
一、观察型实验及案例
这类实验的特点是问题情境是由老师设定的,学生的操作环境也由教师给出。比较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学习方式,亲身经历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合作交流,进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证明的数学建构过程教学活动。观察和分享是这一类实验的特点,与以往比不同的是,学生交流的对象更加广泛,交流更加深入。它可以形成无人数限制的交流规模。也可以形成从语言到图形直到思想情感的深入程度。目的是将课堂强调的重点从教转向学,从教师的行为转向学生的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数学实验教学已成为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教学的有效切入点。
在讲授圆锥曲线之抛物线时,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问题,对前面的椭圆、双曲线的几种定义掌握得不是很好,教学最好都能从最低点开始。所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或是直接把内容讲授给学生,效果通常都不太好。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其注意力,设计如下的问题情境并用几何画板作为展示和操作的平台进行教学。
情境设计:(以时下火热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为背景)小河边住着一只青蛙,每天活得无忧无虑,可是有一只灰太狼却盯上了它,从此青蛙的生活充满了危机,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安全领域:一条河和洞穴A,中间的一块区域长着鲜美的嫩草,青蛙每天都要在那里玩耍,但是在此时那只灰太狼随时都有可能在它面前出现,所以它要以最短的时间跑向自己的安全区域(假设青蛙的奔跑速度一定)。请你帮这只青蛙设计一下逃跑方案。学生在寻找最佳逃跑路线时,慢慢地发现:分界线竟然是一条曲线!此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抛物线的定义――“动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动点到定直线的距离”,整节课学生始终在紧张、欢快的气氛中研讨,学生探究出抛物线的轨迹方程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感。在小组合作中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意义,作到了有效的小组数学活动。
本案例发掘了逃跑方案所隐含的数学教学价值,引导学生由单个点的方案,步入整个平面点的判断学习,方案的判断标准:(生2:要看它离哪里近。靠近河的话就往河跑,靠近洞穴就往洞穴跑)。学生只有通过在几何画板上尝试的实践活动判断来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内容“点到点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就能够渗入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中去,变成学生内在的学习体验和数学认知。关于界点的共同性质不是教师告诉的,而是学生通过对多次试验的观察、猜测、比较、讨论等多种活动获得的。案例中学生通过几何画板软件,不断尝试寻找多个点的条件。对界线点上的寻找通过观察、猜测、比较、讨论等多种活动,获得界线上点的共同特征。
二、验证性实验及案例
验证性实验是通过实验操作验证、检测一个数学判断真伪的实验,以加深对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或数学规律的本质理解。在教学中,中职学生总是会出现一些顽固的错误认知,无论教师讲多少遍,过后总是变模糊或是产生怀疑。还有一些定理定义的证明以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是难以理解的。或者是一些新的知识,当教师需要推出它的推论时,由于它的抽象性结论和复杂的推理,学生接受不能,这样新知识就很难与学生原有知识进行同化。为了增进学生对这些问题知识的建构,可以利用验证性实验来验证,使新知识具体化,直观化,消除学习障碍。
例如:化简 1-cos2a。
做这个题目时,学生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cos2a=sina; 1-cos2a=±sina;不会做。
那么到底哪一个结论是正确的呢?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产生强烈的征服欲,就会主动地利用几何画板去举例去运算。这能有效而及时地为学生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提供反馈,而且由计算机来验证比教师讲解更有说服力。获得成功后,比从教师那里直接得到答案,得到表扬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函数作图功能,输入函数解析式:y= 1-cos2x,函数的图像立刻呈现在眼前,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上述的结果是错误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连续的全面的论证。
三、探索性实验及案例
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答案不唯一的情况。情况错综复杂,可以有的全对,有的在限制条件下是对的,而有的则是学生计算或是数学知识不完整导致的错误观点。怎么将错误的现象和结论排除掉,或是将限制条件找出来,最后得到完整的证明,明确建构正确的数学知识结构。传统意义下的数学几乎是教师讲解概念、定理、例题,学生记忆、理解、掌握。然后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习题,再运用所学过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解答教师出的考题,争取获得高分。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学习情境,师生共同研究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体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果的过程,感受其中的成功和失败。
例如正弦定理第一课时。
正弦定理是中职教材拓展模块中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研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由直角三角形到斜三角形自主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再对斜三角形进行推导证明。这样的知识处理难度低,学生容易接受。
在网络计算机房中以6-8人为一组组织好教学次序后设计问题情境:展示南明湖图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现有两人站在南明湖岸边点B、C位置,发现对岸A处有一个宣传板,如何在湖的这一边算出各自与宣传板的距离呢?他们需要哪一些工具。先让学生去解释题意,然后在进行统一的补充。当全班同学都清楚题意后,讨论在湖这一边的两人需要用到的工具和所要达到的测量效果。经过讨论后,同学们觉得在湖的这一边能做的是量出B、C两个角和BC的距离。并且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对这个研究方案进行了三角形确定性的论证。过程如下:
