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心理健康的小知识

心理健康的小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4 09:19: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心理健康的小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心理健康的小知识

篇1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高校是我国的最高学府,其向社会输入了大量的人才。教师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但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在进行相关的科研工作。大量的工作不但使其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同时也对其心理状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我国高校知识分子心理健康保健就成为了我国高校发展的必要保证,只有加强对高校知识分子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的长远发展。笔者分析了高校知识分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高校的知识分子的心理保健有一定的帮助。

1 我国高校知识分子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为了更好地进行搞笑知识分子的心理保健,就需要对产生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具体来说,我国高校知识分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1 社会压力过大 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落在每个人身上的重担也越来越重,高校知识分子是社会的骨干精英,其对于生活的要求也相对比较高,在这样的观念的影响下,这些高效的知识分子不但需要负担起自己的基本生活的开支,还需要养育儿女、赡养父母等,这就给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这样多重压力的影响下,高校知识分子在心理健康方面就产生了问题。

1.2 思想观念不正确 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总是避而不谈,认为承认自己的心理存在问题就丢了面子,在这样观念的影响下。高校的知识分子在长久的科研环境、生活氛围中难免出现一些焦虑、急躁等心理问题,但是其习惯上认为这并不是“病”,进而使得一些心理健康的隐患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

1.3 重视程度不够 在学校的管理当中,并未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健康状况,而学校的科研工作不但需要一定的体力,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脑力活动,由于长时间的精神压力,使得教师超负荷的工作,使其科研的灵感和思路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但造成了其心理问题,还对学校的科研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4 兼职过多 虽然明确规定高校的教师不能进行兼职,但是还是有好多教师在经济利益和个人爱好的趋势下进行兼职。兼职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大量的兼职工作使得其休息的时间大量的缩减,虽然使其财富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是其精神压力和身体符合却过大,使其健康状况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1.5 体育锻炼不够 高校的教师有着大量的科研任务,在这些任务的影响下,其往往寄心于考研,缺乏必要的身体锻炼。这样就使其缺乏一个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环境,长此以往其心理就会出现问题。

2 高校知识分子心理健康保健的措施

导致高校知识分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更好的解决其身上存在的问题就需要采取有效地措施来改善其现在的健康状况。具体来说,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2.1 亲情疏导法 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因为缺乏一种抒发感情的渠道,使得自己不能得到很好地放松,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保健。教师应该加强与亲人的沟通和交流,使亲友能够亲近自己,与其分享自己的苦乐,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舒缓心情。

2.2 进行自我调节 心理问题的产生内因是主要的原因,一个人的气质、性格等往往影响其心理,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话,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心理健康,就需要多进行自我调节,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这样才能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2.3 创设情境调节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多样的情境,面对这些情境我们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心态,为了更好地调节自身的心理问题,就要创设必要的情境,或是将自己置身于某种环境中,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当我们听到轻音乐的时候就会放松,看到鲜花团簇就会心生愉悦,只有为自己创设这样的环境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避免自身心理问题的发生。

2.4 体育锻炼调节 体育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和科研之中,很少有机会参加体育运动,由于没有适当的休息,使得其很难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调节。大脑长时间的工作,进行大量的记忆、存储、理解、分析等操作,这样就造成了大脑的物质代谢比较快,如果长时间进行脑力劳动的话,人就会出现劳累多度,从而影响整个身体的状况。而如果能够参加体育锻炼的话,就能使自己的身体机能恢复到旺盛的状态,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还能提高大脑的思维速度,从而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只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才能更好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循序渐进,放松心态,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 总结

由于高校的知识分子工作量比较大,这使其用脑过度,从而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为了加深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本文对造成高校知识分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地解决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改善高校知识分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 张雪琴,张琴.加强职业知识分子的自我身心保健[J].卫生职业教育,2006(10).

篇2

中职学校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普遍是未能升入普通高中而不得不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学习目标又不很明确的学生。他们正值青春期,也正处于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这部分学生是在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是中职学校的主要生源。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多年来我们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积极探索不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定位,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纲要》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时效性的重要举措”。这就明确了学校德育包含的内容,我们应从更宽泛的范围、广义上理解学校德育,即广义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四个方面组成。因此,我们认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心理教育有其独特性和独立性。工作中我们决不能把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混为一谈,无视差别,或者简单地把心理教育看作德育的一个方面,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教育,或者使心理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归属于政治课教学。我们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建立了在校长领导下,以德育教师为主体、专职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教师、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机构,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选派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任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工作。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健医生”。

二、明确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

通过学习与实践探索,我们明确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业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帮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纲要》精神,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与能力。

