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土木工程基本属性

土木工程基本属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3 09:19: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土木工程基本属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土木工程基本属性

篇1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178-02

当前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土木工程正在兴建与建设,对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需求量迅速提高,但是与此同时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也提出了一些质疑和要求。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有其自身特点,有别于其他专业,因此探索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是本文的出发点。

与此同时,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如何在研究生规模扩张的背景之下,保障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是一个比较迫切的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晰的几个概念是:质量、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质量。只有将这几个概念明确,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对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概念进行界定,建立起合适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质量

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对于质量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说法。

管理学中有关质量主要代表性的概念有:

(1)全面质量管理创始人德明(William Edwards Deming)定义:低成本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新产品或服务。

(2)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oseph Juran)博士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用户对产品的基本要求就是适用,适用性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质量的内涵。

(3)世界质量先生克劳斯比(Philip Crosby)定义:符合预设标准与要求。

(4)ISO8402(1994年版)定义。质量: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5)ISO9000(2000年版)定义。质量:产品或服务应具备的特征、期待的特征。

关于“质量”的定义,以上列举出笔者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定义。学术界关于“质量”的定义是多样化的,并且由于出发点和立场不同,定义的角度和内涵也是不一样的。

在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层次,是多元化的组合。其核心要素在于满足某种需要,同时隐含着比较的特征。

2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质量”的派生概念。目前关于“教育质量”的定义并没有

固定的定义。对此学术界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列举几种如下:

(1)“不可界定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质量是什么很难说清楚,其概念难以界定。

(2)“产品质量说”。这种观点起源于将工业产品的质量标准引入到了高等教育领域,将质量看作是“产品优劣的程度”。

(3)“测量观”或“达成度观”。指事物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或者说是符合目的的质量。通常是将质量与目标相比较,认为质量即是对于目标的适切性,满足或符合一些既定标准,或达到目标的程度。

(4)“替代观”。这类观点是用卓越的、第一流的、优秀等词替代质量的本义。

(5)“实用观”或重实效的、适应社会的“外适性质量观”。它是以有用和实效作为衡量质量的准绳。强调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满足消费者(学生及其家长、雇主、社会和政府等)规定的和潜在的需要的质量。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一种需求导向,反映了市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导向。

(6)“绩效观”。这种观点主要是从投入产出角度来考察和评判质量。

(7)“内适性”或“学术性”质量观。这种观点主要认为高等教育应按自身所固有的规则和权限运行,因而十分注重立足于未来的基础研究,注重长期的发展,而不注重短期的结果。

以上列举关于“教育质量”的观点并未涵盖所有的“教育质量”相关观点。但我们可以判定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这些不同的观点都存在着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和概念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这一观点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因此承认质量及教育质量标准的相对性和多样性,从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视角来确定质量的定义及标准是本文的基础。

3研究生教育质量

根据上文朱兰的定义,质量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它随着时间、地点、使用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同样的,我们不难断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发展。但是它的定义和概念不应该孤立于社会边缘而是受整个社会背景的影响与制约。

当今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既有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有本科生扩招的影响,与此同时还受到有限的工作机会的桎梏。我们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定义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整个社会背景。由于中国国情所限,研究生教育质量主要由教育部的方针政策及所在学校(主要是执行政策)决定。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校自的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越来越多地受到用人单位(市场)以及高校自身定位与发展的制约。可以认为国内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决定要素从一元维度已经转化为三元维度即:教育部、市场、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衡量应该从这三个维度来予以考虑。

根据上文对质量的有关界定,我们可以把研究生教育质量界定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包含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奖学金、培养环节过程控制、学术氛围、校园文化等。从环节上考虑包含输入资源的质量、培养过程的质量以及产出结果的质量(学位授予质量、毕业研究生质量)。它受教育部、市场、高校三方面制约。

由于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性教育,探究性与专业性是其基本特性,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应该是其质量最重要的特征。因此,研究生教育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以及个人全面发展需要,还要发展科学、发现新知识、促进学科专业发展需要。

4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

土木工程,在英语里称为Civil Engineering,直译为“民用工程”。它的原意是与“军事工程”(Military Engineering)相对应的。在英语中,历史上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化工工程都属于Civil Engineering,因为它们都具有民用性。后来,随着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电气、化工已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Civil Engineering就成为土木工程的专门词。至今,在英语中,Civil Engineering还包括水利工程、港口工程。而在我国,水利工程和港口工程也已成为与土木工程十分密切的相对独立分支。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种工程的统称。它既指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工程设施,也指应用的材料设备和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专业技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目前包括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六个二级学科。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四个基本属性

(1)综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程实践的发展,土木工程这个学科也已发展成为内涵广泛、门类众多、结构复杂的综合体系。要求土木工程综合运用各种物质条件,以满足多种多样的需求。

(2)实践性。土木工程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在早期,土木工程是通过工程实践,总结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吸取失败的教训发展起来的。从17世纪开始,以伽利略和牛顿为先导的近代力学同土木工程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岩体力学,作为土木工程的基础理论的学科。这样土木工程才逐渐从经验发展成为科学。在土木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工程实践经验常先行于理论,工程事故常显示出未能预见的新因素,触发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至今不少工程问题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实践经验。

(3)社会性。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基础设施的兴建如道路、桥梁、地铁、隧道以及大厦、核电站、堤坝、机场、海港等均与土木工程密切相关。可以说土木工程为人类社会创造崭新的物质环境,成为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受制约于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程度。

(4)社会人文及伦理统一性。土木工程是为人类需要服务的,由它所产生的一系列活动以及构造物宏观上反映了所处时期所在社会的人文和艺术以及工程伦理的高度统一。

根据以上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属性,综合性对应的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应对土木工程不同的需要,其中还包含应对不同情况应用不同物质条件的创新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实践性对应的是校内学习应该加强实践课程及外出实地踏堪实践环节。当前用人单位普通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性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实践环节从事具体与工程相关的生产实践。然而我国目前培养的研究生较多地偏重于学术性,在实践环节上相对较弱。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硕士研究生将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的时间周期比预想的要长,但与此同时也普通反映较之本科生硕士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及成长速度更加迅速。而社会性及社会人文及伦理统一性则要求加强对学生教育的文化艺术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薰陶,使得基础设施的兴建一方面满足基本要求,另外也要兼顾社会的文化需求和艺术需要,使得构筑的土木工程既有实用性又能满足社会性及美学要求。创造崭新的物质环境同时,兼顾社会文化需要及美学价值。与此同时,现代工程对于工程伦理有着一个较高的要求。1914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就已经制订了自己的伦理准则。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组织(ABET)在90年代末新推出的EC2000认证标准中对工程伦理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认证要求。例如其通用标准中要求工程教育的毕业生应具备11项能力,其中2项就明确涉及到工程教育的伦理标准。所有这些对我们的土木工程研究生提出了更高以及明显区别于其它专业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对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定义是这样的: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包含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奖学金、培养环节过程控制、学术氛围、校园文化、实践环节、社会人文及工程师伦理教育等。从环节上考虑包含输入资源的质量(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过程的质量以及产出结果的质量(学位授予质量、毕业研究生质量),其中培养环节的过程控制需要考虑到土木工程专业的四个基本属性即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社会人文及伦理统一性。宏观上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受教育部、市场、高校三方面制约。

参考文献:

[1] 李远瑛.地方性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培养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3).

篇2

现阶段,随着现代化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土木工程管理要求正在日益提高,在混凝土结构逐渐成为我国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未来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施工技术在整个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施工建设过程中,要针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期间经常出现的裂缝等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不断优化混凝土结构的具体施工技术,促进土木工程建筑的健康发展。

一、土木工程建筑以及混凝土的基本论述

(一)土木工程建筑的基本概述

土木工程建筑主要是指利用多种施工材料、基础性设备进行工程勘测设计以及工程正式施工建设、施工后保养与维护的技术型活动。从基本属性上来看,土木工程建筑主要包括三个属性,分别是实践性属性、综合性属性以及社会性属性。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现阶段土木工程的具体内涵更加广泛,实际种类也越来越多[1]。土木工程的组织结构也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逐渐成为一种集工程勘查、工程设计以及工程施工为整体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土木工程建筑社会属性表现在不同时间段的土木工程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水平、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等。实践性属性则表现在土木工程建筑是在大量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较强的实践性。

(二)混凝土的基本论述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就是指利用胶凝材料将已经收集好的各种材料进行胶结一种复合型材料,可以简称为砼。从组成材料角度出发,混凝土主要组成材料是砂石,然后把砂石和水按规范化的混合比例进行有机结合,在不断均匀搅拌的基础上形成的水泥性质的混凝土。近年来,混凝土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土木工程建筑的施工建设过程当中,成为现代化土木工程施工建设的最主要施工材料之一。混凝土材料具有原料丰富、生产工艺比较简单、采购价格相对低廉以及超强的抗压能力与耐久性能的优点。

二、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

(一)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的控制技术

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需要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从而确保施工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技术的管理:第一,控制好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水泥使用量。在具体的水化操作中,水泥会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出部分热量。但是在混凝土参数的直接影响下,却会导致水泥不能按时完成相关的热量释放工作,热量会转移到混凝土内部,从而使混凝土产生相应的温度应力。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利用减少水泥的实际使用量来降低混凝土的热量。通常情况下,混凝土的实际生产期间,水泥是可以利用其它材料进行替代的,特殊条件下可以加入高效减水剂来减少热量的释放。而且在混凝土的具体搅拌过程中,要不断优化搅拌技术,保证搅拌效果的发挥。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低热水泥得到较大发展,其水热现象远远低于普通水泥[2]。施工期间可以利用低热水泥来代替普通的水泥,做好混凝土温度的控制工作。第二,优化混凝土在浇筑期间的温度控制技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实际温度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产生一定的温度应力。因此,在土木工程的浇筑操作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躲避高温条件,尤其是大面积混凝土的实际浇筑工作。如果必须要在高温条件下进行浇筑,那就要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严格控制好浇筑温度的变化。

(二)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技术

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经常会出现混凝土裂缝现象,严重影响到施工质量水平。因此,在实际施工建设期间要充分利用好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技术,增强其抗裂性能。首先,可以在混凝土结构中科学加入添加剂。加入添加剂之后混凝土自身的自缩数值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避免裂缝现象的发生。但是在加入添加剂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一定的混凝土添加剂规范化技术规定,确保添加剂的安全性。其次,在混凝土中适当添加增强性材料。具体来说,混凝土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抗拉性能的材料来提升混凝土的实际抗裂水平。增强材料主要包括有机纤维材料、金属纤维材料以及多种无机纤维材料等。最后,可以通过科学设置混凝土的混合比例来增强其抗裂性能。混凝土结构的配比将会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实际质量水平以及性能情况,需要根据准确的计算以及科学的技术方法来得到混凝土的实际配比比例。而且在混凝土的实际生产之前,相关的技术施工人员要对混凝土结构的实际配比情况进行合理验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配比方法,从根本上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实际强度,发挥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筑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三)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的约束控制技术

土木工程建筑的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优化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的约束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其质量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控制:第一,降低外部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的约束能力。混凝土结构浇筑期间,如果大面积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将会使地基产生较大的约束力。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利用设置滑动层的技术来减少混凝土的实际厚度,并且要科学设置滑动层,降低对混凝土的外部约束能力[3]。第二,降低内部地基的约束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温度应力不断增加,将会使混凝土受到的约束力也不断增加。因此,要控制好混凝土结构的约束力,就要降低温度应力,将其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此外,要对混凝土结构采取一定的保温性措施,主要包括暖棚法、蓄水法以及覆盖法等,从而有效控制混凝土结构的内部温度以及外部温度之间的温度差。确保最佳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实现质量水平的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作为现阶段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的常用技术,为了保证良好的施工建设质量水平,就要在正式施工建设之前,对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性能知识进行全面掌握。详细了解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现象的实际原因,制定出科学的解决方案,不断优化施工技术,从而降低问题的产生。并且要在全方位检查监督的基础上,促进土木工程建筑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S96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声发射(Acousti。Emission,AE)也称应力波发射,是指当材料受到力的约束作用时,由于其内部微观组织不均匀或者内部缺陷的存在,导致局部产生应力集中,局部的应变能快速释放产生瞬时弹性波的现象。借助传感器探测,通过声发射检测系统采集、记录、分析声发射信号并对声发射源的性质进行评定的技术称为声发射技术。声发射技术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方法。声发射技术的独特优点是能够进行动态、连续、在线无损监测,且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因此对土木工程中的混凝土、岩土、岩石、木材等的损伤、破坏机制及强度性能等有很好的探测性能。

一、发射技术的应用发展

声发射作为一门科学的技术是以五十年代凯撤(Kaiser)提出材料形变声发射的不可逆效应及凯撒效应(Kaiser效应)为标志。现代声发射术于七十年代初引入我国,,当初只是简单借助特征参数和波形分析监测裂纹的开裂点以及对压力容器进行在线监侧。经过近四十多年的发展,声发射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成快速发展的趋势,现己经被成功应用于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检测、航空航天主要构件结构完整性评估、工具使用过程中磨损和断裂监测等领域。随着声发射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灵敏度的声发射技术也逐步成功应用于零部件接触疲劳失效过程监测和疲劳失效机理的研究中。近几年,在建筑工程、水利和岩土工程、桥梁工程等方面逐步开始应用声发射技术。

