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09:27: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建设工程初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引言
在新时期背景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十分重要,其不仅与社会群众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有关,还和现代化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有莫大联系。因此,相关部门需要给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高度重视,通过引入前沿技术、优秀人才,投入大量资金,来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质量与进度,为提高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1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的必要性
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排除城市污水和雨水,起到防治水污染的作用,避免出现洪灾和涝灾。随着社会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群众的实际需求,加强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势在必行。为了解决排水问题与道路问题,相关部门需要不断提高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质量,并给予其高度重视,通过引入现代技术,来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问题
2.1回填土施工的规范性有待提高
在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中,需要安装一些管道,而安装完之后应第一时间开展填土施工工作。但在回填土施工中,常常因为施工人员的个人问题而导致回填土施工质量不佳,未做到和土层结构的稳定性有机结合,因此在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中很容易出现沉陷问题。另外,直接应用施工设备回填土,未依据分层回填的方法对管道进行填埋,很有可能发生回填土过厚的情况,导致管道变形,而管道口出现连接不严的现象,进而影响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质量[1]。
2.2对管理安装过程控制力度不足
在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中管道安装十分重要。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质量同管道安装情况息息相关。当前,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中依旧存在管道安装问题,由于施工人员未依据设计要求展开测量与布线工作,影响管道安装位置的准确性,从而易发生错位和积水的现象,给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后期运用带来不利影响。
2.3工程施工材料质量问题严重
在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中,提高施工材料整体质量,有助于保证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工作的有效性,让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实际应用价值发挥出最大化。但在具体施工中,一些单位受利益驱使,购入质量不达标的材料进场,或是施工单位未严格管理材料采购工作,导致一些质量有问题的材料被运用到工程中,给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埋下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的应用效率[2]。
3有效的解决方案
3.1强化施工图纸会审工作,合理控制回填土施工过程
为了切实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问题,需要强化施工图纸会审工作,对回填土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出现质量问题。首先,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做好沟通工作,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会审,施工单位内部人员务必要积极参与图纸会审工作,这样才能将施工图纸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的指导作用发挥出最大化。其次,在完成管道安装工作之后,施工单位务必要对回填土的施工过程进行全面控制,所选的回填土务必要符合有关设计标准,另外增强对填料水分控制,选择恰当的夯实设备。此外,为了提高管道质量检测工作的有效性,务必要开展闭水试验[3]。
3.2加强管道安装管理力度,提高工程施工的规范性
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过程,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防治管理工作,即:在正式施工以前,结合施工测量要求,对交接桩进行复测与保护。而在具体施工中,务必要结合样桩展开施工,在对管道进行安装前,要对管道材料的外观质量进行细致检查,确保管道材料不会出现麻面或者是裂缝的情况,待垫层质量达标后,才能安装管道。在具体安装中,施工单位一定要对接口材料质量严格把控,切实依据规范流程展开作业,在安装中避免发生断口等问题。在管道接口作业前,需要将周边的垃圾和积水等清理干净,通过人工法将接口内部清理干净。在管道安装中,相关人员一定要反复测量管道的中心位置与高程,以确保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牢固性与安全性[4]。
3.3高度重视施工材料质量,做好施工现场检查工作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务必要做好准备工作,对施工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对于材料质量检查工作,务必要指派专人进行。除此之外,为了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要求,相关部门需要加大施工材料质量检查体系完善力度,可以对材料质量进行合理检查,以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质量。在材料质量进行检查时,还需要组织培训活动,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制定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以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使他们能够第一时间找到存在于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施工材料中的质量问题。
3.4强化闭水试验工作,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一、建设工程招投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避招标,逃避监管
一些单位和个人,将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规避招标,逃避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把应当公开招标的项目,千方百计找各种理由将其变为邀请招标;有的则是对工程建设领域内推行招投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置国家的政策和法规于不顾,或以专业性强、场地小、工期紧等为由,不办理招投标手续,或将工程项目随意肢解到50万元以下后发包;也有的是部分招标,只对项目的部分工程进行招标,附属工程则直接发包。
2、招标人的行为不规范
有的招标人在招标中,自认为按规定可以将工程项目直接发包,不报建、也不办理招投标手续,私自组织一些施工企业洽谈造价、工期、质量等合同条款内容,进行所谓的“招投标”,并以带资、拖欠工程款等种种不合法的条件确定施工单位。而这些施工单位往往不具备相应资质。同时,由于没有进场交易,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如质监、建管、审计等部门,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给工程质量造成了很大隐患。
3、招标机构管理混乱
一些招标机构不中立、不公正,拿谁的钱为谁说话。有的为了取得业务,一味迎合招标人,弄虚作假,甚至帮助招标人出谋划策钻法律空子;有的招标机构则与投标人相互串通,破坏了招标的公平性。此外,在某些地方和领域还存在招标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尚未分离的现象。
4、投标人之间围标串标现象严重
投标中时常出现投标人相互串通,借机抬高或压低标价,损害投资人利益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有的投标人资质通过审查并领取招标文件,却不进行实质性投标;有的甚至在开标前假借迟到、缺少委托书、身份证、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证书原件等各种理由退出;投标人施工组织设计内容空泛没有针对性,与参与投标的项目情况不相符合,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投标文件装订装帧简单,编写格式多处雷同,施工方案如出一辙,投标报价明显漏项或重复计价,漏盖或错盖公章等等以造成在一个标段中只有一家或者极少数几家企业做出了实质性响应。这几种情形很难被界定,增加了防范和打击的难度。
5、评标定标缺乏科学性
评标定标是招投标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要体现招投标的公平合理,必须要有一个公正合理、科学先进、操作准确的评标办法。目前国内还缺乏这样一套科学有效的评标方法,致使一些建设单位仍单纯看重报价高低,以取低标为主;评价小组成员中绝大多数是建设单位派出的人员,有失公平公正;评标过程中,评标专家作为评标工作的主体,其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和法律知识等因素直接影响评标工作的质量;开标后议标现象仍然存在,甚至把公开招标演变为透明度极低的议标招标。这样就给招投标过程带来很大的风险。
二、建设工程招投标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招投标法规体系不健全
建设工程招投标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目前招投标本身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市场监督和制约机制力度不够,配套的改革措施还不完善。首先,《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太过于原则,而且对产权交易、土地出让、医药购销、项目法人招标、代建制招标、两阶段招标等招投标活动都没有规定,导致出现法律空白,而各部委规章、地方政府规章文件则出现了相互冲突、互不买账的现象,导致招投标当事人无所适从。其次,有关法律法规存在较多冲突。
2、行政干预相对严重
在招投标的实际操作中,“人情工程”、“关系工程”时有出现,行政力量对市场的过分渗透,难以实现公平竞争,许多工程项目招投标表面上看是招投标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交易,制定的各项交易规则也符合或基本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各项规定,但实际上很多工程项目的拍板定案,建设单位不能独立自主地进行,都要受来自各方面的行政力量的制约。建设主管部门作为招投标活动的行政主管部门,本应严格执法,按法律法规程序办事,但有些地方却搞部门保护主义,排斥外地施工企业进入本地有形市场,设置各种障碍。
3、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多头管理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的特殊性,《招标投标法》中并没有像其它相关法律一样,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招标投标的统一行政主管部门。查看近年的管理文件及制度,涉及工程建设项目招标管理的政府部门有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财政部(政府采购办)、商务部、地方政府等。各部门的招投标管理办法不完全一致,各部门归口管理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机构也有针对性的分工,对于招标机构和招标机构的要求、认定和定期审查标准各不相同,各个部门和系统均从本地区和本部门的情况出发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办法,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和差异性,形成了我国工程建设项目招标采购多头管理的格局。由此也造成了招投标机构重复设置、招投标管理工作的社会成本增加等问题。
三、加强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的对策
实践证明,招标投标制度是迄今为止最为公平、合理的采购方式之一,必须大力加以推广,同时应完善招标投标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严格贯彻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促使招投标当事人依法开展招标投标及相关活动,确保招标投标工作有序进行。
1、建立健全招投标法律结构体系
健全、严格的招投标法制体系是促进招投标活动公开、公平、公正的有效保障,当前我国招标投标法制体系不健全,而且存在许多法律空白漏洞,必须通过立法修改和完善《招标投标法》、《建筑法》等法律,减少上位法之间的冲突;清理现存法规,使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与上位法相统一,减少法规相互冲突、互不买帐的现象;同时,建议尽快出台《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和《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弥补现存的法律漏洞和空白,使招投标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理顺招投标监督体制
我国现行的招投标多部门监管的格局,客观上造成了当前监督缺位、越位、错位和不到位的状况,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革现有的招投标行政监督体制,由独立的、与招投标活动没有利益关系的行政部门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全过程监督,推行招投标综合集中执法,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招标投标领域行政监督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监督不力的弊端。
