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09:27: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疗服务行业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通过供求及价格机制对稀缺资源进行配置以达到其均衡。因此市场通常是一种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但是市场并不能够有效的处理好所有物品的分配以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市场经济运行中会出现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管理,但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中会出现政府失灵现象。本文将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进行剖析,探讨其各自表现,分析其原因,提出矫正的措施。
一、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及其原因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都是被人熟知的术语,但其内涵如何则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究,本节将就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涵义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
(一)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的涵义
市场失灵是指因为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或者因为外部环境的某种限制,而使得的市场机制难以或不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情形。市场失灵在一般情况下也可称为称市场缺陷,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市场失灵是由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无法实现,导致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从而经济资源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情况。广义的市场失灵,不仅包括狭义的市场失灵,还包括即便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社会福利仍然不能达到最大化的情形。市场失灵出现的有其必然性,经济学理论能够佐证,在一系列理想的假定条件下,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可以导致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理想化的假定条件与现实情况并不总是相符合,市场本身存在的功能缺陷可能出现导致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资源、商品及劳务的情况,于是就出现了市场失灵的情形。
2、市场失灵的原因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领域:垄断,外部效应,公共产品的提供,信息的不对称等方面。
(1)垄断形成市场失灵
为了保证“看不见的手”能够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的作用,充分的竞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只有保持竞争,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导致的优胜劣汰过程,必定引起生产要素的集中,而生产集中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走向垄断。因此,市场竞争本身具有走向垄断的趋势,而垄断反过来又抑制竞争,抑制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妨碍经济效率的提高。垄断者能够影响或决定市场价格,阻止竞争者进入,依据其具有垄断的优势使产品的价格和产出偏离了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要求,使产品在消费者之间的配置和资源在生产者之间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状态,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影响了市场自发调节经济的作用,造成了市场的失灵情况。
(2)公共产品的供给形成市场失灵
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公共产品的提供存在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关键问题导致市场失灵:一是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它性,产生搭便车问题。二是因为消费者不愿意真实表达自己对公共产品的主观需求状态,致使公共产品生产者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无法确定,而偏好显示的不真实,就使价格反映偏好的机制失灵。三是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应该免费提供这类产品,但是由于在非竞争性的条件下产生者往往不能回收成本并赚取利润,基于利润最大化追求的生产者将不会提供这类产品,市场机制在这种状态下就失灵了。
(3)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
信息不对称是在市场交易中各方所拥有不对等的信息,比如买卖的双方掌握的服务或商品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一方可能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则就有一方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信息的不对称或不完
会破坏市场经济机制中的优胜劣汰机制,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以致可能出现优汰劣胜的资源配置,这就破坏了市场经济中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使社会资源难以实现最优配置。再则,人们要获得信息就必须付出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会增加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导致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
(4)外部效应引致市场失灵
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收益都内在化,而在现实中,有些产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性,会产生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可分为正的外部效应与负的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的存在因为其不能充分地反映该服务或物品能够引致的社会边际的效益,就可能扭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使服务或物品的供给处于不足的状态,负的外部效应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扭曲,使产量处于过多的状态。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成本和收益不对称,就会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其结果会远离帕累托效率状态。
(二)政府失灵
1、政府失灵的涵义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在市场缺陷弥补的过程中,又致使政府活动产生新的非市场性的缺陷,通常是政府为能够克服市场功能的缺陷而采取各种经济政策、行政管理手段及立法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偏差,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和问题,导致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社会福利损失和低下的效率。斯蒂格利茨认为政府内部竞争、部门产权让渡、再分配政策、政府信息及政府合同等的缺失就会出现政府失灵,而萨缪尔森则认为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时政府失灵便出现了。我们认为政府失灵是指因为政府权力主体信息的不完全以及自身人性假设的偏差等机制的缺陷,出现决策失误、政府行为低效率及寻租等现象,使得政府行为不能有效地提高市场效率和提升调控能力,从而使政府的目标难以实现的一种现象。2、政府失灵的原因
(1)政府的内部效应导致政府失灵
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和组织目标及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的现象,称为内部效应。政府机构行为主体由政府官员所组成,其具有与市场中的经济人一样的经济人特性,都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其最基本动机,在政治市场中可能受到权利、职位及其相关物质利益的驱动,而谋求个性效用最大化。当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不相一致,甚至是背离时,官员将实施和选择可以给他们带来最大化效用的行为准则,这样选择的结果就偏离了公共目标,公共机构不再发挥公共的职能。政府决策的内部效应将促使公共决策的考量被个人的或机构和组织的成本和利润所支配,内部效应会影响非市场活动的结果,使其高于技术上的成本,出现较高的单位成本和比社会有效水平更低的非市场产出水平,带来了政府失灵。
(2)寻租活动导致政府失灵
寻租是经济人运用经济的、政治的、非法的,甚至是合法的手段及方法,从政府官员那里获得垄断特权,促使政府帮助其建立优势地位,获取超额利润,或者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直接凭借其垄断特权而取得租金的活动。寻租是非生产性的活动,它本身并不增加新财富和新产品,并导致政府部门及官员争权夺利,影响政府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同时也将妨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降低行政运转速度甚至危及政权稳定。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必然产物,政府的干预将带来租金形式的经济利益,从而为这种利益进行的游说活动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寻租的存在产生了不公平的市场竞争,而为了维持这一与生产性活动无关的逐利活动,社会资源被大量浪费,最终寻租活动将造成资源配置扭曲,导致政府失灵。
(3)政府的低效率导致政府失灵
政府的低效率是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从政策制定和执行上,政府要做出经济决策,需要充分了解基层的经济信息,容易产生认识时滞,这样就会致使政策出台产生偏差,让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的决策往往要通过公共秩序集体得出,时间多于个人的决策周期,而政府内部的存在官僚主义作风,加之下级政府的认识和自身利益等因素又致使在执行中发生拖沓或路径偏移,这样将影响政策执行的结果,有可能使好的政策产生恶的结果。在政府官员的激励上,因为政府官员是逐级任命的,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缺乏竞争,缺乏竞争导致无效率,没有竞争的压力,其就不能高效率地工作。从政府提供的服务上,政府部门的行为不以盈利为目的,政府官员不
会把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成本压到最低,所以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由此往往出现公共物品的多度提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4)信息不完全导致政府失灵
经济理论表明,信息是一种有价的商品,获取充分信息的成本昂贵,政府通常是在不完全信息状态下进行决策的,这样通过政府理智地纵向传递信息并不一定比通过市场自发地横向传递更有效,而依据不全面也不准确的信息制定的经济政策,政策的预期效果是不确定的。由于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的不完全,使得政府及其成员在制定各种政策和决策时,既不能完全掌握人们的偏好,更无法了解政府计划的各种结果,难以确定对正当福利受益者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发生了公共福利错向分配的决策错误。政府的组织结构本身就不利于信息的传导,其设置是金字塔式结构,这种结构中信息传递要经过多个环节、多个部门,阻碍了各种信息的及时传输和政令的及时下达,可能导致对政策指导意义和认识产生严重的偏差。
二、医疗服务行业的特征及属性
医疗服务行业与一般的行业有所不同,其应该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同时在医疗服务中医生和患者问可能存在对于病情情况,治疗方案等的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行业应该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政府通常也对其进行规制。
(一)医疗服务是一种委托关系并具有信息不对称性
医疗卫生服务是以信息不对和称委托关系为主要特征的。在医疗服务中,通过患者就医,他将诊疗决策权给予了医疗服务供给者,两者间就形成了委托关系。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作为医疗服务供给方的医生和服务需求方的患者的信息是高度不对称的,而作为委托人的患者更希望作为人的医生和医疗机构是一个完美人,将患者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应该看到医生和医疗机构是患者的人,同时又扮演着医疗服务供给者的角色,医生掌握的信息要比病人掌握的多,既掌握着病情的信息,又有较多的诊治手段和药品的选择权,负责决定治疗的方案,更运用专业技术执行治疗方案。相对充分的信息,让医生清楚如何为患者多提供服务取得更高酬金。作为医疗服务需求者的患者,没有具备足够的医学知识和信息能够对医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对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及其差异也了解不多,无法判别技术质量,进而不能够自行选择产品与服务,总体上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医疗服务供给者在信息不对称的这种情况之下,完全有能力并且倾向于利用其所掌握的信息优势选择更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就可能会利用其优势地位掠夺信息劣势方的利益。
(二)医疗服务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有一部分产品是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特性和自然垄断倾向的公共物品属性的产品,如卫生监督、预防保健等。在公共卫生领域,包括安全饮用水的可获得性、传染病与寄生虫的卫生防疫、病菌传播媒介的检测、监视和控制,以及计划生育教育和卫生知识普及在内的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服务属于纯公共物品,如果预防做得越好,病人会越少,医院收入会下降,因而市场上的医院并不愿意提供这样的服务。
(三)医疗服务市场具有垄断性
医疗服务市场并非完全竞争市场,而是垄断竞争市场。医疗服务行业具有自然走向垄断的倾向,基于医疗服务产业在一定时期内其技术特征和经济特征内生性决定能够成为自然而然的具有一定垄断性的产业,而垄断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也是是市场过程自发形成的结果。因为在医疗服务供给者所处地理位置、医疗服务供给者所提供服务的品种、质量和技术水平、患者从居住地前往各医疗服务供给者地点所花费的时间及成本、患者对不同医疗服务供给者所提供服务的主观偏好的等都存在个体性的差异,并且医疗服务内容的诊断治疗等针对每一患者的特定需要而进行的,具有不可转售的特性,由此医疗机构能够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且具有垄断性。垄断性往往表现为在少数几家的医疗机构垄断着地区的医疗服务市场在该区域内占据了很高的市场份额,患者在与医疗机构或医生的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价格向高而服务的质量水平可能低下。医疗服务市场存在政府垄断,政府的垄断行为有广义垄断和狭义垄断之说。由政府权力引起并以国家强制力予以保护的垄断归为广义的政府垄断,其包括一些必要的政府介入形式,如知识产权、专利保护、
医执照等。狭义的政府垄断主要是指政府通过颁布各种法令、政策或规章等形式,对医疗服务市场施加排他性控制、消除或限制市场竞争而介入微观经济领域形成的垄断格局的行为。政府的垄断一个明显的例证是,我国绝大多数的医院床位、设备和医务人员等卫生资源掌握在政府办的公立医院手上,在政府所办的公立医院中,少数医院凭借着政府的长期扶持已经集中了最优等的卫生资源,形成了致使其他医院不能够与之进行竞争的强势垄断地位。(四)医疗服务具有外部效应
在医疗卫生及其服务领域,无论是卫生监督、传染病控制、环境治理、健康教育等纯公共产品,还是预防接种、传染性疾病防治等准公共产品都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利益外溢的特征,即受到良好医疗服务的人们有利于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公共卫生中的传染病预防和治疗有正的外部效应,例如预防接种可以使接种者免于感染传染病,也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概率;母婴保健有利于减少先天残疾和婴幼儿残疾,提高未来的社会生产力。而抗生素的使用则有负的外部效应。
三、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失灵及其矫正
由上所述在医疗服务行业领域,出现市场失灵的出现是必然的,本节将分析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并针对性的提出矫正失灵的方法。
