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09:19: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教育教学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从学生长远发展来讲,终身体育教育意义依然重大。随着社会发展,运动不足、营养过剩、精神紧张、肥胖等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发展。解决以上问题除了医疗方法外,增加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尤其需要增加体育锻炼,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旨在于此。不得不说,我国当前的全民健身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举世瞩目,但远远没有形成国外全面健身的高度。一方面表现为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不仅少,而且集中在老年人,年轻人以各种理由逃避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对体育的投入不多,体育设施缺少影响全民健身的开展。一朝一夕之功并不能改变以上局面,只有全局动员,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方能完成。高校体育教育是庞大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责无旁贷。如果高校阶段能使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对于学生长远发展极为有利。终身体育不论从其前身意义和后期发展的意义都能满足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和要求。终身体育理论在实践上和体育理论上都有待于体育组织与体育教育组织去完善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国内广泛地开展和推广。
学校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基础工程。通过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阶段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自觉性调查,小学阶段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佳,大学阶段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后。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经历高考后,在内心中已将体育锻炼排在最后的位置。若想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观念,必须使他们从内心深刻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大学阶段就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试想,若他们大学时期都不乐意参与体育锻炼,毕业后的繁复事情更不会让他们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具备终身体育的观念呢?高校体育教育者要对教学对象有深刻的了解。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在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因为小学和初中阶段并没有深入理解体育锻炼和玩耍的区别,他们认为体育锻炼就是跑跳,所以这需要他们了解体育锻炼的实质和内容。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尽管意识还不太成熟,但是由于自身身体发育成熟,思维逻辑也已经成熟,他们已经或多或少有了体育锻炼的愿望和喜好。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我们应该使他们已经形成的关于体育锻炼的认识深化,并且能深入内心,成为一种自觉意识。所以观念教育是第一位。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今,新媒体主要指基于互联网平台之上的传播媒介。相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具备传播速度快、效率高、互动性强等特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是和三大传统媒体并行的“第四媒体”,其所具备的“融合”特性更使传媒转型成为了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传媒转型所带来的是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为新闻从业人员的输出方,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运用现有新闻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所培养出来的新闻人才尚不能完全满足媒介融合时代媒体机构的需要。因此,高校新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思考新闻教育应该如何适应传媒生态环境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提升授课效率。
微博、微信(双“微”)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发展十分迅猛。都具备社交媒体属性,互动性强,在大学生中普及程度高。双“微”的移动化程度高。二者都有十分成熟的手机客户端,使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方便使用,碎片化时间利用率高。因此,双“微”具备成为高校课堂辅助教学的优势条件。
一、微博平台辅助教学
(一)信息
网络传播学在大多数院校目前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以讲授为主。其中所涉及很多知识点讲起来也比较枯燥乏味,知识也相对比较理论化,学生对于这样的课程兴趣不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很多知识点,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是网络传播学教学的主要问题。
微博作为信息平台能够成为网络传播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师注册微博账号,让学生进行关注。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微博上作业,布置预习任务,公布教学进度,考勤情况。学生可以马上通过评论或是私信功能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二)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在定期在微博上讨论题,让学生通过评论功能进行讨论。在课下,如果教师在微博上看到有价值的与课程相关的博文,也能第一时间转发,与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这样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有效地进行了互动,同时可以使学生通过讨论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实践教学工具
微博还可以成为一种实践教学工具。例如,教师在首次课布置微博运营任务,让学生自己尝试运营一个微博。在教学过程中,讲授一定的技巧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到实践中。
二、微信平台辅助教学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集文字、信息、图片和视频于一体的即时交流型社交媒体。其中,微信公众平台基于微信基础之上使得一点对多点的信息推送形式成为现实。微信公众平台注册简单、操作易上手。用户只需完成简单的页面注册,就可完成个人或是企业账号的登录,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实现对特定信息的自动回复、群发推送或是独立双向交流。这种传播模式非常适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一)可行性分析
首先,微信用户的数量已经超过五亿,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年人,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的一部分,他们自然是微信的忠实用户。将微信公众账号在大学课堂上使用有着最为广泛地受众基础。其次,这种平台在使用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在网站上进行相应的注册,提供一些个人信息就可以得到一个公众账号。同样,在教学手段更新之后,相应的教学方法将进一步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升级,将不断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应用模式
1.签到。到课率一直是很多高校较为头疼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管理手段。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公众平台,让学生用手机签到的方式完成到课率的检查。
2.设计课堂测验、布置作业。教师可以在PC端先编辑好测验或者作业题目,并可以设置主观题和客观题,根据教学进度和需求在课堂上随时。学生使用手机就能够完成测验和作业。
(三)积极作用
在将公众账号应用到网络传播学的课堂之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也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也进一步提升。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开始不断参与教学,成为网络传播学课堂教学的中心,是现代教学主体转变的一个典型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习热情,开始主动分析网络传播学的一些知识点,也可以在微信平台上获得更多的边缘知识,提升了学习兴趣。
其次,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相应的知识结构,其中理论知识没有什么更新的空间,主要还是课本中的实例相对比较老,很多都是十年前的数据,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现代新闻行业现状的掌握,公众平台可以将教师在网上收集的一些新闻学的最新数据和信息给学生,让他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情况。
最后,新技术的掌握提升学生的就业机会。这种公众账号的掌握是现代新闻专业、企业办公室岗位需要掌握的内容,在网络传播学的课程上运用这种教学手段进一步促使学生熟悉这种工具,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更加熟练地掌握这个技术,提高了就业的机会。
关键词:
高校英语;教育;元认知理论;改革;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诞生的元认知概念及其理论,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为语言学习指明了新的发展路径,同时,元认知理论还开发出了不同的工具,可以对语言学习者的元认知状况加以测量,经过实践证实,元认知理论及其运用工具对于语言学习有极大的引领作用[1]。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领域中,元认知理论可以有效地推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教学手段的更新,并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效果。
一、元认知理论的涵义及其功能综述
元认知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对认知的认知,它是个人对自我认知的了解以及把握自我认知过程的能力,也即个体对于自我思维和学习状态的调控过程[2]。它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即:(1)对于个体认知的知识。它是指个体对于自身的认知能力的一种知识,是个体能够在不同的活动情境之下,采取适宜的认知策略,从而提升自身的水平的一种知识。(2)个体对认知的自我调节和把控。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所采用的自我调控机制,个体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要能够进行自我规划、自我检查和自我监控,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思维。元认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认知,它在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的相互结合之下,可以帮助个体明晰自己的任务,并获得元认知体验,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完善,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
