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审计案例

企业审计案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3 09:19: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审计案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企业审计案例

篇1

进一步抽查该笔费用报销的电子审批流程,发现经办人在本来应该说明经济用途的备注栏,备注了“纸质流程已审批,请领导签字!”字样,骗得了领导电子流程审批。笔者认真对比该公司纸制审批流程与电子审批流程,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差异,该公司纸制流程是经办人填写费用报销单、部门主任审核、会计审核、分管领导审批、总经理审批、会计编制凭证、出纳付款;电子流程则将会计审核调整到总经理审批之后,会计审核是记账前的最后一道环节。该经办人正是利用这点差异,采用欺骗性语言骗得电子流程审批后,再填制纸制费用报销单,找费用审核会计审核,然后仿冒的部门主任、公司领导笔迹在费用报销单上签字,骗得报销款。

通过该事件,至少说明:一是该公司电子流程审批流于形式。对不符合要求的“纸质流程已审批,请领导签字!”备注,各环节审批人及财务审核人,均未提出异议,电子流程审批仅仅为了应付会计编制而设置,信息管理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监控作用。二是财务审核把关不严,财务部内部管理各环节的监督审核,形同虚设。一项支出的最终支付,必须经过财务审核、会计制单、出纳付款,而且在记账前,凭证必须经过审核。而根据相关法规及岗位职责,后向岗位的人员均负有对前向人员工作进行审核的职责,即凭证编制人员要对费用报销单的签字情况、电子流程审核情况、原始单据进行再审核,出纳付款前,也应检查纸制单据的签字手续的真实性、完备性。记账前的凭证审核,除检查前面的内容外,还应对会计科目运用的准确性进行检查。而该凭证上,制证、审核、出纳、记账以及会计主管等各岗位人员签章齐全,但半年多来,这一违规违纪问题一直没有发现,可见财务管理内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并未有效发挥作用。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分支系统,又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主要手段。内部审计通常站在公司高层管理者的角度,代表管理层对整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其遵循情况等进行评价,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业务审计,促进企业内部各层级,尤其是高层管理层理念转变,变“要我控制”,转变为“我要控制”

所谓内部控制,是组织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因此,内部控制应该是企业自发的行为。但是,实际上,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却是来自外部的,由国家监管部门同过制定一系列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以及配套指引,给企业传递了一种内部控制建设是外部监管要求、上级规定的信号,以至企业内控建设缺乏主动性,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不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不匹配,管理制度不支持流程系统,缺乏可操作性。而内部审计通过关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薄弱点和失控点,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提出改善的建议,促进管理者清楚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认识到健全适当的内部控制对防范风险、堵塞漏洞的重要性,从而转变理念,从“要我控制”,转变为“我要控制”。上面的案例,通过后续跟踪,该公司管理层已经转变认识,建立了自我约束的理念,抽调个业务领域的专家,对公司各项管理制度及流程进行了梳理,建立了简洁、高效的对内部控制流程。

(二)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定期评价,推动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

篇2

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进行了革新,在新的定义中将以独立性为基础的“鉴证(或确认)”活动和以决策有用性为基础的“咨询”活动并列起来,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地位,扩大了内部审计的责任和范围,将内部审计进一步提升至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高度。

内部审计介入风险管理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对内部审计如何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相关标准释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风险管理标准(ISO31000)中将风险定义为“目标的不确定性影响”,并将“前后事件的因果联系”和“发生的可能性”作为一种广为使用的风险表达方式。该标准进一步指出,风险产生的影响是对预期目标的背离—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组织对识别风险因素和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感兴趣。为了确保组织运转的效率和效果,必须找到一种应对众多风险的办法。于是IIA将风险管理定义为:“识别、评估、管理和控制潜在事件或情况的过程,目的是为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风险管理认识到风险存在这一现实,因此,风险管理最大的挑战就是将风险控制在组织风险偏好的范围内。

2004年,COSO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RM-IF)》,其中将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在该框架中,将风险管理描述为8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监督。

关于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IIA在其2120号标准中指出,内部审计活动必须评估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为改善风险管理流程做出贡献。进一步地,IIA在其《国际专业实务框架(IPPF)》中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作用”的立场文件,在该文件中指出,内部审计在涉及风险管理事务中的角色,是向董事会提供组织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客观确认,以保证关键的商业风险得到恰当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系统被有效执行。为合理设定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作用的边界,该文件还对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活动进行了分类。一是核心角色活动,代表内部审计的“鉴证”职能,包括:对风险管理流程提供确认;对风险是否适当评估提供确认,评估风险管理程序,评估主要风险的报告,检查关键风险的管理等。二是与保障相关的合法角色活动,代表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包括:促进风险识别和评估,培训风险反应能力,整合风险管理活动,强化风险报告,维护和发展风险管理框架,提供可供决策的风险管理策略等。三是不可以涉足的角色活动,包括:设定风险管理偏好,执行风险管理程序,提供风险应对决策,代表管理层执行风险应对措施,以及承担风险管理责任等。

三、捷蓝(Jet-Blue)航空公司的案例分析

捷蓝(Jet-Blue)航空公司是美国一家廉价航空公司,2002年首次公开募股并于纳斯达克上市,主要营运美国内陆航线和来往加勒比海、巴哈马和百慕大的国际航线。捷蓝航空是少数几家能在911事件之后维持盈利的美国航空公司之一,并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航空股份,现今市值已经达到数十亿美元。捷蓝航空的财务状况一直十分稳健,它的成功使它超越了老牌的低价航空公司—西南航空公司,获得很多证券分析员和新闻记者的赞赏。2010年6月,美国最为知名的市场调研机构J.D.Power and Associates 公布了《2009年北美航空公司满意度调查》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捷蓝航空以810点(共1000点)的总满意度指数连续三年总体排名第一,并继2008年后再次获得低票价航空公司最高的客户满意度。

捷蓝航空公司于2000年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面对航空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各种商业风险,捷蓝航空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积极参与公司的风险管理,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法是:

(一)辨识主要风险

内部审计部门必须首先要识别出哪些因素可能会妨碍企业达到其战略目标。

捷蓝航空公司的愿景是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航空公司类别:一家提供价值、服务和品位的航空公司。公司的战略目标是成为领先的、为顾客提供差异化产品和高质量顾客服务的廉价客运航空公司。公司未来5年将继续在低票价的情况下扩大盈利。

内部审计部门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参考和借鉴美国航空管理委员会的风险评价标准以及国际航空业的风险分类和列表,根据风险与公司价值链管理的相关性,总结归纳曾发生的风险事件,初步确定51项风险长名单。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研究分析、内部大量访谈和专家评估,初步确定22项主要风险。概括而言,这22项主要风险中(1)战略风险包括:兼并收购风险,运能规划风险;(2)外部风险包括:监管政策风险,石油市场风险,客户偏好风险,合同风险,自然灾害风险;(3)财务风险包括:资金管理风险、成本控制风险,分公司管控风险,融资结构风险;(4)合规性风险包括:信息披露风险,航线审批风险,关联交易风险;(4)运营风险包括:一体化调度风险,价格风险,物资采购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安全风险,航班准时风险,技术创新风险,新市场开发风险。

