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字教育服务

数字教育服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2 09:27: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字教育服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数字教育服务

篇1

2010年7月29日,《 教育规划纲要 》正式。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勇于承担使命,担当责任,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刊物对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健康发展,进而提升教育理论刊物的社会影响度。

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教育科学 》杂志主编傅维利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改革将成为中国未来十年教育的主题。这就意味着教育科学研究将会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地位上。教育改革涉及数量、结构和质量三个维度的变化。从当下中国教育现状来看,“增数量”的目标达成是顺畅的,但“调结构”、“提质量”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一方面,需要寄希望于国家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提高公用教育经费所占市、省和中央财政的比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需要运用“改革”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改革”虽然已经成为中国教育运行发展的主题,是实现“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的唯一出路,但是改革不是盲目的试验甚至“乱冲乱撞”,改革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往教育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没有教育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改革,其成功概率是很低的,而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损伤概率却很高。因此,作为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主阵地的教育理论刊物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勇于承担使命、担当责任,积极引领教育科学研究方向,主动引导作者关注重大教育改革问题,促成和推动相关研究,并及时研究成果,为建设教育强国与人力资源强国做出贡献。

与会代表还就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科学研究热点问题各抒己见。概括起来主要有:学前教育普及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问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问题、债务负担问题;职业教育强化问题;素质教育改革问题;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问题;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考试招生制度尤其是高考改革问题;现代学校制度建立问题;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问题等。分会倡议,教育理论刊物应当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设立专栏、编辑专刊等形式,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承担起使命,担当起责任。

二、应对数字出版:教育理论刊物的责任之二

十余年来,数字出版迅猛发展,迅速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高速扩张。当下,以数字出版为基础的各种学术期刊网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强势媒体,不仅直接影响了传统纸质教育理论期刊的发行,而且逐渐危及教育理论刊物的生存与发展。与会代表针对如下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

问题之一:是机遇还是挑战?

有的代表认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是时代的必然,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网络阅读已经深入人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出版已成必然。从这个视角分析,数字出版是教育理论刊物发展的机遇。同时,伴随着数字出版这一“朝阳产品”逐渐走向强势,来自数字出版的挑战愈益彰显。其表现有:一是要求编辑部与其签订独家入网协议,即只能加入我的期刊网,不能再加入其他期刊网。二是要求编辑部加入数字化优先出版系统,即在纸质版刊物尚未印刷出来前,就已经在期刊网上率先出版了。因此,教育理论刊物必须迎接这一挑战。

问题之二:数字出版的利与弊?

与会代表就数字出版的利与弊展开了充分讨论。有的代表认为,数字出版之所以迅猛发展,是因为其固有的长处,检索便捷、浏览简单、瞬间下载、库容庞大、资料丰富、省时省力。加之,有的学术期刊网为了吸引更多的期刊加盟,采取了整体产品策略,不断扩大延伸服务的范围。一是为查寻影响因子、下载量、转引率等提供便利。二是通过免费提供编辑部采编系统、学术论文不端检测系统等,部分满足了编辑部的需要。其弊在于:一是数字出版尤其是学术期刊网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没有自己的作者队伍,只能依靠各刊物提供资源。没有各家刊物提供源头活水,期刊网就成了死水一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期刊网有点“不劳而获”。二是上网下载费用相对高昂,没有实现免费化。目前,每页下载费用从几角钱至1元钱不等,下载10页左右,就等同于买一本刊物的价钱。

问题之三:是消极适应还是积极应对?

与会代表就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各抒己见。绝大多数代表赞成积极应对。概括起来其应对策略有:

一是增强法律意识。一方面,积极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等重要文件。另一方面,聘请期刊法律顾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刊物的守护职责。

二是教育理论刊物,一方面,可以在出版发行纸质版的同时,重视出版发行电子版,并以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可以以分会为平台,联合建立教育学术论文数据库、期刊网,利用行业优势及各期刊编辑人员良好的专业素养,建立更有利于教育理论研究人员浏览、检索和发表的数字平台。

三是联合起来保护知识产权。有的代表指出,在当前的形势下,教育理论刊物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使双方处于平等的对话位置。学术期刊网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数据库,就在于其采取各个击破策略,在学术期刊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签署了合作协议。如今,任何一个刊物都不可能以不合作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借助分会这一平台,形成合作联盟,才有可能在分成方式、合作方式上与学术期刊网展开谈判,争取刊物应有的权益。

四是强化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的代表认为,学术期刊网的发展虽然方便了作者,但同时也直接侵害了作者的知识产权。例如,目前已经有作者对每页几角钱至1元钱的下载费用提出质疑。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充分利用与读者紧密联系这一优势,与作者联合起来,才能使自己的话语拥有真正的力量。有的代表还详细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教育理论刊物要求作者签署“作者授权书”的做法。

篇2

2010年7月29日,《教育规划纲要》正式。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勇于承担使命,担当责任,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刊物对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健康发展,进而提升教育理论刊物的社会影响度。

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育科学》杂志主编傅维利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改革将成为中国未来十年教育的主题。这就意味着教育科学研究将会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地位上。教育改革涉及到数量、结构和质量三个维度的变化。从当下中国教育现状来看,“增数量”的目标达成是顺畅的,但“调结构”、“提质量”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一方面,需要寄希望于国家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提高公用教育经费所占市、省和中央财政的比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需要运用“改革”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改革”虽然已经成为中国教育运行发展的主题,是实现“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的惟一出路,但是改革不是盲目的试验甚至“乱冲乱撞”,改革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往教育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没有教育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改革,其成功概率是很低的,而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损伤概率却很高。因此,作为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主阵地的教育理论刊物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勇于承担使命、担当责任,积极引领教育科学研究方向,主动引导作者关注重大教育改革问题,促成和推动相关研究,并及时研究成果,为建设教育强国与人力资源强国做出贡献。

与会代表还就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科学研究热点问题各抒己见。概括起来主要有:学前教育普及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问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问题、债务负担问题;职业教育强化问题;素质教育改革问题;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问题;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考试招生制度尤其是高考改革问题;现代学校制度建立问题;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问题等。分会倡议,教育理论刊物应当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设立专栏、编辑专刊等形式,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承担起使命,担当起责任。

二、应对数字出版:教育理论刊物的责任之二

十余年来,数字出版迅猛发展,迅速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高速扩张。当下,各种学术期刊网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强势媒体,不仅直接影响了传统纸质教育理论期刊的发行,而且逐渐危及教育理论刊物的生存与发展。与会代表针对如下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

问题之一:是机遇还是挑战?

有的代表认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是时代的必然,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网络阅读已经深入人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必然。从这个视角分析,数字出版是教育理论刊物发展的机遇。同时,伴随着数字出版这一“朝阳产品”逐渐走向强势,来自数字出版的挑战愈益彰显。其表现有:一是要求编辑部与其签订独家入网协议:即只能加入我的期刊网,不能再加入其它期刊网。二是要求编辑部加入数字化优先出版系统:即在纸质版刊物尚未印刷出来前,就已经在期刊网上率先出版了。因此,教育理论刊物必须迎接这一挑战。

问题之二:数字出版的利与弊?

与会代表就数字出版的利与弊展开了充分讨论。有的代表认为,数字出版之所以迅猛发展,是因为其固有的长处:检索便捷、浏览方便、瞬间下载、库容庞大、资料丰富、省时省力。加之,有的学术期刊网为了吸引更多的期刊加盟,采取了整体产品策略,不断扩大延伸服务的范围。一是为查寻影响因子、下载量、转引率等提供便利。二是通过免费提供编辑部采编系统、学术论文不端检测系统等,部分满足了编辑部的需要。其弊在于:一是数字出版尤其是学术期刊网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没有自己的作者队伍,只能依靠各刊物提供资源。没有各家刊物提供源头活水,期刊网就成了死水一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期刊网有点“不劳而获”。二是上网下载费用相对高昂,没有实现免费化。目前,每页下载费用从几角钱至1元钱不等,下载10页左右,就等同于买一本刊物的价钱。

问题之三:是消极适应还是积极应对?

