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3 09:19: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

篇1

【关键词】

小城镇居民;幸福感;幸福指数;影响因素

0 引言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现状的一种主观感受,所谓幸福指数,就是衡量幸福感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在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和更加幸福的人生,因此GNH(国民幸福指数)与GDP、GNP一样重要,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生活幸福感高低的重要指标。

1 阿拉尔市城镇居民生活幸福感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以及对口援疆工作的不断深化,农一师阿拉尔市的经济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随着广大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的日益改善,居民的幸福感也随之大大提高。

2 阿拉尔市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2.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1.1资料来源。调查对象为阿拉尔市区20岁以上居民,采取随机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98%。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问卷从阿拉尔市区居民生活环境、健康状况、工作压力、城市综合条件和未来信心等维度进行设计。

2.1.2样本特征。调查对象,男性104人,女性92人。20―29岁60人;30―39岁56人;40―49岁32人;50―59岁22人;60岁以上26人。在调查对象的学历构成方面,初中及以下68人;高中(中专)学历34人;大专学历44人;本科学历48人;硕士及以上学历2人。涵盖了所有行业和职业。

2.2影响因素分析

2.2.1因子分析命名。在旋转成份矩阵图中:商业服务设施、交通状况、医疗水平等12个因子在主成份1上的载荷高于其他,命名为X1城市综合条件;社区环境、城市绿化、生态环境等7个因子在主成份2上的载荷高于其他,命名为X2居民生活环境;参与健身活动、睡眠质量等4个因子在主成份3上的载荷高于其他,命名为X3健康状况;对未来的生活期待和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在主成份4上的载荷高于其他,命名为X4未来信心;就业状况和可自由支配时间在主成份5上载荷高于其他,命名为X5工作压力。

2.2.2主成份排名。主成份得分=各主成份得分系数累计*各自的方差贡献率。经计算X1得58.394,X2得4.621,X3得6.931,X4得2.03,X5得2.362,影响阿拉尔市城镇居民幸福感的各主成份排名:X1城市综合条件,X3健康状况,X2居民生活环境,X5工作压力,X4未来信心。

3 结论及分析

3.1影响阿拉尔市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因素呈现多样性

在调研中发现,影响阿拉尔市居民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主观因素中有居民自身健康和未来信心对幸福感的影响,客观因素包括城市综合条件发展、居民生活环境、工作压力等。

3.2城市综合条件的发展完善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首要因素

城市综合条件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原因是它囊括了较多居民关注度较高的因子:物价水平、教育医疗条件、商业服务设施状况、政府日常管理能力、公共卫生、社会保障。

3.3居民的健康状况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作为主观因素,居民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睡眠质量较好和定期不定期参加健康体检的人群幸福感比睡眠质量差和不参加健康体检的人群要高。

3.4居民的生活环境是影响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基本因素

居民的生活环境是广大居民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最基本问题,在调研中约有73%的居民对现有住房条件满意度一般,究其原因有:住房价格偏高,房屋质量一般,物业公司服务差,人均面积较小。而在空气质量、噪声污染光污染、城市绿化、城市道德水平等因素中,绝大多数市民满意度较高。

3.5工作压力及未来信心等因素对小城镇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影响较小

工作压力和未来信心对于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是因为小城镇人口相对较少,生活节奏较慢,工作压力和个人可支配的时间较多,大多数居民对阿拉尔市的今后发展表示很乐观。[3]

4 提高阿拉尔市城镇居民幸福感的建议

4.1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港湾。对于住房,政府应在拓宽税收来源的基础上,对房地产市场“松绑”,减少土地出让金比例,保障住房的低成本;同时注重住宅区“软环境”改善,优化房屋质量和内部结构,完善小区周围的交通娱乐、文化教育等配套设施。

4.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阿拉尔城镇化水平还停留在较低层次。建设重点应该放在社区,逐步建立并完善社区阅览室、社区医院、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

4.3健全公共交通体系,增加道路建设投资力度

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建设高质量的道路交通网,继续加大对道路交通的投资力度,积极发展和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增加市中心到各团场的公交车。

4.4整合优势资源,打造高标准的教育医疗条件

“教育”和“医疗”必须充分利用对口支援的有利形势,派遣教育、医疗系统的年轻工作者赴浙江学习和深造;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远程专家会诊、专家授课。

4.5加快制定生态环境长期治理规划,加强立法监督

阿拉尔市生态脆弱,生态环境治理需要持续的投入和治理,必须制定生态环境长期治理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地区性的立法监督,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政府工作的考核要素来紧抓落实,切实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逻辑。

4.6稳定物价水平,逐步根除物价偏高的弊病

阿拉尔市物价长期居高不下,究其原因:阿拉尔地处偏远的塔里木盆地腹地,交通不便,物流成本较高;城郊农业不够健全,阿拉尔市周边的团场大多种植棉花、红枣等经济类作物,而对蔬菜、肉、蛋、奶方面的种养殖积极性不高,难以满足广大市民的生活需求;城镇人口较少,消费能力有限,难以吸引广大的商家前来参与竞争。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应引导更多的投入到为广大市民提供生活必需品的行列中来,健全城郊农业。

【参考文献】

[1]《南昌市居民幸福感研究》,江麒著。

篇2

2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首先做正态检验,计量数据采用(χ±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均数t检验,以P<0.05,为具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项目调研方法居民对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心理卫生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调研,由调研小组设计相关知识问答卷,调查该地区居民对有关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心理卫生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问答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越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的调研,由调研小组设计满意度评价调查表,让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相关工作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越满意。

3结果

第一阶段,该地区居民相关知识掌握为(67.32±12.23)分,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为(76.43±3.67)起,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为(78.87±3.54)分;第二阶段,该地区居民相关知识掌握为(89.32±16.21)分,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为(28.78±1.78)起,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为(92.34±7.76)分,可见第二阶段的居民相关知识掌握、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明显优于第一阶段,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篇3

皇城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起初靠煤炭资源起步,后依托村中的陈廷敬文化转型发展旅游业。为了尽量减少旅游发展与社区居民的矛盾,通过鼓励多数、劝告少数,给予福利待遇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村民从村中搬迁出来并给予了妥善安置,此后又相继开发了九女仙湖、相府庄园等旅游景点,并加大了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使得皇城相府由一个单一的景点变为集观光、休闲、娱乐会议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从景区与社区的关系而言,皇城村是典型的景区与社区相分离的古村落旅游地属性;从古村落旅游开发主体而言,始终是以社区为主体进行开发管理,是典型的“内生式”开发管理,古村落景区与社区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十分明显。

二、皇城村居民对旅游发展感知分析

(一)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针对社区景区化后居民感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展开问卷调查。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结合古村落社区实际情况,最终列出了影响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20项影响因素,并采用李特量表对影响指标进行测量,将对各项因素的评价分为5个等级,其中1代表非常不满意,2代表满意,3代表一般,4代表满意,5代表非常满意。

本次调查是以皇城村居民为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全部回收,均为有效问卷。本次调查对象108人,包括居民和景区工作人员,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

(二)皇城村居民对各要素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如表1所示,通过对影响皇城村居民满意度各要素的分析,在20项影响因素中,皇城村居民对提高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物保护利用、提高居民收入、环境质量、增加就业机会、评价最高,福利待遇、传统文化保、医疗服务、 学习外来文化、贫富分化、影响生活习惯、文体设施评价较低。

为了解各要素与社区居民满意度之间的关联程度,对调查中“居民对各要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算均值,最终得到各要素的评价值与皇城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联程度。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居民影响最大的前7项分别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居民收入、福利待遇、 环境质量、医疗服务、文体设施,对比表2 可发现在这7项中评分高的是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收入、环境质量、增加就业就会4项,居民对福利待遇、医疗服务、 文体设施评分较低。

三、皇城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重点和方向

为了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皇城村在旅游开发后社区居民的感知状况,从中找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本文以居民对社区生活各组成要素的评价值为纵坐标,各要素与居民总体满意度的相关系数为横坐标,构建古村落居民社区生活满意度评价矩阵。横轴以0.3为界,纵轴以3.0为界分为4个象限,并以此加以分析。