二、元认知理论对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意义
元认知可以协调个体的思维进程,在元认知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个体思维领域和智力领域的整体水准,高校英语学习主要是对英语语言知识进行辨识和再加工,这个语言学习进程主要受制于学生元认知进程的水准,如果大学生的元认知的整体水准越高,则说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进程也能够在其自身的掌控之内;如果大学生的元认知的整体水准越低,则说明其自主学习进程处于不可控的状态,无法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深悉于心[3]。为此,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要使大学生达到较高的元认知水准,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准,从而开发与启迪学生的语言潜能。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领域之中,英语阅读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为语言输入过程,英语口语的表达的自主学习过程主要表现为语言输出的过程,要注重语言输入和输出学习进程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并且能够将英语语言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之中,要避免自主语言学习的盲目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水平[4]。
三、元认知理论对于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启示与探索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显现出其重要性,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高校英语教学需要转变思路,要引入先进的、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对传统的填充式的英语教学进行变革,如果没有实现对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实质性突破,则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要,因此,要基于元认知理论进行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师要引领学生对自己的元认知知识进行有益的探索和体验,例如:语言信息的口头交际与互动、英语语义的深层把握与理解、语言阅读与写作等,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学习策略和方式,从而提升语言学习效果,实现语言的习得与认知[5]。在大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较为充裕,如何利用充裕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自身的元认知能力,实现自我的良好认知与自我控制,是大学生个体应当思考的问题,由于大学生个体存在知识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因而,要认识到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和调节,从而实现大学生个体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认识提升。
1.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元认知知识
大学生要能够依据自己的知识层次和语言接受程度,拟定适宜于自己的语言学习方法和策略,认识到自己在语言学习中的风格和能力,从而改进不合适的语言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英语语言方面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元认知知识水平,进行不同策略的英语语言教学,要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情境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在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全方位地开发自身的语言思维能力,实施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等任务,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方式,如:国际服装节、国际航模展、大型表演活动等,融入到国际语言情境和氛围之中,感受到英语语言在交流中的重要性,从而提升自己的元认知知识。
2.拟定明确而适宜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体现出差异性和针对性
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知识层次和语言接受程度,拟定合情合理的语言学习计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教师定制的语言学习目标,通过详细而周全的英语学习计划定制教学,可以让学生有步骤地、有计划地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认知,这个过程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认知能力。例如:在英语语法中的“虚拟语气”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并熟练运用这一语法知识,需要拟定具体而详细的学习计划,并结合现实情境进行“虚拟语气”语法知识的运用,学习完成之后,教师还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逐渐累积对自身语言能力的认知和评价,并通过对自我学习过程的监控,分析自己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养成自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自身认知能力的提升。
3.英语语言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策略运用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观点,学习者个体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操控,要对自己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自主的监控,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就意味着大学生个体要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进行以自主为导向的学习,要遴选出适宜于自身实际状况的学习方法,并通过自主学习,管理好自己的语言学习活动。例如:在高校英语内容《一朵红红的玫瑰》这首爱情诗歌中,要让学生自主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预习的内容可以是作者RobertBurns的生平、诗歌创作的背景等,还可以预习这首诗歌的歌曲演唱视频,通过元认知理论举措,使学生实现英语语言学习的自主评价和认知。
4.英语语言学习中的合作导向策略运用
在高校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要采用以合作为导向的英语语言学习策略,在采用这一策略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习心理、性格兴趣等因素,要以这些相关指标作为合作分组的有效依据,使其具有合情合理性,在这个科学合理分组的前提下,各个合作小组要进行独立自主的合作探究和学习,这些合作探究和学习的任务要由学生自己决定和选择,在合作小组集体讨论和交流之下,确定合作小组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等,经过合作小组协同一致的商议和认真细致的研究,向教师提交自己小组的研究报告,展示并阐述合作小组的研究成果,在合作小组的共同参与和体验之下,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例如:在高校的英语口语和听力教学课堂中,可以将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中进行情境对话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升英语语言学习效果。
5.注重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新旧知识融合
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选取适宜的语言学习材料,将自身既有的英语知识体系与新英语知识相联系,在新旧知识融合的前提下,快速把握新的语言知识,了解新知识的具体用法,教师要巧妙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高校英语单词教学之中,对于新出现的单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单词之间的比较和对比,通过比较性的区分方式,可以增进对新单词的涵义理解,从而快速对新单词进行识记和认知。如:新单词“observation”,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既有的知识内容,了解它的既有涵义为“观察”,而在新课程内容中,这个单词的涵义又有了新的内容,表现为“评论”的涵义,再结合这两个不同的涵义,进行构词和造句,通过具体语言情境的比较性练习,从而可以快速实现对词义的理解。
6.增强学生对自我元认知的监控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观点,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要对自己的语言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估和调节,要对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行监控,教师要在旁边适时点拨和指导,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习惯,对于知识点要加以记录,并在课后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养成写英语日记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欣赏一些英文原版电影或英语谈话类节目,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寻找出自己学习进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有效的调适,逐渐提升自己的语言认知水平。
7.运用多样化的评价策略,引导学生生成元认知意识
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样化的评价策略,引导学生生成元认知意识,这种评价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通过这些不同途径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弱点,这些评价策略各有其功能和效应,自我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评析能力,学生互评则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则具有鲜明的导向功用,并具有全面性和指导性。这些不同的评价策略,都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认知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元认知能力是个体成长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能力,它的运用可以为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平台,对于我国的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元认知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可以寻找到适合于学生英语学习认知的有效途径,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作者:管英杰 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吴斐.元认知策略视域下的翻译实践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4(3).