(一)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失灵的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医疗服务领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市场的失灵。表现为,医生掌握的信息要比病人掌握的多,他决定诊治手段、治疗的方案和药品的消费,同时完全有能力凭借专业水平和能力说服患者接受其打算的治疗方案并购买药品,这样医疗服务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了医生的手中,对于患者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他无从判断和权衡医生向其提出的治疗方案的优劣,在接受治疗、诊断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阻碍了市场中双方平等交易的实现,市场力量不足以约束价格、限制医疗服务的需求,以最优化资源配置,带来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二是医疗行业外部效应的存在导致了市场失灵的出现。医疗行业的正外部效应广泛存在于公共卫生和公共医疗服务领域,比如公共卫生中的传染病预防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等;此外在许多医疗服务中存在负的外部效应,负外部性的存在危及到了他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从而造成了社会利益的流失和社会成本的增加。比如,抗生素的使用、传染病的传染等。三是医疗行业的垄断性导致了市场的失灵。从技术上,医疗行业的技术复杂并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在从事医疗行业的准入门槛上,政府对从事该行业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制;从医疗机构上,公立医院占据主体,其中一些医院在政府的扶持下形成了持久和强大的垄断优势。在以上具有垄断性的条件下,对医疗行业和医疗机构,市场优胜劣汰的调节机制就无效了。四是医疗服务行业的公共物品属性导致市场失灵。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公共卫生服务属于纯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在市场的作用下消费中容易产生搭便车问题,于是该类医疗服务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供给和生产,也不能由市场交易来实现最优的配置。
(二)对市场失灵的矫正
1、信息不对称引起市场失灵的矫正
在信息很难获得和准确评价的情况下,可以由政府的政策干预和供给来矫正医疗服务行业由市场的失灵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和社会福利的减少,从而监督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对于医生运用相对患者的信息优势滥用职权,降低服务质量,提供不必要但有利可图的服务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制约机制,以达到限制利用信息优势损害患者利益、增大违规的医疗成本。政府可以采取更加严格的执业医师执照审批、控制药品的处方权、推进病历和处方的标准化、建立医疗机构质量保障体系、要求医疗服务单位实施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等。同时,在患者被提供低质或不当的医疗服务时,应该给患者创造诉求的收集渠道以及寻求赔偿的机制,来削弱医疗机构利用信息优势牟利的可能。同时,医疗保险机构通过负责支付患者的医疗费用,成为医疗服务交易的重要环节,从而使医疗保险机构有足够的积极性去维护患者的利益,这尤其是在抑制医生诱导需求方面能发挥作用,政府应该鼓励私人医疗保险或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的发展,通过医疗保险弥补医疗服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问题。
br>
2、矫正垄断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政府要通过引入充分竞争打破垄断来干预由技术门槛、沉淀资本等形成的行业垄断。为改变目前公立医院一家独大,及其运营所带来的低效率等问题,对于医疗行业政府可以放开并鼓励民营、外资等多元化的医疗机构设立,促进医疗机构的多元化发展,通过设立盈利医疗机构,将其与非盈利性医疗机构展开竞争,让盈利与非盈利机构的同时存在,促成逐步打破某些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经营,克服行业垄断的消极作用,以满足社会多层次的医疗需求。对于医疗行业垄断的格局打破,还应该通过政府的介入,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成本监控,对其经营成本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核,合理地确定成本,促其规范价格定制成本,同时还要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综合确定服务价格定价的机制。
3、矫正外部效应导致的市场失灵
医疗服务外部效应会导致该医疗服务需求不足,因此政府的积极干预是很有必要的。在经济学中,外部效应可以通过外部效应内在化来解决。边际效益被加到私人边际效益上,产品的价格反映了全部的社会效益是正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其表现为政府的矫正性财政补贴。外部边际成本加到私人边际成本之上,产品的价格反映全部的社会边际成本是负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其表现为政府的矫正性税收。对于外部效应明显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政府介入并发挥主导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在该类医疗服务中,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和工具来干预资源配置,可以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比如对有正的外部效应的预防接种者给予补贴,对健康设施建设和医学教育给予补贴;可以公共供给以及转移支付支持卫生保健的发展,比如实行对老年人和穷人的医疗救助计划。
4、矫正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导致的市场失灵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会导致出现市场的失灵,该类产品或服务不会由市场自动提供,政府是提供该类服务和产品的主体。对提供该类产品的原则是,政府可以直接生产或者通过激励非政府部门提供该类产品或服务。通常,政府可以采用经济资助手段,鼓励民营企业生产公共产品,或者可以以补助津贴、优惠贷款、无偿赠款、减免税收等经济资助手段,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公共产品生产。在医疗服务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生产上,政府应该就提供公共医疗服务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直接生产还是向私人部门购买,生产出来或购买后的产品或服务如何分配进行综合考虑。比如,医疗服务行业中的公共卫生领域,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政府必须为这类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政府应该直接生产或向其他机构购买以确保这类服务的有效供给。其中,直接生产是由政府直接举办并管理医疗机构,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而购买是由政府向包括公立医院、私人营利医院和私人非营利医院等医疗机构购买医疗服务。5、政府规制的优化
医疗服务领域存在大量的社会福利损失以及市场失灵,要让该领域的规制制度趋向合理,保证医疗服务市场及行业的健康发展。优化政府规制体制首先应该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领域的法律体系,让政府运用法律授权的专门规制机构执行规制,改变政府以直接控制医疗机构运作和发展的模式。同时,在法律框架内明确政府、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患者的责、权、利,为政府规制有法可依,并最终形成以医疗服务法为基础的医疗服务市场政府规制法律体系,规范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规制行为。优化规制,政府应该改革医疗管理体制,构建有效可行的医疗规制体制,构建包括政府部门、行业自律组织和消费者保护组织参与以及公众舆论监督框架在内的完整的现代规制体制。优化政府规制应该研究和设计有效而切实可行的规制机制,包括进入退出机制、价格调控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医疗机构和医药及设备生产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等。
四、医疗服务行业的政府失灵及其矫正
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必然导致政府失灵的出现,政府失灵将导致消极影响。本节将探讨政府失灵的表现并尝试给出矫正失灵的思路。
(一)政府失灵的表现
在医疗服务行业中,政府的失灵在以下几方面较为典型。一是在对医疗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存在供给失衡。表现在,政府财政对医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支持吃紧,导致这些服务和产品的供给量不足。就医疗保障制度而言,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医疗费用增加,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二是政府
预使得医疗服务市场中原本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导致更高昂的交易成本。医疗服务行业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于患者、医生和政府管理部门之间,而作为占据信息优势的医疗机构和医生出于利益动机竭尽全力保留自身的信息优势,这样政府干预加剧了医疗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复杂性,使用于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并进行管理的资金大大增加,提高了各方进行交易的成本。三是医疗服务行业由政府推动形成的行政性垄断明显,政府通过采取法律对竞争进行限制,通过财政补助创造一个不公平竞争的平台,用低于成本价提品与服务及供给公共产品从而在医疗服务行业形成垄断权力。四是政府对医疗服务领域的广泛的干预导致公共垄断权力的滥用,产生大量的寻租、腐败行为。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例,对药品行业的政府监管,应该维护市场秩序、纠正市场失灵,但药品监管体制不但未能有效治理市场失灵,反而因为寻租行为和监管权力的恶性扩张导致了更严重的市场失灵。五是过度医疗问题仍然明显。因为医疗服务行业由政府推动形成垄断格局,使得医疗需求缺乏价格弹性,过度医疗是医方必然选择的价格策略,因此过度医疗问题的根源也在于政府的失灵。
(二)对政府失灵的矫正
1、引入竞争优化垄断竞争格局
医疗服务市场垄断竞争的格局,致使在医疗服务供给优质市场存在严重的稀缺,需要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去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进行医疗机构内部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要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垄断性竞争市场进行优化,首先要增加市场主体数量,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形成多元化并且资源充足的医疗供应体系。为此,政府要逐步的放宽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政府应该通过医疗卫生机构准入规划控制标准的降低,让符合资格的个人或资本能够进入医疗服务市场,从而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政府应该在对申请设立机构的社会力量的信用情况、从业条件等进行严格审查的基础上,通过制订财政、信贷、融资、土地使用等相关优惠政策,允许甚至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组建医院、药店及相关医疗设施,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对于医院的发展,政府应该制定措施促进公立医院的真正放权,进行股份制改革,促进私营医院、合伙制医院和中外合资医院发展,加强综合医疗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鼓励能成本节约且能够有效提供医疗服务的各种形式的诊所的发展。
2、加大对公共医疗服务的投入缓解供给短缺
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公共医疗服务供给量的不足是政府失灵的一种重要表现。当前,要保障医疗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保证每个公民的基本医疗,仅靠市场和个人是不够的,加大政府财政对公共卫生和公共医疗服务的投入力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政府的部分新增开支应当用在补贴贫困的中西部省份的公共医疗和公共服务上,财政投入公共医疗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和社区。中央政府的卫生投入需要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尝试从对城市医院的供方补贴转向对需方补贴,从富裕的东部省份转向不富裕的西部和中部省份,同时还要使政府的花费更有利于低收入人群。在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上,政府应该明确责任,强化公共财政对医疗保障制度提供的资金保障,加大投资力度,承担医疗保障范围全覆盖的主体责任,体现社会公平,建立使弱势劳动者与强势劳动者一样享有平等的医疗照顾。同时,政府应承担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责任应,公平分配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协调运作医疗资源。
3、加强制度建设,遏制腐败和寻租
政府在对医疗服务行业的介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政体制改革,及时转变政府职能,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构建有利于增进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政府职能模式。政府应该加强自身的法律制度建设,通过推动政府经济行为法制化并进行法律规范来限制其对医疗服务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程度和范围,以行政立法的手段对医疗服务行业依法进行管制。政府要加强其对医疗服务行业调控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完善政府本身的内外监督体系和机制,增加政府在调控过程的透明度。医疗服务行业供给中的寻租是政府官员在提供服务中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进行的腐败行为,政府寻租与腐败行为导致政府在对医疗行业进行服务和管制中的效率损失。为对腐败和寻租的行为进行遏制,政府应该扫除自身行为的监管盲点,改革自身不合理的监管关系,以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力使政府官员转变观
念,将官员作风引到廉政高效上。同时,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官员寻租和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对官员起到警示作用,减少官员行为的随意性,遏制腐败和寻租行为的发生。
执行组长:高 洁
课题组成员:卢 昊 陈 怡 李 欣
随着我国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不得不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近年来,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的营销传播费用虽然不断攀升,但是作为竞争利器的营销传播活动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一些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对营销传播重视程度较低,还有一些广告主对营销传播策略的使用存在严重的误区。医疗广告问题层出不穷,整个行业面临消费者信任危机。
本报告总结概括了现有政策体制下的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营销传播的现状与特点,分析了其营销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根据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现存的营销传播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希望可以对业界实践人员提供启发和帮助。
现状篇
(一)行业发展空间巨大,营销传播费用增长迅速
近年来,医疗服务行业的发展迅猛,巨大的市场空间促进了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的营销传播费用节节攀升(见表1)。从2000年到2005年,医疗服务行业的广告投放总额一直在各行业中名列前茅,每年的投放额增长都超过100%。3
链接:整形美容现已成为我国继买房、买车、旅游之后的第4消费热点,近年来全国年均笑容消费已突破200亿元。统计数字显示,到去年底,中国内地有美容院15477家,年产值1680亿元人民币,占全中国GDP的1.8%。5
(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营销传播助企业突围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国有大中小型医院都开始纷纷转变观念,逐步由以前的被动适应消费者需求向主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趋势发展。同时,民营资本越来越多注入医疗服务行业,这些民营医疗机构的目标消费者往往更加明确,营销传播策略更具有针对性。营销传播策略的运用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帮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
案例:华美医学整形美容医院。华美医学整形美容医院是一家全国性的民营连锁医疗整形机构。该机构的目标 消费者定位于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阶层,其营销传播策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媒体投放看,户外广告占25%,电视、报纸各占30%,剩下的部分由其他媒体配合。户外广告主要在有连锁店的城市投放,大城市选择主要的路段和路口来投放,较小的城市集中在市中心投放。电视广告以黄金时段投放形象广告为主,垃圾时段投放服务项目广告,部分女性杂志作配合。所有广告内容统一,该机构从南方市场成功延伸到全国市场。