(一)需要不断维护的方面

位于第二象限的属于与居民感知相关度低,但是评价比较高的因素,包括知名度提高、文物保护与利用、物价水平、社会治安、邻里关系、发扬陈廷敬文化、思想观念进步这7项。

(二)需要逐步解决的方面

位于第三象限的是学习外来文化、影响了居民生活习惯、传统文化保护,这些是与居民感知相关度低,且居民评价也不高的因素。在日后的管理中可以暂时搁置或暂缓处理。

从对居民的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居民认为在开发旅游中保护与开发传统文化方面还有待改善,对此提出意见的以老年人居多,大部分年轻人对皇城村景区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利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虽然发展旅游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不同文化层次和背景的游客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但由于这两项对村民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小,所以这对皇城村居民的旅游感知影响不大。

(三)重点维护的方面

位于第一象限的是那些实际状况良好、居民评价较高、与居民感知相关度高的因素,包括公共休闲空间、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增加就业机会,这6项是需要重点维持和保护的方面。

皇城村社区主导模式是依靠其村委会和皇城相府集团集体组织对皇城村景区进行旅游开发与统一管理,是典型的“内生式”开发管理模式,十分注重村民利益的实现。比如每年皇城村都会对村民进行旅游教育培训,积极鼓励村民以多种方式参与旅游,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村民和员工的培训,全部分批分期正规化。目前,全村20岁以上、40岁以下基本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全村80%以上的村民开办了农家乐,100%的劳动力实现就业。人均收入也大大提高,超过了全国人均水平。

(四)优先建设和发展的方面

篇4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历时二个月,调研将农村社区(居民)总体上分为传统农村社区(居村农民)和新型农村社区(失地农民)两种类型,按照拆迁安置、经济较发达、经济较薄弱、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外来人口较多等不同特点,分别在吴江9个镇(区)选取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村(社区)。本次调研综合运用了深入座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在11个村(社区)召开了座谈会,对150余名村(社区)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了系统访谈。在26个村(社区)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38份。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呈现出如下四个特点:

(1)调研对象性别以男性居多,表明男性参与社会事务较女性为多。

(2)调研对象年龄以40―60岁居多,表明农村居民年龄结构偏向中老年。

(3)调研对象文化程度以初高中居多,表明农村居民受教育的程度还偏低。

(4)调研对象无居多,有的以佛教居多,表明农村尽管宗教活动频繁,但大多数并未形成信仰。

二、调研的主要情况和特点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对访谈记录的汇总梳理,调研小组对调研中涉及的公共服务、家庭和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等四个方面的总体情况和特点归纳如下:

(一)政府公共服务

按照公共服务的功能,把农村公共服务分为四大类(生产性公共服务、生活性公共产品、保障性公共服务和发展性公共服务)、十一项。

(1)总体满意度较高。分类评价中,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义务教育、社区服务满意度居前。较之居村农民,失地农民对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更迫切。由于目前的安置社区建设相当一部分还不够成熟,相关配套设施跟进不够及时和全面,失地农民总体满意度偏低。

(2)满意度不高的领域。对公共服务评价为一般和不太满意的,就业培训、文化娱乐设施、农技推广居前。特别是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公共服务的诉求和期待强烈。村(社区)缺乏休闲文化娱乐的活动场地、缺少体育健身器材等成为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

(3)主要问题构成及原因。对当前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反映,主要集中在质量不高、总量不足和供求不匹配三方面;认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政府投入不足、集体经济较弱、农民热情不高和供给主体单一四方面。

(4)最需要加强和改善的方面。基础设施、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尽管满意度较高,但还是群众认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最需要加强的三项,说明群众的期待更高。同时,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质的飞跃,一些新的需求,如停车难、村级公路规划不完善等问题开始显现。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在管理难的同时,也造成了公共服务资源紧缺的问题。

(二)家庭和社会生活

(1)居村农民和失地农民收入结构呈现不同特点。居村农民就业意愿较强,就业渠道多元。失地农民就业途径较少,对再就业要求较高。在外来人口较多的新型农村社区,失地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房租,生活比较富足;而外来人口较少的新型农村社区,主要依靠打工工资,40―60岁区间就业问题比较突出,整体收入较低。个人收入主要来源还是稳定工资居多,收入2万元以下的占28%,2―5万元的占44%,折算成家庭人均收入后,仍是中等偏下人群居多。

(2)刚性支出仍占家庭支出的主要部分。家庭月开支总额在1500―3000元的居多,家庭刚性支出(食品、生活用品、子女教育、看病就医)占比最重。收入尚有结余和收支平衡的达到90%。通过数据和座谈发现,失地农民由于搬进楼房,电费、水费、物业费、饮食费等支出增大,较之居村农民,他们的生活成本更高。

(3)居村农民邻里交往高于失地农民和外来人员。69%的调查对象和邻里之间经常接触。和居村农民相比,失地农民和外来人员与邻里交往的程度不够。一是由于居住方式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旧思想观念很难向“市民”马上转变,失地农民进社区后适应不良;二是外来人员社区融入度和获得认可度不高。

(4)对生活改善的看法。农村居民对当前生活的总体满意程度有着比较高的评价,认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77%。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认为生活明显改善的占25%,有所改善的占67%,为绝大多数。当前生活希望得到改善的方面,就业与收入、医保、环境和食品安全居前。

(三)文化休闲娱乐生活

(1)村(社区)文化设施能基本满足需求,设施使用频率参差不齐。63%的人认为村(社区)的文化设施能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体育场所设施和文化活动中心的使用频率较高,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和图书流动车的使用率综合不到30%。这与座谈中,居民反映的两个情况基本吻合。即:农村图书的投放中,没有事先调查居民的喜好和需求,很多书籍类型不能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政府致力于推动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下乡普及,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使得其没有在农村中生根发芽。

(2)需求多元化与实质内容的单一性形成反差。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需求呈现多元化状态,学习科技知识、看戏看演出、看电影居前。需求程度上,失地农民闲暇时间更多,需求更为强烈;老年人同中青年人多元化的文化娱乐方式相比,选择更单一,比中青年人的文化娱乐需求更强烈,对政府的期待感和依赖感更重。但在闲暇时间的分配上,看电视仍然是最多的选择,占到35%。

(3)文化娱乐需求层次有所提升。农村居民对发展学习类的需求较多,尤其对于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类文化活动的渴望更强烈,在参与学习培训班、阅读报刊等方面的诉求增强,最想参加的培训班类型是职业技能和法律知识。

(四)政治生活

(1)农村居民对村级事务的参与度和参与意愿较高。村民普遍愿意参与村(社区)事务管理,不论是居村农民还是失地农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首先想到能否通过政府解决,对时事政治的关注程度也较高。但外来人员由于社区融入度不高、工作时间难协调等问题,参与村(社区)事务的较少。对村(居)民会议的态度,82%的人愿意积极参加,但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只有18%的人很清楚。

(2)对政府新出台惠民政策的支持度较高。村(居)民普遍反映政府近年来出台的如城乡养老保险并轨、村庄环境整治等政策措施让大家得到了实惠,73%的人对政府新出台的惠民政策持积极拥护的态度。但是,失地农民对政府政策的信任程度要低于居村农民。同时,部分村(居)民提出政府要更加注重政策的延续性,不能变化太快。

(3)干群关系及群众满意度较好。群众对村(社区)干部工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到88%,认为干群关系很好和比较好的为91%。失地农民由于外来人口多造成的环境问题、生活成本增高、失去土地的后续问题等容易引发更多的矛盾与不满,在干群关系和对干部满意度上,均要低于居村农民。

三、几点思考

综合整个调研情况,我们认为,目前吴江农村发展水平与城镇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更加注重几个方面。

