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09:19: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美术科研课题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小学美术 课堂 审美体验
一节好的美术课应该是愉悦的审美活动。美术老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目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体验,通过各种美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审美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课堂中来。
一、 创设学习情境,在情境中体验美。
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产生兴趣,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参与每次的创作,让学生对美术课堂产生持久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软件将图片、视频、音乐、故事等融合在一起,用较短的时间创设出精彩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获得直观的具有感染性的审美体验。在教学《家乡古建筑》这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讲述故宫的的短片,结合时下流行的“穿越”剧情,我“穿越”回了清朝,成为了一名“御前侍卫”,给学生们介绍故宫的前世今生。雕梁画栋的结构彰显着昔日的荣华,翘檐斗拱的沧桑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仿佛把学生们都带入了真实的故宫,带领学生一起领略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体会古建筑的艺术的魅力。学生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紧接着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哪些古建筑?在你的家乡,有那些著名的古建筑,可以用你的笔描绘出来吗?以此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再通过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发言,回想自己家乡各具特色的古建筑……这样的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加深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体验,发展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受和学习,有利于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二、 培养学生观察力,在感知中体验美。
美术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美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的发展,使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该多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感知中获得审美体验。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快乐地舞蹈》这节课时,学生对人物动态造型把握不是很好,这是一个教学难点,如果只是老师枯燥地讲,学生很难理解,怎样攻克这个难点呢?我请了几名学生上讲台摆几个舞蹈动作,指导学生观察并做范画,让学生体会人物动态的基本造型。为了让学生可以画出不同的作品,我又多请几个小朋友,做出不一样的舞蹈的动作,比如民族舞,古典舞,街舞等。当学生处于多种事物的观察中,便可引导他们进行写生创作。我和学生一起总结绘画步骤:首先观察人们在跳舞时身体的哪几个部位在动,然后用简单的线概括出舞蹈动作,最后再添画完整,加上背景,体现快乐的氛围!最后经过我的指导观察,学生们不仅画出了舞蹈的多姿多彩,还发展了对事物感知的审美和对独特造型的创造力。
三、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在欣赏中体验美。
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对美术作品进行了解、分析和体会。在感受美术作品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同时,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欣赏大师的作品时,老师要介绍大师的生平简介,创作环境,也可以讲一些创作背后的故事,使学生更能理解大师们的创作意图,有利于学生去体会作品的表现情感。比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巨匠童心》时,老师带领学生欣赏了齐白石、毕加索的作品,讲述了齐白石和毕加索的生平趣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艺术家们作品的特点。了解了老年的齐白石仍保持着一颗童心,小鱼、小虾、蜻蜓等都是他画中的常客,和花鸟鱼虫一般的天真活泼。毕加索是一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创新者,晚年的他仍保持着强大的创作活力,他将童趣和纯真和生活感悟凝聚于作品之中。在欣赏一些民间艺术品时,除了欣赏课件上的图片,老师还可以带学生们去博物馆参观,真实地感受地方民间艺术品带给我们的艺术震撼。老师还可以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如一年一度的“黄淮海少儿美术”获奖作品展等。 学生们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实地学习、交流、提升了自己的眼界和绘画水平。
四、将“玩”引入课堂,在创造中体验美。
我国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迫,而是培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情感。我们教师要采取创造性的形式让孩子自主地探索新知,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使孩子觉得画画是一件快乐的事。
教师可将“玩”引入课堂,放下教师的架子,努力构建“伙伴型”、“合作型"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五彩树》这节课时,我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颜料和吸管,在白色的画纸上,边吹边玩,不一会儿五颜六色的大树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孩子们纷纷感叹,颜料还可以这样玩!