3、推行招标制度,规范交易行为
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一套完整的程序,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过精心策划,周密组织,科学决策。它是一项具有高度组织性、规范性、制度性及专业性的活动。要使招投标结果得到充分体现,就要求招标组织具有系统的信息、专业化的分析运作、精细快捷的策划设计、准确科学的决策、周到的服务以及良好的信誉,这些无疑是发展完善的招标机构所特有的优势。招标的施行,对于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提高招标投标质量,扩大招标覆盖面,促进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工作的健康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4、加强工程建设招投标活动的监管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目前,全省共建成各类种畜禽场275个,其中种猪场132个,存栏种猪4.45万头;种牛场5个,存栏种牛2612头;种羊场41个,存栏种羊12195只;种禽场84个,存栏种禽254万套,其它种畜禽场13个。这些种畜禽场每年可向社会提供良种畜禽33278万头只;全省有国家级种公牛站4个,存栏采精公牛185头,年可生产优质冻精385万剂;家畜人工授精站点5386个,年冻精配种达460万头只,初步形成了育种、扩繁、推广相配套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框架。
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初见成效。全省共有畜禽品种60个,其中列入地方畜禽品种志的有22个。采取保种选育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办法,促进了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南阳牛新品系选育和开发、固始鸡家系选育和开发、卢氏鸡的品种选育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固始鸡和固始笨蛋已成知名品牌,远销十几个省。
引进国外良种畜禽的数量迅速增加。1998年以来,我省共引进种畜禽61批次,引进各类种畜禽36.84万头只,极大地丰富了我省良种畜禽品种资源,加快了畜禽良种化进程。
畜禽良种覆盖率和出栏率明显提高。良种工程建设推动了畜禽品种改良工作的开展,畜禽良种化程度明显提高。2003年,全省猪、蛋鸡和肉鸡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4%、76%和88%,比1998年分别提高了11个、6个和8个百分点;猪、牛、羊出栏率分别达到127.6%、49%和111%,比1998年分别提高了4.1个、6.5个和9个百分点。
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初具雏形。良种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的形成,为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中原肉牛带、中原肉羊带、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豫东平原奶牛养殖基地、京广铁路沿线生猪产业带、豫东南水禽生产基地、豫北肉鸡生产基地和、豫南优质黄(麻)羽肉鸡生产基地等优势畜产品产区。
我省畜禽良种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生产规模小,生产水平低,供种能力不足。我省现有种猪场年供种能力42.6万头,缺口87.5万头;种公牛站年可供冻精385万剂,缺口665万剂;种禽场年可供种禽3.3亿只,缺口2.6亿只;种羊和奶牛缺口更大。二是基础设施薄弱,育种手段落后。大多数种畜禽场生产条件简陋,生产水平较低,育种进展缓慢,依赖从国外引进良种的局面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三是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滞后。由于省级没有保种专项资金,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难以维持,处于种群减少、遗传特性退化的状态,个别品种濒临灭绝。四是支撑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是种畜禽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检测手段落后;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增加了生产的盲目性。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畜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畜禽生产能力、质量水平、增加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重点,建立与畜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和不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良种繁育体系,培育、推广、利用畜禽良种,提高良种化程度。加快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转变,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模式,推动畜禽良种产业化进程,实现新时期畜禽良种繁育建设的新突破。
(二)目标任务
1、畜禽良种供应能力。到20*年,新建种猪场112个,扩建102个,新增供种能力87.5万头;新建种牛场4个,年供优质种公牛600头,扩建四个种公牛站,年新增供种能力615万剂;新建种奶牛场达到20个,种奶牛存栏达到20000头,年新增供种能力8000头,胚胎移植能力达到10000头;新建种羊场60个,年新增供种能力10万头,冷精配种能力达到500万头;新建种禽场达到103个,年新增供种能力2亿只。
2、畜禽良种生产性能。
生猪:生长育肥期平均日增重700克以上,料肉比3.0以下,瘦肉率65%以上,商品猪出栏率135%以上;
肉牛:18月龄体重从36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屠宰率提高到60%以上,胴体净肉率提高到50%以上;
奶牛:成年母牛头均产奶量提高到5500公斤以上,乳脂率在3.4%以上,乳蛋白率在3%以上,规模场和养殖小区牛奶体细胞数在10万以下;
肉羊:6月龄活体重达到40公斤以上,屠宰率提高到50%以上,胴体净肉率提高到50%以上;
蛋鸡:存栏蛋鸡年产蛋量16公斤以上,料蛋比2.5以下;
肉鸡:6周龄体重2.5公斤,料肉比2.0以下;
肉鸭:
3、品种资源保护:新建或扩建品种资源场12个,活体保种基因库1个,对现有60个品种分别进行保种场保护区或基因库保护,地方品种资源有效保护率达到70%以上。
4、种畜禽质量测定:新建奶牛测定中心和种猪测定中心各1个,测定能力达到每年500头。畜禽原种场和大型畜禽良种企业全面实行场内测定。通过建设种畜禽测定站,完善场内测定设施,提高生产性能测定能力和育种水平。
经过五年的建设,组建大型育种企业集团1-3个,种猪、种牛及其冻精除满足本省需要外,面向全国供种;种羊、种禽基本满足本省需要;奶牛紧缺的局面逐步得到缓解。全省畜禽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种畜禽质量监测得到加强,畜禽品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体制和机制改革明显进步,科技水平较大幅度提高,形成布局合理、监管有效,运转灵活的畜禽良种工程体系。
三、良种工程二期建设规划方案及内容
(一)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1、猪
围绕提高生猪及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不断提高养猪业的整体生产水平;完善养猪业支撑、服务体系,重点加快种猪场的完善和提高,建设猪人工授精中心站,使种猪繁育体系的结构、布局和规模更加合理,并逐步组建我省的种猪育种企业集团。
扩建现有2个原种猪场;新建2个原种猪场。每场基础母猪达存栏600头以上,主要是种猪引进、设备购置、场内质量测定和环境保护等。
新建一级种猪场10个,使我省一级种猪场达到24个。鼓励有条件的原种猪场和一级种猪场开展联合育种,促进优良遗传资源的共享,提升我省种猪选育水平。
新建二级种猪场达100个。扩建二级种猪场100个,主要是猪舍改造、购置设备、环境保护等。
建立省级猪人工授精中心站1个,主要包括种公猪引进、猪舍建设、采集、检测、运输、储存设备购置,同时建立配套的人工授精网络。
到20*年,使我省种猪场达到243个以上,供种能力达133万头,新增供种能力87.5万头。
2、肉牛
利用现有资源组建肉牛育种企业集团。建立肉牛育种场,通过选育提高种牛生产性能,为全省及全国种公牛站提供优质种公牛;对南阳牛、郏县红牛开展本品种选育,并引入外血进行改良,通过横交固定,培育出适合我省省情的肉用牛新品系;逐步开展肉牛遗传评估,应用现代育种手段,不断提高种牛质量。
建立西门塔尔、夏洛来、德国黄牛、安格斯牛等4个肉牛繁育场。
扩建和完善省肉牛繁育中心、洛阳、南阳和许昌4个种公牛站,使采精公牛存栏达到665头,主要建设内容有:公牛引进更新,牛舍扩建,细管冻精设备及相关仪器的购置配备更新。
新建人工授精站点l000个。
到20*年,使我省种牛场达到5个,年供优质种公牛600头;种公牛站供种能力达到1000万剂,新增615万剂。
3、奶牛
加快奶牛良种引进和扩繁速度,提高种群质量;加大奶牛饲养小区和挤奶站建设力度,扩大奶牛饲养规模;大力推广标准化饲养和疫病防治技术,提高经济效益。重点是加强高产奶牛育种场和奶牛种公牛站建设,开展人工授精、DHI测定、良种登记、后裔测定和冻精质量检测,提高种牛质量和生产水平。
扩建现有2个种奶牛场,使基础母牛存栏分别达到1000头。
新建存栏基础母牛800头以上高产奶牛育种场20个,主要建设内容是:种牛引进、标准化牛舍建设、青贮窖建设、机械设备购置等。
扩建省动物胚胎移植中心,主要购置胚胎采集、性别控制、冷冻、储存、解活及其它必要的胚胎移植设备。与高产奶牛育种场相结合,大规模开展奶牛胚胎移植,全面提高奶牛生产水平。
以省奶牛繁育中心为基础新建奶牛测定中心l个。
到20*年,种奶牛场达到22个,种奶牛存栏达到20000头,年新增供种能力8000头,胚胎移植能力达到10000头,使我省奶牛紧缺局面基本得到缓解。
4、种羊
充分利用资源和潜力优势,建立和完善种羊育种场;搞好我省地方良种的本品种选育,使其优良性状得以保持和延续;利用引进优良肉羊品种,开展经济杂交,提高肉羊胴体重和出栏率。加快肉羊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提高饲养管理技术水平。
新建波尔山羊、夏洛来羊、无角多塞特、杜泊羊原种羊育种场8个
新建种羊扩繁场52个。
新建羊人工授精中心1个。
到20*年,全省种羊场达到100个,种羊存栏达到6万只,年新增供种能力10万只,冷精配种能力达到500万只。
5、家禽
以满足居民对禽蛋、禽肉需要为目的,利用高产优良品种和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提高单产水平,提升家禽生产的整体效益;搞好地方优良品种开发,大力推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全省家禽业稳产高效发展。
扩建和完善现有8个蛋鸡祖代场,使其总规模达10万套;新建和扩建肉鸡祖代场各1个,存栏肉种鸡达到8万套。
新建父母代蛋鸡场50个,蛋种鸡存栏达到100万套;新建父母代肉鸡场50个,蛋种鸡存栏达到100万套。
扩建华英祖代肉鸭场,使其规模达到2万套;新建父母代蛋鸭场2个,使其规模达到10万套,基本满足全省商品蛋鸭饲养的需要。
到20*年,全省种禽场达到184个,种禽存栏达到477万套,年新增供种能力2亿只。
6、其他
种兔场的建立,按兔的经济类型建在各自的主产区,与生产需要相配套。
种蜂的繁育,以现有种蜂场为主,扩建和完善浚县种蜂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生产水平。
特种畜禽良种场的建立,要与市场需求及产品开发利用相适应,控制高代次良种场,杜绝以炒种为目的建场。
(二)品种资源保护体系
建立省级保种基因库,对现有畜禽品种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对数量少或濒临灭绝的品种资源实行特别保护;在畜禽品种资源原产地建立保种场和保护区;加强本品种选育,提高优良遗传性状的遗传力;对畜禽遗传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新的珍贵遗传资源及时列入省级畜禽品种保护名录,并申请列入国家名录实行重点保护。
扩建南阳牛和泌阳驴保种场;新建郏县红牛、信阳水牛保种场。
新建槐山羊、河南小尾寒羊、河南大尾寒羊、伏牛白山羊、豫西脂尾羊、太行黑山羊、河南奶山羊、太行裘皮羊保种场各1个,共8个。
扩建淮南猪保种选育场;
新建卢氏鸡保种选育场,供种能力达3600万只;
扩建固始白鹅原种场,供种能力达1500万只以上。
扩建固始鸡原种场,使其规模达到5万只。
新建活体保种基因库1个、新增10个保种区。
(三)种畜禽质量监测体系
实行全省统一布局,逐步建立省级种畜禽质量监测中心和跨区域性测定中心;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种畜禽生产企业,建立自己的测定体系。
新建省级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中心1个,跨区域性测定中心4个。通过场内测定、集中测定和种畜禽拍卖的有机结合,促进畜禽品种选育,提高种畜禽质量。
建设内容主要是测定舍、隔离舍建设,设备设施,遗传评估、软件管理等。
(四)市场与信息网络体系
实行畜禽品种资源和信息共享,科学管理良种繁育体系,及时准确地掌握种畜禽生产和市场动态,向种畜禽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提供市场需求信息,价格变化趋势,及时指导种畜禽生产及畜禽品种改良工作。
建设1个省级信息网络服务中心,18个省辖市建设服务平台并与所属县(市、区)联网,实现全省畜牧系统协同办公。主要建设内容有:设备设施购置、系统软件开发、系统维护和人员培训等。
四、投资概算
*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技术和体制创新力度,为二期良种工程建设提供支撑
