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1 09:24: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

篇1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是我国学生培养与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性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其核心思想。核心素养是中国每一位学生应当具备的、支撑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我国的核心素养教育及实施现状

有学者提出,核心素养通过“提出”“研制”“整合”“渗透”“深化发展”五个阶段渗透教育过程[1]。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关系紧密,教学内容及其实施的过程应当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载体与途径。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或存在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准确,如西北示范下雪教育学院、西北少数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李泽林教授曾指出许多教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不准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有“被泛化的危险”[2]。我国大多数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刚进入从理论向实践转化阶段,实践成果略显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甚统一,教育政策要相对滞后。

二、青少宫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优越性

“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是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三个途径[3],有学者认为,在此项三途径中,难点和焦点在于形成核心素养评价体系[4]。当下教学评价的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核心领域,然而,究其本质,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社会矛盾在教育中体现,包括人才标准、社会价值取向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这些都会直接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改革进程。青少年宫教育形式能很好地规避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形成过程中的阻碍。青少年宫的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这正契合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同时,青少年宫教育作为学校教育补充形式的性质,决定了青少宫教学评价理念不同于学校教育,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从这一点出发,在青少年宫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将更有利于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经验的累积及其对教育的全面渗透。

三、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原则实践活动强调以实践和探索为主地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相契合。将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2.跨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原则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分科课程有其优势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分科使得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被破坏遭到,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及排他性和独立性也非常突出的。这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碎片化,知识很难还原到问题情境中。因此,传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促进学科融合,是推动和落实核心素养课程变革的有效手段。3.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原则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养成是教学重点关注的问题,打破填鸭式讲授教学模式,开展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势在必行。将教学过程开放、作业开放、评价过程开放,加强课堂教学与社区、家长等多方面的联系,能够更好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作用,让核心素养积淀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共生。

四、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设定

1.文化基础了解中国以及世界音乐历史文化,能够自觉尊重和维护音乐财富,在各种音乐实践中积累音乐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取向和表达欲望;通过音乐表现和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帮助孩子在感性的音乐活动中坚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理性思维形态,在构建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培养勇敢的探索精神。2.自主发展学会学习音乐,乐于学习音乐,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调解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和手段辅助音乐学习;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觉、自信、自制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3.社会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理解音乐的文化的多样性过程中建立民族音乐自豪感和中华音乐文化自信,形成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意识和行为。

五、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课程设置

1.年龄结构5~10岁儿童。原因:依据植物神经学观点,生命早期,许多神经元决定了皮层上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具体部位,10岁以前所有关于运动的经历决定了皮层上究竟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部位,因此,对于音乐动作技能的学习来说,10岁以后才进行已经比较迟了;心理学家认为,音乐动作技能开始血是时间最佳时间在5岁左右;音乐心理学家爱德华•戈登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似是在9岁时达到平衡[5];柯达伊认为,儿童的音乐学习最好在6岁之前,最迟不能迟于9岁。此外将年龄设置为5~10岁也是青少宫教学的一般性质与特殊性决定。本纲领为青少年宫音乐课课程设计的总体指导纲领,旨在为青少宫各音乐门类学科教学大纲设置提供指导方案,是青少宫各音乐学科在制定教学内容时的指导依据。以声乐1课程为例,在实现“人文积淀”核心素养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以“选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材料4~6首”,则可以确定教学材料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将核心素养的其他基本要点相结合,如:教学材料《悯农》,在实际教学中需关注的核心素养应包括:如上所述,同一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多个核心素养基本要点目标的共同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考虑核心素养各基本要点的实现路径,缜密设计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过程。综上所述,自我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以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正逐渐从理论向实践转化,但是实践成果仍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统一,教育政策相对滞后。在核心素养推广的众多难点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问题是其中之一。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更有力于做试点项目,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本文通过核定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确立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研究核心素养在青少宫音乐教学中各教学课程设置纲领,为青少宫推广核心素养教学打下基础,为核心素养在教育的各个层面的实现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田秋玲.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9.

[2]李泽林.防止核心素养被泛化的危险——兼论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化倾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5):158-163.

[3]一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9):34-37.

篇2

(一)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充分必要条件。?S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逐步提高,音乐已经融人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音乐素养也逐步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诸多竞赛和诸多评比都被纳入其中,加强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可以有效地培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平衡中学生学习的不良情绪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利用人声和乐器的发声来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音乐演奏中往往有激昂、悲伤、舒缓等多种表现形式,在目前盛行的心理情绪治疗方法中,音乐疗法十分火热。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手段,将音乐融人医学和心理研究进行治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音乐修养在正常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过程中,音乐的体验可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陶冶情操,从而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课余时间播放音乐,学生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放松情绪,通过激昂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线,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所以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当前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完成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上去教学目标非常的多,但是三维教学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并且在设计中要有所侧重。初中音乐课堂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适可而止。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定要讲究轻重缓急,并且做到明确清晰。针对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强化目标设计,围绕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在初中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定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的教师不重视音乐课程的设计,采取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然后依据笔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其实,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学生未来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遇到音乐问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参与生活实践,把理论的音乐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学生只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但是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是很难提高的。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翻转课堂、微课课堂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化的教育、学习和知识传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两种活动同时进行,一种就是教师的“教”,另外一种就是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落脚点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的“教”只充当着学生学习多元化途径当中的一条而已。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时候只考虑到个人的讲授,在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学习的效果也不容乐观。新形势下,音乐教师一定要摆正自身的地位,认清自身的角色,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课堂重视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源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音乐课堂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分析和处理问题,如有质疑的要及时的给与肯定和引导。学生有疑问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不妨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了。