在我示范之后,孩子们拿出准备好的颜料玩了起来,有用吸管吹的,还有直接用嘴吹的,最后有的孩子直接用手指占着颜料画,画出了手指树……看到孩子玩的开心,学的高兴,作为老师心里也开心极了!在游戏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让学生们津津有味地去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实践,这样的美术课不仅让学生感到快乐,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形象记忆、发散思维和创新性,并在创新中提高了审美体验。
总的来说,在小学美术课堂上,老师要善于用艺术陶冶学生,通过活动丰富学生情感和审美体验,使学生感知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和创造的快乐。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并使学生领悟美术的魅力,从中获得审美体验。
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全新的视角 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中学年级的美术教材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多采的学习生活"是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采的学习生活的体验;"教室壁报的编排设计"是对校园丰富多采的学习生活的热爱,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团结、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是对共同合作获得的成功与快乐的体验;"生活用品"是对日常用品的材质、款式、造型、色彩结构、功能、气味、特性的体验;"环境艺术--雕塑"是对不同材料可塑性的体验;"校园规划","闪亮的星空","艺术欣赏","椅子设计","网页设计",是对合作学习的体验。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笔者从体验性学习的主客体交融性,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三个方面做一些浅析,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人体比例"教学中,创设学生相互观察的机会,体验人体的活力与美感;通过观看人体的视觉体验,丰富了学生对人体各种站姿、坐姿、跪姿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体验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二、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小学美术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是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每节课的活动时间一般在15分钟左右,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课题的展示宜简洁、直观、趣味、新颖,在短时间内,通过学生各种感官,抓住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探究的激情,引导他们在艺术课堂中自由地驰骋。在教师揭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时,如何抓住课题出示的瞬间,让它成为有效的教育契机,成为学生学习中璀璨的记忆。在课题的设计上,我注意做到:设计新颖;手段多样;适时出示;服务教学。
一、课题的设计制作新颖化
1、增加情趣――文学性
在教学活动中,有很多较直白的课题,如“过新年”、“春天”、“彩条贴画”等。由于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美术活动接受美的熏陶、扩大艺术视野、培养学习兴趣,因此有些技能型的课题就显得缺乏生气、较为呆板,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题。如小学美术第二册中利用开窗原理设计制作一扇小窗子、并画出窗子中景物的教学内容,教材中的标题就是“制作小窗子”,假如直接用这个课题,学生没有新鲜感,缺乏情趣,而如果改为“打开窗子看一看”这一课题,则既突出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制作可以打开的窗子;又增添了一些教学时代感,比较富有生活情趣,使学生产生联想。学生在制作好各种款式的活动窗后,以日常生活为创造依据,在窗子中画出各种景物,有人物、动物、窗帘、家具等形象,丰富多彩。可以开启的小窗与打开窗子后豁然开朗的景物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创作的乐趣。
2、图文结合――变字形
美术课要展示给学生美的画面,美的感受,美的享受,让学生每时每刻接受美的熏陶,作为课堂浓缩的课堂教学板书,我每节课都精心设计,改变常规中汉字或图画出示课题的方法,采用字画结合的形式精彩点题,让学生一上课了解课题时就被新颖的课题所吸引,如上一年级《洗澡》一课时,我将课题“洗澡”两字的三点水偏旁变成三滴水的图画,将“澡”字的品字头变成三个“泡泡”,“ ”两个字吸引了学生极大兴趣,然后我根据“水滴和泡泡”展开提问,学生有了思维方向和依据,暗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也给学生一份带趣味的启发,顺利地开展教学。如此课题设计在潜移默化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也给学生一份带趣味的启发。所以一个活泼新颖的板书使学生在倍感亲切的字体中,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课题的出示手段多样化
美术课的课题出示要尽量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以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和求知欲,为学生顺利地学好新课创造良好的条件。
1.因势利导过渡出示
结合与本堂课有联系的内容,通过复习旧知识、讲评作业等作为过渡来揭示课题。一年级美术课中的《下雨了》这一课,教师将上堂课学生的优秀作业“鸡的一家”展示出来,因势利导,讲故事的形式引出鸡的一家在下雨时的情景。由此出示课题“下雨了”,非常自然、富有童趣,学生也从中了解了雨天的天气及环境变化情况。
2.回顾总结比较出示
通过比较绘画及制作的形式、方法等异同引出课题。如在上《撕纸贴画》一课时,教师可以展示几幅相同图案但用不同方法绘制的作品,有彩笔画、剪贴画、树叶贴画等,这些画种大部分已经学过了。其中一幅撕纸贴画不同于这几幅作品。它与剪贴画有点类似但是边缘比较粗糙,是手工撕出来的。这样在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比较后,教师及时出示课题,效果会较理想。同样,在教对称式、均衡式纹样时也可以用到这种方法。
3.优化资源谈话出示
师生通过谈话、讨论、发表见解来出示课题、导入新课。我在上《太阳》一课时,和学生谈话中,学生提到了“太阳兄弟”,另一个学生紧跟着说“天上原来有十个太阳”,我及时优化资源,将课题出示为《太阳十兄弟》,通过和学生继续交谈,在板书的文字课题下随手画出几个形态各异的太阳形象,将太阳形象从单一的丰富性、从丰富性到人文性,学生头脑仲单一的太阳造型得到拓展,变得丰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效果十分理想。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创设人物形象、自然风貌等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课堂环境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气氛下,教师适时出示课题,造成一种感染力和冲击波。五年级《万里长城》这一课,我们可以一试这种课题出示方法。教师先请学生听一段乐曲《驼铃响叮当》,看哪位同学能够说出这首曲子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根据学生道出的沙漠、骆驼,教师在音乐声中娓娓说出:在茫茫的沙漠中,中国的一条巨龙从这里向东延伸;在渺无人烟的戈壁旷野上,长城筑下了座座雄关。然后伴着音乐,让学生看录像中雄传的长城。当他们沉浸在美妙的景色、优美的音乐中还未缓过神时,教师出示课题,引起学生极大的绘画热情。
5.激情引趣表演出示
