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连锁企业采购管理

连锁企业采购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2 09:27: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连锁企业采购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连锁企业采购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连锁企业采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连锁企业内部采购管理体系效率低下

一是采用传统落后的购销合一的管理模式,不仅加大了连锁门店的进货成本,而且使整个企业失去了抵御市场变化的能力;二是采用直线职能制等组织管理形式,信息传递缓慢,不能进行及时灵活的管理运作转换;三是注重传统经营过程管理,传统采购只是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统计归类,未将经营过程与环境变化有机联系,缺乏柔性和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的能力,使企业经营活动陷入被动运作之中。四是零售管理方式缺乏创新,企业缺乏用户服务、市场响应、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激励评价标准与机制,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1.2采购的质量和成本不能满足供应链优化的需求

目前零售企业将采购成本降低的战略仅仅体现在采购商品的价格上,而未涉及采购部门组织结构的科学设定,商品引进的准确规划、品类管理、陈列管理以及基于此的补货、配送和库存管理,没有有效参与供应商的产品设计和质量控制过程,不能及时反馈信息和提供教育培训支持等,都使得供应商的行动和整个供应链进程无法保持同步。

1.3零售企业在信息化运作管理方面还非常欠缺

目前很多零售企业在信息化方面还局限在收银、财务处理方面,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性和切合度还远远不够,没有充分利用edi、eos、rfid 等it 技术实现与供应商的信息共享,同时通过erp、mrp、品类管理等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升企业的运营水平,因此,高效率的营销渠道亟待开发,新型顾客关系有待建立。

1.4采购商与供应商间未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在传统采购模式下,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短时性合作,无法解决全局性、战略性的供应链问题。由于缺乏供需双方库存数据的共享,增加了反复询价和谈判带来的成本,导致了需求信息的失真和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

2 提高我国连锁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对策

2.1现代连锁企业采购管理理念

企业采购管理理念决定了其采购的形式与方法,积极转变自身经营管理理念是连锁企业提升采购管理水平的前提和基础。连锁企业应积极转变观念,从主观认识上重视采购管理,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采购执行能力,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和优点尽快建立起一支专业、高效的采购团队,学习国外连锁企业采购的先进理念及技术。

2.2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一方面,企业应根据自身需要及产品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在选择供应商时应对其相关经营情况进行详细地调查了解,包括经营资质、产品渠道、品类、质量等,建立相关的供应商管理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定期收集、更新供应商的资料;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供应商的考核与评价,根据供应商的合作行为记录及产品销售情况等,对其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促使供应商不断规范企业行为; 再者,引入合理的供应商激励机制,促使供应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

2.3加大零售企业信息化的投入,在供应链上架起信息化的桥梁

(1)实施电子采购,提高采购效率。电子采购作为一种先进的采购方式能为企业制定一套规范的采购流程,使采购项目在网络开放性的特点下形成最有效的竞争,一个完全统一的在线供应链系统使企业与不同层次的供应商交换意见,从而实现供应链采购。电子采购的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基于edi 的电子采购模式。二是基于internet 的电子采购模式。

(2)实施erp 系统,提高客户服务水平。erp 系统覆盖了企业的计划、采购、生产、库存、销售、成本核算、售后服务等方方面面,消除了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失真和信息漏斗现象。

2.4建立采购方与供应方合作信任的机制

一是以合作共赢的供应链模式代替原来的交易关系。零售企业应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主动将供应商纳入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中,通过供应商的支撑和推动降

低供应链的运行费用。二是建立合作型供应商关系。供应商早期参与研发从降低研发成本的角度来看,可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有效降低研发成本;从采购的自由度和产品规格调整的成本方面来看,可大大提高新产品的概念、设计、备产、生产研发的有效性。三是信息共享和无缝联接。信息技术架起了合作伙伴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是实现协同运作的关键,合作企业能快速准确地了解其他群体及个体的需求,有效提升合作双方的运转效能。

2.5 实施jit 采购,提高供应链的柔性和敏捷性

jit 采购也叫准时采购,它的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持续改进和消除采购过程中不必要的库存和浪费现象。借助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向零缺陷、零库存、零交货等目标发展,减少了不增值的活动,提高了供应链的柔性和敏捷性。

篇2

关键词:连锁;采购;管理;问题;对策

连锁商业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随着连锁业内竞争的激烈,各种问题也不断涌现,采购管理中的问题尤为突出,采购管理水平不高,成本居高不下已成为普遍现象,直接影响了连锁企业集中化采购优势的发挥,严重制约了连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高采购管理水平已成为现阶段我国连锁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连锁企业采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采购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连锁商业的起步较晚,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连锁企业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客观上来讲,国内连锁企业受资金、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规模普遍偏小,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程度不高。从主观方面而言,我国连锁企业采购管理的理念落后,主要表现为:采购管理的学术研究价值还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缺乏,不能为连锁企业的采购实践提供必需的理论指导,对供应商的地位及认识上还存在误区,目前,国内许多连锁企业仍将供应商视为企业的竞争者,连锁企业与供应商在采购价格的博弈中常常处于对立的状态之中,侵害供应商利益的行为多有发生,甚至直接导致供应商与连锁企业关系的恶化,也损害了企业自身利益,而大型外资连锁企业则非常注重对供应商的筛选,视供应商为长久的合作伙伴,引导供应商参与到企业商品销售管理过程中来,从而达到“互利互惠、合作双赢”的目的。

(二)供应商管理不到位

供应商管理是供应链采购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在实现连锁企业标准化采购中起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连锁企业对供应商的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企业未能通过网络等渠道有针对性地进行供应商选择,导致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并使自身在日后的合作中遭受损失;与供应商的联系不紧密,连锁企业与供应商的沟通仅限于价格谈判及货物催交付,没有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合作双赢的良好关系;缺乏对供应商的考核、评价、激励,例如,很多连锁企业没有全面的供应商评价指标,即使采用招标制,评估标准也局限于价格,在采购过程中,连锁企业对供应商的合作状况没有记录和评估,对于供应商的不良行为未有相关的处理制度,对信誉好的供应商未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等,因而,国内连锁企业无法调动供应商的积极性,也加大了连锁企业采购过程中的风险。

(三)信息化程度不高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连锁企业总部与门店职能的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专业化,但是也增加了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的难度,我国连锁企业受资金及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一方面,企业内部信息平台建设落后,总部与门店及门店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通、不及时,门店销售情况难以及时反馈到总部的采购部门,往往造成产品品类、数量、质量等方面采购的不准确性,总部的采购不能真实地反映消费者需求,门店之间内部需求调济也不能及时有效进行,直接影响企业库存的合理化及资金的周转。另一方面,企业与外部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企业无法及时获得产品及市场信息,在新产品的引进及优质供应商选择上显得十分被动,同时,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没有建立信息沟通平台,也无法实现与供应商之间进行快速进货、补货、退货等采购流程操作,信息化程度不高已严重影响了我国连锁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流程管理不规范

采购流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一般包括:收集信息,询价、比价、议价、评估、索样、决定、请购、订购、协调与沟通、催交、进货检收、整理付款等环节,每一个流程对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但是,采购流程管理也是连锁企业采购管理中最薄弱的一环,只有对采购各流程进行有效监控,才能实现采购的低成本运作。然而,连锁企业采购的大规模、集中化特点增加了采购环节的不可控性,也加大了采购流程管理的难度,目前,我国连锁企业采购流程监管理不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企业没有制定采购各环节详细的操作手册及操作规范,加大了人为操作失误的可能,对采购人员的行为也缺乏全面的考核与监督,一些采购管理人员在在采购的过程中往往经不住外界的诱惑,与供应商进行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收受回扣等,极大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二、提高我国连锁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树立现代连锁企业采购管理理念

企业采购管理理念决定了其采购的形式与方法,积极转变自身经营管理理念是连锁企业提升采购管理水平的前提和基础。连锁企业应积极转变观念,从主观认识上重视采购管理,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采购执行能力,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和优点尽快建立起一支专业、高效的采购团队,通过对采购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学习国外连锁企业采购的先进理念及技术,促使采购人员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注重建立由采购部门牵引、以组织需求为导向、各级管理者全部人员参与的采购管理组织体系,处理好采购管理部与总部各职能部门及与门店之间的关系,同时,充分认识到供应商管理在采购管理当中的作用,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良好合作氛围,加强信息沟通,吸引供应商参与到连锁企业库存控制、质量跟踪管理中来。

(二)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连锁企业因多门店统一采购,商品的采购需求量较大,要在保证商品“量”的基础上保障商品的“质”,供应商的管理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企业应根据自身需要及产品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在选择供应商时应对其相关经营情况进行详细地调查了解,包括经营资质、产品渠道、品类、质量等,建立相关的供应商管理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定期收集、更新供应商的资料;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供应商的考核与评价,如供应商在供货过程中存在数量、质量、交货时间等方面的违约、欺诈行为,连锁企业应进行记录,及时处理,严重者终止其业务往来,并追究其法律责任,根据供应商的合作行为记录及产品销售情况等,对其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促使供应商不断规范企业行为;再者,引入合理的供应商激励机制,促使供应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对于信誉良好的优质供应商,连锁企业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如签订长期的、有信任保证的订货合同,给予供应商价格折扣和柔性合同,减少产品检查环节等,从而减少企业购过程中的风险,降低采购成本。