(二)确定风险评估的标准

在确定风险评估的标准时,主要考虑风险发生可能性标准,风险影响程度标准。内部审计部门制定的风险评估标准如表1所示。

(三)评估初始风险和管控有效性

内部审计部门综合运用穿行测试、个别访谈、问卷调查、专题研讨等方法进行风险评估。结合IIA红皮书(《国际专业实务框架(IPPF)》)的有关原则,内部审计部门确定的评估公式如下:

初始风险(或剩余风险)=风险发生可能性(概率值)×风险影响程度(评分值)

管控有效性=初始风险-剩余风险

其中,初始风险指未采取控制活动之前的风险;剩余风险指采取相应的控制活动之后的风险;管控有效性指目前风险应对策略的效果,管控有效性越高,剩余风险就越低。

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

(四)绘制和分析风险坐标图

以初始风险为纵轴,以管控有效性为横轴,22种主要风险的风险坐标图如图1所示。

在图1中,A区域的初始风险较高,管控有效性也较高,属于持续关注的风险领域。B区域的初始风险较高,管控有效性较低,属于重点关注的风险领域。C区域的初始风险较低,管控有效性较高,属于一般关注的风险领域。D区域的初始风风险较低,管控有效性也较低,属于加强关注的风险领域。

针对图1中的不同风险领域,内部审计部门提出了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共享、风险承担等多种风险应对策略。例如,对于区域B的兼并收购风险,为避免公司的业务增长过快,收购其他航空公司可能会危及公司的财务稳定,内部审计部门提出并购尽职调查、可行性研究、董事会决议等风险降低的控制措施,并完善了相应的风险管控流程。

(五)进一步完善风险管控流程

在对风险适当分类的基础上,组织和督促相关负责部门进一步完善风险管控流程,每一项风险管控流程都包括:风险描述、风险控制点、控制活动和方法、自我评估方法、负责单位、参与单位等。

内部审计部门定期组织不同频次(从一年2次到三年1次不等)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对风险管理流程和管控措施进行测试和完善。

四、主要启示

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作为我国当前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制度性规范,在文件中强调了具备条件的企业可建立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即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这表明,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应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捷蓝航空公司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既没有弱化也没有泛化,而是得到了适当的强化,对我国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第一,在案例中,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其鉴证职能,利用各种方式协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实现。内部审计师提供的鉴证服务包括:一是风险管理过程,包括其设计和运行情况;二是对“主要”风险进行管理,包括控制的效果和应对措施;三是可靠、适当的风险评估及对风险和控制情况的报告。其中,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两种最重要的方式是:为主要业务风险已得到适当管理提供客观鉴证;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框架正在有效地运作提供鉴证。

第二,内部审计部门也承担了必要的咨询职能。包括:一是将内部审计分析风险和控制所用的工具与技术提供给管理层,作为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引入组织的倡导者,充分发挥其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对组织的总体认知方面的优势;二是提供建议,推动专题讨论会,指导组织风险和控制,促进共同语言、框架和理解的建立;三是作为协调、监督和报告风险的中心,协助管理者确定降低风险的最佳方式。

篇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工作部署,以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加快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步伐,不断提升管理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质量工作水平,为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总体目标

围绕“质量提升”的总要求,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广卓越绩效管理理念,重点引导和推动我市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集群、省级以上名牌和规模以上企业以卓越绩效为导向,不断强化质量管理和管理创新,力争通过3年(2010年至2012年)的努力,全市企业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确保管理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

2010年工作任务:加强引导,年内全市40%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有效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规模以上企业贯标率达10%(750家)以上;重点在电动自行车、现代物流产业建立市级卓越绩效管理示范基地;创建卓越绩效达标企业10家以上;培育争创“市长质量奖”企业累计达5家。

2011年工作任务:强化指导,年内全市60%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有效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规模以上企业贯标率达20%(1500家)以上;重点在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建立市级卓越绩效管理示范基地;创建卓越绩效达标企业10家以上;培育争创“市长质量奖”企业累计达7家。

2012年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年内全市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00%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规模以上企业贯标率达30%(2250家)以上;重点在集成电路、机光电产业建立市级卓越绩效管理示范基地;创建卓越绩效达标企业10家以上;培育争创“市长质量奖”企业累计达10家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积极推行首席质量官(cqo)制度

首席质量官是企业质量战略的首席成员。建立和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在更高层面上推进质量管理水平、提升质量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广大企业要把建立和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把优秀的质量管理人才推到质量管理的前沿,真正建立起企业的质量文化体系,要把建立和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作为企业质量人才建设的重要途径,制定切实有效的人才培训计划。职能部门要大力引导企业推进首席质量官制度建设,积极传播先进的质量理念,倡导企业建立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引导质量管理人从质量经理人员向首席质量官拓展,推动企业质量文化建设。

(二)深化卓越绩效管理孵化载体建设

目前,我市拥有1个省级卓越绩效孵化基地和2个市级卓越绩效管理示范基地,为全市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交流平台。下一阶段,要积极探索和重点加强在全市重点产业集群以及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微电子、新材料与新型显示、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中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扩大产业、行业覆盖面。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企业的做法和经验,通过组织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研讨会,传授先进企业的典型事例,加快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全市的普及和推广步伐。

(三)全力推进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

市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推行卓越绩效管理的培训辅导工作,全力推进企业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要制定系统的、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要加强与大专院校、中介机构的联合与协作,建立完善卓越绩效管理培训师资队伍,积极实施“123”贯标工程,即: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0%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20%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30%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同时针对不同企业、不同管理层次,举办形式多样的质量管理知识培训活动,进一步扩大培训面。

(四)充分发挥“市长质量奖”的引领作用

要充分发挥“市长质量奖”对组织管理创新的引领、推动和服务作用,使之成为全社会参与管理创新的重要引擎,要有计划地将评奖范围从工商企业向对公共生活有重大影响的医疗教育机构、非营利组织和公共管理部门扩展,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探索行业应用模式,打造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业。要深化国内外交流,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创新机构,促进技术、管理和组织创新,提高创新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水平,形成具有无锡特色的技术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发展道路。

(五)广泛开展“标杆对比”活动

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市场一片火热,受市场迫切的需要,很多资金和劳动力流入到建筑安装施工领域,这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建筑安装行业市场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导致建筑安装市场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成为建筑安装企业经营和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建立的,具有独立检查、监督和评价功能的活动,企业的内部审计作为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对提高企业发现和地域市场风险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做好企业的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建筑安装企业发展的关键。

一、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建筑安装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包括合同风险、负债风险、工程款拖欠风险和盈利风险等。如果在企业经营中不能做好这些风险的管理,必然会导致企业经营面临财务危机,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1、合同风险

