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2 09:27: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5-0068-06

一、引言

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带头人,理事长的胜任力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良好胜任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家。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长期集中于组织本身,近年来才开始有研究关注合作社管理人员问题。例如,孙计东(2009)在其研究中提出了要加强合作社带头人的学习[1],计慧(2009)提出了人才是发展合作社的关键[2],杨灿君(2010)对合作社不同种类的组织者与成员之间的信任对合作社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鞠立瑜等(2012)对合作社社长的内部社会资源进行了分析[4]。对于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也有所涉及。例如,刘文凯、胡同泽(2011)通过文献归纳和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制定了知识、能力、工作态度和意识四个维度,共15项特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模型[5]。霍丽丽(2011)通过文献归纳和行为事件访谈等方法归纳出公共服务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民主参与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市场导向、创新能力、成就导向、培养人才和个人表率等12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胜任力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带头人培训的建议[6]。郝松伟(2012)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协调沟通能力、决策能力、整合资源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知识完备、学习力、政策认知、责任感、敬业精神、民主精神、奉献精神、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等14条合作社带头人胜任力要素[7]。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的研究,虽然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但仍有较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探索:(1)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外部的社会资源以及管理者的创业精神等要素较少考虑;(2)模型的构建主要依靠文献回顾和访谈等方法归纳总结出相关的特征因素,这些较多特征因素的提取相对主观,且内部多有相关性,这样就比较影响特征因素的区分,进而影响制定措施的效率;(3)对理事长胜任力与合作社绩效之间的关系缺乏研究,难以清晰地分辨特征因素之间的差别与重要性。因此,有效识别理事长的胜任力特征因素及其对合作社绩效的影响,进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的甄别、培养和开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征的度量

人类对于胜任力的研究,最远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对“好的战士”进行描述的“胜任轮廓图”(Competency Profiling)[8]。20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则被认为是现代最早的胜任力研究,他通过对不同工作进行研究,寻找出对工人动作或体力产生的相应要求,而这种要求则被认为是胜任力的要求。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了以“胜任力”为指标来克服传统人才甄选方法出现的人才与岗位和组织目标不匹配的问题,这被认为是最早对胜任力进行的系统研究[9]。1976年,McClelland《工作胜任力评测指南》的出版,标志着胜任力在实践中的应用。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胜任力研究应用于实践工作,并对胜任力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并构建了多个胜任力模型。Spencer等人通过多年对胜任力的研究,提出了五个通用胜任力模型,其中,企业家的胜任力模型包括六个方面的特征:成就、思维和问题解决、个人成熟、影响力、指导和控制、体贴他人[10]。在此之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逐渐朝着特定领域的专用模型发展。我国于20世纪末引入胜任力的概念,国内的学者们利用胜任力模型的基本原理,对多个特殊行业或者特殊层级人员的胜任力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相应的模型。

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胜任力特征既有一般企业管理者的特征[11],也有基于合作社特殊性形成的特征。本文利用德尔菲法对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特征因素进行确定。笔者共选择了12位专家进行测试,其中,长期致力于合作社研究的学者、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合作社业务分管领导以及任职5年以上的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的理事长各4名。这12名专家被要求写出其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最重要的15种胜任力特征因素,笔者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搜集并反馈信息,通过4次交流,最终确定12项较为统一的因素。

确定的12项特征因素分别为:领导能力、人际能力、沟通能力、专业能力、规划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个人特质、人际特征、职业需求、管理技能、外部社会资本和企业家精神。在这些特征因素中,前10项都是作为一般企业管理者应当具备的较为综合的能力(杨湘怡,2007)[12],这些能力是对管理者概念、人际和技术技能的细化区分,其中也包含了同社员的联系。外部社会资本作为对外部社会资源的资本化认识,是衡量合作社理事长在该方面实力的重要指标。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创新、冒险、创业、合作、执着、学习以及诚信等方面。对反映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特征的12个指标,每一个下面设置2~5个问题,对每一个问题采用李克特五点度量表进行赋值,通过问题赋值的加总反映每个胜任特征变量的得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质变量的定义详见表1。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度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经济组织,既具有互经济组织的特点,又是一种需要在市场中进行竞争的经济主体。因此,合作社绩效需要统筹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两方面进行度量。在经济绩效方面,主要采用业务增长情况、盈利能力情况两个指标来衡量;在社会绩效方面,主要采用社员满意度和社会效应两个指标来测量。由于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规范的统计数据和财务信息,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绩效进行度量。本文将反映合作社绩效的四个指标分别设置3个具体的问题,对每一个问题采用李克特五点度量表的方式进行赋值,通过问题赋值的加总反映每个绩效变量的得分。在得到结果后,将四个指标的得分加总,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级:总分低于9为第一层级,总分为9为第二层级,总分为10为第三层级,以此类推,直至总分15为第八层级。

(三)计量模型选择

由于衡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四类指标“业务增长情况”、“盈利能力情况”、“社员满意度”和“社会效应”都是分层级的有序变量(变量定义详见表2),它们与胜任力特征因素指标之间的关系不能用简单的回归进行估计。因此,本文采用Ordinal Probit Regression(有序概率回归)估计两者之间的关系。设回归方程为:

Yi=βXi+μi (i=1,2,・・・,n)(1)

(1)式中,Y为因变量,在本文中是衡量合作社绩效四个指标的层级;X是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特征因素的集合;β为估计的参数向量;μ是随机误差项。Y作为一种分类层级,无法直接观测,且无法认为两个层级间的距离相等,但Y会落在m个序列当中的某一组。当Yi属于第j组时,则:

αj-1

(2)式中,α为常数的集合,α1=-∞,αm=+∞且α1

定义Zij,如果Yi落在第j组,则Zij=1;否则Zij=0。

P(Zij=1)=Φ(αj-βXi)-Φ(αj-1-βXi)(3)

对(3)式进行最大似然值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or),即可求得参数的估计值。

(四)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是笔者2013年对参加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举办的三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的学员现场调查获得的。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9份,其中有效问卷157份,有效回收率为78.5%。问卷的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936,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三、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征的基本情况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十二种类的胜任力特征因素都受到了合作社理事长的普遍认可,每一种因素的得分值和满分的比值都是在3.5以上,也就是说,合作社理事长普遍认为这些因素都是出于“比较重要”的水平。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征的因子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征的12个因素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了一定的关联。如果直接依据这些相互关联的指标进行分析解释,容易造成结论模糊不清的情况,因此,需要对这些特征因素进行进一步提取。

