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09:27: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质量农业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县委“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开展以来,我们多次召开党委会、座谈会、演讲会,发放了调查问卷,并组成三个调研组深入到乡村、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围绕乡村振兴、农村经济管理、品牌建设及扶贫攻坚开展调研,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我们挖掘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了解到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亟需支持的内容,明确了我们未来工作的方向。对照“七破七立”、对标先进,我们要着力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高质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乡村振兴总方针,结合全县农业经济实际,重点抓好三大攻坚项目:
一是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2019年,计划落实高效经济作物面积84.5万亩,比上年新增22.5万亩,其中,蔬菜新增4.4万亩、花生新增6.3万亩、辣椒新增1.5万亩、地瓜、谷子等其它经济作物新增10.3万亩。
二是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力度。建设孟家高标准设施蔬菜、花卉,丁家房冷棚葡萄、叶茂台花生、秀水河子红干椒等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96个,强力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设施化、科技化、品牌化、标准化。
三是加大支持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重点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工作,围绕都市农业、农产品加工区、农村电商等各类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加大扶持、投入力度,资金扶持要达到3500万元以上。
第二,高水平推动科技兴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乡村振兴更是离不开科技支撑。我们要突出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同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开展深度合作,以都市农业、设施产业、农村电商为重点,建立由省、市专家牵头,由本地人才参与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0个以上。
二是组建由“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大专家+本地产业人才”组成的农业科技研发团队,助力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新技术、新品种普及应用,全县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要达到100项(个)以上。
三是开展优秀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行动。继续同辽宁青创全面合作,积极向国家、省、市申报新型职业农民及新农人培训项目,计划培训1000人以上。
全年日平均≥10℃活动积温2,429℃由北向南递减,每年4月20日前后开始通过10℃,稳定通过10℃初日在5月13日前后,这时土壤已化冻20厘米以上。
无霜期在80-128天之间,初霜在9月20日左右,终霜日在5月17日前后。早霜是我县主要危害,往往使大面积农作物减产。
近几年由于受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农民种粮增产不增收,效益较低的现象,从国内外大环境来看,粮食供大于求,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粮食价格短时间内也不会回升太快,按粮食政策,今年小麦要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这样我县的两大主栽作物议价部分等于全部进入市场,粮食销售将更加困难,形式更加严峻,因此,希望广大农民能够充分认清当前我县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下大决心,下大力气加快种植业结构的大调整,进而促进农业产品向高质量高效益稳步发展。
目前,作为我县传统栽培作物大豆、小麦的市场行情看低,农民手中的大豆,积压价格低,给农民造成莫大的困惑,是劳累了一年的结局是收不负出,这种情况,地还种不种,种什么,需让农民有充分认识,大豆销售难的原因很多,主要的是进口大豆对国内市场冲击大,传统小麦品种质量差,产量低,无法适应市场的要求。关于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促进种植业发展,细致地分析市场行情和国家政策,冷静地思考,广泛地向农民征求意见,转变观念,适应市场,以质量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调整种植业结构为方式,摆脱不利局面,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民对市场经济有了新的认识,坚定了结构调整的决心,激发了生产积极性,从心底里将农业和市场有机的联系起来,也说明效益才是生产目的。
种植业结构急需调查,可怎样调整?种什么?怎么种?种了怎么样,能不能销出去,能不能提高经济效益。
根据市场变化扩大适销对路农产品生产规模,打破以增产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出发,构筑了今年如何依托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的总体计划。突出特色,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我县把更新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高效经济作物作为重点,改善作物整体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品种和绿色食品,调整经济作物的生产格局,实现稳定大豆压缩劣质小麦,增加玉米、水稻、扩大芸豆、脱毒马铃薯、元葱、蔬菜、油菜、大棚温室面积扩大的经济作物的生产格局。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品牌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
有利于提升农业效益;
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
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xx县始终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截至2018年底,全县共注册农产品商标21个,基本上涵盖了全县名优特色农产品的各个类别,其中陕西省著名商标5个,宝鸡市知名商标3个;
全县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6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0个;
“宝x布尔”牌腊羊肉、“麒康”牌小杂粮、“长x农林”牌核桃油及蜜蜂、“秦丰久香”牌核桃、“麒宝香”牌蜂蜜等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2016年1月,省农业厅通过xx县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
品牌的建立使当地资源禀赋得到了充分发挥。xx县属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自然资源丰富,农产品量大质优,其中布尔羊肉、核桃、蜂蜜、优质玉米和小杂粮等享誉省内外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是中国布尔羊之乡和全省烤烟种植基地县、核桃基地县、秦川肉牛基地县。按照“强果、兴牧、扩菜、优粮、做响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全县“东部苹果西部菜,中部畜牧+药材”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东部塬区建成万亩矮砧苹果示范基地2万亩,西部建设万亩高山蔬菜基地示范带5万亩,建成高山蔬菜基地4个;
核桃栽培面积累计达到30万亩;
烤烟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
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5个,家庭牧场30个,适度规模养殖场46个,全县百箱以上中蜂标准化养殖场29个。
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全县累计龙头企业14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户,市级3户;
全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24个,其中:国家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6个,市级优秀社10个,十佳社4个。全县认定家庭农场74户,建成适度规模养殖38户、家庭畜牧场81个、标准化养殖场40个、中蜂养殖场36个。全县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2个,其中:省级园区3个、市级园区10个。201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6.03万吨,蔬菜总产量4.2万吨,核桃总产量5830吨,烤烟总产量1390吨,全年肉类总产量4477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36亿元,增长4.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804元,增长9.5%。
