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资金成本的本质

资金成本的本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1 09:24: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资金成本的本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资金成本的本质

篇1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资金需求

资源型城市转型不仅仅是产业转型,更是一个社会的全面转型,包括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整体性变革,其主要内容不仅包括经济转型、产业转型,更包括政府转型、企业转型、社会转型、文化思想的转型等等。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本,我们应该从社会成本的角度综合考量,指的是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所的相关经济损失,以及整个经济和社会变动导致的一部分社会成员经济利益的损失和福利的降低。

1、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成本的资金需求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非常单一,以资源型产业例如煤炭开采、石油加工和炼制、铁矿及有色金属矿产开采与加工为主导。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但是粗放式经营模式下对资源的过度掠夺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成本支出的资金需求非常大。

2、劳动力安置和转移的资金需求

资源型城市原先的工作岗位需要的一般都是对技术要求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的劳动力,对文化知识、工作技能要求比较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资源型企业转型后下岗劳动力的转移、安置问题。转型后的接替产业对工人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知识和技术培训使其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资源型城市转移或安置劳动力的资金需求包括下岗职工失业救济金、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对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的费用、新职业安排介绍费用、原资源型企业的职工退养、离退休职工移交成本等等。

3、产业转型和接替成本的资金需求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失衡,严重依赖资源型产业,资源性产业是城市的支柱性产业,其他产业比重偏低,产业间关联度较低。资源型城市要实现产业的转型,寻找和进入一个新的产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付巨大的成本。资源型产业转型成本具体包括资源型城市替代产业的形成成本、进入成本和替代产业的关联产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成本。替代产业的形成、进入成本是转型成本中比例最大的,包括企业的改造成本和新企业的建设成本。关联产业和辅助产业的支持下主导产业才能成长发展,所以这部分建设和发展成本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成本不可避免的支出。

4、社会秩序整合成本的资金需求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过程也是城市经济、文化、环境、产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革的过程。资源型城市已经形成了特有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原来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破了,社会秩序的重新整合,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对未来的产生彷徨,社会各种矛盾的交织,必然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政府、企业和社会必然要花费一定代价稳定社会,建立一个社会稳定机制,让人们形成新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金融支持的主体分析

1、资源型城市转型成本补偿的金融支持的路径

(1)以政府为主导的的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导力量是政府,政府的资金支持是启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条件。政府主导型金融支持模式包括财政直接补贴和政策引导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有专门补偿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财政预算,但是这部分资金非常有限。

(2)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支持。市场性金融支持指的是主要通过市场力量推动金融对其他产业的支持。这种金融支持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市场型金融的经营对象包括多种金融资产,并且通过多种金融负债来筹集资金并创造信用,为客户提供的是综合性、多功能的服务。市场主导型金融支持模式又可分为银行主导型金融支持模式和资本市场主导型金融支持模式。

2、存在的问题

(1)资源型城市转型成本的资金缺口很大。资源型城市经济依赖资源型产业,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单一,很多地方财政紧张,然而资源型城市转型成本的资金缺口很大,转型成本的财政补偿严重不足,单单依靠政府财政支持是杯水车薪。资源型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历史抱负大,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很多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都陷入了极大的困境。资源型企业资金严重不足,长期依赖银行贷款,短贷长用,商业银行出于信贷风险考量,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信贷投入很谨慎,金融机构难以根据转型发展的需要来设计贴合实际需要的金融产品,从而限制了金融资本的投入。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国家财政转移的资金的缺口很大,金融支持力度和社会资金募集能力有限,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后劲不足。

(2)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融资渠道单一,金融风险较大。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支持主要是财政投入,而市场为主导的金融支持主要以商业银行的单一信贷渠道为主,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过低,投资形式单一,多层次、多方位的金融融资体系尚未形成。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型产业对信贷资金严重依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风险有可能引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3)金融创新不足,难以满足资源型城市转型多样化的融资需求。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资源型城市市场为主导金融支持主要是商业银行,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进程缓慢,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信贷品种单一,收益不高,中间业务匮乏,风险敞口较大。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成本补偿的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1、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资源型城市的金融基础是比较薄弱的,只有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才能聚集资金,产生资金的“洼地”效应,促进区域资金、要素、人才的流动。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以政府和人民银行为主导作用,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积极配合。一方面,要构建商业银行与资源型企业之间良好的协作机制,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有利于资源型企业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大力发展企业资信评级业务,降低信用风险。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核心,全面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信用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信用制度的完善不仅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资源型转型的主体,还可以为企业、个人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2、建立和完善多元投资渠道和风险分担机制

积极转变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投资理念和投资体制,形成政府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投资理念与投资体制,建立国家、集体、私营、个体、“三资”、股份制等多元投资的格局,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采取多种融资方式,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筹集资金。同时各类金融机构要共同组建金融公司,同担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风险,采用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方式,构建综合性金融支持体系。

(1)政策性金融支持为先导,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资源型城市转型。政府制定金融政策,使得资源型转型主体能够以优惠性存贷利率直接或间接获取带有特定政策性意向的存款、担保、投资、存款保险、贴现、利息补贴等一系列资金融通。尤其是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相互配合,通过扶持性资金、引导性资金,调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资源型城市转型。总之,以政府政策为主,商业性为辅的运作原则,政策性金融与市场性金融共同发展,合理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

篇2

自筹资金,是指根据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由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业及各行政、事业单位自行筹措,按预算外资金规定的用途使用后,确有多余,允许用于投资建设的资金。而对于私营私营企业来讲,开发的所有项目都是自筹资金项目。

许多私营企业对于成本的关注还仅仅停留在建造成本方面,对管理成本则不十分重视。大多数私营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大都还停留在过去的派工制或简单目标岗位责任制的方式方法上。如果利润水平下降,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所面临的压力是很大的,所以自筹资金项目必须重视成本控制,以期获得最大程度的开发利润。

一、自筹资金项目的成本分析:

自筹资金项目的成本主要是由项目开发成本费用、期间费用、税金、依法应当缴纳的其他行政性事业性收费和投资人的应得利润构成。

1、项目开发成本费:

项目开发成本费用的内容包括:土地使用权取得费,建筑工程勘察、规划设计及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附属工程费,开发间接费。

2. 期间费用:

开发期间费用,是指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与住宅开发项目有关的支出。

3. 规费、税金:

税金是指依据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缴纳的投资方向调节税、营业锐、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税附加等。

依法应当交纳的其他行政性,事业性收费,按照国家及市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制定的收费标准执行。

4. 应得利润:

销售利润以开发成本之和为基数计取其利润率,由开发经营者自主确定。

以上各项费用,在自筹资金项目开发总成本中,土地约占总成本的40%,建筑安装工程约占总成本的30%,税费及其它约占总成本的30%。

二、项目的成本控制:

项目的成本控制是投资人对项目从投资决策阶段到产品销售阶段进行有效管理,优化各项成本开支,减少不必要开支,降低费用,力求使得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商品房的成本控制可分为5个阶段进行:策划投资阶段,设计阶段,开发项目的发包阶段,项目施工阶段和房屋的销售管理阶段。

1、投资策划阶段:

在投资策划阶段,应结合工程实际,明确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用技术经济分析方法,通过对产品功能的分析,以达到节约资源和降低造价的目的。投资人的工作重点是寻找项目,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考察投资环境,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土地价格,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状况,材料的运输距离以及房屋未来的销售状况,预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各个项目可能发生的成本费用综合起来加以考虑,对可能发生的项目成本进行总体控制。

2、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成本控制工作全过程的重点阶段。设计阶段要考虑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状况,社会习俗和人文环境,设计出符合当地状况的户型,面积,使得不同家庭情况的居民都能买的起房。优秀的设计有利于降低投资,缩短工期,给项目带来经济效益。在设计前,要进行项目投资估算,通过对社会同类开发项目价格,材料,设备,人工费用,税收,管理费用,利润等的调查,在项目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作为初步设计控制的依据。初步设计要重视方案的选择,按投资估算进一步落实成本费用,将施工图预算严格控制在批准的预算内,同时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工作。

3、开发项目发包阶段:

开发项目发包,包括项目总发包建安工程及设备材料采购发包。发包形式一般采用单价合同。单价合同可以提高承包商对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发包形式尽量采用有利于提高竞争力,降低造价,避免在施工过程修改分包内容和范围,而增加不必要的工程成本的方式。