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需要,优化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依据《纲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和职业发展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我们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树立信心,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开发潜能,完善自己,明确学习目标及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培养职业兴趣,职业意识,关注现实与未来职业选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对待与异性的交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处理压力与应对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从学校实际出发,挖掘潜能,积极探索适应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根据《纲要》精神,我们积极开办并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主抓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主任亲自牵头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搞好集备、研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市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积极为心理健康教师创造和提供学习的条件,保证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时间,安排教师参加市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市教科研活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教学观摩研讨、市心理卫生协会活动等。提供心理健康教学研究经费。经过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教学科研热情高涨,获得市级《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开发与研究》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课堂教学气氛活跃,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心理交流融洽,和谐相处,及时排解职专学生心理问题,课堂主渠道作用凸现。

2.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途径

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为做好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服务。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室,专人负责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主要采用了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和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指导,排解心理困惑。对即将到联合办学学校学习的学生、即将毕业面临就业的学生、参加能力拓展训练营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职学校实习实训工作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实习实训工作对职业学校学生是一门必修课程。与以往的课堂教学相比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在学生实习实训工程中,心理健康专任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班主任密切协调,帮助学生调适心理,培养学生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篇3

一、 来自组织的公平、理解与支持,是消减职业压力有效途径。

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通过改善学校管理和改革教学管理体制缓解中职学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干事者灰心、不让投机者得逞。另外,各地区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对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心理疏导与解压,期中员工帮助计划EAP就是个不错的方法。EAP又称员工心理援助项目,它旨在全方位地帮助员工解决包括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灾难事件、法律纠纷、理财问题、婚姻亲子、职业生涯规划甚至饮食紊乱等各种心理困扰。2004年7月,上海市徐汇区政府启动国内第一个公务员EAP计划,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个公开报道的政府机关员工心理帮助计划。这个计划为期半年,合作方是上海市一家心理咨询培训机构。其校长冯耘说,当时对来自区政府6个不同部门的200多名公务员进行帮助,机构配备了6名职业心理咨询师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2005年南京秦淮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教师援助机构,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南京市学前及中小学教师,目前该教师援助机构已取得了一些成效。

二、积极采取措施给自己找到科学有效的减压方法。

1、有效应对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因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反应,比如情绪衰竭、性格变异、自我价值贬低等。一项针对14个职业人群的职业倦怠程度的调查显示,教师职业的倦怠程度排列第三名,仅次于公务员、物流运输职业。中职学校的教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呢?

(1)避免机械重复的劳作。每个教师都应该做有文化自觉的教师,而不是一个维持生计的教书匠,把课堂变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让课堂成为感性、灵性与悟融的世界。教师们可以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实施多种教育手段,创设在时间、空间、内容上自由开放的课堂。

(2)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才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等。以上这些话语传达的是是正能量,本身没有错,但是把目标定得太大太远,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中职学校的教师要正确审视中职教育目前的现状,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对自己不苛求,只有承认教育的局限性,才能让自己在工作中更从容。

(3)容忍“瓶颈期”,不急于求成。教师在工作中也会有“瓶颈期”。所谓“瓶颈”,几乎是每种事态发展的必经之路,这里用来形容工作发展中遇到的停滞不前的状态。这个阶段就像瓶子的颈部一样是一个关口,下面的瓶肚是我们在工作中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积淀。突破瓶颈就是出口,就是广袤的自由时空,就会令人感到心旷神怡;相反,被卡在瓶颈里就会止步不前,煎熬难耐。当教师进入“瓶颈期”时,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因为达不成目标而变得气馁、得过且过,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此时我们应做的就是在平静中反思自己工作中的困难,给自己不断充电,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增长学识,拓展自我,要时刻相信任何一点微小的积累都不会成为无用的废弃物,它会成为构建大厦的一砖一石。当你静下心来克服困难、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做完工作中一件件小事的时候,你会浑然不觉已经到达了成功的彼岸。

2、建设性地纾解压力、释放情绪。

篇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238-01

一、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专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20岁,属于“青春期”阶段,从入学至临近实习,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经历了许多变化,总体分析,可分为三个阶段:适应阶段、转型阶段、成熟阶段,不同的阶段,心理和生理的表现各不相同。

(一)适应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适应中职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调整心态,建立信心,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体会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认识自己,开发潜能,悦纳自己,完善自己;帮助学生在专业课和其他活动中了解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培养职业兴趣;帮助学生融入集体,在集体的建设中培养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现象,帮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正确对待异往。

(二)转型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性格和能力特征,提高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现实和未来职业选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成熟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确立就业目标或继续学习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和各种实践机会熟悉社会、体验社会、体验职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二、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形成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开设心理学及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行为的矫正、人格的重塑、心理的调整。

