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经济发展的周期

经济发展的周期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4 09:19: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发展的周期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经济发展的周期

篇1

关键词:共同周期 经济 相关分析法 协同性 差异性

研究背景

世界经济共同周期是一种经济波动现象,是将整个世界的经济活动作为一个个具有理性的个体而组成的整体,具有阶段性特征及协同性特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家之间存在经济周期的共振现象,也存在经济波动的传播行为。随着中国经济开放度的逐步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赖不断加深,为此有必要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以及不同代表国经济间的波动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基于此,本文通过多个国家和较长时间跨度的分析证实了中国经济周期特征,发现了经济发展趋势的协同性和隐藏于国家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从而为准确地把握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规律性和特征性,为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了研究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共同周期下的特征,本文中中国经济增长率所采用的数据以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为起点,截至2008年,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世界经济增长率数据来源于历年《国际统计年鉴》;样本国选择不同发展阶层、不同地区的国家,本文主要选择美国、日本、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巴西和南非作为样本国,样本国家数据除美国外全部来自世界银行WDI 数据库,时间跨度从1978到2008年,都以2000年不变美元计算,美国的数据来自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网站。

(二) 方法定义

针对中国经济在世界共同周期下的不同发展特征,本文利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分别进行计算、比较与分析。

方法一:滚动相关系数法。该方法是基于固定样本长度的滚动相关系数法来使用分析,本文主要使用该方法计算出滚动相关系数,进而分析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相关性。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假设i国的经济共同周期的指标序列是{sik},j国的经济共同周期的指标序列是{sjk},在样本范围内的滚动相关系数定义如公式1所示:

(1)

其中,Cov表示方差,var表示变量。

方法二:交叉相关分析法。该方法是基于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本文主要使用该方法计算中国与另一样本国间的经济发展相关系数,分别计算多个不同的样本国数据,根据交叉相关系数大小进行排序比较进而分析出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相关度高、中、低的国家类型(规定交叉相关系数大于0.7的为高相关度国家,交叉相关系数在0.4至0.7之间的为中相关度国家,交叉相关系数在0.4以下的为低相关度国家)。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假设中国经济变量组为U,样本国经济变量组为V,利用数学方法分别对这两组变量进行线性组合,把这两组变量化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即令x=(U1,U2,...,Um),y=(V1,V2,...Vn),计算x和y之间的交叉相关系数r,则标准化U和V的相关系数定义如公式2所示:

(2)

其中Cov表示方差,var表示变量,R为变量间转化的常数。

研究分析

(一)协同性

在世界经济共同周期中,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就是协同性。所谓协同性,是指世界各国的经济周期由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出现的经济行为的同步性,表现为一个国家与该整体经济活动所呈现出来的经济波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经济周期的共振现象,还存在经济波动的传播行为。为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同性,本文从定量的角度,运用中国与世界经济相关系数分析,采用滚动相关数法,考察二者间的相关性。

首先,针对特定的数据来源,绘制从1978-2008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与世界经济增长率曲线图,如图1所示。

通过图1中的波动振幅变化规律可知:从宏观上看,世界经济周期的波动位势比中国的稳定,这是因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更高的提升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从微观上看,中国的波动变化规律是先动荡后稳定,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还在探索经济发展之路,故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具有动荡性。但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逐渐强大并形成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故具备稳定的经济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在1994-1998年出现大的波动是因为东南亚金融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衰退。

其次,利用方法一的滚动相关数法,计算出中国与世界经济相关系数值,绘制成表格与图形如表1和图2所示。

由图2 可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滚动相关系数一直在0.5左右波动。在1997-2001年期间相关系数是负值,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当时正是体制转轨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最艰巨的时期,另一方面是因为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诸多国家的经济动荡,使得这段时期两者之间的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是负值。进入21 世纪之后,两者的滚动相关系数又突然升高了。因此,总的来看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从研究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性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经历了由强到弱,再逐步转强的过程,中国经济的持续性比世界经济稍强,但中国经济的波动幅度较大且滞后于世界经济波动,对世界经济存在较强的依赖性。

(二) 差异性

在世界经济共同周期中,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差异性。所谓差异性是指国家之间经济波动的非同步性,可以用不同国家的发展经历的跌宕起伏来理解。通过对差异性的研究可以进行类别的归类,同时为把握国家今后经济发展的方向提供依据。

本文选取的样本国有针对性的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亚洲国家和非亚洲国家两大类,分别考察这些国家在我国改革开放推进阶段(1978-1992)、改革开方深化阶段(1993-2008)的同步相关性。根据特定的数据源,利用文本方法二交叉相关分析法公式依次计算中国与各个样本国之间的相关系数,具体的数据见表2与图3。

通过对图3的观察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中国与发达国家(美、英、日)、发展中国家(马、新、巴、南)周期的同步相关性呈现不同的类型,在1998年前中国与发达国家周期的相关性高于与发展中国家的周期相关性,总体而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周期的同步性高于与发达国家周期的同步相关性,并且在2000 年以后差异性更加明显。

中国与亚洲国家(日、马、新)经济周期的相关性逐渐增强,而与亚洲以外国家(美、英、巴、南)经济周期的相关性下降。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政治上重视亚洲国家、经济上地区一体化程度提高的事实。中国的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向具有很大的区域性特点,中国与亚洲地区经济周期协同性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