(三)提高采购管理信息化水平

连锁企业要实现采购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必须充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采购。通过内部信息化平台,加强连锁企业总部与门店之间及企业内部各门店之间的信息沟通,采购部门可以通过内部信息平台及时了解门店的销售及库存情况,及时调整理采购计划,减少不合理采购所造成的损耗;连锁企业应利用互联网,积极搭建企业外部电子商务平台,这也是现代连锁企业采购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连锁企业可以采购信息,也能了解商品供给信息,包括产品供给的数量、质量、价格等相关信息,通过网上洽谈、比价、网上竞价实现网上订货,并网上支付货款,最后通过网上的物流过程进行货物的配送,完成整个交易过程,不仅提高了采购的速度和效率,也使得采购的流程更加规范透明,有利于采购过程的监管;加强与供应商之间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企业间的信息平台及时传递产品采购信息,实现采购的快速、高效运作,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规范采购管理流程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外买方市场已经形成,连锁企业采购部门对采购业务的各环节的内部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连锁企业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建立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和采购信息库,采用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物流采购管理操作平台去指导、改善和实施物流采购运作,形成企业独有的物流采购优势:对于采购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规范和约束,制定相关操作流程及标准;明确各部门的责、权、利,使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加强对请购、审批、签约、执行、检验等多种环节方面的管理;制定好采购计划,严格按照采购计划实施采购;加强对供应商的考核、分析和评价;建立供应商管理档案,定期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建立规范的商品进货、验收、入库、退货、补货等操作规程;加强对企业采购人员采购行为的考核,把采购业绩作为考核部门人员的重要指标,减少暗箱操作,杜绝采购中的腐败现象的产生。(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1高校连锁专业学生面临问题

根据对近年连锁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的跟踪调查发现,连锁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门店基层管理岗位、门店基层运营岗位、营销管理岗位、采购管理岗位等。从目前高校连锁专业对连锁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能力培养来看还不够深入,特别是针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职业迁移能力相关的关键能力培养很少研究。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迁移互相影响,为了学生具备工作岗位迁移能力,应把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及迁移作为重要的问题来考量。

2现存问题原因

目前高校连锁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公共课等,其中与连锁专业相关的课程占总课时比例达到75%以上,由此看出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具有片面性,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但这不仅关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行业发展的需要。

3高校连锁专业人才培养职业迁移力影响要素分析

3.1构建知识结构要素

第一,专业知识基础化。通过对连锁行业全面深入的调查,对连锁岗位的所需技能,根据连锁专业毕业生未来职业迁移的需求,梳理出各岗位的工作任务,明确各个工作任务的核心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明确学习内容,从而确定连锁专业的课程体系。第二,知识综合化。知识的综合化是指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网。基于连锁专业职业迁移力的角度,知识综合化包括知识结构和内置内容两方面,本质是要从被过度细分的知识、不成体系的知识中转变成整体化的知识体系,并运用到解决连锁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中。

3.2构建能力结构要素———连锁专业学生需具备的关键能力

(1)自我学习能力。提升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要从这几点着手:首先,使学生意识到自我学习及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其次,院校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习惯;再次,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度引导,透过外部引导完善学生自我管理的行为;最后,借由参加各类比赛等活动再一次延伸,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获得快乐的满足感,自然就会把注意力转向学习,从学习、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实感、满足感,从而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2)沟通表达能力。在未来的职场中,连锁专业的毕业生将要与同事、上司、客户进行不断的沟通,因此沟通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连锁专业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授课过程中和组织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完成。

3.3连锁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职业能力

基于职业迁移能力角度,连锁专业的职业能力是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在专业岗位上发挥职业技能、处理岗位事务所需要掌握的技能。第一,货品管理能力。货品管理的能力是从分析货品组合、货品采购开始,对货品进行陈列、销售、定价、促销、配送、储存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的管理工作的总称。货品管理业务是连锁企业的核心业务,体现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货品管理能力是连锁企业最为重视的能力。第二,信息管理能力。信息管理的能力是利用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搜集及分析企业经营各项指标,掌握各商品销售信息。作为现代连锁企业的员工,必须对连锁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了如指掌,熟练使用现代连锁企业信息系统。第三,仓储物流管理能力。仓储物流管理的能力是连锁企业对仓储配送岗提出的要求,包含了对仓储的计划组织及操控能力。仓储配送是现代连锁企业运营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它是连锁企业能够进行有效品类管理的基础。第四,供应商管理能力。供应商管理的能力是现代连锁企业针对采购管理岗员工提出的要求,管理对象包含对供应商供货数量、质量、服务水平、配合程度等。这种技能已成为现代连锁企业员工的管理必备技能,高效的供货商能够及时供货,对货品质量、促销计划完成度及成本控制性等,不仅为连锁企业提升工作效率,也是现代连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门店开发选址能力。门店开发选址的能力是在现代连锁企业不断拓展的过程中,需要前期调研、确定门店位置、新店开业布局及实施的能力。门店开发能力则更需要连锁专业的毕业生随着职业进阶,具备职业迁移能力。第六,系统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分析的能力是连锁企业员工能够根据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其中的关联,透过数据挖掘,得出货品销售的规律。及时调整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策略,有效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第七,运营管理能力。运营管理是对连锁企业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连锁企业运营管理能力是连锁企业员工的基本管理能力,统领其他各职业能力,体现连锁专业毕业生对连锁企业部门管理的综合水平。

3.4创新能力

高校教育不仅仅是对高校学生知识、技能的教育,更是对其职业素养、职业迁移能力的培育。在引导学生发挥其个性特长的同时,也要让其意识到与社会企业融合的重要性。这样做不但能够让学生发展创新能力、创造潜力,也有助于其在毕业后有较强的职业迁移力,能够迅速融入新环境新岗位。

3.5构建素质结构要素

第一,社会素质。这种后天养成的社会素质在整个素养体系中起到调节作用。社会素质需要生理素质及心理素质来打底,同时,社会素质又给另两种素质打上社会的烙印,既引导高校学生成人,也引导高校学生成才。第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这几种素质中最易产生问题的,其中包含个性、情感、意志、认知等方面。在这些素质中,意志、情感影响一个人的成功欲望及管理情绪的能力,而认知能力则决定了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个性素质则影响人的气质和人格。一个人的心理如果产生问题,直接影响个体发展,还有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划分是在不断变化的,不断使用的知识形成技能,知识经过不断的内化过程也变成素养。伴随整个社会及行业的不断变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不断迭代。

参考文献:

篇4

连锁经营作为一种重要的经营组织方式,在零售业、餐饮业、服务业中普遍应用,由于其强大的复制能力和规模效益,得以向汽车、医药、家居建材等多种行业快速渗透。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2011年立项的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结合连锁经营在各行业中的发展态势及亳州中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学校按商业连锁和医药连锁两个方向同时发展的思路,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贯穿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

一、面向产业及企业需求,确定专业发展定位

根据项目建设方案,专业建设围绕国家及安徽省、亳州市“十二五”规划战略部署,顺应现代商业连锁经营企业发展方向,对接生产性和生活连锁企业需求,主要为农村、城镇连锁经营发展及中小型连锁企业发展培养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具体培养规格为: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掌握2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零售企业工作中从事多岗位的复杂性和关键性劳动,能够有效带动和组织协调其他人员完成目标任务,能够将最新的理论、设计、技能要求变成高品质、高效益的服务管理。就业部门为:连锁超市、便利店、连锁餐饮企业、连锁药店、连锁酒店等连锁企业及其总部。就业岗位有:连锁企业的中高级销售人员,中小型商业连锁企业门店店长,连锁企业仓储配送中心的技术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大型连锁企业中、基层管理人员等。岗位证书包括:连锁经营管理师、营销师、人力资源师、物流师等资格证书。相关专业群包括:物流管理、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药品经营与管理等。

二、基于校企“四对接”,重构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经营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要求,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设计学生的基本技能、核心能力、职业素质结构,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具体见图1。

经过长期实践,学校不仅形成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模块,而且逐步形成了“基本素质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相互渗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的课程体系。把第一课堂的公共素质教育课和第二课堂技能素质教育课进行完美结合是本专业建设的特色之一,基本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设计见表1。

三、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构建项目化课程机制及职业技能展示平台

在核心课程开发过程中,把课程分解为各项主题学习任务和作业项目。如对于《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课程,设计了门店店长作业化管理、门店理货员与营业员作业管理、门店收银作业管理、门店卖场的规划与管理、门店营业现场服务管理、门店促销活动的组织和实施、门店商品管理、门店防损与安全管理等8大项目。

为巩固项目课程实施效果,学校每年均举办POP广告设计大赛、校园购物节活动、营销策划技能大赛、店长演讲比赛及商品陈列等竞赛活动。《连锁经营管理实务》《市场营销与策划》及《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等课程也据此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采取以赛代考模式。