通过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判断这些特征因素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检验,KMO值为0.928;Bartlett球体检验的值为1 223.712,其P值小于0.001。这两项都表明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的12个特征因素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这12个特征存在四个公共因子,并且四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78.363%,这表示它们能够较为完整地反映原始数据所表达的信息。为理解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采用最大旋转法(Varimax)对因子进行旋转,使每个因子上的负载尽量向着坐标轴靠近,统计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第一公共因子对12个特征因素中的9个因素都有较高负载(除了沟通能力、外部社会资本、企业家精神),而这9个因素是一般管理人员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因此,对该公共因子,将其命名为“通用管理胜任力”X1。第二公共因子只对沟通能力有较高负载,沟通能力本身也是管理者应当具备的能力之一,但因子分析的结果说明该公共因子与其他公共因子之间的相关度为0,因此该公共因子应当认为是合作社理事长与社员进行内部沟通时,相对于与其他管理者――员工沟通,需求不同的能力,将其命名为“特殊沟通能力”X2。第三公共因子只有对企业家精神因素具有较高负载,将其命名为“企业家精神”X3。第四公共因子只对外部社会资本有较高负载,将其命名为“外部社会资本”X4。相关分析表明,这些新生成的特征因素不仅方差解释度高(78%),而且相互之间两两正交,没有相关性。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与理事长胜任力特征因素的关系

篇2

⑦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统计年鉴2011》。

⑧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

⑨本文此处提出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是一个理想的数字,实际上各地的人地关系紧张程度不同,农场经营规模也可以有较大的不同。陈锡文认为,家庭农场的规模适度非常重要。他认为中国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是几十亩到上百亩的规模,东北地区土地条件好可以发展上千亩的家庭农场。见陈锡文:《发展家庭农场不能硬赶农民走》,。

⑩与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相比,合作社的粮食增产能力则饱受质疑。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共有粮食生产合作社5.59万个,入社社员513万,经营耕地7218万亩,占全国可耕地总量的4.0%;这些粮食生产合作社产量971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2%,而粮食生产合作社的平均亩产为545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92公斤(参见《全国种粮大户和生产合作社首次摸底:种了1/10地 产出1/5粮》,《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然而,贺雪峰认为应辨证看待粮食生产合作社的增产能力,并提出了两点质疑:一是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所经营耕地在全国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中的比重不是1/10,应是17%。全国18.26亿亩耕地中应有大约7%的耕地种油菜作物,有6%的耕地种棉、麻、糖、茶及药材,13%的耕地种蔬菜瓜类,另有4.5%的耕地种其他作物,实际上只有大约68%的耕地种的是粮食作物;二是全国土地是分级的,其中一类土地的单产可以达到800公斤/亩,甚至更高(含双季);三类地则只有300公斤/亩,甚至更低。种粮大户与合作社经营的土地绝大多数都是一类地和二类地,几乎没有任何人或组织会用三类地种植粮食作物。受此两大因素的影响,种粮大户与粮食生产合作社的增产能力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突出(贺雪峰:《种1/10的地,产1/5的粮?》, ,2013.5.6)。

11《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http:///20120822/n351212151.shtml。

参考文献:

[1]陈晓华.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

[2]任强.论合作社的组织基础[J].浙江学刊,2012,(5).

[3]张士杰.专业合作社: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现实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4).

[4]赵晓峰,何慧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12).

[5]黄胜忠,徐旭初.成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6]黄宗智.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7,(4).

[7]朱学新.家庭农场是苏南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6,(12).

[8]罗伊・普罗斯特曼,蒂姆・汉斯达德.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政策适当吗?[J].中国农村观察,1996,(6).

[9]陈洁,刘锐,张建伦.安徽省种粮大户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观察,2009,(4).

[10]王德福,桂华.大规模农地流转的经济与社会后果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2).

[11]赵泉民,李怡.关系网络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合作经济[J].农业经济问题,2007,(8).

[12]赵晓峰.重读税费改革:国家、集体与农民关系的视角[J].人文杂志,2010,(3).

[13]武广汉.“中间商+农民”模式与农民的半无产化[J].开放时代,2012,(3).

篇3

一、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二)建设性质:指新建或改扩建

(三)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四)项目拟建设地点

(五)承担可行性研究的单位及法人代表(或负责人)

(六)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支持该项目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包括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产业经营的有关方针政策,我市本项目所属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城市规划的要求,自治区对项目建议书的审定意见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要引用相关法规、政策、规划的目录和文号。

(七)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八)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九)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概况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项目发展及可行性研究工作概况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生产规模、厂址(建设地址)、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可行性研究结论包括。

(一)市场预测和项目建设规模

(二)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或供水、供暖方式)

(三)厂址(建设地址)

(四)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五)环境保护

(六)项目建成后的组织及劳动定员

(七)项目建设进度

(八)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九)项目财务和经济评价

(十)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1、综合评价: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环境评价等。

2、论证结论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部分中,可将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全貌有一个综合了解。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的发起过程,提出的理由,前期工作的发展过程,投资者的意向,投资的必要性等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基础。为此,需将项目的提出背景与发展概况作系统叙述,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理由,在可行性研究前已经进行的工作情况及其成果,重要问题的决策和决策过程等情况。在叙述项目发展概况的同时,应能清楚地提出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和问题。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阐述项目提出的理由和主要依据,如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行业规划、投资方向、市场因素,政府部门的有关文件和决定等。

二、项目发展概况

项目发展概况是指项目在可行性研究前所进行的工作情况,包括:

(一)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成果

(二)实验、试制工作(项目)情况

(三)建设地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四)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

分析阐述项目建设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效益,发展城市建设,促进我市经济建设等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及社会效益。

第三章 建设条件一、项目区概况

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2、自然资源状况:包括水文、气象、土壤、河流水系等。

3、社会经济条件

4、基础设施

5、社会经济状况(农业):包括耕地面积、农村人口及农业劳动力,项目所在市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情况等。

6、项目关联产业的发展现状:产前、产中、产后的发展现状(农业)。

7、项目建设地点选择:按照影响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投资等方面做对比分析比较,选择建设地点。

8、环境条件分析

9、各种费用比较

10、地形、地貌、地质的比较

二、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1、政策环境

2、资源优势

3、市场优势

4、基础设施条件:包括给排水、供暖、供电、交通、效能、运输、通讯、能源及市场建设状况等。

三、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第四章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属工农业和经营性项目)

一、建设单位概况:发展历程、现有产品类型,主营业务,企业制度,管理模式,人员结构等。

二、研发能力:企业自身及其技术信托单位的科研开发能力。

三、企业财务状况: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损益情况,银行信用等级等。

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属工农业和经营性项目)

一、市场分析

1、产品市场供求现状:国内外市场相关产品的供求状况。重点调查目前国内同行企业的布局及生产销售情况。

2、产品市场前景分析:分析预测项目产品未来的市场需求量及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所占市场份额。

3、项目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项目产品成本、价格、行业标准、质量要求和项目产品供需对同类产品价格变化的影响程度等。