(三)医疗服务业营销传播活动的不均衡发展
各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对营销传播重要性认识存在着较大差距,这直接导致医疗服务行业营销传播活动不均衡发展的现状。一方面,一些国有医院尚未摒弃坐等消费者的观念,不能积极主动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更缺乏营销传播策略的概念和建设品牌的理念。而医改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公费医疗群体不必再到指定的医疗机构就诊,这时,一些固步自封的国有医院就不再是消费者的首选。那些经营机制更为灵活的民营医疗机构,由于更加需要知名度和权威性,他们的营销传播策略往往贯穿始终。
困惑与挑战篇
(一)营销传播手段同质化严重
虽然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的营销传播花费巨大且逐年攀升,但因医疗行业本身特质和政策等限制,其营销传播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新意,主要表现在形式、内容、媒体选择同质化等多个方面。
1、媒体投放选择单一,传统媒体广告过于集中
总体而言,电视、广播、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是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媒体投放的首选,这主要是因为医疗行业的受众范围较广,传统媒体是最理想的传播工具。从2003年和2004年广播、电视、报纸行业广告投放排名可知,医疗服务行业广告在广播和电视广告中排名第二,报纸广告排名第五,这说明医疗服务行业极高的费用投入(见表2)。但是,随着消费者碎片化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对医疗机构的服务需求的差异化日益明显,这就需要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考虑投放针对性和互动性较强,表现形式更为多样的新媒体6。另外,传统媒体的广告价格相对较高,医疗服务行业对于传统媒体广告的巨额投放影响了其对新媒体使用甚至是其他营销传播活动的资金资源。
2、“隐形广告”宣传大张旗鼓
近年来,植入式广告渐渐成为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的主要广告形式之一。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的植入式广告主要表现为在媒体上出现的以健康咨询或专家讲座为标题的栏目形式,或是新闻采访形式。这类“隐形广告”模糊了“专家讲座”栏目与广告的界限,不易辨别,混淆了消费者的视听,有时甚至对消费者产生误导。植入式广告的泛滥带来了消费者对医疗服务行业和媒体的双重信任危机。
案例:某电台“健康讲座。在某地方广播电台一天播出三次的“健康讲座”中,一位以“主任”自居的“专家”不断向听众推荐一种所谓治疗心血管病的“特效口服液”,并把该药描述成“根治”、“专治”心血管病的良药。后经消费者举报和相关部门查处,这位“主任”是经销药品的药贩子,而“口服液”则是某驻军医院研制的一种蘑菇饮料,某药厂购得专利后改成了“口服液”。
3、缺乏创新――营销传播内容趋同
目前,众多医疗行业广告主的广告都存在着营销传播内容趋同的重要问题。归根溯源,这些企业在广告传播活动的第一个阶段7――定位战略确定伊始就缺乏规划,定位模糊。这使得广告主的广告缺乏对目标消费者的针对性,缺乏表现形式创新的策略基础。同时,广告主的广告策略互相模仿现象十分严重,这使得广告内容同质化的问题更加突出。
案例:北京新兴医院、上海长江医院。这两家医院都是自称治疗不孕不育的医疗机构,并在中央台投放广告。两个医院的广告除了标志不同,演员不同外,广告创意如出一辙。都是妻子抱着孩子,丈夫和年迈的父母在一旁开心而关切的注视着孩子。
(二)政府监管力度加大,营销传播方式、内容受限
虚假医疗广告的泛滥引起了国家各部门的关注,政策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各级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医疗广告审批流程的规定,明令禁止承诺治愈某些科学尚未攻克病症(如艾滋病、癌症、癫痫、红斑狼疮、乙型肝炎等)的广告;为了避免隐性广告,严禁在健康节目中出现某医疗机构的地址、电话、联系方式等内容。这些政策法规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虚假广告泛滥,迫使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进行营销传播策略的重新规划与创新。
链接:2005年12月13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刘凡在整治虚假违法广告专项行动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成员会议上表示,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0部门将对医疗广告进行集中清理整顿,并修订完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按照新规定,对医疗
广告进行规范,严格标准,逐条清理。
(三)行业风险性较大,危机事件不断发生
医疗服务行业是风险性较大的行业,所有的医疗机构都必须时刻准备面对危机事件的发生。近年来,医疗事故发生比例成上升趋势,整形机构的危机事件更是层出不穷。由于医疗事故往往关乎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某一机构的危机会导致消费者对整个医疗行业的质疑。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不但要能够应对自身的突发危机事件,还要应对其他医疗机构危机事件所带来的行业危机。由此可见,在机构正常运转时的居安思危意识培养,在危机事件突发后的妥善处理能力都是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需要加强的方面。否则,一旦消费者对整个医疗行业产生信任危机,就很难改变其固有的认识。
(四)虚假广告不断曝光,行业公信力下降
现阶段,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的广告内容以承诺式、对比式、数证式、专家、明星代言居多,而这些承诺和数字往往都是广告主的杜撰和夸大,对消费者造成了误导。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违法医疗广告在各行业违法广告中位居榜首,很多地区的医疗广告违法率甚至超过90%。这些虚假医疗广告的曝光,使得消费者对医疗服务行业整体公信力不断下降。
案例:美诗婷美容荚体中心。浙江省丽水市关诗婷美容美体中心利用网站“蓝衣天使”虚假美容服务广告,宣称“非手术无痛祛眼袋,10分钟年轻5岁;绿色健康减肥,一疗程瘦10-30斤,终身不反弹;嫩肤术使您年轻5-10岁,逆衰因子使用一周后,人体外观及内在感觉同步年轻5-8岁,二周后,年轻10-15岁,三周后,年轻15-20岁”等内容,经查,当事人对广告中的内容无证明材料证实其广告的真实性,对其经营服务内容进行了虚假夸大宣传。
对策篇
(一)营销传播重心转入企业形象建设
医疗服务行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消费者最为看重的因素。近年来,虚假医疗广告的泛滥严重损害了医疗服务行业的整体形象,消费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程度不断降低。因此,树立企业形象,打造医疗机构自身品牌将是医疗服务行业未来营销传播活动的重中之重。
案例:上海万豪医院。为了树立医院的品牌形象,上海万豪医院看重演员胡兵健康阳光的形象,邀请胡兵担任形象大使。之后胡兵尽力做好医院和患者之间联结的桥梁,参加万豪医院向弱势群体发放爱心卡的活动,使得该医院树立起有爱心,肯负责的企业形象。
(二)加强公共关系建设,挽回行业危机
公共关系建设也是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不可忽视的营销传播手段。公关建设不只是针对消费者,还包括企业与员工的沟通,以及和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关系建设。一方面,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可以选择赞助一些政府举办的活动,加强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另一方面,积极投入公益事业,树立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赢得政府和消费者的好感度和美誉度,也是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的明智选择。
案例:武汉亚洲心脏病与“明天计划”。82006年3月5日,民政部和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联合举行了“残疾孤儿康复明天计划”启动仪式,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正式成为全国“明天计划”实施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定点医院。从这一天起,民政部将有计划地安排全国各地心脏病残疾孤儿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接受免费手术。此前,已经有5名残疾孤儿心脏病患者接受了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的治疗,正在康复之中。“明天计划”是民政部组织实施的针对残疾孤儿进行治疗的全国性公益活动,目的是通过和医疗机构合作为全国社会福利性机构中的近3Z名病残孤儿进行治疗。
(三)差异化定位以求突围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若想占据优势地位,找准自身定位是必不可少的营销传播环节之一。首先,只有批准目标消费群,进行差异化定位,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营销传播活动,同竞争对手相互区别。其次,差异化的定位,不仅有助于医疗机构为目标消费者提供定制化服务,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的需求,也有利于广告主树立企业品牌,并通过体验服务实现品牌溢价。
案例:北京贵族生产医院“和睦家”,定位在贵族的环境和服务上,医护人员中、英文双语流利,还有专业母乳喂哺课程训练,产房内婴儿用品齐全,不但折叠整齐,甚至天天有专人消毒,豪华房间空间宽敞约有十二坪大,更有脚踏式豪华产床、音响视听设备、空气滤清器,连陪产亲人都有专属沙发等等。
(四)传统媒体使用由“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
在媒体投放方面,传统媒体的黄金时段已不再是医疗机构的首选,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开始根据自身营销传播的实际需要进行媒体投放策略的制定。首先,越来越多的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意识到,媒体投放的选择应针对其目标人群的媒体选择偏好,不能一味追求高收视率的栏目。其次,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医疗广告的整治条令频频出台,黄金时段的医疗广告播放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减少了黄金时段的医疗广告播出量。由图1可见,2004年电视黄金时段的医疗广告投放量明显减少,而普通时段的广告投放量大幅增长。
(五)大型活动争排位,小型活动赚人心
针对性、互动性都相对较强的活动营销,由于不仅有利于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和消费者的直接、深度沟通,还有利于医疗机构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受到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青睐。与普通广告不同,活动营销的魅力就在于在潜移默化中传达品牌信息,引起消费者注意。医疗服务行业目前较为常用的活动营销方式有:赞助活动、社区义诊、科普宣传、专家讲座。
赞助活动可以借助活动的影响力宣传企业形象,一些大型的活动还能彰显企业实力,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案例:南京金陵男科医院赞助《梦想中国》江苏赛区选拔赛活动,意图在提升企业影响力的同时,把中国第一家“男性专科医院”的定位传达给消费者。同时企业还组织专家进小区开展义诊、举行金陵男科康复之星评选等来配合这次赞助活动。
社区义诊一般为中小医疗机构常用的手段,因为其受众主要集中在其所在区域,义诊活动容易展开且目标针对性强。
科普宣传活动不仅对消费者提供知识获取机会,更是医疗机构宣传自身服务项目,树立品牌形象的良好契机。
很多医疗机构还会邀请一些医学专家或本医疗机构的知名大夫对一些疑难病症或新兴的医疗技术进行大型讲座,或者研讨会。这些活动社会影响力较大,不仅能使消费者了解专业的医疗知识,使同行分享学科前沿信息,同时能够塑造该医疗机构在某个领域的专业形象和地位,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提升品牌形象。
案例:华山医院。华山医院定期举办大型的讲座活动,为了鼓励大家参加,在其中设立一些优惠的活动。每年都会有固定的时间举办与患者的座谈会,除了娱乐表演之外,会提供很多日常医疗的小常识,很多患者连续十年参加这类活动。
(六)决胜终端――企业实力的终极体现
终端是消费者获取医疗资讯和对医疗机构认识的最直接渠道,终端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疗机构的声誉和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一方面,消费者对医疗机构的终端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在身体承受痛苦时都希望得到最佳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良好的终端环境和服务有利于建立消费者的好感度和忠诚度,易使消费者形成定点的习惯性消费。
1 医疗服务行业是指为人类健康提供服务的各种类型医疗机构集群。包括医院、疗养院、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门诊部、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急救中心(站)和临床检验中心。
2 本篇报告所引用的案例及数据若无特殊说明,均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数据案例库。
3 数据来源:《现代广告》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第4期。
4 数据来源:《现代广告》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第4期。
5 资料来源:《利润率让人咋舌,未来5年中国美容业产值翻番》中国化妆品网http:#www.zghzp.com 2004.7.30
自2012年以来,包括药品、医疗器械等在内的涉及健康服务概念的股票在二级市场一直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数据显示,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分类,2013年以来,医药生物行业整体上涨了40.34%,在23个行业中位列第四位。
《意见》估计,到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业内人士表示,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健康服务业的规模将会在未来十年迎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GDP占比也在逐步增加,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也将逐步上升。从目前改革进度来看,健康服务业中的医疗服务将有望逐步打开发展空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健康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美国健康服务业规模相对于其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17%,其他OECD国家一般达到10%左右,比较而言,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此外,《意见》首次对健康服务业进行了明确界定,提出了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外延,即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并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等机构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行业。放宽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
涉及面广
产业体系庞大
兴业证券认为,此次《意见》所定义的健康服务业涵盖面极其广泛,即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的庞大产业集群。这使得发展健康产业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医药领域,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不仅仅将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更由于健康服务业较长的产业链会使其成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健康服务业“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行业发展意义,其高屋建瓴程度是过去各项细分行业规划中所罕见的,而规划所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宏伟目标也是过去各项产业规划所未提及的。
医疗服务利好首当其冲
配套政策渐趋完善
在此次《意见》中使用大量篇幅阐述了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性,为医疗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进一步明确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意见》还特别指出,要进一步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清理取消不合理的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同时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我们认为,目前民营医疗机构之所以发展缓慢,与地方市场准入政策的缺失和职称等级评定、社保定点等方面制度的滞后不无关系,未来随着这部分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民营医院有望逐步从专科领域拓展至综合性医院,从单体医院拓展至医疗服务管理集团。
创新业务模式值得关注
康复、中医药保健、大健康、医疗保险等领域或将受益
