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研的重要性

科研的重要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3 09:19: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研的重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研的重要性

篇1

一、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科研作为高校四大基本职能之一,往往被很多青年教师所弱化。一些刚刚毕业就走上讲台的大学生们认为科研是老教师的事,与自己还很遥远;工作了3~5年的青年教师们,或者不知道科研该从何入手,或者经历过一两次科研项目申报后无果,认为科研是一项高不可攀的事业;工作了5~10年抑或需要通过科研成果晋升职称的青年教师们往往才开始下功夫对科学研究上了心,由于缺乏前期的基础准备,通常从申报课题开始到最终结项,也是花费了不少时间去研究和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科研意识不到位;第二,科研能力欠缺;第三,科研团队不规范。

二、科研能力提高对高校的重要性

党的十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更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奋战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工作者们,作为学校领导更应该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

1.开展科研工作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高校的在校生多为90后甚至更年轻,他们思维敏捷,接收新鲜事物迅速,这就要求教师更应该紧跟学生步伐,将最前沿的知识在课堂中讲授给学生,而不仅仅停留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教材或者教学课件中。因此说,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2.科研能力提升有助于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各高校在经历了近几年的规模扩张后,已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而内涵建设的展开需要科研成果的保障。因此学校需要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要求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教学水平,又有掌握先进技术的实践经验,这样更有利于学校整体科研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通过科研活动,既能提升自身素质,又能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提升高校整体办学质量,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道路。

3.科研能力提高有利于实现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校办出特色,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的必经之路。因此建设一批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高校必须与企业或科研院所等其他社会力量保持紧密合作。如果学校的科研水平低,缺乏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没有适应性较强、市场开发潜力大的科研成果,便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

三、科研能力提高对青年教师个人的重要性

1.科学研究是教育终身化的需要

作为青年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紧跟时展的步伐。通过参与学术研究,及时学习和掌握本专业高新技术知识和技能。在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反复推敲、找出新思路,并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本身的知识永葆年轻,永远跟紧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300-02

所谓“自发组织科研模式”是相对“立项项目科研模式”而言的,就是由数个研究人员或课题组自发进行的一些科研活动。自发组织的科研活动围绕国家尤其是地方经济建设,在专业学科领域,对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或根据兴趣、爱好与市场前景自行选择研究的方向。立项项目科研模式则是由课题组成员从事政府或一些大型的企业组织支持的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在中国目前的研究现状中,立项项目科研模式相对较强而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相对较弱,自发组织科研模式在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中并没有起到应尽的作用。而事实上自发组织科研模式有其内在的优势,其创新性、灵活性较立项项目科研模式而言有时候反而更强,在一些基础研究中尤其如此。充分发挥高校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高校科研的快速发展。

一、自发组织科研模式对高校科研发展的重要性

1.自发组织科研模式对申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自发组织科研行为对将来申报立项项目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个立项项目里都包含了许多原来的自发组织科研模式因素。课题组在申请各级各类项目时,该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自发科研行为,如进行大量的文献资料查阅、科学实验或调研工作,了解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技术现状、动态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加以分析,审时度势地找到适合自己研究方向的突破口。并且根据自己的优势确定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在长期的自发组织科研活动中,课题组成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科研水平,从而富有创造性地提出研究课题和主攻方向。在自发组织科研模式中,科研团队在反复摸索中不断地积累知识与理论,或以其他领域的知识、经验为契机,从而有所新发现,提出新的理论。这些自发科研行为产生的成果都可以作为科研基础来申报各级各类项目,以便于更好地完成相关科学研究。

2.自发组织科研模式提高团队科研建设能力。自发组织科研模式中的科研行为需要有一个科研团队,通过自发组织科研行为可以使科研团队成员具备完成目标所必需的科研能力,尤其对一些新加入的成员比如新入校的教师或研究生,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科学研究及团队交流后具备必需的科研技能。对于自发组织科研模式而讲,一个团队通常就是一个课题组,团队成员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不同专业知识优势互补,这样的课题组可以做出更综合的工作,课题组成员之间也可以在工作中取长补短。如果大家都是一个专业,强项大家都一样,弱项也一样,那么就失去了团队本身应有的意义。自发组织科研行为中,科研团队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通过创新性研究、讨论交流,团队内部互相建议和互相帮助,团队有了良好的沟通,同时科研团队定期召开团队内部的讨论会,为大家的交流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调动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激发了科研工作者的创造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团队科研建设能力。

