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09:24: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村服务业是指服务于农业再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发展起来的一大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服务业作为农村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和发展对拉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部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构建完善的现代农村服务体系,必将大人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
1.传统的农村服务业发展平稳。近年来,我国农村服务业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服务业经济总量在增加,但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在服务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
2.农村重点服务行业正在崛起。目前,我国农村服务业已经包含了“农村交通运输和邮电、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金融、保险、公用事业,社会服务、文化、牧育、体育、卫生、科技、信息”等多个行、门类比较齐全。特别是与“三农”工作关系重大的科技、信息和农民教育等一些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
3.农村服务业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壮大农村服务业,除环境因素以外,关键在于健全投入机制和畅通融资渠道。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服务业日趋完善,投资主体正在逐步壮大,并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按照投资人的投资趋向分析,农户投资运输、零售、餐饮业为主;村级集体投资房产租赁业为主;工商资本投资休闲观光、批发贸易业为主;各级政府则按照“扶大扶强”原则,积极引导和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4.农村服务业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加快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相匹配的农村服务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具体体现为:①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服务性支出的增长,为农村服务业市场的急剧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由于劳力转移、农民增收,已经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③新兴服务行业发展还比较滞后,随着农民对服务业的需求的增加,发展现代服务业,拉长农村服务业这条短腿已成必然;④城市化发展步伐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服务行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服务业,尽管在近年来已经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受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新价值的观念影响,发展农村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政策等还没有完全配套,传统服务产业仍是带动农村服务业的主要力量,总量增长缓慢、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1.城乡差距过大,农村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滞后。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差距较大,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农民从服务业得到的收益不多。因此,无论消费层次还是消费市场,目前的农村服务业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农村服务业城乡差距大、发展滞后的特征明显。
2.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服务业历来主要重视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等生产,而严重忽视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和市场信息等经营。而且由于长期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这样的状态,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难以取得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会成为解决“在农”问题的瓶颈。
3.政策不够配套,新兴行业难成规模。发展农村服务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制订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为新兴的农村服务行业发展给予最大限度的扶持。但是,由于现行政策的不配套,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融资渠道,农业保险,科技、信息、生产与销售服务和已转移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加上农村服务业发展空间有限,因此,良好的投资环境尚未建立,新兴的农村现代服务行业发展困难。
4.区域差异较大,各地发展不够平衡。由于受经济,环境、文化、习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东西部农村服务业发展差异较大。经济发达程度与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成正比。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服务业发展更快、服务行业门类更全、得到的回报更丰厚;欠发达地区的服务业不仅基础差、发展慢,而且效益也相对较低。总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
二、农村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发展农村服务业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举措。我国农村服务业已包含多个行业,但总体上看大多处于萌芽状态、分散状态,仍是传统的农业服务业多,现代的农村服务业少,农村服务业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落后、质量不高、竞争力差,已成为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发展农村服务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新农村建设给农村服务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农村拥有一个庞大的服务人群。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将会给农村服务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农村建设中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活动的展开,给农村的生产业提供了空间:随着农村一系列社会事业的展开,给农村的医疗服务业和教育培训业提供了机遇;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物质生活的改善,对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旅游业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展开,各种文化产业、农村社区服务业等也需要相应地跟上。
(二)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把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同时加大涉农教育、卫生、文化财政支出,这无疑给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考虑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解决就业的任务就更重,因此在新农村建高中发展农村现代化服务业意义更大。
(三)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从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看,农村服务业与先进的城市服务业之间、城区与农村之问、不同县域的农村之间仍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尤其是城乡商贸之间、繁荣的城区商贸与萧条落后的农村商贸形战鲜明对比。发展农村服务业能够有效缩小农村与城区之间商贸业发展方面的差距,带动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加入WTO为中国“三农”利用外资提供了广泛的机
遇
随着入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将可能通过扩大利用外资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由于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有门类齐全的三大产业,因此,整个农村地区各行各业将有可能在入世后出现利用外资的新,而农村服务业所面临的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从农村服务业方面看,我国土地使用、商业存在和关于自然人流动的开放政策将根据入世承诺做出相应调整。对服务业九大部门的市场准入均直接促进农村服务业的进步。随着国家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农村服务业开放会直接受到影响。
三、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支持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在统筹城乡发民用工业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发展农村服务业,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对农村服务业发展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址专门从事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系统。农村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优化农村服务业结构、提升农业运行质量的必然选择。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总目标应是;建立健全农业服务组织,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最。当然,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规范政府服务行为。从目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看,有政府办的农业服务组织,农村集体服务组织、新型合作服务组织和民营服务组织等形式。
(二)发展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业
发展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业要以人为本,以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培养何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重点,如加强和改善农民培训,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
(三)建设好为农服务的流通网络和流通设施
建设为农服务的流通信息网络,重在抓好三件事:一是要建立内部经济信息中心。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建立经济信息中心,以信息中心为核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主要销售站建立信息站,进行信息采集、过滤、分析、综合,形成科学抉择,引导生产、沟通产销。
(四)完善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
在建立内部经济信息网络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民间信息网络建设,完善系统化服务功能,注重信息价值和使用价值,加快农村经济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更有价值地促进农副产品的流通。要创造条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使农副产品信息的传递达到快、准、全、新、特的效果。
(五)大力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
农业发展银行是属于农业政策性的银行,它是增加农村资金投入和农业的重要性手段,也是支持三农的重点,它的支农方式是将信贷与财政资金相结合。