(四)巧用微课程教学

篇3

音乐学科作为非主科教学的一种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在“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的背景下音乐课堂的美育与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教学的意义所在,并在教育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具备深刻内涵的音乐教学。初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青春期,青春期不仅是个体发展的萌动期,更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中采用适合的教育手段使青少年形成积极正向的发展观念尤为必要,教师应为初中生打下良好发展的坚实基础,使其平稳、安全地渡过人生的青春期。音乐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与多样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教学学生可以与多彩的音乐文化进行深入地交流,并从中汲取到积极的能量。因此,秉持正确的教学理念,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是完成一节高质量音乐课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音乐核心素养的内容

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元素,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科有一个深刻的体认,并且能够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科素质,从而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音乐核心素养亦是如此,总得来说音乐核心素养分为三部分: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是音乐教学的内在之义,也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功能。教师应选取合适的教学材料并通过讲解、示范、引导等手段使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听觉特征、表现形式、表现手段等形成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具备个体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它是不同的个体基于个体风格与感知能力形成的独特的体验,是个体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像。教师应重视学生形成的不同的审美感知,但在尊重个体表达多样性的同时注重对消极、危险的思想认识进行纾解与引导,发挥音乐教育的积极导向作用使学生形成健康、正向的审美感知与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是音乐教学的基础目标之一,教师应充分将这一目标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获得良好学习体验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音乐核心素养。

(二)完善学生的艺术表现

如果说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是理论与认知层面的内容,那么使学生形成一定水平的艺术表现则是实践层面的内容。艺术表现考察了学生的综合艺术水平,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通过歌唱、演奏或者音乐创编等形式表达自身关于音乐的认知。艺术表现不仅具备了美感性与可观赏性的内涵,同时也具备了考察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性质,它是音乐核心素养中的关键内容,决定着音乐学习者的能力与水平能够达到的层次。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需要教师多为学生提供展现与发挥的平台,这样的平台可以是小范围内的,也可以是专业化、高级化的。教师应学会为学生预留一个发展与发挥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内容、所获得的感悟多方面地展现出来。

(三)加深学生的文化理解

使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对音乐艺术背后的人文内涵以及思想情感进行深入的了解是核心素养中重要的部分。音乐是感性与美的表达,它产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音乐学习者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力与感知力,能够透过音乐的表象看到其本质,能够对一首歌曲或者曲目的产生之源有一定的认识与体悟。因此,教师应将加深学生的文化理解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并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的层次与等级,使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与体系进行建构,使学生能够在教学目标完成的过程中实现持续化、系统化的发展。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一)构建多元课堂,全方面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元化的课堂与传统的单一化、模式化的课堂有着巨大的区别,多元化的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发展需求,并且有助于生成趣味灵动的现代化课堂。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需要教师结合所教内容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引导,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音乐课堂中教师的教学与示范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直线下降还会使得课堂结构趋向单一化,从而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消磨殆尽。多元化的课堂不仅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更是课堂结构的多元化,教师可以采取情景化教学、讨论式课堂等手段丰富课堂的层次结构,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例如,在进行《渴望春天》这首歌曲的教学时,教师在歌曲演唱的示范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聆听歌曲、感受歌曲。并在练习环节鼓励学生就歌曲的内容进行讨论与交流,使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深入感受音乐的美感。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描绘不同季节的歌曲,使学生近一步提升对乐曲的鉴赏力与感知力。

多元化课堂要求教师赋予音乐课堂活力与生命力,通过创设不同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感知。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材料供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唯有视野不断开阔,审美与感知才能不断提升。

(二)拓展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与表达的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力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核心素养的内在之义。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对音乐活动的设计与表现上,创新不仅包含了思维的新奇同时也暗含了对所学知识的实践与应用。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进行创新的平台,使学生的音乐执行能力得到良好发展。

课外活动是供学生表达与展示的重要舞台,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新力,还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提升与成长。因此,睿智的教师应懂得为学生搭建一片艺术创作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这片空间中得以发展。例如,在进行《歌剧之夜》这单元内容的教学时,由于该单元内容十分生动有趣,且具备着一定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该单元中的内容进行设计,以开展活动的方式使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举办一场“歌剧表演大赛”让学生自行选取歌剧进行设计与表演,这样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还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歌剧、学习歌剧。

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平台作为依托,倘若教师只按照传统音乐课堂的示范-讲解-练习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新意识就会被抹杀。教师应善于借助活动培养学生,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三)深入挖掘内涵,帮助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素养

