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乡村教师自述

乡村教师自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2 09:27: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乡村教师自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乡村教师自述

篇1

我国大部分小学在乡村。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是乡村教师中最基本的群体,他们的工作状态和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义务教育的质量。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指出:“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乡村小学教育发展的政策举措,乡村小学数学教师与其他乡村教师一样地位待遇明显得到提高,乡村小学数学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小学数学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无疑强化了社会对乡村小学教师的身份认同,然而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状况如何?本文通过深入浙江省部分乡村小学数学课堂听课、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与资料检索,对影响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因素展开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影响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的因素

1.高等院校非全科培养的影响

高等院校非全科培养模式影响了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

调查显示,教师在高等院校学习时往往分专业,并确定专业学习方向。侧重小学数学教育方向毕业的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感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方向毕业的教师,其他方向(如:小学语文教育方向)均存在着对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障碍。因为这些教师在小学数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比较欠缺,不能满足现实教学的需要。主要原因是多数乡村小学有包班教学现象。包班教学是指同一个教师任教同一个班的数学、语文等主要课程。调查显示49.5%的乡村小学采用包班教学,其中28.6%的乡村小学第一学段(1-3年级)都采用包班教学。其次是由于学校教学的需求,非小学数学教育方向毕业的教师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再者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乡村小学中的边远山区小学生生源越来越少,自然形成小班制,乃至于一个学校只有几个学生,教师需担任多门课的教学,甚至一个教师就是一所学校。

2. 小学数学教育不断改革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育不断改革影响了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改革意味着教师的整个专业场景将发生彻底的转变,教师以往熟稔于心的、早已内化为自我的专业实践、规范、标准与价值观基本上都将在改革中失去意义。

调查显示,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年龄越大,教龄越长,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对其身份自我认同影响越大,职业倦怠感趋于年轻化。教龄在25年以上的乡村小学数学教师中,75%的对数学课程标准不够熟悉,80%不喜欢教学内容的改革,认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指数,75.6%的教师对教育信息现代化不适应,对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站及平台不熟悉。

深入数学课堂听课中发现,教师们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好玩”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广角”等综合实践模块教材解读不深刻,访谈中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模块的内容是新增的,乡村小学学习资源比较匮乏,教师参与培训机会不多,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理解不透。听课中还发现,部分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中,由于不会独立制作课件,使用光盘进行教学,当师生双方的互动“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时,由于光盘固定的流程,教师无法调整预案,只能按照光盘的流程继续进行。

3. 教师招聘无地区限制的影响

当前,我国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招聘已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浙江省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招聘基本采用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由市、县教育领导部门等组织,高等教育毕业生通过笔试、面试进入乡村小学教师队伍,这样的招聘,乡村教师出现外来化,即非本省、本地,本乡出生长大的招聘到乡村担任教师。

调查显示:采用以上方法招聘进入的乡村小学数学教师,92.2%非本乡人,26.1%非本地区人,9.6%非本省人。在5年以内教龄的教师中,非本省考入的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感最低,其次是非本地区人,出生在本乡的教师身份自我认同感最强。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位于首位是听不懂当地的方言,无法与家长沟,第二,生活不习惯,如;饮食、气候等,第三,无法融入当地的人际交流圈子,生活孤单。

二、对策

1.高等院校必须开展探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新模式

目前,高等院校主要是分专业、定方向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专业方向明确,培养出来的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有较强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但知识结构单一,很难适应农村小学教师经常需要包班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探索全科培养的新模式,调整现有的学科专业课程,按照少而精、博而强原则,重新选择、确定专业课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拓宽和加重基础课程,“厚基础、宽口径 ”,使培养的小学教师能够掌握小学阶段的所有学科教学,能随时担任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以适应农村小学的包班制、小班制乃至一人一校等多种复杂形式下的教育教学工作。

2.激发内驱力,促进乡村小学数学教师主动融入基础教育改革

乡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乡村小学数学教育质量起着决定作用。因此,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重构自我,实现从外在的角色规定到内在的身份认同的转变,唯有得到教师内在的身份自我认同,教师个体的专业自主发展才能现实。

首先要激发乡村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爱学生发展。其次,乡村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加快自身知识、理念的更新,提升专业素养,可以利用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平台,有计划地阅读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还应不断钻研小学数学教材,从细读《数学课程标准》入手,深入读懂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再者,开展多元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校本培训灵活多样,读书会、教学研讨会、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探讨会等,校外培训积极主动,不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与教学方法,在学习、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人生价值。

3.关爱外来教师的工作与生活,体现人本情怀

各级部门应制定向外来教师倾斜的政策,如住房补贴等,乡村小学应创造条件,关心外来年轻教师的生活、婚姻,切实把每位教师的冷暖和发展放在心上,本地教师应主动接纳外来教师,使他们感到大家庭的温暖。外来教师应主动融入到乡村文化中去,入乡随俗,为第二故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篇2

目前,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国民文明的脚步也在不断地以较快的脚步向前迈进,但是在教育方面,城乡差距还是比较明显。据新华网调查消息研究表明,城乡人口素质的差距非常大。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十分悬殊,农村人口素质从上到下都呈现普遍低的现象,这些客观事实给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将针对目前农村的现状,分析农村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树立好自身的形象,从而从更好地教育好农村学生,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

1.做一个敬岗爱业的农村教师

目前我国边远山区中小学教师由于工资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很多都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教师“一边种地,一边教学”,“教师形象与农民形象”集于一身,教师下午放学还得到地里劳作。甚至导致部分老师爱自己的庄稼多于爱自己的学生,在庄稼身上的付出多于自己的学生;更有甚者,有的农村教师还参与到与普通农民百姓赌博的现象;很多农村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比城镇要低得多。这一系列的现象都告诉我们,做一位农村教“师敬岗爱业”是多么重要。

1.1 好好学习就是敬业。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农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农村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方法有:第一、认真拟订好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业务水平。第二、积极拓宽教师自我学习的途径,如:观察农村学生平时的一些学习,生活上存在哪些不良习惯认真总结,钻研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阅读一些有关的书本、文献参考借鉴别人教育上的成功经验;听一些知名人士的讲座,领略他们的雄才大略。第三、积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教师之间要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气氛。在老师之间形成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农村教师的自我素质提高上面有着极其重要、极其积极的意义。

教师的人格、行为、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对自身教学形象来说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生活中通过积极学习,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俗话说的好“为人师者当自豪。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人的行为总是一再的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他认为,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正如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说:“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习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意义更大,因为我们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 规范得体是教师礼仪仪修养的基本规范。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礼仪的本质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教师教书是育人的工作,首先,教师自己要学会做人的基本礼仪修养,尊重学生。当我们对学生做了对不住的事时,我们有时或许为了所谓的面子问题而难以向学生启口道歉。其实,此时我们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教师能做到敢于真诚地承认错误,那么可能会受到学生更加的尊重,而且学生也会效仿这样的做法。 端庄大方――教师形象的基本要求 风度仪表是一个人气质性格、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的外部表现,是美好心灵的表露。教师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整体的衣着、端正的外表、和谐的动作表情,工整潇洒的板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谦逊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心灵有很大的影响,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由受其师而乐于学,师生友好合作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作为教师,在穿着打扮这些细节习惯中要有所讲究,要得体,大方,符合教师的身份。我们的衣着、表情举动、姿态等等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而且对学生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教态优美,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教师应为人师表,教师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形象就是宣传,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服务,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一切,而对农村教师来说这一切都必须通过日常的学习实践得来。

1.2 好好工作就是敬业。农村教师处在最平凡的教师岗位上,我认为能做到好好工作,就是敬业。农村教师要真正做到好好工作必需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