四、拓展实习实训空间,构建专业课程实施资源支撑平台

为保障项目课程实施,规范课程教学,组织任课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编写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同时整合全校优势资源,围绕连锁企业工作过程、工作情景和管理运营的主题,校企共同开发典型案例、模拟动画、视频讲解等为核心内容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学校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同时在线下建设系列实践基地,使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用。

一是建设校内实训室。建设连锁经营管理综合实训室、物流配送实训室、企业电子对抗实训室、连锁药房模拟实训室等,并配备连锁经营管理实训软件系统,使学生全过程模拟和仿真训练连锁企业采购、仓储、配送、销售、收银、防损等业务流程,全面提升学生营运管理能力。

二是建设校内实体店和网上商城。在连锁经营管理教学团队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我管理,在校内创建便利店与网上商城相结合的网络实训平台——亳职院商城(http://236813.com)。便利店的建设实现了“校中有店、店中上课”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也为超市门店营运与管理、商品采购管理、POS系统的应用、仓储与配送管理、商品采购管理、连锁企业信息系统管理、顾客服务、特许经营综合实训等课程相关实训模块提供了真实的实训环境。

篇5

罗兰贝格和中国连锁协会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缺货已经成为连锁企业形象的隐形杀手;缺货导致的销售额损失超过15%以上;顾客的传店率高达37%,从而导致的顾客流失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因而,我们把战备的第一要素归结为:库存孰足?连锁店店长应该作为货源组织的参谋者,提供货源监控信息,协助采购部门合理订货。

篇6

首先,餐饮企业在注重特色经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菜品质量、就餐环境和管理服务水平逐步的改善和提高。在保持出品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厨房餐厅更趋现代化,服务更趋规模化,菜品质量更趋标准化,管理更趋科学化。同时企业科技含量不断增加,计算机管理、网络促销更加普及,由重品种、重低价向重品牌、重质量方向转变,从价格品种竞争为主向品牌文化竞争转化。其次,管理与人才的作用更加突出。只有技术优势已难以形成企业竞争与发展的保证,必须加强现代管理知识与管理手段的应用,加强人员素质水平的提高,才能更好地推动行业与企业的持续性发展。

连锁经营被作为壮大企业实力、提升企业品牌优势的重要手段在餐饮行业很快流行开来,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老字号企业和名店、特色店积极推广直营和特许连锁,成为行业连锁发展的骨干力量。一大批连锁企业在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和积累完善中发展壮大。相信随着餐饮连锁经营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发展,该模式必将日趋成熟与完善,连锁经营将成为未来餐饮的业主要经营方式。

连锁化经营的挑战

当餐饮企业连锁化的规模初步建立,管理方面的问题便陆续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餐饮企业的经营将会遇到很大风险。

1.滞后管理导致管理疲于应付。企业创始人往往在起步阶段做得很辛苦,很多事情亲力亲为,从而保证了起步阶段的成功。当企业上到一定的规模,企业的管理者不得不四处奔波处理各个店经营遇到的棘手问题。其工作量、操劳程度比以往更甚。更有甚者,企业的老板扮演的是一个救火队员的角色,哪里有事就在哪里出现。这样的滞后管理状态对企业发展是很不利的,激烈的竞争不允许企业犯错误,而且,很多代价也是付不起的。如何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到预先管理,如何了解各个门店的经营状况将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组织机构臃肿导致效率低下。企业大了之后,很容易犯大企业病。严重的大企业病会导致企业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反应缓慢,竞争力减弱。预防这样的大企业病需要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将各个岗位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岗位分工清晰,责权利分明,并将考核机制往企业想得到的结果上去引导。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这样精细化的管理及考核如果没有一套符合餐饮行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很难做到的。凭经验、感觉或者任人唯亲都会使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3.沟通不畅导致执行力欠佳、监管不力。传统的单店管理方法和手段管理那些看得到的、可以随时亲临现场的餐厅没有问题,因为管理者可以现场指挥,并根据经验指出经营管理方面的不足。但是在企业进入连锁发展阶段,对每个店面无法现场了解经营细节,进而发现潜在的问题。因此当企业连锁化经营之后,沟通、执行力、督导能力的保持就非常重要。现行的方法是管理者将身边培训过的、信任的、有能力的人派出去,但这样的做法还是远不能解决问题,一方面这样的人员太少,捉襟见肘,另一方面效果也远不及期望。所以,建立一套标准的沟通机制,明确被授权人权力和责任,并且集团管理者可随时了解到执行的情况,以便做出监督及指导。而这一切,势必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结合餐饮管理的经验得以实现。

4.无法精确复制成功店面。一个成功的样板店可笼统地分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指的是餐厅的规模、装修、设施、人员配备、菜肴等。软件是指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是制度、标准和企业文化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硬件照搬照抄比较容易,而软件方面复制起来就很困难,而体现整个集团一贯的风格最终取决于软件部分,让每个店保持统一的口味和服务感受就需要一套企业的标准,辅助以企业文化,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贯策执行下去。

5.经营策略调整、决策支持缺乏科学的根据。餐饮行业竞争激烈,即便企业具备一定的规模,如果不具备市场的敏锐度,不根据实际的情况调整经营策略,靠一招鲜打天下越来越行不通了。在连锁经营当中,由于店面众多,各地消费习惯不同,依赖经验和想象来做决策和调整必定会有偏差,而经营管理者如果能及时了解到当地经营情况,特别是根据量化的结果来调整经营策略,就能更容易赢得当地客人的青睐。因此,借助于集团化的餐饮信息解决方案可以为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以信息化

平台为依托

信息化建设可以为餐饮连锁企业提供一个科学的管理平台,为连锁餐饮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保障。围绕信息化管理平台,企业可以形成符合自身运行与管理需要的运行流程和管理规范。

在我国已经有一大批长期扎根于餐饮信息化的软件企业,其中也有些软件公司针对大型餐饮连锁集团的需求,提供全方位的软硬件一揽子解决方案,可以支持连锁企业对异地跨省市连锁门店、加盟店、战略联盟合作伙伴等实施统一管理,保证集团管理者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各种企业经营状态的信息,依赖这些准确、及时、详细的信息,再做出更准确的经营策略调整。

根据笔者所在的石川科技公司面向连锁经营的餐饮信息化解决方案的部署和实施经验,笔者认为,连锁餐饮企业信息化必须坚持“统一客户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物资管理”的基本原则。

1.统一客户管理平台。客户管理平台主要提供统一预订服务、一卡通、客户数据分析和短信平台。

统一预订服务:传统的每个门店一个预订电话,一个预订台的预订服务方式不利于企业的宣传推广,也不利于为新老客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连锁化统一预订平台将帮助连锁企业成功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建立呼叫中心和网络预订平台,消费者只需要记住一个电话号码(或一个网址),就可实现对连锁企业旗下任意一个门店的餐位预订。

一卡通:对常客提供折扣卡或储值卡,通过消费积分进行折扣优惠,而总部可以进行一卡通结算。

客户数据分析:包括现场数据分析和后台数据分析,前者用于在现场向客人提供个,后者为总部进行市场营销提供数据。

短信平台:向客户酒店资讯,也可以向客户实施关怀,成为酒店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桥梁。

2.统一财务管理平台。财务管理平台主要提供经营数据统计、销售数据分析及管理审计等。

经营数据统计:提供账单明细、日销售数据、月销售数据及销售收入数据汇总等,准确掌握各门店的经营数据和经营状态。

销售数据分析:提供人均消费、菜品排行、日流量、周流量等分析报表,为餐厅经营调整提供依据。

管理审计:提供退菜分析,赠送分析、折扣分析等,堵塞门店经营管理漏洞。

3.统一物资管理平台。物资管理平台主要提供采购管理、配送管理和成本分析。

采购管理:通过查询各门店当前库存状况和门店的配送请求单,系统可提供给采购人员关于各物品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的消耗情况和补充情况。集团采购部门可根据这些信息合理地预测物品消耗走势,并制定出合适的采购计划,包括短期的采购计划和中长期的采购计划等。 集团采购部门的重点是抓住各类商品的需求以及它们在各地的分布状况,制订合理的采购计划,并利用集团采购的优势甄选优秀的供货商,最终完成价廉物美、数量合理、分布恰当、供货及时的采购任务。

配送管理:根据门店的配送请求和当前库存状况,产生物流配送清单,并由相关单位及时完成配送任务。各门店在接受了配送物资后,即可上网确认配送单中涉及的商品品种和数量,完成配送接收工作,及时确认配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丢失、损坏、多余和其他不匹配的情况。

成本分析:配送中心和集团总部可以在财务周期内获得各门店材料消耗成本,并了解各门店的毛利情况。

如何建设

信息化平台

餐饮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必须是理性的,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先门店,后连锁”,即先建立门店运行信息化管理,再实施连锁信息化管理;“先局部,后全面”,即先在少数门店进行试运行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然后进行全面推广。

由门店到连锁的信息化建设步骤是中国餐饮企业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传统服务业,员工在接受新技术方面需要有个过程,如果一哄而上,员工思想准备不足与技能储备不够很容易造成的“消化不良”。将不利于信息化建设。