音乐的背后隐藏的是丰富的文化与历史,音乐是人文历史的一种表达,人文历史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人文素养不仅是个体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进行创新创造的源头,教师应使学生深入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近距离接触人文历史故事,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积累。

使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沉淀并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与教授。教师应善于挖掘歌曲或者曲目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充分的学习。例如,在进行《神州音韵(四)》这单元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应结合该单元中的曲目使学生感受到民族风情的特点,并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与歌曲相关的背景与文化,使学生通过歌曲了解文化,并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学生讲解与歌曲有关的故事和背景,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培植学生的人文情怀。

唯有深厚的积淀才能产生伟大的创造,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以一定的人文素养与知识技能为前提的,教师应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并鼓励学生走近文化、感知文化、创新文化。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是学生进行有效音乐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评价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效的音乐学习的标准,它要求教师关注音乐教学的不同的层次与角度,关注音乐教学目标的不同价值取向,并对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应将核心素养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结合,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准确地分析,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同时,要以核心素养为核心,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辅助,使音乐课堂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篇4

G633.951

在各行各业都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也不堪落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渗入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课堂教学的主流,随着核心素养的培养走进每一门学科的教学,对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是每个音乐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 教师自身的音乐审美素养是前提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应不断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和课改理念,学习他人先进经验,开阔视野,不仅要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更应具有较强的艺术修养,对音乐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习有关艺术修养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文学修养,为在音乐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奠定必备的基础。教师的气质是学生是否喜欢这门学科的前提保证,教师需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注重自身形象,衣着合体,语言风趣严谨,和蔼可亲,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

(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对有些音乐课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教师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明确音乐的内涵和形式,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从学生兴趣出发,比如对学生喜欢的一些流行音乐,他们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学生的认识常常只停留在表面上,这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创作、音乐表达的内涵去重新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已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作为音乐课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更能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展现音乐作品的相关内容,比如创作背景、有趣的音乐家故事,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能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

例如小学教材中的《一对好朋友》是一首采用民间音调写成的儿童歌曲。歌词描述了小朋友之间的真挚朴素的友谊,歌曲旋律轻快活泼,节奏紧凑,歌词言简意赅,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对家禽类的小动物比较熟悉,但有的城市孩子并没见过,这时用准备好的课件在大屏幕上把歌词及其所描述的意境显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所描述的场景,生动逼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体会音乐的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开展各种课外活动

开展一些和音乐有关的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养起一定作用。列如听音乐会、看演唱会,组织歌咏比赛等,让学生说出自己欣赏后的感受,例如可以组织一次以“迎七一,歌颂祖国歌颂党”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对参演的歌曲、乐器表演,除了评选委员会给出评比结果外,还可以让在场的所有学生进行投票,对作品给出自己的客观评价,考察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人文底蕴

所谓“人文底蕴”就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了解,人文底蕴是促使一个人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撑的综合体。

(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

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比如在讲乐器时,可提及古筝,通过古筝的种类和艺术表现形式,了解古筝的由来,分类、分布地区等,通过古筝的传承过程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从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旗国旗真美丽》、《祖国颂》时通过对歌曲的背景、创作意图、赏析等,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对有些内容的教学,可通过创设一定的氛围,加强人文教育,比如通过多媒体,显示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介绍、要表达的情感等,让学生有更多地了解,从中学到相关的人文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对一些歌曲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播放,显示歌曲描述的情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例如在赏析歌曲《青藏高原》时,通过观看大屏幕上的歌词和歌曲所描述的意境,青藏高原的山川相连、威武庄严不禁让人心潮澎湃,这种情境下,教师可及时抓住机会,“我伟大的祖国,有这么多美丽的山河,祖国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需要我们学习并传承下去。”

三、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通过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教给学生音乐理论知识及歌曲欣赏和演唱的同时,逐渐渗透珍爱生命、勤奋学习、团结协作、乐观向上、乐于助人、正确面对挫折等教育,加强扬善惩恶、尊老爱幼等传统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音乐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探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案,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1]黄奇美. 运用情感教学实施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杨彩霞. 新课标下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文学素养培育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篇5

一、扎实学生的基本功

在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既需要“站在高处”尽可能地“向远处看”,为学生规划未来,也需要“站在当下”关注学生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奠定知识基础,掌握基本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面对问题时拥有行动能力,才能在学习活动中结合个人的学习体验、生活体验完成自主探究活动,参与创新实践。因此,笔者建议,在开展中职音乐教学实践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音符、音程、和声、节奏节拍、音乐鉴赏、音乐创作等基础知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只有拥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生才能完成创新活动,才能将爱好转变为现实的能力[2]。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有强烈的参与创新及展现个人价值的愿望。拥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利于他们将这种愿望转变为参与自主活动、合作交流的动力。而在有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后,中职学生还会具备学习的自信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经历了从“音乐美育”到“音乐审美教育”,再到201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确立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转变,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主线。