一、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1)农村政策不全,难以承担政策性金融的重任。作为农产品价格而言,农业发展银行把精力主要集中于它的身上,而忽略了生产领域的重视度,对于一系列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的改善方面的重视度和支持度不够。就目前而言,农业发展银行的大部分是收购贷款,对于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业务基本上不联络,甚至是根本不支持,导致国家的产业政策性的资金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化,融资成本比较高,较差的市场化筹资能力。作为财政拨付而言,大都是有着限度而且按时到位性比较差,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渠道是向中央银行进行借款和向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筹集资金,因此,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就变得比较困难化。此外,基于不断上升化的筹资成本和农业发展银行的惠民性贷款的巨大的利益性缺口,对于经济效益的影响就变得非常之大。此外,一系列的其它原因导致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流失的情况也时有发生。(3)资金运营效益不高。农业发展银行有属于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即三级管理与一级经营模式,此外层层委托也是其实行的策略。对于一些农产品等资金也依托农业发展银行来进行支撑。此外,农村企业基于压力从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之后,更加激化了压力,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参差不齐的比例,形成不良性贷款。(4)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逐步萎缩化,日趋显现的出路问题。伴我国正式加入WTO以来,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渐渐缩小了业务范围,现实生活中,导致此原因主要是:一是经营化市场的不断冲击,对于粮食价的规模和范围有所缩小,但是那些处于非保护价范围的粮食则渐渐开始扩大化。二是我国自加入WTO以来,面临了新的挑战,关税有所降低,国外各种优质高效的农产品不断涌入国内市场,而且根据WTO的农业协议规定,摆脱以往的传统性做法,比如投入补贴的做法。(5)整体资本规模偏小化。相比较于国外来说,国外的政策性银行有着充足的资本,并且大部分高于农村发展银行,例如泰国为20.63%、印度为39.5%,而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在注册时资本仅为200亿元人民币,远远低于国外,甚至是处于低水平的行列。因此,导致农业发展银行对于风险损失进行弥补,同时对于新业务领域进行不断拓展的直接性原因的是偏小化的资本规模。
二、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农村金融主体的作用
当下,如果利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深化改革,比如增加功能、国家补助、划分区域等思路进行。依据企业经营与一系列涉及农业发展银行的各方面原则,做好原有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资金来源和业务领域,对于涉及农业发展银行的一些新型业务,要积极进行发展,确定良好的发展格局,同时要将主体性的收购贷款的业务做好。对于那些龙头性的企业和农副产品等腰进行大力支持,将农村经济发展提上发展日程,给予其提供一系列的贷款业务,对于中间业务,要实行发展补充的原则。
(1)合理界定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边界,拓展业务范围。对于社会性的资金成本,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而此类按照商业原则进行运行的、且回报率比较低以及能够收回本金的就属于社会性资金成本。同时政策性金融也支持贷款本金回收风险较大的企业。对于存在薄弱环节的商业金融机构中,应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这样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就形成了互补和主辅的关系,这里不是指的竞争和非替代关系,他们二者的关系使得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有效性的发挥。对于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和运作机制而言,国家和自治区要进行建立和健全化,明确将支农的范围进行界定,不断进行整合一系列的农村的政策性金融业务。从自身实际出发,并且围绕业务的发展方向,对于各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化,对于那些经济的传统化,要利用先进技术不断转变成为现代化,以现代化的理念支持农业战略化的调整,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特色化农业的转变,以此推动其它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且加大竞争力度,以竞争性促进自身不断向前发展。对于那些生态环境型的企业,要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点,加大一系列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支持型企业,促进生态环境的不断发展,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有效实施。(2)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对于那些农业区域,国家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扶持和补助,应该通过政策性的银行来实施和落实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对于一系列补偿性的财政支出,中央银行应该根据实际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并且将金融风险资金进行建立健全化,给农业发展银行的贴息或者相关损失的弥补,社会资金也是不容忽视的,应该将部分资金发放给社会,使得农村产业或者农业获得补贴。重要业务用作政府委托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财政部门依据政府委托的业务给予一定的补贴。另外,一些政策性金融业务实行营业税和所得税的免征措施。对于资金的安全、流动要进行合理配置,以高效化、合理化的方式提供政策性信贷。(3)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筹资机制。对于资金的筹资而言,都是想筹资那些具有优势的,例如长期的、稳定的和低成本性的,这就要求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实施。一是借款,借款给农业发展银行,并且是国家提供的无息形式的,收回时在到期日进行,如果再进行贷款的话,也可以通过央行,并且它的利率应该与其它银行有着共同之处。二是进行统一性管理国家有关的支农方面政策,例如统一进行对于被支持产业的资金发放或者回收管理等。三是对于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量进行扩大化。为了增加中长期性质的信贷资金的来源,必须增强自身的筹资能力、及时抓住机遇和时机,合理性地运用筹资的资金。四是对于资金的来源进行广泛的开辟化,对于那些具有低成本而且稳定性强的资金比如社会保险类、邮政储蓄类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类资金纳入筹资的范畴。五是进行启动境外的筹资,对于国外的优惠性的低息的贷款可以积极进行争取,要把握住时机,债券的发行也可以在国外进行尝试,对于低成本资金进行筹资,还可以对世界银行和承揽亚洲银行对我国的农业项目贷款与扶贫开发贷款的转贷。六是要不断尝试和借鉴有关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模式,对于产权改造进行整体化进行,因此,不仅能够在短期内进行扩充资本规模,而且对于人而言,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和快捷性,由此农业银行的政策进行了优化性,政策成本也实现了最小化。所以说,必须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打造高效、经济运行的农业发展银行而不断努力。(4)更新经营理念,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当下,鉴于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理念还不够成熟,比较缺乏一系列的绩效激励机制,同时由于员工均比较陈旧落后,同商业银行相比之下,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素质还比较偏低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因此,当下,人才有时候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更新农业银行员工的陈旧理念,对于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要高度重视起来,对于农业发展银行内部管理机制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条件下合理有效地进行改革,正确对待银行内部的各种竞争意识。通过一系列的有效的改革方案,不断强化农业银行的各项政策和策略,发挥其支持作用,力求发展成为优势性的银行,即每个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优势。
参 考 文 献
1农村人口流动的现状
1.1我国人口总量的分布特点
从2015年的农村人口流动调查报告中可以得知,我国目前的农村人口大部分都是在向上海、浙江、北京、江苏等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流动。主要从事于第二产业(手工制造业),以及小部分的服务业。外出的人口约19%是17~27周岁的青少年,外出人口以男性为主,也有少部分是夫妻共同外出的情况。一般在一个村下面的一个组中,一百多口人只有十几人人常年在家。而且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在近几年表现的最为明显。
1.2造成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
1.2.1耕地稀少。农村地区的生产经营,居住条件和环境等基础设施都比较薄弱。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许多的农用耕地被征收为城市建设规划用地,城市规模的扩张,使土地的利用率过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周边的乡镇企业,大幅增加新的厂房,企业,公司,以及建筑住房都在向农村周边扩张。1.2.2收入水平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包一亩地的价格在五百元左右,由于机械化程度不高,在种植期间,需要人工进行灌溉。农忙时雇佣10天,每天需要80元。这样农忙期间每雇佣一个工人需要800元。如果要是选择进城务工可以拿到更多的工资,改善现有的生活。而且农业收入也因季节和气候的变换不稳定。1.2.3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初期,需要加快完善城市化的建设。因此,需要许多劳动力加快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城市建设需要征收许多农用耕地,导致有许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口的劳动力成本较低,这样在劳动力的选择上,大多数企业都会选择农村人口为城市化建设添砖加瓦。
2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农村流动人口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还为许多家庭的生活状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改变。也为全新的农民生活观念注入了活力,但是这只是其中一方面的较为良好的社会现象。对于城市来说虽然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但是只是加快了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发展。对于一些二三线城市来说,城市化进程依旧缓慢;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农业生产不稳定,加大了计划生育的工作难度。还让社会治安面临了新的难题。
2.1对于农村的影响
加大了农村流动人员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在外务工的农村人口,部分人口会以夫妻结伴形式外出务工,城市不会给农村人口解决户口的问题。因此,虽然有关部门在调动人员管理,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另外,外出务工的人口多数是由青壮年组成的队伍,这些人员中,家中都有子女,老人。部分农村流动人口对家庭无暇照顾或是缺乏经济能力,这样对留守儿童以及留守老人从心理和生理上,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2.2对于城市的影响
对于城市的发展而言,农村人口中大部分的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在面对城市务工找不到谋生的工作时,人们往往会迫于生计问题做出一些违法行为。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剧了治安管理的难度。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加了难度,大部分的农村人口都会选择经济较为发展的城市进行工作,像这样的城市在我国的发展都过于饱和,不能容纳过多的农村流动人口。城市中如果人口过多,会造成环境、交通等多方面问题的不便。
3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农村劳动力转移
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劳动力实施远程培训工作。远程培训以其技术先进、成本低廉、范围广泛的优势,逐渐成为普惠制培训的一种补充形式。它以多媒体教学、面授和实训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就地、就近、就便的特点。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远程培训工作中,加强组织领导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责任范围。深入实地考察,落实培训设施,统一为工作站制作牌匾,建立健全远程培训各项管理制度,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和创业。
3.2加强农村经济的建设
统筹规划好农村的教育,彻底解决农村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坚持有计划的配合边远山村教学点的工作,将优秀的师资下沉到农村。使城乡的教育水平可以达到平衡状态。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上,切实的解决好农村的生活质量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使一些新时代的基础设施推广在农村。
3.3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
由于农村特性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大部分留守儿童因家庭经济以及环境的影响无法完成学业,辍学在家导致农村劳动力剩余程度大大提升,因此必须宣传并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扭转大部分农民“多生孩子能致富”的错误思想,以此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数量的大幅度递增。
4结语
为解决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发展的不良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加强农村建设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耕地的积极性,促进农村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吉元,胡必亮.农村人口流动与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纵横,1995,(12):23-25.