根据良种工程二期建设的需要,调整畜牧业技术推广方向和重点,整合技术力量,开展专业化服务。要针对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和开发,解决技术“瓶颈”和育种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利用胚胎移植等高新生物技术,加快良种的繁育推广速度。把常规选育技术和现代选育技术相结合,应用先进的仪器设备、遗传评估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加快遗传进展。加快国有种畜禽场体制改革,盘活国有资产。加强重点种畜禽场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经营机制,增强研究开发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育种公司。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借助科研院校的力量,提高良种培育和生产的科技水平。成立和完善育种协作组织,开展全省联合育种,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和配套系,创立品牌和名牌,开拓国际国内种畜禽市场。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鼓励种畜禽场与国内外育种公司、种畜禽生产企业通过合资等方式建立种畜禽场或开展育种技术合作。积极开展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国际交流,争取有关国际组织和政府间的技术和资金援助。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良种推广应用步伐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加大良种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鼓励良种生产企业和育种公司建立信息平台,通过技术服务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以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销售量和市场竞争力。有实力的大型育种公司可以与扩繁场和商品饲养基地相结合,走大场带小场、公司加农户的路子,推进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实现保护、培育、扩繁、推广一体化。各地畜牧部门和有关协会要建立和完善畜禽良种信息服务体系,搞好良种登记工作,使每个企业的种畜禽生产性能都能上网查询。结合种畜禽测定工作,大力推行种畜拍卖,做到优质优价,推动种畜禽生产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购销和价格机制,加快良种推广应用步伐。
(三)加强监督管理,实施种畜禽标准化生产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510(2008)0810020-02
1. 产生低价中标的原因
1.1 建设单位和招标单位对招投标的意义认识不清,在招投标过程中盲目压价
招标是为了选择一个合理的价格,达到招标方、投标方双赢的目的。而目前的情况是,工程招标投标大多是进行价格竞争,招标单位压价幅度大大偏离了公平这一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特别是有些招标单位违背对投标报价书需全面评估,综合考虑,合理中标的原则,只注重标价的高低,谁的报价低就把建设工程发包给谁,有时仅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顾国家政策、法规和价格规律,拼命压低标价迫使投标单位让利垫资,任意取消国家给施工企业的合法利益,将不合理的工程价款结算方式等强加给施工单位,使施工单位无法承受,严重扭曲招标投标的真正意义。同时在评标中一味追求低报价,没有把技术标的评价置于突出位置,造成中标价失真,给日后的合同履约留下隐患。“招投标就是报价的竞争”,这种片面的认识把招投标工作引入误区。在招投标中,那些施工质量差、工期无保证、信誉欠佳的队伍,往往采取通过压低报价的方式实现中标的目的。而一些招标单位恰恰陷入这种圈套,评标时不注重对各单位的报价、工期、施工方案、质量业绩、企业信誉、在建工程情况作综合评价,被低报价所迷惑,而做出错误的选择,殊不知,由此形成的后患是难以估量的,往往不但眼前的低价利益全部丧失,还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1.2 基于市场供求失调及对竞争对手报价的估计,人为压低报价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建设大军的数量和规模日益壮大。建筑市场供求比例严重失调,形成了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施工企业面临僧多粥少的艰难局面。一些施工企业饥不择食,为拿到承建项目,不致于停工破产,不惜压低标价,微利经营,甚至亏本经营。其次,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的施工企业未能从根本上摆脱劳动密集、管理粗放的经营模式,无法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同时,在一些建设单位片面追求低标价的外部环境压力下,施工企业为求生存,不惜一切代价竞相压价。当然除了外部环境外,也不排除一些施工企业自身存在报价不规范,对预期的施工难度和工程复杂性等估计不足的问题。
1.3 利用技术和管理的优势采用实物法报价而求低报价中标
实物法和定额法报价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了施工方案与报价脱节的矛盾,即达到了技术与价格的统一。该方法是根据建筑物的型式,工程量的大小和施工条件的优劣等制订出合适的先进施工方案,由施工方案汇总出该部分分项工程所需的各种作业人员的工时总数、消耗材料的数量、机械台班数量,依据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工程项目的复杂性、技术水平高低,确定管理人员的工时数和其他管理费用。实际上,报价是衡量施工方案先进与否的尺度,表面上报价是价格竞争,实质上却内孕着技术与管理水平的竞争。
另外,缺乏中间监督、仲裁机构。在招投标过程中,缺乏中间监督、仲裁机构,没有工程造价咨询中介组织的介入,也是导致出现低价中标等不正常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工程建设索赔的原因及其确认
索赔通常是指在工程合同的实施过程中,合同一方因非自身因素,或对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而受到损失时,向对方提出赔偿要求的权利。我们日常所说的工程索赔一般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承包商向业主取得的索赔,广义上讲也包括承包商向保险公司、借贷商、运输商等提出的索赔。
由于工程建设非常复杂,因而合同管理问题的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引起索赔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2.1 后继法规引起的索赔
新《劳动法》的影响。例如某工程在开始实行新的《劳动法》后,三个标的承包商相继提出由于新劳动法改变了工作时间,合同规定原每周工作48h,承包商在投标书中是按每天2个工作班,每班10h安排施工计划,而新劳动法规定每周为5天工作制,每周工作40h,且对加班时间也有限制,提高了加班工资标准(如一般加班、星期日加班、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从100%、150%、200%分别提高到150%、200%、300%)。新工时制缩短了标书中的计划,影响了进度,故要增加人员和相应临时工程,承包商据此要求工期索赔,索赔金额达1000多万元。
税制改革的影响。1994年元月,我国实行税制改革,取消了一些规定,国内外均统一执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并相应调整了税率。到1997年2月底,该工程二标承包商提出增值税索赔5000万元,三标索要1000万元。因为税费与材料直接有关,材料在工程建设中占投资的比重又较大,所以税法的改变往往是索赔金额最大的因素之一,不容忽视。
2.2 工程变更引起的索赔
工程建设地质条件复杂,不可预见的因素多,涉及面广,施工现场往往会指令新增工作,改变材料,暂停或加速施工等,大致包括:
(1) 附加工程:这种附加工程已列入合同工程量清单表(BILL OF QUANTITY简写B0Q)以内或未列入B0Q表中。
案例:某工程靠近山坡部位基坑大面积塌方的开挖处理,新增了15根护坡桩以加固属于合同项目以内的“新增项目”,承包商要求索赔。
(2) 额外工程:合同文件中未包括,超过了合同界限,但承包商必须完成,属施工范围内的“新增工作”。要完成后继诸工作就要进行设备、人员的重新组织,重新制订新的施工方法,调整施工计划,从而发生索赔。
(3) 由于工程变更引起其他工程停工索赔。停工有时是可以原谅的,有时是不可原谅的,可原谅的停工是由于业主和工程师的原因且业主和工程师无力扭转客观影响而导致的停工。
2.3 业主提供的条件不利而引起的索赔
业主所提供的条件不利,使承包商施工效率降低等而导致索赔,如小浪底工程,当地农民干扰施工,当地有关部门征收新的费用(过桥费、公路税、汽车牌照费等);业主提供条件(象供水、电、油料、炸药、粉煤灰等)的数量、质量、供应时间未能满足合同要求等。这些一般在索赔中份额较小。
2.4 工程索赔款的确认
一、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
水射流基础与应用是本科生的选修课,主要讲述水射流基础理论、水射流切割机理、喷射系统和喷嘴、磨料水射流、空化与自振射流、脉冲和聚能射流、旋转水射流等七章内容,共计2学分,32学时,其中实验教学2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课堂最后2学时以讲座的形式介绍水射流技术在石油工程领域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多种新型射流技术,并在相关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因此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中增设了新型射流技术与应用,主要介绍低温液氮射流技术、超临界CO2射流技术、高温热力射流技术等,使学生对射流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有所了解。此外,在过去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以原理讲解为主,实例较少,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大量调研和实验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七章连续高压水射流发生装置基础内容进行了更新,增加了最新的理论与发现,同时增加了大量的实例应用,通过视频、图片等流媒体形式展示,通俗易懂。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对现场应用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教学方法改革
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水射流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了解甚少,难以建立起感性认识,导致课堂教学时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大多时间是被动听讲,缺乏互动交流的基础和研讨式教学过程。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石油工程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从原有的“填鸭式”讲解教学,转变为启发式、小组讨论教学模式,同时辅助了课堂实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
教学属于师生双边活动,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之在教学活动中发生有效互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本门课程主要采用悬念情境的创设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进行充分的教学素材准备,如相关的动画、图片等,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安排,第一步讲什么、第二步讲什么都要进行精心策划,逐步引导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第一章水射流基础理论为例,课下需准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射流现象及其相关工业应用图片以及动画视频,先以动画开场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水射流,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水射流现象,相关的工业应用有哪些。随后提出问题:水射流是如何产生的?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让学生对水射流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再进行相关基础理论的讲解,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予以记录,在期末评定中的平时成绩中加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小组讨论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完全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还需要配合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参与。将学生分为5—8人的讨论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根据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讨论问题,均以工程项目的形式提出,自主选题并组织实施,同时根据难易程度赋予相应分值(该分数将与期末考试成绩挂钩),通常给学生4周时间,最终选派一名学生以多媒体讲解的形式答辩,并由老师和各小组组长打分。经过三个学期的实践和完善,共设置了5个讨论题:①消防喷嘴种类及结构,如何提高消防水枪射程?举例说明(70分);②自然界中的空化现象有哪些?工业生产中如何减小空化破坏作用?又如何利用空化作用?举例说明(80分);③影响磨料射流切割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磨料射流切割效果?举例说明(70分);④利用fluent软件模拟锥形喷嘴射流,得到其速度场、压力场分布,并给出提高锥形喷嘴射流效率的意见和建议(100分);⑤实验或数值模拟对比研究薄壁出流及厚壁出流不同,得到其各自初始时刻的出流轨迹(公式),保存视频、图片等资料(100分)。经过实践,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分值较高的④、⑤两题,并且在答辩过程中进行了很好的展示,有的学生甚至将简单的模拟实验器材拿到现场进行演示,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通过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参与了小组讨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较强;学生讲解完毕后,进行提问和解答,深入讨论,最后老师进行讲解,对项目实施的效果、讲解表达能力、多媒体制作能力等进行详细点评和讲解,使学生通过训练提高其项目组织实施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讲解表达能力等,同时强化其工程意识,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三)完善课堂实验
