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德育的原则

小学德育的原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3 09:19: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德育的原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德育的原则

篇1

一、实施原则

在实施孝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自主发展、操作性强、三位一体、主体生成、多元激励的五原则,以活动为抓手,逐步让学生在认知上知道感恩、在情感上更亲近父母、在行为上积极尽孝,培养孩子的孝心习惯。下面谈谈前三个原则。

1.自主发展原则

贯彻育人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标,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调整,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操作性强原则

根据学校、班级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有利于教师、家长将孝心教育生活化、日常化,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孝心品质和良好的孝心习惯。

3.三位一体原则

改变教育各行其是,对孩子教育未形成活力,出现天鹅、梭子鱼和虾拉船的尴尬局面,导致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现状。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合力,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二、实施方法与途径

课题组紧紧围绕孝心教育的“三个维度”:在家庭尽孝心,做孝顺儿女;在学校献关心,做尊师学生;在社会献爱心,做孝老小公民。结合小学生各年段认知特点,利用班队课、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孝心认知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孝老情感。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在常规训练中强化实践,从而形成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1.利用班会课召开主题班会

我们课题组在明确孝心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孝心教育的内容,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孝心主题班会。比如,在学生明确孝心要求之后,开展“孝父母,献爱心”“学会和父母交流”等亲近、互动型主题活动,采用以教育为主导,了解学生对父母的了解,包括对他们理解的深度、感情、态度以及在心中的位置等,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引导,让学生了解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2.孝心教育渗透到品德及其他学科

科任教师利用本学科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孝心教育。在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进行渗透,结合《我的一家人》《家人的爱》《我为家人添欢乐》等的内容延伸到课题研究上来。在课堂中渗透孝心教育要注意把握“四性”,即渗透准备注意针对性,渗透过程注意自然性,渗透方法注意灵活性,渗透效果注意持续性。

3.社会实践调查

我们在班级开展如下活动:

(1)调查父母的一年收入和劳动时间。让学生充分了解家长挣钱的不易和劳动的艰辛,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2)调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一星期的生活作息时间安排,了解他们以前的工作与生活情况。以提高学生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自觉性以及通过他们促使父辈尊敬老人、赡养老人。

我校学生多是三峡库区移民随迁子女,家长受教育的水平较低,多数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婆婆代养,这种隔代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对子女教育的偏离,只求孩子学业有成而舍弃其他而不顾。过分的关爱呵护,反而养成了许多孩子“衣来伸手”“食来张口”“唯我为尊”“目中无人”的性格,这种家庭教育的偏离,必然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义。在班级里建立“孝心教育家校联系卡”制度。具体做法是每月一次由班主任负责填写孝心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详细要求,由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引导孩子完成并及时做出评价。由班级专人负责回收,然后交课题组成员统计。

篇2

一、德育专业化之重——以培养“公民意识”为终极目的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当前的教育日益以质量取代目的作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1]多数学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或者更抽象地说就是为了成功。诚然,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优越的物质生活,渴望韩寒、丁俊晖的少年成名……然而,这些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在名利方面获得所谓的成功,还必须关怀学生的生命世界,使学生在精神世界拥有幸福的人生。所以,教育要保护和提升学生的个人兴趣与能力,以使学生活出自我;教育要发展学生的感知、沟通能力,以使学生拥有亲情、友情与爱情;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责任感等,以使学生不仅能获得个人的幸福,更能推动公正社会的发展,从而与他人幸福地共生。

教育之于学生个人幸福和公正社会生活的价值,不是学科教育所能达至的目的。要获得个人幸福以及与他人幸福共生需要一些社会条件的保障,如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而这些价值是德育以及公民教育所关涉的范畴。公民教育是发展包括上述理念在内的社会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学生在价值选择时会有不同的取舍或者偏向,不同人的价值选择可能会存在分歧与冲突。如何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选择,既保障个人的选择自由,又能与他人和谐共处,就必须有赖于公民意识所指向的一套规则与原则,以其来协调不同个体之间的意志表达。

正是着眼于此,檀传宝教授提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乃至整体社会的改造[2]。在《学校德育100问》第一辑中,檀传宝教授分别从社会、教育以及公民素养的现状方面阐述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意义,论证了德育乃至全部教育都要以培养“公民意识”为终极目的,并指出学校开展公民教育的三种渠道。

基于上述理由,当我们从全部教育及社会改造的视野而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视角来审视德育时,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德育专业化在教育转型及整体社会改造中的重要作用。公民教育是通过民主的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那么,我们就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为了这一理想的社会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公民?要培养这样的公民我们应该教授他们哪些方面的知识、态度和能力?要教授这些内容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教育?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涉及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以至哲学、历史等学科。无论是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对具体如何教授这些知识、态度和能力的方法的学习,都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而是要通过必要的借鉴、研讨和实务学习,才能为德育工作者所掌握。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当前德育专业化所要回应的问题。

二、德育专业化之难——理论阐释与现实困境

《学校德育100问》的开篇细致地厘清了什么是“大德育”和“小德育”以及二者的关系。所谓“大德育”是指在现实的德育工作中,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无所不包的德育概念;而“小德育”即道德教育。“大德育”在理论和实践中面临诸多困境,然而,“‘小德育’能够避免‘大德育’所存在的混乱,却无法全面概括我国学校德育承担的任务”[3]。《学校德育100问》即展现了这一矛盾与困境。翻阅全书后会发现,《学校德育100问》仍然是以“大德育”的观念指导全书的编著。这是否是作者“明知故犯”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本书的前言中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檀传宝教授指出:编撰本书的第二个因缘是“建设北京市未成年人德育专家资源数据库,为市教委和学校解决其所面临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专业支持”。而且,书中所尝试回答的问题都是作者“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收集的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具体问题”。既然一线教师对书中所列的具体问题存在困惑,需要得到相关的指导和解答,那么,为了提供专业支持而采用“大德育”的策略也算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也“残酷”地说明了德育专业化的现实困境。

