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安全管理研究

安全管理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1 09:24: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安全管理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安全管理研究

篇1

一、序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全面进步,网络作为人们通用的信息传播工具,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平台,为世界各地的网民们提供了大量的空间、充足的信息资源和通畅的交流渠道。医院作为重要的学术研究基地和治病救人的专业机构,由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对信息化建设对医院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表现在科研思想、诊治模式、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模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医院网络安全状况不佳的后果,如何进行医院网络安全管理,成为各个医院都面临的并且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客观、全面、科学地分析医院网络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网络安全管理解决方案,是各个医院网络安全管理健康发展的方向。

二、医院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

2.1 提高对医院网络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提高对医院网络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加强医院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医院领导班子必须给予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以高度的的重视,加大投入,及时更新网络安全管理设备,完备硬件设施,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选派配备责任心强、网络应用技术熟练的人员,建立健全医院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根据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行情况,建立健全网略安全规章制度,从容应对网络危机,充分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的作用。

2.2 定期做好医院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的维护和保养

定期做好医院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的维护和保养是加强医院网络安全管理在技术装备及工具方面的重要措施。在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装备和工具的管理过程中,要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维护,确保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运转顺畅,特别是备份、系统恢复等工具及网络安全工具等核心工具的维护和保养。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必须配备先进的备份、系统恢复技术和工具及先进的网络安全产品,这些先进的工具和产品属于保证网络安全系统正常运行的核心,保养和维护工作尤为重要。及时进行调整才能物尽其用,确保医院网络的安全。设备的环境卫生及使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这些技术工具的使用效果。因此,要保持这些装备的通风散热,减少设备的开关次数,定期进行清洁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经常查看网络安全工具应用软件的设置是否同原装时保持齐全,及时清理垃圾文件,整理碎片,及时清除网络安全工具上的积尘,用吹气球或电吹风吹去灰尘。定期检查扩充插槽、各种插头、内存插槽及所有插卡的接触,经常对网络安全工具进行自我维护,确保网络安全工具的正常运行等等。

2.3 运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快速清除

运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快速清除是加强医院网络安全管理的关键措施。威胁医院网络安全的隐患主要是网络系统内部的漏洞、黑客攻击、计算机网络病毒等方面。因此,要确保网络信息的可靠和安全,就必须运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快速清除。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机制采取恰当的安全策略,配备先进的备份、系统恢复技术和工具及先进的网络安全产品,堵塞来自系统内部的各个操作系统的漏洞。系统漏洞是“引狼入室”的重要原因,所以,及时堵塞各个操作系统的漏洞非常必要,先进的技术和工具有利于及时监测并发现各个操作系统存在的漏洞,快速下载补丁并安装。以此来保护医院网络系统的安全。其次,要建立医院网络的防火墙系统,在医院网络与不可信网络之间竖起一道安全屏障,全面保护医院网络的资源和内网的安全,对进出医院网络的访问和服务进行审计和控制。主要应当建立应用级防火墙,为医院网络提供最高级别的安全控制和防护。第三,要建立黑客入侵检测系统,适时进行黑客入侵检测,及时捕获网络传输的数据,检查是否有可疑活动及黑客入侵的可能。

三 结论

总之,在因特网日益发达、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各个医院必须立足于本院实际,认真分析制约医院网络安全的障碍因素,切实转变网络安全管理观念,按照网络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制定好本医院的网络安全管理发展规划,不断提高网络技术装备的整体利用水平,逐步建立健全推动网络安全管理健康发展的规章制度,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坚决突破制约各个医院网络安全管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医院信息化的技术的广泛采用及发挥重要作用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平波,《基于医院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年第26期。

[2] 周爽,《谈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J],《科技风》,2010年第6期。

篇2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7-6080-03

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社会发展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一方面信息化成果已成为社会的重要资源,在政治、经济、国防、教育、科技、生活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带来的信息安全事件、事故层出不穷,信息安全问题与矛盾日益突出。信息安全工程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的、综合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其包括关键基础设施及硬件安全、运行安全、软件安全、通信安全、人员安全、传输安全、网络安全、人员安全等。组织要实现信息安全目标,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信息安全管理与技术有机结合的安全防范体系。信息安全管理包括制定信息安全策略(包括计划、程序、流程与记录等)、风险评估、控制目标的选择、控制措施的实施以及信息安全管理测评等。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无法度量就无法管理”[1],强调了测量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意义,信息安全管理同样也离不开测评。如何对信息安全管理有效性等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的结果对组织信息安全管理情况进行评价并进一步指导信息安全管理,提高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目前已经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2]。

信息安全管理测评是组织围绕信息化持续发展与信息安全保障的现状和未来综合能力的反映,不仅是对过去和现在的能力展现,而且为未来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在我国,目前关于信息安全管理测评研究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一套可供使用的信息安全测评体系标准、方法等。因此,开展信息安全管理测评研究,对组织信息化建设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意义。

1 信息安全管理测评发展综述与需求

关于信息安全测评,美国早在2002年通过的《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案》中就要求各机构每年必须对其信息安全实践进行独立测评,以确认其有效性。这种测评主要包括对管理、运行和技术三要素的控制和测试,其频率视风险情况而定,但不能少于每年一次。在独立评价的基础上,联邦管理与预算局应向国会上报评价汇总结果;而联邦审计署则需要周期性地评价并向国会汇报各机构信息安全策略和实践的有效性以及相关要求的执行情况。

2003年7月,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了NIST SP 800-55《信息技术系统安全测量指南》,其包括以下内容[3]:

1) 角色和职责:介绍发展和执行信息安全测量的主要任务和职责。

2) 信息安全测量背景:介绍测量定义、进行信息安全测量的好处、测量类型、几种可以进行信息安全测量的控制、成功测量的重要因素、测量对管理、报告和决策的作用。

3) 测量发展和执行过程:介绍用于信息安全测量发展的方法。

4) 测量项目执行:讨论可以影响安全测量项目的技术执行的各种因素。

5) 以附件的形式给出的16种测量的模板。

2004年11月17日,美国的企业信息安全工作组(Corporate Information Security Working Group,CISWG)了CISWG CS1/05-0079《带有支撑管理测量的信息安全计划要素》[4],200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 SC27)提出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s,ISMS)的系列标准——ISO27000系列。2005年1月10日又了修订版,并作为针对ISO/IEC 2nd WD27004 的贡献文档提交给ISO/IEC JTC1 SC27,该文档是根据CISWG的最佳实践和测量小组的报告改编。

2005年8月31日,美国国际系统安全工程协会(International System Security Engineering Association,ISSEA)针对ISO/IEC 2nd WD 27004向ISO/IEC JTC1 SC27提交了题为“ISSEA Contribution Background”[5](ISSEA测量的贡献背景)和“ISSEA Metrics”[6](ISSEA测量)两个贡献文档。

200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了ISO/IEC 27004:2009(信息技术一安全技术一信息安全管理测量)标准,为如何建立及测量ISMS及其控制措施提供了指导性建议[7]。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组织对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重视程度的日益增强,不少组织都依据标准GB/T 22081-2008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ISMS来保护组织的重要信息资产,但是体系建立起来了,不少管理者都对ISMS的运行效果极其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持怀疑的态度。故此组织很有必要建立一套相应的测评方法来全面的对ISMS的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进一步提升ISMS的执行力。该文研究的信息安全管理测评将为确定ISMS的实现目标,衡量ISMS执行的效力和效率提供一些思想、方法,其结果具有客观的可比性,还可以作为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安全投入优化和安全实现变更的客观依据,有助于降低安全风险,减少安全事件的概率和影响,改进安全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率或降低其成本。