水射流基础理论主要来源于现场实践与实验,为此水射流基础与应用课程也无法脱离实验。针对小孔口出流理论与空化射流两部分重要内容,设置了课堂演示实验,利用塑料瓶和吸管,自制小孔口出流实验装置;利用亚克力管和注射器组合,自制空化发生装置,通过课堂演示和学生体验操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结合课程主体内容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压水射流实验室的实验基础,设置了超高压磨料水射流切割以及超临界CO2喷射破岩两组实验。由于实验过程中均有高压流体,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两个实验均采用观摩的方式进行。实验前向学生全面介绍实验装置的结构以及关键零部件的组成和功能,同时对学生说明今后从事该实践活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尤其是安全教育方面。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踊跃地提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室内观摩实验,使学生对高压水射流技术及其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促进了其课堂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
(四)成绩评价标准改革
以往的学生成绩评价标准大多是以期末成绩为主导,忽视平时成绩。如期末考试成绩占总分数的80%,平时作业和考勤成绩占20%。这种考核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造成了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即可拿高分的现象,实际上这类学生并未学到真正的知识点,考试结束后很快就会遗忘所学知识。为了减少高分低能现象,需加强学习过程考核。为此,该课程将考勤、课后作业、讨论课成绩、实验课成绩等四项过程考核成绩比例提高到40%,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此举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实验课,提高动手能力,为培养科研与实践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三、教学效果分析
Abstract: The project cost control of the design phase is a effective means to save the project investment cost, shorten the period. Proceeded from the view of project estimator,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 of project cos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ject cost and project design, and the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in project cost of the design, the paper proposes several measures for strengthening the project cost, hop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project cost of the design phase.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design; project cost; 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建筑工程造价对于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和进度控制极为重要,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建筑工程设计是一个建筑工程的开始,工程概预算及设计人员如果从这个阶段就开始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那么对工程成本和施工进度控制都将大有好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事与愿违,大部分概预算人员及设计人员都很少考虑从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本文从建筑工程一个概预算员的角度出发,对设计阶段工程造价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并对相关问题提出建议,为以后设计阶段进行工程造价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建筑工程造价的概念及其与建筑工程设计的关系
1、建筑工程造价的概念
建设工程造价的定义是:在建设工程中,对不同阶段的设计文件中的内容进行提前的计算,并确定新建及改扩建工程需要的投资金额的相关文件。建筑工程造价对建筑工程极为重要,它是建筑工程进行投资决策、工程施工控制管理、工程核算及监督的根据。
2、建筑工程造价与建筑工程设计的关系
建筑工程设计的定义:建筑工程设计是工程实施的意图的体现,也是工程项目活动的具体描述。建筑工程设计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进行准确合理的设计将大大的节约工程的成本,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而在设计阶段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将会给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使建筑设计进行的更加完善。
二、建筑工程设计中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
1、工程造价控制机构设置不合理
工程造价控制机构设置不合理是目前在设计阶段进行工程造价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大部分建筑企业中,工程造价部门和其他建筑相关的职能部门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相应特殊的权力,给出的建议缺乏权威性,这造成即使工程造价部门提供了相关方案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难以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成本和工程进度控制增加了难度,可能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2、缺乏统一明确的工程造价控制目标
缺乏统一明确的工程造价控制目标是设计阶段进行工程造价工作面临的又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反映为很多建筑相关单位在制定工程造价控制目标时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只是想当然的制定一个可能与具体情况完全不符的工程造价控制目标,导致进行的设计阶段工程造价工作毫无意义。还有一些单位考虑了实际情况,对不同部分进行了认真的工程造价目标制定,但是这些单独的造价目标缺乏联系,使得对工程成本和进度控制的效果大打折扣。
3、工程造价控制缺乏内控执行力
工程造价控制缺乏内控执行力是设计阶段进行工程造价工作面临的最为常见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表现为很多单位忽视了建筑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意义,在设计阶段即使制定了工程造价目标在实施时也缺乏科学的把握,难以达到设计阶段制定工程控制目标的初衷。加上部分建筑企业的管理落后,导致工程造价控制缺乏内控执行力的情况日益严重。
三、加强建筑工程设计中工程造价控制的措施
1、建筑工程设计中注重限额设计制度的构建
作为建筑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限额设计制度在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控制作用的同时,也对工程造价控制大有益处。工程概预算和造价人员想做好工程的限额设计,需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打牢固的前提下对专业技能进行提高。在设计阶段进行限额设计制度的构建不仅可以使工程概预算人员的职业使命感得到增强,还可以促使其对自身不足加以完善。因此,在工程设计阶段我们要注重限额设计制度的构建。
2、在建筑设计阶段选择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的控制方法
在建筑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选择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的控制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在设计阶段使用比较多且效果比较好的工程造价控制方法是在对设计方案进行合理评估的基础上,运用限额设计的思想,对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进行控制。虽然这套方案已经比较成熟,但是我们在使用时还是需要对工程设计阶段的概预算、方案估算和施工图预算编制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设计阶段工程概预算更好的实施。
3、构建完善的相关体制
构建完善的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相关制度是工程造价控制准确和可行的有力保证。在这些制度中,构建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的监督体制是重中之重。通过设计阶段工程造价体制监督体制的构建,可以实现对设计中工程造价规范的同时,减少后续建筑工中出现不必要麻烦的可能性。
四、结论
在设计阶段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对整个工程造价的控制极为重要。我们需要在对目前设计阶段中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原有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工程的成本和进度得到有效地控制。
参考文献
1 课程地位
“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是面向内蒙古师范大学各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该系列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而是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这两门为核心基础课组成的课程群,共计12门课程。这些课程划分为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两类,前者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VB、C、ACCESS、SPSS、网页制作等,后者包括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可视化编程等。本着“开放共建”的指导思想,我们将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整合在一起,进行交叉共建,一方面依托计算机专业的学科优势建设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本学科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则开展与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将本学科与计算机科学相融合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积极整合全校计算机课程资源及教学师资的基础上,分类分层地开设出大量的因材施教课程。该系列课程每年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近6500学时,涉及学生近7000人,学时量大、涉及面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建设方案
2.1 课程特色
在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教学中,为深入落实
课程的教学内容,促进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我们充分调研了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精讲多练、分类分层的教学方针。
1) 分类分层。我们根据学科差别进行分类教学,将学生分为计算机类、理科类、文科类、艺术类及蒙语授课五类,并针对学生特点,采取分层次培养,将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类课程分为一级和二级两个层次,在落实相关教学内容时又分为基本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分类分层的手段构建了纵横交错、互为补充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体系。不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自身需求,选择定制合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案,切实掌握学习内容,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从而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2) 门类齐全。该系列课程开设了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VB、C、ACCESS、SPSS、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可视化编程等共计12门课程,落实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所规定的所有系列核心课程,完全满足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要求。
3) 注重能力。本着“精讲多练”的教学方针,主要讲授重要的、侧重能力培养的知识点,只抱西瓜不捡芝麻,并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学习等配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推行上机考试、
基金项目:高等教育教学成果重点资助项目(内教高函[2006]27号);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MS0906)。
