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3 09:19: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

篇1

2.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预测机制,将前瞻性及创新性因素融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中,采取“无悔”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在全球环境问题不断显现的情况下,需要不断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新我们现有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更加灵活更加积极的管理体制。能够根据目前的生态环境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系统对环境所造成影响的发展趋势、当前制度的实施情况等因素预测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在问题发生前的一定时间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或者及时制定一定的制度,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发展,抑制可能会发生问题的发展,从而及时高效地解决环境问题,达到从根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有效应对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根源是制度本身存在能够促进制度制定者和制度实施者主动创新制度的动力机制。生态环境保护体制需要设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机构,该责任机构需要有足够大的权力,同时需要有特定的研究机构研究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及时预测到生态环境保护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当前制度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之间的矛盾,及时有效地创新生态环境管理体制;该责任机构还需要有广泛影响其他组织的影响力,可以在特定的情况下作为正确变革的发动者。美国为生态环境保护特制定“无悔”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美国科学家认为此政策是环境保护规划最好的和最迫切的,也是首要步骤之一,即只要政策对解决将来新出现的问题是有益的,即使实际的气候变化小于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期,相较保持实施不适合的管理体制将会对生态环境保护新出现的问题无法实施作用而言,“无悔”政策也会对生态环境保护产生极大作用。2013年12月中国大范围省市遭遇雾霾袭击,之前雾霾的问题也经常小范围出现,至今中国依然没有设立相关的政策法规,值得借鉴的是,考虑到PM2.5对人体危害程度,欧洲已经在第一时间建立了控制其浓度的管理制度,所以中国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上,亟需提升管理制度本身的前瞻性及创新性,不能局限于当前的制度设定止步不前。

3.建立自主灵活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目前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还都仅限于解决眼前的问题,没有自主性与灵活性,对于将来人们会面临的不同于现在的问题,这个管理体制将不再适用。具有自主性灵活性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可以迅速根据外部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应地修改、废除不再适用于当前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越是灵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控能力就越是广泛有效,所以赋予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自主灵活性是提高环境保护能力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值得借鉴的是瑞典环境保护局可以作废、修订、限制和管理相关的保护规定,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的情况。灵活的管理体制可以做到快速建立生态保护区,及时废除或修订已不再适应当前环境状态的法律法规,将人力财力资源用于解决当前的矛盾及问题,产生现实的作用。但制度的自主灵活性要有个度,不能过于灵活,经常性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行为,让社会公众不知所措,做出违背当前法律的举动。另外,自主灵活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必然要有权责明确、完善的权力监管制度作保障,有科学研究与预测作支撑。

4.着重强调引导作用,引发倒逼机制

调节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法制除了约束和控制的基本功能,也可以通过改变权力和义务的分配督促人们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抑制人们养成坏的生活习惯,引导创新。美国学者ViljaVarho通过对学生、记者、环境保护专家作环境保护相关调查,他们对解决环境保护最有效的方法各有妙招,但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在仔细思量研究后发现解决环境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改变社会公众的行为、生活习惯。引导性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引导人们在平衡开采与保护的利益之后做出正确的决定。为避免惩罚,社会公众会根据管理体制的规定,做出符合规定的事情,所以管理体制应着重强调其引导性,制定管理体制应该以规范人们行为,引导、改善不良生活习惯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惩罚赢取利益为目的。

5.建立公平公正、廉洁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制度与巧妙的经济惩罚制度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前瞻性、自主性、严厉程度、公平公正度、腐败制约力都会影响制度实施的及时性及有效性。制度本质上具有保守性和滞后性,而且容易受制度制定者的个人利益所影响,不易于根据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一旦被制定,将会影响相关领域制度的制定,所以管理体制的制定还要考虑廉洁性,要设置巧妙有效的经济惩罚制度,注重约束有力性及引导有效性。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中设定经济惩罚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经济成本,约束企业或者社会公众浪费自然资源的行为,激发倒逼机制,迫使社会企业调整发展策略,提高国家节能环保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经过科学研究,了解企业的生产函数、经济利润函数等方面,灵活设定经济惩罚额度,使经济惩罚额度大于或等于经济利润与生产成本之差,倒逼企业不得不调整经济发展策略或者方向,不断改造升级,朝着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靠拢,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篇2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环境污染频繁出现,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接踵而来,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与恶化现已经成为了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为紧迫的问题,如果不得到足够的重视,后果将会不堪设想。本论文以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主要论点,列举几大当今时代切实发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与之相关的解决对策。

一、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无垠,疆域广大辽阔,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然而,可以供人类农作使用的可耕地资源却颇为有限,据统计,我国当前的人均可耕地面积约为780平方米,尚达不到世界上人均可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可耕地面积在急剧锐减,虽然在后来的时间里国家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并做出一系列的举措来保护我国的可耕地资源,使得可耕地减少的速度有所缓和,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可耕地资源仍然处于减少的趋势。可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可耕地的减少势必会造成粮食的紧张,进而引发农业危机,大大制约我国农业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如果不得到应有的重视,后果不堪设想。