合同风险,是在企业获得施工安装合同的前提下发生的,合同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在参与合同竞标时,为了获得施工合同,采取压价竞标的方式,获得施工合同。通过压价竞标获取的工程施工合同,会降低企业在工程项目中获得的利润,由于建筑材料市场、人工市场和设备租赁市场的价格波动,还会导致企业在施工中由于对市场波动情况估计失误或错误,出现负盈利施工的问题。如果企业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想要获得盈利,还会采用降低施工质量和施工材料质量的方式,来降低施工成本。无论是以微博的利润获取合同,还是在施工中以牺牲工程质量为代价获得利润,都会导致建筑安装企业发展面临困境,生存环境恶化,使企业的经营更加困难。

2、负债风险

建筑行业对外部的资金依赖程度较高,很多建筑安装施工企业都是在获得工程合同后,以施工资质和工程合同为材料,贷款或融资施工的,如果在施工中融资或贷款不顺利,必然会导致企业外部资金链断裂,使得企业在工程施工中缺乏购买材料、租赁设备及无法支付人工费用,导致建筑施工不得不终端,从而影响了工期和施工质量,并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和合同违约风险。

3、工程款拖欠风险

由于建筑行业施工企业在施工中资金的来源问题,导致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经营中必须及时回收工程款,才能开展开展其他工程项目的承包和建设。但受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融资渠道变窄等因素影响,当今的建筑安装施工企业工程款的回收总是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工程款不能及时回收,偿还贷款,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贷款利息,还有可能产生大量的坏账,使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变得举步维艰。

4、盈利风险

建筑安装工程中,施工企业的盈利风险主要是受市场波动影响。如果在竞标中,施工企业采用压低合同总价的方式获得合同,必然会降低其对市场波动的抵御能力。如果市场人工、材料、设备租赁等成本上升过大,会使企业工项目无利润或利润过低的境地,这必然会导致施工企业遭受过大的盈利风险,影响其发展。

二、内部审计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的产物,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内部审计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财务风险识别、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高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水平三个方面。

1、提高企业财务风险识别能力

建筑安装项目有着工期长、工程量大、涉及工种多等特点,这决定了企业在项目安装施工中所需要应对的财务风险是不断变化的,并且财务风险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对企业的财务异常或融资活动进行监督,从而在审计工作开展中发现企业潜藏的财务风险,并及时分析风险等级,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采取恰当的风险处理和应对方式。另外,审计工作还能够发现企业经营中资金流失情况,帮助企业实现节约开支,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2、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

建筑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执行公司董事会的决定,依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介于董事会、总经理和各部门之间,其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具有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拥有专业的会计知识和审计知识,在财务风险管理中,能够参与各种风险决策,充当决策的协调人。而且建筑企业的内部审计信息直接向董事会汇报,能够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所运用,为决策提供依据,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

3、健全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工作中,能够以专业角度和系统的工作,对企业的资金流、实物资产、资料和文件进行审计整理,并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内部审计工作贯穿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方方面面,能够发现企业内部财务管控工作漏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体系,提高企业财务控制工作质量。

三、加强内部审计,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运用内部审计来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必须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并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协调。只有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才能对企业内部存在财务风险实现客观、细致、准确的科学评价,才能有助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了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转换,并由查错纠弊审计向风险管理评估转变,提高会计信息获取质量,将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建筑企业中,内部审计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做好与企业内部财务或其他部门的工作协调,并与外部审计保持沟通。综上所述,想要在激烈的建筑行业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机遇,建筑安装企业一定要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及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质量,以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让企业在项目承包中能够得到预期的利润,促进企业的发展。

作者:蔡建辉 单位:黑龙江省农垦北安建筑安装总公司

篇5

关键词 :人事档案 信息化管理 规范制度

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作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企业生产运营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它将企业各类人才的基本信息工作履历书面化,更有利于人才的提升择用,是劳资分配、评定职称等的重要依据。所以,应提高企业人事档案的重视度及管理理念,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一、企业人事档案工作的现状

1.人员流动频繁,人事档案控制难。当今社会受市场经济影响,流动人员迅速增加,企业不重视人事档案管理,人事档案工作往往由人力资源部一名同事兼职负责。因为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人力资源部同事要负责各方面工作,不能及时更新人事档案,出现“有人无档”、“有档无人”等现象。此外,一些企业委托当地人才市场管理人事档案,这给人才的管理与利用、档案的转递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2.企业效益性致使企业对人事档案重视度低。人事档案只能起到企业内部服务的功能,不能为企业创造明显的效益,这就造成人事档案在一些企业中形同虚设。如果运用信息化手段使档案提供更好的服务,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只有服务好了,把人用好了,效益也会增加。

3.档案的不透明性使个人对人事档案认识度不够。一直以来人们对自己档案的概念只是一个牛皮档案袋,至于档案袋里的信息内容一无所知,自己的档案都是神秘陌生的,更谈不上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很多档案因为知晓度低,企业不重视,往往会成为“死档案”。在网络信息发达,提倡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大环境下,档案的透明度也是档案管理中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人事档案在收集审核中遇到的问题

1.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制度不完善,收集力度欠缺,审核不严。第一,全面完整的收集材料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严格审核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保证,要体现档案的内在价值,必须重视档案管理和审核,健全收集归档制度,工作主动、及时。但目前很多企业未健全相关制度,收集也未按规章制度执行,往往造成档案的缺失和不全面;审核也只注重外观、格式,不注重档案内容,使得档案材料缺乏精度和准确性。第二,人事档案作为人事管理的信息资料,记录企业人员的工作、学习培训和晋升,是企业工作人员的证明和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目前来说,部分企业对人员档案工作审核不严格,监督不到位,出现档案造假、作弊的情况,导致企业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素质层次不齐,影响企业的发展。

2.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水平能力有限,不了解档案的重要性、管理方式和审核流程。档案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由人事部同事兼职,未经过专业培训,所以对档案的重要性、档案管理方式和档案审核流程都不了解,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档案工作中,就造成了档案入档材料审核不严,归档不及时,严重影响了档案利用水平。

三、人事档案在整理与利用时遇到的问题

1.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规范性不足。现阶段人事档案管理存在法规滞后,方式单一,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手段落后等问题,整理归档的资料不全面、不准确,一些归档的材料内容形式极其相似,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

2.人事档案利用意识不足,利用价值不高。目前,社会普遍对人事档案的重视度不足,不重视人事档案记录,人为地造成了人员与其档案的分离,档案材料不完整,不能客观地反应本人的全貌,使得档案的利用价值降低。

四、对人事档案收集审核整理与利用如何改进的建议

1.遏制弄虚作假,确保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企业应完善档案管理体制,做好人事档案资料管理的搜集、整理和审核工作;企业应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对人事档案进行分类管理,保证材料齐全,目录清晰和层次分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做好人事档案的利用和转递工作,实现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坚决遏制人事档案中弄虚作假的现象,从根源上杜绝信息失真。