(1)尽快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发展。调研发现个人收入与就业是村(居)民目前最想改善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拆迁村(社区)在融入城镇后,比较参数发生质的变化。政府在收入政策制定时,可以进一步考虑到城乡一体化下的收入一体。一是不能刻意区分城乡收入,减少模糊人群的比较失落;二是通过建设物业合作社、富民合作社等模式,拓宽失地农民就业渠道,稳定40、50左右人群的收入;三是在养老并轨基础上,逐年提高农村老人收入,既解决农村养老难问题,也可提高家庭整体收入;四是切实提高农村学生毕业后的首次就业成功率,及时缓解学生家庭收入困难等问题。

(2)更加注重满足精神文化生活多元需求。调研发现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强烈,对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公共服务的诉求和期待更高,而缺乏休闲文化娱乐的活动场地、缺少体育健身器材成为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应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有形和无形两方面强化投入力度和改造力度,丰富精神文化活动载体,并有效整合开放城镇、学校等资源,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满足村(居)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注重对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的引导,多推广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并以活动为抓手,宣传新思想、新理念。

(3)加强政府公共服务投入的前期调研和舆论宣传。调研对象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与村(居)民的实际需要和现实情况有出入。在公共服务投入之前,需要加大前期调研力度,通过座谈、走访、问卷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同时,要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于受众面广、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文件要做到内容通俗易懂,要以不同形式,多种渠道宣传到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减少受众疑惑。

(4)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城镇化步伐。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吴江城乡公共服务的水平和群众期待仍有一定的差距。城镇化是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最现实和最科学的途径。应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根据不同类型社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由于吴江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群体又对公共文化设施的依赖度更高,所以投入可以对此群体适当倾斜。同时,加快公寓房建设,鼓励更多农村居民进城镇居住。

(5)重视农村接续力量培育。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真正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年轻人非常少。而年轻人精力充沛,做事劲头足,文化水平普遍比中老年人高,思维较中老年人活跃,对新事物接受较快。因此鼓励一部分年轻人回农村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方面,鼓励年轻人去农村创业,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完善和加强各项服务环节,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一方面,为大学生村官在村(社区)的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让他们能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同时,镇(区)可以通过自聘招录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村(社区)的事务管理。

(6)加大失地农民群体关注和引导力度。不论是相较于居村农民还是城市市民,失地农民都属于相对失落感较重的一类群体。一方面,失去土地后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面临考验,再就业渠道少,自主经营意识普遍较差,需要政府在各项安置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和保障。另一方面,在进入安置社区后,在市民化进程中也面临了诸多的不适和困难,社区工作者必须尽快适应城乡快速融合的现状,引导失地农民群体尽快转变生活习惯和观念,帮助其融入市民社会,全面享受市民生活便利。

篇5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024-01

1 民生科技的内涵

“民生科技”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线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它体现在科技服务于“民”与“生”两个层次。从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社会问题,涉及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如今,民生科技已经成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成为社会建设和科技进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民生科技是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民生的改善离不开科技的发展[1]。

2 影响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

幸福是人的主观的内在体验。它不仅与主体自身状况密切相关,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2]。

幸福指数是人们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

根据一年时间里对武汉市的调查,武汉市民的总体幸福感指数为63分(总分100)。影响武汉居民幸福指数的主要有医疗服务、食品安全、社会养老和人居环境等四大问题。

2.1 医疗服务

公众所关注的医疗方面问题归纳为:(1)看病难、看病贵,人均医疗服务供给偏低,包括资金相对短缺、转诊制度难落实、全科医师队伍建设困难、医患关系有待进一步发展、相关政策不配套等。(2)行业发展缓慢,缺乏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广;(3)假药泛滥。这些问题直接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制约着居民幸福感的提升[3]。

2.2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的问题给百姓生活增添了忧虑,与建设幸福城市的中心思想相违背[4]。大多数的食品生产及流通企业,仍以降低损耗、控制成本为主要目的,安全性的要求尚未提到应有的高度。

2.3 社会养老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四二一”家庭模式使得空巢现象日益凸显。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机制没有形成,养老事业的发展缺乏统筹,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各职能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密切,没有形成合力,整体效果不够理想,影响了养老事业发展,也直接影响了市民的幸福感。

2.4 人居环境

武汉市居民对环境卫生、空气质量、就业环境、市民文明程度、房价、物价的满意度较低。人居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空气质量低下、污染严重、周围的人环保意识差、平均文化水平低下、物价房价偏高、交通拥堵现象严重等。环境质量的提高需要科技的支持。

3 民生科技发展的影响因素

该文从民生科技的需求和投入两方面、结合对武汉市居民幸福指数的调研情况进行分析。

3.1 需求方面的影响因素

(1)居民收入

2012年武汉市居民收入增幅继续领先GDP增速,居民生活持续改善,但人均收入水平仍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民营经济不够活跃。在满足温饱以后,居民开始更加关注生活质量。

(2)居民素质

民众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关注自己的衣食住行,更高度关注周围的环境,对环保科技、健康科技、安全科技、数字科技、教育科技关注度最高。对于安全科技,市民最关注的可能就是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以及人身安全。

(3)生活环境

公众对民生科技的需求是在基于生活环境的一种渐进式的向上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公共安全、提升环境质量,以及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2 投入方面的影响因素

(1)政府导向

在科学发发展观的指导之下,我国政府开始以人为本,把民生科技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把人民幸福指数作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改善技术解决方案,强化技术成果的示范和推广,全面提升科技服务民生的能力。

(2)体制建设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活动多以成果为导向,离商业化应用有较大距离;而企业的科技成果则多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这就导致科技活动常常与民生科技需求“错位”。

应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系,突破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把科技,尤其是民生科技放到应有的战略高度。

(3)经济发展

科技发展与当地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目前,我国进入了国内经济周期与国际经济周期性调整相重叠的时期,经济调整的波动性和阻力加大。经济发展制约着民生科技的发展,但民生科技的发展也一定要以人民幸福指数为基本出发点。

3.3 民生科技的需求与投入的对接性问题

民生科技的需求与投入之间存在对接方面的问题。

(1)民生科技研究的主力军仍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他们对于获奖和成果发表更感兴趣,对普通居民的需求的了解不够深入。

(2)与需要投入巨大资金高新科技或基础研究不同,民生科技可能就是一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小发明,所需经费一般小企业甚至个人都可以承担。但产品化的过程仍需要一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3)作为民生科技的重要创造者和推动者的普通人民群众,真正投入到民生科技发明创造中的还非常少,直接参与民生科技的途径有限,离我们所提倡的全民创新还有着很大的距离。

(4)科技成果丰富,转化能力弱。很多科技成果获奖或发表后就束之高阁了,并没有转化为具有实际价值、服务民生的技术产品。

4 结语

改善民生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影响民众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涉及医疗服务、食品安全、社会养老和人居环境等不同问题。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推动的合力作用下,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就能使其在幸福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雨.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24).

篇6

一、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一)调研展开的背景

黄杨梅村地处义乌市的“工业重区、经济强区、城市新区”――北苑街道的城郊结合部,与幸福社区紧密相连,总户数650户,人口1700左右。随着近几年北苑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黄杨梅村的土地已全部征用,2002年10月市政府批准撤村建居,并于2004年居委会各个配套组织和机构全部完成组建工作。2006年,2008年,黄杨梅村旧村改造一期、二期工程陆续完工;2009年4月,黄杨梅村完成旧村改造后的首次居委会换届选举,随即开始了义乌灯具建材城的招商引资工作。8月,义乌黄杨梅灯具建材专业街盛大开业。

(二)调研内容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围绕黄杨梅村在旧村改造前后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对生活满意度,以及旧村改造后需要继续完善的工作等方面开展,具体如下。

1.在村民中开展调研。深入黄杨梅村进行走访、参观,发放问卷。问卷涉及村民在旧村改造前后各项生活指标的变化,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等内容。

2.访谈村民。访谈内容涉及旧村改造对村民生活的切身影响,以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采访、文献资料查阅,以及参观新农村等方法。