我国为了解决我国中小学学校教育中因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问题,素质教育在全国中小学学校得到了普遍落实和推进。但是,一些农村学校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模糊不清。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人为的对立起来,以为实施素质教育就可以不要考试,学生就可以不做作业,教师就可以不需要考核和评价。由于这些片面的和有害的认识使得部分农村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目标认识不清,抓不着自己前进的方向,工作日益懈怠,甚至有的出现了消极的思想。实际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不是要不要考试,而是如何对待考试的方法问题。我们在反对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代价的高考和考试,但没有理由取消考试。在我国目前的社会里,高考和考试的公平竞争优势和选拔功能是没有任何方式可以取代的。因此,一所学校要赢得社会的认可,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必须积极投入教育教学质量的积极竞争之中,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升学率是社会、家长、学生关注的目标。一个教师,离开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没有勤奋好学、努力钻研业务的积极进取的专业发展意识,缺乏热爱学生的职业态度,教学业绩平平,很难在社会上产生威信和良好影响。一个学生,如果缺乏积极竞争的意识,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贪图暂时安逸和享受,不愿独立思考,满足于一知半解,甚或不愿完成学习任务,缺乏知识积累和技能储备,很难成长为适应社会,农村发展的人才。

事实证明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工作态度的人,就会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之中,再苦不觉苦,再累不怕累,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克服困难,攻克难关,创造人生价值和工作业绩。一位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职业态度的教师,就会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岗位当作自己生命的全部,就会把自己的课堂和学生看作自己生命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来看待。这样的老师不仅感觉不到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而且能够从自己的平凡的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愉悦和幸福。学生的每一声问候都会使他感动,他每时每刻都会分享到学生进步的欢乐,都会听到学生成长时拔节的声音。这样的教师会心平气和的和自己的学生在一起商量和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会从学生的思考中得到启发,从而获得专业发展和成长的一个又一个契机。这样的老师常常用微笑把自己对待人生和职业的积极态度转播给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这样的老师的课堂里,学生能够感受到风趣、幽默、乐观的力量,学生在不知不觉之间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这样的老师心胸豁达,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学生,无怨无悔,安于职守,尽职尽责地出色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这样的老师就是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敬业的老师。

2.做一个求真务实的农村教师

2.1 用心经营。作为一个农村教师,面对着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们,老师的象形,时刻都会印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举止时刻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农村教师在从事课堂教育时应更积极、更用心。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认真根据学生特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发挥到更好的极致;在平时老师应积极与学生探讨交流,多聆听学生的心声,看他们缺少什么,而我们老师又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总之,做为一名身处山区的农村教师,要树立好自身的教师形象,我们更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更好的去服务我们的教学。

2.2 严格要求。我国农村的中小学生的素质较城市学生相比普遍低下,作为农村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更应该做到严格。我这里所谓的严格并非动辄谩骂,动则体罚,而是以和风细雨般的模式让我们的学生在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中不断做到潜移默化。

要做到这点老师在自身象形的树立上要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作为老师更应该知道自己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我们大可不必为一件小事让全班人跟着罚站,大可不必我一些清洁卫生问题而大动肝火。教育最需要的就是耐心,而目前我们很多老师最缺乏的也是耐心。因此老师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从宽容,耐心的角度教育感化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是树立可亲可敬农村教师形象的关键。

俗话说的好:“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是一面镜子”,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对待学生,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做为一个农村教师,针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我们都要注意加倍注意,发现问题要注意及时处理,万不可以后处理,或者觉得问题不大不去处理,因为世间上很多大问题都是由小问题演变而来的。在学生的心目中,勤劳、积极敢于教育,科学教育的教师是很能得到学生以及家长的尊敬的

3.做一个灵活聪明的农村教师

作为一位农村教师,我们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相对比较贫乏,因此、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求我们能够做到更聪明,更灵活

3.1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在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资源相对比较贫乏,无非就是,教材,以及一些较常规的教学用具,面对这种情况,农村教师应该注意从其他的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1.1 从学生实际,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 生理、心理特征。目前的农村学生,自主意识逐步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 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比如: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 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 《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 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 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 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

3.1.2 从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 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 …”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 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比如:我在上《核舟记》中“ 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 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 ,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 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 “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3.2 合理利用各种力量教育影响学生。在很多农村教中小学,留守儿童成为了学生组成的主流,教师应该积极结合,利用好学校、家庭、社会等机教育影响学生。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增多,“旧的家庭成员长期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新的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已经开始形成, 留守儿童父母的一方或者两人都不在身边,看管人对孩子的照顾和管理大都属于粗放型。在单亲家庭,留在家里的母亲或父亲角色缺位,上有老,下有小,农活家务一大堆,常常自己都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孩子,导致管理上和教育上的缺位。在这种情况下,做为学校教师在承担起学生监管主要责任的同时,更应该紧密联系农村居委会,社会群体进行教育学生。从而,合理解决农村学生监管“缺位”。

做为学校教师,我们应积极建立“以学校为核心,社区、村组、临时监护人为辅的教育管理网络”,并进一步完善, 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而且要求学校教育应有意识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从而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在校外的生活真空。

篇3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数字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凸显,正如扬州市教育局局长周应华在《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实践》一书所言:计算机和网络是一扇通向世界先进教育的大门,打开这扇门,就会发现外面教育世界的无限精彩;计算机和网络是一个挽手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忠实朋友,和这个朋友相处越久越深,教师们对其信赖感就愈强,思想和行为改变也愈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在拉大,山区乡村教师数字教学资源应用能力普遍低下,这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必须逾越的“坎”。

一、数字资源应用在乡村学校举步维艰

日前,笔者围绕数字教学资源的应用,采取问卷和座谈的形式,对南方某市两个山区县的农村教师进行专题调查。

表1.乡村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情况调查表

注:年龄A指20~35岁、B指36~45岁、C指46~60岁;培训次数指参加县级以上、每期7天以上的培训。

统计表明,目前山区农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能力偏低,使用热情不高,提升的积极性不强,数字教学资源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极为有限,现状堪忧。

二、数字资源“困”在乡村学校,原因何在

1.教育观念滞后

许多农村老师未能认识到教师的角色正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机制间变换,学生的学习思维正在从“海绵式”向“淘金式”转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时常讲出这样的话语:都教半辈子书了,不要太复杂,我的学生还有上重点大学呢;用电脑、上网等上课,那是城市学校的事,再说,校长只不过说说而已……除了重要性认识不足之外,还存在畏难情绪――老教师“临近退休不学了”、年轻教师“人在农村随波逐流”。这些观念极大地伤害着我们的教育,因为我们的孩子们将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四倍的速度变化着( 威拉德・达吉特 在《地球村在行动》一书中指出)。

2.平台建设滞后

突出表现为:硬件设施配置不全不足,实用性不强,老化现象严重,有的形同虚设;数字化音频、视频等资源短缺,添置和保管没有规划;校园网建设滞后,甚至空白;县、校两级对教师用好网络、微信、微博等通讯平台服务教育教学的引导工作不力等。

3.信息技术滞后

因为疏于使用,大量中老年教师未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操作;年轻教师虽然会简单操作,但对资料的处理合成就显得力不从心,更谈不上移动终端课件、精品开放课程、学科主题社区等课程资源的开发。

三、数字资源应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包括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资源等。

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处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资源系列化、使用过程智能化、资源建设可操作化等特点。实践证明,它对学生在以下方面有深刻的影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建构知识的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互动精神,进而培育其开发本身的价值,训练其判断分析力、评估力、批判力和帮助他人的能力等。

篇4

一位普通民众的自述

广州沦陷前,随着党、军、政官员出逃广州,出现难民潮,一部分民众逃往港澳投奔亲朋好友避难;一部分民众随政府机构、文化单位迁往韶关等后方,而更多的民众则是拖儿带女徒步避难乡下,或入白鹤洞等地的难民收容所。

一位普通民众写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自述(图一),真实记录了广州沦陷前后的社会生活状况。自述共15页,每页横19、纵29.5厘米,毛笔书写。现将与广州沦陷前后社会生活状况有关的内容抄录如下:

一九二五年,我在一个带有封建色彩的家庭出生了,以剥削形式为经济主要来源的培养下我被长大了。在家庭中,我是父亲的第三个儿子。整个家庭内,除了父母亲外,是有着以九个兄弟姐妹组成的。