篇7

[中图分类号] F7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3-0109-03

[作者简介] 姬秀娟,商丘师范学院马列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河南 商丘 476000)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我们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随时可以看见超市,但在农村从事商品流通的还是一些个体经营者,超市经济在大部分的农村尚是空白,中西部农村更是如此。为刺激农民消费、发展农村的流通企业,2005年政府推动农村地区“万村千乡”工程,目标之一是要在2005―2008年,在全国大部分县市的农村设立25万家新型农家超市,以覆盖全国70%的乡镇,50%的自然村。超市进万村千乡的想法是美妙的,它使农民在村庄就能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降低农民购物成本,借此促进农村消费,并拉动国民经济的内需增长,是解决目前国内消费市场疲软的良方妙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但是,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村消费环境、农民消费观念、乡村管理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乡村超市的发展存在着许多困难。要想使“万村千乡”工程顺利进行,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减少政府干预,改善中西部乡村市场环境

2005年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工程,工程的目标就是从2005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在中西部农村培育出25万家左右的“农家超市”。在商务部的大力推动下,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农村连锁超市的经营和发展,连锁超市向农村扩张可以享受到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财政部2005年从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拿出部分款项支持连锁超市的“上山下乡”运动,根据中央财政资金政策规定,每个农家店资金补助的标准为东部地区乡级店2000元,村级店3000元,中西部地区乡级店2800元,村级店3800元。中西部农村的一些地方政府也从地方财政拿出了配套资金,支持连锁超市的经营与发展。2005年4月,商务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的通知》,在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目标和类型,支持试点的政策措施、试点企业的申请条件及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2006年“两会”期间,商务部长再次强调了农村健全现代商贸大市场的问题。银行也对“万村千乡”工程给予积极支持,商务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协议,后者贷款500亿用于扶植商业流通,其中100亿元专项用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另外,国家进出口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也出台了诸多相关支持政策。

但是,开拓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有很大的不同,中西部农村与发达地区也有很大的不同,欠佳的市场环境使农村市场的连锁企业普遍感到头疼。有的基层部门出于部门利益考虑,故意人为地设置“高门槛”,以阻碍乡村超市的发展,如:有的地区根本没有消防管道和水压,而消防部门却要求超市购置上万元的消防设备,结果钱花了不少,却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又如,有的地方过路费、过桥费高得惊人,往往要吃掉企业利润的2到3个百分点等。地方保护也是进军农村的连锁企业的一块添堵的“石头”,开设一个新超市,须办理税务、工商、卫生等9个左右的证件,办理每个证件需要两三千元很常见,而且还不一定能办成。如果证件不齐,超市随时面临被罚款的风险,而且罚款的多少由罚款部门说了算。

税收不公平问题也是影响农村连锁超市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长期以来,对农村商店,国家采取的是定税政策,这使得许多农村商品税收成本较低,而超市连锁经营从源头上已扣除了17%的增值税,这必然导致农村超市商品的税收成本比农村商店商品要高,使超市商品很难达到物美价廉的要求,不利于竞争。对于进军农村的连锁超市,正常的税费不可能逃避,但有的基层政府部门不按法律政策,乱收税费,使税收制度混乱。按国家政策规定,连锁企业的税收应由连锁企业总部所在地政府向连锁企业统一征收,非独立法人的连锁超市店面不用单独纳税。这个政策早在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国家经贸委的文件就已明确,但是目前很难落实。尽管从理论上讲,能否统一纳税不影响连锁企业的税赋总额,但它很容易给乱收费打开方便之门。有的地方政府认为,连锁企业在我这个地方开店挣钱,我就应该收你税,如果你连锁企业都把税交给了企业所在地政府,那我为什么要支持你在我这儿开店。这种错误的认识和行为,只看到了现实的、短期的税收收入,没有看到在农村开展连锁经营对农村经济发展、拉动内需、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效益。不过,在现行体制约束下,也有许多地方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通”,尽可能为连锁企业“统一纳税”创造便利。连锁龙头企业在省内实行跨市县经营,凡与总部电脑联网,由总部统一采购配送、统一核算、统一规范化管理,不设银行结算账户、不编制财务报表和账簿的直营店门,可由总店向其所在地税务机关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连锁企业实行统一纳税后,所属地区间财政利益由省财政厅制定调整办法,统一分配。

二、选好店址,确立规模

我国13亿人口,农村人口有9.5亿多,占总人口的73%,消费零售额占整个社会消费零售额的40%左右,这充分说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市场,购买潜力较大。同时,随着国家各种“惠农”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农民收入日益提高,由此带来农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原有的商品流通模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另外,城镇化的建设、“要想富、先修路”的政策使农村乡镇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日益完善,我国农村劳动力和地价的成本优势,也为农村超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连锁超市以连锁模式管理和经营超市,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以多形式、大空间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与小杂货店、庙会、集贸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点这些农村传统的商业形式相比更受农民的欢迎。但是,在农村地区开展连锁超市经营,不能满足于把超市简单地从城市引入农村,而要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消费的实际,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增强竞争力。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不同地区交通便利状况、经济发展程度,选择较有利于连锁超市经营的位置开设,首先应在8000人左右及以上的集镇开设,超市规模应较大;经济相对发达、人口数在4000―8000人之间的中心村,应建立中等规模的连锁超市;另外,交通比较便利、水电设施齐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庄也可开设较小规模的超市。在农村建立连锁超市,乡镇店必须保持较大的店面规模。农村超市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农家店”、“夫妻店”,这些“农家店”、“夫妻店”经营理念较落后,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都较淡薄,小农思想严重,经营规模较小。连锁超市要占领农村市场,成为市场主导者,就必须做到规模经营。表面看,地区范围内,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少人口密度小,中西部农村更是如此,但是,将乡镇周围各自然村人口累加起来,人数依然是巨大的。中西部农村的农民虽然消费水平低,但日常消费品依然是每家每户需求的,累加起来其销售量是巨大的,零散的乡镇商店、小型超市等已明显满足不了当前农村乡镇消费者的需求,它们需要具有规模的超市来取代,尤其是品牌形象独立、鲜明的连锁超市。所以,在农村建立连锁超市,乡镇店应保持较大的店面规模,若能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实现最大的规模超市,必将迅速成为农村零售业的领导者。而中心村和其他村的超市规模则应稍小一些。

三、坚持特色经营,大力发展综合店

确保了超市的一定规模,中西部乡村连锁超市的经营应根据农村实际,坚持特色经营。那么,中西部连锁超市都设置哪些商品区最能满足农村、乡镇的消费者的需求呢?笔者认为应该大力发展综合店,做到一站式购物,以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追捧,综合连锁超市应该根据农民消费实际侧重于设置如下商品区:食品区、日化区、电器区、服饰区、儿童用品区、农副产品区、综合区。其中食品区主要包括饮料、袋装即食品、农村炒货、油盐酒等食品;日化品主要为农村消费者需求较大的日化产品;电器区是具有规模的乡镇连锁超市的一个“拳头产品”,现在,乡镇开设单独的电器超市并未成熟,而超市辟出较大面积运营电器专区,必将带来众多客源和销量,这是乡镇超级市场和城市超级市场的不同点;服饰区主要由各类男女服饰和鞋袜专柜组成,要注意的是服饰的档次一定要分开,高低档产品的比例为3:7,并可适当引进服饰专卖店;儿童用品区是一个非常有消费潜力的区,其消费量是巨大的,商品类别则主要由儿童商品、儿童服装、儿童玩具、儿童图书等几个大的类别组成;农贸区,主要是化肥、农药;综合区则将一些无法形成专区的商品综合集中起来,如水果、蔬菜等。

中西部农村连锁超市在经营过程中还必须根据中西部农村实际加强农产品交易,带动农产品贸易,既有利于农村超市的经营发展,又有利于从流通环节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商务部、卫生部、质检局应制定一个农产品质量的固定标准,根据这个标准连锁超市从农民手中收购农产品,这样,农民既可以用得来的资金换取自己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同时也可以为城镇超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农副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是一个互利的做法。

四、搞好超市形象建设

连锁超市形象建设主要包括:环境形象建设、产品形象建设、服务形象建设。

超市的环境形象是对超市服务环境的要求。连锁超市与古老的乡镇商业合作社、杂货店的不同点之一是产品摆设与销售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它对购物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首先,连锁超市的外部环境即外部视觉形象应该具有吸引力,给消费者以视觉美感,这就要求超市的商标设计、商标色彩的调制应新颖独特,门前环境应宽阔、整洁。其次,连锁超市内部整体环境的设计需要给消费者一种舒服、有趣、快乐和自由走动的感觉,产品区域划分应布局合理,适合消费者的浏览和选购,人行购物道宽度合理,不能过窄,让消费者可以前后左右随意购买商品。

产品质量形象是对超市所经营的产品质量的要求,它对超市的发展意义重大,如果经常销售一些劣质的产品,消费者受了一、二次骗之后,就不会再来该超市,更会向亲戚朋友宣传该超市的东西不好,一传十、十传百,超市的生意也就不用做了。所以,农村连锁超市必须在对供货商的选择与评估,具体产品检测等方面下足功夫,确保放上货架的商品都是优质的、可信赖的产品。

