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09:19: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发展规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指导思想
围绕“三农”工作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动员全镇上下大力度地推进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有特色地搞好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设施农业开发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着力发展“一村一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二、工作目标
发展高效规模农业,重点在设施栽培、规模养殖、林经种养、观光农业上,因地制宜,因村建品,全镇围绕“1111”工程,发展具有我镇特色的高效规模农业。
“1”条线:姜八线,重点打造观光农业,发展夏庄村为主的垂钓休闲观光等项目、顾高村扩大以吊瓜为主体的林经种植、塘桥村扩大以鼎都养殖场为主体的小区建设。
“1”个园:重点打造农业示范园,发展以吊瓜、葡萄、弥猴桃为主体的设施农业项目,或是以韭菜、甜菊为主体的特色高效规模农业项目。
“11”个行政村:各村利用辖区内特色项目进行协调配合,尽量连片连线,组合高效规模示范方300—500亩。
三、奖励标准
1、带头创业奖励。鼓励镇、单位、村干部领办或创办农业设施项目,年终项目经验收,奖励项目总投资额的1%。
2、设施农业奖励。新增连片50亩以上钢架大棚(含水泥架)每亩补助500元;新增连片30亩以上简易大棚(含小弓棚)每亩补助300元。
3、土地流转奖励。⑴在镇高效规模农业规划范围内土地流转50亩以上,且租期连续10年以上,并用于高效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的每年每亩补助项目主体250元,补助时间为5年;⑵不在规划范围内新增高效规模农业项目流转土地50亩以上,给予土地流转补助5年,每年每亩补助减半。
4、规模养殖奖励。新增畜禽规模养殖户,年出栏生猪达到500头或当年新增可繁母猪达到50头;蛋禽年末栏存达到10000羽或肉禽年上市达到30000羽;山羊栏存达到100只;长毛兔或獭兔栏存达到500只;新增奶牛达到30头;每户奖励2000元,每增加一倍,奖励标准增加一倍。
5、项目投资奖励。当年投资农业项目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新建农业观光、垂钓、园艺、农家乐等项目一次性基础设施投入200万元以上,给予项目投资人投资总额5‰的奖励。
6、注册商标奖励。每注册农产品商标一个奖励0.3万元;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分别奖励注册商标持有者1万元、2万元、3万元。
7、引进技术奖励。引进技术能人服务高效规模设施农业,人均服务项目100亩以上,所引技术得到应用推广,单产量达到预期目标,一次性奖励技术能人8000元。
8、注册商标办证的补助,凡申报注册登记的农业项目,经市验收认可后对办证费用给予一定的补助。
四、验收办法
1、农业投资项目需持有土地流转协议或承包合同书,并经工商注册登记,且通过镇考核办验收认可。
改革开放以来,以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标志,中国农业经历了一系列比较成功的发展时期。然而,由于理论的局限性和实践经验的缺乏,中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特征。农业脆弱的基础地位在中国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中暴露无遗。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2007年,中国居民CPI上涨4.8%,涨幅比2006年提高3.3个百分点,而食品价格上涨成为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最主要原因。2008年,中国物价上涨的势头有增无减,仅2月份的CPI就达到8.4%,创下十二年来的新高。可以说,中国“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发展时期已经过去了。农业是食品加工工业的基础,深刻反思中国农业发展的不足,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更有利于中国农业抓住契机,迅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传统农业发展理论的局限性
传统农业发展理论以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和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为代表。应该说,这两大理论都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农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理论本身的缺陷,非常苛刻的理论应用前提,加上缺乏实践经验的必要总结和提炼,很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农业在经历一段短时期的繁荣之后再次陷入停滞,回到那种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以《二元经济论》为例,刘易斯最重要的假设就是农村存在隐性失业,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者为负数。在对农业生产没有任何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加人工业化进程。当农村劳动力流出到一定程度时,农产品产量下降,价格上升,追求利润的动力将促使农民把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引进来,从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然而,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不仅是刘易斯的假设站不住脚,刘易斯所描述的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也过于简单。首先,正如美国西奥多·W·舒尔茨所指出的,农村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正,不是零,更不是负数,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其次,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几乎伴随着劳动力流出的开始而开始,并不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滞后期。因为相对于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即使在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会上升。再次,农产品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利润,并不能肯定把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引进来。因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是多种要素的集合体,其中许多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具有很长的生产周期。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足以扼杀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整体引进,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功败垂成。最后,考虑到经济开放的因素,农产品的进口足以阻止任何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和农业生产利润的获得。因此,无论是二元经济理论还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它们都存在先天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农业发展中充分暴露了出来。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85年,在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不仅全面铺开,其效应也已开始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现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进口在全部进口总额中只占很小比重,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和不足。总体上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中国农业仍是一个低收入行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能力的限制。这两大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维持着中国农业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的低收入使农村劳动力流出,极大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这对主要依赖人力资本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造成了致命打击。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意味着农村较低的消费和生活水平,也意味着农村的低储蓄和低投资,意味着改造传统农业所需要的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投入都面临不可克服的现实困难。然而资金的缺乏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只要有丰富的人力资本,信用仍然能够弥补货币和实物资本的不足,但务农的低收入恰恰又让农村本已稀缺的人力资本进一步流失。现代农业需要的不是廉价的低素质劳动力,而是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相当技术含量的高技术劳动者,这种劳动力在农村很奇缺。然而在农业劳动低收入的刺激之下,不仅有一定技术水准的劳动力走向了城市,甚至具有强壮体力的简单劳动力也离开农村,这意味着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体是老、弱、病、残,他们无论在劳动力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可能胜任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产品价格偶然性上涨所带来的经济刺激,其结果不可能是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只能是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简单追加。农产品销售的高价格最终对应着农产品生产的高成本,而不是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农业利润,从而使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如果说,务农的低收入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制造了巨大障碍,城市工业化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则使传统农业维持的低水平均衡获得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受工业化产品市场容量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城市的发展遇到瓶颈,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表明依靠城市工业化来完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民以食为天,廉价的劳动力大军盘踞在农村,也就为传统农业的延续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尽管中国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所增加,但中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显示出来,更没有显示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强大竞争力。