(二)土地荒漠化日益加重

土地荒漠化,又称为土地沙漠化,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下,由于气候的变异以及人类种种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其原有的生态平衡,从而使得那些本来不是沙漠地区逐渐地退化为了沙漠地区的一种现象。土地荒漠化现象发生在全球范围之内,每一个国家都会有发生,而在我们国家,土地荒漠化现象并不罕见,尤其是在那些干旱半干旱的地区,水汽本就难以送达,生态环境较其他地区脆弱得多,再加上人类种种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得荒漠化现象每年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四周蔓延,因而可以说我国正是遭受土地荒漠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问题不仅仅会导致沙漠地区进一步蔓延,更会导致该地区的水资源缺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的连带现象,土地荒漠化的加剧必然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计的不良影响。

(三)森林资源日益减少

据最新一次统计表明,截止到2010年,世界各国森林覆盖率为:日本68.5%,韩国64.3%,巴西61.9%,美国33%,德国30%,法国29%,印度22.9%,而中国则仅为21.6%。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在全球186个国家中位居第115位,由此可见,我国的森林资源十分缺乏,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为匮乏的国家之一。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里天然的消声器,拥有着阻挡噪声传播扩散的功能,并且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树木可以吸收降水涵养水源,另外,树木可以分泌芬多精等植物杀菌素,能够为人类杀死许多致病的病菌以及微生物,对人类健康有益。除此之外,森林还是人类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树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释放出供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氧气。由此可见,森林资源的匮乏不仅仅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也为人类的生存及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四)水土流失现象日趋恶化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之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其中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因此,水土流失也称为水土损失,它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水土流失是一种土地资源遭受破坏的十分常见的地质灾害,它发生在全世界的范围之内,每个国家都会发生,而我国是遭受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莫过于位处在中国中部偏北的黄土高原地带,根据公布的中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的水土流失面积现已经达到了356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7%,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无不显示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与解决生态问题的刻不容缓性,水土流失现已经成为了我国人民生产与生活最具危害性的环境问题。

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国民的生态意识

由以上论述得知,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问题,而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与恶化现已经成为了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为紧迫的问题,若不能得到足够重视,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此,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首要的问题是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各级社区可以开展一些生态知识讲座,让人们更进一步地懂得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以及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后人们将会经历的灾难,只有让人们深刻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才会激发人们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一些生态旅游活动,让更多的人们在旅游的过程当中不但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好风景,同时还可以参与植树造林等保护环境的活动,对于那些表现良好的人们要进行公开表扬,以此来激励更多的人们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以此来更好地发展。

(二)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管理部门的职能

对于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的情况而言,要想改变当前的状况,仅仅依靠宣传教育或是知识讲座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改革并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相关部门的职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是处理目前我国土地资源使用不当与保护不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上文提到,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可耕地资源面积逐渐减少,肆意浪费的现象频繁发生,虽然国家在后来的时间里颁布了《土地管理法》使得可耕地减少的速度趋于缓和,但总的而言,可耕地的面积的确依然在减少,这体现了土地管理部门的管理尚不到位。为此,各级政府应该更进一步改善土地管理制度,对土地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强化,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科学的保护机制,切实保护好我国的可耕地资源,从源头上管理利用好土地(尤其是可耕地)资源,尽力杜绝无谓的可耕地资源荒废现象。

(三)加大财政投入,保护生态平衡

随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更进一步增强,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也呈现出了逐年递增的趋势,然而,在国家的财政总投入之中这一比例仍然较低。据官方统计,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所投资的金额总和为21623.1亿元,这仅仅占全国GDP的1.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3%,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所投入的资金总量仍较低。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是促成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步骤,为此,国家应加大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完善财政支出结构,以此来更好地治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好生态的平衡。

(四)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监督

当今社会,很多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大多都是由于人类的种种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而造成的,为此,除了提高国民生态意识、强化相关部门职能以及加大财政投入以外,还需要一种强有力的约束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即法律法规。各级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制定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监督,对于那些不遵守法律法规、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人们加大处罚力度,对于那些管理不善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相关部门官员一概进行惩罚,只有这样加大惩戒力度,人们才会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法规进行惩罚并不是裸的恫吓,亦非最终的目的,只是一种必要的辅助手段,只有各方面都做到位,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日益加剧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篇3

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上,新疆就因为独特的区域优势,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社会发展、历史变迁,如今的新疆已经成为了第二座“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就需要推进良好的生态文化建设,媒体是舆论喉舌、监督工具,是大众文化的传播者和引领者,推进新疆生态文化建设,媒体应发挥自身作用,率先垂范、先行行试,为新疆生态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一、通常传统渠道,促进舆论和谐的媒体责任

(一)立足现实,做好社会发展的耳鼻喉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加入世界WTO组织,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而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依然不是很高,只有那些污染非常严重的地区才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重视,使得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解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中独领,地位在不断的提升,而在这同时,我国的环境问题与经济增长的速度成正比,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当今的情况下,对环境的改善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产生,在电视、报纸以及其他各种新闻媒体中都经常出现对环境的报道,使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1]。新疆作为我国的西部主要的经济大省,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媒体就要发挥出其连接纽带的作用,使政府、社会、群众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使新疆建设的更加美好。