作者简介:王利江,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管理和计算机课程教学论;刘东升,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课程教学论;张丽萍,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程答辩、过程化评价等多元化考核方式,突出对能力的考核。
4) 提高质量。在具体的每一门课程建设中,我们都以树立精品课程为目标,多年来共建成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一门(程序设计基础),校级精品课程三门(数据结构、大学计算机基础、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3-5]。
2.2 创新性改革措施
在“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践,注重创新,培养人才” 的培养目标思路指导下,我们对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改革。
1) 提出“精讲多练,考教分离,机试为主”的方针。
早在2003年我们提出了“精讲多练,考教分离,机试为主”的教学方针和理念。精讲多练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侧重讲解内容的重点、难点,突出讲授精髓。另一方面,大幅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学时,并结合讲授的知识点,组织实验内容,通过练习、实践切实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分类分层次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和培养层次,我们构建了立体化的分类分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
① 学科专业分为计算机类、理科类、文科类、艺术类、蒙语授课五大类;
② 知识结构分为程序设计类课程和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两个模块;
③ 培养层次分为基本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两个层次。
实践表明,分类分层次培养比较适合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
3) 提出“教学内容适应计算机技术更新,走持续发展式的实验教学之路”。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当前主流技术,切实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知识,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们时刻跟踪计算机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不断更新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验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促进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组更新,从而真正强化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造就掌握和熟练应用计算机的各类人才。该系列课程中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经历了初级、更新换代、迅速发展、改革创新四个建设阶段,教学内容也随之更新换代,如表1所示。
4) 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环境。
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是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而该课程群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一套班子、资源共享,因此在体制上是教学和实验一体的。教师不仅授课,还承担相应课程的实验任务,使得课堂教学的知识即时、准确地落实到实践教学中,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中及时反馈解决,可以把实验环节和教学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实现了以下三个目标。
① 为了落实精讲多练、考教分离的方针,针对教学需求,合理配置、规划机房的使用,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优化教学资源,尽量为学生提供方便、高效的机时,改善教学效果。
② 通过构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和实验的网络化,大大拓宽课堂和实验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功能,贯彻实施分类分层的培养方案,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③ 本着服务教学的目的,创建计算机公共基础大环境,培养和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公共基础大环境包括软硬件、网络等数字化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文档、题库、素材、电子教材等构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平台和教学资源开展的各类教学活动,包括在线学习、在线答疑、网上提交作业、网上考试和评测等。
2.3 实践性教学
1)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为了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把理论课和实验课列为两门独立的课程,为此,针对每门实验课都建立了配套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考核评价方式等教学文档及其配套的教学资源,并结合不同的学科专业,分类分层进行教学,并将教学内容细化为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6]。
2) 建立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环境建设,我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丰富的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大环境,该环境包括三个部分:由软件平台、硬件平台和网络平台构成的数字化实验平台;由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核评价方法、试题库、实验工具、电子教案及相关实验资料构成的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和实验环境;由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在线答疑、在线提交作业、在线评测和参加考试构成的教学活动。这些大大拓宽了实验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高了学习能力,改善了教学效果。
3) 不断更新实验教学理念,促进了实验手段、技术、方法的改革。
十几年来我们紧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促进实验教学理念的创新变革,在实验手段、技术、方法的改革过程中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其一,为了贯彻实施“考教分离,机试为主”的方针,课程教学的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主动学习转移,课程学习由课堂面授向实验室操作转移,不断更新实验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改革传统的实验课考核方式,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来说,绝大部分属于程序设计类课程,采用程序在线评测系统进行考核评价;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类课程,编程的规模和工作量偏大,采用提交中期进度报告、答辩的考核方式;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来说,由于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工作量大,采用网上考试系统考核评价,可以自动组卷、自动评卷、统计分析,完全满足无纸化考试的需要。为配合机考,我们还自主研制了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程序代码在线评测系统、程序代码抄袭检测系统等,实现了出题、组卷、考试、阅卷过程的自动化管理。
其三,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结合教学内容和各类学科竞赛,我们设计了大量贴近实际应用的实验,大大丰富了实验题目,也使得实验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通过对实验题目的改革和扩充,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2.4 资源建设
1)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建设和完善课程的教学资源。
我们开设的主干课程,先后有4门课程申报了自治区和学校的精品课程。在申报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实验、习题、模拟考试等内容重新整理,并通过精品课程的教学网站提供给师生,方便大家使用,并且教学网站的内容随着教学内容和教改的进行每年更新。
2) 教学资源内容紧随计算机技术发展,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的变化而更新。
各门课程的教学资源都随着课程的更新而不断变化。如从2000年开始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从传统的C语言改为面向对象语言C++,2005年把“计算机文化基础”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据了解,这些改革均是国内高校走得最快学校之一。
3) 通过强大的网络平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
教学资源不仅仅只是一些常规的教学文档,同时还包括一系列教学活动,如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在线答疑、在线提交作业、在线评测和参加考试等教学活动,学生和教师依据各自的身份参与教学网站的各类教学活动,大大拓宽了实验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高了学习能力。
3 课程建设成果及推广应用
教学团队立足内蒙古,服务边疆,在新一轮国家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充分挖掘潜力,贡献力量。团队教育理念先进,人才培养方法有针对性,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方式对高校培养应用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方面有很好的示范性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
1) 教学团队带头人刘东升教授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主编了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系列教材,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的教学研究课题,先后获得7项教学成果奖,主持建设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入选自治区首批精品课程,2010年当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采取知识结构模块化设计。课程的整体设计采取项目式的教学,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提交项目作品达到学习的目的,每一模块都设有子项目,各子项目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照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小组承担一个大项目,每个人又有自己的单元项目。这一点在国内还是首创。
3) 出版各种教材14部,并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特别是特色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特色教材)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4) 通过完全开放的精品课程网站,使教学资源、理念和方法得以推广。优秀教学改革成果通过4门精品课程的网站实现了对外共享,网站实现全开放,允许自由访问,具有很高的点击率,经常有外校的老师、学生浏览、访问和发表观点。通过网站,课程的教学形式、内容和教材被许多兄弟院校借鉴和采用。
5) 围绕“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相关课程展开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团队成员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
6) 我们以“程序设计基础”2005年入选首批自治区精品课程为契机,抓住程序设计类课程和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共性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先后获得各类教学研究课题的资助,主要有高等教育教学成果重点资助项目2项、其他自治区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研究立
项10多项、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教学成果奖7项。
7) 自主研制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和程序代码在线评测系统,两个系统所使用的技术先进,可靠性好,健壮性强。经过几年使用,完全适应无纸化考试的要求,从收集的数据来看,这种考试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和区分度,能考查出学生真实的编程水平,并在全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中推广使用[7]。