三、规模化与精细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方面,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市场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又必须以大批农业劳动力的退出为前提,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开辟一个新的就业领域作为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吸收器。新的就业领域只能来自农业内部,但它绝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现代农业,在严格的意义上,按照刘易斯模式实现的现代农业应称为大田农业。新的就业领域是特种农业,也称精细农业、都市农业,它在日本、东亚四小龙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特种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特殊需要的农产品,大田农业生产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农产品。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产品而言,特种农产品异质性高、产品差别化程度大,大田农产品同质性高、几乎完全可替代;就要素投入而言,特种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大田农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尽管二者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都很高。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两个方向,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时,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自主决定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在本国农业部门中的比重。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13-03
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生产高效规模化[1-2],笔者就泰兴市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了部分乡镇分管负责人、农技站站长、部分村总支书记和高效规模种植大户参加的高效规模农业座谈会,对目前全市高效规模农业项目进行效益分析,并结合该市生产实际,围绕今后如何发展高效规模种植、加强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 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近年来,泰兴市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既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又切合泰兴实际的种植布局,全市高效规模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1.1 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迅速,项目选择因地制宜
从泰兴市高效规模农业种植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共有高效规模种植面积达526.47 hm2,分布于全市各乡镇,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有分界、泰兴等镇。从种植效益上看,纯效益在3.0万~7.5万元/hm2的有460.07 hm2,其种植模式主要有银经间套、银桑间套、银果间套、吊瓜、雷竹—蔬菜、意杨苗育苗、草坪、梅岱山药、种养结合、露地蔬菜及部分投入较少的设施蔬菜;纯效益在7.5万~15.0万元/hm2的有64.67 hm2,其种植模式主要有效益较好的设施蔬菜、葡萄园、花卉苗木、草菇种植、银柿间套及草莓生产;纯效益在15万元/hm2以上的有1.73 hm2,其种植模式主要有食用菌(蒋华的蘑菇)和小南瓜种植。从项目选择上看,有的基地采用的是单一项目模式,如:分界的张竹、沿河以桑树养蚕为主;大生蔡巷村的吊瓜生产、新联村的葡萄园、黄桥直来桥村小庄组的蔬菜以甘蓝—青菜—菠菜套大白菜为模式;溪桥的吴韩村因懒王大蒜而出名。而其他一些基地,特别是蔬菜生产基地,项目应用模式多样,有马铃薯—日本大葱、韭菜、甜豌豆—地刀豆—青花菜、茄子—春杭椒/黄瓜、黄瓜—药芹等多种模式。
1.2 项目规模不断扩大,运作机制形式多样
在泰兴市的高效农业种植规模上,各地遵循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引导能人和农户发展高效农业生产,种植规模有大有小,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个人种植规模较大的在分界镇七贤村,刘奇兵承包土地13.33 hm2,种植冬枣;大生镇蔡巷村冯小燕承包土地5.73 hm2,种植吊瓜;溪桥镇华庄村何照泉承包土地4.8 hm2,种植设施蔬菜、马铃薯和日本大葱等。分户种植形成较大规模的在泰兴镇原三泰村,面积为40.67 hm2,种植设施和露地蔬菜;分界的赵庄、张竹、沿河村,种植桑树养蚕或银桑套作的面积均在33.33 hm2以上。其他一些农业项目规模较小的种植面积仅0.3~0.4 hm2左右。在运作机制上,各基地也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能人+基地、企业+基地、企业+农户、能人或农户单独闯市场等运作模式。其中运作较好的有:溪桥镇的企业+农户模式,农户生产的蔬菜大部分直接销往企业,价格往往比市场上略高,生产蔬菜的农户没有后顾之忧;分界镇的企业+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也给农民带来了不少实惠;大生镇的能人+企业+基地模式,生产的吊瓜全部销往浙江等。
1.3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规模扩张,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各地党委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越来越重视[3]。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已达1.53万hm2以上,为全市农产品的顺利流通,实现优质优价夯实了质量基础。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泰兴镇新联村的无公害生产蔬菜基地、燕成生态园、众贤村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广陵镇的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分界镇七贤村的冬枣无公害生产基地等。同时,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广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产者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通过注册专用商标,发挥品牌效应,扩大产品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和基地的发展增添了后劲。如分界七贤村注册了“珍奇”冬枣商标,燕成生态园注册了“燕成”无公害蔬菜商标,张桥镇注册了“绿荷”牌梅岱山药等。
1.4 订单生产消除后顾之忧,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近年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的介入和各类农民协会的组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逐渐成长为市场的主体。尤其是通过发展订单生产,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推动了高效规模农业项目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如分界镇赵庄村的甜豌豆订单生产已有6年的历史,种植面积从以往的约26.67 hm2扩大到现在的约66.67 hm2,并且成立了甜豌豆产销协会,实行全程指导,风险共担,保护价收购,农民种植甜豌豆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现已扩展到周边村庄,全镇种植甜豌豆面积达100 hm2。蒋华镇的食用菌生产由佳绿和诚信2个公司订单收购,由于目前市场价格比订单价格高,种植蘑菇的农户在有保底价收购的前提下,自主走向市场,获得了更高的效益。泰兴镇新联蔬菜基地的一盐都种植户在2012年试种小南瓜成功的基础上,2013年与上海种子销售公司以保底价1元/个收购,种植面积扩大到0.27 hm2,以可产小南瓜30万个/hm2计,产值达30万元/hm2,效益相当可观。张桥镇通过组织农民算账对比,加强市场预测分析,积极引导农户加大投入,发展设施蔬菜,目前该镇西桥村通江组的蔬菜生产基地由2012年的16个大棚发展到2013年的64个,种植效益也成倍地增长。
2 主要经验和做法
高效规模农业的不断发展为泰兴市种植业持续增效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充分发挥能人效应
通过能人承包土地或能人牵头,发展规模种植,壮大规模效益。如分界镇的冬枣生产,引进了当地曾晓明和刘奇兵2个能人,引导他们在冬枣上进行投资,高起点、上规模种植,带动了当地冬枣业的发展,城郊附近的草莓生产基地大部分都是浙江人承包种植,产生规模效应。
2.2 吸引“三资”投资兴业
