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建筑结构逻辑

建筑结构逻辑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1 09:24: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建筑结构逻辑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建筑结构逻辑

篇1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即采用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信息配合课堂讲授,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较易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结构化的知识。然而,学生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极其不利,可能造成日后自学能力低下,社会适应不良的局面。因此,近几年来,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以及学习评价等课堂活动有着较强支持能力的网络学习平台引起了越来越多信息技术教师的关注,逐渐走入了信息技术课堂。网络学习平台是指利用网络以及相关技术开发的教与学平台,由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管理三大子平台组成。它具备教务管理、教学资源共享、师生和生生之间交互、学生作业的快捷管理、学习效果自动评价和教师集体备课等诸多功能,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信息化手段的有益补充。本人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实践证明,网络学习平台的确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它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转变重知识传授现状,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首先要转变的是教学观念,需要转变传统的重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在课堂中,学生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由于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同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发挥自身创造性,对教材进行梳理,进行二次开发,然后根据学生学情,针对每节课的教学要求,把挑选、补充、调整后的教材呈现给学生。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是把知识点放入演示文稿,配合讲授进行播放,但是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如果把二次开发后的教材放到网络学习平台中,学生自己登录网络学习平台去浏览,就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把学习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此外,我还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导入微课教学。微课是近几年流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应用模式,它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如,教学重点、难点或疑点内容,制作而成的课堂教学视频。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主题突出,内容精简,时长一般为5至8分钟,方便使用。我把微课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的相应位置,学生可登录后进行自学,当自主学习过程结束后,学生开启网络学习平台中的课堂检测模块,进行自我检测,检验学习效果,平台能对学生答案自动进行汇总和分析,算出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积分和每道题的正确率,从而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关注个体差异,分层任务促进不同学生共同提高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由于上课人数多,教学时间短,只能选择同一内容、同一进度,甚至同一评价标准。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容易出现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把任务完成后,转而去做一些跟课堂无关的事情,从而对整个课堂教学造成干扰。但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任务进行分层设计,精心设计递进的、有层次感和趣味性较强的任务,借助网络学习平台中的等级制模块,把不同层次的任务放入平台中,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实行分层推进练习,学生在完成了基本的、降难度的低层任务后,可以提高难度,去完成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的高层任务。网络学习平台的等级制模块,能自动地累积学生的等级积分,然后根据积分的高低,赋予学生精英、高手、平民等身份,并把身份显示在排行榜上,这个排行榜是动态的,实施更新的,学生等级积分发生变化,身份也会随之变化。通过课堂观察,学生非常关心自己在排行榜中的身份,时不时去查看一下,就这样,在网络学习平台的等级制驱动下,课堂中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机制,促使后进生向中等生靠拢,中等生向优生看齐,始终激励与保持他们的兴趣和信心,每一个学生在分层任务学习中得到一定的提高。

三、倡导团队精神,合作积分制促进合作学习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通常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任务,学生之间的合作较少。建立学习小组,任务布置下去,要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深入;要不小组内只有组长在忙碌,其他人无所事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合作学习的过程管理。而网络学习平台的合作学习积分制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合作学习积分制中,学生被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个作业,作业由各个组长评分后算出平均分,平均分就是小组的作业分,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为了激发组员的合作积极性,组长可以根据组员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给予加分或者扣分,在作业分的基础上进行汇总,最后形成学生的合作学习积分。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方面通过巡视课堂给予各小组长必要的指导,帮助其合理分工,另一方面,适时公布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并对表现优秀的组长加分,对个别出现投诉没有较好履行职责的组长给予扣分。在合作积分制下,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够落到实处,组长和组员的积极性都很高。

四、过程性评价多项积分,优化学生评价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普遍采取总结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即主要以期末的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不够客观和全面,容易以偏概全。而网络学习平台能够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性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分层学习以及教师评价都有相应的积分,教师每节课后进行汇总,结果可以通过图表的方式直观呈现,教师从而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应对。网络学习平台还支持总结性评价,并且能够便捷地生成测试结果,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从而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习。

五、教学资源课题包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备课效率

信息技术课上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很多,仅大型应用软件就有Office之Word,Excel,PowerPoint,音视频软件如Photoshop,Flash和会声会影,还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网络知识与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等。面对如此多的内容,要利用并不充分的课时,既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需要花很多精力设计分层任务,备课量很大。网络学习平台的集体备课功能允许教师把每一节课的教学资源生成课题包,通过区域资源共享,其他教师可以把课题包轻松导入到网络学习平台,然后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进行修改,这些课题包如同形成有源之水,绵延不断,从而减轻了教师们的备课负担,提高了备课效率。

有了网络学习平台的支持,的确可以克服传统信息技术课堂原有教学手段的局限性。著名思想家、诗人歌德曾说过:“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变得僵化”,网络学习平台的出现是信息技术的技术发展,也是信息技术课堂自身发展的要求。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而且建立了一种平等、自主的课堂教学秩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可以把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上知识传授的时间用在对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管理上,从精讲到少讲,最后到“不”讲,从而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目的,是为了构建高效课堂,而信息技术课堂有了网络学习平台的支撑,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使高效课堂成为可能。实践证明,以网络学习平台为核心的网络化管理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尝试。

篇2

经济全球化的如今,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有效的动力。20 世纪末期,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企业的组织形式、合作方法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企业想要在充满了竞争力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除了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所处的位置,还要具备相当的创新能力,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行成自身的创新能力。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加入 WTO 后大量外资企业进入内地,我国企业在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且竞争活动也越来越激烈。传统的竞争模式已不能满足我国企业市场竞争的需求,而是转向企业综合企业内部资源对外部的开发和利用的网络型合作。网络中的创新资源对于企业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能够在创新资源的传递中极大程度增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帮助企业确立合作对象,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因此,技术创新网络是企业开发外部资源的根本途径。传统的建筑技术创新在确定了项目成立后,能够形成一个自发的、临时的合作展开针对项目的创新工作,在创新项目完成后就解散。主体之间的这种合作形式相当的不稳定,非常不利于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吸收和传递,也极大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R&D 活动依然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但还是忽视了创新对于跨行业合作的要求。所以,如何面对需求,建立一种合理的技术创新网络来实现主体之间的跨行业合作,不仅关系到建筑业的发展,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命题。 技术创新网络作是一个多样性的、复杂的网络系统,不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主体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处于不同位置的网络主体,由于其与网络中其他主体企业性质上的差异,造成了其获取网络中创新资源的能力、速度、效率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技术创新网络的运行,需对技术创新网络的演进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剖析。目前国内外针对社会网络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技术创新网络的研究成果能真正应用于企业合作的则少之又少,而且罕有针对技术创新网络演进过程的深入研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企业对外部创新资源的关注逐渐增长,学者们开始从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创新能力,如 Tsai&Ghoshal(1998)[1],李志刚(2007)[2],裕登科(2006)[3]等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有关。1954 年,人类学家 Bames(1954)[4]在分析挪威某渔村的社会结构时首次使用“社会网络”概念。此后,学者们相继对社会网络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他们对社会网络的定义也有着不同的观点,笔者对此进行了整理,如表 1.1 所示。社会网络可以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如图 1.1所示)。主体即为节点(node),可以是个人、公司或社会单位,主体共同研究或合作完成一项建筑技术创新的主要关系为合作关系。由多个主体之间的多种合作关系构成一个社会网络。通过对建筑技术创新网络主体和主要关系的梳理和分析,奠定学位论文的研究基础。在统计中,笔者发现虽然学者们早就已开始对创新网络进行研究,但是至今关于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的研究甚少,对建筑技术创新网络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总的来说,企业之间长期的、稳定的合作逐步演化成了技术创新网络。以往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战略只能为大多数企业的某一环节带来短期优势,企业只有与其他企业相互合作、相互吸收创新资源,才能使得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各个环节都具有优势,才能让整个技术创新网络的资源得到最优化的使用。

.........