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实质及其确立

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到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十年课改始终牢牢把握“以美育人”的音乐教育理念和课程宗旨,音乐审美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将应用于新阶段的学校音乐教育中。新《课标》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头条理念得到凸显,同时强调了音乐教育的实践性品格和创造,这是对传统音乐教育极端功能化的深刻反思,是音乐教育科学本体价值的回归。

《课标》将“音乐审美”的内涵明确定义为: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个界定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也和现代美育思想的发展戚戚相关。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之初确立的音乐美育思想,其诞生就和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他们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音乐美育是辅助德育的重要手段,这种美育观深深受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乐以修身养性、以乐教完成德育”文化传统的影响。“礼为德育、乐为美育”,的西方美育思想中国化的尝试,将中国古代的礼乐思想与西方美育思想融合,赋予了中国古代乐教以新的时代内涵,推进了中国美育的普及。

音乐美育的思想也随着现代美育理论的深入研究而不断拓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美育观念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初期的美育有鲜明的不同,从着眼于现代教育的完整性而提出的美育是德育和智育的辅助,发展到现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而强调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转变丰富和拓展了人们对美育本质和作用的认识,也确立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音乐审美教育”的思想。20世纪末的素质教育改革,明确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的提出,突出了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不仅凸显了音乐课程“以美育人”的独特价值,它作为一种具有陶冶情操、促进德育功能和文化理解的综合教育理念,成为国家教育方针中促进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 如何实施“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2.1 牢牢把握“以美育人”的音乐教育理念和课程宗旨,实现音乐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文化认知的有机融合

音乐课程的审美性以及审美作用的凸显不是指要在音乐课程教学中丢弃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反,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依赖于音乐实践中获得的审美体验和对多元文化的认知。

音乐的创作表演有其艺术特性,决定了音乐的欣赏、表演和教学都有特定的实质与技能要求,这是由音乐学科特性所决定的。而只有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认识多元的音乐文化,正确理解各种艺术表达形式,而这也正是音乐审美体验和认知文化的过程,也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音乐音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有组织的音响能激起人的不同的情绪情感反应,对人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它精细人的感知,深化人的思维,丰富人的情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感受与理解音乐,才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2.2 重视在“音乐情感体验”中增进“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可以理解为音乐能力的总和,包含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造能力以及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修养。学校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即是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过程。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应在掌握一定程度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基础上,在音乐本体的艺术实践中,在对多元文化和不同艺术门类的探究与感知中,在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中形成。

音乐素养与音乐审美密不可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理念,而“音乐审美”不是空洞、虚幻的目标或口号,其内涵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其中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依靠的是建立在音乐听觉能力之上的对音乐艺术的有效理解。沟通和交流离不开以音乐欣赏和演唱、演奏为主要形式的音乐表演活动。“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则需要有“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修养”。简言之,音乐素养是形成音乐审美能力的根基,正由于“音乐素养”对培育和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值得重视。

2.3 重视“音乐本体”,倡导有效的音乐教育

“音乐本体”即音乐自身,它可以泛指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文本(乐谱)或音乐作品的音响,可以是指音色、旋律、节奏、节拍、调式、和声等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也可以指构成音乐作品、形成某种音乐风格或表现特点的内在规律。

在课程改革之初,在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音乐教育对于“知识与技能”要求矫枉过正,过于忽视音乐学习的技能要求,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效果,满足于学生课堂层面上的广泛参与,把音乐课上成了一堂“综合课”,或者使得音乐课堂成了一堂娱乐活动课。在音乐教学中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音乐文化认知等各面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局限于浅层次的场景描绘,将对学生的音乐要素把握要求降低到只要学生参与其中。这是忽视音乐本体的表现,致使音乐课堂游离在音乐之外,音乐本体的失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校音乐课程教学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提不上去,因此,要科学认识音乐教学规律,正视音乐本体的重要性,倡导有效的、使学生真正受益的音乐教育。

2.4 重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课标》要求系统学习母语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特别需要学习的,便是本民族世代相传的、最具民族音乐特征、自幼耳闻目睹受到习染的民族传统音乐。这就要求音乐教育者从我国五大传统音乐精粹中,发掘和建立适宜学生学习的本土民间传统音乐资源库,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篇7

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教育,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音乐素质和音乐修养。中小学生依旧处于成长阶段,三观、审美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离不开正确、有效的引导。因此,教师就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加强音乐种类、知识的讲授,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积极革新思路和方法,积极寻找钢琴教学和音乐素养培养的契合点,为学生综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中小学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人类大脑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记忆,包括图像、音乐、绘画等,通过钢琴教学的开展,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右半球高速运转,长时间如此,他们的右脑就会更加灵活,这不仅可以提高记忆力,还能够有效发展智力。通常情况下,聆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不同的音乐给人带来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不仅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积累,还能够使学生在无形之中锻炼右脑,实现智力的发展。在聆听乐曲时,学生会结合乐曲的情感基调进入相应的场景,这个时候,他们的想象、共情以及思维等能力都得以有效开发,在钢琴学习中,学生将感性和理性、智力和情感进行有机融合,显而易见,音乐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智力发展极为有益。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音乐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特点也是不同的。在音乐学习中,如若学生发现自己和某种音乐存在共性,那么就会被其深深吸引,沉浸在音乐世界。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基础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审美。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换言之,即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情感认知的丰富,审美情趣与音乐素养息息相关,一旦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那么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会获得相应的提升。