假设有两个三角形:ABC和A’B’C’,∠C=∠C’,∠B=∠B’且BC=B’C’ 则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边角边”可得ABC≌A’B’C’。所以只需要边角边的条件,就可以确定题中ABC是唯一的。方案设计好了以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本节课的研究方向:三角形的边与角的三角函数的关系。已知ABC中∠B、∠C和BC长度,求AB距离。经过学生讨论后学生认为可以找几个三角形测算一下,这时几何画板软件发挥了它的度量功能,使得讨论活动能够以简洁直接的方式进行下去,而无须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将经历集中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当中。
这时呈现出问题情境2:如图7.3所示,在ABC的三边与三个角的三角函数有什么关系?可能有哪些结论?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6人一小组对三角形的三边和三角进行度量,很快学生能得出如下的一些结论:a2+b2=c2,A+B=90°等,从而得出要求研究讨论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经过多次的尝试,学生将a、b、c、sinA、sinB、sinC甚至cosA、cosB、tanA、tanB等都度量或计算出来后发现: = = 和acosB=bcosA等结论。到这里学生对问题已经有了一个猜测,但是感觉不是很踏实,还没有进行一般化的推广。表现在有的学生怀疑这一结论是不是因为ABC的是老师给的一个特殊的例子?大家觉得可以改变ABC的形状试一试,看看结果怎么样呢?这个动态变化过程在纸笔的教学环境下是无法实现的。随着大家手中鼠标拖动点随意改变ABC的形状时,发现总有: = = 。
但是acosB=bcosA在有一个A、B中有一个角为直角或钝角的时候不成立。通过几何画板的随机动态变化的实验,学生自己求证了acosB=bcosA的不科学性,同时更重要的是发现了 = = 对所有的三角形都成立。现在就连平时睡觉的同学也受到周围同学的感染好奇起来,马上问起同组的同学。顿时全班都热烈讨论起来,相互展示自己的动态证明以相互质证。
最后学生能很自信地归纳出正弦定理:
在三角形中,各边与它所对的角的正弦之比相等,即:
= = 。
教室里的纸笔环境下的教学基本上给出已知、再求证,学生缺少这样发现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恰恰把最宝贵的一部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都省略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运用像上述这种从问题条件出发,归纳总结发现问题的方法。
总而言之,几何画板数学实验通过中职学生的实验,使中职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使认知结构在探索中得到发展。还收获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数学实验中,教师无法再灌输学生数学知识,因为学生有了检验正误的新方法和新裁判。教师也认识到中职学生所有的新知识都需要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亲身经历了建构而成。有了学生自身独特思维加入的的“再创造”,改变了以“灌输”为特征的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中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也意识到数学的学习不再是现成的结论了,他们等不来结果。实际上中职学生在几何画板数学实验课堂上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他们不再把学习数学看成无聊的休息时间。他们觉得数学课是有趣的,有信心把数学学好。
参考文献
[1]陶维林 从几何画板教双曲线谈起.数学通报,1998,28。
[2]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11-01
由于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差,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面对这种情况,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师就要因生而变、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注重知识讲授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艺术性、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教学氛围的活跃性,寓教于乐,寓学于导。新一轮高中数学新课改明确提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为此,我在教学中极力借鉴同行们的先进经验,大胆尝试“学案引导式”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学案引导式”教学法的意义和结构
“学案引导式”教学法是一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其目标是以教材为载体,以学案为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地学会学习。这种教学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相信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学案引导法”的基本结构包括教师课前的指导,课中的引导和课后的反复释疑。具体包含四部分:学习引导+问题引导+总结引导+拓展引导。
下面是我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一节教学中的学案设计,提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改进。
学习内容: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
§2.3.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
学时:一学时。
学习模式:
【学习引导】
(1)自主学习。
1)读教材P42~P44到练习止。
2)回答问题:
①本节内容所讲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②当a>0时,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在坐标系中的位置有哪几种情况?
③这些不同的位置由什么决定?如何计算?
3)完成练习。
4)小结。
(2)方法指导。
1)阅读本节内容时,必须对照初中学习的二次函数图像―― 抛物线在坐标系中的三种位置情况:即与X轴有两个交点,有一个交点和无交点(先考虑开口朝上的情况)。观察图像上纵坐标大于零的点和小于零的点在哪里?
2)本节内容属“数形结合”的问题,应将位于x轴上方的图像和位于x轴下方的图像上点的坐标的范围与一元二次不等式ac2+bx+c>0(或者0)的解联系起来,即就是图像上纵坐标y>0,y=0,y
3)阅读本节内容时能否想到什么内容,并与之作比较。
【思考引导】
(1)提问题。
1)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有何联系?