二、如何增强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创新性成分

1.充分发挥自发组织科研项目的灵活性。中国目前的科研总体水平有待提高,而且大多大型科研项目是政府机构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组织进行的,由基层科研人员自发的原创性科研项目较少。而往往在自发的科学研究也会诞生一些有思想、有创意的成果或关键技术。很多人认为,科研应该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任何科研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线索。并且通过科学研究后一定要有成果的产出。笔者认为,对于有些项目来说的确是这样,比如政府或是大型企业资助的项目。一是耗资巨大,花费大量纳税人的钱,因此责任重大。二是立项时目标就已经很明确。然而对于自发组织科研模式来说,比如一个学术问题的提出,一个新的实验现象的发现,这些都更多的需要创新性的想法,如果思想包袱沉重,想赢怕输,这样恐怕是很难有什么新奇的想法。要想有新奇的想法,思想就一定要没有包袱,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来进行科研。这样才能做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脚踏实地的工作相结合。因为所谓创新,就是指的前人没有做过的东西。那么成败应该是一个未知数,因为在实验的进行中或理论的推演中会遇到很多原来预想不到的结果,从而导致既定路线的改变。而如果项目规定的太严格的话,反而抑制了科研的创新行为,自发组织科研模式本身的灵活性正好弥补了这一点。所以,对于一些自发组织科研模式项目,从绩效的方面来考虑,对于需要脑力很多的劳动,绩效是随着压力成反比的,从事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工作人员本身压力相对立项项目压力较小,更容易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同时由于科研人员出于自身奋斗目标实现的需要,自己就会奋进,同样可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积极鼓励自发组织科研团队的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是向着多学科、多领域联合的方向发展的,科技创新往往出现在多学科交叉领域。目前国内的不同学科间的合作开展的还比较少,这不符合当今科研发展的潮流。鼓励自发组织的科研团队突破已有的学科壁垒,通过“强强联合”形成团队群,将不同的学科理论、方法或思维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知识体系的渗透和融合,在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不断涌现出新思想,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达到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创新。同时鼓励团队成员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营造自由探索、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的良好学术氛围。单个科技人员的知识、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学术是诞生在自由的学术交流基础上的。学术交流是学者们互相交流探讨,产生新思想新思路的最好方式之一。通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参加学术性、专业性强的学术会议,尽可能的接触到国际主流的学术圈,使科技人员能够与各国的专家教授沟通交流,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技信息,同时增加科技人员与其他兄弟院校的科技人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把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学术交流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互动与促进,有利于科技人员拓展视野、活跃思想,激发科研热情,推动团队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3.正确把握自发组织科研模式中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经常会出现一些热点研究问题,如何对待这些热点问题,是应该立刻跟风还是应该独树一帜。笔者的观点是如果自己对新出现的热点问题非常地感兴趣又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当然可以进行热点的跟踪。如果只是为了出成果,丢掉已有的研究基础去跟踪一些热点课题,并不可取。每个学科都有它的前沿,进入一个学科,并开展自己的研究,一定要站在这个学科的前沿,做别人没有做过,或者没有做好的事情,国内很多学者经常有时候作了很久才发现这个问题别人很早就已经研究过了,这样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精力。如果一味地重复别人的工作,是做不好科研的。一个好的科学团队要通过经常性的学术交流,经常查看最新的高水平文献,经常性的思考来实现始终站在国际最前沿进行科学研究。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应充分发挥已有研究的优势,全面了解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重点,瞄准学科前沿,增强创新意识,使团队的科研工作始终处于本学科领域的领先地位。

三、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发展前景

目前在国内,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总体实力较弱,现有的一些自发组织科研模式项目创新性的成分也比较少,大多数是在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改进,或者在相关的领域内拓展,真正独立的原创性自发组织科研行为较少。而且从事自发组织科研行为的团队建设也不够成熟,团队之间仍然缺乏交流和合作,要想真正的利用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优势为国民经济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些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不够完善,许多本该享有的权利在无意中失去了。许多自发组织科研行为产生的成果可以申请专利,保护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自发组织科研行为的团队也可以多和一些公司和企业单位交流,结合生产中的一些常见的问题,提出一些既有应用背景,同时又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题目。自发组织科研模式还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资金短缺的问题,高校在这一方面应当对有发展前景的一些自发科研行为给予一定的资金、设备、人员方面的支持,来帮助完成并取得一定的效益。同时,自发组织科研的团队也可在有一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申报一些有资金资助的项目来继续完成选定的科研项目,以达到预期的科研目标。

搞自发组织科研模式一定要有自己课题组的特色,在选定科研课题之前可以多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新的工艺。但是不能更换课题过于频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也是做不好科研的,要做到创意与连续性、系统性并存,一旦选定一个课题,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坚持走自己的特色道路,最终会走出一条成功的科研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岸杰,叶小勇.论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增强科研项目的竞争力[J].硅谷,2009,(8):123-124.

篇3

所有一线教师的教科研的源头都是来自于学生,高中数学教师亦是如此.因为,教师如果在平时的常态教学中,一旦深入教学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不是教学重点难点突破不科学不严密,就是教学成果与付出的辛劳相差甚远;不是学生问题无法驾驭,就是教学艺术无法实现.而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都是来自于学生,比如重点难点无法突破,其本质就是教师没有充分分析好学生的学情,然后没有把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衔接好,最终难以巧妙突破.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达成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我们就必须把符合学生的学习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以此促使学生学习困难的解决或减少.此时,科研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比如,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感受到数学中的文化素养,觉得数学是死板的计算与论证,从而大大降低学生对数学学科价值的认可.那么,我们就要研究我们教学中的文化价值,通过研究来帮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数学文化,感受到数学学习中内在的学科魅力,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科研的目的服务于教学

科研既然是因学生的学习而生,那么他的目的也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而学习的直接影响因素就是教学行为的有效开展,无论是学生的主观原因导致学习动力的不足,还是学生的客观因素导致学生的学习思维不能深入,教师的教学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科研从很大程度上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无论是科研理论方面的著作与论文,还是科研实践方面的经验推广和辐射,它的效果都是巨大的.教学理论将会引领教师站在更高的高度,比如皮亚杰(J・Piaget)的建构理论指导教师要注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进行建构引导.在三角函数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考虑学生已经建构的基本初等函数和初中阶段三角函数的情况.比如马斯诺(Abraham h・maslow)原理就告诉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实践经验的科研可以让很多年轻教师、经验匮乏的教师少走弯路,少碰壁,借助名师的经验进行分析和对比,以此找到一种满足自己教学的教学资源.

