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09:19: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思想政治哲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哲学对高中学生来说,学习的过程中确有许多困难。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出经典作家、其他哲学家和思想家的名言、哲学故事、典型观点和哲学思想对它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理论观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哲学思维的境界。
一、哲人故事导入新课,先声夺人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链接哲学家的故事,导入新课,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学习动机,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从而为新课讲解定下基调。
在教学“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一框时,教师可首先讲述战国著名哲学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哲学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公孙龙“白马非马”论为什么是错误的诡辩论?白马与马到底是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引用哲学家的经典名句,强化信度
经典哲学名言是人类认识上的宝贵财富,其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使用教材所提供的哲学名言,强化教学的可信度。
例如,在学习量变与质变的原理时,可引用荀子的名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让学生明白量的积累的重要性。
哲学课本上每一章节及课后思考与练习题中,都大量的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思、列宁、等古今中外哲学家的名言。用好这些教学资源,可使枯燥的理论富有趣味,乏味的东西变得生动,也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三、介绍哲学家的基本思想,启发思维
中学哲学课教学过程就是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常识水平,把深刻的哲学道理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常识”。而哲学则是把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丰富的哲学思想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因而它的概念和原理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刚刚接触哲学的学生来说,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感受哲学的思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把课本内容适当加以扩张,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哲学家的思想,就可以把晦涩的内容形象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在亲近哲学家的过程中感悟哲学家的思想,理解基本哲学概念。
四、列举哲学家的典型观点,泾渭分明
比较是贯用的教学手法之一,比较方法运用得当,能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使新课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哲学教学中,会遇到许多相似的概念、不同的哲学观点和派别,教师可以在简单明了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强化对唯物主义的理解。
如在教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时,可以列举下列两组不同哲学家的观点:
第一组:唯物主义代表人物及观点:
①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②王充:“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③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④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第二组: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及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②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③王守仁:“心外无物。”
④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
通过以上两组不同代表人物及哲学观点的比较,就可以轻松地总结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根据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将哲学划分为两大基本派别。
五、讲叙哲学家的趣味故事,引趣激思
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爱听故事的高中生占85%以上,这可看出中学生是很喜欢听故事的。教师可以将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来创造教学佳境。
例如,在教学“矛盾的对立统一”时,可采取故事式设疑:传说孔子曾带领一班学生找老子请教,老子很老了,正在闭目养神,大概听到了响动,抬起眼皮看了看,孔子赶快请安说:“弟子孔丘特来候教。”过了很长时间,老子才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看到我的牙怎么样?”孔子说:“已经全掉了,又问:“我的舌头怎么样?”孔子说:“还好。”老子又合上眼皮,静养去了。请问,老子教了孔子及弟子们什么道理?在有趣的故事中提出疑问,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总结,老子的意思是牙齿是刚强的,却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东西,看问题要用矛盾的观点。
结合教材内容精选一些哲学故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近”哲学家的思想,便会激发他们学习哲学的理论兴趣,拓宽他们的理论视野,撞击他们的理论思维。那时,学生就会发现哲学家其实就在我们的课堂中。
1.1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
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导致价值标准模糊,一些大学生是非不清、善恶不明。比如,西方的自我至上价值观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使他们对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根本道德原则的社会价值观日渐淡漠。更多的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追求个人自由,追求物质享受,把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唯一标准;做人做事极为市俗化、功利化;忘记了对崇高人生理想的追寻和向往。
1.2、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环境中,其 “重才智轻品德、重学历轻素质”的倾向致使部分学生不重视品行、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的教育特征,使对青年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的有效途径。一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把精力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思想上不求上进,不讲职业道德,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义。
1.3有助于推进和谐校园