服务形象主要是指提高服务水平,改进服务质量。它包括售前宣传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售前宣传服务是指超市必须促进产品销售预告工作,超市若有新商品的推广、商品折扣、有奖销售、节假日活动、店庆活动等都必须及时地对消费者进行宣传,既能方便广大消费者了解商品,快速拉动相关商品的销售,又能提升自我品牌形象,扩大连锁超市在当地商界的影响力。售中服务是指销售中以礼貌周到和耐心服务为核心内容,服务中做到善解消费者心意,迅速的、毫无怨言的为其提供相对应的合理服务。售中服务是指每一个消费者都非常关注购物细节,售中服务做得好,消费者就会对连锁超市的形象大为认可,也是留住消费者并反复前来消费的“利器”。另外,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发展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这是一个超市能否占领农村市场的又一关键。

五、搞好采购管理和物流建设

采购部是连锁超市企业中所有商品质量的第一个把关口,也是超市资金极易出现偏差的部门,超市能否向农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同时确保商品盈利,这是一个关键部门。

对于采购商品的质量问题,连锁超市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保证商品的质量:(1)只与正规厂家合作,并严格要求厂家提供商品的相关质量证明,尤其是食品、电器等关系到消费者生命安全的商品,若厂家缺乏其产品的相应证明就不合作;(2)企业内部设立产品质量部负责所有产品质量的检测,做到上货架的每一件商品质量都合格。连锁超市内部采购员在采购过程中由于利益的驱使,有可能出现“吃回扣”的现象,这既会造成超市资金运营偏差、影响超市的利益,也影响超市的形象。对于采购过程中采购员有可能出现的“吃回扣”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1)加强对采购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选择颇具职业道德和采购能力的员工做采购工作,这方面只能力求采购员做的更好,但没办法保证不出差错。(2)设立采购设计员和采购监督员,负责采购的设计和采购工作的监督,减少连锁超市在采购方面的损失。(3)做好统一采购的招标工作。

物流建设也是农村连锁超市能否正常运营的一个关键步骤,农村地域广阔,乡镇与乡镇之间的距离相距较远,中西部农村路况较差,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对超市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降低物流成本可以采取三项措施:(1)各个乡村超市连锁门店建立大型的仓库,对于大多数日常需求和可存储时间较长的商品采取一次性大量进货,只要质量可靠,价格合理就可以大量进货,减少物流运输次数。(2)选择连锁超市距离较近的中心点设立综合仓库进行物流配送,中心点也可以向农村“小商店”、“夫妻店”批发商品。(3)在物流运作过程中还应该引进先进的物流配送与运输系统,实现信息化作业,快速、准确、高效地完成物流工作,减少物流开支。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我们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随时可以看见超市,但在农村从事商品流通的还是一些个体经营者,超市经济在大部分的农村尚是空白,中西部农村更是如此。为刺激农民消费、发展农村的流通企业,2005年政府推动农村地区“万村千乡”工程,目标之一是要在2005—2008年,在全国大部分县市的农村设立25万家新型农家超市,以覆盖全国70%的乡镇,50%的自然村。超市进万村千乡的想法是美妙的,它使农民在村庄就能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降低农民购物成本,借此促进农村消费,并拉动国民经济的内需增长,是解决目前国内消费市场疲软的良方妙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但是,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村消费环境、农民消费观念、乡村管理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乡村超市的发展存在着许多困难。要想使“万村千乡”工程顺利进行,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减少政府干预,改善中西部乡村市场环境

2005年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工程,工程的目标就是从2005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在中西部农村培育出25万家左右的“农家超市”。在商务部的大力推动下,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农村连锁超市的经营和发展,连锁超市向农村扩张可以享受到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财政部2005年从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拿出部分款项支持连锁超市的“上山下乡”运动,根据中央财政资金政策规定,每个农家店资金补助的标准为东部地区乡级店2000元,村级店3000元,中西部地区乡级店2800元,村级店3800元。中西部农村的一些地方政府也从地方财政拿出了配套资金,支持连锁超市的经营与发展。2005年4月,商务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的通知》,在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目标和类型,支持试点的政策措施、试点企业的申请条件及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2006年“两会”期间,商务部长再次强调了农村健全现代商贸大市场的问题。银行也对“万村千乡”工程给予积极支持,商务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协议,后者贷款500亿用于扶植商业流通,其中100亿元专项用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另外,国家进出口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也出台了诸多相关支持政策。

但是,开拓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有很大的不同,中西部农村与发达地区也有很大的不同,欠佳的市场环境使农村市场的连锁企业普遍感到头疼。有的基层部门出于部门利益考虑,故意人为地设置“高门槛”,以阻碍乡村超市的发展,如:有的地区根本没有消防管道和水压,而消防部门却要求超市购置上万元的消防设备,结果钱花了不少,却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又如,有的地方过路费、过桥费高得惊人,往往要吃掉企业利润的2到3个百分点等。地方保护也是进军农村的连锁企业的一块添堵的“石头”,开设一个新超市,须办理税务、工商、卫生等9个左右的证件,办理每个证件需要两三千元很常见,而且还不一定能办成。如果证件不齐,超市随时面临被罚款的风险,而且罚款的多少由罚款部门说了算。

税收不公平问题也是影响农村连锁超市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长期以来,对农村商店,国家采取的是定税政策,这使得许多农村商品税收成本较低,而超市连锁经营从源头上已扣除了17%的增值税,这必然导致农村超市商品的税收成本比农村商店商品要高,使超市商品很难达到物美价廉的要求,不利于竞争。对于进军农村的连锁超市,正常的税费不可能逃避,但有的基层政府部门不按法律政策,乱收税费,使税收制度混乱。按国家政策规定,连锁企业的税收应由连锁企业总部所在地政府向连锁企业统一征收,非独立法人的连锁超市店面不用单独纳税。这个政策早在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国家经贸委的文件就已明确,但是目前很难落实。尽管从理论上讲,能否统一纳税不影响连锁企业的税赋总额,但它很容易给乱收费打开方便之门。有的地方政府认为,连锁企业在我这个地方开店挣钱,我就应该收你税,如果你连锁企业都把税交给了企业所在地政府,那我为什么要支持你在我这儿开店。这种错误的认识和行为,只看到了现实的、短期的税收收入,没有看到在农村开展连锁经营对农村经济发展、拉动内需、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效益。不过,在现行体制约束下,也有许多地方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通”,尽可能为连锁企业“统一纳税”创造便利。连锁龙头企业在省内实行跨市县经营,凡与总部电脑联网,由总部统一采购配送、统一核算、统一规范化管理,不设银行结算账户、不编制财务报表和账簿的直营店门,可由总店向其所在地税务机关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连锁企业实行统一纳税后,所属地区间财政利益由省财政厅制定调整办法,统一分配。

二、选好店址,确立规模

我国13亿人口,农村人口有9.5亿多,占总人口的73%,消费零售额占整个社会消费零售额的40%左右,这充分说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市场,购买潜力较大。同时,随着国家各种“惠农”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农民收入日益提高,由此带来农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原有的商品流通模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另外,城镇化的建设、“要想富、先修路”的政策使农村乡镇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日益完善,我国农村劳动力和地价的成本优势,也为农村超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连锁超市以连锁模式管理和经营超市,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以多形式、大空间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与小杂货店、庙会、集贸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点这些农村传统的商业形式相比更受农民的欢迎。但是,在农村地区开展连锁超市经营,不能满足于把超市简单地从城市引入农村,而要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消费的实际,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增强竞争力。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不同地区交通便利状况、经济发展程度,选择较有利于连锁超市经营的位置开设,首先应在8000人左右及以上的集镇开设,超市规模应较大;经济相对发达、人口数在4000—8000人之间的中心村,应建立中等规模的连锁超市;另外,交通比较便利、水电设施齐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庄也可开设较小规模的超市。在农村建立连锁超市,乡镇店必须保持较大的店面规模。农村超市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农家店”、“夫妻店”,这些“农家店”、“夫妻店”经营理念较落后,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都较淡薄,小农思想严重,经营规模较小。连锁超市要占领农村市场,成为市场主导者,就必须做到规模经营。表面看,地区范围内,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少人口密度小,中西部农村更是如此,但是,将乡镇周围各自然村人口累加起来,人数依然是巨大的。中西部农村的农民虽然消费水平低,但日常消费品依然是每家每户需求的,累加起来其销售量是巨大的,零散的乡镇商店、小型超市等已明显满足不了当前农村乡镇消费者的需求,它们需要具有规模的超市来取代,尤其是品牌形象独立、鲜明的连锁超市。所以,在农村建立连锁超市,乡镇店应保持较大的店面规模,若能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实现最大的规模超市,必将迅速成为农村零售业的领导者。而中心村和其他村的超市规模则应稍小一些。