2 信息安全管理测评研究内容

信息安全管理测评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是信息安全管理测量与评价的综合。信息安全管理测量的结果是信息安全绩效评价的依据。信息安全管理测量比较具体,信息安全管理评价则通过具体来反映宏观。

2.1 信息安全管理测评要素及其框架

信息安全管理测评要素包括:测评实体及其属性、基础测评方式、基础测评变量、导出测评制式、导出测评变量、测评方法、测评基线、测评函数、分析模型、指示器、决策准则、测评需求和可测评概念等,其框架如图3.1信息安全测评框架所示,包括:基于什么样的需求来测评(即测评需求),对什么进行测评(即实体及其属性),用什么指标体系来测评(包括测评制式、测评变量和测评尺度),用什么方法来测评(即测评方法),用什么函数来计算测评结果(即测评函数),用什么模型来分析测评结果(即分析模型),用什么方式来使分析结果能够辅助决策(即指示器)等问题。

信息需求是测评需求方提出的对测评结果信息的需求。信息需求源自于组织的使命和业务目标,与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诉求密切相关。指示器的生成和分析模型的选择是以信息需求为导向的。

决策准则是一种决定下一步行为的阈值。他有助于解释测评的结果。决策准则可能出自或基于对预期行为在概念上的理解和判断。决策准则可以从历史数据、计划和探索中导出,或作为统计控制限度或统计信心限度计算出来。

可测评概念是实体属性与信息需求之间的抽象关系,体现将可测评属性关联到信息需求以及如何关联的思想。可测评概念的例子有生产力、质量、风险、绩效、能力、成熟度和客户价值等。实体是能通过测评属性描述的对象。一个实体是测评其属性的一个对象,例如,过程、产品、系统、项目或资源。一个实体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满足信息需求的属性。实践中,一个实体可被归类于多个上述类别。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是无形的。信息安全管理测评的实体包括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所有的控制项(信息安全管理测评要素)。属性是实体可测评的、物理的或抽象的性质。一个属性是能被人或自动手段定量或定性区分的一个实体的某一特性或特征。一个实体可能有多个属性,其中只有一些可能对测评有价值。测评模型实例化的第一步是选择与信息需求最相关的属性。一个给定属性可能被结合到支持不同信息需求的多个测评构造中。信息安全管理测评主要测评的是每一项控制措施的属性(信息安全管理测评指标)。

测评是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信息安全管理测评是确定控制项的每一个具体指标的一组操作,可以有多种测评方法。基础测评是依照属性和定量方法而定义的测评方法,是用来直接测评某一属性的,是根据属性和量化他的方法来定义,他捕获单独属性的信息,其功能独立于其他测评。信息安全管理基础测评是对于控制项的指标可以直接测评出来的量。导出测评是通过测评其他属性来间接地测评某一属性的测评,是根据属性之间的关系来定义,他捕获多个属性或多个实体的相同属性的信息,其功能依赖于基础测评的,是两个或更多基础测评值得函数。

测评尺度是一组连续或离散的数字量值(如小数/百分比/自然数等)或离散的可数量值(如高/中/低/等)。测评尺度是规范测评变量取值的类型和范围。测评方法将所测评属性的量级影射到一个测评尺度上的量值后赋给测评变量。

测评尺度根据尺度上量值之间关系的性质分为四种类型:

名义(Nominal) :测评值是直呼其名。

序数(Ordinal) :测评值是有等级的。

间隔(Interval) :测评值是等距离的,对应于属性的等量,不可能是零值。

比率(Ratio) :测评值是等距离的,对应于属性的等量,无该属性为零值。

测评单位是作为惯例定义和被广泛接受的一个特定量。他被用作比较相同种类量值的基准,以表达他们相对于此量的量级。只有用相同测评单位表达的量值才能直接比较。测评单位的例子有公尺、公斤和小时等。

测评函数是将两个或更多测评变量结合成导出测评变量的算法。导出测评变量的尺度和单位依赖于作为函数输入的测评变量的尺度和单位以及他们通过函数结合的运算方式。分析模型是将一个或多个测评变量转化为指示器的算法。他是基于对测评变量和/或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表现之间的预期关系的理解或假设。分析模型产生与信息需求相关的评估或评价。测评方法和测评尺度影响分析模型的选择。

测评计划定义了测评实施的目标、方法、步骤和资源。测评频率是测评计划的执行频率。测评计划应按规定的频度定期地或在必要的时候不定期地执行。定期执行的规定频度应建立在信息效益的需求与获得他的成本之间的折中,可以是每周、每月、每季度或每年等。不定期执行的必要时候包括ISMS初始规划和实施以及ISMS本身或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2.2 信息安全管理测评量表体系

任何测评都必须具备参照点、单位和量表三个要素。信息安全测评指标体系是信息安全测评的基础,是对指定属性的评价,这些属性与测评需求方的信息保障需求相关联,对他们进行评价为测评需求方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其总是以满足其信息保障需求和方便易理解的方式呈现给测评需求方的。标准GB/T 22081-2008是进行信息安全管理所参照的标准,其从信息安全方针、信息安全组织、法律法规符合性等11个方面,提出了133个控制措施供使用者在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控制措施来加强信息安全管理。该标准所提供的控制措施基本能覆盖信息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测评指标体系的实践中,通常以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作为指标,建立预选指标集,通过对预选指标集的分析,采用专家咨询的方式筛选出能全面反映信息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具体指标。

3 信息安全管理测评方法探讨

测评方法通常影响到用于给定属性的测评尺度类型。例如,主观测评方法通常只支持序数或名义类型的测评尺度。测评方法是使用指定的测评制式量化属性的操作逻辑序列。操作可能包括计算发生次数或观察经过时间等。同样的测评方法可能适用于多个属性。然而,每一个属性和测评方法的独特结合产生一个不同的基础测评。测评方法可能采用多种方式实现。测评规程描述给定机构背景下测评方法的特定实现。

测评方法根据量化属性的操作性质分为两种类型:

主观:含有人为判断的量化。

客观:基于数字规则(如计数)的量化。这些规则可能通过人或自动手段来实现。

测评方法的可能例子有:调查观察、问卷、知识评估、视察、再执行、系统咨询、测试(相关技术有设计测试和操作有效性测试等)、统计(相关技术有描述统计、假设检验、测评分析、过程能力分析、回归分析、可靠性分析、取样、模拟、统计过程控制(SPC,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图和时序分析等)。

4 结束语

当前,信息安全领域的测评研究多侧重于对技术产品、系统性能等方面的测评,其中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可通过对重要信息资产面临的风险、脆弱性的评价掌握组织的信息安全状况;信息安全审计则只是对信息安全相关行为和活动提供相关证据;而信息安全管理评审则是符合性审核,他们都不能对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以及信息安全管理中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做出评价。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测评,这将有助于了解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也能为组织信息安全管理过程的持续改进提供足够的帮助,达到更好地管理信息安全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闫世杰,闵乐泉,赵战生.信息安全管理测量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9,5:53.

[2] 朱英菊,陈长松.信息安全管理有效性的测量[J].信息网络安全,2009,1:87-88.

[3] Nist N. 800-55. security metrics guid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s[J]. NIST paper, 2003.

[4] CISWG CS1/05 -0079.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gram Elements with Supporting Management Metrics , Adapted from the report of the Best Practices and Metrics Teams , Corporate Information Security Working Group ( CISWG ) , 2004-11-17 ( Revised 2005-01-10 ).