二、产品生产及销售方案

根据市场前景分析,提出项目产品的市场定位、生产规模、预期销售目标。

三、销售策略和营销模式

四、销售队伍和销售网络建设

第六章 项目建设方案一、建设任务和规模

二、项目规划和布局

三、生产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

四、项目建设标准和具体建设内容

凡由本项目投资的所有单项工程、配套工程均属项目组成的范围。

1、建设标准

项目产品技术参数、工艺流程、主要工艺设备选择、主要原材料消耗指标等。

2、总平面布置

3、占地面积及分析

4、土建工程

(1)主要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及结构设计

(2)特殊基础工程设计

(3)建筑材料

(4)附属设施

(5)绿化

(6)其他

5、其他工程

篇4

1.集中土地,典型引路。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土地相对集中是必要的条件。这就需要对分散于各个农户的承包土地进行适当调整,或者对一些地块进行合理流转。调整或者流转土地关系到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不可操之过急、简单行事。从山东省寿光县、陕西省华县等设施农业发展较好地区的经验来看,他们在发展规模设施农业过程中,都有一个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典型引路的过程,为土地集中创造了条件。

2.政策鼓励,强力推动。进一步增强政府职能部门在设施农业种植、销售全过程中的服务意识,以合理优化配置菜区土地资源为总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准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综合效益为目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加大销售市场信息服务,完善农业保险,增强农民抵御风险能力。从目前情况看,很多地区在发展设施农业时还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引导农民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信息化。尤其是农业部门,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手段,强化服务措施,整合科技支撑力量,搞好各类技能,积极参与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工作,帮助农民规避自然风险、品质风险、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等的影响。规模设施农业,起点较高,群众往往有些风险顾虑。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资金环境、生产环境、销售环境,是启动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山东寿光之所以成为闻名全国的规模设施农业典型,首先在于发展之初采取了行政推促的办法,扩大了蔬菜规模;其次是找准了发展的切入点,连续成功举办世界蔬菜博览会,这无疑对产业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陕西华县从2005年开始由政府投入巨额资金改造蔬菜产区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使设施蔬菜面积和加工数量迅速增加。同时,设施农业需要现代农业科技作支撑,规模设施农业只有依靠技术才能实现优质丰产高效之目的,政府应积极主导技术服务,注重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引导作用,形成学科技、用科技、靠科技致富的浓厚氛围。

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设施农业类型很多,单就设施蔬菜而言,就有现代化温室、日光温室、大拱棚、中小拱棚等。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宜温室则温室,宜大棚则大棚。日光温室虽然在完善程度上无法与国外现代化温室相比较,但其造价低廉,且经济效益显著,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规模,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设施类型之一。日光温室可作春早熟栽培,也可作秋延后栽培,还可作越冬一大茬栽培,但建造成本越高,而且盲目上马未必就能产出预期效益。因此,我们在发展规模日光温室产业时,应在注意采光好、保温好、安全性好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建棚投资。大拱棚主要作春早熟、秋延后栽培,一般冬季不能生产喜温果菜类,建造成本主要因不同拱架材料而造价不同,也因不同覆盖层数和利用季节有所差异。

规模化经营设施农业有很多风险和障碍,从农业技术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问题需要注意:

1.加强设施建设,规避气象灾害。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增多,中国的很多地区在冬季都曾遭遇多年不遇的持续性降雪与大雪,导致一些温室大棚出现坍塌,一些设施内种植的蔬菜或饲养的动物受到较大危害。通过灾后调查得知,这些设施多数比较简陋或者结构不够合理。影响设施农业效益的首要因素是设施水平,笔者认为设施水平首先体现在棚体建设上。以蔬菜日光温室为例,棚体建设应注意棚内面积不可过大,跨度与高度的比例在适宜范围之内,拱架材料要坚固耐用,后屋面的厚度与防水处理要合理。在加强棚体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棚内外设备水平。在荷兰、以色列、美国、日本等设施农业发达国家,设施农业设备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这些设施设备小型、轻便、多功能、高性能,涵盖了耕作、播种育苗、灌溉施肥、自动嫁接等生产过程,普遍实现了播种、育苗、定植、管理、收获、包装、运输等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也达到较高水平。

2.加强科技培训,规避病虫危害。随着城市的扩展,传统的菜区正呈现慢慢消失和萎缩的趋势,所以不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基地均远离城市,农民新型种植经验不足,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市场分析能力较差,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遇到气候变化、轮作倒茬、品种选择、病虫防治、灾害、价格起伏等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束手无策,最终导致蔬菜难以如期上市、品质下降、产量不高、效益不好。有些设施基地,起初聘有技术人员,种植尚可成功,技术人员一旦撤走,遇到以前未种植过的蔬菜种类和未发生过的病虫害,菜农便不知所措。从寿光、华县等地的成功经验来看,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是规避病虫危害、保证规模设施农业持续与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篇5