二、调研情况分析

本次问卷的发放地点在黄杨梅村。调查实发问卷100份,回收96份,1份未按要求填写,有效问卷95份。调查样本的抽取具有典型性和广泛性,符合统计学原理。调查结果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一)旧村改造前后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调查结果表明,73%的村民认为在旧村改造后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两极分化也有了一定的缓解,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仅有4%的村民认为其收入有所降低。这表明,旧村改造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经历了旧村改造,村民的收入来源有了较大的变化。在此之前,务农和房屋租赁是主要来源的占了53%,而在旧村改造之后房屋租赁和经商为主要来源的则占了74%。这种改变是极其深刻的,它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在这种收入结构下,村民有更多的时间和资金去从事其他的行业。我们在实地采访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大多数村民从事一些简单的来料加工活,这对增加村民收入起到了补充。

(二)村民对旧村改造的满意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村民(70%)对旧村改造持肯定意见的。旧村改造后,村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地提高。当然,也有一部分村民(24%)对这个过程表示不太满意。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他们表示在旧村改造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配套设施建设的缓慢,不能及时跟上村民的要求等问题。

(三)旧村改造后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

毋庸置疑,在整个旧村改造的进程中,村民也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绝大部分村民对文化建设、环境卫生、收入水平等方面都有新的期待。其中尤以文化建设居首,占38%,其次是环境卫生占32%。这表明,村民也已经逐渐开始对自身的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黄杨梅村旧村改造的思考

(一)黄杨梅旧村改造的优势与特色

在黄杨梅村的旧村改造过程中,村两委能够找到因地制宜,针对其人口众多、统筹工作难度较大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合理借鉴有利经验。同时,黄杨梅村的旧村改造也展示出了自己的特色。

1.黄杨梅村地处义乌市的城乡结合部,拥有便利的交通和大片土地。义乌城区的扩张和生活用地的紧缺促使其加快旧村改造的步伐。市政府关于建设新农村的有关决议和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使其旧村改造有了一个稳定的大背景。

2.义乌旧村改造政策实施过程中,各村积累了大量切实有效的经验,这给黄杨梅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依托义乌优越的国际贸易平台成立了义乌灯具建材城,把义乌的商贸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推进了农村的发展。

(二)黄杨梅旧村改造中存在的不足

1.村民收入来源单一。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村民的收入来源于房屋租赁,而非通过实体行业获得的。这一方面得益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导致的用地紧张,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增加了用房的需求量。但是,这种模式存在一定风险的,它是以义乌市场长期繁荣稳定为基础的,具有强烈的依赖性。

2.各项配套设施不能及时跟上。在这个旧村改造的过程中,集体资金不能快速到位,使得在环境卫生、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上进展缓慢,对旧村改造的高效、有序进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3.村民的思想观念没能转变。尽管在经历旧村改造,融入城市的进程大大加快了,但是在转型过程中,“草根农民”的思想并不会在短期内消除。

(三)对旧村改造这一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建议

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因此,各地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必须按照资源优化、统筹协调的要求,以建设布局合理、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具有较强集聚能力和带动作用的现代化新市镇为目的,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兴业,加快构建农民收入渠道多元化、结构合理化的增收体系,推动农民持续增收。根据这一要求,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1.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合理选择发展模式,切不可盲目跟风。旧村改造不仅仅是为了改善住房,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因此,在旧村改造中,必须与周围的社会环境相联系,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2.拓宽增收渠道。针对旧村改造后普遍存在的以“房东”为职业的现象,政府有责任帮助广大村民转变观念,继续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从事各类服务产业为突破口,增大产业效能,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3.重视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住房相配套的各项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对便利村民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在旧村改造中必须两方面同步建设。

4.把文化建设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当前,村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对文化教育的要求也必然有所增加。因此,必须加快文化建设的脚步,使广大村民能够真正享受到改革创新的发展成果。

篇7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073

1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11概念界定

111居民幸福度

幸福度是一个主观概念,所指是人类本身以整体的社会标准,为自己的生活状况水平所做出的整体评估,代表了个体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的肯定程度,是主体与现实生活情境的协调与自我达到完满统一的自我认同及自我欣赏的感觉,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提高社会中个体的幸福度,不仅可以提高社会中个体对社会整体的认同感,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112社会干预效用模型

本次调研以常兴店镇杏叶村与其他村落相比较,旨在研究社会手段对于某地居民的主观幸福度的影响程度。运用抽象的符号表示幸福就是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特征的函数。有关幸福影响因素的研究就需要通过收集和分析实证数据,来探索幸福和个体所处环境因素、内部特质以及两者交互作用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分别从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情况等在内的人口特征因素,工作或失业因素,收入因素,休闲因素等社会关系因素,以及宏观上的文化背景因素,民主政治环境因素等方面探讨与主观幸福的联系。

1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选取了北镇市常兴店地区有代表性的自然村,共分发问卷566份,有效回收563份,有效回收率9946%。

(2)访谈调查法:随机采访居民进行访谈记录。

(3)SPSS统计分析法: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报告。

2常兴店镇居民幸福度问卷调查解析

21常兴店镇居民基本信息及生活现状

211常兴店镇居民收入来源

被调查的居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本地特色经济(葡萄产业)占总体调查居民的6716%。其次收入来源依靠种庄稼占总体的2537%。有448%的居民收入来自在常兴店做生意的收入。但是大多数居民收入没有来自子女赡养和政府补助,以及在常兴店上班的收入。这体现了常兴店地区居民收入的单一性,这种依靠单一收入来源的经济结构是不稳定的。

212常兴店镇居民生活基本情况

由图2可知,有8793%的村民参与了保险,其中5130%的村民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受访人数的一半以上,其次参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以及其他保险的百分比分别为1739%、1391%、174%、174%、174%。由此观之,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1年已基本覆盖了全国农村居民,但农村居民对此项制度了解不深,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满意度较低。

被调查居民中,觉得不太幸福的居民占总体的1587%,觉得比较幸福的居民占总体的5714%,觉得很幸福的居民占总体的2698%。数据表明本地居民的生活幸福度属于中上等水平。

22居民问卷基本情况交互分析

从表1来看,杏叶村的收入来源除“本地特色经济产业”占到5200%以外,依靠“种庄稼”的比例为2080%,其他几种收入来源相差比例不是很大。住房条件的改善,间接地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干预对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医疗设施齐全程度数据显示,下观村卫生院中医疗设施不太齐全的比例为2037%,比较齐全的比例为5926%,很齐全的比例为1111%。通过对比发现,下观村卫生院的总体医疗设施的齐全度明显优于光明村,和杏叶村相比稍有差距。村卫生院的医疗设施齐全度关系到全村的居民健康保障,因此卫生院的医疗设施齐全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3居民问卷幸福度与相关因子交互分析

从数据可以看出,在幸福度调查中杏叶村“比较符合”和“很符合”的比例分别为500%和390%,均高于全镇同种情况的比例。下观村幸福度“比较幸福”的比例为571%,高出全镇同种情况76%。

教育设施很完善数据显示,常兴村教育设施很完善中“很符合”的比例占到总体的597%,明显高于全镇这一项的平均比例。杏叶村教育设施很完善中“很不符合”和“不太符合”的比例分别为54%和129%,都略高于全镇的平均水平。由此看出,杏叶村的教育设施完善度,整体情况好于光明村,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干预的作用有限。建议在进行社会干预的同时注意方式方法,并考虑到长远发展和后续措施。

数据显示,杏叶村对住处满意情况中“很符合”的比例为441%,居于五个村之首。光明村对住处满意情况中“很符合”的比例为291%,低于全镇平均水平103%。由此可见,由于杏叶村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居民对住房的满意度相对来说较高,因此社会干预对于居民幸福度的确有一定的影响。但也有一部分居民对自己的住房不是很满意,应当考虑到,社会干预在帮助农民改善生活状况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某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如合理安排各种资金的分摊,努力缩小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3常兴店镇居民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通过上述SPSS的数据分析之后,我们明显地看出常兴店居民的问题所在,集中整理过后,总结问题如下。