一个校园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也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来引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反映了一个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他人相处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且体现了整个社会所应有的正确道德规范,为社会提供了区分善恶、美丑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纽带。校园的和谐,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通过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自我约束、提升境界、宽容谅解,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矛盾,为构建和谐校园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途径
2.1全面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荣辱观渗透在生活之中,影响着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对个人、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现代社会生活多样性,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论怎样选择,都不能离开做人的底线,都不能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我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必须树立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它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也应当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准则。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它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了人类传统荣辱观念的积极因素,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共同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公民的共同愿望。“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提出了新要求,将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八荣八耻”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基本涵盖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整体内容,全方位体现了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这八条中第一条是国家观,强调必须热爱祖国不能危害祖国;第二条是人民观,强调必须服务人民不能背离人民;第三条是科学观,强调必须崇尚科学不能愚昧无知;第四条是劳动观,强调必须辛勤劳动不能好逸恶劳。国家观、人民观、科学观、劳动观是事关国家、民族、社会和人生的最基本、最主要的问题。后面的四条,则具体涉及人我观、义利观、法纪观、生活观。这八个观就构成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体系。每个“荣”相对一个“耻”,这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八荣八耻”把立与破、褒与贬、正面倡导与反面抵制有机结合在一起,它促使人们用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观点来审视荣辱问题、分析荣辱问题、解决荣辱问题,在方法论上为我们辩证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一种有益启示。
2.2进行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也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师德师风直接影响教育行风,关系教育形象,关系受教育者健康成长。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为基本准则,以终身学习、无私奉献为理想追求,使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教师以高尚的品质影响学生,以崇高的情操感染学生,以优良的师德塑造学生,以精湛的业务培养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尤其应当注意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特点、理论体系,把课堂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整合统一,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真正渗透和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18
思想政治教育对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课程,能够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社会知识,增强其思辨能力。小学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想思想品德教育方向倾斜,注重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美德教育;初中政治课程增加政治内容,但总体上内容较为单一;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涵盖面广,涉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诸多基本知识,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内容都纳入其中。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偏重于知识背诵,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特征明显,思想政治课堂呈现老师讲解、学生背诵、考试“三分天下”的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所变化,学校教育也相应的做了一些改变,较多的考虑到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和孩子的全面发展。但是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一些老师的教育理念仍然比较传统,无法与新时代的教育方式相挂钩,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我们应该看到,虽然高考改革举步维艰,巨大的高考压力对于高中生来说并没有得到实际的缓解,高考对于高中教育改革的负面牵制作用仍然显著,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考试为本”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本文就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水平做了一些探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要想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首先还是要转变教学理念。
因为具体的实践活动是以思想为指导的,一定的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社会思想,而社会思想又将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在落后的思想指导下,不可能采取新潮且高效的教育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包含唯物论哲学思想内容,教师在教授学生哲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将这些哲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更新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从事教育事业。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方面来自于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另一方面来自于借鉴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对社会发展和学科动态保持时时关注,利用网络、书籍以及专业培训等来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视野,以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