教师或学生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现场表演后出示课题,能引起学生很高的创作热情。上低年级的《小手套》时,教师就可以用直观有趣的手形表演来激发兴趣,从而出示课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纸偶》《小纸人》等课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出示课题。“教有法,而学无定法。”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是不会多变的,而具体的教学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灵活机动的。美术课题的出示方法还有很多:通过故事、儿歌出示;通过游戏出示;通过提问出示;通过实验出示;通过欣赏出示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来出示课题,都必须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奏好一堂美术课的优美序曲。
三、课题出示把握时机
泥塑课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用泥巴进行造型,鼓励学生用泥巴玩出“创意”。笔者建议:小学生泥工课材料的选择应以陶泥为主,因为单色的陶土,价格便宜,取材方便,可重复使用,且技法多样,表现丰富。而橡皮泥、超轻彩泥等色泥材料,可以充分发挥颜色鲜艳、携带方便的“特长”,进行穿插、对比练习,以此形成互补。在材料的准备方面,最好学校统一购买、教师统一保管,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准备一间专门的手工教室。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围绕泥塑的造型语言进行单元化设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系列课程的方式呈现,以提高教学实效,促使学生树立设计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单元课程1 玩玩泥巴,了解技法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抱着玩的心态,通过看一看、抱一抱、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让学生亲近陶土,感受泥巴会变化的特性。尔后可以让学生把陶土打平或垒高,滚圆或拉长,就在这不间断的反复练习中,体验随心所欲、自由臆造的快乐。
接着,让学生进行泥塑基本造型元素的练习。教师讲解时可以从绘画基本造型语言――点、线、面引入,让学生明白,泥塑对应的基本造型元素有:泥团、泥条、泥板。然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尽量多地做出大小、外形不同的泥团,粗细、长短不同的泥条,形状、厚薄不同的泥板。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把揉、搓、压、捏、切、挖、堆等泥塑技巧方法进行渗透内化。
二、单元课程2 限制语言,感知整体
世上一切艺术的创造,都要受到材料、工具以及各种条件的限制。如何在限制中发挥创意,需要每位艺术家充分展现自己最出色的才情与技巧。如,笔者在绘画教学中,常提醒没有带齐工具的学生“用最简单的一支笔,创作出最复杂的画。”“创作艺术作品,工具材料是次要,创意想法最重要!”其实这也是在鼓励学生在限制中发挥聪明才智,树立大美术观念,增强“道胜于技”的创作意识。在泥塑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按照单元教学整体思考的要求,对泥团、泥条、泥板三个不同的基本造型元素分别实施系列主题教学。教学思路可以从平面图形的构成设计转化到泥团、泥条、泥板的立体物的构成设计中,形成系列创意课堂教学活动。平面图形的构成设计课程,可以先让学生运用重复、渐变等美术构成原理,在纸上设计一些图案,然后,用泥巴把这些图案给捏制、拼贴、组合起来。例如,课题《泥球变变变》,可以引导学生把泥球看成圆形,圆形的构成形式有重复、聚散、渐变等,泥球这个立体造型元素同样可以利用这些构成形式进行设计,创造出新颖有趣的形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造型原理,用大小不同的泥球做成各种新颖的形象。
三、单元课程3 相互组合,感受变化
在完成三个泥塑基本造型元素由平面到立体构成的限制性创意练习之后,我们再进行三个基本造型元素相互组合的变化设计单元训练。例如,泥条与泥球的组合变化,泥条与泥板的组合变化,泥球与泥板的组合变化,泥球、泥条、泥板的综合创意等。但在学生设计构成时,依然有各元素之间的比例限制要求,如,泥球要多少个,泥条、泥板又占据多少比例等。围绕泥塑三个基本造型元素,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造型水平,在创作主题上又可以进行变化,例如,器皿、植物、动物、人物、建筑物等系列泥塑创意课程。还可以在表现形式上进行变化:浮雕、圆雕、单件创作、组合创作等。通过这些组合变化,加上陶泥单纯、易变的特点,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进一步打开,作品也就越来越丰富、耐看。在系列单元课题的训练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对各种技法的学习有了渴求,在教师的精心点拨下,造型语言和造型技巧自然会丰富起来。
四、单元课程4 材料辅助,探究整合
材料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媒介。引入综合材料,可以使作品的风格多样化。在泥塑基本造型元素系列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多种材料,丰富泥塑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提高综合探究能力。如,以陶泥为主体物,结合要表现的主题,把积木、雪花片、串珠、玩具车的轮子、树叶等辅助材料,运用插接、拼贴等方法融入泥塑作品中,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想象再创作出来的作品别具一番“风味”,集中展示出来,绝对是一顿养眼、养心的视觉“大餐”。另外,可以用牙签、小木棍、铁丝、铁钉等材料作为陶泥的“骨架”,它们的运用可以为帮助泥塑作品站立起来,使作品立体、生动起来。特别是人物的动态表现,如果先用包皮电线做线性动态人物骨架,再用泥板包、泥条缠、泥球贴、刻刀刻、牙签划等技法创作,很多学生都能在短时间里创作出动感十足、个性鲜明的人物泥塑作品来。而油画棒、油漆、丙烯甚至鞋油等颜料的引入,则使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208-02
多媒体技术是一门兴起于20世纪末并得到迅速发展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多媒体基础概念、知识的教学,还包括多媒体常见硬件的应用与开发,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科学技术更新换代较快,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多媒体技术本身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这就导致了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教学手段等方面,高校的教学总是难以跟上时展的脚步。为此,我们需要对高校的多媒体课程改革展开深入的研究,以促进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
一、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概述
(一)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介绍
目前很多高校把多媒体技术课程划分为计算机类的公共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多媒体方面的知识素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多媒体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应用,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各高校都在加大对学生在多媒体技术方面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多媒体技术以应对社会的需要。多媒体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充分理解和掌握,还要求学生掌握对丰富的多媒体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方法,并能熟练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和制作多媒体作品。多媒体课程的生动性使学生对多媒体技术学习的热情度很高,乐于在学习与操作中把生涩的课本知识慢慢转化为自己的技能。但多媒体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关于某一内容的软件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很难做到统一,学生学习难度大。