三、坚持特色经营,大力发展综合店

确保了超市的一定规模,中西部乡村连锁超市的经营应根据农村实际,坚持特色经营。那么,中西部连锁超市都设置哪些商品区最能满足农村、乡镇的消费者的需求呢?笔者认为应该大力发展综合店,做到一站式购物,以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追捧,综合连锁超市应该根据农民消费实际侧重于设置如下商品区:食品区、日化区、电器区、服饰区、儿童用品区、农副产品区、综合区。其中食品区主要包括饮料、袋装即食品、农村炒货、油盐酒等食品;日化品主要为农村消费者需求较大的日化产品;电器区是具有规模的乡镇连锁超市的一个“拳头产品”,现在,乡镇开设单独的电器超市并未成熟,而超市辟出较大面积运营电器专区,必将带来众多客源和销量,这是乡镇超级市场和城市超级市场的不同点;服饰区主要由各类男女服饰和鞋袜专柜组成,要注意的是服饰的档次一定要分开,高低档产品的比例为3:7,并可适当引进服饰专卖店;儿童用品区是一个非常有消费潜力的区,其消费量是巨大的,商品类别则主要由儿童商品、儿童服装、儿童玩具、儿童图书等几个大的类别组成;农贸区,主要是化肥、农药;综合区则将一些无法形成专区的商品综合集中起来,如水果、蔬菜等。

中西部农村连锁超市在经营过程中还必须根据中西部农村实际加强农产品交易,带动农产品贸易,既有利于农村超市的经营发展,又有利于从流通环节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商务部、卫生部、质检局应制定一个农产品质量的固定标准,根据这个标准连锁超市从农民手中收购农产品,这样,农民既可以用得来的资金换取自己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同时也可以为城镇超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农副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是一个互利的做法。

四、搞好超市形象建设

连锁超市形象建设主要包括:环境形象建设、产品形象建设、服务形象建设。

超市的环境形象是对超市服务环境的要求。连锁超市与古老的乡镇商业合作社、杂货店的不同点之一是产品摆设与销售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它对购物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首先,连锁超市的外部环境即外部视觉形象应该具有吸引力,给消费者以视觉美感,这就要求超市的商标设计、商标色彩的调制应新颖独特,门前环境应宽阔、整洁。其次,连锁超市内部整体环境的设计需要给消费者一种舒服、有趣、快乐和自由走动的感觉,产品区域划分应布局合理,适合消费者的浏览和选购,人行购物道宽度合理,不能过窄,让消费者可以前后左右随意购买商品。

产品质量形象是对超市所经营的产品质量的要求,它对超市的发展意义重大,如果经常销售一些劣质的产品,消费者受了一、二次骗之后,就不会再来该超市,更会向亲戚朋友宣传该超市的东西不好,一传十、十传百,超市的生意也就不用做了。所以,农村连锁超市必须在对供货商的选择与评估,具体产品检测等方面下足功夫,确保放上货架的商品都是优质的、可信赖的产品。

服务形象主要是指提高服务水平,改进服务质量。它包括售前宣传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售前宣传服务是指超市必须促进产品销售预告工作,超市若有新商品的推广、商品折扣、有奖销售、节假日活动、店庆活动等都必须及时地对消费者进行宣传,既能方便广大消费者了解商品,快速拉动相关商品的销售,又能提升自我品牌形象,扩大连锁超市在当地商界的影响力。售中服务是指销售中以礼貌周到和耐心服务为核心内容,服务中做到善解消费者心意,迅速的、毫无怨言的为其提供相对应的合理服务。售中服务是指每一个消费者都非常关注购物细节,售中服务做得好,消费者就会对连锁超市的形象大为认可,也是留住消费者并反复前来消费的“利器”。另外,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发展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这是一个超市能否占领农村市场的又一关键。

五、搞好采购管理和物流建设

采购部是连锁超市企业中所有商品质量的第一个把关口,也是超市资金极易出现偏差的部门,超市能否向农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同时确保商品盈利,这是一个关键部门。

对于采购商品的质量问题,连锁超市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保证商品的质量:(1)只与正规厂家合作,并严格要求厂家提供商品的相关质量证明,尤其是食品、电器等关系到消费者生命安全的商品,若厂家缺乏其产品的相应证明就不合作;(2)企业内部设立产品质量部负责所有产品质量的检测,做到上货架的每一件商品质量都合格。连锁超市内部采购员在采购过程中由于利益的驱使,有可能出现“吃回扣”的现象,这既会造成超市资金运营偏差、影响超市的利益,也影响超市的形象。对于采购过程中采购员有可能出现的“吃回扣”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1)加强对采购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选择颇具职业道德和采购能力的员工做采购工作,这方面只能力求采购员做的更好,但没办法保证不出差错。(2)设立采购设计员和采购监督员,负责采购的设计和采购工作的监督,减少连锁超市在采购方面的损失。(3)做好统一采购的招标工作。

物流建设也是农村连锁超市能否正常运营的一个关键步骤,农村地域广阔,乡镇与乡镇之间的距离相距较远,中西部农村路况较差,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对超市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降低物流成本可以采取三项措施:(1)各个乡村超市连锁门店建立大型的仓库,对于大多数日常需求和可存储时间较长的商品采取一次性大量进货,只要质量可靠,价格合理就可以大量进货,减少物流运输次数。(2)选择连锁超市距离较近的中心点设立综合仓库进行物流配送,中心点也可以向农村“小商店”、“夫妻店”批发商品。(3)在物流运作过程中还应该引进先进的物流配送与运输系统,实现信息化作业,快速、准确、高效地完成物流工作,减少物流开支。

参考文献:

篇9

一、引言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发展物流产业,这也为我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而物流配送作为物流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与物流发展同步,甚至要超前一步。但是当前我国的专业配送中心很少,物流配送缺乏社会化和专业化,配送技术落后,严重的影响了配送的效率,而这也影响了整个物流的效率。在配送及时性和低成本方面,当前我国不完善的配送体系也存在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当前我国的连锁企业大多配送规模小、统一配送率不高、现行的配送方式相对落后、设备设施落,功能不全、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建设落后、缺乏专业化的物流配送管理人才,这些都给连锁企业的配送发展造成了巨大障碍。所以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是物流企业和连锁经营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文献综述的角度具体分析一下我国企业,特别是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二、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和配送中心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物流配送存在很多问题。皱辉霞(2001)认为:物流配送体系薄弱,主要问题在物流平台构筑落后,物流配送效率低和物流装备标准化程度低,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程度低,物流配送人才短缺。除此之外,吴静旦(2007)认为:物流配送的主要问题有物流配送模式选择不当,配送中心设施落后、功能不全等。李兴国、顾峰(2008)等认为:国内企业,特别是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在于存在多渠道的配送模式,统一配送效率低和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国内大部分连锁企业多采用自营配送却没有实现完善的配送作业,物流配送的标准化水平低。张亚娟、杜永刚、胡海英(2007)等认为: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在于未能实现集中采购和进货,未能实现统一的存货和库存管理,标准化程度低,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张卫星和王欣(2008)特别提到:由于缺乏对选址决策重要性的认识,只简单地考虑仓储租金,很少结合配送成本、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来分析使得配送中心选址不科学,由于没有合适的装卸平台、足够的车辆和设备以及技术而使得配送中心建设不规范。秦瑛、陈竹君、陈丹晔(2008)等人认为: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在于经营管理理念的不合理,配送中心发展不合理,配送中心机械化不高,配送的比率不合理。

对于物流配送至关重要的配送中心来说,除了上述的一些问题外,还存在以下的问题。张丽华(2009)认为:配送中心基础设施薄弱,利用率低,物流服务质量不高,配送中心人员的素质不高,缺乏现代物流的一些思想和意识。徐贤浩(2008)认为:物流配送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障碍,政府的各职能部门以及企业的各部门之间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和缺乏统一的战略思想。而物流以及配送基础设施呈现“瓶颈”现象,我国物流总体水平落后,存在物流配送技术和物流综合协调能力的约束。

三、物流配送模式

下面就简要的介绍一下国内学者认同的几种典型的配送模式,主要举几个学者的例子。曹宝亚(2008):我国的配送模式分为配送中心配送模式;自营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模式,就是各物流企业为了提高配送效率以及实现配送合理化而建立的一种功能联合体;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就是指交易双方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来完成的一种配送运作模式;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就是总部集中控制和集中采购,进而通过供应商配送到连锁店的一种高效的配送模式。多数学者采用的都是这几种配送模式,虽然在说法上可能有区别,但是其内容是一样的,如秦瑛、陈竹君、陈丹晔等论述的集团配送和供应商配送就指的是配送中心配送模式和连锁企业配送模式。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20世纪90年代依赖,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子商务获得了快速发展,由此电子商务成为当前物流行业发展的新机遇。而电子商务对物流特别是配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就从电子商务的基础上论述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采取物流配送新技术,加强配送信息化建设

陈子侠(2001)认为物流配送新技术有条码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Bar Code(条码技术)、射频技术RF(Radio Frequency)等。而曹宝亚(2008)认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技术有:交叉配送技术、准时制配送和ABC配送。

另外,需要建立一套信息管理系统,皱辉霞(2001)认为包括五个子系统:需求管理信息系统,采购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财务会计系统,配送管理系统等。在物流企业配送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朱鼎勋、沐林英、张丽辉(2008)认为: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和物流配送新技术的同时,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吴静旦(2007)也认为要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提升信息技术管理,做好技术开发和引进,以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张卫星和王欣(2008):通过采用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构造一个现代化的管理平台,改进配送调度、进行动态库存管理、实现在线交易处理,真正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成到一起。

