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地理常见问题

初中地理常见问题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2 09:27: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地理常见问题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地理常见问题

篇1

2.具体的地理位置记不牢。譬如,美国太平洋沿岸的两个工业城市旧金山和洛杉矶,哪一个相对靠北?落基山、安第斯山,哪一个在北美洲?哪一个在南美洲?

3、气候的特征不能从成因中得出。譬如,地中海气候的特点不能从冬季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干旱少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不能抓住关键点“深居内陆,距海较远。”而得出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4.给出地理现象不能解释其成因。汶川大地震中造成了许多堰塞湖,试分析堰塞湖的成因。为什么学校所在地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针对上述问题,我在教学中逐步探索、深深总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和学法,现列出几点:

一、学生动手制作教具、图表。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既是一个手脑并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过程,也是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如,“地球的自转”教学中所需的地球仪就可用球或者塑料大皮球制作。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因而地理图表的制作能力也是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制作学校的平面图,制作许昌的气温和降水量柱状图等。

二、课堂演示。如,在讲“地球自转和公转”时,我让学生分成小组,我逐个小组演示下面的动作:在地球仪上确定一点,涂上红色,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在北极上空看红点是怎样运动的,是顺时针方或是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是否与北极一样?再如,地球的公转,我是这样演示的:拿一个手电筒当作太阳,手提地球仪,让它自西向东围绕电灯转动,来说明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并让学生观察公转的两个基本特征。

三、自编或者摘录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讲“日本”时,我摘录的:日本四大岛,本洲最重要;海岸线曲折,人稠地狭小;地震活动频,海洋季风显;森林水力富,矿产资源少;经济发展快,科技水平高;经济四要区,原料进口靠;对外贸易港,神横本州岛。东京为枢纽,铁路速度高;寒暖流交汇,捕鱼北海道;地小靠机械,农业单产高;文化东西兼,樱花国代表。再如,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可这样记忆:非洲热带大陆,赤道横贯中部。气候略成带状,南北对称分布。中部热带雨林,终年高温雨足。三边热带草原,干湿南北季反。热带沙漠规律,南北回归不误。地中海式南端,冬雨夏干特殊。

四、利用古代诗词记忆地理规律。例如,“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说明云贵高原崎岖的地形,多阴雨的天气。“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洼”说明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说明夏季风很难到达我国西北地区,能正确记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明暖锋天气。“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山地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体现了气候的垂直地带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这是不复合地理规律的。

五、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例如,在野外迷失方向时,可以根据太阳和手表上的时间辨别方位。如果是夏季,上午太阳在东北,下午太阳西北。如果是冬季,上午太阳在东南,下午太阳在西南。还可以根据树木的形状,茂密的一侧向阳,也就是南方。还可以根据树墩的年轮辨别,南面的年轮稀疏,北面的年轮稠密。这是因为,北半球的南面,人们谓之阳面,终年接受的太阳光多,植物的光合作用强,树木生长就快一些;北面,谓之阴面,终年接受的太阳光少,植物的光合作用少,树木生长就慢一些,这就反映在树墩上年轮的南稀北密上。

六、从媒体中学习地理知识。比如,中央电视台4套有一个《走遍中国》栏目,对地理爱好者很有帮助,我经常组织学生观看。我们还可以从电视、网络中了解不同地方的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傣族的“吊脚楼”与西双版纳湿热的气候密不可分的。吊脚楼下空旷、通风,不但白天气温不会升得很高,而且夜晚降温也快。吊脚楼上相对干燥,也可大大减少风湿病的发生。陕北的“窑洞”是利用黄土直立的性质和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发展、延续下来的。内蒙古高原的“蒙古包”是游牧生活的产物,最大的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9-0-01

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小于1500g,由于患儿一般为早产儿或小于胎龄儿,因其生理解剖特点,疾病发生率高,为提高其存活率及生存质量,现将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 极低出生体重儿易患的主要疾病

(1)低体温;(2)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3)颅内出血;(4)呼吸暂停、肺透明膜病、吸入性肺炎;(5)营养不良、坏死性小肠炎;(6)高胆红素血症;(7)严重感染;(8)水电解质紊乱等。

2 护理

2.1 保暖

由于患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加之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大,散热多,所以患儿体温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多为低体温。且皮下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棕色脂肪少,易患硬肿症。为防止低体温引发的并发症,应将患儿置于暖箱中。暖箱温度可根据患儿胎龄及出生体重设定,以后根据患儿体温随时调整,保持室温在24-26℃,相对湿度55%-65%。治疗、护理操作均在暖箱内进行,避免受凉。密切检测体温变化。