(二)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特点
1.该课程主要设置为公共课,应重视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教授中尽量使理论浅显易懂,不要做过多专业名词的堆砌,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内容与学生需要相结合,对常用软件多讲授,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
2.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中争取让每位学生掌握多媒体软件知识的运用。因为对多媒体的具体实践是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只有熟练掌握了软件的操作方法才能有下一步的创新和创造。
3.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课程的技巧性与内容的丰富性。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是把一个成熟的作品呈现给大家,然后具体讲授操作过程,这样会让学生把注意力都放在软件的操作上,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教师应采用倒叙式讲授技巧,并在讲授的过程中应用大量的素材来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生动有趣且富有吸引性。
4.学生实践与多媒体课件有效结合。教师只用苍白的语言讲授课程,有很多地方可能会使学生不能完全听明白。在多媒体技术课程中,如果教师借助图形、图像、文本、动画、声音及视频等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就很好地把信息组织在一起,让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与生动的图文动画中充分地了解软件的用应用。
二、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课程大致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基本原理,第二部分是对多媒体硬件进行了解,第三部分是对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概念和原理是多媒体技术课程的基础,多媒体硬件与软件是多媒体课程的应用和提高。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们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应重点讲授的硬件与软件方面的知识,因受学校条件与教师自身条件地限制而被忽略。如此,使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充分地结合,对多媒体具体操作方面不能充分地掌握,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在理论与实践中偏重理论教学。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是一门偏重于实践的课程,其还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智慧性,所以还要求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艺术性,并把智慧充分地应用在多媒体学习过程中。其课程要求学生在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多锻炼应用能力。而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过多、多媒体设备配备不足及多媒体教室调度不开等原因,理论与实践的配比大概是2∶1,理论课安排的过多,实际操作课程安排的较少,不能满足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2.教师在授课中占主导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在现实的课程中,多以教师和电脑为主,教师多采取课件教学。课件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上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但教师过多的依赖课件给教学质量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比如,在对多媒体某一软件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只用课件对软件的具体应用进行演示,学生只能看教师的演示而不能具体的进行操作,这样就缺乏学生与软件的真实接触与互动,学生不会了解在具体操作软件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这就会导致学生真正接触这一软件时不知如何入手,甚至会错误百出,因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实际上这种上课形式,增加了教师的主动性,而让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使课堂变得封闭而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内容设置上不尽合理。多媒体课程的上课地点多设置在多媒体教室,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教师一般会带着学生一起操作,但每个班的学生较多,程度也不一,教师在具体讲授时为了让大家都能顺利地进行学习和操作,会等所有学生都操作完之后继续往下讲,但这会产生一个问题,在授课时间内教师所能讲授的内容是有限的,而多媒体课程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与广泛,再加之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很难让学生在所安排地课程时间里学到所有的东西,使学生学的内容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是有些教师为了增长学生的见识,课上会让学生接触多种多样的软件,但由于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就不能对每个软件进行深入的讲解,这会造成学生只能简单地应用而不能对软件深入了解的情况。第一种情况限制了学生的了解范围,第二种情况致使学生技术不精,如何把这两方面深入的结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改革要注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地基本原则,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针对目前高校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根据教学大纲对高校多媒体技术教学的要求对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高校应整合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达到培养学生自主运用多媒体设备的目的,并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对教材加以规范。一方面,高校教材的选用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使用的教材内容不能已是被社会所淘汰的软件或技术,要使用适合21世纪发展要求的多媒体课程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只讲授课本所呈现出来的内容,还要与当前所应用的新技术进行结合,要有超前意识,让学生跟上科技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国家在教材的编纂上要经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论证,要参考多媒体技术行业专家的建议,最终的教材要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专业性、规范性、系统性及行业的适应性等。