2)当a>0时,解一元二次不等式ac2+bx+c>0(或者
3)一元二次不等式ac2+bx+c>0(或者0)的求解有哪几种情况?
4)当a
(2)变题目。
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为R或者?时,与该不等式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情况?
【总结引导】
本节内容:一元二次不等式y=ax2+ bx+c(a>0)的图解法。
第一步:达标(满足哪两个条件?)。
第二步:计算(哪个量?有什么用途?)。
第三步:分类(可分成哪几种情况?)。
第四步:写解集(依据是什么?)。
记忆方法:达标―― 看=b2-4ac正负―― 分类―― 写解集。
【拓展引导】
(1)课外作业:P45习题2~4。
(2)m为何值时,方程x2+2(m-1)x+3m2-1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3)m为何值时,二次函数y=mx2-(1-m)x+m与x轴无交点?
2 “学案引导法”的有关说明
(1)学案与教材,教案的关系。
教材是专家依据课标的理念设计编写的,其中的语言表达标准、规范、精简、书面化.教案是教师为上好一节课,根据教师本人的特点,依据教材内容,学生的情况设计的教学过程材料,仅供教师使用;学案是教师依据教材为了让学生阅读教材而编写的,并通过课前的学习,课中的讨论,课后的研究,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后,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重新描述,并书写在学案上,较口语化,适合学生本人的复习和阅读.供学生使用。
(2)学案特点。
①设计上应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
②方法上要引导学生读懂教材。
③内容上包含所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④使用上它是阶段性学习资料。
⑤手段上通过分层设计,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教育教学水平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现在,学生小学升入初中后,所学的科目多了,每天又要完成很多的作业,负担在不断地加重,如果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课后又得让学生通过做大量的练习题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他们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又有多少个学生喜欢题海战术?因此,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提高初中数学质量,已成为我们初中数学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这样,就要求教师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让学生喜欢教师,敬佩教师,进而喜欢教师所上的数学课;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而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及掌声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敢问敢答,形成一种其乐融融、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便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究知识,掌握知识,课堂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随着教育现代化推进,多媒体技术已逐步在教育教学中广泛的应用。学校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教师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知识的形象化、直观化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可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特别是讲几何时,应加强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用多媒体的声、色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多媒体技术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静止内容动感化,枯燥内容生动化,重点内容突出化,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比如,学到圆与圆的位置时,用多媒体展示出一个红色的大圆和一个与之相离的绿色的小圆,把它们慢慢相对移动过来。在移动过程中,大圆和小圆从开始0个交点1个交点2个交点1个交点0个交点1个交点2个交点1个交点0个交点。通过观察学生会很容易得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总共有五种。这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便于学生形成有意注意,又有助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如果能把生活中富有趣味的数学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之美,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不言而喻的。例如,我们学到多姿多彩的图形时,用多媒体一一展示生活中美丽的建筑物或包装盒抽象于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学到轴对称图形时,用多媒体根据轴对称原理把一个图形经过多次翻折,便会得到各种漂亮的图案出来,让人赏心悦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美、色彩美,给予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生活中去,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促使学生创新,维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
3.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增大课堂容量
在课堂上,教师都想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完成课堂练习,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快速完成作业,然后随机抽出几个有代表的学生的作业,放在投影机上展示,全班同学都能清楚的看到被展示的学生的作业情况,知道他们的优缺点。如果是一题多解时,就分组完成,各组派一代表上去分别展示。这样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老师知道班级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情况,又可以使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另外,课堂上正常要进行知识的巩固,如果老师在黑板上抄出练习题,就花费时间较多;如果老师在课前就准备较多的习题,在课堂上利用投影机展示出来,那么就节约了较多的时间,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就可以训练到更多各种各样不同的题型,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其形象化、直观化,增大课堂容量,节约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技术给教学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教师应该确实要用好它,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精讲巧练,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些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更重要的还要懂得精讲巧练。这就需要教师要付出较大地努力,除了要求教师平时要加强专业知识水平的学习和提高外,还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充分理解、熟悉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据学习目标,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数学思维情境。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
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其中方法之一。教师给学生练就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练习,并且先从低起点,小步子来设计,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愉悦感,这样既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情况,又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兴趣也高涨,此时再层层深入,学生就感觉不难了。例如,我们讲到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时,要特别注意公式a2-b2=(a+b)(a-b)中的a、b是表示两个数,a2-b2是表示两个数的平方差,如果不注意就容易搞错成只要有平方的项就符合。所以设计练习时先从低起点开始,a、b表示的这两个数先从单个具体的数字到单个字母,再到单项式和多项式,比如设计第一类型练习是62-42,第二类型练习是m2-n2,第三类型练习是a2m2-b2n2,第四类型练习是4m2-9b2,第五类型练习是(a+5)2-(b-5)2等,循序渐进地安排与设计,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合作、比赛的活动方式来完成,这样学生学得轻松高兴,信心百倍,兴趣浓厚,教师又可以快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因此,在合理地安排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巧练,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四、数学历史文化的熏陶,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
四、思考与启示