31城乡分割局面尚未有明显改观

①城区规划和农村规划还未成为一体。尽管许多村镇编制了规划,但基本是一村一规划,各自为政,缺乏通盘考虑,整体效应无法体现。②新农村建设投入还不到位。国家财政对直接关乎农民生产生活的设施关注不够,亟待加大投入。③政府部门齐抓共建的机制尚未健全。当前,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职能都在向农村转移,但管理农村远比管理城区艰难,导致目前的服务效果并不理想。

32基层对新农村建设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

①“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②“一刀切”。农村条件千差万别,新农村建设不可能用同一个模式包打天下。③“只顾眼前”。在基层哪里简单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33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①农民主体建设新农村的意识不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农民“等、靠、要”的意识还根深蒂固。②农民主体新农村建设能力有限。由于农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的参与能力。③农民主体相对缺失。目前农村大部分有能力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经商,农村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4改善居民生活的对策和建议

41始终以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精神文化水平为基点

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全新载体。可以以村为单位广泛开展竞技比赛等活动,来增强农村文化自身的吸引力,并与当地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着力培养村民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农村社会经济的长效发展奠定一定的人文基础,从而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42重视并充分发挥社会手段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对于农村而言,其发展机遇常由社会手段的介入而带来,所以在发展农村经济时,应适当考虑引入社会手段,利用其连环效应来为当地发展贡献力量。应加快建立以城带乡的反哺机制,实现城乡利益共享,从而使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纳入财政的范围,逐步做到发展农村公共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

43依托本地优势,建立以特色经济产业为中心的促进增收机制

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积极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农民”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农村产业服务协会,大力推广农村新科技。加大整村扶贫开发力度,对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通过统一规划,实行易地搬迁、整体开发式扶贫。

参考文献:

[1]方纲,风笑天城乡居民主观幸福研究述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8-73

篇8

一、 调查方法及被调查单位和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本案调查的工地和企业处于经济发达、外来农民工集中的宜昌西陵区和夷陵区兴安社区。兴安社区地处夷陵区中心城区,面积3.2平方公里,居民约17000人,辖区内有企业68个,1271个个体经营门面。被调查农民工全部是从事各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共发放258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答卷有244份。经过分析,将得出影响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各因素对农民工满意度的具体影响(即变量控制法对比各因素与满意度的关系)。最终给出加强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建议。

二、 农民工对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数据分析

工作满意度体现在农民工工作的各个方面,主要体现在工资报酬和工作条件两方面。

1.我们调查的244份有效数据中,收入为1000—3000元范围的农民工对工作的不满意度比例最高,共20人,占受访农民工总数的8.2%。这一数据反映了月收入接近或略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农民工群体,因急于融入城市生活而不满自己的工资待遇,对工作的满意度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一些受访农民工工资过低,无法维持生计,这样的现象也该引起重视。因工资满意度受个人性格与需求差异的影响较大,故无法得出更加精确的结论。收入为2000—5000范围的农民工中90人满意自己的工作,占此范围总人数的70.3%,这说明在合理的范围内相对较高的工资,符合农民工的意愿,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

只有好的工作岗位才能获取高的工作报酬。农民工已经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行业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

总体来说,宜昌地区的情况是,33.6%的被访谈者从事的工作属于建筑施工人员,30.3%的被访谈者从事的工作属于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4%的被访谈者的工作属于商业服务人员。从事其他职业的受访者较少。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农民工是单纯体力劳动者,并不能获取比较可观的劳动收入。

自古以来“良才善用,能者居之。”能登上一个什么样的职位主要是看一个人是否有着匹配这个位置的能力。综合以上信息并对工作状况和收入做数据交叉分析发现:小学或初中学历的受访者人数较多,其中51.8%为建筑施工人员,有21.4%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还有8.9%为居民生活服务人员。

同时可以比较其工资水平对于未受正式教育的受访者,人数较少,月收入相对较低;受教育的受访者月收入总体分布在1001—5000元,在各工资区间内分布较均匀;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和初中的受访者,30.4%的月收入为2001—3000元,25.0%受访者月收入可达3001—5000元;受教育程度为高中,职高等的受访者有35%的月收入为3001—5000元,还有25%的收入在2001—3000元。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受访农民工的月收入相对较高。

由相关性检验可知,文化程度确实与工资水平有显著性相关。

综上分析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不高从很大方面来说是因为农民工自身能力不足,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和薪酬的机会渺小。

2.农民工从事的工作相对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工作环境较差和福利也较低等工作条件问题较为常见。接受访谈的农民工有26.2%的没有参加医疗保险,59%没有参加工伤保险,这些基本保障的缺失,也是其对工作存在不满,缺乏热情的诱因。所以工作条件的差异会影响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

劳动时间长的受访农民工约占受访农民工总数的一半,并且对工作的满意度低于劳动时间较短的农民工。

而在工作环境方面,农民工的工作环境普遍较差,其工作环境的具体差异也是其考察自己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建筑工人,商业服务人员和各类技术人员,他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对改善工作环境的要求较高。有数据支持:对于不需要改善工作环境(即本身工作环境较好的)受访者来说,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较高,其中超过六成受访者对工作满意;而对于需要改善工作环境的受访者,只有四成多对工作满意持满意态度。所以工作环境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的满意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也越来越成为农民工群体择业的条件和他们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指标,部分受访农民工属于建筑等高风险行业但用人单位并未购买工伤保险,根据调查数据可知,参与各种医疗保险的农民工群体,超过60%的受访者对工作持满意态度。

三、 针对提高农民工工作满意度提出的改进措施

篇9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服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证和改善金融服务质量,提升生活质量,既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也是新疆民生建设的重要方面。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省会城市,相对自治区的其他地州,在金融服务方面起着带头示范作用。本文通过实际调研,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对比,了解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银行服务和客户满意度的最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疆银行服务的基本水平,为提高乌昌地区金融机构服务质量提供基本素材和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

银行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方面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普遍,沿海地区研究比较早,林宏对香港消费者委员会调查的19间香港本地银行的情况作了分析,比较了当年银行的收费状况,并做出调查分析;吴佩勋等通过对北京和深圳两地的调查,分析零售银行客户满意度和影响因素,并建立银行顾客满意度以及推荐意愿与其驱动因素的线性回归模型等。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部和西部地区也越来越重视金融服务,刘社会从金融消费维权的角度,对株洲银行业服务收费情况开展了深入调查;陈君君以黄石地区商业银行为主要调查对象,发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上存在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根据问题提出相关建议。赵冬阳以拉萨市建设银行为例,采用层次回归分析,对银行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总之,对银行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满足人们金融需求以及银行服务未来方向都有一定参考意义。

三、调研分析

(一)调研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地点是随机抽取的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各银行网点,随机抽取消费者进行调查,预计总共调查500份问卷,实际发放520份,回收442份,其中有效问卷388份,无效问卷54份。在昌吉地区发放180份,回收153份,有效问卷124;在乌鲁木齐市发放320份,回收300份,有效问卷264份。基本数据信息为:男女性别比例为53:47;在民族分布方面:汉族比例为75%,少数民族比例为25%,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少数名族;在年龄分布方面,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的有264人;学历分布高中到大专为222人,本科学历的为77人,两者占比约为样本容量的77%,其他占比较少;在收入分布方面,主要集中在5000元以下,占到调查者总额的82%,其中3000元以下占比42%,3000-5000元占比40%,10000元以上的较少,为总体的4%。

(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主要通过均值分析和方差分析完成,方差分析是利用SPSS19.0软件,通过单因素法,对每一个项目进行计算,看其是否受基本因素的显著影响,其结果如下:

在乌鲁木齐市,消费者对银行服务质量最满意的是:服务态度及效率和网上电子银行系统的使用,其中前者受年龄影响显著,后者受收入和性别影响显著;最不满意的是:手续费的合理与否和客户投诉反馈效果,其中前者无显著影响因素,后者受年龄和收入影响显著;消费者填写的平均等候时间约为20分钟,最长等候时间平均为52分钟。