(二)配备专业机构和人员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肃性,要在学校内选择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作为专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并对班主任及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兼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同时还要聘请校外的心理教育专家作为指导教师,根据教育的目的,帮助中专技校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健全人格,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三)开展心理咨询

在学校内根据学生的意愿,开展学生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将每次咨询的内容都要做好记录,将其内容归纳、分类,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将档案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班主任要及时提供学生的相关信息并记入档案,根据工作的需要,在保密的前提下,可借阅本班学生的档案,使健康教育更好得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全体学生

全体中职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应以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如果只是面对个别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维护被忽视,新的问题仍然会不断出现。

(二)不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有些学校将学生送进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引起学生的恐慌和压抑;有些学校把心理适应能力差而引起的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层面的问题,采用说服教育等思想工作的方法,教育缺乏学科化的引导方式,仅局限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给学生讲授心理学知识,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所有这些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都能妥善处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能积极地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身体变化,做到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成为适应性良好、身体健康的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有意义、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2]孟昭蓝,普通心理学,北大出版社,1988年出版。

[3]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4]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5]罗吉斯,当代青年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篇5

组织文化是一种弥漫于组织各方面的、各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组织的风气、风格[1]。学校组织文化是从组织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学校组织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华勒1932年在其著作《教学社会学》中提出的,他认为: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2]。农村特岗教师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他们一方面面临特殊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又处于特殊的抉择时期,从心理延缓偿付期到承担社会责任的特殊时期,因此从人际关系和孤独感的角度考察特殊时期特殊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本文将了解学校组织文化对农村特岗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对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提供一些资料。

1学校组织文化的概念

有学者认为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的一种历史的积淀,这种理解认为:“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办学历史上形成较为稳定的、为广大师生认同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和学生文化的总和。”[3]但是笔者较为赞同这样的说法:学校组织文化代表着学校成员的共同想法,并指导他们的行动[4]。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有其特殊的组织文化,从文化的各个层次、方面影响着学校及教师和学生。它不但影响着学生心理、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学习方式,同时也影响着教师工作的热情、工作的绩效以及身心健康[5]。

2学校组织文化对农村特岗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2.1农村特岗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通过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农村特岗教师,由于大多是刚刚毕业,生活无拘束等,到较为陌生的地方,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对现状抱怨,无心工作,他们以此为跳板,希望离开,这种恶性的心理和行为不断循环,使他们不愿与他人交往,封闭自己,人际关系也存在困扰。青年时期,各个自我因素均快速发展,如亲密感的建立,价值观的确立,工作价值观也具有新的特点;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自我认同危机,不健康的性心理,罪错行为,人格障碍等[6]。一些学校排挤特岗教师,学校组织的活动,特岗教师并不在参与范围内,这样有意无意的加剧了农村特岗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2.2学校组织文化对农村特岗教师心理健康的作用

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群体的共同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群体心理特征和心理定式,它对农村特岗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7]:第一,导向作用。农村特岗教师进入学校后,由于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落差较大,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履行任务就离开,学校组织文化应该积极地开展起来,发挥导向作用。第二,约束作用。作为农村特岗教师,由于刚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尤其是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却选择了农村特岗,对于他们来说,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决策。第三,凝聚作用。农村特岗教师也是组织的成员,其各方面的活动、各种形式的报告都应该将这些成员考虑在内。第四,激励作用。良好的学校组织文化能激发教师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特岗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对工作的适应还需要时间。学校组织文化可以激励他们更安定地工作。

3从学校组织文化视角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

学校组织文化也有一些不足,比如顽固保守的教师,不配合学校的变革等,往往失去组织活力。从长远来看,学校组织文化不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但它以最持久的,它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学校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教师过分关注升学率、职称、考勤、工资等,使得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也遇到很大的阻力。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农村特岗教师的心理健康。第一,加强管理思想,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在前期的调查中发现,农村特岗教师的孤独感比当地教师高,人际关系也没有当地教师好,因此首先要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教师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第二,营造和谐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教师稳定工作的前提。在农村,很多环境很艰苦,很恶劣,但是在面对艰苦的环境下,我们更要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使教师能在这个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农村特岗教师,学校更要注重关怀,使他们尽早适应工作环境,更加认真地工作。第三,推行校本文化。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存在之处。如果将学校的特色发挥出来,会让教师更接受这个组织,这样就可以更有利于教师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推行校本文化,可以使学校的特色更加显现出来,使教师更加拥护该组织。在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中,学校的书香气息应该显露出来,这样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氛围。第四,注意培养骨干队伍。培养一批有理想、有能力的教师,他们可以更有效的为学校服务,并且可以通过行为和其他方式辐射开来,去影响其他人。这样使更多的教师了解组织,巩固教师的凝聚力,稳定人心,防止教师不安心工作,同时也可以避免教师的大量流动。

参考文献:

[1]李淑梅,邢月梅,等.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346.