2011年杭州市中考英语命题以《英语课程标准》和《2011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文化考试命题实施细则》为依据,以极大力度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素养”,即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对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创设情境化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教材内容、教室的场地、学生生活经历、实物等,创设多种多样的、便于学生展开联想的教学情境。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间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他们思想高度集中,精神放松的情况下,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自然地习得英语,促进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语用能力。
2.增加听说材料的刺激量
“听、说、读、写”四要素中最为基础的是“听”,外界刺激最能引起注意的也就是听。学生学习英语时,让“听”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视听资源,增加对学生听的刺激力。如教学指令、课堂用语、影像材料等。
3.训练英语思维的习惯
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学习的认知已不再是简单的重复,需要具有挑战性的训练。课堂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主阵地,教师在创设最佳语言环境的同时,只有充分利用好语境,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听说实践机会,才能使学生逐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堂上,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用多种形式的操练和活动为载体,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践语言的机会,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4.扩大课堂教学的视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和应用英语的能力。如在教师指导下,对指定话题如谈旅游、谈购物等,利用网上聊天工具在同学间用英语进行QQ聊天;或进入网上英语角或英语聊天室,实践语言。又如,教师也可把英语教学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英语角等学生实践语言、感知和体验生活的舞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角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五、结束语
2011年杭州市英语中考试题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回归了语言学习本质,较好地检测了学生的英语素养。这无疑对以题海战术代替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以脱离语境的语法记忆代替语言感悟过程的做法提出了挑战,对初中英语教学及复习迎考将起到很好的反拨与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Chomsky,N.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s[M].Oxford:Blackwel,1980.
[2]国家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28-01
不容否认,高效课堂的构建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能够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课堂教 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为了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要认真分析数学课 堂当前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且不断提高自身认识,发挥自身优势,从而促进优质数学教学课堂的构建。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数学优质教学课堂的构建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正视目前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初中阶段数学学科优质教学课堂的构建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过程中,各位任课教师也同样为此而奋斗。然而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着高效课堂的开展,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首先应该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有的学生由于小学阶段数学学习基础不好,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义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很多学生不重视基础,学习不得法,结果到后来还是错,更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教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有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的反差。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数学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当然,除了学生学方面的问题就是教师教方面的问题。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霄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有的教师只重视成绩,从而忽略了学生天真的一面,在教学过程中,过度注重分数,从而把学生的天性、智慧所扼杀,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除了以上几点问题,还有众多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比如备课不足,学习方法等问题。为此,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认识,从而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2 兴趣培养,是构建优质教学课堂的关键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使人成功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如果学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他就会主动地学,学习效率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兴趣中学习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将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乃是由于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动探索和实践活动的能力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这才是优质教学课堂构建的关键。
一、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新课改理念下,笔者认为要将课改的精神实质有效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要认清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建立新的教学模式。那么,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存在些什么问题呢?
1.忽视双基学习,缺少交流合作
作为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我们往往达不到两者与学生学习的和谐状态。有时看似气氛热烈的小组合作,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效果,往往只是个别人参与小组合作,其他人只是旁观。有人想,或许是我们的学习内容不适合合作学习,但笔者认为,更主要的是由于学生缺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合作钱缺少独立思考的过程。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的要求,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做得很少。这样就导致学生计算能力降低,书写不规范,逻辑推理能力不强,也就使得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常常流于形式。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数学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不能降低。
2.课堂看似热闹,实际效率不高
数学课中有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各个教学环节要达到的子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等,只是一味地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常常出现课堂导入冗长,小组交流不合理,教师没有起到点拨的作用的现象。甚至课时过了一多半都还没有进入重点内容学习。结果是,教师为了完成任务,把本节课的重点部分一带而过,一节课下来学生都不知道这节课的重点究竟是什么。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节时,学生在小学就已经验证过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但有的教师在这里又让学生花费时间剪图拼图,在“议一议”部分又不给予有效点拨,以致花费了十多分钟大部分学生还没是不清楚如何验证。实际这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定理的证明到八年级下册才有,这里只需验证一下即可,不必花费太多时间验证,否则重点内容得不到巩固,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实质效率低得很。