篇3

安全生产管理对于能源企业特别是石油企业来说,都是永恒的主题。石油化工行业是国家能源的重点产业之一,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石油企业事故频发,对相关工作人员,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巨大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的安全投入不足,对石油安全重视程度不够。石油企业管理者应对企业的安全工作足够重视,建立“安全经济观”意识。

一、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石油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尽管石油企业的安全管理得到相关部门的广泛重视,严格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遵守国家关于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认真总结事故的经验教训,探求石油安全生产和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为此积累了大量的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的经验,但是在石油企业生产和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缺乏系统理论。西方的安全管理理论目前在我国石油企业广泛应用,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寥寥无几,这从大学安全工程教材中就可以看出。理论的缺乏导致石油企业安全管理主要依靠经验,缺乏系统理论支持。西方由于发展时间较长,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在管理理论上也已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总结了一系列系统的事故控制理论,如风险分析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单因素理论等,在这些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可以根据其现实情况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2.石油企业日常安全的执法检查力度不够。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事故频发的企业,并非缺乏好的政策支持,而只是各种相关政策和法规很难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落到实处。现在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在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已在安全生产、经营方面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数量也较多。《安全生产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安全法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相关部门开始注重安全生产的法制方面建设,也是石油行业职业从业人员盼望已久的结果,开创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安全法制体系。

3.石油企业的职工权利意识及安全生产意识较差。经研究发现,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企业的不安全状态所引起的。尤其是在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许多职工的生产环境非常险恶。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国际劳工组织所组织的研讨会上,根据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刘铁民所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出,报告中系统总结了安全生产重大伤亡事故发生的五个原因,是对现代化国家劳工行政一体化的任意践踏,而其中许多重大安全事故的最大受害人则是第三方即劳动者。

二、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的现实意义

安全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企业的整体形象,是企业振兴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1.从生产方式上讲,石油生产具有连续化、自动化的特点。

2.从工艺条件看,石油工业具有高温、高压或负压、深冷的特点,高压增加了可燃物料的活性,引起设备蠕变,低温会使物料冻结,造成管路堵塞或破裂。

3.从动力能源上看,石油生产具有火源、电源、热源交织使用的特点。

4.从设备装置看,石油生产设备大型化、立体化、集团化。

5.从原材料和产品的性质看,其大多数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

三、石油企业安全管理对策

1.建立安全教育体系。企业实施安全教育是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与安全操作技能,增强职工的自我保护、自我防范事故能力的最有效武器。应建立企业人事组织部门实施厂级,基层实施车间、班组级安全教育,安全管理部门监督实施效果的安全教育体系,安全教育应从提高员工安全素质角度出发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即安全态度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的教育培训。安全教育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安全活动形式、内容力求生动、活泼多样。车间、班组安全活动可以组织安全学习、开展安全知识竞赛,讨论分析事故案例,进行班组安全生产总结等,紧贴班组安全生产实际,做到有的放矢。

2.建立安全检查体系。企业坚持开展定期安全监督检查是促使规章制度贯彻落实的有力工具,企业应建立厂级月度(季度)综合检查,安全监督部门专项检查和车间周检(月检),班组、岗位每日自查的四级检查体系,编制体系、编制详细、可行的《安全检查表》指导安全监督检查工作,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检查,清除企业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做到检查要细致、全面、有实效。

3.建立安全考核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考核体系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责、权、利最有效的手段。企业应结合生产安全管理实际,制定详细、可行的《安全生产管理考核细则》,明确考核项目、考核内容、考核指标、考核期限和奖惩规定等细节,建立组织严密的考核体系并规范操作。即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厂处(公司)考核车间、车间考核班组考核、班组考核个人的自上而下的考核体系,将员工人个经济利益与班组安全考核切实挂起钩来,同时把安全业绩作为提升或任免管理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保证执行业绩考核的规范性、客观性、真实性,实现保进企业安全管理建设的目的。

四、结语

众所周知,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工作。所以单一的安全管理模式是远远不能够满足现在企业发展的需要的,综上所述,这就需要石油企业的领导和职工的高度重视与参预,采取综合性的管理方法与措施,从而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增强职工执行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安全生产直接关系着企业存亡和发展,关系着每一位员工的身心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安全保障,就根本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要走向市场争取理想的经济效益,生产经营就必须以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建立和保持适用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安全为前提。

参考文献:

[1]张志鸿,李俊庆,张成福.现代培训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

[2]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篇4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7-0040-02

我国安全管理体制明确规定,在建设系统建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开展建筑安全生产的行业管理工作,并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1 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施工现场存在如下的安全隐患:施工现场人员混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是易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在施工现场施工过程中,多工种、多工序易产生交叉施工作业,而个别施工人员由于文化知识层次低,安全意识淡薄,往往出现违章作业,冒险蛮干;或者在施工过程中,只考虑自己施工生产,不顾及周围其他人的生命安全,有些施工人员为了自己施工方便,随意拆改现场的防护设施,或者随便动用电气设施等,均易诱发事故的发生。

2 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1)工程各方没有履行相应责任。

有的建筑单位不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不按建设程序办事,将工程肢解发包,签订霸王合同,要求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造成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不足,严重削弱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防护能力,致使安全防护很难及时到位,再加上强行压缩合同工期导致的交叉施工和疲劳作业,最终酿成事故。一些监理单位没有严格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认真履行安全监理职责,只重视质量,不重视安全。一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或未能完全落实,目标管理不到位,没有相应的施工安全技术保障措施,缺乏安全技术,有的企业甚至把施工任务通过转包、违法分包或以挂靠的形式承包给一些根本不具备施工条件或缺乏相应资质的队伍和作业人员,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

(2)相关制度、法律不健全。

由于建筑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建设单位往往拒付施工企业安全措施费用。在工程造价中不考虑安全施工设施费用,施工单位为了揽到工程而委曲求全,一旦中标,用于安全生产的必要设备、器材、工具等无力购置,于是能省则省,导致施工现场十分混乱,这也大大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而我国法律跟不上形势发展,对安全事故查处不利。

(3)施工人员素质较低。

目前我国建筑从业人员多是农民工,这些农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农民转为工人,他们的知识结构、工作方式、习惯意识等,还不能适应建筑业的特殊工作条件和环境,他们普遍没有经过基本培训和教育,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从而容易导致自己或他人发生安全事故。

(4)安全资料管理有待规范。

安全资料收集整理中假资料很多,很多资料只是简单复印,或资料收集人代签字。检查资料时会发现,上面的“检查情况”栏中多是“符合要求,满足要求”等字样,而到底怎么样才“满足要求”,填报人不得而知。安全资料还容易出现有头无尾、前后不对应等现象。

3 加强安全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1)加强安全教育,大力弘扬建筑企业安全文化。

让每一个员工懂得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实现自己的安全行为责任,做到:其一,凡是进入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都必须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的学习,并进行严格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场;其二,对特种岗位作业人员一律凭劳动管理部门颁发的操作岗位证书上岗;其三,对进入施工现场持证的架子工必须定期进行体检;其四,对施工生产中违章指挥的管理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罚;其五,对施工生产中违章操作员工一律停工,并进行学习教育,写出检查,受到处罚后再上岗工作。施工企业应建立施工现场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和档案,明确教育岗位、教育人员、教育内容,安全教育内容必须具体而有针对性。

(2)通过科学技术投入,减少人为错误,预防事故。

①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改变传统落后的施工工艺,努力使建筑业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②解放生产力,变手工操作为机械作业,变高空作业为地面作业,减少不安全因素。

③运用人机工程学和安全心理学的科研成果,调整工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避免工人在情绪低落时出现失常行为。