既然选择“大德育”是实施道德教育的现实选择,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一方面,由于德育之大,导致大而无当,如德育内容边界的模糊、德育方法的失当;另一方面,由于大而无当,使得口头上的重视无法落到实处,德育课变成由最差的老师所上的最差的课[4]。如此一来,德育工作者在面对常规的、基本的问题时还能照本宣科,但在遭遇青少年多元价值的冲突时就束手无策了,更不要说实现培养“公民意识”的终极目的。对于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檀传宝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界亟待完成学校德育的重心转移:从过分泛化、过度政治化的非常规德育,走向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基础的、常规的学校德育”[5]。即在“学校德育的重心转移”中逐渐解决“大德育”与“小德育”的问题。而对于教师德育的专业化,则需要教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积极主动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教育素养、德育素养和德育实践能力。

三、德育专业化之道——批判反思与多元共识

如果说对于德育专业化重要性及其现实困境的认识是“怎么看”的话,那么,作为教育一线教师,则更为关心“怎么办”的问题。在《学校德育100问》的前言中,檀传宝教授中肯地指出,“在宣称高度重视德育的当代中国社会,‘摸着石头过河’至今仍然是绝大多数教师德育专业成长的主要模式”。鉴于德育专业化之重、德育专业化之难,“21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德育实践都应当告别经验型,走向专业化”。德育专业化之道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德育师资层面如何实现教师德育专业化之道,二是德育方法层面如何在价值多元的境遇中达成多元共识。对于第一个问题,在上述讨论中已经论及。在此,我们着重分析第二个问题。

不可否认,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然而,价值多元并非意味着这是一个沒有价值或被相对主义支配的社会。多元不仅仅是不同观点的自由表达,我们仍需要也可能在不同价值中寻求共识,如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价值的共识。多元也不仅仅是不同观点的争鸣碰撞,我们仍需要对论辩、对话规则的一致认同。美国在经历对相对主义和过程主义德育理念的反思后复归品德教育,充分说明了在价值多元时代进行价值教育的必要性。[6]然而,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它需要生活在这个价值多元社会中的人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唯此才可能通过对不同价值的重估而在差异性的世界中达成共识。

《学校德育100问》第三辑“热点篇”中所探讨的七个话题都涉及这种价值多元的冲突,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因人而异,甚至可能截然相反。比如对于唐骏造假事件,有人认为唐骏不讲诚信;另一派则认为唐骏的成就靠的是能力,不必追着造假不放。正是这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为我们开展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学校德育100问》所言,教师可以将价值澄清法与品格教育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围绕“道德与成功的关系”进行讨论,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激发学生对产生不道德的社会土壤进行批判和改造的使命感”。在当前价值多元的时代,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都比以往得到了较大的张扬,他们依靠自主判断在不同价值中作出抉择,而不是要教师告诉他们确定的答案。此外,通过评价、反思、感受等环节参与这些公共议题的讨论,学生能够体验到自己价值观的冲突与坚守,确认自己的价值并尊重他人的价值,从而实现个人幸福和与他人幸福共生的目标。这些具体案例的剖析,为我们如何在价值多元的境遇下开展德育工作,进而使我们的德育由经验型走向专业化并最终增强实效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郑新蓉.变迁中的培养目标与教育质量[J].中国教师,2011(22).

[2]檀传宝.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公民教育意义的现代化视角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篇3

二、思想性原则。游戏教材一般都有较强的思想性,应该充分发挥遵守规则、克服困难,为了达到目的而相互关心、共同努力,培养学生勇敢、守纪、团结友爱等优良品德。如:在教学生“攻关”游戏时,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努力学习和锻炼,不仅攻克“身体关”,还要学科学、学知识,攻克“文化关”,长大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三、知识性原则。游戏教材,内容丰富,设计的知识面很广。如“人造卫星”、“做宇宙飞船”、“机器人”等,属于科学知识;“组字接力”、“组画接力”、“看谁算得快”等属于文化知识;“攻城”、“炸碉堡”、“冲过火力网”等,属于军事知识;如“黄河长江”、“抢渡大渡河”等,属于自然地理知识。这类游戏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身体,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四、创造性原则。游戏是在一定规则规范下的学生体力、技能、智慧和聪颖的较量,取胜既需要实力,又依靠智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尽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学生在遵守游戏规则前提下,根据瞬息变化的情况,创造性地达到取胜目标,精心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健康性原则。虽然体育游戏的形式多样,但并不是任何形式都适合教学活动,为了便于教学和取得教学的良好效果,在创编和选择体育游戏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只有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才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对那些无意义的、带有迷信色彩的以及庸俗的,有损学生身心的游戏,我们就要坚决杜绝。最终达到体育游戏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其基本活动能力,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六、趣味性原则。只有使游戏带有趣味性、新奇性,才能诱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如果没有趣味,游戏就不成其为游戏。因此,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不断地增加这些游戏的难度,变换游戏的形式和活动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趣味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1.依据仿生学,模仿动物的动作。如:象行、兔跳、蛙跳等。2.在游戏中加强故事性。如:各种接力和“老鹰抓小鸡”、“打活动目标”等。3.加强游戏的竞争因素。体育游戏的趣味性,主要来源于竞争,在一定条件下,竞争的因素越多、越激烈,游戏的趣味就越强。