2.对教学大纲进行适当修改并注重教学文件的完善。教学大纲对课程教学具有宏观的指导性,对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改革势必涉及到对教学大纲的改革。多媒体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要“结合多媒体课程特点,先对该课程进行全面地能力结构分析,再围绕单项和综合能力形成所需要的知识和所应达到的要求来编写教学大纲。”教学文件是教学中的基本规定,其规定了教学大纲、课堂设计、教案、实验指导手册、实施计划等内容,在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就必须对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文件进行总体改革,使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更加系统性和具有督查性,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3.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行适当改革。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要在融入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潜能。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来具体安排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对于知识性较强,不需要学生实际操作的课程,教师应在充分利用黑板教学的同时使用生动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易于理解的课程,可以安排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于应用性较强,需要学生实际操作的课程,可以给学生充分地时间让学生上机操作,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中掌握使用软件的技能和技巧。
4.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多媒体技术教学中最主要的是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充分地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发现自己在软件应用上存在的问题,也能在实践中感悟教师讲的内容,进而真正掌握技术。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重实践并配以适当地理论教学,还要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来上机体验。当然,学生上机实践要有目的性,鼓励学生在多媒体软件中自主地进行设计,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掌握实践技巧和方法,学生会从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出的作品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热情。
进行美术课堂教学时,很多教师喜欢用示范的方式提高学生绘画水平,然而由于教师本身教学方法不科学,或者有些学生对教师绘画理解力不够等原因,教师尽管能绘画出一幅非常优秀的作品,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很好地掌握其中奥秘。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示范性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进行简单论述。
一、从学生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绘画示范
高中美术学生进行绘画时,如写生,往往会产生害怕心理,如害怕自己将模特画得太丑而被别人笑话,面对这一心理,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想方设法先让学生消除自身的胆怯心理,再进行范画绘制,只有当学生没有胆怯心理后,才能更心平气和地观看老师范画,才能在老师范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技巧和灵感。
如某位教师教学生画人头像的素描绘画时,发现这个班级中大部分同学的素描水平都不是太高,而且都具有很强的抵触心理,认为自己画得不好,因此很多同学都不敢提笔绘画,甚至不好意思抬头看模特,教师发现这一情景后说道:“大家都愣着干什么?哦,原来是我找的模特长得太漂亮了啊,大家都在欣赏她的美貌?”全班同学大笑,教师继续引导:“确实是这样的,怎么大家都不敢画啊,害怕把她画丑了,那还是我来画吧,不过画之前,我想让大家仔细分析一下我们这位女同学的脸型形体特点。”于是同学们开始仔细分析这位同学,得出了圆脸、高鼻子、小嘴等特点,教师拿起铅笔开始给学生示范,由于大家都已经很好地分析了这位女生的特点,因此教师绘画时,学生就会更认真地观看。同时对绘画的胆怯心理随之消失。
二、从授课内容入手,有选择地绘画示范
教师进行教学示范的方法是多样的,有时可以只为一名同学示范,有时可以为2到3名同学示范,有时可以为全班同学示范,由于多人示范和个体示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给学生示范时,可以有技巧地选择,确定究竟应该是多人示范还是个别示范。一般来说,刚刚带领学生学一节新课时,或者发现班级中大部分同学都不会画时,教师可以做全班示范,而当只有个别同学出现问题,或者某一类同学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选择个体或者小组方式示范。
如第一次带领学生学习人物速写的时候,教师让全班同学到校园里进行场景写生,当教师发现班级中大部分同学都画不出来时,教师将大家聚集在一起,给全班同学进行绘画示范,同时给大家讲解:“要想画好风景速写,首先要选好一个焦点,并将这个焦点作为画面的主题详细绘画,绘画时注意用线的流畅及节奏,不可出现过碎的线条,绘画的步骤和画素描是基本一致的,先打大体造型,然后对主体物进行细致绘画。”这样边做示范边讲述,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风景速写方法。再如进行静物素描写生课时,教师发现一位同学造型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上调子总是处理不好,因为他喜欢上来就盯着某一个细节刻画,而忽略画面整体,于是教师将他与其他几位有同样问题的同学聚在一起,给他们做上大调子的示范,并引导说:“当造型结束后,先用大调子对画面进行平铺,从而使画面基本黑白灰的层次感展示给大家,然后进行细部刻画。”这些学生看到教师的绘画演示后,明白自己之前的绘画方式是错误的,于是马上改正。
三、从授课时机入手,适时进行绘画示范
高中美术大多数以鉴赏课为主,盲目鉴赏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烦躁感,为此高中美术教师要有一套能适应高中生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繁忙的学习中通过美术课堂学习,提高对“美”的事物的认知,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抓住课堂机遇,在欣赏美术作品之前,可通过作品解析,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的时代特征、作品情感及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手法进行绘画等,然后抓住时机给学生进行绘画演示,让学生不但佩服教师的绘画水平,还能刺激他们绘画的主动性,提高美术课堂学习效率。
如在欣赏《皇权象征》这部作品时,教师可先对作品进行解析,作品中无论是建筑金碧辉煌,还是人物吃穿住用挥霍过度,都彰显出皇权象征的主题。教师要告诉学生这种皇权象征,不仅不适应现代生活,还会滋生一部分人的贪婪行为,从而告诫学生绘画时可以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绘制出一幅和当今时代相融合的作品,也就是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教师可以大显身手,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绘制出一幅建筑绘画,不仅刺激他们的主动性,更多地培养他们观察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对建筑绘画的了解会更深一层。