(二)注重宣传,保持体察问题的客观视角

在当前的社会中,媒体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宣传的作用,其可以使用电视新闻、报纸、杂质、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使群众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同时,这一作用也是我国当前使用的最多的手段之一。在当前阶段中,群众对环保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其思想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误区,这种情况下,群众在对待新闻报道时,就不能对新闻正确的进行解读,与新闻所要表达的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使新闻媒体的效果发挥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加强媒体对新闻报道时语言的使用,使其能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能让群众对环境问题的理解更加的透彻[2]。因此,在新疆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的同时,还要对报道中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讲解,使其能更好的面向社会群众。

(三)以人为本,切实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到人们的心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就有了对环境问题的知情权,而新闻媒体就会将发生的环境问题及时的进行报道,使人民群众能够及时的了解这些问题,同时,知情权也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这就说明新闻媒体在群众的知情权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某些地区的环境问题不断的提升,这时,多途径的新闻媒体报道就成为了人们了解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新疆地区土地面积极其广阔,但是其中一大部分被沙漠所覆盖,其中世界第二大沙漠沙哈拉沙漠的大部分就在其中,而且沙漠还在不断的进行扩散,这就使新疆地区具有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新疆地区的群众就要具有对这一问题发展的知情权,新闻媒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群众对沙漠问题的影响具有深刻的了解[3]。

二、发挥媒体职能,促进公众参与

(一)发挥媒体优势,积极推进信息公开

新闻具有对信息体现的功能,在社会的发展中,新闻媒体能将信息及时、准确的出去。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中,加强环境问题的报道和舆论的监督是媒体行业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尤其是在我国环境非常脆弱的新疆地区,更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媒体可以使用其具有传播性的特点,及时的将环境问题传递给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最快的得到了解,并且媒体还有较权威的公共平台,环境问题也可以在上面尽快的显示[4]。所以,媒体就要敢于揭发,使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因素能尽早的发现,及时的解决,为人们的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发出环保提议,调动群众参与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重型工业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而这些重工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就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我国经济建设转型成了必然的趋势,这就导致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在这种情况中,作为公开的新闻媒体,就不仅仅在其中起到了联结纽带的作用,而是应该作为社会发展的t望塔,工作在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使国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能更好运行的同时,加强社会的建设,使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得有有效的解决。由于新疆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新形势下,新闻行业更应该把握主机遇,使新疆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构筑的更好,为我国社会的进步提供良好的动力。这就要求新疆媒体要进一步加中新闻当中关于环境问题比重,促使加群众对环境问题产生更深的重视,使群众能更好的参加到环保的事业中[5]。

三、积极构建一体,推进问题解决

(一)设置议程,强化环境问题的关注度

新闻媒体处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这就可以更好的发挥其具有的监督作用,可以将群众不能亲眼所见的问题发现出来,使问题更好的面向社会。而在我国当前阶段中,新闻媒体的监督效果还不是很好,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新闻媒体自身的因素占了主要的原因。因此,在当前阶段中,要想使新闻媒体的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首先就要媒体具有较高的信誉,保证所传播的信息真实、准确,并且传播的方式还要正确。而由于新疆地区在我国具有特殊的经济、地理、政治位置,这就为新疆地区的新闻媒体在设置议程时增加了困难[6]。

(二)报道环境问题,力推环境治理法制化

在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群众的力量还是渺小的,只有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态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就要建立法制化社会。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媒体就可以在其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可以将关于环境的所有问题进行报道,对那些负面新闻进行报道可以使群众与社会产生重视,加强对其进行解决的效率,对那些积极的新闻,可以为其他地区进行环保工作提供依据,使我国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我国新疆地区,媒体的主要作用就是讲各方面的环境新闻进行报道,使当地的政府产生重视,使用法律的手段对造成环境破坏的企业与个人进行管理,使我国新疆地区更好的构筑生态文化建设。

四、总结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中,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新疆的发展也应该向着这个方向进行。媒体作为当今社会中重要的部门,其能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监督,将社会中的问题及时的公布,并且可以促进群众更好的参与。因此,在新疆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新疆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媒体的责任就更加艰巨。

参考文献:

[1]牛汝极,李建军,金玉萍等.民进新疆区委会专题调研组,新疆文化强区面临的挑战和实现路径探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7(01):1.

[2]张小平,艾则孜・克尤木.生态立区兴林富民推进我区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林业推进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J].新疆林业,2013,12(03):4.

[3]唐兵,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园园.新疆生态城市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城市,2012,04(08):15.

篇4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076-02

引言

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黑龙江省的综合发展,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缓解黑龙江省当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实状况,实现资源节约代用、低碳经济发展以及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黑龙江省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生态治理体制不完善

黑龙江省环境治理机构的成立时间比较晚,直到1979年才成立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是主管全省环境保护工作的省政府直属机构。2008年5月,黑龙江省政府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设立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黑龙江省的环境治理工作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环境治理体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城镇化建设规划城不够系统,政策的宏观调控力度不足,政策的调节作用不明显,各项生态治理政策缺乏有机配合。第二,政策的执行力低。环境执法的力度不够,未能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导致环境问题一直很难控制;同时,行政处罚不够规范,很多事件以罚款告终,但并未解决环境问题。第三,权责不明确。法律法规并未明确的规定环保部门的职能,也未明确责任,结果导致权利不清,责任不明。