2.2 预防感染及高胆红素血症

2.2.1 此患儿的抵抗力比正常新生儿低,因此,应制定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控制参观人员,确保室内空气新鲜及物品清洁,预防交叉感染,还应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合理应用抗生素。

2.2.2 胆红素的神经毒性不仅依赖于血中胆红素的浓度及持续时间,而且还决定于血脑屏障的健康状态,该患儿的血脑屏障不健全,如合并感染易促使血脑屏障开放,加大中毒机会,当血胆红素大于12mg,就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因此应尽早蓝光照射及应用白蛋白等。

2.3 合理给氧

该患儿易发生缺氧及呼吸暂停,当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等缺氧症状时,应及时吸氧,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应给予机械通气,改善缺氧,呼吸改善后及时停氧。喂奶时暂时出现青紫,可在喂奶前后给予间断吸氧。氧浓度30%-40%,切记吸氧浓度过高,吸氧时间过长;当给予浓度>50%,持续时间过长可引起晶体后纤维增生症,慢性肺部疾病等。因此应监测血氧浓度,根据病情变化,调节血氧浓度。当患儿出现呼吸暂停时,应给予弹足底,托背等刺激,并适时应用呼吸兴奋剂。

2.4 预防颅内出血

该患儿25%-50%表现为无症状颅内出血,不可忽视。脑室内出血可高达80%,早期应用鲁米那钠可明显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因此生后应用鲁米那钠及止血剂3-5天,并注意监测头围的变化及神经系统的症状。

2.5 喂养及营养

2.2.1 喂养

因该患儿能量储备少,出生后受冷空气刺激,呼吸及肌肉活动能量增加,糖原在生后很快被消耗而发生低血糖,如低血糖持续时间长可影响以后的体格及智力发育。因此要加强血糖监测,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据Troche等报道,早期接受肠道喂养的患儿较少发生低血糖、脱水、高胆红素血症、氮质血症及发热。所以当患儿呼吸、循环及全身状况较稳定时,在24小时内开始喂奶。以母乳为首选,无母乳者,可选用早产儿配方奶粉。又少到多,有少量到多次,喂奶速度不易过快。每次喂奶时间不超过15分钟。喂奶时头稍抬高,喂奶后拍背,取右侧卧位防呕吐呛入如气管。每日测体重,以调整奶量。

2.5.2 静脉内营养

消化道畸形及严重感染者,多伴有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应给予静脉应用抗生素及营养液。用药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用输液泵严格控制液体速度,使其在24h内均匀输入,以免引起低血糖,并应监测血常规及生化,了解电解质平衡状态。及时对症处理。

2.6 密切观察病情

由于该患儿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完善,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及娴熟的业务技能,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动态变化,如发现下列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查找原因及时处理。体温不升、呼吸不规则或、面部或全身青紫,苍白,皮肤有花纹等、烦躁不安或反应低下、惊厥,抽风、腹胀,呕吐,腹泻、黄疸出现过早,过重或持续时间长,反复出现等、24小时无大小便或出生后三天仍有黑便、有出血症状。

3 体会

(1)精心喂养至关重要

早产儿生长发育较快,其吸吮及吞咽能力均弱,并易致呛,幽门括约肌较发达,不同体重是产儿的胃容量有明显差别,胃容量小时间延迟,淀粉酶及胆酸分泌少以及消化道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低下等特点,使其容易发生溢乳、吐泻及腹胀,从而导致窒息,甚至死亡。部分早产儿可无呕吐而出现呼吸暂停、心动加速反复吸入、发育迟缓等,甚至猝死,反复吸入导致吸入性肺炎。同时由于摄入量的不足,可导致低血糖性脑病,长时间摄入量不足可导致营养不良,因此细心正确的喂养至关重要。

(2)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保持正确可避免误吸。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吸氧处理,力求以最低的吸入氧浓度维持患儿的正常生理,本组需吸氧者64例,经随访无1例出现氧中毒。注意皮肤黏膜及脐带护理及注意体重增长情况可避免感染发生。

(3)有效的呼吸管理是提高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保证呼吸道通畅,避免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感染的发生。

篇3

引言

当前时期下,我国建筑业飞速发展,建筑业的规模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大。市政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它要求对综合性的因素。在实际的建筑过程中,施工对岩层、土体的影响以及破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市政工程地质方面的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也陆续投入建设,大型工程、特殊工程数量显著增加,工程结构造型、结构体系日益复杂,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也将大量投入使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任务更是十分艰巨。因此,在实际的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之中,应该对地质问题给予高度地重视。本文主要对其进行着重地阐述与研究,首先提出了市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常见的地质问题,然后阐述了具体的处理对策与方法,旨在为市政建设过程中科学、正确处理地质问题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与借鉴。