当我在一九三三年(八岁)的时候,已经被送进市立第二十三小学校念书了,因为进入学校比较早一点,所以在八岁时已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这样每天还是当当美的没有懂得什么便渡过了初等教育的阶段,直至一九三六年(十一岁)便是一个小学毕业生。在这时间,考进了市立第一中学校。在市一中,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的侵略战争。在这个时候,广州的学校开始停课内迁,我的家迁往河南区的沥蛳纾ㄒ蛭自己的乡村是没有房屋居住,这个地方是我的姊丈亲戚),而我则随着外祖父到香港去了。

由于个性顽皮,主观比较强,居住在外祖父家中,经常与其他小孩打架,于是被亲戚们厌恶了,在一九四年夏天又回到敌伪统治下的广州市。回广州后,又在第一小学念书(因当时无中学开设)。还没有念完,又考进了市立第一中(即现今的市十一中校址)。刚念了一年,又转到了伪省立广东大学附中初中贰年级,至一九四二年(十七岁)毕叶。在这个阶段内,曾经在校受着童子军的训练。在学科方面,除了一般课程之外,还增加了一科日语。在这个时候,亦没有什么其他的组织。

在初中毕叶后,毫不间断的升上(日校)高中部,直至一九四五年(廿岁)高中毕叶。在这一段时间,曾于一九四三年被选为广东青年代表,参加伪国府的还都纪念(当时被选原因是由于军训课中的野战训练成绩较好为原则),一九四四年被选为学生会自治会主席,一九四五年高三期间曾领导鼓励同学拒上日语课(因当时日语教师宣传日本帝国主义思想,遭到同学反对后欲加压制而发生的).一九四四年春参加伪中央青年干部学校广州分校集训(当时全市中学高中学生绝大部分停课,参加是硬性规定的。)为着学习与生活问题,我在一九四五年便考进了广州大学法学院夜班,准备日间便准备找寻工作。

在考进广大不久,由我的表兄沈柏生之同学林梓铭介绍,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在广州市修路委员会充临时办事员(林梓铭为总务组长),做那缮校工作。这样每天都是刻板式的在缮校室内抄写公文,除此无其他。

无独有偶,另一名广州市民刘成基在《广州沦陷时的白鹤洞难民收容所》一文里回忆:

作者当时仅系十余龄之童子,随父母渡珠江南逃至白鹤洞学校区,见培英、真光、协和(均系教会中学)三校门前,难民群聚,时铁门仅开一线,逐一审查,只准妇女及16岁以下之男童进入。当时我父是个工人,囊无余资,且前路茫茫,因命母亲携我及弟妹随众人人培英,他自己则往附近乡村暂避。于是我遂开始难民收容所中的两年生活(《广州文史资料》第十九辑,1980年6月,第247页)。

1940年,汉奸集团上演了所谓“国府还都”丑剧,沦陷区民众有受其蒙骗者,难民所中也有人陆续返回广州。上述两位市民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返回广州的。

两张日文收费单

日本侵略者侵占广州后,一方面大肆掠夺当地资料,运走有用机械设备,另一方面控制当地经济,掌控水厂等关系民生的重要产业,同时还让日本公司大量涌进广州,榨取广州人民的钱物。这里展示的两张日文收费单,充分反映了日本侵略者渗透广州经济的事实。

第一张单据为“接管手数料领收证”,横14.2、纵10.7厘米,编号562,是由广州市自来水厂于日本昭和17年(即1942年)2月21日开给广州市西禅区光复业路门牌29号1楼朱励强的单据(图二)。

篇5

但这种基于理性的思考是否足以消弥“清退”二字所产生的激愤与群体性失落?显然不能。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四十四万八千名中小学代课教师的退出,表明中国基础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个历史性转折。那么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将给予这样一个默默无闻而又这么巨大的群体一种怎样的历史性评价,这却是值得追问并关注的,更是国家教育部门应当清醒意识到的。这,关乎中国教育发展的良心。

在王旭明的发言中,关于代课教师群体的说法是,他们走上教学岗位没有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正式认定和正式批准,是以一种不合法、不合规的形式存在的。这话固然没错,但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是,如果说,早期代课教师群体的出现,是因为国家整体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广泛的教育需求,那么,今天的代课教师群体的出现,更主要的是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这也就表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如果必须通过合法而又合规的途径产生教师,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许多贫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空白。

必须看到,中小学代课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代课教师,是在中国教育最需要也最艰难的历史时期,撑起了中国教育的一片天。他们的学识及才智也许不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更不足以承继现代教育转型的重任,但他们却是在现代教育阳光无法普惠的地方,在地方财政难以供养正式教师的地方,以单薄的身体为农村子女搭建了知识的殿堂,以全部的心血浇灌着共和国的未来,为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应当被历史所承认的。

更应当看到的是,一直以来,代课教师都是作为“弱势群体”而存在着,他们生活在农村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收入连维持自己生活尚且困难,但这一切都从没让他们失去作为“人师”的尊严。甘肃渭源县委副书记李迎新所做的《渭源县代课教师状况调研》显示,渭源县有六百余名乡村代课教师每月仅拿着四十元到八十元不等的工资。每月拿四十元工资的又占了代课教师的70%,且部分代课教师这样的工资已拿了二十年。李迎新自述:“我在调研中一次又一次地被代课教师的贫困所震惊、执著所感动,为西部义务教育的普遍困境深深发愁。”(2005年11月3日《南方周末》)而渭源县的代课教师生态,也基本反映了中西部贫困地区代课教师的生存状况。为了教育这样一个最朴素的信念,代课教师几乎付出了他们所能付出的全部,这同样应当为历史所铭记。

篇6

关键词 肱骨外上髁炎 手法治疗

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男47例,女21例;年龄22~56岁;单侧发病9例,双侧同时发病19例,病程2~8个月。

2 治疗方法

2.1 舒筋活血法:患者取正坐位。医者坐于患者病侧,在肘外侧做侧滚,痛点部做指滚和揉捻法,使局部有发热感为限,然后用点按法,点按曲池、外关等穴位以达行气活血,舒通经络作用。

2.2 弹拨法:将患肢前臂旋后,屈肘置于腹上,于肘下垫一软物,医者以双手食中指拿住肱桡肌与伸腕肌向外紧扳,然后嘱患者患肢前臂旋前;医者用拇指向外方推邻近桡侧腕长短肌,反复数次上下翻动弹拨。

2.3 滚法:上述手法完毕后,用搓滚手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搓腕肘外侧肱骨外上髁及前臂伸肌群,反复搓动数次。手法结束。1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治愈为疼痛及压痛消失,持物无疼痛,肘部活动自如;好转为疼痛及压痛好转,肘部功能改善,无效为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经2个疗程后,治愈51例,占75%;好转15例,占22%;无效2例,占3%;总有效率为97%。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47岁,教师。初诊:自述右肘外侧疼痛4月余,并呈加重趋势。常因疼痛而致右前臂无力。握力减弱,影响工作而前来就诊。查体:右肘外侧压痛;以肱骨外上髁处压痛明显,伸肌紧张试验阳性。网球肘试验(密耳氏试验)阳性,诊断:肱骨外上髁炎。即行舒筋活血,弹拨及搓擦手法按摩患处,1日2次,1个疗程后,患者右肘部疼痛明显减轻,局部压痛亦减轻,2个疗程后,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肘关节活动自如,恢复正常,病者痊愈。