(二)生态环境治理主体单一

生态环境治理是典型的准公共产品,传统的管理学把政府定位为这项活动的主体,并且长久以来作为唯一主体。所以,黑龙江省的环境治理职责一直是由政府承担的,但现阶段环境治理问题日益严重,由于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每年政府缩头入资金都在增加,但可投入的资金是有限的,治理结果不容乐观,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公民、社会团体、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等都应该参与到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行动中。当前的环境治理模式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环境治理,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行政手段的特点是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具体性、非经济利益性、封闭性,这些特点使得行政手段具有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但很多时候只是治标不治本,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三)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黑龙江省也不断提高环境治理资金的投入,但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资金投入量明显不足,表1是黑龙江2003―2011年环境治理资金投入情况。

二、黑龙江省生态治理对策

(一)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黑龙江省教育、文化方面比较落后,农村人口比重大,生态文明意识薄弱,为了解决生态问题,必须让民众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首先要对公民进行生态教育,让公民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关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文化知识,以提高公民环境保护的意识。政府应承担宣传教育的工作,应采取多种手段面向全体公民进行宣传教育。比如,在基础教育中加入环境保护的内容,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电视上播放环境保护的广告、讲座;利用网络进行推广教育等等。政府要充分利用当今发达的媒介,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其次,要树立新的生态观念,生态不再是单一的考虑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必须是环境、经济、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一种状态,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将城镇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有效的结合起来,尽最大努力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超出其承载能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与环境共同发展。最后,要落实到行动上,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让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只有让公众切身的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才能说明公众成功的树立了生态文明意识。在生态文明意识树立过程中,政府也可以运用政策指导、法规支持等手段。

(二)优化产业结构

黑龙江省属于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发展,主要是资源的初级加工,耗能高、经济效益低、污染严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劳动力分配不均衡、技术水平落后,这些无疑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形成制约,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优化展业结构可以采取一下几种措施:第一,加大力度发展农业,加强科技创新,用高科技引领农业的发展。要把农业和企业紧密的联系起来,以农副产品作为初级产品进行加工,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以此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路、铁路、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优化提供有利条件。第三,加强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教育。2012年黑龙江省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是2.44%,必须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可以通过成人教育、定期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把人力资本作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四,用高科技引领经济发展。黑龙江省依靠资源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进入到瓶颈阶段,必须通过高新技术寻找替代产业,解决当前的资源危机。第五,利用生态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创新有利于科技进步,有利于减少当今高能耗、高污染、低收益的产业,有利于促进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新能源

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但这些传统能源的贮存量是有限的,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较,具有很多优势,首先新能源具有节约资源的作用,新能源是对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等传统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新能源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有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储备量已经匮乏,而且资源分布不均衡,开采困难。其次,新能源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传统能源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等,2012年,黑龙江省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是521 896吨,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是783 753吨,粉尘的排放总量是655 869吨,工业废气的总排放量是10 377亿立方米。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会造成酸雨,不仅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还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当今的温室效应、雾霾等都与传统能源的使用有密切关系。2011年,黑龙江省对环境治理的投资总额是56.1亿元,环境污染治理资金占GDP的比重是1.21%。与传统能源相比较,新能源具有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的优势。每年大约有17.8亿千瓦的太阳能辐射到地球上,根据当前的技术水平利用太阳能可开发500―1 000亿度电。全球陆地部分3公里深度内、150℃以上高温地热能资源为140万吨标准煤。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必须在资金上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的投入,在政策上对新能源开发应予以大力支持,必须着重发展新能源。

(四)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篇5

从根本上就是对资本主义以及资产阶级的批判理论,有革命性与批判性。在生态学中,认为当前的社会生态危机,并不是因为纯粹自然问题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1]是资本主义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的集中表现。生态学中,不仅反对将环境问题认为是由工业化和科学技术发展而造成的阶段性的生态危机,它更是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身,是资本主义本质中存在的反生态、反人类特性导致的生态危机,并进而科学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的弊端。生态学还认为,若是人们不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仅仅依靠加快国家生态技术发展,不可能真正解决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会导致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不利于整个世界的生态环境安全。在生态学中,认为尊重生态规律和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是一个矛盾体,资本的扩张必然会导致经济社会无限制的发展趋势,然而自然的运作的本身承载力有限,故此对于当前世界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各种矛盾才是问题源头,单纯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无异于舍本逐末,而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进行科学地批判将会对改善环境产生本质上的积极影响。

二、生态学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批判

资产阶级政治通过暴力和掠夺创造阶级,分离了生产者与他们的生产资料,甚至剥夺土地资源,使人们流离失所,强迫无辜的农民进入到资本主义工厂中进行生产工作,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的不仅是工业发展带来的废气、废料污染,大规模扩建工厂更是深层次地影响生态安全。生态学还认为,资本主义政治中的法律极其残暴,资产阶级往往借助国家暴力以及法律制造无产者、开展生态掠夺,征服掠夺殖民地,开展对农业的剥夺,这些“合法”行为都是对世界生态环境安全短信的肆意践踏。具体来讲,生态学对于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以及资本主义者的生产方式都进行了相应的生态学批判。生态学批判资本主义,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在反生态方面的本性,更是批判资本主义使破坏生态环境的首要源头,具有无法推卸的职责,批判资本主义是造成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3]。