[2]转引自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4.

[3]古广灵,刘晖.大学“学校文化”的内涵、功能及个案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4(5).

[4]张英姿.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5月.

[5]王敬民.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对教师健康心理的作用[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5(7).

篇6

目前技工院校学生大都为15~20岁的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生理发育快、心理状态不稳定、感情用事、缺乏深思等青春期特定的心理特征。作为我国劳动大军的重要后备力量,培养造就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探索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有效途径,已成为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环节。

一、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现状概述

技工院校学生来源层次复杂,素质千差万别,由此而形成的心理差异无法一概而论,但可以归纳具有普遍性的不良心理状态,如下:

(一)逆反心理

初中生起点的学生逆反心理明显,具体表现为对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具有逆反情绪,或采取一种较为强烈的对抗态度,或采取一种无动于衷的冷淡态度。

(二)失落心理

有些学生本来极其希望上高中或大学,但由于成绩和家庭经济等原因,非自愿地选择了技工院校,感觉受到了社会的抛弃,由此而产生悲观的情绪,滋生失落心理。当然也有些学生是由于遇到其它挫折,内心受到压抑,因而产生失落心理,成为迷茫一族。

(三)自卑心理

青少年一方面具有很强的攀比心理,另一方面又不具备相应的调控心理,于是种种挫折、失败和逆境带来诸如沮丧、忧郁、苦闷等情绪反应,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缺乏进取的动力。

(四)职业心理障碍

技工院校学生就业面向企业生产或商业服务一线,主要是技能性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强度相对较大,工作质量要求较高,工作流动性也较强,因此在部分学生身上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或逃避心理,铸成职业心理障碍。

二、探索技工院校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面对复杂的不良心理问题,单一的教育手段注定是不能奏效的。笔者认为,学校必须采取多种互补的手段,锻造出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组合拳”,实现全方位出击,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培养效果。

(一)以日常德育工作为载体,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德育教育说白了就是人心的教育,与心理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首当其冲要针对技工院校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心理健康的有关规律,帮助学生走出自卑、失落的阴影,树立信心,端正学业思想;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与疏导,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应有的效果。

当然,对于技工院校而言,德育工作具有“学校、家庭、企业、社会”四位一体的网络结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我们需要积极搭建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实践教育载体,如重大时事、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宣传橱窗、广播网络、社区活动、企业实习等;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德育实施方法途径,如德育案例、主题班会、学生座谈、专题讲座、日常行为规范等;灌输和渗透内容新颖的德育教育内容,如安全法制、创业励志、心理健康、国学经典、现代思潮、企业文化等,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平台,普遍提高学生心理调节能力,提升心理素质

目前技工院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通常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以青少年和青年心理学为主线,以职业教育为特点,渗透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新体系,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和自我心理减压方法等。事实证明,通过教学,可以有效解除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显著的提升。平心而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可以释放更大的能量:一是需要及时更新内容,让内容与时俱进;二是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等;三是需要培养专职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以心理咨询工作为抓手,化解学生心理顽疾

当前对技工院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诸多认识误区:一是误认为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学校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应由医院的心理医生才能承担;二是误认为德育工作可以代替心理咨询工作,将德育工作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认为没有必要专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事实上,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不仅仅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心理交流与疏导的学生。高度重视与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是学校引导人才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责无旁贷。为此,技工院校尚需在以下两方面努力:

第一,建设并完善心理咨询专门机构和场所。如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必要的办公场地和设施设备等,为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咨询和广大学生接受心理咨询提供必要的安全环境以及营造宜人的和谐氛围。

第二,加快并加大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培养。学校缺乏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就无从谈起。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培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而且要立足于自身培养,还要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的执业资格考试,这是走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开展不力或效果不佳困境的关键。

总之,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强认识,多管齐下,才能走出健康心理教育的困境,取得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现状

(一)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

高职学生学习方面的压力来自多个方面,首先,高职学生都来自各高中的中下等水平,普遍基础薄弱,对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把握不够,大多数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不思进去,得过且过。其次,进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于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没有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再次,高职院校的学制是三年,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使得高职学生无法应对,课程安排的过于紧张,使得本来基础就很薄弱的学生学起来更加吃力,以此就更增加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二)情感问题处理的不当导致心理变异

大学期间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成熟与未成熟得过度时期。缺乏生活阅历的高职学生,对爱与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常常放任感情,因此,在大学校园里频繁出现交往不得体、为感情打架、为爱而失去理智的等等。

