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09:19: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 R61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5-0056-02
doi:10.14033/ki.cfmr.2016.15.028
神经阻滞麻醉是麻醉科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在上肢手术中,临床上多采用肌间沟阻滞。传统方法多以解剖定位加异感定位作为穿刺成功的标志,缺乏客观性,阻滞效果不理想,成功率较低,术中常需应用其他,此外,还易引起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目前,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超声显像不仅可清晰的分辨解剖学结构,定位靶神经,且能够动态观察局麻药的扩散情况,加快了麻醉起效速度,提高了麻醉成功率,减少了麻醉并发症,使麻醉学科逐渐摆脱盲探的操作时代,进入到可视化操作的新纪元[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3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和传统神经阻滞,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15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行上肢手术的30例患者,ASA分级I~Ⅱ级,所有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无凝血功能异常,无冠心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无局部物过敏史,穿刺部位皮肤无破损及感染病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超声组,每组15例。对照组男8例,女7例,年龄18~60岁,平均(38.4±3.8)岁,体重41~83 kg;超声组男6例,女9例,年龄20~68岁,平均(40.4±2.1)岁,体重40~80 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开通静脉通道,监测心电图、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对照组:嘱病人去枕仰卧位,肩下垫一薄枕,头偏向健康侧,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可触及一条小肌肉即前斜角肌,其后还可触及一条大小相同的肌肉即中斜角肌,两条肌肉之间即为肌间沟。具体操作是在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内,肩胛舌骨肌上方定为穿刺点,在锁骨上3~4 cm处用7号注射针头垂直皮肤进针2~3 cm,进针过程中出现异感或突破鞘膜感,回抽无血液及气体,推注药无阻力后,注入0.3%~0.4%的罗哌卡因30 ml;超声组:采用SonoSite M-Turbo超声诊断仪定位,线阵头频率为6~14 MHz,患者如对照组,超声引导下扫描神经及其周围组织,对患者的阻滞部位进行定位,根据超声图像调整针的角度和深度,在超声引导下将针进入到肌间沟神经组织处,回抽无血液及气体后,既可注入30 ml 0.3%~0.4%的罗哌卡因。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成功率及误入血管、神经损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超声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2.08±0.81)min,麻醉起效时间(3.53±0.61)min,麻醉维持时间(368.00±4.22)min;对照组神经阻滞完成时间(5.27±1.46)min,麻醉起效时间(7.32±1.61)min,
腹部损伤具备变化多、发展快以及发病急等的特征,该疾病常常涉及到多个器官,如果不能立即进行诊断并及时处理,就会引发死亡[1]。据报道,针对腹部闭合性损伤,积极采用B型超声诊断,有方便、费用低、无创等特点,能够有效提高腹部损伤诊断准确率。本次研究通过B型超声诊断腹部损伤的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应用价值,现将有关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收治腹部损伤患者157例,其中男69例,女88例,年龄在12岁-70岁之间;主要的损伤因素有27例坠落伤、21例挤压伤、64例车祸伤、25例斗殴以及20例其他原因损伤。全部患者都未有腹部外伤史,临床症状有恶心、腹痛等。
1.2方法让患者选取侧卧位或者是仰卧位,运用3.5-7.5MHz的探头频率的GE-ViVid7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首先进行检查患者腹盆腔的髂窝、肝肾等,并观察是否出现积血积液。接着再进行常规检查肝、膀胱等脏器,并进行观察实质脏器的实质回声、形态大小、内部管道结构等;对于存在外力直接作用或者出现临床症状的部位,进行多切面和全方位的检查。如有需要可以将患者的进行变换,并仔细观察腹腔是否有游离气体,判断无胃肠腔有无发生破裂等。
2结果
通过采用超声进行分类诊断患者腹部损伤疾病,可知,其中在诊断膀胱损伤时,高达100%的诊断符合率,对于胃肠道损伤诊断时,出现的漏误诊的次数比较多,其诊断符合率只达34.48%。
3讨论
临床上常见急腹症是腹部脏器损伤,由于脏器损伤,常常引发出血,甚至致成失血性休克。所以需要早期诊断,并立即处理,才能将腹部脏器损伤的死亡率降到最低[2]。通过本次分析B型超声在腹部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可知:对于某些腹部损伤病情变化速度较快、不能搬动的患者,检查时,需要具备明确思路;针对不能及时明确诊断病情的患者,需要灵活应用跟踪观察及动态观察。对于浅表部位损伤的检查,需要应用高频探头探查,检查时,着重检查患者显著压痛与受伤下的脏器病情变化状况。注意空腔脏器破裂者,其游离气体回声不全出现在该空腔脏器破裂者中,需要将X线等检查方法结合,以致把诊断效率提高。对于复合伤患者诊断,不仅需要重视患者显著受伤部位,而且也要仔细检查患者隐蔽性损伤部位,防止漏诊。其次是在进行手术之前,没有准备充足,容易受到粪便、气体等影响,未巧妙运用实时动态观察和跟踪观察;最后是患者损伤程度较轻,积血积气相对少,未发现脏器损伤现象[3]。所以针对首次应用超声阴性,同时病情严重患者,需要结合另外相关检查手段,避免出现漏误诊。
对于实质性脏器破裂定位的诊断,积极采用超声进行诊断,能够提供相对全面的信息,而提高其诊断效率。对于肾、脾及肝损伤的诊断,采用的B型超声进行诊断,其达到的诊断效率较高,但诊断胰腺较低。多数都会产生实质内和破口附近的非均质性回声区,血肿产生的回声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血量、速度等,它会根据这些因素不同而变化,不管在同一时间检查同一患者的多处血肿回声,其血肿回声高低是不一致的。所以诊断时,注意掌握患者出现的主要损伤现象,保证正确诊断。腹部空腔脏器因有易变形性、弹性好等特征,因此对实质脏器的患病率较低。利用超声进行诊断时,很难发现患者损伤的现象,所以结合间接征象诊断。常见间接征象有腹腔积液积气等。通过积液判断腔脏是否损伤,其超声主要体现液性暗区,是因肠内容物常存在液体中,所以回声通常是液体强,甚至能见肠管固定[4]。斜卧位时,在膈下能见气体强回声;平卧时,在腹膜下能见条纹状游离气体回声,将图像进行放大时,清楚看见游离气体根据患者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并不是全部的胃肠道损伤均产生膈下游离气体,这是由于肠系膜或大网膜,包裹着小量的液体等,导致漏诊。若患者出现胃肠胀气,腹部有显著压痛和反跳痛,则可能是由于胃肠的损伤,引起腹膜炎胃肠麻痹,但不能将其损伤排除,而需要认真检查,减少盲区,并结合间接或直接征象诊断。所以,进行诊断未见实质脏器的损伤而具有严重症状患者时,需要将腹腔穿刺、X线等检查手段,有助于将空腔脏器损伤诊断率提高。
总之,通过探讨B型超声在腹部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可知超声具备准确性高、无创、方便、费用低等优势。
参考文献
[1]罗雪,李波.腹部闭合性损伤内脏破裂出血的超声诊断[J].华西医学,2009,1(07):45-5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提高,癌症的临床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肾癌是临床上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肾恶性肿瘤的3/4[1]。由于在肾癌患者在其癌症晚期才会出现肾癌的三联征,因此,临床上提高肾癌的检出率和改善早期诊断水平,是延长肾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肾癌患者生存率以及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2]。近年来,随着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部常规检查、健康体检中的推广应用,使早期肾癌的检出率有了很大的提高[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肾癌患者超声检测的临床声像资料,分析和探讨超声诊断肾癌的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43例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肾癌患者,其中男31例,占总数的72.09%,女12例,占总数的27.90%。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53.7±3.5)岁。其中18例患者表现出腰部疼痛、腹部出现肿块以及血尿等癌症的临床症状,就诊时发现的,剩余25例是在常规体检时发现的。