除了传统的医院式医疗服务,此次《意见》还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医疗保健、健康养老以及健康体检、咨询管理、体质测定、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在传统医院以外,鼓励各地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在中医领域,要求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开发中医诊疗、中医药养生保健仪器设备等;在保险领域,要求进一步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促进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化。我们预计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执行到位,未来资本市场上有可能诞生与康复、中医药保健、大健康和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化相关的新型投资标的,已上市公司也有可能通过并购整合切入上述领域,形成新的市场投资热点。
积极培育支撑产业
二、风险投资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的前景
2013年1月15日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在京正式了《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提出我国医疗产业应该向高科技、人性化的方向迈进,目前生物智能以及机器人智能发展速度很快,必须在将来的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加入高科技因素,如机械传感器材、智能器械临床实验系统等。另外,医疗器械产业必须重视适用于家庭自我监护与诊断及远程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在第十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参会者对清洁技术、TMT和医疗健康三个产业的发展和投资前景充满期待,其中,医疗健康产业被评为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多数人认为医疗健康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值得重视的是,在论坛的首场高端对话过程中,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深创投总裁李万寿、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达晨创投创始合伙人刘昼均十分看好国内消费行业,其中重点看好的就是健康业。随着我国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就医群体的需求在不断分化。由消费理念、收入水平、就医习惯等因素的差异而导致的差异化就医需求,将成为我国未来医疗服务领域的一大特点,各种面向细分的、不同人群的医疗服务将会逐渐形成。目前,诸多公立医院都开设了特需门诊,各类私立医疗机构面向人群的细分则更加明显。新一轮医疗改革给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提供了机会,经过一年摸索,资本已经找准细分市场,见缝插针地瞄上它们。之前,大量的风险资本在医疗服务产业门口徘徊不前有其原因,随着医改的进行,我国医疗产业将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医疗产业也将进一步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风险投资与医疗服务的结合是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具有必然性和优越性。
(一)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进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健全的法律法规,可有效监督养老服务的顺利实施,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政府相关机构要在充分的社会调研基础上,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养老服务相关法规和政策,从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监督,确保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保障其健康发展。除此之外,我国政府相关机构还要制定出科学的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予以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政府只有给予养老服务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真正促进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健全。因此,我国政府机构要加大财政投入,在财政预算中加大养老服务支出的比例。同时,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中去,而对于积极开展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特别是无盈利组织,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的减免来促进其发展。
(三)创新人才培养
为了促进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我国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打造出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一方面,我国要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打造出一批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过硬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同时,要积极组织在校学生到社区或养老机构去开展养老服务方面的实践活动,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投入到养老服务领域的热情。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对现有的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提升F有养老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灵活市场运作机制
(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业
采取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开辟多种渠道,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业。比如,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对参与到养老服务体系的社会组织进行政府补贴或进行税收减免,从而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业。而在养老服务机构的设立方面,可以鼓励社会资金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建立,例如合资、参股等。同时,在进行公共设施建设时,要注重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跟进。
(二)培育和规范养老服务市场
严格按照《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和《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发展养老服务业,建立公平、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我国要加强对养老服务业的监管,严格按照法规制度对养老机构进行管理,对服务质量和设施条件不达标的养老机构进行惩罚和整顿,以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同时,我国要引导和支持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完善,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从而促进养老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三)挖掘缺口服务行业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养老服务机构,能基本满足老年人不同的养老需求,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现有的养老机构都不具备专业的医疗服务功能。在这种形式下,养老型医院应时而生。养老型医院不仅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养老场所,而且能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它是传统养老机构和医院的结合体,有效吸收了两者的优点,弥补了它们的缺陷。这种类型的养老型医院可以从社区医疗机构发展而来,由卫生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另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特别是健康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是因为养老院不仅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也能满足其精神需求。因此,养老机构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不断优化物质条件,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还要积极进行文化建设,营造出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三、科学规划养老服务体系
(一)以居家养老为基础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纯粹依靠机构养老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公办养老机构,只有政府加大投入,才能使床位充足,服务保质保量,让老年人满意;二是对民办养老机构,一方面要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养老服务的价格必须要在老年人的接受范围之内,这是一个矛盾。另外,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大众对养老机构的认可程度较低,同时很多人认为将父母送入养老机构是不孝的体现,老年人本身也不愿到养老机构去生活,选择在家养老。实际上,国际上养老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大多数也是选择居家养老。结合国外成熟养老经验和我国实际国情,我国应当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并辅之以机构养老,建立起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以社区养老为依托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所占比例的提升,每个子女的养老负担也逐渐增加,一个家庭往往要肩负着4个老人的养老责任。因此,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必须转变养老服务模式,将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社区养老转变,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利用社区的人、财、物等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和细致化的服务,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具体服务内容上,社区养老服务可以包括短期护理服务、长期护理服务、老年保健服务和医疗服务等,而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选择具体的服务内容。
(三)以机构养老为补充
机构养老虽然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高,但由于这种养老模式具有专业化强的特点,能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特别是为不愿意或者没有条件实现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养老场所,因此,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具有重要的补充功能和示范作用,必不可少。发展养老服务机构,要积极地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政府机构要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养老服务行业,例如通过财政补助或税收减免。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质量,制定必要的标准,只有达到这一标准才允许开展养老服务。同时,对于由政府建立的养老服务机构,要尊重市场规律,推动养老服务机构运作的市场化,提高其运营能力。
四、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一)不断加强服务专业化人员队伍
一是加强潜在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并重,为养老服务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二是加大对现有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鼓励有经验的养老服务人员参加在职教育,从而加强服务专业化人员队伍。
(二)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226-02
医疗服务“乱收费”是指医疗机构未按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和标准收费,主要表现为自立项目收费、自定标准收费、超标准收费、重复收费、套用收费项目收费、不实行公示制度、只收费不服务或只收费少服务等。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医疗机构价格监管的力度、不断增加检查次数和惩戒力度,医疗服务“乱收费”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也有个别部门、个别单位“乱收费”情况仍然存在,这不但影响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损害了医疗行业形象,还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进而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因此,本文希望从物价管理人员角度深入剖析医疗机构“乱收费”现象产生的原因,以找到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并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收费,提高医院物价管理水平。
一、医疗服务“乱收费”的成因
(一)医疗行业专业化导致患者监督缺失
在医疗机构提供服务过程中,多数会严格执行“费用清单制度”,将医疗服务费用清单发放给患者,供患者核对。但要看懂费用清单,核实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医院和医生)所提供服务的质与量是否符合自己实际病情,需要患者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或就医经验。而现实生活中,多数患者对医疗服务的内容、数量、种类、价格等缺乏相应了解,且存在患者意识丧失的情况,如:麻醉中的患者、抢救中的患者等,对于费用根本无法鉴别。因此,尽管“费用清单制度”的本意是希望通过患者核对发现问题,再反馈给医院由其更正。但由于医疗服务行业个性化、专业化的行业特点,客观上削弱了“费用清单制度”的作用,减弱了患者对医疗服务收费的监督。
(二)医疗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制定滞后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技术、新项目应用于临床,对疾病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患者的欢迎。但医疗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制定往往落后于医疗行业发展,导致临床上应用的这些新技术、新设备和相关的卫生材料收费缺乏相关依据,致使部分医院套用成本相近的项目收取相关费用,造成了医疗服务“乱收费”。
(三)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失衡
我国公立医院补偿目前主要有医疗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财政补助三个渠道。其中,药品加成收入作为医疗机构追寻结余的主要补偿渠道,在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改革过程中会逐步取消。因此,医疗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偿将成为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医疗机构是国家管理的公益性机构,医疗服务收费价格一直低于成本,且财政补助不足,导致医院为追求结余只能“乱收费”。
(四)医疗机构薪酬分配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实行的薪酬模式主要由岗位薪酬、薪级工资、绩效薪酬和津贴补贴构成。其中,医院在绩效工资分配过程中,把科室经济指标作为重要的参考。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医院为增加业务收入,给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使其千方百计地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导致过度医疗等“乱收费”现象。
(五)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不当
医疗服务收费主要涉及下医嘱、执行医嘱、根据已执行医嘱计费等环节。精确的计费需要临床科室与医技科室之间、医护之间多方查对、审核和反馈方能实现,作为这几个环节上的执行者,医生、护士、计费员都必须掌握收费政策,做好文书记录。但实际工作中,由于沟通不畅,不能有效衔接计费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往往导致医疗服务的“错收费”。