三、科研的实践深入于实践

科研内容和目标一旦确定以后,我们教师如果要完成内容,并实现目标的话,就必须付出不一样的教学实践.这种实践突出以下几个附加的教学价值:

(1)带着明确的问题去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此时的教学行为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中预设的教学目标,还带着明确的研究目的进行教学行为的目的性开展.比如,有一个研究课题为“提升高中数学边缘生课堂关注度的实践与研究”.此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问题就是如何提升边缘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关注度,包括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等,从边缘生的锁定、到关注度的判断、再到关注度的提升.一系列问题都会成为教师教学环节的注意点.

篇4

1.1科技查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技查新是一项集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于一体的信息咨询工作,是运用手工检索及计算机检索等手段,对某一领域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对比分析,对待查的科研立项或科研成果或专题、专利发明的新颖性做出基于文献对比性结论的过程。目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已经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领域。因此,在科研课题申报中,即便是某一领域专家学者也不一定对所有科研信息做到全面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对特殊领域中的某些特殊课题的现状把握不够而做出主观性的判断。科技查新是科研创新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一份高质量的查新报告可以提供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尚未研究的空白点。科技查新既可以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又可以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转化等提供科学参考。同时,科技查新还可为科技人员进行科研创新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信息,使科研人员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如设立在河南中医学院的河南省科技查新站拥有如SCI、Pubmed、SpringLink,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综合及医学数据库上百种,通过开展科技查新服务,已经为学校乃至省内的中医药类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科技查新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取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查新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前提,在科研创新中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2 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科研创新更是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查新在科研创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在大数据、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研究的分类呈现精细化发展,数据存储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获取难度明显加大。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寻找有用的信息进行知识积累,并从中寻找空白点和创新点进行科研创新,是摆在科技查新人员面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与此同时,科技查新工作也暴露出的问题诸如服务服务意思和理念不强,缺乏竞争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查新数据资源不足、信息分析能力不高,服务内容分单一等都严重制约了科研创新的发展。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科技查新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提高科技査新质量。

2.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推动科研创新的对策

2.1 推动查新机构资源整合,建立科研大数据

2.1.1 成立权威管理机构,推进数据库资源共享

虽然近30年来,我国的科技查新行业发展迅速,但由于这些查新机构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也导致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特别是国家取消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行政审批之后,科技查新行业实际上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科技查新工作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数据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科技查新行业管理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和动态评估,拟定行业发展规划,积极统筹整合各查新机构信息资源。一方面可以大力推进查新数据库的统一采购或者联合采购。实现数据库源资的共享利用,不仅能节约大量的购买经费,而且也能丰富各查新机构的数据资源,扩大检索数据库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分布式的科技查新成果数据库,各个查新机构负责录人本单位的查新成果,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实现科研课题的快速,提高科技查新效率。

2.1.2 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科研大数据

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有关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大数据战略性,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我国也与2015年8月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就科研创新领域而言,国家有关科技管理部门要抓紧时间落实纲要精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统筹规划科研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科研数据资源和设施平台、整合分散的数据中心资源,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建立国家科研大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和挖掘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和长期保存工作,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能力,构建互联网信息保存和信息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查新大数据,为科技查新工作的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2.2 加强科技查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2.2.1 查新机构要提升服务质量,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查新机构要合理配置查新人员结构,除了引进高层次的图书情报人员之外,还要根据服务学科的不同,引进相应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服务人才。毕竟术业有专攻,专业技术人员会更熟悉国内外该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在科研查新过程中能更好地与科研人员进行沟通。

2.2.2  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训,提升查新人员素养

科研查新人员不仅要具备计算机知识、数据库知识、信息检索技能和必要的外语能力,还包括掌握必要专业领域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研究。目前,国内查新员的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检索技能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科技查新机构应该根据科技查新人员的知识结构,采取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养方式并形成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2.3  推行按专业分工的查新工作模式

目前科研领域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科技查新机构要逐步建立按专业分工的查新模式,即在查新任务的分配上,尽量做到将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课题分配给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查新人员完成。具备专业知识的查新人员熟悉本领域的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能够准确捕捉与把握课题创新点,也能更好地和委托人进行沟通联系,制定出科学的检索策略,工作起来也会游刃有余。与此同时,通过长期接触某一专业的查新项目,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查新人员专业知识的增长,提高查新工作的效率和查新报告的质量。

2.2.4  注重科技查新考核管理,建立激励机制

查新人员和业务素养和工作态度也是决定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科技查新机构要加强对科技查新人员考核管理,制定合理的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本着公平公正、适时适度的原则,建立精神嘉奖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人才激励制度。从而激发科技查新人员的工作热情,避免职业倦怠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科技查新质量。

2.3 规范科技查新管理,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2.3.1 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制度

查新机构应当根据查新专业的不同建立学科专家库,聘请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定期到查新机构作咨询指导和查新监督。学科专家专业性强,对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将科技查新中遇到的专业上的疑难问题及时向各学科的专家请教,弄清、弄懂课题性质,少走弯路,防止检索出现偏差。因此,建立完善的专家咨询制度也是提高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必要措施。

2.3.2  建立定期抽检制度

科技查新的整个工作流程都依赖于查新人员的智力劳动。虽然国内查新报告实行的是审核员签字的审核机制,但由于审核员不参与查新过程,并且也不可能对每个科研领域都很熟悉,缺乏对查新内容的实质性的监督审核。因此,查新机构要定期对查新报告进行抽检,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抽检到的查新报告进行监督检查,从而促使查新人员树立职业责任感,认真做查新,细心写报告,杜绝失职和不负责任行为。