加强质量监管,标准化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建立健全农产品品牌建设基础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追溯体系不断完善,扎实做好“三绿文章”,大力实施“三品”工程,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突出无公害,主打绿色牌,实施标准化生产,狠抓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上水平,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产品。近年来,xx县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先后制订蔬菜、小杂粮和布尔羊等生产技术规范标准12个,并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使全县农产品质量和效益逐年得到提高。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管理,规范“三品一标”包换标识。特别是在16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推行农业生产记录制度、包装标识制度和质量抽查检测制度,开展生产过程和产后加工、包装全过程监管,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18年,完成速测样本5279个,配合上级抽检样品24个,送检样品40个,检测合格率100%。
自1988年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全国总计有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用于水田林路村的综合治理,大规模的投入获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截止目前,全国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的县(市、区)已达1629个,农(牧)场242个。近10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人均收入增长达19.5%。国内市场上的粮食和农副产品也从长期的供不应求,转变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基于此,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不是可以松口气?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征认为恰恰相反。
“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不但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而且是任重道远。王征说: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虽然达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农业产业结构,产品质量矛盾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仍需进一步加大。在前不久召开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上,副总理特别指出了农业综合开发“四个一”的重要地位,即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王征说,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新阶段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面向市场,着眼于提高质量、效益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调整。新阶段面临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但根本途径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调整结构、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有效巩固、保护和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承担重任。
王征认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必须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突出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综合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王征指出,要坚持以内涵开发为主,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坚持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坚持高质量、高效益搞开发。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结构高速发展;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坚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龙头项目的扶持力度;坚持按项目管理,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规模开发、注重效益;坚持多元化资金投入、资金安排实行效益优先、兼顾公平、集中投入、奖优罚劣;坚持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区域性、综合性、重点性、开拓性和示范性,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水平。
王征强调,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思路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符合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符合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王征说,农业综合开发要在相互“结合”上做文章: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结合起来;要把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结合起来;要与推动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要与发挥不同地区的区域优势和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要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19-01
引言
作为农业大国,在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但由于过度重视短期的经济利益,滥用农药、化肥的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对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我国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在此形势下,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在保证实现基本产量目标的同时追求高质量,致力于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性、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1]。
1 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 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农业生产都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发展项目,我国古代更是有“重农轻商”的观念,近几年来,国家更是出台了许多农业相关的支持政策,由此也推动了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化肥、农药、地膜的无节制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和水源污染,其中S多难以降解的物质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和水源在很长时间内无法继续使用。而生态农业主张绿色生产,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环境。
1.2 有利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2]。
1.3 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模式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到了一起,致力于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生态农业中可以减少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的使用,通过合理分配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数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避免了对土地及水源的过度利用,为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1.4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增加农产品的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生态农业提倡绿色、无公害生产,使用的有机肥料、农药等较少,不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另外,生态农业提倡循环、科学种植,不仅能够提高土壤的利用率,还会避免土壤因过度使用而营养成分大减,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2 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2.1 创新生态农业发展观念