录 第一章:概况……………………………………………………… 1.1凉州旅游概况………………………………………………… 1.2项目基本情况………………………………………………… 1.3项目开发建设的必要性………………………………………… 1.4项目开发建设的可行性………………………………………… 第二章:客源市场分析……………………………………………… 2.1潜在客源市场分析……………………………………………… 2.2项目客源预测………………………………………………… 第三章:项目的建设内容、规模和期限…………………………… 3.1项目的建设内容、规模………………………………………… 3.2项目的建设期限………………………………………………… 第四章:投资概算和资金来源…………………………………… 4.1投资概算………………………………………………………… 4.2资金来源………………………………………………………… 第五章:项目效益评估及分析…………………………………… 5.1经济指标………………………………………………………… 5.2经济效益分析………………………………………………… 5.3社会效益……………………………………………………… 5.4生态效益……………………………………………………… 第六章:实施步骤………………………………………………… 6.1建设周期安排………………………………………………… 6.2建设投资安排………………………………………………… 第七章:综合评价及结论………………………………………… 第一章 概 况 1.1凉州旅游概况 凉州是“丝绸之路”重镇,素有“五凉古都”之称,现以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闻名海内外。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景观的交汇过渡地带,东接古浪石峡,西临肃南草原,南靠祁连山脉,北抵腾格里沙漠,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由于其独特的干旱气候,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旅游景点160多处,馆藏文物4万多件,如:汉简、铜奔马、凉造新泉、西夏碑、古钟楼、海藏寺、白塔寺遗址、天梯山石窟等名胜已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的重要景点。凉州地形地貌独特,山川物候宜人。海拔界于1020~4878米之间,由于高低差距较大,形成沙漠、绿洲、浅山、高峰四大自然景观区,为发展沙漠滑翔、探险、浅山狩猎、休闲、高山攀援、雪峰寻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渠路林田,农家庭院经济、大棚种植、特色养殖等配套的观光农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尤其是“十五”期间规划的重点项目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区内涉及旅游资源23处,其中既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归属祖国版图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遗址和“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有全国最早建立的沙漠公园,也有全省精品旅游线和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旅游景区莫高葡萄庄园和沙漠景观,以及设施农业景观等,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发展在全市旅游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多年开发建设,上述旅游区(点)逐步建成并产生效益。形成以体验农家生活、观赏田园风光的新的旅游景观。 1.2项目基本情况 该项目拟建于凉州区城东20公里处的长城乡,现是林业局林场所在地。西南邻近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西北接高沟堡遗址,东部和西部为腾格里沙漠,占地面积10000亩,其中有苹果园500亩,梨园300亩。园内还生长着大量的沙生植物。由于近年来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措施得力,该林场引来了沙鸡、野兔等沙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该地区属于温和干旱气候,春秋风沙大,夏季气温高,恶劣的条件下生存着大量的适应性极强的沙生动、植物,当地人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流传下了许多沙生动、植物的食谱,如沙米、沙葱、沙鸡、野兔、骆驼、黄羊等,并形成了一套系统而独具地方特色的烹饪方法,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在观光沙漠风光的同时,品尝沙漠中这特有的风味,食后赞不绝口,市场前景极好。 1.3项目开发建设的必要性 1.3.1符合国家的投资方向。国家提出了向生态旅游、西部旅游、扶贫旅游倾斜国债投资政策,重点对西部生态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投资力度,很有必要利用这一项目引进国债资金,改变当地经济面貌。 1.3.2丰富的资源优势为人们旅游和休闲娱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多年来由于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双重作用,城东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保护植被、防风治沙、阻止荒漠化进程已成为当前工作的的一项重要任务。沙漠旅游作为凉州区特色旅游项目之一,其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必然提到了议事日程,为保护生态环境,丰富我区特色旅游项目内容,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必要修建一个集沙生动、植物养殖、观赏和美食为一体的凉州沙生可食用动植物生态园。 1.3.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规划建设为以民俗风情观光旅游为主线,由历史文化风景区、工农业科技示范区、莫高旅游度假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植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旅游区和农耕饮食品尝区等相对独立、彼此衔接、功能各异、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一线八区”综合旅游风景区,区内旅游资源相对集中,要打响沙漠旅游这一品牌,必须建立一个功能齐全、设施设备完善,集沙生动植物种、养殖、美食为一体的旅游服务的中心接待场所,凉州沙漠生可食用动植物园地处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高沟堡遗址和腾格里沙漠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兴建这一园区,能够起到连接现有景点,充实景区服务内容,提高旅游服务接待档次的目的,从生态旅游的角度来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1.3.4生态建设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食用的沙生动植物均来自自然界,没有人工养殖,使大量野生动植物遭到过度捕杀和滥采滥挖,兴建以沙生动植物人工养殖为内容的生态园区,符合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有关政策,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特色旅游和休闲美食的场所,还为社会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 1.4项目开发建设的可行性 1.4.1从当前旅游消费者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已不再单纯为参观文物古迹而旅游,而更多是为追求可参与、互动的、能够展示个性、放松城市紧张节奏、享受自然乐趣而旅游,这一项目的建成,将很大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新、奇、特的心理需求,是我区旅游资源开发中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项目,市场前景广阔。 1.4.2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逐步升温和旅游者个性化旅游趋势的发展,为适应新的时代的需求,武威市委、市政府和凉州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沙漠探险旅游定为我市“十五”期间特色旅游产业来抓,并批准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1.4.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内如白塔寺遗址、天梯山石窟、沙漠公园、莫高葡萄庄园等旅游景区(点),已开发建设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旅游接待经验,旅游服务基本规范,初步具备了旅游接待各项条件,对开发建设其他旅游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章 客源市场分析 2.1客源市场分析 游客是旅游业的产品的消费者,稳定和扩大客源市场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调查、评价和分析,科学地确定目标市场和开拓重点,从而保证合理的产品开发和有效的市场营销。 2.1.1潜在客源市场分析 “环城游憩带(即ReBAM)”理论是当前研究客源市场的重要方法,它指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国内ReBAM研究表明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在旅游中心城市出发的非本居民的目的地选择范围,主要集中在距城市250公里半径圈内。凉州区周边城市众多,主要有民勤、古浪、天祝、白银、兰州、西宁、金昌、张掖等。这些城市总人口近400万,其中白银、兰州、西宁、金昌、张掖等地307.38万人,人均GDP高(约9000元/人·年),出游观光回归自然的动机强烈,其他社会条件也较优越,因此它们将是凉州区主要的潜在客源市场,这些城市人口可能到凉州旅游的规模,总出游率若按城市总人口10%计算,可为凉州提供大约30万人次的游客规模。 由以上分析可知,凉州处于兰州、白银、西宁、金昌、张掖等地的ReBAM范围中,凉州旅游区处于周边城市区域“游憩地环带”的重叠区,可发展成为周边城市区域居民共同的游憩地,这使凉州发展周边城市旅游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凉州区处于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陕西、新疆、山西、河南、四川、等省区距凉州较远,但交通便捷,也可成为凉州的潜在客源市场。 2.2项目客源预测 近年来,凉州区旅游行业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稳步递增,旅游客源结构以国内旅客为主,旅游方式为散客与团队并重,逗留天数为0.5—1天,旅游动机以休闲娱乐、朝圣、度假、考察等为主,以2002年为例,2002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6万人次,如果其中有20%的旅游者前来参与沙漠探险寻奇旅游活动,每年可接待约11.2万人次。 从旅游时间和市场选择趋势而言,双休日为周边地区居民提供了一至二日游的机会。以2002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凉州区接待旅游人次为例分析,接待旅游者5.01万人次,其中省内游客居多,由此可看出区域内、省内短途旅游已逐步成为游客重点选择的目标,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说明随着“五一”、“十一”等中长假“黄金旅游周”的规范化和区域化发展趋势,凉州的重点客源市场的发展也逐步扩大。若潜在客源市场的30万人次有20%选择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每年将有6万人次前来观光旅游。 随着西部开潮的高涨和我国加入WTO目标的实现,国际商业、旅游业对西部、西北的兴趣正在增强。不少国家也把目光紧紧盯住了西部、特别是西部旅游资源这块“宝地”。“龙马文化”主题的突出也将吸引该地区的华侨远道而来,寻找天马文化的渊源。欧亚大陆桥的发展、我国铁路的提速与航空事业的日益发展,欧洲和中亚的游客将会沿着古丝绸之路东进,也将为凉州提供更广的旅游客源市场。 总之,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表明,凉州区潜在客源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第三章 项目的建设内容、规模和期限 3.1项目的建设内容、规模 3.1.1沙生植物园占地2000亩,其中:种苗培育园区200亩,可食性沙生植物种植园800亩,观赏性沙生植物园1000亩。充分利用沙漠原始的地形地貌,依托沙生植物管理技术,大量繁育沙生植物,体现西北沙区沙漠植物资源和主要固沙造林技术措施及其成果,在沙区再建一片绿洲。 3.1.2沙生动物培育和养殖园,占地面积5000亩,根据沙生动物的分布和习性,进行沙生动物引种、配种和繁育工作,培育和养殖各种类型的沙生动物,暂时拟养殖黄羊、骆驼、野兔、沙鸡等。 3.1.3餐厅及办公场所,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其中:修建占地500平方米可供500人就餐的餐厅一座,修建办公用房30间,修建占地100平方米的游客娱乐中心1间。 3.1.4道路建设,对园区道路进行硬化和沙石罩面,完成道路建设10公里。 3.1.5园区绿化及防风林建设,对园区道路两侧及各公共场所进行绿化美化,围墙内侧安排种植防风林带。 3.1.6高标准旅游厕所,修建有厕位10个,其中残疾人专用厕位2个。 3.1.7大门、围墙建设,围墙为通透性栅栏式建筑,预计全长12000米。 3.1.8相关设施、设备及安装:做到上、下水、供暖、供电、交通、通讯等 基本健全,购置相关的办公设施设备,购置旅游大巴车2辆。 3.2项目的建设期限 项目由沙生植物园、沙生动物养殖园及办公接待和配套设施组成。建设周期为二年,即2003年至2005年。 第四章 投资概算和资金来源 4.1投资概算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425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需投资875万元,绿化需投资100万元,供电、供热及设备安装需投资300万元,规划设计费10万元,征地费90万元,不可预见费50万元。详细预算见附表。 4.2资金来源 申请国债资金800万元,银行贷款300万元,自筹325万元。 第五章 项目效益评估及分析 5.1经济指标 (1)预测方法 经过比较选择,本建议书选用预见性较强的旅游人次增长预测和游客人均消费增长预测结合的预测方法。 计算公式: Pn=Po×(1+a)n-1 Mn=Mo×(1+b)n-1 Sn=Pn×Mn Pn—本区各规划期末年旅游人次 Po—本区各规划期初年旅游人次 Mn—本区各规划期末年游客人均消费额 Mo—本区各规划期初年游客人均消费额 a—规划期内旅游人次消费年增长率 b—规划期内游客人均消费年增长率 Sn—本区各规划期末年旅游直接收入 (2)预测发展指标 根据《甘肃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对全省“十五”期间和2006—2015年国内旅游人次增长率分别确定为15%—18%和8%—10%,入境旅游人次增长率预测分别确定为12%—15%和6%—9%;鉴于凉州区“九五”期间旅游总人次年均增长率34%及“九五”初期旅游人次基数较低使增长率较高;也充分考虑到“十五”期间凉州区旅游开发将加大力度等基本情况,将本景区规划期间旅游总人次的增长率分别确定为12%、15%和10%。 凉州区“九五”期间游客人均消费在100元左右,人均消费年增长率为4.7%,鉴于国内游客收入正在不断增长和凉州旅游产品开发将拉长游客逗留时间,也考虑到入境旅游人次目前较低及规划期间必将有较大增长等情况,将本景区规划期间旅游人均消费的增长率分别确定为10%、11%、8%。 5.2经济效益分析 (1)旅游收入 项目实施第二期后,2006年开始产生效益,预计当年总收入148万元,以后每年按12%的平均值递增,至2010年总收入可达232万元,年均收入为190万元。 其中:沙生植物园年均收益25万元;沙生动物园年均可收益40万元;餐厅按220天出租,平均每天进入200人,年均收入95万元;旅游交通运输收入20万元;其他营业性收入10万元。 (2)成本费用 A、人工工资,按每人每年1万元计,年均30万元; B、管理费用,按收入5%计,年均9.5万元; C、水、电、暖费(包括灌溉、绿化、用水)50万元。 D、年折旧及维修费(按国家资产万元1425万元计)57万元。折旧匀限25年。 (3)营业税 参考饮食行业税率6%计征,年均11.4万元。 (4)营业利润年均为32.1万元。 (5)投资利润率为16.8%。 (6)投资利税率22.8%。 (7)盈亏平衡点 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营业额-可变成本-税金)×100%