生态学中,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主要基于对财富的无休止追求,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无限度攫取,并不能理性地去利用自然资源,也不能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学批判政治制度导致人们没有特定居所,让人们在归属感与生态基础中分割开来,这样也就淡化人们对土地的保护意识,淡化人们的生态稳定认识,使人们失去土地伦理观念,从而加剧对周围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4]。生态学,在其形成、生态学体系化、生态学发展的多个不同阶段中,始终认为资本主义造成当今环境退化。生态学批判资本主义分割贫、富生态环境,毫无节制的开发经济扩张能源,大量消耗生态环境。

三、生态学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生态运动的发展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严重,生态学被西方纳入其视野之内,并形成了生态学。它可以将生态学知识和理论相互结合起来,产生生态学,既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想,又是可以剖析当今生态危机的根源,以及寻求克服世界环境退化,解决世界生态危机的有效路径。资本主义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必然不可调和的矛盾,‘历史加速度’才是加速地球环境恶化以及破坏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5]。生态学中,从资本逻辑本身出发,批判生态危机的本质根源,使生态问题与当代资本相互联系起来,因资本主义在获取利润中,工人的工资上涨必将会导致资本主义的平均利润降低,那么在这样环境下的资本主义企业经济发展中,就会更需强化自身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只有通过对自然的不断加深,以及不断扩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才可以确保资本主义企业经济的利润。生态学中,在批判政治经济的同时,他也提出要想能够真正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生活模式,“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采取正

确的消费观念,将消费与幸福等同,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实现劳作得到这些东西。政治经济中的“环境质量”,不仅是可欲求的商品,也不是价格合适就购得的东西,而是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用“诱人的商品做最后装饰”,以此来“增加对产品享受的手段”,赋予自然经济价值,按照市场商品原则去构建社会,这是反自然的荒诞做法。

四、生态学在政治经济发展中的运用

篇6

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企业经济得到蓬勃发展的同时,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由此,国家提出了生态创业,但未得到企业的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依旧泛滥。同时,为了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国李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双创”口号,并实施了诸多的创业政策。高校大学生抓住这一机遇,纷纷开始创业,逐渐成为了创业大潮中的主力军。然而,如果不从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准创业者入手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地球的环境会变得面目全非。那么如何从大学生准创业者角度出发探索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呢?纵观文献研究,相关学者提出了准创业者,即有创业想法、准备创业的人或在学校或国家的支持下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相关大学生,这一概念。但却未有从准创业者的角度出发,探索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的相关学者引入了教育这一工具,阐述了教育对于引导创业者环境价值取向的作用。[1]Emily认为拥有高等教育学位的人保护环境的价值取向会更明显。[2]Edgerton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受过更高教育的人更有可能参与支持环保工作的推进,并通过推理得出教育作为一种手段,它会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结论。[3]Dunlap研究表明,年轻的、受过良好教育且政治自由的成年人更有可能是持有环保支持者。然而,在国内,鲜有关于生态创业教育的研究。因此,本文从生态创业教育角度出发,探析我国当前生态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准创业者的生态创业教育,提升准创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1生态创业教育的作用

1.1提高创业者的生态创业意识

生态创业是一种可以解决环境问题的创业方式,它的重要性得到了相关学者的证实。[4]Murphy根据生态现代化理论指出“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问题,它是未来工业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阻力”。[5]Klimova和Zltek认为生态创业很重要,生态创新将会是未来公司和国家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需要找到生态创业的新技术来保护环境,并确保有足够的资源,以填补当前人口和后代的需求。虽然,生态创业的重要性得到了论证,许多国家提出了“生态创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态污染问题。但在利益的驱使下,创业者们仍会做出破坏环境的行为,其生态创业意识不够强烈。生态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育人工具,它可以通过不断地给创业者传授生态创业知识,使创业者逐渐提高自身的生态创业意识。

1.2引导大学生准创业者的环境价值取向

生态创业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创业者或准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社会活动。对大学生准创业者实行生态创业教育有利于加强他们的生态创业意识,同时也利于引导他们的环境价值取向,即在面对或处理保护环境与保护环境相矛盾的问题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

2生态创业教育研究

上文,笔者阐述了生态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知网文献检索发现,我国有关生态创业教育的研究几乎为零。针对此现状,我们该如何去加强我国的生态创业教育呢?因此,本文对与生态创业教育有关的环境教育和创业教育以及创业者的生态创业意识进行分析,进而为加强我国生态创业教育提出相关的建议。

2.1高校环境教育体系问题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8月的第一次全国保护会议开启了我国环境教育事业,之后相关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保护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环境教育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环境教育体系。但在环境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专业型环境教育与普及型环境教育失衡的问题。[6]此外,我国高校普及型环境教育的发展较为缓慢,表现为:社团活动、环境宣传和专题讲座是学校环境教育的三大主要形式;高校中环境类选修课数量偏少;环境类选修课以自然科学类课程占大多数等。从上述文献研究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普及型环境教育仍然存在体制不完善、教育模式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导致我国大学生的环境素养不高,环保意识不强烈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准创业者的生态创业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应当完善环境教育体系,促进生态创业教育,从而加强准创业者的生态创业意识。