二、医疗服务“乱收费”的治理对策
(一)重视物价管理,提高物价管理水平
医疗机构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物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组织各临床、医技科室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和掌握医疗服务价格规范,使其牢固树立严格执行国家收费标准的政策意识和思想理念,对于标准以外的收费问题,应逐级向上反映解决。物价管理人员对计费流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应予以重点监督、检查。对于检查出来的收费违纪现象,医疗机构应加重违纪处罚力度,并及时整改。同时,各医疗机构物价管理相关部门之间也应注重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
(二)转换收费方式,降低管理成本
目前,医疗费用结算多采用按项目付费制,易引发“小病大治”、“过度医疗”等乱收费问题。因此,开展付费方式改革,探索简单可行的医疗付费方式是医疗服务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已有多个省市医疗机构试行按病种收费,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规范医疗行为、简化计费、降低管理成本等作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三)变革薪酬分配体系,激励医务人员合法获取收入
我国目前用于激励医务人员主要要素的绩效薪酬,主要来源于科室的收支。其分配主要根据医务人员资历进行,与医务人员工作数量、质量等没有进行有效融合。因此,医疗机构应建立公正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根据医务人员岗位的工作风险、工作时长和工作质量等合理进行绩效分配,从而激励医务人员通过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等渠道获得合法收入。
(四)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破除医院逐利机制
政府除了监管医院的业务质量,还应给予医院运营经费的补贴。改变收支不补、结余留用的补偿机制,用更合理的考核方式评估医院绩效,使医生的医疗行为不受经济考核的干扰,引导医疗服务向公益性方向发展。
(五)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价格调整机制
卫生行政部门和物价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处理医疗机构新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的申报材料,促进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应用,以尽快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要,并及时更新医疗服务项目和材料的收费标准,让医疗机构做到合理合法收费,避免医疗机构为了弥补成本而乱收费的现象。
三、思考
医疗服务“乱收费”表现形式多样,成因复杂,有的是因理解不到位或工作失误造成的,也有的是出于主观上的谋求与故意。有的是单纯的收费问题,有的是医疗的问题却通过收费暴露了出来。提高收费准确性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监管,是医院应该着手解决的;也有医院自身力量不足,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和社会参与的,比如人力不足、财政投入不够,需要政府增加投入;比如行业信任度低,需要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的提升,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所以,想要将“乱收费”行为减少直至杜绝,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医院自我约束的综合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次仁顿单,仁增拉姆,索朗卓嘎.医疗服务乱收费的形成与治理对策[J].医药,2008(4)
[2] 刘雪娇,王颢颖,张凤,等.过度医疗的诱因分析及界定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
[3] 冉星荣.试论医疗收费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
[4] 金春林.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5(6)
[5] 史书源,史芮源,田立启.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6(4)
关键词:服务贸易 现状 策略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
服务贸易是产业进步的标志, 我国加入服务贸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显示,2008年我国入境旅游继续保持持续较快的增长势头,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1.3003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08亿美元,入境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国际服务贸易。
我国服务贸易起步较晚,但势头强劲。从开放程度看,服务业开放已经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中12个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目前,包括银行、电信、证券、保险以及分销等在内的100个服务贸易部门,已全部向外资开放,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可以说,服务业开放程度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从规模上分析,跨境服务贸易从1982年的43.4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582亿美元,短短23年间增幅超过35倍,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增长到3.3%。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我国服务贸易前景广阔。
(二)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且国际竞争力不强
我国服务贸易的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其出口占我国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却还很弱,这不符合当今国际服务贸易结构正向技术、知识密集化方向发展的大趋势。以2004年为例,服务贸易中的11个项目虽然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旅游、其它商业服务、运输项目依旧是服务贸易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额分别为257亿美元、160亿美元和121亿美元。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41%、26% 和19%,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86%。其中,旅游和运输收入的占比分别上升4个和2个百分点,其它商业服务收入的占比则下降6个百分点。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广告宣传、技术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等项目增速较快,分别增长121%、75%、67%和49%。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服务行业结构有所改善。但由于外资进入后的替代效应,2004年我国金融和通信服务收入有所下降。分别减少38%和31%。上述情况表明,随着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境内服务企业,尤其是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企业将面临来自境内外的双重挑战。
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一般可以通过贸易竞争优势(即TC指数)来分析,所谓TC指数是指一国某一产业或商品进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其公式为:TC指数=(出口一进口)/(出口+进口)。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越接近于1,表明比较优势大,国际竞争力越强;当其值越接近于-1,表明比较优势小,国际竞争力越弱;当其值越接近于0,表明比较优势接近于平均水平。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的TC指数均为负值,2000-2003年连续四年为-0.08,2004年稍有上升,为-0.07,而美国的TC指数一直保持在0.2左右,欧盟则高达0.8。这说明,尽管2000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竞争力还不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三)国内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是服务贸易的基础,决定着服务贸易的总体国际竞争力。据最新资料显示,服务业占GDP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60%,发达国家的水平一般在65% 以上,美国甚至高达8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达到48%,而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6%),基本维持在33%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上,而在全球服务贸易总额占最大比重的金融、保险、咨询、通讯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我国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从上面分析可知,我国的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总量规模小,同时档次低,总体竞争力薄弱。因此只有尽快发展我国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四)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未成体系且与国际规则有差距
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立法未成体系,不少领域还是空白,即使已颁布的一些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也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一些规定与国际经贸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应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目前,我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主要由中央相关部委负责,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存在差别性,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容易造成行业垄断等弊端。此外,我国对服务业的定义、统计范畴,以及划分标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国际惯例不一致,所有这些,都是阻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策略
当今国际产业的重心开始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发展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面临历史性机遇,发展服务贸易前景广阔。
(一)重点扩大高等教育、文化体育、对外医疗服务、信息技术等服务贸易出口
要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高等教育、文化体育、对外医疗服务、信息技术等服务贸易出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具备走向产业化、国际化和服务化的基础和条件。为了更好的发展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适当简化高等院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审批手续,扩大高等院校招收留学生的规模;二是加大高等院校的国际宣传力度,提高高等院校的国际知名度;三是针对国际社会的需求,增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四是通过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特别是与大企业、大公司的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对国际社会的服务能力。通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高我国现代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推动体育、文艺、影视等现代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把文化产业作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近十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体育、文艺、影视等文化产业贸易也有较大的发展,在体育、文艺、影视界有一批名人进入国际文化产业,并获得了良好的贸易收益。把体育文化贸易放在现代服务贸易战略总体中去考虑,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转变观念,把文化交流作为文化贸易来对待,突出国际市场经营操作行为;二是要建立体育、文艺界的明星培育体系和机制,为开拓国际文化产业市场奠定基础;三是要加大国际明星的市场宣传力度,提高文化产业在国际社会的贸易价值和市场效益;四是要放松体育文化贸易的政策管制,为现代文化产业国际化创造宽松的环境与条件。
医疗卫生业是重要的现代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要充分认识到中医在世界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业在对外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是转变观念,在重视援外医疗工作的同时,强化发展对外医疗服务贸易,把医疗服务贸易当作重要的现代服务贸易产业来对待;二是提高中医中药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尽快把中医中药服务业推向国际医疗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医疗市场;三是调整援外医疗政策,在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服务领域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对外医疗援助规模;四是通过医疗服务的高质低价方式,抢占国际医疗市场,尤其是要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贸易。
信息产业技术服务贸易所拥有的发展空间、技术含量、市场价值等特点,决定了它应该是我国对外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重点之一。在现代服务贸易领域,随着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已经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领头羊”,而且其技术含量价值也颇高。尤其是服务应用于各个经济部门和生活领域的“软件业”,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竞争的服务贸易重点市场。因此,应把信息技术服务贸易作为我国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建立国际服务信息网络,打造整体品牌。针对目前我国在对外服务贸易中存在的责任范围不清、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有必要在商务部、外经贸部门设立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专门机构,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该服务贸易专门机构的职能应包括:制定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参与制定国际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监督检查有关国际双边、多边服务贸易协定以及我国相关法规的实施;建立综合统计体系等。同时,各服务行业还应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其管理职能主要侧重于:提出行业发展、开放或保护方案,对行业内的市场开放实施监督管理,统计服务贸易数据,推动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等。最后,我国应该建立起一个收集、传递国际服务信息的网络,或成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处理机构,防止因相关信息由服务单位自己收集处理和加工,影响到信息的利用率。
(三)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我国服务贸易立法近年来虽大有改善,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有些重要的服务部门没有部门立法,有些法律条文措辞模糊、操作性不强,有些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矛盾冲突等等。因此,政府应结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GAI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尽快完善服务贸易的法律规章,建立不同层次、内容齐备且相互协调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为我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