=114.4/(148-30-8.88)×100%=104.8% 以上是2006年盈亏平衡计算,当盈亏平衡点<100%时,该项目产生效益,第二年即可赢利。 (8)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出现盈余年份—出现盈余当年资金偿还额/出现盈余当年收益总额=10-285.27/410.42=9.3(年) 5.3社会效益 (1)项目建成后,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既巩固了西北沙区治沙成果,又充分利用了沙漠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创出了一条以生态环境来开发旅游,以旅游开发来保护环境的路子,对西北沙区沙漠生态工程建设和利用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2)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既丰富了沙漠旅游的各项接待设施和功能,又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5.4生态效益 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一个集养殖和种植沙生动植物、旅游观光、美食为一体的沙漠生态旅游区,树立一个全新的沙漠绿洲形象,增强沙区水资源涵养功能,保护沙漠生态和植被,使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遏制和明显改善,为农业及周边乡镇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六章 实施步骤 6.1建设周期安排 (1)2003年5月完成项目建议书; (2)2003年6月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3)2003年8月完成初步设计; (4)2003年8月完成施工图设计; (5)2003年9月开始施工; (6)2005年12月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6.2建设投资安排 (1)2003年8月前期准备工作投资50万元 (2)2003年9月施工准备工作投资300万元 (3)2003年9月施工投资750万元 (4)2005年12月工程收尾投资325万元 第七章 综合评价及结论 1、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旅游产业的要求及武威市凉州区旅游产业规划要求,具有较高的旅游观光和美食价值,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本项目充实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功能,解决了城东各旅游小区饮食服务点多、规模小、无统一就餐地点等问题,实现了以生态建设服务旅游接待,以旅游餐饮推进环境保护的目的,带动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各旅游景点的共同发展。 3、本项目具有较好开发价值和开发前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突出。建议有关部门及单位,切实加强对项目实施的协调与领导,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并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力争使本项目早实施、早见效。

**沙生可食用动植物生态园总体规划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6

二 发展现状与市场分析

2.1 盆景产业化现状

改革开放的二十几年中,特别是近十儿年来,我国的花卉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逐步崛起,并成为一个朝阳产业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盆景作为花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一些具有悠久盆景制作历史和传统的地区,盆景在花卉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以至于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盆景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如江苏省如皋市是我国传统的花木盆景之乡,历代以来,花木盆景素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改革开放以后,花木盆景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并逐步发展成为致富农民的一个新兴产业。目前如皋市全市花木生产面积已发展到1133.33hm2,栽培品种近1000个,形成了年产6000万株绿化苗木、300万盆盆景的能力,其龙头企业“如皋绿园”现有三家合资企业,有园林式盆景展区0.85hm,,盆景生产加工场3.3hm2,盆景年生产能力达25万盆,其产品和劳务遍销全国各地,远销荷兰、意大利、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1400多万元,创汇20万美元。与“如皋绿园”有直接联系的花农有6000多户,10000多人,花木盆景基地超过6O0hm2,每年花木盆景销售收入约3000万元,户均5000元,其中,亩收入超10万元的有60多户,超5万元的有200多户。

2.2 市场分析

1)存在的问题

传统手工生产方式不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品牌意识不强、经营管理不够规范、品种结构不尽合理、盆景造型陈旧、创新与包装意识不强,宏观调控不力致使整体布局不合理、花卉市场建设滞后导致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科研及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较低、产品以效益较低的中低档品种为主而难以形成产业优势、社会人文环境滞后、科技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总量和结构的失衡以及设施栽培研究欠缺。