(3)建立健全机构,保证安全监察。

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既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作保障,又要有可靠的安全机构和高素质的安全管理人员作保障。随着建筑企业安全资质和安全许可证工作的规范,许多企业开始设置专一的安全管理部门,按一定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并为安全管理人员提供了必须的资金保障。有了健全的机构人员和资金,才能使企业的安全管理做到上传下达,互不脱节,监管要求及时准确下达,现场的安全管理信息及时沟通,有效地促进了安全生产。

目前在施工生产中,从事安全管理监督工作的安全管理人员由两部分员工组成:一是有较多现场施工经验技术工人,他们施工经验丰富,善于发现问题,也敢于大胆解决问题,并能吃苦耐劳;另一部分是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能做好技术和质量管理,在施工生产实际中为安全生产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安全生产负起了很大的责任,在图纸会审,施工方案制定、施工措施审批、作业指导书的编制等工作中,都有从安全的源头把关,由这两部分人员组成的安全管理人员,要有机地结合,同时加强安全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施工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安全组织,安全意识,施工单位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手段,才能达到有效结果。我国安全管理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领导不重视,不愿为此花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安全管理流于形式。安全制度不完善,责任不到人,国家针对安全事故的法律还未出台。为加强安全管理,首先就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安全规章制度,此制度要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次要加大对安全管理的投入,安全责任必须逐级落实到每个人头上。第三,再好的制度只有付诸实施才有意义。因此,政府应设立专门的组织监督施工现场对安全制度的贯彻落实,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田元福・李慧民.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2.

[2]徐伟等.建筑工程施工的智能方法[M].北京: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篇5

1.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不系统,师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1)消防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缺乏持续性,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宣传机制。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常态工作,需要结合日常实际工作,一点一滴的循序渐进、常抓不懈才能逐步完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高校只在新生开学、每年一度的“119”宣传月才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有的学校甚至不组织师生员工进行防火演练、应急疏散、自救逃生等方面的培训教育。

(2)师生员工消防安全思想认识不足。对大多数高校来说,消防教育是一个被忽略的课堂,无论是对教师、学生的消防知识培训,还是消防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有很多需要改进提高之处;很多教师只管教学,从不教授学生如何预防火灾、火灾自救逃生等知识;很多学生没有防火意识,在寝室内私自乱拉、乱接电线、使用“热得快”、酒精炉、电磁炉、劣质电子产品等易引起火灾的电器产品。

2.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1)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多高校制定的日常管理制度并没有将消防安全管理准则与学校自身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没有对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范围、程序流程以及奖惩措施进行详细说明,可操作性不强;目前相当一批高校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甚至不同校区还坐落在不同的城市,这种办学模式虽然组织上设立了消防安全指挥中心,但没有相对应各个校区的消防管理制度,造成了消防管理制度由于不同的地域、环境、人员密度不同而难以发挥实质性效果和作用。

(1)消防安全责任难以落实。保卫处作为学校一个职能部门,并无执法权和强制约束力,在消防检查或发生火灾出现问题后,也无权对责任单位、相关责任人进行应有的处罚,这就使很多责任人对消防工作出现懈怠的心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工作出现纰漏,影响到学校正常的运转。

3.老旧建筑物多,消防设施、器材配置不完善

(1)老旧建筑物存在严重的消防隐患。自高校扩招以来,在校师生总数在短短十几年内骤增,公共资源短缺已成为多数高校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一些老旧建筑仍在超期使用。这些老旧建筑结构不合理,缺乏消防通道,多种建筑材料不符合防火标准,消防设施基础薄弱,耐火等级低,而老旧的电线电路也在超期使用,这些都存在严重的消防隐患,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迅速,很容易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

(2)消防设施配置不完备,维护和管理不到位。很多高校没有在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计算中心、仓库等重要部门和场所设置符合规定的消防设施,有的消防设施维护和管理不到位,无故失踪,年久失修,无法正常使用,形同虚设;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大楼、宿舍的消防通道难以保持畅通,一旦发生火灾,将对人员疏散和及时扑救火灾造成极大的困难和障碍。

4.消防管理人员消防知识有限,缺乏专业性

高校保卫部门的专职消防工作人员通常只有两三个人,这些人一般不是专业消防人员,缺乏专业的消防知识和消防工作经验,无法满足日益复杂和繁重的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高校的建筑物向中高层发展,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外部装饰美观,但同时存在很多的危险,给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提高整栋建筑防火能力,建筑内部必须设置各类新型的消防设施,例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自动灭火系统、自动防排烟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等,很多高校消防管理人员对这些新的消防设施操作不熟练,知识不全面,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导致整个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提高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

1.加强消防安全宣传、培训的力度,提高师生消防安全意识

(1)各级管理人员切实重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强化思想认识。消防安全知识的普及需要依靠学校各级组织机构的共同努力,各级领导应切实重视,不应存在侥幸心理;学校保卫部门应联合校团委、宣传部等二级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演习、器材操作等活动,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使学校师生都参与到日常的消防工作中来,树立消防安全意识,传播消防文化。

(2)开展多种形式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建立长效消防宣传机制。“宣传教育先行”是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首要因素,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消防工作方针的必然要求,在消防安全的构建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学校保卫处、学工处、宣传部等单位可以定期开展消防知识竞赛、消防安全知识讲座等活动,学校宣传栏也可以定期张贴消防知识海报,工作人员也可以将消防法规、消防图片、活动视频、活动通知等挂到学校网站上供师生们学习参考,实时方便的学到消防知识、了解学校最新动态;学校也可以通过学生会、社团等学生团体选举学生消防负责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2.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法规,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1)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切实按照各项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开展消防工作,不断地完善各项管理机制,是构建校园消防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也为校园其他工作的开展做了良好的典范说明。高校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应依照国家法律、地方法规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来进行编写,制度必须要明确责任,具体落实到单位和个人。

(2)消防组织逐级建立,规章制度逐级落实。统计数据表明,凡是发生火灾事故,多为责任人违反了有关的规章制度,所以制定出制度必须要严格落实到位。《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学校法定代表人是学校消防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消防安全工作”,“分管学校消防安全的校领导是学校消防安全管理人,协助学校法定代表人负责消防安全工作”,“校内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驻校内其他单位主要负责人是该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这也就指出了校领导、院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明确每一级、每一岗的消防安全责任,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责任人都要签订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责任制,层层落实规章制度,定期进行消防检查,防止消防事故的发生。

3.建立健全消防监督检查体系,完善隐患整改程序

(1)加强检查力度,发挥监督作用。安全检查是发现火灾隐患的主要手段,是预防为主的重要基础工作,高校消防检查可分为几个层次,一是由全校各单位进行消防安全自查;二是由校保卫部门负责消防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的消防巡查;三是由校领导带队,保卫部门、后勤部门、基建部门、学工部门等联合进行不定期的复查;四是邀请公安消防部门入校督查。充分发挥好各单位监督检查作用,切实消除火灾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

(2)落实隐患整改,完善整改程序。汲取火灾事故教训,“清剿火患”创建平安校园,是消防工作永恒的主题,只有消除火灾隐患,才能从源头上“清剿火患”。高校各单位应建立火灾隐患整改责任制,单位消防负责人直接负责火灾隐患整改工作,认真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切实做好整改工作;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能够立即消除的火灾隐患就立即消除,对不能立即消除的要下达隐患整改建议书,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做好记录以便核查;在火灾隐患未消除之前,单位应当做好防范措施,保障期间的安全,对不能确保安全的要责令其将危险部位停止使用或停业停产进行整改。

4.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防火能力

完备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必须以完善的消防设施为依托,以科学防控为指导。完善的消防设施是高校消防安全管理体系重要的物质保障,各高校应加强对公共设施、活动中心等场所消防设施的管理,派专人定期进行检测、维护和保养,并及时对老旧建筑进行消防设施的升级、改造和安装,增加对实验室、图书馆、教学楼等重点部门的消防设施配置,确保将火灾发生率降到最小。