与会代表就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各抒己见。绝大多数代表赞成积极应对。概括起来其应对策略有:一是增强法律意识。一方面,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重要文件。另一方面,聘请期刊法律顾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刊物的守护职责。

二是教育理论刊物一方面可以在出版发行纸质版的同时,重视出版发行电子版,并以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可以以分会为平台,联合建立教育学术论文数据库、期刊网,利用行业优势及各期刊编辑人员良好的专业素养,建立更有利于教育理论研究人员浏览、检索和发表的数字平台。

三是联合起来保护知识产权。有的代表指出,在当前的形势下,教育理论刊物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使双方处于平等的对话位置。学术期刊网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数据库,就在于其采取各个击破策略,在学术期刊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签署了合作协议。如今,任何一个刊物都不可能以不合作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借助分会这一平台,形成合作联盟,才有可能在分成方式、合作方式上与学术期刊网展开谈判,争取刊物应有的权益。

篇3

一、引言

近年来数字图书馆改变了图书馆的形貌,然而数字图书馆的议题,经过十余年来的发展,大都还是注重在技术层面,而服务的面向,相对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不论图书馆的类型为何,其传统功能都在保存人类知识,教育社会大众,提供民众生活、工作和学习方面的信息,以及提供阅读休闲的功能(保存、教育、信息、休闲)。数字图书馆的议题,似乎不应该只停留在科技的层面,图书馆的功能应该借助新科技,加以发扬。和系统科技主导正好相反的另一个现实层面,就是读者服务的实施。目前的数字和虚拟环境,促使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现实,实际上已超越传统图书馆中面对面咨询服务。

目前虽有少数图书馆积极培育虚拟参考服务人才,然而多停留在单一的科技使用,例如使用录影、即时通讯,或电子邮件(e-mail)等,也还只是少数图书馆的尝试。以上的现象,不论数字图书馆课程,可能偏重系统科技面,而忽略服务管理面;或图书馆服务课程,可能忽略科技发展,仍守在传统的服务型态。这些问题攸关未来图书信息人才的专业竞争力,值得转型中的图书信息学课程规划者审慎观察研究。

二、基于ICT的数字图书馆教育内涵

(一)课程科目

Chu对美国图书信息学课程科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数字图书馆是所谓网络时代之后,产生的“新课程”,在原来的核心课程清单中并没有。也有学者分析了图书信息学中的数字图书馆课程进度表,希望从指定阅读书单中,了解数字图书馆课程是否有所谓的核心知识。研究同样发现,数字图书馆课程的指定阅读书单中,没有核心书单,但有核心作者和核心期刊。这个现象,其中有一种解释是,教学者每学期经常更新指定阅读书单,所以很难从中发现共同的书单。从课程进度表来分析数字图书馆的教学内容来看,课程进度表包含的模块单元有:模块一:概览、模块二:馆藏发展、模块三:数字物件、模块四:信息/知识组织、模块五:系统架构、模块六:空间、模块七:服务、模块八:典藏和保存、模块九:专案管理、模块十:教育和研究。这十个单元,如同传统图书信息学导论课,将所有导论的议题包含于其中,类似学门的知识领域介绍。

(二)书单主题

从阅读书单的主题加以分析来看,包括的议题有:馆藏数字化、数字出版、多媒体、媒体格式、系统结构、系统应用等;从阅读书单内容的数量来看,书单中数量最多是计划和管理,其次依次是系统架构(architecture)、馆藏发展、信息/知识组织、概览(150-200)、服务、保存、数字物件,空间和数字图书馆教育与研究最少。这一分析结果所显现的各主题的书单数量,在符合数字图馆发展历史中,偏重科技和系统架构。书单的结构未来是否会有所改变,乃要视图书信息专业对于数字服务议题的重视,是否与时俱进。

(三)课程教学

有关数字图书馆课程的教学方面,跨校、跨学科、远程教学也是一种趋势,例如维琴尼亚科技学院(Virginia Tech)电脑科学系Edward Fox教授,就和北卡罗莱纳图书信息学院Wildemuth教授共同开发一套数字图书馆课程模块,希望该课程,无论从图书信息领域(LIS)或电脑科学(CS)毕业,都能够培训数字图书馆馆员,具备平衡的能力。该课程经过两个阶段审查测试,第一阶段为专家审查,第二阶段为实际营运测试、修正模块,并收集相关课程补充资料。而该跨学科领域的数字学习课程设计,是根据Fox教授领导的Virginia Tech数字图书馆研究实验室所发展的5S理论开发的数字课程。5S 包括串流(streams)、结构(structures)、空间(spaces)、情境(scenarios),和社群(societies)。串流是指各种媒体的整合表达;结构是指课程内容有目录、索引、超文件等组织;空间是指2D或3D的虚拟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等;另外要注意学习者了解的情境,以及学习社群的角色安排等。

数字图书馆课程的重要性是不容回避的,根据数字图书馆的定义,显然这门课不应该是一门技术的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法还在发展之中,需要进一步探讨和了解。换而言之,除了系统、馆藏、服务、典藏、组织等议题之外,服务和管理层面的知识也十分重要,应该要和实体的图书馆服务密切整合,例如版权协商、智财权管理、资料库、系统行政管理、人事和专案管理、可用和使用者服务、技术和结构后设资料等议题,也是数字图书馆教育课程之中需要涵盖的主题。由于数字图书馆同时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重视,有学者曾建议图书信息学领域(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S)有关数字图书馆课程内容方面,应进一步划出数字图书馆的范围和边界,研究了解图书信息学之外的数字图书馆其他的领域,例如电脑科学、医学信息学、数字人文学等的差异,以便进一步制订独特的课程内容。

(四)远程教学

至于远程图书馆服务会议方面,1982年开始,在密苏里州圣路易市举办“第一届远程校园图书馆服务”(First Off-Campus Library Services Conference,1982),以后陆续举办,平均每两年举办一次,早期有时隔三年,有时隔一年。这个会议的主要发起和参与者,大都是大学中的远程教育和图书馆员,早期的会议内容大都是如何提供服务,如何评价远程学习者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近几年来,信息传播科技改变了教育和信息传递的方式,促进数字学习发展,图书馆也极力追求创新的信息服务,期盼能够提供与时俱进的数字信息服务,支援教育功能,因此近十年来该会议论文的议题及其分布状况,涉及远程离的图书信息服务项目,以及信息传播科技的需求和发展,便十分值得分析探究。

三、小结

目前对于图书馆各项借助ICT延伸的服务和管理面缺乏注重,事实上在虚拟参考服务方面,则需要ICT有关的技能,包括学习平台、信息分享平台、线上沟通等技能等。这些现象显示图书信息学课程设计,需要关注、加强科技和图书信息服务的融合。本研究建议在有关图书信息服务的相关课程方面,能够重视ICT的应用,加强ICT延伸服务教学;而数字图书馆课程,能够从ICT系统面的焦点转移,不仅注重科技和系统设计,且能够全面关注ICT延伸出来的图书信息服务面和管理面,以使未来图书信息学,包括数字图书馆课程,能落实ICT和信息服务之间的融合。

篇4

0引言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校图书馆设立的重要目的就是发挥图书馆的教育服务功能,为学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更加精准的文献信息服务。近年来,随着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图书馆建设水平逐渐进步,给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综合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方面,还存在着馆藏率不高、数字资源不完善以及信息资源开发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更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数字环境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教育服务功能的提升。