1 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常见地质问题

笔者根据实际的工作经验以及查阅相关的参考文献,现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地质问题。

1.1 地面出现裂缝

在市政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裂缝现象,对于裂缝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裂缝主要是地表岩土体在人力以及自然等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及作用下而产生的开裂且在地面上形成一定长度与宽度的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具体而言,引起市政工程地面出现裂缝的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即地壳活动、认为因素以及水力作用等。市政建设工程产生裂缝的成因也有很多,主要包括:(1)爆破所引起的裂缝;(2)地面沉陷而引起的裂缝;(3)松散土地而引起的裂缝;(4)抽汲地下水而引起的裂缝;(5)胀缩而引起的裂缝;(6)抛震而引起的裂缝。在市政建设过程中,裂缝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地质问题,应该在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之中对其加以高度地重视与关注。

1.2 地面会发生沉陷的现象

市政建设工程除了会发生地面裂缝的地质问题以外,还会出现地面沉陷的地质问题,具体而言地面发生沉陷的主要的自然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现代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德洲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2)三角洲平原,如珠江三角洲平原,杭州萧山、嘉兴、江苏无锡、苏州的地面沉陷均发生在这种地质环境中;(3)断陷盆地,它分为近海(又称滨海)平原(如宁波)和湖冲平原(如西安市、大同市等)。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自然因素导致市政建设工程地面发生沉陷现象之外,还存在着人为方面的因素导致地面发生沉陷的现象,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抽汲地下水而引起的;(2)开采天然气、石油等引起的;(3)开采矿产资源而引起的沉陷等。

2 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地质问题处理方法及对策

基于如上关于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地质方面的问题的阐述可以得知,应该注重对这些地质问题加以科学、合理地处理,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使得市政建设的质量得以提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处理方法及对策。

2.1 在市政建设工程施工开始阶段,应对区域的地质调查做到精细、全面,对于地质构造的分布、地面沉陷、各种断裂或裂缝等的连通性则要做到精细、全面的调查。

2.2 对不满足承载力要求的松散土层,如砂和砂砾石地层等,可以挖除,也可采用固结灌浆、预制桩或灌注桩、地下连续墙或沉井等加固;对不满足抗渗要求的,可灌水泥浆或水泥粘土浆,或地下连续墙防渗;对于影响边坡稳定的,可喷混凝土护面和打士钉支护对不满足承载力的软弱土层,如淤泥及淤泥质土,浅层的挖除,深层的可以采用振冲等方法用砂、砂砾、碎石或块石等置换。

2.3 风化一般在地基表层,可以挖除。破碎岩层有的较浅,可以挖除;有的埋藏较深,可以用水泥浆灌浆加固或防渗;风化、破碎处于边坡影响稳定的,可根据情况采用喷混凝土或挂网喷混凝土护面,必要时配合灌浆和锚杆加固。

2.4 对于影响地基承载力以及抗渗漏要求的,一般可以采用水泥浆加固以及防渗等方面的处理。对于影响边坡稳定的,一般采用的是锚杆加固的方法对其进行加固处理。进行加固处理之后的地基,是非常牢固的,渗漏现象以及裂缝、沉陷等方面的通病也会消除。

2.5 可挖除洞内软弱充填物后回填石料或混凝士。不方便挖填的,可采用长梁式、桁架式基础或大平板等方案跨越洞顶,也可对岩溶进行裂隙钻孔灌浆,对土洞进行顶板打孔灌砂、砂砾,或作桩基处理。

2.6 采取添加剂的方法。对于因气候干、湿变化,而产生胀缩变形的膨胀土或淤泥质软土时,应掺入添加剂,改善地基的压缩性能和强度特性,达到提高填土稳定及固结的效果。添加材料通常使用的是生石灰、熟石灰和水泥等。石灰类添加材料通过现场拌和或厂拌,除使土壤保持一定的含水量、产生团粒效果外,对被固结的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化学性固结,使淤泥软土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促进土体稳定。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化,市政建设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市政建设工程质量的好坏,将会直接关系到城市化建设的高低。然而,市政工程建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应该对影响其工程质量的因素加以综合地考虑,对于市政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裂缝以及地面沉陷等方面的地质问题,应该注重对其加以重视,并采取相关的对策或是措施来加以解决,这样才能够提高市政建设工程的整体质量,为城市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练武.耀州区地质灾害分区特征及防治对策[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26(3).

[2] 王哲,易发成.我国地质灾害区划及其研究现状[J].中国矿业,2006,15(10).