5 讨论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就其发病机而定,肱骨外上髁是前臂伸肌总腱的附着点前臂经常处于旋前做腕部活动,使前臂桡侧伸肌经常处于强力收缩状态,从而产生肱骨外上髁肌腱附着点的急性扭挫或慢性劳损,从而使局部充血、粘连,使肌肉神经、血管受压,诱发肘关节的疼痛及功能障碍。祖国医学认为:此系损伤后瘀血留滞,气血循行不畅,或陈伤瘀血未去,经络不通所致,但气血虚亏,血不养筋常为其内因,属于伤筋、筋痹范畴。故治疗原则当以舒筋通络,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主。中医认为,推拿手法是解除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方法,因为推拿不但可直接放松肌肉,并能解除引起肌紧张的原因,即可治标也治本,做到标本兼治。运用舒通筋络的弹拨及搓滚法治疗本病,缓解了血管肌肉的痉挛,改善了血液循环状态,促进代谢产物及瘀血的吸收,从而达到疏通气血、祛瘀、行气止痛的目的。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压痛部位及穴位的选择。压痛点及穴位选择准确,即能消除肌紧张的病理基础,也为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创造了良好条件,笔者用此方法治疗本病疗效十分满意,治疗期间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王拮生主编骨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生社,1982,1083

[2]高大硕,仲维敏跌打丸贴敷剂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中国乡村医生杂志,1997,(3)4

篇7

1.认识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

身处农村的初中学生,见识少,阅读面窄,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另外,受传统教学方式及教学环境的影响,许多老师宁可让学生呆在教室完成教学任务,也不敢放开胆子组织学生到户外实践。以我校为例,语文综合性学习基本没老师真正组织开展过,一般教师无视它的存在,部分老师关注了,也是把它上成阅读课写作课,给学生的实践舞台太有限。

2.唤醒师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意识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仅仅靠课堂时间还远远不够,每个教师都明白,生活的舞台有多大,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宽广,因为生活处处有语文!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很多语文老师并没有把视野引向课外,让学生到课外去,汲取营养,丰富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2.1在每周一下午第一节举行的教研组会议上,我连续几次提出了开展此活动的建议,得到了部分老师的响应。

2.2扩大学生阅读量,播放优秀音视频的文学作品,组织朗诵、写作、辩论比赛,使学生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世界观。

2.3陪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知识,体会情感,这种做法,激励了更多的师生参与。

3.采用多种方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3.1阅读名著,品味文化。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七年级开学时,我就有意识的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诸如《童年》《名人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并让他们做摘记,写读后感,利用阅读课定期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就与文学大师进行了思想上的交流,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营养。

3.2关注社会,感悟生活。一是利用多媒体条件,为学生选择一些新闻节目、评论节目、科技动态集体播放,使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抱负。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了解现实,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提高学生社会参与能力。

3.3亲近自然,升华性情。农村的孩子,与大自然有着很多亲密接触的机会,他们到过绿油油的农田、茂密的树林、怪石嶙峋的山峰、繁花似锦的果树园;他们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打过滚,在美丽的花丛中逮过蝴蝶;在高高的大树上掏过鸟窝;摸虾、捉鸟、扑蚂蚱;收豆、抱瓜、摘野果……总之,他们各自有着不一样的成长经历,有着不一般的生活世界。这些令城市孩子羡慕的资源他们却有些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所以对乡村学生要引导帮助,让他们用诗、用文、用画去描绘大自然的清纯,陶冶自己的情操,活跃自己的思维,丰富自己的想象,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3.4重视训练,培养能力。课堂传授知识、启迪智慧,课外锻练实践、创新提升,课堂教学和课外扩展是语文教学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只有课内课外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让学生做好准备,在每节课开始的前两分钟,学生上台就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进行演讲,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大闹天宫》《桃源三结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刘姥姥进大观园》等故事,《这就是我》《我班的调皮鬼》《水的自述》《美丽的校园》等美文就是在这个时段欣赏的。学习了《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自己课外通过网络搜索有关素材创作课本剧,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角色"海选",最终他们自编自演、惟妙惟肖的课本剧表演获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这些训练把课外阅读积累起来,通过课前有计划的活动如激兴演讲,读书体会,小品表演等,训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篇8

乌鸦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鸟类,因其吃的食物较杂,适应气候的能力也很强,因此在世界上广泛分布。由于乌鸦的存在历史悠久,可谓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其意象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作为一种鸟类,实际上它已经远远超过了自身的生物学含义,承载着古今中外太多文人墨客的情感和信仰,被人们经久不衰地言说着。受到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文化的影响,乌鸦意象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含义,有些人认为它是太阳鸟,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化身;而有些人认为乌鸦是魔鬼和死亡的使者,是愚蠢的象征。陈梅、王孝杰在《简析中外文化中的乌鸦意象》一文中提到意象的本质就是物象与主体情、意、理、趣、味相契合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因而同一理性概念,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不断使用,就会获得附加在理性意义之上的不同的联想意义,从而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因此,在不同的文化文学环境中同一意象也会体现出不同的意义。乌鸦这一意象的创造也是经过了人们独特的审美活动,是人们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在贾平凹的小说《极花》中多次出现了乌鸦意象,在笔者看来,作家将封建落后的枷锁借由乌鸦意象牢牢地套在了女主人公的身上。

小说刚开始便出现了乌鸦鬼魅的身影。那个傍晚,在窑壁上刻下第一百七十八条道儿,乌鸦叽里咵嚓往下拉屎,顺子爹死了,我就认识了老老爷。乌鸦在中国通常被看作不吉利的象征,俗称报丧鸟,在贾平凹的笔下很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现象,有人去世的地方便有乌鸦活动。在顺子爹死后,象征厄运的乌鸦来给顺子爹报丧,同时也暗示了胡蝶悲惨命运的开始。在黑亮他们去顺子家帮忙收拾的时候,乌鸦再次闪亮登场。四颗白皮松上又站满了乌鸦,叽里咵嚓往下拉屎,那个傍晚拉的屎特别多,响声也特别大,臭气就热烘烘地扑到我的窑里来。小说《极花》是以女主人公胡蝶的口吻进行叙述的,在这部分对乌鸦的描绘中,我们很明显可以感受到胡蝶对所处环境的不满甚至憎恨,这种厌恶感甚至波及到了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灵,连乌鸦作为鸟类所进行的正常生理活动都遭到了女主人公深深的嫌弃和排斥。细读这一处便可以发现,在乌鸦的身后又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靠山白皮松,之后乌鸦与白皮松便紧密相连,笔者且将其统称为白皮松的乌鸦。

在贾平凹的笔下,白皮松的乌鸦俨然成了整个圪梁村的标志,更是胡蝶的买主黑亮家的标志。在这个村子竟然就是一面坡,又全然被掏空了,高低错落都是些窑洞的地方,却有着四棵上百年的白皮松,树上面只栖乌鸦,因此白皮松就是村子的风水树,乌鸦也就是吉祥鸟。这些乌鸦黑得如烧出来的瓷壶,拉下的稀屎却是白的,每天傍晚后就往下拉,把硷畔沿拉得白花花的,如同涂了一层又一层的石灰浆。通过作家的叙述,这个贫瘠小乡的落后程度显而易见。这里不仅地形崎岖,还将乌鸦视作吉祥鸟,纵容乌鸦的各种放肆行为,整个村子都笼罩着一层浓浓的落后气息,在这样的僻乡,只能靠拐卖得到的妇女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而不小心被拐卖到圪梁村的胡蝶终日被锁窑洞,可以说圪梁村将胡蝶的命运深深地困在了自己的牢笼里,就像白皮松的阴影浓重地罩住了硷畔沿一般。作家在写胡蝶的第一次出逃时再次提到白皮松的乌鸦。胡蝶刚逃到四棵白皮松下,乌鸦的屎从树上拉下来白花花淋着左肩抓我后领的人手上沾上了我肩上乌鸦屎,在骂:你身上有白屎?黑家的手扶拖拉机,镰,锨都淋有白屎,有白屎就是黑家的标志,白屎都给你淋上了你还跑?贾平凹借村民的话语把胡蝶的命运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