1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建设管理发生的变化分析

(1)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进一步丰富完善,不仅可以采取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下对纸质图书资源编目后进行交流阅览,而且还可以对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收集分析,并依托网络导航等为师生提供全面的信息参考咨询服务。

(2)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发生了变化。数字环境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纸质图书与电子出版物、网上数字信息资源等共存,共同构成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而且数字资源在图书馆馆藏结构中占有更大比例。

(3)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下,纸质资料居多,主要是被动地向师生提供服务,在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往往是以用户作为中心,依托于网络等,更加开放,更有利于资源的挖掘利用,进一步提升了图书馆的教育服务水平。

2数字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教育服务功能提升面临的问题分析

(1)数字环境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阅读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利用手机、计算机等,对纸质文献资料的依赖程度大幅降低。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建设水平较为落后,无法为高职院校的师生提供丰富的文献参考资源,内部的纸质文献资料,由于到馆率不高,又存在着闲置浪费的问题,造成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教育服务功能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2)数字环境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开发利用远远不够。在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数字资源呈几何式增长,海量的信息资讯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为师生提供文献参考咨询服务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各类信息的检索效率。但是不少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由于数字化建设水平不高,对各类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远远不够,难以为师生文献信息检索等提供精准便捷的服务,影响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效率。

(3)数字环境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针对性不强。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管理过程中,有的对于读者行为缺少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特别是高职院校师生对于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有着何种需求,对于参考文献信息资源有哪些侧重,等等,都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对于高职院校师生的借阅兴趣以及阅读喜好等也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掌握,因而难以为师生提供更加精准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3数字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教育服务功能提升措施

数字化环境下,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来说,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教育服务功能,也应该结合数字环境的发展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1)积极转变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理念。数字环境下,对于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建设管理,应该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定位上,应该立足于服务于教学研活动,服务于教师、学生实际需求,服务于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目标,服务于文献保障的核心需要,服务于知识生产、保存、传播和利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夯实基础,挖掘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服务,实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创新发展。

(2)加强对读者行为的研究分析。在数字环境下改进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服务功能,应该更加准确地掌握好师生的阅读、参考查询服务,为教学科研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一方面,可以借助于传统的统计调查方式,通过对高职院校师生的借阅查询记录、随机抽查等方式,对高职院校师生的读者行为数据进行相应的挖掘分析。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地运用各种信息化的手段,特别是通过大数据模拟分析等,对关系到高职院校师生阅读行为的相关数据进行全面的挖掘分析,掌握规律、进行预测,形成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统计分析数据,以便于指导高职院校图书馆推出更加精准更加高效的阅览个性化服务。

(3)加强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数字化环境下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教育服务功能,前提应该是提高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之间的联系,加强彼此间数字资源的有效整合,特别是在维普期刊数据库、EBSCO外文综合数据库、CSS-CI社科引文库、CSCD科学文献服务系统等重要文献保障数据库方面,加强数据的联通共享和有效整合。同r,应该按照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学科、便检索、易获取的中外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提供基本的基础保障。

(4)基于数字环境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在数字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对自身的服务流程进一步梳理完善,特别是对工作任务进行明确。数字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对各类文献资料,包括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进行采集、加工、整序和管理,为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工作开展提供基础的文献资源保障;建设高职院校内部电子阅览室,为师生提供阅览和读者辅导;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馆际合作,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数字资源共享;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推动高职院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

篇5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0097―04

引言

数字教育(E-learning)的快速发展,使在线资源迅速增加并呈现出分布、异构、海量等特征。由于技术的复杂性、教育的多样性以及资源开发过程的非标准性,各类教育资源系统底层结构和功能接口不一致,数字化教育资源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融合。SOA(Service Oriented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具有松散耦合、平台无关、互操作和开放性等特性,为分布式异构教育资源之间的共享与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服务模式。

为构建开放共享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国家支持实施了“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数字教育公共服务示范工程”等多项重大项目,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奥鹏”、“弘成”和“知金”三个覆盖全国的网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面向服务的数字教育资源安全整合过程中,资源之间频繁的互操作跨越了自治权限的边界,安全需求广泛。设计一个全局的安全架构来屏蔽异构平台差异,构建动态协作的安全环境以支持优质教育资源增值共享,是SOA环境下教育资源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难点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数字教育资源安全整合框架(Service Oriented E-learning Resource Secure CompositionHierarchical Framework,SERSHF)模型,分析了数字教育服务资源整合的安全需求,对SERSHF模型每个层的功能进行了详细论述,并给出了SERSHF在数字教育应用中的系统实现。

一 数字教育服务资源整合的安全需求

(1)多粒度定制

数字教育服务资源安全整合在开放松散耦合环境下实现,用户依照业务流程BPEL所设定的教学逻辑按序访问每个资源。该过程不仅涉及分布式教育服务资源拥有者的权益保障,也涉及资源合成整体的访问规范授权。如何实现单域的访问控制和多域动态授权之间的协调,这种多粒度定制的特点必须反映于数字教育服务资源安全整合框架之中。

(2)自治资源安全机制独立

自治资源安全机制独立保障用户对教育服务资源内容的合理使用,平衡教育资源创作者和社会共享之间的利益均衡。每一个被整合资源的提供者都是自治的实体,他们对自己的资源必须具有自主管理权。资源整合框架需要确保资源内容只能被授权用户使用,用户对服务资源内容的访问只在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在跨域的协同应用中,整合资源的安全访问不能以牺牲资源提供者自治控制权为代价。

(3)跨系统的一致性集成

不同的提供者对教育资源的控制程度存在差异,在数字教育资源协同会话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即使对每个被整合资源系统的访问策略都加以正确地规定,访问策略之间的交互作用仍可能导致冲突,引起不一致的系统行为。安全整合框架必须适应服务资源集成的动态特性,实现跨系统的一致性集成,保证资源整合系统的健壮性和可靠性。

(4)框架可伸缩

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安全整合框架不仅要支持现有的应用,将各种已有的分布式教育服务资源聚合在一起时,其解决方案和体系结构也必须是可扩展的,以兼容新的安全技术和规范。当有新技术需要部署或者增加时,不需要对现有安全框架进行大量修改,实现可伸缩的访问和整合。

二 数字教育服务资源安全整合框架

1 SERSHF模型的层级与功能

在前面数字教育服务资源整合的安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教育资源系统开发理论,本文提出基于SOA的数字教育服务资源安全整合层次框架(Service Oriented E-learningResource Secure Composition Hierarchical Framework,SERSHF)模型,如图1所示。SERSHF采用分层结构实现教育服务资源的有序组织和资源安全整合的知识建构,从下至上分为资源管理层、资源整合层、安全管理层和应用层。

(1)资源管理层

网络资源建设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建立起了网络媒体素材、网络题库、网络课件、网上教学案例、网络课程等多种类型在线资源。

在SERSHF中,资源管理层利用Web服务技术把现有的异构网络教育资源封装为服务,通过WSDL语言对外规范化描述资源服务接口,具有高度可集成性。无论是CORBA、DCOM还是EJB系统都可以通过标准的Web服务协议进行互操作。具体实现方式是借助SOAP消息与特定协议绑定来完成,如HTTP、SMTP以及对JMS封装等。安全策略通过XML细粒度定义资源访问约束,实现自治安全机制描述和执行机制相分离,便于资源安全存取的快速响应。安全服务Agent处理服务资源整合的绑定请求,同时通过WS-Seeurity规范保证教育资源SOAP消息通信过程中的数据机密性、完整性以及不可否认性。

(2)资源整合层

资源整合层通过应用业务流程BPEL的并行、顺序、选择和循环控制活动,依据教学步骤及教学设计策略,编排和规划被整合教育服务资源的调用顺序,形象地将各教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表现在整合资源之中。