[3] 黄润秋,等.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R].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20(I).

篇4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 土体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由于湿陷性黄土遇水即发生附加沉降,而导致对建筑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使建筑物大幅度沉降、折裂、倾斜, 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说明对黄土地基湿陷性机理形成的问题及地基处理就显得极为的重要。

1. 黄土的湿陷机理

在其自重作用下也会发生剧烈而大量的变形, 强度也随着湿陷性黄土在天然含水量时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 但遇水浸湿后, 有的即使迅速降低; 而有的却并不发生湿陷。黄土的湿陷性还与孔隙比、含水量以及所受压力的大小有关。天然孔隙比愈大, 或天然含水量愈小则湿陷性愈强。在天然孔隙比和含水量不变的情况下, 随着压力的增大, 黄土的湿陷量增加, 但当压力超过某一数值后, 再增加压力, 湿陷量反而减少。湿陷性黄土除了具备黄土的一般特征外, 粒度成分以粉土颗粒为主, 约占50% 以上,具有肉眼可见的孔隙, 它呈松散、多孔结构状态, 孔隙比很大, 天然剖面上具有垂直节理, 含可溶盐(碳酸盐、硫酸盐类等)较多。由于黄土在其形成过程中的大孔结构和多孔性, 使其处于欠压密状态, 黄土被水浸湿后水分子楔入颗粒之间, 破坏联结薄膜, 并逐渐溶解盐类, 同时水膜变厚, 土的抗剪强度显著降低, 在土的自重应力或土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的作用下, 土的结构逐渐破坏, 颗粒向大孔中滑动, 骨架被压密挤紧从而发生湿陷。可见, 土的大孔性和多孔性是湿陷的内在

条件, 水和压力则是湿陷的外界条件。湿陷性黄土其湿陷机理可分为高可溶盐的湿陷性黄土和高空隙率的湿陷性黄土, 由于这两类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机理不同, 因此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有可靠的鉴定和正确的认识, 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防止或消除它的湿陷性。关于黄土湿陷性的鉴别, 地基湿陷程度的判别,可以室内压缩实验为主, 并以此提出工程上评价湿陷

性的定量指标。

2.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3. 1垫层法

3. 1. 1该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 局部或整片处理, 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为1~3m。施工时应先将基底下拟处理的湿陷性黄土挖出, 并利用基坑内的黄土或就地挖出的其他黏性土作填料, 灰土应过筛和拌合均匀, 然后根据所选用的夯实设备, 在最优或接近最优含水量下分层回填、夯实至设计表高。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的湿陷性, 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压力产生的湿陷, 可以使地基的自重湿陷表现不出来。这种方法施工简易, 效果显著, 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浅层处理或部分湿陷性处理方法。

3. 1. 2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地基土的含水量, 对于含水量较大, 或曾局部基坑进水者, 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凉晒等) , 严格控制灰土( 或素土) 的最佳含水量, 对接近最佳含水量时, 宁小勿大, 偏大时土体强度则显著下降, 变形明显增大。②垫层处理的宽度要达到规范要求, 使碾压设备能充分碾压到位, 不使形成的垫层压实度产生差异。③ 严把质量关, 施工中碾压分层的厚度不宜大于30cm, 并逐层检测压实度, 小于或等于3m 的土( 或灰土) 垫层, 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 95, 大于3m 的土( 或灰土) 垫层, 其超过3m 部分的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 97。

3. 2强夯法

3. 2. 1该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 饱和度小于等于60% 的湿陷性黄土, 局部或整片处理, 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为3~12m。强夯法亦称动力固结法, 通过重锤的自由落下, 对土体进行强力夯实, 以提高其强度, 降低其压缩性, 该法设备简单, 原理直观, 适用广泛, 特别是对非饱和土加固效果显著。这种方法加固地基速度快, 效果好, 投资省, 是当前最经济简便的地基加固方法之一。