七、典型性原则。一种游戏往往有许多说法,教师在创编和选择游戏时就应是选有代表性的,这样在使用时可以举一反三,灵活多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渐提高要求。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课堂的准备活动,总是不认真做,做得不够充分。在室内课再三强调准备活动的作用,但是学生也是觉得讨厌。针对以上的情况,教师就应该利用棒操、球操、沙包操以及一些舞蹈动作来代替使用,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有兴趣。在主教材方面,也要多想一些竞赛的游戏,结合主教材进行教学。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培养兴趣,还可以锻炼意志、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

八、可操作原则。有许多好的游戏,无论是从形式上或内容上都很新颖而富有吸引力,但由于组织方法较复杂或者需要较大的场地和器材,教学起来实在不方便,这样的游戏我们最好不选用,以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篇4

1、方向性原则:

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据是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学校管理必须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目的保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端正办学方向对于学校的存在和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学校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用时长、见效慢,连续性强,只有在管理过程中紧紧抓住带有方向性的问题,认真探索学校管理的具体规律和工作方法,才能掌握领导和管理学校教育的。我国的学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学校管理工作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准则。在办学过程中,要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①。这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好坏,最根本的要看按什么指导思想办学,学校的各种措施和做法是否符合教育方针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的学生是否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否经得起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考验。是否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评价学校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的重要依据。

2、整体性原则

学校各个层次,各项工作和各种因素之间是否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管理者必须把学校管理活动当作一个整体,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要从整体上进行综合部署、统筹安排,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围绕学校整体工作的质量、效率正常运转。学校是一个系统,从更大范围来说,学校系统隶属于社会大系统之中,学校管理的效能要受到社会系统中某些因素的影响,因此管理者要有全局观点,要认真研究社会系统对学校系统发生影响的诸多因素,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排除消极因素的干扰,利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改进学校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学校管理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整体性原则要求管理者必须把教学管理放在学校管理的中心地位,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工作。只有教学工作管好了,整个学校的管理,才有了可以依托的中心,学校教育这个机体的运转才能正常和有效,整个学校教育质量才有保证。

3、科学性原则

“学校的科学管理就是学校领导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按照党和政府要求,遵循教育的客观性规律和发展趋势,从学校实际出发进行管理”②。在管理过程中,要依据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观察和分析学校中的问题,采取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来处理学校工作各程序中的问题,善于运用现代化手段来使用、调节和控制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善于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总结已取得的成果,使学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今天的学校教育远不是过去的一家一户或私塾的教育,无论从学校教育的规模,教育的内容、手段,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的有关系等来说,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种因素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管理者要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来管理学校,遵循客观规律办校。学校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传授知识要按认识规律和一定的科学体系进行。教育和教学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要注意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统一性,要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完善一整套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使各类人员有章可循,明确职与责,做到功过是非赏罚分明。

4、民主性原则

在实施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要发扬民主作风,注意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决策和管理,并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学校管理尤为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国家性质所决定的。管理者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把教职工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在做出决策,发出指令,提出具体措施之前,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设,加以分析研究,取其所长,舍其所短,以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表面性和局限性,学校中的重要工作,要通过教代会形式,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多数人的意见。要为教职工发表意见和建议提供机会和场所,通过提建议把个人目标融合于集体目标之中。

5、育人性原则

道德理想主义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视教育为改造人的灵魂的工具。曾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③。”可说是这一观点的代表。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化性启伪”,引人向善,就是把人的本性中好的东西发掘出来,用以驱除后天不好的东西,向“仁”和“君子”迈进。管理就是通过管理者的教育,使被管理者遵守人伦关系中秩序。

学生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注意遵循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原则。比如不要用固定的尺度和框框去要求学生,按照不同的层次评价和教育学生,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的机会,对学生的管理要做到宽严结合等等。在学生管理的内容方面主要有:思想品德管理、健康身心管理、课堂学习管理、学籍和成绩管理。

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教育性、育人性。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领导干部和教职 工都要坚持言传身传,身体力行,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学校要通过规章制度以及行为的准则来约束师生言行,重视培养优良校风。校风是学校领导及广大教职工、学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凝聚和积累起来的一种精神成果。优良的校风是培养一代新人的熔炉,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于学生、教职工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的建立与布置要体现地域和学校自身特点,要有自己的特色。优美的校园环境体现着学校特色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师生校训、校歌、校徽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具有标准导向和激励作用。对校园的规划设计,要遵循协调多样的统一,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在“说话”,每一棵花草树木都在“寄语”,每一座大楼都在“召唤”,每一角、每一处都在“熏陶”、都在“感染”。总之,学校管理的根本点在于育人,一切管理目的、目标、措施、方法,都要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6、质量性原则

任何管理都是为质量服务的,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质量。学校管理必须抓好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教学是循序渐进,细水长流的智力活动,必须抓好教学全过程的管理。质量管理是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措施,应该研究质量标准,加强质量控制,进行质量检查。不抓教学质量,谈不上学校管理的效益。

二、学校管理的内容及策略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财、物、事、时、空、信息。学校管理的内容是如何组织、协调、控制好这七个要素,使这些要素科学合理地动作,发挥最大的能量,以顺利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

(一)教学工作管理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决定了教学管理和特殊重要性。教学工作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对教学工作的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遵循管理规律和教学规律,科学地组织、协调和使用教学系统内部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时间和信息等,管理好教学,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特征。

1、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制定教学计划应遵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理应联系实际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相结合的原则。在形式和内容上应包括培养目标,各部分知识点的说明教学环节,时间分配等内容。期初指导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后,还要进行大量的教务常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执行。

2、教学内容管理

教学内容管理主要包括课程管理、课标管理、教材管理。教学内容对能否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要组织教师深入研究课程、课标和教材,要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师资水平,不随意降低教材质量。