第二章 建筑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研究设计

2.1 研究角度

本小节从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出发,对网络规模、网络中心度、关系强度、关系稳定性 4 个方面对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其特点。网络规模是衡量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目标企业在创新技术合作过程中所形成网络的大小,也就是网络的节点数量,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技术创新网络的大小。笔者认为企业与企业之间保持联系的新友人的数量反映技术创新网络的规模特征,网络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企业可能获得外部资源的多或少,网络规模越大证明企业之间的合作甚至是跨行业的合作越多,企业获得的外部创新资源也就越多。网络中心度一般用来描述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是企业在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结构特征之一。网络中越是处于中心位置的成员联结其他成员也越多,是技术创新网络中资源的汇聚点,中心度越高越有利于获取技术创新网络中的资源。企业的中心度越高说明该企业越处于技术创新网络的中心位置,信任度也就越高,其他企业也更愿意与之交换创新资源和信息。同时也为其他企业之间创新资源的互相吸收起到了衔接作用,自身也可以从技术创新网络中获取更多的创新资源,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也就越强。

.........

2.2 对象的选择

首先,本文要选择的研究对象必须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创新项目;其次研究的合作关联对象需要包括企业、政府机构、金融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种主体和客体;最后,能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并统计出此项目的合作数据。综上所述,本文选择“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这项技术的合作企业为研究对象。所谓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将太阳能设施与建筑有机结合,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合理替代建筑的覆盖层,极大的降低了太阳能对建筑物美观的影响,避免了重复投资。笔者通过文献查询、专家咨询、电话咨询、网络查询、专利查询等多种方法,统计了关于此项目的合作方案 3000 多项,其中有效数据为 1387 项,涉及公司有 1081 个,由于公司名字过长等诸多原因,在研究中笔者给每个公司设置了编号。笔者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适当理论并收集大量数据。要得到准确的研究结果就必须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因此需要认真选择适合建筑技术创新项目的分析工具(Ucinet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处理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分析建筑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和网络对个别企业之间关系的影响以及对系统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它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由于与数学、统计学及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在技术革命的今天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注重研究社会网络特征及结构,因此,社会网络研究十分符合

本研究对分析方法的需求。按社会网络的分类,能从以下 2 种方式对社会网络进行分析。 ..........

第三章 建筑技术创新网络图形绘制与结构分析 .... 19

3.1 网络图制作过程 ........ 19

3.1.1 关于数据收据 ......... 19

3.1.2 关于数据处理 ......... 19

3.2 全企业合作网络图分析 ..... 24

3.3 区域网络图结构分析 ........ 26

第四章 建筑技术创新网络演进过程研究 ......... 29

4.1 磨合期(2010 年~2011 年) ..... 29

4.2 协调期(2012 年) ........... 31

4.3 规范期(2013 年) ........... 33

4.4 发展期(2014 年) ........... 35

4.5 合作主体及合作模式分析 ......... 37

4.5.1 合作主体 ......... 37

4.5.2 合作模式分析 ......... 38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39

5.1 结论 ........... 39

5.2 展望 ........... 40

第四章 建筑技术创新网络演进过程研究

企业之间合作创新的实质是企业本身对外部创新资源的收集和创造,而创新资源的创造效果取决于创新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或者是资源传递是否真实有效。因此,研究技术创新网络的演进过程,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对创新网络演进过程的认知,强化创新企业对创新资源的收集,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技术创新资源传递的有效性,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也有助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这项新型技术的网络已形成了。本文收集了从 2010年到 2014 年的一千多个案例。并绘制了网络图。

4.1 磨合期(2010 年~2011 年)

在技术创新网络形初期,主体一开始对自己新的角色和位置不确定,表现为谨慎地、小心的融入这个全新的网络,合作关系也相当的不稳定。所以,在这个阶段中的各个企业不但需要确认再确认新的角色和目标,而且需要针对市场的需求和其合作伙伴的需求,对自身的创新能力和优势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改变。如2010 年和 2011 年。(图 4.1、图 4.2 分别为 2010 年和 2011 年网络结构图,由于版面略不清晰,详见附录 E 和附录 F。)

.......

结论

篇3

为了保护古木结构建筑,对部分损坏的古木结构建筑采用落架维修。进行落架维修的项目应严格按落架维修的操作规程进行,注意做好拆卸前的施工准备工作,按操作要求进行详细的拍照和编号,并制定详细的施工技术方案,按设计要求和古建筑维修原则对构件进行修复和加固及更换;进行揭顶维修的项目应在瓦面拆除后,检查木基层、檩条、梁架、柱及斗拱的损毁情况采取加固维修、重新更换等施工措施,对损坏的古建筑进行维修,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达到维修的目的。具体的主要施工技术如下:

1 瓦当类落架拆卸主要施工技术

瓦当类落架拆卸的一般顺序为先从檐口开始,拆卸檐口勾头滴水,之后,进行坡面揭瓦.为便于施工和拆卸后的瓦件传递,可以从檐口往上逐件逐层拆卸,一垅瓦筒,一垅板瓦的进行,以免损坏瓦件.坡面揭完后,依次拆卸正脊和山墙扶脊瓦。

1.1拆卸工具

拆卸瓦件所用工具为:瓦刀,小铲,小撬棍等,禁止用锤头,以免对瓦件造成新的破坏.辅助工具包括木爬梯,吊篮,安全绳等。

瓦件拆卸后,应随即从施工架上运走,放在安全场地,分类码放整齐,自屋顶向下运送瓦件,可装在篮子,箱子等,用人力自脚手架上抬至地平.在高度不超过3~3.5米时,也可采用溜槽,使瓦件顺溜槽滑落至地面。

1.2拆卸注意事项

1),拆卸工作首先注意的是施工安全,包括施工人员安全和建筑结构安全,施工人员安全主要是在拆卸过程中,应避免高空滑落,坠落等,建筑结构安全是指在拆卸时可能会由于屋面椽木,屋檩存有残损,造成安全隐患,拆卸前应检查加固,另外避免野蛮施工,损伤屋面结构或瓦件。

2),由于板瓦质脆,容易破碎,拆卸时,应尽可能不要踩上去,可借助于木爬梯或者在屋面下搭设平台实施拆卸。

3),拆卸瓦件时,应配合影像记录,以备研究原来铺设做法和下阶段修缮时参考。

1.3清理瓦件

清理瓦件的工作,包括两道工序,一是清理瓦件上的灰迹,又称"剔灰檫抹",用小灰铲小心慢慢除去瓦件上的灰迹,还要用抹布擦试干净;另一道工序是挑选分类,根据瓦件的名称,规格,残损程度等进行分级分类,汇集入仓码放。瓦件的品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可用瓦件,可修瓦件,更换瓦件。

1),小青瓦

缺角不超过瓦宽1/6的(以铺设后不露缺角为准),后尾残长在瓦长2/3以上的,列为可用瓦件;断裂为两段槎口能对齐的,列为可修构件;其余残碎的列为需要更换的构

2),滴水瓦:滴水瓦关键在于保留较完整的滴水,根据滴水保留与残损程度按如下标准判断:残损尺寸参照上述小泥瓦标准,需要注意的是,瓦件前部的雕饰,如花纹残而轮廓完整,应列入可用瓦件,轮廓残缺或色铀全脱,一般列为更换瓦件.