[2]张,李黄川.元认知策略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
二、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了高校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学生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所接触的音乐作品,其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整体性的影响,因为大多数的音乐作品不会塑造某一局部的形象,同时作品多以理想主义的形式变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树立了榜样,鼓励学生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除此之外,音乐作品承载了创作者的情感,是艺术家的自我展现,这种自我反映会带给学生力量和勇气,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二)培养了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有两方面的体现:想象力和创造力。素质教育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一方面,由于音乐主要通过听觉进行鉴赏,音乐自身具有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多种元素,通过不同元素之间的变化,所呈现的气氛和场景就会有所不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将音乐表达的场景进行再现。因此音乐教学对于高校学生来讲,丰富了其思维想象活动。另一方面,基于音乐的独特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激发学生进行创作的欲望,加之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和观察能力,这种创造力会进一步的提高。[2]
(三)提高了高校学生的道德修养
音乐教学实际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用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文化修养,让他们充分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甚至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通过这种文化的传播与熏陶,能够在潜移默化间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促进学生心灵的和谐发展
目前,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导致,如何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可以作为一种沟通方式,将人与人之间距离拉近,使高校学生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有所缓和。因此,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促进了学生心灵的和谐发展。
三、素质教育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其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在大部分高校,音乐课程只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多为大班教学,虽然可以节省较多的教学资源,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往往很差。一方面,由于学生人数太多,知识的接受程度有所差异,但是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往往以满足大部分同学需求为主,这样导致部分同学理解上存在偏差,导致教学的实际效果降低。另一方面,采取大班教学,教师难以实现与学生的互动,更无法开展一些趣味性的音乐教学活动,加之相应的音乐教学设备配置不够全面,不仅教师的教学难度有所增大,同时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也会降低,从而使实际的学习效果不明显。[3]
(二)高校学生音乐基础差而教学专业化较强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为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各大高校相继对音乐教学实施了改革。然而,在进行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前,学校对于学生的音乐水平没有进行调查,只是一味盲目的进行课程改革,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大相径庭的现象。对于非音乐专业的高校学生而言,他们对于音乐专业知识的了解普遍较少,几乎不具备任何的音乐功底,如果实际教学不能从基础知识开始,过于专业的音乐知识学生难以理解,这样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导致丧失学习兴趣,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三)高校音乐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音乐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门艺术,实施音乐教学具有很高的美育价值,各高校领导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为音乐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然而,结合目前高校的音乐教学改革现状发现,很多高校没有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具体表现大致分为如下几种:第一,部分高校由于没有专业的音乐院系,音乐教育工作出现了多头管理的情况,极不利于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部分高校对于音乐教学设备购置不全面,缺乏必要的视听设备和各种乐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大教师的教学难度。第三,部分高校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音乐教育工作多以讲座形式代替,课堂学习具有随意性和间歇性。[4]
(四)高校音乐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对于音乐教学而言,要求教师既要具有专业的音乐知识,同时也要掌握必要的教学技巧。然而,由于部分高校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音乐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比较落后,具有专业音乐知识水平的教师数量较少,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部分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学方式选用不当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或者对于知识讲解不够明确,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四、推动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
(一)对音乐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部分高校音乐教学采取的是大班教学模式,难以实现教师的一对一辅导,学生对音乐知识和各种乐器的学习难度很大,因此学校应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采用小班教学或其他的教学模式,提高音乐教学的实际效率。学校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条件:首先,招聘足够数量的音乐教师,促进音乐课程的开展。其次,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音乐课程的课时和内容。最后,购置音乐器材,只有完备的教学条件,才能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和创新。
(二)降低音乐的专业难度,开展通识音乐教学
素质教学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改革时,应对全校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学生当前对音乐的了解水平开展教学,以通识音乐教学为主,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普及,引导学生喜欢音乐、爱上音乐。基于此,在素质教育下,对高校音乐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对音乐教学进行准确的定位。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增加学生自身气质等为主,应在学生喜爱的基础上开展。第二,教学内容应满足学生的音乐水平,降低音乐知识的专业难度,能够保证学生对音乐知识可以理解和掌握,教学进度也要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做适应的调整。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5]
(三)建立健全音乐教育管理体制
高校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保障,为推进音乐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应建立健全音乐教育管理体制。第一,通过制度建设保证音乐教学的经费投入,只有充足的教学经费才能保证各种教学设备和音乐器材的完备。第二,高校应建立科学的音乐教学管理体系,成立教学研究小组,针对教学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加以解决,保证音乐教学工作由专人负责。第三,由于部分高校没有设立独立的音乐院系,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对音乐教学工作进行负责。(四)加强音乐教师的师资建设教师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是知识传授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果音乐教师本身综合素质较低,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加强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善教学质量,同时为学生树立榜样。一方面,学校应扩充教师数量,招聘既具备较高音乐专业知识,同时又热爱教学事业、责任心强的教师。另一方面,现有音乐教师应定期开展交流会议,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总结相关的教学经验进行分享,提高实际的教学效率。[6]
1学科建设内涵及发展
学科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首先,学科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 将知识体系中具有内在联系和相同表现形式与运动规律的各个集合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学科,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研究;其次,学科又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组织元素,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元素。高校教学体系、科研归属一般按学科元素来建构,专业技术人员按其专业方向归属于相应学科领域,以归属学科的建制形式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学科的建制既是学科的一部分,也是高校的一部分,两者相结合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学科建设任务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学科建设作为人类文明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必须立足发展知识生产力,合理配置各类资源,科学组织推进发展,在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方面取得高水平成果。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认知领域在不断深化,知识的创造日新月异,不仅仅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知识结构体系的分化、整合和创新也在不断更新,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涌现。作为知识体系基本单元的学科也在发展、变化。其二,学科建设作为现代大学基本元素,必须立足于专业设置、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领域的改革创新,体现学科发展内在要求,能动地促进学科水平提高和新兴学科的创建。近年来,在知识经济推动下,由于设立了灵活的、综合的跨学科研究组织,从而促进了新的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进行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特别是学科组织体制的改革,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学科建设就是围绕发展知识生产力、提高学科水平、创新学科发展开展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学术队伍、教学和研究设备、资金投入、后勤服务设施等硬件,也包括学科发展方向、领导观念、组织管理体制、激励机制、运行环境等软件,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就是这两个方面的完美集成。对高校来说,学科是学校发挥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本平台,学科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
2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的关系
现代大学的使命和根本任务之一是人才的培养。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最不可或缺的基本途径。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科发展水平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知识体系基础和学术水平基础,教学质量(包含了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教学建设工程本身也就是学科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建设要服务于教学,有利于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工作与科研机构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区别与最大特点。
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是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起点和基础;研究生教育是专业纵深教育和研究能力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结合点。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建设显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科教学则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主要体现为学科建设的教育学应用。高等学校的教学涉及许多方面,如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培养模式、专业划分与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队伍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建设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这其中的许多方面也是学科建设的范围和内容。对于学科建设与教学及教学建设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2.1专业设置及其建设与学科建设是密不可分的