1.2 仪器与方法 本研究中使用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汕头市超声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国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3231258号),凸阵探头超声仪,使用时频率设置为3.5 MHz,按临床常规方法经患者侧腰部、前腹壁、背部对患者肾脏进行多角度、多切面反复探查,仔细观察肾脏大小、形态,记录肾窦回声,观察肾包膜完整性和连续性,特别需要注意肿瘤的大小、形态、回声强弱、内部结构及与邻近器官之间的关系。所有患者例均经过病理学检测、手术方法或CT检测进行确诊。
2 结果
43例患者超声检查结果如下:右肾肾癌患者18例,占总数的41.86%;左肾肾癌患者25例,占总数的58.14%;双侧发病患者0例,占总数的0.00%。按照Robson's肾癌的超声分期法,从重到轻依次分为,IV期:肾癌患者病灶组织与周围器官分界不清,并可见其他脏器的转移性团块回声;Ⅲ期:肾癌团块侵及肾周筋膜,下腔静脉或肾静脉增宽,并可见局限淋巴结肿大,其内有不规则结节样回声;Ⅱ期:肾癌患者团块侵及肾周围结缔组织或脂肪,仍局限于肾周筋膜回声以内;Ⅰ期:肾癌患者团块仅限于肾实质内,癌症无转移征兆,未侵及肾轮廓线。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最大肿块为142mm×120mm×100mm,最小团块为30mm×24mm×22mm。
超声声像图表现:肾脏局部轮廓隆起、体积明显增大、肾外形失去常态,肾窦受压变形,不均质中低回声病灶最多,边界较清晰。彩色多普勒超声图片显示短条状及星点状的血流信号。肿瘤患者大多表现为实质为主的混合性回声区,肿瘤明显向肾外突起,外形不规则,可伴钙化、液化等现象,内部回声混乱,实质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较为丰富的血流信号。肿块形态呈椭圆形或圆形,边界模糊不清,形态不规则,肿块区呈实质性不均质回声。囊性肾癌的声像图特点为为内部呈蜂窝样变化,囊壁及分隔上可见血流信号,囊壁边厚且厚薄程度不均匀(见表1)。
3 讨论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临床上也称为肾上腺样瘤或Grawitz瘤、肾腺癌(adenocarcinoma of kidney),一般简称为肾癌(renal carcinoma),是临床上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以肾透明细胞癌最为多见,该病的全球发病率约为0.06%,约占恶性肿瘤的2%左右[4]。肾癌患者早期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肿瘤是肾皮质内的小肿块,临床上患者毫无感觉。然而,随着肾癌患者病程的逐加重并侵犯患者肾实质部分时,患者才会表现出典型的腰部疼痛、腹部肿块以及血尿症状,这三种临床症状被称为"肾癌三联征",该症状也是肾癌晚期的主要临床症状,仅有4%~9%的患者出现这三种典型的临床症状,而肾细胞癌的主要的临床症状是间歇性无痛性血尿,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该症状出现时间的早晚与肾细胞癌的发生部位关系紧密。肾细胞癌生长速度可快可慢,生长较慢者甚至会出现几年稳定不增大的情况,大多数情况下癌症已经转移。另外,肾细胞癌患者临床上也会表现出一些肾脏之外的临床症状,例如高血钙、红细胞增多、低血钾、高血压、溢乳、男性女性化等,有学者认为这些临床症状的出现可能与肾癌患者体内激素紊乱有关,但在临床上不是很常见。某些患者可能还会表现出白蛋白/球蛋白比例下降,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凝血酶含量降低等变化,由于临床上肾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质没有特异性。这些指标的变化对肾癌患者的定性或疾病的诊断意义不大。本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检查在临床上对肾癌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超声科医生具备较高的处理肾癌声像图的能力是提高对肾癌术前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必要条件,由于具备无创,操作相对简单等优势,超声诊断肾癌的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帕丽达・帕尔哈提, 娜迪热・铁列吾汗.超声诊断在肾实质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2, 19(6): 564-565.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030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29-01
乳腺肿块是临床常见的乳腺疾病,其中乳腺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对女性生理、心理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国际抗癌协会所的近期资料显示,在女性人群中约有1/8可在某一阶段患乳腺癌,尤其在我国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已引起临床上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但其早期症状与体征较不明显,容易受到忽视,如何使用影像学辅助技术对该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成为当今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我院乳腺肿块患者的超声与MRI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对比病理学结果和手术结果分析其诊断情况,以作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0月乳腺外科收治的60例乳腺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年龄最小为29岁、最大为58岁,平均为(48.32±9.15)岁,共有病灶67例,经过病理学检查和手术证实其中包括35例恶性病灶与32例良性病灶,其病灶的最大直径在9~48mm之间。
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均可扪及乳腺肿块,可伴有溢液或乳腺疼痛,为进一步对疾病进行判断实施超声与MRI检查,并有详细的检查结果报告与病历资料。
1.2 方法。超声检查使用Philips 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设置为7.5~12MHZ。MRI检查使用西门子公司3.0T MRI扫描仪,通过乳腺表面相控阵线圈扫描,使用Gd-DTPA作为对比剂,剂量为30ml、注射速度3.0ml/s[2]。统一由二位副主任医师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观察,并分别根据单独超声、MRI检查结果以及两者检查结果联合对乳腺肿块病灶作出诊断。
1.3 观察指标。以病理学诊断结果和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对比观察超声与MRI两种诊断方法单独应用与联合应用的诊断情况,根据诊断数据分析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将数据录入计算机,使用软件描绘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
1.4 数据处理。对两组患者数据应用SPSS软件17.0版实施统计学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S,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使用X2检验。可信区间95%,检验水准为0.05,P
2 结果
超声与MRI对乳腺肿块的单独诊断准确率相近(P>0.05),但均低于两者联合诊断准确率,P
表1 超声与MRI对乳腺肿块的诊断情况对比
注:超声与MRI联合诊断准确率高于单独应用,曲线下面积多于单独应用,P
3 讨论
乳腺癌相比其他恶性肿瘤,具有较为理想的早期治疗效果,因此临床上早发现、早诊断,及时实施有效治疗措施,能够延缓并控制病情发展、延长患者生存期,使其通过治疗可以带瘤生存、恢复正常生活质量,甚至达到彻底根治的效果[3]。由此可见,对乳腺疾病、尤其乳腺癌的临床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临床工作中对该疾病筛查与早期诊断的价值已经超过其治疗价值,是降低女性潜在疾病威胁、提高女性群体生命质量的重要临床措施。