4、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施工阶段项目的成本控制,通常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① 优化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的优化选择是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施工方案是否先进、合理不仅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也必然会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和工程项目的利润。按照最优方案施工可以降低成本、加快进度、保证质量和安全,实现工程项目投入少产出最大、提高经济效益。

②有效控制人工费

人工费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10%~20%,并且随劳动力市场价格变化而变化。对施工期间所需发生的人工费进行控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牢固树立起成本意识的概念。虽然降低施工成本的重点不在人而在于物,但是如果施工人员素质低、成本概念模糊或淡薄,必然会导致行动的错位、劳动生产率低下,最终会使效益白白地流失。

其次,依据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网络计划的进度安排,月初依据工序要求合理做出用工计划数量,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定比例(一般为5%~10%)一起包给领工员或班组,进行包干控制,结合市场人工单价计算出本月的人工费控制指标。

最后,从用工数量方面进行成本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依据工程分部分项内容,对每天用工数量连续记录,完成一个分项工程后,与清单报价中的用工数量进行对比,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控制指标加以修正。每月完成几个工程分项后都同清单报价中的用工数量对比,考核控制指标完成情况。通过这种控制对比节约了用工数量,就意味着降低了人工费的支出。

③科学控制材料费

材料费一般占全部工程项目成本的65%~75%,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材料费控制包括材料订购、材料价格和材料用量控制三个方面内容。

④合理控制机械费

机械使用费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5%~8%,机械费控制指标,主要是根据工程量清单报价数量参考定额计算出各类机械的使用台班数。要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进行内部合理调度,力求提高机械利用率。在设备选型配套中,注意一机多用,减少设备维修养护人员的数量和设备零星配件的费用。同时,施工机械的完好率和施工机械的工作效率直接关系到机械费的高低。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每天的工作日记录,采用了什么机械,用了多长时间,在此期间是否存在维修等。如存在现场停电超过合同规定的时间,最好当天同业主作好现场签证记录,月初依据计划量进行控制,月末应把实际使用台班数同控制台班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生的原因,制定出相应对策,以降低各项费用。

⑤制定合理工期

制定合理工期是控制施工项目成本的关键。在合理工期下,项目成本支出较低。工期比合理工期提前或拖后都意味着工程成本的提高。影响进度和工期的因素很多,如人为因素、技术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等。为了使这些因素转化为对进度工期有利因素,所采取的一些技术措施又势必对质量、成本产生影响。因此,在安排工期时,要注意处理工期与质量、成本的辩证统一关系,组织连续、均衡有节奏的施工,以求在合理使用资源的前提下,保证工期,降低成本。

⑥进行项目月度成本分析。

项目月度成本分析,是施工项目定期的、经常性的中间成本分析。通过项目月度成本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以便按照成本目标指示的方向进行监督和控制。应根据各部门月度用款计划进行汇总,并按用途的轻重缓急平衡调度,同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在月度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项目财务成本应根据各部门的实际用款做好记录,并于下月初反馈给有关部门,由各部门自行检查分析节超原因。

篇3

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企业为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利润分配,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使用资金必须向资金提供者支付一定数量的费用或报酬作为补偿,这就是资金的运用成本。资金运用成本的高低、风险的大小、管理是否科学,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经济效益以至生存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然而,现实中有些企业的资金成本管理则不尽如人意,迫切需要研究改进。

一、控制资金成本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全面介入,各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资金的流动范围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为企业的理财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通过金融工具的合理使用,企业可以方便地从金融市场上获得所需资金,可以将闲置资金投放于金融市场获利,可以合理地回避金融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信息化在带来上述便利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在动态的金融环境中,利率、汇率的变动将是经常性的,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及外币兑换,需要很高的技巧,投资组合决策更复杂,使用不当将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遭受致命打击。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高风险大大加剧了企业资金管理的复杂性。

资金成本是企业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资金成本是企业增加利润的有力手段。在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国内市场高度融合的现实面前,有些企业连年亏损,濒临破产;有些企业则不断发展壮大,蒸蒸日上,原因之一就是后者在财务管理中敢于创新,以成本-效益为指导原则,创造了多种全员参与的资金成本控制模式,把财务管理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

因此,新时代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以创新的精神,积极学习融资新知识、新技巧,不断提高理财水平,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以确保企业持续经营。

二、控制资金成本必须做好筹资谋划,从源头做起

现代企业为了维持生产经营、增加固定资产、对外进行投资等,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其来源一般有两种: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负债资金主要是向银行借入、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租赁、结算中形成的商业信用和其他流动负债。权益资金有股东投入(实收资本)、企业积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股东共享特定权益(资本公积)。

企业资金成本由运用成本和筹集成本构成。资金运用成本是在生产经营和投资过程中因使用资金而必然正常付出的代价,它是资金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也是资金成本管理的主要对象与关键。负债资金的运用成本主要表现为在使用资金过程中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滞纳金、罚息等。权益资金运用成本主要表现为按固定股利、浮动股利、经营利润分配给投资者的股利、红利、上交的管理费等。资金筹集成本是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发生的上述费用之外的费用,如股票、债券的发行费,为贷款支付的鉴证费、担保费等。这些费用往往与筹资数量呈正相关。为节约资金使用量,降低资金成本,必须在资金的预算、筹集方面做到以下各点。1.根据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上年度现金流量情况,在对市场和企业的科研、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预测资金需要量,确定筹资计划,编制年度资金总预算和日常业务预算、特种决策预算,及时筹措资金。既要避免因资金筹集不足,影响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又要防止资金筹集过多,造成资金闲置。2.确立最优的资金结构。一方面通过调节负债资金在全部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来降低资金成本,增加资金盈利;另一方面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和资金结构,防止因负债资金比重过大或过于集中而产生的财务风险。3.建立资金应急机制。一旦出现资金缺口,及时通过短期筹款和投资来调剂。4.确立资金成本意识、风险意识。

三、控制资金成本必须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在组成上下工夫

在投资主体、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收益率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能力和盈利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定量分析表明,资产总额、名义资金成本、息税前利润、所得税率相同,但资金来源及结构不同的两个企业,其投资报酬率亦不同。其中,向负债企业的报酬率要高于发行股票的企业。这是因为,债务资金虽然风险大,会提高资产负债率,但由于利息可在所得税前列支,企业实际负担的资金成本较低,间接提高了税后利润;而权益资金虽然风险小,能降低资产负债率,但由于股息、红利只能在所得税后列支,变相提高了资金成本,降低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可见资金结构不同,产生的效益也不一样。这就是财务杠杆的作用,前提是企业利润率要高于负债的利率。但是举借负债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因为负债一般都有明确的到期日,如果企业无法及时支付,或按期偿还本金,债权人的要求权可能迫使企业进行破产清算。因此,企业负债必须合理慎重,适度举债,举债程度应与企业的资本结构与偿债能力相适应。

四、控制资金成本必须合理调配资金,从过程着手

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主要被用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收款项、对外投资、期间费用及相关税金等。目前不少企业在资金调配中存在问题:一是盲目投资或扩大经营规模,资金入不敷出,存在较大缺口;二是各环节分配不科学,被挪用、被挤占现象普遍;三是随意提高信用销售条件,“三角债”越滚越大。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科学合理地调配和使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合理调配资金的基本要求。企业财务部门一般是资金成本管理的实施单位。为节约资金使用量,降低资金成本,必须在资金分配、使用等方面做到以下各点。(1)根据各部门资金需求量和轻重缓急,及时合理地调配资金,做到分布科学、环环相扣,防止资金被随意挪用。(2)最大可能地避免资金闲置。对暂时闲置资金,应及时调整投放到收益较高的项目上,或用于提前归还需要支付利息的银行借贷等债务上,以节约财务费用,降低资金运用成本。(3)按照“谁使用、谁负担”的原则,将资金成本分配到采购、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去。

2.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成本管理。企业经营过程主要是采购、生产和销售。采购环节的资金成本管理,主要是考核评价材料、商品、低值易耗品等存货的采购与库存所占用的资金状况,及其对采购决策与效益的影响,制定最经济的采购批次和批量,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降低采购成本和资金成本的效果。