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以实现农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将产业化、工业化理念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相结合,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增加农产品的种类,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如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区域性,即某一地区的农民种植同一种农作物。现在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采用大棚技术或地膜技术,增加农作物的种类,同时采用科学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产量,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首先,国家要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为生态农业在全国范围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其次,各级政府要完善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管理体系与监督机制;再次,政府要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投资积极性;最后,国家要出台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根据国家法规,结合当地生态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调整执法措施。
2.3 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
生态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是基层的农民,所以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各级政府要注意制定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加大对开展生态农业的农民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保障农民的基本经济利益,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农民的力量,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3]。
2.4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的目标是生产绿色无公害的高质量农产品,这就需要对原有的农作物进行改良,因此,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必须组织建立专家队伍,引进高素质的专业科研人才,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解答在生态农业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问题,并进行新品种的研发培育。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的技术保障措施,对生态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对农产品进行指标检验,以促进生态农业更好的发展。
2.5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作为支撑。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政府除了要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外,还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工作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增加人员福利,保障生态农业建设队伍的稳定性,调动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国各级政府要增加对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促进广大农民转变自身的观念,积极主动的发展生态农业,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进而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
2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问题
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有利于贵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四新”主攻“四化”、促进农民增收,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
全力推进产业振兴可以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不竭源泉。贵州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客观上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把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作为重点产业,突出山地特色,与贵州特色山地农业融合,做优做特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活做精第三产业,着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农村产业融合成为农民生活富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新动能,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为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充分释放
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潜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地省,如何发挥自身山地特色优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贵州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充分盘活乡村资源,释放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潜力,借助二三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与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多元价值的增值,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有利于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贵州面对国际和国内双重竞争压力,能够守住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底线,持续挖掘和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潜力和价值,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三)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重要支撑
贵州明确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相互联动的发展关系,新型工业化不仅能够加速贵州的工业化进程,推动全省工业倍增行动,而且能够为贵州山地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开辟广阔前景,加快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更好地链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强化三者紧密的联动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高水平的城镇化带来对高品质、安全农产品的更多需求,带来对农村旅游业、乡土文化、田园风光、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市场需求,助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四)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实现农民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升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增强群众自主发展能力、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拓宽农村居民就业增收渠道的根本之策。随着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农民分工分业加快、农业生产集约度提高,传统农业生产经验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的需求。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将传统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和职业农民,并参与到产业链的各环节中来,真正让农民分享到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困难与挑战