但乳腺癌早期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较为隐蔽,乳腺肿块体积较小,不易通过临床检查有效查出,因此,如何有效检出并对乳腺肿块予以准确诊断成为现在临床诊治该疾病的重要环节[4]。随着影像学辅助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在临床的各种疾病的检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无创、简便的检查方式使其可以在疾病的诊断中反复应用,并能够以直观的形式将病灶准确的呈现在医师面前,这对乳腺肿块的临床检查能力与检查质量得到质的飞跃。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I作为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乳腺肿块均具有良好的检查效果。超声检查更为简便,临床应用快速、方便,且费用较低、对机体没有伤害,可以反复使用,较容易为患者所接受,适合进行大范围筛查或初步检查使用,但需要操作者良好的技术以准确而清晰的将病灶呈现。超声检查也可以对乳腺肿块进行术前,术中定位。MRI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对患者机体亦无伤害,但其对微小钙化的检查能力相对较低,且使用费用较高,不能作为筛查应用在临床上。
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超声与MRI对乳腺肿块的单独诊断准确率相近(P>0.05),但均低于两者联合诊断准确率,P
参考文献
[1] 赵倩.核磁共振成像及超声弹性成像对于乳腺癌诊断的价值探讨[J].健康之路,2013,12(8):180-18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04-01
近年来,随着我国运动医学的不断发展,超声仪器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上,运用超声检查对软组织疾病和肌肉骨骼疾病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虽然与MRI和CT相比,在检查骨关节时,超声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其可以充分显示出软组织的微结构,明显优于MRI显像和CT,并且具有价格便宜、无创性、操作简单、快捷等特点[1],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肌骨超声的临床运用价值,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肌肉疼痛症状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60例为男性,40例为女性,年龄7~84岁,平均年龄为(41.2±5.6)岁。
1.2方法
运用LOG IQ E9彩超诊断仪对患者进行检查,探头为ML6-15,通常情况下,探头频率控制在7.5~15.0MHz左右,检查的过程中,让患者将检查部位充分暴露出来,根据检查需求,保持合适的,将解剖结构充分显示出来,按照常规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同时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相应记录。
1.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100例患者中,呈阳性反应者95例,占95%,其中15例为肌腱病,40例为滑囊炎,10例为肌腱撕裂,30例为腱鞘炎,其余5例受检者没有发现任何阳特征,占3%。
2 讨论
肌肉骨骼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病变部位主要包括手腕部、肩部、膝部、肘部、髋部以及足踝部等多个部位的肌腱、肌肉是否出现了炎症、损伤、肌腱病以及撕裂等,周围软组织是否存在淋巴水肿、关节腔内有没有积液、腱鞘以及滑囊是否有炎症等,由于病变部位不同,所以超声影像学的表现特点也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滑囊炎:①肩峰下滑囊炎。三角肌下滑囊明显扩张,增生滑囊滑膜,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滑囊壁明显增加,且增加血流信号[2];②鹰嘴滑囊炎。滑囊内存在大量积液,内部产生碎屑性回声,增厚滑囊壁,出现蜂窝织炎;(2)腱鞘炎。腱鞘炎是腱鞘部位比较常见的一种炎症,四肢肌腱部位均可发病,并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腕部腱鞘炎和手部腱鞘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两种腱鞘炎类型,并且长时间、快速用力使用腕部和手指的中老年女性为该病的高发人群。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回声明显降低,掌指关节处腱鞘明显增厚,具有丰富的血流信号;(3)肌腱炎。肌腱炎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肌腱病,其发病部位有以下几处:①肩部。肩部肌腱炎是一种慢性损伤,年轻运动员为该病的高发人群,超声影像学检查节骨显示肌腱明显增厚肿胀,降低回声,且连接肌腱肌肉处明显增加血流信号;②肘部。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伸肌总腱附着处明显增粗,降低回声,且呈现出不均匀状态,肌腱周围存在少量积液;③膝部。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反复是微小创伤和膝关节的过度伸屈运动是诱发肌腱病的主要原因,同时,代谢性疾病、风湿病以及慢性劳损等也容易导致该病,使膝部肌腱出现退行性改变,其中股四头肌腱和髌腱为该病的高发部位,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肌腱局部增厚、肿胀;④足踝部。肌腱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肌腱异常,诱发该病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过度劳损和急性创伤为主。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肌腱弥漫性或者局部肿大,增宽低回声间隙;(4)肌腱撕裂。①肘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肱二头肌远端肌腱撕裂,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桡骨粗隆胖有明显的血肿,肌腱纤维明显中断,撕裂处增强回声;②膝部。膝部肌腱撕裂经常出现在髌腱和股四头肌腱部位,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局部肌腱缺失纤维,呈低回声;③足踝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跟腱和胫骨后肌腱撕裂,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纤维部分中断,呈现出低回声,同时可见腱旁积液和腱旁组织炎[3]。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肌骨超声对肌肉疼痛患者进行检查,具有价格便宜、无创性、操作简单、快捷等特点,并且可以实施观察肌肉和肌腱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 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40-02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影像学作为医生诊断和治疗重要手段已成为医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它使得临床医生对人体内部病变部位的观察更直接、更清晰,确诊率更高。而超声成像技术在医学成像领域中以其特有的优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40年代初就已探索利用超声检查人体,50年代已研究、使用超声使器官构成超声层面图像,70年代初又发展了实时超声技术,可观察心脏及胎儿活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与传统二维超声成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能直接显示脏器的三维解剖结构;其次还可对三维成像的结果进行重新断层分层,能从传统成像方式无法实现的角度进行观察;再有还可对生理参数进行精确测量,对病变位置精确定位。因此,近几年来三维超声成像已经成为医学成像领域备受关注的方面。
1 三维超声的成像技术
可靠的数据提取是得到精确三维超声图像的前提。采用二维面阵超声探头,使超声束在三维扫查空间中进行摆动,即可直接得到三维体数据。但二维面阵换能器的制作工艺限制了阵元数,使得三维图像的分辨率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目前已有使用二维阵列的超声成像系统面世。目前三维超声数据的提取仍广泛采用一维阵列探头。用一维阵列探头提取三维超声数据,需要外加定位装置,如目前临床广泛采用的一体化探头。该探头是将一个一维超声探头和摆动机构封装在一起,操作者只要将该探头放在被探查部位,系统就能自动采集三维数据。还有一种新型探头专门用于解决定位问题。该探头有三个阵列,中间的主阵列用于超声成像,与主阵列垂直的两个侧阵列用于提取定位图像。由于探头移动的连续性,所以定位图像两两重叠部分很大,可以通过两侧的定位图像确定两次采样间的位移、旋转,从而确定图像的空间位置。此外,还有一些文献提供了通过相邻图像的相关和图像的斑点噪声统计规律来确定探头侧向位移的方法。
