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口腔医疗服务市场

口腔医疗服务市场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2 09:27: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口腔医疗服务市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口腔医疗服务市场

篇1

改革开放后这些年来,我国口腔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根据有关资料,中国现有口腔医师(大学水平)约2.5万人,口腔医师和人口比为1:5万。口腔医学院、系共有36所,每年口腔大学毕业生约1500人。全国口腔医院或牙病防治院约100所,综合医院口腔科约1万个,口腔病床约1万张。中国口腔医学界与世界同道们的交流与合作也更趋密切。

然而,据国家卫生部2007年6月最新公布的官方调查显示,我国5岁儿童97%的龋齿未经治疗,12岁儿童89%的恒牙龋病未经治疗,中老年人群的患龋的牙齿中有78.9%~91.7%的龋齿未治疗,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日益改善,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人们开始在健康和审美需求方面投入更多精力,牙齿美容业务随之需求猛增。从口腔医疗的整体状况来看,我国正规医院所能提供的服务,远远满足不了牙科病人的需求。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吕培军教授表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口腔行业的发展以及口腔医疗机构的生存与提高已不仅仅是内部医疗管理和惯性运转所能完成的。开放市场的发展目标要求许多行业加快形成“政府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产业格局。因此口腔行业的发展也应该走依托社会的社会化、产业化道路。

目前,尽管综合医院口腔科和公立口腔专科医院仍然是口腔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主导着国内口腔行业。但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影响在社会资本的参与整合下已然不可小视。国内民营(大中型)品牌牙科门诊,如佳美口腔、永康口腔、瑞尔齿科等在各自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逐渐起到了一定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从现阶段看,由于整体性的供不应求,利润空间较大,口腔医疗服务市场各方竞争日趋激烈。

政府主导多渠道办医

随着今年8月的首轮私募融资成功,来自英国马丁可利、美国海纳亚洲创投的1000万美元注入资金使北京佳美口腔管理集团如虎添翼。谈到融资后集团的发展,佳美董事长刘佳豪气十足:“今年年底之前开店总数有望达到110家!佳美还有望创造在北京、南京等全国一线城市一天之内同时开业60家口腔诊所的“神话”。

与国际资本“牵手”后的佳美集团以飓风过境之姿通过并购和开新店“双管齐下”的方式,使佳美口腔连锁店在全国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遍地生根。

而成立于2001年初,如今市场规模已扩展至全国的北京永康口腔医疗集团高层也在近日和多家风险投资机构频频接触,寻求长期合作。

口腔医疗服务市场低风险高回报的特性和巨大的行业潜力已使其成为最具投资价值的传统行业。而近年来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更使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口腔医疗机构。

与其他民营机构的发展轨迹相类似,近两年来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医疗服务事业,对于社会资金投入医疗事业的,允许出资人取得合理回报。民营口腔医疗机构以其专业的独特性和投资额度相对偏小而得以快速膨胀发展。虽然民营医疗机构被希望以其专业和服务的特色满足多层次的就医需求,而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至今为止,民营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数仅占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数的2.7%。因此巨大的市场潜力是众多民营医疗机构、尤其是口腔医疗机构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中国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强调在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的同时要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努力增加医疗卫生筹资渠道、扩大医疗卫生资金来源。卫生部发言人毛群安曾在卫生部新闻会上强调,引入社会力量,多渠道办医,是卫生部长期以来坚持的一个方向。

同时,在近年来指导全国卫生工作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不断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等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着力构建多元化投资和多渠道办医的新格局,进一步提高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医疗需求。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表示:“政府要把私营部门的发展纳入卫生整体发展规划中,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私营部门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引导私营部门为公共利益和目标服务。”

在整个访谈过程中,佳美董事刘佳屡次强调此番佳美融资成功要归功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相比于佳美口腔早年“登陆”北京时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和阻力,如今,政策壁垒的打消为佳美走上高速发展之路注入了活力。而在2007最佳商业模式中国峰会上,刘佳强调:今天政府能给我们佳美集团连锁医疗机构许可证,是希望民营企业家向整合非公有制延伸。这种整合将促使企业家把传统的模式进行创新、组合。以前,中国是不允许外资进入医疗和教育市场的。此次佳美口腔结合国际资本,得到境外两家基金上千万美元的投资,中国政府并没有害怕,还大力支持,这说明政府对传统行业的变革,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

外资注入

传统医疗行业走向时尚

卫生部副部长高强在年内举行的“2007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政府鼓励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医疗市场。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卫生部和商务部曾联合发文,承诺“鼓励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办合资医院,外资的股份最高可占到10%”。

与国际资本合作正慢慢成为中国本土化医疗机构追求更高发展的一条道路。已成功实现资本对接的佳美集团董事长刘佳在谈到选择国际投资公司的经验时表示,佳美选择风险投资公司并不以资金的雄厚为唯一评判标准,而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英国马丁可利在投资中国企业的过程中长年积累下来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必将为佳美事业锦上添花;而美国海纳亚洲创投基金目前已经投资过如家等连锁企业,在连锁化经营方面经验丰富。佳美则于今年获得政府部门颁布的连锁经营营业执照,正在全力推广大规模的、可批量复制的商业模式。两大巨头在谈判桌上“一拍即合”。

至于引进外资后医疗机构的具体管理工作,高强副部长在政府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外资医院如在中国提供医疗服务,中国政府对其医疗卫生的技术、治疗质量、医务人员的资质要依法严格监管。但对这些医院的经济管理,政府肯定不会干预。”主管部门的支持为佳美集团在引入外资的同时为具体经营管理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目前正处于由本土化向国际化发展时期的佳美口腔管理集团而言,国际资本带给佳美的不仅是资金方面的支持,品牌效应、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对佳美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融资成功后,佳美口腔在财务标准化、人力资本国际化、企业管理制度化、企业控制科学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佳美的医疗连锁经营结构模式值得称道,注入国际资金,利用现代的连锁经营模式发展传统医疗行业,使今天的佳美具有国际资本市场的时尚气息。刘佳认为:必须用国际资本和市场经济来规范中国医疗市场。

面对从本土医疗连锁机构成功转型为跨国医疗连锁财团的新佳美,刘佳坦言,融资成功后,自己也从私营企业主变成了职业经理人,如今,怎样才能让这些资金实现价值最大化是他着重考虑的问题。

发展之路人才培养是关键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卫生人才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高强强调,加强卫生系统人才队伍建设是卫生工作的基础。卫生人事人才工作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卫生人才队伍能力建设,调整卫生人才结构,努力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为卫生事业和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人才保障。

医疗卫生事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人才储备十分关键,而在高质量医生资源缺乏的口腔医学领域,打造专业医护人才队伍尤为重要。

日前,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张震康就此问题指出,我国口腔病患病率高达97.6%,几乎人人罹患牙病,但口腔医师严重短缺,平均每2万人中才有1名牙医。在美国,每1500个人就有一个牙医,韩国每4000~5000人就有1个牙医。瑞士甚至达到每700~800人就有一个牙医。反观中国,在支付能力较强的职业人群中,每8600人才有一名受过大学教育的牙科医生提供相关服务。中国的牙医数量和整体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在民营医疗机构,专业人才缺乏状况尤为明显。有资料显示目前99%的口腔医疗专业人才都掌握在公立医疗机构手中,相应1%的民营口腔医疗机构专业人才很多是最初由公立医疗机构中“分化”出来的创业者,虽然这些人具较高专业水准和职称背景,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定位和专业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现有的专业医护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要求。

“未来口腔市场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北京佳美口腔管理集团董事长刘佳一语中的。在找到适合自己的优良经营模式并得到投资基金之后,能否使集团发展更上一层楼,医生队伍是关键。谁拥有高质量的牙医资源,就拥有最强大的竞争力。

佳美目前选择医生的标准在外人眼中可能会过于严苛,只有符合以下条件,才能进入佳美工作: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三甲医院工作经验,副主治医师,无事故记录。按照这个标准招进来的医生,佳美还将对其进行全脱产培训3个月到6个月。未来几年,医生资源储备是否充足对佳美能否没有后顾之忧地一路快速前进影响甚大,基于此,刘佳用3年的时间酝酿了一个长线发展的计划:自己培养医生。

与国外著名医学院合作开展医疗教育,是刘佳在人才培养方面要走的下一步棋。届时,长江三角洲(上海)、珠江三角洲(广州)和北京,将出现佳美集团与欧洲、美国和亚洲的著名大学合作开办的3所专业培养口腔医护人才的大学。“采取这样合作开展医疗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可以为走上高速发展之路的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更可以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对整个口腔行业都将有所促进。无疑是一种双赢互利的模式。”

由于行业历史久远,发展速度快,医疗技术和设备材料先进等原因,口腔医疗服务业在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瑞士等国行业发展较为纯熟,口腔医疗行业的很多新技术和材料均来自欧美国家。通过与境外医学院的交流合作,也可以为国内口腔医疗市场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优秀服务理念,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为大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牙科诊所遍地开花的佳美集团开展医疗教育,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口腔医学尤为突出。在临床实践阶段,是否能为实习医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其能及时巩固和拓展已学的口腔基本理论知识及初步具备临床工作能力,对医生的个人成长十分重要。而在医疗设备先进,培训系统完整的佳美口腔,这个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作为一个医疗机构,在人才培养机制日趋完善的同时,更要能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发展前景和薪酬待遇才能留得住人才。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刘佳表示,在佳美与国际知名大学开办的医学院接受教育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是否留在佳美工作。

实行连锁经营

加快行业发展

目前在综合医疗市场,国有公立医院占据市场95%的份额,民营口腔医疗机构仅占5%左右的份额。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私营牙科医疗机构的开设也给政府带来了新的管理问题:简单的政府管理机构需要管理更多的私营从业人员以及更多的私营机构,同时还要处理更多由于市场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篇2

2009年新医改以来,已有大量上市公司逐渐开始布局医疗服务领域,不过山西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分析师王腾蛟告诉《经济》记者,由于医疗服务在整个医药板块估值相对较高,反映到二级市场并不强烈,在近期的市场风格下,资金还是偏向于估值低业绩确定性较高的行业。

《意见》提出,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从多层次来看,目前医疗服务还是以三甲医院为主,其次有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另外还有一些社区医院、民营医院和专科医院作为补充。中国医疗产业联盟的创始发起人之一、广东医谷执行总裁谢嘉生对《经济》记者称,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三级甲等医院,而很多基层医院无论是医疗设备、医生能力还是资源都比较薄弱。

目前除了政府公立医疗服务之外,民营医院在机构数量上早已超过50%,但提供的服务数仍偏低。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研究员曹健告诉《经济》记者,虽然是国家鼓励社会办医这么多年,但还是以公立医院为主,公立医院的数量占到44%左右,服务量达到了86%左右,“而民营医院的数量超过16000家,但其服务量只有14%左右,所以多层次的办医还没有形成一个良性格局”。

近期国家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力度逐渐加大。艾媒咨询分析师刘杰豪对《经济》记者表示,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巨大,公立医院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一些经营较好的民营医院通过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在新医改政策利好环境下,通过不断创新、提高品质和完善服务,加速市场扩张冲浪蓝海,对医疗服务市场格局产生极大影响。

这对医疗服务产业的投资也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正面消息,华盖医疗基金董事总经理、国仕资本研究协会特约研究员施国敏对《经济》记者称,结合国家医疗服务产业的现状及“十三五”期间的规划,至少未来5-10年的行业增长仍然会保持相对快速的发展,会有很多机会,特别是民营医疗服务的机会。

公立与民营、外资与内资、专科与综合、连锁与单体、社区与健康管理等目前确实存在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社会力量提供医疗服务,其实大概在5年之前,就M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地产公司,很多都在布局医疗市场,通过医疗实现业务转型。

当然,那时的社会力量更多是作为公立医院的补充出现的,发展较好的民营医院基本是在公立医院无力顾及或无意投入的领域发展起来的,包括眼科、口腔科、整形美容、妇产、骨科等。应该说,现在有初步的多层次多样化医疗。

零点研究大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姜健健对《经济》记者称,真正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社会力量不应该只是个补充的定位,而应该是公立医院的竞争者,甚至是超越公立医院。“社会力量要做弯道超车。”两个方面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一是服务驱动,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取胜,在妇产、整形、康复等市场可以布局;二是技术驱动,比如肿瘤、心血管、精准医疗等。