(二)选择合适的配送模式

吴静旦(2007)认为:当前一些大型连锁零售企业逐步尝试将本企业的物流配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这种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种配送模式各有特色,连锁零售企业应当根据连锁企业经营的不同阶段和规模选择适当的物流模式。

秦瑛、陈竹君、陈丹晔(2008)认为:通过对五种典型的配送模式的SWOT分析,自营模式和配送中心配送模式适合那些实力比较强、资金比较雄厚的企业,可以通过发展自身物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供应商配送模式主要适用于店铺规模大、采购规模大的大卖场及综合超市公司,在我国多数连锁氽业采用这种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这种模式要求物流市场比较成熟,且连锁企、信息化程度较高;共同配送模式可以提高车辆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比较适合规模小、资金紧张的中小型连锁企业。

李兴国、顾峰(2008)根据现阶段我国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能力和物流配送水平可以将连锁企业分为四个等级,从两个维度――企业的规模、经营管理能力、配送能力;企业对配送业务水平的要求程度来划分,通过二维坐标轴,得出四种类型的连锁零售企业或者物流企业,为各类连锁零售企业做出与之适合的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策略。

(三)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培养现代物流理念

物流配送中人才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荣凤英(2001):“发展物流,要有高度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体制作保证,要拥有系统的现代管理技术、管理手段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作支撑。而所有这一切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人,现存的赖以发展物流的人员队伍还远远不能适应要求,因此着力培养物流人才更是当务之急”。

吴静旦(2007)认为:配送中心可以设立自己的培训机构,对员工定期进行培训或轮训,了解各自岗位的要求及其在整个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集中组织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和现代化物流理论知识的系统培训。另外也可以依靠大专院校、研究单位的力量,联合培养、引进高素质的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人才。培养现代物流理念是很重要的,国内许多学者也有相关的论述,这里不再一一论述。

(四)配送中心的建设

配送中心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冯文龙(2008)认为:通过建立配送中心,连锁企业能统一购货,统一库存,统一配送,使得商品配送的时间缩短,物流配送中心运作成本下降,与商场前店后库的分散储存相比,大大降低库存,加快商品周转,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费用,提高厂家、批发商的送货业务效率,降低送交货成本,使企业在未来更为惨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对于配送中心建设具体的步骤,张卫星和王欣(2008)认为:一是按标准化建设配送中心,就是配送中心要逐渐实现装卸搬运机械化,适当推进配送中心的配车计划与车辆调度计算机管理软件的使用,缩短配车计划编制时间,更合理地安排配送区域和路线,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并减少等候时间。二是科学选择配送中心地点和规模,这可以提高配送效率和节省流通费用,并且影响配送中心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对零售连锁企业而言,需要采用根据区域成片开发的战略,实施构筑以重点区域为核心的配送中心,采用扇形辐射面、步步为营、向前推进的配送网络体系。

但是当前我国的物流发展比较滞后,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循序渐进。吴静旦(2007)认为: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完全自动化的配送中心在我国不合适,条码、包装、员工素质等因素都制约着其正常运行。但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机械化还是必要的,有利于改善工作条件、加快作业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货损货差。但是物流配送中心的现代化是一个发展趋势,这也是国内学者的共识。下面就论述国内一些学者对配送中心的详细规划。

对于物流配送中心的规划流程,徐贤浩(2008)认为:可以分为项目规划、物流中心规划方案设计、方案评估、工程施工设计、工程建设。确定这些方面之后,进行规划分析,具体有设计物流配送中心功能模组,进行顾客需求分析,物流作业流程分析,作业区域布局分析。而周盛世(2008)认为:配送中心的规划要素包括配送的对象和客户(E),配送的货品种类(I),货品的配送数量或者是库存量(Q),物流通路(R),物流的服务水平(S),物流的交货时间(T),配送货品的价值或者建造的预算(C)。

五、总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当前我国的物流配送发展还是相当滞后的,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阻碍我们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发展物流配送的重点是建设标准化的配送中心,加强配送中心的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以及柔性化。

参考文献:

1、吴静旦.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策略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15).

2、李兴国,顾峰.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08(3).

3、张亚娟,杜永刚,胡海英.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现状研究[J].商业流通,2007(2).

4、张卫星,王欣.家电连锁零售业物流配送现状及优化研究[J].中国市场,2008(45).

5、秦瑛,陈竹君,陈丹晔.我国中小型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模式的比较选择[J].中国市场,2008(28).

6、张丽华.物流配送中心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经济管理,2009(12).

7、徐贤浩.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运作管理[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8、曹宝亚.基于物流信息化下的配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1).

9、张朝霞.连锁超市物流配送方式的优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10、朱鼎勋,沐林英,张丽辉.连锁企业物流信息化研究[J].物流科技,2008(5).

11、冯文龙.沃尔玛物流成本管理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篇10

关键词:工作过程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连锁经营产业的快速发展给商品流通管理和服务业带来了大量的人才需求,由于行业发展过快,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人才荒,其中尤为稀缺的是实用型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这为高职院校提供发展的契机,同时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构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企业与学校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打破学科体系的约束,遵循职业教育的特点,学习德国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技术,确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20世纪90年代,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ITB)以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劳耐尔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创立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想与理论。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南,也备受我国职业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和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建立在对连锁企业门店运营、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连锁企业总部管理的广泛了解与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基于学生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从工作岗位出发,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寻找典型工作任务,然后转换成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最后根据学习领域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1.岗位工作任务与内容分析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上门走访、专家实践访谈会等多种方式,对连锁经营管理技术领域的职业岗位分布、市场需求、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等内容开展调研工作,确定有如下门店运营管理、卖场现场管理、商品管理、人事、促销、采购、企划等工作岗位,并对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工作内容进行分析。

2.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能力要求

典型工作任务是指职业人在实际职业岗位上所从事的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基础。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对照表。

3.归纳典型工作任务为行动领域

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未来主要从事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连锁企业配送中心、连锁企业总部各管理岗位的相关工作;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的门店运营管理、卖场现场管理、商品管理、人事、促销、采购、企划等工作岗位,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行动领域。

4.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将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管理、连锁企业总部管理转换为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连锁企业采购管理、连锁企业仓储与配送管理、连锁企业财务管理、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商品管理等学习领域。针对每个学习领域制定课程标准,每个学习领域的课程设置若干个学习情境。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任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全程参与专业建设,以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校企共同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共同规划专业发展、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参与教学、承担教研课题等任务,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原则,将行业标准、职业资格、岗位职责、生产过程等要求融入教学内容;

通过召开专家实践访谈研讨会,讨论确定各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高职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及行业标准,分析学习领域,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了删减与整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环境和对象的复杂程度,形成专业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通过组织教师调研了沃尔玛集团、永辉集团、、新华都集团等知名企业,并走访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福建连锁经营协会等行业协会,了解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在职业成长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工作任务,明确未来所从事的职业领域及岗位的社会需求,分析高职层面对接的相应岗位,制作《主要就业岗位分析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从业人员的岗位描述及能力要求表》、《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对照表》等相关表格,然后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将知识进行重构,依“连锁企业门店运营、连锁企业总部、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三个部分的工作过程,优化基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业务流程的课程体系,并关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实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在多年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融入职业标准和职业证书的考核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组和优化,课程体系见下图。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践思考

1.专业市场调研是基础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依托学院合作办学理事会、系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师,组织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专业市场调研,了解连锁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以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合理地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排序,确保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2.双师素质是关键

双师素质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的关键。所有课程内容都是针对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展开, 工作过程知识成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既要熟悉连锁企业工作过程,又要具有企业工作的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师才能够较好地摆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从而将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保障

课程体系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学习情境为教学载体,以行动导向进行教学”的模式。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仿真教学、真题实作、学做一体、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融通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课堂讲授的效果,而且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通识教育、校园文化、企业氛围等载体培养学生的素质,促进了本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从而增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是调整培养方案的依据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是否合理,要建立教师评学、学生评教、企业评价、社会评鉴等多元的评价机制,实行年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形成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作为各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四、总结

自2010年以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三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的专业群项目,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并重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校企合作、闽台交流”两平台,实现“学做一体、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 四结合,以行业标准、职业资格、岗位职责、经营过程等为依据,以学做一体、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任务驱动等为手段,以教师评学、学生评教、企业评价、社会评鉴等为途径,培养具有“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特色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志东.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基于工作分析的课程开发实践思考.职业教育, 2011第24期.