在昌吉市,消费者对银行服务质量最满意的是:自助设备的使用和服务态度和效率,其中前者受年龄和学历影响显著,后者无显著影响因素;最不满意的是:手续费的合理与否和投资理财产品设计丰富与否,其中前者受收入影响显著,后者无显著影响因素;消费者填写平均等候时间约为27.5分钟;最长等候时间平均为64分钟。

(三)调研结果。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乌鲁木齐和昌吉也生活着不同民族的居民,我们在调查基本信息中考虑了民族因素,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上也尽量做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样本量接近,虽然最终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比例是3:1,但是在单因素分析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民族因素的重大影响,只有在昌吉市调查中,在客户投诉效果的满意度上,民族因素有一定的影响。总体而言,在银行网点现场很少发生冲突抱怨现象,无论是乌鲁木齐市还是昌吉市的居民对当地银行服务质量还是比较满意的。具体结论如下:

1、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消费者银行使用的偏好相似

首先,在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消费者最主要使用的前五家银行是: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在乌鲁木齐市还占有一席之地,客户的满意度较高;但在昌吉市,该类银行网点少,消费者选择少,对其服务很难有机会体验,消费者主要选择还是传统的国有银行。第二,消费者选择银行时,最为关心的因素偏好几乎一致,无论是乌鲁木齐市还是昌吉市,最看重的前三个方面是:银行的位置是否便利、业务员的素质和客户服务质量、安全可靠。第三,消费者主要使用的银行业务分别是储蓄、信用卡、银行代缴费业务。在后两方面,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排序不同,乌市代缴业务比信用卡使用频繁,而昌吉市信用卡的使用更为频繁。第四,消费者了解银行业务的渠道,排在前三位的是都是银行柜台、网络、亲戚朋友介绍。第五,消费者办理银行业务所使用的途径排序为:ATM等自助设备、银行柜台、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其中电话银行的比重甚少。

2、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当地消费者对银行服务质量总体满意

在调查数据统计中,无论是乌鲁木齐市还是昌吉市,在每一个项目分值表上的平均分都高于三分,说明居民对当地银行服务质量还是比较满意的,在银行网点现场很少发生冲突抱怨现象。对于银行服务质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窗口少,等候时间长。

本次调查还反映出,人们对于信用卡的使用和功能方面还比较满意;对于未来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投资理财方面,消费者了解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普遍反映要加大推广力度和拓宽宣传渠道。消费者对国有银行的业务服务质量满意度一般,但由于对股份制银行的了解不多,地方性银行的客户占有份额很小或是因为单位学校的关联因素,有些消费者无法自由选择银行,因此,许多消费者都表示对国有银行忠诚,甚至对现阶段使用的银行忠诚。同时希望国有银行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竞争力,使消费者获得更多优质服务。另一方面,部分消费者希望地方性银行能发挥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给当地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实惠。

3、乌昌一体化对银行服务同城化提出的需求

乌昌经济一体化的金融统一工作指整个金融体系,包括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的工作要求。对于银行的关注主要是从融资贷款业务、信贷政策方面出发,本次调研则从居民对银行服务质量的角度反映了一些内容。在银行的服务质量上,无论是乌鲁木齐市还是昌吉市,当地的消费者对银行的服务质量满意度都是比较高的,但是对于乌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两地的银行间并没有建立免费的统一的结算清算系统,同城清算系统不能有效地实现结算快捷化。储蓄卡跨行取款,信用卡在两地存取款还得付出额外费用,这也是部分调查者对手续费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四、相关建议

(一)合理安排银行网点位置。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网点位置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因素。各银行在新增网点时,大型居民区和商业区尽可能设置规模大一些的银行,在较为偏远的地区可以设置规模较小,自助设备完善的自助银行,这一点在昌吉市尤其需要改进。

(二)合理安排业务窗口数量。窗口少是调查者的普遍共识,但事实上,有的银行窗口并不少,只是显得少。究其原因是业务安排不合理,排班不合理,部分工作人员不尽职等。因此业务分区要明确,普通客户和贵宾客户窗口安排也要合理。

(三)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素质。一方面,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改革银行职工的业绩考核制度,既重视贵宾客户,又不要忽略小客户;另一方面,改善心态,提高服务质量。银行可以在服务上加强力度,让顾客感受到银行的关怀和体贴。同时,当银行客户太多时,客户经理应做好客户分流工作,努力从细小的地方着手,加强银行在客户潜意识里服务周到的印象,有利于从各方面塑造银行品牌。

(四)及时普及新业务知识。对于信用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等新开发的产品,银行应普及相关知识,提高消费者的尝试和消费意愿,并切实提高业务的快捷性和高效性。目前网点宣传、广告、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仍然是提高其交易量的有效途径。对于银行本身,应为顾客配备最合适的产品,让客户切实受益。

(五)提高人性化水平。提高业务规则的人性化水平,在保证消费者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尽量精简程序,对待客户的投诉予以重视。例如,有的业务必须本人携带身份证办理,完全没有通融性,有的老年人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办理业务,银行还固守规矩;有的银行网银操作程序复杂,Ukey安装系统不稳定,并且升级比较频繁,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改进。

(六)提高银行的社会责任。在服务质量方面,银行在推行细分客户、专业化和差异化管理的同时,应始终尊重客户权益,平等对待客户。不仅考虑管理成本,更要重视考虑客户便利和消费者体验。可以提供一些免费的基本银行服务或是象征性地收取一些费用,为特殊群体客户实施服务费用减免。对部分高校学生办理储蓄卡免收年费;对老人、低保户、学生等特殊群体制订免收小额账户管理费的政策等。

参考文献

[1]陈君君,李玲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现状及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3,(1):28-34。

[2]林宏.香港银行服务质量调查及客户投诉程序[J].统计与预测,2003,(4):53-55。

[3]刘社会.对株洲银行业服务收费情况的调查[J].金融经济,2013,(3):168-170。

[4]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调查组.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几大障碍及解决途径[J].新疆金融,2002,(9):40-43。

篇10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用户对用电的需求越来越高,虽然供电企业不断改进服务措施,客户个性化、多样化、便捷化、互动化的服务,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等特殊客户群体的服务需求,不能得到完全满足,对客户诉求反应不敏锐,信息化服务设施配置不足,专业协同不紧密,个别员工服务不规范、不到位等问题。因此,须建立以客户为满意导向的服务理念和机制,深挖客户需求和潜在期望,实现与客户的积极互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

2、实现客户满意的内容和做法

实现客户满意,要建立以客户为满意导向的服务理念和机制,进行客户调研,查找服务中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为企业规范管理、服务创新和持续改进提供决策依据,制定持续改进的措施。进行措施的实施效果调查,进行汇总分析,寻找服务问题,进一步制定改进措施。

2.1建立客户满意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以客户为满意导向的供电服务管理的工作体系,配备精干人员,进行客户满意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寻找和收集不能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管理短板,制订工作目标,从制度建设、工作标准、流程管理等方面着手制订整改措施,通过过程监督和闭环,实现营业窗口、服务报修、业务办理等方面的服务,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改进措施,进一步提高客户满意度。

2.2调研

由相关业务部门和基层单位共同开展,调查时,尽可能的全面了解情况,如电力价格执行、收费、故障报修等情况以及营业窗口服务、现场服务,95598服务情况等。方式一是由专责人进行专题调研,二是基层单位通过进家庭、进企业,了解客户需求,三是结合95598、当地12345热线、行风热线等渠道了解客户需求,四是组织召开行风监督员和客户关系委员会会议,沟通了解客户需求。由专人将以上形式得到的情况进行记录汇总上报。

2.3问题分析

对各类客户的实际情况和服务需求进行汇总、分类,将当前存在的问题调查情况要求各单位调查核实,确认之后招,集相关业务部门和基层单位对发现的情况和客户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用电服务问题的原因,找出当前供电服务管理运行的短板所在。