2.2高校创业教育体系问题分析

为了缓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李总理于2014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从此我国迎来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潮,自主创业逐渐成为众多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在创业时代背景下,创业教育必然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我国大学生创业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然而,我国创业教育相对其他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存在学科基础薄弱、思想认识不到位、教育内容创新度低等众多问题。此外,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这导致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普遍低下、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且存在对创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认识不到位的问题。[7]在这样的创业教育体系下推行生态创业教育无疑是会受到阻碍的。因此,应当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促进生态教育的推行。

2.3广大创业者与大学生准创业的生态创业意识低

上文中,笔者阐述了生态创业教育有提高创业者生态创业意识的作用。然而,生态创业教育的培训对象是广大创业者,其实施与推行需要得到广大创业者的支持。如果社会中广大的创业者生态创业意识低,领悟不了政府或高校推行生态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那么生态创业教育的推行也将务必受阻。因此,当前广大创业者与大学生准创业者生态创业意识低也是影响生态创业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3建议与对策

在前文,笔者阐述了生态创业对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以及生态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通过文献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存在与生态创业教育有关的环境教育和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广大的创业者与大学生准创业者生态创业意识低的问题。因此,本文从完善环境教育体系以及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创业者以及大学生准创业者生态创业意识角度出发,并基于政府、高校、准创业者自身三个层面提出解决生态创业教育实施问题的相关建议。

3.1完善高校环境教育与创业教育体系

①从政府层面。1)政府应制定完善环境教育与创业教育体系政策,为促进生态创业教育做铺垫。2)政府也应加快制定行之有效的鼓励高校完善环境教育体系与创业教育体系的激励政策,提高高校完善两个体系的积极性。②从高校层面。依据国家出台的相关环境教育和创业教育政策,及时调整学校教学方针,并做到真正落实。③从创业者与大学生准创业者个人层面。创业者应积极配合政府,并参与生态创业课程培训。大学生准创业者作为高校的一员也应认真学习好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校针对大学生开设的环境保护课程和生态创业课程。

3.2提高创业者与大学生准创业者生态创业意识

篇7

回家后夜不能寐,《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顿时跃入了眼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xx年出版的《学哲学 用哲学》,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哲学著作,是李瑞环同志几十年学哲学、用哲学经验的总结。《学哲学 用哲学》围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强调“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总结经验”,特别在“掌握辩证分析方法”、“注意研究特殊性”、“坚持发展的观点”等方面,做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概括和表达。这本书也将我的思述引向了过去的岁月,引向了前半生学得最多的哲学思想。我心中豁然开朗,运用“明白学,智慧学”的哲学观点,揭示了环保方面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篇8

当前生态问题成为各个国家发展中的巨大障碍,各个国家均在着手解决人与环境的矛盾。我国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有效调整耕地与林地的结构,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积极影响,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建设中的意义

1.1退耕还林工程改善当前生态问题

当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较为恶劣,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应重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森林对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治理具有一定的意义。自我国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后,造林面积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西部地区各个省市,是现阶段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建设重点项目[1]。通过退耕还林建设,土地沙漠化情况得以明显好转,权威部门调查显示,当前长江水域含沙量与输沙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减少量在50%以上。退耕还林工程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改善目前生态现状。

1.2退耕还林工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退耕还林并不是简单的将耕地转化为林地,而是有目的、有规划地将部分不在适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加以转换,从而实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前,土地沙漠化情况十分严重,耕地的粮食产量较低,农业生产能力较差,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从而造成农村经济难以发展,农民在农业生产收益不足。随着退耕还林工程效果日益凸显,广大农村产业结构得以大幅度调整,从而发展了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通过调整耕地、林地之间的利用结构,根据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实施各种治理措施,包括生态型林草、生态型林果、生态型林药及生态型林草蓄等多种新型治理模式,构成现代生态农业的产业结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优化配置农业资源,促进农村产业发展[2]。

1.3退耕还林工程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退耕还林工程除却改善生态环境问题作用之外,还转变了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退耕还林工程有计划的将部分耕地转化为林地,使耕地逐渐呈现出集中化特征,有助于开展规模型、联合型农业生产,从而使当前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善,从以往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向集约型农业生产方式发展,这种现代型的生产方式极大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国家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当前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区域的粮食单产有所提升,通过土地资源优化,将原本不适宜种植粮食的区域进行退耕还林,进而促使农业、林业、畜牧业之间产业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生态建设背景下退耕还林工程优化措施

2.1退耕还林工程应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退耕还林工程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建设退耕还林工程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重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并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意识,从而更好的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贡献。应正确认识退耕还林不仅对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农村经济水平,解决农业问题,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森林能够净化空气,调节区域气候,有效改善当前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同时,森林具备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当前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退耕还林的优惠措施,各级相关部门应以此为机遇,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贯彻到实际工作当中,积极开展天然林保护、人工林种植、优化土地结构等多项工作,从而提升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水平。另外,正确认识到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并从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角度上进行退耕还林整体规划,避免退耕还林工作中农业耕地与林地之间的冲突,大力发展生态型、集约型农业,通过提升农业种植单产量来弥补退耕还林对第一产业造成的损失,进而促进我国生态产业和农业的和谐发展。