2 三维超声的临床应用
2.1 三维超声在空腔脏器中的应用
2.1.1 胃、肠道疾病 嘱受检者适量饮水或灌肠后可建立良好的透声窗。清楚显示胃肠道隆起性病变与溃疡的大小、深度、边缘形态,观察恶性肿瘤的浸润深度、范围及与邻近组织、血管的立置关系,进行术前TNM分期,对协助临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3D-CDE对溃疡出血和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也可提供较大的帮助。
2.1.2 膀胱疾病 膀胱充盈后可形成极佳的透声窗,三维超声与二维超声一样清晰显示病变的形态、大小、数目、内部回声,同时三维超声还能显示病变的整体、表面形态及肿瘤对膀胱壁的浸润情况,从而提高了其诊断的准确性,并有助于肿瘤术前方案的抉择。对慢性膀胱炎症、憩室、结石、凝血块等膀胱疾病的诊断,也显示出优越性。
2.2 在实质性脏器中的应用
肝脏疾病 肝囊肿与肝脓肿二维超声诊断准确性较高,而肝癌与肝内其它性质占位性病变相互间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三维超声可从不同方位观察肝表面和边缘轮廓,肿三维超声成像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用于精确测量和定位在产科临床上,三维超声成像可用于鉴别早期胎儿是否存在畸形以及检查各个孕期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可用于多种心脏疾病以及血管内疾病的检查。随着实时三维超声成像(一般要求帧频必须大于20帧/s)的研究成功,三维超声有望在心脏疾病检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尽管如此,由于价格和技术上的原因,目前三维超声成像尚未达到临床广泛应用的水平,也还有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
2.3 在妇科的应用
三维超声对子宫实质性肿瘤的断,有一定辅助作用。对卵巢和输卵管病变(特别囊性变),可清晰显示其立体外形轮廓、内部结构、有无分隔与性突起、液体浑浊度等。对盆壁转移性病灶合并腹水的人,三维较二维超声的诊断价值更大。文献报道三维超声诊断附件区恶性肿瘤时,其敏感性由二维超声的80%增87%。此外,三维超声于术前可清晰显示恶性肿瘤浸及围脏器的情况,评价肿瘤与子宫、盆壁及髂血管的关系,为中能否切除肿瘤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与此同时,应用3CDE可以显示肿瘤内血管空间结构,并计算单位体积内的瘤血管密度,为肿瘤的定性诊断增加新的参考指标。
2.4 在心血管系统的应用
心脏为具有复杂三维形态的动态器官 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提供心脏的三维立体结构,直观显示心脏内部结构的解剖形态、空间关系、立体方位及血流变化等,为各种瓣膜疾病、心肌疾病和先天性心脏复杂畸形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帮助。RT-3DE能实时总体评估一个心动周期心脏的解剖、功能及活动状况,测定心腔容量,估测心室重量及各项心功能指标,分析室壁节段运动等,在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畸形等心血管疾病的定性和定量诊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结论
超声成像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种成像模式,在某些场合甚至是最好乃至唯一可用的成像模式。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和利用,使超声仪器的检测和诊断更为有效,应用范围也不断延伸,如用于观察病程的发展情况、细胞的代谢情况等。超声成像技术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医学影像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研究的深入,将会有更多新发现和新技术用于超声成像。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2] 徐颖,龚渭冰.超声诊断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肾结核是属于泌尿系统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生率占肺结核疾病的15%以上,但在全部结核病死亡所占比例中,肾结核发生率比较向,达到26%。对于肾结核临床上传统诊断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其临床上的症状表现,根据尿检中抗酸杆菌的检查情况以及静脉尿路过程中的造影情况或者逆行肾的造影情况。对此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于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肾结核患者170例进行B超声像图的检查诊断。目的是提高对于肾结核疾病声像图的认知程度,并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分型,从而进一步地寻找出超声诊断肾结核疾病的发病规律,为治愈此病提供依据。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收集我院近8年肾结核患者170例,分析其临床上超声诊断情况。17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74例,年龄为最小者为12岁,最大者为65岁,平均年龄为37岁。所有患者中左肾结核占84例,右肾结核患者占70例,双肾结核患者占16例。
1.2检查统计170例所选患者中有20例否认有既往肺结核病史或者与结核患者接触史,其余临床上合并肺结核患者为24例,膀胱结核患者表现为16例,另外还有附睾结核患者10例。脊柱结核患者还有8例,肾结核患者在临床上均表现出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腰痛、血尿或脓尿等症状的出现。
1.3检查情况临床检查有肉眼或者镜下检查发现血尿者有98例,有膀胱炎患者刺激症状致使腰痛者表现27例。其余18例无明显症状发生,临床对患者进行B超体检时发现有肾积水症状。
1.4检查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及其静脉肾盂进行造影检查,同时还对尿抗酸杆菌进行常规检查以及进行尿结核菌常规培养,最后对组织病理学方面也相应地进行了检查。
2方法
本次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俯卧位检查,并对其左、右侧卧位和仰卧位也都进行了相应检查,同时对患者双肾脏也作了多切面和多角度的检查扫查,观察患者肾脏器官的形态、大小,对于患者肾脏的包膜情况,患者在肾检查时的回声情况,检查患者肾病发病时病灶的病症大小、肾病源的回声强弱等,确诊病情后进一步为治疗提供帮助。
3结果
3.1超声诊断情况统计170例临床肾结核患者中,通过B超检查诊断的患者总共有150例,最后结果符合率为88.2%,这其中有96例患者经手术后检测病理情况所得到证实,16例患者经活检提示患有膀胱结核病症,对此临床上采用抗结合进行治愈,18例患者在尿检中找到相对应的抗酸杆菌,20例患者尿检结核菌培养液呈现出阳性,后经抗结核药物治疗,病情得到基本控制。
3.2误诊及其他情况统计所选患者中有20例属于误诊,另外临床表现出单纯肾积水患者有6例,肾结石患者有4例,肾炎症性发生改变患者4例,肾肿瘤患者临床显示有4例,输尿管显示上段狭窄患者共2例。
3.3结果分析根据患者临床上的表现,肾结核患者在不同的病理阶段表现出的声像图特点和特征,肾结核患者的发病既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呈现出弥漫性的病灶情况,具体表现为在临床上按患者肾结核声像图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病症。
3.4统计学分析临床上整个调查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数据库的建立,对170例肾结核患者的超声诊断进行t检验和x2查验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
4讨论