来到这里,一旦被打上圪梁村的标志,所有的出逃希望便都化为泡影,反抗在这片僻乡没有丝毫的作用,留给胡蝶的只剩下无穷无尽的绝望。

小说中间及后半部分出现的乌鸦意象与之前相比有了一定转变,实际上是已经怀孕的胡蝶观念发生了变化,她渐渐地融入了圪梁村,不仅在下雨的晚上会担心着白皮松上的乌鸦和崖头荆棘中的斑鸠怎么办,在她外出活动时,刚开始路过白皮松时还会担心乌鸦屎溅到自己的身上,时不时地用眼睛往树上瞅,到后来我们再看她的自述:白皮松上的乌鸦在噗嗤嗤拉屎,屎就溅在了我的脚上,又溅在了我的肩上,我没有动,屎就溅在了我的头上,一大片稀的东西糊住了我的左耳,或许是白皮松上乌鸦天天在拉屎,已经习惯了臭味就不觉得驴粪的气味了,这一系列的变化足以说明胡蝶对逃出圪梁村已经彻底绝望,她开始向命运妥协,开始变得麻木,甚至麻木到再没觉得乌鸦在白皮松上嗤啦嗤啦拉屎,也没觉得狗叫和毛驴打喷嚏。在她看来,圪梁村的一切对自己来说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顺理成章,就好像自己一直都是这里的人一样,此时她已经深深地扎根到这里。胡蝶对乌鸦的态度变化过程也是她自己的整个悲剧命运史,可以说乌鸦见证并暗示了她一步步的沦陷。

二、星的隐喻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大都喜欢把情感寄托于明月,写出了一系列与月意象以及月光意象的文学作品。然而笔者认为满天闪烁的繁星同样可以引起人们的奇思异想,星星也是一种很好的寄托情感的意象,它同样可以起到暗示性作用。在小说《极花》中,除了上文提到的白皮松的乌鸦,另一个重要的自然意象就是星,同白皮松的乌鸦一样,星意象同样暗示了女主人公胡蝶的悲剧命运。星意象的出场是与老老爷这号人物紧密相连的。老老爷是胡蝶在顺子爹死后认识的第一个人,他本来是一个退休的民办教师,作家形容他时说这是一个枯瘦如柴的老头,动作迟缓,面无表情,其实他就是有表情也看不出来,半个脸全被一窝白胡子掩了,我甚至怀疑过他长没长嘴。老老爷的外貌形象便让人感觉到一丝的神秘和诡异,然而这样一个老人不仅有知识懂得如何划分天上的星空,脾气性格也很好,圪梁村的人们把他看作智慧的象征。胡蝶是在与老老爷讨论星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向绝望的。因为正是老老爷引导被困在窑洞里的胡蝶把目光从窗格间投向了白皮松上方的那一片夜空,去寻找属于她自己的那颗星,只有找到那颗星才算是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在老老爷看来,地下一个人,天上一颗星。而他那句神秘且带有诱惑力的话:那你就在没有明星的夜空处看,盯住一处看,如果看到了就是你的星。也在胡蝶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从此踏上寻星之旅,其实也是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探寻。

刚开始胡蝶一无所获,白皮松上空是黑的脖子里的骨节在嘎巴巴地响,那一处仍是黑漆漆的,没有星。所以她开始疑惑,认为自己的星或许在城市里才能看到。在笔者看来,胡蝶看似很努力地在白皮松上空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颗星,但内心深处又生怕自己找到那颗星,她不希望自己属于这里,她讨厌这个落后的地方,在她的心里充满了反感甚至反抗情绪,她希望自己是属于城市的,只是暂时被困在了这个僻乡。这种反抗心理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胡蝶被玷污怀孕前她都无法接受自己已是圪梁村的一份子这样的事实,为了证明自己不属于这里,胡蝶对星的出现可谓翘首以盼,我们来看她的自述:白天里我等着天黑,天黑了就看夜里的星,我无法在没有星的地方寻到属于我的星,白皮松上空永远是黑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胡蝶对寻星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她相信自己永远都不可能属于圪梁村,对自己逃离这里还充满了希冀,可以说这个时候她对自己归属感的坚定信念一览无余。然而,命运造化弄人,胡蝶在白皮松的上空不知道看了多少个夜晚,却突然发现那里似乎有了星,再定睛看去,还是一片黑。于是她开始在心里祷告:今夜里让我看到星吧,今夜里一定会看到星的。然而当她抬起头来的时候,白皮松上空仍瞎了眼一样的黑,一时心里全长了草。我们可以看到,胡蝶在这个夜晚心乱如麻,她的思想开始动摇了,黑亮一家对她太好了,在那个连粮食都要靠过生日时每家每户送礼接济的地方,黑亮努力地每周从镇上给她买白蒸馍吃,为了留住她,在其他人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有一次还特地为她买了个猪肘子,把肉煮了切碎,做了臊子,装进一个瓷罐里让她慢慢吃,毕竟吃食金贵,好吃食少。黑亮还对她百般宠溺纵容甚至在深夜被她气到躺在地上抽泣,这样的付出换做任何一名女子都会被感动,胡蝶也不例外。然而她明白自己不能对黑亮好,一点儿也不能,因为她怕自己对圪梁村有了牵挂后无法离开。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胡蝶的思想似乎发生了转变,她竟然渴望看到星,这种渴望是她反抗心理渐渐消退的体现,她开始希望自己本就是这里的人,希望自己可以与黑亮一家乃至整个圪梁村安静友好地相处,或许她已经认识到,没有了回归城市的奢望便不再会有那么大的痛苦,正是这两种矛盾思想的并存让她纠结不已。

胡蝶怀孕后继续自己的寻星工程,这个时候黑亮已经完全地放心她了,因为她再没有力气去逃跑,心也落在了这片土地上。这种情形下再看星必然会有新的体验。在一个繁星闪烁的夜晚,胡蝶又和老老爷坐在一起讨论星野,老老爷还教她认识东井,在回家的路上,她无意间透过白皮松的树股子发现了星,这一发现让她大吃一惊,一股子热乎乎的东西像流水一样从腹部往头顶上冲,立刻汗珠子从额颅上滚下来,手脚都在颤抖了。天呀,是有了星,揉了揉眼,那星隐隐约约,闪乎不定。当她再举头去看时,竟然两颗星在那里,已经不闪烁了,一颗大的,一颗小的,相距很近,小的似乎就在大的后边,如果不仔细分辨,以为是一颗的。其实,这两颗星的出现是对她完全向命运妥协的暗示。她在看到这两点星光时便立即确定那颗大星是自己,小星是自己肚子里和黑亮的孩子。我那时心里却很快慌起来,我就是那么微小昏暗的星吗?这么说,我是这个村子的人了,我和肚子里的孩子都是这村子的人了?命里属于这村子的人,以后永远也属于这村子的人?如果说之前她还认为自己生下孩子后便可以毫无顾忌地逃出僻乡回到城市,还对自己的未来抱有一丝丝的希望,那么现在她所感到的是自己将永远留在农村为人母以及再也无法回到城市、回到自己母亲身边敬孝的双重绝望。

星本象征希望和光明,而白皮松上方的星却让胡蝶所有的希望破灭,她只能选择重返黑暗。从那天晚上开始,胡蝶似乎接受了宿命的安排,变得逆来顺受,甚至开始主动地去融入圪梁村的生活,去习惯这里的一切。在胡蝶的整个寻星之旅中,未寻到白皮松上空的星时给她绝望中带去了希望,而一旦寻到星了,带给她的又是希望中的绝望。这种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给胡蝶带来的痛苦我们可想而知。

小说后半部分,已身为人母适应了圪梁村一切的胡蝶抱着自己的儿子往天上看,白皮松上空就有着那两颗星。夜空是不经意星星就出来了,两颗星已早在看着我娘俩。在没有月亮的阴天,胡蝶依然在白皮松的上空发现了那两颗星,也就是那两颗星还在,没有月亮的夜里。由此可见,这两颗星已经永远地出现在夜空里,而胡蝶也注定被牢牢地困在了圪梁村,在这里生根、发芽。