谢嘉生也表示,我们国家现在要重点发展基层医院,把三级医院简单的门诊或治疗放到基层医院去做,而三级医院更多的是做比较复杂的、需要研究的治疗为主体,“目前我们国家医疗改革的趋势就是要壮大基层的设备、医生的能力、医生的资源等”。

激发医疗三大领域投资活力

医疗产业是一个比较大的行业,根据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分类,很难按照统一的标准来给它进行分类。整个医疗行业根据其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可以分为药厂、器械厂、经销商、医院、病人五大环节,同时根据产业链也可以将医疗行业分为医生端、医院端和用户端。

整个医疗产业简单说就是生产、流通、服务,医药和器械属于生产环节,服务就包括医疗服务中的医院、诊所等,一些互联网医疗或者移动医疗的创新都可以归纳到新型服务这个领域。

《意见》中提出要调动社会办医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医疗领域社会投资活力。对企业来说,投资要看其有没有创新。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成都海创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元伟在《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医疗板块要看其专业化,例如专科医院,“传统的全科医院竞争很激烈,但专科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如果在某一领域如癌症,有很好的研究和科研团队,这些医院就值得重点投入”。

创新本身不容易,医疗服务行业也如此,但包括高端专科、连锁等模式已在过往被证明是相对比较成熟和成功的投资模式,施国敏表示,包括社区连锁、互联网医疗、细分专科的深入等创新,以及各层级的资本化尝试未来是否能够在短期内快速得到发展也需要做好十足的内功和运营。

在王腾蛟看来,医药行业按二级市场分类主要分为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目前由于政策的导向,药品板块即化学制药、中药、原料药等承压明显,不过其中创新药,不管在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资本长期关注的领域”。

非药领域机会也比较多,其中包括医疗器械(国产进口替代)、医药商业(两票制营改增利好商业龙头)、医疗服务(分级诊疗,废除以药养医等给服务端带来机会)。

医疗服务领域再细分还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第三方体检、第三方透析、独立医学实验室等,其中专科医院以及第三方的一些机构比较受投资者青睐,特别是像专科领域的眼科、口腔科等,目前在上市公司里面已有成熟的运营模式,类似爱尔眼科、美年健康等。

王腾蛟认为,在目前分级诊疗的大背景下,基层医疗市场即医疗资源下沉对于社会资本来说存在非常大的机会。

在细分领域,比如移动医疗领域包括健康医疗、医疗器械、医药等,刘杰豪表示,其中健康医疗行业是VC和PE最青睐的行业,但是今年的增速情况并没有那么快,重点关注领域是在生物技术(创新药等)、医疗设备(医疗器械等)和医疗服务三大方向,其中创新药是未来中国医药产业中投资的大方向。

从资本市场估值来看,创新药的市盈率通常是仿制药的两到三倍;医疗器械的监管没有医药那么严格,更容易受到资本市场认可,未来十年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此外,姜健健还告诉记者,最近两年有三个领域比较受到关注。

一是新兴技术。包括医疗与3D打印、AR/VR等新兴技术及解决手段的融合,还有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细胞治疗、干细胞技术,它们最有可能对医疗健康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二是跨境医疗。在三个方面都会有市场,轻医疗(整形、体检、旅游)、重医疗(肿瘤)、境外远程会诊。盛诺一家、春雨国际都已经在布局了。不光光是赴欧美日的高端医疗,很多在泰国的医疗是普通阶层也可以接受的。这个领域未来会产生巨头。

三是仿制药。2016年,国家食药总局正式开始292个品种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要求在2018年完成。这给投资者带来刺激,而且中国资本的主流,对像生物医药这种长线投入的项目其实不感兴趣,对于像仿制药这样的市场,因为它相对短期,马上就能看到效果,所以从资本特性上来说,他们对仿制药感兴趣。世界范围内,仿制药的增长率11%左右,是药品市场的2倍。

而前几年受到追捧的数字医疗,实际上开始遇冷。其实一直到去年为止,中国在在线医疗领域的开放度是比较高的,有不少的项目被投了。但从2017年出现了一个瓶颈,就是对于在线医疗的管理、管制。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出,对这个方面的投资是一个很大的抑制。

就拿医疗服务领域里的医疗机械的厂商来说,从技术端来看,医疗机械本身成本非常高,有很多投资人去投,但无论这个行业怎么发展,政策还是最重要的一点。

易观分析师张怡丹就对《经济》记者表示,所有的资本都是跟着政策走的,投资人会随着医疗产业相关意见稿的思路,“这个思路是要做什么,投资人就会去投什么”,《意见》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医药服务会发展中医;另一方面是会细化一些分级诊疗,在细化过程中降低社会办医的门槛和提高社会办医、审批流通过程中的效率。

医养结合牵头 探索新商业模式

医疗产业可以和其他多个领域或产业相结合,如医疗+养老,即医养Y合,这也是国家一直积极推行的重点,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在65岁以后对医疗的需求是在不断上升的,如果医疗和养老产业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促进的,谢嘉生对医养结合的模式很看好,“但在投资方面还存在一些阻碍”。

从产业现状来说,我国医疗+养老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主流市场参与企业多,规模小,市场竞争格局初步打开。政府支持力度逐年增大,纷纷探索具备区域特色的智慧养老平台模式。在刘杰豪看来,目前,医疗+养老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产业资本通过联合、收购医院等来获得医疗资源,从而进军养老行业;二是以医疗或者护理为主,同时提供养老服务;三是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生自由执业的解放以及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由品牌医生建立的中小型养老养生机构,以预防和健康、养生为主。

未来需要在养老机构中引入医疗护理资源及特色养生资源,为机构中老年人提供系统的医疗护理服务和养生保健产品。刘杰豪认为,医疗+养老可以在家庭医生制度、医保体制等方面入手,从而给我们的养老服务带来相对应的改善。“首先建立家庭医生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具有家庭医学服务和老年医学知识的家庭医生,同时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实现健康管理和疾病的预防。”

传统的养老都是在家里,但是由于独生子女政策,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养老成为很大的社会问题,“所以新的养老行业产生以后,很多人就会在老了之后到养老院,有专门的医生、护士和营养师提供服务”。陈元伟表示,相关的产业,如营养食物搭配、康复中心这些都完全可以和养老结合起来,同时良好的社会保险等保障制度,不仅老人有很好的养老的地方,也会给社会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对国家来说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养老院也会产生一些收益,整个社会形成良性循环,陈元伟还对记者称,今后中国的老龄化非常艰巨,两夫妻结婚之后要负担四个老人的生活,自己要上班,还要抚养自己的孩子,压力会很大,所以这个社会对医养结合的需求很大。

姜健健认为,医养结合要想做好,需要解决四个核心问题。

一是观念问题。这个观念不是老人的观念,更多的是子女的观念,现在很多医养结合入住率低,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支付能力的问题。我国养老金本身的替代率很低,因此需要长期护理保险的支持,但我国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

三是医疗问题。目前所有成功的养老项目,都有与其相匹配的医疗业务作为基础支撑。但医养结合的“医”,需要符合老人的需求,是慢性病、心血管病、肿瘤、康复疾病的治疗,需要的是这方面的医生、护理资源。

四是医保的问题。医养结合其实牵涉到人社、卫计委和民政三个部门,在很多疾病上存在医保是否报销、报销标准低的问题。

篇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后,医疗服务市场进一步开放,,医疗服务市场存在激烈竞争,从而使医院成本管理势在必行。作为医院主要成本的护理成本,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制约,护理收费漏项多,现有收费标准偏低,严重制约了目前护理市场的需求,影响了护理事业的发展。

1护理成本核算与护理价格

1.1护理成本概念 是指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护理资源,即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部分,或者是指在给病人提供诊疗、监护、防治、基础护理技术及服务过程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1】。

1.2护理成本核算 护理成本核算是制定合理护理价格,衡量护理服务效益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是降低医疗护理成本的前提。

1.3护理价格 护理价格作为护理服务的货币表现,必须反映出社会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护理价格应该反映出护理服务的价值。

2 护理价格收费现状

2.1 护理收费项目偏少、以捆绑式为主,护理收费内容没有进行成本核算

以2001年《河北省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为例,与护理相关收费项目30余项,仅占总的收费项目3971项的1%。2008年河北省物价局修订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增加项目医疗服务价格》,与护理服务相关的收费项目也只有40余项,目前我院护理收费项目偏少、以捆绑式为主,护理收费内容没有进行成本核算,一级护理为8元,二级护理为5元,三级护理为3元,我们运用成本概念对一级护理项目成本进行预测表明:一级护理病人实际应承担的劳动力成本为120.78~210.26元(前者为实际支出的成本,后者含人均分摊的管理费成本),而有研究得一级护理每日成本需要157.28元[2]。我院护士每天需做的常规工作如观察病情,每小时巡视一次、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及出入量记录、按时完成治疗和用药,观察患者反应、各种管道的观察与护理、提供与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和功能锻炼、提供患者生活护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等均不能收费,在护理收费上没有进行成本核算。

2.2护理收费标准低、与实际成本差距较大 我院为三级甲等医院,每月总收入主要项目中护理费、诊疗费、床位费是相对固定的,必须严格执行《河北省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要在一定床位使用率基础上增加病房总收入,只能靠增加药费、检查费、治疗费等,由护理工作直接带来的收入只有很小部分治疗费和护理费,其中治疗费主要包括各种注射费等基本操作费用。护理操作收费低廉,以静脉输液为例,除去注射器及输液管费用外,治疗费仅为5元。而为完成这一操作,护士需在操作前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使用棉签及消毒液做皮肤消毒,用后的注射器需要放入医疗锐器盒内到指定地点焚烧,从药物的配备到输液结束,至少需2~3名护士。可见护理操作项目的收费远远低于成本。

2.3 护理项目收费价格未考虑劳动力成本因素,难以体现护理服务的真实价值

我国护理管理体系中没有专门负责成本核算的人员,所以制定不出合理的护理成本核算内容,更谈不上合理的收费标准,甚至根本不考虑劳动力成本因素,这与市场化运作价值规律是相违背的,作为以操作性为主的护理工作尤显突出,例如肌肉注射,除去药物、注射器收费仅2元,完成这项操作,护士需操作前后应洗手,用消毒棉签消毒皮肤,用后的注射器放到指定的黄色医疗垃圾袋,针头必须放到锐器箱中。这一过程所消耗的材料和人力成本没有明确收费。

2.4护理收费低廉对护理工作的影响

2.4.1缩减护理人员数量,护理质量难以保证 在现行收费体制下,护理人员的劳动不能为医院创造更多的效益。故此,医院管理者多数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护理人员的数量,观察病情,健康教育等护理质量难以保证。只有将护理费正确定位,增加专业护理人员数量,才体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及护士的劳动价值,保证医疗安全。

2.4.2护患及医护关系紧张 由于护理人员少,护理工作很难做到位,使护患纠纷不可避免。如吸痰护理,一次收费仅为2元,而对护士的要求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患者扣背,吸痰,做好心理护理;防止发生并发症等多项护理服务。

3 护理成本核算不合理原因分析

篇4

近年来在国内开张的合资、外资健康检查中心经常引用的“人体船坞”概念,就是走在健康检查意识最前面的日本人的说法。台湾出版的《成人保健书》中有对“人体船坞”的解释:所谓“人体船坞”,事实上就是医院的衍生体,一旦发现身体的异样,就要立刻进入“船坞”内彻底诊疗。日本人将人体比喻成大海中航行的船只,必须定期到船坞(船舶保养厂)检查保养,才能安心航行,不生意外,所以称日式全身综合健检的医疗机构为“人体船坞”。日本人养成到“人体船坞”做健康诊断的好习惯,所以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民族,男人平均76.57岁,女人82.98岁。

专业“小私”服务

一年前当“小私”成为一种生活潮流时,专业人士指出各种各样的私人服务职业,离真正形成私人服务市场还很遥远。没有行业标准和规则,是制约私人服务业发展的瓶颈,私人医生首当其冲。

但在星级宾馆式的诊疗医院,“小私”服务变得简单而更专业。例如最近在上海“小私”消费群中风头颇甚的申德医院,体检中心自成一体,有特定的出入口,整个体检过程简单有序,客人与客人之间不会相互影响。女宾科室完全和其他科室分开,确保了男宾止步,充分地维护了客人的私密性。