结论

本文利用1978-2008年的经济数据,重点研究分析了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共同周期下的协同性和差异性两种特征,并对出现该特征的原因做相关分析,同时也为中国经济所处于的位置及发展趋势做好相关依据。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周期高度同步且协同性在增强,与发达国家周期协同性在减弱。第二,中国经济周期逐渐从过去的短周期向中周期过渡,周期持续时间不断延长,波动幅度减缓,波峰和波谷的位势从高位型向中位型转变。第三,为了避免经济波动大起大落,政府的宏观调控仍会以微调为主,调控手段将多样化,调控重点逐渐从总量调控向结构调整转变。

参考文献:

1.薛敬孝,张兵.论东亚地区经济周期的同期性与非同期性[J].南开经济研究,2001(4)

2.王海红.基于共同周期的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性特征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2(11)

3.宋玉华,周阳敏.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同性与非协同性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12)

4.刘金全.投资波动性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4)

5.蔡莉萍.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科学决策,2005(11)

6.刘恒,陈述云.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态势[J].管理世界,2003(3)

篇2

经济周期概念

经济周期这一概念来描述长期实践中所观察到的多少带有一定规律性的上升和下降构成的经济过程,一般反映在GDP。20世纪中叶,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伯恩斯和米歇尔(BurnsandMichell)对经济周期的定义为:“经济周期是在主要通过商业公司运作的国家中见到的一种总量行为波动,接着就是类似的一般性衰退、收缩和消失于下一个周期扩张阶段的复苏构成;这种序列重复发生但不简单循环;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从1年以上到10年或12年不等;他们不能被分成振幅与其相近、性质相似的更短周期。”传统上通常将经济周期类型划分如下:基钦周期(KitchinCycles)。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了持续时间为2-4年的短周期。朱格拉周期(JuglarCycles)。法国的朱格拉通认为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和就业的波动。提出了与投资品生命期相对应的持续时间为7-11年的中波周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资本折旧与更新速度的加快,西方发达国家中波周期的持续时间大约缩短到了5-7年。库兹涅茨周期(KuznetsCycles)。俄裔美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平均存在时间为15-25年的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KondratievCycles)。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根据美、英、法100多年批发物价指数、利率、对外贸易和煤炭产量与消费量等的变动,提出了持续时间为40-60年的长波周期。

根据经济学家们关于经济周期起源的分析,以及这些理论与当前现实的相关性,把主要的周期理论如:消费(需求)不足危机理论,货币周期理论,创新周期理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内生性经济周期理论。

的经济危机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指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理论矛盾性所造成,这是西方经济学家回避的问题。在繁荣期时,达到充分就业,生产单位每天生产越来越多的货品,经济增长,当然工资的增长亦不例外。但生产商为了维持利润引进机器代替人力资本,女性与童工进入劳务市场,固定资本投资过度,使供应超过需求,以致存货堆积,工厂只有减少生产、辞退工人、工会被迫定立减薪协议等。利润方面,它是受主观压力与客观压力所影响。主观压力是“生产力远超于购买力”,而客观压力是指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社会矛盾,此矛盾是抗拒资本主义的根源。换句话说,主观压力是对生产资料的争夺战。这些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生产与社会关系矛盾。阶级斗争是引起经济周期的基本因素之一。资本家要控制工人就一定要先压迫他们,一旦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因此,资本主义是一个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永久性斗争。

顾德云(Goodwin)根据传统观点建立了非直线阶级斗争模型(non-linearclassstrugglemodel)。顾德云把两个收入阶级分为工人与资本家,产出(Y)被分为工资(wL)与总利润(P),所以P=Y-wL。因此,wL/Y是工资部分而P/Y是利润部分,而wL/YP/Y=1。假设λ=Y/L,工资部分可改写为w/λ而利润部分可以改写为1-w/λ。由卡列茨基理论所得可以假设资本家储蓄所有收入,而工人则花光所有收入,因此,储蓄S=P=(1-w/λ)Y。如所有储蓄都投资,则dK/dt=S=(1-w/λ)Y,而资本的增长率则是gK=(dK/dt)/K=(1-w/λ)(Y/K)。假如工资是零,就业会无限地增加。就业率是基于工资的多少而定。这是所谓的饵诱觅食(predator-prey),就业是饵而工资是觅食;如果饵(就业)消失,觅食(工资)亦会消失,如果觅食消失,则饵会无限增长。这是很直观的资本家与劳动者对立的观点。在现实世界里,工资低并不能保证全民就业。但在经济周期,削减工资是可以确保暂时不裁员是可行的,但并不能保证长远不裁员。职工的就业问题始终是决定在工种与工作的基础上。

西方经济学家所研究的经济周期理论与解决的方法只是延长或降低了经济周期对国民的影响,但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理论矛盾。

长周期理论与产业发展

根据康德拉耶夫和熊彼特的观点,从1787年到1920年,世界经济可以分为2.5个大的周期,其中最后一个是第三个周期的前半部分。因此,可将1920年之后的世界经济再继续划分下去,也可划分出2.5个大周期,这样整个世界经济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五个大周期。从这五个周期的发展,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发展在世界经济大周期中的作用。当然,康德拉耶夫和熊彼特是没可能预见新经济为首的科技-传媒-通讯的所谓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munication)产业革命。NBER不记录长周期,因为部分经济学家,并不相信长周期的出现。无论如何,以下四个长周期被分别确定,其确定方法是四阶段,即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以下日期与名称是按库兹涅茨(1942年)划分:产业革命周期(1787-1842年),资产阶级周期(1843-1897年),新商业周期(1898-1950年),第四个大周期(1950-2010年)。