2.加强企业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市场人才机构的联系。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只有加强交流,保证交流渠道畅通,才能使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优化企业人才优化配置。加强与人才市场机构的联系,吸纳优秀人才,强化企业人才建设,提升企业人才软实力。因此,企业要建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市场人才机构交流沟通的渠道,确保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发挥其职能和作用,推动企业发展。

3.规范档案制度,推广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体系。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应从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着手建立目录数据库,使人事档案得以规范化、标准化、可共享;增强人事档案的内在实用价值;建立相对开放式的人才档案信息服务网络,为人事档案现代化管理构建实用平台,这样既可以提高搜索人才效率也可以降低人事档案的社会管理成本。

综上所述,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做好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更是一个企业谋求长期发展,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的需要。要想加强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就要意识到管理中的缺陷和不足,并正视缺陷,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克服缺陷,积极探索档案现代化管理模式,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使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逐步地完善化和科学化,从而为企业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傅华.聚焦人事档案[J].中国档案,2003(4)

篇6

企业管理解决方案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 其设计理念和管理模块主要表现在: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实施流程再造,设计管理“工厂”,按级别授予权限。按部门实施流程管理。对物资采购、利润及成本分析、资产控制,销售及订单管理、库存状况、产品质量控制等实施全方面综合监控。

目前,SAP管理方案理念已经被国内很多知名企业接受并广泛使用。钢铁行业的首钢、沙钢、河北钢铁、安钢等大中型钢铁企业也陆续采用这一先进管理方案,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如何充分利用SAP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开展更加深入的内部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成为内审人员重点关注的一个课题。

1. 内部审计对系统软要求与SAP系统设计“短板”

而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并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评价与监督。内部审计需要通过共享SAP系统资源,能够实现由传统的“事后”审计向事前参预、事中监督,事后评价职能转变,从而增强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服务职能。要实现这一目标,内部审计工作必需能够充分利用SAP系统相关资源,从SAP系统中调取审计所需数据及相关资料,并对以财务核算模块为核心的其他相关资源加工模块实施监督。即SAP管理系统应赋予内部审计“超权限”职能。

要实现内部审计“超权限”职能,可能通过两种途径获得:(1)将内部审计设计SAP系统中一个子模块,赋予该模块“一定”的超权限,可以实施在线监督其他相关模块业务处理,或调取业务数据,但无权修改相关业务数据;(2)设立审计独立端口,后续开发相关审计软件,实现审计软件过审计端口进入SAP系统,实现在线监督。

2. 利用SAP系统实现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业务的全过程“参与”

当前,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是由传统的“事后”审计向事前参预,事中监控、事后评价发展。利用SAP系统资源优势,能够事半功倍地实现对企业经营业务全过程审计,把一些原先只能事后审计事项提前布局,提高审计效率。

2.1利用SAP资源现实财务资金安全的监控

财务核算模块是SAP系统的“中枢神经”,其主要职能可分为会计记账和财务决策。通过与物资采购部门、生产单位、销售单位和其他集团(或公司)单位通力合作,实现企业“资金—实物—资金(增值)”过程。因此,防范资金风险成为企业比较关注的事情。尤其是2006年以来,证券市场部分上市公司资金失控现象屡有发生,因此,如何防范资金风险成为企业能否关注的一个课题。

企业内部审计的一个职能就是对企业资金运作进行监督,保障资金安全。通过SAP系统,审计部门可以直接调阅财务部门的资金计划,与各单位资金需求及资金收支情况核对。针对大额支出项目,可以并编制《大额资金支付表》,根据资金管理制度要求审核资金申请、审批、复核及支付全过程监督,核对相关业务真实性、付款依据等支付凭证。对不符合资金管理规定的资金支付项目,及时向财务部门进行询问。

2.2利用SAP资源现实物资采购环节审计

SAP系统对物资采购实施订单管理。在SAP系统管理中,生产工厂根据需要,按物资编码生成请购订单。采购单位经综合平衡后,形成采购订单,并生成采购合同。必需正确输出合同,相关单价与规格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物资到厂后,必需经验收人员按合同验收后,才能由仓库保管人员办理入库手续。

审计部门必需从采购计划、合格供应商管理、招标情况等进行源头参预。在SAP系统管理中,采购单位必需正确输出合同,相关单价与规格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物资到厂后,必需经验收人员按合同验收后,才能由仓库保管人员办理入库手续。审计部门只需核对计划、合同、入库物资和中标结果就能明确相关物资采购程序手续是否规范地否履行完毕。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因监督滞后而带来的种种弊端。

2.3利用SAP资源实现对库存管理效益性审计

SAP系统的一个重点特点,就是能够得到各“工厂”库存材料及产品收发存情况和实时库存状况。审计部门可以根据审计需要,对各“工厂”库存情况实施监督。以确定某项采购计划是否继续执行。并可针对“个别”金额较大,长期积压库存实施重点审计,找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薄弱控制点

2.4利用SAP系统对销售环节实施审核

安钢销售政策遵循“不来款不发货”。要求货款回收率100%,除个别市政工程用铸管外,严禁欠款发货。根据这些特点,SAP系统设计为开出提单时,客户账面余额大于或等于本批应发钢材金额。并根据安钢需求,陆续实现了公司本部与驻外销售公司数据对接。便于公司本部与驻外公司核对产品收发存情况,便于公司本部监督驻外公司货款回笼情况及销售价格执行情况。

3. SAP系统步完善,必将促进内审工作新飞跃

SAP系统做为现代企业优秀的管理平台,将企业内外部资源根据需要进行统一调控,把企业经营情况汇集成管理所需数据,在企业内部实现资源共享。这种资源共享的特征给企业内部审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向更高目标前进成为可能。

3.1首先,降低审计工作强度,提高审计效率。在SAP系统建立以前,企业内部审计多以“企业内部单位”为审计对象。针对每个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制定相应审计方案。对每个单位的管理审计都必需对资金、采购、生产、销售等管理环节进行审计,对某些重点审计项目甚至要做“专项”审计,内审工作劳动强度很大。很多审计工作因时间紧、任务重导致审计效果很差。采用SAP系统以后,各单位管理制度和经营数据能够从SAP系统中调出。审计人员可以在不影响被审计单位经营的前提下实施审计项目,除抽查项目外,其他审计工作基本可以在办公室完成。

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9-0082-02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其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审计能力中心,这种审计能力最主要三项内容是:审计的思维模式;综合运用会计、财务管理、法律、相关行业业务知识等的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和教师的审计教学,还是采用以教材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的讲授法。这种教学模式与审计和审计课程教学的特征与要求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创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审计教学模式。