3、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是指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及其时间统程。教学过程是培养人才的核心过程,管理的内容,统管教师的教,也管学生的学,教师方面要着重加强教学环节管理,即“六认真”管理,加强教学检查,抓好教学准备的检查,开学教学情况检查,平时教学检查,期中期末教学检查。

4、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利用质量标准来调动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关心教学质量,关心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的质量,采取各种方法,技术及具体措施,加强质量控制,做好质量检查和质量服务工作,最佳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全面教育质量应包含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三个方面。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方向和目标是实现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要坚持方向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

(二)教师工作管理

(1)“人本”注①管理

最早意识到把人际关系学说的研究和教育管理联系起来的教育家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导主任拉尔夫.泰勒,提出人际关系的研究与学校管理人员有关,他预见今后教育管理必将受到“霍桑实验”的影响④,“9.9”管理方式表明在“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这两个因素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冲突。这种管理方式能使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需要最理想、最有效地结合起来。它要求创造出这样一种工作条件,使得职工了解问题,关心工作的成果。这样,当职工了解了组织的目的并认真关心其成果时,他们就会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而无需用命令形式对他们进行指挥和控制了。这可以叫做“战斗集体型管理方式”⑤。

人是有需要的动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注②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这些基本思想被后来的管理人员广泛接受。人际关系理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工人士气。学校全体教师中士气的高涨,是和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每个人在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所能达到的程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赫茨伯格“激励双因素论”注③在教育管理中广泛运用,被管理者获得了满足,就会把管理者的意愿变成自觉行动,从而达到管理目标的实现。否则,他就会消极怠工,效率低下,管理者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教师是发展教育专业的骨干力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的组织,对学生的学习、锻炼、身心发展等,都起主导作用。一所学校能否卓有成效地完成培养人的任务,关键在教师。根据教师劳务的性质与特点,教师心理,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教师管理的经验,对教师管理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安排原则

即根据教师的素质状况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用人所长,扬长避短,克服求全责备的思想,更不能迁就某种关系,照顾某种情绪,而因人设事。

2、激励原则

即学校管理者通过适当地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增强教育教学工作本身的激励因素等措施,不断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使用与培养提高的弊病,要给教师提供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和条件。

4、优化原则

即合理地组合教师队伍,注意发挥教师队伍的整体效能,

5、按劳分配原则

即在物质利益上坚持公平合理,奖勤罚懒,多劳多得,优质劳动多得。

教师工作管理应着重于教师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教师的使用、培训和考核的管理。

(2)、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

随着科学主义观念的流行,教育科学研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通过教育调查、教育方针、教学测量等,对学校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工具,记录、分析和比较教育效果的多少和优劣。在教育管理中十分流行的岗位责任制、教师工作量的量化,标准化考试的盛行,甚至学生品德也要实行量化标准,各种统计技术、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运用,使学校管理由粗放化走向了集约化这路。通过量化,把抽象的管理变成了具体的,为管理制造了一把尺子,以便快捷地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也为管理的公平、公正、公开找到了依据,对于教育者来说,因为有了量化的标准,应该怎样工作、干好工作指明了方向。

(3)、绩效管理

学校管理工作绩效评价,就是对学校管理工作过程及其行为结果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的价值判断。学校管理工作绩效如何,不只看某 一次成绩怎样,如何还要采用:一是纵向比较法,即同自身过去相比较,取得了哪些进步;二是横向比较,即同自身同类相关学校相比,看自己有哪些成绩。在绩效评价实践中,采用以纵向比较为主的。通过纵横比较,就可以对学校管理工作绩效作出正确的评价。

三、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教育管理的层次和水平。

“国家坚持的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④“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⑤。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不断提升我们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水平必须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为主题,以强化常规管理为重点,坚持“两个基本”,抓住“三个重点”推进“四个转变”。

1、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求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两本意识。

教学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学校要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的任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学校领导、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点,不得岐视学习困难的学生。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要调动教师内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关键情感。学校领导要树立为学校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意识,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的意识。

2、抓住“三个代表”增强落实意识

①抓住提高质量这一重点,强化教育教学管理。

②抓住“德育为首”这一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③抓住“制度建设”这一重点,努力提升管理水平

3、推进“四个转变”。强化时代意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的职能、地位、作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适应这一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思想观念上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转变四个观念。要从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向以素质教育为中心转变,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要从过去注重教量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高度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打造,要从注重“输血”扶持向自身“造血”功能转变,高度重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率先垂范,不断磨研自我,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者是学校的灵魂,管理者要团结勤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一个好班子就会有一所好学校,学校领导班了的办学理念,业务素质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华,关系到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关系到素质教育的纵深推进,关系到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和整休形象。学校领导班了成员特别是校长要不辱使命,只有不断学习,装备自身,磨研自我,去创新中务实,在忧患中竟争,在反思中实践。唯其如此,才能办出成功的学校,才能成为成功的校长。一是管理者要有亲师意识,要尊重和关爱教师,信任教师,做“人文化”领导;二是管理要知法、懂法,制定的规章制度要符合教育规律,一旦规章制度形成,管理要带头遵守,做“法治型”领导;三是管理者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带头走进校本教研,做“研究型”领导;四是管理者要树立“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思想,抓好质量管理做“质量型”领导;五是管理者要更新教育思想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观念,挖掘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办学特点,做“特色型”领导,六是管理者要有严谨的办学作风,真诚待人,踏实办事,心系学校,情注师生,淡泊名利,公而忘私,做“务实型”领导。

办好合人民满意的教育靠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是管理,管理者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主导地位、决策地位。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校长必须拿出真诚,献出真情,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尽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才能为人民办好教育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注释】