BPEL业务流程引擎解释资源整合流程设计,根据教学设计逻辑有序绑定分布式资源,进行资源访问导航,并对教育服务资源协同共享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和维护。质量控制模块从多维度监测系统满足学习者需求的能力,如扩展性、并发处理、响应时间、吞吐量、准确性等,使资源整合应用能获得QoS保障的运行环境。消息管理模块监控资源之间数据的安全传递和路由,完成系统基于SOAP消息的知识架构。为方便用户对整合资源的一站式访问,消息管理模块基于SAML令牌在多个资源提供者之间实现用户身份和安全信息的传递。事务管理模块实现资源服务的自适应协调,在用户可接受的代价范围内进行事务回滚或继续操作,确保资源整合应用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流程管理模块则用于优化资源整合应用,实现目标流程实例的匹配、执行、协调和更新。

(3)安全管理层

安全管理层承上启下,是SERSHF模型的核心。它对上实现用户访问整合教育资源的一站式授权管理,对下实现自治服务资源授权策略的一致性协同,达到从整合资源安全消费到自治资源整合的多粒度定制,从而形成了“安全驱动业务、业务驱动资源”的分布式资源协同安全服务格局。

策略的协同管理从自治服务资源角度出发,解决多安全机制的有效协同问题。通过整合资源访问控制策略一致检测,SERSHF在数字教育资源协同应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自治资源安全访问规则的完整性约束检查和冲突发现。当被整合资源的访问控制策略之间出现冲突时,通过访问控制策略可信推导,模型提取影响资源整合的访问控制策略非一致的规则并进行消解,实现策略之间冲突的解决,保障资源跨安全域应用的一致性集成。

业务流程授权管理从整合服务资源角度出发,解决学习用户对整合资源访问的合法性授权问题。业务流程授权约束把所整合的教育资源看作一个整体,从集成整体的角度定义用户对整合资源访问的授权范围和安全等级的高低。流程授权建模对整合资源业务流程活动之间基于分工性、依赖性和交互性授权的协同及其有序约束关系进行描述。流程信任会话在授权描述和建模模块的支持下,确保整合的教育服务资源只被合法授权用户按规定权限访问。

(4)应用层

应用层是用户消费基于服务的安全整合教育资源的桥梁,它响应界面层的用户请求,为资源用户实现友好的知识服务界面和系统安全管理接口,提供交互应用、资源展示、平台接入、资源新闻、知识宣传等多项功能。

应用层建立了知识服务与用户消费之间的联系,以集成的方式提供广泛的知识资源和多种多样的个性化服务,方便用户的“一站式”知识获取和交流。学习者可以通过应用层信息门户进入学习环境,按照自身的个性化需求选择合适的集成学习资源,以完成由多个分布式优质安全资源依据教学设计思想整合而形成的系列课程学习。

2 SERSHF模型的特点

(1)提供了教育服务资源安全集成的全景视图。针对面向服务的数字教育资源安全整合问题,分层结构使资源开发人员可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不同安全功能模块,从而更加专注于资源整合的实现。SERSHF模型简化了资源安全部署和开发的过程,提高了安全开发的复用性、灵活性和系统开发效率,有助于发挥SOA技术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中的整体效应,为资源不同层次的安全协同共享和集成应用奠定了体系结构基础。

(2)兼顾多方面安全需求。教育服务资源的增值安全融合是多个分布式优质资源的集成,也是每个资源创作者经验的积累和心血的凝聚。SERSHF模型在保障自治资源安全机制独立的前提下,从全局角度对资源之间的安全协作进行细粒度管理。通过业务流程授权管理,SERSHF模型将解决融合BPEL流程活动执行的动态访问控制,使用户对分布式数字教育资源的访问能够规范、非破坏性地进行。在保证资源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优质资源的社会价值,从结构上保障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持续创新。

(3)具有良好的可伸缩性。SERSHF模型从技术方面给出面向服务架构环境下,一种更高层次的可共享、可重构、可扩充、可定制的数字教育资源安全整合结构。新的安全技术和规范可以很方便地融入该模型,便于数字教育资源安全整合开发人员在数字教育服务资源的安全整合规划中兼顾目前需求和未来发展。

三 SERSHF模型的实现

依托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激励调制视域下分布式数字教育服务资源安全共享机制研究”,SERSHF模型已在实践应用环境中成功实施。模型实现的框架系统如图2所示。系统由以下几个核心部分组成:身份认证服务器、安全执行模块、安全管理模块(包括策略协同管理和流程授权管理两个子模块)、BPEL引擎、教育服务资源安全策略库和BPEL流程活动状态信息库等。

下面对系统的执行过程进行介绍。

(1)在访问整合教育服务资源之前,用户首先向身份认证服务器证实自己的身份。获得认证信息之后,向安全执行模块发送资源访问请求。

(2)安全执行模块利用数字签名对用户身份进行合法性验证,若用户合法,安全执行模块将用户访问请求传递给安全管理模块。

(3)在教育服务资源安全策略库的支持下,策略协同管理模块对自治资源的安全策略进行一致性判断;在BPEL流程活动状态信息库的支持下,流程授权管理模块对业务流程活动访问授权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如果策略协同管理模块和流程授权管理模块中至少一个可访问判断为“否”,则拒绝用户访问请求,并将请求信息返回给用户:若策略协同管理模块和流程授权管理模块可访问判断都为“是”,系统将授权安全执行模块根据用户请求启动BPEL引擎执行资源整合服务。

篇6

朝阳区从2007年开始试点建设数字化校园,截至目前,已经建设完成41所,基本实现了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三个主要业务需求的信息化应用系统覆盖,形成了包括教育教学、德育管理、行政办公管理、资源平台四大类业务模块。数字化校园将校园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增进交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增进学校与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达到社会、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此外,数字化校园还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分析工具,使学校各方面的信息可以直观、便捷地反映到管理者面前,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最终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提升社会影响力。

随着朝阳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化和优质化的需求愈加强烈,广大基层学校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效率的愿望普遍增强。如何在短期内扩大数字化校园的覆盖面,满足区域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需求呢?朝阳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中心主任肖志良指出:“结合区域教育发展的需要,朝阳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中心将研究新技术、普及新应用、促进新发展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

云服务模式在短期内,以低成本批量建设高水平数字化校园的优势恰好符合当前朝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朝阳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中心领导班子果断决策,于2012年9月在区域内建成第一批23所具有区域特色和示范引领作用的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并整合改造了部分传统模式的数字校园系统,下一步将逐步向全区中小学校推广。

云服务模式的数字化校园最大特点就是节省资金、提升服务质量,“在资金相同的情况下,云服务模式能够建设更多的数字化校园。朝阳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在原有19所数字校园基础上建成100所数字校园。根据预测,利用云服务数字校园平台将提前两年完成朝阳区‘十二五’规划中‘建设100所数字化校园’的目标,可节省资金3000万元。”肖志良这样告诉记者。同时,利用云服务数字校园可以大幅度减少应用系统对学校服务器等基础环境和管理人员的依赖,通过集中部署、集中管理与统一服务,大幅度提升服务的可靠性和质量。

云服务模式还有利于统一区域层面数字化校园的数据标准和基础平台,科学、准确地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为区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与此同时,云服务模式对全面快速推进朝阳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基础性的技术保障,肖志良认为,数字化校园云服务模式不仅回应了当前朝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也将朝阳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应用推向了新阶段。

云服务数字化校园 推动朝阳教育信息化应用三大变革

“云计算”是指整合单个服务器剩余计算能力组成计算服务网络,为用户提供需要的计算服务,用户只需要一台能够上网的设备,比如笔记本或者手机,就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服务。这意味着人们使用计算机的需求就像使用煤气、水电一样,实现高效的社会化服务,取用方便,费用低廉。云服务数字化校园也让朝阳教育工作者感受到了这种贴心关怀。

