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09:19: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老年医学的原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作者简介:杜文津,硕士,主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兼职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神经病学。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刘女士,79岁,独居,由她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带来就诊。刘女士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力衰竭(考虑为冠心病引起)、心房纤颤、骨质疏松症、双膝关节骨关节炎,她还有尿失禁、轻度健忘,经常头昏、心情抑郁,容易疲劳。她每个月至少要去2次医院,奔走于各科门诊。她现在服用12种西药,5种中成药。
刘女士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老年病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半数以上同时患有 3种以上的慢性病。这些病人,往往奔走于医院各个专科,每个专科医生,可能都会为他(她)开出几种药物。到头来,他们服用的药物可能多达十几种甚至数十种。这些药物,虽然都可能“治病”,但对于病人,合并使用过多药物,可能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增加经济负担,甚至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合并使用多种药物,最终效果难以预测
现代医学,对大多数常见疾病,都由专家们依据科学证据,制订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指南”。例如刘女士所患的6种疾病,目前国内均有相关的临床诊疗指南。 以前为刘女士诊治的各个专科医生们,包括心血管科、内分泌科、风湿科、骨科和神经内科的医生们,都是很称职、很敬业的专家,因此他们都会根据各自的指南,为刘女士处方用药。从治疗“疾病”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有各自的“证据”,他们都相信各自开出的药物,对刘女士所患的疾病有益。但问题是,刘女士每天服用的17种药物,经过复杂的吸收、代谢、相互作用以后,对刘女士这个“病人”,其总的效果如何?是能改善刘女士的生命质量,还是能延长她的寿命,或是两者都能,或是两者都不能?我们能查到这方面的证据吗?多年前,美国一位声望卓著的老年医学专家,Tinetti教授,就曾对类似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 遗憾的是,8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只能和Tinetti医生当年一样困惑。
现代医学常常关注疾病而忽视病人
近几百年来,临床医学由“经验”、“技术”或“艺术”,逐渐演化为一门日益精确的“科学”。在这个过程中,“疾病”概念的确立和明晰,起了关键的作用。当医生们不再将肺结核笼统地称作“虚弱”、“虚劳”、“咯血”或“肺病”,而是将其确定为一种由结核杆菌感染肺部引起的“疾病”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探索其病因,分析其病理过程,寻找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并且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可靠的评价。历史上威胁人类生命的大多数疾病,由此而得以被征服,人类的寿命得以显著延长。“疾病”成为现代医学的核心概念,临床医学各科的教育和训练,几乎都是以“疾病”为纲目开展。医生们的关注点,常常不是某个病人,而是某种疾病。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说,“疾病”是一个很实用的概念,容易计算、分类、统计、分析;从临床医生,特别是专科医生们的角度来说,“疾病”是一个很方便的概念,是他们日常工作的起点和终点,他们筛查、寻找、诊断出疾病,依据指南、常规和教科书治疗疾病,最后在出院小结或死亡证明上填上一种或几种疾病。但对于许多病人,特别是像刘女士这样被贴上多种疾病标签的老年病人来说,“疾病”的用途恐怕要大打折扣。刘女士更关心的,是她感受到的种种不适以及她的功能状态。患有和刘女士同样6种疾病的老人,有的可能长年卧床不起,有的却可以在大学里胜任教授工作。而且,刘女士的头昏、气短、疲劳、抑郁、尿失禁,是哪一种疾病引起?哪几种疾病引起?和她服用的这些药物有没有关系?对这些问题,还涉及现代老年医学的理念。
现代老年医学的核心是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一般认为,现代老年医学创立于1914 年。近100年来,老年医学在欧美国家已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学科。现代老年医学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其对病人诊疗中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老年医学更关注患者整体健康需要和患者本人的意愿,综合考虑患者生理机能和多种急慢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应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和亚专科的会诊意见,从而避免“ 单病诊疗”的弊病。现代老年医学也更关注患者的心理和情感,强调功能评估和康复活动。对老年人而言,医疗保健最主要的目标常常不是治愈疾病或延长生命,而是维持、改善生活质量和生理功能。遗憾的是,我国的老年医学还基本停留在以单个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单纯疾病诊治的传统亚专科模式,缺乏现代老年医学知识理念。即使各大医院的老年科医务人员,也缺乏或基本未经过系统规范的老年医学专科训练,迄今我国尚无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认证制度。在现阶段和相当一段时期内,像刘女士这样的病人,不太可能得到老年医学专科医生的诊治。本世纪初,即有多位医学专家,呼吁在我国大型综合性医院设立普通内科,培养“通科医生”,可惜亦未得到普遍重视。好在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和医学界,正在日益重视全科医学体系建设和全科医生的培养。像刘女士这样的病人,今后可望得到一个全科医生的帮助。全科医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与病人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在临床诊疗中充分考虑、尊重病人的意愿。
治疗疾病应充分考虑病人的意愿
传统的医患关系中,通常以医生为主导,即所谓“家长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起,“病人权利”运动在欧美国家勃兴,“知情同意”和“病人自”逐渐成为当代生命伦理学中最有影响的观念,其核心思想是指在医疗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应以病人为中心、充分尊重病人的自主选择、以病人的同意为主导。近30年来,“知情同意”原则已纳入我国相关医疗法规,但主要被理解为“医疗机构行手术、特殊检查或特殊治疗, 必须征得患者同意, 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的同意并签字”。实际上,一般的日常诊疗中,也应尽可能得到病人的知情同意,这不但是职业精神的体现,还可密切医患关系,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另外,从为患者服务的角度来说,医疗的目的,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为提高生命质量;其二为延长寿命(增加生命数量)。理想的医疗是二者兼顾,但实际上两者常有冲突。30年前,Mcneil等即以喉癌治疗为例进行过探讨。处于3期的喉癌病人,若行手术治疗,其3年生存率约60%,但病人都会因此失去说话功能;若采用放射治疗,虽可保留说话功能,但3年生存率降低到约30-40%。Mcneil等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调查,发现20%的人表示宁愿接受放射治疗。也就是说,相当部分的病人,在选择治疗时,宁愿冒缩短生命的风险,换取生命的质量。一个优秀的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时,应充分考虑病人本人的意愿。当然,病人的意愿,还和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职业性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就医条件诸多因素有关,医生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都应予以考虑。
我为刘女士调整药物的过程
我为刘女士进行药物调整时,和刘女士本人及她的女儿,进行了坦诚的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到刘女士病情的严重程度、刘女士使用的各种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刘女士本人的意愿,刘女士女儿的意愿,以及她们的经济条件等。
2长春市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2.1医疗需求与医保费用的矛盾加深:老年群体是一个弱势群体,生理功能减退,患病率提高,特别是一些慢性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慢性病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伴随其来的是较高的医疗费用,造成有限的医保资金无法保障老年人旺盛的医疗需求,医保费用入不敷出的风险加大。据统计,老年人的两周患病率是全人群的1.7倍,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4.2倍,住院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倍,人均患有2~3种疾病;在老年人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住院人次也随之增加。马晓丽在对老年人的调查中显示,住院患者80%为老年人,76~80岁老人比61~65岁老人的住院人次多54.29%。由此可见,老年人所花费的医保费用在全部医保资金中占有很大比重,加大了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