(三)网络的隐患

大家都知道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同时也是年轻人的时代。网络的推广不仅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同学们不能正确的使用网络,常常被网络中那些扭曲的东西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渴望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满足,填补现实中的心理空白。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存在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现在大部分家庭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其次,家庭的人际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调查案例中发现,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父母关系不和(如父母离异或父母性格怪异,或者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主要亲属关系的不和谐以及父母或其他长辈营造的家庭氛围、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有直接关系)。另外,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们面临着巨大贫富差距的考验,如果家庭教育引导不够,一些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就会浮躁、自卑,进而产生偏执、虚伪的心理倾向,甚至引发假、丑、恶等不良行为。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的变化、网吧的大量存在、生活节奏、社会风气、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还有当代社会的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的不良风气,给“象牙塔”中的大学生造的不良影响,经常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上学仅仅想要的是一张文凭等等的错误理念。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学生们在校园里要独立面对学业上的压力、生活上的自理,还要面对来自不同地方、性格各异的同学,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这些压力使有些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尤其是刚刚入校的新生,如果他们对上述问题处理不当,不能及时求助于同学或老师,长此以往,必将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四)个体因素的影响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8~23岁之间,属于青年初期末和青年中期。由于其生理、心理并未真正完全成熟,容易出现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弱等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者,还会出现强迫性神经症。

三、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新进路

(一)在学校管理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促进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学校管理工作既要体现教学的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最终为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同时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和辅导工作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讲授心理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帮助他们缩短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举办心理讲座,帮助学生集中解决特定时期、特定情景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例如家庭的变故,感情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如何面对挫折等等,指导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组织。

(三)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要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在学生出问题之前进行心理援助。这是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和因心理问题出现的突发事件的方法。当然这需要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而制定计划,如我所在的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我们在各年级各班安排心理委员进行每月的月会,通过月报表排查有心理异常的学生,对学生心里突发事件起到了有效的干预。

(四)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

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及心理健康报告制度,并实行跟踪;针对学院特点以及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预案,主动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辅导,预防或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加强辅导员心理咨询培训,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辅导咨询工作。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齐心协力高职学生辅导员思想教育指导工作的常规与琐碎较易导致只注重眼前的事务性工作而忽略本质,有很多时候是无法真正触及90后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只他能够留在表面。本文通过采用心理访谈、文献查阅等方式对当前高职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更多地挖掘和发现90后学生内心深层的想法,不断探索,寻求更多良策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更加有效。

篇8

职校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其自身品德和人格的塑造,还制约着他们人生目标的确立与自我成就感的提高。因此,把心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是提高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也是造就中职生幸福人生的基础。

一、职校生入学心态与就业期望现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技校的学生就被贴上了“有色”标签,无论在家长的意识中,还是对他们自己而言,选择了技校,就如同走进了最后的“收容所”,无前途、无目标、无方向,在学生自贬价值的前提下,教育的问题与困难可想而知。为此,笔者针对技校学生入学情感态度及就业心理期望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情况见表1与表2。

从表1分析不难发现,心理情感的导向已决定了学生对自己价值和受教育价值的态度。改变只能从根源做起,教育的影响需要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入手。

从表2分析不难发现,学生价值目标的期望比较低,缺乏自信,无系统、科学的职业规划,就业心理素质修养亟待提高。德育和心理教育的结合亟待“破茧”和探索。

通过问卷调研发现,技校生入学及毕业心理和态度的关联,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心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未来。一个健康、阳光、积极的心理,决定的就是一个光鲜、灿烂的人生。可见,心理教育辅导对职技校学生是何等重要。学校应该思考如何将其德育、技能教育等有机结合,产生更佳的教育成效。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途径

正因为当今教育发展新形势和学生培养的新诉求,迫切需要变革教育传统理念,所以针对当前技校常规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并注重方法的完善和经验的推广,在心育和德育结合的途径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1.用典型案例唤醒受挫的心灵

一位哲人这样说过:“所有的道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你有什么样的选择,也就有了什么样的人生。” 面对初中时在学习上已严重受挫、缺少关注和重视的技校生,心理引导最重要的是方法就是积极鼓励,从零起步,慢慢从自我否定走向自我肯定,唤醒他们沉睡许久的自信。因此,新生的第一堂心理教育课的主题就是“学会爱自己”。笔者以时下案例故事为真实生动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换不走的东西,爱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你爱自己,就要爱跟你有关的人和事,因为这是你的责任。”接下来笔者让学生通过“跟海盗船长换金币”的经典游戏,总结人生不能靠赌博来决定输赢,运用智慧和自信去努力拼搏,才是美好人生最可靠的保证。最后,笔者跟学生分享故事《生产流水线的空肥皂盒》,见表3。