2.3.3 加强科技查新的过程控制

我们知道,在产品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事前的产品质量控制阶段,事中的产品质量过程控制,事后的质量把关与处理阶段。而对于科技査新也按照质量控制三阶段理论进行管理,首先是加强事前控制——与科研人员的建立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有助于科技查新人员能迅速且了解课题内容,把握科研课题的查新点和创新点,确定检索策略和检索范围,为査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是加强事中控制——查新报告撰写工作。严格按照科技查新的步骤和顺序开展工作,并对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量化标准,科学、认真撰写査新报告书。最后是加强事后控制一一査新结果的监督与反馈。定期对科技查新报告的质量进行动态评估,建立査新用户的反馈机制,对查新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査找原因并加以改进,从而帮助查新人员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科技查新质量。将查新工作贯穿科研活动全过程,不断寻求创新服务模式科技査新机构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科技查新的服务模式,变被动的检索査新服务为主动的信息服务。查新人员要多与委托人的沟通交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检索技能,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前期调研、开题立项、成果验收、成果转化等科研活动全过程。通过科技査新把诸多分散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归纳、整理,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帮助科研工作者科学立项。针对特定的用户开展定题服务,定期主动推送与科研项目研究有关的最新信息、收集到的相关文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可使后续科研过程保持科学高效,也为科技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鉴定等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篇5

作为幼儿园业务园长,面对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日常园本教科研怎样做?谁来做?什么时候做等问题。我尝试通过制定表格计划帮助教科研组长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减轻负担。下面我将对“表格式计划”的内容是什么,可以制定哪些表格,表格的有效性有多大等问题进行逐一探讨。

一、纵观全面,确保表格内容的切实性

表格内容就是园本教科研内容,内容的切实性与科学性、操作性直接影响教科研的过程与结果,因此在确定表格内容上要弄明白几个关系――上下、中间、左右。

(一)明确中间概念,自我正确定位

幼儿园的“园本教研”是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研究的方式。如:区域共同体合作研究;园本课程开发研究;师德建设;基本功的训练;集体教学的组织、论文案例的撰写、年级组集体备课…… 我们要善于从上面众多的教科研活动中根据幼儿园自身的需要找到着落点,以它为中心开展系列教科研活动。一般着落点最多不能超过3个,着落点太少,则教科研单一;超过3个以上又使得教科研活动无头绪、不深入,加大教师工作量。

(二)顺应着落点,拉近上下左右关系

1.“上”是依据

首先,参照上级行政部门的计划;其次,结合园级的计划。

2.“下”是根本

教科研活动主要是来自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因此,来自教师、幼儿的问题和需要才是内容的重点。

3.“左右”要兼顾

兼顾园际互动及姐妹园之间的交流、研讨……兼顾各级各类比赛与考核;各种调研、检查、督导、开放……

二、理顺内容,制定表格,确保内容可操作性

(一)由上而下决策型表格

园本教研是一所幼儿园发展的根本生产力,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则是行政组织,因此幼儿园日常行政管理、重大活动的决策、课题研究的实施、特色建设的方案等都必须由行政级别统一安排。由此而产生的活动则可以细化至表格内,告知具体时间,由谁,做某件事。

举例:课题研究内容安排表

时期 时间 教师 研究课名称 形式 要求

10.9

第6周 仇 语言《小青蛙听故事》 示范课 多媒体

郑 音乐《狮王》 一研

(艺术) 多媒体

10.23 第8周 郑 音乐《狮王》 二研

(艺术) 多媒体

11.27 第9周 姐妹园 语言领域 语言中心教研 多媒体

从上表可以看出,首先年轻教师和老教师分领域研究,与课题研究计划同步。其次对不同层次教师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研课形式及一课三研和示范课,都采用多媒体手段,为每年开展的市教育信息技术能手的选拔做准备。最后满足了区域联动的需要,将语言中心领衔小组的活动融入日常教科研活动。

(二)由下而上操作型表格

表格内容大部分来自教师的问题和建议,是在年级组为单位研讨的基础上产生的问题。如:集体内容的安排、教师培训需要、课题研究课的名称与形式、游戏互评……

举例:集体备课安排表

周次 教研(30分钟) 活动安排

(30分钟)

第4周 备课――课题课

大班:仇、郑

中班:唐、魏

小班:陈、殷

1. 分享阅读――每次2本

第5周 说课―课题研讨课

大班:仇、郑

中班:唐、魏

小班:陈、殷

2.分享阅读――每次2本

由此表看出,为了让我们的课题研究真正有深度,扎实有效。首先利用集体备课进行备课、说课;然后再上课,评课,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集体教学的驾驭能力。而阅读分享的内容也是集体的故事,利用集体备课这一阵地,调动集体力量帮助教师充分分析和理解教材,为上好语言教学打下基础。

(三)融会贯通型表格

幼儿园内部事务也是多元的,除了教科研活动还有很多其他琐碎的事情。因此我们制定好上下行表格后,我们还要把这些表格放到一个大背景去和其他工作相融合,确保与园务、后勤等工作相互协调;与各种重大活动、开放相互礼让。

三、合理归档,定时定量,确保表格内容的合理性

作为园本教科研必须是在幼儿园开展,都离不开一个阵地“一日活动”。因此我们牢牢抓住一日活动这个中心大做文章,与其紧密结合。然后找到一日活动中几个时间节点,将教科研内容按一定性质划分,归类到相应时间段。切记教科研随意、随机开展。

四、以表为点,组织实施,确保内容实施过程的有效性

(一)制度保障

1.制度是保证任务完成的准绳与基石,所以一切教科研活动都应该有相应的制度。如:业务学习制度、培训制度、听评课制度……

2.制定相应考核、记录表:如听评课记录表、备课记录表、弹唱还课表、游戏观察记录表……这些表是对计划表执行过程和效果的有效见证,也是计划表得以执行的有效保障。

(二)行为性习惯支持

当一种行为坚持21天就会形成习惯,所以幼儿园一旦选择一种有效的教科研形式则可以长期沿用,不要轻易改变教研活动时间与形式。时间的固定、人员的固定、研讨方式的固定、听课记录表的固定……有利于教师寻找规律,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在年级组、幼儿园各项教科研活动中的作用。