第二,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有了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教育方式进行大胆创新。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限于知识背诵和考试高分,狭隘的教育目标和短视的教育方式只会把孩子变成高分低能的“怪物”,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孩子人格、品行、“三观”进行塑造的重要课程,重点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是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在社会上生活而设立的课程,应该更加突出实践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吸收借鉴大学教育的某些实践经验,如大学中的模拟联合国和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大学模拟法庭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以模拟的形式参加法庭辩论的践形式,在模拟过程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大脑中储备的法学知识,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力量。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律、哲学、社会学,甚至是思想政治内容都可以通过模拟辩论来得以实践,通过情境化的模拟现场,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实践化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牢固灵活地掌握书本知识,实践使简单背诵的知识内化为持久的记忆,同时,实践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潜力,使得学生理解和背诵书本知识更加容易,其他形式的课堂辩论也可以作为丰富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
此外,可以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真正的社会实践中去,比如开展问卷调查活动,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的一定范围内围绕某个思想政治话题开展问卷调查,这种社会学调查方式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在探寻问题、总结报告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是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只有让书本上的思想政治理论通过实践得以内化,才能避免教育的“虚伪性”,反驳“教育无用”论,从而培养出高分、高学历、高素质兼备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三,新课标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所谓的教育生活化其实就是强调教育实践性的升级。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有其重要性和现实性。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活力而不是死气沉沉,枯燥无味的课堂是得不到学生认可的,所以出现了高中思想政治实行生活化教学的模式。高中思想政治实行生活化教学的模式要防止误区的产生,教师应该活用此模式,不可机械地照搬照抄,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现有的学校条件变通地运用。
一、高中思想政治实行生活化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高中思想政治实行生活化教学的模式就是教师运用生活当中的经验将书本教材解释给学生,为他们创立一种不断进步和成长的生活场景,使得他们的经验值越来越大。这种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课程内容。在这种“教育关联生活”的教学模式目标中,教学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的“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脱离了社会的需要,是典型的理论脱离现实的教学模式。而生活化教育模式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产生教育,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管理中慢慢得关注度,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中思想政治实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高中思想政治实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在教材中寻找切入点,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体会生活,从而能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得出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办法。高中思想政治实行生活化教学的模式,要求教师能够用心地萃取生活中比较典型化的问题场景,对此帮助教学,使学生更加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了解生活,学习政治的同时融入生活,体会到政治课堂就在我们自己身边,使其加深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进而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强烈情感。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改革自己的教学理念,做到从身边的实际生活场景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和喜爱的模式进行探究,进而得出适合学生自身的教学模式。这种高中思想政治实行生活化教学的模式将慢慢深入人心,迅速得到学生支持。
三、高中思想政治实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一种特殊的、新型的、较稳定的模式。这不是简单化地将教学模式做升级处理,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过程的体现。它没有固定化的具体步骤而是结合哲学理论进行改革,所以它有更强大的进步性。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传输品质教育。它也有自己的程序模式:生活场景的模拟―生活疑惑的解决―实践运用到生活中。
生活化教学模式源于生活,但它却有着固定的主题――思想政治,要避免主题盲目性、无规划性,同时还要兼顾生活实例,融入生活。模拟生活场景,再现生活场景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思想政治的学习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得到较乐观的反馈结果,同时也避免了课堂上枯燥无味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高中思想政治实行生活化教学的模式能够真正解决学生所不熟悉的陌生世界大家庭,慢慢教给他们哲学的博大精深之处,使其在快乐中学习思想政治,体会生活中的思想政治,从源头解决问题,看清事物的本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还原生活,回归生活。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知识,而是传授方法,使学生能够独自处理以后遇到的类似问题,学会举一反三。