(三)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品质

除了发展学生智力、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以外,音乐素养的培养还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在中小学钢琴教学中,会接触到丰富多样的作品和形形的音乐家,如家喻户晓的贝多芬,即使耳朵失聪,仍旧创作出无数名作,如《第九交响曲》等。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在讲授音乐作品的基础上,为学生介绍相关音乐家及其身上的优秀精神和品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学要做到“立德树人”,发挥音乐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优质人才。

二、中小学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

(一)注重情感教育,培养音乐素养

教材中包含的乐曲多种多样,其中不少都蕴藏着深厚的情感,如歌颂父母之爱、歌颂祖国等。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就要深入挖掘隐含于乐曲中的情感因素,并且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其中的思想情感,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歌唱祖国》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了解乐曲的节奏、旋律以及节拍,并分析这些因素在塑造音乐形象上起到的作用,感知乐曲的音乐情绪,并且运用音乐知识表达乐曲的思想情感。在此期间,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设备,为学生展示“开国大典”的视频,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感受乐曲氛围。在此前提下,引导学生赏析《红旗颂》(吕其明),感受乐曲的情感,保证学生的思考、教师的引导和《红旗颂》的赏析一同进行,促进钢琴教学的有序实施,让学生从多个方面领悟乐曲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在情感教育中,教师要注重氛围的营造,尽量多给学生肯定、夸赞,使学生以更佳的状态参与钢琴学习,为音乐素养的养成创造良好前提。

(二)加强乐理讲授,培养音乐素养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直接切入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乐理知识的讲授。事实上,只有当学生基础扎实的时候,才算拥有了开启音乐世界大门的“钥匙”,才能够运用音乐术语描述、点评乐曲。但是,一些教师认为音乐对学生而言是一门副科,他们也不是专业的音乐生,就没有必要重点讲授乐理知识。实则不然,很多时候乐理就是对乐曲本身的阐述,学生一定要了解和音色、音调以及旋律等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够根据乐曲的外在形式,更好地展开内在解读,在赏析中实现音乐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凤阳花鼓》教学中,可以明确的是,这是一首安徽民歌,演唱方式有些特别,对学生歌唱技巧有一定的挑战。因此,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弹奏或播放一句,接着从其旋律或音级进行划分,试着体会基本乐理的特点。当然,从首句到尾句的分析,都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认真感悟。当学生对乐理知识形成一定把握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按照相同的方法解读其他乐曲,并且寻找其规律,自主梳理、归纳,这样学生的专业水平得以提升,音乐素养也会“更上一层楼”。

(三)完善教学评价,培养音乐素养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来说,这点也不例外。通过评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个人的闪光点和缺陷,在弥补缺陷的同时发扬闪光点;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教学方案,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积极创新、完善评价体系,通过多元评价(如学生互评、自评以及教师评价等)落实评价,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个人的问题,也能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锻炼个人的鉴赏能力,从而推动音乐素养的发展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例如:在《让世界充满爱》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开展多元评价。具体而言,教师先完成基础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掌握相关演奏技巧与乐理知识。接着,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弹奏这一乐曲,由其他学生点评。上述环节结束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再次评价(包括演唱技巧、精神以及课堂表现等)。在此过程中,弹奏的学生可以在伙伴及教师的评价中发现不足,在纠正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弹奏能力,提高弹奏水平;评价的学生则能够在聆听乐曲的过程中实现鉴赏能力的锻炼。这样,就不知不觉中构建了高质量的音乐课堂,使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提升。

三、中小学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注意事项

(一)要有计划和目的

优良的钢琴演奏者一定会有学琴规划,大到一个学期、一年,甚至是几年要具备的钢琴知识和技巧,小到每周、每天,甚至是每个小时要训练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好相应的规划和笔记,将课堂所学的内容和疑惑进行一一罗列,明确练琴指标。一旦明确练琴指标,就要按照指标进行练习。这样一来,学生的钢琴训练会更具计划性和目的性,最终的效果也事半功倍。

(二)集中力、耐力以及毅力缺一不可

集中力,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学课堂上可以就教师的要求,及时给出对应的反应。在钢琴学习中,集中力的高低关系着钢琴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在舞台上,一些演奏者出现失误通常都是因为心中有杂念,因此,高度集中自身的精神和注意力,可以有效降低失误率。另外,钢琴学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它如同运动员训练,从最初的稚嫩变成娴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弹奏时间的长短和作品的难易程度成正比,这也就意味着,随着钢琴学习的深入,学生付出的努力也要更多,这也对学生耐力、毅力以及体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对此,钢琴学习实质上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总而言之,中小学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职责,更是优化音乐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全方位提升的必由之举,值得受到充分的重视。中小学音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更要认识到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且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将其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可以从注重情感教育、加强乐理讲授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入手,为中小学钢琴教学注入全新的生机,使其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篇8