二、新课改下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模式的好坏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新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和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在这一理念下,数学教学应成为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必须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而数学教学模式是开放性的,一名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类教学模式,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这样才能针对当前课程及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模式,并因材制宜地调控和运用最优组合模式,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笔者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摸索,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模式,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是要求我们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身处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从而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会引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欲望,促使他们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和研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此,创设情境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枯燥的知识,通过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动促静,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欲望,从中轻松学到知识。
2.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以“面向全体,尊重主体,播下自信,收获希望,学会创造,迈向成功”为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启发为介,导悟结合”为教学方法。所以,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营造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最终解决数学问题。只有当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究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获得认识发现与情感体验,才能满足自我潜能发展的需要并激发其创造性。
3.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保证每节课的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死记硬背。训练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像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速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好比战场上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还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即使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布置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举一反三。
4.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这并没有排除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学生有意义的接受。我们不从“满堂灌”这一极端走向“不敢讲”另一极端,而是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探究的前提、基础。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情况出现时,教师即时给予点拨,给他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此外,自主练习、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也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常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只有认真思考和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02-01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必然是有效教学,它坚持三维目标整合的整体发展观,秉承注重思维过程、生活经验、开放建构和整体联系的知识观,倡导主动性、交往性、创新性和体验性学习的学习观,要求教师由传授者走向促进者,由拥有知识到拥有智慧。当今社会,初中生大多时间都要在课堂学习知识,因此,很大程度上课堂教学的质量好坏将影响孩子们的一生。如何才能做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质教育呢?这需要孩子、父母、老师共同努力。
1 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1.1教师自身的心态问题
一是心理盲目自信。教师自身固有的心理暗示,也是一种心理寄托,总认为讲了做了学生就能听懂、记住、会做,自己心理就平衡,否则就放心不下。考前拿到题目,看似熟悉的题目,认为学生一定会做,但考试结果还是一塌糊涂。基本的运算、等式的变形、定义、定理都错漏百生、含混不清。二是备课不充分。有些老师自认为初中的知识对于他来说,是易如反掌的事,备课与否,对于课堂教学不会有多大影响。因此,导致课堂上的时间安排不合理,自己的思路不清晰,逻辑不严谨。三是为教授目的而急功近利。题目一条一条地讲,课本内容一点一滴地传授,生怕知识结构不完整,还要把知识拓展延伸。教师讲得津津有味,课堂时间不够,还要拖堂上课,生怕遗漏一个环节,但学生课堂上什么也没有记住。另外,还有题海战术、差异教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1.2学生与家长方面的问题
学生:初中生虽不再像小学生那么懵懂、贪玩好耍,但是他们并未完全脱离孩子贪玩的天性。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自制力不强,好奇心强,逆反心理强,没有尝到数学对自己的好处,自然无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家长: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往往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 现在社会,社会节奏加快,父母肩上的压力比较大,因此,大多父母为了养家糊口,忙于赚钱,往往对孩子的关心也只限于物质方面的给予,精神和心理方面便有所忽略. 对于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往往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的关心和帮助,而父母关心的也就是成绩这个结果而已。
2 优质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如何在40分钟内提高教学效果,产生最大的效益?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关键,追求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是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笔者认为课堂上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2.1认识价值,培养兴趣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已经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中,初中数学知识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知识技能了. 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学生才会刻苦努力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自主地去了解学习它。有很多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一般都是觉得数学知识像大道理般抽象难懂,初中知识在生活中一般都很难运用得到,因此,觉得初中数学无用,从而也无法对它产生兴趣。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心理,先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然后慢慢从充分备课、把握教学难度、丰富教学方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
2.2建立师生关系,提升自我能力