党的十以来,贵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产基础弱、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主体发育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一)一产基础弱,难于支撑农村产业融合
第一产业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实现农村产业深度融合需要强大的一产作为支撑。但贵州农业发展基础薄弱,2019年,贵州一产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仅为3.2%;粮食产量1051.24万公斤,仅占全国比重的1.5%。全省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多年,但产量仍然较少。受地形地貌限制,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质量效益低下;生产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现代生产要素难以引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对一二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难以提供有力保障。
(二)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融合合力无法释放
产业链延伸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产向后延伸不够。一产是“压舱石”,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全省相当部分的农旅融合产品单一、缺乏特色、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带动作用不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普遍偏低,产业链条较短,贵州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虽然在山地特色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但融合模式主要采用“种植+加工”“种植+销售”模式等,都是二次产业简单融合,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的增值收益不高。除酒、饮料和精制茶等加工业外,其他农副产品加工附加值低。二产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二产业是纽带,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对矿业、白酒业、装备制造业等少数行业依赖大,占比达70%以上,产业结构刚性明显,抗风险能力弱。依托工业园区建设的特色食品、医药、白酒业等具有一定程度的聚集效应,但总体仍呈散沙状态、规模过小。三产向高端开发滞后。第三产业是发展新引擎,引领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业价值链高附加值的绝大部分都在加工、流通、营销等环节,受教育水平低、地形多山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因素制约,农村地区营销水平、电商、物流、供应链等发展滞后,产业链条难以向高端开发领域延伸,直接导致农村只能售出低附加值的原产品。
(三)融合主体孱弱,小而散小而弱问题突出
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长较快,但质量参差不齐,多数是家庭农场、合作社及本土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户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尽管市场前景广阔,发展势头较好,但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龙头企业竞争力弱,产业融合引领作用不强。现有各类行业协会多数属于松散组织,在推进区域化、品牌化方面服务能力不足。
(四)农户不能充分分享农业产值和附加值
贵州在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方面作了很多扎实有效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实力的新型农业主体比较缺乏,而参与农业经营的龙头企业又大多涉足非农领域,农村居民不能够充分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的增值收益。大部分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实际作用中显得十分脆弱,一方面很多新型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利用其在产业链中的强势地位,获取了产业发展的大部分利润,而农民处于产业链的弱势地位,主要还是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而产业链利润主要集中于二、三产业,导致农民难以获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的利润,进而导致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和农户在合作中地位不平等,合作诚信度低,导致订单违约率高,没有形成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与共的局面。
(五)农村产业融合要素供给不足
贵州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能力不足,严重制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深入推进。贵州作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山地省份,国土面积的92%是山地和丘陵,喀斯特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1.9%,天然限制了土地资源供给,其中农业用地尤为稀缺,导致土地流转成本过高,难以满足现代产业融合发展对大量土地资源集中使用的要求。农业因前期资金投入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资金回收时间长,对投资吸引力不足;又因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的影响,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近年来,贵州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严重,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老人和妇女,新型职业农民总量低、青年后备力量较弱、文化程度较低,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从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型融合主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对贵州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立足自然资源特征,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精耕细作、精深加工、精准扶持,打造精品农业,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在夯实山地特色种养业的基础上,拓展多种产业,深挖农业的多功能性,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和扩大农业农村服务业,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聚焦区,让贵州山地优质农产品实现就地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商贸流通、市场开拓、电商业态、旅游农业协调发展。
(二)促进产业链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推动农业产业价值链上下贯通、充分延展,促进山地特色农业与二三产业纵向融合,实现山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种、养、加一体化生产及商、贸、服一体化运作。促进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及乡村康养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效融合,在创新商业管理运行模式、共享基础设施配套、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开展有效合作。调整财政投入、贷款担保等扶持资金向农村产业链协同发展项目倾斜,积极引导产业链之间互补共融,强化产业链协同效应。
(三)培育多元化、多向性的新型融合主体
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综合实力雄厚、运营模式先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推进“三变”+“三联”的联动模式,发展多领域、多种形式股份合作。不断壮大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运输、现代营销、智慧农业等。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农户能力,强化作为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