1.引言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基础,在与工业相比,我国农业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农村金融发展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从农业发展角度出发,探讨了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之间的发展关系。
2.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内涵
在我国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而农村金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由之前的包括农村信贷补贴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成为农村金融为一种新的信贷形式,且有完善的金融市场机制。新的农村金融理论可以在利率波动情况下,避免金融环境的恶化,防止通货膨胀等市场危险。新的农村金融理论是立足市场,利用国家宏观调控,将通货膨胀合理控制以达到引导市场健康发展的目的。
3.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3.1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随着经济发展及我国金融业发展,国家在推动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虽然取得了定成效,但是还存在一定问题。一些主导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出台后,虽然对农村金融发展有推动作用,但是只停留在表面层面。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因为在农村无法取得利益,逐渐淡出农村金融市场,导致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限制农村金融的发展。
3.2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
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金融对资金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小企业在农村是主要发展力量,他们需要生产用的资金,而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主要是生产及子女教育,这部分资金相对较少。而实际上目前农村信贷还不是特别规范,大部分金融机构对农村企业有投资却忽略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开发。信贷分配的不合理导致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3.3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问题
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虽然在发展中,但是还是无法达到资本融入农民生活的。很多时候人们对于金融的概念还是不完全了解的,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更是谈不上。长期以来,现代的金融利益在农村农民那是享受不到的,融资单一,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4.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4.1金融规模的影响
农村的供给与需求平衡是农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农村金融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更加合理,反之农业经济增长使得农村金融的用处增多。目前的农村金融还达不到供给与需求平衡的状态,农村的发展离不开资金及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规模小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增长的信贷要求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4.2金融结构的影响
合理的金融结构可以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农业经济增长,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投资者以在投资时以较低的费用获得更多的利益资金,以生产提升生产。优化金融结构后,就可以满足更多的农民的需求,再之后可以找更多的融资渠道,促进资金流转,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3金融效率的影响
金融效率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提高储蓄能力、提高投资转化率和提高投资投向率。科学的利用金融手段,可以使资金利用更合理。在供给与需求关系影响下,投资是会先选择收效较高成本较低的项目的,这符合资金合理调配的原则,为资金向更好的渠道流动创造了条件。
5.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探究
5.1建立模型
通过建立VAR模型,可以探讨模型系数的经济分析。模型是以数据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可以将系统中的每一个变量都作为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建立出模型,相对于传统的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经济计量方法更可靠。
5.2指标挑选
我们挑选人均GDP总值作为农村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是因为它更精确。由于农村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缓慢,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农村金融工具就是存款和贷款,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作为农村金融的总资产,是相对准确的。农村金融投资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村经济的开放程度取决于国际间农产品的流动量,我国加入世贸后对外开放程度在扩大,农产品在国际间的流动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2.公共事业服务缺乏。在建设新农村阶段,我国政府提出需做好农村的公共事业基础建设。这样能够缩小城乡的差距。农村公共事业能够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而我国农村近年来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公共事业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有了明显进步。但是,物质和财力缺乏的农村,一些村委会和乡政府没有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受到财力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和城市经济发展距离拉大,难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新经济时代下农村经济管理的创新
1.构建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队伍。首先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构建高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较强责任心的工作队伍。经济管理人员需参加更高层次学历教育,并加强现代经济规律把握与运用。相关领导干部也要注意引导和示范,促进政府人员创造性学习。同时,经济管理团队还应有稳定性,做到合理定岗、定编和定员,保证有专业人员参与农经管理工作,健全问责制度。
2.对农村经济管理重要性加强认识。农村经济管理是农村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了社会稳定和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各地政府应当加强认识,将农村经济工作归入议事内容中。家庭承包经营的双层经营体制需加强完善和稳定,土地承包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凡是涉及农民利益的工作需加强监督。在防范农村经济管理问题时要开展审计监督。各级政府要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
3.完善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法规。调解土地纠纷、农村财务审计和监管农村负担都是强政策的行政执法工作。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尽管有相关的法规支持,但农村经济管理的法规较少。我国政府需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顺利开展农村经济管理执法工作,保证农村经济秩序稳定。
4.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我国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总体而言依旧偏紧。土地流转和合作组织建设的财政扶持低,委托的经费少,农村经济管理难以运转。政府应当健全农村的信贷管理,及时放宽农村贷款。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资金前期投资,而这主要渠道是银行信贷投入。故此要规划好支农资金额度和比例,构建硬约束机制,保证资金及时到位。农产品加工和农村商贸投入是农村经济重要增长点,要深化农产品的价格改革,提升农村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相关部门要解决科技部门和农业部门分散管理现象,以技术指导农村经济组织的运行,为农村经济组织骨干提供现代化专业培训和管理理念。5.完善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各级乡政府需构建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协调和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乡政府需强化经济管理服务职能,从根本上凝聚村民意志和代表村民利益,调动群众参与经济事务管理中。需实施村务公开,构建管理人员责任制,村内重大问题要进行讨论,落实好民主监督。农村领导干部要做好调查研究,发现并解决问题,关心民众疾苦,为群众排忧。构建新农村是为了构建服务型政府,这对农村的市场经济完善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一、认清形势,迎难而上,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影响和钢性支出的加大,全区的经济形势十分紧张。年用于项目建设的资金仅4000万元,用三大产业开发的投资仅500万元,这些,势必对我们全镇的经济社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在认清形势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国家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将刺激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我们全镇的产业正在稳步提升,所以各村、各单位、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迎难而上,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勇气。一是继续确立“主攻苹果业、巩固草畜业、推进蔬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确立苹果、草畜、蔬菜的发展方向!