肾结核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肾特异性感染疾病,表现为约有85.0%的患者为单侧发生病变,其余为双侧发生病变。临床上表现为患者发病隐匿,如果医生不提高警惕可能会导致延误病情诊断。对肾结核的超声诊断发现其多数情况下继发于患者其他要害部位的结核,临床表现出比如肺结核和腰椎结核等部位,其中有超过90%的肾结核表现出原发于肺结核部位的病变,患者的结核杆菌经血液流行可以到达患者肾脏,结核杆菌最初表现为侵犯患者肾皮质部位然后进一步侵犯患者髓质和,引起患者体内组织在不同程度上的破坏,使结核结节向患者肾盏肾盂部位侵袭进而造成破坏,病变造成局部形成干酪坏死区进一步形成输尿管病变造成不同程度梗阻状况,为临床上诊断患者所表现出声超声像图发生改变的病理学基础。进一步的超声诊断可以表现为在患者肾内出现病原体的形态、大小以及回声体的病变情况,由于临床诊断上肾结核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的是随着患者肾结核的病理发生病变而呈现病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因此,超声声像图显示的情况是病原体既不像典型的肾积水病灶,也不像比较典型的肾结石、各类肿瘤、肾囊肿时的病灶,即所谓出现典型的“四不像”病原体,此时医生则应想到患者患有肾结核的可能性。因此做为医护人员能够了解患者肾结核发生病变的病理学原理,在超声诊断上就会表现出对肾结核声像图进行准确的分型和准确的判断,这样可以对早期肾结核病变情况做到早发现,进而早治疗。但在临床实践上,由于患病情况有时仅仅局限在患者肾皮质局部部位,病灶症状不明显,因此有时超声也很难发现。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74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161-01
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神经损伤类型。临床上通常表现为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三方面的障碍,严重者甚至会造成肢体的残废。目前,在临床上对周围神经的损伤主要通过临床体格检查,并结合电生理检查(肌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进行诊断[1]。临床表现的主观性比较强,特异性以及敏感性比较差。神经电生理检查易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有时会造成结果发生大的偏差。为此,我们使用高频超声技术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在术前完善高频超声检查。将术前超声诊断的结果与术中所见神经损伤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术中探查结果为标准,计算术前超声诊断的符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上肢单根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16岁,平均年龄32.92岁。受伤原因:均为外伤,其中锐器切割伤15例,钝器挫裂伤12例,车祸致伤5例。受损神经:尺神经12例,正中神经11例,桡神经9例。损伤平面:上臂16例,前臂5例,腕关节11例。
1.2 方法
1.2.1 高频超声检查:采用HD11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Philips公司,荷兰),探头频率5-12MHz。检查时保持探头与神经处于垂直状态;患侧与健侧进行对比扫描,判断神经尺寸、神经和失神经支配肌肉的异常;通过主动、被动运动动态扫描,使神经与毗邻肌腱、肌肉筋膜、腱膜鉴别,判定瘫痪肌肉肌腹有无收缩;对走行在神经-血管束内的神经,借助所显示的血管为标志,探明神经病变和(或)卡压病变与毗邻血管的关系,以及病变本身的血供情况。探头从正常区域逐渐移行到病变区域。从纵切面逐渐旋转至横断面[2-4]。
1.2.2 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的比较:全部患者均在臂丛麻醉下行神经探查术,术中充分暴露损伤的神经。将患者术中所见的神经损伤的类型及部位结果与术前所做的高频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高频超声诊断由超声检查医师在双盲情况下做出。将超声诊断结果与术中所见结果进行比较,计算诊断准确率。
2 结果
本组32例研究对象中,神经完全断裂17例,神经部分断裂11例,神经陈旧性断裂伴神经鞘瘤形成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探查。对不同损伤类型,术前高频超声诊断结论与术中所见结果的比较,术前高频超声诊断为神经完全断裂的17例患者中与术中所见完全符合的患者为15例,术前高频超声检查的正确率达88.2%;术前高频超声诊断为神经部分断裂的11例患者中与术中所见完全符合的患者为10例,术前高频超声检查的正确率达90.9%;术前高频超声诊断为陈旧性神经损伤伴神经鞘瘤形成的4例患者中与术中所见完全符合的患者为4例,术前高频超声检查的准确率为100%。
3 讨论
3.1 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引起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有很多,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是机械性的损伤,火器伤是战争时期的主要致伤因素,化学性、物理性的致伤因素是特殊环境下导致损伤的病因。医源性的损伤是在外伤或者是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因处理不恰当所导致的神经的损伤,它包括药物注射性的神经损伤、手术的误伤(如切割伤等)、闭合性骨折与关节脱位进行复位时处理不恰当所导致的神经的牵拉和压迫伤、麻醉(或昏迷、昏睡时)导致的神经损伤,产伤导致的新生儿神的经损伤(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等。除以上因素之外,代谢性或者是胶原性疾病、恶性肿瘤、内源性或者是外源性中毒也同样可以引起周围神经的损伤[5]。
在众多的损伤病因中切割伤所导致的周围神经损伤较多见,多是由于刀、玻璃、金属碎片、外科器械等锐器利刃的直接切断所致。神经损伤可以是完全断裂也可以是部分断裂,其断面比较整齐,同时合并有皮肤、皮下、肌肉、筋膜、腱膜、肌腱或者是骨的切割断裂伤,这属于开放性损伤。
由以上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病因的讨论及研究可以看出本次研究中的32例患者均以外部致伤因素而导致上肢周围神经的损伤,该结果再次证实了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常见病因。
3.2 高频超声检查在周围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超声检查,因为其能为检查者提供直观的、动态的观察以及它的方便性,早已在临床上成为了多种疾病主要的检查以及诊断方法。近几年,由于高频探头以及高分辨力超声仪的应用,提高了超声检查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识别能力和对周围神经疾病诊断的应用。Ammar以及Alberto等人的研究表明了高频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周围神经的分布、走行、细小的神经分支、神经的直径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6-8]。了解神经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情况有助于对周围神经伤类型的判断,同时通过直观、动态的观察可以了解神经受压的情况。近年来,随着高频超声检查在周围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水平已有了显著的提高。
3.3 术前高频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根据术前所行的高频超声检查,其图像的表现结果如下:①神经完全断裂的高频超声图像表现为:损伤区域神经的线性回声带的连续性完全中断,损伤的区域表现为无回声或者是低回声的表现。②神经部分断裂的高频超声图像表现为:损伤区域神经的线性回声带的连续性部分中断,中断区域的回声为低回声或者是没有回声结构。③神经陈旧性断裂伴神经鞘瘤形成的高频超声图像表现为:损伤区域神经的线性回声带的连续性完全的中断,神经近端的直径变粗,出现类圆形的、规整的实性肿物,肿物边界清晰,拥有完整的包膜,肿物内部为均匀的低回声或者是密度稍不均匀的粗糙的低回声。④神经卡压的高频超声图像表现为:神经被卡压处神经的走形表现为弯曲不整,神经直径变粗,近端神经增粗明显。⑤神经炎性肿胀粘连的高频超声图像表现为:发生粘连出处的神经走行弯曲,神经直径变粗,与周围软组织的边界不清楚,其内部的回声逐渐衰减为低回声,平行的线性的强回声不清晰,发生病变区域的周围的肌肉组织或者是软组织的回声同时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声像学改变。 以上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类型及程度通过直接的图像展现给检查者。高频超声检查通过为检查者提供直观的声像表现来确定周围神经病变的形态、性质以及走行,这有助于对不同类型的周围神经的损伤做出正确的诊断。
3.4 高频超声临床使用的优势及准确性分析:对于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手段,临床上已达成共识,即及早地进行手术探查修复。当神经损伤后,特别是对闭合性损伤的早期诊断及其损伤分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及意义。但仅依据临床查体或者是肌电生理检查早期的做出神经损伤部位及类型并非易事,同时也无法满足此要求,目前也有关于通过MRI检查判定臂丛神经的损伤的报道,但此检查仅限于臂丛神经的损伤[9-10]。因此适当的影像学的辅助检查及诊断方法对于早期诊断上肢周围神经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虽然目前临床上仍然把肌电生理检查作为周围神经损伤的首选检查,但是高频超声检查是唯一可以为检查者提供病变部位直观影像图像的检查手段。高频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方便、直观、廉价、可重复观察等优点[11]。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32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的双上肢扫描的结果进行统计,得到的结果与以往的文献相似,即对于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病例,高频超声的诊断其准确率较高。