2桷板、檩子、梁架、木柱类落架拆卸主要施工技术

在工程施工中,由于拆卸施工工艺复杂,因此工作开始前项目部应由技术负责人进行施工技术交底,明确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及文物保护措施,专职安全员应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明确施工过程应当注意的安全事项,脚手架搭设到操作位置,吊装设备的技术性能满足施工要求,在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方可进行拆卸施工。

2.1木基层拆除

拆卸桷板飞椽、封檐板:封檐板在拆除时,小心用锤子、凿子拨起,以减少损伤,然后用麻绳捆绑,吊放地面,送入仓库内平放整齐。桷板飞椽撬起时,如果起点位置不正确,就容易造成折断、裂口。拆除过程中一定要将撬扦插入钉卯部分,用力撬动,才不致弄坏飞椽。飞椽运到地面后,按不同层面分别堆放,压放平整。

2.2檩条的拆卸

木基层拆除后,检查檩条的受损情况,保留完好不需维修就可使用的檩条,拆卸需要到地面维修加固和严重损毁不能继续使用的檩条;檩条拆除时应先拆开榫卯,将其移出原有位置,再用绳索吊至地面分类堆放;部分檩条拆卸后,梁架失去有效支撑,呈不稳定状态,应根据情况进行临时加固处理。

2.3梁架、柱部分构件的拆卸

因对柱的加固维修,需拆除部分梁架,在拆除整榀梁架时候应严格按落架维修的施工技术规程组织施工,制定详细梁的拆除方案;拆卸前应做好认真的测绘工作,对各个构件进行拍照,并绘制测绘图,在图纸上标明拆顺序,在构件底面用色笔进行编号,编号应清晰;拆卸梁架施工前,对梁上的彩绘和雕刻用拷贝纸、棉花和草绳包扎牢实,要防潮、通风、干燥;梁架构件都是榫卯结构,拆卸时,除稳固架木外,除去缝隙内的污垢,用铁撬全面起动(注意在铁撬下垫块硬木板,防止铁撬将梁表面压坏),不得先撬起一端,防止榫卯折损;构件的污渍除扫帚清扫外,可用大木锤轻轻震动,不能用撬和斧猛击;抬动或悬吊构件时,绳索或着力点要置于两端卯口以内,以免造成卯口部位的劈折;卸至架下和运往工棚的过程中,用用大平板车,尽量减少对榫卯的磨损;运至工棚后要严格按照梁架的缝隙、部位;进行妥善的保护。

3 其它施工要求

3.1根据设计要求和建筑物各部构件破损的程度,局部需要落架维修。落架拆除前首先应该进行普查摸底,弄清情况,所谓普查摸底,就是要对木构件进行逐一检查,发现疵病时,确定修整方案。施工前需拍照、在施工图上标记。对于需要落架拆除维修的部分,要认真把原有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作法搞清楚,把每个构件、每个部位的损坏程度及各部尺寸进行详细记录,完好的原构件,要妥加保存,留作样板,以便据以加工,修配新构件。

3.2构件拆完后,清扫台基,复核基础轴线偏差,调整柱基位置轴线差与高低差。然后绘制平面图,图纸上的每一轴线都要编号,大木构件也要在图纸上标明规定的位置号。原有标号要与平面图的标号统一起来(标号由明间向两边分,由前檐向后檐分)。新添换的构件应在图上将尺寸标写清楚,以便配制。上述程序是针对比较重点的古建筑物而言的,一般古建筑可以根据情况从略。

3.3拆除带有斗拱时,更要认真细致,因为斗拱物件繁多,榫卯比较复杂,很难拆除完整,添配也很费事,所以梁架如果没有重大问题最好不要拆卸斗拱。如果工程需要必须进行斗拱拆卸时,要有人专门负责拆卸并做详细记录。逐件编号。除非在特殊,斗拱一般在梁架上不要拆散,在其它斗拱之上的构件拆除完毕后,用绳将斗拱捆绑结实,然后一攒一攒的拆下,运到一旁再开始整修工作。各科斗拱、各攒斗拱最好不要混杂在一起,要按照建筑物的方位标明位置方向,以防错乱。

3.4各种构件在拆卸运输时,不得由上往下扔接,搬放时也要注意不要碰损构件,要最大限度地保持构件的完整,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4 结束语

总之,在古木结构建筑落架拆卸施工中,主要是进行保护性拆除,因此在施工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工程特点,采取不同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措施,灵活处理具体存在的施工问题。■

篇4

【摘要】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学习”在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并通过构建英语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在英语网络平台构建中往往需要很多的技术进行协同作业才能完成。本文将在网络平台构建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即新概念多媒体快捷技术体系做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 建构主义;英语网络平台构建;新概念多媒体快捷技术体系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理论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一理论最早由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皮亚杰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概括为两个基本过程,即同化(as-stimu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过程指把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吸收进来并整合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Schema)中去,它是对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扩充; 而顺应则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由于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所以认知结构自身需要发生重组与改造,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正是同化与顺应不断循环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一个动态能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在各种学习环境下,利用自己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新信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由此得以发生量和质的改变。正因为如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他人的协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自主利用相关学习资源,通过意义的重组与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也就是说,学习者对于教师教授的信息,并不是全盘地被动吸收,而是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上对其进行编码和重组,建构自己的理解,最终形成新的知识。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当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看作是学生对外部刺激做出被动反应,即把学生视为知识灌输的对象。这些传统教学模式因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教师的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学习”在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以及学生和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并完成意义建构,最终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我国,为了顺应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形势和要求,教育部于2004年1月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通知。[2]通知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应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并通过构建英语网络课程教学平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但在英语网络平台构建中往往需要很多的技术进行协同作业才能完成。现将网络平台构建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即新概念多媒体快捷技术体系做一简要介绍:

该技术体系由桂林理工大学的陈三明博士创建完成。由第一课堂的新概念PPT集成技术——春季技术;第二课堂的学习网站快速搭建技术——夏季技术;PAD移动课堂的APP课件快速设计技术——秋季技术;慕课MOOC平台与翻转课堂的灵活运用技术——冬季技术,组成了整个技术体系。

本文以第一课堂的新概念PPT集成技术——春季技术为例。

1)新概念PPT:PPT+软件蜂群

即在新版PPT平台上,将知识分解成元素,以最佳表达的多媒体小软件(软件蜂群),将对应的元素转换成多媒体屏幕符号。然后集成于PPT平台中,并充分挖掘PPT的内涵功能,形成一套豪华的、快捷的多媒体群件套餐。

2)软件蜂群

(1)文件格式转化软件:

Ispring(PPT转flash技术);Smart Art(将文字转化成图片);wonder share flash软件将多照片生成SWF电子相册插入ppt;flash paper软件将word文档转成flash或pdf格式;格式工厂将视频后从wmv格式转换成Flv格式;在线测验(quiz creator软件)

(2)图片文字效果处理软件:

小图片放大不失真(photozoom软件);光影魔术手;snagit1挖图软件(挖文本、捕捉视频,批量图像转换编辑。);In paint 修图;博客二维码生成(二维码生成器:简单/彩色)陈氏书法家;三维翻页效果(3D page Flip); swiff chart制图工具,动态报表。Edrawmax亿图图示专家 不需要自己画图(各类型图示);inpaint去视频logo软件;mind manager思维导图;SWF quicker绿化工具把下载的flash图片进行修改。

(3)音频视频编辑软件:

音频处理软件Text aloud3可将英文文字直接读出来变成音频MP3,并可以调整语速;录音Audio recording wizard;Adobe audition cs6可以配乐散文,加背景音乐,修正录音效果,降噪,变语速,变调,消除人声,可以中间空白几秒留给学生回答问题等功能;硕鼠视频下载软件;zoomit ctrl+1,PPT缩放小助手缩放 ctrl+2画笔 ctrl+3 休息时间设定显示;flash catcher把屏幕上的flash下载下来;视频处理软件camtasia studio8.4,功能强大。导入视频音频,录制PPT,导出生成视频微课,可以加片头,在视屏中加标题加字幕、添加标注、放大图像、安装后便可以加载到PPT软件中,在PPT中直接录制,并可以预览摄像头。也可以录制屏幕,可以剪掉不想要的视拼,插入其他视频,加入背景音乐应用语音到文本,英文识别率90%以上。

3)实际应用

以大学英语WEB视频微课制作为例:

将PPT的平台平台作为主要制作工具,在其中安装ISpring presenter,这样可以将原有的PPT资料迅速有效地转换成表现效果更强的Flash格式(SWF文件);然后针对不同教学过程的控制部分选用Captivate软件,它是类似于 PPT 的软件,但加入了更多互动效果及流程控制的组件,非常方便教师制作一流的多流程控制演示课件,最后也将其导出为 Flash 格式(SWF 文件),方便插入PPT中;而在设计学生协同作业过程中则借助于 Microsoft公司的OneNote及脑图管理软件Mind Manager,在讨论型学习过程中,这两个软件的有趣使用有效地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是提升了学生们形成团队作业的意识和能力;在线测试软件 Quiz Creator 软件则加入的一些客观题,有效地控制学习质量。其中有单选题、多选题、正误题、匹配题、连线题、调整顺序、单个填空、多词填空、热点图点击等九种类型的客观题,这些各种类型的客观题给教师提供了评判学生学习质量的多种选择,因为是 Flash 的表现形式,因此让学生如同在游戏中答题,增加趣味性,使课程更加生动。

构建英语网络平台的基础是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水平,对课程的理解把握,设计归纳是加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手段将课程二度消化三度转换后形成多媒体艺术品,将课程生动形象的呈现给学生,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这是传统课程的锦上添花无可替代,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的同时,对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手段的不断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Piaget,J.The Origin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M].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66.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郑伟,沈丛,杜光明.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建设[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11(29):88-92.

[4]颜少兰,陈三明.大学英语微型视频课程教学模式重构与技术实现[J].中国校外教育,2011(09):118-134.

篇5

社会进步、交通事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高速、高能量损伤日益增多,髋臼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由于髋臼位置较深,解剖复杂,复位固定困难,并发症多等原因,一直是骨科领域的难题。随着髋臼骨折治疗的理论临床研究的发展[1-4],髋臼骨折的手术也逐渐得到了推广和普及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创伤性关节炎、异位骨化、感染、骨折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关节功能。加之髋臼手术入路的选择多样,值得我们重新考虑手术方式与手术技术有关的问题。髋臼横断骨折作为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在致伤机制、骨折表现和治疗方法上均有其特殊性。以下为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22例患者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行前柱钢板结合后柱顺行拉力螺钉技术治疗的髋臼横断骨折,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22例髋臼横断骨折的者男14例,女8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43岁;按致伤原因分:高处坠落伤5例,交通伤14例,重物压砸伤3例;就诊时合并伤10例,失血性休克6例,肝脏,脾脏及膀胱内脏损伤者3例,颅脑损伤4例,脊柱及肢体多发骨折8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

1.2 影像学检查 本组病例均常规行患髋正位,Judet斜位片(髂骨斜位和闭孔斜位)其中14例远侧骨折端伴有股骨头内移,8例前壁骨折,12例股骨头脱位;患者常规行64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

1.3 治疗方法 ①本组病例中有一部分患者带有合并伤,内脏损伤及颅脑损伤病例病人在相应专科可是治疗后,病情稳定,手术风险评估达标后转入我科;部分开放性骨折病例急诊手术治疗后伤口稳定;术前股骨髁上骨牵引,重量8至12kg,所有病例全部择期手术治疗,平均伤后10.5天手术。②手术治疗。麻醉:硬膜外麻醉或者全麻。手术入路:22例患者均为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方法:患者仰卧位,切口起自前2/3髂嵴,沿髂前上棘、腹股沟韧带和耻骨联合上方两横指处切开,如需要可沿髂嵴向后延长。自髂嵴向内侧切开,剥离腹肌和髂肌的附着点,显露髂窝、骶髂关节前方和真骨盆上缘。在下方切口段切开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和腹直肌鞘前方筋膜,达腹股沟管外环上方lcm。解剖腹股沟管,显露游离精索或圆韧带及髂腹股沟神经。分离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腹横筋膜在腹股沟韧带的附着点,保护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和髂外血管,在股静脉内侧的耻骨嵴水平切开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联合腱,进入Retzins耻骨后区,有时需切断腹直肌止点。腹股沟韧带下方含内、外两个间隔室,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占据外室,髂外血管和淋巴管则占据内室。沿髂耻嵴剥离,用第l根皮片穿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用第2根皮片穿髂外血管和淋巴管,牵引分离髂外血管间的吻合支,解剖游离后的精索或圆韧带则用第3根皮片牵引。上述皮片做各向牵引时形成外侧、中问和内侧3个入口,由此显露不同部位的骨折,并可进行复位和内固定治疗。外侧入口:将第1根皮片向内侧牵引,以显露髂窝和髂耻嵴上方;中间入口:将第l、2根皮片分别向外和内牵引,以显露方形区、坐骨棘、坐骨大小切迹和闭孔;内侧入口:将第2、3根皮片向外和内牵引,以显露耻骨上支和Rettzins耻骨后间隙,如需暴露耻骨角和耻骨联合,可将第3根皮片向外牵引。使用复位钳有利于骨折整复,将预先塑形合适的3.5mmAO重建钢板固定前柱及较大前壁骨折块,空心螺钉加固前壁骨折,后柱复位检查坐骨大切记是否平整,关节面情况可通过透视检查。以髂前上棘以骶髂关节前缘连线中内1/3交点处进针[1],平行于后柱内侧边缘,平行于四边区平面,指向坐骨结节,间断C臂透视监视下打入6.5mm空心螺钉一枚。③术后处理:术后放置2根负压引流管,2-3天根据引流情况拔出引流管,术后3天鼓励患者坐起并行髋关节主动能锻炼,8-12周根据复查结果下地行走。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3.2h,平均术中失血量850ml,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1个月。复位参照Matta标准[2],解剖复位18例(81.82%),复位满意4例(18.18%)。关节功能按改良MerledAubigne 6分法[3]和Epstein标准[4]评定,优16例(72.73%),良4例(18.18%),可2例(9.09%),优良率(90.9%)。