不动摇。根据镇情,因地制宜,对各村产业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将山尧则、王庄等30个村确立为苹果专业村,将等9个村确立为养殖专业村,将等5个村确立为棚栽业专业村等6个村定为三产专业村。在领导干部的安排上,按照个人素质与专业能力,划分为8个专业工作队,落实具体的工作责任、量化工作任务、强化考核监督,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技术支持。二是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动摇。今年,我们将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继续坚持各项支农惠农的政策,完善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保障机制。各村也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保持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高度,增加对产业的投入。控制和缩减一切不必要的开支,特别要引导一些有油建收入,征地补偿收入的村把资金投向产业,鼓励农业尽快脱贫致富。三是继续坚持保农民增收的目标不动摇。要在巩固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开发农民新的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反季节种植,要鼓励群众发展小型养殖,对今年规划的几个规模养鸡和母猪繁育基地,要积极予以扶持,发挥养殖大户的辐射带动作用。要继续实施优果工程,提高商品率,要进一步调动村级干部支持和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对有积极性的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确保全年人均增收470元目标的实现。四是继续落实领导包村包点,干部包园的机制不动摇。落实领导包村、干部包园责任制,在全镇领导包抓“四个一”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副职领导包村干部包园,要对领导包村、干部包园实行挂牌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取得实效。
二、强化监督检查,落实工作责任,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充分认识调处,安全生产监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全力抓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坚持一月一排查,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及时进行调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要充分发挥村级调委会,综治中心户的职能作用。要进一步完善调处机制和首问责任制,对职权范围内的问题限期办结,不推不拖。要特别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存在的隐患要主动出击,变上访为下访,变“灭火”为“防火”。要继续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安全生产台帐,抓好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要有针对性的抓好采石场、病险库坝、砖厂和道路运输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部位的监督检查,坚决杜绝三、四轮载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和完善治保会、治安巡逻队,护村队;要全面推行以村联防,十户联防的成功经验;要严厉打击村霸、村盖子等黑恶势力,要充分发挥村级警务室在搜集信息,调处纠纷等方面的职能作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平安”。
三、抓好项目建设,突出工作重点
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下大力气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改善民生。一是加强农村基础建设设施建设。开工毛沟水泥路,崖底——后山尧四级砂石路和下坪——的柏油路建设,争取审批和立项老庄湾过水桥、崖底过水桥、曹刘沟过水桥,改善群众的出行环境。配合水库供水尾留工程,解决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完成的基本农田建设和上坪旧坝改造,配合水利水保局启动崖底以上坝系建设。二是完成减灾安居工程建设。完善卧虎湾减灾安居尾留工程,启动村减灾安居工程,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三是推进农村卫生室的建设。今年完成三个村卫生室的改扩建,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四是继续整合教育资源,配合中学宿办楼建设。玉皇庙小学的撤并,充分发挥集中办学的资源优势。五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
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推进党在农村的各项改革
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继续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和各项改革。要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动主导产业适度规模经营。
五、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要按照书记关于树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和中央关于“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切实加强党性修养。要始终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弘扬良好作风,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干部队伍素质。一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加强班子成员的沟通与交流,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副职要尊重正职,正职要放权、放手与副职。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在民主的基础上要实行正确的集中,要带头维护班子的团结统一,坚决消除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的不良现象,形成团结合作,共谋发展的局面。要加强班子成员党性修养和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工作脚踏实地、勤思善学,干事光明利落、和睦相处,生活严于律己、勤俭节约,办事雷厉风行、只争朝夕。要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领导率先垂范,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说实话、办实事、听民意、解民忧,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要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要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人用人。要完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形成靠人格、靠工作、靠实绩、靠公论的选人用人风气,要把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的表现作为识别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加强干部的培养。在工作上严要求,在生活上多关心。三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修订考勤、学习、工作、接待、财务等相关制度。今年要加强制度的考核兑现工作,奖罚分明、雷厉风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杜绝“精精捉憨憨、憨憨遛湾湾”的现象,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的局面。
国外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上主要存在三种观点: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二者呈正相关关系;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过分夸大,它并没有推动经济的发展;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国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也得出了不尽一致的结论。国内对整个中国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在对区域性的某些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为负相关关系。结论的不同可能与学者采用的实证检验方法和度量指标不同有关。尽管在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有不同的观点,但主流的结论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农村金融体系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安排,是连接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供给与需求的重要渠道,对农村经济增长应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外研究普遍认为农村存在金融抑制,需要对农村金融实施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国内学者对农村金融发展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也大多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落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2我国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我国农村金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河北香河县成立我国近代最早的信用合作社。新型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可持续发展为优先目标,完全由市场主体自愿参股,政府主要发挥监督、管理与引导作用。新型金融机构的引入不仅开放了农村金融市场,也给农信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促使其改革。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处于劣势状态,函待提高。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几经改革,但发展水平一直以来都比较低。我国贷款几乎全数投向了工业和服务业,而农业仅仅占据了极小的比例。这些现象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够完善,在对农业的金融支持上效果并不显著,即农村金融存在抑制。研究显示农业并不存在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农村金融并不存在抑制,与前面进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金融规模时得出的结果相反。但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农业贷款的余额大于农业存款,只能表明它相对于农业存款是有效率的;但这并不表示在农业的发展上,农业贷款的供给就是充分的。很可能是因为农业存款余额本身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农业贷款与存款相比才具有相对优势。
