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09:24: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疗服务市场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疗质量的要求包括技术质量方面的要求和功能质量方面的要求两部分。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在服务的过程中并不相互替代。
其中,技术质量是指医疗服务中体现医学技术含量的部分,反映服务的技术性能,是对医疗服务提高人生存质量的基本要求,例如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医疗服务中“硬”的方面;功能质量是指给医疗服务的消费者或称服务对象带来消费感受的部分,是服务对象对服务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往往与较高的生活质量要求相联系,例如服务提升个人生活质量,以及服务过程中的舒适程度、方便程度、个人尊重以及时间效率等等,是医疗服务中“软”的方面。
以往,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更多地集中在技术质量方面,即对医疗技术质量要求较高,要求服务的安全和有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强调接受服务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即对功能质量的要求不断增加。
对医疗机构而言,提高技术质量的能力意味着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而提升功能质量也意味着需要较高的满足服务对象功能要求的能力。提升不同方面的质量需要不同的能力和相应的要素投入,而医疗服务的政府管制则通过影响资源要素配置的方式影响医疗质量。因此,我们试图用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构建的四格模型来解析政府管制对医疗质量的影响。
一、医疗质量四格模型的内涵
横坐标是医疗服务的技术质量,从左往右表明医疗服务的技术质量逐渐增加。不同的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质量不同,对常见病、多发病已经形成了规范的诊疗方法,对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没有特殊要求,普通的医学专业教育之后即可完成这类服务,技术质量要求相对较低。急救急诊服务由于患者病情危重,要求医务人员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正确的处理,对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因而技术质量较高。另一方面,一些高新技术项目由于要求医务人员接受常规医学教育之外的培训,同时需要高新技术设备作为服务的支撑,也有较高的技术风险,例如心脏或颅脑手术、器官移植等服务项目。
纵坐标是医疗服务的功能质量,从下往上表明医疗服务的功能质量逐渐增加。不同的服务项目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同要求,例如如果说医学整形手术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中完整的机体功能的要求,那么医学美容服务则是人们在没有病理改变的情况下,主动要求的形象改变,是出于对完美生活的追求,是要求较高生活质量的结果。
横、纵坐标交叉即组成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的四格模型。
二、医疗服务项目的四格模型解析
1.第一象限(高技术质量,高功能质量)
这些服务项目要求医务人员能够达到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服务又包含了人们对较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典型的服务项目是医学美容。医学美容本身对医师的医疗技术要求就很高,需要医师在医学院校毕业以后经过专门的技术训练和长期的临床实践,同时还要求服务结果符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而审美需求属于提高生活质量的范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有一定之规,因此服务不仅要求技术质量高,而且功能质量也很高。
2.第二象限(低技术质量,高功能质量)
这些服务项目首先在技术上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旨在满足人们对于较高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甚至是对奢侈的享受性生活的追求,或者要求医疗服务也能够在体现个人社会地位的条件下完成。越来越多的特需服务项目符合高功能质量的特征。这些服务提供常常表现为附加着高档的服务设施或者宾馆化的服务环境,套间结构的病房、独立的卫生间,有的还有独立的备餐室。
在这类服务设施中,提供的有些服务项目是不需要复杂技术的。以生理产科服务为例。生理产科即分娩服务中的顺产服务,该服务技术上早已成熟,并且在有严格产前保健的情况下,排除了产妇分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大部分危险因素,技术风险相对较小。但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把孩子生下来,而且要求生产过程中体现亲情和家庭关怀,独生子女制度也使得生育成为许多家庭中的头等大事。顺应这种要求,逐渐出现了温馨产房、家庭产房、月子之家等等服务方式,不仅可以实现母婴同室,还可以允许丈夫参与生产的全过程以及产前产后的护理过程。甚至可以享受产后一个月在医院内的专业服务,由专业的医务人员指导产妇及其家人进行产后康复和新生儿的生活护理。
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体现个人社会地位的服务设施更是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明确的标准,什么样的功能质量可以达到人们的要求也就有了很大的区别,难有一定之规。需要医疗机构根据自己的服务对象,认真了解和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因此,这类服务项目虽然不需要医疗机构掌握高精尖的复杂技术,但是要求有较强的市场分析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例如,北京和睦家医院仅提供技术质量较小的生理产科服务,但是提供了温馨的家庭化的生产环境条件和全程的服务,而例均服务费用比普通的医院顺产高出10倍。
3.第三象限(低技术质量,低功能质量)
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医疗服务技术成熟,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好,一般经过正规医学教育、具有国家规定的行医资质的医务人员都可以提供,技术质量要求较低。
由于常见病、多发病在人们的生活中都比较常见,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低。即使是没有任何医学专业知识的人们,也对于这类疾病的诊治有大致的了解,通常门诊服务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对于这类服务在功能质量方面的要求往往表现在要求服务的方便、快捷、简便上,相对容易实现,不要求复杂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能力。
4.第四象限(高技术质量,低功能质量)