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全力支持。近年来,“三资”投入农业给全市农业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生产环节,“三资”的作用无可比拟。市农业局副局长丁伯宏引进其战友在市果园场投资300万元,兴建20 hm2优质葡萄园,就是果园场以土地和优良的配套设施“筑巢引凤”的结果。蒋华镇的蘑菇产业,就是由镇政府引进上海佳绿公司发展起来的,是“引凤筑巢”的典型例证。
2.3 因地制宜选准发展方向
城郊乡镇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露地与设施蔬菜的生产,供应本地市场,提高了种植业效益[4-5]。如泰兴镇的原三泰村和黄桥的直来桥村的蔬菜种植均具有一定的规模,农户生产的蔬菜直接供应泰兴与黄桥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溪桥镇的何照泉利用华庄科技园区和百盛服装厂对蔬菜需求量大的优势,承租了4.8 hm2土地进行设施与露地蔬菜生产,生产的蔬菜基本上出售给企业,产品不愁销路,而且价格还略比市场价格高,种植效益明显提高。
2.4 强化政策扶持带动
在前2年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上,政府的扶持政策促进了泰兴市规模农业的扩大。如大生三联村的葡萄园由政府和村集体垫资建设,农民分户种植,见效回本,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泰兴镇和黄桥镇的大棚蔬菜生产也得益于政府的专项资金扶持。
2.5 党员干部示范带头
分界赵庄村的甜豌豆生产开始就是由村组干部带头,由市农科所订单生产,加上政府引导,当年种植逾26.67 hm2,目前在赵庄村就形成了66.67 hm2的规模,并由此成立了甜豌豆产销协会,有效带动了周边村的发展。分界镇的冬枣生产由刘奇兵、曾晓明等人发动,2年前也只有6.67 hm2左右,2012年扩展到33.33 hm2,2013年又发展到100 hm2,并注册了“珍奇”冬枣商标,成为全市高效规模农业种植的典型。
3 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全市高效规模农业种植面积近533.33 hm2,绝对数字看起来不少,但整体来讲,还不足耕地总面积的1%,高效规模农业对全市农业经济的贡献份额仍然偏小,对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局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还不够强。目前泰兴市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3.1 一些项目规模偏小,发展后劲不足
种植规模的大小决定市场效应的强弱,种植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围绕基地产生相应的销售市场。在大生镇三联村9.33 hm2葡萄生产基地,原本没有葡萄的专门市场,开始发展的头2年,农民没有自主经商的意识,不愿意走向市场,生产的葡萄等靠政府安排出路。而如今,随着葡萄种植规模的扩大,效益的提升,农民尝到了甜头,“全民经商”的意识深入人心,一到葡萄收获的季节,马路边也就成了葡萄销售的市场,小商小贩到此批发,流向全市。而全市其他一些地区的葡萄园由于规模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也就吸引不了人气,形不成气候,成不了市场。城郊附近的草莓生产基地,由于具有一定的规模,加上靠近城区,具有区位优势,并通过电视等媒体宣传,提高了知名度,吸引了各色消费群体前往,同样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市场。在设施蔬菜的生产上,一些地方规模偏小,加上品种不多,产量不足,影响力不够,不能形成市场,这些地区种出的蔬菜只能靠农民自己提篮叫卖,既增加了劳动成本,又降低了劳动效率,不能通过规模扩张,创造出规模效益,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3.2 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了一定提高,已建有各类农民协会、经济合作组织52个,但真正按市场化运作,实行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还不多,很多协会和合作组织处于空壳运行状态,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农民经纪人队伍也有所壮大,据初步统计经培训取得证书的已有1 299人,但除一些基地的经纪人以外,其余经纪人很少经销本村庄或本地区的农副产品,主要是因为农民的期望值太高,总希望经纪人以市场零售价收购他们的产品。这一严重对立的矛盾导致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民经纪人与农民的联系不够紧密,农民加入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不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总体仍然偏低,各类协会及合作组织“组织农民、发展生产”的职能未能很好地发挥,市场农业的观念还没有深入民心,还需要通过强化协会、合作组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打破农民的“小农”意识,从而推动高效规模农业的迅速发展。
3.3 资金投入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种植业生产上,由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老百姓很难转变观念,将手中仅有的资金投入到结构调整上。稻麦两熟的生产每年投入成本在500元左右,而要调整种高效经济作物,一般的成本均在1 000元以上,如果用设施栽培,则要一次性投入4 000~5 000元,还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就小本经营的露地蔬菜生产而言,青菜、芹菜、菠菜等城市圈经济菜受气候影响很大,气候正常,价格下跌,气候反常,价格反弹,收入不稳定。而大白菜、萝卜、冬瓜等大路菜的销售价格一路走低,菜农生产(除夏季)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对反季节栽培来讲,早春及秋延后茄果类、瓜类价格、夏季大白菜及芹菜等反季节蔬菜价格较高,但技术要求和投入成本也高。由于泰兴市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小,且大多为中小棚,档次低,蔬菜生产主要仍是露地栽培的大路货品种,上市时间较集中,给市场带来很大冲击,经常会出现廉价倾销甚至滞销现象,给菜农造成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市场淡旺季明显、均衡生产周年供应能力差,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亟待加强。
3.4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种植规模有待进一步拓展
2000年以来,政府在发展规模种植、设施栽培上采取了一定的扶持政策,全市高效规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设施蔬菜面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大生镇三联的葡萄生产基地、泰兴镇的房元、新联蔬菜生产基地,政府的扶持政策到位,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且规模效益不断显现。但近年来,政府撤消了对“菜篮子”工程栽培设施的专项补贴,一些地方对规模、设施农业的引导扶持力度也有所降低,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作用有所削弱,部分高效规模农业项目发展步伐有所减缓,甚至停滞不前。
4 发展对策
4.1 加快土地流转,为高效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创新土地流转工作思路,实施既符合现行政策,又适应新的形势,使土地向种田能手或能人转移,建立企业(能人)和农户双赢的工作机制,促进分散经营与规模效益相统一,为高效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
4.2 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为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大对科技投入和科技培训的力度,大力示范推广应用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复合高效间套复种模式,积极发展设施、保护地蔬菜栽培,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加强现代农业知识的普及宣传,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在打破“小农”意识上下功夫。
4.3 吸引“三资”投入农业,为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高效规模农业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三资”的引进既可以解决生产环节投入不足的问题,也能有效解决加工与销售的难题。因此,全市各地必须在有效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政策配套,加强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强化项目上争,形成滚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4.4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一是要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重点针对设施蔬菜、葡萄、食用菌等切合泰兴市发展实际的农业项目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这些重点产业做大做强。二是要建立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奖励基金,实行以奖代补,激励高效规模生产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全社会营造促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加强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和引导。通过配套政策,适当给予经费支持,促进各类协会与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展活动,密切与广大农民的相互联系,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逐步把农民培养成为市场的主体,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中的主观能动性[6]。
5 参考文献
[1] 何迎春.泰兴高效规模农业园区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2] 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J].江苏政协,2008(5):49.
[3] 范袁斌,李炳生,黄严帅.南通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11):102-104.
[4] 周莲萍,朱友銮.推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3):33-34.