任何教育都是需要理念的,任何教学行为也一定都是教育理念的产物。尽管在实际教学中有时我们感觉不到教育理念的存在,甚至有的教师说实际教学不需要理念,而事实上这也是一种教育理念。高中音乐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很微妙,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高中学生亟须艺术熏陶,而从实际教学评价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的实际地位与文化学科教学相比还是存在客观距离的。这样的现实决定了音乐教师只有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去实施高效教学,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以审美为核心”的价值探究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大部分音乐教师的理念与“以审美为核心”是有一定距离的,或者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更关心学生学习音乐的“技”,而与“艺”相关的审美可能只是一种附属物。课程改革从提高高中学生艺术素养的角度,确定了高中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这是必要且及时的。这是因为这一基本理念存在着这样的价值:

第一,音乐教学本质上是为了满足高中学生的审美需求。高中学生是注重审美的,这种美既包括外在的表象美,也包括内在的内涵美。显然,审美中的“美”是指内涵美,而音乐是可以表现这种内涵美的。

第二,音乐教育可以满足高中学生的精神需求。从实际来看,高中阶段的学习是辛苦且枯燥的,在这样的生活中,学生的精神世界需要充实;从高中学生的成长来看,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精神需求较高的阶段。而音乐教学既能在学生枯燥的高中生活中插入艺术的点缀,更能在高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为其精神世界注入艺术的活力。因而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本着“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可以让音乐教学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二、“以审美为核心”的实施现状

对照高中音乐教学的现实,我们可以发现“以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落实得还不够。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音乐教师本身并没有很好地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对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教学工作还停留在机械地完成课程目标或教学任务的水平上。这导致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只是一种放松,得不到艺术的熏陶,自然也就谈不上审美。

第二,高中音乐课堂上更多的是进行艺术的分解活动,譬如一些以器乐、声乐、音乐鉴赏为主题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分解实施很有必要,但要注意实施的策略,机械地教授器乐或声乐,机械地进行音乐鉴赏,往往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的片面理解,从而让更为丰富且更为重要的音乐情感、音乐联想和音乐创造的营养产生流失现象。这就使得音乐教学离审美越来越远。

第三,音乐教学有时成为一种“过度教学”,即通过与专业水平相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去追求专业音乐的水准,结果使得大部分学生对音乐失去兴趣。这种过犹不及的教学模式也让学生离音乐审美越来越远。

三、“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解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来理解“以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准确理解音乐教学。这里强调的基本理念首先与音乐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教学事业的理解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理解,就有什么样的音乐教学。强调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意味着在音乐教学的设计中,一切环节都要围绕审美来进行――核心的含义意味着在音乐教学中的任何行为都是从“审美”这一概念出发的,反过来一切教学行为的结果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服务的。凡与此理念相背离的,均不能称之为对音乐教学有了准确的理解。

第二,重点强调情感体验。审美归根结底是一种情感的体验过程,审美不同于文化学科知识学习中的输入与输出,审美更多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验,语言与文字均不足以描述人们所感知的美的全部。音乐作品是通过旋律、音调来表现美的,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得到了音乐信息之后,会在内心产生热情、伤感、豪迈、婉约等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第三,夯实音乐知识技能。强调“以审美为核心”并不是说要淡化对基本音乐知识技能的培养,相反,审美是需要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对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尽管可以直接体验音乐与美,比如说不懂五线谱的演奏者或歌手可以准确地弹奏出或演唱出曲子所需要表达的美,但有了五线谱可以更好地理解、表达和演绎曲子。

第四,注意审美价值的引导。美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很多时候美就是一种价值观。什么是美?价值观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回答,对于当下的高中学生而言,更需要引导他们建立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而这与音乐教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篇9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61-01

一、音乐艺术审美含义及重要性

音乐审美是研究音乐的本质及其自身内在规律,以音乐表演实践为依托,对音乐表演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审美训练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包括审美观的训练、审美能力的训练和审美人格的训练,不仅是审美心理活动而且是一种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审美素质,并且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征准备合适的教学方案和授课方法,灌输学生积极正确的审美观念。

以往教学中常常忽视了审美教育,而侧重艺术能力和表演技巧方面的练习。而艺术追求的是向外传达个人情感体验,音乐不仅是听觉艺术更是表演艺术,因此审美教育成为音乐艺术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在音乐教育中必须注重审美教育,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提升教师审美修养必要性和方法简析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并具备高雅审美观的学生,就需要教师自身有极高的审美素养,教师审美修养作用于学生的审美品位,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创造高质量的教育。教师教育观念的积极转变,知识结构随着时代要求的不断调整,掌握前沿教育方法和教学技术,这些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

提升教师的音乐审美修养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善于发现和研究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在分析和处理音乐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把握音乐教学的情感性、体验性、愉悦性和形象性。教师的言行举止应富有感染力,语言表达丰富,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创造课堂轻松愉悦的积极氛围,是音乐课堂不仅仅是普通教学,更是一场精彩的审美体验过程。