(四)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
以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持续增进农民福祉为核心,引导“三产融合”主体之间及其与小农户之间紧密合作,形成风险共担、互惠共赢、包容互促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创新订单农业,建立订单农业信用体系,鼓励、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发展“互联网+订单农业”模式。大力推广毕节“六联六带”的利益联结模式,实现有利可联、有法可联。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新时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顺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解决当今时代问题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兵团农业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兵团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些年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在不断加强。现代农业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而兵团农业作为新疆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下,其发展具有了非凡的意义。综观全局,兵团农业与地方农业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互为借鉴,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为新疆农业发展注入更深、更强的动力,这同时也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2兵团现代农业发展制约因素
2.1农业生产资源受限
一方面,新疆远离海洋,气候干燥,日照常,降水量较少。新特的地理位置导致这里水资源严重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兵团现代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虽然兵团土地占有量很大,但是由于水资源过少并且分布不均的限制,一部分土地却无法耕种,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非农产业开始逐步侵占农业用地,使得形势更不乐观,问题更加突出。
2.2自然环境恶劣
新疆地形特点是: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被高山环抱,俗喻“三山夹两盆”。北为阿尔泰山,南为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兵团大部分土地都分布于山前平原或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沙漠边缘。这里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土地沙化、被侵蚀和自然灾害频发,导致每年水土流失情况十分严重,严重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近些年来在耕作的过程中所带来的化学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也是制约兵团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2.3农业成本过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物价普遍上涨,对于农资产品来说,也不例外。同时,外出打工人员数量的逐渐增加,使得兵团农业所需的劳动力价格逐步呈上升趋势,再加上农资产品价格的上调,进一步减少了农业生产所能够带来的利润。长期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会严重损害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动摇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必然会严重阻碍兵团现代农业的发展。
3促进兵团实现农业现展的对策
3.1加强资源整治,改善环境
我国兵团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水资源严重不足、耕地质量下降、土地污染等问题,要想实现农业现展,首先要着重加强资源整治,改善环境,促使兵团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资源整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控制用水用地,守住耕地红线。对于城镇发展用地实施严格的审批规划,实现农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用地的分开;二是积极改善土地质量,通过一系列科学管理办法来实现耕地利用面的扩大。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如,兵团联合农作物科研单位,根据我国西北部的环境特点,积极研制扛倒、防冻技术;三是必须要严格控制耕作过程农药的使用,以在发展农业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对当地脆弱自然生产环境的影响。
3.2有效应对成本过高,加强兵团自身建设
为有效应对兵团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成本过高的现状,兵团就必须在国家帮扶的基础上,积极实现自建,来提高自身发展能力,降低发展成本。尤其是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要想稳固农业收入,促进农业发展,有关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从而有效应对兵团农产品成本过高的情况。如,国家可以采取减免税收、政策扶持等措施来降低兵团农业生产成本。兵团农业自身则可以通过对机械化的高度引入,来实现一次投资、终身受益的发展目标,以此来有效应对逐渐上涨的人工成本费用,减少人工成本支出。
3.3加强科技创新,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对于农业发展来说,亦是如此。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的农业管理体系,用先进的科技来支撑农业发展,这在当今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农业发展趋势,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业的发展。为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下,兵团农业要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来形成合力,借助各国优势资源,在共同研发、成果共享的基础上,共同促进沿线国家农业的发展。
3.4不断提升兵团农业生产者综合素质
在以往受我国教育水平、传统就业观以及西部落后发展现状等情况的影响,导致我国兵团农业生产主要以军人、当地农民构成,即便是有外来务工人员也多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普通务工人员。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需要,我国兵团农业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生产人员参与其中,以满足兵团农业科技化、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家可以针对兵团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对高校涉及到的农业科技、植物种植等专业人才实施政策优惠,并借助媒体的力量在全社会当中对“投身西部建设”进行倡导,促进高质量人才向西部的流动。同时,兵团农业也需要在人力资源建设工作上提高投入力度,为高质量人才提供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并通过与当地民政、教育等部门的合作,为高质量人才解决户口、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保障性措施,为其在兵团农业的工作解决后顾之忧。此外,兵团农业还需要组织专家、学者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种植、生产、科技、管理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以促进现有生产者素质水平的提升。
虽然现阶段在兵团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但是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兵团现代农业发展看到了自己美好的未来。新时期,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们要积极同国际各国进行交流借鉴,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自己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促成制约因素的转化,真正实现我国兵团农业的现代化,同时,也要积极为其他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从而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作者:张斌 耿荣 单位:新疆军垦天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与地势平坦开阔、适宜大型机械耕作的平原地区相比,山区在发展大宗粮油作物上明显处于劣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在粮油供给充足、市场流通便捷的情况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农业发展领先地区,只要是山区,都纷纷压缩玉米、水稻、小麦、油菜等大宗粮油作物种植面积,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果树、茶叶、蔬菜、花卉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例如,日本是一个多山国家,人多地少,山地和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80%。过去日本以种植稻米为主,大米自给率曾高达95%。但随着世界粮食供应状况的根本好转,日本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将山区耕地调整改种更具竞争优势、效益更高的蔬菜、水果、花卉等。