据介绍,这类私立的诊疗医院充分地照顾到一部分人的VIP需求,就诊实行全预约,患者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一系列的联系方式进行预约,医院采取“一个诊室、一个专家接待一个患者”的模式,保证每位客人的预约时间专时专用。同时在每个诊室门前安装防止打扰的警示装置,都是为了让客人能在充分保证隐私的空间里安心地接受治疗。

申德医院市场部总监陈小姐认为:“正如星级宾馆带动了整个饭店服务业的提升一样,我们的想法是以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成为沪上分众医院的旗舰力量。

80万元的健康检查

在香港长大的岑小姐是上海一家外资餐饮企业的市场主管,她对中国内地的印象充满着“西方”视觉,比如认为中国的医院像电影里记录的1980年代的场景一样,简朴而冷漠。但在内地的第一次看牙经历消除了她的疑虑,上海的港台朋友介绍她到位于浦东的一家私立医院进行了治疗。

“20多平方米的宽大客厅,独立更衣室,全透明落地窗环绕的卧室……”岑小姐在复述这次“健康检查”的经历时带着惊讶的语气。

国内一本医学专业杂志用“80万元的健康检查之道”概括近几年涌现的这类专业诊疗医院与中国传统医院的差别。80万元在医学界是什么概念?它足以支撑一个公立医院普通口腔科的所有配备,但也可能只是一台最先进的口腔仪器而已。

躺在舒适的床上,头顶是蓝天白云,没有医院惯有的来苏水味道,取而代之的是阵阵花香。这是带有各种最先进仪器的牙科手术台,床前那面液晶显示屏正将你口腔内的情形清晰地显示出来,医生可以为你详细地解释病因和解决方案,你的整个治疗过程将不受任何人的影响。

高科技的结晶,不仅能更为安全有效地解除各种牙患,也彻底改变了传统上所认为的“看牙医很可怕”的观念,让许多患者第一次感受到原来看牙可以成为一种享受。

据了解,这样的星级宾馆式诊疗医院主要是针对大城市中那些注重服务内容和重视个人隐私新消费群,他们在意医疗技术,也在意服务和环境的享受。同时这类医院还关注到由社会问题衍生出的新问题,如为注重优生优育的人群制作的孕前体检,为白领丽人准备的依据年龄提供阶段性体检建议,搭配医疗的外籍专业营养师。

世界三大健检机构之一的台湾美兆集团进入北京前曾委托专业的调研机构,针对大陆体检市场作了全面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大陆尤其是北京是绝对消费得起健康检查和服务的市场。美兆目前的价格虽然主要面对中高阶层收入者,但仅这个市场已经足够大。据美兆调查,北京共有400万户,保守估计有16万―20万户属于中高收入阶层。北京美兆一年最多可以为4500人次提供检查,如果一年发展一万个会员,就“撑爆了”。而在广州,整个健康检查产业大约有5个多亿元的产值。

中国的“保健旅游”

不过与邻国相比,中国的这个产业的“产值”显得微不足道。新加坡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行的“保健旅游计划”已收到成效。目前来新加坡参加医疗保健的大约有20万人,在新加坡的消费达到了2.5亿美元。泰国卫生部也在不久前公布,2005年泰国的医疗旅游创汇230亿铢,折合5.6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16%。

事实上,不仅泰国和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瑞士、古巴等国家同样可以提供医疗旅游一体的服务,而这种服务正令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趋之若鹜。

美国媒体文章指出:“2005年夏天,有几百万美国人到海外旅游,其中不少人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观光和休闲,而是加入了治病健身的想法。”在一些提供“医疗旅游”服务的国家,美国人“以第三世界的价格享受世界一流的医疗服务”,美国媒体如此评价。

曼谷著名私立医院BUMRUNGRAD国际医院每年接收的患者大约有100万名,其中有一半是外国人,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占多数。在这些地方,凡是提供旅游、医疗服务的机构,大都是私立医院。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全世界范围内医疗水准的整体评价中,新加坡位居世界第六,亚洲第一。早在2003年,新加坡已经把保健旅游推广到中国。

篇5

1目前医疗服务市场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本市2005~2006年6月共立案354件,案由多为聘用非卫技人员、擅自改变诊疗范围等。本所查处的30件案子中,执业活动超诊疗范围14件(46.67%)、聘用非卫技人员14件(46.67%)、违反《母婴保健法》2件(6.66%)。

1.1.1出租、承包科室医疗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将科室出租、承包给机构外人员,该科室行医时打着该医疗机构的幌子,借用该医疗机构的名义,使用该医疗机构的病历、处方、发票、药品袋等。轰动一时的河南省新郑市中医院抛弃危重“无主”病人于野外致死事件就发生在该院承包之后。

1.1.2聘用非卫技人员公立医院中由于未建立完整的人才队伍,造成护士转岗从事医师工作、医技科室技师出具诊断报告现象;民营医院中由于人员流动性大,加上为了降低成本,常有聘用非卫技人员上岗的事件发生。

1.1.3擅自改变诊疗范围一些医疗机构为提高在病人心中的地位,不顾条件限制匆匆开展超出许可范围的诊疗活动。

1.1.4违反专项技术准入规定一些医院尤其是民营医院无视诊疗条件的限制,违反专项技术准入的规定多开检查项目。此外,多开贵重药物,多个疑似诊断,夸大病情严重程度、滥用药物过度治疗,改变用药途径、延长疗程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医疗机构未经许可擅自添置大型医疗设备,以此来提高医院档次,增加检查项目的收入。

1.1.5违规医疗广告一些医疗机构无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医疗广告证明》,或随意变更《医疗广告证明》内容,或夸大治疗效果,或虚构医师职称而违规医疗广告,欺骗病人以营利。

1.1.6雇佣医托某些医疗机构利用病人对医疗服务市场缺乏了解的情况,雇佣“医托”将在公立医院候诊的病人骗至违规医院,再由所谓的“专家”、“教授”为病人开具大处方、作大检查,达到其营利目的。受骗者遭受病痛折磨的同时又要面对精神伤害,往往痛不欲生。“医托”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破坏了社会安定。

1.2医疗机构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005~2006年6月本市共取缔无证行医点4 160处,处罚案件1 230起,罚款309.54万元,没收违法所得269.80万元。期内本区立案11起,罚款59 000元,没收违法所得5 133元。

医疗机构外的无证行医除内、外、妇、儿、口腔科等诊治活动外,还包括针灸减肥、侵入性美容、假借血液检测推销保健品、未经许可的义诊等。其中以非法接产、非法鉴别胎儿性别后果最为严重。某区一非法从事鉴别胎儿性别兼作非法终止妊娠手术“一条龙”服务的窝点,至捣毁时已为1 200多位孕妇鉴别胎儿性别,并为其中怀有女胎的孕妇做人工流产手术,对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造成影响。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外来人员普遍文化不高,对基本的医学知识了解甚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为无证行医提供了孳生的土壤。②由于外来人员大部分收入低,又缺乏医疗保险、城镇保险等医疗保障机制的维护,无证行医点较医疗机构有价格竞争优势,故外来人员常选择到无证行医点就医,客观上造成无证行医屡禁不止的后果。③部分乡村医生,在家乡从事村卫生室工作,在同乡人中有一定的知名度。④地下诊所、游医多来源于外地,流动性大,游医往往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更具隐蔽性,行政处罚很难执行。目前主要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予以取缔,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易使无证行医回潮。

2执法难点

2.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尚无一部可衍生各项卫生法律、法规的母法,制定的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有些滞后。《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医师在办理变更注册手续过程中,在《医师执业证书》原注册事项已被变更,未完成新的变更事项许可前,不得从事执业活动。目前对未完成新变更事项许可即执业者无处罚条款,只能催促尽快办理变更注册手续,执法中无处罚依据。

2.2人员监管有难度

目前民营医院中医师流动性较大,而医师信息网上查询验证系统尚不完善。某些省市上网信息不能及时更新,需持证人员去当地办理上网手续,对监管带来一定难度。对持有外省市颁发的有疑问证书发函调查时间长且常无回函,处理上往往采取请医院解聘的办法。

2.3某些医疗行为无明确定义,一旦发生争议较难界定处理

如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曾接诊1例烫伤儿童,因无施救条件嘱陪同前来的保姆速送瑞金医院,由于两院相距较远,交通不畅,路上花费较多时间,家长将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告上法院,控方认为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未履行“首诊负责制”,而“首诊负责制”却无明确定义。

2.4诊疗科目准入

某科室申请执业登记时有该科执业医师证书资料,批准后却长期无医师注册执业,或刚注册又流动,致使该科呈无医师执业状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未明确规定此状态持续多久可注销该科。

2.5超诊疗范围执业

超诊疗范围执业可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是否可根据情节轻重吊销某一科室而非整家医院?若吊销的科室为该医院的必备科室,岂不使该医院工作陷入瘫痪?

2.6取证困难

医疗机构门诊病历有些为病人自管,不易查到。无证行医者设施简陋、便于藏匿,如:行医点和药品存放点分开;无证行医者之间相互通风报信;无固定行医点通过电话上门服务;在无证行医点的周围安排有“了望哨”,一有风吹草动即关门走人;无证行医者与执法人员打时间差,部分人员是清晨与晚上行医,白天关门休息或外出打工。以上特点给执法者取证带来一定困难。

2.7行政执法体制未有效建立

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执法体制尚未有效地建立起来,行政监督检查手段单一,缺少发现相对人违法的有效机制,监督检查有时流于形式。

2.8多部门联合整治的问题

与工商、公安、计划生育委员会、监察等部门的联合整治违规医疗广告的处理须由工商出面,卫生只有监测权并无处罚权。打击“医托”则须与工商、公安联合行动。

2.9医政执法队伍的不完善

医政执法涉及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无证行医的取缔等与医疗行为相关的执业活动的监管,面广量大,但医政执法是一项新兴事业,起步晚,人员配备不足,力量相对薄弱。

2.10取缔无证行医的方式

取缔无证行医的行政强制决定书非行政处罚,是一种行政强制制止措施,是指行政机关针对正在实施危害行政管理秩序或他人合法权益行为的相对人,为制止其危害行为而对其人身自由或财产采取的强制措施,目的是防止危害的扩大.[1],故只能取缔其活动,无威慑力。简易程序对个人最高可罚款50元,处罚力度过轻,如走一般程序立案,由于他们随时改变租住地,执行率极低。

2.11刑事责任追究制很难落实

《刑法》第336条的规定,非法行医罪是指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擅自从事医疗活动、情节严重的行为.[2]。我国刑法336条第1款所规定的“情节严重”属于定罪情节,而非单纯的量刑情节。但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哪些行为属“情节严重”的行为,这给司法实践带来一定的困难。一旦对“非法行医罪”作出司法解释,打击的力度将增大。

3应对措施

鉴于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实际操作中遇到各类问题,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以维护良好的医疗市场秩序。

3.1建立良好的医疗体系

目前我国有1亿人口享受医疗保险,而城镇保险也只覆盖15.0%的人群(每年个人出10元、政府出10元、国家资助10元),只要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达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并不是很遥远的事。

3.2健全完善现有法律法规

制定一部医疗卫生方面的大法,在母法之下再制定一系列兼具科学性、实用性的涉及各专科的子法;完善目前法律法规中的空白点,增强可操作性。

3.3加强医疗机构的运行管理,为群众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

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常规,切实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优化管理服务,优化就医环境,为群众创造舒心、放心、安心的就医环境。

3.4行政监督检查体现有效性

监督检查手段多样化,扩大发现违法行为的信息渠道,保证监督检查的经常化;完善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与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之间信息通报与协助制度。

3.5严把医疗机构准入关

对不符合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申请不予受理,但同时应明确告知相对人存在的问题。

3.6机构校验

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病历书写、门诊日志填写、合理用药、合理检查等)考核情况及日常监管情况、诚信记录纳入考核体系,在机构校验中加以体现。2006年6月20日起实施的《上海市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校验管理暂行办法》为监管工作提供了一定条件。

3.7严厉查处违规广告,打击“医托”,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

设置警示牌,张贴防范标语,加强媒体宣传,加强卫生法律、法规和防病知识宣传,增强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与工商、公安、计划生育委员会、监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和信息沟通,形成工作合力,加大执法力度。自2006年4月15日《上海市〈医疗广告证明〉发放管理办法》实施至6月30日,违规广告发生率由年初到4月14日的60.62%降至1.15%。