2.2退耕还林工程应结合生态移民工作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质上是调整土地资源利用率,合理的将一部分农业用地转化为林业用地,因此,在这一过程当中,失地农民成为亟待解决中重点问题。生态移民概念的提出,旨在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改善贫困农民生存环境,同时也能降低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从而使自然生态环境得以恢复。一般情况下,退耕还林区域的环境较为恶劣,经济基础条件较差,多处于深山大川之中,交通十分不变,人地矛盾水平较高,针对这一情况,将退耕还林区域中的人员向外转移,通过科学、系统的劳务输出、搬迁等方式改善现状,并着力与生态移民安置工作之中,从而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高效建设。在退耕还林工程实际建设过程中,发现区域中存在尚未挖掘的矿产资源,这些资源一旦进行开采,势必会对周围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鉴于此,应根据矿产资源的实际情况,将当地百姓妥善安置,实施生态移民工作,将矿产区的百姓转移到其他区域,不仅能够改善当前农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居住状态,同时也能避免因矿产开采而造成百姓安全问题,有效提升农村落后地区的发展水平。

2.3退耕还林工程应加强政府监督管理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工程之一,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因此,需要保证退耕还林资金的充足,不能单纯的以国家财政拨款来进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应逐步扩大退耕还林工程资金的来源渠道,吸引社会性资本投入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之中,包括企业、银行、民间投资者等等。可根据区域内实际情况,通过优惠政策来鼓励企业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投资,从而保障退耕还林工程的资金。另外,还应秉持依法治林的原则,针对部分“重退轻管”的现象,应通过加强监督与管理来加以了解,从而将退耕还林工程作为重点项目来进行监管,严格按照《退耕还林条例》来开展各项工作,进而提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各级主管部门应重视退耕还林工程的具体实施,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变革和创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方法,从而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篇9

生态环境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既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我国生态环境农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温饱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化后发展起来的。面临来自人口增长、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挑战,发展生态环境农业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会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为正确处理经济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生态环境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对于生态环境农业的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环境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环境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2、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在生态环境农业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3、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政府应当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如何更快、更好、更有效的贯彻生态农业技术,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4、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在生态环境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的,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5、推广力度不够

虽然生态环境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环境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三、生态环境农业发展措施

1、加强宣传力度

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多形式、多层面、全方位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提高各级干部和群众的认识水平,使广大群众认识到环境污染、环境生态问题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成为农业乃至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增强干部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农业的良好氛围。

2、加强政策引导

制定出台生态环境建设补偿、农业生态环境投资补偿、生态农产品优惠等一系列激励机制和扶持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向生态农业投资。发展适应生态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打破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逐步建立一个具有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生态环境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加强全程监控

生态环境农业总的要求就是全程实行清洁生产。这就要求我们对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每个环节的规范化操作。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合理使用以及最终农产品的环境安全质量检测,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生产出符合标准的无公害农产品,进一步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4、加强农民培训

开展生态环境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生态环境农业建设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实施起来,才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结合农村、农业生产、农技推广等工作,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引导农民相信科学,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生态环境农业建设顺利进行。

5、加强研究开发

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实施生态农业的基础。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以科技化带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6、加强社会服务

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服务质量不高,是制约生态环境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引导和鼓励各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乡土专家、高校技术人才,以组建股份制公司或协会等形式,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服务,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

篇10

中图分类号:P6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城市环境逐渐恶化,严重威胁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命健康,改善当前的环境质量成为人们共同的心声。环境工程建设作为一种生态工程,主要是致力于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工程,环境工程建设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环境工程建设发展时间比较短,影响因素比较多,环境工程建设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其对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建设的贡献。

一、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

环境工程建设作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转变人们的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工作由于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要受到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们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国产生的环境问题的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建设水平和进程逐渐受到影响,导致生态环境建设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环境恶化

环境建设工程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但是生态环境的变化有时候是不受人力影响,一些自然灾害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往往会会周围的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由于一些地区地势比较复杂,水灾,地震或者是泥石流导致的山体滑坡等。这些自然灾害对于环境工程的建设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未能充分发挥环境工程建设的作用。

(二)人为的生态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的开发利用逐渐增加,一些不合理的开发行为严重破坏了周围的环境。由于人们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比如过度开采树木,导致周围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等现象;一些煤矿由于过度开采导致地面塌陷这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破坏。

(三)经济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

经济的发展往往需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一些能源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增加,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但是人们往往会过于注重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环境保护以及环境容量,由于过于追求经济发展而对环境破坏的恶果最终还是有人类承受。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是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社会的发展是经济环境的双赢。由于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雾霾等等城市病逐渐凸显,这对于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威胁。

(四)环境工程建设自身因素

环境工程建设对于建设技术以及管理工作有着比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环境工程建设发展时间比较短,相应的管理工作并不十分完善,由于环境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原因,导致的环境工程建设质量不高问题比较多,严重影响了环境工程建设作用的发挥。目前环境工程建设专业的管理人员数量比较少,由于建设管理人员缺少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严重影响了环境工程建设水平。