2.2现行医保政策公平性欠缺:“低水平、广覆盖”的医保政策仅仅能满足老年患者最基本的医疗要求,且这一政策是按照全人群标准设计的,并没有考虑到各年龄段的需求差异。老年人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医疗保险的依赖要远远高于常人,从这一角度讲,现有制度并没有给老年人特殊的照顾。此外,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低,收入来源狭窄,设置相同的起付标准和自负水平,对于老年群体来说,“门槛”相对过高,造成一些老年人即使有医保也很难享受医疗服务;还有一部分老年人没有医疗保险,本身其生活质量就很低下,每月用在医疗上的花销占据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这就给这部分人群带来相当大的生活压力。医疗资源的使用一定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将有限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老年人。
2.3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现行医疗经费筹措机制比较单一,缺乏多方投资和社会化运作,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使得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导致整个参保结构趋于老化,基金的积累性在逐渐减弱甚至萎缩,而受益人群却在逐步扩大,有研究表明,65岁以上老年人的医疗支出是青年人医疗支出的3倍,这样一增一减,无疑加重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负担。基金平衡关乎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医保体系运行的关键,如何在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的基础上保持基金收支平衡是当下亟需解决的关键所在。
2.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制度保障:2006年的《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这一制度的提出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非常适合老年人以慢性病治疗、康复治疗和预防保健为主的医疗需求。但目前由于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的有限性,在社区医院就诊,有的医疗项目医保不能报销,而大中型医院可以;在各级医院之间,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水平存在差异,但医保支付比例相差很小(5%左右)。由此可见,实行这种医保支付机制实际上是鼓励参保人到大医院就诊,社区医院很难保证其引导患者合理分流,节约卫生资源的作用。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存在人员业务水平低,全科医生稀缺,卫生服务功能单一等问题,使其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2.5商业保险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相对于社会保险而言,商业保险在我国发展的很不充分。从各寿险公司的产品看,老人医疗保险不全面,住院医疗费用保险,住院津贴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大多是一年期的附加险,而一些重大疾病长期投保年龄都限制在65岁或60岁以下,出现商业医疗保险躲着老年人走的局面。商业保险作为补充保险,如果能充分调动起来,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基本医疗保险的压力。
3对策建议
3.1加强医保基金支出管理和监督: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医保基金的收支不均,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机构更要加强对医保基金支出的管理,减少基金流失,确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对不符合政策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剔除;同时也要加强对基金使用的监督,既要加强对医疗保险机构内部的控制,按照职责明确,分工合作,执行与监督分离的原则设置机构体系;同时对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参保单位和个人拨付基金时,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对医疗费用和病情资料进行监控和实地调查,确保基金安全稳健运行。
3.2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有学者认为确立一个专门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将是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制度框架内公平的体现,笔者认为此构想具有可行性,但一定要视国情以及长春市具体情况而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如老年人医疗保险管理局,专门负责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对参保老年人和医疗定点单位进行资格审核,并委托医保经办机构进行资金运作。在报销比例上,建议以年龄为划分依据,为不同年龄段患者确定合适的报销比例,不能单纯的“一刀切”。老年人与非老年人相比,发病率较高,风险较大的疾病,其报销比例应该适当提高;在老年人内部,不同年龄段也要有所区分。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起一个围绕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的,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针对慢性病、大病的补充医疗保险等所组成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我们要沿着这一趋势稳中求进,在探索中逐步完善,使其在医疗保险政策角度上更多地惠及老年人。
3.3着重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世界各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及健康教育于一体的老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可以增强预防保健意识,减少疾病的发病率。此外,老年患者多存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大医院确诊或手术之后,可以转入社区进行长期的常规性治疗,在社区医院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发展家庭病房,既可以节约医疗费用,又可以根据老年人不同需求,指导就诊,减少盲目就医,落实“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非常适合老年人的需要。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视,增加资金的投入,健全基本设施,保证社区医院能满足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以及加强康复、保健等功能;建议让社区医疗机构成为老年人的定点医院,并且适当提高老年人在社区定点医院的报销比例。由此,将老年人的卫生需求向社区分流,既提高了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也有利于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减少医保基金的流失。
3.4促进老年医学的发展,鼓励全科医学模式的推进: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于普林教授指出:“我们现在的本科医学教育里没有老年医学的必修课程,也没有开发老年医学的必修教材,有的学校可能有这方面的选修课,但远远不够。”在本科医学教育中推行开展老年医学的必修课教学,让医学生掌握一定的老年医学知识将是大势所趋。此外,老年人医疗服务要有整体观念,它并不是某个医疗专科就能解决的问题,全科医学模式是比较适合解决老年人医疗问题的模式。老年医疗不仅是医学问题,还可能是社会问题、心理问题,我们必须从专科理念向综合和全科理念转变,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老年人解决问题。
3.5成立康复院、护理院等延续性医疗机构:目前卫生服务体系,从常见病治疗到健康管理,从疑难重症的救治到治愈后后的护理、康复,缺少一个很好的衔接和互动。老年人的患病大多都存在病程长的特点,如何体现综合连续,将是医疗机构老年病科室和从事老年健康管理者需要重视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康复院和护理院。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并逐步完善发展模式。政府引导部分二级医院调整为护理院、康复院,解决大医院的“压床”问题,同时也给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更专业、更细致的照顾。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康复院和护理院的需求将明显增大,成为老年人就医的一大趋势。
3.6普及卫生保健常识,提高老年人健康意识:死因归类分析表明,60%的死亡是由生活方式引起的,因此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对于健康状况的改善非常重要,特别是老年群体,子女忙于工作无暇照顾老人,老人的自我保健显得更加紧迫。建议社区可以组织动员,统一对本社区内老年人进行卫生保健以及医疗保险知识的宣传教育;医院的慢性病科室也可以设专员走进病房,对在院的老年患者进行知识普及。
首先应当了解老年人在药物吸收和代谢方面的特点。①药物的吸收。老年人胃肠粘膜细胞数量减少,消化道运动能力降低,胃酸分泌相对不足。这些因素均可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一些药物也会干扰老年人比较脆弱的消化功能,如地高辛、氯化钾以及抗生素等,很容易影响食欲,引起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腹泻等症状,使本来已经虚弱的身体更加虚弱。②药物的代谢。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实验证明,参与药物氧化、还原和水解的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其生成数量和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因此,老年人服用氨基比林、保泰松、苯妥英钠、巴比妥、眠尔通、四环素等药时,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中的浓度增加,半衰期延长。这是老年人易发生毒性反应的重要原因。③药物的排泄。老年人肾脏的肾单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因而药物的排泄受到限制,容易出现蓄积作用、超量反应,需要通过血药浓度的监测来指导合理用药。④药物的分布。老年人体内水分和肌肉组织逐渐减少,脂肪所占的比例相对增加,这就会引起药物分布的变化。某些亲脂性药物可能在脂肪组织中蓄积,产生持久的作用。⑤药物的耐受性。老年人的药物耐受性趋向降低,女性比男性更明显。通常在单用或少量药物配合使用时,一般可以耐受,但当许多药物配合使用又不减量时,便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及胃肠道症状。