3.8加强医政执法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医政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执法水平,提高执法能力和手段。执法人员要不断学习、熟练掌握有关卫生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规章,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规范文书书写,还要做到严格廉政执法,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3]。

3.9建立对无证行医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健全三级监督网络,将“打击无证行医” 纳入区政府综合治理工作,加强对无证行医点户主的法制教育,形成高压严打的氛围进一步加大对无证行医的打击力度。对已实施的全市10家外来产妇接生点加强宣传、提高知晓度;在全区建立外来人员优惠医疗服务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通过减免诊疗费、优惠药费等办法来降低医疗费用。只有真正解决外来人员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才能使无证行医失去生存的土壤。

各级医疗机构结合“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和意识,严格依法执业,改善服务态度,加强医院自身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积极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加大对无证行医、医疗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行为的监管,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只要各方齐心协力坚持把社会效益和群众健康权益放在第1位,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倡导规范的医疗行为,就能建立正常的医疗秩序,医疗服务市场就会越来越规范。

4参考文献

篇6

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近年来,深圳市卫生行政部门以“合理布局,全面放开,严格准入,加强管理”的思路积极支持和发展社会医疗机构,截止至2013年5月,全市社会医疗机构已经增至2000多家,随着社会医疗机构数目的不断扩大,社会医疗机构的监管成为这几年整顿医疗服务市场秩序、规范医疗执业行为的重中之重,如何有效监管,建立长效机制,走出一条新路,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最引人瞩目。

1 深圳市社会医疗机构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圳市社会医疗机构主要包括民营医院、私立综合门诊部、个体诊所、工厂企业医务室,举办形式是民办,所有制形式是公司、私营和个体。

近年来由于医疗市场全面放开,社会医疗机构数量增长过快,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社会医疗机构恶性竞争呈上升态势,社会信任度不足。有些社会医疗机构为了求生存,采取虚假医疗广告、雇用医托等方式招揽患者,夸大或虚假病情,骗取钱财,有些医生甚至不顾病人的安危,进行违规操作,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扰乱正常的医疗市场。二是社会医疗机构的人员素质呈下降趋势,难以找到高学历、高职称的医生,聘用人员中大部分来自内地的乡镇卫生院和企业医务室。三是社会医疗机构门诊收费普遍偏高,甚至出现乱收费现象。

目前,社会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以下六大问题:

首先,超出核准诊疗科目范围经营。如一些诊所核准诊疗科目是西医内科或中医内科,而实际经营科目有内科、外科、妇科、口腔科、B超、检验等,一些诊所、门诊部没有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人工终止妊娠等计划生育手术,对患者的健康危害极大。

其次,有些社会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有些人员只拿到《医师资格证》,没有《医师执业证书》,甚至出现助理执业医师、刚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单独从事医疗行为活动。

第三,存在违法违规虚假医疗广告。一些民营医院、私立门诊部、诊所利用宣传折页、杂志、户外广告、平面以及视屏广告、网络宣传等,虚假广告,任意扩大疗效宣传。

第四,雇用医托。一些私立门诊部、诊所雇用医托到正规医院诱导、欺骗患者,利用患者不了解医院信息的弱点,把患者骗到私立门诊部、诊所就诊,使患者延误病情、蒙受经济损失,严重扰乱医疗市场。

第五,医疗机构名称不规范。医疗机构小科室招牌打出某某医疗中心,诊所打出门诊部的招牌,门诊部打出的招牌变成了医院。

第六,医疗价格公示制度不落实。为提高患者的知情权,要求医疗机构在醒目位置公示医疗价格,但很多医疗机构都没有进行医疗价格公示。

2 深圳市卫生监督部门对社会医疗机构监管举措

如何让社会医疗机构杜绝超范围经营、消除违法医疗广告、守法诚信经营,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深圳市卫生监督部门在监管举措方面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为民服务意识,继续推进监管机制和模式的创新,落实和完善“1+7” 长效机制,即:严格准入制、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制、医疗机构违法违规医疗机构法人约谈制、违法违规情况的通报公示制、全市医疗机构巡查制、年度校验现场审查制、严重违反医疗机构的退出机制、引导扶持制,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监管手段,以维护全市人民健康权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医疗服务市场违法行为,努力达到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医疗监督管理水平。

2.1实行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

对医疗机构任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超诊疗科目登记范围从事诊疗活动、违规医疗广告、篡改伪造医疗文件、雇用医托误导病人、非法从事非医疗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中止妊娠、非法使用假药劣药、没有实行价格公示制度等数十种违法违规行为和其他不诚信行为,予以累加记分,年度累计扣分超过规定分数的单位,予以暂缓校验。同时不良执业行为记分还将纳入每年“年终医疗机构质量评分管理”,并定期向社会公示,让社会公众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情况有较为客观的了解,同时促进医疗机构的自律性。

2.2 加大医疗卫生监管信息通告力度

卫生监督部门对医疗机构违法行为实行通报公示制度。以三种形式进行通报公示,一是通过媒体对医疗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曝光;二是建立医疗机构内部通报制度;三是在社会医疗机构中悬挂医疗机构卫生监督信息公示栏。

2.3 推行“约谈制”,引导督促违法医疗机构自觉履责

对严重违法违规社会医疗机构实行“法人(或主要负责人)约谈制”:对存在明显违法行为的当事人拟作停业整顿、吊销卫生许可证及较大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案件之前,执法人员须约请当事人面谈;对上级部门交办的案件、可能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案件,执法人员须约请当事人面谈;卫生监督员认为有需要约谈的案件,执法人员也要约请当事人面谈。

2.4 树立“三规范”样板社会医疗机构

卫生监督机构不仅要加强监督,更要做好服务工作,从规范社会医疗机构的名称、诊疗科目、卫生执业人员聘用行为等方面入手,树立一批“三规范”的样板医疗机构,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2.5 突出重点,做好医疗机构监管工作

监督执法工作采取以点定线、由线及面、全面铺开的监督模式开展;根据医疗市场热点难点问题、投诉举报情况,及时调整执法重心,重点治理医疗美容服务、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医疗广告等高风险和纠纷多发的医疗服务违法违规行为。完善技术监督体系,提高执法效率:推进深圳市卫生监督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工程,充分利用139工程深圳卫生监督综合业务系统,实现全市医疗服务监督信息互联、实时共享,提高执法效率。

此外,积极推动将社会医疗机构纳入全行业管理,提高民营医疗机构的整体办医质量。根据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积极引导社会医疗机构科学规划布局,准确市场定位,提高生存发展、平等竞争能力。

针对社会医疗机构投资者、管理者以及医务人员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薄弱的这一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法到医院”的大型宣传活动,从法制观和道德观方面全面提升民营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理念,增强医务人员依法行医的意识。

3 对社会医疗机构监管机制的思考

由于目前我市医疗市场的迅速扩大和发展,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也日渐增多,引起了不少严重的不良后果,同时导致了医患关系日益恶化,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而现行的医疗卫生行政法律法规由于制订的时间比较早(《医疗机构管理条例》1994年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1998年6月26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1994年10月27日通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不适应当前医疗卫生和社会经济的实际需要,突现了明显的滞后性,给有效执行带来了困难。同时,现行的医疗卫生行政法律法规的着眼点在于对医疗违法行为的个案性的处理,缺乏一个量变与质变有机联系的系统性、总体性、长效性的动态评价和管理模式,造成一种“屡罚屡犯,罚而不改”的尴尬局面,对医疗市场的有效监管极其不利。

笔者认为,对医疗机构的有效监管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服务是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不仅将为公众提供健康服务作为主要职责,倾听民声,为大众服务,而且在工作方式、办事程序、科学研究等各方面,也都紧紧抓住时代脉搏和社会需要进行规划与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办实事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医疗机构强化自我管理,政府实行依法监督。卫生监督部门加强对被监督单位的日常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完善退出机制,发现违法违规行为,轻者责令整改,重者严厉处罚直至吊销证照。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要加强自我管理意识,遵法守法,依法行医,自觉接受监督和培训,自觉纠正各种违法行为。

第三、卫生行政部门,要重视信息与宣传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与新闻媒体以及各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沟通合作,维护患者对医疗信息的知情权,在充分履行职责和为公众健康服务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对社会的宣传。

第四、重新修订医疗卫生行政法律法规,从增加违法成本、加大处罚力度、追究经营者或责任人相关责任等方面考虑,以适应医疗卫生的发展。

第五、政府将卫生监督作为自身职责,机构身份合法,体制垂直管理,人员配备充足,经费完全保证,做到依法行政、执法有力、权责明确、保障到位。在卫生监督管理体制、职责和运作上,强调依法行政、服务社会的宗旨,从而保证了各项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的贯彻实施,为保障国民健康、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政府声誉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涉外人口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青岛现常驻外国人口有20多万,夏季可达30~50万,涉外医疗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满足涉外人士较高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拓宽医疗服务市场,已成为提高投资环境,促进开发开放的重要课题。青岛市市立医院国际门诊作为山东省政府首家指定的涉外医疗门诊和奥运会、残奥运会等多项重大国际赛事专属医疗保障门诊,独立运作已超过10年,日均门诊量40~60余人。本文探讨了其近6年来(2007年1月-2012年12月)接诊的72 833例涉外门诊患者的疾病分类和特点,分析了医院在涉外服务中取得的成功和暴露的不足之处,为加强医院涉外门诊的管理和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青岛市卫生年报,组织调查组按设计好的调查内容取得的资料。本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涉外门诊工作报表统计数据,共接诊外籍患者75 310人次,其中原始资料记录完整者72 833人次(初诊30 528人次、复诊42 305人次)。原始资料记录不全者829人次以及VIP会员1 648人次未在本次统计范围之内。72 833例患者中,男39 421例,女33 412例,比例为1.2:1(54%:46%)。患者年龄0~92岁,其中

14~59岁者46 613人次,占64%(46 613/72 833);≥60岁者为5 098人次,占7%(5 098/72 833)。

1.2 疾病分类 疾病分类及疾病名称以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为标准。接诊诊断与最后诊断不符者,以最后诊断为准;1例患者同时患数种病时,均按接诊时第一诊断为准[1]。

1.3 方法 采用了抽样问卷调查方法。问卷设计有英、韩、日三语种不同的版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满意度调查表》,请国际门诊就诊的涉外人士填写。

2 结果

2.1 患者来源分布 接诊外籍患者72 833人次,来源于9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美国家患者37 145人次,占51%

(37 145/72 833);韩国患者17 480人次,占24%(17 480/72 833);

日本患者6 555人次,占9%(6 555/72 833);港澳台地区患者2 185人次,占3%(2 185/72 833);其他国家患者9 468人次,占13%(9 468/72 833)。列居就诊人数前三位的国家分别为欧美国家、韩国和日本,占总人数的84%(61 180/72 833),见图1。

图1显示,欧美国家患者位居就诊人群国家来源之首。与国际门诊新近聘请了多位高水平的美国医生坐诊及医护人员无障碍的语言沟通,提供了本土化的优质服务密切相关。

2.2 患者主要疾病构成 统计72 833例外籍患者主要疾病构成前十位顺位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呼吸系统疾病和外伤为本组患者的主要就诊原因,见表1。

表1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和高血压为本组患者的主要就诊原因,列居主要疾病构成的前三位。外籍人员身处异乡,由于对气候不太适应,工作压力较大,社会交往应酬较多,情绪波动大,环境的改变及精神的压力可导致抵抗力下降,更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2.3 问卷调查结果 2013年1-7月发放多语种问卷调查共计1680份,回收1579份,有效回收率94%(1579/1680),分析问卷,外籍人士对医院服务的需求及评价状况如下:(1)来青岛的目的:据调查,与工作相关的占56%,与学习进修相关的占11%,来青岛旅游的占8%。(2)到访次数与居住时间:调查发现,首次到访青岛占1%,2次及以上占25%;短期居留(1~3个月)占10%,长期居留(3个月以上)占64%。(3)如何知道涉外门诊:调查发现,通过媒体等知晓占10%,通过朋友、亲戚等知晓占61%,通过其他机构获知占8%。(4)外籍人士对医院服务状况的评价:据调查,外籍人士对医院医疗服务感到非常满意的占52%,满意的占37%,尚未决定的占7%,不满意的占4%。