声发射技术的发展中能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对构件或材料本身的缺陷或在外部环境下可能会出现的损伤;进行静态结构检测。

b)对形态复杂或特大构件或岩体检测其缺陷或损伤的类型、性质;及缺陷或损伤发生的部位。

d)确定缺陷或损伤发展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值模拟, 模拟其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二、声发射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声发射技术普通混凝土材料的研究应用

1.1混凝土材料声发射基本属性的研究。混凝土材料的基本属性包括:配合比、水灰比、骨料特性、龄期、加载方式等对声发射行为的影响。研究证实了混凝土材料的声发射过程不仅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而且在临界状态下,各发射分形特征参数都表现出一定的异常“模式”,这种识别模式可以作为材料出现临界断裂的识别特征。

1.2混凝土材料的损伤机理、断裂机理及断裂预报。

研究人员利用声发射时间的位置的嫡函数的方法对混凝土试块在三点弯曲过程中,相应的声发射过程的空间自组织程度进行描述,其随着应力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声发射空间位置的急剧下降,预示宏观断裂的来临。朱宏平等在损伤力学和声发射速率过程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在单轴受压状态下混凝土材料的声发射特征参数与损伤演化间关系的方程,从而实现了运用测量得到的声发射特征参数最终量化评估混凝土的损伤大小的方法。

1.3裂纹缺陷定位技术的研究。

声发射的定位检测技术是通过对声发射信号的传播时间、传播速度特征的分析来确定声发射源位置的方法。精确的AE源定位技术是采用基于记录材料表面运动推演断裂类型、尺寸和方向的定量声发射研究的基础。由于AE源与材料内部的变形以及断裂、损伤等力学行为的“变化”相对应,因此,声发射定位观测技术变成为检测材料断裂和损伤,尤其是裂纹、损伤的演化的有效手段。在实验室中,利用声发射定位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地“跟踪”材料内部裂纹的开裂及发展情况,进而对裂纹的形式进行动态的描述。在工程中,利用声发射定位监测技术可以确定出结构中“弱面”的位置及其在荷载作用下的“表现”,进而判断结构在给定荷载下的可靠性。由于声发射的定位仅仅通过声发射信号的“有”或者“无”就能做到,故此,定位观测技术是非常可靠的。

1.4凯塞效应的机理及其在混凝土材料中的应用的研究。

声发射Kaiser效应,实质是对材料承受荷载产生损伤的一种表征。当荷载加在已承受过一定荷载作用的混凝土上时,由于部分微元已经损伤破裂,应力已经释放,并且这种损伤破裂是不可逆的,因此在这个应力水平内被激活的缺陷引发的损伤破裂不会再产生,不会有新的缺陷被激活而引起新的损伤破裂,也就没有声发射。只有当前施加的应力水平超过历史上最大的应力水平时,新的缺陷才会又被激活,引起新的损伤破坏,激发声发射的再度发生。Kaiser效应反映的就是混凝土损伤状况的变化,即混凝土Kaiser效应记忆混凝土的先前损伤程度。

在水利和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声发射技术除了对水利工程中的主体结构进行安全监测之外,更多的将声发射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中的边坡与护坡等岩土工程中,如基于声发射智能耦合监测,对矿区支护的主运巷塌陷区结构失稳过程进行监测分析,分析塌陷区结构失稳过程中微破裂和声发射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利用固体断裂非平衡统计理论进行分析与预报。声发射技术应用于水利和岩土工程中,主要集中在施工期和运行期混凝土坝体和船闸等结构的安全监测,护坡、边坡岩体等的稳定性监测与预报,以及借助声发射技术了解岩石内部力学性质等问题。

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声发射技术除了桥梁结构寿命和损伤评估,对桥梁主体结构进行声发射监测之外,研究者们对桥梁关键构件的损伤监测,如:钢筋混凝土桥梁内部钢筋、桥梁的悬索等关键构件损伤的监测也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如:Yuyama等采用声发射技术进行后张预应力梁的损伤监测试验,通过对声发射信号的分析,识别并精确定位了钢筋的腐蚀断裂等损伤。

声发射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声发射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的案例,主要集中于对年代久远的建筑物进行监测评估等方面。我国通过对居民住宅楼进行声发射监测,利用声发射计数评估裂缝开展速度并预测裂缝的发展状况,发现在各阶段声发射计数与裂缝开展成比例关系,当裂缝发展速度最快时,声发射计数率也达到了最大值,声发射分布函数的局部极值与裂缝发展的最剧烈阶段相对应。

三、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由于声发射技术可以检测大范围任何部位、任何形状的结构被测物体;可以不破坏被测试体进行实时监测;由于地震波与声发射信号具有相似的随机性、非平稳过程,还可以进行地震预测预报,所以声发射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思路如下。

首先是声发射特征参数众多,造成人们在表征信号特征时缺少统一的标准。其次,由于研究体系比较多,并且实验方法与实验设置不尽相同,造成相互之间的结果缺少可比性。因此,建立统一标准的声发射特征参数,对于接触疲劳问题的声发射技术研究十分必要。

定量的分析裂纹扩展速率和声发射特征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仍然是难以跨越的难题,一方面受声发射检测设备的响应速度、灵敏度、宽动态范围、强阻塞恢复能力和频率检测窗口可调等性能的制约,致使得到的声发射特征值非原始裂纹的真实信息,甚至信号已经变异。另一方面应用声发射技术判断裂纹的扩展信息并非原位观测,因此得到的判据可能并不准确。因此开发出性能优异的声发射检测设备至关重要。同时,借助工业cT、高分辨电镜与声发射技术联合检测分析也是个有效的途径。

当前对的声发射源的认识仍然不足,由于声发射源本身的复杂性。声发射信号本身非常的微弱,再加上噪音干扰以及弹性波在传播中的衰减,使得至今仍难以得到声发射源的原始信号。目前对波的传播等基础理论开展研究,研发更高精度的声发射检测设备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措施,。

结 语

声发射技术已经应用于桥梁工程、水利和岩土工程、建筑工程以及其他特种工程等诸多领域,其中以桥梁工程、水利工程等大型工程中的应用最多,从中可以看到声发射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的前景和潜力,但同时也存在难题和挑战。

篇4

中图分类号U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152-02

根据统计,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在桥梁设计过程中被充分的利用了起来,虽然是这种情况,但是在桥梁设计所涉及的工程地质信息还处于一个纯粹的人工操作状态,因此,桥梁设计效率被严重的制约,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所以,从工程地质信息在桥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来看,工程地质信息的智能化发展是必要的。那么如何才能更加充分并且有价值的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丰富工程地质信息,最终在桥梁设计过程中达到最佳使用率,是桥梁设计中最大的需求和开发的目标,也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1工程地质、工程地质信息以及桥梁设计的定义简述

1.1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随着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发展,其研究领域日益扩大,一些新的分支学科正在逐渐形成。

1.2工程地质信息

工程地质信息是对桥梁项目所处位置的地质情况的综合描述,其主要参数包括:地形地貌特征描述、岩层特性参数、地震参数、水文特征等。这也是对桥梁所处的地质环境的勘探概况。

1.3桥梁设计

桥梁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个分支。交通运输对桥梁的需求程度决定了桥梁工程的发展程度和速度。桥梁设计是对桥梁所承受的载重倍数、线路的坡度和曲线标准要求综合概括和规划,桥梁工程的建设,不仅仅是建成,其目的包括增大经济效益。

伴随着祖国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崛起,在桥梁的勘察与设计方面,现在比较注重跨度大或着桥型更为复杂的桥梁的建设。高速公路与铁路运输的发展,也将带动桥梁工程的建设,这就使得桥梁设计的标准也被提高。在桥梁样式设计方案中,应该大举采用优化结构设计的理论,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辅助,筛选出最优设计方案。在结构设计计算中,对桥梁整体受力进行的分析最好采用用空间理论,这种方式是可行的,在不久也将成为现实。桥梁极限状态设计理论的基础是概率统计理论,这种理论的实施体现在桥梁设计规范中,是桥梁工程的安全性能合理、科学的保证。桥梁美学作为时代、民族的文化在某些方面的反映,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2桥梁设计对工程地质信息的需求

2.1工程地质信息在桥梁设计中的必要性

桥梁设计通常被分为上部分和下部分两部分。上部结构设计主要包括桥梁的梁部及以上构件的外形设计和结构受力分析等,下部结构设计主要是桥墩台和基础的结构尺寸设计和受力分析。桥梁设计的上部结构,其受力程度是受下部结构的设计的影响,换言之,下部结构是桥梁最终受力的结构,下部结构也将直接影响上部结构。同时,下部结构作为桥梁最终受力的部分,合理设计其接触结构,对桥梁的整体设计将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众所周知,地面之下的结构一般被称为基础,正是因为基础在地面之下,对基础影响较大的原因就是地基土的岩性,主要影响基础结构的受力情况和承载力的大小,桥梁设计所设计到的工程地质信息,其中首当其冲的基本属性就是地基土的属性,由此可见,工程地质信息与桥梁设计的的重要联系。

2.2工程地质信息的分类

根据工程地质信息的来源,桥梁设计中所能涉及的工程地质信息可以分为三类,即勘探信息、试验信息、人工综合信息。

1)勘探信息:即是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对地质进行勘查、探测,确定合适的持力层,最终得出地质信息,包括岩层名称及性质,持力层的承载力,水文信息等;

2)试验信息:是指通过在实验室使用各种化学试剂或者化验手段对勘察钻探取得的土壤样品进行各种检测,并等到岩土含水量、压缩曲线、岩石抗压力等各种参数信息;

3)人工综合信息:看字面意思不难知道是通过专业设计人员的人工判断和操作得到了工程地质信息,主要包括工程地质说明等内容。

3 工程地质信息在桥梁设计中的应用

工程地质综合信息包括五大内容:工程地址总体信息、钻孔信息、水质信息、土工试验信息、工程地质纵断面图。这里将针对这五大内容分析工程地质信息在桥梁设计中的应用。

工程地质总体信息是一个集合,也是对桥梁项目所在位置的地质状况的综合描述。其中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特征、地层承载力统计、地震参数、水文特征。但是,在桥梁设计的过程中,工程地质总体信息并不直接应用于设计,在技术人员得到这部分消息之后将整理吹一个大体概念,并针对工程地质信息的内容作出具体设计方案。

土工试验信息所产生的一列数据直接关系到桥梁设计中设计参数的选取,重要数据包括土容重、液性指数、塑像指数、压缩曲线等试验图表。这些重要数据也将是影响桥梁设计和基础设计的一大因素。根据研究,实验数据单纯的就是一个试样结果的代表,并不能完整统一的反应一个底层的情况,必须对每个地层进行多次的综合汇总、评价,才能作为地层设计的依据,因此,这并不能直接应用到桥梁设计当中。通过运用部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等综合处理,这样才能直接运用到桥梁设计当中来。

地质钻孔这部分信息充分展现了基础所在的地质区域内岩层、土质、承载力等重要信息。可以根据这部分信息,在设计过程中推算桥梁设计所需要的各种基本参数,这部分信息是直接运用在桥梁设计中的。水文特性即水质信息,主要反映的是对土壤中水分含量、水质成分。其最终的结论讨论的是对混凝土的侵蚀程度。这是在基础设计的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地质纵断面信息是桥梁设计中基础设计需要参考的最直观工程地质信息,这也是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在进行桥梁设计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并熟知的信息。桥梁设计中若能实现全智能化,这也将解决设计中的一大难题。

4 信息化、智能化的应用

桥梁设计的工作非常大,设计周期的控制重要因素之一二也是工作量的公职,工作质量也将对整个项目设计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一个更加智能、自动化的设计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开发相应的软件应该工序简短精炼、流程简单利落,能在录入工程地质信息后自动完成各项参数的处理,这是必须具备的,最后实现参数的快速确认。同时接口良好,方便软件升级和数据维护。

5结论

篇5

前言

土建施工是电网基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电力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点之一。因此,在进行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时,一定要采取有效、合理、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施工管理,改善安全环境,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施工浪费,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和缩短建设周期,最终圆满完成施工任务。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技术不但有效迎合了电网基建工程施工的管理需求,而且能为施工提供精准数据,节约成本空间,促使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最终让施工工作更具协调性和科学性[1]。本文就BIM技术的概述、BIM数据的基本属性、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管理的现状、BIM技术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的优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BIM技术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并提出几点意见,旨在能够有效提升BIM技术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的应用效率。

1BIM技术的概述

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是以三维图形为主、物件导向、建筑学有关的电脑辅助设计[2]。BIM技术能通过“模库一体化”将工程信息转化为详尽的数字表达,并把只能传感设备、电气设备以及施工建筑设备等虚拟化、智能化,向管理者展示一个逻辑性强、整体性且数据丰富的信息承载平台[3]。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阶段而言,BIM技术能联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围绕土建施工现场的基本要素,如工人、材料、机械设备等,实施对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创新管理,降低伤亡风险,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推动施工进程,最大限度保证施工质量[4]。

2BIM数据的基本属性

2.1客观性

BIM数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BIM技术能在虚拟数字模型的辅助下,客观反映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情况,提示接下来所施工的风险,让管理者对施工“胸有成竹”[5]。同时,BIM技术收集的数据客观性强,能实时表现出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进程和各环节间的具体情况。