老年人一人多病,用药种类较多,药物之间很可能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甚至是严重的毒副作用。用药种类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据报道,同时应用1~5种药物的病人,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6%,5种以上药物并用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至81.4%。20%以上的药物并发症都与合并应用多种药物而发生的相互作用有关。因此,老年人用药时必须慎重考虑药物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总体说来,老年人用药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选择药物。老年人生理衰老,病情往往复杂多变,若药物使用不当可使病情恶化,甚至无法挽救。如有一高血压病人,平时肾功能稍差(BUN7.14~10.71毫摩/升),在肺部感染时选用青霉素加庆大霉素肌注,2天后肾功能衰竭,BUN升至28.56~35.70毫摩/升,5天后尿闭,7天后死亡。尸检发现多灶性肾近曲小管坏死,符合急性药物中毒性肾功能衰竭,因此,老年人用药一定要掌握少而精的原则,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到既往疾病及各器官的功能情况,对有些病症可以不用药物治疗的就不要滥用药物。如失眠、多梦,可通过节制晚间紧张的脑力劳动和烟、茶等收到良好效果。老年人精神情绪抑郁,可进行劝慰、心理治疗,其效果常比用药为好。
(二)掌握好最佳的用药剂量。老年人对药物耐受能力差、个体差异增大,因此,用药剂量必须十分慎重。对于这个问题各家意见不一。有人主张从50岁开始,每增加1岁应减少成年人用量的1%;还有人主张60岁以上用成人用量的 1/3,70岁用1/4,80岁用1/5。我国老年人的用药剂量,通常是根据年龄、体重和体质情况而定。对年龄较大、体重较轻、一般情况较差的老年病人应从“最小剂量”开始。有条件的医院应积极开展血药浓度监测,以便更准确地根据个体差异,调整用药剂量。
(三)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这种规律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的,如洋地黄、胰岛素,凌晨4时的敏感度比其他时间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皮质激素的应用,目前多主张对长期用药者在病情控制后,采取隔日1次给药法,即把2天的总量于隔日上午6~8时1次给予。这是根据皮质激素昼夜分泌的节律来安排的。每日晨分泌达高峰,这时给予较大量皮质激素,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系统对外源性激素的负反馈最不敏感,因而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较小,疗效较好。多数口服药物可在饭后服,尤其对消化道有不良反应的药物如铁剂、某些抗生素等。有些药物要求在空腹或半空腹时服用,如驱虫药、盐类泻药等,有些药要求在饭前服,如健胃药、收敛药、抗酸药、胃肠解痉药、利胆药等。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人;血小板活化;炎症反应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所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尤其老年ACS患者因年龄较大、并发症较多,其临床危险性也较年轻患者增高。ACS病理基础是易损斑块的破裂和血栓的形成,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机制在介导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的各个时期中发挥了主要作用。P选择素(CD62p)和糖蛋白(glucose protein,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均为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特征性标志物〔1,2〕。纤维蛋白原(FIB-C)是血栓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被认为是预测ACS冠脉事件较敏感的炎症指标〔4〕。CD62p、GPⅡb/Ⅲa、 FIB-C和hs-CRP与ACS不同的病变类型、不同病变程度的关系已有部分文献报道〔1,2,4〕。本文探讨ACS不同病变情况上述指标的变化,旨在进一步明确上述指标与ACS的关系,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按2000年9月欧洲心脏病协会制定的ACS诊断标准〔5〕,选择我院心内科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50例,其中ACS患者10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50例,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排除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
病,严重瓣膜性心脏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严重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ACS患者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60~75〔平均(68.1±5.7)〕岁,病程1~11年,平均(5.2±2.5)年;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65例。SAP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60~73〔平均(66.5±4.8)〕岁;病程1~13年,平均(4.9±2.2)年。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血脂及病程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选择本院同期门诊或住院年龄、性别相当的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其血压、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X线胸片、心电图等检查均正常,其中男23名,女17名,平均年龄(65.5±5.3)岁。与ACS患者的性别、年龄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1.2方法
1.2.1冠脉造影方法与评价采用seldinger穿刺法,选用2位有丰富经验的介入医生判断,冠状动脉病变以血管直径狭窄≥50%为阳性,ACS患者中检出单支病变19例,双支病变25例,多支病变21例,急性血管闭塞35例。
1.2.2观察项目和检测方法所有ACS患者及对照组入院后次日清晨或急诊介入治疗之前采集空腹肘静脉血标本2 ml,离心后测定CD62p、hs-CRP、FIB-C及血糖。
1.3统计学处理用SPSS11.0统计软件,数据用x±s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3组以上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结果
2.1ACS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和炎症指标的变化SAP患者血清CD62p、GPⅡb/Ⅲ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UAP组患者血清CD62p、GPⅡb/Ⅲa、 FIB-C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2.2ACS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和炎症指标的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AMI组高于UAP组的三支病变组(均P
2.3ACS血糖水平与血清血小板活化和炎症指标的关系ACS患者70%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ACS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患者血清CD62p、GPⅡb/Ⅲa、 FIB-C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的ACS组(P
3讨论
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GPⅡb/Ⅲa、FIB-C和炎症因子hs-CRP分别在ACS中的变化及其意义已有文献报道 〔1~4〕,但是对以上四个指标联合检测在ACS患者中的意义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结果表明,ACS患者同时存在血小板活化链和炎症因子的激活,即ACS患者冠脉内斑块为易损斑块,斑块破裂后细胞膜脱颗粒产生大量血小板膜糖蛋白(即 CD62p),最终通过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结合诱导血小板聚集、黏附和释放反应,而FIB-C和免疫炎症因子hs-CRP参与其作用的环节。另外,血小板活化因子及炎症标志物血清浓度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其血清浓度越高,血管病变越严重,冠脉内斑块越不稳定,越容易破裂导致血管闭塞的可能,这为临床上对ACS患者联合抗血小板和抗炎症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血糖水平与动脉硬化程度有关,糖尿病患者冠脉造影也显示大多数存在多支病变和复杂病变,其预后较差。本研究结果提示ACS合并高血糖状态更容易激活血小板和炎症反应,这可能是高血糖容易引起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以上生物标志物浓度的监测有利于ACS患者冠脉内斑块的稳定程度及预后的判断,对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和临床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传新,卢振择,杨晓静,等.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及GPⅡb/Ⅲ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2004;22(2):135-6.