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大周期是最短的一个大周期。特别在70-80年代,西方产业结构有了重大的变化,一是石油危机,二是科技革命。周期中对经济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是民航及航空业。这个大周期以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危机为分界线,但是它己经不再有以往三次大周期中那么多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发展强劲有力与发展缓慢成了现在的描述用语。第四个大周期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的民航及航空航天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主导产业群。但是到了70年代中期,这种高速发展随着发达国家民航市场瓜分完毕而告一段落。能源危机促成了总体衰退期的形成。从1990年左右刚刚开始的周期展示了新经济(neweconomy)与金融产业对全球的影响。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进入了以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主要动力的新经济高速增长时代。

世界经济大周期的形成是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处于平稳发展阶段与处于转换阶段交互更替形成的。同时,在这些经济周期的形成过程中,产业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按自己的规律进行主导产业群的转换,产业结构发展的过程进行的规则而有序,使各大周期的长度基本一致。金融产业的不健全,国家与跨国企业(MNC)的过度借外债,引发了区域性的金融危机。1997年7月泰铢贬值而发生前所未有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时隔几年,东南亚经济还未完全复苏。这次经济震荡并非只是周期性的,而是在金融系统与货币上失控。东南亚是属于高储蓄,高投资,正增长与可接受通帐的地区,自1980年代后,快速增长与快速资产增值,特别是股票与房产价格。

亚洲金融危机自1997年开始,按朱格拉周期的划分,最迟会在2010年前完结。

产业生命周期与产业发展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每一个产业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即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企业,尤其是产品,其生命周期,一般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对某单个产业而言,从本质上看它无非是一些具有某种相同生产技术或产品特性的企业的集合。因此,可以说该产业存在的基础是这些企业及其产品。在产品的整修生命周期中,其销售额和利润额的变化表现为U型曲线。对于单个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我们可以用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来描述,如图1所示。

既然某一产业是以其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为基础的,可以借用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方法,同样把一个产业的生命周期也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主要依据是按照该产业在全部产业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及其增长速度的变化而进行的。相对于产品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具有以下特征:缓升慢降:一个产业往往集中了众多相似的产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生命周期是所有这些众多相似产品各自生命周期的叠加,但各产品生命周期存在相位差异,加上分散化的影响,故反映其生命周期变化的曲线比单个产品的生合周期曲线会显得更加平缓而漫长。衰而不亡:一个产业进入衰退期,意味着该产业在整个产业系统中的比重将不断下降,但对该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不会完全消失。起死回生:有些产业虽已进入了衰退期,但由于技术进步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再次显示出成长期甚至成熟期的一些特征。因此,有经济学家提出,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

主导产业群发展与经济增长周期

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主导产业看作是正处于成长期阶段的产业。1960年,罗斯托发表了《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罗斯托认为“起飞阶段”,是指一种产业革命。从经济角度讲,起飞意味着工业化的开始或经济发展的开端,是一国经济从停滞落后向增长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判断经济是否起飞的主要标志,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程度;而起飞阶段的重要特征,是一国开始实行工业化发展战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产业群(industrialclusters)是一组可以相互补给,竞争,与相互依赖的产业,某目标是为某一区域透过出口产品与服务从而创造财富。产业群与古典工业划分的定义有明显的分别,其原因在于它代表了整个价值链,例如;产品,供应服务,专业基建等。产业群是串联起产品与服务的流动,这流动比经济体系中的流动更强,而相关性产业将在某区域上集中。主导产业都全倾向在某区域集中而形成产业群。这些地区集中在产业的未来成功是很有关系的,如:经济规模本地化。在某区域集中后,容易吸引有关人材与培训人材(poolofspecializedlabour),这确保了人材在某区域里只有增加而不会减少或流失到其他产业上,加强某产业整体上对招聘与保留人材。产业专业化(industryspecific)将会出现,因为某些基本建设会在某地区上出现,所有有关产业都可共用。专业化知识(specializedknowledgeinteractions)的交流将进一步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与生产方法等。社区经济。城乡小镇一切配套设施将会在政府支持下形成。

主导产业群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取自于社会深藏(socialembeddedness),单个产业是否有共同的系统,与经济价值观;地区性的靠近,如经济规模本地化,有专业职工,非贸易的投入与知识交换;经济串联如共同顾客,供应商,人材,基建,等。现在西方国家,确实有不少的成功产业群例子。举例,墨西哥的造鞋业产业群是相对本地化而经济效率低,反之,矽谷的电脑产业群却是全球性而经济效率高。产业群可发挥产业的优势,使整个产业的利益,技术,人材流动的竞争力增强,无论在区域竞争或世界竞争都比较处于有利位置,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