综合分析外籍人士的建议与意见,主要有:认为卫生条件不完善占1%;期望医疗设备能得到改善占1%;认为语言沟通不足占1%;认为医生的经验不足占1%。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外籍人士还反映:医院缺乏主动宣传的意识,使驻青外籍人士对有关医院服务的信息了解太少。

3 讨论

据统计,2010年青岛人口普查统计驻青外籍人口超12万人,且出入境人数首次突破150万,快节奏的生活和紧张的工作压力让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堪忧,对专业的健康医疗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青岛市市立医院是山东省最早设立独立涉外医疗部门的医疗机构之一,其国际门诊独立运作已超过10年,接诊的患者每年超过12 000人次,患者涉及欧洲、美洲、亚洲、澳洲、非洲等五大洲,经对其2007年1月-2012年12月接诊的72 833例外籍患者实施医疗服务的探索研究,总结分析如下。

3.1 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就医模式,诊疗技术满意度较高 (1)在国际门诊组建伊始,就参照国际化水准设立了独立的诊疗区域、诊室和收费系统。就医环境按各国风格和文化习俗装饰布置,如儿童候诊区设置儿童乐园、成人候诊区摆放多语种书报画册,每日更新,整个空间环绕舒缓轻音乐,缓解等候的急躁情绪,让患者感觉温馨舒适。(2)国际门诊先后聘请了涉及内科、外科、韩医科和口腔科的外籍医学专家坐诊,同时配备了英语熟练的专业护士和朝鲜族专业护士,不存在语言沟通困难,满足了外籍人士本土化的就医需求。(3)科室实行护士全程陪同患者就诊,做到一人一诊一室,同时为患者保存门诊档案,确保患者隐私。自制了中、日、韩三语就医指南和就诊联系卡,设立双语咨询电话,解答患者疑问,推行预约制度。目前就诊患者预约率已超过70%,三日回访率达90%以上。(4)外籍人员大多已参加本国的商业或社会医疗保险[2]。国际门诊近年来与10余家国际保险救援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无现金记账式服务真正与国际接轨。

3.2 医疗服务流程及医疗服务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 由图1可以得到结论,涉外医疗的服务对象大多来自经济发达的国家,国内外医疗制度、医疗环境的差异明显。除了诊疗技术水平以外,涉外患者最关注的问题是语言沟通、导医服务、咨询服务、电话预约、免费寄送检查结果等服务项目。涉外患者对导医服务、咨询服务、电话预约等服务满意度较高,但是对语言沟通和医疗设备条件等方面满意度稍有不足。

本门诊常规设有英语、韩语、日语门诊,绝大多数的医疗沟通不存在语言交流的问题,但是在行为心理、思维方式等中外文化因素等反面还是有明显的差异。外来人士不了解本院的医疗技术力量和发展水平,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不高,缺乏安全感,而行为心理、思维方式的差异引起的误解会加剧这一方面的矛盾,均是影响外来人士就医满意度的因素。

在就诊方便快捷方面的调查中,笔者得知患者倾向于在国际门诊就地解决医疗问题,对检查、会诊等往返奔波有抵触心理,对其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烦恼,尤其是一些活动不便或者外伤的患者,增加了其体力、精力消耗成本。另医院侧重于提供疾病诊治服务,较少开展心理咨询、预防保健、定期体检等一系列的专项保健和疾病预防服务,更难兼顾到非医学服务项目的供应。

3.3 应对策略

3.3.1 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扩大涉外医疗服务项目 在保持现有的诊疗水平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涉外医疗服务项目,增加与国外医疗机构交流,丰富完善涉外医疗服务市场体系[3],严格按照WHO诊疗标准执行医疗服务,开展涉外心理门诊、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家庭保健、健康咨询、特殊患者护送回国等一站式医疗服务。

现代护理特别强调健康教育和自我护理的观念[4]。开展社区、海外医疗服务,派专家队主动深入社区开展服务[5]。开展个性化的服务模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结合涉外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6]。由表1分析可见,呼吸系统疾病位居第1位。在日常门诊工作中,可定期组织外籍人员,深入外企,进行有针对性的上呼吸道感染防治的健康教育讲座,指导患者进入人口密集的区域时提前做好通风、保暖等自我防护。

涉外医疗中心针对的服务群体均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文化层次及较强的经济能力,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VIP服务,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及服务的满意度。

3.3.2 改善医院环境,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积极开展涉外医疗健康体检和保健服务[7]。医院要增加支持力度,早日建立涉外医疗中心,中心配备各检查设备先进、齐全,做到大部分检查不出中心,在一个楼层平面内均能完成,减少患者由于长时间等候、往返奔波等造成的心理压力和烦恼,节约患者时间成本及体力、精力消耗成本,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

在提高医疗硬件水平的基础上,要建立方便快捷的服务流程,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预约门诊方式,管理需求和改善供求关系。积极开展涉外医疗健康体检和保健服务。医疗服务无边界,凡是与诊疗活动相关的服务都应尽可能进行设计和提供,让患者获得全方位的服务,包括健康指导、心理疏导等[8]。从服务空间及时间上为患者提供方便,减少陌生感。在服务空间上,“医生跟着患者跑,护理工作步步跟上”,做到主动护理和有预见性护理[9]。对治疗没有任何影响,患者又称心、满意。在服务时间上,优化医疗流程,保证患者花最少的时间看好病。另外,要增加医务工作者出国学习的机会,学习国外先进的医疗管理和服务理念,制订涉外医疗服务规范,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外籍患者既要忍受疾病的折磨、精神上的压力,还要承受肉体上的痛苦,加之对病情的担心,他们往往会表现出紧张、焦虑和不知所措[10]。精湛的技术和到位的服务是维护涉外医疗服务良好信誉的保证,本院始终坚持把医疗质量作为服务成功的关键。以全院的技术力量为依托,选派技术全面精湛、语言能力过硬优秀的医务人员到国际门诊,对患者全心全意,竭尽全力,赢得了高度赞誉。许多国内外医务人员公认的急重症患者,在这里得到了有效合理的诊疗,多家媒体先后多次报道了国际门诊的先进事迹。本文以国际门诊近6年接诊的来自99个国家的72 833例外籍人员为研究对象,发挥青岛市市立医院国际门诊这一省内首家涉外卫生服务门诊机构的固有优势,总结已有的大量门诊就诊资料,研究外籍患者的疾病构成及其特点,认知并把握外籍人员疾病谱及其发病规律,从而采取有效的卫生干预措施,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郝璐.55 650例急诊病例疾病谱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8,3(23):5.

[2]吴海峰,张维斌.重庆市涉外医疗服务现状研究及对策[J].实践探索卫生经济研究,2007,3(2):34.

[3]王淑翠,刘海港,陈海勇,等.杭州地区大型公立医院涉外医疗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5(27):5.

[4]江有琴.涉外医疗服务中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1,1(18):61.

[5]钟颖嫦,莫晓琼,王艳,等.涉外医疗中心健康宣教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199.

[6]李黎.如何满足涉外医疗服务的需求[J].心理医生杂志,2012,8(222):447.

[7]钟颖嫦,陈丽珊,陈晓薇,等.涉外医疗中心开展健康体检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05,4(5):42.

篇8

民营医院指由社会出资办的卫生机构,以营利性机构为主,也有少数为非营利机构, 享受政府补助,包括私立医院、股份制医院、股份合作制医院、中外合资合作医院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办医院。民营医院是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必然产物, 它打破了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 为公平有序竞争提供良好环境。

民营医院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

1.增长快但规模相对较小

民营医院2005 年为3220 个,2011 年增至8440 个, 床位数由144102 张增至461460 张,2007 年至2011 年民营医院病床使用率分别为54.6%,55.3%,58.2%,59.0%,62.3%,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民营医院整体规模仍无法与公立综合医院相比,《卫生部2012 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2011 年民营医院诊疗2.06 亿人次,占诊疗总数的9.1%,入院1047 万人,占9.7%,而公立医院诊疗20.53 亿人次, 占诊疗总数的90.9%,入院9707 万人,占90.3%。

2.分布差异明显

民营医院也存在显著东西部差异。民营医疗机构普遍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中华北、华中、华南、华东四区域约占总民营医疗机的90%以上, 江浙沿海一带相对集中,约占总数35%以上,西部地区如宁夏、青海、新疆、等区域分布较少,江苏、广东、浙江、陕西、福建、河北、河南、山西、四川、吉林、辽宁、上海、北京等省市民营医疗机构分布较多,呈现由北向南的“ 漏斗”状分布趋势。

3.专科特色为主

80%民营医院坚持专科特色,如女子专科、男科、不孕不育、口腔、眼科、肿瘤、骨科、五官、中医等,以投资风险小、利润高项目为主。同时也注重分层服务, 如上海民营医院包括五个层次:帮困医院、基本医保范畴医院、高收入医院、境外人士豪华医院和顶级奢侈性医院, 且主要定位服务对象为后三类群体。

4.商业管理模式

民营医院以市场为导向、患者为顾客,注重营销策略和服务技术,通常采购国外先进医疗设备, 为迅速、准确、全面诊断及治疗创造良好条件。同时民营医院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独特的企业文化,注重品牌效应,讲究团队精神,应用先进管理模式实现利益最优化。

民营医院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1.医疗市场分析不足

2011 年,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部分县市疾病死亡原因排在前十位的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疾病、损伤及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消化系病、神经系病、泌尿生殖系病及传染病, 十种死因合计为93.51%~94.17%。目前,我国民营医院多以专科医院、中医院和民族医院为主, 对当前社会发展变化中,疾病谱系转换关注不够,缺乏对医疗卫生事业现状明确分析和市场开拓,真正的市场营销调研、市场营销环境分析、亿元战略规划、医疗目标市场细分等开展为数不多,只关注成本小、收益高的非疑难疾病诊治, 没有根据患者需求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2.营销手段单一化

目前, 多数民营医院疗效与公立综合医院无法媲美, 其社会地位不高, 国家政策倾向性使民营医院无法分羹定点医疗保险。因而,为占领有限医疗卫生市场, 民营医院只能实施营销策略, 通过商业广告宣传方式让患者了解医院, 为其提供医疗服务,销售自身产品。广告是重复强化的有效认知途径, 初期通过宣传将患者引进门, 效果不凡才能获利。但铺天盖地、夸大不实的虚假广告常常令人逆反, 最终成为众多媒体与民众谴责的对象, 恰好印证了“ 营销癌症”的企业营销病:长于广告,短于终端;成于营销,败于管理;长于一时,短于一世。此外,民营医院也通过“ 义诊”活动自我推销,但由于民众对其社会认知不够,难以形成有效服务。

3.营销以功利为主

医院营销包括两种:一是功利性的营销,二是公益性的营销。前者比如药品营销、手术耗材使用等,主要是卖产品;而公益性营销包括提倡合理膳食、宣传戒烟运动、预防艾滋病等。开展公益性营销能够获得社会美誉、市场信任,稳定和净化内部管理环境, 实现普通路径无法达到的长期性、低成本的品牌传播效用, 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

民营医院营销管理对策

民营医院营销管理是以医院差异化的品牌形象、独特的技术优势、完善的质量管理、合理的医疗收费、良好的就医环境以及各部门密切配合为基础的一项系统工程,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医院应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特点,从顾客价值出发,贯彻适应多方面需求的营销理念,建立科学的营销体系和营销战略,促进民营医院繁荣发展, 加快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

1.准确定位市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民营医院发展需要对医疗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及科学分析, 以此提高医院营销管理水平。针对医疗市场调查需了解疾病谱系构成, 重点掌握常见病、多发病及其发病率;了解医疗区域规划的分配情况, 重点掌握当地急需填补的医疗空白或弱势学科;分析社会经济状况及人群构成,掌握民众对医疗卫生的支付能力及医疗保险涵盖范畴等。

2.营销手段多元

医院营销是根据医疗消费需求, 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医疗经营活动, 为健康需求者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满意的医疗技术及健康服务,实现医院整体目标的过程及系列活动。民营医院的广告宣传方式单一且效果不佳,因而,首先应做到客观真实的介绍医学诊疗效果, 不做虚假广告,避免民众厌恶心理。其次,民营医院的营销方式可采用会员制医疗保健服务,开展社区讲座、专家门诊、提供私人医生诊疗服务。