这些服务项目往往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还不能完全保证,或需要相当高的医学技术水平,但不为满足人们对于奢侈生活的要求,或者人们在接受服务的时候,以挽救生命为主,并不更多地考虑生活质量。例如急救急诊服务,人们在急诊急救服务中实现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的目的,而不会去要求服务过程中的舒适、温馨,对快捷的要求也是为了能够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而不是单纯为了缩短就诊时间。一些高技术服务项目要求超过一般水平的医学技术,往往需要特殊的专门训练才能掌握,是一般医疗机构和只经过医学院校教育的医务人员难以达到的。例如颅脑手术或者心脏手术,技术风险高,医生必须经过严格的专门培训和上级医师指导下的长期临床实践才能逐渐独立担当主刀的任务。不仅医务人员需要比较长的成长成熟期,还需要一个特定的医务人员团队,彼此协作才能完成一项技术服务。此外,医院开展这样的服务项目往往还需要配备相应的高新设备,这些高新设备动辄百万,需要医院做相当大的投入。
三、影响医疗质量的制度性因素
不论是要保证技术质量还是提升功能质量,都需要配备相应的医疗服务资源,但是医疗机构必须在政府管制的框架下配置资源,政府的管制可以影响到医疗服务资源的配置,也同样影响着关乎医疗质量的资源配置。在此,我们讨论政府管制对医疗质量的影响。
1.政府管制产生的制度性条件
我国在50年代末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之后,全部医疗机构转为全民或集体所有制的公立医疗机构,而医疗服务市场对社会民间资本重新开放已经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目前成立的大部分民营医疗机构是在90年代甚至更晚的时间建立起来的。普遍而言,公立医疗机构有市场的先进优势。这种优势使公立医疗机构可以有比较长的时间进行医疗质量的积累,包括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上的积累。
医疗服务是技术先导型的,技术人员队伍对机构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公立医疗机构在较长的发展历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技术队伍,并且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人员梯队,90年代以前,可以说医学界全部在医疗机构工作的院士、教授、主任医师都无一例外是在公立医疗机构,而且公立机构还拥有包括出国学习等各种政府设定的培训途径。相比之下,人才是民营医疗机构的重大问题,一方面高学历、高职称、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都在公立医疗机构就职,另一方面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也往往优先选择公立医疗机构。公立医疗机构在专业技术人才上的渠道优势使得民营医疗机构不得不通过“挖墙脚”的方式寻找合适的人才。
公立医疗机构依据政府或者上级单位的行政性指令设置,不仅有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经常性拨款,还有专门用于基建和大型设备购置的专项拨款。同时,虽然大都已经实行自负盈亏,但是公立医疗机构并没有因为经营亏损退出医疗服务市场的风险。因此,公立医疗机构在开展新设备、新项目方面的管理决策可能表现为技术导向而非市场导向。在一个缺乏主动性的领导任期内可以表现得优柔寡断、官僚气息十足;在一个雄心勃勃的领导任期内也可以表现出敢做敢为的魄力,在引进高新设备上积极主动,决策效率更“高”。而民营医疗机构的医疗项目选择基于市场导向,需要自己承担设备购置和人才引进的经营风险,在投资上反而表现得更倾向于相对保守,不会在没有市场分析的情况下盲目跃进。
2.制度性条件对医疗质量的影响
技术人才和设备是构成医疗质量的重要要素,政府管制措施通过影响医务人员和设备进入医疗服务机构,从而影响到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的质量优势。
公立医疗机构成立时间长的市场先进优势以及在筹资制度、人事管理、技术培训和医疗设备引进方面的优势都促成了公立医疗机构有相对较强的技术质量能力。政府管制的制度性条件使得公立医疗机构在发展高技术风险的服务项目上更有优势,更可以提供技术质量要求高的医疗服务项目。我国在90年代开始,在引进高新设备方面的“医武竞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公立医疗机构拥有与民营医疗机构不同的管理决策机制。由此可见,虽然普遍而言,公立医疗机构占据着技术优势,但这种优势更多地得益于公立医疗机构所拥有的制度优势,得益于公立医疗机构的市场进入历史和政府扶植。
民营医疗机构在经营管理上具有体质和机制带来的优势,包括财务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等,对服务对象的消费需求更敏感,因此在提供功能质量上更胜一筹。现实世界中,大量的民营医疗机构以服务为市场切入点而很少有民营医疗机构以技术作为市场切入点,就反映了民营医疗机构在功能质量方面的优势。这种优势源于对市场的反映,而不是制度性优势。
民营医疗机构大量走专科发展道路提升了其提供某一方面技术质量的能力,但也使之回避了与公立医疗机构之间的全面竞争关系。雄厚的资本力量则可以帮助民营医疗机构在高功能质量之外,还进入高技术质量的服务领域。资本首先被民营医疗机构用于吸引人才。武汉亚洲心血管医院开办之初,吸引专科人才的薪酬水平是公立医疗机构的事业单位工资标准无法比拟的。其次,资本为民营医疗机构引进高精尖的专业技术设备,用于发展高精尖的专科服务。资本的准入和大规模资本的进入使得民营医疗机构有可能进入了高功能质量、高技术质量的领域。
大量的个体诊所则处在提供低功能质量、低技术质量的领域。这类服务对环境设施的要求一般,不需要豪华装修和高档次的陈设布置。简单整洁的服务环境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常规处理,服务的功能质量表现在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建立在毗邻关系上的亲和力之中。功能质量优势使得正规的个体诊所在常见病、多发病的服务上胜过公立的基层医疗机构一筹。
公立医疗机构中也有大量诊所、门诊部等基层机构。这些机构与公立医院相比,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毕业后培训不足,提供技术质量的能力相对欠缺,技术质量不足;与民营医疗机构相比,则表现为功能质量不足。他们没有大医院的技术水平却有着大医院繁杂的服务程序,他们和个体诊所一样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问题,但却采用坐等病人上门的服务方式,又没有个体医生对患者的亲和力和关怀、耐心的态度。
现实中的观察印证了上述政府管制对医疗服务四格模型的制度性影响。大多数民营医疗机构以功能质量立足,走专科化发展道路,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逐步扩张。而公立医院拥有高精尖设备和顶级的医疗人才,提供急诊、急救服务和各种高新技术的医疗服务。大量存在的个体诊所与服务对象有着邻里般的感情,在向周围群众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服务中得心应手。而公立的小型医疗机构变成了在公立医院和民营医疗机构夹缝找不到生存处理的最大难题。
四、小结
随着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医院,尤其是民营医院频频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说明了品牌理念和形象定位正被他们接纳。市场营销在医疗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医院的市场营销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学习、研究、掌握市场运动规律,牢固树立市场营销观念,提升医院的竞争力。
1 意识先行是医院营销的首要条件
医院需要营销,但做好营销必须意识先行。医院营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营销观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不管是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营销已经被广泛兴起并作为经营手段之一。医疗机构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医疗机构直面市场,生存和发展由市场来决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机构的竞争日益激烈,等、靠、要的做法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医疗服务既有社会属性,又有经济属性,在了解医疗服务的两重性后,我们也需要正确地看待它们,不能过分强调社会属性,也不能只强调经济属性而忽视社会属性。只有解决了医疗服务是否存在营销和是否需要营销这一意识的问题后,下一步才能从运作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实施医院营销。