由此,笔者启发学生:学历文凭并不是衡量能力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职校生也有成为高级蓝领的资本,关键的是是否相信自己。通过大声互动问答,让新生感受这种氛围,让积极自信的情感引领他们开始新的征程。在心灵的驱动下,态度和行为自然会得到积极改观。

2.用情感的体验激励失落的心灵

有人说:情感是最好的激励和交流方式。面对长期不受关注和重视的学生来说,冷漠麻木、自卑是最正常的情绪反应。因此,教师必须正确运用情感教育方法,在心理上抚慰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被关爱、被重视,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沉寂许久的希望,重新自觉评估为人做事的态度和标准。笔者学校将感恩教育作为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出“感恩关爱”系列主题活动。通过故事、视频、图片等生动素材,讲述“如山父爱,如水母爱,如蜡烛般师爱”。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体验中品味心灵的震撼,感受亲情的可贵,以唤醒和激励他们曾经为爱和自尊失落的心灵。同时,学校结合特殊节日,倡议“爱在行动”。如在母亲节的时候,开展专项主题活动,对单亲家庭孩子跟踪心理辅导,通过学校广播电台设立心灵之约节目和亲情热线点歌等,让感恩之心在校园里传递。通过这些活动,激发的是阳光、健康的心态,让情感的体验能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找到前行的动力。

3.用自主管理培养学生德智兼备

心灵层面的引导和教育,固然是成长的本源,但任何事物都须遵守其生存和发展规律,没有“管理制度”,没有积极参与和发展的平台,没有成长“土壤”,没有校园文化的沉淀,没有和谐、充满正能量的氛围,学生的精神塑造和素质培养是没有根本保障的。因此,技校应以心理教育为基石,努力探索与德育的完美结合,给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活动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自觉要求上进、自我约束,注重自我价值的提升,实现自主管理,完成塑造崭新自我的培养目标。此外,再配合一系列德育管理措施,让自主管理和制度管理相得益彰。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技能教育的完美结合,以及多管齐下、环环相扣的管理体系和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增强,心育促进德育实效才会更显著。

三、取得的成效与反思

经历几年的探索实践,笔者学校在技校心育和德育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变化很大,进步明显,企业反馈良好。相关数据见学生问卷调研(表4、表5)。

从两张表格来看,学生和企业都对技校学生教育有中肯的评价和反馈,心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培育技能人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问题需引起我们的反思。如: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和企业的满意度;如何让教育适应企业对毕业生的高要求和高期望;如何丰富和完善心育与德育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在理论上经得起教育实践的检验等。

综上所述,当前对技校生的培养是百花齐放,各有所长,但让他们心智与品德兼备是大家的共识和目标。将心育和德育结合,有机整合多种教育,才是职校人才培养特色和活力的保障。

篇9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3—0020—01

如今,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工作及思想的影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特殊教育学校也相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各类特殊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校作为一所培智学校,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开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不仅有效解决了部分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促进了智障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的精神,有力证明了对智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通过我校不断的努力与探索,我们认为培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要与学校的办学思想相吻合。正如我校的办学宗旨是“以人为本,为智障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基础”,围绕这一宗旨,我们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使之具体化、清晰化。在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根据不同年龄、年级层次智障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了侧重点各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之完善化、系统化,从而努力实现提高智障学生心理素质的直接目的,真正实现智力落后教育的目标,为实现办学目标服务。

2.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兼顾“知(心理知识)、行(行为表现)、情(情感体验)”三个维度,更要侧重于外在的行为表现,使教育目标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使智障学生从“怎么做”、“是什么”、“为什么”层层深入,其中“怎么做”是中心内容。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很难在活动中得到预期的情感体念,但只要他们明白“怎么做”,就已经取得了教育效果。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选择他们最熟悉、最关心、最喜闻乐见的话题,找到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中低年级的智障学生,我校充分发挥《生活》教材的作用,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以动画、视频等直观形象的材料为主,高年级则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活动课涉及的内容不仅要符合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还要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呈现他们熟悉的事物。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心理健康实践教学的现状

全面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心理健康课程的实践教学如何开展?在高职院校扩招、教学资源紧缺、教学时间短的情况下又如何开展?三年制学制的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几乎就只有2年,可以给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时间往往只有有限的十几个学时,根本没有办法完成教育部规定的36个学时,一般大多用课外活动来补充。但是课外活动由于不能进入教学体系,教育内容随意性很强,“候补活动”活动计划往往落不到实处,就是勉强开展了,质量也难以保证。而许多体验教学、心理行为训练、讨论等实践教学是心理健康课程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实践教学体系保障,真正落到实处的非常少,使心理健康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开展心理健康实践教学的必然性