(四)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要以跨境贸易和附属机构为主线建立服务贸易体系,明确服务贸易的统计标准、指标体系、统计方式和方式,加强对服务贸易进出口的运行分析,适时掌握进出口的产业动态,加强与国际组织的联系,跟踪服务贸易的统计规则的变化,不断完善统计方法,调整统计范围,细化统计项目,增强统计的实效性。
(五)组建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
组建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加大服务营销的力度。我国服务贸易企业要想和国际大集团抗衡,必须做大做强。当前的紧迫任务是组建一批国际服务贸易企业集团,扩大规模经营,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并能对外资抢夺国内服务市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国际服务营销在服务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企业要在认真分析内外环境因素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其次,要做好市场调研,准确划分目标市场;另外,要建立科学的营销组合,注重对服务贸易营销组合7PS的研究,即产品、定价、地点及渠道、促销、人员、有形展示以及服务过程管理等七个要素,结合这七个要素,制定出整体的营销方案,从而做大做强服务贸易。
(六)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
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服务提供者的素质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的关键,也是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才是当前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一个突出矛盾,因此,在加强服务产业、服务贸易重要性及作用的宣传、强化服务贸易意识的同时还需加强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缺乏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企业家、金融家、会计师、审计师、保险师、律师、工商管理人员和工程承包商等人才,同时,具体的从业人员如劳务人员、导游等素质较低,我国应该在相应环节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服务人员素质。要建立门类齐备的服务贸易培训机构,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服务贸易人力资源的开发,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并谨防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国内服务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
结论
推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不同的服务贸易模式,推进对外开放的力度可以有所不同,且需要选择不同的开放方式与合适的开放次序:要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高等教育、文化体育、对外医疗服务、信息技术等服务贸易出口;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建立国际服务信息网络,打造整体品牌,推动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不断完善统计方法,增强统计的实效性;组建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加大服务营销的力度;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服务贸易属于人才密集型的领域,服务贸易提供者素质是决定服务贸易质量和服务贸易效益的关键,也是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在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同时,应注重人才尤其是知识型服务贸易所需的外向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建立不同层次、内容齐备且相互协调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为我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伍再华.基于竞争力视角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6.11
2.杨萍.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1
3.付强.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策略研究[J].北方经济,2006.9
关键词: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欧美债务危机对服务业的启示
2009年欧美债务危机的发生牵动着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从这场危机的背后可以看到,危机的产生来自于内外部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中也不可避免地与全球性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存在关联。从内部方面,国家内部的结构性矛盾造成了这场危机的产生,尤其表现在发达国家过于依赖旅游业等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典型代表是希腊。从外部方面,主要是欧元货币体系存在的缺陷,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另外更深层的矛盾是,美国与欧洲在货币主导权与债务资源中的纷争,美国一直以来力求主导国际货币的霸权,然而若想变更为欧元以替代其地位,则是一番较为激烈而痛苦的较量。这主要是因为欧元削弱了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地位。对于新兴市场的国家,欧元提供能够替代美元结算货币的选择,欧元结算量提升实际危险美元结算量,而结算量主导定价权使得美国的市场定价权逐步流失,使得货币竞争逐步开始。
2011年以来,这一金融危机依旧不断演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停滞,美国、意大利等服务行业萎缩,西班牙已落入服务业负增长的局面,我国服务业中服务贸易的出口也在逐步下降,并受到贸易保护的困扰。国内的投资及消费市场近期也出现下降,尤其是金融、保险及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一直低迷,再加上我国服务业本身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急需一个稳定、健康而宽松的发展软环境以支持成长。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行业水平发展缓慢规模偏小且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现阶段我国服务行业还处于较为初级且发展水平低于国际化水平,并且发展速度也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这使得服务业所占比重也与发达国家拉开较大差距,例如1976-2007年数据显示,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占总体GDP的比重,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差距为4.2个百分点。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虽然增长迅速,但是比重的增幅却不明显。服务业的增长速度缓慢,服务业的规模也与相应的经济水平不相协调。尽管近五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服务贸易的增长已经超过货物贸易,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2005-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为76.1亿美元,尽管近几年有所变动,但本质没有明显改变。
(二)服务贸易行业结构不协调
我国目前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优势服务业,比如海上运输、旅游、劳务输出以及建筑服务等。2007 年我国运输服务、旅游进出口等贸易进出口额由 2001 年的 500 多亿美元上升到 2007年的 1400 多亿美元,且每年都有所递增。然而,在如今全球最为新兴且附加价值最大的现代服务业中,我国的行业发展市场仍旧较为初级,尤其是在金融、管理咨询、通讯、保险等大量密集技术与知识的行业。近年来全世界的服务贸易都朝着新兴现代化服务业转变,我国也面临行业的转型升级,尽管目前我国航运服务、旅游等进出口额所占比重开始减少,现代服务业比重逐步增加,但这种结构性的递变依旧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三)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及行业管理不健全
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的发展,没有跟上整体行业的递变,近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出台各项法规,但是行业规范依旧存在诸多疏漏,或是所颁布的法律法规没有进一步细则出台,执法操作性差,相关规定也没有紧跟国际化标准。而且在国际上,我国的服务贸易遭受行业壁垒、歧视性对待等问题。我国法律的权益保护力度薄弱,我国服务行业中不规范、不公平问题也阻碍了行业的整体发展。
在行业的规范管理方面,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服务业管理部门也存在相应的管理问题,比如国家到地区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存在差异,由于对规定的制定不同,许多相应政策难于落实;相关服务行业的指导部门不明确各项职责划分,权责不清;对地方服务行业有保护性政策而造成不公平竞争;我国对服务行业的相关定义、行业标准都未完善,有些行业的服务发展远不符合国际标准,这些都阻碍了我国服务业迈向更为先进的发展行列的步伐。
(四)专业化高水平人才稀缺且劳动力行业比较优势弱
尽管我国是劳动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但是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的多少不能决定一个行业的高低,尤其是现代化服务业是以高技术、高知识为主的智力密集型行业为主,对于专业化高水平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广,否则只能固守在传统劳动力密集的行业之中,无法寻求产业附加值的提升。然而不容乐观的是,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发现,从事金融保险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不足1%,并且具有国际水准的服务型人才,比如金融师、精算师等高端智力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从事劳动密集行业的比重较大,如从事建筑业的在外劳务工人员占36.3%等;而从事计算机技术服务业的在外劳务工人员仅为0.2%,设计、咨询的在外劳务工人员仅为0.5%。可以看出我国不仅严重缺乏与国内服务行业增长水平相配套的高水平专业化人才,而且也缺乏与国际相对接的高级现代化服务型人才。因此,若要改变整体服务业的发展格局,需要吸纳更多提供智力贡献的重要人才及社会精英,才能形成服务业从传统劳动密集、低附加值向智力密集、高附加值的转变。
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提升高等要素的发展水平
由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迅速,但是就业人数的供给相对不足,尤其是精通于服务贸易方面的专业性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稀缺,例如精算师、律师、咨询师等高资历水平的相应服务人才。这使得我国的保险、管理咨询、IT、证券等技术和人才密集型的服务企业发展也相对滞缓,也阻碍了整体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水平提升。我国服务业相对于欧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集中体现在人力资源队伍的构成。
因此为加快提升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质量水平,必须要努力培养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有意识有导向性地开发、培育高技能及高专业化的人才,才能增强我国服务业走向高级生产要素组成,提升整体行业的国际竞争实力。这需要逐步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并完善服务业素质人才培养体制,充分调整高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二是在服务业全面引进高水平、专业性、国际性高级贸易服务人才,完善对高水平人才激励机制;三是通过政策鼓励学生留学出国或是吸引留学背景人才进入服务业,才能充分促进服务业及服务贸易行业与国际水平对接。
(二)加强服务贸易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力度
服务业作为服务贸易的基础产业,需要大力促进其发展。为了改变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被动现状,必须要从提升整体服务业的整体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实力为出发,并为此创造一系列经济及社会条件,其重点在于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促进。从更深层原因探析,就是需加强制造行业对服务贸易行业的支持,可以通过货物贸易拉动服务贸易的需求。一方面可以通过制造业来带动服务业,在制造业对外输出的过程之中同时配套相应的服务输出,协助服务业整体开拓,两者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生产的繁荣,生产就是针对生产者的生产活动、商务事宜提供服务的中介商。投入生产业,通过降低分工的成本来推动分工的深化,从而带动工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服务业技术含量低,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生产者的服务需求是处于抵制状态的。然而绝大多数生产业都是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在服务创新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能对企业的创新起着辅助的作用。所以,要推动消费业向生产业转化,从而激活生产者的服务需求。
(三)完善服务贸易行业管理机制
完善服务贸易行业的管理机制,其主要核心是提高和保障我国服务贸易行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为其塑造良性的发展环境并争取更大的发展机遇。
1.建立服务贸易的风险保障机制。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在进口激增、国内服务业受到严重损害的情况下,成员国有权实施保障措施。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定义,服务贸易的进口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类似于货物贸易进口,即跨国贸易;另一种形式是通过商业存在完成进口,而外资服务企业为国内企业或消费者提供服务也属于服务进口,因此进入国内的外资企业所从事的经营活动也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范畴。由于这两种进口激增会对我国国内企业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建立对于服务贸易的风险保障机制以抵御不良事件的影响,采取服务贸易紧急保障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2.完善服务贸易发展体系。从国家层面而言,主要是商务部以及相应部门需要对服务贸易行业,与地方部门协调统一方针政策,为政策落实铺平道路,并逐步促进对服务贸易行业的资金建设。另一方面是行业协会,应当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及调度功能,由于现阶段行业协会多是国家政府部门转变而来,缺乏内部自生的管理机制,且行政化作风不符合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且发展水平滞后,功能性发挥不充分。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来进一步促进行业协会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性。
3.发挥服务贸易行业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在政策制定上,相关管理部门要不断寻求创新,从思想观念上要逐步向服务化政府转变,树立为行业发展服务的理念意识。美国和日本的相关政府服务非常重视服务贸易行业的促进与支持,从技术培养、开发教育、政策鼓励出口、行业优惠政策等方面做出诸多努力。因此我国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当充分重视服务行业,尤其是现代服务行业包括金融、咨询、保险等行业的政策支持,并将支持力度倾斜于鼓励知识型企业的培养。
(四)完善服务业相关立法并建立系统化法律体系
由于我国服务贸易的相关立法发展较慢,法律体系覆盖面有限、内容不明确、中央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一定冲突、与国际规范有差异等问题,使得服务业的整体法律环境存在缺陷,管理中存在不公平等现象。服务贸易法律需要尽快得以发展完善,加强对GATT、GATS、WTO等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可能地填补各类法律上的约束和监督空白。尤其对于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收税、优惠政策等相关支持性政策,需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并公开化政策信息,最大限度地保障我国服务行业不受到外来的强大冲击。
(五)积极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业务