衰退产业与经济衰退周期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将衰退产业定义为“在持续的一段时间里产品的销售量绝对下降的产业。”产业衰退的特征是增长率的持续下降,其原因包括出现了新兴替代产业、技术创新停滞、消费者偏好的改变、政策与制度的限制,以及人口变化包括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衰退产业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使经济可持续出现断层。当大量产业出现衰退时,势必从根本上影响经济增长。加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由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变化,当某一产业出现衰退时,整个地区将被迫进行产业调整,将使这些地区陷入长期的困境之中。造成失业问题,危害社会福利。衰退产业必然分离出大量的多余劳动力,增加失业者。另一方面,富余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不符合新兴产业的需求,再就业困难。危害企业生存。产业是企业最基本的生存环境,产业的兴衰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兴衰。

篇3

关键词: 绿色建筑;环保;必要性;经济效益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environmental protection;necessity;economic benefit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102-02

1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通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低能耗建筑。其主要特征:①少消耗资源。设计、建造、使用要减少资源消耗;②高性能品质。结构用材要有足够强度、耐久性、围护结构及保温和防水;③减少环境污染。采用低污染材料,利用清洁能源;④长生命用期;⑤多回收利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营造绿色建筑、健康住宅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建筑师追求的目标。技术人员通过引进、消化、借鉴,先后开发出环保型、健康型的壁纸、涂料、地毯、复合地板、管道纤维强化石膏板等装饰建材,如“防霉壁纸”是壁纸革命性的改变。“塑料金属复合管”是国外20世纪90年代刚开始的替代金属管材的高科技产品,其内外两层为高密度聚乙烯,中层为铝,塑料与金属铝之间为两层胶,具有塑料与金属的优良性能,它有不会生锈,不使水质受污之优势,目前国内已研制成功。

2.2 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国建筑节能仍然停留在试点、示范的层面上,尚未扩大到整体。徐州市虽然正在努力推广绿色建筑的发展,徐州市新城区已经被评为省级“建筑节能与绿色示范区”,但绿色建筑的发展仍未普及。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建筑节能开发建设成本高;②建筑设计从围护的结构、设计的角度、施工的角度、计算达到的系数等要比一般普通建筑复杂;③政府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④建筑节能的建筑材料、工艺技术还没有形成体系;⑤国家对建筑节能的规范还没有列入强制执行的范畴。

3 徐州发展低成本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徐州市作为江苏北部核心城市,正在从重工业资源型城市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建筑业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因此,绿色建筑是徐州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通过低成本路线,减少资源的利用,提高建筑产业的综合效益,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建筑经济价值,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徐州的绿色发展模式。

4 徐州发展低成本绿色建筑的途径

徐州作为江苏省第二大城市,国务院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了徐州的定位是建设以工程机械为主的国际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成为淮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徐州的发展已从原来的以煤炭等易产生污染的行业为主转为向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位于我国南北方交接地带,就气候条件而言,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徐州地区的建筑不要求强制供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绿色建筑的低成本化。既要考虑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核心内涵,又要做到经济性和社会性的优化。具体实现过程应考虑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从建筑选址、用地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施工过程管理、建筑的使用等几个阶段综合考虑。

①建筑选址和用地规划,这是从政府决策层面来考虑,结合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部署,根据徐州发展的总体规划来设置具体建筑工程的位置,避免建筑在未到寿命期时就要拆除重建,这种现象在我国时常出现,一旦发生,即使建筑本身够节能,错误决策也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②应做好建筑设计工作,选择优秀的设计人才,通过对建筑构造的优化利用,对影响建筑节能性的关键部位进行重点设计和改良。如建筑的护结构的设计会影响建筑总体能耗的40%,窗户及幕墙的设计也要遵循节能适用原则,不应为了追求美观而选择大面积的落地窗或幕墙,造成冬冷夏热的效果。应综合考虑窗户设置的位置、构造、朝向、及玻璃的选用。此外,窗户的安装水平、密封效果都会影响节能效果。另外还要考虑建筑的通风系统、太阳能的利用、绿色植物的配套及水循环系统的设计等。

③优先选择低成本的节能材料。严禁粘土砖的使用,多采用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及保温材料。在保温效果和材料成本之间权衡利弊,选择经济适用的材料,如果节能材料本身价格昂贵,从经济角度而言也就不算节能了。

④应注重绿色建筑的施工过程管理,这是将合理规划、优秀设计、适用材料付诸实践的过程。工程管理人员应经过严格的培训,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负责的工作态度。项目开工前,要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对工程进度进行统筹安排,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培训,通过良好的施工质量来实现建筑的节能效果。

⑤应考虑绿色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成本耗费。对绿色建筑的错误理解是:建筑本身的建造过程节能环保,事实上,由于建筑的使用年限一般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建筑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做到低能耗,才是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做到了节能环保。

⑥还应考虑建筑物的回收和处理,即当建筑寿命期满,剩下的不应该是难以处理的建筑垃圾,而是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资源。

5 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

目前,我国对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仍沿用2006年的文件,即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绿色建筑评价: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这六大评价指标重点强调了技术层面和材料层面的评价,没有突出绿色建筑的社会性和经济性。国外的评估体系如美国LEED、英国BREEAM和法国HQE也都把评估重点放在技术和能耗方面,而德国的DGNB评价体系和加拿大的GBTOOL评价体系在技术和能耗评价之外都将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作为绿色建筑不可忽略的因素进行评价和考虑。