中图分类号 F3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270-02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现有人口376万人,农业人口270万人,年平均降水量为590~900 mm,农业是主要支柱产业之一。耕地总面积37.87万 hm2,有效灌溉面积18.6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3%。种植业面积较大,占66.4%。近年来,随着宝鸡市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农村青壮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宝鸡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热荩也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和现实选择。笔者通过对宝鸡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状进行调研,分析障碍因素,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具体对策。
1 宝鸡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状
到2015年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0户,省级以上5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 498个,国家级示范社 30个;家庭农场2 014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6个;培育种养大户9 504个。全市土地流转5.03万 hm2,占农村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17.28%,新型主体占流转总面积的60%以上。全市20 hm2以上现代农业园区355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919个,占全市总数的53%,其中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8个。产业涵盖了粮食、果业、蔬菜、畜牧、农家乐、手工艺等各个方面,区域特色明显,规模效应突出。初步形成了以土地集中为主的园区引领、大户承包;以联合经营为主的企业带动、土地合作;以统一服务为主的社会服务三大类型5种模式。
1.1 园区引领
通过统一规划建设园区,吸引经营主体有介入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产业化环节,实现资源集约、要素集聚、产业融合发展。陈仓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采取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和配套基础设施等措施投资5.3亿元,吸引了国人菌业、绿丰源蔬菜、陕汽华臻等龙头企业落户,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1.2 大户承包
种养能手或有实力的农户,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将土地集中连片起来,从种到收自主经营,形式灵活,管理便捷,适应性强。到2015年底,全市家庭农场(专业大户)11 518个,规模经营面积2.16万 hm2,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单户 3.3~20.0 hm2,少数超过66.7 hm2。
1.3 企业带动
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或产品订单将土地集中连片经营,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产生规模效益。秦宝牧业公司采取“企业+育肥场+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在畜牧养殖区建立肉牛养殖育肥基地,实现了专业化养殖、订单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1.4 土地合作
村集体组织通过流转或托管将土地集中经营,既避免了耕地撂荒,又壮大了村集体实力。金台区硖石镇五七农机专业合作社由320户农户带地或带资入股成立,入股土地242.594 hm2,合作社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社员除挣取工资外,还享受盈利后的保底分红,实现了多赢。
1.5 社会服务
土地不需流转,只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享受农业生产全程或某一关键环节服务。凤翔县汇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集中连片托管当地4个村逾253.3 hm2耕地,围绕粮食生产实行农资供应、机械深松、播种、田间管理、收割“五统一”有偿服务,实现了土地耕作社会化服务。
通过发展规模经营,围绕市场需求和变化,集成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组织开展“三品一标”认定,促进了农业生产安全。通过实施规模化经营,使土地等生产要素向新型农业主体集中,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双赢”。同时由于土地的规模化流转,有效吸纳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也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了条件。
2 存在的问题
2.1 新型主体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全市新型主体总体发展实力不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大多以生产型为主,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合作社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的仅占1/3,少数合作社只挂牌不运行;不少专业大户和农场主经营理念落后,生产管理水平较低;家庭农场刚刚起步,运行机制不健全,发展层次低,示范带动力较弱。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规范和紧密[1]。
2.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部分生产区域水、路、电、渠不配套,复垦地耕地质量普遍较差、水土流失严重,难以达到规模生产集中连片的要求。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大、回报率低,加上土地流转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农业自然灾害重发频发,规模经营主体大多不愿投入、不敢投入,因此迫切需要完善配套的农田基础设施。
2.3 土地规模流转缓慢
全市土地流转体制机制不健全,尚未形成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农户对土地长期流转后能否顺利收回承包权心存疑虑,转包意愿不强;部分地区土地流转价格达到1.5万元/hm2以上,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导致新型经营主体流转积极性下降,集中连片流转难度加大。
2.4 资金筹措困难
农业规模经营是一个资金密集投入的过程,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资金。目前,金融机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设置的门槛较高,对贷款的抵押担保物进行了严格限制,大型农机具、农业经营场地、土地经营权等都没有纳入到抵押范围[2]。
2.5 社会化服务不配套
当前公益方式、内容与新型经营主体的个性化需求仍有一定差距。托管代耕、统防统治、工厂化育苗、粮食烘干、仓储物流等社会化服务还处于发展初始A段,存在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规模弱小、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利益联结较为紧密的订单式、托管式、全程式服务较少。
3 对策
3.1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建议加快全市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规模流转奠定基础。同时鼓励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前提下,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通过建设市、县、镇、村四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登记、流转合同签订鉴证、流转交易纠纷调处等制度,保障土地流转工作有序推进。指导农户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引导新型主体合理确定经营规模,防止流转土地非农化。
3.2 壮大新型主体
通过引导农业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采取保底分红、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实现多赢多利。引导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多层次的合作与联合,加快促进合作社联合社发展。依托项目支持家庭农场改善生产经营条件,扩大生产规模。开展市场营销、运营管理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指导新型主体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3.3 提升发展模式
科学选择规模经营路径,在产业聚集度较高、土地连片的地区,大力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发挥农业园区产业集聚功能,加速项目、科技、服务等要素向园区集聚,吸引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进入园区,促进产业持续发展。探索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的产业联合体,延伸产业链,扩大示范带动。在农民恋地情结不高的地区,发展联合经营型规模经营。在暂不具备土地流转条件或农民不愿流转土地的地区,扶持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
3.4 健全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以政府服务为依托、以新型主体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农技、农机、质检、畜牧四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提升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加强面向新型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带动和规范引导,积极发展农机服务队、托管代耕公司、农资经销企业、抗旱服务队等社会化经营组织。在粮油生产上推广“生产全托管、服务大包干”生产模式,在经济作物和畜牧养殖上积极探索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承包式等服务模式。不断拓展经营型组织服务范围,并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储藏、信息、金融等方面的服务[3-4]。
3.5 优化发展环境
建议通过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从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创建、人才引进等方面对规模经营进行补贴。在农业补贴上,优先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优先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烘干机、拖拉机等大中型农机具的需要。建议金融机构针对规模经营主体差异化需求,提供多样金融产品,逐步将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大型农机具等作为贷款抵押物,破解规模经营资金瓶颈。建议农业保险扩大保险范围、提高保险赔付率,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农业风险保障基金,降低农业规模经营风险。
4 参考文献
[1] 赵虎生,海江波.宝鸡市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14):308.