一、要深入实践提升教师自己的专业水平

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对审计职业判断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而职业判断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实践经验,这种职业的特点使得审计专业教学比其他学科更加注重基于社会实践的教学。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然而,很多审计老师,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审计实践的训练和磨练,没有形成、不能理解和体会审计的思维模式,没有现实个案的亲身体验,对什么是错误什么是舞弊、什么是重大的什么是可宽容的等概念没有深刻的体验经验,讲起课来也就不那么生动形象,有时甚至在某些特殊的关键问题上错教的情况。例如,对会计舞弊方向和目标的理解,通常教材上讲的都是虚增资产和虚增或少计收入,以达到粉饰报表和偷漏税目的,而事实上,有很多少计资产以逃避投资风险的案例:等等。

因此,作为审计课的老师,要实现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审计教学,首先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必须要多参与社会审计、政府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实践,以积累经验并形成审计思维、以及获得审计案例的生动的感性认识:在教授某内容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搜集和把握与拟教内容相关所有知识点,到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机构与调研,以取得和提升案例;要与审计专家讨论教案,以防止教学内容与实现不符。

二、要紧跟实践发展革新和充实教材内容

教材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现有大学教材一般都存在刻板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将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缺陷。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紧跟实践发展,及时地、持续地更新和充实教材内容。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由于财经法规体系发生了重大改革等各种原因,教材往往有许多内容已滞后于现实实践。例如,全国自学考试会计专业审计学教材,其内容框架几乎还是以政府审计为主体来安排的教材,这类教材显然已不适应目前社会的要求。另一部分是以民间审计(独立审计)为主体的教材,但它们许多都是按照以前老准则编写的,还是基于项目审计思路的教材。时至今日,相关会计法规、审计准则、税务法规、财务管理方法和思路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审计各方面工作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2,高校教学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实用型、通用型、开拓型、外向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实用型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用型要求学生要有较宽的适应性,不限于某一行业、企业的经济监督和管理工作。开拓型要求学生不仅能胜任当前工作,还应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外向型要求学生能适应对外经济发展需要,能承担国际交流项目的有关工作。加之审计实务的高度综合性特征,要求老师在组织审计课和的教学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审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适当扩展会计、经济学、管理学、法律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分析、各常见行业的业务等领域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知识体系,为毕业后适应实务界的需求作好准备。

3,由于学校教学是按照不同专业和学科分开来教的,其许多的方法、绪论等都是在某些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推断出来的:但相关实务工作都是综合了各相关专业的,其方法、结论等都不是在教材所给定的假设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往往出现差异。审计是一门实务性课程,作为审计课程教学的老师,必须要清楚这些差异,并在教学中尽量消除这些差异,或者明确告知学生这些差异及其原因。例如,一般教材都说“资产负债率越高。对债权人来说风险越大”,但现实情况却是,如果资产负债率太低,往往被认为是因存在信用问题而融不到更多的资金,相反,很多银行都是看到其他银行贷款给了某企业而作出也贷款给该企业的决定(这就是对信号传递原则的应用),从而使得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很高。但我们却不能说该企业的偿债风险很大,相反,有时其偿债风险甚至是很低的。其原因:一是银行贷款给企业并不希望其清算还债,而是期望企业以盈利还本付息;二是银行贷款给企业,说明了该企业的经营前景很好,经营前景很好的企业一般不存在偿债风险;三是由于债务“锁定”效应。贷款银行等债权人一般都会为防止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或经营失误而为企业出谋划策、代企业实施风险监控,退一步说,即便是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或经营失误,这些债务人也会出面帮助该企业渡过难关。

三、要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审计能力

审计的高度实践性特征,要求审计教学要采用和提练从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典型例子,来进行真实生动的案例教学。在采用案例教学时。要求:

1,高质量的审计案例对保证案例教学良好的效果至关重要。而高质量的审计案例既不是教师“闭门造车”、“自编自导”的结果,更不是会计查账实务的翻版。审计教学案例必须是来自审计机构或审计师的真实完整的、具有典型性的、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妥善解决的当前案例,而不能是时过境迁的案例,或者是在互联网上搜集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凭经验甚至想象“设计”的案例,更加不能是想象编造的案例。

2,要准确地描述案例背景和学习目标要求,给予适当的相关专业知识的提示,让学生带着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信心及兴趣进入审计情境,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操作完后,老师要将案例的原实际操作过程和结果、及其所依据的原理和法规依据等,详细地告诉学生,并分析学生操作的差异及其原因。这样,就可以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必须从易到难,从一般情形到特殊个案,逐步深入。目前大多数案例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除了案例设计不真实或案例选择不具有典型性、以及受制于教师运用案例的能力和水平等原因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关键

的原因是,案例选择没有遵循从易到难,从一般情形到特殊个案,逐步深入。因此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必须做到,紧紧围绕训练培养学生的某一审计能力,有目的地选择一系列的案例,这些案例遵循着“从易到难,从一般情形到特殊个案,逐步深入”的原则而呈阶梯式排列呈现给学生训练。对每一案例要交代清楚案例的来龙去脉,案情进展,存在的问题,还应该给出最后的解决方法以及对会计执业界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种案例要求影响越大越好,越详细越好。对每一模块的案例教学,课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使学生在对案例思考与讨论后进行总结和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起到检验和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

4,审计案例的答案往往不具有绝对统一的标准答案,但通常只有一个相对最为合理的答案。在对同一审计实务进行分析时。不同学生的判断或认定必然会有所不同。老师在组织案例课堂教学时,应当根据不同案例的特点,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根据学生认识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而给予适当的提示。同时,老师在组织案例课堂教学时,还必须注重对每个学生不同审计素质天赋的发掘和加强培养,如有的学生具有商业机会敏感特长、有的学生具有财务分析特长、有的学生对会计舞弊行为敏感、而有的学生则对制度敏感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天赋,是塑造不同审计人才的切入点,老师应当的组织案例教学过程中关注、发现和强化学生的这些才能。

篇8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66-02

审计课程是一门要求有较深理论功底的实践性课程,其先导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税务会计等,先导课程的掌握程度是能否学好审计课程的关键。由于先导课程都是实践性课程,因此,在探讨如何创新审计课程的教学时,必须联系到先导课程的学习和改革。本文试探讨如何创新审计课程教学,以对培养动手能力强、就业适应快和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人才有所裨益。具体说来,高职审计课程教学创新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打好先导课程基础

审计是一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实践性学科,学生在对各门先导课程有较深了解和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还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熟悉各个工作环节,对整个工作流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样他们才能大概知道存在错误的地方,也可以为风险导向审计和内部控制有效性测试提供有效的支持。