5.提高消防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加大消防演练力度

(1)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消防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公安消防部门的指导下,以高校保卫部门力量为主组建校园消防队。校园消防队须在公安消防部门指导下开展消防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并且有针对性的开展灭火演练和疏散演练,提高专业素养,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2)制定消防安全预案,定期举行消防演练。科学制订消防预案是高校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2002年5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61号令)》第39条规定,高校制订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应包括组织机构、报警和接警处置程序、应急疏散组织程序和措施、扑救初起火灾程序和措施、通讯联络、安全防护救护的程序和措施等五部分内容。其中,消防预案的组织机构应包括现场指挥部、灭火行动组、通讯联络组、疏散引导组、安全防护救护组等五部分;定期举行消防演习,为增强广大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及提高师生们遇灾时的自救能力,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应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演练,在提高自救能力的同时也掌握了扑灭初起火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校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廖启霞,孟亦飞.广州化工.2010年11期

[2]高校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贾水库,刘兴德,蔡嗣经.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年04期

[3]高校重点部位消防安全管理对策研究.谭明双.四川建筑.2007年04期

[4]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蓝锋.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10期

[5]新时期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初探.韦祯迨,孙祺.科技信息.2013年06期

作者简介:

篇6

煤炭行业没有安全就无从谈生产,安全是煤矿生产的第一要义。因此如何在最大限度地保证人员安全、减少事故的基础上,又能抓好生产一直是煤矿行业研究的根本性课题。在安全与生产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平衡点是煤矿行业发展的切中肯綮工作重点所在。分析煤矿不安全因素,不外乎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煤矿人机环境系统的一种突发性失衡。在人机环境中,人是主导。人有适应环境甚至是改变环境的能力,同时也具备改造人自身的觉醒与能力。因此煤矿生产安全从本质意义上说取决于人。而人作用于煤矿安全生产的能动在于人的管理。安全管理是解决煤矿安全生产的办法。因此煤矿安全管理是煤矿生产根本意义上重要课题。

1 煤矿安全管理的意义

煤矿安全管理是管理科学的一种,是一项以人为中心的综合性科学管理。煤矿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是一个由人维持,利

用煤矿资源有效地以实现煤矿安全为目标的动态的系统过程。煤炭安全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总的来说,煤矿安全管理构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物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工业机器环境等。人的因素包括人员构成、人员素质的达标状况、人的工作环境等。而从系统角度看:煤矿安全管理是由人、机器(含技术)、环境组成的并伴随着煤矿的动态生产过程。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煤矿生产的安全性,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从系统的构成可以看出,影响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人的因素、机器的因素、环境因素等。在煤矿安全管理系统中,人是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的维持者、控制者和完善者,所以人的素质及安全管理观念是这一系统的核心。

煤矿安全与否决定于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状态。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在这个系统中,人的因素是主导,管理因素是关键,物的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在这中间,对人的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核心。

煤矿安全管理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一套方法、手段和技巧。其要点表现在四方个面:1)以安全生产为核心,强调全员参与性;2)注重培养与发挥团队精神,将百分之百安全保证贯彻每个环节;3)主张事前主动,防患于未然;4)坚持持续改进,将安全管理融入日常的工作和管理当中。

煤矿安全管理在具体运作中还包括以下内容:

1)在人员方面,管理者和员工必须认识到:安全生产是第一要义:每个员工必须深刻理解“全面安全管理”的内涵和重要性;应该明白安全与个人、家庭、企业、社会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关系:有百分之百安全生产的责任感。

2)在制度方面,应建立起遇到突发事件时如何应付的预警机制、应急预案等;建立明确的安全基准和安全测评制度:建立相对完善的奖惩机制;有分工明确细化的安检部门和具体责任制的安全小组。

要实现煤矿安全管理,还要具备以下条件:

1) 建立健全、完善的煤矿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安全管理标准化是企业的一个战略问题,是煤矿安全工作的关键点。

2)提高员工的素质。煤矿生产现代化、管理系统化、信息化对煤矿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工队伍素质的高低,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成败和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现今煤矿职工,大多是农民工、轮换工、合同工、协议工和临时工,他们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又没有专业技术,缺乏认识到位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观念。这其实也就是煤矿安全问题上人的方面的隐患所在。因此需要建立健全考核、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同时还要加强岗位技术练兵、技术比武,调动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

3)要把“安全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形成一种人人讲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管理的文化氛围。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所以应把“人本管理”思想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把安全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高度,在煤矿生产中形成一种人人讲安全的文化氛围。

2 煤矿安全管理的外延___两大要素

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煤矿不安全的两大因素。这两大因素造成煤矿人机环境系统的一种突发性失衡,导致煤矿事故的发生。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从煤矿环境的自然要索定义,包括煤矿工业的自然地理状况 工业场地的环境状况等。它包括突发的自然灾害以及固有的环境、工作面的隐患等;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从煤矿生产的主体___人的角度定义的在生产中出现的危害安全的行为总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不仅仅指在工作中出现的误差、违章等不安全行为,它还包括人员的素质达标、业务的熟练程度、安全观念意识的到位程度等等。两大要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不安全自然因素是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水灾、风暴等突发性的具有很大破坏性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如唐山地震中开滦煤矿矿井坍塌事故、华源矿业的水灾淹井事故 由.丁这些自然界的自然灾害突发性强、破坏性人,往往给煤矿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煤矿管理不安全自然因素还包括煤矿生产环境中的隐患。其中以水、火、瓦斯、粉尘、顶板等矿井五大灾害为主要内容。由于这些隐患具备隐蔽性、突发性等特点,人们不容易预防和察觉,因此也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直接性的巨大威胁。

其次,人的要素主要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不仅仪指在工作中出现的误差、违章等不安全行为,它还包括人员的素质达标、业务的熟练程度、安全观念意识的到位程度等等。

XX矿一直保持着青春与活力,不断创造佳绩,人的因素是主要的。是自强不息的XX矿人战胜自然,战神自己,实现了持续的安全生产的结果。然而XX矿在人在要素上同样面临这煤矿行业的共同问题:工人结果比较复杂,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工、协议工等;其次在管理专业技术上人才比较缺乏。造成职工素质偏低,安全意识不强,管理上相对困难等。这也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3 煤矿安全管理的措施

篇7

中图分类号 TP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6-017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梯作为建筑物内重要的运输工具,因其具有快捷、省力等特点,得到了大量的使用。电梯在给人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险,电梯的安全状况关系到每一位乘客的出入平安,也难怪政府十分重视电梯安全管理,并让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制度开始监督,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但是当电梯公司及维保公司的增多,电梯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技术参差不齐等原因直接影响着电梯的安全运行[1]。因此,在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时,检验人员有必要随时随地监控电梯内部发生的异常情况,找出原因,思考对策开始解决,杜绝一切悲剧的发生,为住户营造一个安全的出入环境。

1 电梯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1.1 不断完善电梯标准规范体系

2014年,质检总局对《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消防员电梯》(TSG T7002-2011)、《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防爆电梯》(TSG T7003-2011)、《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液压电梯》(TSG T7004-2012)、《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TSG T7005-2012)和《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杂物电梯》(TSG T7006-2012)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修改内容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1.2 制定合理的管理准则

不管电梯的出厂,在住宅中的安装,损坏时的维修,厂家必须遵守有关部分制定的准则,只有通过了一切的考核之后才能开始操作。参与电梯生产、维修、安装的从业人员必须取得行业考试后才能参加上岗。