3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在农业方面存在抑制在本文中这种抑制主要表现为我国农业贷款的供给不充分,尤其是真正用于农业的农业贷款不足,它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显著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那么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为何存在抑制,即农业贷款为何不足。我国的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供给型金融抑制,即我国农业贷款不足,主要是因为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不足。需求性抑制,即农户对该部门资金需求不足导致我国农业贷款规模小也存在,但它只是从属现象。
(1)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资金的供给不足目前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邮政储蓄所,但是它们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向农村尤其是向农户提供充足的资金。
(2)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受到严格管制,减少了农业资金供给来源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存贷款利率普遍较高,往往是官方金融组织的数倍,使借款单位的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影响了农村经济主体的发展后劲。同时它的组织行为不规范,部分经营混乱,容易产生金融欺诈,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甚至扰乱金融秩序,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另外,由于农村地域范围广,交通不便等原因,政府对农村金融组织监管的运营成本较高,难度很大,因此政府对农村金融采取比城市金融更加严格的金融管制,限制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减少了农村资金的供给来源。
(3)农业贷款风险高,农户缺少贷款抵押物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资金回收期长,收益率低且风险较大,因此农业贷款涉及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农民收入低,借款之后还款的风险较大。金融机构从规范经营规避风险的角度出发,设置了繁杂的抵押担保等手续。由于农户本身资产较少,其拥有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并不能作为抵押物,金融机构缺乏放贷必需的担保物,再加上服务对象较为分散,大大提高了放贷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中多存少贷、或只存不贷的现象相当突出,甚至很多金融机构逐渐退出农村市场。这样一来,农户无法进入融资环节,严重影响了其融资能力。
(4)农户融资需求不足
市场交易中,风险大成本高。面对这些风险,在缺乏克服风险的政策工具的条件下,多数农户选择经营传统农业,不敢也不愿意改变,如改种植经济型农作物,发展牧业渔业等,从而减少了农户对资金的投资性需求。
3.2对策分析
国外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上主要存在三种观点: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二者呈正相关关系;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过分夸大,它并没有推动经济的发展;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国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也得出了不尽一致的结论。国内对整个中国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在对区域性的某些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为负相关关系。结论的不同可能与学者采用的实证检验方法和度量指标不同有关。尽管在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有不同的观点,但主流的结论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农村金融体系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安排,是连接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供给与需求的重要渠道,对农村经济增长应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外研究普遍认为农村存在金融抑制,需要对农村金融实施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国内学者对农村金融发展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也大多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落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2我国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我国农村金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河北香河县成立我国近代最早的信用合作社。新型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可持续发展为优先目标,完全由市场主体自愿参股,政府主要发挥监督、管理与引导作用。新型金融机构的引入不仅开放了农村金融市场,也给农信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促使其改革。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处于劣势状态,函待提高。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几经改革,但发展水平一直以来都比较低。我国贷款几乎全数投向了工业和服务业,而农业仅仅占据了极小的比例。这些现象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够完善,在对农业的金融支持上效果并不显著,即农村金融存在抑制。研究显示农业并不存在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农村金融并不存在抑制,与前面进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金融规模时得出的结果相反。但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农业贷款的余额大于农业存款,只能表明它相对于农业存款是有效率的;但这并不表示在农业的发展上,农业贷款的供给就是充分的。很可能是因为农业存款余额本身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农业贷款与存款相比才具有相对优势。
3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在农业方面存在抑制在本文中这种抑制主要表现为我国农业贷款的供给不充分,尤其是真正用于农业的农业贷款不足,它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显著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那么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为何存在抑制,即农业贷款为何不足。我国的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供给型金融抑制,即我国农业贷款不足,主要是因为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不足。需求性抑制,即农户对该部门资金需求不足导致我国农业贷款规模小也存在,但它只是从属现象。
(1)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资金的供给不足目前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邮政储蓄所,但是它们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向农村尤其是向农户提供充足的资金。
(2)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受到严格管制,减少了农业资金供给来源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存贷款利率普遍较高,往往是官方金融组织的数倍,使借款单位的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影响了农村经济主体的发展后劲。同时它的组织行为不规范,部分经营混乱,容易产生金融欺诈,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甚至扰乱金融秩序,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另外,由于农村地域范围广,交通不便等原因,政府对农村金融组织监管的运营成本较高,难度很大,因此政府对农村金融采取比城市金融更加严格的金融管制,限制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减少了农村资金的供给来源。
(3)农业贷款风险高,农户缺少贷款抵押物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资金回收期长,收益率低且风险较大,因此农业贷款涉及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农民收入低,借款之后还款的风险较大。金融机构从规范经营规避风险的角度出发,设置了繁杂的抵押担保等手续。由于农户本身资产较少,其拥有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并不能作为抵押物,金融机构缺乏放贷必需的担保物,再加上服务对象较为分散,大大提高了放贷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中多存少贷、或只存不贷的现象相当突出,甚至很多金融机构逐渐退出农村市场。这样一来,农户无法进入融资环节,严重影响了其融资能力。
(4)农户融资需求不足
市场交易中,风险大成本高。面对这些风险,在缺乏克服风险的政策工具的条件下,多数农户选择经营传统农业,不敢也不愿意改变,如改种植经济型农作物,发展牧业渔业等,从而减少了农户对资金的投资性需求。
3.2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优越的沿海区位优势、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雄厚的资本实力优势,赋予了宁波集体工业和个私工业独特的先发优势,近郊农村工业迅猛发展,私营企业异军突起,已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近年来,近郊农村工业企业紧抓新的历史机遇,整合各种资源,率先融入以开放经济为基础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初步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近郊工业格局。