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专业设置,一般是以学科为依托,根据社会劳动分工的需要,按特定门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即专业设置的划分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是与社会劳动分工相适应的。专业是学科及其分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结合点或交叉点。
专业的划分和设置,一般是按照学科的层次分级或者按行业甚至产品划分的。早期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偏窄,培养的人才专业性强但适应性差、发展后劲相对欠缺,也相应地制约了学科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在专业设置和划分上拓宽了领域和口径,拓展了学科范围,有利于宽口径厚基础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有利于学术队伍和师资队伍的优化组织和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源共享和资源效能发挥,也有利于学科建设发展。
2.2教学工作的具体推进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职业与专业之间在教学上的联系是以课程为桥梁的,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确定课程结构,应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组合课程,同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教学内容是通过课程体现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是教学工作的具体推进,同时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一方面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本身是学科建设的内容,一流的课程和一流的教材是重要的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要用学科建设最前沿科研成果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编写教材,设置学科前沿性选修课或讲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3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
教学改革和包括教学研究在内的教育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学学科以及与教育教学相关学科本身是学科建设重要组成,高校必须重视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这也是学科建设任务和内容,不能只重学术研究而忽视教学研究。有条件的高校应成立高等教育研究所,推进三方面任务:一是将教育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提出新的教育理念,而且针对性地提出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方案,成为学校发展的智库;二是要主动配合教学部门,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试点,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促进教学水平提高;三是要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乃至国际上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没有一流的教育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育理念,也就难以建设一流的大学。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学生体育说课;能力培养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基础体育师资的重任,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能力培养的强弱,直接关乎着基础体育师资的质量。目前,在全国许多地方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学生通过笔试后进入面试采用的考核形式就是体育说课,然而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中没有体育说课相关内容,《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中也未提到过,很显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的主阵地,其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及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存在脱节的现象。可见,将体育说课纳入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当中,不但可以丰富教学环节,而且对学生试教、教育实习以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均有较好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效果。将说课技能培训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中,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体育说课的理解和掌握,加快学生向专业化教师角色转换进程。因此,注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说课能力培养研究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也具有时代性。
1说课与体育说课
1.1“说课”的出现
1987年底,河南新乡市红旗区为了选出该区参加市“教坛新秀”评比的参赛选手,但因期末,采用传统上课评选的方式时间已来不及,因此有人提出选几堂课,重点听一听教师的课堂设计。听后,大家都认为这种方式省时、高效、简便易行,而且还能评考出教师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于是借鉴戏剧界导演给演员“说戏”一词,逐把这种教研活动取名为“说课”[1]。从此,说课这一教研活动诞生了,并逐渐在中小学搞得火热起来,同时备受教育行政部门的青睐,许多地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说课”成了面试的主要内容。说课主要包括解说及评说两部分,解说主要是由说课者阐明教学内容、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思路和为什么这样教及其理论依据,评说是由评课者针对解说进行交流、研讨和评议,其中解说是重点。可见,说课既不是对讲课过程的总结,也不是对备课内容的简单复述,而是执教者面对同行或其他评议者,利用讲述的方式,从深入分析教材和学情入手,着重介绍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教研活动。
1.2体育说课的概念与兴起
体育说课是体育教师在一定场合,根据教学规律,以科学的体育理论为指导,以语言为媒介,而对同行或专家(评委)讲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构思、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并虚心听取意见,接受指导,达到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独立教学环节和教学研究活动[2]。从20世纪90年代说课的出现开始,各地中小学其他学科纷纷仿效说课这一教研活动到了非常火爆的状态,在说课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体育说课应运而生,但体育说课的兴起明显晚于其他学科的说课。体育说课把备中说、说中说、评中研、研中学融为一体,它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提高体育教师或体育专业学生业务能力的有效手段与方法。但是,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科书上至今没有体育说课的相关内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与基础体育教学改革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说课基本上是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因而在实习、就业中遇到实际问题束手无策[3]。因此,树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说课的意识,培养学生说课的能力很有必要。
2体育说课的主要内容
2.1说教材
这里所讲的说教材就是说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在体育说课过程中,说课者从分析体育教学内容入手,既说明教学内容的特点、作用、教学对象、是否是新授课等,又说明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以及划分教学重点与难点的依据,教学难点如何解决等。
2.2说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是指导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与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所谓说目标,就是说课者依据体育教学内容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5个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说明。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目标说明时,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单元要求以及学生的体育学习基础等进行全面的考虑。
2.3说学情
就是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在体育说课的过程中加以说明。它的主要内容有学生的年龄特征(年级)、班级人数、男女生性别比例、学生的体育基础、学生的身心素质、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体育特长、组织纪律等情况,总之,对学生情况了解的越详细越好。
2.4说教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和手段。在体育说课时主要从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个方面去把握,说课者在说教法时要详细地说出拟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环节、教学中怎样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怎样衔接上下关系,解决在教学中要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等一系列问题[5]。说课者在说学法时,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思维等实际情况,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等问题。注重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活跃体育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2.5说程序
这里所讲的说程序,简言之就是说课者对一节体育课的流程加以说明。既要说明一节体育课划分为哪几部分,又要说明各部分划分的理论依据。同时还需说明课的每部分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教法与学法、教学的组织与目的以及时间分配等。
2.6说特色
就是说课者在完成上述说课内容的以后,简要说明自己在该课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新的教学观点;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有哪些新的创意;如何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展示;教学媒体运用与体育教学场地的设计有何改革与创新等。
2.7说效果
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对该次课的教学效果进行预测,其中定量指标通常是用练习密度、平均心率等指标,来说明该次课的教学效果预计,从而达到更好地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2.8小结在前面所有的内容都说完以后,说课者用简练的语言对自己该堂课的设计进行小结,简单地总结自己该次说课中的创新点及所存在的问题,并用谦逊简洁的语言对在座的评委、专家表达自己的谢意,同时敬请专家指导。这样,既能给专家(评委)留下较好的印象又能展示自己良好的素质。
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说课”技能培养策略
3.1结合体育教育教学实践,加强理论学习
在说课过程中,除了要求说课者说清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外,还要求说课者对课堂设计的理论依据及创新点等进行分析。因此,要求说课者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教材教法等教学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只有这样,在体育教学说课过程中,才能做到有效的分析教材、理解教材和把握教材,才能准确地说出教什么,怎样教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3.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要说好课,说课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教材钻研与分析能力、动作示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驾驭教材能力、应变能力等。作为今后要走向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时间的锤炼。因此,在平常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学校体育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能力培养,从而为说好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3.3将说课技能培训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教材中没有说课相关内容,高校体育教育人才的培训与社会的需要出现了明显的滞后现象。为了更好地结合社会需求,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体育说课技能,必须将说课技能培训纳入到课程教学当中。首先,将说课相关内容编入高校《学校体育学》教材当中,加强学生对说课理论的学习,为说课技能的提高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其次,利用《学校体育学》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说课训练,促进学生说课技能的提高。
4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我国未来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主力军。结合社会需求,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学校体育学》课堂教学中,夯实学生体育说课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体育说课技能,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叶瑞华.浅议体育说课[J].福建体育科学,1999(8).