2 电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产权责任划分不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电梯的产权是全体业主所有,使用者是有责任的,同时物业管理部门担负电梯的管理责任。但在一些特别环境下中,责任主体这方面在使用中很难得到落实。比如说:新建好的大楼还没有移交,电梯所有者会出租电梯给其他人或者单位。这样就会导致多个单位用一个电梯的情况,因为就会有多个单位有同一个电梯的产权,这种情况就会导致电梯的使用者不确定,电梯的责任就很难划分,如果电梯出了问题以及维护,就不能够及时的去解决落实[2]。

2.2 安全意识淡薄

在平时生活中一般人的意识里,电梯对他们来说是属于一种智能化的设备,而且高科技的智能产品,对它的信任是相对很高的,因此也就只感受到了电梯带给他们方便、快捷、安全,大部分人们都有这种思想和意识,这就促使人们缺少安全电梯的相关安全知识。其实电梯作为当下生活中一款机电产品在日常使用中不多加爱护与保养,它也会出现故障。

2.3 设计制造环节

电梯在使用运行中出现的突发事故,和电梯的设计与制造这两个方面也是有关的,其主要表现在:电梯和建筑物的土建设计与之不配,电梯设计方案中安全评价不够充分;电梯质量以次充好;电梯无强制报废年限等。

2.4 电梯安装环节

电梯能不能正常安全的运行完全取决于电梯的安装质量情况,现实生活中,很多电梯的安装质量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安装队技术力量无保证,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且施工完成后不经过检验部门正规检验是否合格,就直接给单位使用,安装的设备也很简单,甚至非法安装,改造和维修电梯。电梯的安装施工不按规范执行。

2.5 维护保养不到位

依据《特种设备安全法》的相关规定,每一年电梯都是需要施行全面检验,每15天对电梯进行维护以及保修,然而,电梯维保单位不按规定进行定期维护保养,带病作业,提交的自检报告不属实,并且没有维保单位进行维护保养的情况依然普遍。

3 电梯安全管理措施

3.1 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

电梯的技术标准与法律法规国家也制定了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且能满足电梯的安全管理需求,特别是《特种设备安全法》的实施,更明确的规定了使用单位的责任划分,总共来说电梯的相关法律法制还是有待进一步加强。

1)安全技术与部分规章制度需要完善,电梯制造环节与监督检验环节不规范,电梯制造厂生产电梯只要有制造许可和整机的型式试验许可就可以了,在中间的制造环节没有对制造厂家形式一个监督检验的习惯。

2)随着电梯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如何使法律法规和标准切实可行的对电梯制造、安装、维修保养起指导和规范作用,已达到安全运行这一目的,这就要求及时做好电梯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使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日臻完善,使电梯安全工作有法可依。

3.2 加强宣传,强化责任意识

电梯安全管理承担主体责任的是电梯的受产权人委托的物业管理单位与电梯的使用单位,可是大部分物业管理单位与电梯使用单位都以为和电梯的维护单位签了维护合作。将电梯的管理全权交给了维护单位,然而这只是他们单方面的认识,电梯维保单位只是做好日常的维护与保养,对于电梯的安全管理责任并不涉及,关于电梯的法律法规很多电梯使用单位都不知道。因此,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法制建设,突出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3]。

3.3 对电梯维保单位展开全面长期的检查

1)电梯的正常运行以及安全运行和电梯的相关修护工作的质量的密切相关的,所以有必要对电梯维护的相关单位展开行之有效的长期的检查。对于新入企业要进行严格的检查,行政许可和质量保证体系是否满足其条件,对新加入的企业需要有严厉审查核实其资质,看公司和行政许可的条件是否相符合,质量保证体系对日常的工作能否适应,人员、场地以及规模和相关的规定是否有冲突,对评审的要求和层次要提高。

2)提醒监督使用单位对电梯的检验工作,对电梯进行维保的单位要加强监管强度,平时的检查中要随时保证检查人员是持有效证件在岗,且要按照规定保证电梯的日常维护,仔细填好维保记录情况。

3.4 构建电梯事故应急预案体系

积极构建电梯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制定突发事故电梯的应急救援方案,提高突发事情的解决能力。加强救援队员的技能培训,对他们进行电梯救援的相关知识学习和储备,对相关的技能进行训练,对救援的相关配套设施进行加强,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不断增强救援能力,让救援程序更具有时效性。最后更要对一些重点地方突发的电梯事故进行原因情况分析,做出合理的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尽量减少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篇8

2高铁车站安全风险管理方法体系构建

2.1相关概念及原理

(1)风险:是指系统内不利事件对作用对象的影响程度。风险随处可见,通常出于保险起见,多高估风险。实际上,风险计算结合了某一特定事件发生的频率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即风险=事件发生频次×事件严重性(2)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除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3)风险管理:是指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4)风险管理的四大基础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预防原理、强制原理。

2.2风险管理的内容

2.2.1风险源辨识

1.识别对象

风险源辨识应以实际生产过程为重点对象,着重强调组织管理失效和人为失误的隐患识别。包括①所有与安全生产运行相关的作业活动;②所有与安全生产运行作业活动相关的人员和设备设施;③车站周边可能影响安全生产运行的各种因素。

2.风险识别考虑的因素

①设备(硬件和软件);②运行环境;③操作人员;④人机接口;⑤操作程序;⑥防护机制;⑦外部服务。

3.风险源识别方法

风险源的识别方法有很多种,结合高铁车站运输作业实际情况,选取以下方法进行危险源识别。(1)流程分析法:通过分析安全生产运行流程或管理流程的每一环节来辨识可能的风险。比如乘降组织中电梯突然故障,此时要求客运员能将乘客安全有序地进行疏导,值班员要做好监控及安全宣传,防止发生慌乱踩踏事故。所以从乘降组织来看,电梯使用和维护就是一个重要的风险源。(2)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法规、标准或依靠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凭借经验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的方法。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可采用专家会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互相补充,使辨识的风险因素更加完善。此次辨识结合了高铁车站作业的一线职工、安全科室领导、路局相关专家来共同进行。(3)因果分析图:事故的发生,常常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影响所致,可通过因果分析图(图)将引发事故的重要因素分层(枝)加以分析,又称鱼骨图。比如车站旅客发生伤害的原因有人的原因、设备的原因、环境的原因以及管理的原因,而针对每一种原因又能找出其子因素,如此层层进行,直至找出危险源。

4.风险源识别的实施

风险源辨识的成功,必须保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而且由于风险随时空推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所以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建立风险源辨识的动态管理机制。

2.2.2风险等级评估

在一个企业运输生产中,诱发安全事故的因素经常会有很多,评估各个因素对事故后果的影响程度,能确定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大小,从而采取的控制措施就有了主次之分。目前关于风险评估的方法无外乎定性和定量两种,由于定性分析受决策者主观经验影响较大,往往会使判断出现偏差,此外要做到彻底地量化往往是很困难的,因而产生了半定量的评估方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由美国安全专家K•J•格雷厄姆和G•F•金尼提出的。该方法以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其大小,并将所得作业条件危险性数值与规定的作业条件危险性等级相比较,从而确定作业条件的危险程度。影响危险性(D)的主要因素有3个:(1)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大小(L)(2)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3)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用公式来表示,则为:D=L×E×C。表1列出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表2列出了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表3列出了发生事故可能会造成的损失后果。根据以上3个变量值计算,将结果与表4进行对比,即可得到其危险性的大小。

2.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核心的一步,是针对风险给出应对策略。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类:1.控制事故发生可能性的方法消除、替换、工程控制、管理以及个体防护。2.最小化后果的方法①物理隔离:距离、屏障、围堵;②薄弱环节设计;③逃离、生存、救援。