1.宁波近郊农村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伴随着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宁波近郊农村工业走过了一条艰苦创业之路。在60年代和70年代,农村乡镇企业萌芽,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它被视为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不允许与国有企业争材料抢市场,在原材料、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方面处处受限,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使乡镇企业获得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但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经营体制居于垄断地位,个私企业相对稀少,在集体经营模式下个私企业没有很好地成长起来。如联勤村是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建成区周边的一个行政村,1971年成立了第一家企业——联勤塑料厂,专门从事塑料管、桶、薄膜等制品生产,虽然产品畅销和经营红火给社员带来了较多福利,但集体经营体制下该企业对内利润大量分红,对外又不借款,缺乏积累的经营思想,导致该厂始终没能做大,至2001年改制时该厂资产总额已从顶峰时的220万逐步减少到20万元。建筑行业的历史机遇加上集体资产的行政划拨,曾创造了联勤村建筑工程队不斐的业绩,但它也终究未能摆脱集体所有与集体经营体制的弊端而很快销声匿迹。1988年联勤村引进压铸件厂,由业主和村里合资投入15万元,交给业主从事摩托车轮胎生产,在市场供不应求情况下企业经济效益很好,但产品大量投向大型国有企业,国企改制后导致该厂400多万应收帐款成为坏帐,被迫于2002年由联营变为私有。如此种种,反映出宁波近郊工业在集体经营模式未能获得释放出应有潜能,企业转制也就在所难免。90年代初开始,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迸发出了工业经济前行的活力,宁波近郊的乡镇和村属集体企业纷纷改制,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企业数量之多、经营规模之大、经济效益之好,均不可同日而语。目前,镇海区骆驼街道个私企业云集,685家工业企业中有五百多家分布在近郊农村,联勤村也由当初的5家社队企业发展到现在的50多家个私企业。
2.宁波近郊农村工业发展的现状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宁波近郊农村工业已经具备了较为雄厚的实力和基础。宁波的农民企业家们秉承“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充分发挥近郊农村企业的自身优势,与园区工业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村级工业成为镇(街道)工业经济的主力军。从镇海区骆驼街道年度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有关数据可以看到乡村工业的重要支撑作用和雄厚实力。2001年到2004年,骆驼街道的村级工业销售收入在整个街道工业中的比重分别为83.5%、84.3%、61.1%、52.8%,利税总额占比分别是80.4%、74.6%、60.0%、54.6%,增加值占比分别是78.2%、78.6%、56.5%、52.6%,虽然这三项指标所占比重都在逐年下降,但村级经济仍然占据骆驼街道全部工业的一半左右。2001年和2002年,村级全员劳动生产率与整个街道比较接近,银行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改投入都占到了街道总数的一半以上。区域性块状特色是宁波工业经济的一大特征,也是近郊农村工业赖以组团发展的基础,近郊农村企业依托地缘优势和产业基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型产业集群。目前,在骆驼街道建成区四周,形成了以五金机械和电动元件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普通机械、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电气器材、电子通讯等行业遍及近郊乡村。例如,紧邻宁波市中心城区的镇海区骆驼街道,其下辖的机电工业园区已成为引领产业集聚和推进城市扩张的加速器,在街道建成区周边星罗棋布地座落着大大小小各种近郊农村工业,近效农村的产业结构初步实现了从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产业蝉变。
二、宁波近郊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城市化和工业园区化不断推进,对近郊农村工业形成了“双刃剑”之势。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日益优化的创业环境为工业园区企业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客观上挤压着园区外近郊农村工业的发展空间,但也存在着来自园区工业的溢出效应和补充优势。城市化扩张,一方面对近郊农村的环境要求、土地使用要求必然提高,另一方面也给近郊农村带来了城市的辐射优势。近郊农村工业仍然有着较强的市场需求和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说是问题和优势皆有,机遇与挑战并存。
1.近郊农村工业发展空间仍然较大
目前,城市化和工业化正如火如荼,园区工业和大型龙头企业也备受国人瞩目,盘踞近郊的农村工业似乎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然而从诸多方面来看,在一定阶段它们不但不会被挤出,反而还存在扩张的机会。这是因为:①近郊农村城市化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建设,现阶段区(县)和街道两级政府都无力对这些村庄城镇化划拨大笔资金,如果村里通过村办企业或出租厂房获得收益,再转而用作城镇化启动资金,恰好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②多数近郊村庄农业种植面积趋少,农业呈现多元化、特色化、产业化经营特点,土地整理所得剩余指标也多用于发展工业,工业成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主要增长点。③农村工业可以作为本地村民增收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如联勤村有大小作坊企业50多家,其中村民自主办厂12家,企业成了部分村民实业致富的直接途径;外地人员来村内工厂就业达400人左右,村内工业成了就业的重要场所。④一些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从大企业的产业链中分离出来,正好成为农村小企业外约加工的美羹。⑤相对于工业园区而言,近郊农村土地价格便宜、投资金额不受限制、规范要求程度不高,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并且许多农村企业还享受价格低廉的农用电优惠,对于规模不大或处于办厂初期的外来企业来说,选择近郊农村落户是极佳决策。所以,近郊工业有着发展的较大潜力。
2.近郊农村工业将逐步受到制约
鉴于农村工业具有相对园区企业的比较优势和特点,政府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甚至鼓励其继续发展。但在城市化大框架下,农村工业的内在弱点必将构成其大规模发展的空间约束,因而其发展的范围和程度也必定有限。①农村集体土地上的原有厂房多为出租性质,经营者只需付出房租,即使是外来企业征地新建厂房,其土地价格也相对工业园区低廉(有的村征地价格仅3.5万元/亩),导致厂商在单位土地上的投入强度不足,产出率和产品附加值一般也不高,不利于提升土地的价值量。②多而散的农村企业将农用耕地分割,不利于农业种植的规模化经营,且农田设施难以有效利用。③大小不一、散落乡间的农村企业不利于道路交通、水电管网、电信通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共享,增大配套设施的投资成本。④农村企业与农宅和农田紧邻交织,工厂噪声、污水、废气容易造成生活环境恶化,工业污染也容易造成对生态植被和农田土壤形成难以逆转的破坏。所以,城市化背景下的近郊工业,必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
3.近郊农村工业发展存在诸多困难
尽管近郊农村工业对经济贡献大,也存在着相当的发展机遇,但它们在政策、市场、优质生产要素等方面却处于不利地位,农民企业家自身问题也限制着企业成长,必须引起相应重视。
(1)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趋于边缘化农村工业的扶持政策缺乏、监管缺失和服务不到位现象比较明显。据调查,农村个私企业除了按期缴税、支付村里房租和水电费之外,基本与管理部门无涉,它们把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服务都不约而同地当作奢侈品来看待。农村工业企业规模一般很小,既不属于外资,也很少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得不到类似园区大企业那样的税收减免,更换设备较难达到技改贴息要求。乡镇街道在管理上主要是着眼于立项审批、批地建房、办理执照、督促纳税、通知上报财务等事宜,市场信息、企业融资协助、人才引进推荐、业务平台创建、技术改造扶持等服务项目,几乎与这些农村家庭式作坊无缘。村组织与农村企业之间只是租约关系,只提供给企业的危房加固、供水供电等有限服务,交通、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
(2)市场地位处于劣势规模化低成本经营是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一些大型龙头或强势企业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本、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抢占产品市场份额,在市场中越来越发挥具有主导定价权的垄断性作用。农村企业规模小、产量低,很少有独自开发产品和独辟市场蹊径的经营条件,在产业分工中,它们大多数只能是这些大中型企业的协作伙伴,或进行贴牌生产,或配套加工。行业竞争的加剧和买方市场的形成,迫使这些农村小企业被迫接受发包企业开出的定价,利润空间受到了很大挤压,如果遇到市场形势变化,规模不大而利润微薄的脆弱企业极有可能亏损和倒闭。
(3)生产要素相对缺乏融资难是广大农村中小企业的一个通病。在调查中发现,除个别企业改制前尚能获得信用社借款外,大部分企业根本无法从银行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得到贷款,个私企业的资本结构近乎于清一色的个人投资。这种融资难的原因,固然有农村企业杂居分散、银企信息不对称、银行机构不屑于小企业小额贷款等客观因素,更重要的是它们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和偿债能力较弱,并且没有可以抵押的土地、厂房等不动产。外部融资的封闭使得一些农村企业不能及时更新设备和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遇到原材料涨价和应收帐款回笼缓慢时,企业流动资金也会感到紧张。人才、技术等优质生产要素也非常缺乏,农村个私企业的职工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多数学历较低,熟练工则跳槽频繁。科研人才和高级技工的短缺,导致企业停留在原有工艺上重复生产,更谈不上自主创新。这种没有创新底蕴的活动,难以与从事科技含量较高的大企业生产相配套,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技术进步日益突出的时代需求越来越难合拍。土地、能源紧张也不同程度影响了农村企业的发展。
(4)家族化管理制约企业成长农村工业的产权主体单一化非常明显,一些企业表示希望维持当前经营状况,排斥外部资金参股,使得小规模的家庭作坊享受不到规模经营带来的好处。农村工业企业决策的随意性和失误概率较大,且纠偏机制欠缺,若经营方向和方式不当,很容易导致企业陷入灭顶之灾。农企业主与雇工之间劳资关系比较简单,外来民工的合法权益很难真正得到保证。
三、发展近郊农村工业的对策建议
1.适应城镇化扩张,调整农村工业空间布局在城市化扩张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农村企业的梯度转移路径。首先,引导正在改造的城镇规划区内的规模较大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实行特种企业进入特定园区,小企业则向周边其他区域迁移。对处于城镇规划区内但需要一段时期(若干年)才能开发的村庄,接收从开发区搬迁过来的小企业,围绕本村业已形成的主导产业延伸或配套产业链。其次,将处于城镇规划区建设后期的近郊农村企业,规划聚集到划定的民营小企业园内,将不属于都市型工业范畴的企业向更偏远的农村转移。再次,要强化产业导向,培养产业集群,建立与居住区环境相兼容的小型企业园区。政府可以设定农村企业导向目录来规范。一是对于污染较大但市场需求也旺盛的行业,如电镀、化工等行业,规定它们进入特定园区。二是对于资源型企业,让它们转移到离资源开采地较近、离城镇居住区较远的偏远地带。三是对于从开发区向周边农村搬迁的工业,则应依据各村已经形成的主导产业进行集聚和配套,使之抱团发展,避免各种行业遍地开花的松散无序局面。另外,政府管理部门还可采取措施促使农村工业强者更强、弱者及早淘汰,以减少今后的迁移成本。