生产环节的资金成本管理,主要是考核评价生产过程中产成品和在产品的资金占用量,以及生产周期、产成品合格率等对资金成本及收益的影响。促使企业管理层缩短生产周期,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产品合格率,减少残次品造成的资金损失;降低库存产成品,加快资金周转,关心市场,以销定产。

产品能否顺利销售,是利润能否实现的重要环节。销售环节占用的资金主要有:赊销产品的价格及价外税款,销售费用及税金,销售部门管理的库存产品和仓储费用。资金成本管理主要是做好产品促销、货款回笼、减少库存,增强费用意识,努力压缩销售费用支出,防止形成新的“三角债”,从而达到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循环与周转的目的。

3.投资过程中的资金成本管理。投资是指投放财力于一定的对象,以期望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环节的资金成本管理,主要是分析评价投资决策正确与否、成本收益率高低,为企业当好参谋把好投资决策关。资金成本收益率是论证、评价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选择最佳投资方案的主要标准,是考核企业现有生产经营项目的重要依据。当资金成本收益率大于1时,拟投资项目可行,现有生产经营项目是盈利的;反之,资金成本收益率小于1时,拟投资项目不可行,现有的生产经营项目是亏损的。

资金成本收益率=某一期间的经营收益÷同一期间(负债资金成本+权益资金成本)×100%

篇4

1 崇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教师素质的优势、教师职业活动的方向、职业活动的态度和教师工作的效益,同时,也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师必须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加强道德理论学习,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自觉地投身到课程改革中去,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改变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 对教育事业的爱心与责任心

爱心与责任心是教师必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这一素质具体到教师身上就应该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教师通过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进而热爱学校,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善待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对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等进行改革,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教师有爱心和责任感,就会主动刻苦钻研业务,积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课程改革。

3 过硬的业务素质

教师只有具备高水平的业务素质,才能教出一流的学生。教师要想具有高水平的业务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意识,要树立终身学习、向时代学习的观念,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关注本学科发展和课程改革动态,熟练掌握系统、扎实、渊博、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也是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还要熟悉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其次,应构建多元化智能结构,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最后教师应具备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艺术,教育教学组织监控,现代化教育技术等能力,还要学会创造性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思考并提炼出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积极主动地寻求自己的专业发展,去研究自己的教学,使课程改革更加有效。

4 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

篇5

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对利率和汇率政策产生的激励机制高度敏感。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不管他们是否进行资本管制,货币和汇率政策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一些国家对不稳定资本流动的脆弱性。一致性是指在某一时点上利率和汇率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政策的长期可支撑性。这样,实行货币和汇率政策一致的国家,比如,一国指导其利率以达到一个内部名义目标,同时允许其汇率调整,避免了严重的资本流动逆转。而不实行一致的货币和汇率政策的国家,例如,采取汇率目标政策,同时指导其利率以达到其内部稳定的目标,这就产生了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刺激,并且更加面临资本流动的逆转。在几个例子中,一些国家采用资本管制来调和其不一致的政策组合。但是,如果一国不采取更多的基础性政策来调整其货币和汇率政策,则资本管制仅对减少资本流入和流出的总量有部分。当这些国家的政策组合出现问题时,他们就面临着资本流动逆转的风险。

货币和汇率政策一致性的两个要素是相关的:在某一时点上一致或兼容;长期一致。

某一时点上一致或兼容可通过抛补利率平价和可完全替代资产的、源自预付资产调整的回报利率在各国间都相同的套利条件来说明:

i=i*+fd

fd=[(ef-es)/es]x100

i和i*是同期国内和国外资产的回报率;fd是同期本币的远期贴现;ef和es是本币对外币的远期和即期汇率。抛补利率平价表明,当国外利率和远期汇率已定的情况下,一国只能决定国内利率或是即期汇率中的一个,不能同时决定。当抛补利率平价有效时,利率和汇率相互不是独立的,不能被当作分离的工具。

随着资本流动的更加自由,国内市场上的短期利率将更加取决于抛补利率平价条件。试图同时设定利率和汇率,也就是使利率和汇率相互独立,则当市场对如此作法创造的刺激进行反应、在国家之间进行投资转换时,就将导致短期资本流动。通过货币和汇率政策来达到不同(或潜在冲突)的宏观目标的可能性将更受到资本帐户开放的限制。例如,如果货币(或利率)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为目标,就不可能利用汇率来保卫国际竞争力;相反,如果汇率政策以获得外币竞争力为目标或以固定汇率为目标,则货币政策将在实现内部稳定目标或管理短期资本流动的后果方面,没有多少自主权。因此,在更大的资本流动的情况下,一致的货币和汇率政策组合将只能实现下述二者之一:如果是钉住或严格管理的汇率,则为支持汇率采取灵活的利率(或货币)政策;或者利率被用来实现国内货币目标,使汇率更具灵活性。

政策一致性的第二个方面是给定的汇率和货币政策组合长期保持一致,这决定着所选择的政策组合的可支撑性。当一个在最初时期形成最佳计划的未来政策决定在晚些时候看来不再是最佳时,这样的经济政策被认为是“时间不一致”。例如,在盛行的条件下决定在未来时期维持汇率水平不再是最佳时,钉住或管理汇率就可能变得“时间不一致”。例如,当为维护汇率的团体部门成本非常高时,就该放弃为支持实际部门的汇率目标。认定政策制定者可能在长期中不一致,有着理性预期的私人部门决策者将不再相信的政策并且相应地与政策制定者一样,不再保持一致性。这就是说,认定了政策制定者食言动机的理性机构,将不会发现钉住汇率是可信的,一旦有钉住汇率与当前经济和市场条件不相一致的信号时,他们就将攻击货币。在大量资本流动的环境下,这种打击的潜在规模可能很大,这些机构可以通过各种远期交易来“短”货币,官方通过利率和外汇市场干预来维持钉住汇率的企图可能无效(如1992年西班牙ERM危机或近期亚洲危机中泰国的经历)。

在资本流动日益增加的过程中,建立起货币和汇率政策可支撑性(时间一致性)的信心需要国家或采取非常强的钉住汇率承诺,或采取灵活的汇率。为获得可靠的货币和汇率政策组合,政策制定者或被剥夺任意决定的权力,例如通过或专门协议来限制中央银行货币性融资(如在货币局)来形成一个严格的固定汇率政策的承诺,或在一开始就采取灵活的汇率制度。各国的经验看来支持这样一个观点:随着更进一步的资本流动,更加极端的汇率机制变得更可行,在已开放的资本帐户的情况下,IMF成员国有转向更加极端的汇率制度的倾向。因为没有几个国家能够作出可靠的汇率钉住的政策承诺,所以许多已开放资本帐户的新兴市场国家已接受了更大的汇率灵活性。其中一些国家以改革和注重实效的模式引入了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例如通过进一步放宽货币波动区间作为退出更加刚性的钉住汇率的策略,但是普遍发现在资本帐户进一步自由化的情况下,很有必要转向更加灵活的汇率安排。

管理在资金跨境流动中的特殊风险

跨境资金流动通常比纯粹的国内交易有更多一层的风险。比如信用风险(包括转移,清算,国家风险),其资本交易类型包括:(1)银行向居民和非居民的外币贷款;(2) 银行与居民和非居民(包括离岸客户)进行衍生外汇交易(调期、期权、远期等);(3)银行的其他表外或有外汇资产和负债(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在管理这类风险中,应适当地认识、、监管和限制国内信用风险和跨境风险暴露;限制对单个借款人或相关借款人集团的大量头寸暴露,限制关联放贷;限制在特别产业、部门或地区的集中贷款;限制外汇贷款的头寸暴露。其它风险还包括:贷款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为应对跨境资金流动产生的风险,无论债权国还是债务国都需要选择性地实行适合的审慎规则。实施这样的审慎与私人机构对风险的管理有关,也与货币当局对自身的外汇风险和敞口的管理有关。

在中央银行的货币风险管理方面,亚洲危机的一个关键教训是国家尤其应该关注其自身外汇资产和负债-其外汇储备头寸-以减少因潜在的资本流动不稳定带来的脆弱性,并且与汇率的变化相协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审慎方法的教训同样适用于中央银行管理其储备头寸。尤其是包括如下重要性:

* 精确测量外汇敞口,包括表外行为,如在远期外汇市场的干预;

* 全面监控外汇流动性存量,包括衍生交易,如外汇资产和负债方面的买入和卖出期权;

* 通过使资金来源多样化管理市场对流动性的获得;

* 面临危机情形的偶然性计划,如协商一个事先确定利率成本、可在危机时提取的暂时的存款底线。

这样的越来越与各国和国际上对官方外汇储备充足率的监测和估量方法相混合。同时也强调了更加综合的关于外汇储备存量信息的重要性。

支持部门改革

为管理跨境资金流动产生的特殊风险,在实施最佳可行的审慎规则之外,在资本帐户开放的进程中一个能够发挥作用的金融市场需要实施一套全面的金融部门改革。

1、建立和保持健康和健全的银行体系

增加的跨境资金流动将加速对脆弱的银行体系的重建需求。资金流动主要通过银行;银行系统的力量将决定资金流动的效率和资金流动的可支撑性。如果资金流动在银行体系之外,资金将可能增加对国内银行系统的竞争压力,这样就需要重建银行系统。考虑到银行利率和贷款政策将对其他机构的国际借贷和其他可替代资本的借贷决策产生的,虽然有选择性的资本管制对阻止脆弱的或无偿付能力的银行对外借款可能是必要的,在银行体系脆弱的情况下,这并不必然减低金融体系对资本流动的脆弱性。较宽的银行存贷差可能导致过度的对外借款,或者较高的利率和尽管脆弱却有明确保证的银行将导致为存款到银行系统的(对外)借款。在国家越来越暴露于国际资本流动的情况下, 必须加快通过合并、关闭、清算破产无法生存的银行、对无法生存银行资本重组、加强银行管理等方法来重建脆弱银行。

2、强化、审计、信息披露和监管框架

除非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有效监管体系、合适的会计和审计框架以及与国际最佳经验一致的信息披露标准,否则大量管理各种类型国内和国际交易风险的审慎规则仍无法满足提高金融机构面对各种金融风险能够恢复能力的愿望。这是因为,依赖于限制的审慎规则很可能像资本管制一样导致欺骗倾向,但是在有信息披露的方面,欺骗的程度会较小。适合的会计和信息批露标准以及全面的监管体系,在使监管当局和市场能够准确估计银行机构的全面金融状况和其风险暴露程度(与其跨境行为一致,如离岸业务和表外业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和金融数据的有助于市场对经济和宏观经济表现的健康估计。强大的监管框架、充分的报告和信息系统在确保银行遵守现存的审慎原则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包括加强审慎和规则框架及监管的银行部门的改革如果滞后于资本帐户自由化,则高度的资本流动就会增加金融机构对资金跨境流动产生的风险的暴露程度,其脆弱性将导致银行和货币危机(如在泰国、印尼和韩国)。

3、深化金融市场和工具

具有流动性的金融市场(银行间货币市场、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是在资本帐户开放条件下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所必需的,同时也是促进市场参与者对其因国内外资本交易产生风险的保值所必需的。尤其是,流动的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和充足的保值工具将使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对其外汇风险进行测算和保值;具有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将有助于管理流动性和利率风险,便利公司部门获取金融资源,从而降低银行机构作为主要金融资源中介的负担。这种市场的将需要价格—利率和汇率—具有灵活性,配置合适的市场基础设施,包括支付和清算系统、操作密码和技术基础设施。

最后,由直接的货币控制工具转向更加以市场为基础的过程,是金融部门改革的重要。缺少足够的间接货币政策工具(如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操作和中央银行在市场利率下的流动性工具)将限制当局对资本流动的管理能力,这样使货币政策的执行变得更加复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管理的“”方法的主要要素如下:

* 内部一致的货币和汇率政策框架,这些政策框架可长期持续,可帮助降低对短期资本流入波动的刺激;

* 跨境流动中产生的额外特殊风险的确认和审慎管理;这样的审慎规则预计会增加金融体系对资本流动中不利冲击的适应性,在各国发展其规则框架、市场和实施能力时替代资本管制;

篇6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有商业银行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与外资银行在经营理念、资源配置、服务手段、金融创新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面对金融业全面创新的发展形势,效益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关键,资金集中管理、统一配置将成为促进银行业良性循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手段。

一、实行银行资金集中管理、统一配置的必要性

1、我国经济发展,要求银行变革现有的资金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经济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而现行银行资金管理体制,负债不计成本,资产不算效益,内部资金无偿占用,粗放式经营的资金管理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银行资金管理体制必须从根本上进行变革,以追求赢利最大化为资金经营的出发点,对资金的成本和配置进行科学的认定和计算,以资金的价格为导向,引导信贷资金的合理流动,以资金的价格为杠杆,促进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和提高,使银行资金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效益化的轨道。

2、国外先进的资金运作方式,是银行资金管理体制改革的外部动力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银行业的经营领域将逐步对外资银行开放,其经营方式及内涵也必须与国际接轨。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网点、结算电子化以及优质服务等方面的改革已经成熟,但外资银行的进驻仍然会给国内银行带来不小的冲击。外资银行业追求效益的经营理念,科学、完善的资金核算体系,较为先进的资金运作方式及经营手段,无疑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经营变革带来启发,同时也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资金管理体制改革的外部动力。

3、银行资金管理体制改革是商业银行追求效益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追求效益最大化已经成为一切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奋斗目标。银行作为经营资金的特殊企业,必须把提高资金营运效益放在首位。银行现有的资金管理体制,虽然几经改革,但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的色彩,对基层行实行资金差额管理、全额供应、粗放式经营的管理模式,远不适应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现有的资金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4、资金管理体制改革是银行整体改革和发展的内涵

近几年,国内银行管理体制在不断地改革、完善和发展,由分散经营、单独核算逐步向一级法人、统一核算、集约化经营转变。银行会计结算系统实现了电子化、信贷台账、财务收支,人力资源也纳入统一管理范畴,作为银行经营对象的资金必然是银行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银行资金成本科学认定和资金优化配置的外部环境构建及效应分析

1、完善资金管理部门的职责,统管利率、筹资成本及配置资金效益核算

资金成本的科学计价是资金配置和管理的基础,其轴心是利率。要将利率与资金有机地结合,才能随时、准确地计算和确定合理的资金价格,统筹管理和营运好资金。因此,资金营运部门行使管理利率的职能很有必要。一是便于资金营运部门根据全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随时调整资金的价格,有效地调控资金。二是可以结合外部资金市场利率的变化,以资金价格引导资金的流向,防范资金经营风险。三是准确计算和考核基层行资金经营效益,对全行经营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2、加强人才的选拔和培训工作

为适应资金统一管理的需要,商业银行应统一选拔和培训一批专业性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有娴熟的资金管理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计算机、会计核算以及良好的统计分析能力,不仅要具有善于思考、勤于学习、乐观敬业的品行,还要成为基层行资金经营的“分析师”,从而为领导的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3、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立足于会计综合业务体系,搭建适用于资金计价管理的操作平台

资金集中管理、统一配置是现代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要求。资金营运部门要对全部资金来源和运用以及资金运动的全过程进行分析、监测、控制、评价,以实现资金集中与配置的有效结合。为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益的目的,就必须在会计综合核算系统下,建立一个适用于资金营运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操作平台。通过专用的计算机管理程序,使资金营运部门可以随时收集全行资金运行的基础信息,查询各部门、各支行以及各产品乃至每一个客户的资金变化,进而进行统计、分析、加工、整理,测算出各自对银行效益的综合贡献程度及利率风险,利用资金价格这一经济杠杆,促进各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达到提高资金经营效益的目的。

三、确定银行内部科学合理的资金成本认定体系

确定银行内部科学合理的资金成本认定体系,合理调配资金,优化资产质量,全面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赢利能力。

1、筹资成本的科学认定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品种繁多,分别执行不同的利率标准,不仅如此,在开办各项负债业务中所支付的费用也各不相同。如何引导基层行积极主动的把发展业务与降低成本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优化增量与调整存量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就需要对筹资成本有一个科学的认定。