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税务会计等这些先导性的基础课程,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视理论授课,没有配套的实践操作课程或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比较小的情况。这类课程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应该为1:1左右,在搭配上最好是采取“做中学,学中做”方式,做到所学的理论即是所操作的实践,用所操作的实践去验证所学的内容。这样学生会觉得学得轻松有趣,教师会教得得心应手。目标明确的课堂教学往往更能收到显著效果,更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信心。当然,实践性课堂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要求教师非常熟悉整个操作环节和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对一些没有企业工作经验或较少相关经验和技能的教师来说,他们必须通过专项培训或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培养合格的师资过程中,教师的自觉主动性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主动学习,主动找企业实践,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提高自己。比如,有的教师讲授税务会计课程,但从来未在企业做过相关的税费核算和纳税申报工作,这样要胜任实践性的报税课程是很难的,即使勉强完成了授课任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到企业或税务师事务所实践锻炼一段时间,完全掌握各个税种的特点、核算方法和申报程序,保证自己能够独立完成报税任务,教师往往就能上好税务会计课程,继而为学生日后学习审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先导课程的讲授内容要精心选择和编排,对于理论部分不宜讲得过于深奥,把握好“理论够用就好”的原则,而且对于所选择的理论部分内容必须做到与实践课程的内容有对应的关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理论来自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这一哲学思想,知道学习理论是为了掌握学科的一般规律。比如对于财务会计中折旧方法的讲授,一定要指出每一种方法的特点、对利润的影响和税务政策对折旧方法选择的限制,这样折旧就与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课程中的成本、费用、利润、纳税调整等概念联系了起来,如此一来,以后学好审计课程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对于先导课程,其内容选择和难易程度的把握除要求专业团队的全体教师参与外,最好经本专业的指导委员会的企业专家审定,与目前企业的实际应用一致,保证学生所学即企业所用,与企业同步,与市场接轨。除可以选择一些国家示范性院校编写的特色性实践教材外,专业教师还可以自编一些校内特色教材,将理论和实践内容糅合在一起,在平时授课的分项训练上,保证每一门专业课都有一至二周的综合训练课,将一学期所学的理论内容和所有的操作环节通过一个或多个企业案例综合起来,仿真性地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

二、创新教学内容

以往的审计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应该全面改进审计教学方法,确立学生在审计课程的主体地位。可将“案例导人教学”、“工作任务导向”以及“单项+综合实操”等新方法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审计课程更具目标性、操作性和趣味性。应建设与时俱进的审计案例库,选择最新和最合适的案例。良好且规模合适的案例库建设需要一个积累过程,这要求专业团队教师不断学习和搜集,并与校外专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探讨每一个人选的案例。将案例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范围分为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按成功与否分为审计失败案例和审计成功案例,按内容分为政府审计案例、社会审计案例和内部审计案例,财务审计案例、效益审计案例以及财务舞弊案例、内部控制案例等,按作用分为理论启发型、实务操作型、理论实务综合型、课堂讨论型、课后自学型等。在建立案例库的基础上,教师要恰当使用案例。要用好案例,必须做到以下四点:一是选择适合教学环节的案例;二是控制好审计案例分析操作环节;三是引导案例讨论过程;四是做好案例的评价总结。

专业团队应结合所选用的理论教材选择或开发审计实践教材,将全部审计流程合理地设计成一系列的工作环节,每一工作环节都可以看成一项工作任务,保证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一个配套的案例,所有工作任务配套的例案综合起来就成为一个完整的企业客户的服务体系,形成一套健全的账簿体系和账务记录,具备一套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学习在一堂堂课程中就相当于为企业完成一项项的工作任务,在不断学到审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学生的学习信心、自主性和兴趣都将不断提高。这就是“项目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结合后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

除案例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结合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审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建立“审计实训室”,安排手工审计实训课程和信息化审计实训课程。在手工实训课程中,准备好几套不用类型企业的完整账套,在这些账套中按审计环节设置不同的错误和舞弊在其中,由教师指导其完成其中一个账套的实际训练,学生自主地成立由3~5人组成的审计项目小组,确定每个组员的角色和任务,形成一个紧密协作的“32作团队”,完成其他账套的审计。教师做好启发式指导和考核评价。在信息化审计实训课程中,类似地设置一些在会计信息化下会计账套(同样含有各种形式的错误和舞弊),由学生通过审计软件去完成模拟审计工作。

另外,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给学生的个人电脑安装一些比较好的审计软件,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些已公布的上市公司中报或年报进行分析,形成并逐步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

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学校联系或自己联系的企业实习,这些企业包括但不限于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通过接触到社会的实践性活动,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加强沟通协调能力。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到会计事务所做审计助理或到企业做财会类的工作。鼓励学生利用至少一个暑假来参与“社会大课堂”的学习,这必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

在学生学习审计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同时要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这是审计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及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增强,修订后的新执业准则体系不仅确立了鉴证业务的核心地位,而且愈加强调审计人员的诚信审计与职业道德素养。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审计职业人员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也是树立审计人员良好形象的关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提高从业所需的执业能力和沟通能力外,还必须加强对职业道德规范及法律责任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一些典型案件的分析,增强职业道德自律意识,认识到诚信就是审计职业的生命。

三、改进教学手段

改变目前“以教师教,以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创造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就必须运用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互动教学模式。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的要点有:

(一)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

以往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往往是自己即是“导演”,又是“编剧”,还是“演员”,学生只是消极被动的“观众”。教得好的教师只不过是因为此三者角色扮演得好而已,学生的好评往往也只是相当观众评委的评价罢了,没有深度参与到“学习”这一大剧之中,因而收获也只是肤浅的。而真正好的教师应该是优秀的“导演”和“编剧”,善于调动“演员”(即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剧本”(即教学大刚和教材)导演学生完全进入自己角色,完成规定的学业要求,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极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必须掌握行为组织学和心理学知识,全面掌控课堂内外,让学生燃起极高的学习热情。

(二)教师要掌握足够的教学素材并对素材十分熟悉

教学素材,如教材、实训指导书、教学案例等相当于剧本,优秀的教师要求本身就是这些“剧本”的编剧,或即使这些素材不是教师本人自己编写的,也要求作为“课堂剧”导演的教师对这些“剧本”非常熟悉。一个高超的导演一定会对所要导演的剧本了如指掌的,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对教材、指导书和教学案例十分熟悉,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具有宽广的学科背景知识和深厚人文科学素质。因此,教师平时必须加大备课力度,深度挖掘案例背后的学科意义。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并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完成分配到的课程任务,尽量避免完成团队任务中的“搭便车”现象,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不让课堂活动变为走过场或赚考勤。同时,要采取“任务驱动法”,将教学项目分配到学生个人或小组,让他们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还必须在课外去自主学习,除常规的练习题外,要让他们做一些仿真性的训练,如在网上抽查上市公司的年报,分析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指标。另外,课程的学习还可延伸到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训练,在时间上还可以与学生寒暑假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习变成全方位和全天候的事情,与日后的就业甚至长远的职业生涯联系起来,而非仅仅是应付式的为了毕业而必修的一门课程。只要引导和指挥得当,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会被调动起来,他们学习的能力一定会突飞猛进,而学习的效果一定会全面提高。