2.优化政策服务,营创优质环境政府应针对农村企业实际,逐步完善扶持政策,特别是在税收、贴息等方面给予农企相应的“国民待遇”,减少与大企业在政策层面的不平等性,为农企发展提供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街道和村级组织要面向企业开展多种服务,加大投入改善交通网络和其它基础设施,建立起畅通的市场信息、人才培训、劳动力档案管理平台,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企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监管,确保村民的安全和健康。
[中图分类号] G12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1-067-3
一、农村经济机制影响着农村文化
(一)我国农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滞后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步伐
究其原因,虽有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它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用于文化发展的资金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农村经济机制问题,经济机制的运行会影响上层建筑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经济体制模式上来看,经历了天然经济、自然经济、集体经济(计划经济)等阶段。我国农村自实行承包制改革以来,经济模式逐渐转向商品经济,但是不完全,因为从农田、农业经营里的收获大都是自给自足的。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农村经济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村家庭既是社会机体中的一个元素,又是一个生产单位经营实体,在外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农村却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从事经济生活。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力集团,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人财物得到合理配置的经济运行模式。
(二)农村经济机制制约着农村文化发展,农村的劳作方式、休闲方式、居住环境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区别
农民的文化生态跟农耕习惯密切相联,市场经济往往会打破传统农耕习惯,这样就会给农民在节庆、祭祀、休闲期间的文化活动造成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文化意识也和农民传统的文化意识发生碰撞,比如竞争意识、个性意识、利益意识等都会给传统的乡风民俗造成影响。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需要政府引导、扶助和支持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引导、扶助和支持
引导、扶助、支持最重要的应该体现在文化意识上,“文化下乡”送去作品,活动和服务是必需的,但文化意识是直接送给农民的“造血”功能。如果兴办文化产业振兴农村文化发展的意识深入到农民的心坎里,必然会爆发出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除了文化意识之外,文化部门的引导、扶助、支持最好的途径是典型示范。农民是讲实惠的,同时农民最相信亲眼看到的东西,当农民群众目睹到文化产业既能带来经济实惠,又能使人们享受到愉悦的文化生活,就会迸发出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创办。在信息、人才、物力方面,文化部门应该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帮助选项目,立项目,想方设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文化产业的起步、举办过程中,文化站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机构,最了解本乡本土的文化资源,熟悉乡情民俗,掌握文化人才的状况,能够代表政府规划具体目标和事项。在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选准优势产业项目,协调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关系等具体事项中尽职尽责。
(二)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最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宽松环境
农村文化建设本来就是政府的应有之责,它无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突出成效的举措。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该大力提倡农村文化产业。政府的支持从很大程度讲是政策的支持,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农民企业家和城里的企业家在农村广阔天地兴办文化产业,鼓励农民群众自己筹资举办文化产业,同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规模小的产业、个体户减免等优惠。基层政府还应在资金、土地、房屋建筑使用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切实帮助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
(三)农村社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才标志着我们党提出的宏伟目标真正实现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之一是文化,农村文化建设得怎么样,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农村社会不仅源源不断地为工业为城市提供着生活资料,还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精神文化生活养料。街头巷尾的腰鼓、秧歌、舞龙,节庆、婚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场面和仪式,从其本源看,都是来自农村广阔土地滋生出来的文化。我国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许多镜头是中国的群众文化场面,其中不少是乡间民俗文化的聚焦。因此,农村搞文化产业前景大有前途。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文化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在坚持公益性事业的前提下,努力尝试文化产业途径
农村文化产业化,既是适应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状况,又是适应农村经济历史发展状况的一种正确的选择。农村文化产业化建设,不同于一般定义上的文化产业化。它是以产业为手段,适应目前的农村经济状态和今后发展趋势,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为目的,焕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鉴于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二)市场经济对农村文化的影响孕育着机遇,也开辟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我们可以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看到农村文化蓬勃开展的景象,他们的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延续发展,还不断增添新的文化活动项目,诸如乡间舞会、趣味竞技、产品演示、农艺赛事等。那里的农民不仅有着文化生活的欢悦,还吸引着城里人感受乡村文化的乐趣。事实证明,是市场经济把农村经济引入了产业化、规模化,并从文化观念到文化活动运行模式都适合了农村经济体制。而我国农村经济同全社会的市场经济相比,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从农村经济的模式程度看,还没有达到产业化、规模化。但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文化要发展,我们应该把眼光既放在农村经济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与原有的经济模式相互衔接融合的背景和条件下,也要放在农村经济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看农村文化如何发展。
(三)以产业运作方式,挖掘、搜集、整理、再现民俗民间文化的作品和活动
事实上,我国的民俗民间文化通过产业的方式展开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先例,比如剪纸、年画、各类民俗文化艺术节等,都是通过产业的方式保持了民俗民间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的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的产品和活动,如果将这些产品和活动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起来,不仅会给农村的文化经济带来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民俗民间文化的瑰宝得到保存和发扬广大。如果我们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许多民间艺人和精熟的制作者,必然焕发出他们的艺术热情,从而带动了一个村落一个乡镇的文化生活活跃和兴旺。民俗民间文化作品和活动非常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的潜力,我们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住机遇,以产业的方式使我们的民俗民间文化得到弘扬。
(四)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把农村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文化结合进来,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也能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在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城里人来说,了解农村只不过是沿途的乡村风光或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乡村景象,其实秀山秀水田园风光都在乡间的深处,“白云深处有人家”,恰切地反映了真正的农家秀美风光其实在那僻远的深山幽谷、村寨田间。农村的旅游文化前景广阔,农家游的庭院民宅风土人情,生态游的山水林木景深曲径,美食游的大铁锅煮出的饭、炒出的菜,风俗游的民风香淳奇妙天然等等。旅游是人们的天性所致,是人在工作繁忙中放松自己,去领略风光世界,去感悟大自然,与多姿多彩的世界交汇是非常恰切的文化形式。我们的农村文化为什么不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形式,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新的亮点和突破呢!