2 现代医院市场营销体系是医院营销的必要条件
医院市场的竞争为客户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对象和医院产品、医院服务。要抢占医疗市场先机,必须在管理体制上推陈出新,以市场为导向、以病人为中心,重构医院的组织机构模式和客户服务方式。必须对现有业务部门重新进行组织和职能调整,设置市场营销部,强化医院产品的开发、营销和客户服务的职能,构筑新的业务流程体系。市场营销应及时了解医疗服务需求情况,了解医疗动态与各医院的经营状况,分析医疗市场竞争走势;组织制订医疗服务营销计划,制订医疗服务营销的规章制度;撰写医疗市场分析报告,提出改进医疗服务的意见;建立重点客户档案,加强大客户的营销关系管理,对顾客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进行分析;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健康讲座、义诊、举办联合活动,做好医疗服务项目的推广与宣传工作;抓好客户服务中心的管理工作,为顾客提供诊前、诊中、诊后的一体化服务;利用医院的优势广泛开展医疗技术项目合作或其他相关项目的合作;根据医院定位选择目标顾客群,有针对性地为相关部门和科室提供营销资讯;做好医护人员和其他人员的营销培训,指导科室开展营销技能训练,提高全员、全程营销水平。
3 创建良好的服务营销队伍是医院营销的保证
人是服务的生产者,离开了人,其他就无从谈起;拥有一支优秀的医疗服务队伍,是决定医院整体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强调医院营销队伍素质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院营销队伍素质包括:(1)要有丰富的知识面。医院的营销人员应该说是一种特殊的专业人才,他除了具备医学和营销学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懂得医疗服务的特点与规律、国家有关卫生工作的政策与法规,还应该熟悉各种法律法规,准确地掌握各种医疗法律、法规和规则,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法令。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在开展营销工作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符合法律要求,并取得预期的效果;(2)要有一定的调查分析能力。进行医疗市场状况调查、搜集整理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有关资料、进行正确的营销决策等是医院营销工作重要的技术和程序,也是医院营销人员的基本技能。这就要求营销人员要善于总结和分析有关资料,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对医疗市场和竞争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营销对策。因此,医院的营销人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调查分析能力,才能正确确定营销工作的近期目标和远期战略;(3)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医院营销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工作,具体做起来又十分繁杂。既有内部营销的问题,也有外部营销的问题,这就要求医院的营销人员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一能力,营销工作开展起来才能做到上下、内外协调,保证各项营销活动有秩序、有计划、有步骤地正常运行;(4)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营销工作具有很强的公关性,因此语言表达能力对一名营销人员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不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难胜任营销工作的;(5)要有较强的文字写作能力。在医院的营销活动中,营销人员的文字写作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营销的效果。不管营销渠道和方式如何变换,文字表达能力都将成为营销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文字写作能力,才能撰写出优质的医疗市场分析报告、各种营销宣传材料以及营销策略报告等,因此,作为医院的一名营销人员,一定要注重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文字写作能力;(6)要有一定的交际能
力。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与人之间建立广泛的、多层次的联系,营销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社交能力,否则是做不好营销工作的。所以,营销人员一定要掌握一些必备的交际方式、礼仪和技巧规范,以便在交际活动中做到得心应手;(7)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医院营销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营销工作才有特色,才能使医院的工作蓬勃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作为一名医院的营销人员,一定要善于思考,锐意创新,敢于把一些新的想法和创意应用于营销实践,切切实实地使营销工作在推动医院的改革与发展中做出贡献。 4 制订营销计划是医院营销的基础
医院营销是一条服务价值链,就医疗服务而言,涉及诊疗技术创新、药品采购、门急诊、住守、后勤服务等多个环节。营销计划的核心就是充分发挥产品、价格、促销和销售渠道的组合作用,达成营销目的。对此采取积极有效的做法,及时转变观念,主动出击,大胆创新,力求体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办院特色,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医院发展的战略决策。树立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中心,坚持认为医院医疗营销的核心是患者;认为医院医疗营销重点提供的是患者最需要的医疗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以深化服务,深刻领会“100-1=0”的服务理念,制订营销计划。
5 树立优质经营战略是医院营销的目标