“在引进云服务之前,当我接到应用系统故障无法提供服务,影响到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电话时,必须半夜三更地来到学校机房,查找原因,保障应用系统正常工作。自从云技术引进之后,实现了信息化应用的云服务,当学校服务器停止服务后,可以在‘云’中找到相应的应用服务,支持教师和学生使用,我终于能安心休息到天亮了。”陈经纶中学的一位网管教师如是说。

云服务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带动了基层学校的应用,也在信息化管理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实现变革。

第一,对于数字化校园的使用者——学校来说,云服务数字化校园实现了以设备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变革。基层学校不再需要设备的购买、维护、更新换代等烦琐工作,显著降低了运维以及人力成本,成功突破了当前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学校除了应用,还是应用”。其创新开放的网络教学、管理架构,能更轻松地对教学环境进行管理,从而进行更高效、更个性化的教学,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研究工作带来更强劲的推动作用。

第二,对教育信息化的主管机构——信息网络中心来说,实现了功能从过去“行政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朝阳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中心正在研究采取改革措施,来适应云服务模式下的信息化工作。面对云技术的不断应用,肖志良认为,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要实现以下三个改变:(1)充分利用云服务,转变过去一切都靠自己开发的小生产队模式;(2)将本地资源转化为云服务,将原来仅仅为本校、本区域服务的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成为更多师生提供服务的“云”资源;(3)构建“云—地”中介服务,即一方面充分利用“云服务”的软件和资源,另一方面为本地学校教师提供交流的空间,形成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圈,成为区域教育的“云计算教学资源中心”。

第三,对云服务数字化校园所提供的学习方式来说,实现了从单向学习向互动学习的转变。教育资源建设也将充分体现“云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互动性”、“参与性”等特点,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真正成为师生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云服务数字化校园还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显著提升了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能够从任何位置和设备访问托管的桌面,上课不用固定在教室里进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学校的桌面系统,完成作业或者考试,有效提高教学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有力推动区域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云服务数字化校园 助推朝阳教育均衡发展

篇7

1.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艺术教育

图书馆是高校的三大教学支柱之一,拥有浩瀚如海的文献信息、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和独特的优势。在图书馆,读者可以消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了解学科前沿的信息动态,补充丰富本专业相关知识,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思想情操的陶冶、艺术素质的培养,完善和提高综合素质。教育部2002年2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总则第二条中再次规定了图书馆在学校教育中的任务“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不仅包含配合专业教学的辅助功能,更明确了图书馆要对大学生进行品质塑造和扩大知识面(能力培养)的教育。而艺术教育是通过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审美活动来实现教育目的。它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类高校,是普及性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所以说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来配合学校搞好大学生艺术教育,是目前高等院校图书馆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所说的高校图书馆特指普通高校的图书馆)

2. 应用多媒体资源开展公共艺术教育

随着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加快,现代化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为图书馆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文献形式也由单纯的文本形式向文本与多媒体并重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文献,因其信息存贮量大,生动形象,读者易于接受等特点,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多媒体文献在现代图书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多媒体资源的建设与服务是当前以及将来数字图书馆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

2.1何为多媒体资源

多媒体是将文本、图片、动画、视频和声音等多种媒体组合而成的一种媒体。[1]高校图书馆的多媒体资源种类繁多,载体类型多样,既包括传统载体(如书刊、手稿等)数字化加工后形成的图片类资源,也包括音乐、电影、讲座等兼有图、文、声、视频等一种或几种、可动态播放的视音频类资源。[2]

2.2 多媒体资源的优势

多媒体文献以其特有的声音和图像传递信息,具有存储密度高、内容直观真切、转播效果好的优点, 深受广大读者青睐。与传统的印刷型文献相比,多媒体承载的声像资料传播信息可同时供多人同时接受。这种信息资源的同时共享性, 是印刷型文献无法比拟的。多媒体资料包容性极强,通过编辑技术处理,使文字、图片、录音带、缩微胶片等等其它类型的文献载体的信息置换为有声有色、生动形象的多媒体信息,不仅使阅读更富有直接性、生动性和形象性,而且增强了易记的阅读效果。

2. 2.1 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

多媒体资源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读者接受知识的方式不再拘泥于文字形式,而是图、文、声并茂,通过视、听、触不同的感官来获取知识,较之单纯的阅读方式, 其信息展现形式直观形象,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因此学习功效可以成倍的增加。在艺术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科普教育及技能教育等方面起着印刷型资料无可比拟的作用。

2.2.2体现娱乐休闲功能

图书馆通过音乐、影视资料的收藏和提供使用,能充分满足读者娱乐休闲、愉悦身心的精神需求,而且优秀的音、影节目往往娱乐性、艺术性、教育性兼具,伴随着优美的音乐、精美的图画以及清晰的解说, 耳濡目染中同时教化心灵,给人以艺术熏陶。

2.2.3增强学术文化交流

多媒体资源能以最迅速的方式传播,且传播面广,不受时空限制,报导及时详尽,内容丰富生动,已成为学术文化交流、传递科学情报十分适宜的载体。

3. 对多媒体资源建设与发展方向的几点建议

3.1多媒体资源的建设与管理

高校图书馆应该建立多媒体资源服务中心。当多媒体文献收藏品种和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应建立服务中心,以满足管理与服务的需要。许多高校图书馆多媒体文献都已初具规模,仅开设视听室、多媒体阅览室已不能满足读者需求,也不能适应多媒体文献快速发展的要求。建立多媒体资源服务中心有利于多媒体文献的收藏、管理、开发与利用。多媒体资源服务中心建设需探索符合本馆馆情的服务形式,把服务水平推向更高层次。现阶段多媒体文献价格高,专业设备更新快,但读者需求日渐增加,需使之成为现代化图书馆的新兴服务手段。图书馆应掌握国内外视听文献多渠道来源,与一些影响力大、专业性强、有质量信誉的多媒体文献制作出版商或发行部门建立稳定的业务联系。也可与国内外兄弟院校图书馆建立协作关系,相互交换或接受捐赠。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依据本校的学科和文化特色自建特色多媒体资源库,这是开展图书馆多媒体服务的重要方向之一。北京大学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建设就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在引进新东方网络课程、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KUKE 数字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库的同时, 注重依据本校学科需求进行多媒体资源建设,还将本校自建的“北大讲座”系列完整地收录进多媒体资源库,形成一种建有所用、独具特色的科学发展势头。[3]

篇8

Key words: digital teac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我国教育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也获得了自身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国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变革,使教育逐步转入数字化模式中,并不断发挥出强大的教育效果,有效提高了我国教育水平。数字化教学体系中的信息资源是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各种数字化教学服务的基本前提,为了更好的明确当前我国数字化教学的发展任务,对基本的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发展与服务展开研究成为必然。

1 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对现代化的数字教学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中的创新、改革需求日益突出。数字化教学体系所需的信息资源是支撑整个教学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因此关乎国家教育改革的时代任务[1]。虽然目前我国数字化教学中的信息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可观成果,但与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相比,其问题仍然是比较突出的。

1.1 资源更新和共享不足

信息化背景下的最大特点是资源的丰富性,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飞速进步,教学资源的更新速度也极为迅速,而作为数字化教学主要基础建设项目的信息资源建设,更新速度明显不足[2]。例如一些学术界的新的研究成果,往往没有真正进入到信息资源体系中,而仅仅是以公告或通知的形式予以信息传达,具体的更新内容未在数字化教学体系中体现。资源更新速度的不足,极大地制约着数字化教学的发展。