绿色建筑的生态质量表现在:水、材料、自然空间的使用、污染物、危险物和垃圾的回收和处理。社会功能表现在:热工舒适度、空气质量、声学质量、采光照明控制、个性化需求、社会环境和环境设计的协调。经济质量体现在:使用期内的耗费、面积使用率、使用灵活性和价值稳定性;此外还有微观和宏观质量控制、风险预测、扩建发展可能等。绿色建筑成本是从建筑成本、运营成本和回收成本三方面进行动态计算,这样能从全生命周期来考虑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环保。

6 结论

徐州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态势,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在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应从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划出发,优化决策和设计方案,优选适宜的建筑材料,经过严格的施工过程管理来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性。徐州绿色建筑的评估应将建筑的生态性、社会性和经济性综合考虑,从建筑全生命周期动态考虑建筑成本,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的低成本化。

参考文献:

[1]侯玲.基于费用效益分析的绿色建筑评价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篇4

一、郑州会展经济的发展渐入佳境

作为21世纪“眼球经济”主要行业之一的会展行业,正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备受人们的注目,其蕴藏的巨大能量和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郑州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深受国内外展览机构的青睐。

郑州距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两大旅游胜地,仅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三点一线”黄金旅游,郑州居中,这对举办各种会展活动是极为有利的。通过快速、舒适、便捷的旅游网络,可以建立以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游憩带、一小时中原旅游圈。郑州完全能够形成以旅游促会展,以会展促旅游的良性互动格局。

数据显示,自2005年10月郑州国际会议中心投入运营以来,截止2008年底,共举办会展300多个。2006年以来,郑州市会展业平均每年的直接收入在7亿元左右,每年带动相关产业收入70亿元以上。2009年势头更猛,据郑州市政府会展办公室主任陈彦先生介绍,2009全年预计举办各类展会100余场,平均不到4天就有一场展会,总展览面积为130万平方米,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00余亿元。

省旅游局相关人士说:“目前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近年来河南旅游平均一年接待人次大概1亿多人,预计2009年接待游客大概能达到2亿人左右,境外游客可能达到80多万。”

我们不妨来截取2009年4月、11月的展览会盛况: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4月,郑州共举办留个大型展会:2009中国(郑州)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及技术设备展览会、2009年第十六届(国药会前会)即全国医药及保健产业郑州博览会(创新药交会)、郑州国药会、中国(郑州)国际家具博览会暨中部家居文化节、第九届中国(郑州)国际建筑装饰材料博览会、第四届中国(郑州)国际采暖供热空调及锅炉技术设备展览会等;2009年11月,第九届全国秋季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学术会议、珠海名特优产品(郑州)展销及投资环境推介会、第二届亚洲东洋美容整形学术会议、第二届郑州国际汽车展览会。

二、会展经济成郑州“财富平台”

会展经济是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其主体部分是会展产业和会展市场。西方经济学家把会展称之为“诱人的城市面包”、“信息冲浪”、“财富平台”和“城市经济的拉力器”。

据测算,展览业的利润率大都在25%以上,是高收入、高赢利的产业,而它给当地所带来的相关产业的价值与展览会本身的收入之比是10:1,即在会展上投入1元钱,就将在该地相关产业中有10元的实际产出。

据相关部门统计,2008年,郑州市共举办展览88个,省会第三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住宿、餐饮也因此大赚了一大笔。相关数据显示,郑州去年住宿餐业零售额达207.5亿元,占总零售额的17.2%,零售额增长26.1%,增长速度位居各行业之首。

即将过去的2009年,尽管相关数据尚未统计出来。但我们仍可采撷一些浪花来为郑州的会展经济大唱赞歌:

仅以2009年全国第61届全国药品交易会为例,据国家统计局郑州调查队的统计——商品成交额198.89亿元。展位3000余个,展出面积6万平方米,12万人次参加,展会自营收入尽管只有3864万元,可对郑州的相关产业的拉动消费却高达4亿元人民币之巨。特别是住宿这一项就为郑州贡献了1.01亿人民币。

会展经济以能够塑造举办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为区域和城市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获得优质资源,强化服务功能、迅速提升会展企业国际竞争力等优势逐渐取得了绿城郑州人民的青睐。

会展经济对郑州的重要性,正如一位美国市长如此评说会展经济的重要性:“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次国际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大把地抛撒美元。”

郑州会展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内外会展界的广泛认同,郑州先后被推选为中国最具潜力的会展新锐城市、2005年度中国最佳会展城市、中国十大会议中心等称号,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也与香港亚洲展览馆一起,被授予中国展馆新锐奖。

三、郑州会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干预过多,市场化程度不够。会展行业标准缺乏。

实事求是地讲,地方政府成是会展经济的主角,其直接策划主办旨在宣传本地形象、扩大本地影响、带动本地产业发展的各种综合性会展活动。政府主导会展,会带来会展经济的短期繁荣,但由于偏离市场规律,形不成良性发展,缺乏发展后劲。

目前,我国会展行业标准还没有颁布,导致目前会展业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重复办展、会展内容混乱、受众对象不明确、举办会展的中介公司良莠不齐、缺乏品牌会展企业等。

会展定位不明确,展览场馆和设施较差。会展人才的缺额较大。

四、发展我国会展经济的若干思考

调整政府角色定位,引导会展经济健康发展。

政府是会展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方。办会展确实需要政府主导,政府应重视对会展行业制度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制度创新的建设。制度创新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就在于:一个效率较高的制度的建立,能够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活动,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经济增长。