“质量在我心中,安全在我手中”、“质量是医院的生命”这种意识,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医院的一种经营信条,成为广大医护人员的共识。从战略角度来看,医疗质量的确是医院的生命。那么如何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依法执业行医。健全和完善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在医疗质量管理中起着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医疗质量、防止差错的重要作用。从实际出发,对原有的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及时补充和完善,其中主要有三级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医疗质量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来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达到提高医疗技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实施优质经营战略的目的;(2)要建立激励运行机制。目前医院对人才使用很多,培养不够,有的医院重视了培养又缺乏生活方面的关心,这些都影响了人才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建立“激励、培养、使用、关心”的运行机制,把四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合力,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鼓励;对不思进取、不务正业的人员不予聘任,做到奖罚分明;(3)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医院因病人而存在,病人就是医院的顾客。随着医疗服务市场新格局逐步形成,病人不仅会选医生,还会选择医院。过去,如果问医院的管理者,是不是病人对他们最重要,一部分人的答案是肯定的;现在如果去问同样的问题,大部分人的答案是肯定的;不久的将来再问这个问题,所有的人答案是肯定的。病人满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是病人的需求被满足的愉悦感。
6 树立优质经营战略是医院营销成功的保障
1.前言
1993年,我国开始了城市职工医疗保险改革试点。1998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全国各地以“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为原则加紧筹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体系。西安市于1999年初着手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各项准备工作,在广泛调研测算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1999年10月1日正式出台了《西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和《西安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经过几年多的发展,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一是建立了西安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先后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大额补助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离退休医疗保障;同时针对困难群体出台了困难企业医疗保险,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办法,初步建立了西安市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成立了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二是逐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参保单位逐步由机关、事业单位扩展到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困难企业,参保群体由在职职工,退休职工扩大到离休人员、下岗职工和社会流动人员。三是基金征收稳步推进,截至2004年,参保单位达到4300余户,参保职工总数达124万人,占应参保人数的77.5%。可以说是总体情况较好。
2.支出影响因素
2.1参保率低
愿意参保而且有支付能力者主要是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职员和效益较好的国营、集体企业的在职职工,而私营、三资企业的职工、个体工商户和城镇居民参保率很低。原享受公费的在读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享受部分劳保医疗保障待遇的职工直系亲属均未纳入现行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再者,对困难期企业职工与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设置较高障碍,使得较大一部分应参保的人员流落在体制之外,使保险基金的积累性减弱,支出受到威胁。
2.2老龄化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也加重了社会经济的负担,带来了医疗费用高速增长的隐忧,老龄人群随着身体抵抗力的不断下降,身体状况相对较差,属于慢性病和危重病高发率人群。据卫生部调查,老年人发病率比青年人要高3~4倍,住院率高2倍。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率为71.4%,有42%的老年人患有2种以上疾病。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医疗费用消耗也将大幅度增长。
西安市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筹资方式是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缴费,前者缴费率为职工工资总额的7%,职工个人缴费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离退休人员不再负担医疗保险费,仅缴大额统筹8元的2%即1.6元(企业缴纳8%即6.4元),由于老龄化的进程的加快,使得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比例,即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口的系数(负担系数)上升。西安市截至2004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为52.2万人,退休职工为29.3万人(本处涉及数据仅限西安市内,不包括区县)。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比例已达1.8∶1,小于全国水平2.4∶1,西安市2004年新参保单位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比例降低为1.5∶1,对退休职工医疗负担更重一些,使得统筹基金结余逐年下降,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统筹基金会将会出险。(当然,统筹基金支出的逐年增长,也与其他各类住院病人的增加,医院、参保人的败德行为有很大关系,文章会另外有所讨论。)
这表明,西安市一方面提供医疗保险基金的缴费人数相对于使用这笔资金的人数在减少,另一方面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却在迅速扩大。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原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基金的积累与沉淀,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有规定,退休人员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没有外来基金注入,仅靠当期在职职工的医疗保险基金来平衡。对于在实行新制度时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他们所需的医疗保险基金就构成一笔“隐性债务”。在没有其他渠道的资金解决“老人”医疗保险“隐性债务”的前提下,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医疗保险筹资的有限性与使用的相对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给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压力。