(1)筹资成本的构成。筹资成本主要包含三项内容,即存款利率、应缴税金、工资费用。存款利率应以全行平均存款利息率为衡量标准,并随着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而调整。应缴税金按照国家规定的纳税范围和比例计算。工资费用按照正常年份标准,以全行资产和负债比例分别设定。

(2)特殊因素。一是因特定环境和经济区域等客观因素所形成的存款余额较大且定期存款占比较高的行,给予一个结构调整缓冲期。允许其在3―5年期限内,以“特约存款”的方式存一定额度的资金,按照适当高于筹资成本的利率计息,作为利益补偿,每年递减20%~30%“特约存款”额度,最终达到统一标准。二是在新开拓业务中,对局部利益小全局利益大或者短期利益小长远利益大的业务,应在利息计算或费用开支方面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为全行的经营效益和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建立合理的以赢利为目的资金配置体系

银行资金配置应坚持“合理、有效、赢利”的原则。“合理”即资产分类要合理,资金配置价格要合理;“有效”即能够有效的调动基层行调整资产结构、压缩低效、无效资金占用的自觉性;“赢利性”即通过合理的资金定价给基层行留有一定的赢利空间,促使基层行积极寻找能够带来最大回报率的投资项目。

(1)确定分类标准。在资产的分类上,要结合信贷台账所能够提供的数据资料确定统一的划分标准,按信用等级或按五级分类只能取其一。这样才能完整、准确地进行分类,避免数据统计的重复和遗漏。

(2)与实际执行利率相结合。对正常贷款资金配置价格要考虑利率政策因素。如对部分AA以上企业贷款,经批准可执行基准利率;对特大型企业或系统贷款,经批准可执行下浮利率;其他贷款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30%等等。因此,在确定资金配置价格时,要与实际执行利率相结合,给基层行一个客观、公正、合理的赢利空间。

(3)发挥资金价格导向作用。一是对不良资产配置资金定价要适当高于正常收息贷款平均利率水平,以促使基层行积极催收和压贷,降低不良资产占比。二是对银行内部资金占用归属重新划分,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正常费用开支等项目列入正常内部资金占用范围,将各项垫款、待清理资产等项目列入限额外内部资金占用范围。正常内部资金占用属于保证日常工作所必须的占用,因此,其资金配置定价应低于其他借款。其他内部资金占用属于应及时清理和压缩的对象,其资金配置定价应等同于一般资产或不良资产资金配置价格。三是对建设周期短、发展前景好、投资规模大、预期效果好的重点项目和国家实施特殊政策支持的重点工程,从资金供应上和价格配置上,应择优对待。四是按照宏观经济运行方向和银行经营发展战略,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别、不同品种的资金配置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资金价格引导资金流向,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4)考虑特定因素。在资金配置方面,亦应考虑历史遗留问题等特殊因素。如接受撤并行不良资产,虽然与接收人民银行贷款资产有所不同,但也是政策性因素形成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接收撤并行不良资产,必然增加无效资金占用,降低其资产收益。因此,给接收行一个资产结构调整缓冲期,在资金配置上暂作为“特种资金借款”处理,约定在3―5年内按照20%~30%的比例递减,最终纳入统一计价管理。

3、平衡资金集中与配置利率差价,促进资产负债业务均衡发展,提高银行整体赢利能力

篇7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114 -03

人力资源成本,是一个企业或组织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对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使用等所支出的各种费用。人力资源成本也就是组织或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最终价值评估。很多人将人力资源成本与人工成本画上了等号,实际上人工成本只是人力资源成本中占重要比重的一部份。人力资源成本关注的是人力资源的投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它研究的是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使用等各项支出与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之间的关系。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但是也不能一味追求降低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的合理投入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只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成本的效能,才能够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和外部竞争力。

一、M公司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现状

(一)M公司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M公司隶属于一家从事金属制品为主的综合实力居全国同行业领先的上市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主要由低学历的工人组成,其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见图1所示。公司662名员工中高中以下学历达到61.63%,这类型员工流动性大,且工资较低;而硕士人才只有3人,不到总数的0.5%。

近几年,随着企业效益持续下滑,员工数额也在逐步减少,从2011年的852人下降到2015年的662人,近五年的离职率一直保持在20%~30%之间(见图2所示)。

根据表1,M公司近5年人力资源成本情况统计表可以看出,虽然员工人数在下降,但人力资源成本却在上升,人力资源成本从2011年的4288万元,上升到4842万元,利润却在下滑,2015年再次出现亏损。人力资源成本占比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6.28%上升到2015年的10.02%。

(二) M公司人力资源成本构成

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成本包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和离职成本五个部分。

1.人力资源取得成本

取得成本是指企业在招聘和录取员工时发生的成本,一般包含招聘成本、选拔成本、录用成本和安置成本。根据表2,M公司近五年取得成本统计表所示,虽然招聘人数在逐年下降,但每年的招聘费用逐年增加,从2011年的0.89万元上升到2015年的1.46万元,只是因为员工人数的降低,住宿费用有所降低,导致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在2015年有所下降。

2.人力资源开发成本

开发成本是指组织培训员工学习达到其职位所需的能力和技巧,为此付出的代价。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定向成本,即与熟悉人事管理政策以及一个组织的产品、设备等正式定向活动有关的成本;二是脱产培训成本,即在一个组织上岗前的正式培训需要支付的成本;三是在职培训成本,是指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培训发生的成本。近五年,M公司所花费的培训费用分别是1.4万元、1.5万元、2.3万元、2.6万元、3.7万元。近年来培训费用持续增加,尤其是2015年大幅度增长。

3.人力资源使用成本

M公司的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薪酬和福利。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福利包括五险一金、人才公寓房租、午餐补贴、班车费用、探亲假费用、租房补贴、优秀人才安家费用等。

根据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M公司近五年工资总额以及其中基本工资因员工人数的减少没有呈现大幅上升,但岗位津贴及加班费明显增加,说明企业在员工不足时采用加班方式要求员工完成生产任务。虽然工资总额没有呈现增长,但人均工资却在逐年增加,说明企业的用工成本在增加。

4.人力资源保障成本

人力资源保障成本是指企业保障员工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我国企业为员工支付的保障成本主要是五险一金。除了个人需要承担的部分,M公司为每位员工交纳的五险一金包括9%的医疗保险、20%的养老保险、1.5%的失业保险、1.6%的工伤保险、0.6%的生育保险,以及8%的公积金。表4显示出2011年到2015年公司承担的保障成本。在人员总数下降的情况下,因人均工资成本的增加,公司所承担的保障成本并没有同幅度下降。

5.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人力资源离职成本即员工离职时发生的成本,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和空职成本。根据不完全统计,M公司近几年的离职成本都在5万元以上,并呈上升趋势。

二、M公司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培训成本较高

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上岗前培训成本,另一是在岗培训成本。M公司是一家极为重视人才培养的企业,每年新一批员工入职,M公司都会安排为期一周的培训,介绍公司的发展历程、公司当前组织架构;参观子公司、车间,了解公司产品生产结构,体会基层员工的辛苦;组织初入职员工进行素质拓展,体会团队合作的意义。平时在工作中,定期安排各岗位员工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并进行岗位技能比赛,确保员工能够掌握最新技术,更高效地完成分配的任务。

但是M公司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通常会出现投入和产出失衡的情况,成本投入较大,但效果不能达到预期。主要的原因是:第一,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时有冲突,利用休假时间培训通常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员工学习热情不高;第二,员工技术掌握熟练程度各不相同,统一的培训模式不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第三,培训形式较单一,外聘老师讲授内容不一定适应本公司情况,导致员工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有差异。第四,培训统计、评估及考核存在难度,导致一些员工在培训时流于形式,没有压力。

(二)人才流失率高导致人力资源离职成本居高不下

员工忠诚度缺失已经成为企业用人的普遍现象,M公司也不例外,离职人数不断增加,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员工流失率始终处于20%~30%之间。员工的频繁离职,会导致招聘成本、培训成本增加,生产效率降低。M公司员工流动较高的原因主要是公司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强度相对较高;另外,更多相信外来和尚好念经,不注重挖掘内部员工的潜力,重视引进外部人才,影响内部员工工作积极性。