2.2精确性

BIM数据具有一定的精确性。BIM数据,能有效帮助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进行预算管理,节流开支,为施工管理提供参考数据。尤其是比较重要的施工环节,通过模型提取数据信息,并进行详细分析,能提前了解下一项施工项目的风险,做好风险规避计划,将损失降至最低。精确的数据是满足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每个环节管理支撑的根本,所以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必须能与相应的设备、材料匹配,保证管理平台的准确性[6]。在实际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现有数据,搭建有效的管理平台,对比模型数据,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控,促进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正常进行[7]。

2.3决策性

BIM数据具有一定的决策性。在以往,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都是利用CAD技术协助设计工作图,通过不断地修改草图,完成施工设计。工作图是电网基建工程土建各方沟通、交流的根本依据,虽然图中包含线形、颜色、文字等,但图纸形式的工作图没有直视效果,容易让相关管理者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沟通障碍,影响施工进程。而BIM技术能准确反映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各环节的资金使用情况、风险、施工有效性等,帮助管理者有效调控项目目标,在短时间内快速核算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工程量,做出正确的施工决策[7]。

2.4集成性

BIM数据具有一定的集成性。BIM技术能颠覆传统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管理模式,避免施工管理形成“信息孤岛”[8]。BIM技术使用的是虚拟数字模型,模型数据库中的数据会跟随项目工程的进展而改变,为管理者指明管理方向,做好各项工作的正确决策。BIM的搭建,能将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所涉及的数据、环节都囊括其中,直至项目的完成,保证了模型数据的完整性和时效性。

3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管理的问题

3.1施工人员对

BIM技术掌握不全BIM技术属于一种新型模拟数据模型技术,主要通过三维立体技术反映施工现场情况。这需要相关应用人员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三维知识和数学知识等,确保方案设计的有效性,通过新型技术改善电网基建工程土建管理水平,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仍缺乏一定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且对BIM技术掌握程度不深,这不但无法充分满足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实际需求,而且无法体现或发挥、展示出BIM技术的优势。

3.2施工安全意识性不高

BIM技术能通过虚拟模型有效反映现实施工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施工风险,帮助管理者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但目前,多数管理者的施工安全意识并不够高,也没有合理利用BIM技术排查安全隐患,有些管理者更依赖于自身的经验技术,导致施工安全事故频繁出现。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是电力项目的基础,是电网基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电力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点之一,若无法保证施工安全,势必影响到施工质量、施工进度,这是不利于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

3.3未将

BIM技术全面应用于安全管理中虽然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安全管理,会制定详细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流程,但管理者并未完全将BIM技术全部融入制度管理中,故无法全面有效地显示风险提醒。每一项施工在未开展前,或者即便开展了,其安全风险也是难以预估,即使是有详细的规划、施工方案,也无法百分百全方位保证施工全过程安全。BIM技术除了能提前向施工管理人员提示安全风险之外,还能为管理者提出更多准确的施工调整方案,弥补相应缺陷。

4BIM技术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的优势

4.1可视化

可视化是BIM技术最基础的优势,能为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各环节带来直观的变化,让管理者了解下一步项目的施工风险,应用范围涉及非常广。在以往,通过CAD技术所设计的设计图会采用二维技术展现出来,但施工建筑的实际情况并不能全面显示,容易让不同的管理者产生不同的理解,引起矛盾或意见冲撞,影响施工进度,严重时会增加返工率,导致施工重新开始。BIM技术则以虚拟、准确的信息模型为管理者展示施工中所面临的中级风险及以上的施工作业,模拟复杂的施工环节,对管理者进行安全与技术交底,规范施工工序和流程,这样一来,相关人员既能全面了解施工情况,又能根据BIM技术所反馈和提供的数据及时做好决策,缩短施工进程。

4.2优化性

BIM技术应用至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后,为保证施工质量,都需在BIM数据和模型的基础上将施工所涉及到的数据优化。在优化过程中,BIM技术会结合实际施工环境调查并分析各项影响因素,总体考虑施工建设的安全性,并汇总优化过后的数据传送至管理人员进行实际调整,不但提升了BIM数据的精准度,还使施工环节变得更为体系化、标准化,为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4.3协调性

电网基建工程所产生的数据量非常大,若只是通过纸质图或二维设计图进行工作分析、信息获取、数据处理等,精准性低,专业性不足,科学管理水平低下,更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施工的安全性,最终也会阻碍各方合作以及深入交流,增加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实际成本支出。而BIM技术能通过立体、三维模型直观显示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情况,完成碰撞测试,协调各个施工环节和决策方案,促使各方有效地交流和沟通,一定程度上避免施工数据、内容重叠造成资源浪费,降低成本。与此同时,无论管理者接受任何工作任务,都可通过BIM技术查看施工信息,填报数据,分析施工矛盾,全面把控工作,最终再通过BIM技术上报施工进度和情况,各工作环节之间的协调性非常强,这也有利于施工管理者把控项目的整体。

5BIM技术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的应用

5.1施工方案的合理制定

随着人们用电量的需求越来越大,电网基建工程的项目数量也逐渐增多,工程规模不断扩展,工程所使用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也愈加复杂,加上施工现状的复杂性,更需要BIM技术辅助开展工作,保证施工的每一环节能正确实施。BIM技术可集结电网基建工程的所有数据,并实现各项信息之间的联动性,让所有信息同步更新,不但有利于施工方案的合理制定,而且能确保各项信息及时的交流,为施工做足准备。

5.2施工进度的全面控制

基础工程以及结构吊装是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最关键环节,有着主导作用,若在一开始便没有完善各项工作准备,则容易出现工作牵制,影响各环节的协调性,并不利于施工进度的推进。BIM技术能合理引入相关施工进度软件,整合各项信息、数据,并统一设置起点,将各施工环节工作简化,让管理者做好基础工程以及结构吊装准备工作,根据施工环境合理调整施工方案,并关注、控制施工进度,促使施工项目能在规定时间内保质完成。

5.3真实模拟施工重要环节

BIM技术能颠覆以往“出现问题再解决”的思想和局面,其除了能通过三维立体图形展现施工建筑和现场之外,还能通过帧动漫、漫游、云彩、地形绘制模块等功能真实展示土建施工现场,并对临时通道、机械设备、临时建筑或材料堆场等情况进行构图,让管理者能全面查看土建施工动态。尤其是一些重要施工环节,BIM技术能在重要地方进行标注,提醒管理者加以重视。

5.4严格防控施工中的风险

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有多项高空作业,其危险系数非常高,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将危险系数降至最低。除此之外,施工现场的每一项工作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管理者需要把控好施工中的各项风险。BIM技术能够制定预处理方案,有效识别施工中安全隐患,并做出反应,调整施工方案,让工作人员做好防控工作,将危险系数降低,促使施工管理变得更安全、更高效。

6BIM技术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的发展方向

6.1努力提升

BIM技术的运用水平管理者在运用BIM技术时,应先根据所需充分了解BIM技术的功能、作用情况以及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实际需求,明白数据的变化规律等,才能发挥BIM技术自身的优势。因此,可组织相关管理者进行培训,邀请专业BIM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或者进行“BIM技术人才培养”。可通过“四阶段,三位一体”的优秀BIM人才培养体系,增强软件管理学习和应用,强化BIM技术理论基础,深入项目工程实践,让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深入研究BIM技术,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BIM技术运用水平。

6.2不断加强

BIM技术的使用推广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介大力宣传BIM技术,让管理者全面认识该项技术的优势、特色、高效性等,强调BIM技术在施工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施工管理者的应用意识。

6.3不断增加

篇6

二、环境艺术设计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应性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时仅追求古典美,而忽略实用性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会因此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设计的意义。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时古典美应与其功能加以有效的融合,更好的满足人们精神、物质需求,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息氛围。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时应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注重从审美、功能两方面入手加以分析,加强对设计细节的处理,以达到追求古典美,环境艺术设计功能的完美实现的目标。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应注重对其功能的合理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舒适性、方便性,以及能否营造一种归属感等,尤其避免走进传统只重视浪漫主义情怀的设计误区,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调整与优化,兼顾古典美与相关功能的实现,确保环境艺术设计的古典美与功能良好的适合。环境艺术设计还应注重遵守美观、经济、舒适、实用原则,尤其注重物美价廉理念的应用。调查发现,部分环境艺术设计为了追求所谓的古典美,而不惜花费重金,这种做法不仅增加环境艺术设计成本,而且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相违背,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当地优势,巧妙的融入古典元素,在营造古典美的同时,确保其功能得以正常发挥。总之,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追求古典美,而且需要根据设计目标确保功能的发挥,争取设计的古典美与功能间的适合,以提高环境艺术的欣赏及实用价值。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对于环艺设计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也是容易忽略的地方。因此,我们要特别给予足够的重视。众所周知,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只有古典美与其功能达到良好的适合,才能在满足环境艺术设计目标的同时,审美及功能价值得以显著提高。那么为实现环境艺术设计古典美与功能相适合,我们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加强环艺设计规划的合理性

加强环艺设计规划的合理性对于环艺设计工程来说尤为重要,任何一个设计如何开始没有一个合理科学的规划那么后期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甚至为导致整个设计工程无法顺利实施。环境艺术设计涉及较多美学专业知识,设计内容较多,因此,为保证环境艺术设计古典美和功能的良好适合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一方面明确环境艺术设计所学的古典元素,以及最终实现的目标。另一方面,在融入古典元素时考虑其是否给相关功能的实现造成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调整及优化,正确达到古典美与功能互不干扰,而又相得益彰。

2、提高设计人员的个人素质

对于环艺设计人员的个人素质方面也要特别的给予重视,这是因为设计人员是整个设计工作的核心,具有的主观性非常强,如果使用的设计人员自身古典美学素质不够强的话,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设计的效果和质量。这就需要做到如下几点来对设计人员进行特别的要求。首先,设计之初要求设计人员认真把握设计目标,必要情况下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文化底蕴,从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古典元素;其次,明确环境艺术要实现的功能,尤其应将重点放在细节的处理上,在不影响古典美的基础上,确保设计功能的良好发挥。

3、吸收优秀设计作品经验

为保证环境艺术设计古典美的充分展现,以及功能的正常发挥,环境艺术设计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提高设计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应多进行实地调查,借鉴当地成功设计作品,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地质条件、美学元素等加以巧妙的运用。另外,针对设计完成后的设计方案,应邀请专家组进行评估,及时改正环境艺术设计不合理内容,最终确保古典美展现的同时,功能得以实现。

篇7

在预算压力增长的时期,市政当局努力寻找发挥项目投资每个美元最高价值的方式。传统的建造成本投资仅考虑了最初成本,也就是项目设计和建造的初始成本。然而,实际上,建造安装的真正成本并未随着建造完工项目明显归属于设施所有者而终止。由于能源和人工成本的空前高涨,拥有成本和运营费用也大幅增加。广义地说,拥有成本和运营费用由四个关键要素组成,即:初始成本、操作成本、能源成本和维修成本。维修成本包括改造和翻修成本。一些建造安装中, 处置成本或者修复成本可能成为拥有成本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将这些成本当做残余成本。

生命周期成本核算(LCC) 是一项分析技术,用于评估设施、组件或者材料在既定生命周期或者估计使用寿命阶段的拥有和运营成本(Ahuja 和Walsh 1983)。在LCC分析中,投资决策产生的所有成本都与该决策相关。生命周期是涉及一系列阶段的推进过程,包括设计、建造和维修,以及项目在现存阶段变动过程中的翻新。因而,整体评价的主旨在于经济生命周期。也因此,认真考虑总成本可能更加物有所值 (Ashworth 1989)。 LCC还可以应用于满足施工需要的分析方法,比如,建造新的设施还是改造现有设施,或者进行长期还是暂时的短期晚期改造。此外,LCC还有助于评估替代系统设计[比如,通风管道与终端相关加热、通风和空调系统(HVAC)的比较,砌体与幕墙的比较等之间涉及的长期影响,以及评估材料或者组件选择(比如弹性瓷砖与地毯比较,混凝土砖与可拆式隔断比较)之间的低成本差异(Ahuja 和Walsh 1983)。

LCC显然是能够实施建造工程经济评估的一项技术(至少在理论上) 。当然,还存在一些可以独立或者与LCC结合使用的其他适用评估技术。此外,还需注意,LCC理念并非属于新生事物。其原则基于经济学原理,这些原理已在许多工业和商业活动投资评估中加以应用(Ashworth 1989)。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美国政府部门将 LCC 理念作为提高设备采购成本效率的手段时,LCC受到了特别的推荐。从那时起,LCC的应用逐渐扩展到商业领域,用于产品开发研究和项目评估(Riggs和 West 1986)。

LCC分析应用方面的绝大部分研究致力于水资源和运输项目,包括高速公路、桥梁和人行道路。因而,国家交通部 (DOTs) 以及其他相关机构通常占据核心地位。本文件的研究报告旨在阐明LCC分析在市政机构的应用。各城市负责其边界范围内的城市项目和建造工程。该研究的主要目标如下:

1. 调查LCC分析在美国大型城市的应用范围,应用的期限,以及未应用的原因。

2. 调查LCC分析流程的基本属性,包括项目类型、工程类别和项目阶段。

3. 明确执行LCC分析的项目选择标准以及这些项目所占的百分比。

4. 调查以上1,2和3中提及的基本因素对于在这些城市中成功应用LCC分析产生的影响,并评估LCC流程的优势。

LCC 分析

LCC分析可以应用于建造流程的不同阶段,包括 (1) 规划设计, (2)建造,以及 (3) 如下所述的维修阶段。

规划设计中的LCC

生命周期分析的最高节约潜能发生在项目的早期阶段。该阶段不仅具有明显的节约潜能,而且显著降低了规划和性能变化形成的成本。项目进入建设和运营阶段时,LCC值倾向于作为其他项目应用中的反馈数据(Dell'Isola 和 Kirk 1981)。

LCC分析成为整个生命周期阶段预测未来成本和收入的必要方法。然而,在复杂项目的所有组成系统中应用LCC并不现实。

在时间和预算有限的情况下,研究仅局限于操作、维修和能源消耗导致高历史成本的领域。

对于一些成本因素而言,良好的判断比精确的计算更有效。良好的判断适用于利率、使用寿命和通货膨胀率之类的因素。而精确的计算适用于能源消耗、操作效率以及总操作时间等因素。利率的预测必须尽可能精确, 因为在不考虑预测的操作和维修成本的前提下,仅不正确的估算本身就将产生严重的后果。为了维护针对预算错误的影响控制措施,应采用敏感性分析。该分析的应用将决定精确估计的临界范围。

在估计所有考虑备选方案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之后,将现金流量金额贴现为现值,并附加在初始成本估算上,用于直接比较和选择。同样,在年度等量基础上,也可以比较LCC支出。

在选择符合特定需求的设计方案时,假定满足了所有其他性能要求,则系统显示最低支出 LCC 通常为首选。尽管如此,考虑到交货时间、污染效应、审美考虑、可维护性和所有者偏好,以及其他间接非经济因素效应时,这些因素将对选择最低支出LCC的硬性规定(Ahuja 和Walsh 1983)产生影响。总而言之,该阶段是生命周期分析的最关键阶段。

建造过程中的 LCC

招标文件应囊括对承包商的建议,从而鼓励他们提交替代选择方法、组件和材料,因为它们的结合可能导致LCC整体节省。然而,相比仅考虑初始成本的标准投标分析而言,接下来有必要对投标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通过将LCC分析作为标准采购流程的一部分加以应用,承包商和建造设施所有者的采购部门将获得丰厚的收益。当采购项目具有耐用性,当通过合理选择可以明显延长预期使用寿命时,应用LCC技术将使得收购项目产生最佳总成本。

为了提高效率,最低初始报价的概念需要进行修订。传统的最低报价反映了最低的初始报价,而非最低的所有权成本。目前的采购流程鼓励供应商生产能够确保实现最低初始成本的组件和系统,而不考虑组件系统进入运行阶段产生的运行成本。为了对采购流程的LCC 分析程序进行操作,规范应更加强调性能指标,并允许专业供应商提出替代选择建议,进而满足最低总成本的性能要求。接下来,投标分析应在LCC分析,而非初始成本的基础上对每项投标情况进行比较。

并非全部商品和服务都需要在LCC前提下进行采购分析。维修成本极高的能源消耗组件和产品更适用于该项性能评估。一旦选择了某承包商,如果承包商在建造期间的深入LCC改善能够进一步鼓励承包商参与,则阐明收益的合同条款将由承包商制定。承包商可以获得他们提交的替代选择方案带来的成本节省的一部分。通过生命周期变动提议可以正式征求建议(Ahuja和Walsh 1983)。

维修过程中的 LCC

LCC分析在实物资产维修管理领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设施生命周期中的建造设施维修成本很可能会有所不同,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或者与设施利用情况保持一致变动趋势。维修以及工厂设备故障事件产生的成本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增长。

如果元件或者设施的最终维修成本大于替换成本,那么最关键的因素则在于决定何时处置或者替换元件甚至设施。替换设施组件的标准是更改后的运行成本加上进行更改的相应年度成本低于未进行更改的年度运行成本。如果组件的更新带来额外的收益,比如降低了支出,那么应将收益值计算在内(Ahuja 和 Walsh 1983)。

应用LCC分析涉及的争议

LCC 分析属于未来导向方法。分析中应用了很多参数,即未来成本、未来收入、分析阶段、使用寿命、贴现率、通货膨胀率等等,这些参数应由分析师进行评估(Shepard 和 Abed-AI-Rahim 1993; Noel 1985; Meyer 1990)。比如,贴现率的选择对于LCC分析结果具有关键影响,尤其在分析阶段较长的情况下:低利率的收益增长伴随着较高的初始成本;高利率的短期或者阶段性增长。此外,贴现率的选择(借贷成本、资本成本、机会价值和最小吸引利率)(Grant 和 Ireson 1970; Wonsiewicz 1990) 以及/或者通货膨胀率(无通货膨胀、差异性通货膨胀和一般通货膨胀)或者应用联合贴现/通货膨胀率(Noel 1985; Wonsiewicz 1990) 在LCC分析中至关重要。此外,应用足够数量的可用数据确保针对绝大多数项目的可靠生命周期成本进行估计并不可行;举例来说,截止目前为止,预应力以及后张预应力等新系统组成具有相对较短的生命周期 (Novick 1991)。基于这些参数的不确定性,决策制定者意识到此类分析的结果并非具有确定性至关重要。决策制定者对行为敏感度分析保持最高敏感性似乎能够让他们了解这些参数对于最终结果的影响。

LCC 分析仍未达到成熟的程度,因而还未成为广泛应用的标准方法。当地情况包括气候、材料质量和建造方法对该方法具有间接的影响。将LCC风险与价值工程结合使用也同样可行,该方式可以显著增加两种方法的价值 (Miles 1972; Barrie 和 Paulson 1992)。

大多数公共决策中相当普遍的资金紧张(Novick 1993)和政治压力(Novick 1991)常致使 LCC 分析成为无法言表的问题。事实上,大多数公共投资机构资金数量有限,他们通常迫于政治压力创造短期效益。因而,绝大多数投资决策都以初始成本为基础制定,从未考虑任何提升周期成本。选举的官员期待在四年或者更短的时间间隔内举行改选活动,而设施的使用寿命规划达到150年或者以上则相当的困难(Novick 1991)。

1991年的地面多式联运效率法案 (ISTEA) 由美国国会制定,用于发展国家地面多式联运系统,并授权资金用于建设高速公路、公路安全项目、大众交通项目以及其他目的。本法案的第1024 条款呼吁城市规划组织 (MPOs) 和各州之间进行合作,为各州的都市化地区的城市化区域开发运输计划和程序。该计划和程序应提供运输设备的开发(包括人行道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执行州、大都市地区和国家的多级联运系统功能。按照相同条款的规定,经由共同代表至少75% 影响人口(包括中心城市或者人口普查局定义的城市)的地方长官和当地政府机关之间的协商一致,或者按照适用州或者当地法律的建立程序,应为每个超过5万居民的城市化地区设计MPO。该章节部分还呼吁明确将LCC分析纳入桥梁、隧道和人行道的设计和工程建造中(“多式”1992)。现在,任何依靠联邦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组织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执行LCC分析,以便满足资金需求。

建筑业的研究开发支出似乎并不充足,尤其在与日本和欧洲国家对比的情况下(Bernstein 1994)。当前美国应用LCC分析的程度受到对参与各方缺乏了解和认知的影响。

研究方法论

依照1990年人口和住房普查机关(1990人口普查1993)的规定 ,对于人口达到10万或者以上的众多城市进行LCC分析检测。这195座城市代表了国家的最大型城市,它们分布于41个州(加上哥伦比亚特区)。这些城市的各大洲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将一份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参见图1)发送至这195座城市。该问卷包括4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问题#1调查LCC分析是否应用在调查对象所在城市。如果该城市未应用LCC,那么仅需要回答第2部分问题。如果应用了LCC,则需要回答第3和第4部分问题。

第2部分包括问题#2和3,以便了解未应用LCC分析的原因,以及是否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加以应用。

第3部分包括问题#4至11。主要是关于LCC的应用问题,比如,工程范畴的项目类型,以及应用LCC分析的项目阶段,执行LCC分析的项目选择标准,LCC的应用范围,正式采用LCC分析的时间,LCC分析的成本,以及最终部门/单元承担的LCC分析职责(如果存在)。

第4部分包括问题#12。该问题是整个调查问卷的核心,并需要在客观的基础上加以衡量,即这些城市在执行LCC分析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况。要求调查对象通过说明是否成功、比较成功、既不成功也不失败、比较失败和失败来衡量执行LCC分析的成功程度。作者将所做的回答量化为以1至5的数字衡量的成功程度,1代表不成功,而5代表成功。通过加权平均该组的成功程度,对每个在项目类型或者工程类别等方面享有共性的城市组计算其成功指标。

成功指标也划分为1至5的数字表示。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任何接收到低于最高回答率40%的选项组无需计算成功指标。

通过1994年10月/1995年3月刊发的《市政管理名录》(市政1994)可以获得排名前195名的城市地址。除一座城市之外,其他城市的地址都可以获得。第一批194张调查问卷按照名字邮寄给这些城市的市长,让市长们将问卷发送给所在城市中负责评估项目的人员。由于第一批问卷的返还率很低,这次仍按照名字将调查问卷邮寄给适宜的公共工程总监/经理/专员或者城市工程师。第二批包括141张调查问卷。调查截止日期,共收回121张问卷,即62%的返还率。应用Quattro Pro Windows-版本5试算表软件来对问卷进行分析。

最大型195座城市按照1990年人口普查划分为六个人口范围。表2说明了每个研究样本人口分类的返还率情况(121座城市)与相应的调查人口分布(195座城市)比较接近,这意味着调查结果极好地说明了美国最高人口分布城市的情况(超过10万居民)。

生命周期成本核算(LCC)调查问卷

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注意:按照您了解的知识回答所有问题。如果您您无法回答某个问题,请接着做下一个问题。勾选所有的符合答案。

1.您所在的城市是否进行了生命周期成本核算(LCC)?

()是,如果选择是,进入问题#4。

()否,如果选择否,仅回答问题#2,3和13,并提交问卷。

2.如果选择否,为什么?

()缺乏可靠的历史数据。

()过去曾经应用过,但是没有带来什么变化。

()无法确定未来成本和因子。

()无标准或者正式指导。

()分析流程成本过高。

()其他,(请注明) _______________

3.您愿意在不久的将来应用LCC吗?

()是。

()否。

()无专门计划。

4.以下哪些类型项目应用LCC分析?

()航空。

()经济发展(工业道路改善、开发项目、重新开发区域、道路建设和高架桥间隙改善)。

()市政设施(城市拥有的办公建筑、街道和卫生操作设施)。

()社区基础设施(道路建设、照明设施、新街建设、居民街道路面重新铺设和人行道建设)

()下水道系统

()交通运输(桥梁改善、十字路口/安全设备改善、主要街道改善、交通指示信号和运输)。

()供水系统。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

5.执行LCC项目选择应用什么标准?

()初始成本超过 _________美元

()使用寿命超过 年。

()项目重要性。

()无标准。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

6.应用LCC的项目平均百分比(美元值)?

()占据所有项目__________%

()没有衡量。

7.哪些工程范畴应用了LCC分析?

()新项目。

()常规维修。

()修复工程。

()重建。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

8.项目哪个阶段应用LCC分析?

()设计阶段。

()投标阶段。

()建造阶段。

9.LCC分析正式应用了多少年?

___________年。

10.执行LCC分析的成本如何?

()占据初始成本的__________%。

()没有衡量。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

11.哪些部门通常负责LCC分析?该部门是否设定专门单元负责LCC项目?

部门________________

单元名称 ___________

12.您认为您所在城市的项目LCC进展情况是否成功?

()成功。

()比较成功。

()既不成功也不失败。

()比较失败。

()失败。

13.您是否愿意收到该问卷的全球调查结果?