[2]党炳康.浅谈体育说课[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82-84.
[3]安斗.体育院系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体育说课面试技巧[J].普洱学院学报,2008(6):71-74.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师资队伍的组成和来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教师队伍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根据教育部的统计, 2006年高等学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为520130人,占总人数的48.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队伍的新生力量,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因此,重视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的研究,并着力提高其教学能力,对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化和提高大学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在顺利完成教学的活动中,教师个体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技能、知识进行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青年教师虽然大多是博士毕业,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入校时,虽然经历了短暂的入职培训,但大部分青年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关于教学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培训,尤其缺乏专业化的教师技能培训,由此导致的是教学能力缺乏,具体表现在:
1.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的思想素质不过硬,价值取向失衡。作为教师,其师德素质越高,投入教学的精力越多,教学的效果就越好。但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青年教师受功利主义现象的影响,在教学上投入精力明显减少,视教学为副业,“火了实验室,冷了教研室”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导致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发展长期停滞期,不仅没有提高,反有下降的趋势。
2.青年教师学历水平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高校青年教师的选聘更多的注重专业学术水平和学历,形成了一味追求高学历的现象,尤其是高校在评定职称时,重科研,轻教学,导致青年教师们十分热衷于写文章、搞项目,不重视教学工作,在教学上所花的气力不够,不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3.师资培训重“形式”。虽然很多高校对新入校的青年教师都要进行岗前培训,但培训多以学校文化、学校制度为主,并没有围绕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
4.缺乏有效的青年教师激励机制。首先在职称评定方面,它本来应该是界定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目前大部分高校,除了少量的优秀青年教师能晋升外,基本上成为按照学历与教龄论资排辈的工作;其次,专设面向青年教师的教学奖项不多,很多高校虽然会组织一些以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激励青年教师投身教学的讲课大赛,但教学奖项和科研奖项比起来的分量较低,青年教师对这些活动并无热情。
5.没有充分发挥老教师 “传、帮、带”的作用。虽然很多高校要求新任青年教师助课,一般是青年教师听一位或者几位老教师的课程,由老教师领着走,然后再讲自己的课,期望能起到带教的作用,但青年教师只是为了听课而听课,并没有认真地研究老教师的教学方法,效果不佳。
二、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途径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高等学校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根据青年教师的个人实际情况,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有重点的培养与实践,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高校教育工作是“树人”的工程,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就必须要求青年教师自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坚持引导青年教师爱岗敬业,加强责任感,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争做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
2. 增加教学在各类考核中的分量。针对很多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更加合理的考核计划,突出教学方面的重要性,增加教学在教师的聘用、晋升、终身职位和工资等方面的分量,正确引导青年教师合理地分配教学、科研的时间和精力。
2004年,新的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对广大高校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应注重学习专业知识,了解相关理论,培养科研意识。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建立研究型英语教学模式提高自身专业化发展水平,从而促进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Freeman(1989)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不断做出决策的过程,决策的制定主要基于4个要素。它们分别是: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意识(awareness)和态度(attitude)。他认为除了知识和技能之外,态度和意识是教学中最根本的中心,只能通过“发展”的方式完成才行,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反思。
吴一安(2005)认为:“新的培养模式要在正确教育观和教学理念引导下,注重外语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并在培养过程中引入促进教师学习发展的机制。”周燕(2002)确定在培训大学教师中应该优先解决更新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改变教育模式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也显得尤其重要。目前我国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情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外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职业本身蕴含着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意义,教师应当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研究型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以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目前的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以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而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无论问题的选择、活动的开展,还是问题的解答,都需要英语教师的参与,但这种参与并不要求教师仅仅充当知识的传授者,而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英语辩论会、案例教学法、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途径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型教学不仅需要学生查阅、收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还需要教师具备更广博的知识,随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要求是对英语教师的巨大挑战,也会提高英语教师个人从教水平和专业素质。
研究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以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体现始于问题、基于发现、凸显创造性特色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讲思路、讲方法、讲要点,而把具体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必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每次课后,用心设计课后作业,比如可以围绕教材主题设计一些较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具有一种主体性的认知、表达、操作和创造能力。如在涉及某课课文中的文化背景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角度进行研究,广泛搜集资料,然后上交研究报告或课堂宣读,这些方式既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又有助于同学互相学习,互为补充,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某一问题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任务下达之后,老师应给予具体指导,如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类似的论文,指导如何获取所需信息等,然后指导学生设计整个过程:如谁、如何进行收集、获取、整理、分析信息,直至最后写出调查报告。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课文具体话题让学生辩论,先把同学分成两组,要求他们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还可以采用创设情境,问题驱动等多样化的形式。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的职能将由“教”转变为“导”。课堂教学方面,应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互动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外教学方面,通过实施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或参与教师课题等形式,将教学与科研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生接触学科前沿。通过亲身实践,扩大知识视野,获得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基本训练和研究技能。研究型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课堂,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调整内容和结构。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加知识含量,拓宽知识面,介绍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启发学生积极研究思考。
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现、提升英语教师自我内在素质是关键。但是,教师素质不是自动生成的,它需要通过一定的策略来培养和造就。教师只有做到在教中研、研中教,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才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此,教师应转变传统角色,使自己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引领者,通过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案,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倡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做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榜样,并提供适时的指导等。外语教师可通过阅读有关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新书和学术期刊,写学术论文,进行反思性教学或教师相互听课,合作上课,交换教学日记,参加教学研讨活动、研讨班和学术会议等。这些方式在外语教师整个职业发展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现需要学生查阅、收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以前由于条件的限制,信息来源较少,即使能找到一些材料,也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且信息不够新。现在,由于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网络资源不仅量大,而且时效性强。在网络上可以阅读最新原版英文学术文章,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材料。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型教学不仅必要还完全可行。
开展研究型教学能够培养英语教师先进的教育观念,把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同时,开展研究性教学,能够培养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师,能够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专业理论指导下针对问题进行研究,把握一般规律,并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求得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教育实践锻炼中提高,而且,它又是教育实践得以向更高形式发展的条件,两者相辅相成。另外,通过推广研究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广大英语教师意识到他们的教学工作能够促进职业发展,从而具有较高的寻求职业发展的兴趣、愿望和积极性,意识到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Lange, D. E. A Blueprint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A]. In Richards Jack, C. & David, Nunan (Eds).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45-268.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19-34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1-7.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5.