篇9

麦田里的守望者

出生于浙江衢州农村,余国良当过放牛娃,也曾是小小庄稼汉。在那个不爱书生爱武生的年代,得以投身军营的余国良曾屡屡招来旁人钦羡的目光。在部队里学文化、练技术,那几年是余国良成长最快的几年。退伍转业,余国良被分配到衢州市技工学校(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前身),那是1986年,学校尚未从小乡村迁往如今的新校址。

尽管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但是凭借一颗爱学生的心,农民出身的余国良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理念。他在即将出版的《让失意的鸟儿飞起来》(暂名)一书中讲述道:“菜农们为什么总要与那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四季豆过不去,时常把向外攀爬的藤蔓绕到小竹竿上面去呢?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迎着阳光向上发展,才能长势好、结豆多。”从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种豆常识说开去,将师长们为什么总要规劝、干涉学生行为的道理娓娓道来,让刚才还趴在桌子上无精打采的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

援引农牧常识进行通俗化的德育教育,可谓余国良的拿手好戏。将闲书比作麦田里的野麦子,教诲学生莫要因为好看而留着它们,以致最终影响“收成”;将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比作差秧苗,提醒教师只要科学周到地侍弄他们,照样能有好的收成;将要求学生做某件事比作教牛拉犁,先摸摸他们的头再饱饱他们的胃,还要让他们先轻装走上几圈,以此引导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这些看似登不上大雅之堂的理论却实实在在地碰触到了学生的内心。自诩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余国良认为中职学生需要的正是“农场教育”。

中职学生中的大多数人来自农村,调皮捣蛋、精力旺盛,还爱跟老师对着干!在与学生接触交流的过程中,余国良渐渐发现这些学生桀骜不驯的性格下往往藏着一颗寂寞悲伤的心。指着照片上那位依偎在自己身边的“小寿星”,余国良感慨说:“职技校的学生往往来自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留守家庭,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乏亲情的关爱、师长的鼓励,但是调皮捣蛋并不等于品德差,学生越是做出出格的举动,越证明他们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 余国良总能犀利地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内心诉求,倾其所有地关心着这些孩子,也正因为如此,他也多了许多贴心的“儿子”、“女儿”。

或许连余国良自己都已经数不清到底资助过多少位贫困学生,悄悄帮这个缴了学费,默默给那个塞几百元生活费,更别提与他结下深厚父女情谊的“小女儿”。倒是学生处的老师留下了这样一组宝贵的数据:曾经在某一个学期内,余国良就陪伴或探望过59人次的学生“病号”。对此,余国良却神秘地解释说:“这并不仅仅是老师关爱生病的学生那么简单,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教育机会。”

原来,在余国良看来,只有学生愿意接受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否则就如同“摁着牛头去吃草”。正如他在2009年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论坛会上的发言中所说:“只有爱上这批孩子,才能留住这批孩子;只有留得住这些学生,才有机会教育他们;只有通过教育他们,才能成就这些学生,甚至成就一个家庭!”而探望生病的学生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因为一切教育皆有线束,教师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了自已的孩子,他们也就把教师当作亲人,此时的教育才是“无言而教”。“中职三年是人生的重要分水岭,我希望他们走上社会时,能成为人格健全、懂感恩、懂生活的良好公民。我是一个守望者,守候着一方教育的沃土,只为能够看到学生的茁壮成长。”简单的言语直抵教育的真谛,余国良翻看着厚厚一叠学生们在离开校园前写给自己的信,有种唤作回忆的笑容爬上了他的脸庞。

校园里的能量源

偌大的会场,台上却并不见余国良的身影,拿着无线话筒的他正在学生落座的队伍里穿梭而行。是他让学校老师买了许多个无线话筒,“你是主人,你的声音更重要!”“余书记答全校学生108问”……从2004年至他换岗前,这种大到学习方法,小到食堂服务,让学生开口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的教育形式,可谓标新立异之举。非但在学生当中反响甚高,而且也打开了一扇师生交流的新窗口。

每每遇到违纪的学生,余国良都会细心与他们交流,在恳谈中他发现,很多摩擦都是由于学生不善表达而引起的。“不小心踩了他一脚,我本来是想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可不知怎么的,话到嘴边就变成了‘我又不是故意的’!”“我以为他明明错了还想挑衅,张口就回了一句‘你想怎样’?”听完摩擦双方的自述,余国良已经大概能在脑海中还原事件经过了。本来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就是因为学生不善表达而“变了味”,看来,在中职学生中引入“说话教育”刻不容缓。于是,一场以歌声、笑声、掌声、口号声、感恩声为主要内容的“五声”教育,开始在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046,携手奋斗;物畅其流,奔向全球!”喊着雄壮的班级口号,1046物流班的学生方阵雄赳赳、气昂昂地列队来到操场,每个学生都鼓足了劲儿,中气十足。余国良给每个班级都编创了一句口号,但凡遇到大的集会活动,他都会要求学生先喊上一嗓子。在余国良眼中,这些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正能量,因此中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这群孩子补充“精神能量”,护住他们的“精气神”。

除此之外,余国良要求教师多奖励学生,给予学生爱与关怀,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悦地接受教育,快乐地度过校园生活;他努力为学生创造一展歌喉的舞台,“欢歌笑语星期六”、“天天有歌声”等丰富活动不一而足;“老师好”要天天喊、平安电话周周打,从身边小事做起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用歌声激活校园、用笑声装点校园、用掌声快乐校园、用口号声振奋校园、用感恩声温暖校园,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老师们都忍不住找到余国良抒发感慨:“没想到我们的学生这么可爱啊!”

但学生的可爱又何止体现在这些方面!某次余国良与一违纪学生边走边谈心,师生俩经过一处正在滴水的自来水龙头。余国良下意识地想要去拧紧水龙头,却发现它滑牙关不上了。正在余国良愣神发愁的瞬间,那名刚刚还被批评过的学生就近捡起一根小铁丝,三两下就将水龙头暂时关住了。“你真聪明,手很巧啊!”余国良不失时机地表扬了这个前一秒钟还处在受罚阴影中的学生。抬眼望着余国良,学生清亮的眼神中写满了欣喜:“老师,要不您将全校的水电都交给我来管理吧!”主动请缨的提议让余国良突发灵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学生的请求。学校就此成立了“水电管理部”,组建起一支水电管理小分队,甚至为这支小分队每人配备了一个水电工的专用工具袋。一支完全由学生自发成立、自主管理的队伍开始每天“巡逻”在教室楼道间。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服务”是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五自管理”的核心内容,将权力下放给学生,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这是余国良从“水电管理部”得到的启示。“因为在水电管理部的管理之下,学校再也没有出现‘长流水’、‘灯长明’的现象,而且这些学生在其他行为品德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是赏识教育带来的积极效果。”于是,从一个“水电管理部”发展出涉及校园生活方方面面的18个学生自我管理部,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的学生自主管理百花齐放。余国良更将此戏称为:干活的人要多,吃饭的人要少;把人管得“活蹦乱跳”,把事管得“服服帖帖”。而“五声教育”与“五自管理”也获评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二等奖。

草根团的领头雁

足迹遍及全国10余个省份,累计做了120余场报告,来自全国的10万余人聆听了报告,目前团队所做的21世纪国家教育科学院小额资助项目——《中职学生厌学与流生现象研究》就吸引了全国各地共计164所学校的老师参与……致力于多视角研究中职教育问题,汇聚团队力量推动中职教育发展,由余国良出任团长的“中国草根职教先锋团”近年来可谓声名鹊起。越是在中职教育这片土地上耕耘得勤奋,就越是感觉到这个行业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余国良有幸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有心推动中职教育向更美好方向发展的职教同仁,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就此踏上了“用脚做教育”的新旅程。