2)解决方法

盆景类型标准化、盆景生产批量化、盆景管理科学化、包装运输现代化。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基地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健全管理、技术和流通服务体系,走集约化、科学化、产业化经营的高效产业发展之路。积极开辟市场,搞好服务,正确处理好企业与产业的关系。

三 结论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看到传统盆景的产业现状是南方盆景产业发展快,种植面积、年产量、产值都在呈逐年递涨趋势。而北方则呈现萎缩趋势,公司资金少、规模小。现在国际市场潜力巨大,我国的盆景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仍具有明显优势,除日本外,其余国家尚不能与我国竞争。因此,盆景的出口前景非常广阔,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盆景作为我国农业的优势产品正面临着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从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问题,比如品牌模式、经营模式、生产模式都有待改进,盆景风格缺乏创新和与时俱进,销售和售后服务落后,宣传和包装力度不够等问题。以后的发展战略是生产基地规模化、分过细化形成产业链条、自主研发创新结合市场的需要和人们新的审美观、扩宽销售渠道。丰富销售方式加强服务,使传统盆景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加强对传统盆景的宣传,让更多地区和层次的认识和接受传统盆景。

参考文献:

[1] 陈友文,仲跻凯.冲出国门的如皋花木盆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7(6):6一7

[2] 广州市园林局等.中国盆景艺术研究.北京:城乡建设杂志社,1981

[3] 葛浮桥.岭南盆景产业化开发的意义与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4):296一299

[4] 胡乐国.温州盆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5] 李伟钊.广东盆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6] 川刘晨.对发展广西花卉产业的思考.花木盆景,1997(5):4

[7] 彭春生,李淑萍.盆景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8] 王克全.安徽盆景的发展与创新.花卉,2000(3):23

[9] 韦金笙.论盆景经营与商品化生产.中国园林,1994(1):9一n

[10] 魏绪珊,罗震宇.与时俱进,求新求变―中国盆景创新之我见.中国花卉盆景,2002(24):ll

[11] 叶兴绿 邢升清 略谈中国盆景的继承与创新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 2007( 10)14-15

篇7

目前,冬季韭菜、芹菜等多年生叶菜和果菜类、瓜类销路较好。据调查,种植冬季韭菜、芹菜的温室已采收2-3茬,每亩温室产值约为10000元,物化成本不到3000元,效益可观。越冬3306座果菜(西红柿、辣椒、黄瓜、茄子)已基本进入采收末期,大部分已落秧并种植春提早蔬菜。由于近期甘肃西红柿以每天40-50吨的规模大量进入,西红柿价格降到1-1.5元/公斤,已低于1.9元/ 公斤的成本价。通过了解,全地区已有2万座温室定植了春提早果菜,由于技术措施到位,管理精细,长势良好。定植西红柿的温室超过8000座,预计在3月20日开始上市,4月下旬至5月10日为集中上市期,预计可能会出现短期市场供应过剩,需提前做好产销衔接工作。其它如辣椒、黄瓜、茄子等果菜品种预计没有市场风险。

设施大棚蔬菜滞销原因分析

――种植习惯一时难以改变。按照地委确定的当年建棚、当年产生效益的设想,这30%的温室,由于来不及进行果菜类秋延晚或冬季生产,只能种植一些生菜、油麦菜等耐寒、耐弱光、耐瘠薄类叶菜;同时,受2009年叶菜价格高和市场销售顺畅等因素的影响,去年一部分不具备深冬生产种植条件的温室继续种植叶菜,希望有个好收成,两方面因素,导致去年叶菜种植面积大幅增长。地区农业部门在去年10月发现这一现象后,劝导菜农控制叶菜面积的过快增长,但一部分菜农考虑到种植习惯和已形成销售渠道等因素,执意要种叶菜,最终导致叶菜种植面积虽大幅增加,但销售价格反而下降了,部分品种还出现了短期滞销现象。

――冬季异常气候的影响。去年冬季最低气温达到-18℃(往年为-10℃)、阴霾天气达到40-50天(往年只有10天左右),室外冻土层达到1.2-1.5米(往年为0.8-1米)。反常的低温天气导致部分条件简陋的老旧和管理水平较低的温室蔬菜出现冻害或生长停滞等现象,一些埋设较浅的供水管道被冻坏。

――老旧温室结构不合理。据调查,报道中所提到的吐鲁番市亚尔乡亚尔贝希村菜农种植的温室是1998年村集体出资修建的,建设标准较低。因当时建设资金有限,从节约开支出发,建设材料就地取材,干打垒墙体,墙体厚度不够,后屋面的处理不科学,温室保温蓄热能力较差。菜农均为内地来疆承包租赁种植农户。每年除了必要的生产性投入以外,很少对温室进行升级改造,这些温室根本不具备深冬生产条件,只适合于春提早、秋延晚蔬菜生产。

――信息不畅。目前尚未形成产地、批发市场、大中城市蔬菜即时价格信息公布机制,菜农无法了解当前蔬菜市场信息,售菜过程中往往听信于批发商和中间商的信息,卖不到理想的价格。

――市场开拓亟待加强。地区已建成4.2万座温室大棚,已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也在探索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但是由于仍然受制于已形成的重生产轻市场思想的束缚,对于产后市场开拓重视还不够,蔬菜生产高峰期产销衔接出现断档,出现部分品种蔬菜销售不顺畅现象。

――市场调节作用进一步显现。2010年下半年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用人成本增长等原因,蔬菜价格一路走高,一些蔬菜价格涨了一倍还多。从11月开始自中央到地方出台一系列措施干预市场,遏制蔬菜价格过快上涨,作为吐鲁番蔬菜的目标市场――乌鲁木齐市出台加强蔬菜批发市场的管理、设立蔬菜直销点等措施平抑菜价,市场上叶菜和果菜价格明显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周边省市和自治区范围内设施农业面积增加,蔬菜供应量尤其是叶菜供应量明显增加。

――集中育苗能力有待提高。虽然吐鲁番地区自2008年开始建设工厂化集中育苗中心,已建成31000平方米现代化育苗中心,形成培育4000万株优质蔬菜苗的能力,但只能满足25%的需求,还没有形成合理安排茬口、搭配花色品种、均衡上市的能力。

对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

――加强规划布局,正确引导。要在全地区范围内平衡布局,依据各地种植习惯、栽培水平及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确定各片区的生产模式,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在全地区层面上总体控制不同作物的种植比例,增加花色品种,扩大向内地市场及国外市场的规模销售能力。

――加强集中育苗水平,控制核心区。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集中育苗中心,控制育苗总规模的25%左右;引导扶持专业化育苗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集中育苗,控制育苗总规模的40%左右;通过这两部分控制生产的核心区,按总体布局运行,辐射带动农民自育苗15%左右;其余20%为果树、不用育苗的叶菜及多年生作物(韭菜等)。

――提高技术保障,提高品质效益。在各地发展设施农业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快速发展期技术支撑不足的问题,在发展期农民种植经验不足,产品品质不高,产量不高,单位产量的成本偏高,市场竞争力不足。要加大支持力度,强化技术支撑。