总之,现代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高中教育当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科目,它能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能充分结合生活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解释。高中思想政治实行生活化教学的模式是结合实际生活而升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创举,只有教师变通地运用这种有效方法,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才能满足学生客观的需要。
参考文献:
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把“政治课”改为“德育课”,把职业指导列为必修内容,必修课程从原来的9门精简为“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2007年,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将4门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并增加了选修课。在体校,我们习惯上把“经济政治与社会”和“哲学与人生”这两门课称为思想政治课。体育运动学校独特的人才培养方式和育人氛围,使得思想政治课在体校德育课程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从知识性来讲,思想政治课在体校德育课程中占主要地位
为什么将德育课程中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和“哲学与人生”合称为思想政治课,原因有二。其一是这两门课程所教授的内容和普通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授内容一致。拿中等职业学校采用较多的财经版《经济政治与社会》和北师大版《哲学与人生》,和普通高中采用的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必修4生活与哲学》进行对比,后者涵盖了前者的所有内容。其二是体育单独招生考试的文化课考试中将政治和语文、数学、英语并列为四门考试科目,而政治考试的内容与“经济政治与社会”和“哲学与人生”一致。每年的5月份,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的体育单独招生考试是体校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主要途径(该考试要求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并具备二级运动员(含)或二级武士(含)以上技术等级资格)。该考试包括文化课考试和体育专项考试两部分,文化课考试由国家体育总局统一命题、组考。按照体育单独招生考试政治考试大纲的要求,政治试卷的出题比例是经济常识30%,哲学常识30%,政治常识30%,时事政治10%。为了更好的提高政治课学习效果,许多体校放弃了《经济政治与社会》和《哲学与人生》的教材,而是直接采用了高中版思想政治教材。
从内容上来讲,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是体校学生文化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从运动员出路上来讲,文化水平低、就业难是现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弊端,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结构注定了绝大多数的青少年运动员需要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而提高就业竞争力。政治课不仅使他们系统学习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的基本知识,增强了生存能力,更是他们进一步学习深造所必考的科目之一。因此从知识性来讲,思想政治课在体校文化教育中略高于其他德育课程,占主要地位。
二、从德育性来讲,思想政治课在体校德育课程中占主导地位
运动员作为备受瞩目的公众人物,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必备的基本素质。体校德育教育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运动员道德素质的高低。体校教育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练员、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是体校日常德育教育的主体。这三者之中,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影响力是后两者无法比拟的,教练员也责无旁贷的成为青少年运动员德育的第一责任人,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教练员和班主任的德育教育缺少标准、缺少教材、缺少考核,因此随机性大,持续性不强。德育课教师虽然在体校德育系统中处于附属地位,但因其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而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在四门德育必修课中,其德育作用也各有不同,“职业道德与法律”和“职业生涯规划”因为其内容的职业性特点,针对性德育更强。但是由于体校过分强调输送而忽略运动员其他就业方向,使得“职业道德与法律”和“职业生涯规划”这两门课程的实际重视度和授课效果均不理想。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学生传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和哲学知识,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显得尤其重要。因此,从德育性来讲,思想政治课在体校德育课程中占主导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体校都设置有初中部,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是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环节,是初中阶段体校学生道德教育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的主渠道。
三、体校思想政治课要妥善平衡知识性和德育性
思想政治课作为体校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传授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双重使命。在实际教学中,体校政治课教师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有的教师单纯从体育单招考试出发、从课本出发,注重知识的灌输,脱离生活实际,从而忽略了思想政治课的基础德育功能。体校的培养以向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为主,对于升学率没有硬性要求。因此一部分老师便疏于知识性的讲解,甚至直接把思想政治课简单等同于德育课,脱离课本而只讲运动员的道德素养。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只有妥善平衡好知识性和德育性的关系,才能不断增加体校思想政治课的魅力,既传授了知识,又做好了德育。
对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定位问题,诸多争论旷日持久难以达成共识,对思想政治课的批评,我们也见得太多,以至于很难再感到有什么新意.不少所谓“新模式”“新理念”,其实早已是老生常谈。作为一名一线高中政治课教师,对此也有许多困惑,总有一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觉。不过,对于自己任教学科的功能和定位多一些不同观点的碰撞,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有利于我们能从宏观层面把握教材体系,领会教材指导思想,实现教育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益。那么,如何对其进行学科定位呢。我认为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
1从教育的本质谈定位
可以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对文明的一种传承,并利用种传承促使人本身的一种完善,是人从不完善走向文明、完善的一个过程。而要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多形式的教育,学校教育也应本着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为着这一目标而奋斗。学校教育各阶段、各学科都应该为这一目标服务。当然。各阶段、各学科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的学科定位也必然不同。作为思想政治课,从课程名称来看,其基本的定位就应该在“思想”“政治”这两个名词的框架之内.