其次,提高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音乐教师作为美的传递者,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播音乐文化,更要以身作则塑造学生完美音乐人格。良好的音乐职业素养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审美心理的核心因素,同时,身处于具有表率特征的教师行业必须能对社会现状等做出理性积极正确的判断。

第三,艺术修养包括艺术感知、作品理解、分析鉴赏等审美心理特征,是个人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结合体,艺术修养是衡量审美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音乐艺术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一名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同时,也需要精通文学和美学知识。

三、加强学生音乐审美教育措施

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了解,主要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方面着手,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第一,树立积极审美观念。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将审美观念与多元化音乐意识相结合补充,使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念和积极审美情趣,鼓励在音乐事业中积极做贡献。

第二,通过创设情趣进入审美情境。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氛围,制造特定情境,是学生自觉联想,理解作品,以达到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创造有利的审美情境,使学生全情投入,是培养学生审美观,提高审美素质,发现并创造美至关重要的一步。

第三,在亲身体验探究过程中激发审美激情。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情境,再现以往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历,并加以运用展现。这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生动形象、多样创新,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引导学生自觉参加体验式探究。通过学生获得自我体验学习探究的机会,可以迅速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创造美的激情。

第四,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教师应擅长运用材料,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想象力,培养创造精神。

第五,拓展课外活动,拓宽美的视角。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各样的音乐课外活动,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爱好和兴趣,组织各种艺术学习社团,让其自由参加来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提高兴趣才能和欣赏力与创造力。

总之,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必须以提升教师审美修养为本,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德明.大学生音乐素质现状及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2]刘成付.视觉文化传播: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J].现代传播,2005.

篇10

1.开展教育改革的意义

以少年军校校本课程为载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努力进行德育新模式改革,使学校的德育特色得以巩固与升华,同时对其他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参照价值。提高在生活中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学生们的思想品质与道德修养,对于建立三观与强化明辨是非能力起到关键作用,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所在。核心素养在学生成长阶段,既可以培养学习素养,又可以更好地对情感和三观的建立提供帮助,促进个人成长并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2.开展教育改革的目的

2.1强化改革理念

强化对立德树人理念、核心素养内涵的宣传和学习,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认识,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思维方式。在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生活中,借助少年军校这个载体,充分运用“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理念,强化学生的基本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启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之逐渐成长为学习勤奋、意志坚强、个性鲜明的学生。

2.2开展教育改革实践

推进小学教师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融合“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理念,真正将提高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和素质能力目标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多方面开展活动,努力将单向的“满堂灌”模式改变为多层面、双向的互动模式。各类特色学校应砥砺自身教育的特色,努力改变过去传统的德育模式,少年军校可以邀请部队教官讲解国防知识、解放军建军史等,开展国防知识图片展,定期举行军校体验活动。同时也融入具体学科教学中,如在体育课中增加军事体育游戏;在音乐课中增加爱国爱军歌曲学习等。

3.研究过程

3.1界定概念的定义与内涵

查阅有关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研究的书籍、论文、资料及文献,界定立德树人的本质和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学生阶段提高学校立德树人水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总结推进开展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实践应用作用。确认人的需要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等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2调查分析“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现状

搜集少年军校有关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制度、文件等,分析本校在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培育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办法,明确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学科教学小组、教师等在指导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指出影响学校德育效果和核心素养培育效果的各种制约因素,方便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方案。

3.3创新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通过前期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结合对本校教学改革现状的实践调查,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创新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方案。可以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列研究,鼓励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开发更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传递知识、开拓思维、组织活动还是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

4.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4.1加强课程内容融合

我校的艺术科组的老师通过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相关理论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感悟,对课程进行了提升改革,整合合唱队、舞蹈队、行进打击乐队,成立了少年军校艺术团,把音乐学科的教学与少年军校的课程相融合,在军校的步操基础上加入音乐艺术。教师们在训练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意识,以生为本,学生自己记录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把训练日记本变成了训练字典,在动作不到位的时候找出问题根源,然后通过合作学习、主题式学习解决问题。以上措施极大地发扬了军校砥砺精神,丰厚了军校文化底蕴,提升了军校育人品质,引导学生树立了拼搏、奋进、团结、进取的思想。

4.2以素质培养为核心

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除此之外,还着力以少年军校为切入点,开发跨学科(综合性)课程,促进少年军校课程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4.3以学生为中心

篇11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人类大脑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记忆,包括图像、音乐、绘画等,通过钢琴教学的开展,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右半球高速运转,长时间如此,他们的右脑就会更加灵活,这不仅可以提高记忆力,还能够有效发展智力。通常情况下,聆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不同的音乐给人带来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不仅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积累,还能够使学生在无形之中锻炼右脑,实现智力的发展。在聆听乐曲时,学生会结合乐曲的情感基调进入相应的场景,这个时候,他们的想象、共情以及思维等能力都得以有效开发,在钢琴学习中,学生将感性和理性、智力和情感进行有机融合,显而易见,音乐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智力发展极为有益。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音乐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特点也是不同的。在音乐学习中,如若学生发现自己和某种音乐存在共性,那么就会被其深深吸引,沉浸在音乐世界。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基础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审美。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换言之,即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情感认知的丰富,审美情趣与音乐素养息息相关,一旦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那么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会获得相应的提升。