3. 2. 2施工中注意的问题

①首先在设计阶段, 应考虑湿陷性黄土处于哪一种类别、等级, 以及场地等因素, 因为强夯的夯击能量, 夯点布置, 夯击深度, 夯击次数和遍数等因场地而异, 土的含水量、孔隙比及夯击的单位面积夯击能对湿陷性黄土的强夯有效加固深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经过试夯后确定出设计参数, 确定施工设计方案, 因此不经试夯确定施工参数往往会给工程造成后患。② 由于强夯影响深度内土的含水量差异, 会导致局部处理效果不佳, 对于此种情况必须采取土的增湿或减湿措施, 以免出现橡皮土情况。如有此种情况, 应立即停止夯击, 当凉晒一定时间后, 在夯击坑内加入碎石类的粗骨料, 继续夯击。③ 施工中在控制关键工序上严把质量关, 因为一份设计提供后, 锤重、落距、夯点布置等是没有随意性的, 而唯一可能被人为改变的是夯击次数, 因在试夯时根据最后夯击的沉降量来确定夯击次数的, 当别的参数已确定后, 它就成为影响处理的唯一因素, 所以施工中应以它为质量控制的关键工序管理点。④检查强夯施工记录, 基坑内每个夯点的累计夯沉量, 不得小于试夯时各夯点平均夯沉量的95%; 隔7~10 天, 在每500~1000 面积内的各夯点之间任选一处, 自夯击终止时的夯面起至其下5~12m 深度内, 每隔1m 取1~2个土样进行室内试验, 测定土的干密度、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 强夯土的承载力, 宜在地基强夯结束30天左右, 采用静载荷试验测定。

3. 3挤密法

3. 3. 1该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且饱和度小于等于65%的湿陷性黄土, 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为5~15m。挤密法是指用沉管、冲击、夯扩、爆破等方法成孔, 然后用填料, 如素土、灰土必要时用水泥分层回填夯实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这种方法施工简便, 是一种效果好较经济的方法。

3. 3. 2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日益增多,全国各城市都在大搞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的投人逐渐加大。城市高层建筑的增多也对房屋建筑地基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地基不均匀、压缩性过大和软土地基的处理中都要采取合适的加固措施来增强土体的稳定性,保证建筑主体的施工。

1.常见的地基处理技术

1.1强夯法

该种地基处理技术是通过对地基表面施加一定的振冲力来夯实地表土层的办法,对于黏性土、砂性土和杂填土的施工效果较好,施工中可以采取分遍间歇夯击和连续夯击的办法。它具体是指利用重锤从高空落下的夯击力来夯实土体,加强土体的密实度,在提高地基强度的基础上降低土体的压缩性。强夯法具有施工简便和施工工期短的优点,同等成本下强夯法的加固效果较好,但同样该技术也存在震动大和噪声大的缺点,不适宜在房屋建筑比较密集的地区施工。

1.2排水固结法

该种地基处理技术主要适用于软粘土地基的处理,它可以将土体中的水有效的排除,土体在固结的基础上提高整体的承载力,减少建筑主体施工中沉降的发生。排水固结法按照加压系统以及排水系统的不同,可以分为电渗法、堆载顶压法、地下水位降低法以及真空预压法,其中电渗法是通过直流电场的作用来使地下的水位降低,提高土体的强度,地下降水法则是通过地下水位的降低来增加地基土的自重。排水固结法中的其他办法也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施工技术要点,施工单位要掌握各种技术的具体施工范围,合理使用地基处理技术。

1.3挤密法

该种地基处理技术可以分为振冲密实法、夯击碎石桩以及沉管砂石法,其中振冲密实法是主要的挤密施工办法,它利用专门机械产生的侧向挤压和水平振动作用来破坏土体的结构,增大孔隙水的压力,达到夯实地基的目的。此外,房屋建筑施工地基处理技术还存在灌浆法、拌和法、加筋法以及置换法,这需要施工单位和技术人员熟练掌握地基处理技术的适用范围和施工要点,采取合适的处理技术。

2.不良地基以及地基处理中的常见问题

2.1常见的不良地基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土体的软弱程度以及含水量不同,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基有软粘土、杂填土、充填土、膨胀土以及湿陷性黄土。其中软粘土土体强度的增长比较缓慢,地基的整体承载力比较低,具有流变性大、渗透性小和触变性大的特点,常用的软粘土地基处理技术有搅拌法、置换法和预压法。杂填土主要是指人们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土,杂填土具有成分复杂、厚薄不均、性质各异和规律性差的特点,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不均匀的沉降,需要采取合理的技术来进行处理。充填土多集中于河漫滩和沿海滩涂,含水量较之一般的土体较大,土体一般呈流动状态,压缩性较高,必须要采取合理的地基处理技术来加强冲填土的强度。此外,膨胀土具有较好的吸水性,土体容易发生胀缩,湿陷性黄土在自重和附加应力的作用下容易产生变形,需要降低或者是消除地基的湿陷。