韩国近年来也逐步扩大粮食进口,在山区致力发展水果、蔬菜、桑蚕、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韩国的高丽参举世闻名。
台湾地区以山地为主,其大宗粮油面积所占比重更小,但其热带水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我国部分山区,正是在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上先行一步,才使农业保持了领先地位,即使种植大宗粮油作物,也尽量发挥山区环境与小气候优势,改变过去只重视“量”的增加,转而追求“质”的提升,突出“优质高产、绿色安全”等卖点,尽量避免与平原地区的大宗粮油产品正面竞争,其目的就是提高山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山区农业发展,应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设法扬长避短,走与平原地区不同的差异竞争道路。
二、因人而异适度规模经营
山区耕地分布零散、极不规则,而且气候、土壤、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大型农业机械难以施展,因此搞整齐划一的大规模经营缺乏条件,但经营规模太小效益又太低,难以生存发展。因此,国内外比较成功的山区农业发展模式都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
例如,日本虽然工业经济(特别是电子技术)非常发达,但山区农业仍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每个农户的平均耕地面积在20亩左右。
韩国也是小规模家庭经营占主导地位,每个农户的平均耕地面积也在20亩左右。
台湾地区由于人多地少、耕地零散,也是走小型家庭农庄发展道路,每户农民的平均耕地面积仅在15亩左右。
有调查显示,国内山区经营效益比较好的种植户或家庭农场,种植面积一般在15~30亩,平时主要依靠自身劳动,只在农忙季节根据需要雇请少量劳力。如果经营规模过大,则需要大量请工,不仅管理难度较大,而且生产成本会迅速提高,效益反而有所下降。因此,山区农户要提高种植效益,经营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而是要根据自身实力与经营能力,以及种植的作物种类、机械化采用程度等合理确定。只有坚持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山区农业经营者素质、经营的专业化程度以及经营管理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山区农业的经济效益。
三、追求“精致”提升竞争能力
山区农业不能靠“规模”在竞争中取胜,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就另辟蹊径,选择在“精致”上做文章,从“以量求生存”转为“以质求发展”,即依托农业传统技术和科技进步,以生产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为目标,选定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采取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农业的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精致农业的基础是高投入和高科技,核心是标准化和高质量,特点是“精”和“特”,最终目标是高竞争力、高价格和高收益。精致农业在生产方式上要求精耕细作,以最少的投入和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在生产形态上要求高质量、高附加值、高商品率,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各环节的标准化。通过发展“精致农业”,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山区农业规模虽小,但效益却令人刮目相看。
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发展“精致农业”的构想,强调产品的品质与效益,与平原地区实现差异化竞争。目前“精致农业”使台湾地区的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日渐提升,产值、效益明显提高。台湾地区农民种植的番茄亩纯收入接近2万元(折合人民币,下同),种植的草莓亩收入可达到20万元,兰花种植更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注重健康、卓越、乐活的“精致农业”,已成为台湾地区农民致富的新亮点。
日本则通过开展“一村一品”运动,从品牌、绿色、文化等多个角度提升山区农产品的竞争力与附加值,使其“精致农业”走在世界前列。在日本,品种优良的草莓通过生态种植、精细管理,每千克销售价达到200元(折合人民币,下同);种植的苹果最高亩产达到8000千克,亩纯收入在2.5万元以上。
近年来,“精致农业”在我国不仅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也逐渐得到一些政府官员和经营者的认同。福建等沿海地区借助与台湾地区相距较近、来往便利、关系紧密等优势,在引进、探索、实施“精致农业”上先行一步,着力发展高品质的水果、蔬菜、茶叶、花卉等,已取得良好的效益。内陆贫困地区也有一些思想开放、理念先进的农业企业和返乡创业知识青年,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与环境优势,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在发展“精致农业”上积极探索,逐步闯出一条农村致富新路。
四、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山区分散的小农经营,显然难以与市场对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设法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山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是国内外山区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
例如,日本成立的“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是以民办官助形式发展起来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民合作组织,该组织为参会农民提供了包括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甚至生、老、病、死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农民大部分生产贷款、农资采购、产品销售等都通过农协完成,这为减少资本剥削,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益,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改善农民的经济社会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国的农协是由农民出资、代表农民利益的互助合作组织,为加入协会的农户提供生产、流通、加工、技术、信用和保险等系列化服务,在提升韩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贸易,保护韩国农民利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台湾地区的农民合作组织主要有农会、合作社和产销班三种形式。其中农会在县乡两级普遍建立,吸收农民广泛参加,具有社区性和综合性特点;合作社是各类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自愿合作建立的经济组织;产销班则是各类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自愿联合建立的以共同营销为目的的新型合作组织。借助这些不同形式的合作组织,台湾地区农业走出了一条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小生产、大市场、高效益之路。
虽然我国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也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近几年,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很快,但参加合作社的农民所占比例还很小,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际上还很低,同时合作社运作、管理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多数合作社作用未能得到很好发挥。进一步抓好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加强合作组织管理,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生产高度分散、远离消费市场的情况下,“合作”的山区显得更为迫切。
五、建立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