人们都有着自己的喜好,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就会有着浓郁的兴趣,反之亦然。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一样,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也可以是学生的朋友,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自己,喜欢自己。正所谓爱屋及乌,老师让学生喜欢,相应老师所教授的学科也相应的会被学生所喜欢,从而产生极大的兴趣爱好。老师在教学中适时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引导他们自主研究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形成这样一个积极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并且将自己的想法及时地运用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让他们养成这样一种“学习――思考――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必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写一份好的导学案,首先要学习新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节课要讲的内容和难度进行把握,从知识、技能到运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导学案的编写要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当然也要依据实际学情。
导学案可分为预习导航,预习检测,预习交流,典例示范,收获体会和应用拓展等几个环节。预习导航是指导学生将将要学习书本内容按导学案上提示的步骤和具体要求认真阅读,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从而达到“初读”的目的;预习检测是用题目的形式放在这里让学生提前“小试牛刀”,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预习交流是指导学生将课前预习体会和感想如实表达出来,以备教师了解学情;典例示范是在学生已提前自学,初步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在教师帮助下解决典型例题,巩固掌握知识的效果;收获体会是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要点,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来;应用拓展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运用能力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二、在课前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上强化“教学重心前置”的实施
教师本身要不断主动学习,加强本学科知识的补充和钻研,要研究教材编写意图与教材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蕴含的情感要素以及每节教材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弄清这些,才能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失。重视同组教师的经验交流,加强个体研究,这是教学重心前置中与教师行为最密切的一个环节,通过精心准备,可以把补漏工作前移。如果时间允许,可批阅答疑卡,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见的一些疑问,课堂上针对性就会更强。
对于学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预习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把书上内容浏览一遍,而是根据导学案上的提示阅读课本,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问题情境中掌握课本有关内容,达到预习目的。在课前,学生先学习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做适当标记,这样在老师授课时学习的针对性就更强了。教师上课时检查学生的练习就知道学生会了什么,什么还不明白,学生会的就不再详细讲,学生不会的可以在课上详细讲。
三、在课堂中强化“教学重心前置”的推进
重视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学,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记忆知识,而是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因而必须把结论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把课堂上绝大部分时间大胆交给学生,正确的引导、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不断的设疑、明确目标,营造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效果自然就会好起来。
重视课堂练习的当堂检测。训练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过程,每天新授课以学生自主学习,练习为中心,把学生的课后作业一部分前移到课堂上,通过独立作业和当堂巩固发现问题和教学漏洞并及时解决,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当然,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就要依据预习时设计的问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题的设计要思维容量大、思维过程强,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迁移的过程。训练的方式要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样活泼,不要拘泥于寻找问题答案。
优秀的课堂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度,从而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率。教师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集思广益,采用像情境导入、活动导入、游戏导入等别致又带有十足趣味性的课堂导入方式,带给初中生不一样的数学课堂。
1.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或利用实物创造情境,结合当次课的相关内容,以更直观、形象的方式,建立一个特定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形中将学生带入预设的教学情境,体验不一样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来导入新课。
例1:我们班足球队和其他班足球队比赛,连获10场胜利,小明参加了8场。连获胜利的第8场是本班对1班,小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能算出小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小明没投中三分球)试试看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吗?试写出方程。
例2:连胜的第1场是本班对2班,小明得了36分,试算出小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了几个球?(罚进1球得1分,本场小明没投中三分球)能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吗?如果能的话列出方程。
解析:第1题不需要列方程。第2题可以设小明投进去了x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列出方程。
例3:在本班和3班的比赛中,小强全场共获得17分,其中罚球得了4分,试求出他分别投进了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
设小强投进去了x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
让学生根据列出的方程式,比较一下相同之处,看看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
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课堂导入,主要能让学生感受到用二元一次方程能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保证师生交流的顺畅,拒绝教师单方面说教的教学模式,学生就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以聊天的方式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
2.问题导入
通过设置问题来导入课堂是一种常见的导入方法,教师设计问题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使导入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在“有理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中,作者首先向学生进行提问:在足球比赛中,进球可视为正分;失球可视为负分;正负之和可视为净胜球。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红队的净胜球为4+(-2)。蓝队的净胜球为1+(-1)。像这样涉及正负之和的运算式,该如何来计算呢?
一个简单的足球问题解释了正负数以及正负数之和,并直接带入例题求解,以旧知识结合新知识来构成问题推动课堂进程,简单明了,学生一望便知。
二、和谐融洽,建立生生合作关系
加强互动,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重视生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更能带动课堂的高效进展。生生合作学习能够带动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开发潜在动力,充分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优势,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和相互学习。
例如,在“单项式的乘法”的教学中,作者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先让学生自行开展新课例题的预习,然后进行变式练习:(1)(-5a2b3)(-3a);(2)(2x)3(-5x2y);(3)(-3ab)(-a2c)2?6ab(c2)3。三道练习题,要求各小组在五分钟时间内做完,并进行相互检查、纠错改正,确保小组的高正确率。若某小组的任务全部完成,可举手示意,上交练习题,作者给最快完成的小组加分。待小组全部示意完成后,各选一名代表在黑板上写出步骤。待作者讲解完,作者让不同组之间交换习题,由学生进行批改,并交还本人。最终评判出每一组的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序,得分最高的组可获得小小的奖励。然后作者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单项式乘法”的做题规律:先做乘方,再做单项式相乘。