单亲家庭的孩子如何去教?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怎样的关爱?中职学校因厌学而导致流生怎么办?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入学指导?……一系列中职教育过程中具有普遍性、敏感性的话题成为余国良以及中国草根职教先锋团其他团员时常思考、讨论、交流的问题。每周五晚上,中国草根职教先锋团的成员们都会早早守候在电脑旁,借助于QQ群这一网络平台,天南海北的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我们常把自己比作‘鲶鱼’,誓要搅动中等职业教育这方鱼池。”希望通过校际间的职业教育教学交流,让更多的老师更理解职业教育、热爱职业教育,让更多学生自信起来,找到自己的最佳发展区,余国良坦言:“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职业教育的爱、责任与兴趣。”

篇10

“我曾是那流云一朵/孤独地漂泊在天空/是谁在轻轻呼唤/用那甜蜜忧伤的眼睛”

“我把这些玫瑰放在心中/风雨无阻与爱同行/亲爱的你啊你可知道/为了寻你我日夜兼程”

“自从领受你甜美的一望/我就增添了美丽的忧伤/虽然你的身影已飘忽远去/心中的女神却走进了梦乡”

以上选取的小诗,是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日照晨风的诗集《心声集》中的三首。这本图文并茂的短诗集,让你在信手翻阅间,在情不自禁的吟诵中,回望青春之爱,重新咀嚼爱情之美。这部诗集是诗人继诗集《莲花》之后出版的第二部诗集。诗评家许家强这样评价日照晨风的诗:他的作品又轻灵又漂亮,并且呈现出很强的规整性,就像旧体诗中的绝句,让人产生极大的阅读愉悦,同时又能从诗体上完整呈现出严谨的规范,他的作品,极可能成为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记忆。

著名诗人、诗评家洪烛在看了《心声集》后这样写道:日照晨风的一系列爱情短诗,与仓央嘉措的情歌不无神似之处,都是心灵天空的陨石,经历过脱胎换骨般的燃烧,即使被时光冷却,也似乎依然炙手可热。正因为呈碎片状,才无比真实,省略了人工打磨的程序,有一种无可替代的古拙之美,而且棱角分明,直抵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样的诗歌不是写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是诗人的心头肉,是病蚌一样忍住疼痛孕育出来的,以血泪把硌得人心痛的沙粒包裹成珍珠。

尘世里就这样诗意地栖息

在《心声集》的序言里,日照晨风的启蒙恩师岳在田老师曾这样深情地回忆:25年前,我在五莲山脚下的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常常在那些静谧的夜晚,一杯淡茶,一盏青灯,手捧一本好书,找寻一种神奇的天地,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和幸福。通常在这个时候,便会有一个清瘦的高个少年敲开我的房门,与其说是来请我修改诗文,还不如说是给我送来一份纯朴的感动。为“他,就是今天日照文学界一缕清新的日照晨风。严格说起来,我其实并不是日照晨风的任课教师,但是他对文学的痴迷和对诗歌的狂热,一直深深打动着我。因为我明了徜徉于文字之间的那份幸福,便格外呵护这株稚嫩的文学绿芽。我给他的,不是多么奇妙的写作技巧,不是多么高深的理论说教,也不是多么广阔的甚至是谋生存的文学之路,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支持,一种“我懂你”的赞赏。

那时候,我同样也是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书籍是我最大的财富。我曾借给日照晨风的《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绿风》、《诗神》等文学读物和诗歌报刊,其实也是自己的寻常之物,但却是这个纤弱少年的精神盛宴了。平时,看到一些名诗佳作,便迫不及待地想让他去品读,去享受这种字里行间的愉悦。那些优美的段落,我们也曾一起反复推敲,一同体味诗歌的意境之美。说实话,那时候日照晨风的习作是稚嫩的,但是总有那么几篇会令我怦然心动,而我并不提倡他急于发表,坚持让他不要为了发表而成为文字的奴役,更不要为了图有虚名去做些文字游戏,重要的是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虽年幼,但日照晨风还是有思想的,对于功利的诱惑沉静而淡然,他一路背纤而行,踏歌来去,对诗歌的依恋和痴爱达到了忘我的境地。

“你不能拒绝我的歌唱/我已把她和爱揉碎了/在迎面而来的风中/她是叫你心醉的花香”

“祖母的手和声音/让我们崇拜古琴/以古老的乡村节奏/让我们学会感恩”

“一条小河穿越古老的村庄/至今难忘那些细碎的波光/一座小桥横跨在心头/那是我亲切而又温柔的故乡”

就这样地低吟浅唱,就这样地空灵淡远,就这样地含蓄深情,就这样地自自然然、不着痕迹,就这样地朴素而清新。喧嚣的尘世间,这样的诗歌,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干渴的心田,就像一阵清凉爽洁的风,吹走了焦躁压抑的空气,就像一瓶淡淡的美酒,慰藉着孤独纠结的灵魂。日照晨风的诗歌就这样不仅让自己诗意地栖息,也让每一个吟诵他诗歌的人,在幽雅清香的氛围里,悄然梳理和熨帖心灵。

圣土上的真诚歌唱

在“关于我的短诗《心声集》”里,诗人日照晨风这样自述:生活的美好无处不在,爱情的馨香朱颜未改。在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中,我始终踏着如歌的行板,为人、做事、写文章,于平凡中体味一份真实,从诗歌中找寻一种快慰,在文字中获得一份陶醉。诗歌就像一面激情的旗帜,始终在我的生活里猎猎飘扬。它引导我前行,激励我奋发,平复我创伤……始终感觉它是润泽人生的甘霖,是慰藉心灵的清风,不管多苦多累,不论多伤多悲,只要爱在心头,诗在身边,便如渴饮清泉。

从一个青涩少年开始,日照晨风就在诗歌这片圣土上,痴心地耕播着,辛勤地浇灌着,为他崇拜的缪斯女神,献上忠贞不渝的信仰,正如他在《心声集》中写到的“是谁用那凄楚的眼神/彻底征服孤傲的诗人/让他甘愿舍弃了一切/只求这世上的一颗爱心”。又如“虽然没有很多的财富/但是我却十分知足/因为心中珍藏着爱情/幸福时光总令人羡慕”。其实,真正彻底征服孤傲诗人,让他甘愿舍弃了一切又心满意足去追求的,是对缪斯女神的无怨无悔的爱!

“我们在期待着一场花开/对心中的爱神无限崇拜/那幸福绵绵的美好时光/将在激情的心跳中到来”

“今夜天上有许多美丽的星辰/月色潺潺流淌着迷人的风韵/可是我不会贪婪地伸出手去/我只守护属于我的那颗爱心”

篇11

这段歌,来自一首题为《望草原》的诗,作者叫广子。在当代诗歌圈子,广子是个为人熟悉的名字,他被称作内蒙古诗歌的代表。

但关于广子这个人,却少有人识。他写诗不多,也从不投稿。早些年,他的作品多从朋友手中流出;如今,许多诗歌刊物编辑从他的博客里找寻作品。难怪许多诗歌圈子里的人所言,广子是个“‘蛰伏’起来的著名诗人”。

10月7日晚,在北京建德门地铁站外,远远一个着西装、身材粗壮的男士扬起手机,和记者打招呼。在附近一个餐厅,他点菜前自己先要了一瓶“小二”。这就是广子,今年41岁,本名郭广泉。现在北京参与筹办一个高档蒙餐品牌“蒙古往事”。

在草原传唱的诗歌

诗人、文学编辑阿翔这样写广子:读广子的诗,你会感到犹如聆听大风之下的岿然不动的厚实,闻到木质之中纯朴的香味。他行走的背包总是带着地图、故乡、母语、石头、酒瓶等太多的东西,就像他的诗那样。

许多刊物对广子的简介是这样的:七十年代出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有参与或主持创办并执掌多家媒体与企业高管经历。他从中学时期开始写作,作品见诸海内外文学刊物、各类选本及大中院校课外读本,部分被译介到国外。曾获《草原》文学奖、首届内蒙古青年文化名人等。著有诗集《往事书》等三部。