()是。

()否。

****谢谢您的参与****

图1. 生命周期成本核算(LCC)调查问卷,伊利萨斯州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和管理规划系,研究单元编号.7

图2. 应用LCC分析的调查对象按照人口分布情况(问卷#1)

调查对象特征

返还调查问卷的百分之二十三(23%)由公共工程总监回答,6%由助理/公共工程副总监回答,20%由城市工程师回答,6%由助理/副城市工程师回答,43%由从城市规划师、高级/主要工程师到其他行政岗位的在职人员回答。其余2%的回答者并未注明头衔。

121名调查对象分布于42州中34个具有10万或者更高城市人口规模的州。其中11个州的问卷返还率为100%,其他23个州的返还率为25%至84%之间。

问题#1的答案表明,调查对象的40% (±9%)在全部或者部分工程项目中应用了LCC分析,而60% (±9%)没有应用。图2说明了不同人口类别的城市调查对象的分布(应用LCC的调查对象对比并未应用LCC的调查对象)情况。可以观察到LCC分析对于人口范围从15万至29.9999万之间的城市并不常见。并未有明显的事实说明其中的缘由。

先前章节以及整个文件中比例的标准误差计算如下:

在此SE=标准误差;p=比例;n=样本规模。当比例处于样本均值的两个标准误差内时,置信率为95%。表3说明对于48座应用LCC分析的城市以及73座尚未应用LCC分析的城市取样95%引起的变量置信范围。

未应用LCC分析的城市

图3表示城市未采用LCC分析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标准和正式的指导(65%),其次是缺乏可靠的历史数据(30),“其他”原因(27%)以及无法确定未来成本和因子(26%)。六名调查对象未说明任何原因。

“其他”原因包括缺乏任何额外分析的资金、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认可、缺少时间、缺少执行正确分析的有经验/知识的员工、难以形成严谨的管理体系、尚未解决的与采购法(尤其是低出价考虑)发生潜在冲突的问题、正式替代政策和资金的政策干扰、缺乏足够的责任追究制度、依靠既定标准进行决策制定、不熟悉LCC、以及一些城市项目的特殊性质不值得花费成本或者时间进行LCC分析。

一名来自1百万或者更高人口分布类别城市的调查对象指出,LCC的运作假设拥有无限的资金用于制定决策,以便在最具成本效率的情况下进行基础设施的维修或者修复。在这座城市,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用于维修或者修复,绝大多数基础设施都在远远超过使用寿命的期限内仍然加以使用。

有趣的是,仅有一名调查对象指出过去曾经使用过LCC分析,然而并未获得显著的收益,于是之后就再也没有继续采用。看起来那些现在未采用LCC分析的城市并未在以前尝试正式采用LCC。

一些城市在运输项目中未进行LCC分析的原因在于,这些城市将LCC应用让步给MPO,原因是城市采用MPO进行项目分析时需要一定数量联邦资金。

对于一些项目类型而言,需要联邦政府(比如负责航空工程的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负责用水系统和污水管道系统的环境保护局(EPA))提供标准或者正式的指导。州或者当地政府提供的标准或者正式指导也可以加以采用甚至成为首选,因为这些标准或者指导通常通过更加复杂的方式说明了当地的情况。1992年10月29日改版的美国管理和预算办事处(OMB)通知编号A-94提供了机构用于评估联邦活动的成本效益、成本效率和租赁购买分析方面的指导。在所有提交给OMB(美国政府管理预算局)用于支持司法和预算计划(“指导方针”1992)的分析中都必须遵守该指定原则的指示。由于绝大多数城市通常都将一定比例的联邦资金用于项目建设中,如果它们无法满足通知中所关注的特定场合应用LCC分析的要求,那么则无法了解这些城市如何继续获得联邦资金。州或者郡还应为城市执行的由其提供部分资金的项目提供类似的通知。

表3. 取样产生的变量置信范围

图3. 未应用LCC分析的原因(问题#2);(PO: 缺乏可靠的历史资料; NO:过去曾经应用 LCC,并未产生明显的差异: FC: 无法确定未来成本和因子; FG: 缺乏标准或者正式指导; TM:分析流程价格过高)

在所在城市并未应用LCC分析的调查对象中,仅有6%说明他们打算在不远的将来应用LCC分析,他们都是来自于城市人口在10万至19.9999万之间的城市雇员。百分之二十四(24%)没有该意向,尽管其中一名调查对象指出废水处理工厂核心项目例外。绝大多数(64%)调查对象没有专门的计划。其中的大部分调查对象说明他们未采用LCC分析的原因在于缺乏标准或者正式指导。

LCC分析应用

项目类型

问题#4中指出的项目类型与芝加哥市1994-1998年间资本改善计划(城市1993)中采用的类型相同,并凭借其明确定义的范围和综合分类而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加以采用。LCC分析应用于市政设施建设的最普遍项目类型包括市政建筑以及街道和卫生操作设施(67%)。紧随其后的是运输项目(55%),包括桥梁改善、十字路口/安全设备改善、主要街道改善、交通信号灯和运输。下一个最普遍的类型是污水管道系统(47%),包括巷道施工、照明设备、新街建设、住宅区街道重修和人行道建设(43%)的污水管道系统,以及供水系统(29%)。经济发展涉及的工业街改善、发展项目、重新开发的区域、街道景观和高架桥间隙改善(18%),其他类型(8%)和航空(4%)似乎是应用LCC最少的项目(图4)。

调查对象提到的“其他”类型包括HVAC(暖通空调)系统,游泳池水处理替代选择,重要资本设备采购(空调和汽车),以及路面管理项目。

图4. 应用LCC分析的项目类型(问题#4):(Av.: 航空; ED: 经济发展; MF: 市政设施; NI: 社区基础设施; SS: 污水管道系统; Tr: 运输; WS: 给水系统)

航空领域LCC的最低利用率源于这样的事实,即一些机场由州DOT(运输部)管辖,或者由独立存在的组织负责当地的机场。也可能一些城市根本没有机场。

表4说明在不同项目类型(问题#4)中应用LCC分析的调查对象成功比率分布(根据问题#12)。每个项目类型的成功指标按照方法论中说明的方法计算,并依据降序排列。

成功指标的差异并不明显。相比市政设施项目而言,似乎LCC分析应用于供水系统时的成功度略高,然而总体成功度似乎比“比较成功”更高一点。而且,绝大多数城市(76%)仅在极少数(一个,两个或者三个)的不同项目类型中应用LCC分析。一些城市未在众多项目中应用LCC的原因可能在于,许多城市仅在历史经验证明应用LCC分析有效的项目中对LCC加以应用,或者仅将其应用在经常应用LCC分析的项目中。

表5说明在不同项目类型中应用LCC分析的调查对象成功程度分布(根据问题#12)。每个项目类型的成功指标按照方法论中说明的方法计算,并依据降序排列。

该排名是合理的,因为并未预计城市将在众多不同项目类型中应用LCC分析,除非意识到在一种或者两种项目类型中应用带来LCC的益处。当检查问题#9(正式应用LCC的时间长度)的答案时,我们发现,除了一座城市之外,所有在五个项目中应用LCC的城市都在至少五年之前就开始应用LCC分析。

数据表明,LCC分析应用的多样化项目类型(问题#4)和城市应用LCC的总体程度(问题#6)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LCC分析应用于更高比例的项目中,也意味着其应用的项目类型更加多样化。这一发现很有道理,同时证明了调查对象的回答具有一致性。

LCC执行标准

图5表明,一些城市在选择LCC分析项目时,最常考虑的是“其他”标准(36%),其中包括节能潜力历史经验、项目建设期限、经费来源要求(比如,EPA(环境保护局)补助)、主要街道DOT要求、具有LCC特性的管理工具实用性、工程项目和资金预算编制、在即便高初始成本条件下的更低LCC应用示范、为投标提供更具竞争力的环境、按照经济发展需要执行项目,以及就业机会创造和营业场所。一名调查对象指出,通常会在所有工程设计中考虑应用LCC。两名调查对象将LCC分析和其他分析技术结合起来,比如成本效益分析和价值工程。

百分之三十四(34%)的调查对象表示,选择LCC分析项目并没有特定的标准。这也许意味着或者所有的项目都适合LCC,或者一些项目的选择具有任意性。

第三个最通用的标准是项目的重要性(30%)。有趣的是,所有勾选这个标准的调查对象都来自于人口范围在10万至29.9999万之间的小型城市,接下来是“使用寿命超过”选项(28%)。预计使用寿命为5至50年,其中20年是最典型值(12分之6)。5年使用寿命应用于某人口范围在10万至14.9999万之间城市承担的所有项目类型(除航空和污水管道系统之外)。该城市10年前就开始应用LCC分析。而50年使用寿命应用于另一座人口范围在10万至14.9999万之间城市的污水管道系统和供水系统。该城市仅在2年之前的1993年应用了LCC分析。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指出的最典型使用寿命(20年)涵盖了不同城市不同工程类别差异最大的项目类型。其中一座城市的调查对象指出使用寿命长度根据项目的不同而不同,另外一座城市的调查对象则拒绝回答。

最后,普遍性最低的标准为“初始成本超过”选项(15%)。执行LCC分析最低初始成本要求范围为5万至4百万美元。总而言之,小型城市的限制较少,而大型城市的限制较多。

LCC应用的范围

百分之三十五(35%)的调查对象清楚指出应用LCC的项目百分比(问题#6)作为所有项目的美元价值百分比,而65%或者指出该百分比为未知,或者仅简单地跳过该问题。应用LCC分析的项目范围跨度变化很大(图6)。绝大多数城市(17分之14)很可能在填写问卷空白部分时,或者尝试性地在几个项目中(所有项目美元价值的0-25%)应用LCC,或者跳过这个阶段,并在几乎所有项目中(所有项目美元价值的76-100%)应用LCC。另一方面,检查问题#9(正式应用LCC的期间)的答案时发现,(0-25%)组中八名调查对象中有六名已应用LCC长达8至10年,说明这些城市将LCC分析应用限制于可以明确从中获利的项目。就项目的多样性而言,当在少部分(0-25%)项目中应用LCC分析时,仅在八分之七的情况中考虑少数项目类型(占据最高值7的3/7)时才比较合理。请注意,该组8名调查对象中的6名认为在其所在的城市执行LCC分析比较成功(问题#12)。

(76-100%)组中的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来自于人口范围为10万至19.9999万之间的小型城市。项目数量有限的小型城市似乎在大部分项目中都应用了LCC分析。正如所料,这些城市(除了六座城市中的两座之外)正在至少四种不同类型项目中应用LCC分析。审核问题#7(工程类别)的答案时,对于该城市组来说,LCC的应用范围与应用LCC的工程类别(新项目、常规维修、修复工程和重建工程)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最后,该组的所有调查对象认为在他们所在的城市应用LCC或者很成功,或者比较成功。(问题#12)

图5. LCC分析的项目选择标准(问题#5);(IC: 初始成本超过; UL: 使用寿命超过; Imp: 项目的重要性)

图6. 应用LCC分析的项目百分比(问题#6a)

工程类别

LCC分析主要应用于新项目(84%)(问题#7)。第二个最为普遍的应用领域为重建工程(73%),其次是修复工程(71%),最后则是维修工程(41%)。

表6说明当在不同工程类别中应用LCC分析时的调查对象的成功程度分布(根据问题#12)。每个工程类别的成功指标按照方法论中说明的方法计算,并依据降序排列。

图7. 正式应用LCC的期间(问题#9)

成功指标的差异不大,但是结论具有本地化属性,因为尽管初始建造和维修数据通常适用于修复和重建工程,却并不适用于新项目。

总而言之,33%的调查对象在两个工程类别中应用了LCC分析,而14%的调查对象仅在一个工程类别中加以应用。表7说明在不同多样化工程类别中应用LCC分析的调查对象成功程度分布(依据问题#12)。每个工程类别的成功指标按照方法论中说明的方法计算,并依据降序排列。

四个工程类别包括新工程、常规维修、修复工程和重建工程,然而LCC分析应用的最为普遍的工程类别为新项目、修复工程和重建工程等三项。因而可以可靠地假定,如果忽略LCC分析在维修工程中的应用(尽管在其他工程类别中应用LCC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应用的成功程度。

一些城市仅将LCC分析应用于一个工程类别,主要为新项目或者重建工程。本文还指出,调查对象所在城市认为LCC在新项目中的应用成功程度低于在修复和重建工程中应用的成功程度。另一方面,尽管认为城市在重建工程中应用LCC分析很成功,这种情况仅限于重建工程与其他工程类别相结合,而非单独应用的情况。

总而言之,调查结果表明,以综合方式应用LCC分析是实现所有可能收益的最佳途径。

项目阶段

几乎所有的城市(98%)都在设计阶段应用LCC分析(问题#8)。另外两个并不常见的应用阶段为投标阶段(14%)和建造阶段(8%)。唯一未在设计阶段应用LCC分析的城市将其仅应用于投标阶段。尽管预计LCC分析在投标阶段和建造阶段的应用将不及其在设计阶段的应用普遍,然而差异并不会很大。可能LCC分析在投标阶段应用并不频繁的原因在于关注当前的投标规定,因为出价最低的投标者如果未竞标成功,将引起法律问题。LCC未在建造阶段广泛应用的原因还可能在于建造阶段做出的改善与设计阶段相比微乎其微。

重要的是需要注意,除了2座城市之外,所有在投标和建造阶段应用LCC分析的城市都为人口范围在10万至19.9999万之间的小型城市,这意味着相对小型的城市有能力在除了设计阶段的其他阶段发动和实施LCC分析。还需注意,来自于这些城市的所有调查对象认为LCC在其所在城市的应用成功或者比较成功(问题#12)

绝大多数城市(82%)仅将LCC分析应用于一个阶段。将LCC分析应用于两个阶段的城市通常将其用于投标或者建造阶段(16%),没有任何城市将投标和建造结合起来。一座城市将LCC分析应用于所有阶段(2%)。

正式应用LCC的期间

图7说明,对于55%的调查对象而言,LCC分析是一项相当新的技术,因为他们仅在过去的10年(问题#9)开始应用LCC分析。该组中百分之十九(19%)的城市仅在1至2年之前开始应用LCC分析。然而,24%的调查对象已应用LCC分析超过10年,其中58%甚至应用LCC超过20年。百分之二十(20%)的调查对象或者注明“不知道”,“不确定”或者“从资本启动项目之初开始”,或者简单地忽略这个问题。一名调查对象指出,LCC分析是大型项目智能工程的正常组成部分,并且通常在要求成本收益分析时加以应用。