(三)薪酬安排不合理造成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浪费

查看2015江苏统计年鉴对2014年江苏省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统计,江苏年平均工资为6.87万元,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6.18万元。而M公司2014年员工年平均工资为4.95万元。总体来说,M公司的人均薪酬水平比较低,而且也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而按劳计酬的浮动工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绩效兑现通常在年末,员工的付出不能及时得到回报。加之离职人员增加,离职人员的工作量转稼到在职人员的头上,但工资报酬并没有同幅度增加,更加打击在职人员的积极性,造成员工在正常工作时消极怠工,利用加班时间完成正常工作时间就能完成的工作量,变相提高个人薪酬,这样导致公司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浪费。

三、 M公司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改进措施

(一)人力资源招募成本的控制

第一,要确定合理的招聘人员数量和职位。企业需要准确把握企业需要招聘什么样的人才、招聘数量,针对不同职位要求,企业可以通过性格测试对应聘者的能力、性格、价值观进行评估,有效避免因为招聘到的人才与职位要求相去甚远而造成的招募成本浪费。第二,要选择合适的招聘方式,常见的招聘方式如网上招聘、校园招聘、大型人才市场招聘会招聘、猎头招聘。不同的招聘方式其成本构成会有不同,上述方式中猎头招聘成本最高。企业可以计算不同招聘方式的成本,针对不同岗位选择最适合本企业并且成本较低操作可行的招聘方式进行招聘。对于一般操作工人可以采用网上招聘或大型人才市场招聘会招聘,对于高级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上或猎头招聘,对于技术储备人才可以选择校园招聘方式。

(二)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的控制

企业的入职培训和在岗培训一定要做好计划,培训计划包括时间、内容、费用和形式。首先企业要计划好培训时间,注意不要太多占用员工休息时间实施培训;其次要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培训内容,企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每个员工不一样的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教育培训,培训内容要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紧密联系,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保证培训成本的投入有效转化为实际效益;再次企业培训费用预算可以与经营指标挂钩,如可以根据企业上年净利润的一定比例计算当年培训预算总额,确定总体额度后,再根据培训成本与企业各部门的具体培训要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最后要注重培训形式多元化。可以采用讲授法、实践操作法、案例分析法、视听技术法、远程培训法等方法,培训地点不固定在企业内部,可以选择企业外部某地进行封闭式集训。针对性地使用一个或者多个适合企业的方式,能够大大减少企业在进行相关教育培训上花费的资金,也不会让接受培训者厌倦,从而提高培训效果。

(三)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控制

使用成本是人力资源成本最主要的部分,有效控制使用成本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起决定性作用,而薪酬成本毫无疑问是使用成本最主要的部分,同时也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最主要的部分。所以建立健全薪酬激励制度,是企业控制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有效途径。激励机制涵盖了薪金激励、产权激励、福利激励、机会激励、权利和地位激励等,企业应该依据每个阶段人力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地采取不一样的方式予以鼓励。企业不仅需要对员工的福利予以改善,还要有恰当的精神支持,让员工有归属感。特别是对于年轻员工,要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给他们看到企业未来的希望以及他们在企业中提升的可能性。对于一线员工的工作环境要加以改善,增加安全保障。

(四)人力资源离职成本的控制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将有助于减少员工离职人数,从而会降低人力资源离职成本。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积极的企业文化能够让企业员工自愿将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使员工忠诚于企业,把企业当做家,用情感留住人才。另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熟悉劳动法,在法律框架内与员工签订用工合同,办理离职手续,避免企业与员工发生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从而降低企业离职成本。

参考文献:

[1]Hay集团调研报告.HR陷入的困境[N].2013.

[2]高立法,曹云虎,殷子谦.现代企业成本控制实务[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李海英.刍议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J].人力资源,2015,(35).

篇8

制造型企业作为主要生产商品经营的企业,相对于其他类别的企业来说,往往规模较大,员工和设备众多,这无疑增大了制造型企业管理的难度,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以保证自身的正常经营运转。但是由于管理的不到位和制度的落后,造成资金浪费现象严重,同时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这些情况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一、制造型企业资金与成本管控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运作和成本控制相分离

许多企业都能意识到资金管理和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但总会当作两个问题分别思考,没有意识到资金与成本管控相结合的作用。尤其对于制造型企业,由于日常投入运营资金较多,资金管理难度较大,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地把控,必然导致资金有效使用率降低,相对应地成本也会增加。譬如制造型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举债购买设备厂房,虽然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行为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但是借款的利息也将是企业一笔不小的支出,这样看来企业的生产成本是提高了。如果缺乏资金和成本的统一考量,很多经济业务其实不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甚至会由于资金被捆绑,为企业带来偿债能力变弱的财务危机。

(二)企业缺乏有力的内部管理控制

由于制造型企业规模往往比较大,员工、设备、厂房都需要强有力的管理把控。但实际情况中许多制造型企业都是粗放型生产,内部控制薄弱,一味地投入资金用于经营生产,没有考虑到大量资金由于很多方面的浪费:员工生产加工过程中对原材料的浪费、机器设备没有得到妥善的使用和及时维护、原材料和库存商品积压多而久等许多诸如此类的现象,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进行处理,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提高了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

(三)制造型企业经管理念相对落后

制造型企业一般是经济市场比较“老牌”的企业类型,企业内部许多制度、管理理念都在多年累积中就制定好或约定俗成。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陈旧的管理体系的弊端逐渐显现:企业招聘的员工综合素质有所欠缺、财会人员没有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企业资金没有合理的规划使用。这些问题都是大多数制造型企业固有存在的,常年累积下来的历史遗留问题,不及时改良和革新,必然会造成制造型企业与客观环境的脱节,更多资金的使用治标不治本,企业的成本使用会更高,形成恶性循环。

二、针对制造型企业资金与成本管控结合的建议

(一)有机地将资金运作和成本控制统一结合

正是因为制造型企业资金运用广泛且投入量大,资金的使用往往关联许多财务关系,其中又尤以成本控制影响较大。所以资金的运作不能单独考虑,应该全方面进行权衡,特别是需要和成本控制有机的串联在一起,一项资金的投入,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其可能涉及的成本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积极听取财务工作人员的相关建议,避免错误的资金使用为企业带来的成本过大甚至财务风险。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要达到有效的管理控制,一个完整全面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制造型企业由于其庞大的经营规模,管理难度较大,更需要完善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的内部控制体系。因此企业可以加大对管理部门的投入,或者成立专项资金成本管理部门,对资金进行管控:譬如对生产领料部门进行严格的领料限额;对申请的各项拨款进行审批,规避无用拨款或过度拨款;把控库存原材料、商品的数量,对库存过剩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等。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完善,必然会让制造型企业的资金有效使用率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三)与时俱进地更新经管理念

社会是不断变动发展的,制造型企业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对企业内部进行改革,当然其中对经济管理的改革也是其中之一:招聘更多的高素质员工,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生产成本;购进先进设备,短期来看企业成本似乎增加了,实际就长远来看,人工费降低,成本是减少了的,还促进了企业产业升级;重视财管工作,积极听取财务人员对资金使用和成本管理的建议。

三、结论

制造型企业管理难度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更大,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尤其需要看重资金使用和成本控制的管理。制造型企业对资金的控制需要全方面考虑,重点是与成本管控相结合统一,同时需要制定完善的控制体系,从自律和他律两方面进行管控,并根据不断发展更新的外部环境更新经管理念,充分重视财务人员给出的建议,这样才能有效地对资金和成本进行统筹。

篇9

摘 要:城市化进程使得进城打工成了目前农村青壮年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使得我国留守现象问题突出。高职院校农村生源较多,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有留守经历。目前对留守现象的研究负面因素偏多,而留守经历对其心理发展方面的长期影响和留守人群的积极心理因素的研究却极少涉足。笔者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提升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资本,以期为留守人群及相关教育教学机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城市化进程;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社会支持;心理资本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5.023

*基金项目:2014年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基于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的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JS14-040)

作者简介:张娜(1980-),女,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讲师,心理健康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收稿日期:2015-05-16