综上所述,利用高频超声检查与肌电生理检查和临床查体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从形态上和功能两方面为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上提供参考。将高频超声检查应用于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可减少误诊、漏诊的情况,为临床及时的治疗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上提供可靠的依据[12]。高频超声检查具有方便简单、无创、无痛苦、可重复、客观、精确地优点,并且可以同时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做出准确的判断,故高频超声检查应在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上应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31
Effect Evaluation of Liver Placeholder Lesions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Using Percutaneous Liver Biopsy under the Guide of Ultrasound/ZHANG Ji-hong, TANG Tian-ju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0):141-144
【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liver placeholder lesions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using Percutaneous liver biopsy under the guide of ultrasound.Method:80 cases with liver occupying lesions in the hospital were selected from April 2013 to August 2014, with CT inspection respectively, conventional ultrasonic testing and ultrasonic guided percutaneous liver biopsy examinat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ree type diagnosis of lesions was compared.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clinical diagnosi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results of percutaneous liver biopsy pathology inspection under the guide of ultrasound was 22 cases (2.75%), 18 case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2.25%), 16 cases of cirrhosis (20.00%); 8 case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10.00%); 7 cases of 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8.75%); 5 metastases cases (6.25%); 2 cases of chronic hepatitis (2.50%); 1 case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1.25%); 1 case of nodular hyperplasia (1.25%).Test sensitivity of ultrasound guided percutaneous liver biopsy was 81.25%, 85.00% of specificity, 92.50% of accurac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ventional ultrasonic inspectio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Liver placeholder lesions; Ultrasound guided percutaneous liver biops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Zhuhai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Zhuhai 519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0.046
肝脏占位病变是现在最为常见且复杂的疾病,该病的病变类型较多,临床对于病灶的诊断由于缺乏相对典型的表现通过常规的CT、超声等检查会造成误诊、漏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直接对患者的临床治疗造成影响[1]。肝脏的病理组织学的检验对肝脏疾病的确诊、治疗以及预后都起着关键性作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是现在临床上最为先进的诊断和鉴别的手段,可以对病灶的自身以及周围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弥补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不足,对于临床上指导医生给予患者有方向性的治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2]。现选取2013年4月-2014年8月来本院会诊的80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8月来本院会诊的80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29~73岁,平均(47.23±18.56)岁,病程17 h~10年,平均病程(4.78±1.84)年。入选标准:(1)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疼痛,肝区不适、隐痛,胸闷,乏力,肢体浮肿,黄疸,发热等;(2)经CT扫描检查表现为低密度程度平扫,增强扫描早期病灶边缘表现出结节状高密度与主动脉接近,延迟扫描造影剂出现中心区域常不能完全充填或者向心性充填状态;(3)所有患者在接受穿刺前均接受常规检查,且均符合行穿刺活检术标准,均自愿参与并签署协议。
1.2 诊断方法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
仪器规格:选用LOGIQ 400CL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3~12 Hz频率的探头,带有可调式的超声引导穿刺架。选用Bard公司生产的可调式弹簧活检枪,带有刻度线,最远射程为2.2 mm以及16G或18G的组织切割针。
穿刺活检准备:对所患者在术前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血型以及肝功能检查,保证患者出、凝血时间的正常后才可进行手术,术前告知患者手术的风险并签署协议,手术前禁止服用食物和药物以及其他注意事项。对于出现凝血障碍的患者要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对于出现大量腹水的患者给予及时补充白蛋白和利尿治疗。穿刺前对患者进行简单的穿刺步骤解释,减轻患者的紧张感,同时训练患者如何在穿刺过程中进行屏气行为,可以更好的配合医生进行手术。结合影像学的检验的结果,在超声下进行病变处的具体定位,了解病变处的具置以及周围存在重要血管和器官,同时选择医学上最适合的穿刺部位并用专业标记笔来在皮肤上进行显著标记,确定具体的穿刺角度和路径。
经皮穿刺活检过程:所有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根据患者皮肤的标记处,对患者的进行局部的碘酒的常规消毒和铺巾,根据超声制定的模拟图进行局部麻醉使用2%利卡多因注射5 mL,麻醉范围在穿刺方向直到腹膜。然后对进行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约长2 mm的切口,超声声像图的辅助下,沿着固定的穿刺架针槽将16G或18G的活检枪刺入,在刺入和退出的过程中嘱咐患者进行屏气,当针尖到达预先的病变处时立即进行退针。对于肝脏存在弥漫性损害的患者。可以将活检针刺入健康的肝脏后,使用外套针切割2 cm的病变肝脏,对于切割取样的组织样本不合格时,可重复以上操作2~3次继续取样,穿刺完成后对穿刺点进行按压5 min左右,无出血现象后进行无菌消毒和敷料包扎并用腹带加压。将组织样本放入到福尔马林溶液中进行固定,送到病理检验科室。病理科在24 h内对样本进行脱水、包埋以及切片染色后,制成切片,通过电子显微镜、免疫组化法对患者的病变组织进行观察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报告结论。