2.3利益驱动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它的管理难度就在于统筹管理基金使用的弹性较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统筹基金的流失与浪费,年人均住院人数的医疗费过快上涨,正是统筹基金流失迅速加快的一大症状,这一症状来源于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两个因素,即利益驱动因素和道德行为下降因素。
与其他市场相比较,医疗保险市场的供求关系比较复杂,在医疗保险市场上交易主体有三个(图1):医疗保险的供给方(即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保险的被保险方(即医疗保险的消费者,也是接受医疗服务的消费者或患者),所以,医疗保险市场上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市场,即保险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图2)。被保险人无论在保险市场或是医疗服务市场都是属于需求方,而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在不同的市场上其主体的属性是不同的,在保险市场上,保险机构是供给方,医疗服务机构和患者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其属性偏向需求方;而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医疗服务机构是供给方,保险机构则是需求方的付款人,所以其属性偏向需求方。加之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和消费者三方之间信息严重的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很高,医疗保险市场存在着这么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西安市的医疗保险市场也不例外,同样具有以上的特点与属性。
从保险市场分析,由于医疗保险机构难以对疾病事件进行完全的了解和控制,所以,医疗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受患者、医疗机构医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与未得到医疗保险的个人相比,被保险人更倾向于获取医疗服务,从而增加医疗消费的概率;(2)一旦发生医疗服务交易,医患双方普遍存在“多多益善”的消费动机,从造成过度消费。因为医疗交易的费用是由保险人支付,被保险人无须为医疗消费付款,或付出的费用远低于获得服务的全部成本,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就会大于他们的实际需要,这是因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下降,需求上升。而对医方来说,其医疗服务的供给并未受到其购买者支付能力的约束,因此为了增加自身的收益,随意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为患者提供非必要的、过度的服务就成为必然。医患双方过度消费的偏好,很容易产生由道德风险引致的扩张性需求,必然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和医疗资源的浪费,从而增加保险机构的医疗费用赔偿支出。从医疗市场上分析,由于医疗服务产品的特殊性,使得供给方(医疗服务机构)在交易中占有绝对优势,居于支配地位。因为医疗服务是一种投入,产出是患者治疗后的健康状况,投入可以用医疗费用支出计算,但产出的“健康”标准却很难界定和度量,所以对“健康”的边际收益很难估算。况且一种疾病有着多种治疗方案,不同的医生在采取何种治疗方案上会有不同的意见,加之患者极度缺乏医疗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所以很难对医疗服务的必要性与价格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只能被动的按照医生的要求和建议进行购买和消费。这种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地位的不平等,加剧了医疗市场价格的扭曲,并且很容易产生由过度供给引致的扩张性需求。
就西安市来说,目前采取的是定额结算办法,即根据西安市的医疗消费水平制定一个合理的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标准,参保者就诊时,无论实际花费的高低,均按平均费用与定点医院结算,这会刺激医疗服务提供人提高服务效率,减少费用支出,也可保证医疗质量。按照“大数法则”,只要标准制定合理,总的实际平均费用水平应该与平均费率接近。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医院事先知道平均费用水平,在提供服务时会尽量将每次费用标准控制在标准以内,以获得超过实际医疗费用的补偿,从而会出现分解诊次,分次住院的现象,表现为三级医院为了减轻压力,分解定额,重病人反复办理出入院手续或院内转科,增加住院人次,二级以下医院降低入院标准,诱导病人住院,尤其是一些长期患慢性病的可以门诊治疗而收治住院。而参保人员考虑到自己的健康问题,以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对医疗机构的做法也乐于接受。老龄化加上这种定额结算方式(易产生道德风险),使得统筹基金支出过快增长,住院病人迅速增加,2003年医保病人为40821人,住院率为5.5%,2004年住院病人为60573人,比上年增加19752人,住院率上涨到7.4%,增长了1.9%,住院率已经接近政策设计的警戒线8%。
2.4监管力度不够
西安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具有一整套管理体系,但是,医保经办中心受到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医疗保险监管设备配备不齐,又缺乏专门的监管队伍,对基金的监管、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对参保病人的监管,都显得很无力。
医保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
西安市医疗保险制度推行正在逐步深入,医疗保险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由于基金缺乏,自2000年建设以来迟迟不能完工交付使用,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人力不足、矛盾突出,医疗保险管理措施落后难以到位,个别定点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严格执行医疗保险政策,降低了参保职工医疗服务质量。
3.促进健康支出的宏观性措施
3.1积极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
在医疗保险的扩面上,关键是观念要转变,思路要放宽,政策要灵活。在观念上,要改变过去传统上“机关、国有和集体”的思想。城镇的所有从业人员都属于扩面对象;在思路上,要从国有单位转向多种所有制单位,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从效益好的单位转向有部分交费能力的困难企业,这一思路西安市早已具备,但在具体实施方面还是不够灵活,今后在政策上应提供多种缴费与保障模式,使企业按能力选择。使得医疗保险基金制出有一个雄厚的基础。
3.2强化管理,堵塞医疗保险基金流失的漏洞
制度的好坏,关键在于加强管理,管理不好,制度再好也没有用。因此,应通过建立健全基础工作资料,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核算和支出管理来防止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失。
3.2.1加强医疗保险基金核算的管理。医疗保险基金的核算要执行社会保险财务、会计制度,并要加强日常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尤其要建立健全与财务部门的对账制度,通过对账,及时发生问题及时纠正,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双向”监督机制,防止发生医疗保险基金的挤占挪用现象。