[5]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是高校理论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校理论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于提高全社会对在高校开展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和高校理论教育工作者增强理论教育工作技能,推动高校理论教育的改革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与其它学科的科学研究相比,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呈现出诸多显著特点。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探讨,以期给从事高校理论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的科研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理论)、教育的对象(在校大学生)、教育的主体(高校理论教师)、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从理论本身而言,它是一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科,是一个完整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将理论作为高校理论教育的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发掘的基本原理,研究理论的发展史,结合实际特别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研究如何丰富和发展。总之,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理论的实质,探索理论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理论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和思维的特征、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状况、大学生对于理论及其教育的认知和所持的态度等。将教育的主体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高校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如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与高校其他教师相比较所享受的基本待遇,考察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以及对从事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认知及所持的基本态度,并提出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将社会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或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情况对我们坚持和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它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高校实施理论教育提供了哪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有利条件,同时又对高校理论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将高校理论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适应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思想状况,根据时代要求,充分运用现代社会提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高校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的倾向性
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研究;二是教育的研究。这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在研究对象上,前者以理论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本身,后者以理论教育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的教育;在研究任务上,前者以揭示理论的实质、探讨理论发展的规律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后者则以探讨理论教育的规律作为主要任务;在学科属性上,前者属于基础研究,后者则兼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性质,其中应用研究的性质更加突出。因为理论教育的研究虽然也要重视理论的研究并以此为前提,没有理论,就无所谓理论教育,但它更主要的是研究理论教育的规律,即研究理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教育对象所接受,从而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价值观念。对于高校理论教育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学习和研究理论,只有先搞清楚了什么是以及如何对待的问题,才能解决用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进行教育和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同时,理论教育搞好了,又能增强人们的信念,进一步树立对待的正确态度,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繁荣。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研究实践中要平均用力,而是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后者,即应更倾向于教育的研究。这是由高校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高校理论教育,既具有一般意义的教育的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意识形态性。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教育的一般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一般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体、客体、目的、内容、方法、结果等,也反映教育的一般规律。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高校理论教育是以理论而不是别的理论作为施教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活动,因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有着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既要研究理论体系本身,更要研究高校理论教育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研究如何使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以提高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主体的特定性
高校教育研究的主体主要是从事理论教育工作的教师。如前所述,理论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除对本身的研究之外,更要研究理论的教育。在目前形势下,主要是研究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问题。对此,高校课理论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
翻转课堂;个性化教学;大学英语;民办高校
当前,关注个体差异、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个性化教学(individualizedinstruc-tion)理念已成为全球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个性化教学是能使学生获得最终成就的关键。[1](P.123)国内外教育界许多专家、学者都从理论高度对个性化教学做过研究(Griff&Kathy,2009;Barbara,2012;William&Ochan,2013;李如密,2001;邓志伟,2002;夏惠贤,2003等)。近年来,国内针对大学英语的个性化教学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胡壮麟,2004;贾国栋,2004;左丹弘,2012等)。这些研究成果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都局限于以普通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而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鲜有涉及。民办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队伍中一支非常庞大的力量,然而大多民办院校在教学与管理方面并未考虑到自身及其学生的群体性特征,而是采用与普通高校相同的模式。因此,其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尚不甚理想。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各地区、各高校之间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2]因此,民办院校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本文试图针对民办高校自身的特点以及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整体效果不佳的现状,利用翻转课堂模式实践其个性化教学,以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当前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一、民办高校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1.翻转课堂的内涵
教育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包含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我国传统教学始终遵循“课堂传授,课下内化”的模式。根据安德森(L.W.Anderson)等人修订的布卢姆认知教育目标分类学(Bloom’sTaxonomyofCognitiveObjectives),人的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按复杂程度由低到高包含从记忆到创造7个渐进维度[3](P.96)。传统教学模式把复杂程度高、极需要老师帮助的应用(Apply)、分析(Analyze)、评价(Evaluation)、创造(Create)四大程序性、元认知知识放在课下内化,而把低层次过程中的记忆(Remember)和理解(Understand)两大事实性、概念性知识放在课上传递,不利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顾名思义就是指翻转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与学的秩序,把知识传递(低层次认知)的过程放在课下,由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而把知识内化(高层次认知)的过程放在课上,由小组探究学习、教师解惑答疑等。其来源于美国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的实践。两位教师把自己用录屏软件录制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以便解决学生落下很多课程以致于跟不上教师上课步调的问题。此后,美国著名的可汗学院尝试让学生课前自己观看教学视频,课堂用来完成作业以及与老师及同伴互动交流,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美国的许多中小学随之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实践。近年来,翻转课堂已成为世界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它的魅力在于通过对传统教学流程的变革不仅顺应了学习者认知发展规律、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变化,而且最大程度地使得教育的个体针对性成为可能。