2陈焕芹,常静,杨轶文.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5-6.
1•1培训计划。
全科医学的教育培训计划取决于教育培训所采取的模式。国外全科医生教育培养模式有3种: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以及继续医学教育[1]。从美国、英国全科医生培养情况来看,主要是毕业后教育,即学生经过5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习毕业后,再经过2~3年左右的全科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经考试合格后,再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全科医生工作。北欧芬兰对全科医生的教育培养,除了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外,还有一部分是研究生的学历教育[2]。我国的情况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医疗制度的改革,社区和基层卫生组织急需大量合格的全科医生。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以及管理体制、培训经费、职称和待遇等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主要开展的是全科医师规范化教育和岗位培训。而岗位培训是现阶段的重点[3]。由于在岗培训的时间短,这给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计划的安排带来一定难度。本文认为全科医学的教育培训计划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一定的总学时数,以保证教育培训的质量。(2)开设的培训课目应避免与医学院校原有的课程相重复。应包括一些新的课程如社会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心理咨询、行为医学、临终关怀学、医患沟通学和相关的人文学科等。(3)根据我国社区居民的实际健康需求,适当增加部分课程的学时数。从近日上海市对某社区居民的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就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看中医(含中西医结合)的占68•8%;居民了解中医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占58•5%;认为中医药有必要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占人口总数的2•9%。因此,为了使医务人员受训后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中医学为社区的居民诊病治病,中医学应适当增加教学时数。此外还应增加老年医学、心理咨询、康复医学、生物全息诊疗学及临终关怀学等课程学时数。(4)应安排社区实习,时间为8~10周。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我国全科医学的教育培训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走学校专业的规范教育、毕业后教育以及在职继续教育的三结合培训道路,以满足全科医学多层次的人才需要。
1•2培训教材。
教材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最基本要素。全科医学的教育培训教材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全科医学培训教材,除了预防医学、社区保健和康复医学教材外,还要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及各地的社区居民的具体健康需求,增设一系列相关课程如社区卫生管理学、社区卫生经济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咨询、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根据这样的课程编写合适的教材。(2)实用性原则。教学是为实践服务的,教学的内容应该贴近实际,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要。因此,教材编写时一定要注意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3)发展的原则。随着社会不断丰富,教材编写应及时反应这些最新研究成果。(4)容量适当的原则。由于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时间较短,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内容要精选,字数不易太多。(5)综合平衡原则。全科医学的培训教材要考虑到综合平衡,不能重临床而轻预防、保健、康复,反之,也不能重预防、保健、康复而轻临床。(6)注重培养能力的原则。全科医学的培训教材不仅要使受训的医务人员掌握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其一定的临床技能以及与病人沟通、协调的技巧,使其培训后尽快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目前我国已出版了几套全科医学培训教材,如卫生部组织编写的“全科医师培训规划系列教材”、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持编写的“全科医学系列教材”,但这些教材的系统性和实用性还有待改进。
1•3培训基地。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刚起步,由于人员、资金及政策配套等问题,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目前,全国有178个城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4],但存在数量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功能单一的问题,满足不了社区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要。这不仅给全科医学培训实习带来了困难,影响全科医学的教学实践,而且会影响受训医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加快全科医学的培训基地建设是各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当务之急。目前,从我省已申报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医学院校情况看,大多都没有建立自己稳定、规范的见习点和实习点。本文认为可分两步去解决: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选择一些较为规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见习和实习基地。与此同时,学校可与所在地方政府共同投资新建或改建几个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保证见习与实习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应规定一些硬性指标。如人员素质要求及配比、营业面积(工作环境)、硬件设施(如计算机、机器设备等)、服务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等。
1•4师资培养。
全科医学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影响教学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开展较晚,全科医学的教师队伍严重缺乏,而且理论和临床实践水平偏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科教师队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系统的全科医学理论知识。目前我国全科医学的专业教师,大多数来自预防医学专业或临床医学的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数既没有受过全科医学的理论培训,又缺乏社区卫生的实践经验。这样就很难保证对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去年,我省卫生厅对省内全科医学培训院校进行了考核,并对承担《全科医学总论》的教师进行了资格认定,这对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
(2)缺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实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迟缓以及全科医学教师“半路出家”的经历所限,使得全科医学教师的临床经验先天不足。
血脂异常指血浆中脂质量和质的异常,实际表现为脂蛋白异常血症,少数为全身性疾病所致的继发性血脂异常,多数是遗传缺陷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发性),可作为代谢综合征(MS)的组分之一,与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密切相关。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AS)相关研究证实,血浆脂质成分的改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异常升高,与AS及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与死亡密切相关[1,2]。血脂异常的致AS作用与脂质过氧化、炎症因子密切相关[3~6]。2004年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18.6%,估计患病人数1.6亿[7],调脂治疗已成为临床及科研工作中的热点。2010年7月~2011年5月收治血脂异常患者1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复方木尼孜其颗粒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5月收治血脂异常患者94例,其中高胆固醇血症18例(19.2%),高甘油三酯血症27例(28.7%),混合性高脂血症44例(46.8%),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5例(5.3%)。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50.51±10.35岁,病程7±3年;对照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51.02±10.15岁,病程6±3年。两组在性别、年龄、伴发病情况等具有可比性(P>0.05)。诊断标准:诊断采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血清TC 5.18~6.19mmol/L为边缘升高,≥6.22mmol/L为升高;血清LDL-C 3.37~4.12mmol/L为边缘升高,≥4.14mmol/L为升高;血清HDL-C