注重郑州会展的品牌化运作。即要注重会展的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及特色化。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脚步,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文化与经济必然相互交融。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发掘文化的经济功能是会展业在激烈竞争中胜出的有利条件。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注重会展业的发展,竞争也愈加激烈。纵观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会展活动大多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因而具有不可模仿性、竞争优势明显。河南的省会郑州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瑰丽的黄帝古里、灿烂的楚汉文化、恢弘的官渡古战场和巍峨的少林古刹,优美的戏曲文化美不胜收。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因此,郑州的会展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所突破,必须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创造出独特的品牌优势。

下大气力注重人才培养。人才问题是关系到会展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会展教育和研究的资助,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

要调动郑州知名会展企业以各种形式投资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政府牵头在省会城市郑州的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与知名会展企业与协会联合订单式培养专业加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大力拓展资质认证培训、短期业务培训以及研究生教育等不同领域,以求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培养、造就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C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47-02

0 引言

我国旅游教育事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进步。旅游业作为一项以服务为主要特点的综合产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有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面向地区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正是因为旅游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基础理论和技能操作的特殊要求,所以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必须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1 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我们将“产品生命周期”引入教育领域,称为“教师职业生命周期”。

“教师职业生命周期”,从时间层面看,应是教师入职以后至退职以前的一段时间。如果说产品生命周期表述了产品在市场中的未来预测,界定价值对于企业销售的实现的周期性规律,那教师生命周期则试图总结出“教师生命”教师状态的功用与价值与学校组织、教育事业特定管理目标的周期性规律。

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探讨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其中比较成熟的是费斯勒(Fessler)的“教师生涯循环论”和司德菲(steffy)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费斯勒将教师职业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司德菲将教师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Baldwin&B1ackburn以文学院为样本列举了教授生涯的5个基本阶段:大学专任助理教授头3年,大学专任助理教授3年以上,副教授,正教授,离退休至少还有5年以上,正教授,距正式退休不超过5年。

20世纪80年代,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费斯勒和圣露易斯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J.Christensen)在借用社会系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动态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模型”(Teacher Career CycleM0del)。在该模型中,教师职业周期被分为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和离岗期八个阶段.

2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发展路径研究

根据Baldwin&Blaekbum用职称来划分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观点、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费斯勒和圣露易斯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J.Chrlstensen)在借用社会系统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动态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模型以及生命周期理论给笔者以启发。本文中,笔者结合职称和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分为6个阶段研究。

2.1职前期大多高校的旅游管理教师走的是从“校门”直接到“校门”的路线,虽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都比较高,但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特别像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景区规划等具有较强实务操作性的课程,由于缺乏从业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局面。所以旅游教育应注重实践教学,应对旅游教师的实践经验背景有要求。旅游行业涉及部门广泛,想具备丰富的专业经验,教师职前教育尤为重要。在本科和研究生甚至博士学习期间,教师争取到旅游行业各个部门实习;如旅游地理、旅游规划等方向,教师要积极参与导师项目,以增长实践经验。这样能够将书本上生涩的理论融会贯通,变成学生能够熟知的工作常识。

2.2职业生涯初期这个阶段教师一般为助教到讲师的发展阶段。很多高校旅游管理教师在从教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学校要帮助引导教师作出个人职业规划。

2.2.1上岗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于教学技能、教法等师范类专业必修项目还不熟悉。为此,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是新教师在步入教学岗位前所应掌握的第一项基本技能,这项技能的培养不是短时期内通过一两周的短期培训所能达到的效果,可以通过与有经验的老教师交流,为专家说课以及专家的听评课给予现场指导等方式,促进新教师更好地融入旅游专业教学当中。

2.2.2协助教师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这一时期是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中物质报酬最低的时候,这个时期对教师引导不好,很有可能使新教师退出教职,寻找物质报酬更高的职业。高校组织可以通过为青年教师提供学术奖金,奖励在教学、科研方面有成就的教师、或是自主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他们提供学费。

2.3职业生涯快速成长期――讲师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培训和教师具备两至三年的教学经验,教师发展到讲师阶段。此阶段教师一般都已成为学校各岗位上的主要力量,学校要特别关注。对处于快速成长期的教师,学校的管理重心在帮助他们突破现状。

2.3.1校内学习交流高校管理者首先要提高知识信息管理水平,应通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把校内外的先进信息及各种形式的知识进行整理,供全校教师共享,同时鼓励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2.3.2校外专业实践培训我国可效仿康奈尔大学酒店教育模式和瑞士“洛桑模式”,教师需要走理论――实践一理论的循环培训路线。建立高校教师定期深入旅游企业服务挂职锻炼的机制。旅游专业的任课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就被派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锻炼,以熟悉旅游企业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前沿动态,考察旅游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熟悉新的管理服务模式,强化服务与管理实践能力,更好地为学生传授最新的旅游经济发展资讯、旅游企业最新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法,更好地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教师在企业还可以承担理论培训或者英语培训的角色,这种资源交换的方式使双方取得了双赢。