当检查问题#12的结果(成功衡量)时,我们发现所有应用LCC分析超过10年的调查对象,除了12座城市中的2座之外,都认为LCC在其所在城市的应用成功或者比较成功。

令人惊讶的是,仅有6%的调查对象能够明确指出执行LCC分析所花费的成本(问题#10)。此外,调查对象给出的绝大多数成本值都不确定。其中一名调查对象选择“低于1%”,另外一名选择“低于5%,仅有一名写出精确的“2%”。百分之九十四(94%)的调查对象不清楚执行LCC分析究竟需要花费多少成本。一名无法确定实际成本的调查对象却注明,相比其他项目而言,LCC分析成本非常低。

当检查问题#11,即咨询LCC主要负责部门或者单位的问题时,可以得出该组三座城市之所以给出成本无法衡量以及不确定成本的主要而显而易见的解释。由于调查对象都是不具备执行LCC分析的独立部门或者单位,很可能他们将LCC分析与其他分析结合起来,因而无法单独计算单个LCC分析的实际成本。

LCC分析的职责

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对于问题#11“哪些部门通常负责LCC分析?”的典型回答为公共事业部。其他回答包括工程部、运输部、预算部和规划部。对于该问题的第二部分“该部门设立专门单位负责LCC项目”的基本回答是城市工程分部或者工程项目分部。其他回答包括设施维修分部、运输分部、卫生下水道分部、供水管理分部和资金项目分部。城市组织结构中的LCC分析方式似乎具有很大的差异。截止目前探讨的数据说明不仅无法对LCC分析在哪些项目类型或者工程分类中应用达成共识,而且似乎也无法得出组织结构中的哪些部门负责LCC分析的结论。

成功衡量

如前所述,该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了解调查对象关于应用LCC和其他因子分析中获得成功的意见之间的关系。绝大多数调查对象(80%)指出应用LCC分析的成功程度处于成功和比较成功之间。仅有10%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其所在城市应用LCC分析既不成功也不失败,8%选择比较失败或者失败。一座城市的调查对象(2%)未回答这个问题(图8)。该结论可以很好地说明在城市中应用LCC分析是个成功的过程。

结论

现行实践

当前研究的初期,一些城市预期将有限规模地应用LCC分析。该预期来自于文件综述中有关城市在该领域从事任何工作的几篇文章和文件。另一方面,州DOT针对运输项目中应用LCC分析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尤其在制定1991地面多式联运效率法案(“多式”1991)之后。然而,调查表明40%的调查对象正在有限或者广泛规模内应用LCC分析。一些城市很长时间以前就开始应用LCC分析(20年或者更久)。

绝大多数调查对象(80%)都认为LCC分析应用过程成功或者比较成功。

在应用LCC分析的城市中,LCC主要用于市政设施、运输项目和污水管道系统。LCC普遍应用于新项目、修复工程和重建工程,并仅限于设计阶段。需要在常规维修和投标以及建造阶段更多采用LCC分析以实现其全部优势。

除了在几项实质目标标准,比如初始成本或者使用寿命等基础上选择执行LCC分析项目之外,我们还发现,LCC分析选择的项目或者以任意性为基础,或者以在特定时间对几座城市有利的标准为基础。

相对较少的城市更积极地拓展LCC分析应用的项目范围,以及相应的工程类型数目(航空、经济发展和市政设施等)和工程类别(新工程和常规维修等)。绝大多数在投标和建造过程中应用LCC分析的城市为小型城市。

参与调查的百分之六十(60%)的城市并未应用LCC分析。这些城市的调查对象指出之所以未采用LCC分析,主要原因是他们需要分析流程的标准或者正式指导,以及缺乏优于可靠预测的切实历史数据。很多城市未应用LCC分析,至少未在运输项目中应用LCC分析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规划组织(MPO)的存在,MPO负责执行城市项目的分析,此种分析需要联邦资金支持。

进一步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美国大型城市应用LCC分析的到位情况,最好遵照如下方面:

(1)识别LCC分析中应用的数据来源,以及这些城市如何选择主要参数用于分析操作;(2)探索LCC分析和价值工程以及投标和建造过程中应用LCC分析之间的可能关系;(3)调查达到更好LCC分析效果的途径;以及(4)明确LCC分析中衡量成功需要考虑的主要因子。建议对MPO执行项目以及这些项目对于市政项目产生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研究,并为有效LCC分析提供综合指导/标准。

参考文献

[1]Ahuja, H.和Walsh, M. (1983)《成本工程成功方法》,威利国际科学,纽约。

[2]Ashworth, A. (1989).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实用工具。”成本工程,AACE, 31(3), 8-11。

[3]Barrie, D.和Paulson, B. (1992)。《专业营建管理》,3d Ed., 麦格劳希尔集团公司,纽约。

[4]Bernstein, H. (1994). “工程研发战略”,土木工程, ASCE,64(2), 44-46。

[5]《芝加哥市1994-1998 资金改善计划》。 (1993), 芝加哥市预算和管理办事处。芝加哥,III。

[6]Dell'Isola, A.和 Kirk, K. (1981) 《设计专业生命周期成本核算》,麦格劳希尔集团公司,纽约。

[7]Grant, E.和Ireson,W. (1970)《工程经济原理》第5版,罗纳德出版社,纽约。

[8]“联邦项目收益成本分析指导原则和贴现率。”(1992),发行编号 A-94 (修订),美国预算和管理办事处, 华盛顿。

[9]“地面多式联运效率法案1991。”(1992) 《联邦法律汇编》美国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美国GPO(政府印刷局),华盛顿, 105(3), 1914-2207。

[10]Meyer, J. (1990)“回顾过去验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分析。”《管道的设计和安装》。 内部会议流程,管道部门管道规划委员会, ASCE(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630-38。

[11]Miles, L. (1972)。《价值分析和工程技术》第2版,麦格劳希尔集团公司,纽约。

[12]《市政执行目录》,1994年10月/1995年3月(1994)。卡罗尔出版社,华盛顿。

[13]Noel, L. (1985) “人行道构建所要的成本?”土木工程,ASCE, 55(11), 61-63。

[14]Novick, D. (1991)“新项目和基础设施修复的生命周期设计重要性”常规业务修订,HLK全球通信,(6),58-61。

[15]Novick, D. (1993)“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生命周期考虑。” 为FHWA(美国联邦公路局)生命周期成本核算研讨会编写的文件, 美国联邦管路管理局和 美国州高速公路运输官方协会。

Riggs, J.和 West, T. (1986)。《工程经济核心》,第3版。 麦格劳希尔集团公司,纽约。

[16]Shepard, R., 和 Abed-AI-Rahim, I. (1993). "应用于桥梁管理系统的生命周期成本核算分析。"为FHWA生命周期成本核算研讨会编写的文件,美国联邦管路管理局和 美国州高速公路运输官方协会。Wonsiewicz, T. (1990)。"生命周期成本核算分析贴现率和通货膨胀。" 《管道设计和安装》,内部会议流程,ASCE管道部门管道规划委员会,63948。

[17]《1990 人口和住房普查》, 《人口和住房单位核算》,美国,(1993)。美国商务部,人口统计局,美国 GPO,华盛顿。

1教授,土木工程系. Engrg., 伊利诺斯州技术学院, 芝加哥, IL.迪尔伯恩街道南3201 号 60616-3793.

2毕业学生,土木工程系. Engrg., 伊利诺斯州技术学院, 芝加哥, IL.迪尔伯恩街道南3201 号

篇8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056-02

1 研究背景

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第一季度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70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0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1.5%和59.7%,足见工程建筑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一般比较大,尤其是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通常投资额高达数亿元以上。调查统计显示,建筑施工企业建工程项目中原材料成本约占总工程造价的60%~70%,设备成本约占工程造价的15%~20%,人工成本占20%左右。原材料成本中物流费用约占17%,而总的物流费用要占工程造价的18%~20%,有效的工程物流活动可以节省工程成本的10%~30%以上,可见物流活动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重要经济影响,已成为我国建材工业的第三利润源。

尽管建筑行业有着很大的物流需求量,但在实践中,工程建设行业对于物流服务的价值还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专业优势,对发掘工程物流服务的价值源泉和提升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 工程项目物流的概念

对工程项目物流的定义有很多,A.A gap oil认为工程项目物流指从原材料的获取到最终成为完工的建筑物一部分的物料流。Jeanloc Gifford和Fred Borges ad Silva认为工程项目物流是指施工所需各种资源的流动,且在此过程中确保这些资源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位置被用来进行生产。然而,这些定义都过于零散,不全面。

工程项目物流不仅仅是工程项目物资流通,也不只是工程项目物资的储运,工程项目物流是将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运用于建设工程中。工程项目各物流功能诸要素包括包装、搬运、储存、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的有机整合。工程项目物流对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建设进度,降低工程造价(或成本)具有重大意义。

3 工程项目物流的特点

物流与供应链的概念最早源自生产制造物流,以准时制和全面质量控制为基础,主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而由于工程项目的特殊属性,工程项目物流具有与一般商品物流不同的特点。

3.1 管理难度高:工程项目具有项目的生命周期,一般按指定时间内完成,具有一次性的特点。所以项目多采取矩阵式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的人员,管理过程协调环节多、较复杂。工程项目物流大都集中在施工现场,场地狭小,人员众多,为工程项目物流的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3.2 材料不易保管:工程项目所需原料属性分类多且繁杂。一种是总量大单位价值低的产品,这类产品物料形状不统一,种类繁多,分类储存有很大的困难。另一种是工程建设中那些复杂的定制化构件、大型安装设备等关键材料设备。其在工艺上要求不同,需要的物流服务差异化比较大。同时,由于建筑项目基本属于露天生产,所需部分材料体积庞大,大都在户外储存,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出现雨雪天气时,常常出现保管不利,造成不必要的物料损耗和浪费。

3.3 不确定性:一方面,工程项目运作受业主、设计、气候和环境影响较大,施工过程中不可预见性和多变性随时发生,每一个细节发生变化都需要及时的物流保障。另一方面,工程项目的生产和运输过程具有不均匀性,导致了资源的品种和使用量在施工过程中大幅度起伏。

3.4 准时制:工程项目的生产要求物流具有准时制供应,若所需物料过早到达施工现场,则由于场地狭小,需要花费额外的场地和保管费用,如果供应落后则会影响工程进展,同样影响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

3.5 个性化:工程项目都是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建造的,它受到建筑性质、技术要求、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原料、燃料等资源条件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和条件下展开,其对建筑材料和设备等的需求在项目之间一般不同。

3.6 单向性:工程建设过程是一个单件定制化生产的过程,各种工程材料根据供需关系运输到工程建造现场装配成项目单体产品,工程项目物流是一个单向、汇聚型的物流。所有的材料、设备最终被运送到建筑现场,建造成最终产品。施工现场既是产品的生产地也是产品的消费地,是整个物流过程的核心。

4 工程项目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比较分析

第三方物流是指企业外包所有或部分本企业的物流功能,相对于基本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复杂、多功能和长期互益的服务。它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为顾客提供专项物流、物流解决方案、供应链创新等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强调长期合约关系、协作解决具体的不同问题和公平分享利益并共担风险。

物流服务水平和物流成本存在着利益悖反。随着物流水平的提高,物流成本必将上升,当企业需要较高的物流水平时,其所需内部物流总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实践证明有效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约10%的成本及35%的物料浪费,并缩短生产和建设周期。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专业化和规模优势,当建筑企业需要较高物流水平,并且自营物流成本大于其外包成本时,建筑企业应考虑将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而接受外包合同的物流企业必须综合利润、成本和物流服务水平三者为定价导向:在同一物流服务水平下,尽可能的降低物流成本;在同一运作成本下,着眼开发增值服务以扩大收益。

工程项目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就是围绕工程项目,由物流企业提供某一环节或全过程的服务过程,目的是通过物流的专业技术服务,给予投资方最安全的保障和最大的便利,大幅度地降低工程成本,加快工程项目的建设速度。

而工程项目物流是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具体哪部分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抑或全部外包,取决于建筑企业自身特点和核心业务。以下具体比较了几种建筑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合作模式。

4.1 第三方物流公司只负责运输和仓储业务如前所述,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特点,单项工程需要的工程物资量相对较少,而且由于受施工场地限制,其容纳工程物资的数量有限。如果将商流与物流适当分离,并将运输与仓储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较好地解决该问题。使得建筑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专业性减少二次运输以及现场存储混乱造成的浪费,通过业务外包降低总物流成本。

同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工程项目部基于工程进度及施工场地要求,对工程物资进行定时或定量的优化配送,实现准时制。

相对于企业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由此获得的利润还可转移给施工企业,在保证工期和质量的前提下施

工企业还能得到比自营物流更低的物流成本。

4.2 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增值业务,现场加工由于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工程项目物流的核心场所就是施工现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完成传统职能的基础上,可提供增值业务,由于建筑工程所需要的原料种类状态繁杂,有的需要二次加工,如果物流企业能够完成此类加工安装环节,可以方便施工企业直接使用。例如将原材料中的钢筋加工成钢筋笼,一方面方便企业直接使用,另一方面实现价值增值。