3渭南北站风险管理实务

3.1渭南北站基本概况

渭南北站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境内郑西客运专线上,车站中心里程为1009km+875m。车站按技术性质为中间站,按业务性质和业务量为办理客运业务的三等站,隶属西安铁路局西安车务段管辖。设到发线4条,其中Ⅰ、Ⅱ道为正线,有效长度均为595m,高架站台2座,进出站楼梯2处。渭南北站为正线下式“桥下站”,大空间的候车厅、综合厅布置在48m的桥跨内。

3.2渭南北站运输生产系统分析

(1)基本客服设施情况:候车大厅、软席候车室(VIP)、售票厅、客运综合控制室、进出站及站台设施。(2)车站人员情况:车站配备干部职工共15人,其中站长1人,值班站长1人,车务应急值守人员3人,客运职工10人(客运员7人,客运值班员3人),平均年龄为35.5岁。(3)运输作业:有应急值守人员和客运人员,其中客运人员又分为客运值班员、售票人员、综控人员、站台客运员、候车服务人员。(4)组织管理:车站实行站长负责制,站长不在时由值班站长负责车站的一切运输生产作业。客运值班员负责管理客运员,组织好旅客的乘降工作。(5)存在的问题:乘降组织不到位构成风险事故、车站旅客伤害风险事故、车站人身伤害风险事故。

3.3风险管理过程

(1)现场作业风险识别的单元划分:根据高铁车站运输生产特点,分为3个单元。①高铁客车安全;②高铁客运组织安全;③高铁施工及人身安全。(2)现场作业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将高铁车站整个运输生产系统分为以上3个部分,再将每个部分的作业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整个作业活动及每一步骤中的危险因素。采用流程分析法、对照经验法、因果分析图识别风险因素。(3)根据现场作业风险识别的结果,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对现场作业危及人身安全和行车安全的各类风险进行等级评估,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将所得结果对比D值表,得出结论。对渭南北站运输生产过程进行风险源辨识,并对这些风险源进行等级评估,得到D值,最后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篇9

从煤矿采矿安全事故频发与管理松懈等问题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方面的缺失。在各种矿难中的受害主体就是时刻位于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当然他们同时也是许多事故的直接责任者。经调查显示,处在煤矿开采一线的从业人员,超过80%都是农民协议工,这些人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由文化基础差导致的安全知识与措施方面的缺乏,他们甚至不具备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从农民工中选出的现场管理人员,他们自觉执行能力差、对相关规程不了解,并且不具备应变灾害的能力。

1.2相关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安全管理机制方面其实是分为外部与内部两方面的。外部方面,主要指的是国家在煤矿开采方面的相关制度与条例的不健全,其中仍旧存在许多漏洞,某些地方管理部门可以利用这些漏洞,向存在安全隐患的小煤矿提供地方性保护,而那些违反法律法规的小煤矿,只需要花些钱就能够避免处罚,而且在惩处方面的手段仅限于罚款或整改等,不具有强大的威慑力。而内部方面则是指的各个煤矿开采企业自身管理条例的不健全,由于对安全管理的不重视,很多采煤企业不但没有严格地进行安全管理,更是连相关的安全条例都没有,工人们即使想要保护自身及矿井的安全,也不知该如何去做。

2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措施

2.1加强思想转变

思想决定行为,只有加强思想理念上的转变,强化对安全风险的认识,才能为煤矿采矿作业的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措施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煤矿安全管理的重点就在于工作人员的现场管理,所以,对主管管理工作的员工进行安全意识的强化教育,让其对采矿风险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对改善现场安全管理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此外,我们还要对企业的安全和效益方面进行平衡指导,要明确安全生产的主导地位,要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安全,煤矿采矿业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效益。

2.2完善相关制度

在监管与责任制度方面,我们要从外部与内部两方面入手。在内,我们要建立起明确的责任制度,将煤矿的安全开采与生产工作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从细微处出成绩。在外,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制,要由中央部门对相关企业进行垂直管理,同时在地方上,也要将管理和监督区分开,要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一定的社会监督力量。在煤矿的安全工作方面,务必要做到透明、公开,要对社会进行曝光,要将社会的监督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2.3提高人员素质

要想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性,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安全教育工作,我们要明确安全教育在安全生产中的基础地位,要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当作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提高员工对安全技术的掌握程度,强化安全知识、安全技术以及安全措施的相关培训。进行安全生产的主体就是这些工作人员,只有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工作团队,才能为煤矿的开采与生产提供基本保障。而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主要抓的有这样三点:第一,全面强化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第二,将重点放在班组长业务的培训上,提高班、组长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第三,对员工进行技能强化培训,使员工的自我保护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地提高,工作团队的培养要向着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并重的方向努力。

2.4加大投资力度

要想推动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化进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技术。只有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才能真正实现生产管理的安全化。此外,我们还要在生产作业中积极地推广各种新型装备和技术,对采矿作业环境进行优化,这样能够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要想保证企业的效益能够不断地提高,要想确保事故的低发生率,就需要不断的提高装备水平、技术水平,要实现煤矿生产的安全化、信息化、自动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高效的安全管理系统。同时在一些基础设施上也要下大功夫,努力提高煤矿在开采、生产、运输等整个作业过程中的防灾、抗灾能力。而要实现上述这些措施,最需要的就是大量的资金投入,只要投资有了保障,那么整个煤矿的安全性也就有了保障。

篇10

一、煤矿瓦斯概述

(一)煤矿瓦斯特征。

煤矿瓦斯即天然气,是植物在变成煤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无色无味、易燃的气体,也称煤层气。它主要存在于煤层或岩层的空隙中,形成与煤的变质程度、地质、水文等因素有关。它可以缓慢、匀速地涌出,也可以在压力下大量、快速地喷出。

(二)引发的事故及原因。

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或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主要是因为煤矿的瓦斯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具有充足的氧气和高温火源。

(三)安全管理比较困难。

煤矿瓦斯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多少和浓度都不确定,需要制定不同的开采方案,以防事故的发生,所以它的安全治理比较困难。

二、煤矿瓦斯安全管理存在的缺陷

(一)专业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煤矿产业采用的是综合治理的方法,相关部门虽然颁发了众多的煤矿方面的文件,但是关于煤矿瓦斯安全治理方面的专业的法律比却较少。对于如何进行安全治理、采用什么技术、瓦斯排放的标准等方面在法律中涉及的比较少,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进行技术规范,开发利用煤矿瓦斯,容易造成环境破坏和瓦斯事故。

(二)执法不严,监察机构不完善。

我国拥有许多大中小煤矿,但是一些煤矿企业为了更多的利益,不能严格的按照法律对瓦斯进行治理。导致煤炭开采中产生的瓦斯排入空气中,不但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并且我国的政府和企业缺乏相关的监测机构,政府不能及时的对企业的安全治理工作进行检查,企业不能很好的发现安全治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

(三)各层人员配合不密切。

煤矿瓦斯的安全治理需要多方人员的参与:中央和地方的政府、煤矿企业及工作人员。他们分别处在不同的层面,但对煤矿瓦斯治理都有共同的责任。工人在前线,政府在后方,只有他们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才能完全的了解煤矿瓦斯,对其进行正确的、完善的安全治理。

(四)工作人员各方面的水平低,意识差。

我国的煤矿工人大部分是临时工,整体文化水平比较低。缺乏煤矿开采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的了解如何防火、防尘和通风方面的知识,不会使用正确的开采方法。而且他们缺乏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缺少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事故发生时容易导致更多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五)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差,缺乏责任意识。