篇9

1.2教学时间比较少。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审计课程通常会被安排在大三的上学期或下学期来上,因为审计课程需要有会计、税法、经济法等知识的铺垫才能学习,这个时间是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此时安排的课程数会比较少,课时数也会比较少。所以,审计课程安排的课时数通常为48课时甚至是更少的32课时,这么少的时间,要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确实是很吃紧的,任课老师对于有些知识只能点到为止,一带而过了,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了,案例分析会很耗时间,这么短的时间案例分析也只能走走形式了,所以安排如此少的课时给审计学,还不如不开设为好,因为一学期上下来,可能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学不到什么。

1.3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案例为辅助,这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理论教学会比较枯燥,案例教学又得不到好的效果。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在实际中,审计所面临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单位,有事业单位也有盈利性的企业,性质、行业不同,其会计业务是有区分的,被审计单位千差万别,也就导致审计具体工作也有很大差别。第二,案例资源匮乏。前面也提到,现阶段适用的审计案例比较少,有些比较陈旧,顺应不了现在的审计准则,而有一些又太简单,无法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另外,有很多有价值的审计案例,因为存在着行业信息保密的规定,不能全部拿来使用,这也影响了案例教学的真正效果。

1.4实训室的使用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据笔者调查,有些高职院校会建设审计实验室来供学生进行审计业务实际操作,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无非是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身临其境审计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实际处理审计业务的能力。但是,实训室的建设和更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配备齐全的软硬件设施,成本会很高,另外建设完毕后,还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要有审计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这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是匮乏的。再者,就是实训室的规模满足不了大量的学生,由于审计实训室建设成本较高,因此规模一般不会很大,这样,一个班级的学生就不能全部直接参与实训,必须得轮流着来操作。

1.5教学评价体系陈旧。考核方式还是以传统的出卷子考试或写篇关于审计的论文,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够真实的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好多学生考完之后,很快就会把所学的知识忘光了。

2对于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2.1教学方法多样性。老师不要总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照本宣科,来讲授枯燥的审计理论知识。笔者的意思并不是说不讲解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还是要讲的,而是用通俗的语言或者是生动的比喻来解释专业术语。在讲解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审计小知识,例如审计需要的资料有哪些、如何鉴别发票、通俗的企业会计流程是怎样的、会计账簿造假如何辨别等等,通过这些小知识的介绍,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PPT制作,将审计工作过程中会使用到的资料展示在上面,也可以播放视频,观看审计工作的相关视频。同时,在课外,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过来给学生们做讲座。对于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很重要,尽量选择通俗易懂但又能说明问题的案例,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留有时间自己讨论分析,然后做简单的指导。任课教师每次进行审计教学,不能每次使用的案例总是那么几个,应该及时更新补充国内外发生的审计案例,保证时效性。另外,根据案例实际的应用情况,对案例的选择和讲解适时的进行调整。

2.2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对任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由学院牵头,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其中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校企合作,把学校里的老师送出去,到企业一线去实习。笔者所在的学院,与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每学期会输送专业教师去事务所学习审计,这使得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经历教会学生怎么做。其次,学院应当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2.3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课时数。审计课程安排在大三是合理的,因为必须要保证学完会计、税法之类的课程才能学习审计。但是单单安排一门审计基础课程,对于会计专业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还是有点少,所以可以多安排关于审计课程的实训课程或者也能通过安排选修课来解决时间上的问题。其次,也能通过增加课时数来解决,笔者所在的院校审计课程只安排了2个课时,总共32课时的上课时间,显然是很紧张的,因此建议可以增加到48课时,这样就能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案例讨论和审计实操了。

2.4教学内容的改革。笔者对审计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合,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按照审计主体的不同分类,以四种不同类型的审计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课程结构分为基本知识模块和实践训练模块两大类。基本知识模块主要从货币资金、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存货与仓储、筹资与投资这些环节介绍审计的基础知识、审计工作原理、方法、程序和要求。实践训练模块按照审计主体不同分类,分别以四个不同类型的审计主体的业务为载体,训练实操审计业务,让学生在真实业务的环境下,体会审计工作的实质。四个不同类型的审计主体业务分别为行政事业单位、商品流通企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能够从老师教到自己做逐步过渡。每个模块都以企事业单位的真实审计工作为素材,仿真度极高。要求学生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把理论知识与技能操练结合起来,实现做学教一体化,培养学生掌握审计鉴证岗位业务操作的职业能力。笔者以32课时的审计课程为例,下面具体说明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①项目一审计基础知识(8学时)主要包括:a审计业务基本流程;b货币资金审计;c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及相关账户审计;d应付账款、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及相关账户审计;e存货、应付职工薪酬和主营业务成本审计;f短长期借款、应付债券、财务费用、实收资本、盈余公积、金融资产审计;g撰写审计报告。②项目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业务(4学时)(A职业技术学院)a单位基本介绍、审计常用知识介绍;b行政事业单位概述、该单位审计业务实操。③项目三商品流通企业审计业务(4学时)(B副食品商行)a单位基本介绍、审计常用知识介绍;b商品流通企业审计注意事项;c审计业务实操。④项目四内资制造企业审计业务(8学时)(C模具有限公司)a单位基本介绍、审计常用知识介绍;b内资企业审计注意事项;c审计业务实操。⑤项目五外资制造企业审计(8学时)(D电池有限公司)a单位基本介绍、审计常用知识介绍;b外资企业概况、审计注意事项;c审计业务实操。估计各位看了这个课时安排表会觉得课时很紧张,确实如此。因为这门课程在本院被安排在了大三的上半学期上,课时数比较少,所以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尽量紧凑,所以多鼓励学生能够在课后独立完成审计业务实际操作,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花少量时间进行点评。

2.5完善校内实训场所,建立实训实践基地校内审计实训室建设完毕后,要进行改进和完善。制定出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定详细而周全的实训计划,编制一套适用本校学生使用的实训手册和审计案例相关资料。同时,安装必要的审计软件,本校教师进行审计软件使用培训。通过实验室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审计过程,掌握和巩固知识,也要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可以缓解校内实训资源不足的困难。学院应当积极地与校外的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沟通,进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事务所可以派遣专业的审计人员来学校给学生做讲座;学校输送专业老师和学生去事务所进行审计实习;审计课程教授期间,可以在课后找时间组织学生参观事务所以及审计工作过程。

2.6改进考核办法考核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平时情况,具体有上课情况、课堂案例讨论分析;第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第三,实际业务操作情况,各个部分分别评分,并且加以权重,最后总评,即为总成绩。这种考核方法,显然能够真实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考核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考核了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也确确实实地掌握了知识,并且能够在实际中进行运用。

篇10

一、高等院校《审计学》教学现状

《审计学》作为大三、大四必修课,难度较高。一方面,其课程理论性强,一般包括审计的基本理论、审计模式、审计的基本方法、审计效果评价等。内容比较抽象,专业术语多,很多大学生刚接触时较茫然,提不起兴趣。另一方面,审计学和其他学科有一定联系,很多审计方法是基于会计、财务管理基础知识之上,如果相关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起来也会有一定难度。