二、目前我国山区农业规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品的转化率低。我国农产品加工不到30%,增值不到0.5倍。目前多数农产品还是原状进入消费市场,而进行深加工、综合利用,农业初级产品精深加工增值5倍左右。我国农业规模化程度低。目前我国有2.49亿农户,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户均耕地只有7.3亩,相当于美国的四百分之一。同时,因为分配承包地肥瘦搭配,远近结合,这7.3亩耕地又被分割为若干块。这种分散、小规模、粗放式生产既增加了农产品的单位成本,也难以控制产品质量,从而导致生产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
在山区农业规模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业主体培育引导不够,山区土地流转方式单一,没有大面积集中连片土地
目前,普遍存在规模经营主体数量不够、能力不强以及农民利益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实力不强,技术能力有限,管理水平不高,农产品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够,覆盖面积不大,那一适应大宗农产品生产规模经营的要求。另外,土地仍以土地经营流转权为主,绝大多数是通过租赁形式流转出来,这样的面积不够大,没有真正意义上进行土地股份合作,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基地。
(二)农业经济规模化程度低,单体经营模式不大
农业规模化低可从本地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和农户数量比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出在农业产出中的比重和农业机械固定资产比重低来分析,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以农户为代表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依旧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农业规模经济在这个农业产中份额很小,从规模经营大小的绝对数量看,除高效设施农业项目规模较大、效益较好之外,其他农产品种植水平普遍较低。由于受到单体规模限制,导致机械化、技术化程度难以快速提高,虽然单体经营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但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经营面积的有限性会制约资金、技术的扩大投入,进而影响规模经营水平的提高。
(三)山区农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销售等靠思想严重
山区农民普遍对市场的需求缺乏了解,缺乏主动寻找市场、开辟农产品市场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需要一个可以把农民集中在一起的组织,采取公司+基地带动农户模式发展现代山区农业。
三、解决途径
(一)着力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
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以工业化的理念来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这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推进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就是用工业化的理念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把农业工业化改造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同时建立各种专业化的农业法务公司,大大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实践表明,农业工业化已成为传统农业通向现代农业的桥梁。
(二)以专业合作组织为平台,不断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一是要充分发挥组织功能,组织成员进行生产与销售,促使农业生产由行政管理过渡到又合作组织协调管理;组织和协调农户进行专业生产;把分散的专业专业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起各种类型的专业农协,以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发挥其中介功能。大公司、大市场不能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同样,分散经营的农户,也不能直接进入大公司的经营序列或纷纷进入大市场销售农产品。在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中,农户为了避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需要合作经济这样一个中介组织。同样,公司或企业也需要一个中介组织,以节约交易成本,无论哪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都要一个中介组织,使公司与农户、市场与农户对接。三是载体功能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演变成社区行的产业一体化组织或专业性的产业一体化组织。四是服务功能。想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的有效服务,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不可少的手段。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的服务最直接、最具体,从而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不可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维系农业话链条各环节得以稳固相连并延伸的生命线。
(三)推动农业生产公司成立,实现农业生产公司化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整合、优化配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做强优势产业、培强龙头企业,不断提升我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外向化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三资”投入为主、政府引导扶持原则。加强政府引导扶持,积极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服务指导等工作,鼓励和引导“三资”投入规模高效外向农业。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各乡镇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从实际出发,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坚持科学规划、集约发展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集中、形成规模的发展思路,确定、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高,产业功能完善、布局相对集中的规模高效农业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2008年全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5万亩以上,其中新增蔬菜面积3万亩以上(含设施蔬菜1万亩),新扩桑园1万亩,新增林地复合经营面积1万亩,新增高效渔业面积0.65万亩,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例提高6个百分点。各乡镇新培育基础母猪500头以上的良种母猪繁育场1个,发展万羽以上的养禽场(户)2个以上,新建林地规模养殖小区1个,新建连片500亩以上的高效种植基地1个。
三、工作重点
2008年,以蚕桑、蔬菜、规模养殖三大产业为重点,坚持“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着力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影响大的产业基地,突出打造沿宿沭一级路、宿邳一级路、宿泗路、陆塘河四条高效农业产业带,每个乡镇规划建设一个高效农业集中区。
1.宿沭一级路高效农业产业带。顺河镇建成3000亩设施蔬菜基地,曹集乡建成2000亩蔬菜和1000亩花卉苗木基地,新庄镇建成千亩蚕桑、万亩浅水藕基地和万亩稻田养殖基地,关庙镇建成千亩蚕桑、百万平方尺食用菌和百万头(羽)畜禽养殖基地。
2.宿邳一级路高效农业产业带。蔡集镇、王官集镇突出设施蔬菜建设,建成万亩出口设施蔬菜基地;黄墩镇、皂河镇重点发展稻田养殖,大力推广稻田小龙虾养殖,建成万亩稻田养殖基地。
3.宿泗路高效农业产业带。沿路乡镇突出发展林菜、林畜、林菌、林禽等形式的林地复合经营,新发展林地规模种养小区2—3个。大兴镇建成百万羽林地禽类养殖小区、万亩蚕桑基地、千亩蔬菜基地,丁嘴镇建成万亩蚕桑基地、千亩金针菜基地。
4.陆塘河生态水禽养殖带。陆塘河沿线的顺河、曹集、大兴、仰化、丁嘴等乡镇,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沿河优质水资源,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水禽养殖,积极推广“扬州鹅”、“樱桃谷肉鸭”等新品种,实现水产养殖与水禽养殖并举,形成百万羽优质生态水禽养殖带。
5.乡镇高效农业集中区。各乡镇要像建设乡镇工业集中区一样,规划建设一个高效农业集中区。2008年每个乡镇高效农业集中区内都要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或种植面积500亩以上的高效农业项目1个以上。
四、推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深刻领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重要意义,广泛宣传发动,把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各乡镇建设的高效农业集中区必须做到“六个有”,即有一张规划图纸、有一套工作班子、有一个产业规划、有一位专家指导、有一条硬化道路、有一套水电设施。要严格执行规划,硬化推进措施,积极稳妥地做好土地流转,将目标任务落实到人员、地块,集中精力、集中投入,以点带面,逐步放大,切实把高效农业集中区抓出成效。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村信息化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这里将“信息化”与其他四化并列令人关注,该创新提法体现了党对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也反映出信息化建设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渠道,位居营销领域的4大要素之一,它承担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方面的功能,一直被各个企业重点研究和建设。“得渠道者得天下”,渠道是企业的咽喉。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应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广为关注,农业领域也不例外。世界农业渠道信息化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已形成了从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到的健全的、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我国目前农村公共信息产品的供给方式主要有三种: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私人提供。但农村市场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居住分散、消费难成规模等,限制了多种方式的作用空间。