2.4职业生涯快速成长期――副教授此阶段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对所从事的学科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旅游学科是一门典型的综合性学科,涉及政治、经济、地理、人文、管理、美学、建筑、艺术等多令学科领域,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精修深造机会,使教师知识更加渊博。

教师在这个阶段积极参与校内的活动,有可能开始担任校内、外的学术组织职务及行政职务,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学校应该减少教学任务,提供教师做科研机会,这样既有利于教师为评教授做准备,又可以引导年轻教师做科研。教师行走于企业,要协调旅游企业和院校的资源,搭建企业与院校密切结合的平台,使旅游企业积极参与到院校的人才培养中。教师推广引导企业成为院校教学计划、课程开发、兼职授课与校内实习的参与者与受益者。

2.5职业生涯成熟稳定期――教授此阶段教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科有广博、坚实的理论和专业基础,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旅游专业领域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他们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寻求往校外发展,做讲座、出席各类会议,或者在其他单位兼职或做顾问等。业内教授可以设立国家和地方两级专门的旅游教育研究机构,为旅游教育提供研究与交流平台。结合旅游教育实力和特色,分区域、分步骤、分层次地在我国设立若干旅游师资培养基地。通过这一体系的构建,加强各个区域各个层次旅游专业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此阶段教师具有丰富的学术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还可以设立旅游咨询服务公司,为旅游企业谋福利。

2.6职业生涯后期――退休或返聘此时教师进入老年期,其角色与任务出现分化,如果身体状况良好,一部分教师返聘或从事社会兼职,在退休后的一段时期内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创造力。

3 结论

本文对旅游管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规划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高校教师的成长规律,同时能够有针对性地给予教师以支持,促进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发展,把旅游管理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有效避免旅游管理教育中教师照本宣科的状态。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083 ― 02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研究的最基本单元,可以划分出蕴藏资源、区位优势、特色产业、外贸型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但条件差异性可能会导致相同模式产生不同效果,所以不能简单地套用某种模式。高州市与其它欠发达山区县存在类似的区域状况,经济发展受多重因素制约,然而它能通过改革摆脱各种束缚条件并取得较大成功,其经验模式是值得其他地区参考借鉴的。

一、高州县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高州是广东省茂名市辖县级市,于1993年6月撤县建市,地处粤西南,与广西北流市接壤,毗邻省内的电白县、信宜市等市县。全市面积327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51.5%,丘陵占31.9%,现辖23个乡镇和5个街道,总人口176.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人多耕地少的山区县。〔1〕改革开放前,高州仍是一个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山区农业县,但如今已是一个拥有多项“全国百强县”荣誉的山区县级市。

(一)优势(Strength)

高州地处热带与亚热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全年气候温和,适合发展以种植荔枝、龙眼和反季蔬菜等蔬果业为龙头的“三高农业”。境内蕴藏高岭土、磷矿等资源,其中高岭土藏量达7000多万吨,磷矿储量达2亿吨。河流干系较多,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78公里。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冼夫人庙、宝光塔、古城遗址和根子贡园等景点,有利于发展商贸旅游业。属于珠三角五小时经济圈范围,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临近三茂铁路,距湛江港和湛江机场不到100公里,有利于对外经贸往来。〔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高州设立高职分院,辖区建有三所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

(二)劣势(Weaknesses)

高州的三次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关联性弱。目前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暂未形成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农产品仍以鲜活销售为主,荔枝、龙眼等水果市场竞争激烈,价低与滞销并存,果农增收遇瓶颈。工业体系仍以劳动密集型加工的中小型工业为主,缺乏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分布较散,未能发挥集群效应。微小金融服务、信息技术咨询等生产服务业发展落后,乡镇多但规模小,经济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城乡经济聚集效应。

(三)机会(Opportunities)

当前广东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珠三角部分产业逐渐向外转移,高州可以利用毗邻沿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加强与珠三角工贸企业合作,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政策吸引区外转移的企业、资金和技术。粤桂黔高铁正在建设中,计划将于2014底完工通行,作为地处这条高铁沿线的城市,将有利于当地农副产品对外流通,促进对外商业贸易发展。

(四)挑战(Threats)

经过多年探索发展,高州的“三高农业”已颇具地方特色,然而其他地区也相继效仿,荔枝、农眼等水果市场相对饱和,供应量高致使销价竞争大,滞销情况时有出现。粤西的湛江市、云浮市以及茂名市境内的其他县区都会过滤减弱珠三角对高州经济发展的辐射扩散作用。近年茂名市逐渐把经济发展重心向南部沿海区域转移,这对地处茂名北部的高州而言将是一种威胁。

二、高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模式

(一)以农起步,发展“三高”农业,形成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生产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高州许多干部群众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农业以粮为纲,生产结构过于单一。面对这些客观事实,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后认为只有充分利用气候优势,发挥山地功能,以市场为导向种植蔬果经济作物,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于是开始大作“农”字文章,积极发展“三高农业”。首先是规划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建立区域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中部鉴江沿岸10个镇沙地多,雨水充足,冬季寒害较少,集中发展香蕉、反季蔬菜;东部气温相对较高雨水少,集中发展荔枝、芒果;西部丘陵坡地多,集中发展龙眼、芒果;北部气温相对低,集中发展杂果、南药。目前已形成东部荔枝、中部香蕉、西部龙眼、北部杂果的水果特色生产格局,多个乡镇被评为广东省专业特色镇,多种农产品被评为全国农业博览会优质金奖。〔2〕其次是对尚有的荒山地、荒滩和低产农田及林地进行改造,把低产田和山坡地改种水果或其他经济作物,同时大力推广以种植名优水果为主的、“鱼―禽―畜―果”综合经营和“稻―稻―菜”的耕作生产模式,利用产业链进行循环化生产,提高土地的经济产出率。