篇9

医院产业潜力巨大,国内的改革仍处起步阶段

据统计,我国2001年人均医疗消费为396元(47美元),而美国和加拿大的年人均医疗消费分别为4090美元和2095美元,差距远远大于人均GDP的差距;差距之大,一方面意味着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医疗服务业的开放尚处于起步阶段:

截至2002年底,全国的民营医院接近1500家,中外合资合作医院超过200家;随着WTO后中国按照承诺逐步开发医疗市场,外资将利用资金、管理、技术等优势进入中国医疗产业,

目前我国的200多所中外合资医院,北京就有近30家,如中美合资佳美口腔治疗中心、和睦佳妇儿医院、国际燕莎诊所、北京国际救援中心等,上海有中日合资厚诚口腔医院、合资凤凰医院等。台塑董事长王永庆拟投资150亿新台币的长庚医院,都在推进之中。

尽管医院的民营化改革尚在研讨阶段中,但是由于在定点医疗机构认定上的所有制歧视会逐步打破,国内非营利性医院的垄断地位也将慢慢动摇,他们不仅要面对民营医院的竞争,还要面对国际医疗机构的直接挑战,只有迅速提高自己的规模、实力、水平,才能在竞争中生存,而医院的超常规发展,资本缺乏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国外同行的案例表明,上市是医院最快的发展途径。

盈利性医院的扩张,将对现有的药品工业、诊断产业结构将产生较大的“分流”

按照表1、2中的数据推算,中国医院药品市场2100亿元附近(医药商业协会统计1700亿元,稍有出入,考虑是未计入医药商业口径的部分,例如进口药品与民营等销售通路所导致),而由于医院药品市场只是整个药品市场的80-85%,因此国内整个药品市场在2500亿元附近,相应的医院医疗市场有4200亿元之多,潜力巨大。

目前盈利性医疗机构从数量上占到医疗机构总量的1/2强,但是从床位与医院资源上看,在全国还不成气候――医院数量占10%;床位占3%。但是预计一旦政策有所松动,医疗产业民营化的进程将大大快于以中药业为代表的医药工业、以及以连锁药店为代表的医药商业的民营化进程。

从3年左右的中长期看,民营医院由于其高起点、广泛分布、机智灵活等特点,将对现有医院用药结构产生较大的冲击,不排除商业化运行后的民营医院占有一半以上医疗市场的可能。具体有投资价值的民营医院应该具有以下的特点:优势地区服务中上阶层;或者特色医疗服务与便民服务的;在一些竞争性较强的领域中,例如养老院、卫生院、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机构,以及卫生体检机构等改制而成的民营医院,将占领相应细分行业的大部分市场。

目前介入医院资产的上市公司已经有9家,其中深圳市场4家,上海市场5家(附表2),

考虑跟踪关注的医院题材公司:

申华控股(600653),2001年5月,公司决定出资29500万元参与华晨国际医院项目的投资(其中配股资金24101万元。占华晨国际医院注册资本66%。但是到今年1月,公司由于华晨实业办理医院的报批手续两年未果;而期间合资医院的审批政策和程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该项目的建设许可证迟迟未获批准,公司暂时搁置了这项投资计划。

另外,同仁堂、双环科技等企业都有计划介入医疗服务市场,考虑长期关注。

未来2-3年不同医疗器械类别所受影响程度展望

1)医院民营化的行业背景

从我国的行业发展来看,尖端医疗设备依赖于进口,而常规性设备则供过于求。有关统计表明,我国尽管约有3千多家医疗器械生产厂家,但这一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以及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仍是最大的瓶颈。

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介绍,去年的抗“非典”战斗, 带给我们的是对这些年国家产业政策和医疗卫生政策的反思: 医疗器械产业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是最早走向市场,接受市场经济洗礼的产业之一,较少受益于国家的保护性产业政策,行业竞争程度比较高;医疗器械行业的多年过度竞争,加上没有国家相应的引导和扶植政策,使很多企业无力发展,造成行业中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这种产业特点在抗“非典”的医疗器械供应体制中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在移动式X线机、有创呼吸机等产品的初期供应中,都出现了企业生产规模小无法保证供应量的情况。

医疗器械在防治“非典”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监护仪、呼吸机、吸引器、消毒机、防护服等大量护理和急救产品成为临床治疗的需求重点,得到了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在抗“非典”期间,不少企业就结合“非典”特点研制新产品、对老产品进行了很多技术革新和改进,提高了产品适用性和档次。相信今后,护理和急救产品会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成为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最多的领域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德国机械设备协会医药部劳伦茨・博乐对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中外合资充满信心: “从短期看,非典疫情过后,医药生产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能力,将采购更高级的医药生产设备。从长期看,2004年7月前所有中国的医药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为达到这一认证标准,目前中国医药生产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正着手引进国外最先进的技术设备。”

2)从检验科的情况上看,预计、中高端诊断试剂企业通过“分流”实现扩张最快,增长前景看好

预计最先受到影响的治疗领域在于一些急性致命疾病慢性化后的康复治疗:例如肾脏透析市场、心脑血管市场;上市公司中,诊断试剂龙头企业有上实联合、复星实业等,医疗器械龙头企业有万杰高科、万东医疗等,部分将在医疗体系的大重组中受益。

这部分价格区间笔者认为中档价位的治疗器械、诊断器械将收益最大:尤其是每月治疗金额在200-500元附近的诊疗费用,是大多数刚刚富裕起来的部分国人最容易接受的价位,而且与外资企业同类产品相比有性能等方面的相对优势,有望借助医疗市场扩容销售再上新台阶。

而万杰高科的肿瘤医院在脑瘤定向治疗,上实联合参股的实业科华公司在乙肝免疫诊断、复星实业的诊断在生化诊断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分别是这3个领域的市场领导者,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人均诊疗费用稳重有升的大环境下,这些企业会抢得市场先机,实现高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已经逐渐开始产业化的生物芯片行业(万东医疗母公司北京博奥)也值得长期关注。

伴随着医院民营化的大趋势下,中药企业面临的机遇是在上述这些细分治疗领域中找到突破口,再创民族药业辉煌;其中,三九医药准备明显增加服务业的比重,其中两个事件将对公司盈利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公司增持股权的三九医院2003年已经开业;2年前开始开展的免煎中药饮片与中药电子调配柜,可以对医院实现协同输出服务,该公司由于是国家的5家试点企业之一,目前已经有160家医院的规模,认为这项业务将由投入期逐渐将进入产出期。

3)急诊科室中,大输液品种受到的影响呈“中性”

大输液品种等对于床位依赖性较大,销售弹性逐渐减小的品种,预计受到影响在中游水平,药品通过民营医院销售渠道的分流速度,预计接近于民营医院床位扩张的速度。

抗感染药物是化学制剂药物的最大类别,主要公司有白云山、丽珠集团、华北制药、鲁抗医药等;这个领域的上市公司是国内医药企业完全意义上的“核心资产”,由于受到原材料价格上升与成品价格下降的双重制约,这几年优势企业的技术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随着市场秩序得以维护,竞争从营销手段上升到技术、规模等层面以后,这4家龙头企业的优势将得以发挥。

上市公司中主要的大输液生产企业有:双鹤药业、上海医药、通化东宝等。国内300多家同类企业中,只有21家大中型企业年产量超过5000万瓶,而且市场上的产品90%以上是玻璃瓶包装,软包装实际年产量不到2亿瓶;因此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调整:抗感染类大输液比例过高,而营养型,治疗型比重偏小,预计在这两个方面前期投入的企业将有所收益。

篇10

在一个医疗福利水平较高的国度,在一个公立(公益)医院占主导的国家,在盈利水平普遍较低的行业,美国营利性私人医院HCA通过构造患者、医生、付款人和股东四方共赢的模式,破茧做大成为全美最大连锁医院,并在实现公益功能的基础上获得较高盈利。

目前国内民营医疗服务刚刚破冰,从业机构普遍规模小、业务单一,如何运用资本杠杆做大做强,如何通过内部精细化管理实现医患关系和谐,HCA的经验值得借鉴。

2011年 3月,美国最大的连锁医院运营商美国医院公司(Hospital Corporation of America,简称HCA)以招股价上限的每股30美元公开发行1.26亿股,筹资37.9亿美元。上市首日,道琼斯指数下跌137点,而HCA上涨3.9%。这是HCA历史上的第三次IPO,此前,公司于1969年和1992年两度IPO,又分别于1987年和2006年两度私有化。

比“三度IPO”更值得关注的是HCA的特殊成长背景。在医疗福利水平相对较高的美国,营利性医院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一方面,非营利性医院占据主导,其中公立医院10%,公益医院80%,而营利性医院仅占10%,且非营利性医院不仅享受税收减免优惠,还垄断了高利润项目,相比之下,营利性医院照章纳税且业务多集中在低利润项目和慈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因公立(公益)医院的非盈利性质,美国医院的整体盈利水平被拉低,夹缝中生存的营利性医院盈利水平也普遍偏低,资料显示,美国非营利性医院税前利润率仅3.65%,营利性医院税前利润率也才9.27%。

作为营利性连锁医院,HCA不但成长为全美最大医院集团,而且盈利水平高于同行。账面上看,2010年HCA的税前利润率为7.3%,低于行业均值。但剔除杠杆经营的债务因素后,HCA医疗服务的税前利润率达到12%以上。

独特的商业模式是HCA的撒手锏。研究发现,并购做大产生规模效应的HCA,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有效成本控制等策略,构建了患者、医生、政府和股东四方共赢的利益链。

高品质医疗服务满足患者需求

HCA的成功,首先归因于其在细分领域的合理卡位和对医疗行业本质的精准把握。HCA选择内科、住院服务为主攻方向,这与时下美国医疗支出结构高度吻合。2006年的数据显示,美国的医疗支出占GDP的比例约15-16%,其中,31%流到住院疗养,21%归内科服务,10%花在购买药物,8%为护老服务,7%属行政费用,其余23%归入其他项目里,包括实验室诊断服务、制药业、医疗器具生产商等。HCA的这一定位,为规模化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宽度。近年来,随着规模做大,HCA的服务项目也不断丰富,介入外科创伤、精神康复等领域。

医疗行业的本质在于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以挽救生命或减少痛苦。HCA抓住了行业的本质,即在患者利益第一的原则下,以低成本的方式提供高品质服务。医院的收入取决于两个变量:患者数量(住院和门诊)和收费水平。在收费水平趋于行业平均的情况下,赢得更多的患者,无疑是医院做大规模和提高盈利水平的首要环节。

要赢得患者的认可,良好的医疗服务及其形成的口碑是重要基础,这在美国的营利性医院式微背景下尤为显著。HCA成立伊始,就定位于提供超越患者预期的高品质服务。其管理层认为,临床服务质量不仅有利于吸引优秀医生的加盟,更直接影响患者的就医选择。为此,HCA坚持在提升服务质量上大手笔投入,包括招募优秀医生、升级医院信息系统和购置先进医疗设备。招股书显示,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2006-2010年,HCA累计投入约75亿美元用于改善硬件设施及信息系统。

不断追求高品质,使得HCA在全美医疗界赢得了声誉。2010年3月,HCA在美国CMS临床核心素质测评中综合得分98.4分,高于95.3分的平均值,跻身全美一流医疗服务机构行列。同时,HCA拥有极高的病人满意度,超过90%的住院病人表示,“如果需要再次住院,仍将选择HCA集团旗下的医院”。

多项灵活策略吸引优秀医生加盟

高品质的医疗服务,不仅源自先进的设备和一流的信息系统,更源自医疗水平过硬的医生团队。招股书披露,HCA在招募优秀医生上多管齐下,包括向医生提供高技术含量、操作简便的医疗设备,斥资打造广受医生欢迎的医疗数据库并支持共享,给医生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等。

更为关键的是,HCA为医生提供股权激励和充分的治理空间。股权方面,HCA邀请医生成为其分支机构的股东,这些投资包括医院、流动外科中心、诊断性机构、家庭护理机构以及康复和物理治疗机构。截至2011年2月11日,HCA的普通股股东669人,其中法人股股东仅一家,其余多为授予股权激励的管理层及业务骨干。

在公司治理方面,HCA在每个医院都设有首席执行官、首席护士长和首席财会师各一名,由他们组成团队运营和管理医院的日常事务。HCA旗下每个医院的管理团队都会根据自身的条件设定目标,董事会也不会干预医院的日常运营管理。