――培育市场,推进产加销一体化。指定专门的部门,全力培育市场,开发市场,同时有重点的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能真正为农民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农民真正参与进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县市及乡镇必须组建销售队伍,政府出台鼓励措施和资金,扶持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品销售。

――加强管理,扩大深冬上市规模。从市场分析来看,蔬菜价格以春节期最高,春节后下降,但供应量不足,因为光照决定产量,光照不足又较难解决,当地很难在这一时期大批量供应产品。解决方案是加强管理,增强保温,让当地的秋季延后蔬菜能进一步延后,或由商务部门建立储备蔬菜制度,适当增加贮藏,让大批量的产品在这一时期上市。

篇8

目前,全市总体上农业生产发展形势有所改善,2015年农业增加值10亿元,较上年增加了百分之八,全年粮食产量达10万吨,相比上年有所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有了一定提升。但是,农村农业在增产增收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主要问题可简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农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较为缓慢,生产率水平低

部分农村地区处于相对落后局面,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处于传统的生产方式,锄头、扁担、箩筐等生产工具仍旧被农民广泛使用,即使有了现代化的工具,如耕田机、收割机等,由于农村地势较为复杂,山坡、河谷颇多,很多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并不适用于当地的农业耕作。加之,一些农村地区技术信息传播不畅,农民缺乏对适宜技术的了解,不用或不敢贸然使用新技术。再有,新技术投入成本高,由于农民经济较低,即便是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也无力采用新技术,采用新技术要受到物质投入,如种子、化肥、农药、灌溉技术等一系列供给瓶颈限制,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受限,未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劳动力素质不高,新的农业技术难以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当地的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留下的农村劳动力多为妇女、老人,他们的生产能力较弱,且受教育不足,文化程度不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对一些有关农业发展的信息接受能力不强,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得不到有效的推广。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效率低,部分地区经济收入水平基本维持生活或略有盈余。

(三)农业生产条件基础差,资金投入不足

都匀地处山地,人口分散,农民土地不集中,土地经营规模小,新技术得不到广泛使用。农业生产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解决灾害问题的措施的实行有待加强。另外,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农业设施数量不够。农业设施投入使用后,后续的管理维护工作做得不足,直接造成了经济损失。此外,对农业技术生产研究的投入少,新技术、新产品引入不足,农业技术人员待遇差,技术人员缺乏,农业快速发展受到了限制。

(四)农田闲置,土地利用的效率不高

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相比在家务农,外出打工成本更低,所得到的收入更多。一些农民常年在外务农,土地无人耕种,或是留下的老人,妇女在家种植,他们无力全面有效的利用个人所有的土地,导致了一部分土地闲置,农田荒芜,一些承包农田的租户,通过向外出务工的农户租用不用的土地,进行规模性农业生产,但租户只是选用了一些地势条件相对平坦,土壤肥力好的地区种植,土地空置仍然是一个问题。

(五)农产品销售途径单一,产品经济收益低

最近几年,一些农产品在不同农村地区得到了推广。例如,规模性的葡萄种植,大棚西红柿、辣椒、蔬菜等的栽培,在当地生产效果好,产量较以前有所增加,但是,销售确成了一大问题。由于种植同种农作物的农户较多,总体产量高,而当地农民主要是到农贸市场销售,市场上同类型农产品供给大,价格低,农民只能以较低价格卖出去;加之储存技术不足,许多滞销的农产品只能浪费掉,并未达到所预期的高收益。

二、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发展方式的现状,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一)加快实现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提升农民生产技术水平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选择引进和开发适宜当地使用的机械设备,优化农用设备,减少一些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确保与农业发展有关的信息传播到位,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农业技术发展情况;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减少农民购买设备的成本,激励农户使用新的机器设备;引导农民使用优质的农作物品种,指导农户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应用现代技术防治虫害,快速有效的提高农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二)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促进农业发展

提高农村农民劳动者的素质,努力培养出多技能的新型农民,充分使用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工作,各地区分配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实时的技术指导;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农村农业技术教育力度,提高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及应用能力;减少创业的风险,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此外,增加本市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引入农作物新品种和技术,留住农业技术人才,研究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环境的特色农作物并加以推广使用。

(三)闲置土地充分利用,使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对于无人使用的土地,在自愿,依法的前提下,鼓励农民以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将小规模土地大规模化,进行多种形式的经营生产;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有关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结合当地茶、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产品,合理的规划土地使用规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土地生产效益。

(四)有效指导组织农民进行生产,减少盲目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一些农户对销售市场了解不足,市场信息获取渠道较少,市场销售状况分析有偏差,不能有效的选择农作物种植和控制种植量,导致了农产品产量过剩或产量不足,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偏大或偏小,影响了经济收入。由一些专业的市场分析人才对农业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对不同地区农民做一些选择和规模上的分析指导,减少农民盲目大量或少量生产,或是生产不合适市场销售的农作物,尽量使农民生产的农作物有地可销,经济收益能够达到最大化。

(五)打开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保障农民收入不减

目前,农民销售农产品多半是在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上自行销售,一般是此地生产并在此地销售的形式,销售范围不广并且销售渠道单一,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极其重要,以下是几点促进销售的方式:

篇9

保利是在京南从事钢铁贸易的私营企业老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钢贸商”。他自我介绍时自豪但略带伤感的语气,透露出他对解开当时经营过程困境的期望。他说,作为在钢贸圈尚有影响力的企业老板,他的成就得益于他所从事的事业,也在业内奠定了一定的威望,但每况愈下的状况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连续多年排队向他请教的小老板们不见了踪影,门庭若市的场面刹那间门可罗雀,他持续多年能给大家带来财富的“先觉信息”好像一夜之间被无形的市场所冷落。凭着多年对市场的嗅觉,他很快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已经上市的螺纹钢期货市场将传统的市场分析方法和判断依据颠覆,要保持优势,必须掌握和应用金融工具,接受这个全新的挑战。

作为成功的贸易企业负责人,保利的钢贸生意得益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连续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产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一大批从事相关产业的成功企业家,保利就是其中之一。2001年,保利身边做钢材生意的很多朋友已经大有起色,生性好强的他自然不想为别人打工,索性自己也租了一间办公室注册公司,打算摸索着做钢材生意。就这样,在朋友的引导和自己的勤奋努力之下,保利开始了在这个行业里漫长的打拼历程。几年的时间,得益于奥运场馆的大规模建设以及北京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北京钢材产品的需求被大规模带动起来,保利成了名副其实的企业家,他的公司从一间门面房换成了大院落,有了自己的团队,也奠定了他在业内的地位。

螺纹钢期货化危机

篇10

[中图分类号] S5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034-01

1 耿马县发展咖啡产业独具特色的优势和条件

耿马县地处临沧市西南部,跨东经98°48′~99°54′,北纬23°20′~24°02′之间。最高海拔3323m;最低海拔450m。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7.2℃,年积温在6923.5℃。无霜期长达337天,土壤肥沃,日照充足,雨量丰富,昼夜温差大,种植及发展咖啡产业的资源得天独厚。