在农业领域,信息化发展进程各有不同,目前中国数字农村网旨在打造“全球最具价值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目前农业行业内中国数字农村网的信息化暂时处于领先地位,信息化将是渠道建设的方向。
中国数字农村网包括农业门户、县站联盟、农产品批发,其中农业门户依托全国强大的农村信息站和总部采编力量和良好的媒体合作关系,及时、全面、准确的报道最新“三农”动态、追踪“三农”热点、解读“三农”政策。并依托全国渠道整合全国农产品经纪人、农户、批发市场商户、贸易公司等等,为其提供线上线下的营销服务。在第16届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中,中国数字农村网一举获得了”后稷奖“和”优秀展示奖“,成为农高会举办16届以来首家获批此殊荣的电子商务企业。首创的M2M电子商务模式也获得了”神农氏创新成果奖“,并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的理事单位,信息化建设对中国数字农村网的快速成长起到了显著成效。
渠道信息化对企业的贡献
渠道管理系统使中国数字农村网“农村信息化”又迈出了一大步,它为公司及各界关爱三农人士提供了一个即时了解市场信息的平台,包罗的三农信息更广泛。如系统主要分三大块功能:一、商档案管理;二、商销售库存管理;三、货物流向管理。以上功能不仅为中国数字农村网提供了大量的市场信息,更能迅速地了解商交易情况及库存情况,并为此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同时也为商提供了一个管理平台,使其清楚地了解某一时间段内哪种农产品销量最好,为接下来的方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并且渠道管理系统与服务系统数据接口,使公司能更好地监控渠道物流走向,作为以区域销售模式为主的工作站来说,这一管理模式能更有效地保障商的利益。
渠道信息化,主要体现以下方面的优势。第一,信息的对称化。管理信息的对称化原则是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原则。在商与公司合作的时候,商对公司的情况都有知情权,而知情权主要靠信息化,没有信息化,根本构不成知情权。第二,管理规则硬性化。使得中国数字农村网完全实现政令通畅,极大的提高了中国数字农村网商的作战能力。第三,管理成本节约化。信息化管理的时候就可以把节约降低到最小限度。第四,管理状态的公开化,就是给管理系统提供一个平台,所有的管理状态都能够公开化。第五,管理意愿平台化,即任何人都可以对管理组过程或原则发表意见。中国数字农村网的相关部门将会在第一时间内给予相应的答复,彻底实现信息沟通的及时和无障碍化。第六,管理无定计划。管理者可以在任何地方对企业进行管理,真正体现了企业的经营艺术化。
以上方面的优势,是传统的渠道建设方法所无法完全具备的,它有效地实现了企业整体价值链上每一个环节的融合,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信息化,是渠道建设的方向,也是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方向。
渠道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
是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目前以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为特点的种养殖业规模户,产前缺乏健全、稳定的投资机制,生产过程中没有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等风险保障,产后找不到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后续服务。投资方向、规模大小全凭农户“跟着感觉走”,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服务体系和中介组织,生产经营保障机制不健全,生产经营状况不稳定,生产规模无法扩大。
一、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从合作社到的体制转变,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到目前。这一体制转变对农业发展的推功作用已基本上没了潜力,尽管农业有少许发展。那也是靠科技进步来拉动的。目前,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而把老弱幼小放在家里,在外地挣了钱,在老家农村盖上一个大院子,说是为了小孩子结婚用的,而刚刚结婚的年轻人在新房里住不到一个月也出去打工了,留下一个用全家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心血挣钱盖的一个大院子没人住,不仅浪费了新房,而且占用了很多土地。老的小的在家少人照顾,家里人思念打工在外的人,在外打工的人担心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付出了感情上的巨大代价。这与以人为本明显违背,到头来农民还是收入最低,而农民收入低又不能促进消费,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及提高生产总值也有阻碍作用。
二、农业发展落后。农民依靠种地增收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农产品一般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在我国,农产品基本上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以几亿计算,而购买者也是几亿或十几亿计。产品无差别,对价格没有控制能力。处于这样的市场中,每个生产者即农民所生产的产量都微不足道,单个农户只是价格的接受者。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责任制后。农作物的生产和销售基本上处于市场竞争中。产量低不行,产量高却会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这个怪现象是我国目前农业生产及影响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二)厂商利润与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垄断力(或者竞争力)的正相关关系
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厂商超额利润与垄断力和销售规模成正比关系。农产品由于垄断力为零,所以没有超额利润可讲,原因是生产者、销售者太多。怎样既能使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又能使农民增收,关系重大,不仅仅关系到农业的问题,也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发展和农业对其他行业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提高国民消费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的重大意义。
(三)农业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影响
在我国不仅农业为其他产业提供原料,而且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其他产业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没有农业的发展,农民不富裕,不利于为其他行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也不利于其他产业产品的销售,从而难以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生产总值。所以,进一步发展农业,使农民增加收入意义重大,需要找出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农业发展途径。
(四)让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定居利于增加消费意愿促进内需增加
农民从农村到城市后,其消费意愿会加强;另外,解决好农民到城市的户口及保险、社会保障体系,消费信贷等,都会大幅提高农民的购买欲望,从而大大增加消费需求,从而拉动当今产品的更新换代。
三、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目前科学技术在农业里的大量应用,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原来一家几亩地到了收割时候,基本上全靠人力、畜力,要干上一个月。而现在主要靠机械,全村的土地靠二、三十人耕种即可,为少数人的大面积耕种提供了现实保证。
2、目前,的潜力已尽,逐步过渡到适度规模经济阶段的时机和必要性已日趋明显,这也是其他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所要求的。
3、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促进了经济高速发展,而农业领域的市场经济气氛并不强烈,在市场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方面,农业的收益并不充分。
4、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且农业人口数量是其他任何一国所不能比的,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农民不能离开,至少是最近几十年内不能离开土地。
综上所述。应按如下方法解决农业问题:
1、坚持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制原则。加快土地流转和推进规模经营,要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得改变土地农业用途,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农户承包土地的剩余承包期。