(三)项目组引领

作为行政领导不仅要自己做到对教科研工作知其所以然,更要让每一位教师知道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骨干教师参与到教科研中,让其担任一定职责,再以点及面,带动更多教师参与教科研管理,从而提高教科研活动内活力和有效性。

举例:我园项目组分工表

教师姓名 岗位 项目组(兼职)

仇 大一班教师 幼儿园网站负责、考核组长

郑 大一班教师 大班投稿员

马 大二班教师 园本培训资料管理组长

篇6

科研选题的意义。选题的指导思想,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战略方针,原则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满足科学发展的需要。选题要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选题目的必须明确、设计新颖、思路清晰,需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并在掌握一定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实验理论研究。

科研选题的依据。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身体健康和社会生产的需要,也就是满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从而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要选择好的、有创造性的课题,必须首先清楚依据,这种依据是否符合科研选题的原则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选题的需要性。在选定课题和确定项目时既要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出发,优先选择那些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课题,同时也要兼顾科学技术自身的要求。开展科学研究首先要考虑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是如此。发明大王爱迪生,仅向政府登记的发明就1328项。他有那么多的发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够首先考虑科学研究的需要原则,正确选择科学研究的项目,把社会发展实践的需要作为研究主题,因而做出了影响人类社会的许多重大贡献。研究课题的选择,不但要面向经济建设,而且要考虑科学技术的自身发展。

选题要有创造性。科学研究的根本特点在于创造。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意在发明、前进。科学研究是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因此它必然要求有创新,要有自己的独创之处,没有创新就谈不上科学研究。具体来说,理论研究要求做出新发现、提出新见解、得出新结论;技术研究就要求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的测试方法或者把原有技术应用到新领域。选题的创造性原则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有各种各样的表现。

选题须具备可行性。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谨求实的活动,要保证选题的可行性,要加强科学情报研究,掌握科学动态,从而瞄准世界科学的前沿,以最快速度收集有用信息,做好索引和摘要,进行分类整理,以便随时查阅,从而得以熟悉了解本专业上的发展、现状、动向以及研究的前沿、重点、热点和焦点,作为科研选题的理论基础准备,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前瞻性思考,要以敏锐的目光,进行战略性远眺遥望,看出整个专业学科的新动向,发现方向性问题,找出关键,去探索“突破”。只有这样进行选题,才有可能在国际上成为先进的,开拓性和有发展前途的。例如到理论和实验矛盾尖锐的地方去选题,到不同观点激烈争论的领域去选题,到科学技术的空白区去选题,到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去选题,到实践提出了迫切需要的方面去选题……

选题要有科学性。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课题必须有事实根据或科学的理论根据,这就是说,课题的理论要符合客观实际。选题遵循这一原则,可以保证科研的方向,课题就有成功的希望。巴甫洛夫说:“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他们如果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也不能飞翔。如果没有事实,那你的‘理论’就成了虚狂的挣扎。”选题要以被科学实践反复证实的客观规律为基础。有些人的选题确实也是以生产需要为出发点,但是违背了最基本的科学原理。因此,科学性原则要求真实性、科学性。选题要尊重事实,接受已有理论的指导,又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

选题思路与研究方法和总体方案

科研选题是否新颖是申报项目的关键因素之一。题目选得新颖,角度选择恰当,定位定得适宜,特点表达明确,其申报项目的获准率就高,反之亦然。

定位是科研选题的重要一环。从宏观上讲,申报哪类课题,首先要清楚这类课题的申报范围,你所计划研究的内容是否与资助的范围相一致,按申报指南,要求认真研究选题范围,在申报指南规定范围内选题。根据部门和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选题,紧扣社会发展和产业政策,为科学发展和建设服务。

科研选题要有指导方向。选题方向是一个宏观性的问题。对自然科学研究选题分为3个问题:一是基础理论研究,要有新思路和高起点,要研究某一学科的前沿理论问题,其研究结果只能是第一,否则就失去了立项的意义;二是应用研究,要立足于解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三是产业化技术开发,要针对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或社会市场的需要,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满足社会的需求。

科研课题选题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及总体方案。选取科研课题,要根据实际具备的或可行的条件来确定研究课题。要分析自己所具有的实验条件、协作单位水平、课题组成员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实验设备、器械、试剂药品、信息资料、经费资源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环境是否有利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项国策服务,并且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选择科研项目,要做好前期基础工作。可以说是能否立项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一是自己在该方面具有哪些研究基础,近3年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一般来说,如果没有研究成果是很难立项的;二是要搞清楚自己所选择的研究内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都有哪些人在进行研究,在哪些领域研究,从哪些角度研究,用什么方法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领域没有涉及或研究得不够深入,针对前人的研究基础,自己计划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采取怎样的思路进行研究,同自己的研究基础结合起来,抓住问题的关键,在选题上具有新意和突破。

要对选题进行科研论证、查新。对一个很有价值的选题,却不十分清楚它的研究现状,或似是而非。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必须了解清楚选题的来龙去脉,然后才可确定申报。论证和查新是搞清楚问题的必要手段。论证一是自我进行研究,查阅资料,充分掌握了解选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是请同行专家论证,请教选题的研究价值、社会意义和现状与未来。通过论证最后确定申报题目。在经过论证仍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就要通过国际联机检索进行查新。一方面能弄清楚某一方面国内外研究现状;另一方面在选题确定后,查新证明在专家评审过程中是强有力的佐证,有利于课题的批准立项。