以低价赢得付款人支持

在美国,联邦及州政府、企业雇主是医疗市场的主要买单人。联邦政府提供的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是为65 岁或以上人士、不足65 岁但患有某种残障的人士,及患有永久性肾脏衰竭的任何年龄人士提供的健康保险。州政府提供的州医疗辅助(Medicaid),是为收入和资产有限的人士和家庭提供的健康保险。企业雇主为雇员购买的商业医疗保险占据医疗服务市场的大头,该保险由雇主买入,由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结算。

按最终来源看,HCA的收入中逾九成来自政府和保险机构。2010年,Medicare占其收入的30.5%,Medicaid占10.2%,雇主提供的商业保险占53.7%,仅5.6%来自个人支付。因此,获得政府和保险机构的认可及持续支持,是HCA成功的关键所在。不断降低支付成本或为患者提供更为便利的医疗服务,成为HCA获得付款人支持的重要砝码。

降低付款人支付成本的直接办法就是降低治疗费用。对比全美前三大营利性连锁医院的相关数据,我们发现,医院规模与收费标准存在负相关:规模最大的HCA收费最低,规模第二的CHS其次,规模第三的THC最高。收费水平的下降,一方面得益于规模效应下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归结于精细化的成本控制。

社区化选址,便于患者就医,也是HCA得到付款人认可的原因。创立之初,HCA就着力于在全美范围内提高社区医疗卫生质量。为此,HCA制定了更加侧重于分支医院贴近所在地区患者需求的发展战略,并认为公司的核心价值在于每一个子公司和每一个社区。截至2010年末,HCA在全美21个州及英格兰运营164家社区医院,其中,佛罗里达州和得克萨斯州共计74家,占比45%。

低收费水平及社区化布局,使得HCA在美国未来的医改中处于有利位置。目前,高支出、低效率、欠公平已成为美国医疗体系的三大积弊。为此,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动的医改方案已于2011年3月获得众议院通过,该医改方案的核心是实现“全覆盖”和“低成本”,即通过适当的政府干预实现涵盖低收入者和无业者的全民医保,同时,通过调整医保支出结构,削减不必要开支,提高医保体系的运行效率。因此,拥有成本优势的HCA自然将成为新医改的受益者,事实上,HCA重点布局的佛罗里达和德克萨斯因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将是推动全民医保的重点区域。

多管齐下不断提升股东价值

并购做大,实现规模效应

HCA的成长史也是一部收购扩张史,尤其在其早期阶段。招股书披露,HCA的规模源自内生式扩张、并购以及参股。鼎盛时期,HCA同时运营350多家医院。

即便经历分拆和业务重塑后规模有所下降,但HCA仍然是全美最大的连锁医院集团,无论旗下的医院数量还是营收规模,均超出第二、第三名的总和。截至2010年12月31日,HCA运营了164家医院和106家独立外科中心。2010财年,HCA实现营业收入306.83亿美元,占全美医疗服务市场5%的份额。

多项策略提升盈利水平

在过往四十余年中,HCA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包括收入循环管理制度、健康护理集团采购制度、信息技术与服务支持系统、护士管理机制等。该套机制保证了HCA最大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规模化采购中获取收益,快速升级信息系统,以及维护顺畅的劳资关系。在提升盈利水平上,HCA也是多项策略并举。

首先,提高对子公司(即分支医院)的利用率,即不断提升入院病床使用率。基于低成本的高品质服务,让HCA得到了更多患者的青睐,其病床使用率高于其他营利性医院。

通过集团采购,HCA形成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降低了成本。而回避不盈利的服务项目,如疾病研究和医生培训服务等,同时将不能为医院带来收益的患者转入公立或公益医院,也是HCA提升盈利水平的法宝之一。

同时,HCA采取灵活的用工政策,尽力压低人工成本。HCA的主要医务人员并非其雇员,而是在合同制下的兼职人员。招股书显示,截至2010年末,HCA共有医务人员19.4万人,其中有4.8万人为兼职。2010年,HCA人工成本占营收收入比例为40.7%。

另外,HCA也在长期经营积累的基础上,实践产融结合,介入医疗事故保险领域。此举不仅有利于HCA最大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对每宗病例提供5000万美元的事故保险(行业一般为500万美元),更有利于维护医患间的和谐。

实际盈利能力优于账面水平

多管齐下的策略下,HCA录得较高的盈利水平。账面上看,HCA的盈利水平在全美前三大连锁医院中位列第二,经营利润率7.3%,高于THC的6.9%,但低于CHS 的8.7%。考虑到HCA不断利用杠杆并购策略,直接导致其承付了较高的债务成本,因此,剔除利息支出后还原的HCA真实盈利能力高于CHS。

杠杆经营下增幅放缓

HCA环环紧扣的商业模式,成就了其行业霸主的地位。不过,近年来HCA营业收入增速缓慢。招股书显示,2006-2010年,HCA营业收入由254.77亿美元增长至306.83亿美元,年均增幅仅4.5%。

收入增长缓慢的首要原因,是其规模停滞不前。2006年,HCA旗下医院166家、独立创伤中心98家,而2010年,其医院数量反减少两家为164家,创伤中心增加8家至106家。另一个原因是病床使用率未能持续提升。2006-2010年,HCA的病床使用率维持在53-54%的区间内。再加上手术数量减少―门诊手术由2006年的82万例,逐步减少至2010年78万例,同期住院手术则由53万例减少至49万例。这些都成为HCA营收规模继续扩张的绊脚石。

竞争加剧也是HCA增速放缓的原因。HCA发源于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市,在过去四十余年里,该市成为民营医疗服务业的中心,彻底改变了美国医疗服务行业的面貌,但多达250多家的医疗服务企业,也使得行业竞争不断升温。

另一方面,杠杆经营抑制了HCA持续并购的量能。长期以来,运用杠杆收购做大规模的方式为HCA积淀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截至2006年3月31日,HCA的长期负债为106亿美元。2006年11月被由私募股权组成的财团杠杆收购后,并购方更是通过发债等方式偿还贷款和发放股利,截至2010年12月31日,HCA的长期负债更是高达276.33亿美元。债务重负之下,HCA对外并购缺乏量能。为此,HCA将战略侧重点由外部并购转向内部整合。据招股书,HCA此次IPO募集资金将用于偿还债务,可以预期其债务负担将有所缓解。但对于近300亿美元的债务而言,37.9亿美元的募集资金无异杯水车薪。

在并购中做大

20世纪60年代,Thomas Frist医生带领一个内科医生团队在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市建立了公园景观医院(Park View Hospital)。到60年代中期,Frist医生和公园景观医院的其他内科医生都逐渐意识到,医院需要专业的管理团队,负责运营、发展医院,同时也能够对外筹措支持医院技术进步所需资金。于是,在1968年,Frist医生、Jack C. Massey 和Thomas Frist二世便成立了他们自己的医院管理公司―美国医院有限公司,即HCA。

不久,HCA决定通过兼并一组医院创建大规模的经济实体,放大商业利益,同时也在全美范围内提高社区的医疗卫生质量。作为美国最早的医院公司之一,HCA成长迅速,在社区建立新的医院,并不断收购健康服务机构,或与其他健康机构所有者达成合作,为其管理医院。通过综合运用财政资源、专业管理技能以及医疗背景,HCA重点发展了一批引领市场的核心医院。

1969年,当时已拥有11家医院的HCA第一次申请IPO。同年年底,HCA旗下医院达到了26家,共计3000张病床。为了满足当地社区的医疗需求,HCA投入巨资,配备各种医疗设备,同时赋予各社区医院经营自。

20世纪70年代,美国医疗产业迅速发展,期间,HCA收购了数百家医院。20世纪80年代早期,在HCA成功收购了综合护理有限公司(General Care Corporation)、综合健康服务公司(General Health Services)、国际医院联合会公司(Hospital Affiliates International)以及健康护理公司(Health Care Corporation)以后,其战略重心转向了下属机构的功能合并上。到1981年底,公司管理的医院已达349家,共计49000多张病床,营业收入也增长至24亿美元。

1987年,拥有463家医院(其中255家为HCA所有,208医院是由HCA管理)的HCA进行了分拆,将104家医院组合成健康信托公司(Health Trust)。同年,因自认股票被低估,HCA斥资51亿美元完成杠杆私有化。

1992年,HCA再度上市。1994年2月,HCA与起源于路易斯维尔的哥伦比亚医院有限公司(Columbia Hospital Corporation)合并,组成哥伦比亚/HCA(Columbia/HCA)。哥伦比亚医院有限公司于1993年9月收购了盖伦健康护理公司。之后,合并后的新公司又收购了美国医疗护理公司(Medical Care America)及其他一些医疗企业,从而迅速建立起了一个广泛的医疗卫生网络。

鼎盛时期,HCA估值达200亿美元,拥有约28.5万名雇员,旗下有350多家医院、145个门诊外科中心、550个家庭护理机构以及其他附属企业。

1997年,Frist二世重返HCA出任主席和首席执行官后,立即宣布了公司重组计划,并决定重点发展一批引领市场的核心医院,提供高质量的卫生健康服务。HCA随即出售了其非医院部分的下属企业,也转让了其它一些不符合公司战略的机构。1999年5月,HCA完成了对LifePoint 和 Triad医院集团的分拆。

2006年11月,HCA由贝恩投资(Bain Capital)、KKR和美林等机构所组成的投资团体收购,涉及金额约330亿美元,成为当时史上最大的融资收购个案。

国内民营医院: 低成本更易抢夺市场

在人口老龄化和医保扩容双重作用下,中国医疗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2006-2010年期间,全国卫生总费用由9844亿元增长至19603亿元,占GDP的比重由4.7%提升至4.9%。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巨大。以美国为例,2006年其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高达17.2%。巨大的差距意味着中国医疗市场蕴育着巨大的潜力。

作为医疗市场的主要载体,医院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2010年底,国务院批准了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上报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首次充分肯定了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医疗机构,民营医院由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目前,已有一批优秀医疗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如专注眼科的爱尔眼科、专注口腔科的通策医疗等。其中,爱尔眼科更是凭借三级连锁模式,快速发展。但就整体而言,国内民营医院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长期发展仍需解决诸多问题。

篇11

2011年 3月,美国最大的连锁医院运营商美国医院公司(Hospital Corporation of America,简称HCA)以招股价上限的每股30美元公开发行1.26亿股,筹资37.9亿美元。上市首日,道琼斯指数下跌137点,而HCA上涨3.9%。这是HCA历史上的第三次IPO,此前,公司于1969年和1992年两度IPO,又分别于1987年和2006年两度私有化。

比“三度IPO”更值得关注的是HCA的特殊成长背景。在医疗福利水平相对较高的美国,营利性医院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一方面,非营利性医院占据主导,其中公立医院10%,公益医院80%,而营利性医院仅占10%,且非营利性医院不仅享受税收减免优惠,还垄断了高利润项目,相比之下,营利性医院照章纳税且业务多集中在低利润项目和慈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因公立(公益)医院的非盈利性质,美国医院的整体盈利水平被拉低,夹缝中生存的营利性医院盈利水平也普遍偏低,资料显示,美国非营利性医院税前利润率仅3.65%,营利性医院税前利润率也才9.27%(表1)。

作为营利性连锁医院,HCA不但成长为全美最大医院集团,而且盈利水平高于同行。账面上看,2010年HCA的税前利润率为7.3%,低于行业均值。但剔除杠杆经营的债务因素后,HCA医疗服务的税前利润率达到12%以上。

独特的商业模式是HCA的撒手锏。研究发现,并购做大产生规模效应的HCA,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有效成本控制等策略,构建了患者、医生、政府和股东四方共赢的利益链(图1)。

高品质医疗服务满足患者需求

HCA的成功,首先归因于其在细分领域的合理卡位和对医疗行业本质的精准把握。HCA选择内科、住院服务为主攻方向,这与时下美国医疗支出结构高度吻合。2006年的数据显示,美国的医疗支出占GDP的比例约15-16%,其中,31%流到住院疗养,21%归内科服务,10%花在购买药物,8%为护老服务,7%属行政费用,其余23%归入其他项目里,包括实验室诊断服务、制药业、医疗器具生产商等。HCA的这一定位,为规模化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宽度。近年来,随着规模做大,HCA的服务项目也不断丰富,介入外科创伤、精神康复等领域。