2、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土地流转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实行有偿流转,流转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依法流转其承包土地。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原则。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非农产业发展程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保障状况,分类指导,采取适宜的流转方式,逐步推进,不搞“一刀切”,确保土地流转健康有序。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前提,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构筑土地流转保障措施,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土地集约经营水平,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二、积极引导,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
(一)积极鼓励多种形式流转土地。要积极引导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推行承包农户委托发包方或者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流转其承包土地。对长期流转条件不成熟的,鼓励季节性流转。
(二)培育壮大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引导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受让农户流转的土地,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开展规模经营。
(三)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土地流转基本条件尚不具备、土地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地方,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技服务组织的作用,通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统一服务或某个作业环节的服务,实现规模经营。
三、加大政策引导,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
(一)加大扶持力度。区政府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以奖代补,具体如下:
1、对土地集中连片流转给予适当的奖补。从2009年起对当年新增集中连片土地面积100亩以上(其中西部六乡一镇50亩以上),并统一经营、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流转合同规范并将合同报乡村两级备案的,经有关部门审核并经公示后,一次性给予村集体和流出户每亩各50元的资金奖补。
2、扶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从2009年起对新建入股面积在300亩以上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并且集中经营面积80%以上,达到规范化管理,给予一次性2万元的奖补。
3、支持组建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对建立的乡镇(街道)土地服务中心,自2009年起每年新增土地流转总面积1000亩(其中西部六乡一镇500亩)以上、流转年限5年以上,并且运作规范、作用明显的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给予每家3万元的奖励。
(二)实行信贷支持和用地政策倾斜。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加强对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把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资金,解决规模经营主体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对实力强、资信好的规模经营主体,应给予一定的信贷授信额度。对流转期限5年以上、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因生产需要建造简易仓(机)库、生产管理用房、晒场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允许其在流转土地范围内按流转面积3-5‰的比例占用土地。其用地不破坏耕作层,不改变土地的权属和用途,经区农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由乡镇国土所协调用地选址,并报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视作农业生产需要的临时用地。
(三)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政府补助(救助)标准。按照省政府《关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的意见》(浙政发[20*]36号),积极开展建立以农民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补助,有一定社会统筹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试点,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解除土地流出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强化管理,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一)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土地流转必须按照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程序进行。承包方委托发包方统一流转的,要签订书面委托流转合同,土地流转合同和委托流转合同文本格式按照(黄农[20*]45号)文件操作。流转合同应报送发包方和所在乡镇、街道备案。乡镇、街道应建立土地流转情况登记册,落实专人负责土地流转情况的登记、流转资料的收集、汇总、归档和管理工作。开展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力争到2010年全区实行土地承包和流转信息化管理。
(二)完善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协商、调解、仲裁、诉讼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解决制度,乡镇、街道要及时处理土地承包和流转中出现的事件。
五、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农业、财政、国土资源、劳动保障、金融、工商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研究制订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以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取得实效。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需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应用现代经营理念兴办加工企业。通过推行科学管理,培育熟悉市场的企业家,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二是千方百计增加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资金密集,生产周期长,又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这就需要把最好的资源做成最好的项目,吸引区域外资本、民营经济和农村种养大户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时,通过产业化资金补贴等财政杠杆形式,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三是通过整合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目前,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停留在作坊式的小生产水平上,精深加工不多,带动能力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缺乏优势。通过整合资源,把散、小、弱的企业整合发展成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可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比如,江西省九江市纺织业发展有较好的基础、充足的原料供应和一定的生产规模,但过去由于企业布局分散、产业分工不合理,容易导致恶性竞争。通过产业聚集获得规模效益,通过合理分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将有助于加快九江纺织业的发展。
1 应城市畜禽规模养殖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北省应城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创建畜牧大市的工作目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畜禽规模经营比重逐年提高,畜牧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截止2011年10月底,全市建成年出栏3万头养猪场2个、1万头养猪场(小区)7个,存笼2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4个、1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11个,年出笼70万只肉鸡养殖小区1个、30万只肉鸽养殖小区1个,新建标准化“150”模式猪舍317栋、标准化“153”模式蛋鸡舍122栋。此外,应城华兴50万只走地鸡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湖北雪绒城400万只商品獭兔项目已投产,田店500万只狼头鹅、陈河50万只白鼠、三合10万只野鸭、三合1万头野猪等特种养殖基地相继建成。应城市现有各类畜禽养殖大户2 267户,其中存笼5 000只以上的规模蛋鸡养殖大户364户,年出栏500头以上养猪大户100户。全市规模养猪年出栏37.1万头、规模养殖蛋鸡存笼860万只,生猪、蛋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了71.2%、85.5%。
2 环境污染是规模养殖带来的突出问题
当前,规模化畜禽养殖迅猛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现。养殖污染主要是由于畜禽的粪尿及冲洗场舍和用具的污水等没有有效治理造成。按每头(只)猪、牛、羊、家禽的日排粪便量分别为7.30、42.88、5.95、0.15kg计算,应城市全市畜禽粪便年排放量达275.8万t,再加上冲洗圈舍的污水等,污染物总量将更加巨大。如果没有科学合理地处理和利用,以畜禽粪尿为重点的养殖废弃物对大气、水、土壤和生物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及破坏。这不仅影响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环境安全也构成威胁。为此,充分认识畜禽养殖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畜牧业乃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 依托规模养殖发展循环农业