总之,教师在高中美术课堂上适当做一些示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绘画质量,还可以让学生更紧密感受到教师的绘画方法,从而更快掌握绘画方法,然而盲目或者过多地绘画示范,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绘画水平,还会增加教师身体负担,因此教师进行美术课堂示范时,要有一定方法。首先教师要在做示范的时候结合大家弱点有选择地给学生讲解,其次教师要有选择性地示范,搞清楚何时需要集体示范,何时需要个体示范。最后教师示范的时间应有所把握,在学生最投入的时候进行示范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本文先从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特点分析,然后构建出和谐的课堂教学策略,使多媒体技术真正地融合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去,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特点分析
1.增加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容量
传统的数学教学,虽然班主任课前准备了完整的教案,但由于数学知识是相当抽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肯定在教室里大量的板书,展示、演示和其他活动。而多媒体可以简要地说明问题,化繁为简,更好的配合老师在时间和进度上的把握。通过简单的操作,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因此,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监管课程安排等。
2.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直接引导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在小学里格外明显,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抑制力差很容易注意力分散。对小学生来说,抽象思维很不发达,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如果不加强信号刺激的强度,很容易使他们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
3.突出重点和化解难点
小学数学教学的概念、原理和公式等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种知识的教学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往往很难直观的感受,因此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相应的困难。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学生不能感知的事实和现象显示在学生们面前,以突出重点,解决困难。
4.有利于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的特点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使教材内容、教学过程和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多媒体教学是因材施教显示其独特的优势。
(1)学生可以对尚未掌握的信息反复提取,直到弄懂。
(2)学生可以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向老师进行提问、请教。
(3)教师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更好地实施个别化教学。
三、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1.兴趣诱导策略
(1)巧设导语,预伏诱因,激发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上新课时通过导入一个动画,来讲授一个故事,提出问题,创设出新奇的问题情境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稳定学习兴趣,维持学生注意力。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所提供的生活材料,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所学习的内容和他们的接触的问题密切相关,而且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真正了解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2.认知指导策略
认知指导策略是在多媒体课件中主要教学手段的运用。本来散开的、游离的信息因素,在多媒体技术手段作用下,有效实现了情境促进认知,认知深化情境的激励状态。
(1)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提高学生的认知技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可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生动、方便直接显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构建。
(2)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活课堂,培养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创设富有变化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指导他们研究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会孕育而生。
(3)节省板书时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及时反馈纠正,保持学生注意力。如教学应用题时,仅用多媒体演示线段图、数量关系式及相应应用题的变式就节省了不少时间。多媒体是学生萌发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走向世界的窗口。
3.心理趋合策略
多媒体课件在复习课上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心理趋合深层次需要。心理趋合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结束时所产生的完成活动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学生的内心感觉并不一定随着教学活动结束而感觉自己认知活动的完成,相反心理上产生进一步完善感觉。所以,学生最终心理趋合还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
教学时通过多媒体课件使用语言总结,概括了审查内容的知识背景,或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等在屏幕将审查内容的知识结构显示出来,还可以提供简单的问题提示他们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点,也可以在计算机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加强积极主动性促进心理趋合,总结学习方法和技巧,合理的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李奈. 电化教育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2]徐立国.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屹,祝智庭.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
[4]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中小学信息教育技术,2002.04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在全面改革阶段,随着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也产生了积极作用。通过对小学数学新课堂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理论研究,对其教学有着实质性的意义。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多媒体技术操作不当,设计过程中有着形式主义,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过程中不科学,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提升也起不到作用。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要能从多方面考虑,在应用过程中要能够遵循相应原则,主要就是有序原则以及适时原则和反馈原则。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能找准时机,还要能够结合教学的内容有序地加以运用,能够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