2.4制定措施

根据分析结果,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措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抢修服务推行首到必修制,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服务简化服务流程,强化业务之衔接,改变服务业务复杂、环节流程多情况,实施规范化、人性化、标准化服务,满足客户的用电需求;建立需求调研、短板分析、流程优化、结果评价、服务保障“五位一体”以客户为满意导向的供电服务管理框架,建立常态工作机制;建立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制度,通过调查、短信、网站等形式加强与客户的互动,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优质服务水平。

2.5措施实施

根据制定的措施,从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服务意识、提高供电质量、整合经营模式和工作流程、改进服务措施加强管控、做好信息回馈和评价等方面积极进行落实。

2.5.1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改变传统观念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定期开展“假如我是客户”换位思考活动,分析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客户的角度对感受服务的结果,以客户是否满意为标准,以问题是否解决作为评判服务结果的原则,找出不能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的短板,积极改进工作。

2.5.2提高供电质量

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电能是实现客户满意管理的基础。加强电网管理,提高电网运行水平,推进电网工程建设进度,完善电网结构,提升供电能力,确保供电质量。在农村偏远地区、未接收一户一表改造的自管小区普遍存在电力设施老化、超供电半径等问题,电压低、频繁停电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把这些区域的电网改造做为一个工作重点。

2.5.3整合经营模式和工作流程

以客户为满意为导向,规范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工作流程的整合和业务操作。为满足客户需求,进行系统化的客户研究,开展对客户的概况及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分类,从客户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识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整合各种资源,进行企业战略规划、工作流程、业务操作、技术集成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经营模式调整,建立先进的技术平台和改进业务流程,对企业的资源进行系统、有效地整合,减少环节,提高效率,提高企业服务客户的能力。

2.5.4改进服务措施

以客户为满意为导向改进服务措施。清楚客户需要哪些服务,需要怎样的服务,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特别是从业扩报装、费用收取、故障抢修、抄收等方面进行工作梳理,从制度建设、工作标准、流程管理等方面制订整改措施,改进服务工作,通过营业窗口、服务报修、业务办理等渠道和各个方面,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2.5.5加强管控

加强管控,确保服务质量,利用营销系统、稽查系统、95598系统等平台进行监测服务手段应用、服务人员规范化、营业工作差错、客户侧供电质量等基本信息;实施领导服务包保体系,定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业务督导、措施督办、明察暗访,分专业制定稽查主题,组团式作业,进行现场主题稽查;严控投诉事件,实行投诉级闭环管理和分类处理,进行严格考核,除考核责任主体外,单位负责人要承担连带责任,有关单位要及时拿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

2.5.6信息回馈和评价

建立满意度评价模型,通过客户评价、自我评价、第三方评价,进行客户服务评价。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列出客户最关心的调查项目,请客户进行打分。走访客户,与客户促谈,倾听客户声音,了解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听取客户建议。暗访营业窗口,查业务看工作能力、服务态度,工作规范情况、工作的效率,查窗口看工作环境、卫生是否整洁;模拟用电客户亲身体验服务,以咨询、缴费、报装、报修、投诉等为内容,感受工作服务的能力、态度、问题的处理等方面的细节。根据服务评价的结果,对各单位各专业得分排名,以便找出存在问题,制定进一步的整改计划。

3、巩固和提高

通过信息回馈和评价,更清楚了自己的服务效果,有助于企业全面了解客户对供电企业的满意度,为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加强服务作风改进,提高优质服务水平提供依据,召开调查情况通报会,对各单位调查情况及得分排名予以通报,要求各单位调查核实,深入进行分析总结,限期整改,特别是发现的服务问题和客户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根据信息回馈和评价的结果,进一步增强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分析用电服务问题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切实解决用电服务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提升优质服务水平。

篇11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171-03

科学发展观在落实过程中,非量化指标和量化指标都无法缺位,两者必须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实现预期目标所必有的共生态。即量化目标可以有非量化的因素,而原本难以量化的非量化目标可以通过细致入微的数据搜集、电话采访、调查报告等形式有机组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对诸如绿色GDP、幸福感、幸福指数、公平感、生活质量等非量化目标的重视,强调了社会建设和对人的关怀。

一、绿色GDP与GDP

近些年,随着干部腐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发展越来越倾斜以及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不能得到满足,对以GDP为纲的现象的批评也越来越多了,但问题在于,不是GDP本身出了问题,而是使用它的人出了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塞缪尔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简便易行,大大提高了人们了解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视野和能力;它是综合反映全部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领域,它都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制定和检验国民经济计划的科学方法;它能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现状是否健康,也是提供经济健康与否的最重要标准。

但是,GDP不是一个好的衡量发展的指标,它不可能正确反映资源耗减、环境污染、人们的道德、价值、关怀、精神,社会的公正、快乐和幸福等难以通过市场价值来衡量的指标;也不能衡量经济发展的成本、代价及代价和方式。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一说到发展,就是简单的经济增长,就是看GDP的数字大小,GDP等一系列经济量化指标在传统政治文化的糅合下,已经成为决定官员政绩和升迁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标杆。所谓“一俊遮百丑”,只要经济增长了,其他一切都好商量,在现实中,GDP获得了政策上、体制上、文化上的全面支持。即使以后有了新的指标体系,GDP从总分成绩变成单科成绩,很明显,它也是最重要的单科。问题的困境在于,虽然GDP这一核算方法目前无法被取代,但是在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GDP却又无法反映出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而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技术和观念上的两大难点[1]:技术上,环境要素的价值难以衡量,因为环境要素没有进入市场买卖,没有货币符号,因森林砍伐导致依赖森林生存的许多哺乳动物、鸟类或微生物的灭绝、大面积水土流失等的成本也难以数字化。观念上,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一旦实施绿色GDP,人们心中的发展内涵与衡量标准就变了,必将带来干部考核体系的重大变革,会形成诸多包括来自制度上的障碍。但若没有这样的指标体系,我们就无法衡量我们真实的发展水平,无法用科学的基础数据来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就无法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综合统筹与平衡发展。

二、幸福感与幸福指数

随着经济的强劲发展,对人自身发展的关注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对人们生活的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满意不满意等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幸福感和幸福指数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两者的不同在于,幸福感是模糊的,它和经济水平的高低并不成正比存在。有调查表明,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十年中先升后降,而这段时间是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阶段。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调查显示:2005年,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活是幸福的,比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快乐水车”①现象越来越普遍。幸福只是个人的主观感觉,会瞬间消失也会长久存留,主要和产生幸福感的时间、地点、事件相关。2004年的“中国六城市幸福感测试”结果就显示,全国六大城市的幸福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杭州、成都、北京、西安、上海、武汉,很清晰地表明,生存环境在幸福感中的重要性。套用经济学里的边际效用概念来说,当你饿的时候,有吃的食物就会感觉很幸福,此时,食物对你的边际效用最大;而当你身处沙漠感觉口渴难耐的时候,水对你的边际效用最大,其他所谓金钱等都不重要。在这方面,幸福指数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

但是幸福指数难以把握和计算,传统以GDP为核心的统计,建立在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认为有钱就快乐、增长就幸福。但研究表明,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和货币的增长与幸福和快乐的关系就渐行渐远了,人们的快乐和幸福,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对事物的体验,而不是事物本身。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学者丹尼尔・卡尼曼与其合作者克鲁格教授则用日重现理论即DRM理论:即根据一定问题的框架,引导被测试者会议、再现一天中有关快乐与幸福的状态,并对这种状态进行评估的测评方法。日重现法结合“时间―预算”法和“体验取样”法(ESM)来评估人们如何花费他们的时间、如何体验他们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活动和安排。参加者利用专门为减少记忆偏差而设计的程序系统地重现他们一天的活动和体验。DRM就是透过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表象,贴在体验上,贴近人本,了解那些对于人心真正起作用的东西。卡尼曼的方法是从个人行为推导社会利益,从微观推导宏观,从快乐原理推导出幸福之道,从快乐测度推导出幸福测度。