0 引言

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使得进城打工成了农村青壮年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致使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突出。高职院校农村生源较多,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有留守经历。目前对留守现象的研究负面因素偏多,而留守经历对其心理发展方面的长期影响和留守人群的积极心理因素的研究却极少涉足。文章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提升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资本,以期为留守人群及相关教育教学机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关于留守经历的研究现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当人们逐渐把关注的眼光开始投向广大农村当前正在留守的未成年儿童身上时,20世纪末出生的第一代留守儿童却已经长大成人。他们有的有幸进入大学校园学习,成为有留守经历的在校大学生,有的则像其父辈一样流入城市,成为所谓的新生代农民工。一直以来,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和发展,他们成了最被忽略的一代,其留守经历的价值与意义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究和关注。而对于有留守问题的研究与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不同步,对于曾经有留守经历群体大多集中在未成年的留守儿童上,且研究焦点多停留在留守经历给他们带来的消极意义和负面影响,研究的中立性、客观性不够,很难了解到他们特殊的、深层次的心理状况,也缺乏对有留守经历的高职学生的相应关注。

2 留守经历与社会支持

20世纪70年代,Cassel和Cobb首次提出了社会支持的概念;House认为社会支持就是由其他人所提供的资源的共享。Wallston则认为社会支持是使个体体验到安慰、帮助或信息的一个社会联系的复合结构;Barrera认为社会支持包含三个方面:支持源、支持行为和支持的主观评价。

2.1 社会支持的结构

Pattison等按照社会支持的性质将其分为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李强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一系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的联接所获得的。这种社会的联接包括家人、朋友等等的物质、精神的支持。程虹娟从社会互动、社会行为、社会资源三个方面来界定社会支持。

2.2 社会支持的影响机制

社会支持是一个对人类健康有益的社会因素。史玉军认为,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两种模型:一是主效果模型,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总伴随着良好的身心健康状况。不管压力事件是否出现,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增加了,其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也必然会得到提升;二是缓冲器模型,认为只有在应激条件下社会支持才与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如果没有明显的压力,社会支持的效果是不太明显的。

3 留守经历与心理资本

Luthans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发展的积极心理状态。包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关于心理资本的定义到目前有特质论、状态论和综合论。Luthans认为心理资本是指能够影响一个人积极组织行为的心理状态,既具有相对稳定的特质性,又具有易变的、可开发的状态性,是一个“类状态”的概念。

3.1 心理资本的结构

心理资本的结构目前有二维度说、三维度说、四维度说和多维度说,以4维度说为主。如Luthans等认为心理资本由4个维度构成:自我效能——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满怀信心,并付出相应的努力,从而获得最终的成功;乐观——无论何时何地,均能够对取得的成功进行积极的归因;希望——对已经认定了的目标能够坚定不移,同时在必要时调整其实现的途径,以取得最终的成功;韧性——身处逆境和困难时,能够快速恢复。

3.2 心理资本的影响机制

目前,心理资本的研究范式主要可分为主效应模型、缓冲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动态效应模型。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相关结果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层面的变量影响是直接的。仲理峰研究认为心理资本中的希望、乐观、韧性维度对工作绩效、组织承诺等有直接影响。

4 留守经历与社会支持、心理资本关系的研究现状

当前,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高职学生心理状况的研究也由消极心理品质渐转向对其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探讨。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乐观、希望、快乐、韧性、心理资本、幸福感等重要积极心理学概念。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在众多的积极心理学概念中颇为引人瞩目,也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留守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和负面影响,缺乏从发展的、积极的眼光和角度来看待当前一时无法改变的留守现象,都是进行一些表面的、浅层次的陈述。相对而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可能较低,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一个必然的、不可改善的相对低下的状况。诚然,父母外出打工确实会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产生一些的负面影响,但这并不一定导致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必然下降。

5 社会支持、心理资本的提升策略

对于留守经历高职学生来讲,社会支持与心理资本都是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非常重要的保护性因素。为了让留守儿童以及曾经有过留守经历的人群能够通过挖掘和提高这些保护性因素,来对所处的不良环境进行积极适应,提高其社会支持和心理资本水平,笔者心理健康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5.1 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留守儿童的父母、代养人等,应加强与远离父母的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要,引导他们学会表达自己并主动与亲友、同学等保持联系,以便问题出现后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引导留守儿童要善于利用周围资源,积极寻求帮助,使得他们在除父母以外的情境下能有一个相对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5.2 构建良好的学校教育理念

学校应引导学生学习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阳光思维等理念,让他们了解到,生活上、学习上只是努力还不够,更要懂得去扬长避短,发现并有效利用自己的各种社会资源和自身优势。开设心理资本提升训练营,对参与者进行系统的心理资本开发。组织留守经历高职学生参与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在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中提升心理资本。

参考文献

1 Luthans,F.,Youssef,C.M.,Avolio,B.J. Psychological capital: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M].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3)

2 李林英,李健.心理资本研究的兴起及其内容、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22)

3 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

4 Barrera,M., Ainlay,S.L.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upport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83( 11)

5 程虹娟.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6 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5)

7 蒋苏芹,苗元江.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学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 (1)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3-0024-03

目前在我国,小企业提供了约66%的发明专利、74%以上的技术发明、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缺乏资本市场的支持,真正实现产业化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不足5%。我国在1999年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至今共资助了5000多个项目,由于缺乏市场支持,风险资本的成长较慢。即使从2004年中小企业板在深圳成立以来,截至2007年10月底该板块上市公司仅有176家,与我国13万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规模不相称。就上海市而言,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仅有6家,更是与上海市科技创新水平极不对称。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成长对资本市场融资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应该说,这也是现代金融服务业要服务于生产、服务于科技创新的自身发展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加快构建一个全方位支撑科技创新的风险资本市场体系,是我国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迫切要求。

一、上海市支撑科技创新的风险资本市场发展与存在问题

上海市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前期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无论是基础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还是股票交易市场,都是如此。直至1999年8月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创投)成立,上海市资本市场开始逐步服务于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的转化。上海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属于“政府主导”模式,以上海创投为代表。上海创投采取“基金的基金”模式,吸引海内外各种社会资金,并联动科技界、金融界、产业界建立了多元化的创业投资体系,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中小型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但是,从上海市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创新型城市”对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要求来分析,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对资本的分类与风险资本对资本市场发展、技术创新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推动作用的认识不够充分。资本的形式可以分产业资本、风险资本和金融资本三类,近年来上海市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总量不断增长,而风险资本增长缓慢,在三类资本总量中的比例偏低,与发达国家风险资本的比重相比更是有很大差距。尽管上海创投自身发展迅速,由起初的6亿元到2006年的30亿元,但是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对风险资本的需求相比,风险资本的总量仍然偏少、增长缓慢。

其次,境内外创投合作以及创司管理缺乏有效的机制。在上海金融人才与金融环境优势的吸引下,外国风险资本纷纷进入我国,但近年来越来越少地投资于科技型企业,这说明我国现在缺少引导他们为我国自主创新型经济做贡献的对策。同时,上海的很多私企创司是由母公司企业拿出部分资金从事专门投资业务组建而成,组织形式上一般隶属于母公司,对创投业最适用的“有限合伙”制的组织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共识,真正以“有限合伙”制运作管理的不多。

再次,“政府主导”行为的挤出效应显现,市场化创司发展的“环境边界”僵化,支撑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依据经济学基本原理,我们发现上海市政府创立的上海创司以及相关的政策,对私企创司或国外创司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公司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以及一些研发机构和科技园的合作,基本都是同股同酬的投资收益模式,比较美国政府出资三分之二受益10%的特殊投资收益分配机制而言,上海政府的投资收益机制不合理,不适应科技创新的需求;第二,根据调查,上海市近年来成立的从事或挂名的创业投资公司已经有50余家,但是这些公司的投资方向大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性创业无关,这说明我国吸引市场化创司投资于科技创新的激励明显不足;第三,政府控制了一些技术资源、信息渠道以及相关政策等,限制了创投资本发展的“环境边界”,产学研与资本市场结合的机制不顺,现有中小企业自身的科技水平偏低,而高校的技术由于体制问题也难以通过资本市场真正走到前台。

最后,创投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不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投资和实现价值升值仍然比较困难。“退出难”是国内创业投资机构普遍面临的主要困难。应该说,上海创投与金融投资机构、产业机构合作,对退出渠道进行了积极探索,实现退出的项目大多是通过并购完成的,这与国外创投项目退出方式接近。在国内处于技术领先的上海联合产权交易市场也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并购业务的发展。但是,国外大量项目的并购是通过OTC市场实现退出的。相对而言,产权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投资和实现价值升值的功能弱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吸引力有限。同时,上海市对于中小企业IPO方式缺乏相关政策支持。