注①:人本就是以人为本,重点强调人的作用。人的满足与发展才能促使事物的达成与提高。

注②:需要层次理论,最早由马斯洛提出,他认为:一方面,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而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是激励的因素。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按重要的等级排列的。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注③:激励的;双因素论,最早由赫茨伯格于1959年在发表的《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保键因素或维持因素。这种因素是维持一个合理的满意水平所需的,没有它们,职工就不会满意,但它们的存在并不构成强烈的激励。第二,激励因素。这些因素构成对职工强烈的激励,能使职工高度满意于工作。激励理论明确指出人们的工作效率决定于人们的工作态度,而工作态度又取决于人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而人们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合理的满足,又受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遂宁市教育局《依法治校法规要览》20__年

②廖隐村、彭诗琅《校长手册》1996年

③《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

④拉尔夫·泰勒《变化中的思想概念促使教育必须调整》,1941年

篇5

同样的游戏由于运用的时、地、人的不同,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大不相同。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地设计活动,使其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科学地选择活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

活动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紧密联系。如果采用的活动偏离教学目标,再好的教学形式也是无效的。有了明确的活动目的,教师才能制定最为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案,使课堂始终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活动要符合学生特点

不同类型的活动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所产生的趣味性是有区别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观察及感知的情绪性和无意性还很强,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更加好动,可以设计一些简单并且趣味性强的活动,比如:模仿、学和做、歌曲表演,猜物品等。而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已初步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思维以及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在设计活动时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把时间更多地放在交际性的语言运用上,或者是也可以将Let’s do进行改编,比如:改成听指令选择图片等。

3.活动要适时、适度

教师安排活动的时间要恰当。如果教师在新知呈现后过早地安排活动,学生因为没有对新的知识点有一定的感知,容易在活动中遇到困难,致使丧失信心。相反,如果安排的时间太迟,则有似画蛇添足,这点是很多年轻教师要特别注意的。另外,每堂课安排的活动要适度,要杜绝“花枝招展”,贪多求全,应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切忌为活动而活动。

二、趣味性原则

在英语课堂上开展活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和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选择活动时首先要注意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的活动,玩过几次就没有新鲜感了,教师只有不断设计、不断翻新,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猎奇的欲望。而且,要尽量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具有信息差距的交流,从而体验语言的交际功能,增强成功。另外,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以比赛、小组抗衡等形式去评价活动的结果,从而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形成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

三、学生主体性原则

建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的观点,确定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我们成功开展活动教学的首要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积极建构的。作为建构者,每一个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都依据自己不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活动的内容进行选择、评价、组和整合,进而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能力。要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应把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因为独立性是主体性的基础。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充满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学生独立的兴趣爱好,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同时,激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给他们方法,使之能学;传输动力,使之想学;培养能力,使之会学。

四、教师主导性原则

篇6

(一)揉趣味性原则于教学

在心理学上,兴趣主要指的是学生心理、观念的积极广泛的运动,及其对所学事物所产生的有高度吸引力和高度注意力的内部心理状态。兴趣通常维持着个体恒常的脑的优越状态,因此它驱使人指向所愿意接近的对象,激励人创新钻研和探索,有利于人进行有创意的活动。兴趣处于中度激活状态,使人倾向于想要吸收信息和扩展自己,这种状态保证兴趣和认知的联系,维持和支持认知加工。不难发现,兴趣总是和快乐相伴。兴趣来源于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人的意识中的预期也可以成为兴趣的原因。

在众多有关兴趣理论的代表性研究中,米切尔情景对兴趣(人们通过参与到某种环境和场合而获得的一种兴趣)所作的区分在教育实践中有显著作用。它把情景分为引发性兴趣和维持性兴趣两种情景。前者的功能是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后者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的意义性,由此赋予学生以动力,维持学习的兴趣,同时还涉及到自我卷入即学生感到的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的程度。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描述儿童思维发展理论中,阐明了兴趣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影响。他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他强调了兴趣和需要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动力作用。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的存在,一切理智的材料并不是所有年龄段的儿童所能吸收的,我们应考虑到每个年龄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

《小学英语教学与教材编写纲要》指出,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达尔文曾说过:“我对探索自然界有一种由衷的兴趣”,“它使我走进了科学的大门”。学生对某一方面的浓厚兴趣会促进他们更自觉、更努力地学习相关学科;另一方面,有关知识的积累又不断强化他们的认识兴趣,形成良性循环。我们认为,既然兴趣在认识和学习活动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儿童好奇、好动、爱幻想、争强好胜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培养其认识的直接兴趣,其次,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使认知进一步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再次,除了上述提到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外,我们还要认识到兴趣的迁移作用。学生对英语课感兴趣往往是与对任课教师的喜爱有关,因此,英语教师一定要为人师表,对教学工作要兢兢业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业务能力,努力使自己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最后,培养师生之间的积极感情及对学生的激励在培养兴趣上也十分重要。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不仅要在学习上成为学生的指导者,而且要在生活和各方面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顾问。

篇7

英语教学提倡“听说领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语音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础。语音是语言的基本存在形式,是语言的本质,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也是整个语言系统的基础。离开了语音,语言就不能存在(詹丽芹、曹少卿,2012:76)。小学生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打好语音基础是基础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学好语音是全面地、较巩固地学好英语的关键。因为在英语中,语音和语法、构词法、拼法都有联系。语音教学对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鲁子问,2012)。很好的掌握语音,不但有利于正确的从声音方面来表达思想,而且也有助于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而且,进行语音及相关内容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和记忆质量,并在“见词能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听读流利性和阅读理解力(黄雪祥等,2013)。