2.2 术后并发症 22例患者均无医源性神经损伤,髋关节异位骨化3例(13.64%)。

3 讨论

髂腹股沟入路已被证实治疗髋臼前柱及前壁骨折的优势切口,其具有手术疤痕小,不影响关节活动;不切开关节囊,不剥离臀肌,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低,术后功能恢复快;显露充分,易于整复及固定。对于髋臼骨折,钢板固定的优点在于力学的稳定,但对暴露的要求较高,而拉力螺钉固定的创伤相对较小,不需要大太的暴露范围。Shazar等[5],王庆贤等[6]亦对髋臼横断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方式进行研究,指出双柱同时内固定要比单柱内固定坚强,其中双柱拉力螺钉与双柱钢板内固定无生物力学上差别。甚至有实验表明,拉力螺钉比钢板固定获得更加坚强的生物力学效应[7]。对于复杂型骨折如T型骨折、双柱骨折、前柱加后半横形骨折,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或改良扩大的髂股入路复位后柱后,采用前柱钢板加后柱拉力螺钉固定骨折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8-9]。其优点在于: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切口,单一手术切口固定双柱骨折,减轻病人的痛苦,节省手术时间,降低手术费用,同时也降低了髋关节异位骨化的发生率。

目前许多学者对后柱螺钉钉道参数进行研究,并探索后柱顺行螺钉导向器的研究,如陈鸿奋[10],利用三维CT数据证明了后柱顺行螺钉导向器研制的可行性,在髂腹股沟入路中,可通过较小的暴露即可植入后柱螺钉,并有较高的准确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李洪恩,丛杰,李学举,等.穿裂性髋臼骨折的内固定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5):13-16.

[2] Matta JM.Fractures of the acetabulum :accuracy of reduct ionand clinical results in patients managed operat ively with in three weeks after the injury[J].J Bone Joint Surg (Am),1996,78:1632.

[3] 马维虎,徐荣明,薛波,等.严重粉碎性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8(2):88.

[4] Sawguchi T,Brown ID,Rubash HE,et al.Stability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after internAL f ixation[J].Acta Orthop,1984,55:601-605.

[5] Shazar,N.,et al.,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transverse acetabular fracture fixation[J].ClinOrthopRelat Res,1998,352:215-222.

[6] 王庆贤,张英泽,潘进社,等.髋臼横断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5):279-281.

[7] Chang,J.K.,et al.,Comparative strength of three methods of fixation of transverse acetabular fractures[J].ClinOrthopRelat Res,2001,392:433-441.

篇6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如果从建造的层面,我们可以看出材料的制造和材料的组织――材料、构造、结构构成了建筑本体产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建造赋予建筑本体性表现的三个要素。以下将对材料、构造和建筑结构三个方面的分析,探讨建造所赋予建筑本体的表现力。

一、 材料

建筑是从材料开始的,材料是形成建筑的骨、血,没有材料就无从而来建筑。从远古时期开始,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就是建筑设计的不可缺乏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很难界定究竟设计是材料的结果,还是材料被选择作为表达设计意图的手段。建构学理论当中一直存在着“对材料真实而清晰的表达”这样一个传统。材料真实性,即直接表现材料本身的质感美,而不是使用附加装饰,材料质感由材料自身特性以及材料的加工工艺决定。这种美学倾向表达了一种的技术性的审美趣味。对材料的真实表达既包括材料天性质感的表现也包含材料的力学逻辑的表现。材料本性中的力学性能在材料的真实表达中地位日趋重要。材料的力学逻辑必须借助特定的结构形式才能表达。因此真实表达出建筑材料的结构构造就是对材料力学性能的真实表现。当然真实表达也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其涵义随社会发展和建造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拓展,人们终将发掘出真实表达的更深层内涵。

二、构造

建筑依靠对材料的逻辑化组织来解释自己的存在,反映着与世界的关系――这种逻辑化的组织就是“构造”。构造在设计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材料解释自我的方式,也是材料构成建筑的根本方式,它包含了丰富的意义。可以说,建筑本体表现就是基于对材料及其连接方式的表现。对精细的构造的追求历来是工艺制造业的传统,它使得建筑的完美性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构造的前提是对建筑材料的特性的理解,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决定了材料的造型潜质,路易斯・康把这看成材料的一种“天赋”,属于自然法则,是人所不能改变的。“要忠实于材料,并知道它究竟怎样,那么你所创造的东西就会是美的。(大师编辑部,2007)”当然不同材料形成的构件的链接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传统的砖石等砌筑材料具有共同的物理特性,即中等的受压强度、最小的受拉强度和比较高的密度。抗拉强度的限制使砖石砌体在构件中,主内力是压力,即柱、墙或拱、穹窿等。砖石大都是很小的基本单元,砌筑过程用砂浆作为粘合剂连接完成,这使得砖石的构造非常的简单和直观。砌块单元不同的组合方式和砂浆形成的灰缝所组合出的表面肌理,是对砖石构造最直接的表现。建筑的表现潜能直接体现在建筑细部的构造上。佩雷曾经有一句著名的口号: “构造即细部。”(肯尼思・弗兰普顿,2007)一个建筑的细部决定着建筑的品质,很多建筑的远观的整体效果还好,但是无法让人长久的品位,就是在细部构造上处理的不到位。不同材料、不同的构造方式会有不同的表现,相同的构造也可以有着多种的表现方式,建筑师必须做出选择,确定某种合乎逻辑的表达方式。因此,构造方式是具有多样性的同时又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技术特征,直接体现着建筑的品质。

三、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的作用是传导施加在建筑物上的力,这些力通常从作用点一直传递到它们最终被抵消的建筑物基础以下的地面。建筑结构形式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物的形态、空间以及建构的表现。

1、建筑结构的表现

建筑的一部分内在表现力与它的结构的具体形式是分不开的。每次建筑结构技术的革新都会引起建筑设计手法的改变,创造出新的建构表现形式,甚至直接影响到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在古代同样是砖石砌筑的建造方式,在古希腊神庙中发展起来的梁柱体系,由于石料的抗拉性差,作为横梁使用时,限制了柱间距离,整体建筑的表现,显得稳固而坚实。而在哥特式的建筑中由于骨架券和飞扶臂的使用,整个建筑给人以生态的姿态,仿佛要脱离大地。

而现代建筑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钢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的。柯布西耶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建筑五点论,对建筑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而当代建筑中表皮的出现正是基于框架结构对外立面的解放。可以自由表达的表皮极大的扩充了建筑的表现潜质。

在当代建筑结构的发展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空间网架、膜结构、充气式结构等等,为我们的建筑提供了全新的表现方式。随着计算机的大量应用和相关学科的不断进步,复杂性的结构模式成为当代建筑追求的目标,也使得结构成为表现的主体,结构与建筑一体化,结构就是建筑。建筑界里一直都有一些建筑师致力于对建筑结构极其技术的创新,并将其作为直接表现的对象。如诺曼・福斯特,在他的建筑中总是“乐观的展现建造的技术,并以炫耀的结构作为建筑的外观表现”。(大师编辑部,2007)在著名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设计中,采用了构件工厂预制、现场组装的建造方式,钢结构框架清楚地显露在立面上,十分清晰地表现出它的逻辑:两组桁架柱是主支撑,从上到下有四个斜拉的桥形结构,每个桥都占了两层高度,每个桥从上到下分别悬挂着 5层、6 层、7 层、8 层标准层。玻璃幕墙后退在结构后面,他们悬挂在楼板的边缘,与主体结构不发生连接。东京世纪塔有着相似的表现手法,建筑将结构核布置于塔楼两侧,结构核的连接在外立面上以一种强烈的表达方式冲击着观者的视觉。