科学研究选题解决的问题

科研选题包括确定研究方向和选择具体研究课题。所谓研究方向,是指研究人员在一个较长时期从事研究活动的工作方向,它规定了研究者在一个时期内的研究领域和内容。所谓研究课题则是指科学领域中尚未认识和尚未解决的具体问题。

篇7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吉林省民办高校科研实力培育对策研究》,课题编号:GH1143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11-01

近年来,许多民办高校在完善教学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同时,已由最初的教学型院校逐步向教学科研型院校转型。因此,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日益得到重视。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短,面临着如何尽快提高科研管理能力和学术水平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合理的科研档案管理体系,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科学研究。

档案是人类社会各种组织与成员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性劳动而逐步形成、积累并保存下来的有价值的文字、音像等的原始记录。科研档案是科研管理部门对科学研究活动的记录,是科学储备的一种形式,包括文字、图表、数据、音像等各种形式载体的相关文件材料。科研档案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为科研工作提供详实、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从而促进科研工作水平的提升。

一、民办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

1.科研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多数民办高校科的科学研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科研管理人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档案知识培训,对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对科研档案形成不明确,忽视了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从而导致科研档案工作不能有效进行。

2.科研管理机构缺乏经验

目前,一些民办高校由于办学特点的原因,多重视教学,轻视科研,科研工作浅尝辄止,许多民办院校没有独立的科研管理部门,这导致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成为可有可无的辅工作。即使随着学校发展的需要,部分民办高校已经意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缺乏科研管理工作经验,对于科研档案管理知识了解较少,造成了科研档案管理与科研工作不相适应的现状。

3.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建档不完全、不系统)

现阶段民办高校竞争的核心已不仅仅是资金、人才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科研工作在民办高校的比重相对较小,因此科研管理方面的制度多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对于现有科研制度的管理、执行、监督亦不能一脉相承;此外,随着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逐步深入,科研管理制度的更新较慢,原有的科研制度不能适用于现阶段的科研管理工作。

4.各种硬件设施不足

对于科研管理的硬件设施要求多集中在科研管理系统和科研档案室的建立等。目前,民办高校科研工作仍处于量化积累阶段,需要归档保存的信息数据相对较少,借助于普通办公软件即可管理。另外,科研管理系统建设的经费投入较大,不仅有前期的系统购买费用,往往还有后期的系统维护费用,因此,科研管理系统在民办高校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而对于多数民办高校科研档案室是比较容易达到的,但是后期管理并不能很好的跟进。

二、科研档案管理在民办高校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1.有效的科研档案管理有利于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申报

档案管理就其基本性质和主要作用来说,是一项管理性的工作,服务性的工作,政治性的工作[1]。科研档案是科研部门、科研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按照归档制度作为历史记录而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科研档案是科研发展的历史记录,是科学储备的重要形式,科研档案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可指导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工作。科研项目一般要经历选题、立项、完成、结题、成果鉴定、成果申报等过程,需几年时间不等。有效的科研档案管理,可以反映科研项目的系统过程,为确定申报课题方向和申报成果提供借鉴,提高工作效率。

2.适应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

科研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坚强动力,科学研究可以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充实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从基础学科的研究到分领域的专业研究是逐步形成的,而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促使学科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科研成果的体现亦是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高校的科研管理对民办高校学科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有效的科研档案管理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高校科研档案是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随着民办高校科研项目的逐日增多,科研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系统化的管理可增强对现有科研项目和成果的管理,增强对科研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增强数据整理的连贯性。同时,科研档案的系统管理对信息统计、科研报表都有重要意义。

4.促进科研能力提升

科研档案工作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研究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对科学研究既有辅助功能,又有促进功能。科研档案可对科学研究整体水平进行评估,这不仅是现有科研水平的体现,更是发现科研方向的突破口。

三、加强民办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途径

1.树立科研档案管理意识

逐步强化科研工作在民办高校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研强校、科研兴校、科研带动教学和学科发展的理念,将科研工作融入到日常教学和公共管理中去。不仅科研工作者需要提高意思,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科研管理者更应摸索经验,开拓创新,强化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将其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树立正确严肃的科研档案管理意识,统一思想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做到实处。

2.强化科研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科研管理人员在整个科研管理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是提高科研管理的重要因素和根本保证。民办高校应定期组织科研管理工作者进行系统培训,有助于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管理意识。精准的业务水平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将会使民办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迈上更高的台阶。

3.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网络化

目前,科研管理工作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和开发有效的信息资源意义重大。民办高校应该在科研起步阶段就做好科研工作的积累,将科研工作的内容、过程、成果进行归纳,建立电子档案,并借助于科研管理系统,将科研信息进行分析、管理,做好保密工作和资源共享等,真正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网络化。这不仅有助于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现代化管理,更是促进民办高校科研工作提高的有效途径。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06-001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学生发现、认识、理解、运用客观世界的一扇门。而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又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三种。演示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下面重点谈谈演示实验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求知欲

兴趣是儿童时期学习的敲门砖。兴趣可以使学生自然地集中注意力,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学习时是一种积极的、快乐的心态。学生在初识《科学》这门课程时充满了好奇,他们满怀期待地想从这门学科中了解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演示实验,将学生未知的景象通过演示实验展现给学生,那么才会真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甚至是对这门学科的热爱。如果教师不重视演示实验,敷衍了事,或用讲解的方法代替实验。那么学生可能不能理解老师说的内容,学习的兴趣将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从而求知的欲望也会降低。一旦学生对这门学科失去了兴趣,那么科学课的效果肯定会大大降低,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很不利的。