我国部分企业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比较弱,缺乏相关的管理知识,不能正确的制定安全管理规划,容易为瓦斯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而且有些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比较差,不能正确的处理瓦斯安全事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六)企业资金投入少,研究不深入。

煤矿事业的发展为企业带去了丰厚的利润,有些企业为了更多的利益,减小了安全治理方面的投入。虽然我国的科技在飞速发展,但是在煤矿瓦斯安全治理方面的科技却不发达,资金投入比例较小,非常不利于安全治理技术朝着规范化、系统化方面发展。

三、煤矿瓦斯安全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

在煤矿瓦斯治理方面缺少专业的法律,使各级的责任都不能完全的落实,对瓦斯的治理不能进行正确的规范管理。只有不断的完善相关的专业法律,才能做到有法可依,人尽其职。企业才能按照正确的标准进行执行,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办法。

(二)完善监察机构,严格执法。

如果法律不能严格的执行,就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也不能近一步落实瓦斯的安全管理。因此政府工作人员应该严格的执行法律,确保煤矿开采的安全发展。政府和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检查和监测机构,对煤矿企业瓦斯的安全治理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三)加强各层人员的联系。

煤矿工人、煤矿企业、政府,他们在煤矿瓦斯安全治理中处在不同的位置,所以对瓦斯的了解和治理考虑的层面不同。应该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从不同的层面考虑瓦斯的安全治理,减少瓦斯事故的发生。

(四)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水平和意识。

煤矿开采业在向器械化方向不断发展,如果工作人员的素质比较低,不能正确的操作器械,对瓦斯浓度进行检测,缺乏瓦斯方面的知识,就会导致瓦斯事故发生的几率加大。因此企业应该培养相关的技术人员,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对瓦斯的安全治理贡献一份力量。

(五)增强管理者的责任意识。

我国的煤矿事故频繁发生,其中瓦斯爆炸事故占很大的比例。而且瓦斯事故人员伤亡比较多,经济损失惨重,容易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为了煤矿事业的健康发展,管理者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正确的处理煤矿瓦斯事故。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及时发现治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提高自己在安全治理方面的责任意识,积极为煤矿工人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

(六)增加资金投入,加快科研发展。

虽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科技水平却飞速发展,位居世界前列,可是在煤矿瓦斯安全治理方面的技术水平却很落后。主要原因是政府及企业在此方面的资金投入比较少,不能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寻找新的安全治理方法和技术。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科研的发展。

四、结语

煤矿瓦斯严重影响了矿井的安全生产,为了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发挥煤矿瓦斯在生产生活中的合理应用,国家和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重视煤矿瓦斯的安全治理工作,紧抓不懈,力争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障我国煤炭业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篇11

现阶段公众对医疗知识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更身层次的认知,这就让医疗质量安全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并且,医疗的安全隐患也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医疗安全管理主要是指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医疗救助的过程中保证患者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一种管理手段,故而,加强医疗安全管理的理念对医院管理中医疗安全的管理有着积极的影响[1]。

1在医疗安全管理中需要加强的理念

1.1增强医护人员在医疗安全管理中的权威性以及其执行的能力 医疗安全管理必须具有权威性。管理层形成的任何"指示、决议和布置的工作",就是铁的纪律,执行层必须无条件执行。在确诊诊断和执行医嘱时等级观念更应严明,在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上级医师的决定有原则性错误时,住院医师必须服从主治医师,主治医师必须服从病区主任,病区主任必须服从科主任。

1.2提高对医疗安全质量过程中问题的克服

1.2.1无谓的心理 有些医护人员认为即使一些医疗行为有一些缺陷,但是由于没有给患者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就在思想上没有对其进行重视,这种心理是不对的,在医疗安全的管理思想中,事无大小,竭尽心力,力求最好。

1.2.2侥幸的心理 在医疗的活动中,因抱着侥幸的心理而进行违章的操作,这不仅会为医疗的安全管理埋下隐患,还是一种对患者的不负责任[2]。

1.2.3过于追求工作数量 还有些医护人员片面的追求工作的数量以及工作的速度,只追求工作的效率,求快不求稳同样也是现阶段医护人员容易犯的问题之一。

1.2.4过于自信 盲目的自信导致的医疗活动中安全意识薄弱的案例并不少见,因此,提高相关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是解决医疗安全管理中医护人员安全管理理念薄弱的重要环节。

1.2.5不够谨慎、认真 医疗行为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马虎轻率,稍有闪失、疏忽、延误、怠慢等,就可能会对病情甚至生命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容易遭到他人尤其是患者和家属对医务人员的工作甚至人品的轻视[3]。

1.2.6寻找借口 有时某个病房发生医疗差错时,某些医务人员总是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作为管理者这时候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要做那些无谓的解释,应认真分析原因,吸取经验教训。

1.2.7吹毛求疵 有些人总爱抱怨,总喜欢说医院管理到处是问题,殊不知这也往往说明你自己也有问题。管理者抱怨更会影响员工的士气和情绪。要看到他人的长处、发掘他人的优点。

1.2.8带情绪的进行工作 积极的心境可产生增力作用,消极的心境可产生减力作用。医务人员只有保持乐观、开朗、愉快的心境,自觉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和干扰,才能在工作中保证医疗安全。

1.2.9沟通不良 沟通不良也是导致医疗安全管理容易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这不仅包括医疗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也包含各个环节之间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吗,只有拥有统一的目标,劲往一处使才能够保障医疗安全管理的准确和及时[4]。

2在医疗安全管理中需要更新的几点理念

2.1正确认识错误 社会往往认为医护人员不能够出现错误,但是这是不对的,医护人员也会容易出错,而各种规定以及条例的制定也是在医护人员容易犯错的前提上的,以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医护人员产生错误的概率,故而,相关的医护人员要重视错误产生的原因,要能够正确的认识自身的错误。

2.2加强预防管理 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一个严重的损害过失的背后是数十个过错的偶然积累,所以,预防是医疗安全管理中的重点环节,同时也是医疗安全管理的新目标,以预防为主的医疗安全管理,不仅能够将医疗中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的阶段,还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医疗在管理过程中的安全性。

2.3良好的结合安全管理以及质量管理 只强调医疗的质量指标以及医疗技术的水平,从而忽视医疗安全的管理,必将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只有将医疗的安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的前提条件才能够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换句话说,以医疗安全管理的质量为基础,以安全管理的措施为实施对策,有层次、科学的、合理的对两者进行结合,才能真正把握医疗安全管理理念的含义[5]。

2.4通过沟通交流以及动静态结合的方式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沟通是安全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有效的管理更是离不开沟通和制度的管理,静态的管理主要是制度的规定以及相关的规范。动态的管理就是建立合适的考评档案,更具人员的表现进行奖惩,做到明确责任。

2.5以患者为中心 医护人员的工作应该是以患者做为工作的重心,以患者的合理需求作为工作的重点,以患者的健康作为医疗安全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做到零距离、零缺陷、零投诉。此外还要尊重患者对自身疾病以及医疗方式的知情权。

3结论

本文主要对医疗安全管理中需要加强的理念进行一个简要的阐述,主要有医护人员在医疗安全管理中的权威性以及其执行的能力以及医护人员在医疗安全管理中需要更新的几点理念;除此之外,还要对医疗安全管理中需要更新的几点理念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有正确认识错误、加强对患者的预防管理、将安全管理以及质量管理进行一个有机的结合、通过沟通交流以及动静态结合的方式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进行医疗活动、以及提高患者对治疗的知情权等。

参考文献:

[1]王冬.新时期医院医疗安全管理策略探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5,03:189-190.

[2]计永军.医院医疗安全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4,15:2380-2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