4.3 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采购业务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供应商选择,合同签订,采购实施,库存保管和配送。实施采买存送一体化服务。建筑企业内部承担采购业务的优势是易于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而获得较低价格,各方面调配相对灵活。但同时也存在采购透明度低,负责采购的人员与供应商勾结,个人获得回扣的问题。

如果企业将工程物资的采购由原来的项目部分别各自采买统一集中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客户可能不只是一家建筑企业,可利用规模优势获得供应商更大的价格折让。并且出于对企业自身形象信誉的考虑,第三方物流公司会尽可能增加采购透明度,节约采购费用,使物资采购的质量得到了保证,降低成本。

4.4 工程建筑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相互参股,实行供应链整合工程建筑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相互参股,其前提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对象必须是企业而不是项目经理,是企业内的所有项目而不是单个的项目。

如前所述,工程项目是一次性的,供需双方的合作很可能也是一次性的,所以会有签约前后的机会主义行为。但是,如果从承包商的角度看,由于工程承包企业属于项目型企业,其基本业务是工程项目,所以从企业角度看,其项目业务则又是连续的,所以可以确保承包商和供应商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这种方式旨在实现长期稳定合作,以准时制和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以提高整体有效性为目标,同时还着眼于如何减少浪费和在整个供应过程中进行价值增值。并且在此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换,从单独购买变成要管理和协同整个供应链,联系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的客户。这种上下游的整合长期合作关系才能更有效的利用资源,此外,还能增加透明度和互信度,实现信息共享。

5 结论

工程项目物流的妥善管理,能为工程项目节省成本,带来利润。然而,项目供应链是一个长期复杂和动态的过程,他的实现需要供应链中各成员就利益分配任务分工等达成共识。第三方物流,作为专业化的物流管理团队,能够提出具竞争力的物流解决方案,促进项目的时间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够有效提升建筑企业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水平。在具体的工程项目物流实现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达到建筑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双赢,实现项目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建筑工程概念性分析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房屋的建筑以及一些附属的设施的建造,进行相应配套的安装,包括管道、线睡以及设备等,形成的一种工程的实体就是建筑工程。所谓的房屋建筑是说有梁柱、顶盖及有足够的内部空间,可以让人们的居住、生产、公共活动以及学习得到满足。在土要工程的学科中,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分支就是建筑工程,所以,建筑工程与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是一致的,主要包含的方面如下:一是具有综合性,一项工程设施的建造通常情况下需要三个阶段,就是勘察、设计与施工,勘察主要是运用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另外,就是工程的测量、工程力学、建筑材料及工程设计、工程机械与建筑设备,还有建筑经济等,除此之外,还有力学测试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技术。所以,建筑工程这门学科具有非常广阔的范围。二是具有社会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也随之发展壮大起来。不同时期建造的工程设施把当代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技术以及科学的发展貌充分的反映出来,可以说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项见证就是建筑工程。三是具有实践性,建筑工程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所以,对建筑工程造成影响的因素也非常的多,并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导致建筑工程在实践方面具有非常强的依赖性。四是在经济上、技术上与建筑艺术上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建筑工程的服务对象就是人类,因此,它是一个历史时期下的综合产物,结合了社会技术、经济以及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经济、技术与艺术统一的成果。

二、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基础技术分析

首先,关于桩基技术,混凝土灌注桩的主要特点就是对任何土层都比较适用,并且具有很大的承载力,对周边环境影响非常小,所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在已经施工的混凝土灌注桩的桩径达到了三米,孔深达到了一百零四米。在我们国家对后压浆技术还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这种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固定桩周底部的土层,使桩的体积减少百分之四十左右,使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其次,关于深基坑支护技术,为了使坑深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得到满足,在支护墙方面大力发展了水泥土墙、土钉墙以及地下连续墙等。土钉墙的特点就是费用非常低,并且便于施工,适合深度小于十五米,对周边环境保护要求宽松的工程,所以,土钉墙以及复合土钉墙在最近几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广泛应用在软土地区。另外,就是地下连续墙,它主要适用于具有非常深的基坑,并且对环境的保护具有严格要求的深基坑工程。在北京的中银大厦的施工中,基础的外墙就采用了地下连续墙,深度达到三十米,使下地的连续墙的锚固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就是预应力地下连续墙,人们对它的研究与应用也在不断的深入,预应力地下连续墙能使支护墙的刚度提高百分之三十以上,可以减薄墙的厚度,减少内支撑的数量。使抗渗性得到提高。所以,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预应力地下连续墙也会得到快速的发展。再就是关于内支撑,H型钢、钢管、混凝土支撑皆有应用,布置方式根据基坑形状有对撑、角撑、桁(框)架式、圆环式等,还可多种布置方式混合使用。圆环式支撑受力合理、能为挖土提高较大的空间。

深、大基坑土方开挖目前多采用反铲挖土机下坑,以分层、分块、对称、限时的方式开挖土方,以减少时空效应的影响,限制支护墙的变形。最后,关于逆作法施工工艺,在有多层地下室地深基坑工程中应用逆作法或半逆作法能有效地降低施工费用、加快整个工程地施工进度,还能较好地控制周围环境地变形,可用于施工地铁车站、高层建筑多层地下室、构筑物的深基础和车站广场人防工程等。在软土地区解决了中柱桩承载不足,防止中柱桩过多的问题。

三、新时期我国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混凝土是我国结构工程中应用最多的材料,对其生产、施工和性能改进等方面的研究也最为充分。首先,预拌混凝土和混凝土泵送技术,一是预拌混凝土技术,商品混凝土的应用数量和比例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混凝土工业生产的水平。随着预拌混凝土的发展,我国的混凝土泵送技术提高很快,泵送高度在上海金茂大厦达到382.5m,在世界上已名列前茅。二是混凝土外加剂技术,商品混凝土产量的增大,极大地推动了混凝土外加剂(特别是各种减水剂)的发展。如自流平混凝土、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喷射混凝土、商品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三是预防混凝土碱集料反应的措施,我国许多地方存在混凝土碱一集料反应,给结构带来严重危害。必须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混凝土安全,延长结构使用寿命。要解决混凝土碱一集料反应,重点在选用的低碱水泥、砂石料、外加剂和低碱活性集料等,选用高品质减水剂、膨胀剂,严格控制砂石料的含泥量及其级配,混凝土试配时首先考虑使用低碱活性集料以及优选低碱水泥(碱含当量0.6%以下)、掺加矿粉掺和料及低碱、无碱外加剂。四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如今,我们国家用在工业化生产的高强混凝土上利用了多种地方的材为,在一些较大的城市的工程中也开始实践C80高强混凝土,对于其基本的配置也已经掌握,而且还应用于国家大剧院的工程中。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特种混凝土也得到了成功的配制以及广泛的应用,包括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纤维混凝土以及特细砂混凝土等。五是大体积的混凝土进行浇筑,我们国家对于高层建筑的桩基承台的浇筑都具有非常高的水平,资料显示,拟建的中央电视台主楼工程基础底板的厚度达到了七点五米,而电梯井区域最厚的地方达到了十三点五五米,我们国家施工技术水平面临了非常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很多新的挑战摆在面前,要使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得到保证,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办法:第一,把混凝土进行试配,第二,根据混凝土不同程度的用量,把现场泵车、混凝土供应站、备用电源进行组合,保证混凝土供应的连续性,第三,混凝土运用大分层振筑、斜面分层下料,第四,采用自动测试仪现场对混凝土的内温与外温的温差进行监控。六是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大力推广钢筋与低松驰高强度的钢绞线,以及对新型预应力锚夹具的开发,都为预应力混凝土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应用非常普遍的就是大跨度预应力框架与高层建筑大开间的无粘结预应力楼板,其中后者可以使板厚减少,高度降低,使建筑物的自重得到减轻,具有非常名显的优越性。七是关于清水饰面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我们国家,很多建设物都采用了清水饰面混凝土,例如联想集团在北京的研发基地,它是我们国家建筑业的施工水平得以提高的重要标志。清水饰面混凝土的饰面效果需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包括明缝与禅缝的设计,拉螺栓的设计以及模板的设计与施工。

建筑物要确定高度就要能过明缝布置来进行,并且分块的大小一定要与建筑物保持协调,把水平明缝与楼层的施工缝结合在一起,而竖向的明缝就要根据构件的形式进行确定,通常情况下都会在构件的中部进行设置。而禅缝的设计则是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以及模板的规格来进行,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施工的安排以及饰面的效果,在保证整个建筑的禅缝水平交圈及竖向垂直在线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起模板。其次,就是对于建筑物的水平与高度的间距排列都要依附于拉螺栓孔,外露的直径要保持统一,并且堵头要配套,截面的精度要比较好控制,而堵头与套筒的刚度与硬度都必须要适度,这样混凝土在成型以后才会有非常好的效果。另外,金属装饰片的尺寸也要与禅缝、明缝的分块大小保持协调,安装金属片需要先预留安装槽在清水饰面混凝土表面上,安装槽的尺寸与深度要符合金属片的深度与尺寸。

四、结束语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最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国家在建筑技术方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建筑技术的不断创新也走了更新的台阶,部分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的水平。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建筑结构的分析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建筑行业要进行持续不断的经验总结,对新领域的技术进行努力的开拓,引进国外建筑的新技术与管理方法,不断总结国内新技术,为我们国家建筑技术的创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慧,葛恒祥.论建筑施工的技术管理[j].华章.2010(27).

[2]方刚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策略研究[j].房屋建筑.2009.45.

篇10

一、梳理建筑企业进项特点

建筑业“营改增”以来,由于行业含税综合报价普遍存在,增值税的价外税属性和链条税原理难以在市场上得到充足的执行,建筑市场对增值税理论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还局限于营业税模式,对于建筑业增值税实际税负众说纷纭,实际税负是否能正确反映增值部分应当缴纳的税负,与进项结构密切相关。关于建筑行业上下游增值税的特点,主流思想有以下两类:根据增值税的价外税原理,行业内部分企业和人员对于增值税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提出价外税无关论,即价外税与企业效益无关,本质上属于代收代缴国家税金。无关论者认为,由于进项税额垫支与申报税额缴纳之间的资金支付时间存在差异,不考虑时间差异形成资金成本的情况下,增值税的本质为代收税金,实际税负与经济效益无关;在考虑资金成本的情况下,增值税实际税负影响经济效益体现为进项税额垫支与申报税额缴纳之间的时间差异所形成的资金成本。无关论者的一种极端假设认为,如果不考虑票据入账的合规性,以全额不取得进项税方式,以不含税价进行采购,最终企业以全额收入的价外税税负即为实际税负,最大限度的减少取票环节的管理投入,实现零抵扣,零抵扣与100%全额抵扣对税收效益无任何影响。有关论认为,如果市场是标准的不含税报价市场,价外税与经济效益无关论成立,然而价外税无关论不能成立的核心问题是存在采购方含税综合报价,即使形式上价税分离,但对方组价仍然是基于综合报价,通过倒挤倒算得出不含税报价。首先,综合报价在建筑行业的顶层广泛存在,主要原因为受制于大型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方的行政事业属性,根据预算体系编制的投资额为资本性投资预算,通常是含税价,另外工程报价的定额测算也存在含税综合报价,必然导致建筑业总包方承揽工程综合报价。其次,当前经济环境下,由于建筑行业的消费终端属性,物资、设备、租赁等市场采购行为广泛存在综合报价,价格根据供求关系确定。最后,增值税税制尚不完美,多样税率、征税方式不同、抵扣链条在行业间存在断档等因素,是造成不规范报价的本质原因。既然增值税与经济效益有关,那么如何建立一套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进项管理结构,首先要梳理清楚建筑业相对繁杂的进项特点:一是与一般工业企业主要采购商品取得13%的进项税率不同,建筑行业增值税进项税种类较多,且结构较为分散,税率分为13%、9%、6%、3%等档,因此,进项税结构对于实际税负起着关键性作用。二是建筑业下游分包方可以选择甲供、清包工等简易计税模式,砂石料、混凝土简易计税模式,一定程度上加剧进项结构的多样性。三是建筑行业由于受制于地方分供方限制,部分资源采取就地供应,采用小规模纳税人合作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大型工业企业。四是建筑行业就地预缴2%的增值税,使最终纳税申报的税负的资金支出较真实税负失真,出现部分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进项大额留抵的极端情形。五是基础建筑行业人工占比大、平均利润率低,实际税负与真实增值部分税负的差异一度较大。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建筑行业如何合理规划进项结构,确保增值税税负反映出链条税针对增值部分纳税的属性,本文提出以增值部分纳税引领筹划的思想,即增值额纳税法,用临界点分析法、极端假设法对进项结构作出筹划的思考。

二、根据合同利润测算应交增值税金额

改变“增值税额=销项-进项”的被动思想,按照“增值税额=利润额×行业税率”确定应纳增值税,确保申报税负稳定,尽可能避免大额留抵形成。根据建筑行业的微利特征,就地预缴2%的税收政策,为简化模型,本文假设增值额=0进行分析,即申报税额为0且无进项留抵,应取得的进项税额总额占收入比为7%。增值额为0的情形,按照增值额纳税法原理,应缴增值税为0,但由于进项结构的影响,并不必然导致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因此,使销项税额=进项税额的进项结构为增值额纳税法下最优进项结构。进项结构分解应先区分进项端市场报价采购与组价报价采购。