3.2.2严格基金支出管理,规范基金支出行为。一是严格按医疗保险政策法规的规定支付医疗保险基金;二是完善和健全医疗监督管理机制,即不仅要对现行医疗监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的措施,尽可能堵塞产生医疗违规行为的漏洞,而且要加大医疗监督检查的力度,规范医疗监督检查的行为。三是加强审计监督,定期不定期对基金收入、支出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2.3健全医疗保险费的基础资料的管理。医疗保险费的基础资料是“基石”,管理的好坏对医疗保险费的征缴影响很大,也是分析工作的“原料”。因此,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医疗保险机构和单位的双向基础资料管理机制,实行动态的强化管理;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起医疗保险网络,提高医疗保险费征缴、核算和管理的工作效率。
3.3重保健抓预防,增强参保职工身体健康,减少疾病风险
据测算,一种疾病的治疗费至少是预防费用的64倍。社会医疗保险的宗旨和目标与大卫生观是一致的,投保人在患病后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保障外,在为患病是要加强预防保健。整个人群健康素质提高了,发病率就会降下来,医疗费用自然会节约。因此,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改变过去“重治轻防”的传统模式和观念,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措施,重视广大职工的日常预防保健工作,把保证职工的身体健康、预防为主的工作做在先,做在前,用较少的成本保证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平均.西安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操作全书.西安市劳动局,2002.6.
[2]西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西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指南,2002.7.
[3]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西安市医疗保险工作情况,2003.4.30.
[4]仇雨临、孙树涵.医疗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57-180.
[5]王正斌,刘慧侠.多层次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发展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2),25-30.
[6]仇雨林.基本医疗保险应正视人口老龄化.中国社会保障,2005,(1),27-28.
[7]叶艳,顾成瑶.医保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中国社会保障,2004,(6),40-41.
现代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科学的飞速发展及现代医院管理的不断拓宽与走向市场,医院管理信息已成为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医疗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信息的基础与关键。医院管理者的水平高低,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他们掌握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医院的管理者通过对诸多统计信息的分析,来确定和调整医院的发展方向,可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使医院在现代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处于新形势下的医院要强化经营管理,促进自我生存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功能,有效开发和利用统计信息,使其在医疗管理行为中发挥较好的引导作用。
1医院统计信息是科学管理医疗工作的依据
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必须掌握:
(1)本院在国内、省内、市内所处的地位、所辖区域人群的健康状态和疾病分类结构及变化趋势;高效、经济、适宜的预防、诊断和保健措施,以确定重点学科和重点科室的建设,增强对高危人群、高发、疑难疾病的投入,适应就诊病人需要,这样既可以创造社会效益,也可为医院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了解本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卫生资源的分布利用情况,掌握本地区主要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及就医人员结构,这是医院科学管理和正确决策的主要依据,是医院编制单位业务建设规划,并解决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设备配置技术引进等问题的依据。而只有通过对医院统计信息的分析才能得到这些相关信息。因此,把医院统计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可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
2医院统计信息是医院制定量化管理的数据资源保证
现代化医院离不开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医院统计信息能够迅速反映医院管理的动态变化指标和历史全貌,为制定医院量化管理指标和计划监控方案的实施过程,总结项目工作经验教训,提供可靠的、权威的数据资源保证。
所谓量化管理是将医院各种业务活动,用定量指标来进行控制和制约。医院应对每个科室要完成的业务指标和经济指标以及德、能、勤、绩等进行量化。如果完不成所规定的经济指标和业务指标或得不到相应的分值,就会在个人所得收入中给予一定的扣除;如果各项指标均完成得较好或者得到的分值比较高,则各科室主任可得到院长的奖励,职工可以得到奖金。这样不仅能克服医院的短期行为,还能广泛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做到医院既有短期计划又有长期目标,使医院真正能沿着惯性轨道正常、持续发展。
3注意统计信息,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医院管理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的高低,是关系医院生成与发展的头等大事。利用医院统计信息资料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根据医院制定的总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平均病床工作日、治疗有效率、平均住院日等质量指标分解到科室,医院定期通报、分析各科质量指标完成情况,并可根据年终统计结果进行考核,与科室经济利益挂钩。通过统计信息进行终末质控和环节质控,确保医疗质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4通过统计信息,准确把握医疗服务市场
按常规医疗统计方法,对医院历年病人来源状况做出详细调查,根据这个调查资料可对医疗市场现有和未来的相关因素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按照人群健康,消费习惯和就医行为的差异,将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按其需求的项目、档次、价格等化分成若干区域和方面,进行市场分析,从而发现潜在市场,采取相应措施,锁定医院的服务半径和目标市场,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推算掌握疾患人群、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市场。