8) 程序代码抄袭检测技术成功运用于教学实际,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抄袭现象的发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同时大大减轻了教师进行人工判别抄袭的工作负担。我们将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并在程序代码抄袭检测方面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的资助[7]。
9) 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成绩突出,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我校学生2009年在第4届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得团体冠军,2009年在第六届挑战杯竞赛决赛中获金奖,2010年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10) 多次承担全国性教学研讨会,其中2007年主办了教育部文科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向与会的几十所高校70多名教师进行示范教学和教改理念研讨,进一步扩大了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强了教学团队的示范辐射作用。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正经历着深层次的专业洗牌和变革。随着建筑行业整体向好,工程建设领域不断得到规范,对于工程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旺,学生报考建筑工程类专业的热度逐年上升。从2008年开始我校开始偿试招收五年制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至今,招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我院已招收696人。为了更好地发展工程类专业,建设相应的专业群,2014年我们在去年招收三年制高职工程造价的基础上申报了三年制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1、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定位
1.1专业定位的基础
我国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为建筑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高校工程管理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专业的办学层次为高职。明确毕业生的从业范围和就业岗位,进而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培养动手能力强、能持证上岗的“双证型”人才。
1.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旨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在建设单位(项目投资业主方)、工程咨询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监理等企事业或中介机构,从事工程项目决策、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监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建设项目评价等工作岗位。大多数毕业生一般从单位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等基本工作开始做起。
1.3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能力;具有建筑材料选择、检测的能力;具有编制单位工程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具有编制施工图概预算和投标报价、合同管理的能力;具有建筑施工放线、标高引测、施工观测的能力;具有理解施工图设计和技术文件,组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技术管理的能力;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预防、分析处理工程质量事故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和建筑工程监理的初步能力。是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1.4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实用英语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备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具备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 具备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知识; 具备工程监理及法规等相关知识;具备招标投标和合同管理的知识;具备常用办公软件和相关专业软件的基础知识。
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2.1课程设置的原则: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办学层次与建立专本衔接直通车为依据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2.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教学课程分析
职业资格证书 发证机构 相关知识和能力要求 相关课程
建筑工程绘图员 南通市劳动与职业技能鉴定所 具有较强的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能力 建筑制图
建筑结构与识图
建筑CAD
造价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工程概预算的基本理论及编制方法、财务结算与决算等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知识。 工程经济
工程造价控制
房屋建筑学
工程测量员 南通市劳动与职业技能鉴定所 建筑施工放线、标高引测、施工观测的能力 建筑工程测量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员 江苏省建设厅 了解建材、构造、结构、施工等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材料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建筑工程土建质安员 江苏省建设厅 施工现场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方法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材料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建筑工程资料员 江苏省建设厅 工程造价管理、合同法、合同管理等知识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建筑制图与识图
建筑施工组织
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建筑工程监理员 江苏省建设厅 熟悉主要建筑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掌握工程监理的操作方法、施工现场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方法,能进行初级工程监理工作。 建筑施工技术、工程测量、
工程项目监理概论
2.3职业岗位剖析与教学课程分析
职业岗位 主要工作任务 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 拟设课程
工程项目管理 1.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编制
2.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编制一般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布置及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现场质量与安全管理;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建设工程合同的基本内容;进行合同分析,实施合同控制。 建筑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监理概论、工程建设法规、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预算 编制和计算建筑工程造价的能力 编制工程量清单及清单计价;准确应用各种计量计价文件;编制土建工程预算;进行土建工程的工料分析;参与工程竣工决算;进行工程计量计价软件算量与套价。 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材料
工程施工管理 绘制、识读施工图
常用建筑材料的应用技能
建筑工程测量 绘制、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竣工图;阅读和编制工程图技术说明;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常用建筑材料的检验、存放及保管;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技术指标及检测;定位及抄平放线、垂直度控制;
建筑变形观测。 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CAD
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测量
工程监理 工程监理 熟悉主要建筑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掌握工程监理的操作方法、施工现场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方法,能进行初级工程监理工作。 建筑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建筑CAD、
工程项目监理概论
2.4加强校校合作,满足学生升学需求,构建专本衔接直通车
我校工程类专业与扬州大学、苏州大学加强校校合作,深入开展助学自考等多种专本衔接形式的合作模式,满足学生升学需求,将自考课程纳入我们的高职课堂体系,五年制高职、三年制高职在校期间完成相应的课程的同时可以参加这二所学校的统一课程学习与考试,考试后各门成绩合格后大专毕业一年后可以拿到相应的本科毕业文凭,核心课程与英语达到规定要求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证书。本科阶段课程采用相近课程教学法纳入课程计划中,以确保直通车的顺利通畅。
3、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析
我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按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和选修课程四个部分设置。
3.1基础学习领域的课程为公共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对于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二门课程我们在大专的课程体系中按照要求采用完全嵌入式,本科阶段承认学分,可以免试这二门课程。
3.2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包括制图与识图、建筑材料、建筑工程识图与房屋构造、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建筑工程测量、工程经济、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CAD、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组织、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监理概论、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工程建设法规等。
3.3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开设了材料实训与市场调查、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测量实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施工技术与组织见习与实训、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实训、工程管理综合实训以及毕业环节实训等。
3.4同时设置了三门公共选修课(学生自由选择两门学校公共选修课)和三门专业必选修课(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建筑电工实用技术)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开设建筑电工实用技术课程相当必要且具有时代需求性。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主要教学方式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包括了建筑电工与楼宇智能常用工具及材料、建筑电工知识、配电装置安装、楼宇智能等内容,作为工程管理从业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建筑电工实用技术(含楼宇智能化基础知识)课程注重突出应用型特色,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在简要原理的基础上,重点结合工程案例介绍其性能与具体应用。
4、课程体系教学措施的创新思路
针对专业各门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达到最优的教学目标