观察指标:血脂全套[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CRP及血液流变学。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 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CRP变化,见表2。
讨 论
血脂异常是冠心病、脑卒中等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效地防治血脂异常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阿托伐他汀(立普妥)为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调脂药物,2009年销售总额高达123亿美元。血脂异常是现代医学病名,维族医学传统古籍未见此病名,但有大量类似病变及其临床表现的记载;其病机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外因为发病的条件,内因是发病的基础,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血脂异常的发生也不例外。维族医学的精髓之一为体液学说,和力提(体液)是指在自然界火、气、水、土四大物质和人体气质的影响下,以各种营养物质为原料,通过肝脏的正常功能产生的四种体液,即胆液质、血液质、黏液质和黑胆质。四种体液在各自的数量和质量上保持一定的平衡,表明人体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反之为病理状态。体液分为正常体液和异常体液两大类。饮食失宜、运动过少是外在因素,导致体内和力提(体液)失衡,异常和力提(体液)占上风,其病理产物及重要的致病因素贯穿于本病的发生、发展和并发症的整个过程,超过机体自我调节能力而致病[8,9]。维族医学对于体液失调的治疗原则:先成熟致病体液,再排除致病体液。维医学者指出,异常黏液质型和异常血液质型患者血中TG及LDL-C水平高于其他异常体液型,证明血脂异常与异常黏液质及异常血液质有一定的相关性;吐尔洪·艾买尔等通过异常黑胆质成熟剂使体内的异常黑胆质处于易排泄的状态,继予异常黑胆质清除剂排出,使血液恢复到正常状态,治疗血脂异常取得一定疗效[10]。复方木尼孜其颗粒主要成分有菊苣子、香青兰子、芹菜根、菊苣根、罗勒子、黑种草籽、茴香根皮、洋甘菊、香茅、骆驼篷子、甘草等,为四种异常体液成熟剂,用于调节异常体液及气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菊苣子可清热解毒消炎、利尿消肿、调节体内水分的平衡;香青兰子可安神、养肝、暖胃、消炎抗菌、排除皮下毒素;芹菜根可利尿、祛寒;菊苣根可利尿消肿;罗勒子可燥湿、凉血、清热消散;黑种草籽可补肾通经、利尿、排除皮下毒素、润肤;茴香根皮可健脾燥湿、利尿调经;洋甘菊可行气消炎、利尿通便,香茅可开通阻滞、祛寒通经;骆驼篷子可利水通经,排除体内浊液;甘草有类激素作用,能清热解毒、调和药性[11]。王小芬等人及张冰的研究均认为菊苣醇提取物可有效降低受试对象全血和血浆黏度[12],恢复红细胞的物理特性,调整血液流变性;并指出菊苣醇提取物可降糖、降脂、恢复血液流变性,对高血糖、高血脂症发挥治疗作用。维族医学理论认为菊苣根及子具有调节异常血液质功效[13],茴香根皮、洋甘菊、芹菜根、骆驼蓬子、茴芹果、黑种草子等能调节异常黏液质,香青兰子、甘草调节异常黑胆质,罗勒子等可调节异常胆液质,因而复方木尼孜其颗粒是四种体液的成熟剂,可用于调节异常体液及气质,调节内分泌功能,排除体内毒素,通过复方木尼孜其颗粒成熟致病体液,同时联合阿托伐他汀调节血脂、排除致病体液符合维族医学的治疗原则。
本研究结果显示,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脂、CRP、血液流变学等相关指标明显改善(P
参考文献
1 赵世庆,王颖航.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相关性[J].中国老年医学,2008,28(12):1137-1139.
2 LaRose JC,Grundy SM,Waters DD,et al.Intensive lipid lowering with atcrvastatin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disease[J].N Eng J Med,2005,352:1425-1435.
3 屈正俊,骆勤正,彭丽春,等.高敏C反应蛋白及脉压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探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1):20-21.
4 汪朝晖,廖玉华.如何评价心血管病中的炎症因子与炎症标记物[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7,23(1):1-3.
5 刘国英.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防治冠心病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1):39-41.
6 刘丽军.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白介素-6在动脉硬化发展中的作用[J].西南军医,2007,9(1):80-82.
7 陆再英,钟南山,谢毅,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9-806.
8 易沙克江·马合穆德,阿不都热依木·卡地尔.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9-94.
9 库热西江·托乎提,阿不都热依木·玉素甫,哈木拉提·吾甫尔.维吾尔医正常体液与异常体液分型比较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4,3:3-4.
10 吐尔洪·艾买尔,艾力克木·吐尔逊,吾布力·艾山.维药买提布合爱普体猛汤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5,11(5):7-8.
传统的长期照护是指在持续一段时期内给丧失活动能力或从未有过某种程度活动能力的人提供的一系列健康护理、个人照料和社会服务项目。照护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受照护者的生活质量而不是解决特定的医疗问题,是为了满足不能生活自理者的基本需要而不是特殊需求。老年长期照护是指专门针对老年这一特定的人群,主要是为由于衰老和疾病导致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障碍引起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全所提出的心理呵护、慢病康复、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以满足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对健康保健和日常生活的需求[6]。
2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的特点
老年长期照护不同于老年急性疾病照护,老年急性疾病照护是在现代医院环境下完成,是以某一特定疾病诊断、治疗和康复为导向,由专科医师和专业化护理人员组成的团队完成。资源消耗大,医疗技术操作性强,专业化程度和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要求相对较高,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医疗、护理理论和较为成熟的实践与管理模式。欧美发达国家老年因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平均住院时间为1周左右。现代老年长期照护与老年急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不同。首先照护实施的环境不同,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实施环境是在老年人家庭和老年长期照护机构,老年长期照护是一个连续过程,与医院医疗照护相衔接;其次照护的内容不同,包括慢性疾病的康复与管理、生活照料、心理关爱、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等;再则照护组织形式上与医院不同,通常是由专业的老年病医师、康复医师、老年护理人员、老年照护协调与管理者共同组成的团队;此外老年照护的实施程序不同于急性疾病的医疗护理,更注重于老年的综合评估和脆弱性评估[7-8]。关注重点:老年人健康缺陷导致的功能障碍对生存能力的影响,明确保持和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所应提供的需求,针对需求所能提供的有效与安全的服务。照护时间较长,可以数年,甚至是直到去世[9]。
3老年长期照护的原则
尽管老年长期照护的定义和模式还存在争议,但国际社会关于老年长期照护的原则基本形成共识,概括起来包括以照护对象为中心,对老年人实施个性化评估,理解和确认老年人的需求,与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共同协商,为老年人提供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标准化和可持续照护[10]。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和照护环境,包括照护者积极的态度、物质保障和组织支持,使老年人感到有期望和能实现。尊重老年人对照护的选择权利,维护老年人的尊严,保护老年人的隐私。建立公平与公正,确保老年人与其他人一样享有同样的服务。依据老年人的家庭实际情况,用科学的态度,先进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为老年人实施最佳的医疗和照护干预。积极开展循证医学研究,不断创新和发展照护理论和实践,通过持续教育和研究不断提高照护人员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多学科合作,相互尊重,共同完成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和实现照护目标。同时还要充分照顾到不同的经济、文化、民族和宗教背景。总之,老年照护强调的是从心理、生物和社会医学角度,全方位促进老年人健康,预防和控制由急、慢性疾病引起的残疾,发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参与和自理能力,在特定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实现老年机体的最佳功能,让老年人有尊严的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4国外老年长期照护的模式