第一,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活动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活动将大大提高小学生对于学习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热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的科学事物、科学现象是无法直接用语言或者文字来描述清楚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这些科学现象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比如说,现在较为流行的CAI课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方法。当教师在上一些诸如五官科学、人体消化体系等科学知识时,就可以采用CAI课件来对这些科学现象进行逼真的模拟。CAI课件充分运用了计算机技术,将类似人体消化这一过程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并且它支持动作的分解、组合以及重现,这些特点对于讲解科学现象或者知识十分有帮助。CAI课件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以模拟技术重现事物的发展过程。让小学生通过CAI课件的学习,清楚地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现象。另外,还可以配合教材,找一些教学光盘来进行多媒体教学。因此,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配合科学教学活动,将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生们对一些基本生活常识的认知,使他们对一些图形、文字无法表达清楚的现象有直观的、清楚的认识。
第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三维立体技术、动画效果、特制音效等都将成为刺激学生感官、激发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科学知识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知识素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掌握更多有用的科学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丰富他们的见识,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运用思路。
比如说,在学习《眼睛的科学》这一类知识时,由于眼睛的生理构造对小学生来说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而且事物如何在眼球中成像也是很难光靠语言表达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因此,教师必须配合一些多媒体技术来更好地表达。教师可以事先在互联网上找一些视频或者动画资料,然后用电脑作为辅助手段,为学生演示眼睛成像这一过程,电脑的动画特效将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的焦点一直落在视频动画上。动画画面完整地呈现出睫状肌收缩、舒张,晶状体也随之凸度由小变大,事物的像随着晶状体凸度的变化而逐渐落在视网膜上,最终形成像。
多媒体技术将原本非常连贯、发生速度非常快的眼睛成像这一生理过程,以一种较慢的速度、且放大了细节的角度来很好地诠释这个科学想象。充分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体验,使得学生对于眼睛成像这个科学现象有了清楚、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很大程度上使得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有趣,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识
现在的小学课程改革对于小学生受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而拓宽小学生的视野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拓宽学生的视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补充有用的课外知识。而如果单纯地叫小学生在课外时间多读课外书,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寻找一些有用的、形式丰富多样的电子资料来拓展小学生的视野。
1.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学生心灵体验的重要性。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认为美术学科是副科,只有学好语文、数学、英语才是王道,从而忽视对美术的教学。美术学科得不到正常的开展,出现美术课被经常占用来学习其他学科的情况,使学生学习美术的时间得不到根本的保障。甚至有一些偏远地区的家长认为美术学科是闲科,是不务正业的,因此,要求学生业余时间不能用在画画上,限制学生的创造。另一方面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心灵体验的重要性。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对此引起重视,还是采用自己以往的授课方式向学生讲解美术,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2.教师教学过于死板。教师在实施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的使用过于的单一和死板。小学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是翻开美术教材,对上面的一些画进行讲解,完了之后在黑板上画一个图,只重视对学生绘画技巧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就是传授知识的机器,学生也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知识。这种机械死板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二、唤醒学生心灵体验的重要意义
1.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实施小学美术课程的过程中,通过实施情景式的教学,唤醒学生心灵体验,在培养学生画画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开阔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例如,教师在为学生实施《儿歌配画》这一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儿歌的音乐,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风和树》这一首儿歌播放出来,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树公公和一个风娃娃,让学生看看有没有儿歌中的形象,怎样才能使儿歌中的形象更加的完美,让学生再闭上眼睛,通过聆听歌曲,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看还应该增添一些什么内容才能使得画面更加的完美,教师给予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思考,让学生举手自己回答要加什么内容,如果学生说可以加上小草、蓝天、小鸟,那么就按照学生的想象,在黑板上一一绘画出来。教师对同学们的想象进行总结,指出他们的好处,然后再把背景完全绘画出来,并着色。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然后教师再另外播放一首儿歌,让通过自己的想象把配图绘画出来。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敢于画出自己想象的东西,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2.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美术教学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过于单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对美术产生厌烦感。