2、建筑结构类型

在苏黎世理工学院举行的关于“建筑形态”的演讲中,弗兰普顿吸取森佩尔建筑理论的观点,根据起源将建筑形式的发展分为“土方工程”和“屋面工程”,(安德烈・德普拉泽斯,2007)或者分为切石法(实体结构)和筑造学(杆系结构)。“土方工程”包括所有的实心墙体构造(夯土建筑、捣实黏土和土坯墙、黏土和石材砌体等等,以及它们的分体形式如墙、拱、拱顶)的建造工艺,广义的的“屋面工程”包含所有的线型的、杆状组成的结构,它们是一种织物编织的结构,跨越开放空间成为“覆盖物”并形成了“屋顶”。木结构由于其层次性和交织性,也属于这种类型。在建构的表现上,杆系结构倾向于向空中延展和体量的非物质化,而实体结构则倾向于地面,将自身厚重的体量深深地埋入大地。

总之,建筑本体离不开这三个要素,材料、构造、建筑结构。这三要素所形成的建造的逻辑就是建筑的建构,对它们的表现就是建构表现,也就是建筑本体性的表现。建筑本体通过这三要素表现自我,无论是对材料的真实表达,还是展示合乎材料力学性能和建造逻辑的构造方式,以及对建筑结构力的体现和组合方式的直接表达,都是对建筑本体的展示,体现着本体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美]戴维・莱瑟巴罗著,史永高译.2008.评《建构文化研究――论 19 和 20 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J].世界建筑. 214 期。

[2]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2005.托马斯・赫尔佐格的作品和思想[M].中国电力出版社.

[3]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2005.赫尔佐格&德梅隆的作品和思想[M].中国电力出版社.

篇7

作者简介:孙玉周(1974-),男,河南新野人,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晓芬(1980-),女,河南许昌人,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10-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现阶段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国家产业发展与调整对人才需求提出的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建筑学是一个工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建筑学有关结构技术方面的教育长久以来不能发挥出很好的作用。“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基本出发点就是紧密结合建筑学专业实际需要提供相应结构的基本概念知识,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结构知识,在进行建筑构思和设计时,增强建筑结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出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建筑方案与设计,以求得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完美结合。为此,基于“卓越培养计划”,对“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学生学习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错位的建筑技术艺术观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目前建筑学类学生普遍存在重视造型艺术的表现和形式空间语言的表达这种现象,他们觉得这是建筑语言的重点,而建构、技术、施工等因素,在建筑创作中则是辅助的;而他们大部分的建筑观念是感性意识大于理性思维逻辑,同时学生在关于建筑设计的参观调研中几乎全部把注意力放在建筑的功能、空间组织以及建筑风格等方面上,调研报告中很少提及有关实例建筑的结构概念、建构逻辑,施工等,更多是关于建筑整体及局部的照片。

2.学时少,量大面广,学生学习被动

在教学上,本课程一般为36学时,学时相对较少,学生缺乏相应的课程设计和实践环节。加之授课媒体的局限性,很多的工程实例,尤其是新的建筑技术成果难以向学生进行介绍,学生也很少能到工程现场去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而学生参与机会少的矛盾也造成了教学过程中互动性不强,最主要的是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另外,“建筑结构与选型”的教学内容包括:平面结构(如梁、桁架结构、刚架结构、拱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如薄壳结构、网架结构、网壳结构、悬索结构、薄膜结构)、多高层建筑结构、楼盖结构和楼梯等结构型式,每一种结构型式都有其独特特点,量大面广,前后衔接较少,内容跨度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分配到每种结构型式的学时少,所以学生对结构概念方面的透彻理解存在难度,只能浅尝辄止。

3.学生的畏难心理

对多数建筑学类学生而言,结构是土木类学生的必修课,和建筑关系不大,加之先前修的高等数学和建筑力学课程中有些基本知识掌握得不够好,甚至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力学概念都不清楚,加剧了这种畏难心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多数学生容易放弃,而不是努力克服,所以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教学时难以到达教学目标。

二、改变错位艺术观,树立整体的建筑观

如前所述,学生普遍存在轻结构的观念,针对这一点,在“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的绪论中应在强调结构方面做足功课,可先引入几个重大的因轻视结构而导致的事故。例如,2004年5月23日,巴黎戴高乐机场刚刚投入使用不久的2E终端楼部分坍塌,造成4人死亡。调查结果显示该建筑在追求外观以及功能的同时,对新型结构的认识不够,安全系数偏低,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再引入著名建筑师重视结构的名言,例如,密斯曾指出:“结构体系是建筑的基本要素,它的工艺比个人天才、比房屋的功能更能决定建筑的形式。”[1]奈尔维说:“我的所见表明了:无论何时何地,一个建筑物的普遍规律,它所必须满足功能要求、建筑技术、建筑结构和决定建筑细部的艺术处理,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2]因此,学生要改变以往轻结构重感性艺术的观念,树立建筑创作中的整体概念。最后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与目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结构技术方面的课程,并不是要达到像结构专业那样进行精确的力学分析和计算,学习这些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各种各样的结构概念,以便在处理工程技术问题时有科学的分析能力,对典型的结构体系有较好的理解,能正确地认识建筑物设计中的全局性问题,掌握一些近似的估算方法,了解一些宏观的估计,以便具有定性解决各种技术问题的能力。

三、行之有效的多种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重组和优化

教学中依靠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如上面提到的,“建筑结构与选型”教材内容中要讲到的结构类型就有十几种,如果仅仅依靠教材内容来学习如此多的内容,对教师授课,学生学习都是很困难的。要做到有效率地授课和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专业特点精选内容,重点讲概述性内容,让学生对各种建筑结构型式有总体的认识,而不只拘泥于对公式的讲解。让学生较好地了解每种结构型式的受力特点、掌握它们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紧贴工程实际,优化教学内容,适时适量补充现今建筑行业产生的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等,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时效性。结合结构体系的总体概念重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结合注册建筑师考试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和实际工程结合紧密的问题,培养学生工程能力。

2.“沙龙式”课堂

以往在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做笔记,不懂的问题一般都是下课之后或是通过发电子邮件向老师请教,这无疑使大部分学生特别被动,而且上课、课下复习的积极性都不高,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教学效果不好。通过“沙龙式”课堂,学生在上课前预习要学习的内容,把不懂的内容找出来,课堂上再认真听教师分析讲解,这样还能提高自学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讲解理论性的知识点,还要快速把理论性的内容讲解完,专门安排时间和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把不懂的地方及时提出来,从而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课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课程进行期间适当抽出几个学时作为专题讨论时间,题目由教师和学生讨论来决定,比如说大部分学生普遍对高层建筑结构类型及特点章节内容不甚理解,教师可在专题讨论中系统地将这一部分内容重新讲解,然后和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在专题讨论中请有工作经验的建筑师、工程师从实际工程建造的角度跟学生交流,使学生从实际建造的角度理解理论性的内容,同时也使遗留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3.多媒体动态演示建筑的结构逻辑