2.1 心理健康课程本质决定了实践教学的必然性

实践教学相比于理论教学具有“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感受、侧重过程评价”的显著特点, 而心理健康课程的实质为“体验式、活动式”课程,这就要求课程在心理学课堂理论教学之外必须有“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理论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锻炼和优化能力、科学评价”为特点的实践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课外,目的是使学生达到“在体验活动中感悟书本以外的真知灼见”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2 “部分课外活动”转变为“实践教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

“实践教学”与“课外活动”相比,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具有“整体规划,管理科学,考核完善”的教学体系优势,可以有效避免课外活动管理制度不严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的弊端,把部分课外活动、实践活动纳入教学体系,进行实践教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其次,实践教学的设计与理论教学有很大的关联性,当然,不是所有课外活动都强行进入课程体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课外活动才是实践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3 心理健康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院结合时展的新要求,提出了培养高职学生“学做事、学做人”的方针,其中学“做事”就是要大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学做人”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论是职业能力还是综合素质都必须经过实践的锻炼,所以开展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3 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3.1 整体规划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整体规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一年级进行新生适应训练,包括提升班级凝聚力、提升人际互动与交流的班级心理辅导、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团体辅导;二年级开展以自我意识、挫折应对、恋爱等的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实践教学,三年级就业心态调、就业面试模拟等的实践教学内容,总之,对于各类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根据根据教学计划对不同年级进行侧重点不同的引导和任务的安排,全盘统筹,科学规划。

3.2 丰富、创新教学途径

(1)实践教学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是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 它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 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若认为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实践,会大大缩小实践教学教学的方式和途径,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把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实践教学形式融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开展各具特色的团体心理训练。发展性团体心理训练,不同于治疗、矫正形式的团体辅导,参与人数少,发展性团体心理训练一般以班级为单位,训练内容的安排可按时间顺序性和学生特点来设计。例如不同年级训练不同的内容(如前述);其次根据各学院生源特点和专业特点,开发特色团体训练,提供给各班级按自己实际情况选修实践教学课程,充分、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课余时间。

(3)结合其他素质教育学科开展实践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可以与其他素质教育课程结合起来进行实践教学,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其次,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相联系,为学生确立未来职业目标提供了解自我的科学测评手段,包括学生气质、性格、能力、职业兴趣、SWOT等的职业倾向测评;或者开展卓有成效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成长记录”自我探索实践教学活动;利用主题班会时间开展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讨论或者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心理健康、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讲座,全方位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

(4)积极开展心理委员会、心理社团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活动。要充分调动各级心理委员、心理社团成员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中来,既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用于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又可以通过对心理委员、社团成员的培养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学生自制能力的提升。例如班级委员对各班学生心理状态的及时反馈和对心理健康高危人群的持续跟踪;5.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心理剧大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都是由各级心理委员和心理社团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开展的,这些实践工作在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和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真正到达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5)大力推动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是实践教学的社会延伸,主要以对周边社区服务方式进行。我院学生志愿者积极参加到周边社区的老年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中,给老人定期进行形式多样的心理陪护,给留守儿童进行丰富多彩的团体训练活动,得到了老人和儿童的极大认可,学生在巩固了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在这项活动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3.3 建立健全过程考核评价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评价采用重过程评价的评价方式,学生选择了学校提供的选修项目,完成相应的训练和作业,就能获得学分。我院的心理健康实践课教学的学分是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12个学分中的4个学分来体现,参加了团体心理训练的、完成自我探索心理测试 或者完成《自我意识成长记录》的、参加自愿者服务并完成活动总结心得的、担任各级心理委员或服务各类社团年满一年的,均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这样的评价体系大大提升了学生参与心理健康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11

一、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调查研究

1.研究目的

以西南地区中小学女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当地中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特点及相关性。从中分析出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职业压力是否会对该地区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2.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是成都市、德阳市、简阳市、自贡市共14所中小学的女教师。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0份,其中有效问卷482份,问卷有效率为96.4%。被试的具体构成如下:

(1)学校类型,小学182人,初中184人,高中116人;

(2)婚姻状况,已婚231人,未婚251人;

(3)子女抚养情况,育有子女240人,没有子女242人;

(4)教育背景,大专学历236人,本科学历246人;

(5)班主任担任情况,担任过班主任218人,未担任班主任264人;

(6)年龄情况,年龄小于36组284人,年龄在36~45之间114人,年龄大于45组54人;