本课完全由学生探究合作完成,在合作过程中,作者发现学生自主练习完毕后,在组员相互检查时,发现组员有错误的,往往会告诉其错误的原因并细心讲解,该组员也是耐心听讲并及时改错,比作者喋喋不休的纠错要实用得多,也有效得多。还有组与组之间的检查评比,利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相对提高了学生对作业批改的认真程度。
三、鼓励互动,拓宽课堂交流渠道
高效互动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与学生相互作用,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数学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互动意味着需要用趣味横生而又不脱离数学内容的活动融入新课,课堂教学形式活泼、灵动,并与数学材料进行有效结合,同时,还要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促进整个课堂的互动,为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定义与命题”一课的教学中,作者创造了一个“幸运转盘”作为与学生互动的媒介。作者事先制作了一个大转盘,上边和时钟一样标记着数字1~12,然后在黑板上写出数字代表的定义。如号码1代表的定义是“数轴”,当转盘指针指到1时,让学生抢答数轴的定义。小A先举手抢答:“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作数轴。”然后还可以让这轮抢答正确的小A上讲台来转动指针,让其他学生进行抢答。尤其是“小老师”来转动转盘这个环节,学生颇感兴趣,课堂被再次带入到了。小A转到数字6,要求回答“全等图形”的定义,小B同学奋力抢答:“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作全等图形。”小B同学刚回答完就兴致勃勃地走上讲台,迫不及待地当起了“小老师”。
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来触动学生的神经,使学生激情满满地进入教师预设的教学轨道。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复习了旧知识,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四、寓教于乐,创建多媒体授课平台
新时代的初中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现代化气息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设备,打造多方位、创新型的现代化课堂。教师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可以整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电教设备一体化的魅力,更好地寓教于乐。
例如,在“利用频率估计概率”一课中设置如下问题:某厂打算生产一种中学生使用的笔袋,但无法确定各种颜色的产量,你认为该如何制订生产计划?针对中学生喜欢的颜色,小凯调查了九年级某班50位同学,结果如下:
提问:通过这些数据你能了解中学生喜欢的颜色吗?
(学生讨论)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仅凭九年级一个班是无法科学地估计出概率的。”
师:“那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呀?”
一、课程现状
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开设比例再三调整,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一再压缩。作为一门重要文化课程的数学,教材一改再改,难度不断降低。然而,学生对数学课程仍然不感兴趣,除对口升学的班级外,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只开设一年,而且周课时只有4节、3节或2节,甚至有些学校根本不开设数学课程。学生的基础现状,数学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与各专业对数学要求的差异性、教学时数的局限织在一起,使数学课程从教材编写和使用到教学过程的实施显得矛盾重重。
二、原因分析
(1)学生数学基础太差。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就使得基础稍好的学生都涌向普通高中,导致大量“差生”进了中等职业学校。据统计,中等职业学校约30-40%的学生基本计算都不会,如把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基本公式不记得,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更谈不上什么数学逻辑思维,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起码能力。
(2)教材有问题。尽管教材一改再改,难度不断降低,但是整个课程内容及知识目标基本上还是与普高相当,职教特色不是很强。
(3)部分教师没有从根本上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认为中等职业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太差,再怎么努力都是徒然,把数学教学当作一种任务来应付,仍然简单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本来在初中对数学学习就没有兴趣的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以后对数学学习更加没有兴趣,更谈不上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改革设想
(一)关于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部2009版中职数学新大纲将中职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①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生活和职业岗位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②提高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③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我们认为这个定位与我国当前中职学生现状基本相适应,只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没有达到这个基础,编写教材时应及时地补上;至于提高技能和培养能力,我们认为只要上数学课就有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过程,教师要会合理地把握一个“度”,不能要求过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而不能急于求成,对于这些学生还得有一个比较缓慢的养成过程,教师要有耐心和心理准备。
(二)关于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一定要与学情实际相结合,这是中等职业数学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教育部2009版中职数学新大纲将课程内容结构划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我们认为这种提法很切合实际,只是关于某个内容放在哪个模块存在争议,相对学生基础和教学时数,新大纲基础模块内容太多。
基础模块应该主要为未来“社会人”服务,体现普通公民文化素质的培养。在编写基础模块时应该强调生活化,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必须纳入课程中来,如购买彩票已经进入大众生活,因此“概率”初步应该纳人基础模块中来,等等,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很多社会现象都可以用数学知识解释或解决,用数学基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一个“社会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关于数学教师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比普通中学数学教师更加强烈的课程开发愿望、意识和思想。无论使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教师都只能作为参考,教师必须针对自己所教的对象和专业,按照职教的培养理念,开发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每位教师都应该成为教材的再创造者。其次,由于中等职业数学教材分成了三个模块,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由专职数学教师教授,教学时可以适当调整章节顺序,以适应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职业模块最好由相关专业教师教授,因为专业教师熟悉专业课程,易于把握数学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情况,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难度、深度和广度,所举事例更加专业化,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这部分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总之,中等职业数学课程改革必须使数学教学与学生的能力培养及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使数学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进而唤醒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喜爱,逐步扭转难学、怕学、厌学的现状,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原有基 (下转76页)
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专门人才。现在很多人都明显感觉到,职业界的变化很大,特别是动物科学专业这一块,学生在较早的学习阶段所学的很大一部分专门知识很快就会过时,信息更新量太快,因此,学校有必要与当地生产部门保持相互合作的关系。
实践证明,再小的畜牧业企业,一旦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有可能成为市场的宠儿,而再大的畜牧业企业,一旦失去了自主创新的能力就有可能被市场抛弃。所以,这些企业更有理由与学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以企业资金为前提,以研究机构和学校创新成果为基础,加快当地该企业的发展,该企业增加研发的投入的同时,还可提升科技效益。