服务外包作为目前国际上最为主流的服务转移方式,是指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根据国际化服务外包的主流内容,主要集中在后援支持、IT外包、文化服务外包、医疗服务等业务类型。
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之下,服务外包得以迅猛发展。服务外包的业务选择往往是非核心商业流程,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多是承接低技术含量、附加值低的流程外包,依靠自身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的服务外包业务也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也需要完善的行业体系和放宽的市场政策作为支撑,大力培养服务外包相对应的高素质人才,发展出口导向型的服务业务。推动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也是为我国服务业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我国应当紧跟潮流趋势,大力支持我国服务外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承接外包服务能够给我国带来诸多优势:一是优化服务产业结构,丰富产业业务种类,带来主营收入及更多就业岗位,提升收入水平等经济效益;二是承接方需按照国际标准制定业务,这样便鼓励服务业与国际标准对接,并在合作中取得技术进步,优化服务业的整体发展等社会效益。
1国际经验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商业健康险是一个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但是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原因,不同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存在巨大差异。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以商业健康险为绝对支柱,其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都以私营体系为主导;与之相反,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则以政府基本医保为绝对支柱,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都以公立体系为主导。笔者曾在2016年赴德国进行专题考察时发现,在医疗和医保领域,如果说美国和中国目前的制度体系是私立和公立的两个典型代表,那么德国则是两者的平衡,或许对于中国医疗、医保的发展更具有借鉴意义。
1.1德国医疗保障体系概览
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人口8230万,2015年GDP为3.36万亿美元,GDP增速1.4%。德国是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六的市场,2014年总保费收入达2546.44亿美元,占世界总份额的5.33%。2014年,德国保险市场保费规模1870亿欧元,其中健康险保费360亿欧元,占比约19%。德国实行社会强制性医疗保险(SHI)和商业医疗保险(PHI)相结合的双轨制度。政府针对所有工作人群(除去公务员体系和自由职业者以外)都有法定的健康保险缴纳义务,从公司工资中固定扣除,由参保人及其雇主联合承担。法定缴纳义务仅与收入水平挂钩,与承保风险无关。缴纳费率也会根据支出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偿标准是在州一级由各个自主利益集团(例如医师协会)通过复杂的社会协商来决定。所有就业公民以及其他(如领取养老金)月收入低于4350欧元的居民和他们的家属都被免费覆盖入SHI;政府公务员保险则由政府税收支付。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开始实行法定的长期护理险体系,要求除特定人群以外的所有工作人群都缴纳长期护理险。与此同时,政府也规定超过一定收入的人群有权选择纯市场化的商业健康险和商业护理险,为自己获取更高的保障。在德国,对有较高收入的年轻人来说PHI更具有吸引力,因为PHI保险可以以低廉的保费换取更广泛的保险服务,比如PHI内可以涵盖使受保人员使用更好的设施或者涵盖一些牙科护理的附加费用。因此很多德国人选择用SHI覆盖一些常规的或主要的健康保险,然后根据自身需求使用PHI加以补充。在政府的合理引导下,德国的商业健康险市场获得了稳步的发展,业务规模占总体保险市场的20%左右。德国商业性健康保险产品主要包括商业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护理保险三大类。
1.1.1商业医疗保险
2014年,商业医疗保险保费收入257.75亿欧元,占健康保险总保费收入的70.96%,覆盖人群约883.44万人。商业医疗保险是作为法定医疗保险并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安排。在德国总体人口中,法定医疗保险覆盖人口89%,商业医疗保险覆盖率为11%。覆盖人群主要是收入超过一定标准的高收入人士、自由职业者等人群。商业医疗保险涵盖了住院和门诊的检查费、诊断费、治疗费、手术费、护理费、康复费、住院津贴、海外治疗和急救、牙科和眼科治疗,甚至健康体检和验光配镜等。保障范围和水平不得低于法定医疗保险,但参保客户享有更好的医疗服务,如可自行选择医院、提供牙科保障等。
1.1.2补充医疗保险
2014年,补充医疗保险保费收入77.66亿欧元,占健康保险总保费收入的21.38%,覆盖人群约2434.24万人。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改革减少国家和雇主责任,增加个人责任,个人参加法定医疗保险之后的负担主要包括:购买处方药费用、住院治疗时日支付费用、康复治疗日支付费用、医疗辅助设备费用、牙科费用等。因此,德国约26%的人既参加法定医疗保险,又投保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主要是为法定医疗保险参保人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既有终生保障的产品,也有短期保障的产品,能提供单间病床、镶牙、选择性治疗方法、心理疾病的治疗等。从险种来看,可分为门诊补贴、非急需医院服务补贴、牙科补贴、按日疾病补偿金等。
1.1.3商业护理保险
2014年,商业护理保险保费收入20.13亿欧元,占健康保险总保费收入的5.54%,覆盖人群约947.27万人。德国从1995年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并遵循“护理保险遵从医疗保险”原则。医疗保险和法定护理保险的覆盖面超过总人口的90%,所有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人必须同时购买商业护理保险。另外,约76万人在法定护理保险的基础上又购买补充护理保险。商业护理保险保障范围和水平不得低于法定护理保险,还包含支付更高比例或全部的私人护理费用、更高的家庭护理费用、更高的住院费用等保障。
1.2德国医疗保险管理主体及运作机制
在德国,政府的法定保险体系由不同的法定医疗保险基金负责运作和管理,全国有上百支类似基金。这些法定医疗保险基金相对独立运营,同时国家层面建立一定的统筹体系。政府作为监管者并不直接负责基金的运作,其作用体现在框架设计、合同关系设计和指导建立联合管理体系。联邦联合委员会(JointFederalCommittee)是最高的决策机构,该机构成员不仅包括各个层级的医疗保险基金,还包括医院、医生、药房等医疗服务的提供方。通过建立联合自制的体系,该委员会负责建立临床指南,对新的治疗技术进行审批以及确定不同治疗项目的收费标准。通过联合自制的制度设计和各保险基金的相对独立市场化运作,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医疗赔付成本,更有助于提升医疗基金的管理和运作效率。同时,这些基础体系的建设也为商业健康险体系的运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商业健康保险领域,德国《保险监督法》规定,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和健康保险必须分业经营。专业健康险公司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经营健康保险。除去大型保险集团下的商业健康险公司,多数商业健康险公司独立运作。即使隶属于大型保险集团,商业健康险公司也完全独立运作。在德国,健康保险公司包括两种法律形式:股份制保险公司和互助制保险公司。德国有50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其中股份制31家,互助制19家;前五大德国商业健康险公司占有超过50%市场份额。商业健康保险与法定医疗保险按照法律规定各有自己的领地,在某种程度上相互补充,但实际上,两者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客观存在,主要在于法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范围有个交叉地带,根据法律规定,高收入雇员可以选择加入商业健康保险,也可以选择法定医疗保险,因此,高收入雇员成了两者共同争取的目标。因此,法定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者也建立了相对市场化的体系,以吸引客户。例如德国BIG是一家法定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他们也非常重视客户体验,强调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为特定人群提供优质服务来提升吸引力并实现更优的财务表现,在探索数字化潜力方面也付出了积极的努力。
1.3德国医疗服务体系
在医疗服务的供给端,德国医疗服务体系目前是以公立医疗机构和私立医疗机构并存的格局。2014年,德国医院数量接近2000家,其中公立医院和慈善机制运营的医院数量占比接近65%,私立医院的占比约为35%;从床位数来看,私立医院占比为18%左右。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中,私立医院的数量和规模都显著提升,1992年,私立医院的数量占比仅有15%,而在2014年已经上升至35%;与此相对应,公立医院的数量在这20年间大幅缩减。从医保基金的用途来看,在政府医保基金中,35%用于公立医院,医生和牙医分别占比为17%和7%,药品占比为17%,其余用于其他医疗服务机构(例如急救中心等)。德国目前有三大私立医疗集团,分别是:Fresenius、Asklepios和Sana。其中Fresenius从2005年开始进入医院业务领域,先后通过若干收购成为德国目前最大的私立医疗服务集团。2015年收入约为56亿欧元。商业性医疗保险是私立医疗服务机构的主要支付来源。在德国,即使是公立医院,也可以建立专门的业务体系,为商业健康险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这种制度设计确保优质医疗服务的供给与商业健康险业务构成了完整的闭环,使得商业健康险体系得以运转。
1.4德国医疗保障体系借鉴意义
从德国医疗体系来看,目前无论是在支付端还是在服务端都形成了较为均衡的格局:支付端以政府医保体系为主导,以商业保险为有机补充;服务端以公立医疗机构(包括慈善机制运行)为主导,以私立医疗机构为有机补充。同时,无论是政府医保基金和商业医保基金,还是公立医疗体系和私立医疗体系之间,不仅有机补充,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这也促进了两个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了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有机运行,也催生了商业健康保险产业和私立医疗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
2中国商业健康保险行业发展前景
2.1我国医疗保障及服务体系现状
与德国等发达市场的体系相比,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呈现出以下三个典型特征:第一,绝对公立主导的格局。从医疗保障体系来看,政府医保基金占据了总体医疗费用总支出的绝对主导,商业性健康保险占总体医疗费用总支出的比例不足2%;从医疗服务体系来看,公立医院占据绝对主导,私立医疗机构无论是数量和床位数占比都保持在较低水平,而且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化的优质医疗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第二,参与主体的市场化和专业化运作机制不足。在德国,即使是政府医保基金的管理者也采用独立公司化管理和运作的模式,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与之相对应,我国的政府医保基金完全以政府为管理主体,运作机制行政化。尽管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借助商业保险公司的力量管理医保基金,但是总体的运作机制仍然没有实现市场化和专业化。第三,商业化保险和私立医疗机构发展严重滞后。从商业保险市场来看,我国目前的专业化健康险公司数量有限,而且业务规模很小,在整个保险体系中的作用很小。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个是传统意识转变难,老百姓习惯了几十年的公费医疗,很难在短时间内让大家普遍接受需要自己付费的商业性保险;二是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几乎观察不到医院、患者的行为,导致我国健康保险在开发、推广和应用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三是患者就医行为的随意性,使得商业健康保险费用无限上涨,多年亏损状态让保险公司望而却步;四是医保改革迟缓,政策落地的执行力度较弱以及保障措施的不完善也是制约商业健康险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从医疗服务市场来看,私立医疗机构普遍规模偏小、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在整个医疗服务供给中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伴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和支付能力的提升,人民群众对于差异化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上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差异化服务需求与有限的优质医疗供给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医疗服务行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缺乏优质医疗服务供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支付体系的支持,仅仅依靠病人自付并非可持续的筹资来源渠道。可以说,在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体系下,商业性健康险的滞后发展已经成为整个医疗服务产业发展的约束性因素。
2.2商业健康保险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3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凸显国家对商业健康保险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健康险专业化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从国内来看,健康保险市场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商业健康保险保持年均25%以上的高速增长,2015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410.5亿元,同比增长51.9%,全国有100多家保险公司开展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商业性健康险市场的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国家积极的政策支持,尽管国家已经推出了税优政策,但是在实际推行中商业性保险机构积极性不高,政策效果差强人意;另一方面,商业性保险机构也需要提高健康险业务的专业化能力。相比传统的寿险等保险产品,健康险定价基础更为复杂,道德风险更为突出,风险测算难度更高,产品开发、精算定价、经营模式、核保理赔、客户服务、信息系统与一般寿险、财产险都有很大不同,唯有专业化才能保证稳健经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各类市场化机构的努力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未来的5~10年内,商业健康险市场将获得飞速的发展,这也将为私立医疗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筹资来源,推动私立医疗服务运营机构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些变化将深刻改变医疗服务行业的运行机制,带来巨大的机会和行业变革。
3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对于现代医院管理的挑战
从发达国家医疗保险发展经验来看,在保险、医院、患者的“铁三角”模型中,作为支付方的医疗保险运营主体与作为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医院之间,存在天然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而且前者往往在双方彼此的较量中处于强势地位。在我国目前的医保体系下,政府医保基金是主要的支付方,伴随着医保基金压力的持续提升,医保控费已经成为近年来的主题。医保控费力度的加强已经给不少医院带来了巨大的运营压力,对医院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未来,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进一步释放和国家医改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支付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医疗卫生筹资中,居民自费比例将逐渐下降,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比例快速上升,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买方影响力将逐渐提高,医疗机构竞相与保险经办机构合作将成为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医疗机构具备更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来满足保险支付方的管理需求。具体而言:
3.1更加规范的医疗行为管理
商业健康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医疗保险方可以有效影响并控制医疗行为,从而达到合理控制医疗支出和赔付成本,确保医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行。我国目前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面临的一大障碍就在于商业保险公司无法有效控制医疗行为,进而无法控制合理的赔付,导致商业健康险机构“做的越多、亏的越多”。未来商业保险的发展,必然要求商业保险机构具备控制和影响医疗行为的能力。目前,商业保险机构正在基于政府医保经办业务逐渐培养和提升医保控费的能力,未来无论是政府医保经办方还是独立的商业保险运营方必然将控费作为首要任务,并且逐渐将控费延伸至医生和医疗行为本身,这要求医院建立更加规范的医疗行为管理机制。