(7)教龄情况,教龄≥14年组224人,教龄

(8)获奖情况,获得奖励188人,未获得奖励294人。

3.研究工具

(1)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该量表由压力源和压力反应两个分量表组成。压力源量表包括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家庭和社会8个维度,共36个题目;压力反应量表包括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3个维度17个题目。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采用5级计分(0=没有压力,4=压力极大),分数越高,表示压力越大。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共90个条目。SCL-90的每一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1=没有,5=严重)。

4.数据处理

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

二、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1.分析与讨论

(1)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研究表明,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偏低,所有相关因子都高于常模,而其中相对较高的是强迫症、躯体化、敌对、抑郁。这四个维度的水平得分也在中等水平以下。这说明本研究所调查的样本,其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而其中强迫症、躯体化、敌对、抑郁相对较高可能与教师这个职业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关,教师需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型形象,所以对自身要求较高,而这种高要求严标准长期又使自身情绪受到压抑,所以这四个特征与教师这个职业所处的环境、接触的对象、职责等有很大联系。

(2)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分析

本研究表明,中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压力状况水平偏低,在压力源中工作特征、学校管理、社会这三个维度相对较高,而在压力反应中生理反应相对较高。女教师在社会中地位的提高,其社会的要求以及任务逐渐的增加,同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增加,以及中小学的教育改革给中小学女教师带来了压力,但其职业压力相对较低,不如预期的那么高。

(3)是否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在心理健康敌对因子上,没有小孩的均值显著高于有小孩的均值。这可能的原因是因为作为母亲,更学会了替孩子和他人着想,更懂得包容。同时由于对小孩子的管理经验要比没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更为丰富,更容易去缓解矛盾。

(4)是否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与没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职业发展、家庭、社会5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有小孩的女教师在这五个维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职业发展、家庭、社会)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没有小孩的女教师的得分。这可能的原因是:当中小学女教师在有了小孩后,又多了一个角色。这时候中小学女教师的精力就需要再分配到照顾小孩上。

(5)是否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反应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与没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其中有小孩的女中小学教师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的均值显著高于没有小孩的。有可能是因为:有小孩的女中小学老师面对学生同时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会与小孩相处,整天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会让中小学女教师在生理以及心理反应上表现的更多,更难克服。

(6)不同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本科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的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附加项(其他)均值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这可能的原因是:高学历的教师所需要负担的任务要高于低学历的。在中小学里,高学历的老师往往会分到重点班去,其负担的责任相对与低学历的老师更多。在中小学里,升学率和奖金以及福利有关系,通常升学率高的班级都会由学历高的来任教。而低学历的教师相对的就减少了工作负担和降低了期望值。

(7)不同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本科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家庭均值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本科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在生理反应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女教师。这可能的原因是:高学历的老师被分配的任务和要求的贡献更多。

(8)不同教龄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教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躯体化上存在显著差异(P

(9)是否获得校级奖励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与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是否获得校级奖励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心理健康以及压力反应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在压力源的职业发展、身心特征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获奖的中小学女教师在职业发展、身心特征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获奖的。这可能的原因是,获得校级奖励的中小学女教师因为奖励使其更加努力地工作,同时也对自己的要求提高。这种提高的压力使其在职业发展、身心特征上显著地高于未获奖的。

(10)是否班主任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与心理健康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担当班主任的女教师在抑郁、焦虑上的均值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女教师,当班主任的女教师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上的均值以及总分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女教师,担当班主任的女教师在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社会上的均值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女教师。其中可能的原因是担当班主任的中小学女教师其除了日常教学还要对学校进行日常管理,而日常管理中学生琐碎的小事往往会给教师带来很多心理冲突。

(11)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躯体化、附加项(其他)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P

(12)不同任教年级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与心理健康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源和压力反应的各因子以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初中任教的女教师的均值高于其他两个年级任教的。这可能的原因是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时候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多于其他阶段,而这些要求教师来监督和执行,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师压力相对较大。

(13)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

本研究发现,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在各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相关(P

二、结论

(1)总体上,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偏低,所有相关因子都比常模要高,其中,强迫症、躯体化、敌对、抑郁四个因子上问题最为突出。

(2)育有子女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反应上显著高于没有子女的女教师。

(3)担任班主任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的均值显著高于不担任班主任的女教师。

(4)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女教师的压力逐渐变大,心理健康水平变低。

(5)不同任教年级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初中任教的女教师各因子得分高于在小学与高中任教的中小学女教师。

(6)女性的角色职业化程度已经较高,职业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水平可以很好地解释其心理健康水平。

————————

参考资料

[1] Phillip L.Rice.压力与健康.石林,古丽娜,梁竹苑,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 徐长江.工作压力系统研究:机制、应付与管理.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