动物科学专业主要是围绕进行动物营养与饲养这方面进行学习,为满足人们现代对高档肉类的需求,它的基本任务是在认识和掌握动物遗传变异、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繁殖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质优量的动物产品。学习的基本上是一些理论知识,实验也只是一些简单基础的实验教程,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不强,更别说创新的能力了。毕业生就业后的去向主要是与动物科学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和设计、推广和开发,经营和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工作。在这一方面,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就要比一般的人更能吃苦,不怕脏,不怕累,动手能力强。学生长期呆在学校,没有走进相关企业,对这些企业都是一知半解,对于所从事的工作在学校时没有得过锻炼,算是生手,很多事情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走产学研结合模式,让学生们走进加工企业与生产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学习,参与日常的工作,激发学生创新的潜力,也为日后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为研究机构注入新的血液,为企业提供创新成果,推动经济的发展。
1.缺乏交流互动的课堂环境
受传统课堂模式的影响,初中数学课堂上气氛比较沉闷,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很少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反馈。课堂环境的严肃与压抑,导致教师即使主动与学生交流,学生也缺乏交流的欲望。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就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屈服于被动学习的课堂环境而不能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缺乏交流的意识
教师虽然认识到了互动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他们仍然习惯于以自己为中心,即使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也是以自身的想法和观点为中心,以提问者和知识拥有者的身份自居,学生的回答只是在应付一种“测试”,这就不能达到师生互动的真正目的,学生的主动作用同样得不到发挥。有的教师甚至只是与学生进行形式上的交流,提出“对不对”“理解不理解”之类的问题,完全忽视学生的反馈。
3.学生缺乏探究意识
要使得互动教学发挥有效的作用,学生就应该具有一定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对于一些认识不充分的知识点要大胆提出,直到教师讲解清楚才能罢休。但实际上,很多学生都缺少这种深入探究的意识和精神,往往是浅尝辄止或者知难而退。另外,长久以来的传统教学模式,也使得学生不敢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提出质疑。
二、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建议
1.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环境
要实现师生互动这种教学模式,首先应该让学生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与安全,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环境,在这种课堂环境中,学生可以卸下心理包袱,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不再以师长的身份自居,把学生置于与自身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友善宽容地对待学生,把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
2.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提高互动交流的意识
在数学互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同时也是互动教学的调控者和设计者,所以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不断增强自身的交流意识,发挥好设计者与调控者的重要作用。教师作为互动过程的设计者,就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活动所采用的形式,选择好要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教师作为互动过程的调控者,就要通过设置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并能对互动过程进行及时控制和调节。
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互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所以只发挥教师的作用是不行的,也应该重视学生作用的发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互动教学的积极参与者。要提高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一方面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能够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质疑精神,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某些比较容易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讲解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交流意识,对于讲解比较出色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与教师共同探讨知识的过程中去,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在交流中成长。
三、结束语
互动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对于促进学生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应该不断解决互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发挥互动教学的有效性,营造自由轻松的课堂互动环境,提高自身的交流意识,积极转变自身的角色,发挥学生在互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培养出知识水平高、交流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化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在中学政治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运用是非常普遍的但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主要问题有:
1、课件呆板或“花哨”
有些政治课件只有简单的文本,只是“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集搬家”,连图片都没体现,这就失去了多媒体的意义。如能增加一些图片、音频和视频就能更加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使思想政治课更直观化、图像化,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较好的效果,也才能真正体现多媒体的作用。而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花哨”,希望多媒体课件好看一点、“档次”高一点,片面追求“技术含量”,结果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以辅代主
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教师对学生活动做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的局面。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只管一路点来,学生则随着屏幕呈现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要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政治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要提高认识,正确定位。
信息技术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骄子、精华,但它在课堂教学之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这是由教学自身的规律性决定的。一切技术手段都必须为教学服务。如果过分夸大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辅代主,势必会导致人(教师、学生)为物(现代教学手段)役,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 “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的整合”,这是最关键的。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旦掌握在观念落后的政治教师收中就会变异,成为“旧”教育的工具。因此,在推广现代教学手段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人为本。具体言之,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教师应自已驾驭信息技术手段,将自己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融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之中,从而极大发挥先进手段的教学优势,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手段才有可能不会成为摆设,不会沦为实行“旧”教育的“新”武器。
3、充分考虑政治学科的性质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