4.1以“现场教学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对建筑结构与识图、建筑工程材料、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宜采用实训现场教学法。加强了实训室建设的建设工作,学校配有专门的材料实训室,建筑结构实训室、建筑测量仪器室。以“实用”“现场”“感知”促学。对于建筑测量课程,以校园实地测量实训为重点。对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我们按照现场1:1的比例建成不同形式的结构实训室,教师的任务从传统的以讲解知识为中心转为案例设计、策划和辅导学生认识结构,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对接距离。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内实训基地动手砌砖、装饰贴砖、抹灰、砌开挖基坑,让他们了解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流程,切实感受到施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2以“项目教学法”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思维拓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采用项目导向型案例教学法,将一个完整的单位工程综合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专项实训,将工程量计算规则贯彻到实际工程的计算上来,同时进行工程量计价软件的操作应用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采用亲验式教学法,进行情境模拟,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如临其境。如招投标的模拟、合同谈判的模拟,教师先提出一般性问题,再提出特殊情况下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讨论结果,提交报告单,请具有典型性的小组代表作答,最后教师就小组不同意见进行点评。
4.3对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我们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加强学生基本功的培养。
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社会普遍反映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识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不足。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将识读建筑施工图这门课分解成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建筑CAD,着重训练学生识读工程图的技能,加强平面标注的知识,以使学生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正确理解设计意图。对建筑力学部分,大量减少公式推导与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的讲解,着重加强学生对结构强度、稳定性与破坏形式的认识。在建筑结构部分则着重加强学生对构造的认识和掌握,比如钢筋的搭接长度、锚固长度、弯钩的长度等,这样就形成了简练而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课程专门针对当今工程造价领域“量价分离”的要求设置,工程造价电算化软件使用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会操作一到两种造价软件,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的日益紧缺,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地下公共空间开发正在成为我国各大城市建设新的热点。地下公共空间是指向市民开放、用于公共活动的地下空间,包括地下广场、地下商业文化设施、轨道交通站点、公共步行通道以及公共停车库、防灾救灾空间等。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下面就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展开分析。
1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划定
城市重点建设区域是城市最富变化的区域,是城市交通、金融、商业、办公、娱乐、服务、信息等功能最为集中的中心地区。其划定遵循以下原则:
(1)城市公共活动聚集点及公共建筑开发强度高和建设量大的地区。
(2)人群密集、流动性强的地区,如大型交通枢纽地区(以大型对外交通设施为主体的综合客运交通换乘枢纽、以市内公共交通设施为主体的综合客运交通换乘枢纽)。
(3)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建设区域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区域。
2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特征
重点建设区域的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一方面要体现城市空间发展的公共性,是服务于公共事业为主的,无论所有权归属如何,其服务对象一定是大众化全民化的;另一方面地下公共空间的功能主要是商业娱乐、商务办公、文化体育、动态交通(轨道、车行、步行)、静态交通(停车)、市政公用设施以及防灾等社会功能。
3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主要从开发类型、功能定位、规划布局、竖向规划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为每个重点建设区域的详细规划提供依据,以便最终确定每个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范围、功能布局和规模容量。
3.1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类型
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地区规划特点密切相关,地区的建设程度、开发模式以及功能特点决定了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和规划布局。根据重点建设区域的分布以及城市建设、功能布局的特点,规划将重点建设区域划分为老城改造型、新区开发型和交通枢纽型这三大类型。
3.1.1老城改造型地区:主要指老城区的
城市公共中心,商业金融中心,商务办公和餐饮娱乐密集区。该类型地下空间以纾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地面环境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主。
3.1.2新区开发型地区:主要指正在开发
建设中的城市新区。该类型地下空间有着与地上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落实的优势,地下空间易形成规模化发展,按照地上、地下合理需求,预留公共地下空间,科学定位。
3.1.3交通枢纽型地区:主要指综合交通
枢纽,轨道交通枢纽等交通换乘密集地区,人、车流量较大。该地区地下空间主要以交通功能,商业娱乐配套功能为主,疏散人流和车流,缓解地面拥挤交通,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3.2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功能选择
地下空间功能是城市功能向地下的延伸和拓展,功能的多元化促进了城市地下空间的产生和发展。地下公共空间功能主要涉及商业设施、交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电影院)、商务办公、市政设施、仓储设施、防灾设施。此外,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选择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3.2.1功能的适用性
城市的总体功能是由整个城市空间来承载实现的,地下空间是整个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其中部分城市功能不适宜在地下发展,因此需要分析与地下空间开发相适用的功能。
3.2.2功能的互补性
功能互补主要指在充分发挥各自空间功能优势的同时,使地下与地上功能空间互补互利,强化区域或地段的整体功能效益。在广场或公园等开敞空间地面下,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用做停车场或商业空间,既可高效发挥城市广场和公园使用功能,又可利用地面开敞空间将地面阳光、绿化和新鲜空气引入地下,改善地下空间环境;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旅游区保护地段,开发利用地下交通、服务、商业空间,既保护地面旅游环境,又吸引地上大量游客利用地下空间的各种功能设施。
3.2.3功能的协调性
功能协调主要指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必须与地面空间规划相协调,做到城市地下、地上空间资源统一规划。地铁线路规划布局以及地铁站的位置选址应与地面城市主干道、街道以及火车站、市民广场、商业中心、商务区、体育场馆、博览中心等城市地面的主要功能空间协调对应,以更好地发挥其人流交通集散功能;火车站站前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商场、停车场等
应与车站的进出口、候车大厅等有方便的联系,与车站功能空间形成有机的整体,以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率。
3.3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规划布局
功能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动力,是地下空间存在的本质特征,而形态布局是表象的,是功能与结构高度的概括,它反映城市发展的延续和继承,体现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环境特色。城市地下空间的形态是各种地下结构(要素在地下空间的布置)、形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空间轮廓)和相互关系所构成的一个与城市形态相协调的地下空间系统。一般地下空间开局主要有点状布局、辐射状布局、线状(脊状)布局和面状布局。
3.3.1点状布局
点状地下空间是相对于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形态而言,它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地下单体,大多由某个区域占据较小平面范围的地下空间构成。点状地下空间一般偏重于城市中心、较大型的公共建筑、居住区等城市矛盾的聚合处。这些地区土地资源紧缺,地价昂贵,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缓解地区人流过于集中、停车困难、地面环境嘈杂等问题,以获取较高经济、社会效益。
3.3.2辐射状布局
辐射状地下空间主要以大型地下空间设施为核心,通过与周围其它地下空间的连通,形成辐射状。这种形态一般是与地下空间发展的点状布局的有机结合,即通过一处或几处大型地下空间设施的开发,带动周围地块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使局部地区地下空间设施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由单点发展向多点开花的布局发展,是地下空间开发的二级模式。
3.3.3线状(脊状)布局
线状地下空间也是相对于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形态而言,它是点状地下空间在水平方向的延伸或连接。线状地下空间设施是构成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骨架,它有效的发挥了地下交通的优势,增强了点状地下空间的互相联通,使孤立的地下空间增添了活力,将地下分散的空间连成系统,提高整体开发的效益。没有线状地下空间的连接,仅有一些散布的点状空间布局,不能形成整体轮廓,无法提高地下空间的总体效益。
3.3.4面状地下空间布局
城市面状地下空间的形成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趋于成熟的标志,它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面状地下空间主要出现在城市开发新区等地面开发强度相对较大,土地开发潜力较高的地区,主要由大型建筑地下室、地铁站、地下商业街以及其它地下公共空间组成。这种形态需要在地下空间经过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旧区改造中若早期开发没有考虑连通预留则难度较大,而在城市新中心区比较容易形成。
3.4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竖向规划
分层开发是将地下空间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体现,是开发和保护规划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
结合地下空间总体分析,根据当地地质条件,确定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地下建筑开发强度和深度。规划界定地下空间竖向开发10米内为浅层,以广场、绿地、水体、公园、道路、体育场等的下部空间开发为主,是公共设施利用的主要深度层面。
3.5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规模预测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主要是根据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城市发展的总体规模以及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需求进行预测的。地下空间开发规模预测主要是预测人对空间需求的趋势,以保护土地及生态环境为根本,即要预测一段时期内城市地下空间的需求总量,也包含不同地下空间工程功能的分量。通过分析相关参考文献和工程实例,分析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规模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3.5.1按照用地性质分类估算
此类方法是将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地上不同用地性质的地块按照地上、地下建筑规模的比例进行计算。行政办公用地比例为0.1,商业金融用地比例为0.15,文化娱乐用地0.2,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广场绿地等用地比例为0.1,具体比例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3.5.2按照分区划定分项估算
分区划定主要指城市的空间管制区划,根据城市地下资源分布及重点建设区域限制要素分析,城市重点建设区域选址一般有利于城市建设地区,地下空间大多为适宜建设区和鼓励建设区。适宜建设区是地质条件良好、区位条件优越,地下空间开发潜力较大的区域;鼓励建设区虽然地址条件良好,但限制要素较多,开发价值不高,在开发前需进一步的经济评估和地址勘探。
分区划定分项估算法是由地上不同用地性质的用地面积乘以地下空间开发规模的经验系数确定规模。适宜建设区中商住混合用地经验系数0.45,商业用地、办公用地经验系数0.5,文化娱乐用地0.3,道路、绿化用地0.1;鼓励建设区经验系数统一取0.03。