此外,从交际学的角度来说,发音的正确与否也会直接影响到是否能正确的听懂对方,领会其意并成功的进行交际。准确、自然和清晰的语音能够确保对方准确、容易地理解自己所表达的意思,加速信息的交流,进而实现交际的目的(崔刚、孔宪遂,2009:121)。《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部,2012)。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语音教学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是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首要原则。该原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自身的发音要准确,并采用科学的、合理的,适合学生发展机制的方法教授语音(崔刚,2009;詹丽芹,2012)。教师自身的语音素质是语音教学的关键。只有教师具备了正确的发音技巧,具备了一定的语音基本理论,掌握科学正确的发音要领,才能保证学生的发音准确到位。《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语音教学主要通过模仿进行,教师应提供大量的听音、模仿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教育部,2012)。由此可见,教师的自身的语音素质和准确性尤为重要。

其次,准确性原则还体现在语音教学中,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的国际音标。学生掌握了国际英标就可以正确的拼读新单词,减少学生的依赖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梁德红,2004;崔刚,2009)。采用国际英标,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读音标,就可以学习新的单词,增强自学能力,同时防止和杜绝了学生使用汉语拼音或者汉字进行标注单词发音的不良习惯,有助于学生准确的发音和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国际音标就是教会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英语的最重要的一项技能。

2.适时性原则

至于在小学什么时间,在哪一年级、哪个年龄阶段进行语音教学是最佳时机,至今尚无定论。通过研究,崔刚提出,有一点是人们所赞同的,就是过了青春期之后,再去学习一门外语,其语音肯定带有母语的特征(崔刚,2009:131)。

笔者认为,在小学三、四年级左右开展语音教学是较为适宜的。其原因如下:首先,多数城市小学在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课,到三年级左右时,已经有一定的词汇基础,通过他们熟知的词汇,进行语音音标教学,入门快,可以通过已经会读的词汇入手,把语音教学与词汇的sound结合起来,做到新旧知识的融合,容易上手,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二是因为,到了三年级左右,学生已经把汉语拼音熟练掌握,不容易产生汉语拼音与语音音标的混淆。同时,英语的部分音素与汉语拼音的发音相似。

3.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语音教学不仅仅只是教授单个的音素,而是语音教学必须基于语义,交流以及交际的基础上(鲁子问,2012:178)。同时把单音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把语音教学与词汇、阅读、听力、口语等教学活动相结合(崔刚,2009:134)。

综合性原则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之上。在进行语音教学的初始阶段,为了训练语音的准确性,要从单个的音素入门,逐个进行学习,从学生易掌握的与汉语拼音发音有一定联系的音素入手,结合他们熟知的词汇例如name,cake,bus,pen,my等进行语音入门教学,调动学生语音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随后,随着学生所掌握的词汇的数量逐渐增加,例如学到boy, hair, thank, this, bag 等词汇时,再逐渐引入汉语拼音里没有的音素如 [?蘅i] [?藜u] [au] [i?藜] [ε?藜] [u?藜], [θ] [v] [?奁] [tr] [dr] [?] [r] [w] [j] 的教学。结合词汇,进行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教学。在掌握单个词汇的基础上,逐渐引申到短语再到句子层面的教学;在保证能够拼读的基础上,逐渐引入重音,语调,节奏,连读及爆破等语流知识及技巧的教学。循序渐进,逐步贯穿综合性原则。例如,教授音素[?],结合 bag, cat,dad,fat等单词的训练,继而转化到短语层面:a fat man, carry the bag,再而引申到具有一定意义的在句子层面的练习――My dad has a fat cat.――Hang your cap or hat on the stand.――I am very glad that Jack is back.

三、结束语

语音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的英语词汇、语法、听力,口语学习以及学生的交际能力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也是语音学习的关键时期,语音关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第一关,是小学英语学习入门和继续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语音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学生未来更高阶段的英语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刚、孔宪遂 《英语教学十六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3]黄雪祥、张素琴 “中小学衔接phonics教学实践和策略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3年第4期

篇8

1.Implicit(隐性原则)

在语法教学方面,外国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显性语法教学)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隐性语法教学)。前者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后者则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法规则。"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需要运用抽象的思维能力,对智力还在发展的孩子采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的方法更为合适。不少教师的英语课堂枯燥乏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巩固所学的语法项目时,采用了过于机械的练习形式(mechanicaldrills),也可以说是采用了过多的"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例如,学习了一般将来时后,让学生做大量类似如下的练习:

依照例句改写句子:

Model:I am swimming now.(tomorrow)

I am going to swim tomorrow.

1)Jack is dancing now.(tomorrow)

2)Mary is drawing now.(tomorrow)

此类练习只让孩子重复操练所学的语法项目,并没有提供机会让孩子了解应用这个语言点的情景,容易使所学的语言形式与语言的使用语境、语言的意义脱节,不能很好地达成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帮助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

此外,孩子天性喜欢好玩的东西,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应尽可能摒弃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新项目。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TPR(全身反应法)、念儿歌等"间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语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游戏来巩固be going to do something这个语法项目:

1)教师拿起粉笔,说:"I am going to draw something. But what? Can you guess?''