2.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差异,这是教育最为重要的一条基本原则[4]。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薄弱,但也存在为数不少的英语基础很好的偏科生。因此,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认知水平、学习速度、学习风格等的差异,如果按照“标准化、齐一性”的传统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必然会出现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吃不饱”、绝大多数学生“不消化”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会逐渐消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个性化学习中,由于知识的传递发生在课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差异自定步调,自主选择学习形式、自行控制学习时间和学习量。学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角,不再是传统课堂上被动的知识接受者[5],个性化学习真正成为可能。此外,民办高校大学英语缺乏难度和应用性方面有针对性的教材,普遍使用与普通高校相同的教材,加之受大规模扩招的影响,班级人数众多。这使得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不得不“满堂灌”完成对知识的传递,无法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课堂活动的多元化,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得不到锻炼。而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在课前可以发放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供学生选择学习,摆脱了教材的束缚,满足了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延长”了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可以开展适合学科特点的任务型教学等,组织多样化的小组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个性化。可见,翻转课堂能使“所有学生都可以自定步调开展知识的学习,进行个性化学习”[6],有利于实现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对改善当前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有积极指导作用。因此,有必要针对民办高校进行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实践研究。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民办高校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研究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在充分把握个性化教学理念和翻转课堂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十多年的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经验,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掌握学习理论提出了适于个性化教学的翻转课堂新模式,用以指导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
1.课前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大范围内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根本前提是自主学习[7]。然而当前民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以“师控学习”为主,采用“齐一化”的学习形式。学习基础、认知风格等不一的学生仍按统一进度在课堂上接受相同的内容,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难以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而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使得学习者实现其个性化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入学之初,教师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设定学期目标。实施翻转课堂时,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多元方式的学习资源(教学视频、网页、课件、文稿等)、分目标层次的自测练习和学习指南(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具体做法是:以单元为单位,把该单元内容划分成若干模块(基础语言点、拓展知识点、文化背景知识、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自测练习等),根据模块特点制作成相应的资源形式上传到班级QQ群或其他网络平台。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自主选择相应内容学习并自由安排时间学习,学习时间长短也因人而异。学习完资源材料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层次的练习进行自测进一步加深对单元知识的理解。教师制定的课前练习要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考虑学生的认知负荷。在自主学习和自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适时通过QQ及其他互联平台与同伴交流,建立学习共同体,解决不了的留到课堂集体讨论。在整个课前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从自己的个性化目标出发,自主选择学习资源、设定学习步调、制订学习计划来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8]。需要强调的是,当前很多研究者认为翻转课堂课前的学习资源形式只是教学视频,这显然是对国外案例的刻板照搬、片面理解,没有把握翻转课堂模式的实质。翻转教学流程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课前的自主学习是为了深入理解课程基础知识,从而最大化“延长”课堂时间,用来完成知识的内化。因此,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校情和学科特点进行本土化、个性化实践,提供的学习资源形式应该以实现学生理解课程知识的最大化实效为目标。教学视频是自主学习资源的核心形式,尤其随着慕课和微课的兴起,微视频应用于教学的优势日益显著。就英语学科而言,各单元各篇章反复出现的语法难点、重要词汇及句型等的讲解分割成微视频呈现是最好不过了,有助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反复观看直至消化吸收。而相关课文的背景知识、篇章特点、问题的提出等无需耗费教师大量时间查找或是制作视频,提供网址、网页、文稿等形式即可。因此,在具体实践中,不能“唯视频论”,资源形式的提供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
2.课中的个性化课堂活动设计
课堂活动设计的优劣决定了知识内化的质量[9]。建构主义理论表明,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需要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实现其意义的建构。翻转课堂的最大特点在于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开展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实现学生知识内化效益的最大化[8]。可见,如何设计课堂活动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教师需要建立个性化的课堂环境、组织多元化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协作探究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学习理念、方式的变化,需要相应的学习环境的响应,在翻转课堂教学中需要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其作为学习主体的需求[9]。教师首先应改变传统教室布局,建立和谐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同质分组或是异质分组,以小组为单位优化座位形式,便于小组讨论及协作学习。学生通过课前的独立自主学习已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因此课堂活动应以小组交流探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疑惑为先。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进入下一个集体学习环节———组间集体讨论,若仍解决不了的最后由教师统一答疑解惑。这就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协作探究的能动性并提升其高级思辨能力,之后再开展适合英语学科特点的基于任务的多元化教学活动。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类型组织角色扮演、复述课文、扩展练习等项目,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在建构和应用,提高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期间教师应走向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最后教师要给予及时评价反馈,同时鼓励生生互评。教师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对于不同水平和目标层次的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就的。通过这样的个性化课堂活动设计,实现了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及集体学习的结合,推动了合作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学生知识的内化及语言的实际运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给予每位同学及时评价及反馈,需要在课后给每一位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袋,记录其课前、课中的学习过程以及对其进行的个性化评价,帮助学生及时得到反馈并进而反思、再学习。张金磊等认为翻转课堂除了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还应加上课后阶段,以便对课堂活动进行梳理、反思与总结并给予学生全面的评价与反馈[10]。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个性化教学实践的实施效果
为了检验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开展翻转课堂下的个性化教学的实效性,笔者及研究团队依托所进行的研究课题进行了一学期的翻转课堂新模式的教学实验。团队在大一新生中选取英语水平总体相当的两个班级(两班前测成绩无显著差异)作为实验班和控制班,由同一教师担任教学。实验班的教学开展翻转课堂新模式,收集两班的学期末成绩并用SPSS21软件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成绩有显著差异(t=2.35,df=106,p=0.021﹤0.05)。说明实验效果显著,民办高校大学英语实施翻转课堂模式下的个性化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随后对实验班学生进行的半结构式小组访谈中,也得到了与数据分析结果同样的结论。学生普遍反映新的教学模式使其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大大增强,对学好英语充满信心。
四、总结和反思
实践表明,民办高校大学英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能真正实现班级授课制下的个性化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探究意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显著提升,对改善当前教学质量不佳的现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深入理解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不能完全照搬,要结合校情和学科特点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实践模式,从而解决本校本学科的实际教学问题。就大学英语课程而言,不是所有课型都需要采用翻转式教学,如视听课就不适合。也不是每次课都需要翻转教学,教师需要合理运用才能实现教学实效的最大化利益。同时在具体实践中也会出现不少问题,个别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薄弱,个别专业人数过多不利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
作者:金怀梅 单位: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James,W.K&John,M.J.PersonalizedInstruction:TheKeytoStudentAchievement[M].NewYork:Row-man&LittlefieldEducation,2008.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黎加厚.新教育目标学分类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Loveless,T.Thetrackingandabilitygroupingdebate[J].FordhamReport,1998(8).
[5]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7).
[6]姜艳玲,徐彤.学习成效金字塔理论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4(7).
[7]丁念金.当前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如何可能[J].课程教学研究,2013(4).