“思想”一词指明高中思想政治课首先应定位于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在继承人类道德文明的基础上自觉地提高其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当然,思想道德本身是具有阶级性的,当代中国的国家性质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洽课必须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
对于人类“文明”我们常常把她划分为三大板块,即通常所说的“物质文明洲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政治”一词表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功能还包括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传承,帮助受教育者在承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能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实践活动.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应该既具有传承人类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成果的功能,具有其固有的学科性,具有“智育课”的特征。同时.她又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无法取代的育人功能,具有“德育课”的特征。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课”与“智育课”的统一体,应定位于传承文明、育人心智。
2从教学内容粉定位
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核心知识,同时,中学思想政治课还涵盖了文化、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求我们把政治课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平台,展示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伦理道德的基本理论、常识、规律,同时。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对文化、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内容进行充实和加强,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具备全面而丰富的人文知识。
3从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看定位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的证明。虽然“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呼唤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主张把各种评价内容综合起来,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把各种评价主体联系起来,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但是,高考仍然是最具权威性的评价方式,不管你怎么教,高考学生考不好,你就什么都不是,可以说就叫“没有成绩”、就叫“没有质量”;相反,漂亮的考分就是一切,就教师而言,就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就可以成骨干,成名师;对学生而言,就是成功,就是前途,就是“优秀学生”;对学校而言,就是质量,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从现行评价机制来说,高中思想政治课只能定位于“为成功高考服务,为实现高考目标服务”的一种载体。根据高考考纲和应试要求,“知识、能力、技能”是学生考好的必要条件。因此,政治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从微观层面应将教学定位于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3.1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讲清楚、讲透彻,使学生真正懂得这些知识。
3.2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步辍地培养训练学生的四大能力,即普通高等学校文科综合能力考试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间题。
3.3有知识、有能力,不一定有高的分数,因此,必要的练习和适应性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在高中三年中.尤其是在高三阶段,解题技能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训练和掌握解答政治试题的“通法”是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10056
一、微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辅助手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微课是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教学辅助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的各个领域。
何为微课?胡铁生先生认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微课常被称为“碎片化”,因其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单一,它主要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微课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1) 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5-8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相对于传统的40分钟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被称为“课例片段”。 (2) 资源容量较小。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不宜过大,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看,也可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3) 教学设计精致。教师会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挑选经典示范案例,以提高教学效能。(4) 教学内容较少。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点的教学,抑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微课主题突出,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传授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5) 制作简便实用。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6)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微课是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和辅导。微课的特点使得微课在助力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中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微课在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中的应用和发展方兴未艾。
二、信息化教学对新课改后的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改后高中思想政治课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即“尚自然,展个性”(语)。第二,要培养学生政治素养。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是对现实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提炼,很多现象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将生活化的素材运用到教学中,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将平淡无奇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更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第四,要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发现欲,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生成,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并在探究中形成新能力,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互动和思维互动的互动网络。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必须实现思想政治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巧用微课助力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
三、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巧用微课助力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
新课改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但教学内容从原来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三大板块变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大板块。新教材中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三大板块的具体章节内容是对旧教材中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内容进行的调整。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新教材中每一框题的讲解均为一课时,有些框题的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多,重点难点学生较难掌握,如果简单地用一课时来解决,会导致教师教无所得,学生学无所获。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巧用微课就能解决这一瓶颈问题。