提示让学生使用句型"You are going to draw..."。

2)教师每次画一两笔,让学生继续猜:"You are going to draw...",直到他们猜对为止。

这个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景去使用语言,让他们在玩乐中无意识地训练了所学的语法。当然,为了巩固孩子的语法知识,提高孩子语言的准确性,教师也要在适当时候使用 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2.Meaninggofirst(意义先行原则)

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语言的意义(meaning)上,他们很少注意到语言形式(form-指vocabulary,pronunciation,grammar structures)或语言规则。而且,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中获悉语言意义的能力很强。

由于孩子的关注点在语言的意义上,如果在开始授课时,教师首先谈论语法规则,势必导致他们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孩子的天性来帮助他们学习语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语法教学上,英国专家提倡采用这样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孩子在一个有意义的情景中(meaningful context)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然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进 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教学的前面两部分----"meaning"与"use"阶段使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在最后一部分----"form"阶段才采用"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3.Economy(适量原则)

除以上两点外,在解释语法项目时还要注意"economy"原则,即讲解要适时适量,解释清楚就可以了,不要罗嗦,费时费力太多,反而弄巧成拙,导致孩子糊涂及生厌。

有些教师认为只有把语法尽可能详尽地解释,才能保证孩子运用的正确性,而且往往把孩子犯的语言错误归因于语法(语言点)讲解不够。其实,学英语就象学计算机或学驾驶汽车一样,太多的理论解释反而适得其反,最关键的是实践、实践、再实践。而且,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这方面的能力比不上成人,在涉及语法解释时更应特别注意"economy"原则。

4.Speaking(张口说英语原则)

篇9

2.科学课堂教学要实际。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向学生展示实物,出示直观教具。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有限,视野较狭窄,对许多自然界生物和一些科学现象不曾见到,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向学生展示或再现实物、如学习“岩石”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岩石标本,加深第一感官印象。

3.科学教学演示实验要落实,教师要认真做好实验操作。一方面,要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认识自然规律。同时,也通过实验操作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奋点,把注入式的教学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把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促使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一致,不仅使学生的技能得到训练,强化了新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理解、记忆、创造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又为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在教学水的浮力时,让学生通过在水中压木块和用橡皮筋吊石块,认识到水有浮力,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在水中无论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

二、小学科学课教学要贯穿灵活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学由于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涉及的事物也繁杂多样,不仅有事物表面的认识,更有对事物本质的探讨。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要想小学科学课教学富有成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方法上要活。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出发,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加以引导。如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气氛,感染学生。

2.教学的手段要活。小学生的思维是通过声音色彩图像等具体形象来感知的。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片、挂图、实物、投影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去进行直观教学和辅助教学。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容易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3.科学课堂教学形式要活。科学课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书面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自然科学实践活动,如动员学生参加种植、养殖劳动,进行植物标本的手工制作,走出校门进行自然水域的污染调查等等。如在教学两栖动物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真实的青蛙和蟾蜍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再通过幻灯了解它们在繁殖和生长发育方面的共同特征,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引导学生搞校外调查活动时,学生还根据当地的生活特点提出:鸭粪对自然水域的污染等调查报告。

三、小学科学课教学要把握拓展性原则

小学科学涵盖了中学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它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现象及规律的启蒙学科。教学中,不能只是就本教本,而是要加以引申,适时地去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表现如下。

1.要拓展思维。教师不仅是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努力地去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问,勤于思考。要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进行大胆设问,赞赏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要拓展知识面。知识是在认知中产生的,更是人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表现。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高有低,知识掌握也有差异,教师可以将课内的探讨延续到课外,在自然活动中拓宽视野,拓展知识面,以解决学生课堂上“吃不饱”的问题。如由于条件的限制,学校有关天文、野生动物等方面的器材或实物短缺,要上好这些课,除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外,还要组织孩子们去参观天文台、科技馆、野生动物园等。教师还要积极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为教学服务,实在不够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

篇10

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7 At Christmas的研讨课,在教学“Whose …is it/are they?” “Is it/Are they…? ”句型的时候,教师设计了失物招领这样一个游戏,教师课前收集了一些学生的文具,玩具等物品,让学生通过交流最终找到物品的主人。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情绪高涨!下课铃响了,他们仍意犹未尽,巴不得教师继续带领他们玩到尽兴为止。在离开听课教室时,我无意间听见后排同座位两个学生的对话:“你说,刚才的游戏有意思吧!”我看到的是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我不禁陷入沉思。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Education must be fun.(教育必须是有趣的)。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催化剂,而游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活泼的气氛中,在有趣的活动中,在激烈的比赛中,不知不觉学到知识,同时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也得到满足。

在英语堂上,运用得当的游戏,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有的教师在英语课堂活动中设计和运用游戏时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有效作用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

游戏教学,顾名思义,是游戏和教学二者的巧妙结合。教学应该是规范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游戏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死气沉沉的,教师应尽可能地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这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发挥游戏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游戏的目标要明确

课堂教学不是一盘散沙,每个环节都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设计和组织游戏也不能例外,必须要认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游戏活动的导向,切忌只顾表面形式,为游戏而游戏或只为追求轻松的课堂气氛,组织一个游戏为了操练什么语言点要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通过游戏真正学会了所要掌握的语言内容。

如:在设计讨论生日及想要的礼物的游戏活动时,教师应强调在调查活动中必须用英语问答,而不能为了省事用中文应付,而且要求学生需完成调查表中的who.when.what 等空格的填写,以达到运用新授语言来进行交际的目的。

二、游戏的形式要多样

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有趣的游戏,几次重复之后,就没有新鲜感了,所以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设计新颖有趣的游戏,满足学生的猎奇欲望,适应学生的心理和知识需求。即使是同样的语言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游戏形式来操练。任何游戏设计都有很多可以拓展的空间,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游戏,如句型游戏(structural games)记忆游戏(vocabulary games),听做游戏 (Listening and doing games)角色表演游戏 (Role playing games)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的新奇感,教师只要用心构思,精心设计,就一定能做到触类旁通,机变百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游戏的过程要活而有序

新课程强调要创建一个和谐,开放互动的课堂。因此,在开展游戏之前,教师要讲清楚游戏规则,使游戏便于操作,在有些课堂教学或研讨课中,由于教师操作不当,加之学生过度兴奋和对游戏规则的不理解,课堂出现喧闹混乱,以致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当然,教师在组织游戏时也不要一味追求学生的服从,要允许课堂有稍微的“活”。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调控能力,注意观察学生的情况,利用游戏规则和奖罚机制,做到收放自如,保证游戏过程活而不乱,让课堂迸发出自然的活力。