穿刺完成护理:所有患者在行术后的4 h内平躺在病床上,对于病灶处流血过多或进针次数较多的患者要给予凝血酶注射,进行10~15 min的局部按压,无严重情况后移动到病房,在24 h内对患者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给予患者切口止血、换药和抗炎症治疗,嘱咐患者必要的注意事项。
1.3 评价指标 根据病理科的检验结果对患者的病变情况进行定性,统计病变疾病的类型。对于手术治疗患者,比较穿刺后病理结果和手术切除后病理结果符合性;对于未行手术治疗患者,根据临床基本资料以及影像学检验结果与穿刺后病理结果相比较符合性,从而确定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比较三次诊断的疾病病变类型的具体分布情况 经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检验结果为原发性肝癌22例,占2.75%,慢性乙型肝炎18例,占2.25%;肝硬化16例,占20.00%;肝细胞肝癌8例,占10.00%;非酒精性脂肪肝7例,占8.75%;转移癌5例,占6.25%;慢性肝炎2例,占2.50%;酒精性肝病1例,占1.25%;增生结节1例,占1.25%。见表1。
2.2 比较三次诊断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情况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检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显著高于常规的超声检验,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肝脏占位性病变是临床上医学影像诊断中的疾病综合名词,是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的诊断疾病。肝脏占位性病变主要分为恶性和良性占位性病变,肝癌是临床检验上最为常见的恶心占位性病变疾病,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致死率较高的疾病,病情临床表现不显著,病情发展迅速,一般发现时患者这都为晚期而无法进行治疗,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3-4]。良性占位性病变的发生较为少见,主要有囊性和实质性两种占位类型,病理特点是有或无包膜,血供较丰富,较大的肿瘤可能出血,且形态异常,门脉分支及胆管分支均发生少,有的肿瘤中出现星状瘢痕,肝脏中出现局部脂肪聚积等,临床上对于良性肿瘤早期及时发现和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存的质量[5-6]。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明确诊断是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的关键,不同的影像学检验对疾病的诊断存在着相应的差异[7]。CT扫描可以对肝脏病变处进行定性,了解病变处在肝脏及腹腔内有无转移,但对于较为特殊的肝脏病变处可能会造成漏诊和误诊的可能,临床上鉴别良恶性肿瘤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延误的患者的治疗最佳时机[8-9]。超声诊断是现在临床上用于诊断高效手段,将其与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相结合,从而将影像检验学与组织病理检验联系到一起,不仅可以弥补影像学在诊断上的不足,还可以提高组织细胞的取样的成功率和正确性,从而提高诊断和鉴别疾病的准确性[10-11]。研究显示,经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检验结果为原发性肝癌22例,占2.75%,慢性乙型肝炎18例,占2.25%;肝硬化16例,占20.00%;肝细胞肝癌8例,占10.00%;非酒精性脂肪肝7例,占8.75%;转移癌5例,占6.25%;慢性肝炎2例,占2.50%;酒精性肝病1例,占1.25%;增生结节1例,占1.25%。由此可知,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可以明确鉴别出肝脏的良恶性肿瘤,从而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12]。
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可以对病变处进行定向和定位,确保手术操作位置的精确,通过动态显示屏可以对整个手术范围进行全面观察,特别是操作对象是肝脏,临床解剖位置较浅,体积较大主要位于腹腔,周围血管十分丰富,要特别避免接触周围的器官和血管引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提取组织活检过程中可以选择性进行穿刺,有效地提高了提取的成功率,活检枪的使用保证样本提取的完整性,在病理学检验鉴别和诊断上具有重要影响[13];对患者的身体的创伤小,手术方法简单、时间短,不会给患者的皮肤留下严重瘢痕,安全性素较高;声像图的使用可以保证手术操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可以对穿刺部位、角度以及方向进行控制,在术后出现疼痛和出血是不可避免的,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可以减轻其发生,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14]。研究表明,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检验的敏感性81.25%,特异性85.00%,准确性92.50%,显著高于常规的超声检验的敏感性55.00%,特异性52.50%,准确性70.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是临床上诊断和鉴别肝脏占位病变的重要手段,具有对患者的机体损伤小、临床出现漏诊、误诊率低,临床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等特点,可以保证组织检验学对诊断结果的完整性,了解疾病的损伤类型以及受损程度,给予临床医生定性和定向的疾病治疗标准,可以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疾病的顺利治疗[15]。
参考文献
[1]战勇,于晓玲,梁萍,等.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2):164-167.
[2]刘雄昌,杨俊杰,张其勇,等.经口直接胆道内镜直视下活检对胆管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初探[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71-72.
[3]卞合香.超声引导下肝脏病变自动活检的介入配合与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6):76-77.
[4]牛子长,王银,王小英.超声引导下肝脏占位穿刺活检阴性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6):54-55.
[5]顾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9):89-90.
[6]何金良,季洪阁,杨蕊,等.声学造影与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8):102-103.
[7]蒋泽波,常青,谢志刚,等.超声造影引导下肝脏局灶性病变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8):82-83.
[8]唐磊,刘贤丽,尹立雪.肺外周型占位性病变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2,14(2):118-120.
[9]黄伟俊,邱懿德,黄婷,等.超声造影在经皮肺穿刺活检肺周围型病变中的临床研究[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4,7(1):43-47.
[10]丁建民,经翔,杜智,等.超声引导下经左肝穿刺置管介入治疗小网膜腔残余感染[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2,9(8):687-689.
[11]刘果霞,杨丽,薄晋魏,等.肝脏疾病血氨检测的临床应用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119-120.
[12]王延杰,严昆.超声引导腹腔病变粗针及细针穿刺活检的比较[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3,10(11):14-18.
[13]张玉玉,王杰,王情情.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临床占位病变诊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5):71-72.