巧用方案一:课前微课,激趣导入,为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做铺垫并赢得更多的时间。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某些框题内容较多,若一节课40分钟面面俱到往往会造成教师什么都讲,什么都没讲好,无法突出重难点,更无法突破重难点,甚至会走入满堂灌、一言堂的歧途。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能将一些导入性的内容或者是教材中具有延展性的非重点难点内容制作成微课,通过学生课前学习微课的方式,让学生提前预热,有利于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进入课堂,有利于为突破本课教学重点、难点、易混点赢得时间,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充分的合作探究,深刻地理解、领悟和应用新授课中的重点难点、易混点。
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中的第一部分“传统文化面面观”的内容就可以通过课前微课“走进传统文化继承的变与不变”来交代清楚。微课的使用使知识点的呈现更为活泼生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这不仅能“承上”地展示出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本框题的重点、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突破埋下了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探究重点、难点赢得了时间。
又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国家财政》,首先笔者对本框题的知识点进行了整合,然后笔者录制微课“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GDP以及2014年财政预算支出的项目”。课前微课让学生了解了“财政的含义、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内容和关系”。笔者在此处使用微课既能紧跟时政,让学生生动地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又能为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和探究本课的重难点“影响财政的因素、财政的作用、财政政策”赢得时间,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埋下伏笔。
巧用方案二:课后微课,巩固新知,帮助不同层次学生掌握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中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在传统的课堂中,班级人数众多,但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对新授课中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点的理解、领悟、应用就必然出现差异。在一节新授课中,教师既要按时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又要为课堂上每一位学生解惑,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如果一些理解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困惑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困惑越积越多,这种恶性循环会致使学生失去探究问题的乐趣,失去对高中政治课堂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教师将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中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制作成微课,让课堂上没掌握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微课,这样微课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领悟、应用相关知识。这在实际教学中可操作性强,同时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有利于实现教学效果的群体效益。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其实质在于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基础上,改变过去一味的、高高在上的训诫式的工作方法,通过贴近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实际,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和心理诉求,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高中思想教育工作中,就是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了解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引导他们摆正认知,实现良好情绪管理和自我调适机制,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充分挖掘生活与哲学教学资源,渗透心理疏导,引导高中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找准群体共性,将心理疏导目标融入教学目标
心理疏导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明确目标。教师只有找准学生群体的共性需求,将这种需求融入教学目标,才能让心理疏导真正发挥作用。生活与哲学面对的是高二学生群体。没有高一的新鲜也没有高三的紧迫,他们能够较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节奏,不会因为成绩引起情绪的剧烈波动。但也正因如此,学校、家长给予的关注也相对较少;加之高二文理科分班,让这一时期的学生特别容易出现莫名焦虑和孤独感,分班带来的人际关系问题也困扰着他们。笔者认为,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挖掘心理冲突的根源,学会管理情绪,实现自我心理调适。
二、巧设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自我心理调适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挖掘冲突根源,实现情绪宣泄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这一知识点也最为抽象,难理解。在处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在课堂做了一个互动环节――我和我的对话。用PPT投影“过去的一年,我 ,因为 ;现在,我 ,因为 ”。请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横线上相应地填入表达情感的形容词和原因,并请大家写好后客观真诚地向一位同学(可自选)倾诉。最后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写一封信给进入高三的自己。
很明显,在这里的情感表达是意识的表现,而且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则是客观的物质表现,物质决定了意识。这个互动环节的设计,在完成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挖掘无故低落、烦躁背后的真实因素,正视心理冲突的根源。在与人倾诉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情绪的宣泄,减轻心理压力也能拉近双方关系,加深进一步的了解。最后的课后作业,更是启发了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鼓励进入高三之后的自己,实现自我状态的调整。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与换位思考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在这一课的处理上,借助社会上热议的青年与老年人让座之争的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后,启发学生: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矛盾是哲学矛盾的具体体现,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必然的,在我们体验到矛盾斗争性带来的困扰时,也要提醒自己矛盾具有同一性。何不创造条件,促成矛盾双方的转化呢?
很明显,宿舍、班级人际关系冲突也是如此。教师可以借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冲突的时候可以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对立面的观点去看问题,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模式,和谐人际关系。
三、丰富社会阅历,优化语言艺术性
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用语言的艺术、语速的节奏、语气的轻重缓急表达不同的情感,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引导学生坦诚地剖析自己的内心需求,挖掘冲突根源,实现自我心理调适。所以,教师应当尽量优化语言表达,丰富社会阅历,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调整语言表达,语音、语调和语速。只有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才能真正地敞开心扉开展互动,心理疏导作用才能得以实现。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反映了高中阶段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师必须把握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根据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设计主要目标就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政治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构建思想政治课的高效课堂,就显得尤为迫切。
所谓高效课堂,简单来说,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呢?