四、游戏时间要适时适度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取悦于听课教师,根本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一堂课进行多次游戏,而每次游戏最长的有2分钟左右,短的仅几十秒,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如此,课堂游戏成了上公开课必备的“行头”,泛滥成灾,这是极不科学的。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把握好游戏的时机。如课堂教学开始,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转移到课堂中来,设计一个“Listening and doing”集体游戏活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学完新的交际用语后,可设计一个琅琅上口,节奏欢快的“chant”,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单调的单词和句型。课堂接近尾声时,也是学生易感到疲劳的时间,教师可设计“Do a survey”或竞赛类的游戏,使学生维持饱满的情绪,也利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其次,教师还需控制好游戏的时间。时间过长会使学生的兴趣减退;时间过短,学生会扫兴,也达不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五、游戏的参与面要广

在游戏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切忌变成一两个好学生表演的“独角戏”,只充当观众的同学会因为没有展示的机会,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心理设计难度适中,适合集体参与的游戏,如让学生分组类的游戏,这样既能在互帮互助中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探索的精神,全体学生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玩是孩子的天性,若是玩的天性被引导得当,将会产生无穷的动力。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游戏的优势,遵循目的性,多样性,参与性等原则,精心设计游戏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向上的持续发展阶段,工学结合已成为共识,广大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上对工学结合的意义、模式和价值等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在实践中对工学结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有引企入校的,有订单培养的,有工学交替的,有项目驱动的,有的高职院校尝试“课证融通”、有的高职院校实践“工学一体”……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对工学结合的原则进行探讨。

一、整体性与局部性相结合的原则

工学结合的整体性是指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培养实用型高级人才为主的工学结合,贯穿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管理制度等全过程,是一种整体的、系统的模式。就人才培养模式整体而言,应该是和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相联系的全程式的结合,即从人才培养的起点到终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学结合系统,反映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整体认识。

工学结合的局部性是指高职教育在某种条件不成熟,如政策不到位,企业不配合,教改不配套的情况下在人才培养的某个学习阶段或某个专业的若干门课程或某个知识领域内局部实施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整体性是目标,是方向,是基于专业人才培养和职业能力形成的,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的一个完整过程。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局部性是短期安排,也可以说是近期目标,是局部条件成熟的率先尝试。局部是整体的组成部分,离开局部,就没有整体;整体包括局部,离开模式的整体性,就无法把握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貌。

高职教育整体性与局部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育者站在整体的高度来把握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新方案,从源头从计划从大处抓起。工学结合又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哪块政策配套,哪个企业支持,哪块成熟,哪块先做,即便是某一时间学生参加工作的“阶段式”结合或某门课程 “工”与“学”的结合,也应该牢牢抓住机遇,脚踏实地,不失时机地完成。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理论性是指对工学结合的研究应区别于中职教育操作层面的经验总结,上升到规律性、本质性的高度,形成关于工学结合的完整、严谨、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是教育研究者主观能动性的主要表现,一方面总结原有工学结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指导新的工学结合实践,实现人们的预期目标。这点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工学结合的“两重一再工程”中体会很深刻,在初始阶段,由于认识的主客观条件的复杂性,指导者的认识难免偏差,在实践中无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在发展阶段,指导者很快意识到主导理论的思路有问题,及时予以调整修正,获得一定成效,从而出现了新局面。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是指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其正确性。没有实践,工学结合的思维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就不会有创造性的思维。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实践性尤其重要:一是高职教育研究者的思维能力产生于实践;二是高职教育研究者的思维能力随实践的发展而提高;三是高职教育研究者的思维成果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高职教育研究者不仅善于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产生说明这些问题的新理论,而且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并在实践的检验中修正、调整、推广、应用新理论。同时,更应超越实践,不断深化对工学结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提高理论水平,使理论具有前瞻性,才能指导促成新一轮的实践。只有科学、系统的工学结合理论,才能指导工学结合的实践,准确无误地实现人们的预期目的,即产生最理想的工学结合实践。 转贴于

三、学历证与职业证相结合的原则

学历证是指完成一定教育阶段学制内学习任务而获得的文凭,如小学、初中、高中、本科毕业证书。本文专指高职院校学生完成该阶段学习任务而获得的大专毕业证书。

职业证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客观规范的测试和评价,而获得的相应凭证。职业证是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应聘、就业、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可以考本专业的职业证,也可以考其他专业的职业证,既提升专业素质,也提高综合素质;可以根据个人发展、兴趣爱好考一证,也可以针对市场变化、热点速换考多证,既专又博,既增强同行竞争力,也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高职院校坚持学历证与职业证相结合的原则,必须以国家职业资格为指导,积极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可以把相应的职业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也可以让学生自学证书课程,使学生在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迅速与工作岗位对接;更应该鼓励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提倡高职院校参与新的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的制定。

学历证与职业证相结合的原则是实现就业创业导向的关键,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在分析企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方法,引入相关证书,实施任务导向、项目引领等改革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这直接、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的教改。学历证与职业证相结合兼具学历性、职业性两种属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还可用证书推动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校教学计划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有机结合。

四、双赢式与政策性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双赢式是指其在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团结合作中应采取利益兼顾,都获得较好结果的模式,包括工学交替、引企入校、顶岗实习等模式。双赢式一方面使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通过具体操作,在职业工作过程中亲身体验实现系统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融合,使学生具备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使企业在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时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双赢式也使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在校企共享人才资源中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做到以科技服务密切校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