2.2地基处理中常见的问题

由于地基的土体不同,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首先,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地基土体在自身以及外部的荷载下,土体的应力会发生变化,进而产生地基的变形和不均匀的沉降。在地基沉降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建筑的整体结构就会遭到破坏,建筑的整体功能性受到影响,严重的还会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其次,稳定性以及强度问题。由于城市中的高层建筑逐渐增多,很多地基的抗剪强度不能应付建筑的整体荷载,在这种情况下地基就会发生整体的或者是局部的剪切破坏。再次,水量流失问题。建筑地基水力和渗漏量都有一定的允许值,在渗漏量超过允许的范围之后,土体就会发生管涌或水量流失,严重的会导致建筑的整体破坏。此外,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灾害还会使土壤地基发生震陷、失稳或液化,影响建筑的整体安全使用。

3.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地基处理技术的要点

3.1地基处理技术的选用

如上所述,我国具备多种地基处理技术,各种技术的适用范围也是不同的,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要结合地基的具体情况和建筑的具体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技术。技术人员要结合设计人员来对施工的流程和施工的技术控制要点进行分析,在那个和考虑工期要求、建筑指标要求、机械设备来源以及工程费用,采取合适的地基处理技术。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处理技术不仅要满足施工的要求,还要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的成本花费,对各种地基处理技术进行分析比较,增强地基处理技术选用的合理性。在选用地基处理技术时,还要注意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减少施工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2地基处理技术的设计

在选用合理的地基处理技术之后,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则要根据地基的条件和地基的处理要求来设计地基处理的程序。设计人员需要对材料设备进行严格的筛选,对地基的处理方案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在各种方案的综合比较分析中确定最后的施工方案。此外,技术人员在施工方案确定之后还要进行小型的试验和补充的调查,确定地基处理的施工顺序。

3.3加强地基处理前的准备工作

由于地基和土体的条件不同,确定具体的地基处理方案之后,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对地基和土体进行工程勘察,为主体的施工提供详细的地基材料。技术人员还要根据地基条件和地基要求来确定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使用,在综合分析勘探资料的基础上确定是否需要采取地基处理。此外,在确定具体的地基处理技术和地基处理程序的基础上则要准备施工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对于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查,调试各种设备,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3.4处理之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地基处理的质量关系到建筑主体的施工质量,在施工的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加强施工人员对地基处理技术的了解,帮助施工人员掌握地基处理技术的技术标准、施工流程和质量要求,施工的过程中要做好监测工作,加强施工效果的检验。对于质量要求较高的房屋建筑,还需要做好事先的试验和检验工作,在施工完成之后进行设计计算,减少施工问题的存在,收集详细的信息资料,为下一步的施工提供更多的材料,最大程度的提高房屋建筑地基处理的质量。

4.结语

目前我国具有多种地基处理技术,技术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性质各有不同,施工单位要根据建筑的施工要求以及地基处理技术的适用范围来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技术,在加固地基的基础上取得最佳的地基处理效果。施工的过程中还要加强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进一步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刚地基处理方法浅析[J],科学之友.2011(12)

篇6

[2] 戴鸿斌.心智图学习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3]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以生为本的理念是新课改后提出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也就是将教学的着眼点从过去的教师转变为学生,改变过去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而学生只是受教育对象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将学生作为教学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引导者和辅助者。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常见问题

在高考的指挥棒仍然悬在每个中国学生头上时,尽管教育改革已经呼吁了多年,但应试教育模式暂时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从初中阶段开始,学生便已经有了学习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最佳成绩的概念,而初中教学则围绕着加强单词记忆、句式分析、阅读理解等展开。通常情况下,英语学习不再是掌握一门工具,而成为了对特定知识的强化背诵和记忆。教师将单词、句式、段落等详细讲解、剖析,学生则囫囵吞枣式地记和背,然后在考试中填写标准答案。这种教学传统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就是“填鸭”,也就是“灌输式”教学的别称,学生从教学主体的位置转向了受教育对象,学习也从对一项语言工具的探索变成了对专业知识的全盘接收。这种状态下的初中英语教学中丧失了原本应有的对未知语言的好奇,而非母语语言本质上应有的差异性、趣味性也被消减殆尽,学生学得辛苦,课堂教学效率也常常事倍而功半。

二、以生为本理念下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举措

(一)淡化教学目标的功利暗示

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是介于小学和高中之间的过度阶段,此期间的英语教学既要在小学英语相对简单的单词、句式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基本完整的英语知识平台,又没有高中英语的成熟和深刻。因此,初中英语是夯实学生基本功的教育教学,最终目的在于建立起比较稳固的英语基础以便进入高中后得以较快提高,最终为高考服务。但是,英语相比汉语而言差异性极大,尤其是进入句式、段落学习后,无论是句子成份的位置还是常用语的表达模式都与汉语有天壤之别,多数学生面对英语会产生天然的畏惧心理。倘若此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给予了学生初中英语是为最终的高考打基础、作准备的重要阶段,则学生在承受学习外语具有的根本性困难的压力同时,还需要同时面对高考这一“终极考验”日渐逼近的事实,双重压力之下的初中英语学习对半幼稚半成熟阶段的学生来说过于沉重。