“建筑结构与选型”的理论性强,各种结构体系的特点仅仅用文字和书上图片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和听觉感受,留下鲜明的印象。这门课程中需要有大量的工程实例来体现结构体系,教材中的图片不能将它们的特点清晰展示出来,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量地穿插工程实例建成后的图片、结构施工过程中的照片或视频等,把以前用传统教学中难以讲清楚的问题在课堂上清楚地讲解出来。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明显地增大了上课时段的知识信息量,还有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抽象难懂的内容。巧妙精心地编织教学课件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1)根据结构逻辑逐一演示(见图1)。例如薄壳结构的受力特点,可按图示顺序演示其受力计算简图到受力分析图再到不同类型的特点,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同时也使学生能清晰理解薄壳结构的特点。

(2)以造型―空间―结构的顺序演示(见图2)。意大利千禧教堂的礼拜堂呈桶形平面,采用了弯柱斜梁的刚架结构,这一过程可以按照从造型到室内空间再到结构的顺序演示。

4.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的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建议教完典型的结构后安排学生到对应的建筑项目施工现场或已建成工程进行专门的实地调研或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带着一些预留问题去参观调研学过的结构概念和相应的类型特点,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并且根据课堂上所学结构选型的原则评价施工项目结构体系的优缺点,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应用于实际,这个过程可邀请企业专业人员讲解。让学生把之前建筑设计课程已完成的作业重新设计,对之前没有细致考虑结构概念的方案认真地配置结构类型,这势必会与以前的方案发生矛盾,以此强化结构意识。这种方法让学生发现结构概念学习对于建筑方案创作的价值,能够提高他们对于建筑创作的整体性认识,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目前有些建筑设计院项目流水线式作业过程的弊端,促使他们在学生阶段培养从整体考虑建筑创作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四、结语

“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其基本目的是对各种常用的结构型式进行系统归纳,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的概念,同时又结合国内外各种结构体系的实例,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开拓其建筑设计思路,改变学生固有的轻建筑结构技术的思想,上升到建造的层面,将建筑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做到适应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成为名副其实的卓越工程师,为国家建筑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8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筑结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二是建筑结构课程自身的定位。在建筑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计类课程是核心课程,技能类课程是建筑设计的基础,理论类课程则是建筑设计的支撑。在实际教授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理论类课程的部分。过分的强调设计表现或者计算机操作,让学生在工作后很难掌握建筑设计工程性的本质。在具体的教学定位中,只关注理论知识而忽视与实践结合,这样首先单纯的理论教学容易导致枯燥的教学氛围,其次过分强调力学计算等内容的应试教育会让学生错误地形成了“结构无用”的认知。

2.课程内容

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具体的结构设计、结构计算、结构制图有专门的结构设计师负责。作为建筑师,需要在方案设计阶段有良好的结构逻辑,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与结构设计专业有效配合,在施工阶段能够及时与结构设计师一起解决现场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结构教学主要强调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内容的教学,忽视了结构构造、结构体系、结构比选的内容,缺少结构专业、结构图纸及结构配合等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一方面加大了不必要的学习难度,而且也导致了学习效果不好,实际应用不足的普遍现象。

3.课程教材

现有建筑结构教材大多数都是将土木工程专业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教材加以简单的删减和改写而成,没有考虑建筑学专业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结构计算,让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觉得难度大,不愿读。在现有教材中,大多数是内容过多,还涉及一些不常见的构件,和土木专业的课本区别不大。同时,教材版本没有及时改版更新也是建筑结构教材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优秀建筑设计作品层出不穷的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的产生往往先于教材的更新,很多结构设计非常优秀的建筑案例应该被采用到建筑设计专业的结构教材里来,与时俱进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实践教学思考

1.兼顾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

建筑设计专业一般学习年限为5年,而高职院校学习年限为3年,想要充分完成课程体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整体课程体系,既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与设计类课程保持良好的互动性和延续性。在课程开设时间上,建筑结构课程应相对靠前,在学生经过一定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后,这时学生已经对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基础认知和设计需求,结合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对后续建筑设计课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2.面向职业需求的授课内容

高职院校的教学有其职业需求的特殊性,建筑结构的授课内容也应紧密面向具体工作。从建筑设计的工作实际出发,建筑设计师所需要的结构知识主要在于结构设计、结构配合和注册考试等方面。高职学校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助理建筑师、建筑绘图员等工作,结构配合作为最重要的部分,决定了授课内容应该以此为主,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结构施工图纸阅读、结构专业图纸对接、建筑结构协同优化等能力。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适量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筑设计本身是强调实践的工作,建筑结构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实际运用。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安排一定的实训操作、工地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结构认知。

篇9

原建筑结构体系生成新的网格体系,作为立面及内部空间的控制系统。基于原有建筑的不规则的层高和柱网的结构体系确定了幕墙的框架网格,以利于幕墙结构与原框架结构的连接。因此,貌似不规则的幕墙网格实际是原有建筑结构框架的体现和强调,既符合改造加建的结构逻辑,天然地反映着原建筑的基本状况,又形成有自身独立特征的形象语言。同时外部网格被立体化和空间化,在不同朝向形成不同进深和特征的内部空间。西侧是立体画廊。北侧是办公休息区。南侧则是座椅和通风设施。幕墙采用全隐框玻璃幕墙,并根据内部功能的不目,控制光线和视线在建筑内外的影响,选用具有不同透明度的白色彩釉玻璃,使建筑呈现出平静。柔和-内敛的东方气质。

改造工程还将北侧内院车库顶部平台及屋面平台扩展为可利用的庭院空间,并结合建筑采光构件成为景观元素。

力求探索成熟技术和材料的多种表达方式。在设计施工的过程中注重与生产厂家的密切合作。几乎所有的重要部位均制作1:1的实体模型。这对控制最终效果非常有益。

作者:李兴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篇10

中图分类号:TU352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151-03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强烈地震在瞬息之间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了抵御震害、减轻损失,世界各国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以研究工程地震、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和工程结构与系统的抗震减灾等内容为主的一门学科——地震工程学。中国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结构抗震问题得到了普遍重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大力开展了结构抗震理论与实验研究,很多高等院校的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先后开设了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该课程是土木工程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因为地震是动力作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是动态响应,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动力作用非常重要。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在教学中采用照片、录像以及动画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学课件质量已成为可能。因此,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以视听交互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并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开发建筑结构抗震课程多媒体课件十分必要。文章介绍了该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建设的关键问题,即课程内容的组织、开发平台的选择以及课件开发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建筑结构抗震课程内容研究

根据教育部大学本科新专业目录规定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一般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本技能。根据这一要求以及课程的特点,笔者

提出“模块化”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前一模块是学习后续模块的基础,要求按模块顺序教学,同时将全课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测试,测试不合格者无法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在这一教学方式下,学生在掌握前一模块的学习并通过相关测试后方

可进入下一模块的学习,从而可以强化学生的基础、督促学生掌握知识要领。

模块I:地震与结构抗震基本知识,4学时。该模块主要介绍地震与抗震基本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地震与地震动、震级与烈度、地震灾害概说、工程抗震设防、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场地划分与场地区划、地基抗震验算、地基土液化。

模块II:结构抗震计算,8学时。该模块主要内容有单自由度体系的弹性地震反应分析、水平地震作用与反应谱、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与水平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作用、结构平扭耦合地震反应分析、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结构抗震验算。

模块III:结构抗震设计,18学时。该模块主要内容包括多层砌体结构、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多高层建筑钢结构和单层厂房的抗震设计以及隔震、减震与结构控制。