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同时,山区农业发展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资源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农民素质与农业专业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最新科技成果得到快速推广运用,农业效益得到显著提升。目前,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都非常完善,对促进山区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日本的农业服务体系,除由农协主导的营农指导体系外,还有由政府主导的农业普及指导体系,这种“官民结合”的二元协同农业服务体系,为日本农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以及农村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提供农业科技服务,有效地促进了日本农业与农村发展,为以“小农”为基础的日本农业融入大市场、步入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韩国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农民生产农产品,仅是农业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产中由农业振兴厅和农业技术院等部门为农民提供良种、技术、农资等服务,产前和产后则由农协、农机、农水产物流通公社、农业和贸易中心等部门与机构,为农民提供信息、资金、机械、收购、储藏、加工、标准化和销售服务,产前、产中、产后都有服务体系做支撑,这对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国际化的要求生产农产品,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均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台湾地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农委会、大专院校、中央研究院及财团法人、农业产业团体和农民组织等,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农业金融和农民福利等。台湾地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具有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结构合理;统筹结合、一体运作,平台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农民合作、功能多元,基层服务体系执行有力;多方共建、健全体系,公益服务体系蓬勃发展;法律保障、配套协作,生产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特点。台湾地区农业之所以迅速发展,除了政策、自然条件等因素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有众多学者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潘桔、郑红玲(2020)利用TOPSIS分析的方法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彭定赟,朱孟庭(2020)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加权因子分析法等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Muller(2000)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从产业方面进行,从产业的角度系统地概括了影响经济发展的动态机制,认为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产业间的相互竞争力来提高的。张柔柔等(2019)运用SWOT分析法对郑州航空港进行了分析。由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的时间不长,很多研究还不够完善,河南省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严重的经验不足,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2019年18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分析。
1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的选择,通过对国内众多学者的文献研究,从经济优化发展、创新能力发展、绿色环境发展、民生品质发展四个经济发展区进行了分析,本文运用了15个定量指标来构建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具体的数据是在《2019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获。
2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
利用SPSS软件对其降维处理后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利用KMO和巴特利特检验得知KMO值为0.614,大于0.5,巴特利特球形检验sig为0,表明因子间的相关性比较好,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2.1因子分析
通过所筛选的15个原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和这3个主成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所建立的成分矩阵可用于对这3个因子的解释。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原始成分矩阵进行旋转,得出方差最大旋转成分矩阵,如表2所示。根据成分正交旋转矩阵,可以将评价指标分成3个公因子并进行命名。
2.2计算各个因子变量之间的得分
成分的分析系数矩阵如表3所示,使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将各个公因子表达为各个变量的线性形式,由成分得分矩阵便可计算出主因子得分和总得分,如表4所示。
2.3分析结果
从综合排名看,郑州市、南阳市、洛阳市、周口市、信阳市在河南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中处于较高的地位;商丘市、新乡市、安阳市、平顶山市、许昌市、开封市、濮阳市在河南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适中;焦作市、三门峡市、漯河市、鹤壁市、济源市、驻马店市在河南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郑州市之所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主要源于它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教育经费、规模以上企业个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等比较多,资源也最为丰富,所以郑州市成为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快的城市是应当的。南阳市、洛阳市、周口市近年来发展很迅速,增加了很多旅游景点,提高了其经济发展质量排名。而三门峡市、焦作市、济源市等占地面积较小,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等原因都造成了其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3提高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3.1政府政策的支持
政府应积极推动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平衡各个区域间的经济协同发展。比如,对于发展较弱的企业或地区设立专项扶持机制,避免各行业间的差距过大,帮助一些优质企业兴起;对于发展较为突出的企业和地区,提倡互帮互助的精神,使各行各业之间实现共同发展。
3.2重视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对于创新创业高度重视,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创新,对于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个人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想要创业参与到发展创新中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一定的免利息或者低利息的贷款支持,以鼓励优秀的物流人才参与其中。
3.3积极宣传绿色观念
现如今,河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人对绿色环境的观念还一无所知,想要发展绿色环境,人们的大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宣传绿色环境的观念,小到个人大到企业让他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改变人们对绿色环境的认知,认识到环境污染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和绿色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3.4积极推进我省各个产业的协同发展
我国面临着制造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大的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这些产业。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各产业之间出现了很不平衡的局面。农业发展迅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却远不及大多数省份,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使我省各产业间协同发展,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