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习

小学科学中的许多知识都是抽象的,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将抽象的现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并结合教师的讲解,更容易理解知识。例如在《认识人体的消化系统》这节中,学生对消化系统比较陌生,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学生留有的印象会比较肤浅。如果教师通过实验室的人体消化系统模型来演示食物在身体里的消化过程,或者制作动画,通过具体的、学生能够亲眼所见的过程。学生不但容易理解,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三、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的习惯品质

学生做实验,首先要学会如何做实验,这就需要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所以“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就成了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验中,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主要体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精确性、客观性等方面。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学生在观察时有目的、有计划。观察的整体性是指学生能应用多种感官观察(眼、耳、口、鼻等),对观察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观察的理解性是指能边观察边思考,了解实验现象的相关原理。观察的选择性是指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能够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实验的范围,分清实验的层次,有条理地进行实验。这就是实验的选择性。观察的精确性是指学生对教师演示实验微弱、缓慢变化的精细观察,能够分辨较为复杂变化中的各种现象。观察的客观性是指学生客观地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并且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结果。

四、给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示范

在小学阶段有许多的学生实验,如固体质量的测量、固体的溶解与分离、测量气温等等。这些实验是小学生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水平、建立独立设计实验能力和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如果学生从小没有良好的实验习惯,没有接受良好的实验技能的指导,在实验操作的时候就会出现许多的错误,必然会影响学生实验的结果,继而影响到学生对实验现象的难以理解。实验就会变成一种形式,对学生探究学习就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这门学科就会失去热情。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科研是很不利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来讲解实验时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给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示范。如在教师教授学生测量固体的质量时,首先要讲清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师演示时必须规范操作,操作的步骤方法要讲清楚说明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实验,之后的探究才有了基础。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能力

演示实验是标准的,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学会了实验的方法。实验结束之后,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设计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学过了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老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解决如何才能让安全蛋进出瓶口的问题。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经过思考,可以独立设计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六、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了解生活,使生活更加美好。我们所学的知识如果不能为实际生活所用,那么学习也永远只能作为一种书本上的,印象中的知识。对于科学,更是应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中,并且能够加以创新,形成发明。如:学会了如何分离固体物质,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生活污水;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就能解释轮船为什么很重却能浮在水面上,也能解释潜水艇是如何上升与下沉。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发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更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七、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做事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事求是是一切学习研究的基础,对于科学这门学科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时如果不能实事求是,随意讲授知识,甚至说一些连自己都没有把握的话。不但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印象,而且会让学生觉得科学就是随意地说说。那么接下来的学习也不会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只有以实事求是为基础,我们的一切教学,学生的一切学习才有意义。实事求是是我们探究学习的主线,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具有严谨的做事态度。严谨的做事态度是我们教学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是我们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更是教师需要传授于学生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态度。总之,演示实验在教学中地位很重要,我们应该重视演示实验,做好演示实验。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194-01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探究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创造潜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探究实验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实验在小学科学课中的重要性。

一、转变教师角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新教材的编写就把学生动手实验融入学习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意识。为此我们必须转变陈旧观念,教师应是学生的服务者、引导者和亲密伙伴,要与以往不同。在以往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往往是演示实验占据课堂,学生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学生一直处在被动的状态,不能完全参与到实验中来,不能亲身经历实验过程,更体会不到实验过程的快乐,这样就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例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中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我就把它改成了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实验步骤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发现,在实验的过程当中有分工、有合作、有观察、有交流,最后再进行全班的汇报和交流,达成共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理解起来也容易,知识掌握的也更牢固。比老师一味地说教要强百倍,更主要的是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得到了更好的启发和发挥。

二、转变变学生角色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以往的演示实验一般是教师做、学生看。在学习中学生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减少了参与探索的机会。现在要使学生由实验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操作者,就要在探究中鼓励学生大胆构思,大胆去验证自己的假设,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发展成更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如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一课,可先让学生自行讨论、猜测,把猜测结果记录在表格中,然后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并把实验结果也填入表格中,和猜测结果做一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这时有学生提出:如果改变这些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它们的沉浮会不会改变呢?这说明学生已经学会进一步思考问题了,接着引导学生把那些验证过的物体的重量改变成原来的2倍、3倍、4倍……把体积改成原来的1/2、1/4、1/8……继续探究它们的沉浮情况。物体的沉浮和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到底有关吗?通过亲自操作和参与,通过讨论和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这样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还给学生,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也发展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更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放飞学生思维

兴趣与爱好,对于人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是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很好的方法,是引导儿童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更是是激发创造力和放飞思维的重要手段。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是十分重要的。科学探究实验对他们是最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例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斜面的作用》一课,刚开始用幻灯片创设情境,展示各种盘山公路的图片,让学生提出问题,山路和我们平原上的公路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山路要这样修建?这时学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接着出现工人师傅利用斜面往卡车上搬运大木桶的情境,引出斜面的概念。画面一出现学生就有所反应了,几乎异口同声的说,工人师傅这样做比较省力。这时我抓住时机问,斜面真的可以省力吗?这时学生思维被调动,有了要验证的需求。紧接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制定实验计划,领取实验材料进行验证。经过亲自操作、观察、记录、比较、讨论、交流,最后发现斜面是可以省力的。探究实验,不仅放飞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探究需要特别强烈。没有思维的放飞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没有科学探究的过程就不可能有科学素养的提高。