中图分类号:G64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37-03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我校管理、经济、会计、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本专科专业基础课,它包含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核心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同时在现实中运用较广,对教师的授课挑战性极大,单纯采用以教为主或者以学为主,都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近几年来我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尝试,教学改革中将各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我先将重点放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然后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再辅以讨论课题,结合现实问题穿插实践课。同时,我将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以科研促教学,将科研的最新成果适时展现在相关内容的授课中。教学方法的改革获得了较佳教学效果。
一、教学课件狠下功夫,内容与时俱进;上课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教学上,我不断摸索适宜的教学方法,课件从大修到小补,一丝不苟。
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备课做到三步曲。第一步,利用寒暑假提前进行一次系统的大备课,这一步需要精读教材,大量查阅国内外参考文献;第二步,在上课前一周进行适当的增补和删减,根据使用的教材调整章节,针对最新的经济理论及其现实经济状况修订案例;第三步,上课的前一天再预演一遍课件,查看知识要点,检查PPT观看效果,必要时先模拟试讲一遍。有了这三步,自己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上课热情容易被调动起来。
2.因材施教,变抽象教学为趣味教学。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作为分析工具。虽然数学表述比文字性表述更具有确定性和精确性,但是经济学毕竟不能等同于数学,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初学者本来就比较抽象,如果再在课堂上大量使用数学工具,学生会觉得这门课远离生活实际,挫伤其学习积极性,所以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理解经济模型背后的经济涵义上。针对这种情况,我引进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比如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禁毒增加还是减少了与相关的犯罪”;引导学生联想“多收了三五斗”的情景,尝试分析“谷贱伤农”现象。并且根据经济学基础理论内容,适当插入一些经济学理论,比如“钻石与水之迷”、“消费悖论”等等,这样,上课内容不但不脱离基础理论,相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基础知识,并且记忆深刻,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二、改变“一视同仁”观点,区别对待学生;注重课堂互动
1.区别对待学生,引导和培养各种“需求弹性”的学生。我每个学期面对的学生人数很多,他们总会存在着个体差异,要求每个学生的状态都一样努力上进、学习成绩都优异,是我们教师力求但不一定能达到的。实际上,学生对自己的总体目标要求和每门课程的成绩要求也不太一样。平时,我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教的课程感兴趣,认真听讲,努力完成作业,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这样,总会在班级中发现一些对本课程感兴趣、有悟性的学生,对于他们,我会以更高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引导他们向更高点迈进,比如推荐有一定深度的参考书,给他们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等等。而对于所谓的“学困生”,我采取逐一谈心法,让他们明白学习经济的重要性,尽力让他们不要掉队,同时多布置一些基础知识题目给他们练习。当然,在教学中,我对他们的要求是达到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则可。这样一改传统的一视同仁的观点,将各种“需求弹性”的学生区别开来,既不拔苗助长,同时又营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氛围。
2.教学方法上将“独角戏”变为大众“同台演出”,增强互动。教学互动是使教学内容变得活泼有趣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往往可以采用如下一些方法进行:①热点讨论。学习某章节相关理论时,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选择一个较为综合性的案例,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分析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譬如,讲完GDP的时候,我摘录了一段肯尼迪当年竞选总统评论GDP的一段话,让学生分析GDP这个指标的优点和缺陷,分析名人的话,学生们变得更为活跃,都不需要我点名了,大家此起彼伏站起来说出自己的观点。②视频插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收集知名学者、企业家或政府官员针对当前热点问题的讲座。以此开拓学生视野,了解这些知名人士如何运用经济学理论解决和分析问题,同时加深他们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理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这种形式也提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③综合案例讨论。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结束后,有意识地选取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复杂案例的能力。例如,结合中国近年来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我让学生自己分析本轮宏观调控的工具及其效果,面对身边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学生们更加体会出经济学的实用价值了。他们学会了自己查找资料,尝试着自己分析生活中的经济事件。提高了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网络学院的学生大多是在职的,他们有些甚至将工作中碰到的关于经济学方面的问题提出来与我一同交流,学以致用,这是教学最好的结果。
三、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讨论以及教学方法改革
一门好的课程是教学改革、教育思想转变、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带给学生的既是知识,是科学,又是思想,是素质,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一门好课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1.教学计划中加入实践课,让学生自由组团,自找案例。经济学是一门和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身边发生的事情常常可以通过经济学的理论来进行阐释,这就为课程的理论用于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经检验,综合案例实践课程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即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并详细准备案例,课程采用分组展示、集体讨论的方式。先由小组展示成果,各小组可利用PPT、DV小片段、舞台表演等方式,将小组的准备成果展现给大家。然后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并提问,该小组成员回答大家的问题。案例实践课程主要借助同学的团队精神合作完成,旨在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每位同学对经济理论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加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平常授课中,在完成一个理论的讲解之后,我会结合实际,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充当决策者,帮政府、帮老百姓出谋划策。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介绍完供给需求以及弹性理论之后,我提出一个现实中的例子:“政府为帮助低收入人群解决租房难问题,向房东规定了租金上限,请分析对租房实行价格上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如果政府通过给予租房者一定比例的补贴来刺激租房需求,结果怎样?”《宏观经济学》阐述完通货膨胀理论之后,让学生“针对中国的现实经济,分析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给出合理的对策”,同时我提出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每组不超过5人,让他们带着问题课后查阅资料,每组得出一个结论或者想出至少一种解决方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学生的兴趣更浓了,班上基本没有逃课的学生。所以上过我的课的学生基本都有一个共识:杨老师上课从来不点名。不是我不抓考勤,而是根本用不着。
2.让学生参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必将事半功倍。也许有人会说,教学改革是授课教师自己的事,跟学生没有关系,学生充其量是受益者。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劣,最关键的评判者就是学生,所以,让学生参与教学方法改革,一定是有好处的,对于适应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尤为重要。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学校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计划转化为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扮演着重要角色。一般我会在一门课程进行到三周左右时,随机抽取十来名学生进行座谈会,要求学生“提出你认为我教学过程中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关于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请提出你的建议”等等,一般来讲,学生会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一些想法,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上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同时又增加了和学生的沟通桥梁,能够帮助我们用最短的时间找出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学方式。
四、以科研促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和科研可以相辅相成,科研促进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学也加深了我对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更有力地推动我在科研上更上一个台阶。近几年,我参与了多个项目研究,比如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和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等等,自己也曾独立申请并完成了上海市区委的系列课题以及学校人文社科基金课题“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在新形势下的协调和配合研究”。在进行科研项目的时候,要求我们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这样促进我自己不断学习更深的理论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为自己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上课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将所学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课题研究中的案例等也可以作为上课的精彩案例剖析。这样学生会觉得他们所学的知识与时俱进,求知欲会更强,毫无疑问,科研项目与教学相结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五、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的效果
我通过对工商管理、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佳效果,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向学生呈现最新学科动态,使学生从中发现兴趣所在,独立自主地探究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在探索中形成乐趣,形成他们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内在动机。
2.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分析的一般方法,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开拓了视野,对于社会经济问题能够从经济学上加以判断和分析,为以后深入学习经济学理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多数学生可以初步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加以分析和解剖。
4.增强了师生间的信任和尊重。本课程教学面对的是身心比较成熟的大学生,课程采用“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鼓励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尊重和关心学生,同时注重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友善与合作。
多年来学生对我授课的测评结果充分印证了我的教学方法的成功,学校通过多轮比赛给我的称号“学校青年教师授课风采大赛三十佳”也验证了教学方法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臧良运,吕洪燕.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2]王蕴翠.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经济,2011,(5).
[3]黄山松.基于网络环境的经济学教学模式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0,(28).
[4]张亚丽.让经济学回归为一门有趣的学问——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体会[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3).
[5]逄锦聚.关于我国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6]刘志迎,程瑶.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7]卫兴华.对当前高校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现状的一些问题看法[J].高校理论战线,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