5利用医疗统计信息,促进病案书写质量提高
病案是以文字形式记录患者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治疗诊断、治疗的医疗文书,是科、教、研、防等的宝贵信息资源。因此,病案书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各科室各项工作指标的统计和医疗统计数据质量,影响ICD编码。倘如由于医务人员在病案方面的疏忽,不仅影响疾病编码的准确性,还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
6做好医院信息工作的几点措施
医院统计信息从数量上客观、真实地反映医院在医疗、医技、后勤、图书、人员、设备、建筑、财务和疾病等各方面的活动过程,是领导评价、总结工作、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和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管理、监测各项活动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资源,统计信息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医院质量管理决策的成败,由此保证信息质量的准确、完整、无误是统计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因此,为了认真做好医院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健全医院信息网络。医院应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健全医院信息网络,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2)健全信息统计管理制度。一是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统计法》,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制定出同本医院工作相适应的《医院统计工作制度》;二是健全原始数据核对制度和方法,确保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三是有效地建立信息定期反馈制度,把信息数据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决策管理上来。
(3)提高信息统计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为信息统计,不仅是对档案资料进行统计,还需通过对统计信息的汇总、分析,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加强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工作。因此,现代化医院要求信息统计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具有医疗卫生和专业统计两方面的知识。要有对工作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实事求是、扎扎实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仅要在加强统计业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丰富、广搏、多学科知识,较高的政策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开拓创新精神,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显露出的新苗头、新矛盾,捕捉时机,不局限模式、时间等外在因素,及时、准确、迅速地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预测,才能适应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在现代化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公明,王邹平,耿丽.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的功能与管理[J].中国医院统计,2004,11(3):266
[2]戴瑞珍,李实,谭礼萍,信息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统计,2005,3(1):60
[3]于承浩,张晓婧,张爱硪.统计信息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统计,2002,9(2):99
引言
我国老龄化加剧,空巢老人比例增加。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突发病症时老年患者往往失去最佳抢救时间,最终造成遗憾。由此,实现远程实时监控的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需求量会不断增加。SQS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搜集老年患者身体健康数据,并实现与手机APP端,社区医院端数据互联共享,让社区医院提高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的掌握程度,让儿女可以实时了解到老人的身体状况。突况时,可以快速有效的实现一键急救功能,为生命安全增填保障。
1 项目定义
在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超过2.7亿人,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心脑血管疾病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家人无法及时了解到亲属的病情,对专业的检查数据不能解读。然而,心脑血管疾病黄金抢救时间也仅仅只有4分钟,突况时,由于患者表述不清或者未能拨打急救电话,导致急救延迟,危及生命。
移动医疗的话题在近年来被炒的越来越热,很多公司都纷纷进入这个领域。原因是:这个产业体量很大,在中国医疗服务大概是2万亿-3万亿人民币的规模,占GDP5%~6%的比例左右。根据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达到125.3亿元。按照GSM对移动医疗行业测算标准,医疗设备厂商和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占比约39.83%。预计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便携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
从用户群体上讲,今天我们也能感受到,在医疗服务市场,健康管理的市场的主体消费人群和消费需求正在形成。年轻人未来也将越来越无力承担家中老人突然生病带来的巨大经济成本压力和生活秩序的混乱,而患病老年群体也越来越希望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的病情,并且他们会对疾病前兆判断的工具和服务,形成越来越强的依赖。
目前,在健康医疗领域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及时发现和预警身体的健康异常。传统情况下,会通过年度的体检来实现这一要求。但是,体检时间跨度大,地域的覆盖能力不足,人们纷纷把眼光转移到可穿戴式设备上,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患者身体数据的监测、传输。但是,市场上大多数的可监测穿戴产品并不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产品SQS应运而生,SQS是一款主打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在突发状况时,进行一键急救的软硬件结合产品。