另外,当前信息资源建设中资源共享不足,依然是制约数字化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例如一些重要的教学资源对其访问权限有很大限制,只有拥有浏览权限的账号登录之后方可查看,这就使一些重要的资源无法被及时获取,使教学效果受到直接影响。

1.2 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优质资源短缺

在数字化教学体系中,优质的信息资源建设方能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也只有??质信息资源可以将数字化教学所需的各项信息服务准确地提供出来。然而目前我国数字化教学体系中的信息资源建设往往缺少优质的教学资源,特别在资源质量上存在明显不足,使最基本的教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就使数字化教学质量下降,进而影响现代教育的发展[3]。

1.3 信息资源国际化交流欠缺

信息资源的建设应当能够对某一学界课题有最深入、最全面、最新的成果信息,这样才能将课题的研究全面、准确、有效的学习和运用,而如果信息资源体系在某课题中存在全面性不足的问题时,就必然会为这一课题的学习与研究带来一定的阻碍,增加研究成本,扩大学习任务[4]。目前我国信息资源体系中的国际化交流欠缺,使一些先进的国际学术研究成果,无法在教学中发挥效用,无疑制约着现代教学水平的提升,阻碍着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1.4 信息资源建设经费不足

信息资源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作为数字化教学体系中建设成本较高的项目,如果经费不足,势必直接影响着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效。而一些存在于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其他问题,都与其建设经费不足密切相关。根据2015年我国高校教育投入的调查数据,在各项教育经费中,各种硬件的投入占据了所有教育经费投入的83%以上,而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比例仅为9%,另外4%的经费用于人力资源培训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建设中。虽然信息资源建设离不开强大的硬件支持,但硬件建设毕竟是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基本条件,信息资源的建设才是数字化教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这种经费分配方式无疑成为当前信息资源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2 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

2.1 指导思想

在数字化教学体系中,实施信息资源建设应当明确其核心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将信息资源建设在数字化教学体系中的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必然需要明确数字化教学中的信息资源建设指导思想,以确保各项信息资源建设任务得以有效实现。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对数字化教学提出的最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教学信息资源打造特点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此实施信息资源建设也应当遵循以下指导思想:以发挥各项信息资源优势为基本目标,通过对各学科专业知识的整合,进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将各项专业的、特色的教学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发挥其数字化教学功能。

2.2 信息资源建设原则

我国教育对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已经在各级教育阶段均有涉及,虽然在信息资源建设任务上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与要求,但其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即保证信息资源建设的实用性、系统性、发展性、创新性,这样才能使各个教育阶段的教学需求得到基本满足[5]。

实用性原则是指各项信息资源应当能够与本阶段的教学需求相同步,即使数字化教学模式依然要以基本的教学需求及要求为前提。

系统性原则是指各项信息资源需要整理成为一个合理的、整体的资源系统,这样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源才能被更加高效的利用,使资源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

发展性原则是指信息资源建设应当能够及时吸收新的资源,并尽快与现有资源体系融合在一起,以使其功能得到不断地完善及有效发挥。

创新性原则是指在信息资源的类型、系统规划等方面实施创新,使新的资源能够更加有效的发挥其新的功能,对数字化教学进行有力的推进和促进。

3 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关键问题

3.1 资源质量

资源质量在当前的数字化教学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保证信息资源建设中的资源质量,使其实现不断优化,就应当将资源质量作为关键问题对待,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确定资源质量问题的关键地位,确保信息资源质量的标准得以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量,各种不同质量水平的资源融合在一起,要对其质量进行有效的区分非常困难,也极为关键。

3.2 技术水平

?底只?教学体系无论对教师还是资源管理人员都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如果没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在信息资源的使用或信息软件的应用中,就会出现各种影响资源有效性的问题,直接导致教学过程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出现偏差。对于数字化教学体系而言,信息资源使用依赖于资源体系的建设与软件使用的支持,在资源体系建设上,技术水平关系着信息资源的质量,更关系着信息资源在教学中的功能发挥,因此对资源建设的技术水平加以严格控制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之一。软件的使用也是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任务,实现数字化教学服务就必然要依赖于软件支持,因此在实施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时,对相应的软件技术水平的关注也非常重要。

4 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

4.1信息检索服务

信息检索服务是最基本的资源服务内容,通过对已有的资源实施细致的分类,使使用者能够方便、迅速的寻找到满足使用需求的资源。这项服务通过信息检索平台或软件实现。

4.2 远程共享服务

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成本较高的资源建设任务,提高资源共享水平能够使各项资源的价值更大的发挥,同时也使建设成本相对降低。作为一个在市场化经济背景下发展建设的信息化资源体系,其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要求是非常关键的。远程共享服务就是满足资源价值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要求的资源服务类型。一般远程共享服务的实现通过网络、阅读设备等实现。

4.3 数字信息咨询服务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16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到2020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 2010-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先后立项专业教学资源库56个,有力地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有效提升了相关专业教学效益。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汽车产业发展动力由生产领域向服务贸易领域转移,汽车服务贸易领域人才需求剧增,汽车人才培养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以下简称资源库),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推动汽车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资源库建设是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客观要求

美国汽车工程学会统计资料显示,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化汽车市场,汽车销售和零部件供应均占整个汽车行业利润的20%左右,而50%-60%的利润产生在服务贸易领域。同时,通用、福特两大品牌的汽车信贷公司数据显示,汽车金融、服务市场利润占到这两大集团全部利润的36%。

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指出,目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居世界首位,未来十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持续增长。近年来,不仅国内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汽车零售和售后服务、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汽车保险、停车服务、报废回收、汽车金融、消费信贷等汽车服务贸易领域业态亦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据新华网2014年10月16日报道,汽车销售利润占整个汽车产业利润的10%-20%左右,零部件供应利润占20%左右,60%-70%的利润则是从服务中产生的。与此同时,根据公安部交管局2015年1月27日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机动车驾驶人突破3亿,其中汽车驾驶人超过2.46亿。交通运输部的《交通运输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年)》预测,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按照国际通例,每新增30辆汽车需新增1个汽车后市场服务人员,以此推算,2015年到2020年,我国需新增后市场服务人员153.33万人。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在规模、结构和质量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亟须建设一个即学即用、动态更新的汽车服务贸易类专业教学资源库,不仅满足全国各职业院校在校生自主学习需要,也为更多“求教无门、求教无时”的从业人员和自主学习者提供机会,满足其学习、咨询、培训和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的需要。

二、资源库建设是实现本专业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必由之路

根据公安部交管局2015年1月27日公布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机动车驾驶人突破3亿,其中汽车驾驶人超过2.46亿。交通运输部的《交通运输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年)》预测,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按照国际通例,每新增30辆汽车需新增1个汽车后市场服务人员,以此推算,2015年到2020年,我国需要新增后市场服务人员153.33万人。中职、高职和本科按4:4:2进行核算,需求高职层次的人员约61.33万。这一现状决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汽车服务贸易发展的当务之急。同时,随着汽车后市场急速发展,汽车服务贸易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汽车销售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汽车产业发展对从业人员在规模、结构和质量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由于各院校所处区域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有很大差异,且各院校专业建设基础不同、发展情况不一,专业教学资源从量到质均存在巨大差异。所以,需要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平台,推进本专业最优质教学资源跨区域共建共享。

三、资源库建设是落实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针的现实选择

《关于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5年度项目申请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5号)明确提出,“优先支持国家鼓励类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资源库”。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汽车服务领域人才需求剧增,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压力明显加大。但是,从已立项的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构成看,对接汽车后市场人才培养培训的只有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资源库”。该专业教学资源库侧重为汽车后市场技术层面教学资源。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主要侧重汽车后市场的非技术层面,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重点培养具备汽车营销服务、汽车金融服务、汽车电子商务、汽车定损理赔等方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汽营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面向非技术层面建设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形成互补,从而全面满足汽车后市场从业人员自主学习需要,为相关专业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等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建设汽营专业教学资源库,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资源库建设指导方针,有效服务汽车产业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岗位成长的现实选择。