总之,学习科学,实验探究是一个有效的学习途径。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样不仅可以培养科学素养,而且能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探究性学习进入学生的生活,打破了他们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势,拓展了创新思维,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在探索中学习并快乐的成长,形成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努力进取的品质等,最终全面提高科学素养来促进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一、实验课对小学科学的影响

提起中国教育,想到的就是“考试”,这是检测学生学成果的常见方式,通过试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并不能全面涵盖学习能力,这样的测试形式过于单一。科考制度深入人心,在很多家长和老师看来,拿到最高分孩子就是获得了成功,其实不然,在很多学科中分数只是数字而已。小学科学课程重点是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力和学习知识的方式,所以考试并不是最适合的。转变教学的观念,将传统型的教学模式向探索性的教学模式上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验课程,将“分数定天下”转变成以实践能力为标准的教学模式。实验课引进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以下几个优点。

(1)实验课增加课程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实验课注重过程,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感,通过完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信心;

(3)实验课检测知识掌握能力,同时可以看出学生的科学素养;

(4)实验课多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实验课在科学授课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实验课对于小学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各个学校都进行实验课学习,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实验课学习的效率低下

小学科学引进实验课后,学生的多数注意力被各式的实验仪器所吸引,老师在讲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根本不会,导致在实验过程中的小错误不断出现,不能掌握知识,学习效率较低。

解决办法:老师先明确实验课在小学科学中的地位,由于小学生的自律性还有待加强,所以在考虑学生兴趣时,也需要对课程流程有良好把控,既不能完全将时间交给学生,还需要保证实验课的效果。在实验课程中,要抓住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将环节做细,让学生在环节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同时提高实验课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的杠杆科学中,进行杠杆实验,老师首先明确支点、用力点以及阻力点之间的关系,介绍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现场示范挂钩码的方式,学生凭借观察先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挂,然后老师指出其中的不对之处,再对挂钩码的三种方式进行深化,让学生明白钩码和平衡之间的关系。

2.学生对实验课的创新能力差

在小学科学实验时,学生由于不了解实验课程,所以在上课时无法产生好奇心,在进行实验时也只是按部就班完成,无法启发创新意识。

解决办法:兴趣是第一发展力,实验课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兴趣,老师可以在课前对下一堂实验课的内容进行预热,或布置相关实验性家庭作业,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对结果产生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诱导,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在进行花、果实、种子的学习时,老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找寻身边的花、果实、种子各一种,并带到实验课堂上。首先对每个人带来的试验品进行点评,明确花、果实和种子的概念,准备容易混淆的PPT进行课堂展示,深化三者概念,然后向学生抛出疑问“身边的种子和果实还有哪些?”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花结构的观察。

3.实验课中团队意识不强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126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

的学科

。课堂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为科学概念、规律的教学服务,它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科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化乏味为趣味,化繁难为简易,可以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认识科学中的规律性,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实验的技能技巧,真正做到将知识转变为能力。所以说,做好演示实验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课堂演示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别致的新课引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从上课一开始就保持良好的心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不是讲述和作业练习,而是动手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具有直观性、新颖性的特点,因此发挥好课堂演示实验的趣味性、新奇性和多变性,就能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直观感觉中激活求知欲。比如,在教学“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来引入新课:在一个大的可乐瓶里放半瓶水,再用一个小的玻璃药瓶子装适量的水,倒扣在可乐瓶里的水面上,让小瓶子能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左手拿着可乐瓶,右手随着魔术音乐在可乐瓶边上下移动。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可乐瓶里的小瓶,小瓶时而下沉,时而上浮,学生觉得很像是在进行魔术表演,其实学生没有注意到笔者左手时而挤压可乐瓶,时而放开。学生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了这根兴趣之绳牵着学生,笔者很顺利地完成了这堂课教学任务,且效果良好,最后用所学的知识给学生解释引课的“魔术”。

二、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调而毫无变化的连续性活动,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若突然发生变化,就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较长时间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要不断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精彩的演示实验直观而有趣,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一课时,有这样的问题:在凸透镜成像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如果不小心把凸透镜打破了,凸透镜只有一半,问:这时还能否成像?如果能成像,是成完整的像还是成一半的像?与原来的像有什么区别?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能成一半的像。后来笔者在光具座上给学生演示了这个实验,用不透光的黑纸挡住了一半凸透镜,结果学生看到了光屏上成了一个完整的像,只是像的亮度暗了些,这让学生感到很是意外,形成了强烈反差,学生记忆深刻。这样的演示实验,把一个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又如,把物体向上移动,像往哪边移动?把凸透镜向上移动,像往哪边移动?如果在光屏上已经成了一个倒立、缩小的像,此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把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互换,问:在光屏上能否成像?若能,成像的性质如何?这类问题都可先通过演示实验,然后再用理论知识来解释,这样学生对这类型的题印象就会很深刻。

三、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精神

直观的东西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直接的、仔细的观察是正确思维的基础,但是要能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做到全面观察事物,还必须同时有正确思维的指导。因此,教师可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测量数据,最终发现规律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比如,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在做了小车在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运行情况的演示实验后,笔者在学生为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高兴之余,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大部分科学知识都是能够用实验来加以验证的,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重要作用的认识,然后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进行验证:把一块砖放在桌面上匀速拉动,平放、侧放、竖放三种情况下,哪一种的摩擦力较大?学生讨论后,大部分学生认为砖块平放时接触面积较

大,摩擦力也应该较

大。针对这一错误结论,笔者没有立刻进行解释,而是当堂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结果面前,学生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但又不得不承认自己想错了。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自己提出其他的猜想:摩擦力的大小是否和速度有关?并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运用课堂演示实验探索规律性的东西,不仅能使学生思路清晰,还能使学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演示实验既能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