3.1 狠抓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按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总要求,以国家有关设计规范、标准为设计依据,应用农艺、园艺、生物和建筑学等综合技术,合理布局规模养殖场,大力推行种养结合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循环、再生、污染零排放,促进农业发展生态化。
(1)大力发展农村联户沼气。依托蓬勃发展的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大力建设联户沼气工程,是发展循环农业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统一建地、集中供气、综合利用”的建设模式,积极发展养殖场大中型沼气,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生产,使养殖农户和非养殖农户都能用上清洁廉价的沼气能源。同时,畜禽粪尿经过沼气池的集中处理,可以有效治理养殖场的污染。目前,应城市在稳步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的基础上,建设重心逐步向可再生能源生产与养殖场治污并重的大中型联户沼气倾斜,已建成150m3以上大中型沼气池4个,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大中型沼气池所发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突出。
(2)加快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是连接养殖所产生的粪污与综合利用这些粪污、以种植业为主的下游产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的作用既是避免粪污被乱排乱放、乱扔乱弃,又可以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常见的有输粪通道、发酵储粪池、有机肥厂、三级沉淀池及污水深度处理设施设备等。应城市在田店镇建成一个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厂,年处理畜禽粪便能力达10万t。华兴公司与日本客商合作,利用养殖场污水生产液态有机肥。全市各规模养殖场(小区)建成发酵储粪池6万m3、三级沉淀池10.5万m3。2007年以来,应城市结合项目建设,共投入资金3 000多万元,重点加强了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
(3)着力配套生态种植基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是发展以规模养殖为依托的循环农业的关键环节。养殖场粪污最终、最重要、最生态的出路只能是作为种植业的肥料。只有在种养殖相结合上做好、做足了文章,循环农业发展才能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养殖场畜禽粪便用作种植业的肥料,既可以是经过简单的堆积发酵处理后施用,也可以是专业化生产有机肥、液态有机肥等施用。建议按照各地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组织方式,积极为规模养殖场(小区)协调配套一定的种植基地,实现种养整体、协同发展。应城华兴6万头养猪场配套租赁20hm2土地,用生产的有机肥料发展有机蔬菜生产。四里棚栗树村依托所属的1个万头养猪场和1个2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配套建设66.7hm2设施蔬菜基地。据统计,全市依托规模养殖场建设的蔬菜、林果等基地达到2 333hm2。
(4)全面推广畜禽标准化养殖。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在全市全面开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四级联创”活动,进一步规范畜牧业生产,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规模化养殖场在场址选择、规模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品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并按程序组织生产。应城市已创建1个部级、44个县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计划“十二五”期末,共创建10个部级、20个省级、40个孝感市级、600个应城市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
3.2 大力推广多种循环农业模式
通过大力推广立体生态种养殖模式,达到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有效促进农业循环发展、农民节本增收的目的。目前,应城市已成功推广了“猪―肥―沼―鱼”、“猪―菜(果等)”、“林地果园养鸡”等多种生态农业模式。
(1)“猪―肥―沼―鱼”模式。该模式将规模养猪场的主要粪便用于生产有机肥料,部分粪尿进行沼气发酵,生产的沼气供应给本场生产供热及周边农户生活用气,产生的沼渣、沼液用于喂鱼,从而有效解决了猪粪污染问题,又增加了商品有机肥和渔场收益,节省了养猪生产成本。华兴畜禽养殖有限公司是应城市一家标准化万头生猪养殖企业,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年出栏生猪6万头,年产生粪污约7万t。为实现粪污有效治理,该公司建成1个年处理粪污10万t的有机肥场和1个830m3的大型沼气池,并配套1个42hm2水面的灌溉用水水库养鱼。此外,田店镇张董村养猪场、郎君镇邱徐村养猪场等17家大中型养猪场也利用了此种模式,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猪―菜(果等)”模式。该模式将规模养猪场的粪尿用作蔬菜基地、果园、茶园等的有机肥料,达到了粪污无害化处理、种养有机结合、循环利用的目的。应城市兴力畜牧有限公司配套建设的千亩蔬菜基地、华兴畜禽养殖有限公司配套的20hm2蔬菜基地、祝墩村双平养猪专业合作社千头猪场配套的千亩林果基地,均是成功的典范。应城市兴力畜牧有限公司是2008年建成的一家省级标准化万头养猪场,2010年出栏生猪1.2万头。为有效处理猪场产生的大量粪污,2010年,该公司与所在的四里棚办事处栗树村共同开发,改良猪场周边133.3hm2盐碱地,种植大棚有机蔬菜。2010年上半年,该蔬菜基地生产有机番茄、茄子等蔬菜1.4万t,产品主要直销应城、武汉等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供不应求。
(3)林地果园养鸡模式。生态养鸡通常被认为是通过散养方式进行走地饲养的地方鸡或地方杂交鸡,又称为“散养鸡”、“农家鸡”或“土鸡”。这种模式选择交通方便,水源清洁充足,远离工矿区、城镇人口密集区、饲养场,在无工业废物和无农药污染地区的果园林地或山坡上建鸡舍,出壳雏鸡在舍内育雏,脱温鸡放到果园林地散养。鸡白天放到果园林地等山坡地散养,自由活动,晒太阳,采食天然饵料,既节约饲料,又能促进生长,其羽毛丰满、色泽光亮、肌肉结实,脂肪沉积均匀、肉味鲜美。走地鸡因其蛋产品和肉产品的优良品质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应城市华兴畜禽养殖有限公司2011年初在应城市团山林场租用林地60hm2,投资1 000万元建设大型林地生态养鸡场。其中建设1个80万只种苗繁育场和1个10万只走地鸡示范养殖场,网络100家具备条件的农户发展走地鸡养殖,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预计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出笼优质土鸡50万只,年产优质土鸡蛋2 400t,实现林业增效、牧业增收的目标。
(4)生态养兔模式。家兔是食草小动物,是典型的节粮型小家畜,养兔业是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之一。兔是一种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饲料转化率高、资金周转快的经济小动物,养兔可为人们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规模养兔应解决好环境的污染问题。生态养兔模式就是将一定规模的兔群划分为若干个养殖单元,每个养殖单元配备一定的种植面积,土地种草养兔,兔粪入田长草,形成良性互动,共生共荣。湖北雪绒城有限公司400万只獭兔养殖基地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在不断扩大种群规模的同时,通过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养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该公司在抓好种苗繁育的同时,重点抓技术研发,切实加强对首批加盟的100户家庭式规模养兔农户的巡回技术指导。
(5)“鸭―鱼”模式。该模式通过水下养鱼、水面养鸭的鱼鸭混养方式,形成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既能充分利用水面,又增产降耗,养殖效益非常显著。鸭吃剩下的残留饲料以及鸭粪培育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为鱼提供了饵料。鸭在水中活动,可以吃掉水中的青蛙、蝌蚪、水生昆虫等对鱼类有害的生物,并为鱼塘水体增氧。应城市汤池镇打榨村的20万只蛋鸭养殖小区多采用此种模式。
(6)“鹅―鱼―草”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养鹅业是养殖业中饲养成本低、产品质量高、效益好的一个产业。鹅适应性强,以吃青饲料为主,生产设施简单,鹅肉的营养价值较高,鹅产品基本无污染,属绿色食品。实行“鹅―鱼―草”立体生态养殖,水下养鱼,水面养鹅,鹅粪种草,草料养鹅,形成牧、渔、草循环生物链。近几年来,应城市鑫业狼头鹅专业合作社把养鹅与草、果、渔业生产结合,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7)稻鸭共作模式。稻鸭共作模式是以水稻的优质安全生产为主,以鸭为水稻提供多项田间作业,能够同时生产优质稻米和优质鸭肉两种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从而开创水稻、水禽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田店、杨河、东马坊等乡镇和许多规模养鸭农户,采用这种模式养鸭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 发展循环农业的措施与建议
(1)建立土地合理流转和利益协调机制。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政府可通过适当的激励政策,建立可行的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民把自己的土地(使用权)折价入股,入股的土地由企业统一经营,农民在年底参与企业分红。同时建立长效可行的协调机制,使农户可按其为养殖企业提供的土地、秸秆、人畜粪便的量从养殖企业免费或低价获得沼气和沼肥。这样既能利用企业的资金、资源和技术优势,实现土地的高产、高效,又能有效地推动种养结合,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轻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