以生为本理念下,教师应当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初中英语学习的现实困难,尽可能淡化教学中的功利暗示。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初中英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夯实高考英语基础的重责大任,但更主要的是,英语作为一种与人交流的工具本身并非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让人具有更加广阔的眼界和更多技能,从而在未来有机会接触到外部世界时能够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顺畅交流,多一扇看懂世界的“窗户”。

一旦能够帮助学生从应试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英语学习将比较顺利地从完成任务式的强迫学习转化为更富于趣味性的探索式学习。同时,心理上的负担减轻后,学习会成为一项相对单纯的行为,学生只需要尽其所能地理解和记忆,而不用再时刻怀着“如果记不住的话会如何?”的负面情绪,这种更加轻松的心境会更加有益于学习效果。

(二)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网络和电脑在当下多数学校教育中已经有所推广和普及,尤其是城市中小学校中,即使达不到人手一台电脑的程度,至少能够在很大限度上满足开展多媒体教学的需求。对比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能够带给初中学生更大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理,初中英语教学不妨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时代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英语教学中更多地选择国外优秀的英语卡通节目、适宜儿童观看的影视剧视频等内容。活动的画面和配有背景音乐的英语对话等内容将极大地吸引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

除了在课堂上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和移动通信终端开展“微课”教学的尝试。也就是录制一段五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一次讲解一个知识点。再将这些“微课”放置在校园网或者是特定的网站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课余时间随时登陆,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或补充,又可以作为课前预习。“微课”所具有的即时性与自主选择性能够将表面上枯燥的英语学习转化为前沿、时尚的学习手段,正在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会对这种更少拘束的学习方式更感兴趣,自主式学习的时间相应增加,也就能够从另一个侧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结束语:

以生为本理念是新时期实现素质教育的革新式教学观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改变过去“灌输式”教学的前提正是以生为本,从激发学生主动性方面提升英语教学效率。这一理念的正确性恰恰在于纠正了长期以来将英语作为一门专业知识开展教学的观点,而是使其回归到了语言的工具性的正确轨道上。

篇8

录制前都要做好准备工作:选定好内容,并根据思路设计好PPT,制作各页面,设计好动画。这是制作微课最关键的环节。PPT画面的色彩搭配要合理,版面过渡自然流畅、美观漂亮。另外,就是要求录制现场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整洁。

录制完毕,还要注意美化处理,美化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制作简要的片头、片尾,这样的片头、片尾不宜太长,几秒即可。

2.补充语音旁白,完美地诠释微课要展示的主题。

篇9

[2]蔡锷,宋扬,李莲.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16,19(02):73-74.

[3]章巧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1-3.

[4]降雪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54-56.

[5]巩庆美,郑璐,贾敏.探究创业学院的成立条件[J].商界论坛,2013,(1):35-38.

篇10

>> 思维可视化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 数学解题“确定必可求”思想与思维可视化的整合应用 浅谈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可视化研究之目的与技术支撑 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研究 思维可视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机械设计教学中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探讨 思维可视化技术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浅谈 历史教学的可视化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思维可视化+移动学习助力高校课堂教学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思维可视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整合 可视化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思维可视化在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房产测绘信息可视化技术新思维 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可视化下的税务数据整合 试析整合文字云图的高中英语可视化教学设计 整合文字云图的高中英语可视化教学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可视化_百度百科[EB/OL].http:///view/69230.htm.

[3]熊频,胡小勇.可视化思维支架:概念图研究的新视角[J].信息技术教育,2005,(10):54-56.

篇11

“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对于高中物理学科,有效的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与自身的学习及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于知识、能力等,达到课程“三维目标”的水平,提升科学素养。初入高中,部分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少部分逐渐“放弃”对物理的学习。

一、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在内容的深度、广度上有较大的差异,而且随着学生的身心的发展,生理、心理方面有所变化、发展。特别是认知水平、方式、能力在发展完善中,其中思维方式由初中以感性具体为主,逐渐发展为高中以感性具体为基础的理性抽象方式。由于这些差异,导致了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的不适应,甚至产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初、高中物理的研究对象是有差异的,初中物理大多研究实在的物体,讲授的知识多建立在具体的、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以形象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简单的实验为依据,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掌握物理知识。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抽象思维获得、掌握物理知识,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研究对象多是一些物理模型,如质点、轻绳、轻质弹簧等。对物理模型的理解,部分学生感到不适应。另外,“标量”与“矢量”是初、高中物理的一个较大的差异,对原有的数学四则运算法则产生了挑战,导致学生的认知冲突,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阻力,或前概念的前摄不良影响、思维定势的弊端。