二、提高环境工程建设质量的建议

环境工程建设作为一种生态工程有助于改善当前城市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工程建设是以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为主要理念,解决城市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但是由于环境工程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环境工程建设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加强环境工程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随着城市发展和建设,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增加,通过环境工程建设改善当前城市环境污染现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增加环境工程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可以有效地落实环境工程建设,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做出重要的贡献。环境工程建设由于对技术要素要求比较多,环境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除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同时还需要一些企业投资,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环境工程建设的资金需要。由于目前我国环境工程建设项目比较少,一些企业对于这一项目的认识不足,政府需要增加政策支持,鼓励环境工程建设,为城市建设和改善环境质量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提高环境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

环境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和污染的治理对于技术要求比较高,但是环境工程建设技术并不十分完善,一些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应用。目前环境污染等问题主见凸显,环境问题的治理难度逐渐增加,环境工程建设中需要不断完善环境问题治理技术,对于环境的检测,治理等等都需要技术创新。目前我国的环境工程建设发展时间比较短,一些相应的技术并不十分完善,同时一些开发的技术也未能正式应用于环境工程建设中。在今后的环境工程建设中需要增加技术创新,完善环境工程建设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改善当前城市环境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环境的监督工作

环境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环境污染的监督和治理工作不到位,导致环境问题愈演愈烈,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环境。在今后的环境工程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的监督和治理力度,环境建设过程中需要增加对环境问题的监督和检测,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并对相关的污染进行严格的治理,避免环境污染问题影响城市环境。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对一些污染严重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法律治理,严厉打击污染行为,为环境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在社会中还需要增加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为环境保护以及环境工程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提高环境工程建设管理人员素质

环境工程建设对于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作为环境建设管理人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 提高环境工程建设质量,保障环境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一方面环境工程建设管理人员需要增加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环境工程建设管理人员不仅仅要掌握相关的工程建设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关的环境工程建设理论和技术,这对于今后环境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及时发现环境工程存在的问题,减少由于环境工程管理人员问题导致的环境工程质量问题。另一方面环境工程管理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环境工程管理人员需要由较高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能够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为环境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环境工程建设单位需要引进一些具有管理经验的工作人员,不断完善现有的环境工程建设管理队伍,逐渐提高环境建设管理水平,保障环境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环境工程建设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工程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环境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环境工程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环境工程建设受到严重的影响。在今后的环境工程建设中进一步增加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为环境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在环境工程建设中还需要鼓励和支持技术支持,为环境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其对环境改善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11

现阶段,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和社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不仅能为高中生将来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打下重要的科学知识基础,还能更好地向学生渗透环保理念,让他们为保护社会环境出谋划策。生物作为高中教育中重要的自然科学课程,教师应把“为环境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体现和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环境教学的可行性方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基于生物教材渗透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中生物教材已拥有多个版本,但均包含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内容。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人和自然生物圈的和谐相处等。因此,在高中生物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生物教材内有关生态环境的内容来渗透环境教育,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认识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探讨如何有效解决问题,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就涉及了生物和生态环境间的关联性,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高中生物环境教育的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能有效利用这部分内容,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生态系统方面的科学知识,更深入地认识现阶段人类发展中面临的环境危机和日常生活的环保措施。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须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生物教材中可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如表1所示:

二、基于研究性学习渗透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开展诸多研究性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区酸雨产生的情况、酸雨的形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再如教师可组织学生了解周边企业的排污状况,评估其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探讨有效的治理方案。在实际教学组织中,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合理分组不但能节约时间,还能取得更理想的活动效果。在分组时,教师可适当考虑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个体特征;其次,在确定研究性课题的内容时,教师应尽量选择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并为学生熟悉,能让他们通过已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的课题。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最后,教师必须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研究过程及获得的成果、客观的评价,并给予必要的鼓励,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调动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应为学生最大限度地争取充足的研究性活动开展时间和课题研究的条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方案和研究过程;第二,教师应指导学生创建生物课题组,积极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校外资源和帮助,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参观等,搜集与生物和环境相关的信息,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第三,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根据课题研究活动有关信息,随时随地记录下自身的心得和学习体会。

三、基于生物活动课渗透

高中生物教学不仅需要课堂教学,还需要开展一定的活动教学,以引导学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自然世界,探索客观自然界的生物科学知识和生态环境问题,让他们在实际活动中切身感受生物知识和环保的重要性。具体而言,通过高中生物活动课实现环境教育的方式主要有:1.新闻节目教师可安排学生观看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新闻节目,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生物教学内容来讨论具体的环境问题。比如针对南昌的雾霾天气,教师可安排班级学生观看各地雾霾的相关新闻,指导学生分组讨论雾霾产生的原因;2.纪录片、电影等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电影和纪录片。如柴静拍摄有关空气污染的深度调查《穹顶之下》等。3.主题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与生态环境有关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探讨当前的环境问题。如以城市周边垃圾山为主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现阶段我国城市周边的垃圾处理情况,评估垃圾山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琳.浅议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J].甘肃农业,2012,(6).

[2]王华堂.浅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

[3]李雪青.浅议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J].生物技术世界,2013,(10).

[4]王力威.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的结合[J].学周刊,2016,(26).

[5]高红萍.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式探究[J].赤子(中旬),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