胎儿心血管畸形在临床上主要是指胎儿在孕妇体内发育不完全所致。据有关机构调查统计显示,近些年来,受环境以及遗传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胎儿心血管畸形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是造成新生儿出现死亡的重要因素,严重威胁了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已经成为我国临床上重要卫生问题,而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诊断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产前超声由于具有操作简单,无副作用,实用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了进一步探讨其在诊断胎儿心血管畸形方面的临床价值,我院随机抽取了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0例孕妇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产前超声检查结果以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现将临床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0例孕妇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产前超声检查结果以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孕妇年龄在21-43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为28.5岁。孕周在19-40之间,平均为28周。
1.2 仪器 voluson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0MHz[1]。
1.3 方法[2] 在超声诊断期间,孕妇需保持仰卧位,将腹部充分显露出来,检查步骤可分为以下几项:①通过四腔心切面对胎儿的胸,心腔比例,心脏所处的位置以及心尖与心轴的夹角进行观察。此外,还要注意胎儿房室瓣的具体形态和运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通过切面对胎儿的肺静脉以及其房室的血流状况进行观察。②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对胎儿两大动脉在起始部位是否为十字交叉进行观察,通过彩超观察胎儿的血流情况。③三血管切面,可以对胎儿肺动脉长轴切面与主动脉以及上腔静脉短轴切面进行同时观察,通常情况下,三者会以从前往后,从左向右以及从大到小的规律排列。彩超可对胎儿在主动脉弓的血流是否出现异常进行观察。④主动脉弓以及动脉导管弓切面,对胎儿导管弓有无阻塞,主动脉是否狭窄等情况进行观察。最后通过汇总各切面所得到资料,由两位从事彩色超声检查的专业医师对各组图像进行分析。
2 结 果
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在我院接受产前超声诊断的孕妇中,有5例被检测出胎儿心血管畸形,其中有1例胎儿为三尖瓣下移畸形,2例为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发育异,1例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以及1例单纯肌部室问隔缺损。而随后经引产后尸检也证实了超声检测的结果[3]。
3 讨 论
胎儿心血管畸形在临床上主要是指胎儿在孕妇体内发育不完全所致。由于受到环境以及遗传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胎儿心血管畸形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是造成新生儿出现死亡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随着临床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超声诊断应用于诊断胎儿心血管畸形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其对胎儿心血管畸形有特征性显影,为临床的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4]。
综上所述,产前超声诊断可以有效的诊断胎儿心血管畸形,而且其也是一种较为快速的、安全的、没有创伤的检查手段,能够有效降低缺陷胎儿出生的几率,适合在产前检查中推广使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超声检查在孕妇产前的诊断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庆华,谭咏韶,朱广兴,等.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胎儿产前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3):7.
1超声诊断技术发展简史
超声诊断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与超声成像设备的进展密不可分。1942年,奥地利K.T.Dussik使用A型超声装置,用穿透法探测颅脑;1954年,B超应用于临床,同年M型用于检查心脏;1955年,PPI型作直肠内的体腔检查;1956年,多普勒效应原理用于超声诊断并在1959年研制出脉冲多普勒超声。到1990年,超声成像先后采用了扇形扫查法、电了扫描法、相控阵扫描法以及灰阶显像、BSC技术的图像后处理,同时实现了超声实时现象,使超声图像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1983年彩色血流图,1990年3D扫描器的研制成功,使超声成像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发展阶段。1991年美国ATL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全球数字化超声诊断系统后,使超声诊断的水平跨上新台阶。
2临床上应用的主要超声诊断仪器类型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超声诊断仪器繁多,互有交叉。但从接收信号的特点上看,应用的都是回波法。
2.1回波幅度法
回波幅度法接收的是生物组织声学界面形成的反射回波,回波频率与入射波相同。按成像方式可分为一维A型和M型,二维B型、C型、F型、伪彩,三维3D立体图。
2.2多普勒法
多普勒法接收的是运动物体反射成散射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移信号,该信号不再是超声频率而为音频信号。多普勒法可分为一维D型(包括CW,PW两种),二维CDFI,CDTI,CDE,DPA,三维立体透视图或立体图。
2.3HI法即频率成像,是一种非线性超声成像。
其中CHI显示一次谐波所传递的信息,THI显示高频和一次谐波所传递的信。
3各类超声诊断仪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超声成像中的广泛应用,超声诊断越来越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高速运算能力、灵活的软件控制能力及精细的的测量功能。因此,许多超声诊断仪都具有一机多能的功用。
3.1A型、M型和B型超声诊断仪的应用现状
A型超声诊断仪提供仅是体内器官的一维信息,而不能现实整个器官的形状。M型超声诊断仪一般用于观察和纪录脏器的活动情况,特别适用于检查心脏功能。B型超声诊断仪能得到人体内部脏器和病变的二维断层图像,并目能对运动脏器进行实时动态的观察。由于A型功能单一,日前在临床上以极少应用,但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中仍有广泛应用。自二维实时超声显像诊断仪(B型)开始使用后,目前己无单纯的M型超声诊断仪生产和销售,对M型超声心动图的检查,都是以二维超声图像为基础,调节取样线来选取能需要的M型超声图像,而单纯的B型的超声诊断仪也不常见,取而代之的是脉冲多普勒型和B型的结合,组成双功能超声诊断系统。
3.2超声多普勒系统
一维连续波多普勒(CW)血流仪,发射的是连续的、接收也是连续的,因而失去了距离分辨能力,但可测高速血流。一维脉冲波多普勒血流仪发射脉冲波,能确定目标的深度、位置。但可测最高血流速度受脉冲重复频率限制。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仪(CDFI)属于实时二维血流成像技术,可以实现解剖结构与血流状态两种显像,彩色血流信号显示在相应的一维黑白图像的液性暗区内是诊断心脏病的先进工具之一。
3.3CDFI在临床中的扩展使用
CDFI作为一种先进的诊断工具,己不仅仅局限于心脏病的诊断。如临床上己成功地将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腮腺肿块的诊断,利用高频超声图像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诊断乳腺肿块,还有将一贯是放射影像检查的专利部位应用于超声影像中,利用高频超声全面显示股骨散软骨以进行疾病诊断。
除用于疾病诊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技术是近年心血管外科围术期心脏功能,监测的重大进展,可在心血管外科围麻醉手术期持续监测心脏功能、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能即时对手术进行指导和评价。
4超声诊断新技术及其发展
超声诊断技术是一种不断发展、创新的技术。目前新的诊断技术有:
4.1高频细微结构成像
利用15-60MHz二维超声成像设备,进行有关浅表现供脏器的成像,其中50-60MHz超声作眼球角膜仪成像是,可分出其上皮层、角膜全层及内层。
4.2数字编码高频成像
数字编码高频成像,采用低频脉冲用于穿透,高频脉冲用于深部超声成像,可获得深部脏器的高质量、高频声像图。
4.3其它超声新技术
其它新技术诸如绕射栅探头多普勒超声、分区环面积――流速剖面相乘叠加法计算血流率、多种超声血流造影技术、次谐频超声成像、正反脉冲谐频成像、静态三维成像、实时三维成像等,都己在临床研究和诊断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
5结语
超声诊断技术简便易行,无痛苦,价格适中。因此,临床从事超声诊断的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要不断发展超声的应用范围,完善超声的检查技巧,将超声诊断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仇惠,张瑞兰.医学影像物理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49.
[2] 张泽宁.医学影像物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3.
[3] 张里仁.医学影像设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1一183.
[4] 金宁荣,刘新纯.医用物理学[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