我热爱的草原风吹草低\通向新生活的柏油路上跑着破旧的吉普车\在相反的向度上,乌云堆上了远处的山岗\伫立风中的蒙古族少年唱起忧伤的长调

这是广子的作品。他说,牧歌在草原上流传,牧歌所到之处需要一颗会生活的心和一双会聆听的耳朵。对于不善表达的蒙古人,一句话或一句歌就可以延伸为绵长、悠远、无限回旋的曲调。在广子的作品中,草原、马、酒常常出现。和许多人的想象相反,广子是汉族,父亲是地道的农民,母亲是来自乌海的知青。广子11岁那年,由于母亲返城,全家从鄂尔多斯来到乌海。

广子在自述中说:我1970年5月出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黄河套里一个偏僻的乡村,并在这里度过了11年、在我的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童年光阴。在我看来,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在我的家乡,男人粗壮,女人结实。1981年,我随父母离开家乡到内蒙古乌海矿区。在这里我生活了十二三年,中学时期编印校园文学刊物《漠泉》,流落社会后还与一群文学青年编辑过另一本油印杂志,期间在从事多种体力劳动。如果命中注定要“漂泊”,这应该算我的第一次所谓“漂泊”。

1988年,18岁的广子高中毕业。他估摸着自己考不上大学,干脆没有参加高考,直接去打了零工。此时,广子早已是个小有名气的文艺青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文学热。那时候,邓丽君的歌才刚刚进入大陆,大家还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文学就是时尚。据说,那时的求爱方式之一,就是在半路拦住一个姑娘,问:“你喜欢文学吗?”文学处在整个社会关注的中心,一大批文学青年狂热地崇拜着文学。

在这种大环境下,喜欢写作的广子成了学校的名人。尽管偏科严重,高考无望,在学校却受到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的一致欢迎。1986年,他在学校创办了校文学社,编纂文学刊物《漠泉》。学校还专门给漠泉文学社批了一间大教室。那时候,《漠泉》在当地影响很大,当地主要报纸的副刊多从这里选稿。一直到广子离开学校多年,《漠泉》上的作品,还持续不断在《乌海日报》等报发表。

广子与诗与煤

离开学校,广子尝到了另外一种生活――是在砖瓦厂打工,那是当地除了矿井以外最艰苦的工作,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广子的具体工作是“拱红土”――把红土从土崖上“拱”下来装到车上,此外还有拉“坯车”――用人力拉走沉重的装满砖坯的板车。

很累的时候,广子躺在沙地上,望着落日、黄昏、沙漠,以及静谧的矿区,写出了《墨玉乡晚情》。这篇稿子被《宁夏日报》一个出差的编辑在一个教师处发现,发表在了《宁夏日报》副刊。

尽管《乌海日报》几乎每周都有发表广子的作品,但文学并不能维持生计。广子在砖瓦厂干了三年。期间,他在市区开了一家“青山书店”。没多久,书卖完了,钱也没收回一分,血本无归。广子说,那时候文学正热,和古代一样,大家时兴“慕名来访”,每天都有小诗人、小作家来到书店谈论文学,当然要好酒好肉招待。这样,书店就被“吃空了”。

开书店血本无归,广子又回到了砖瓦厂干苦力。1991年,乌海在当地招工,广子成为了一名矿工。并且从事井下最辛苦最危险的工种――回柱工。所谓回柱,就是回收采空区的铁柱子。广子回忆,那时候地上要穿着皮袄,但下井只能穿单衣。在井下爬来爬去,升井的时候,全身湿透,上下只有眼睛和牙齿有点白色。然后走五六里地去澡堂子,到澡堂的时候,单衣已经冻成了冰衣。

井下本来就是四块石头夹块肉,回柱最是危险。回柱的工作面,有时候三四米高,跳起来也够不着顶;有的时候三四十厘米高,人得在地上跪着撤柱子。广子刚下井半年的时候,往回收一根柱子,感觉顶上的石头有点悬,就在撤柱子时猛往回跳――瞬间,石头砸下,好悬!

作为文学圈的名人,矿上的领导尽量对他照顾,但这种照顾,充其量不过是可以休班,仅此而已。1993年,当地报纸给广子做过一个专访,题目是《广子与诗与煤》。

走进民间诗歌史的《坚持》

广子至今还记得,自己最后一次下井,是哭着走上地面的――石头砸到了手上,顿时血肉模糊,也看不出伤情。恐惧加上疼痛,广子手上留着血,眼里流着泪,走了三千多级阶梯,走上地面看到天空。从这一刻起,广子发誓自己再也不下井了。在家人的帮助下,他调到了煤矿供应科下属的坑木场,做锯木工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值全国兴起民间诗社。北岛、顾城办了《今天》,于坚、韩东办了《他们》。1994年,作为锯木厂工人的广子和朋友们一起,创办了《坚持》。至今,《坚持一直在坚持》和《今天》、《他们》一起,走进了中国文学史。

1993年秋天,广子像当时许多怀揣梦想的文学青年那样,交了380元的会务费,去北京参加一个笔会。在这个会上,广子第一次见到了民间诗报。1994年的一天,一个叫夜风的写诗的人来到了广子家。这次见面,直接促成了《坚持》的诞生。

由于地域和作者的局限,广子说,《坚持》第一期的水平基本上是业余的。通过这个《坚持》,广子结识了一批内蒙古小有名气的诗人。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广子从自发的写作转向自觉写作。

1994年初,广子以一个煤矿作者的身份,从内蒙古乌海市首次出远门,到首府呼和浩特市参加内蒙古文联《草原》的学习班。通过时任《草原》编辑的尚贵荣师,开始接触内蒙古的诗歌大腕。在《草原》一个月的时间里,广子组到了大批稿件。此时的《坚持》周围,已经有了一大批内蒙古本土作者。

1995年,广子办出了《坚持》的第二期。此时的《坚持》和第一期相比,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开始进入全国的诗歌圈子并小有名气。

1995年,广子带了200元钱,坐火车去了呼和浩特。他觉得,在坑木场没有未来,没有意义。临行前,约定接站的是一个在养鸡场工作的笔友赵卡,但两人错过了。于是,广子在文化厅招待所住了下来。

200元钱即将花完。一天,广子坐上2路公交车出去找工作,突然听到有人叫他名字。一抬头,原来是火车上认识的一个建筑工人大哥。此前在乌海到呼市的火车上,广子帮过这位大哥一个小忙。老大哥问了广子的情况,就把广子带到家里,烧菜做饭买酒,帮他租了房子,带去被褥,还把自己的自行车给广子用。

今天广子说,没有这位老大哥,自己在呼和浩特呆不下去。后来,广子找到了《草原》主编、著名作家丁茂。丁茂对广子早有耳闻,就打电话给内蒙古日报社社长胡涌。胡涌把广子介绍给了《内蒙古商报》。从此,广子在呼和浩特有了份工作。1996年初,《内蒙古青年报》创刊,广子去了《内蒙古青年报》,从记者到主任,一直干到主编。1999年,广子又在《读者世界报》做了一年的主编。那时候都市报刚刚兴起,《纳税人报》要办都市报,广子就做了副总编。2003年,内蒙古团委创办机关刊《这一代》,广子成为执行总编。

按照广子自述,1995年,他流浪到呼和浩特。在这个城市,他做过新闻、电视、企业等不计其数的策划工作,从报刊主编、电视导演、撰稿人、公司企划总监等,写了数十万字的各种文案。期间三度下海经商,赔得血本无归。“种种身份的变化无常让我再次感到了命运的乖戾。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我曾几度离开又重返北京。分别寄居在石景山、和平里和劲松桥一带。”

这些年,广子从事过许多职业,写的作品一直不多,发表的也不多。但是国内近百十种诗歌选本,都有他的作品。广子不管做什么,都是以诗人的身份存在着。

由于《坚持》一直在坚持,并且越办越好,许多诗人加盟并参与到主要的编辑工作,质量发生飞跃,受到海内外诗人及评论家的广泛赞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年诗歌卷》,收入了《坚持》的11个作者。其实,《坚持》一共才38个作者。广子说,这证明了《坚持》的质量,因为《坚持》只关注默默用心写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