2 咖啡产业发展现状

2.1 咖啡种植历史。耿马县咖啡种植起源于1958年,由孟定国营农场五分场引进种植,后几经发展全县种植最多时达万亩,但由于没有企业收购咖啡鲜果,最终导致失败。直到2007年临沧后谷咖啡公司进入孟定镇和勐简乡开发咖啡产业,2012年临沧凌丰咖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进入勐永镇和勐撒镇开发咖啡产业,耿马县从而开始了咖啡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2.2 咖啡基地生产现状。耿马县的咖啡主要种植卡蒂莫7963、T8867、矮卡等优良品种。种植模式有咖啡+玉米、咖啡+豆类、咖啡+坚果、咖啡+橡胶等套种模式,坚持长短结合,实现咖啡生产与粮食生产两不误,解决咖啡投产前群众的收入问题及产业单一问题。截止2014年,全县共建咖啡基地10.8万亩,涉及57个村(生产队)、232个村民小组,2014年咖啡投产面积达3.5万亩,产鲜果2.36万吨 ,实现产值4720万元。

2.3 咖啡产业发展模式。耿马县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支撑,农户参与的模式带动了咖啡产业的快速发展,引入了农业龙头企业临沧凌丰咖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临沧后谷咖啡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咖啡产业的发展,目前两家咖啡龙头企业均采取“土地租赁反包、保底价回购”的发展模式。

3 咖啡产业发展机遇

3.1 咖啡消费需求逐年扩大,市场前景看好。随着咖啡文化的普及,国际咖啡需求依然在增长,而国内市场更是需求旺盛。云南小粒咖啡在世界享有盛名,每年有一半的咖啡都要出口西欧、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家雄说:“目前国内咖啡豆需求每年增长25%,咖啡豆进口量大于出口量”。

3.2 省、市、县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咖啡产业的发展。自2012年起无偿向咖啡种植户提供种苗,对咖啡初精加工厂建设给予补助,抓好咖啡基地水源、渠网和管网等配套设施及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咖啡产业基地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咖啡园公路建设,解决出行问题。

3.3 临沧后谷公司、临沧凌丰公司的引入为耿马县咖啡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临沧后谷咖啡有限公司投资1670万元已在孟定镇建成占地105亩、年处理咖啡鲜果2万吨的初加工厂一座。临沧凌丰咖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14年在勐撒镇建立了咖啡初加工厂一座,并计划2015年在勐简乡、勐永镇在建两座初加工厂,加工厂的建立解决了鲜果的销售问题。有了“后谷咖啡”品牌及营销终端网络的支撑,耿马的咖啡产业一定能得到长足发展。

4 咖啡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生产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不到位。 耿马县咖啡良种繁育体系和病虫害防控体系刚起步,栽培技术措施标准难以落实,影响了咖啡初加工生产水平和商品豆质量的提高。

4.2 咖啡基地基础设施不足,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弱。水利设施投入不足,缺少基本的灌溉条件,而近年来冬春干旱不断加重,给咖啡幼苗保活和基地管护增加了困难。

4.3 产业链短,缺乏精深加工企业。耿马县目前只有咖啡鲜果粗加工厂,主要是生产咖啡豆,还没有速溶咖啡加工厂和烘焙厂。经营模式处于原料供应型,深加工开发滞后,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制约了产业发展。

5 耿马县咖啡产业的发展对策

5.1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科技服务支撑。要提高咖啡科研、科技服务水平,提升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能力;建立健全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工作在规划主产区构建咖啡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咖啡病虫害防控体系。

5.2 发展深加工业,扶持咖啡精加工企业 。政府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其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提高行业集中度。并坚持国际化推进咖啡品牌创建。坚持走“特色+规模+档次+科技+品牌=效益”的路子,注重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5.3 加大基地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种植是咖啡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政府要通过各部门要进行项目、资金整合,加强咖啡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水、路等硬件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水窖、水池等水利设施。

5.4 建立产业风险分担机制。政府要加强对产业的引导和监管,要按照农业保险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产业风险的分担机制。

5.5 树立精品意识,着眼长远发展。要让精品意识成为上下共识,不贪图眼前绩效,而谋长远发展,在每一个环节中去规范、去践行这种意识。科学的的规划、精良的产品、不可取代的品牌知名度、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045—02

农村信息服务针对农村用户对信息的需求,通过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开发和存储传递,满足农业和农村信息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农村信息服务,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中原农业中的意义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称。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十七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 860千公顷,2011年粮食总产达到1 108.5亿斤,连续九年增产、连续六年超千亿。省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6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4万家。河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素有中原粮仓的美称,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河南来说大有作为。

1.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农村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是改良农业产业结构、农民致富增收的必要手段。在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的当今,农民在遇到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时,对信息的渴求愈加强烈,但受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制度的影响,农民的生产形式单一,信息交流匮乏,已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能够全面向农民、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村市场提供各类科技、市场、供需方面的及时信息,有效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2.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农机推广中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是加快农技推广、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现阶段,农村居民对农业技术的获取主要停留在生产技术方面,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就造成信息获取单一、模糊。农民目前所需要的是全方面的、系统化的农业产业信息,通过信息服务网络,农技部门能够增加有效信息源和扩大信息覆盖面,为农民及时、有效地提供全新的市场信息,从而拓宽为农服务的功能和渠道,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铺平道路。

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致富增收中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是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桥梁。在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涉农企业的活力以及促进农村与城市间的产业交流,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4.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政策调整中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是农业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从2004—2012年的9个“中央一号”文件,国家一直致力于调整、出台优农、惠农的政策。而调整的主要依据,正是来自于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信息返馈。

二、河南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化体系基础薄弱。在新农村建设中,河南采取了各种措施拓宽农民获取信息渠道,包括图书下乡、电话村村通、家电下乡等活动,但由于农村信息建设基础较差,信息需求的硬件环境依然不够理想。传统的信息传播设施如广播、电视利用率低下,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设施又不够完善,直接导致了农村信息获取途径单一,农民信息需求无法实现。调查显示,河南农民大部分信息来源于彼此之间的交流,通过收看电视节目获取信息的农民所占比率为47.3%,然而通过报纸杂志、网络、广播等获取信息的比例仅占9.7%,其他信息获取途径所占比率极低。

2.农业信息化体系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才,而现阶段,正是这种软件的缺失导致农村信息需求环境的建设一直无法上升到新的高度。农业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着一定农业知识,又能够熟练应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如互联网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在调查中发现,河南农村高达95%的村民希望能够有这样的人才给予指导帮助,提供必要的信息。

3.农业信息化体系服务总体水平不高。首先,在河南大部分农村地区,信息化与农业化的结合不够紧密,各地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多为面子工程,建站、购机、入网等低水平重复劳动较多,实质性的市场信息开发、传播、利用没有跟上,无法对农村的农业生产、销售等提供有效指导。另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不够,一般性信息繁多,而权威性的可用信息缺乏,特别是中长期市场分析与预测、结合本地情况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十分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