一、教师转变观念,构建高效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所以思想政治课上教师累、学生烦、效果差。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首先要改变观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者,是帮助指导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形象地说,教师就是一堂课的主持人,课堂是学生发挥才智的舞台。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一两的参与重于一吨的说教”。可见,单靠教师的说教,思想政治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
“德育要以美好的学习生活为基础”,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让思想政治融入生活,让生活走进思想政治,让学生自觉地去体验感悟。
二、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想要构建高效课堂,精心创设“互动场”,实现有效互动是尤为重要的,那么如何实现有效互动的效果呢?创设情境,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是前提。下面以我的一节课为例来谈谈如何优化互动环节,提高课堂效率。“生活处处有哲学”是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开篇课,在“生活与哲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我精选了两个趣味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是:把木梳卖给和尚;二是: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悬赏1000万美金,解决拥堵现象。这两个问题一下子引起了所有学生的兴趣,他们认真地思考解决的办法,讨论、研究,最终找到了最合适的方法。课堂顿时趣味盎然。
可见,利用趣味案例进行教学,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能形象生动地说明抽象的道理,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开展社会实践,利于高效课堂
社会实践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切实的教育活动,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针对思想政治学科的自身特点而言,就是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搞社会调查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直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调查中进一步认识社会政治现象,比如讲到人口问题时,就应该让学生回去做调查,了解人口问题实际上的严重性,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当讲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知识时,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到街上搞宣传,为人们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这样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了,所学的知识也派上了用场,对学习就更加有积极性了。所以,搞好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兴趣,而且能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
四、进行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所谓讲练结合,就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有机结合起来,使讲和练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迅速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讲,不是说评书、一言堂,而是师生思维同步,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问题就少讲;对重点、关键点,学生难以掌握的问题则精讲。练,也不是把一节课全部知识梳理完再做练习,而是边讲边练,讲中有练。每学习完一个知识点,就紧跟一个习题。这个习题可以是选择题,可以是填空题,也可以是主观题;可以是考查知识再现的题,也可以是能力应用的题。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达到了丰富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双重目的。
综上所述,当今的思想政治课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细心呵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进而构建和谐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追求。这对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而言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勤勤恳恳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后总结,在总结后改进,我们就一定能达到创建高效课堂的目标,课程改革也一定能朝着更高、更完善的方向推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22-03
过去的20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世纪,其中好多时间都可以用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语来形容: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而21世纪对中国而言,是一个满含希望、富有机遇、面临挑战的世纪。随着改革的全面深人,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社会民众的思维模式将继续改变,我们曾习惯的“熟人社会”已大变样,越来越像很多社会学家所形容的“陌生人社会”,这无疑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和挑战。新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面临许多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场所,因此,认真思考21世纪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从总体上把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走向,进一步调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授课方法和模式,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摆在广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1.教材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综观高职院校的现行招生渠道,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通过普通高考录取,通过学院自行组织的单独考试录取、通过普通中专对口升学录取、通过与中专学校合作采取“三二连读”模式录取。这些学生不管是从基础知识还是学习能力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不管从高中阶段课程类型的设置还是从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的确定来看,普通高中的学生与普通中专的学生,存在很大差异。不管是从学生的理论水平还是从思维方式来看,同样存在不小差距。普通高中阶段以高考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培养。普通中专阶段,更侧重学习的实用性和服务性。而学生在升入高职院校后,使用的是同一版式和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这样情况,不管是对于学习者还是对于授课者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普通高中的学生,高中阶段经过了较为系统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与训练,政治学习能力较强,对教材的学习和把握能力都比较强。而普通中专的学生,在这些方面则较为薄弱。
2.学生热情低,实践环节缺乏。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思想上不够重视,缺乏学习动力。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要通过严格的考勤才能维持。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还做着与课堂无关的事,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没有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热情,而授课老师只能以附加诸多条件为代价来实施教育。求知者没有求知欲望,教育者只能采取灌输式教育,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半成了捆绑式教育,违背了开设该课程的初衷。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基本是以课堂学习为主,由于受现实条件的制约,但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学生走出课堂、直面各种实践环节的机会较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必修课,参与学习的学生涵盖全部专业的所有在校生,受师资、实践场所等方面的影响,思想政治课的实践很难做到系统化安排。