2 用户研究
首先,我们将我们的用户群进行了分类。但在查阅资料,走访调研中我们还发现,部分老年人患者在平时处理一些简单的健康问题时也不一定就直接选择公立医院,有时也会选择距离较近的社区医院。社区医院虽然医疗资源不如公立大医院丰富,但足以帮助患者解决小的就医问题,它设立的本身也是为了缓解公立医院的就医压力。所以,我们将用户群体分为了四类: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患者家属、社区医院、急救中心。
针对这四类用户,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现状:(1)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有突发疾病隐患,不能解读自己身体疾病数据,子女不能长期在身边陪伴;(2)患者家属:不了解父母身体健康具体情况,对急救流程不了解,遇到突况不能及时赶到患者身边对患者施救;(3)社区医院:离患者距离较近,医疗资源设备有限,与周边患者互相信任度不够深;(4)急救中心:时间紧、任务重。
根据现状我们进行了实地的问卷调研、访谈调研总结了以下痛点:(1)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时需要及时的救助,发病严重时可能无法自行通知急救中心和家属,地理位置描述不清耽误救援时间,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无法解读自己的疾病数据;(2)患者家属:家属无法实时了解患者情况,没有办法再患者突然发病时提供帮助;(3)社区医院:就医群体主要是老年人,大多是小病,社区医院患者较少服务范围小,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病情提供好的建议,与患者居住距离近可以提供一些急救服务;(4)急救医院:主要负责院前抢救,急救路线不够通畅。
3 市场分析
针对SQS的用户群体我们进行了小范围市场调查。其中,在对老年人群体的调查中,对穿戴设备的认知度及了解途径显示,在样本中有32.1%的人知道穿戴设备,而了解途径通过互联网的人数最多。老年人群体对医疗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度不高,大多数用户是通过网络了解到可穿戴设备。相比业界,目前对可穿戴设备概念的热捧,可穿戴设备厂商对消费者的宣传推广较为薄弱。用户真正能体验到的可穿戴设备屈指可数,大多停留在概念阶段,医疗可穿戴设备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调查表明,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是老年人购买医疗可穿戴设备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可见,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需从产品功能性上发力,注重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差异性。同时也不能忽略价格、款式等其他因素。大多数老人会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选择购买医疗可穿戴设备。老人对产品的接受程度较高,主要是方便,快捷,使用简单,但在购买上,更注重医生的意见和价格。而作为家属,用户对现有app端下载和使用的还不多,但是大多数人对其有多了解。社区医院方面社区医生对医患监测平台的了解和使用程度不高,但是在访谈中社区医生提到一些大医院医生使用短信电话方式监测病人病情。
4 SQS产品概念设计
我们的用户群体有患者、家属、社区医院、急救中心四类,所以,我们分别进行了平台端设计。
(1)心脑血管疾病患者――SQS手环穿戴端。就我们对国内外市场上现有可穿戴设备进行调查,目前主要有五种针对心脑血管方面的可穿戴设备,像是:”美国产ZIO Patvh、台湾产Phyode W Me以及WCD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并不全部具备外形小巧,使用方便的特点,也并不完全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另外,这些设备只能让患者自己或是医生监测到身体信息,不能提供突况下的更多服务。
SQS产品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设计了手环并重新定义了手环的功能,它具有一键式救助、实时监控患者体温、血糖、心率和GPRS定位三大功能。手环可监测的实时数据发送给家属和社区医院。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患者也可通过手环上的一键求救按钮,发送紧急求救信息给急救中心,同时自备GPRS功能帮助急救中心更清楚地确定患者的位置。SQS手环外形小巧,信息收集方法简单易行。由于采用多种传感器设备,数据的测量和传输精准,测量的心率,血糖,体温也是临床医生需要的重要数据,通过传输实时数据实现手环和app互联。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来说,SQS操作也更容易上手,让老年人也可以通过使用智能互联网产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对他们来说SQS是一份生命安全保障,它快捷而有效的一键急救功能,让老人用得安心,放心。
(2)患者家属――app端。目前国内医疗类APP还是起始阶段,app功能和服务主要是提供查询、咨询、医院挂号等,并且通过亲身使用现有app体验,我们发现它们并不能真正有效的帮助患者解决自身问题。我们设计的SQS产品app端能够实时清晰的反映家属的身体情况,让患者家属通过移动端的数据传输就能及时了解到患者信息,随时随地查看病患状态。并在突况下定位到患者的地点,方便家属及时做出反应,同时也可通过健康日历来查阅往日数据。同时这些数据的记录也能方便医生对患者病情的了解。对于子女来说,有了SQS,只需安装与SQS设备配套的APP,就可以在他们忙碌的工作中,建立一个快速了解患者身体状况的通道,实时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对他们来说,SQS是一款带感情的产品是一种对患者的关心与关爱,弥补了子女对于不能实时陪伴患者身边的缺憾,也让生命安全多了一层保障。
(3)社区医院――社区医院专用平台端。SQS的社区医院平台用于社区医生监测患者信息,对用户和医院意义重大。社区医院平台能让社区医生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健康提醒,同时为人力物力和资源相对不足的社区医院提供快速,低成本的信息服务,实现患者身体情况信息的互通,增加社区医院的利用率。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医院的信任程度,社区医院也可以根据数据为居民做一些简单的开药治疗,从而减轻大医院负担,为社区医院自身带来一定收益。
(4)急救中心――急救中心专用平台端。SQS急救中心平台能够清晰快捷地为急救中心提供定位和实时身体数据的服务,减少急救中心在接受被急救者信息时,因病情严重不能求救等问题,做到120急救电话通讯率百分之百,缩短快速反应时间。一方面通过该平台,调度员应用电脑屏幕上的地址信息,和患者身体指数能迅速精确掌握呼救人的所在地址,在下达指令时能清晰明确的表达位置及患者身体指数,让急救人员了解患者第一手信息提高急救效率。SQS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搜集老年患者身体健康数据,并实现与手机APP端,社区医院端数据互联共享,让社区医院提高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的掌握程度,让儿女可以实时了解到老人的身体状况。突况时,可以快速有效的实现一键急救功能,为生命安全增填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涛,田桂杰等主编.《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杂志》2007年01期《体温与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关系的研究》.
[2]王愉著.互联网产品视觉设计――风格篇.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