(五)让民间艺人成为农村文化产业运作的团队
在农村有许多节庆、民间庆典仪式和民间文化仪式,这些活动大都由一些老艺人、匠人来主持,许多群众都愿意参加这类活动。如果将农村中的文化人才资源聚集起来,形成产业运作的团队,这既能使农村文化有经常性的活动组织,又方便和促进农民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发展。农民的节令庆典,农村政府及各部门举办各种主题的庆典活动和宣传活动,农户的婚娶、生日庆典,农村企业、个体户的开业庆典等,这都需要文化团队以文艺的形式张扬声势渲染气氛。在农民群众中有不少会吹拉弹唱,能歌善舞的人,有不少善于组织、主持能写会说的人,他们热衷于文化活动,他们希望能组织、协调起来。如果把农村的文化艺人巧匠组织起来,以产业经济的方式运行,不但保证了这些人的经济收入来源,文化团队的稳定和文化活动的连续持久,还能使民间文化活动的规模扩大,农民群众自然会得到文化生活的充实。
(六)开辟文化产业项目要适应科技进步的步伐
运用科技进步是开辟农村文化产业领域的一大成功经验。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发展较快,也尝到了实惠。近几年,许多青年农民群众用数码摄像机为当地政府举办的各种主题庆典活动、文化部门举办的民间艺术活动、农户婚娶、生日庆典等。拍摄MTV、DVD、VCD片,不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而且也赚了不少钱。在拍摄秧歌、腰鼓、春节社火、地方小戏中,农民群众不请自来,义务当演员,场面十分热闹。为购置拍摄设备,许多农民还自愿捐款捐器材。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得到启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青年一代新的文化时尚,会给农村文化带来新的视野,同时也为农村文化产业开辟了新途径。科技带给农村的不仅是经济的进步,同样也给农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
另外,如工艺美术厂,电影流动放映服务,文化艺术培训班或学校等,都是很好的文化产业模式。通过以上几种模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村文化产业是可行的、有效的,只要重视是容易兴办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产业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巩固和壮大农村社会主义阵地起到促进作用。农村文化产业必然会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历史性创举,我们应该从现在起精心培养,呵护支持,使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备内容。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能够使我国的农村文化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和成绩。随着农村文化产业向农村大地兴起、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必将充满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刘吉发.文化产业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7).
关键词:
小型农业机械;农村经济发展;探索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其经济发展也逐渐引起了人们足够的重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水平。所以,本文主要研究推广小型农业机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型农业机械在农村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部分农村交通不是特别方便,农业生产环境比较恶劣,很多小型农业机械在推广之前没有进行实地考察,或在在推广中有的为了完成任务,没有根据用户需求和实际环境,推荐适宜的产品导致有部分小型农业机械没有得到合理运用,以致农户对农机的无用而拒绝。所以,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农村田地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小型农业机械,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重要意义
推广小型农业机械不但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能有效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我国的农业机械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根据大量的农业数据能够得出,农业机械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贵州曾经有农户在江浙珠三角等地区打工,一年的收入除去吃穿用房租,剩不了多少给家里,而且家中剩留守老弱病残小,田土无人做,全家的日子入不敷出,后来国家农机补贴很高购置了小微耕机,几人要干几天干的活,至少节约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和费用,不仅将自己的田土耕种解决,而且还可帮附近老乡耕地,收取租金,不仅他家粮食得到丰收,经济作物效益不错,现金收入也可观,很快就将老房翻新成新房,可见推广小型农业机械普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我国粮食短缺问题,同时也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所以,要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推广小型农业机械是必然的。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能够有效减轻农民的生产压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推广小型农业机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小型农业机械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小型农业机械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农作物生产当中,它改变了之前的劳动方式,通过机械工作来节省人力劳动。推广小型农业机械,不但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还能够有效缓解农民的生产压力,从而提高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但是,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由于部分偏僻山区农民的知识落后,他们对于小型农业机械的应用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加强对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人员的培训,只有这些推广人员真正清楚明白小型农业机械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才能够引起农民对小型农业机械的重视,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在对小型农业机械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时,需要根据该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培训,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定期对推广人员进行考核,检验他们对于小型农业机械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推广人员真正认识到小型农业机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够让农民更好的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小型农业机械的补贴制度,在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过程中,要想不断提高农民对小型农业机械的重视,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和健全补贴制度。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不但能够保证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能够提高农民对小型农业机械的重视,从而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2.小型农业机械能够提高农民收入。通过推广小型农业机械,能够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保证农民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更多的农作物生产工作,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根据大量的农业数据表明,小型农业机械的应用越广泛,农民收入也会提高的越快。所以,推广小型农业机械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要有效保证多种农业机械共同工作。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也在不断改变。所以,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会生产出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其中,小型农业机械由于其应用方便、快捷,现在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在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过程中,推广人员需要根据各个不同农业地区的特点,向农民朋友推广适合该地区的小型农业机械,从而提高农民对农作物生产兴趣,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在传统的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往往由于农民的生产技术不过关,降低了生产效率。但是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人力劳动却丝毫没有减少。这种生产模式不但不能够满足现在的机械化发展要求,而且还阻止了农村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水平,还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更加现代化,从而保证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更加稳定。3.小型农业机械有助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能够帮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小型农业机械推广,不但能够帮助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还能够有效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提高农业机械水平,能不断推动小型机械生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还能够有效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通过各种机械行业之间的相互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在农村推广小型农业机械,会让农村出现一些多余的农业生产人员,这些农业生产人员不能一直在农村工作,他们逐渐进城,成为城市中的服务人员或者技术人员,能够促进服务行业和技术行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在农村推广小型农业机械,不但能够有效控制和调整相关产业结构,还能够我国总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在一些地区偏僻的农村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过程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鼓励农民种植适合当地环境的农作物,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在山区的农作物种植中,农民主要种植的是粮食作物和油料。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果农民只发展这两种农作物,很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所以,农业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相应地区的环境特点,适当发展一些其他种类的农作物,例如西红柿、白菜、土豆、油菜、药材、茶叶、辣椒、烤烟等。与此同时,根据农村的环境特点,不断进行机械化加工,推广小型农业机械,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鼓励农民使用小型农业机械的过程中,要不断对小型农业机械推广者进行培训,通过对推广者进行培训,能够让他们为农民朋友进行讲解和培训,从而提高农民对小型农业机械的重视,让农民掌握小型机械的操作过程,从而促进小型农业机械在农村中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还要对小型农业机械推广人员和农民生产人员进行定期考核,检查他们对小型农业机械的应用技能是否完全掌握。在培训的过程中,还要适当加入一些其他小型农业机械的使用知识,从而提高推广人员的职业素质,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结语
在我国农业生产的工程中,推广小型农业机械不但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学习,从而有效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开前.发挥农业机械推广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5,(2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