3.师资队伍不稳定,缺乏专业性和长效性。在我国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一支非常独特的师资队伍,他们不仅担负着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还要承担高职院校的新特点所赋予的时代新任务。高职院校将为社会发展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大多以工科类为主,普遍地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公共理论课而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认识存在欠缺。迫于上级的压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给予满足,而实践教学却面临缺乏时间保证、经费不到位及师资不足的尴尬境地。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设置未能充分落实、教师待遇与专业课教师有一定差距等问题,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的地位普遍不高,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此外,还存在着师资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缺乏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教学科研组织亟待规范等问题。由此而导致思想政治课师资队伍不稳定,缺乏专业性和长效性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
二、改革
1.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正如有学者所说:“大学之为大学,全在于一个‘大’字。所谓‘大’,不仅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指心灵自由的无限性,即那种‘至大无边’的生命自由状态。大学的本质与其说是传授知识,创造知识,还不如说是创造自由的心灵。所以,大学精神本身是一种人文精神,大学教育首先就是关于人文精神的教育。”因此,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应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目标。20世纪末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物质欲望急剧膨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为数字化,我们更多地习惯于用各种数字来衡量和评价社会的发展,各种指标和指数应运而生。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没有减轻,似乎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以至于很多人达成这样一种共识:现在社会已丧失了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奠定了它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承认的,古代的中国文明即使在今天的世界,也“有着他们自己稳定的立足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立足于本土,发掘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内涵,结合时代特色,因势利导,并且结合学生们的专业特色,开发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堂教学素材和课堂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课不再流于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1高中生的特点
当下高中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过于抽象化、理想化,不注意一般性思想教育,过于热衷于政治层面教育,从而使教育缺乏必要的情感基础、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从青春期高中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具有以下特点:
1.1身心发展极不平衡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成长的关键时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心理上的急剧发展,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强,都给高中生带来了诸多新的思想困惑和不适应。心理发展极不平衡,自我矛盾型的高中生,内心冲突激烈,持续时间长,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不稳定,新的自我无法整合。正是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高中生情绪不够稳定,好感情用事,考虑问题也不够周全,容易出现行为偏差。
1.2旺盛的求知欲
高中生求知欲旺盛,他们对周围的新事物非常好奇,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喜欢批判旧事物,崇尚新事物,爱标新立异,对人或事容易理想化并盲从。
1.3渴望尊重与理解
尊重与理解的需要也是高中生这一年龄刻意追求的。这是他们的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表现。高中生要求尊重和理解,在集体生活中,他们渴望有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有适合自己“角色”的位置。自尊心是一种尊重自己人格,不容别人歧视侮辱,希望受到别人尊重的自我态度。
1.4交友与友谊的需要
高中生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与同龄伙伴交往并建立友谊的需要日趋强烈。他们渴望多交友,有了心里话愿意找同龄人诉说。
2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的观念认识不足
因为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和人们观念的束缚,学生要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课程来应付,并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识记到考试的学习方法,并完成好课程,避免出现教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的现象,解决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一系列问题。
2.2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价值,挖掘思想政治的教育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包括经济、哲学和政治常识等,理论效果强,具有新时代的意义,也具有抽象的学习效果,因为学校和家长,甚至学生都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识不够,存在着误解。因此教师难教学,学生难学习,教学质量不高。
3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效率的策略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确立的科学常识,也要顺应环境的变化。当前,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改变过去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教师要致力于改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并改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积极探索出新的教学策略:
3.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呼吁新观念,新观念产生新实践,要想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者”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
3.2更新学习观念,全力挖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动力
高中生思考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教材的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思考人生,规划未来,并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的转变,消除思想的疑虑,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公民。教师要为学生的考试而进行教学,改变教师教,学生背的局面,教师要实现转变观念引导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深入了解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