目前,高等院校审计学课堂,普遍存在“低头现象”。主要存在“不愿意听”和“听了也不懂”两种情况。审计学课程理论知识枯燥,不少同学认为该课程和就业没有必然联系。所以很多同学不愿意听。另外一部分同学,虽然认真听了课,但由于大一大二基础知识不扎实,加上审计课程专业术语较多,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学习起来较为吃力。而与此同时,作为知识灌输者的高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也普遍存在教学方式较传统,自身缺乏实践经验、课堂没有采取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缺乏互动等现状。

二、审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案例不到位

目前,审计学教学大多以理论书本知识为主。缺乏相关案例,即使有案例,学生参与度也不高。就审计学而言,一般案例分析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案例脱离实际,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沿用以往案例,学生难以理解,兴趣不高;二是案例问题都是针对某会计科目存在的问题进行设问,停留在问题表层,而对于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没有进行详细分析,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三是章节之间缺乏联系,学生难以将所学零碎知识贯穿成整线,逻辑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师资力量薄弱

审计学这门课程一般是院校自有教师进行讲授。而这些教师大部分是直接从校园跨入另一个校园,缺乏相关企业实践经历。在授课过程中,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目前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了解不够。而审计学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目前很多高校授课教师除教师资格证之外,并不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三)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断层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和审计直接相关的工作岗位是会计事务所。在审计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停留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一方面,事务所的真实工作情况学生仅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无法了解。尤其是在“审计流程’’这一章节:从接受业务委托、了解审计业务环境、实施风险评估、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到最后出具审计报告整个环节。学生如果不参加相关的审计实习很难理解整个审计流程以及各流程当中的注意点。

三、改进措施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哈佛首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哈佛,案例教学占总教学内容的80%。被许多商学院效仿。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熟悉书本理论知识,更要求教师对案例的前因后果有详尽的把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承担的是引导者,以情景带入形式,让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审计学的理论知识。另外,教授过程应注重“大案例和小案例相结合”,针对特定知识点,结合生活实际引入简短小案例;而对于整个章节全部内容,则采用大案例形式进行知识点的贯穿,将零散的书本知识串成一条线安插在案例当中。在审计学原理授课过程中,教师亦可在每章节引入相关案例,再抛出重要知识点。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教学过程的中坚力量。因此,国内高校在人才招聘环节,应大力引进企业人才入校给学生上课或是给在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比如:香港理工大學就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来自于企业,他们白天上课,晚上来校授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良好的效果。此外,学校还应当给青年教师提供专业技术培训的机会,提高师资队伍“双师型人才”的比例,另外适当安排青年教师假期参与相关实习,了解事务所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把握教学方向、进行教学改革;寻找技术服务或研究开发项目;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能够给本校在校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篇11

[DOI]10.13939/ki.zgsc.2015.44.135

1 高职审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新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院校角度分析,应加速教学改革,以为企业培养专业的人才。目前,高职审计教材更新速度慢,教学方式以教师主讲为主,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审计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不到位,影响企业的人才输送。实践教学的缺失造成高职学生的实际审计能力不高,审计思路不开阔。同时,高职审计教学缺乏创新,教师的审计知识结构不能及时更新,与高素质审计教学目标相违背,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2 高职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高职教师多数直接走进学校,学历较高,实践经验缺乏。许多教师对会计事务所相关业务知之甚少。这也导致其在教学中无法讲授更多的实践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案例分析在审计教学中具有直接作用,然而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缓慢,使得其掌握的具体案例缺乏说服力。另外,高职教师的再教育缺失,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审计教学效率的提高。

1.3 审计教学考核标准不合理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审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审计速度和审计质量。但高职院校多将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基于这种考核方式的审计教学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同时,高职审计教学受到教学思想落后等影响,教学设备更新速度慢。审计过程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并对审计人员的知识丰富性具有较高要求。而高职审计考核标准单一使教学偏离了教学目标。在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化的同时,高职教育体系革新、教师的综合素质均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审计模拟实验室教学模式的提出提高了教学效率,但目前高职教学现状使该教学模式实施效果不佳。

2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改革途径

2.1 教学方式改革

基于现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从审计教学的特点出发,高职审计教学应采用案例分析法、双元制教学模式,具体实施途径如下: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教学改革目标下提出的新的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促进其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而且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的选择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案例的系统性和适用性。在案例分析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致力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讨论中,从而开发学生的思维。不同的审计案例要采用针对性的审计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二者之间契合点,以开阔学生的审计思维为主,促进课堂教学实用性的提高。案例分析过程要做到重难点清晰,从而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审计分析实践能力。学生阶段,学生还应养成资料查阅的习惯,以正确解决审计问题,并为日后审计工作提高丰富的经验。

(2)模式化教学。模块化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基于能力本位,强调知识与能力的融合。在不同模块完成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了解审计流程。通常,在高职审计教学中,可将教学划分为:初步审计业务活动、审计计划及实施以及完成审计几个模块。模块化教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教学模块的同时获得学分,既可完成教学效率,又可使学生熟练掌握审计环节。

(3)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针对高职院校审计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应将校企合作作为其主要教学模式之一。高校教师应致力于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机会。同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负责提供岗位和场地,学校则负责为其输送专业的学生,促进二者之间的共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学生进入会计事务所培训,培训采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提高其审计实践能力。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为确保高职审计教学质量,应优化教师基础知识结构体系、实践教学能力以及对该职业的敏感性。基于此,高职教育应从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出发,使其熟练掌握审计法律、法规。教师还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审计课程发展的最新动向。根据审计教学特点,教师还可采取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组织教师参与审计实践,从而使其了解具体案例,增加审计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使教师成为教学组织者,而学生要成为教学主体。全面提高审计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3 加强和完善审计教学的实践环节

审计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判断力。因此,在审计教学中应加强教学实践,以实现教学任务。审计实践性教学构建思路基本可划分为“课堂实践环节―校内模拟实验室―实务专家讲座―校外实训”四个部分。通过这四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审计执业的全过程,深化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掌握审计的基本技能,从而掌握企业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为案例分析和审计实践提供基础。其次,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构建仿真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审计模拟实训机会。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模拟实验系统,对于审计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应鼓励其他高职院校建立完善的教学实践计划,在模拟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确保审计的专业性,应邀请政府审计部门和企业审计员进行专题讲座,优化审计教学内容。最后,加强高职教学与职业界之间的联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审计实践中,提高其分析能力、职业敏感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尝试引入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审计教学考核应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需求。将客观考核与综合评价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总之,在审计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还应注重学生的个性能力发挥,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习兴趣的提高。

3 结 论

总之,审计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培养实用性人才是目前企业的需求,也是高职审计课程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受限于观念、经济等原因,高职审计教学存在明显的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基于此应优化审计教学,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J].财会通讯,2011(2).

[2]陶慧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