(三)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品质

除了发展学生智力、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以外,音乐素养的培养还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在中小学钢琴教学中,会接触到丰富多样的作品和形形的音乐家,如家喻户晓的贝多芬,即使耳朵失聪,仍旧创作出无数名作,如《第九交响曲》等。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在讲授音乐作品的基础上,为学生介绍相关音乐家及其身上的优秀精神和品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学要做到“立德树人”,发挥音乐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优质人才。

二、中小学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

(一)注重情感教育,培养音乐素养

教材中包含的乐曲多种多样,其中不少都蕴藏着深厚的情感,如歌颂父母之爱、歌颂祖国等。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就要深入挖掘隐含于乐曲中的情感因素,并且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其中的思想情感,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歌唱祖国》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了解乐曲的节奏、旋律以及节拍,并分析这些因素在塑造音乐形象上起到的作用,感知乐曲的音乐情绪,并且运用音乐知识表达乐曲的思想情感。在此期间,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设备,为学生展示“开国大典”的视频,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感受乐曲氛围。在此前提下,引导学生赏析《红旗颂》(吕其明),感受乐曲的情感,保证学生的思考、教师的引导和《红旗颂》的赏析一同进行,促进钢琴教学的有序实施,让学生从多个方面领悟乐曲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在情感教育中,教师要注重氛围的营造,尽量多给学生肯定、夸赞,使学生以更佳的状态参与钢琴学习,为音乐素养的养成创造良好前提。

(二)加强乐理讲授,培养音乐素养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直接切入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乐理知识的讲授。事实上,只有当学生基础扎实的时候,才算拥有了开启音乐世界大门的“钥匙”,才能够运用音乐术语描述、点评乐曲。但是,一些教师认为音乐对学生而言是一门副科,他们也不是专业的音乐生,就没有必要重点讲授乐理知识。实则不然,很多时候乐理就是对乐曲本身的阐述,学生一定要了解和音色、音调以及旋律等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够根据乐曲的外在形式,更好地展开内在解读,在赏析中实现音乐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凤阳花鼓》教学中,可以明确的是,这是一首安徽民歌,演唱方式有些特别,对学生歌唱技巧有一定的挑战。因此,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弹奏或播放一句,接着从其旋律或音级进行划分,试着体会基本乐理的特点。当然,从首句到尾句的分析,都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认真感悟。当学生对乐理知识形成一定把握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按照相同的方法解读其他乐曲,并且寻找其规律,自主梳理、归纳,这样学生的专业水平得以提升,音乐素养也会“更上一层楼”。

(三)完善教学评价,培养音乐素养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来说,这点也不例外。通过评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个人的闪光点和缺陷,在弥补缺陷的同时发扬闪光点;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教学方案,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积极创新、完善评价体系,通过多元评价(如学生互评、自评以及教师评价等)落实评价,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个人的问题,也能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锻炼个人的鉴赏能力,从而推动音乐素养的发展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例如:在《让世界充满爱》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开展多元评价。具体而言,教师先完成基础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掌握相关演奏技巧与乐理知识。接着,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弹奏这一乐曲,由其他学生点评。上述环节结束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再次评价(包括演唱技巧、精神以及课堂表现等)。在此过程中,弹奏的学生可以在伙伴及教师的评价中发现不足,在纠正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弹奏能力,提高弹奏水平;评价的学生则能够在聆听乐曲的过程中实现鉴赏能力的锻炼。这样,就不知不觉中构建了高质量的音乐课堂,使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提升。

三、中小学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注意事项

(一)要有计划和目的

优良的钢琴演奏者一定会有学琴规划,大到一个学期、一年,甚至是几年要具备的钢琴知识和技巧,小到每周、每天,甚至是每个小时要训练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好相应的规划和笔记,将课堂所学的内容和疑惑进行一一罗列,明确练琴指标。一旦明确练琴指标,就要按照指标进行练习。这样一来,学生的钢琴训练会更具计划性和目的性,最终的效果也事半功倍。

(二)集中力、耐力以及毅力缺一不可

集中力,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学课堂上可以就教师的要求,及时给出对应的反应。在钢琴学习中,集中力的高低关系着钢琴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在舞台上,一些演奏者出现失误通常都是因为心中有杂念,因此,高度集中自身的精神和注意力,可以有效降低失误率。另外,钢琴学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它如同运动员训练,从最初的稚嫩变成娴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弹奏时间的长短和作品的难易程度成正比,这也就意味着,随着钢琴学习的深入,学生付出的努力也要更多,这也对学生耐力、毅力以及体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对此,钢琴学习实质上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总而言之,中小学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职责,更是优化音乐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全方位提升的必由之举,值得受到充分的重视。中小学音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更要认识到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且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将其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可以从注重情感教育、加强乐理讲授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入手,为中小学钢琴教学注入全新的生机,使其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