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实施唤醒学生心灵体验的教学,教师可以摈弃原来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新课题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实施自主――开放――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学生心理的体验,可以组织学生外出写生,把学生带进大自然,让学生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美,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通过自身切实的感受,让学生用手中的笔把大自然的美描绘在画板上。教师还可以实施小组学习制,让学生共同来完成一幅画的创造,让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比如画一幅春天的图,教师可以买长一点的画纸,有的同学负责画花,有的同学可以负责画树,有的同学可以负责画房子,有的同学负责画蝴蝶等,让学生共同完成。在锻炼学生绘画能力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教师还可以设置情景性教学,教师描述一段话之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描述的内容,进行创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学生创造完成后,并给与学生赞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爱上画画,爱上美术。
综上所述,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要求教师在开展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心理体验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审美情绪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参考文献】
[1]钟敏.小学美术课程“活动教学法”实践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聋生由于存在着听力缺陷,对直观具体事物较易理解,而对于理解抽象事物如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却存在很大障碍。因此,聋校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面对学生的不理解,时常陷入被动无助的局面。而现代化多媒体的运用为聋校数学教学带来了春天。多媒体那生动、直观的视频影像及课件受到学生的欢迎,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多媒体课件对聋校数学教学的影响
1.从根本上改变了聋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只能用手语对聋生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聋生理解上的偏差,知识在传输过程中容易产生歧义,影响学习效果。引入多媒体课件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计算机自主地学习,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由学习时单纯从手语接受信息转变为多渠道接受信息,即由传统教学中的以听教师讲课为主,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去。在学习方式上,也由过去单纯地在教室里听讲变为多种形式并存,如课堂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
2.聋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唱主角的往往是教师。尽管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推动下,教与学的关系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对于特殊学生而言,依靠教师讲解还是占第一位的。引入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由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接受知识的“配角”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主角”。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种负担,而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种乐趣,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使学习的主动权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在了学生的手中。在教师的适时、适度、适宜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学习,这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推理、演绎等综合能力有相当大的好处。
3.聋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在传统教学中,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一题多解等形式来进行的,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消耗在了大量复杂的运算上。由于聋生听力损失,对数学的理解、运算等常常比健全的同龄人慢,课堂上聋生的许多疑问常因时间限制找不到答案。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授课,不仅优于传统的画图示意和教具演示,而且能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直观形象的视频影像将帮助聋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引入多媒体课件后,使聋生实践自己的设想成为一种可能,学生学习中的成就感不断增强。这样,在成功的喜悦和兴趣促使下,聋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聋校数学教学的效率
1.激发聋生兴趣
要想使聋生喜欢上数学课,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首先要求教师教学要寓教于乐、生动有趣。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授课,表现力强,能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尤其是多媒体课件支持动画、视频等各种多媒体素材资料的展示,甚至可以与学生进行人机交互,这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2.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帮助学生迅速感知教学内容,有效地补偿聋生听力缺陷,促进对知识重点的理解和掌握。在用课件制作“圆的面积”时,通过动画,将一个圆先分成四份,然后分成八份、十六份、三十二份组成一个长方形,一步步演示,使学生很快理解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来源。再如,聋校六年级数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长+宽)×2”的算法。由于聋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需要更加直观的展示长方形的结构。通过课件制作演示,首先闪烁出现“长”,再闪烁“宽”,使学生清楚地看到长方形有两条宽和两条长,再操作微机通过移动其中的一条“长”,旋转两条“宽”组合成一条与长方形周长等长的线段,对每次移动结果均闪烁变色以引起学生注意,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从演示过程中理解长方形的周长包含着2个“长+宽”,概括出“长×2+宽×2”或“(长+宽)×2”的计算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重点、内化知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