四、资源库建设是项目申报单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有效途径

建设在线共享型数字化资源库项目,实现优质资源互补,形成资源集群效应,可以最大限度发挥示范院校示范带动作用,有效缓解汽车服务领域因教学资源不足或不优导致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不符、区域不平衡等问题。同时,通过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可以快速缩小高职院校之间的培养水平差距,整体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提供保障。

(一)组织保障

成立由项目主持人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项目联合申报单位负责人(法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并建立前沿性、理论性、实务性、先进性的多元建设团队。聘请国内汽车知名专家组建专家团队,为项目建设“掌舵”,确保目标实现和质量。汽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得到了行业和知名企业的支持,派出管理高层、技术专家加盟项目建设指导小组,提供项目建设所需的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把关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及资源质量。本项目由主持院校,联合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组成项目建设团队。参与建设院校分布合理,所在地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参与院校办学和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成果显著,建设院校项目组成员均为各院校本专业带头人,具有先进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丰富的工学结合课程和教学资源开发经验、深厚的本专业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二)管理保障

在《项目管理办法》《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教学资源标准与规范》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阶段性目标工作制度和分阶段量化验收考核制度、建立定期交流机制,以及定期交流机制。同时,搭建资源库建设网络协同平台,增强项目团队及成员协同性、互动性和共享化。建设过程中,成立由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组成的监督小组,明确目标、细化任务、落实监测,促进项目进度和质量。同时,主动接受教育部和财政部项目运行监控中心的监督,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严格按照《申报指南》要求,进行成果登记,产生的重要成果和知识产权归属建设单位,并保证资源内容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三)经费保障

经费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小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按照“统一管理、集中核算、专款专用、定期检查”的原则,确保资金的使用规范、合理。

(四)资源更新机制保障

建立由行业及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教师以及学生、行业从业人员等四类人员组成的资源更新小组,不定期地对资源进行检查、指导、更新,以保证资源的生成性、高效性和时代性。资源库建设中,按照“资源为用”的理念,严格按照资源建设与更新标准,对子项目团队要求资源更新量不低于10%,并激励学习者参与资源建设,确保建设性资源和生成性资源。

五、结论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客观要求、实现本专业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必由之路、落实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针的现实选择、是项目申报单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峰.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与研究[J]. 电子商务,2015(1): 89-90.

篇10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中有454所开设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基本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范围广。然而,由于各院校所处区域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有很大差异。学校的专业建设要及时跟上行业技术、标准、管理等方面的更新速度和水平,要培养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人才,迫切需要建设共享型、动态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适应行业特点,整体提升全国同类院校汽车服务贸易类专业建设水平。

一、建设必要性分析

(一)建设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提升专业教育办学水平

目前,开设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各高职院校,由于受地域、行业、师资、教学内容、方法和设备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教学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和规划目标的实现。因此,基于互联网平台,全面整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职业培训及社会学习者学习三大领域的教学资源,建设持续动态更新的国家级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集成服务系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我国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我国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和系统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搭建共享型资源库平台,展示专业建设成果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对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革新,彰显了起点高、难度大的特点。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目前很多院校已经建成了一批适应特定企业岗位需求、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个性化教学资源,逐步形成了具有高职院校特色、区域特色、行业特色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但也正是由于资源个性化、特色化的突出,使得各院校的同类专业难以共享示范建设的教学成果。通过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从国家层面系统设计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及相关教学资源,整合各校、行业、企业的最优教学资源,使其辐射全国,能解决目前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共享各高职院校及行业、企业的建设成果。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四大中心,五个模块”等资源,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持续更新等特点,是推广专业建设成果、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平台。同时,通过整合社会培训、行业企业岗位培训等各类优质资源,实现教师、学生、企业、社会学习者共享优质资源的目标。

(三)大力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全国现有高职院校1200余所,其中开设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有450余所。由于办学条件、办学历史不同,各院校办学水平不均衡,服务对象也存在很大差异。通过建设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能推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改革,建立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规范、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素材库、行业标准库及职业培训库,共享专业素材,建立能满足集成信息资源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门户网站,使自主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满足汽车服务贸易领域不同需求,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随着汽车市场急速发展,汽车服务贸易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汽车销售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汽车产业发展对从业人员在规模、结构和质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毕业生、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在岗培训学习和业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能为教师、学生、企业及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和服务,提高各类人员技能水平,满足汽车服务贸易领域人员需求。

对教师而言,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避免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大量重复性劳动,提高现代化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效率,降低此类建设的总成本。教学资源库具有资源管理、查询功能和下载功能及合理的权限管理功能,且平台具有“辅教辅学”功能,教师可以根据基础素材中心的大量资源,个性化搭建课堂组织教学。同时,该平台将打造成一个持续更新式的资源平台,在平台交付使用期间,任何教师有好的教学资源及企业实践案例资料,均可上传到该平台,这样就形成了持续完善的使用和发展机制。

对学生而言,教学资源库中对于知识点和资源有良好的组织集成,学生可以非常便捷地使用资源库,获得所需的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另外,资源库还提供了就业服务平台,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信息交流渠道,这有助于全面提升全国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对行业企业用户而言,教学资源库为培训人员提供优质的培训资源,满足面向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面向再就业人员的岗前培训的需要。

对社会学习者而言,教学资源库是一个共享型的资源平台,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与咨询服务,以方便其快速查询到所需要的相关资源。

二、建设可行性分析

(一)建设理念先进,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将围绕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汽车产业,针对教师、学生、企业、社会学习者等不同用户需求,以“四大中心,五个模块”为主要内容,采用共建、共享原则,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建成智能化、开放性的在线自主学习平台,具有完全开放、可扩充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和信息多元互动、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技术支撑平台。

资源库建设将整合开发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优势资源,以职业化的开发要求确保资源库内容建设的系统性。引入宝马、保时捷、奥迪、奔驰等国际先进企业项目开发理念,确保资源库内容建设的先进性。建立资源更新的保鲜机制,在机制、资金等方面保障资源库运行的持续性。整个建设理念先进,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二)建设定位精准,目标明确,切实可行

1.建设规划高标准,体现了先进性和前瞻性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具有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定位,它以“国际化的视野、系统化的思维、职业化的要求和开放式的管理”进行规划、建设和运作,以便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共享与互动交流,确保资源库的累积、优化和持续更新,为教师、学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各类群体服务,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本专业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同时,资源库建设以“合作共建、协同发展”为指导,整合全国院校和相关国内外顶尖企业的优秀教学资源、员工培训资源和其他相关资源,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融教师教学、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需求为一体,打造包括专业建设中心、网络课程资源中心、基础素材中心和校企直通车等资源的“四大中心,五个模块”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充分利用快速反馈优势,辅以个性化服务,实现“应需而变”的用户定制需求,提升用户体验。资源库的建成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最大共享,填补国内空白,在理念和技术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体现了先进性和前瞻性。

2.总体目标合理、可行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以用户需求为驱动力,以最新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整合国内外校企优势教学资源和培训资源,通过系统化设计,建成理念先进、资源丰富、功能强大、可同时满足全国各地不同院校用户需求,且能兼顾行业、企业需求并支持社会学习者终身教育,能够持续更新的智能化、开放性学习平台。项目建设总体目标科学合理、明确可行。

资源库的建成能够实现资源最大共享,引领、辐射和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习模式转变,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自主式的学习需要,整体提升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三)建设方案系统完整,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