(一)市场报价采购适用范围:具备充分竞争的市场,市场价格反映公允价值或者基准价格。特点:市场价格通常为含税单价,价格根据供求关系变动,具体表现为有官网或行业网站指导价、公开价等。对于市场价采购的成本项,增值税税率政策变化,可通过供求关系消化,由供需双方议价能力决定,税率影响因市场单价随市场浮动而无效。如苹果手机不会因为增值税率下降而降价。典型情况:钢材等大宗商品、水泥、设备、建筑业明细清单定额。市场报价的增值税管理:一是以综合采购单价最低为基本原则(不考虑低价中标的负面影响);二是选择资信优良的分供方,通常情况下小规模纳税人无竞争优势;三是基于市场价的商品或者服务,供应方的增值税负实际税负相对稳定,单独对不含税价对比无实际意义;四是市场报价采购取得的进项应无条件选择最高进项税率分供方,应当应取尽取,应抵尽抵,因此为不可控进项。

(二)组价报价采购适用范围:合同标的无市场价格或者产品差异化、专用化较为严重。特点:价格通常根据各类成本加上合理利润计算得出,成本构成往往比较复杂。例如:通常在个体商户处购物,如果需要取得发票,由老板去税务局代开专票,需要额外承担税负,此时如果税率降低,那么含税采购价将同步降低。典型情况:工程分包、砂石料加工、火工品供应、特种设备制造。组价报价方式有两种:一是不含税成本组价报价,完全按照不含税价测算成本项,根据成本加成法确定价格,按照适用税率计算税金后得出总价;二是含税成本组价报价,按照综合成本计算单价,根据行业特点和产品特征计算综合税负,以综合税负加成方式得出总价。组价报价方式采购,由于可选择不同供应商身份、采取不同组价模式,因此取得增值税的对价有议价空间,可根据需求选择性获取对应进项;通过分析价税分离影响因素,对比分供方下游进项获取比例,做税金成本效益评测,可以获取最大税收效益,所以归纳为可控进项。

三、进项税机构管理步骤及模型

(一)不可控进项管理市场价采购部分取得的进项为不可控进项,可先计算出市场报价采购部分成本占比。由于上述市场报价采购具备充分市场竞争的属性,分供方提供的进项税率往往是由行业决定,小规模纳税人往往不具备相应实力,此时单独对比不含税单价和价税分离没有太大意义,直接在一般纳税人范畴内选择最低价中标就是最优管理。当然,确实需要考虑小规模纳税人或其他低税率时,可以直接纳入可控进项进行分析管理,分离价格和税金后按照不含税价进行对比;如果小规模纳税人在不含税单价上没有竞争优势的,应回到市场采购报价模式进行管理,但现实中往往不需要这么复杂的分析,原因此处不再赘述。

(二)可控进项管理当采购端市场价采购部分分离后,除市场价采购部分获取的不可控进项外,组价报价采购获取的进项为可控进项。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这部分进项对应采购选择供应商、确定采购模式,所获取的进项为付出独立对价取得的,对应的进项增值税税率为可控税率,可以根据管理需求进行适当选择。常用的筹划方法有如下几种:1.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间选择。2.劳务分包一般计税和简易计税选择。3.劳务分包全额计税和劳务派遣差额简易计税选择。4.砂石料、混凝土简易计税选择。5.带人租赁设备采取租赁和其他建筑服务纳税选择。6.其他经济业务涉及可选增值税率的选择。

(三)进项结构模型分析按零申报、无留抵的管理假设,进项税额占成本比应为7%。假设不可控进项税率13%,占比为X;可控进项税率3%,占比Y,建立简单数学模型,满足模型的结构比例为实现进销项均衡的临界点:X+Y=113%×X+3%×Y=7%通过解算,X=40%,Y=60%。结论一:当市场价采购部分占比低于40%时,按正常业务进行发票获取,增值税负较为平稳,根据市场采购比例偏离40%的幅度,调整可控进项,调整方向为取得更多的高税率进项,否则会增加当期申报税金支付金额,影响企业税负稳定和资金流。结论二:当市场价采购部分占比高于40%时,可控进项部分应严格按照低税率取得进项,根据市场采购比例偏离40%的幅度,调整可控进项,调整方向为取得更多的低税率进项。结论三:当市场价采购部分等于40%时,实现增值税负零申报,进销项达到完全均衡,可控进项根据利润率和预期申报缴纳税金进行调整。结论四:当市场价采购部分占比高于53.85%时,会出现绝对的留抵税额,此时单方面管控可控进项并不能避免留抵形成,需通过将部分市场价采购的行为转化为组价采购,将进项抵扣收益让渡给下游分供方,实现获取增值税进项税额支付对价的一部分向不含税单价偏移,相对应调低分供方采购单价。

四、进项结构管理的实务应用

(一)进项税率选择增值税进项税率调整的主要手段是简易计税选择,根据税收政策,可在一般计税和简易计税之间进行选择的,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二)可控进项与不可控进项转换采取将非核心的主要材料、油料、通用辅助材料、通用小型设备等原本属于市场价采购的部分纳入分包方单价,将抵扣进项让渡给分包方,通过组价报价模式将该部分材料抵扣项在对分包方定价时予以考虑,调低分包单价,实现9%的低税率置换13%的高税率。

(三)业务模式选择对于纯劳务分包,可以根据业务模式选择劳务派遣,按照计件工资模式发放工资,实现劳务派遣差额计税的低税率置换劳务分包税率。

篇11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72-02

一、城市发展综合症

城市发展综合症指的是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遗留的一系列问题。其主要表现但不局限于:

1.房价高企。据来源于搜房网的数据,2010年我国一线城市的租售比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际公认的水平,北京为1∶547,局部地区达到了1∶700。上海达到了1∶500。深圳达到了1∶400-1∶480之间。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区域房产运行状况良好的租售比一般界定为1∶300~1∶200。可见,以国际标准衡量,这些一线城市的房价高出了约一倍。

导致房价高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而使得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却是推高房价的一个不争的因素。

2.道路拥堵。城市道路拥堵已经越来越严重了。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民每天平均上下班在路上消耗的时间为40分钟,居全国之首。市区交通拥堵时间已达每天5小时,交通拥堵范围正由市中心区向和放射线道路蔓延。深圳交通拥堵也已成常态。导致道路拥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经济快速发展使得汽车走入家庭却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3.空壳村数量增加。空壳村指的是由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而使得人口数量严重萎缩的村庄。“今天中国有数以大概四千到五千万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有大量的空心村,空壳村。”这是2010年10月29日作为主持人的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城市所的李金逵在国际城市论坛上的发言。可见,空壳村现象的出现已经达到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程度了。空壳村的出现是纯粹的城镇化进程的产物。空壳村的出现不仅使得农村的生产能力下降,导致农业生产出现问题。也不仅使得农村的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而产生浪费,更严重的后果是空壳村使得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将带来一系列的教育、医疗、安全问题。

二、推进宅基地入市可以有效缓解部分城市发展综合症

城市发展综合症的出现不仅将使得城市发展进程受到阻碍,更将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难以持续。因此,在强调城市化,强调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重视解决城市发展综合症的问题。解决城市发展综合症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推动宅基地入市就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一)宅基地的属性及流通限制

《土地管理法》第8条规定:“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而依照我国的法律规定,具有集体所有性质的宅基地只能在集体内部流转。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只能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于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法律禁止其通过除法定继承以外的任何途径和方式取得宅基地使用权。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规定》(国发[2004] 28号)规定:“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宅基地。”《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国土资发[2004]234号)规定:“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宅基地,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

这样的规定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可以有效保护农民拥有宅基地,有房可住。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规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起不到保护农民利益的作用,而且已经妨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1.对进城的农民而言,宅基地的存在已经没有意义。城市化进程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大量的农民进入了城市,成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农民往往是举家迁入城市的,已经没有了回归农村的欲望。他们在遥远的农村都有一份宅基地,有一处住所。但是,那处宅基地对于这些已经或计划在城市扎根的农民而言已经毫无意义了。

2.宅基地的保留,浪费了我国的土地资源。这些注定不会有人居住使用的宅基地,按照法律规定还要为不可能再回来的农民保留,土地的价值就无法得到发挥。这将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发展经济的进程。

(二)宅基地入市与集体土地入市的区别

宅基地尽管属于集体土地,但是,宅基地入市不同于集体土地入市。后者包含的含义更广泛,不仅指宅基地入市,而且可以包含耕地等其他集体土地入市。

相对于集体土地入市,宅基地入市有很多自身的优点:

1.能够确保基本农田的数量。宅基地本身不属于基本农田的范畴,其入市不会对基本农田的数量产生影响。而如果集体土地入市,则意味着本属于集体的基本农田也将流出本集体。可能导致的结果或者是国家基本农田的总量降低,或者是该集体的基本农田数量降低。前者,将对国家的稳定造成影响;后者,将对该集体的生存造成影响。

2.能有效保证乡镇结构的稳定。农民的立足点就是土地。有了土地,也就有了安居的根本。如果推行集体土地入市而导致耕地由集体土地之外的人耕种,则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就没有了在本村居住的源动力。而由此导致的人口流动则会打乱原有的乡村结构的稳定。但是,仅仅是宅基地入市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三)宅基地入市可以解决的问题

宅基地入市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发展综合症中的一些病症:

1.有利于抑制高房价。宅基地入市增加了住宅建设用地的供应,将缓解城市发展住宅建设用地供应紧张的局面,进而有助于抑制高房价。

郊区的宅基地可以直接用于住宅建设直接抑制高房价。距离城区较远的宅基地可以通过市场的流转被部分生活富裕的市民购买并完全可能在政策的扶持下形成各具特色的小镇,进而进一步吸引部分城市人口而间接抑制房价。

2.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宅基地入市可以吸引部分有资金、有素质、有能力的市民到农村去居住、创业。(下转第75页)(上接第72页)这些人的到来对于创建有特色的新农村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政策的指引下,可以形成诸如画家村、艺术村等一道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和产业群。这些产业群的出现不仅对于提升产业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具有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生活品味都具有积极意义。

3.有利于增强农民工的生存能力。宅基地闲置在农村时,对于该农民而言几乎毫无价值。宅基地入市使得农民所有的土地具有了与市场接轨的价值,这些额外产生的财富可以有助于农民工在城市中生存发展。也有助于进一步拉动内需。

4.有利于老有所养。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社会,养老的问题已经日渐突出。而目前,我国的养老体系尚不完善,在农村,尤其是贫困落后的农村更是很不乐观。在日前举行的2010年中国卫生论坛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透露,随着中国老龄化水平提高,医疗保险、医疗保障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宅基地入市可以使得部分农村老人能够出售自己的宅基地而获得进住养老院的资金,获得用于医疗的资金,这对于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宅基地入市,意味着将会有部分城市人口到农村居住,这将分流一部分城市交通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主城区交通拥堵。同时,当在农村形成特色产业群的时候,就会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从业人员主动流出城市的主城区而进一步减少主城区的交通压力。

6.有利于防治空壳村。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的农民进入了城市,使得部分村庄成为了空壳村。宅基地入市则有助于人口回流,使得农村的空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农村的清新的空气、绿色的资源对于部分城市人口还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只是苦于不能获得宅基地的使用权而无法走进农村。宅基地入市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三、宅基地入市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宅基地入市将会面临一些列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宅基地入市才能够得以顺利推进,才能够有效达到推动宅基地入市的目的。

1.需要修改《土地管理法》。如果不修改《土地管理法》,则农民出售宅基地是违法行为。而购买宅基地的买家也不能合法获得宅基地的使用权。所以,推动宅基地入市的首要工作就是修改《土地管理法》。

对于如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可以在《土地管理法》修订之前申请试点宅基地入市。为《土地管理法》的修订积累经验。也能够率先造福社会,进一步起到特区的示范效应。

2.需要建立宅基地入市的有形市场。宅基地入市在本质上也是商品的交易,但是这种商品交易由于涉及的因素多,影响大,作为交易双方的当事人对于其中的经济、法律等环节都不能很好把握,因此不能允许向其他日常消费品一样在路边交易,而应该建立有形市场集中管理、集中指导。同时,也应该鼓励社会中介机构为宅基地入市提供估价、交易、登记等一系列服务,以维护交易公平,保护双方尤其是农民的利益。

3.需要发展城乡交通。宅基地入市,需要有城里人购买并去乡村居住,这实质上就是建立了一个城乡沟通的渠道。到农村购买宅基地的城市人口并不是存粹的农村人,还要有相当的业务在城市中办理,因此,大力发展城乡交通,大力发展乡村网络等信息硬件建设都是吸引城市人口下乡的必要措施。只有城乡之间的交通便利了,乡村的信息畅通了,城里人才可能有意愿去乡村居住。才能真正实现宅基地入市的重要历史意义。

[本文支持课题:建设部课题《我国建筑工程法律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08-R3-36。课题第一作者:顾永才,博士、副教授]

参考文献:

1.冯志顺,孙顺英.试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昆明:法制与社会,2010(10)

2.杨珍惠.我国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问题研究[J].成都: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8)

3.方文,胡浙平.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困境与流转绩效评析[J].成都:农村经济,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