3.2更高水平的医院精细化管理
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除了要求更加规范的医疗行为外,随着保险产品和支付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医院将面临更大的成本管理压力,通过服务项目管控、医疗流程改进、运营绩效优化来降低服务成本,扩大利润空间。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在成本控制、精细化运营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多积极的努力,但是这些距离可以对接商业健康保险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现代化的医院管理将要求更加精细化的医院成本核算和医院绩效管理。这也会对医院的运行机制产生重大的影响。
3.3更加严格的医师资质管理
出于保险控费和医院运营管理的需要,医疗费用的给付将很大程度取决于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和结果质量(包括危急重症诊疗和长期健康管理),这就要求医师诊疗手段更精准有效,传统粗放式诊疗方式必然会因医疗成本的上升而被抛弃。所以,在保险支付的杠杆作用影响下,医院只有通过更加严格的医师资质管理,确保医师具有符合要求的能力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医疗服务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结构性减税,营业税改增值税成为“十二五”期间一项重要的财税制度改革。然而,服务业这一最大最复杂的缴纳营业税的行业,营改增势必对其企业税务及经营管理带来全新的挑战,税制改革势必冲击企业现有的管理运营模式。作者力图从财务管理者的视角,结合实际,全面深入分析营改增对服务业带来的影响,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对同业者有所借鉴。
一、营改增产生的宏观效应
营改增在宏观层面要传达的效应:消除重复征税以实现税收公平,通过结构性减税提高市场经济活力与竞争,细化社会产业分工,加强不同产业和企业之间的协作,推动产业经济与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一是彻底解决营业税在多环节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重复征税问题,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二是有利于在产业分工细化和深入的基础上提升具有高附加值和发展潜力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质量和规模;三是有利于有效拉动和扩大内需,减轻投资和出口下降带来的压力;四是有利于降低出口产品与服务的价格,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五是增值税改革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市场分工协作的加强,将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营改增对服务业的影响
(一)促进试点行业的升级与专业细化。营改增以后,它有利于大幅降低企业在流通领域的税收成本,同时促进企业放下税负包袱,专注产品服务的更新换代与专业化细分。避免了企业一贯采用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理念,减少流转环节降低税负。解决了营业税流转环节越多税负越重的疾瘤,完善了试点行业增值税抵扣“链条”。
(二)试点政策将降低大部分行业税负。营改增以后,进一步降低了试点企业在流通领域的税收成本,基本消除了流转环节的重复纳税现象。例如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企业可以抵扣购置设备产品与销售创意间的增值税,仅对产品增值的部分征税,使得创意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有利于成果的转化。
(三)营改增也影响了一些非试点企业。营改增降低了试点行业下游非试点行业制造企业的税收负担。制造企业类营改增后,因其较多依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进行生产,可获得服务单位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大幅降低制造企业税收负担和产品成本,同时提高了企业的利润水平与竞争实力。但是相比之下,试点行业的外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
(四)试点政策的落实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每项政策的颁布都不可能使所有的企业都受益,营改增也是如此。这次改革中,交通运输业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交通运输业原本的营业税税率原为3%,改革之后,一家上海物流公司负责人进行了测算,以公司某条热门线路为例,单次运输的平均运费收入为9000元左右,燃油费2800元(含税),过路费2800元。原营业税为270元,增值税销项税额891.9元,燃油费抵扣后,实际税负415.9元,增加了145.9元。
三、完善服务业营改增制度的政策性建议
(一)减少税率级次。按照相关的理论,税制单一是增值税特点之一。这正是世界发展的最终趋势,中国增值税改革也是基于此目的。单一税率是对市场充分发挥其配置资源的作用的保障,这要求对全部商品的进口和销售、全部的劳务按照统一的增值税税率征税。这意味着纳税将更加方便,纳税成本和征管的难度将没有以前那么大。最重要的是,单一税率使人们再也难以升起逃税的念头。单一税制己经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采用,现在仅为数不多的国家对服务业的税收标准和一般的税收不同。所以说服务行业增值税税率的统一从世界上讲是大势所趋。我国应该看清国际的经济形势,抓住时机对增值税进行相关的改革,加快推行现代型增值税。
(二)对特殊现代服务行业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或免税。一般情况下,政府只有在鼓励某行业发展的时候,才会实行增值税零税率。对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实行增值税零税率,例如社会医疗服务、公交服务、学校建设、公共邮政、文化娱乐服务和公共广播电视。因为征税主体对自己提供的公益行为征税,不但白白浪费社会资源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金融业、保险业等行业在理论上还不成熟,技术实现上也困难重重。这些行业可以先本着简单的原则来进行增值税的征收,等理论和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尝试用一般的增值税纳税方法进行征税。金融业存在的问题是金融性质和政策不相适应:对于辅业务按照基本税率征收增值税是切实可行的,这些业务包括提供保险箱的服务、收藏品的安保服务和咨询服务等,但对银行信贷等一些核心业务,可以借鉴外国做法免征增值税;为鼓励出口业务,可以对出口业务或者与商品、劳务出口有关的金融服务,实行零税率。
(三)扩大试点范围,增加试点行业。我国的营改增税制改革计划按照三个基本步骤进行:第一步,在一些地区的部分行业设立营改增的试点。中国的第一个试点城市是上海,它在2012年元旦正式开始实行营改增。第二步,在全国范围内对一些行业进行试点的探索。这一阶段开始于2013年,首先得到推广的有交通运输业和六个现代化的服务业。第三步,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部行业中推行营改增。该计划最快有可能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完成。当前己经试点的几个现代服务行业的各方面的改革正慢慢走向正规化,这为我们完善相关的运行机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把这些行业的试点改革推向全国,促进区域之间的税负公平、平等竞争。
从现在的情况看,我国虽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对部分现代服务业推行了营改增试点,但这绝不能到此为止,因为税收政策的异同极可能会产生所谓的“洼地效应”,我们要全力以赴挑选其他行业推行试点,以有效遏制此类负面影响。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应该把试点向生活服务业、业等领域拓展,使抵扣链条更加趋向完整,使更多的人从营改增中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服务业正在全球掀起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支柱产业。离岸服务外包涉及的面很广,行业很多,许多我们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都大有可为,但是目前开展和准备开展承接外包的部门并不是很多,相关政策也只惠顾到软件外包等几个传统外包行业,这与主流的外包分析行业一般化比较方法不无关系。他们把各行业受到外包青睐程度进行比较排列,结果就是排名靠前的IT行业发展最快。这样的分析方法是否有问题?通过比较主流的方法,借鉴Martin和Ricard(2005)的观点,作者提出离岸服务外包决定模型,认为分析具体工作的外包决定更加实用。
二、模型的建立
我们首先找出影响离岸服务外包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提供服务对地理相近性的要求,法律法规的限制,社会团体的相关规定带来的压力,离岸外包给公司长远发展带来的风险等,我们正是需要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一项外包决策的。
离岸服务外包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解决地理相近性要求,因为与制造业不同,很多服务性工作是需要服务双方同时在场的。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是靠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成本的显著下降、通信能力的大幅上升、计算机化和数字化的明显改进重新定义了服务的范围,使从偏远的地方提供服务成为可能。这些进步加在一起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长期以来就持有的假设,即关于那些必须由邻近的供应商提供的服务。这个研究框架的第一步解释什么将变成可能,第二步解释法律环境如何限制公司可采用的新技术。法律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它能够促进也能够限制离岸外包。如果美国通过限制公司离岸外包某特定工作的法律,我们的讨论就此打住了;另一方面,如果政府废除了限定某些工作只能在美国或只能由美国人完成的法律,那新的外包机会就出现了。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动,这些变动将大大影响社会允许的被离岸外包的工作种类,如果法规禁止某种医疗保健程序在美国之外完成,那有利于这种工作的通信技术的进步也将是徒劳的;如果法规允许某种任务在海外完成,我们就需要进入模型的下一步。
一旦公司发现其业务离岸外包不再受到法律的限制,并且新的技术有利于使原在国内完成的业务外包到国外的新供应商,那么框架的第三个问题产生了,外界是否还有其他可能会约束离岸的因素吗?可能有些团体或其他压力仍然限制离岸的发生。2003年,印第安纳州政府废除了与一家印度公司的合约,尽管这家公司的1500万美元的竞价比美国出价最低的竞争对手的价格还要低800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阻碍离岸的社会政治因素胜过了传统的对州纳税人最优价值的追求。最后,假定一个公司发现新的技术使得服务对地理相近要求变得不重要了,也没有相关法律禁止其业务离岸,外界再没有影响公司进行外包决策的因素,是否有其他诸如安全、质量、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会阻碍公司离岸外包某些工作?虽然技术可能使离岸某些工作经济上具有可行性,如果公司担心核心业务和产品的安全问题,它可能仍然选择不离岸核心业务,这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在考虑IT部门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们把离岸外包的服务工作技能水平当作外包决定的本身,把另外的科学技术、法律法规、社会政治压力和公司担忧等四个因素作为外生变量,组成我们的外包决定模型,参见图表1。为了全面反映外包决定的所有过程,图表1加进了外包对发包公司和接包公司的影响(也就是外包动因)。
三、模型检验与应用
(一)检验目标的选择
掌握的资料与数据的多少,决定了我们的模型可以分析的服务行业的工作的范围。同时,分析也不是涵盖得越广越好,有些目前发展的非重点行业,若是下大功夫去分析,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说,得出的结论对我们也没有什么意义。这里我们重点选取医疗保健行业。医疗保健行业是大家认为较不易被离岸外包的行业,不少学者把它列为外包最不会涉及的行业之首,这样的论断是否正确,如果不对,会影响我们的实际业务的开展。
(二)模型在医疗保健行业的工作检验
“你不能到海外去看医生、护士或者得到身体照料,”Harper在他的文章中这样说,所以医疗保健行业是最不容易受离岸外包青睐的。但是,这个观点忽视了一个事实,有些医疗保健工作已经处于离岸外包运动的前沿,更准确地说,医疗保健工作被离岸外包的范围正在稳定扩大,现在已经涉及专业、半专业和非专业的医疗保健工作。通过运用我们的框架分析保健行业,我们能看到离岸外包在这个古老而又复杂的行业是如何进化的。
医疗保健行业的离岸外包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的美国,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刚开始外包的只是一些低技能、低工资的工作,如抄写服务、保险索赔、填表单等。这样的创新结束了长期以来对美国当地工人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这些工作可以被如印度这样的国家去完成。转变的确在发生,甚至很多美国医生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利用离岸抄写服务。当技术在进步,客户与供应商的关系发展的更近,成本进一步下降,我们可能看到低技能医疗保健工作在未来几年里将受到更大的离岸外包的威胁。
伴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通信成本的下降,一些新技术的引进,第二波更加老练而又复杂的工作开始被离岸外包。在这个阶段,离岸开始影响的不仅仅是低技能的医疗保健工作,而且是需要高等教育和广泛训练的工作。举例来说,美国一些地方开发了“问护士”项目,通过这个项目会员可以随时给持证护士电话以寻求各种护理帮助和建议。当通信成本在下降,会员越来越多,很显然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菲律宾会说英语的护士能够成为这个项目的员工。护理工作的被离岸外包的潜在可能性说明了一个重要转变:医疗护理工作也能被送往国外。
以上只是分析了第一个影响因素——科技,同样重要的是法律和公司关心的是利用和执行这些新技术所受的限制。举例说明,在美国,放射线医生必须得到工作所在州的许可和所在医院的委任书。美国放射医学学院已经开始讨论,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阻止放射性工作的离岸。这个仅仅说明特殊利益群体的保护主义反映,还是会提升到法律高度来关注质量、安全、保密和工作安全?上文提到,法律环境是动态的,在未来的几年里,关于医疗服务的离岸的规则将被广泛争论,涉及到关心薪水的医生和医疗保险公司。
模型中,除了政府的限制以外,社会政治压力也是需要考虑的,我们通过美国医疗保险退还制度来看看它是如何影响离岸的。医疗保险不会偿付美国之外完成的手续,所以在这个政策之下,它不会偿还在国外实行的放射。好多年以来,美国国外公民辩护小组游说以期改变这个规定,因为它限制为国外医疗服务支付的医疗保险。现在,保险公司和其他把离岸医疗服务看作降低医疗成本的一个方法的人都加入了他们。这些组织共同代表社会政治框架中支持离岸的积极因素,这些因素的作用与相反的组织刚好相互抵消,后者其中包括,美国美国放射医学学院,2004年它出版了自己的关于离岸放射的限制准则。
模型最后提到了公司也可能出于保密、安全或质量等考虑,选择不离岸。一个有趣的例子会说明这些考虑是如何影响抄写服务行业的离岸决定。上文所述,这是一个最早被选择离岸的医疗行业,短短一段时间内,数以亿计美元的抄写服务被送到海外。但是,在2003年,一个巴基斯坦抄写员威胁要把患者的档案公开到网上,除非雇佣她的公司付清欠她的工资。这个档案来自于加州旧金山大学,但是其官员声称并不知道他们的文件被巴基斯坦转录了。保密的考虑,尤其是联合健康保险简单责任法案(HIPAA)的要求,意味着虽然技术和通信的提高是离岸抄写工作经济上可行,如果对保密的担忧不减,医院和医生团体可以避开这个选
择。
四、结论
一直以来,在讨论离岸外包涉及的范围和影响时,人们习惯于把各个行业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忽视了对行业中具体工作的考查。本文提出离岸服务外包决定模型,认为实用的分析应该从工作层面着手,具体分析科技进步、法律法规、社会政治力量和公司层面的担忧对公司做出外包决定时扮演的不同角色,并应用模型详细探讨了医疗保健行业工作的外包的情况。分析表明,一般的对某些行业是否容易被离岸外包的观点往往具有很强的片面性,掩盖了行业中具体中工作的特性。比如在大家都认为不适合外包的医疗保健行业,很多工作离岸外包却开展得红红火火。
这样的结论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大家都知道,在开展对外贸易时,发现并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非常重要。当前我国承接离岸外包的业务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国家对此投入很多,期望也很大。但是必须认清的事实是我们的相关业务毕竟刚刚起步,承接国际流行的外包(如IT软件外包)面临的竞争压力很大,与印度这样的“外包老手”相比,我们还有很多不足。在这种情形下,利用我们自身的比较优势就更加重要,这就需要详细分析具体工作的离岸可能性,对比我们的优势,更好的参与到新一轮的外包竞争中。
参考文献:
[1]Martin Stack,Ricard Downing.2005.Another look at offshoring: Which jobs are at risk and why Science direct. elsevier.com/locate/bushor. Business Horizons 48,513—523.
[2]Fitzgerald, M. (2004, July 18). A drive-through lane to the next time zone. New York Times,(Sec.3),3.
[3]Mann C. (2003). Globalization of IT services and white collar jobs: The next wave of productivity growth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olicy Briefs No. PB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