日本是亚洲关注和研究老年照护最早的国家之一,日本老年长期照护起步于30多年前,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老年长期照护(介护)体系:(1)职业化照护工作机构;(2)专业化标准化照护人才教育,包括医师、护士、介护士、营养师、理疗师、义肢装具士等;(3)建立了规范的流程、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照护的等级按需求分为6级;(4)有系统的法律保障和保险制度[11]。美国老年照护采用的是全方位老年服务模式:通过多学科成员组成的照护协作组提供服务,包括内科医师、照护实践医师、注册护士、助理护士、健康助理、社会工作者、生理康复治疗师、生活技能康复治疗师、语言康复治疗师、药剂师、营养师、牧师、司机及其他后勤人员[12-14]。他们共同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出个体照护计划,并以此提供全方位的医疗、照护、康复以及情感支持和相关社会服务。与之相配的有较完善的老年医学和老年照护学教育体系,强有力的保障了老年照护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意大利老年照护服务是世界上开展较早的国家之一。由医师、康复师、照护人员、社会-心理工作者组成的老年服务团队,定期对社区老年进行综合健康和脆弱性评估,并将全部资料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根据老年人生活自理情况决定实施居家还是进入老年长期照料机构。进入长期照料机构的老年人,定期老年综合评估和老年脆弱评估已经成为常态化服务项目,依据评估的结果提供服务,并且对服务项目和强度实施量化管理,合理配置服务资源。规定每个老年人每周最低照护时间为901min,其中医师、护士、社会心理辅导员和养老照护员所提供的服务时间都有相对明确的标准。老年长期照料机构的从业人员均需经过规范的老年医疗、照护和心理等相关的专业教育,并获得资质证书。以专业护理人员为例,护士须接受3年的本科教育,然后通过一级进修,即老年照护专业进修才能从事老年照护协调员工作,包括策划、运行、组织、指导、评估和监督。照护协调员通过二级进修获得老年照护硕士学位后才能胜任老年照护院护士长职务(相当于综合医院的业务副院长),护士长组织协调全面工作,负责人力资源的管理,根据入住老年人类型采取特定的组织形式,展开工作,监督照护质量。
5国内老年长期照护与管理现状
【中图分类号】R25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034-0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在我国人口比例越来越多,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老年病的防治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重视。中医对于老年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中最主要的为“治未病”理论。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指出:“与其求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痰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 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这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预防为主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正是我们祖国传统医学的要旨。
1 “治未病”的概念
“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其中“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强调防重于治的思想, 诠释“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科学内涵。“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三个主要方面[1]。
1.1 未病先防: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内经》云:“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内在原因的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恰如其分地为“治未病”思想提出了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现在我们对-些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百日咳、乙型肝炎、脑脊髓灰质炎等在婴幼儿时期便接种疫苗,防患于未然,使各种传染病患病率大幅度下降,有效地保障了人类的健康,使人的寿命及生存质量明显提高是未病先防思想在现代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1.2 有病早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提示早期治疗的重要性。《金匮要略》云:“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说明经络开始受邪,应当趁尚未深入脏腑之时,即及早治疗;四肢刚刚感觉重着不适,即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使机体气血畅行,提高抗病能力,杜绝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如头目眩晕, 大拇指或次指麻木, 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为中风预兆,必须先防治;又如癌症已发,早诊早治,防止癌症的复发、转移。
1.3 已病防变: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后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各种疾病的传变,大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根据各自规律,系统采取措施,截断传变的途径,是防变防笃的有效方法。张仲景对疾病的传变有卓越的预见性,常以一脉一症之征,测知病情是否传变,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已病防变思想的重要体现,其精神实质在于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机体正气弱,正不胜邪者,及时扶正抗邪,截断病势传变,以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疾病的传变。
2 “治未病”思想在老年病防治中的体现
《内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人体经历了生命最旺盛时期之后,人至中年精气开始逐渐衰减,年愈长而精益消。因此体弱,正气不足,脏腑亏损成为老年人最基本的生理特点。老年人由于精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导致了气血津液代谢的紊乱,阴阳平衡能力失调,因此诸病丛生。由此可知,顾本护精,扶助正气,兼祛外邪,达到阴平阳秘,实为老年病防治中的要点。
2.1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是呼吸道常见的慢性炎症,临床以长期顽固性咳嗽、咳痰或伴喘息等为主要症状,我国50岁以上者患病率达到15%以上[2]。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学之“咳嗽”、“喘证”范畴。
《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肺主气,外合皮毛,肺叶娇嫩,不耐寒热,因此外邪侵袭肺卫首当其冲。《内经》云:“……故治风者,不是无以驱之,而是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昧者不知托里固表之法,遍试风药以驱之”。因此,就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而言,在于日常益气固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另外,老年人多为肾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火不生土,造成脾阳不足,不能使津液输布于肺,水湿为聚,酿痰成饮,上渍于肺,留滞肺脏,阻塞气道,以致肺气宣降失调,造成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久则为宿痰留滞,每则外邪引动,所以老年人除益气固表外,也要顾护脾肾,应补脾气,温肾阳,此即所谓“未病先防”。
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时以咳嗽、咳痰、喘息、呼吸急促、胸部胀满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上风寒袭肺者予麻黄汤或小青龙汤,以宣肺散寒;痰浊阻肺者予三拗汤和止嗽散,以化痰降浊;痰热遏肺者予桑白皮汤,以清泄痰热、止咳平喘。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金水相生。慢性支气管炎迁延失治,肺病日久,肺气受损,金不能生水,肺伤及肾,肺不主气,肾不纳气,则吸入困难,气短不续,日益加剧。肺肾气虚,一方面引起宣降失常,津液不布,气不布津,津液凝聚为痰浊,痰浊潴留,伏于肺间,肺气壅滞,久则气还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形成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另一方面痰浊滞留日久,气滞血瘀,或肺虚不能助心主治节而血行不畅,致痰浊与瘀血互结,痰瘀滞留于心肺,进一步加重肺气胀满,不能敛降,而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再者痰浊滞留于气道,阻塞气道,又因肺肾气虚无力主气,则吸气艰难,而致呼吸衰竭。因此,慢性支气管炎发作初期,积极治疗,以防病变,治疗上应当宣肺止咳化痰的治则与补肾纳气的治则并用。
2.2 糖尿病: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素问·奇病论》曰:“其人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过食肥甘影响脾胃运化,酿生痰浊、内热,气机升降失常,精微不布可成消渴。《灵枢·五变》云:“怒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充皮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情志失调,气血上逆,胸中蓄瘀,内热结滞,伤津耗液,可成消渴病。预防糖尿病,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心情舒畅,对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糖尿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疾病。其证型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瘀血阻滞。治疗上消者予消渴方,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中消胃热炽盛者予玉女煎,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中消气阴亏虚者予七味白术散,以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下消肾阴亏虚者予六味地黄丸,以滋阴固肾;下消阴阳两虚者予金匮肾气丸;瘀血阻滞者予血府逐瘀汤,以活血化瘀。