1.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为目标,服务覆盖面广

联合行业、企业及兄弟院校,对汽车服务贸易行业发展背景、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全国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群毕业生就业能力进行充分调研,并结合本专业所涉及的“汽车销售顾问”、“汽车服务顾问”等职业岗位群,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系统设计适应最新需求的普适性与差异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核心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培养为重点,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构建“四大中心,五个模块”的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对行企信息的快速反馈更新教学资源,使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工作紧密相连,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资源库建设既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企业员工技术培训、社会人员继续教育的共性需求,也反映出不同使用者的个性特点,服务覆盖学生、教师、企业、社会学习者等多类用户。

2.以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为核心,实用性和互动性强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以用户的自主学习及互动交流为核心,从使用者的角度建设资源库,实用性和互动性强。资源库建设充分考虑了用户所处的区域、类型、层次和级别,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博采资源,普适整合开发,为用户提供灵活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一方面,资源库对相应的素材资源进行整合、组装,以满足用户的共性需求;另一方面,根据用户对资源个性化需求的需要,为用户提供灵活的资源定制、资源重组及资源更新功能,便捷用户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同时,在平台中设立了互动交流中心,为用户之间随时互动交流提供平台。

3.以科学、丰富的内容为基础,强化重点与特色

教学资源库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强化应用,采用科学的“四大中心,五个模块”架构,构建长效的反馈驱动机制,打造优质专业应用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共享。以“学习”为中心,按照个体职业成长路径,面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培训和认证服务;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和现代职业教育最新理念,全面支持专业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按照“开发套件+完备资源”模式,向全国各高职院校提供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规范和课程资源支持,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等服务模块为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定制个性化课程以及推荐学生就业等提供全面支持。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为强化实用性,教学资源库建设充分反映了专业岗位或岗位群的一线实际情况,尤其是包含了当前行业新技术、工作岗位流程的仿真实训资源,并构建了一些具有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群特色的校企直通车、车主服务站、汽车在线等专业特色资源,具有专业性、实用性、仿真性等特点,能够满足各类用户群体需求。

4.以先进的技术与开放式管理为支撑,促进资源共享与持续更新

为保障资源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项目将加强资源建设过程监控,明确权责、保护知识产权,充分发挥项目联合建设单位与资源使用用户潜能,使资源建设者、资源使用者在建设、运用、管理等方面高度合作、深度参与。探索教学资源开放性建设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确保资源库内容的动态更新、资源平台的技术更新、资源库的平稳高效运行,使教学模式不断引领发展方向,保障资源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信息咨询服务”与“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是当今比较热门的两个概念,提到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人们似乎总是首先想到的是“信息咨询服务”。在传统图书馆的各项服务中,由于信息咨询服务最能体现图书馆及图书馆服务增值与知识(信息)提供者的价值,长期以来始终扮演着图书馆核心业务的角色,并把它作为衡量图书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做得好坏,能直接体现出一个图书馆的现代化程度。

1、“信息咨询服务”和“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概念

“信息咨询服务”,又称“参考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对读者利用文献寻求知识情报提供帮助的活动。1876年美国伍斯特公共图书馆馆长塞缪?斯威特?格林在强调对寻求知识信息的读者提供个别帮助的重要性———《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个人关系》一文中,最早提出“参考咨询工作”的概念,时至今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格林先生当年所提出的参考咨询服务有4大职能,它们是:指导用户如何使用图书馆;答复用户请求;帮助用户选择资源;提升图书馆在社区的地位。就其本意而言,它的中心任务就应该是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只是随着时代变迁,发展变化成为今天所熟知的读者咨询服务。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2、“信息咨询服务”和“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二者的关系

从两者的概念内涵来看,自然可以看出“信息咨询服务”为读者提供的是信息结果,是“授之鱼”。而“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教给读者的是技能,是“授之以渔”。“信息咨询服务”由于受用户以及参考咨询馆员(又称“学科馆员”)等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学科知识的了解程度的限制会损耗信息产品的信息容量,使提供的信息出现偏差,造成信息的不准确。而“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教给读者的是索取、查找信息的技能,使读者具有自己能够寻找信息,利用信息,从而使信息功能最大化。由此可见,“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可以降低信息的成本,符合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原则,应该成为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一个重点。而我们强调“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并不是完全否定“信息咨询服务”,它可以作为补充,因为有需要就会有市场,当用户工作繁忙而无暇查询时,仍需要有人或机构为其提供他所需的现成的信息。

3、当前在高校图书馆界存在的两种认识上的误区

3.1强调“信息咨询服务”而轻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当今的“信息咨询服务”多是有偿服务,受利益驱使,使有的人热衷于“信息咨询服务”而轻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用户如果过分依赖于“信息咨询服务”的结果,终有一天会降低其科研能力。因为其决策依据赖于“信息咨询服务”人员为其提供的信息,换而言之,是将决策权交到“信息咨询服务”人员手中。

3.2在“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只注重数字化信息素养教育,而忽略了对纸质文献的信息素养教育。现在,一提到“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有的人就大谈特谈计算机的利用、数据库的检索……,似乎不沾上计算机,不沾上网络,就不够现代化。其实,近年来,我国的网络虽然有令世人瞩目的发展,但我们现在毕竟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电脑的普及在一定时期内还无法做到象发达国家那样。所以在一定时期内纸质文献的利用仍占主导地位,故用户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学生、教师等)还是迫切希望我们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纸质文献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印刷型文献,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方法。因此,做为“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最基础的一项——新生入馆教育就十分必要了。

4、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信息素养不是一种先天生成的能力,而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在后天得到培养和提高的素质。高校图书馆作为培养21世纪复合创新型人才基地,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而又责无旁贷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让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图书馆信息数字化,也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一个宽广便利的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新生教育课,文献检索课,定期的专题讲座,网络资源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培训,让读者了解现代图书馆。为此,我们应该:

1)领导要更新观念,重视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增强信息用户全面的信息接收、分析、综合应用能力,是与当前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精神相吻合的,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所以领导要更新观念,要把信息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等量齐观,不能厚此薄非。

2)高校图书馆应做“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实施者。第一、培养读者自我学习信念,提高自控能力。自我学习的时候,自我教育者会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鲜、有趣,有很大的热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因厌倦而迷恋网络游戏或聊天等。所以自我学习者一定要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强化自控学习信念,对信息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使对信息的积极态度形成习惯。第二、培养读者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判断能力,使之能够从大量信息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实现这些信息的价值。读者在享用互联网信息的同时,尽量避开垃圾信息的干扰。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快速鉴别出信息是否具有价值,是否准确。

3)“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方法创设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实践自主探究式或协作式学习,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教育方法。具体的:

(1)开展读者利用图书馆教育。对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进行图书馆入门的指导教育、进行信息知识的宣传和信息利用的基本教育。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每年的新生入馆教育,使大学生一入学就能了解图书馆,教会他们掌握利用图书馆、获取文献信息的基本方法。例如,介绍自己图书馆主页,帮助学生熟悉和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现有文献资料和电子读物;对学生进行图书信息教育,主要是教会学生中图分类法的基本知识,使他们掌握利用索书号、书名、分类、著者等不同角度去查找资料的文献检索的技能;有意识地进行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引导其养成终身利用图书馆的习惯。

(2)开好文献检索课,进行信息利用、摘编的能力教育。文献检索课是教育部规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方法、技能课,学校开设的信息基础理论课不能取代文献检索课。图书馆要主动承担为学生开设文献检索课的任务,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大学生能够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并运用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实习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科研相结合,激发信息需求,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

(3)组织学生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让大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中来,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4)创设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开展定期的专题讲座,进行宣传,扩大培养面。图书馆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的教育,包括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更新意识等,以培养学生在信息活动中信息行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鼓励他们养成进入学校图书馆寻找文献信息资料的习惯。

总之,“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我们下大功夫,化大力气去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