医疗行业的本质在于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以挽救生命或减少痛苦。HCA抓住了行业的本质,即在患者利益第一的原则下,以低成本的方式提供高品质服务。医院的收入取决于两个变量:患者数量(住院和门诊)和收费水平。在收费水平趋于行业平均的情况下,赢得更多的患者,无疑是医院做大规模和提高盈利水平的首要环节。

要赢得患者的认可,良好的医疗服务及其形成的口碑是重要基础,这在美国的营利性医院式微背景下尤为显著。HCA成立伊始,就定位于提供超越患者预期的高品质服务。其管理层认为,临床服务质量不仅有利于吸引优秀医生的加盟,更直接影响患者的就医选择。为此,HCA坚持在提升服务质量上大手笔投入,包括招募优秀医生、升级医院信息系统和购置先进医疗设备。招股书显示,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2006-2010年,HCA累计投入约75亿美元用于改善硬件设施及信息系统。

不断追求高品质,使得HCA在全美医疗界赢得了声誉。2010年3月,HCA在美国CMS临床核心素质测评中综合得分98.4分,高于95.3分的平均值,跻身全美一流医疗服务机构行列。同时,HCA拥有极高的病人满意度,超过90%的住院病人表示,“如果需要再次住院,仍将选择HCA集团旗下的医院”。

多项灵活策略吸引优秀医生加盟

高品质的医疗服务,不仅源自先进的设备和一流的信息系统,更源自医疗水平过硬的医生团队。招股书披露,HCA在招募优秀医生上多管齐下,包括向医生提供高技术含量、操作简便的医疗设备,斥资打造广受医生欢迎的医疗数据库并支持共享,给医生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等。

更为关键的是,HCA为医生提供股权激励和充分的治理空间。股权方面,HCA邀请医生成为其分支机构的股东,这些投资包括医院、流动外科中心、诊断性机构、家庭护理机构以及康复和物理治疗机构。截至2011年2月11日,HCA的普通股股东669人,其中法人股股东仅一家,其余多为授予股权激励的管理层及业务骨干。

在公司治理方面,HCA在每个医院都设有首席执行官、首席护士长和首席财会师各一名,由他们组成团队运营和管理医院的日常事务。HCA旗下每个医院的管理团队都会根据自身的条件设定目标,董事会也不会干预医院的日常运营管理。

以低价赢得付款人支持

在美国,联邦及州政府、企业雇主是医疗市场的主要买单人。联邦政府提供的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是为65 岁或以上人士、不足65 岁但患有某种残障的人士,及患有永久性肾脏衰竭的任何年龄人士提供的健康保险。州政府提供的州医疗辅助(Medicaid),是为收入和资产有限的人士和家庭提供的健康保险。企业雇主为雇员购买的商业医疗保险占据医疗服务市场的大头,该保险由雇主买入,由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结算。

按最终来源看,HCA的收入中逾九成来自政府和保险机构(表2)。2010年,Medicare占其收入的30.5%,Medicaid占10.2%,雇主提供的商业保险占53.7%,仅5.6%来自个人支付。因此,获得政府和保险机构的认可及持续支持,是HCA成功的关键所在。不断降低支付成本或为患者提供更为便利的医疗服务,成为HCA获得付款人支持的重要砝码。

降低付款人支付成本的直接办法就是降低治疗费用。对比全美前三大营利性连锁医院的相关数据,我们发现,医院规模与收费标准存在负相关:规模最大的HCA收费最低,规模第二的CHS其次,规模第三的THC最高(表4)。收费水平的下降,一方面得益于规模效应下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归结于精细化的成本控制。

社区化选址,便于患者就医,也是HCA得到付款人认可的原因。创立之初,HCA就着力于在全美范围内提高社区医疗卫生质量。为此,HCA制定了更加侧重于分支医院贴近所在地区患者需求的发展战略,并认为公司的核心价值在于每一个子公司和每一个社区。截至2010年末,HCA在全美21个州及英格兰运营164家社区医院,其中,佛罗里达州和得克萨斯州共计74家,占比45%。

低收费水平及社区化布局,使得HCA在美国未来的医改中处于有利位置。目前,高支出、低效率、欠公平已成为美国医疗体系的三大积弊。为此,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动的医改方案已于2011年3月获得众议院通过,该医改方案的核心是实现“全覆盖”和“低成本”,即通过适当的政府干预实现涵盖低收入者和无业者的全民医保,同时,通过调整医保支出结构,削减不必要开支,提高医保体系的运行效率。因此,拥有成本优势的HCA自然将成为新医改的受益者,事实上,HCA重点布局的佛罗里达和德克萨斯因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将是推动全民医保的重点区域。

多管齐下不断提升股东价值并购做大,实现规模效应

HCA的成长史也是一部收购扩张史,尤其在其早期阶段(附文)。招股书披露,HCA的规模源自内生式扩张、并购以及参股。鼎盛时期,HCA同时运营350多家医院。

即便经历分拆和业务重塑后规模有所下降,但HCA仍然是全美最大的连锁医院集团,无论旗下的医院数量还是营收规模,均超出第二、第三名的总和(表4)。截至2010年12月31日,HCA运营了164家医院和106家独立外科中心。2010财年,HCA实现营业收入306.83亿美元,占全美医疗服务市场5%的份额。

多项策略提升盈利水平

在过往四十余年中,HCA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包括收入循环管理制度、健康护理集团采购制度、信息技术与服务支持系统、护士管理机制等。该套机制保证了HCA最大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规模化采购中获取收益,快速升级信息系统,以及维护顺畅的劳资关系。在提升盈利水平上,HCA也是多项策略并举。

首先,提高对子公司(即分支医院)的利用率,即不断提升入院病床使用率。基于低成本的高品质服务,让HCA得到了更多患者的青睐,其病床使用率高于其他营利性医院(表5)。

通过集团采购,HCA形成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降低了成本。而回避不盈利的服务项目,如疾病研究和医生培训服务等,同时将不能为医院带来收益的患者转入公立或公益医院,也是HCA提升盈利水平的法宝之一。

同时,HCA采取灵活的用工政策,尽力压低人工成本。HCA的主要医务人员并非其雇员,而是在合同制下的兼职人员。招股书显示,截至2010年末,HCA共有医务人员19.4万人,其中有4.8万人为兼职。2010年,HCA人工成本占营收收入比例为40.7%(表6)。

另外,HCA也在长期经营积累的基础上,实践产融结合,介入医疗事故保险领域。此举不仅有利于HCA最大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对每宗病例提供5000万美元的事故保险(行业一般为500万美元),更有利于维护医患间的和谐。

实际盈利能力优于账面水平

多管齐下的策略下,HCA录得较高的盈利水平。账面上看,HCA的盈利水平在全美前三大连锁医院中位列第二,经营利润率7.3%,高于THC的6.9%,但低于CHS 的8.7%(表7)。考虑到HCA不断利用杠杆并购策略,直接导致其承付了较高的债务成本,因此,剔除利息支出后还原的HCA真实盈利能力高于CHS。

杠杆经营下增幅放缓

HCA环环紧扣的商业模式,成就了其行业霸主的地位。不过,近年来HCA营业收入增速缓慢。招股书显示,2006-2010年,HCA营业收入由254.77亿美元增长至306.83亿美元,年均增幅仅4.5%。

收入增长缓慢的首要原因,是其规模停滞不前。2006年,HCA旗下医院166家、独立创伤中心98家,而2010年,其医院数量反减少两家为164家,创伤中心增加8家至106家。另一个原因是病床使用率未能持续提升。2006-2010年,HCA的病床使用率维持在53-54%的区间内。再加上手术数量减少―门诊手术由2006年的82万例,逐步减少至2010年78万例,同期住院手术则由53万例减少至49万例(表8)。这些都成为HCA营收规模继续扩张的绊脚石。

竞争加剧也是HCA增速放缓的原因。HCA发源于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市,在过去四十余年里,该市成为民营医疗服务业的中心,彻底改变了美国医疗服务行业的面貌,但多达250多家的医疗服务企业,也使得行业竞争不断升温。

另一方面,杠杆经营抑制了HCA持续并购的量能。长期以来,运用杠杆收购做大规模的方式为HCA积淀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截至2006年3月31日,HCA的长期负债为106亿美元。2006年11月被由私募股权组成的财团杠杆收购后,并购方更是通过发债等方式偿还贷款和发放股利,截至2010年12月31日,HCA的长期负债更是高达276.33亿美元。债务重负之下,HCA对外并购缺乏量能。为此,HCA将战略侧重点由外部并购转向内部整合。据招股书,HCA此次IPO募集资金将用于偿还债务,可以预期其债务负担将有所缓解。但对于近300亿美元的债务而言,37.省略。

在并购中做大

20世纪60年代,Thomas Frist医生带领一个内科医生团队在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市建立了公园景观医院(Park View Hospital)。到60年代中期,Frist医生和公园景观医院的其他内科医生都逐渐意识到,医院需要专业的管理团队,负责运营、发展医院,同时也能够对外筹措支持医院技术进步所需资金。于是,在1968年,Frist医生、Jack C. Massey 和Thomas Frist二世便成立了他们自己的医院管理公司―美国医院有限公司,即HCA。

不久,HCA决定通过兼并一组医院创建大规模的经济实体,放大商业利益,同时也在全美范围内提高社区的医疗卫生质量。作为美国最早的医院公司之一,HCA成长迅速,在社区建立新的医院,并不断收购健康服务机构,或与其他健康机构所有者达成合作,为其管理医院。通过综合运用财政资源、专业管理技能以及医疗背景,HCA重点发展了一批引领市场的核心医院。

1969年,当时已拥有11家医院的HCA第一次申请IPO。同年年底,HCA旗下医院达到了26家,共计3000张病床。为了满足当地社区的医疗需求,HCA投入巨资,配备各种医疗设备,同时赋予各社区医院经营自。

20世纪70年代,美国医疗产业迅速发展,期间,HCA收购了数百家医院。20世纪80年代早期,在HCA成功收购了综合护理有限公司(General Care Corporation)、综合健康服务公司(General Health Services)、国际医院联合会公司(Hospital Affiliates International)以及健康护理公司(Health Care Corporation)以后,其战略重心转向了下属机构的功能合并上。到1981年底,公司管理的医院已达349家,共计49000多张病床,营业收入也增长至24亿美元。

1987年,拥有463家医院(其中255家为HCA所有,208医院是由HCA管理)的HCA进行了分拆,将104家医院组合成健康信托公司(Health Trust)。同年,因自认股票被低估,HCA斥资51亿美元完成杠杆私有化。

1992年,HCA再度上市。1994年2月,HCA与起源于路易斯维尔的哥伦比亚医院有限公司(Columbia Hospital Corporation)合并,组成哥伦比亚/HCA(Columbia/HCA)。哥伦比亚医院有限公司于1993年9月收购了盖伦健康护理公司。之后,合并后的新公司又收购了美国医疗护理公司(Medical Care America)及其他一些医疗企业,从而迅速建立起了一个广泛的医疗卫生网络。

鼎盛时期,HCA估值达200亿美元,拥有约28.5万名雇员,旗下有350多家医院、145个门诊外科中心、550个家庭护理机构以及其他附属企业。

1997年,Frist二世重返HCA出任主席和首席执行官后,立即宣布了公司重组计划,并决定重点发展一批引领市场的核心医院,提供高质量的卫生健康服务。HCA随即出售了其非医院部分的下属企业,也转让了其它一些不符合公司战略的机构。1999年5月,HCA完成了对LifePoint 和 Triad医院集团的分拆。

2006年11月,HCA由贝恩投资(Bain Capital)、KKR和美林等机构所组成的投资团体收购,涉及金额约330亿美元,成为当时史上最大的融资收购个案。

国内民营医院: 低成本更易抢夺市场

在人口老龄化和医保扩容双重作用下,中国医疗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2006-2010年期间,全国卫生总费用由9844亿元增长至19603亿元,占GDP的比重由4.7%提升至4.9%。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巨大。以美国为例,2006年其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高达17.2%。巨大的差距意味着中国医疗市场蕴育着巨大的潜力。

作为医疗市场的主要载体,医院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2010年底,国务院批准了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上报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首次充分肯定了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医疗机构,民营医院由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目前,已有一批优秀医疗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如专注眼科的爱尔眼科、专注口腔科的通策医疗等。其中,爱尔眼科更是凭借三级连锁模式,快速发展。但就整体而言,国内民营医院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长期发展仍需解决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