消渴日久,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气血津液损耗,阴阳失衡,或阴虚火旺,灼伤阴津,血液浓炼,粘滞不畅,或阴津亏少,津伤则血少,致营血不足,脉道不能充盈,血行艰涩,或痰湿壅盛,留滞血脉,阻滞气机,血行不畅,均可致瘀血。瘀血阻于血脉后并发眼疾,心脑疾病,水肿,肢体麻木,肌肤甲错、瘙痒,皮肤疔肿,痈疽疔疮等。诊断糖尿病后,应积极控制血糖,防止其并发症的出现或出现并发症后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中医辨证论治,在改善口渴、多饮、乏力等症状,控制血糖防止其并发症及病情加重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临床中,患者血糖较高时或并发症较严重时,单纯中医药很难控制,加用西药降糖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2.3 冠心病: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心痛”、“胸痹”等范畴,为老年常见疾病之一,其主要病因病机为外邪侵心,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防治冠心病,应切实把握好一下几个环节。
早在内经《素问·举痛论》指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人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曰:“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辨证录·心痛门》则认为“火邪犯心”也是导致胸痹心痛的原因之一,说明外感六之气,皆可致血脉运行不畅或瘀阻,而致胸痹心痛。为此,我们必须顺四时、适寒温,谨防外邪侵心,保持心脉之血液运行通畅,避免胸痹心痛的发生。
《内经·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恐七情太过,或致气机逆上、横逆,或致正气耗散、气行缓慢、或致气机郁结、凝滞,均可致气机运行失常,心脉气血瘀阻而发胸痹心痛。必须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淡泊宁静的心境、处变不惊的心智,方能保持心脉气血的运行正常有序,防范胸痹心痛的发生。
恣食膏粱厚味,饮酒无度,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饮食不能化生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闭阻心脉则可发为胸痹心痛。因而当饮食有节,不得恣食肥甘厚味,饮酒无度,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运化,杜绝痰湿化生之源,清阳聚于胸,维系心脉气血的正常运行,以防胸痹心痛的发生。
此外,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肾阴亏虚,则不能濡养五脏之阴,水不涵木,又不能上济于心,因而心肝火旺,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胸痹。因此老年人补肾固本对防范胸痹尤为重要。
3 小结与展望
中医“治未病”思想,不仅强调了治在“病先”的主题,“知常达变,知变先防”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更突出了“已病防变”的康复医学的思想。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威胁日趋严重, 把大部分精力和经济都投入到检查和治疗的环节上,但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积极、广泛地推广“治未病”思想的宣传教育,把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灌输于人们的脑海中。在老年病防治方面,根据其发病特点,防治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以调理脾肾为主,用药要气虚宜补,补而勿壅,阳虚宣温,阴虚宜养的用原则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要通过饮食有节、坚持适当体育运动、精神调摄等养生保健的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人体的阴阳和谐,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才能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保障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稳定。我们要把这种预防保健思想和法则,更好地应用于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实践中,把“治未病”这一中医预防医学之理念继续承传和发扬光大。
血脂异常是老年人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也是老年患者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老年患者中是否也需要调脂治疗等问题仍有争议[1]。血脂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其引起的心血管事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防治中迅速发展的领域之一[2]。目前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脂血症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我们分析了部分病人的血脂水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连续选择2005年1月~2006年7月在我院老年科住院的163例未经药物调脂治疗的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年龄划分标准分为中年组(45~59岁)、老年前期组(60~74岁)、老年组(75~89岁)。其中中年组18例,年龄48.2±6.5岁,作为对照组,老年前期组86例,年龄66.9±4.0岁,老年组77例,年龄79.2±3.9岁。
1.2 检测方法 均在住院第一天未用药前抽取空腹静脉血送检,分别检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4项。各组求平均值,用x±s表示。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统计软件3.1版本进行均数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各年龄组血脂水平值 见表1、2、3。
表1 中年组和老年前期组的比较(略)
表2 中年组和老年组的比较(略)
表3 老年前期组和老年组的比较(略)
2.2 结果分析 由上述表格可见,中年组的总胆固醇平均值为4.410±0.17mmol/L,其中高于5.17mmol/L的占16.7%。老年前组的总胆固醇平均值为4.044±0.24mmol/L,其中高于5.17mmol/L的占16.7%。老年组的总胆固醇平均值为3.835±0.22mmol/L,其中高于5.17mmol/L的占7.4%。3组分别进行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中年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为1.245±0.07mmol/L,其中低于1.03mmol/L的占27.8%。老年前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为1.201±0.10mmol/L,其中低于1.03mmol/L的占38.9%。老年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为1.113±0.06mmol/L,其中低于1.03mmol/L的占40.7%。3组分别进行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转贴于
中年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为2.531±0.16mmol/L,其中高于2.6mmol/L的占11.1%。老年前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为2.120±0.15mmol/L,其中高于2.6mmol/L的占27.8%。老年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为2.22±0.194mmol/L,其中高于2.6mmol/L的占25.9%。3组分别进行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中年组的甘油三酯平均值为1.979±0.21mmol/L,其中高于1.88mmol/L的占44.4%。老年前组的甘油三酯平均值为1.693±0.18mmol/L,其中高于1.88mmol/L的占38.9%,老年组的甘油三酯平均值为1.261±0.12mmol/L,其中高于1.88mmol/L的占11.1%。
老年前组和老年组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低于中年组,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血脂异常,特别是血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的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改变。高脂血症的发生率也逐渐的升高。
本研究结果提示,中年到老年,总体血脂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较中年组和老年前期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平均值均有下降,但是差异无显著性。可能与老年人新陈代谢缓慢、摄入热量较高,转为脂肪蓄积有关。一般认为75岁以下的人群其高血脂防治原则差异不大,但是对于75岁以上的老龄人群是否还应做同样的治疗,尚无明确意见[3~6]。目前许多血脂干预试验已经证实,降脂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对于老年人应继续降脂治疗,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以及危险事件的发生。
提高人群对血脂的认识,合理安排饮食,适量活动,控制体重,早期预防和治疗,降低人群的血脂水平,以降低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延长寿命,是老年医学的一门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运春,赵衍杰,贺庆环.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与冠心病的关系.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61-62.
2 徐成斌.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新进展.中华心血管杂志,2001,29(3):189-192.
3 方沂,王钟林,宁田海,等.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3):169.