二、衔接问题的一些解决策略

学生由初中升到高中,学习上会提出新的要求,并满怀信心、满腔热情要学好物理。一段时间后,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较大困难,觉得高中物理难学,渐渐对学习物理丧失了兴趣和信心。对此,教师应该注意研究初、高中学生的差异,寻找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点,熟悉、研究初中物理教材,把握初、高中物理知识梯度是搞好衔接教学的关键的一个环节。另外,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由于初、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安排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途径不同,技能培养的方式各异,在高一物理启蒙学习中,遇到困难、感到不习惯、甚至导致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而产生“怯”或“怕”物理学习的情况。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可视为“前概念”,构建了一定的知识框架及认知体系,要有效防止前摄影响,解决好认知冲突等问题。例如,初中的“速度(velocity),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高中的“速度”,“物理中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比较发现,区别是比较大的,主要是“路程”与“位移”的不同,初中还没有引入“矢量”,研究运动多以直线运动为前提,此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初中没有特别强调运动的速度方向的重要性。高中,先引入“矢量”,培养学生的“矢量”的方向观念。对于“速度”的学习,初、高中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突破的是速度方向性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阶段同一概念的“冲突”,发挥前概念的优势,解决其不足。在初中,获取概念、规律多是通过感性直观的现象总结、归纳得到,逻辑性、抽象性的要求不高,到了高一年级,仍需感性、直观地掌握,还要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助数学工具,更好地学习。例如“微元”思想的渗透,便于掌握运动学问题的分析;坐标图像的涵义的掌握,便于理解和应用相关物理规律。

初、高中的衔接既需要研究高中教材,又要熟悉初中教材,了解学生初中物理认识结构、思维方式等,以便顺利进行高中物理启蒙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和物理思维模式等,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达到能力的培养。

三、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现问题

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时,常常感到“课能听懂、知识都熟悉、练习能看懂、一作就出问题”或“一听就懂、一作就错”的怪现象,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学生对书本基本概念、基础规律的理解不透彻,及难以熟练地分析清楚问题的具体物理过程,导致了学生物理掌握不佳。另外,教材中虽说有许多探究性实验,但是,部分教师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影响,未能真正进行探究式的教学过程,这也致使学生对于一些技能的掌握匮乏、不了解具体的物理探究过程,而仅仅限于题目中的纯粹的思维,欠缺了从自己亲自动手过程中的学习。

另外,“应试教育”在部分教师的思想中,还未完全剔除,使得对于高中物理的选修系列很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模块课程未能全部实施、甚至不开设。这将使得学生的物理体系不全,例如,现在的物理选修2系列基本形同虚设,使未来培养工科技术型的人才不足;选修1-2的光学模块成了文科学生的“盲点”,他们的光学知识仅仅限于初中所学。这导致学生物理学知识结构的缺损,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致使学生对于一些日常物理现象不能较好地理解。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仍以教师为中心,未能转变师生观念,认为自己只要讲解清楚,学生就能学会,没有考虑或较少考虑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间的差异性,也可能导致教师认为自己对一些概念和规律讲清楚了,但实际上学生中尚有部分理解模糊。

四、面对这些常见问题的对策

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要对探究式教学的原则、条件及探究式教学情境中的学生行为等预想可能出现的一些突发状况,做好一定的准备。不仅在教授新课时合理选择探究的方式,而且在阶段、学期、高中总复习时都应渗透探究的思想,即探究式的复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能力等。

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在复习时,要系统梳理教材中的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在分析物理问题时,可以通过精选典型例题、习题,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抽象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学生通过及时训练,教师及时地反馈、指导,使学生灵活、综合地解决物理问题,从而扎实知识、增进记忆。

五、高中物理班级及课堂气氛的问题

部分学校的课堂氛围,出现了学习压力过重、竞争过于激烈的现象,导致了部分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和谐,互帮互助的传统道德行为遗失,取而代之的是内部激烈的恶性竞争;导致了部分师生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甚至学生抵触教师的现象等。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根据一些研究结果可以归纳为,生生间的情感纽带培养的不足。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部分学生从小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不考虑或欠考虑自己的言行举止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再者,现在的部分学生过于强势的行事方式,致使学生不信任教师,甚至故意刁难教师,这样就影响了师生间的关系。

六、培养良好班级气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