课件设计时,根据上述知识模块确定课件内容结构和教学顺序。模块化设计思想的提出有助于教学课程内容组织和安排,有利于远程教育的开展。采用模块化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并对每一个模块建立数据库,自动生成测试题,学生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后,必须通过测试才可进入下一个模块,以此确保学生掌握主要知识点。

此外,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近年来,从设计方法上提出了性能化设计思想,从技术上在原有抗震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减震、隔震等新的技术。为此,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应引入地震工程和建筑结构抗震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保持知识的前沿性。如屈曲约束支撑、阻尼器等减震隔震技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东日本大地震等最新的震害资料,以及近年来国内外新的设计思想和典型工程抗震设计案例等内容,以此开阔学生眼界、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的调研和选择

篇11

从实践来看,现代多层次的建筑立面虽然形式简单,但是其内涵是非常深刻的,它更注意科学性、艺术性以及感知性的有机统一。

1.、建筑外立面

目前来看,风格迥异的现代建筑造型设计,已经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尤其是新建的楼盘,更是多姿多彩,这与传统的建筑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建筑外立面的风格设计优劣,直接关系着消费者的购房。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住房消费者较之于面积、地理位置而已,可能更偏好于某种风格设计,一旦符合其审美要求,则就会果断地购买之。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但是建筑外立面的设计风格不能太过于复杂、花哨,正所谓“文章过饰则娇”,建筑外立面设计也是这个道理,而且过多的装饰也会导致成本急剧攀升。在这样的条件下,购房者所要负担的经济压力会更大,因此过分地追求外立面上的形势多样性,可能会适得其反,适可而止即可。当然,对于一些高端豪宅而言,建筑外立面的风格设计过程中可以追求另类一些,比如可在外立面上应用较为名贵的白色流线金属板,加之浅蓝、水绿中空隔音玻璃幕墙,则新一代豪宅即将问世。总而言之,在立足市场实际需求的条件下,可以大胆的进行标新立异,但一定要把握好创新的度,否则将称为盲目。

2、建筑外立面风格设计现状分析

(1)欧陆风格

上世纪90年代末,欧陆风格设计曾红极一时,从本质上来讲,该中风格应当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范畴,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将整体建筑结构分为三段,而且用非常明显的色彩将以上三段隔开;该设计将建筑结构采用装饰性手法对其顶部进行处理;建筑结构的窗口、阳台都设有边框,而且阳台栏杆具有较强的装饰性特点,比如罗马柱等;在色彩选择上,多以红、白为主,即红底、白窗、白阳台。采用欧陆风格进行设计,一定要注意楼房之间的差异性:对于低层和多层以及别墅类建筑而言,则应当尽可能做的比较彻底,呈现出异国风情;对于高层住宅而言,则应确保其简洁性,只需抓欧陆风格设计中的基本特征,以免产生累赘感。

(2)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简洁性,建筑外立面没有太多的雕饰,仅有窗、阳台以及横平竖直的线条即可。色彩上主要趋向于银、白、灰等浅色系,而另一种则主要是以红、黄、蓝为基调的艳丽色系。对于楼群比较集中的高层建筑而言,做出现代风格较为合适,可以给人以轻松明快的感觉。目前来看,房地产开发商、设计院等,都在探寻建筑外立面上的创新点,比如广州中海康城建筑外立面就是以较为醒目的色彩突突显于众,整个小区均以白色为基调,因此可富于人以清新、明快的现代气息,很受年轻人的追棒。

(3)民族风格

近年来,不仅精神文化上刮起了民族风,而且建筑结构的设计风格上也在不断探索着民族风格。比如,最近西安建筑行业为引起关注,某建筑仿唐风格,采用青灰色外立面;厦门一项建筑项目也仿汉唐旧制,以梁柱出头,可谓与当代建筑工程大相径庭;在湖北一些地方,则通过建设小桥流水、漏花窗、仿古庭院以及月亮门等构造,突出细节精致之美。北京菊儿胡同则是民族风格设计之典范,民族风在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外立面上体现的栩栩如生。民族风格设计的最大特点,在于建筑外立面也是对其顶部进行处理,坡屋顶、灰瓦等,其色彩主要体现的是黑白灰。

3、外立面设计与改造方式

外立面的设计与改造过程中,影响因素的不同可能会对设计方案及其表达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基于建筑外立面更新改造中的自身逻辑结构与主体建筑关系考虑,建筑外立面的更新与改造可分为以下三种方式,即更换墙体上的原有饰面材料、对外立面进行包装以及完全更换建筑立面。

(1)墙体饰面上的材料更换

这种施工改造方式,主要是指在建筑外立面变革改造过程中,对原来的建筑外立面形象进行最小范围内的改变,即在不改变建筑外立面墙体、门窗所处位置,不改变外立面基本构成模式的情况下,进行小范围的改造。实践证明,该种饰面材料更换式的建筑墙体施工具有造价低、施工工期短等特点,而且其不会改变建筑结构外立面与建筑内空间的原有关系。

(2)对立面进行外包

建筑立面外包,主要是指在原有建筑结构的立面外令设一层立面。采用外包立面施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与原来的建筑立面构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若建筑外包立面开窗洞口之需求与建筑内墙体采光位置对应,则其尺度大小、凸凹关系的灵活性则更大一些。建筑外包立面因在原来建筑立面外加包一层立面,其实它只是为了能够有效满足建筑视觉效果而设立的一层建筑立面,因此也就切断了建筑外立面和其他构件之间的逻辑联系,同时也在较大程度上对建筑结构的逻辑真实性掩盖了。

(3)对外立面进行更换

建筑外立面更换,通常在建筑支撑结构、立面体系相互分离的条件下才会应用,实践中多见于幕墙立面以及框架填充墙结构。该种施工方式和方法,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建筑支撑结构,只是根据建筑结构的功能形象之需求,对原来的建筑主体结构的进行一次再设计而已。

4、墙体饰面材料改造中的重构

所谓重构,即打破原来的模式,通过对原始系统、原始形态构成关系的分析,在结合社会客观需求和主观创造意念的基础上,对本系统中的相关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就墙体饰面材料更换而言,重构设计手法在其改造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质地重构:在对原来的墙体饰面进行改造过程中,引入一种新行的材料也是形态重构的一种方式、方法。新型的饰面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旧建筑改造及其翻新过程中,通过对建筑材质自身的色彩进行组合,并对不同材质之间的精细构成进行有效的对比,可彰显其艺术魅力与现代感。

色彩重构:作为建筑形态的一种表现特征,色彩很容易被人们所感知。通过色彩重构,可以对原来的建筑外立面进行有效的改造和处理,该方法具有施工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而且还比较容易实现改造效果。

尺度重构:在传统的建筑改造过程中,尺度重构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当建筑功能转化成全新功能时,因其功能要求,必须重新组合外部形态的开口方式,以改变尺度感。尺度上的变化通常导致改造之后的相关建筑结构,给人一种较为陌生的错觉感。

立面层次重构:在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下,建筑改造设计过程中对原来的建筑结构主体难以进行较大的变动,实践中可借助界面重组构成,从而使建筑的层次感更加的丰富。

结语: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的很多位置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具有文化价值的旧建筑结构。通过对这些旧建筑结构的改造,可以使之满足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并且使其蕴藏着的价值能够得以重新的改造与利用,通过利用空间、结构以及新型的施工材料,赋予其新的功能和色彩。

参考文献:

[1]黄铭舒.简析幕墙设计对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影响[J].建材与装饰:上旬,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