篇11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011-02

配送中心,也称物流中心,是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现代化经营机构。近年来随着连锁业的发展,配送中心的地位日趋提高,特别是连锁企业自建配送中心的积极性很高。目前全国4700多家连锁公司,较大型的连锁公司已在建设自己的配送中心,初具规模的、知名度较高的连锁企业,如上海华联超市公司等,其配送中心都已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体系,并正发挥积极作用;一些店铺数量少、规模不大的小型连锁企业也在筹建配送中心,以期实现i00%的商品由自己的配送中心。

1 我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配送中心设施落后。现代化程度低

许多连锁经营企业缺乏现代化的物流配送观念,企业物流作业缺乏规范化,大多数物流配送各种软硬件设施落后,处于半人工化状态。计算机的应用仅限于日常事务的管理,配送中心内部的数据采集、配送中心与外部接口系统如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等在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其次,机械化水平较低,基本上是原有物流设施转过来的,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都比较陈旧,同国外以机电一体化、无纸化为特征的配送的自动化、现代化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配送中的物耗就越大,物流成本就越高。配送效率的低下,致使配送服务水平的降低,供货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经济性受到影响,从而影响连锁店的声誉。虽然多数企业提出了“当日定货,次日送货”,的原则但大部分是在24小时至48小时内送货,甚至有的是一个星期,这与配送中心高速高效率则相违背。

1.2 商品配送未形成规模。统一配送率低

我国的连锁企业大多数是由一些门店小,且市场有限的超市自建配送中心,平均7个连锁企业只有14个店铺。对于分配经营的各连锁店,没有一定规模的配送中心是很难做到统一采购和统一配送的。由于未形成规模、连锁不正规及商品运输管理方面的问题,我国连锁企业配送率一般为60-70%,差的仅有30%,甚至更低由于配送率低造成人员闲置,整车装载率低,回车空驶率高,运输设备不能充分利用,浪费了大量的运力,物流成本偏高。

1.3 标准化程度低。运营效率低

商品容器及有关的装卸、搬运、储藏、运输等设备未能实现统一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商品条形码化率低,故难以发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作用,制约了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和运营效率的提高。

1.4 物流配送中心功能不健全。管理落后

物流配送中心是集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流通中心,而且尤其强调功能的协调和一体化。其基本功能不仅仅是也储和运输而是具有采购、运输、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与信息反馈等服务功能的服务中心,是物流集散地。目前,我国物流中心在功能上主要存在两大缺陷:一是流通加工功能。流通加工在很多配送中心内还没有开展起来。二是信息处理与信息反馈功能。物流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没有起到对流通加工的导向作用。由于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物流信息系统薄弱,使高效率的信息采集、传递和信息处理成为空谈。物流配送中心功能的不健全,就不能完全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使配送中心达不到经济配送规模而造成资源浪费。

2 发展我国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的对策

2.1 树立正确的观念

连锁企业在配送中心建设过程中,由于自身资金、技术欠缺,就必须积极采用多种形式引进资金、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加快配送中心的发展进程。从建设配送中心时起,就应在思想上树立配送中心经营观。从采购开始,配送中心以其雄厚的实力、良好的信誉、准确的市场信息和一定的经营规模,低价购进产品,获得第一个价格优势;在配送中心内对产品进行适当加工和包装,增加商品附加值,获得第二个价格优势;准确、高效的储存、搬运及出人库作业,减少商品损耗,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服务水平,获得第三个价格优势。要实现以上优势需要做到:商品对口,保证供货;有完备的商品采购管理以及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的信息系统等。靠优质的服务占领的配送市场,靠先进的管理、技术取得效益,这才是真正的配送中心经营观。

2.2 发展多元化的配送形式

2.2.1 连锁企业自建配送中心

连锁企业自筹资金建立、独立经营管理,为整个连锁网络,其他商业企业提供服务的配送中心自建配送中心有利于协调总部与连锁分店间的关系,更好地发挥连锁企业统一管理和分散经营的特色而且,自建配送中心既可以为本公司连锁分店配货,也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益和社会效益。从长远利益和战略角度考虑,连锁企业应自建配送中心。

2.2.2 建立型配送中心

型配送中心,又称它有型配送中心,是指连锁企业本身并不经营配送业务,由某供应商或专业配送中心完成。型配送中心提供专业化的配送服务,可使企业享受优质高效的服务,专心致力于店铺管理,并节省大量资金;同时可将积压与缺货风险转嫁给配送中心,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但企业采取此方式应考虑以下几点:这种选择能否降低成本?这类配送中心能否迅速准确地发货?能否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

2.2.3 大力发展共同化配送中心

共同化配送中心是指由多个企业(包括连锁企业、生产企业及物流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共同经营的配送中心,为各连锁企业服务共同化配送中心有以下优点:第一,可以弥补单个企业难以承担建设配送中心所需的昂贵资金,使人力,土地、资本等有限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第二,可以提高物流专业化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第三,能够使分散经营的便利店、小零售商分享到利润。第四,可促进商业业态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有助于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

2.2.4 完善和发展社会化的专业配送中心

充分利用原有的仓储、批发及零售企业的设施和购销渠道的优势,进行技术改造、管理创新和功能完善,使之转化为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在提供配送服务的方式上,配送中心可接受连锁公司的委托配送业务,也可以开展计划合同配送、协商配送或会员制配送等。配送中心应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配送服务方式,及时准确的向要货方提供所需商品,使储运、批发业真正成为支持零售业发展的后方部队。

2.3 加强物流配送业务的硬件设施及软件建设

(1)在硬件设置上,加快仓储设施建设,采用自动化立

体仓库,自动分拣、配货电子化,托盘、吊车等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实现装卸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拆零商品电子化,加快流通速度,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物流成本。

(2)在软件建设上,发展高科技物流:注重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配送中心及时掌握物流信息和市场信息,是配送中心的配送工作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连锁企业的信息系统是其神经中枢,它使整个连锁企业的采购、分拣、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作业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配送中心应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包括EOS,POS,EDI和信息反馈系统等,实现配送过程无纸化。

2.4 精心设计组配方式、运输方式

物流环节是利润潜力尚未完全发掘的一个环节。配送中心在组配方式上要更大地发挥通过合理科学的组配方式,创造更入商品价值的功能,如重新包装、规格重组、花色重组、品种搭配、拆零配送等,使商品配送直接为商品销售创造机会。在运输方式下目前要解决送货的时间合理性问题,在连锁门店营业高峰时送货车到达的现象应羊避免和克服。在目前实施每一个门店集中配送的方式时,应考虑回程空车的合理利用问题,虽然可以带回门店收集的一定量包装物,但有。效负载是不够的。是否可考虑用于门店之问的商品调拨,供应商运输车辆的替代等。

2.5 发展绿色物流配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与环境之间日益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推动和制约关系,即物流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与环境共生的基础上。因此,今后的物流配送必须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开展绿色物流配送。通过车辆的有效利用,提高配送效率和货物积载率,通过运输方式的改变削减货车运行以及降低单位货车废气排放量。这其中企业间货物配送的共同化成为绿色物流配送的突破口,因为共同配送减少了在途运行车辆,降低了大气污染。此外共同化的作业管理,有利于企业间就绿色管理系统的推广达成一致,真正使环境共生性的管理意识融入到企业的具体实践中。

2.6 加强物流配送人才的培养、积极取得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加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一与发展,人才是成败的关键。为此,应从多方面培养、激励和大胆引进人才。配送中心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发展社会化配送中心,要求国家的金融、税收、铁路、交通、城市规划等部门在资金、税收、网点布局上给予优惠,从再生产角度出发,统筹安排,制定可行的发展计划。

3 中国连锁店配送中心未来发展趋势

3.1 连锁店将普遍接受社会化配送的理念

当进人21世纪时,中国的连锁店将在更大层面和范围上普遍摒弃小商业传统的’。小而全’,的做法,接受社会化配送的新理念。这种理念的接受和普及来自于连锁店经营的利益驱使,来自于对社会资源共享追求更大范围的社会化协作原则的认同。因此,社会化配送中心在中国有广阔的市场。

3.2 社会化配送中心将首先从大型连锁公司中分离产生

由于中国的批发业对自己的未来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即连锁化的零售业将成为流通中的主导产业,批发业只有增强对其的依附度和服务度来求得生存和发展。在中国连锁店发展的第一浪中批发业被甩掉了。因此,中国未来社会化的配送中心不可能从批发企业中产生,而只能从大型的连锁公司中产生。这是因为大型连锁公司凭借其广泛的连锁网络建立起强大的采购系统和配送系统,一旦条件成熟就可以从连锁公司中分离独立出来,成为社会化的配送中心。在中国没有自筑的连锁店铺网络支撑是不可能建立功能齐全的配送中心的,进而也不可能发展社会化配送中心。

3.3 专业化的配送中心是未来发展趋势

专业化的配送中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隶属于某个连锁店;二是综合型的。实际上综合型是公司制度下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化配送中心的出现,中国的配送中心在结构上将进行一次重组,专业化的配送中心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为这有利于高效率和简单化原则。

3.4 配送中心将形成区域性布局的趋势

随着中国许多连锁店在市场拓展上实施跨地区的发展战略,作为门店的“粮草先行官”一配送中心也将进行区域性的布局。这种布局将在很大重度上影响中国流通领域物流线走向的合理性,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制造商和各级供货商的销售体制和物流线的调整。目前,成都拟建立五大区域性配送中心:农副产品配送中心、日用品配送中心、成都仓储物流中心、副食品配送中心、鲜果保鲜加工配送中心。

4 结束语

韧流配送中心是连锁零售业的核心,没有强大的物流配送中心不能算是真正连锁零售业。世界各国大型零售商都重视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同时广泛运用高科技进行管理,形成了商品从产地到集散中心,从集散中心到达卖场的现代模式。现代化的物流配送已经形成了以最终需求为导向,以现代化交通和高科技信息网络为桥梁,以合理分布的配送中心为枢纽的完备的运行系统,在新的世纪中,这一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