4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规划领域,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不仅要面对地下空间这一特殊的空间类型的组织,还需要与现行的制度体制和规划体系相衔接,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重点、形式等均处于探索之中。因此,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步完善。
中图分类号: TU471.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裴庄闸工程位于河北省汉沽农场境内,津唐运河与还乡河改道交汇处。该工程主要功能是防止蓟运河及还乡河汛期洪水倒灌津唐运河,解决津唐运河在丰南县境内排沥问题及利用河道蓄水灌溉农田。
裴庄闸工程始建于1973年,共五孔,中间三孔过水,两边孔封堵,单孔净宽为8.4m,闸门为平板直升式。该工程在1976年地震中破坏严重,节制闸机架桥全部发生位移及结构变形,操作控制室倒塌,闸门受挤,启闭机失灵,两岸护坡多处裂缝,地震后虽经修复,但经过30多年的运用,现存在闸门腐蚀漏水、启闭机锈蚀、电气设备老化、护坡裂缝渗水漫流等问题,成为津唐运河上的一处险工,一旦还乡河发生大洪水,洪水将倒灌津唐运河,威胁津唐运河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安全鉴定评定为四类闸,建议报废拆除重建。
2 基础处理原因分析
2.1 承载力复核计算
闸室及上、下游翼墙基底应力计算采用《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第7.3.4-1条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闸室基础底面的面积(m2);
—作用在闸室上的全部竖向和水平向荷载对于基础底面垂直水流方向的形心轴的力矩(kN·m);
—闸室基础底面对于该底面垂直水流方向的形心轴的截面矩(m3)。
平均基底应力
经计算,完建工况闸室基底平均地基应力107.5kPa;上游翼墙基底平均地基应力152kPa,下游翼墙基底平均地基应力206kPa,远大于地基允许承载力80kPa。
2.2沉降计算
(1)闸室
取一联闸室进行沉降计算。计算工况:完建情况,计算采用公式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3.5)式:
式中 —地基最终沉降量(mm);
— 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出的地基变形量;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
—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压力(kPa);
—基础底面下第层土的压缩模量(MPa);
、—基础底面至第层土、 层土底面的距离(m);
、—基础底面计算点至第层土、 层土底面范围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计算工况的地基附加压力为100kPa,地基变形计算深度为20m。经计算,地基变形量为362.64mm,考虑经验系数后,闸室地基最终沉降量为471.73mm。
(2)上、下游翼墙
翼墙沉降计算公式与闸室沉降计算公式相同。上、下游翼墙地基附加压力分别为130kPa、150kPa。沉降计算成果见表1。
表1
由表1知:闸室、上、下游翼墙地基最大沉降量均大于规范允许值15cm;闸室与上游翼墙沉降差大于规范允许值5cm。
综上,闸室、上下游翼墙地基承载力及沉降变形均不满足规范要求,需进行地基处理。
3 基础处理方案比选
改建裴庄节制闸闸址区位于华北沉降带的东北部,基岩深埋地下,上部覆盖厚层新生代地层。对工程有影响的表层为第四系沉积物。属海相沉积层和河口陆相冲积层,为软土地基。闸底板建基面高程为-5.3m,两岸翼墙建基面高程在-6.0~-4.8m之间,持力层为第一海相层,属高或中等压缩性土,地基允许承载力为80kPa。根据计算,闸基、上下游翼墙地基平均压力大于地基允许承载力,沉降量及沉降差不满足规范要求。因此,必须进行基础处理。
结合本工程的地质特征,比较了换土垫层、深层搅拌和桩基础。
换土垫层法施工简单易行,广泛用于水闸软基处理,但只适用于软土层厚度较小的情况,该闸址处软土层深厚,若全部采用换土垫层法进行地基处理,彻底换基则工程量大,难以实施;部分换基则沉降量较大,处理效果不佳。
深层搅拌桩法加固地基是利用水泥或石灰作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在地基深部就地将软粘土与水泥或石灰强力拌合,形成水泥加固土柱,从而形成强度较高的复合地基。深层拌合法适合于软土地基,施工速度较快。由于闸基持力层为海相层,其硫酸盐、有机质及含水量均较高,这些因素将导致桩体强度增长缓慢,将会影响上部结构的施工进度。
采用灌注桩基础承受上部结构的竖向和水平荷载,能有效解决原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能有效的控制建筑物的沉降和侧向位移,并具有一定的抗震作用。经比选,本工程闸室、上下游翼墙均采用混凝土灌注桩基础。
利用第④地质单元细砂层作为桩基持力层。闸室桩底高程为-25.2m,桩长20m,桩径1.0 m;上游翼墙桩底高程为-25.3m,桩长20m,桩径1.2m;下游翼墙桩底高程为-28.7.0m,桩长22m,桩径1.2m。采用桩的型式均为摩擦式灌注桩。
4 桩基础设计
4.1 桩的水平承载力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5.7.2条知:当缺少少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资料时,可按下式估算桩身配筋率不小于0.65%的灌注桩单桩水平承载力设计值:
式中—桩身的抗弯刚度,;
—桩深换算截面惯性距;
—桩身换算截面受拉边缘的截面模量,圆形截面为
—桩身配筋率;
—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比值;
—桩顶容许水平位移(根据水闸设计规范取5mm);
—桩顶水平位移系数;
—桩的水平变形系数(1/m);
—桩侧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取m=6.0×103(kN/m4)
—桩身的计算宽度(m)。
群桩中单桩水平承载力考虑放大系数1.1、组合地震工况下放大系数1.2。由单桩水平承载力确定布桩根数计算成果见表2。
表2
4.2桩的竖向承载力及布桩
由单桩竖向承载力确定布桩根数计算成果见表3。
表3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知,闸室布桩根数由竖向承载力控制,桩基布置形式为矩形,桩间距3.4×3.5m,共计45根桩;上游翼墙最大单桩竖向力1273 kN小于单桩最大竖向承载力1294kN;下游翼墙最大单桩竖向力1730 kN小于1.2倍的单桩最大竖向承载力1863kN。桩基布置形式为矩形,桩间距3.0×3.0m,上游翼墙左右岸布桩共计54根,下游翼墙左右岸布桩共计92根。
5 结语
对软土地基,当利用天然地基有困难时,采用钻孔灌注桩不仅在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方面作用显著,而且可减轻上部结构重量,工程量小,投资省,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闸型。为了保证闸基的防渗安全,避免形成渗漏通道,土质地基上的水闸一般采用摩擦型桩承担。
参考文献 :
SL265-2001,水闸设计规范[S]
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俞仲泉.水工建筑物软基处理[K]
叶书麟.地基处理工程实例应用手册[K]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基础设计又是建筑结构结构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关注和重视,确保基础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提升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体水平。
1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配合,设计人员也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在进行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一定要从整个建筑工程工程的整体着手,与业主进行良好的、有效的、及时的沟通,确保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既符合客观方面的需要,也符合主观方面的需求; 二是,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提前做好准备。现代的建筑工程工程在进行基础设计的过程中,将重点都放到了建筑工程工程的地基、基础、以及一些上部结构的构件( 例如梁、板、墙柱等) 方面,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弊端,因为很多的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并没有完全地结合实际情况,容易在施工过程中遇到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
2 基础设计的选型
建筑工程基础的选型应根据上部结构、工程质地、抗震防备要求、施工条件、环境因素以及周围建筑物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来最终确定。应选用整体性能高,能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建筑物允许变形要求的基础形式,最好能调节不均匀沉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有几种常用的基础设计形式如下:
1) 独立基础
独立基础通常被用于柱下基础中,由于柱荷载偏心距的不同,因而其基础断面有矩形及方形之分。如果柱距很大,使用独立基础会得到较高性价比,是其他基础无法比拟的。如果建筑的框架体系为多层上部结构,就最宜使用独立基础。同时,在诸多民众建筑中,独立基础使用较多,效果也很明显。
2) 墙下条形基础
实际中,混凝土刚性基础较为普遍,由于混凝土具有很高的抗压性能,但因为其抗拉及抗弯效果一般,也被用于压缩性小且地基承载力较好的中小型民用建筑中。其优点为使用方便,成本投入低,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意使用。
3) 柱下条形基础及十字交叉基础
如果建筑物地基承载力很小,上部结构又需要载荷力很高,这就对基础形式的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柱下条形基础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基础形式的特点为: 刚度大,对沉降的均匀度可适当调节,经常被用于柱间距不大的情况。而十字交叉基础则适用于柱荷载较大而地基承载力较小的情形,既定目标很容易完成,但在实际中却不能随意应用。
4) 桩基础
桩基础的特征一般为沉降量且承载力大。如果地基强度不够或者有变形情况发生,便可以使用桩基础。其适用情形主要包括: ①建筑物其地基承载力较小,其上部机构载荷很大,且在建筑物下部其土层坚实,可以为桩端提供一定支持力; ②建筑物浅基础沉降量无法满足实际要求,哪怕进行处理也于事无补的情况下; ③建筑物本体很重要,地基承载力很高,但由于对建筑物本体沉降力要求很高,便可以酌情予以采用。
5) 钢筋混凝土筏片基础
这种基础以梁板式及筏板式为主,如果建筑物基础底面积出现重叠,且基地承载力较弱及基础间空隙小的情况。筏板式基础一般在地板结构多且在有地下室的建筑中使用较为普遍。同时,筏板基础的选择还可以根据建筑物载荷情况进行选择。其优点为: 刚度好,对沉降的均匀度可适当调节。尽管筏板基础使用广泛,但还需要根据实际予以选择。
3 建筑工程结构基础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发展现状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十分不错的,但是,仍有诸多还不够成熟和完善的地方,还需要不断地在发展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各因素对地基与基础设计的影响
在进行建筑物基础设计及地基设计中,由于很多因素均可对设计方案造成影响,因而,应根据实际需要对现有因素进行考量。第一,应结合实际勘测及地质检测资料,对现场实际地质构造及地震情况等予以分析及了解,将获得的环境及气候数据等引入设计中,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基础设计,尽可能将各种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 第二,由于地基土质较差,在使用换土垫层方式予以处理时,必须结合当地地质勘查情况,对土层厚度及其构造予以了解,以便对垫土厚度进行精准计算,在其厚度及宽度上,要满足经济性及安全性要求。在土质选择上,一般以强度好的沙砾为主,以提升土层稳定性。
2) 环境温度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还需要对混凝土基础产生影响因素予以考量,比如周边环境温度等。我们常见的混凝土基础出现裂缝,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环境温度不适宜造成的。比如,保温层失去作用、暴雨或者温度骤降等,都会在混凝土表现与周边环境之间造成温差,由于其应力时间较短,很容易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纹。因此,伸缩缝的设置极为关键。而在伸缩缝设置上,必须按照设计标准进行,不能贪图施工或者设计上的便利将其用后浇带予以替换。同时,在设计中要时刻关注环境温度可能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影响,对其进行精准计算后来确定伸缩缝的设定标准,以符合环境要求。在设计方案编制上,对于伸缩缝的要求明确说明,必须选择适合的填充材料及制定切实可行的安装方案。对于建筑物的顶层保温及隔热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可使用温度筋的办法,在受温度影响较大的位置予以配置。
4 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是一项较为系统复杂的工作,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设计人员,做好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是确保建筑工程工程质量的关键。这就需要设计人员不断地探索与发现,既要立足于建筑物整体,把握好关键部位、关键环节的设计,又要注重细节的考虑,掌握科学的设计理念,从而打造出科学合理的基础结构设计,进而提升建筑物的整体设计质量,维护居民安全。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今的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还需要广大实践者和理论家进行不断探索,从根本上确保设计质量,进而确保建筑工程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建宁.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几点体会[J]. 甘肃科技,2009( 11) .
[2]王喜堂,徐钢,朱岩,李三元,杨国先,张民芳. 地基承载力修正计算在超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中的应用[J]. 深圳土木与建筑,2009(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