二、上海近期发展风险资本市场支撑科技创新的可行路径

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在创投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这是因为,技术创新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创新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性,都会造成在某个“时段”(如处于种子期的科技项目)私人资本望而却步,出现“市场失灵”,这种现象只能靠政府去填补。但是,这不意味着政府不能以市场化手段激励国外与社会风险资本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政府在此方面的大包大揽也是不足取的。就上海市而言,“政府主导型”模式需要向市场化方向作出适当的调整,政府目前的可期作为和可行路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推进“有限合伙”制:为境内外创投合作以及创投管理建立有效的机制

国内外理论与实践均表明有限合伙制是促进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有效机制,国外创投大多实行的是有限合伙制。这种有效机制能够有利于促进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有利于鼓励创业,并形成创业一成功一成功后再创业的良性循环。

近期内,政府可以宣传上海创投基于“有限合伙”制发展的成功经验,向私企创司推广“有限合作”制管理模式,使之成为国内外创投合作的机制,共同支撑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

(二)提升动力机制:由上海创司试点,实施鼓励与激励政策,增强国外与社会风险资本投资于科技创新的吸引力;同时,市场化发展引导私募股权基金,并放松、创造有利于创业风险资本发展的“环境边界”

美国通过向委托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在公开市场

募集资金,以出资三分之二受益10%的特殊投资收益分配机制鼓励组建小企业投资公司,支持小企业投资公司向科技型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上海市政府可以考虑借鉴美国这方面的经验,在鼓励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调整中,先由上海创司试点,增强对国外基金、特别是国内社会风险资本投资于科技创新的吸引力,以政府较多投资较少收益的激励机制引导创司资金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

与公募市场的发展相比,中国私募市场的发展相当滞后。上海近期内应考虑避重就轻,先从私募股权资本市场着力,以此作为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和支持科技创新的切入点。私募资本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组织管理团队、参与管理、实行监督这一角度看,私募风险投资公司是一只非常重要的支撑科技创新的市场化力量。就政策路径来说,可以让私募股权基金逐步浮出水面,实现公开化、市场化,并以鼓励与激励政策引导其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撑科技创新。(1)在政府配套性融资与出资政策上,如与风险投资共同投资,为企业的融资提供配套服务或者作为有限合伙人对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进行支持性投资等等;(2)税收优惠政策上,如新加坡政府规定风险投资最初5-10年完全免税,美国在税制方面对风险投资额的60%免除征税,其余40%减半征收所得税,从而使得风险投资税率从49%下降到20%;(3)在政府采购政策上,对一些风险投资企业的产品,为鼓励发展,政府可以通过采购政策予以支持。

同时,可以考虑放松、拓宽创业风险投资的“环境的边界”,积极改善创司发展环境的服务性、支持性与规范性,促进产学研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融合,引导高校技术向中小企业转移,也加强对高校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力度,当然这方面的工作需要政府的一番作为。

(三)强化基础层次的退出机制:整合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升级创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形成区域性OTC市场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9-69 -02

一、对已有研究的回顾

(一)劳动力成本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

从母国角度来看,一国劳动力成本对对外直接投资有着重要影响。劳动力成本以平均工资水平来表示。一国平均工资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更直观地反映了该国的劳动力成本,因此平均工资水平对对外直接投资是有影响的,首先,如果一国的平均工资水平上涨,表明该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导致此前主要看重该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海外企业流失。因为这些企业进入该国,主要是希望借助该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但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导致这些企业流走,寻求劳动力更加廉价的其他国家。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会抑制该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如果一国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提高,那么该国进行海外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会流出,造成吸引的外资减少。如果该国的平均工资水平下降,也就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下降,会吸引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利用本国的劳动力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当前,我国工资水平在逐步提高,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成本逐渐上升,挤压了盈利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寻求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新古典贸易理论运用于国际投资时, 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动会因要素投资回报率的不同而受到影响。虽然劳动在国家之间是不能自由流动的, 但是生产者可以选择在劳动成本低的地方进行生产, 尤其是加工业这种低附加值的行业,选择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可以提高竞争力。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劳动力成本是影响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变量。

(二)外汇储备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

我国的外汇储备量截止2015年,已经达到3.3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同时也能够用来偿还外债,但是过多的外汇储备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具有汇率风险,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外汇储备的收益。

有了充足的外汇储备,会增加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敢于面对世界市场的各种风险。对于外汇储备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不少学者做过研究,例如,许松、吴洪涛(2006)主要考察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宏观因素,他在江小涓的研究基础上,量化了几个宏观因素“GNIP、固定资产投资、出口以及外汇储备”,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来研究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出口以及外汇储备都会促进该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以及现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状况,本文认为外汇储备是影响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变量。

二、我国劳动力成本、外汇储备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综合以往的研究,本文的理论分析和研究目的、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我国劳动力成本、外汇储备作为解释变量来研究其对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我国劳动力成本以我国平均工资水平表示,选取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以wage表示,并假设我国平均工资水平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是促进作用。外汇储备选取我国外汇储备存量,主要因为存量的变化较流量变化较小,时间数据系列比较稳定,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以reserve表示,并假设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外汇储备呈正相关。

(二)研究方法的选取

已有的对FDI宏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使用不同的模型设定,包含不同的变量,但是在方法的选择上,多选用OLS回归分析。参照以往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经典的OLS方法进行回归。

另外,宏观经济变量一般存在异方差,取对数后可去除宏观经济变量异方差并使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呈线性关系。因此,本模型对所有变量均取对数形式,因此相关系数分别测量的是被解释变量对各相关解释变量的弹性。

(三)模型的建立

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括号内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的预期符号。

(四)回归结果分析

依据前文所述,我们使用OLS方法,并借助R软件进行回归,得出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两个解释变量的t统计量显著,均通过检验,模型调整后的可决系数 R2= 99.18% ,拟合度较好,回归结果中报告的F统计量的p值为: 2.045e-08,小于0.05,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模型总体是显著的。因此,从回归结果来看,基本可以说明和解释现阶段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决定因素。

ln(wage)代表的我国平均工资水平回归系数为0.56,表明我国平均工资水平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正方向变化, 工资水平的提高,表明我国劳动力成本表上升,企业盈利压力加大,促进了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计量结果表明,我国平均工资水平每提高1%,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加 0.56%,结论与本文所选择的变量有关。主要考虑到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更具有代表性, 实证的结论证明了前面的假设。这也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效率寻求型的特点。

ln(reserve)所代表的外汇储备回归系数为0.9468,表明外汇储备对对外直接投资是正向的促进作用,外汇储备每增加1%,对外直接投资增加0.9468%。中国鼓励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依托于外汇储备的坚实基础,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为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保证“走出去”战略的稳定开展。

三、评价与启示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因素,这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效率寻求的动机。长期来看,平均工资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而且直接提高职工的物质福利。所以政府应该积极鼓励企业合理提升国内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即降低了东道国的相对工资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首先,提高我国的劳动力工资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助于中国的经济转型,对于我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好地发挥新常态下,消费对经济的稳定拉动作用。其次,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导致一部分对劳动力成本比较敏感的企业将生产经营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我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存量,很大程度上是我国贸易顺差的结果。根据前文实证分析可知外汇储备与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正相关的,因此我国政府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利益来看,应适度鼓励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合理利用外汇储备,使外汇储备进行增值,减缓或者避免因汇率变动等因素对外汇储备造成的贬值。外汇储备用来购买外债可能会面临较高的风险,利用我国强大的外汇储备作支撑,鼓励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学习到国外的先进技术、知识,增强对外经济交往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债的风险。因此,我国不仅要重视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和相应规则,保障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健康有序进行。同时,也应简政放权,降低门槛,鼓励有资质的中小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有效利用外汇储备,使外汇储备增值。

参考文献:

[1]张为付.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因素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8,(11):130-140.

[2]邱立成,王凤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06):78-82.

[3]郑展鹏,刘海云.体制因素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2,(06):65-71.

[4]蔡之兵,祖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模型[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03):80-88.

[5]朱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6]赵俊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5.

[7]杨成平.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