实际上,幸福指数对中国而言尚是一个并未被彻底把握的一个东西,对此,经济学家奚恺元认为,在使用幸福指数这一概念的时候,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即避免形式化,因为我们对幸福测量本身还不完全成熟;避免短期行为,因为对政府而言,让城市未来的幸福度有长期提高,比提高居民目前的幸福度更重要;避免把幸福的概念庸俗化,幸福不等于吃喝玩乐[2]。在这方面,我们就做的十分不够,不仅不够,更确切地说,完全把幸福等同于人性的物质欲望,幸福被异化了。公款吃喝就是一个典型。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年度公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大案的人均损失金额,2002―2003年上升了9%,2003―2004年上升了11.3%,2004―2005年则猛增为34.3%。2005年与2001年相比,上升幅度达72%!权力的经济价值正在大幅度提高,如果政府不加强权力监督与机制制衡,未来因为腐败导致的损失将更加惊人。腐败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和政府之间距离拉大的最大祸根。由此,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和谐社会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精神生活质量与精神生活指标

德国著名思想家鲁道夫・奥伊肯(Rudolf Eucken,1846-1926)认为,精神生活是人的精神生活,人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精神生活与人的精神本性相关和同构,因此,人若不摆脱其特定生存形式的有限性,承认精神生活是自身的本质,便不可能将自身提高到自然之上。而人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以一种特别有限的存在形式接触到一种普遍的超自然的生活,从而使自身及整个生活在相互冲突的紧张状态中朝向精神存在的目标发展[3]。人的精神质量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因为自己的成功和成就所产生出的愉悦快乐和幸福感,人生价值实现的满意和满足,并因此产生出对更高层次目标追求的理念……这种精神上的愉悦快乐幸福,满意和满足越强烈,精神生活的质量就越高,反之则低;当人们在紧张工作后,在余暇休闲中享受和消费自己或他人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时,感受到愉悦快乐和幸福的程度越高,精神生活的质量越高,反之则低;个人在工作中感受到所处工作环境带来的满足和愉悦快乐幸福,其程度越高,精神生活的质量越高;家庭内外环境中,生活轻松而又愉快、积极而又舒畅,感到满意满足于越快乐和幸福,精神生活的质量比较高,如果上述环境不好或不理想,肯定会影响精神生活的质量。因此,衡量精神生活质量的指标就由个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精神生活质量指标;个人在工作后和余暇休闲中的精神生活质量指标,社交中精神生活质量指标;家庭生活中精神生活质量指标四个方面组成[4]。

也有学者认为,我们可以从收入状况、居民消费、社会安全、教育状况、健康状况、资源与环境、城市环境和社会服务八个方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5]。2002年上海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课题组则把生活质量涵盖了如下方面的内容: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这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绝对条件;社会在公平和效率之间的结合点,这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相对条件;健康、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这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条件;生活环境的优化,这是体现生活质量高低的外部条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和主观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由收入、消费、教育、文娱休闲、健康、居住、生活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九个类别组成。其中教育、文娱休闲、健康属于精神生活指标的内容[6]。

1.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到目前为止已经吸引了9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参展代表表示,之所以来参加世博会,是因为城市生活这个主题非常吸引人。这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已经成为一个世所关注的话题。以上海为例,2006年上海居民精神生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调查后认为,上海市民关注度最高的是医疗条件,比例为56.4%,次之是社会保障,比例为55.1%;在心理生活方面,认为“家庭生活和谐”令人愉快的最多,占回答人数的64.3%,其次是身体健康,占48.5%,而在什么令人不愉快的回答中,有54.6%的居民选择了“收入太低”,其次是工作压力太大和休息时间少,分别占21.6%和20.9%;文化精神消费总体上以大众型为主;心灵生活状况体现多元化的态势,居民对“机遇”的认同略高于全国,认为“个人努力”(58.8%)最重要,“机遇”(50.2%)次之,“家庭背景”(42.9%)、“个人能力”(41.1%)、“教育程度”(40.2%)、“社会关系”(38.4%)、“性格”(27.0%)[7]更次之。很明显,调查者一般都认为,衡量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内容和标准主要表现在医疗、教育、卫生、健康等社会保障是否完善、娱乐休闲等公共文化服务是否健全等方面。

2.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说,你不能凭部分的富裕和繁华来判断社会的快乐程度,你必须了解草根阶层的生活。在20世纪末就有学者指出,农村精神生活领域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没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较少,村里一年到头死气沉沉,没有生气;封建迷信活动猖獗,冲击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黄、赌、毒”现象比较严重;基层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基础设施严重不足[8]。而所有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的甚至更加严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越来越庞大,有的甚至全村人都出去打工,剩下的妇女、儿童、老人就形成了大量的“留守村”,据统计,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在全国已达4 000万~5 000万之多。“党政干部眼中的和谐社会”问卷结果也显示,三农问题(60.1%)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国内主要因素。关于农村居民精神生活质量指标具体可选取如下:对政府在农村的政策的满意度;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满意度;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农村居民对个人生活条件的满意度;农村居民对个人婚姻家庭生活的满意度;对业余娱乐生活的满意度[9]。

3.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生活。近些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剧增,他们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状况,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而言,和其他尤其是城市群体相比,处于相对贫困和无保障的状态,这些亦工亦农、非工非农的庞大社会群体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中国现有进城农民工1.2亿人,预计2020年可达4亿人。这群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人,做着最累的活,却过着最差的生活,始终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即“他们种粮盖房却无缘分享盛宴场”,其生活水平、生活环境的不理想状态在社会各界的呼声中营造着越来越广泛的话语环境,其中,对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质量的关注也成为其中关键的一部分。一般来说,他们在城市的边缘都有自己的聚居地,但生活环境以及周边设施比较差,这样,在他们聚居的地方,很容易形成“孤岛效应”。①

四、公平感与公平指数

科学发展观在落实过程中,公平、公正、正义等问题在民主和法制光环的笼罩下,显得尤其夺目。公平既包括机会(起点)公平,也包括结果公平;既有资源配置上的公平,也有劳动成果分配上的公平,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度量和价值选择。但是很多事情是公平不了也无法公平的,因为每个个体自然出生时就是不公平的,有的身体弱,有的身体强壮,有的家庭富裕,有的家庭贫穷,这些都是无法选择的;长大后,因为个人能力、素质的高低不同,机会也并非公平地眷顾每一个人,因此,结果也不会像大家饿了,每人都发一个馒头一杯水那样公平。不公平往往在更多的时候存在于我们身边。实质上,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感觉,即公平感。

那么影响人们心中公平感的因素都有什么呢?据“转型期中国社会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的调研数据显示,选择“官员腐败活动”会增加公众社会不公平感的高达63%,其次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26%),官员的腐败和贫者的悲惨生存状况成为大家的关注点。手里握有权力资源的人或部门在穷奢极欲的挥霍着纳税人的钱,而占据绝大多数人口的底层的纳税人却生活艰难并丧失了话语权。事实是,中国城乡统算的基尼系数早在2000年就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而目前基尼系数已经到了0.45左右。 差距进一步扩大,造成城乡之间明显的社会心理失衡,是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一大隐患。

社会公平指数是测量公平感的有力杠杆,与之密切相关的有基尼系数、社会贫困率和社会保障覆盖率或福利水平。因此,即使公平感无法确切测量,但是上述三个指数如果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那么这个社会的公平感是注定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的是,政府的作为在目标量化和非量化之中的作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一个政府主导型社会,政府的每项规划或政策的实施,都将最后成为执行者的考核标杆,对量化目标和非量化目标的科学设计,政府应该重之又重,慎之又慎。

参考文献:

[1]潘岳.谈谈绿色GDP[J].航天工业管理,2004,(5).

[2]戴廉.“幸福指数”量化和谐社会[J].望新闻周刊,2006,(3):13.

[3]刘梅.精神生活:奥伊肯对人生哲学的批判与建构[J].哲学研究,2006,(7).

[4]杨绪忠.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研究[J].上海统计,2002,(10).

[5]彭念一,李丽.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与综合评价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

[6]上海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课题组.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上海统计,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