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往往需要长期治疗、护理及特殊康复训练。
我所现健在老干部59名,年龄为82~94岁,平均年龄86.9岁,依照年代年龄划分,他们都属于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及心理因素的长期积累最终形成疾病形态的损害,他们成了慢性病的高发人群。
1 现状
联合用药在某些疾病是可取的甚至是必须的,《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1版)就强调[2]老年人降压治疗应为多种药物联合、逐步使血压达标;但对于冠心病、脑梗塞后遗症等慢性病,辅的活血类用重复用药现象严重。
我所现有遗孀81户,合计共138户(其中有2户为双军人),其中购买并且正在使用无药准字标志的保健品的有98户,比例达到71.01%;每次购买金额最多达到2万元。大多数商品成份不清、作用不明,功效被片面夸大。我所曾发生过1例老干部因自行服用该类商品后,出现意识丧失的严重低血糖反应。保健品逐渐占据了治疗的主导地位,与正规治疗的必须药物主次不分。
1.3依从性差:用药依从性(drug compliance,medication compliance)是指"患者遵从医嘱或治疗建议的程度"。老干部的疾病复杂、合并症多,联合用药普遍,且他们的认知、辨别、记忆能力均有所下降,治疗方案的复杂是影响依从性的主要因素。
我所实行的是每月送药上门服务,除了住院之外的口服药物过程都是在家中完成的,大多数老人是独居,子女疏于照顾,不能很好的辅助老人完成服药,这就极易发生用药不当问题,容易造成悲观、消极情绪,不利于他们坚定治疗信心。
2原因
2.1心理期望值高:离休干部属于老年人群中的特殊群体,上级对"两高期"老干部保健要求的不断提高,军地可利用的优越的医疗资源不断丰富,这就增强了老干部医疗优越感、治愈疾病的信心,对延长寿命的心理期待也随之增强。
2.2追求新、贵药:新药的推出代表了医学的发展进步,但对个体疾病而言没有必然的联系,许多价廉的经典药物是经受了临床检验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格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与药效并不成正比关系。
2.3药物调整不规范:市场上同类型的药物选择面很广,同一种药物,厂家、商品名、剂量、剂型、包装、是否进口都可能有差异。同样是高血压药,对每个人的敏感程度有差异,服药后短期内不见效或未达到心理标准,就急于换药,完全违背用药调整原则。根据药效动力学,药量的增加达到最大效能后,再增加剂量,药物效应也不会增加,增加的只是副作用。
2.4监管不到位:现在医院对于疾病的诊疗十分注重专科专病,由于病情需要,老干部常需多方会诊,医疗的连续性得不到保障,诊疗意见不完全统一。我们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一些不合理的用药,不能恰当的取舍并及时调整,就必然导致用药情况人为的复杂化。
3危害
3.1导致医疗副作用 年龄的增长导致生理条件发生变化,这会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多重用药加重肝脏负担,肾功能不全导致药物及其代谢物清除率下降。据报道约1/3使用5种以上药物的老年患者每年都会发生药物间不良反应。
3.2浪费了医疗资源,增加了医疗费用根据我所2011~2013年逐日药品消耗统计,有1种慢性疾病的老干部药费支出为4156.8元/年,患2种的为5724.90元/年,而≥3种的达17962.55元/年。单纯根据患病的数量合计计算,患有≥3种慢性病的老干部花掉了整个药费开支用的91.37%。
4建议
4.1加强用药知识宣传 用药的乱象很多来源于对用药的安全性认识不够。通过教育提高老干部的认知水平,调整用药心态,指导他们正确区分保健品、药品,明确主次关系,不轻信广告宣传,不滥用偏方、秘方,合理使用保健滋补品。用药知识的宣传要以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力求能让各年龄段的老年患者理解,并要建立定期随访制度。
医生可以参照《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Beers标准》,重点对一些药物的禁忌症、药物搭配等方面讲透;及时纠正服药方式、时间上的错误:如阿卡波糖在吃第一口饭时嚼服,这样才能最好抑制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很多人迷信中药、中成药没有副作用,文献中也有大剂量吃中药后出现高钾血症,引起严重心脏不良反应。
4.2提高用药依从性 研究表明良好的用药依从性是提高老年慢性患者治疗率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控制率的有效方法。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少并发症,从而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医药资源,减少药物浪费。提高依从性是除了传统的医疗保健服务和随访干预措施以外探讨完善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慢性病干预体系的新要求。比如可以用排药法帮助服药[3]:这主要是针病情稳定,我们为老干部发放了专用的排药盒,标记清楚服用时间早、中、晚,将需要服用的药物摆放在站立的小格中,服用完毕后,将小药格推到,表示已经服用了。
4.3丰富保健内容 根据澳大利亚药学会(Pharmaceut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PSA)的老年人用药指南[4],若遵循以下步骤用药,将会提高老年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风险。在使用一种新的药物前,健康护理人员需要提出的基本问题依次是:用药是否必需?正在接受治疗的病症是不是正常老化的一种表现或某药的不良反应?如果合适,是否有非药物治疗手段供考虑或尝试?药物治疗的益处是否大于风险?
4.3.1建议建立慢性病人药历[5]药历类似病历,是专门用来客观记录患者用药史的,这就为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慢性病治疗过程中可根据病情转归及时调整,药历书写可防止药物相互作用,还可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对药物安全性、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
4.3.2建议建立个人家庭服药卡式样
建立个人服药卡用并教会老干部正确填写、使用。将他们所服的全部药物连同卡片一起放在一个固定容器内,容器置于醒目位置,便于提醒服用,并指导每次服用后在卡片上填写上服药时间。
4.3.3建议使用ADE(药物不良事件)记分卡提高用药安全性2013年9月,在线发表在《Br J Clin Pharmacol》的一项研究表明,应用ADE记分卡可以有效提高用药的安全性。虽然该评估表未明其未显著减少ADE发生率,但ADE记分卡可以改善专业人员对ADE相关问题的认知,参与的医生、护士和药师均认为它有助于改善患者安全并减少ADE发生率。
4.4加强医务人员管理 基层干休所大多缺少专业药师,临床医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合理减少用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除急症或器质性病变之外一般都应尽量少用药物,一般合用药物应控制在3~4种;非药物治疗,可减少混合用药的机会:如物理疗法或身体锻炼对肌肉骨骼疾病是有效的,并且没有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毒性;放松疗法和认知行为治疗能有效地控制焦虑症,并且能够替代抗焦虑药;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助于患者降低血压和胆固醇,而且可能不再需要抗高血压药和降脂药[6]。
多数老年慢性病人都联合用药治疗,除西药外还会有中成药、中药饮片等,药理药效机制复杂、各不相同。应用时要遵循的是避免配伍禁忌,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用药效果。
总体来说,老年人所需的药物剂量较小,特别是一些治疗窗较窄的药物尤其需要重视,生理的多样性要求按个体反应调整给药方案,并及时重新评估。
5结论
干休所离休老干部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如何让他们安度晚年,身心健康最重要。随着全社会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针对慢性病的发生规律,卫生部等部门已经着手"上海长风研究"等较大规模的慢性病规律的跟踪调查。作为干休所的保健医生,我们任重道远,一方面立足自我,通过完善丰富自身的保健内容,使老干部从中受益;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关注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借鉴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政府决策依据,为老干部提供更加充实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小鹰主编.老年医学进展2013[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3,23-27.
[2]李小鹰主编.老年医学进展2013[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3,384.
[3]刘玉芬.社区老年慢性病服药的护理.中国社区意识・医学专业半月刊,2010,12(1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