(二)以农促工,积极发展涉农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为发展工业积累建设资金

“三高农业”为高州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高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87亿元,占全市GDP总额的23.45%。为了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政府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市―镇―村―组”交通网络。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政府通过提供小额信贷、实行税收优惠和涉农补贴政策,扶持引进涉农的规模专业种植户和中小型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干果加工、水果罐头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培育一批涉农工业企业。在农村组建生产合作社,与珠三角商贸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和链式生产配送农业,使农产品滞销问题得到缓解。

(三)以工带农,加大招商引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

凭借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依托靠近沿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高州对外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依据区位优势把涉农工业做大做强,一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和涉农商贸流通企业被培育起来。1993年广东省批准设立高州市金山经济开发试验区后,外商慢慢进入高州投资办厂,皮革手套、铸铁件、医药保健、橡胶制品、造纸等产业逐渐发展为高州市的龙头工业。201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124.2亿元,增加值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35.7%。工业迅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非农收入也因此显著增加。

(四)抓住契机,积极培育和发展旅游商贸产业,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水果之乡和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源地,高州市积极对外宣传当地旅游资源,唱响“古色、绿色、红色”的旅游主打戏。工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以及初具规模的旅游业都极大地刺激了消费品需求,带动了商贸经济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正在全面推进,商贸网点遍布城乡。201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88.79亿元,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59.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4U30.4U46.2,可见以旅游商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已逐渐成为高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高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发展观念,激发民众生产发展意识

改革开放初期,高州市首先从地情出发,出台政策狠抓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工作,提高他们对“三高农业”的认识,改变“以粮为纲”的农业发展思路,提出利用山坡地和调整部分宜果的低产粮田发展以水果种植业为龙头的“三高农业”。〔3〕其次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经营成功人士和农业专家到当地讲授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和耕作方法,解放群众小农思想,增强发展信心。政府还组织农村干部、民营企业家和有相当经济头脑的群众到珠江三角参观学习取经,开阔他们的视野,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二)重视教育和技术推广,依靠制度营造“三高农业”发展氛围

在经济发展初期,高州经济发展政策主要突出一个“农”字,通过制定小额信贷、涉农税收优惠和涉农补贴等政策,在社会营造重农促工和以工带农的经济发展氛围。在面临因地处山区招贤纳才难的情况下,高州注重“教育造血”功能建设,建立职业学校培养本地技能人才,尤其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的普及、良种和技术推广,并主动走出去与珠三角农业科研院校合作,聘请他们为当地“三高农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持。

(三)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并重,注重产业的专业化生产与合理布局

基于区域分工和比较优势理论,山区县要综合分析地情和市场需求,根据不同时期下的区位条件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战略,适时有侧重地发展三次产业,做到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两者并重。〔4〕对优势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形成特色,在产业内外部之间做好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高州的“农业起步、以农促工、以工带农、三大产业齐发展”的路径模式充分体现和贯彻了这一思想。

(四)发挥市场、政府和公共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高州始终把地情与市况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发展适合市场需求的“三高农业”,对农业专业户和涉农企业给予信贷、税收、补贴等扶持补助。在农村组建生产专业合作社,并给予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充当区内外企业经济组织之间联姻桥梁,促进当地农业合作社与珠三角商贸企业的合作交流,如今该市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已被广东省确定为学习范例。在搞好交通物流基础建设的基础上,当地政府积极与市内外企业商业协会、村社农户共同培育组建市场体系和构建营销网络,着力搞活商品流通。

(五)利用区内外资源,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圈

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山区县普遍存在资金匮乏、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差等不足条件,此时更应加强与区外联系合作,利用比较优势,与其他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建立紧密联系的商贸市场和产业联动机制。作为粤桂交通枢纽,高州加强与省内的湛江市、云浮市等周边城市的经贸往来,消除商品流通的各种障碍,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吸收区外转移的资金、产业和技术。

〔参 考 文 献〕

〔1〕张新红,张志斌,李鸿飞.中国东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研究―以广东省高州市为例〔C〕.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篇7

1.引言

竞技武术作为武术向外推广的先导和窗口,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士所认识,预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绝不能错失其发展的任何时机。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还不少,需要各界人士同心协力共同解决。本文以亚洲武术比赛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等方法,探讨问题的症结及对策,为推进亚洲竞技武术的发展献计献策。

2.亚洲竞技武术发展中的问题

2.1地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目前的亚洲武术比赛以国际武术锦标赛和各大洲区域的比赛为主,亚洲地区不论在竞赛的层次(亚运会)还是竞赛的次数、规模上均处于领先地位。问题是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同是亚洲国家,发展情况也不相同,哪个国家重视、武术组织团结合作、教练员和运动员积极性高,哪个国家的运动水平提高得就快。更重要的是不断扩大亚洲之外的武术比赛规模和层次,逐渐使武术进入其它洲运会,以此促进武术进入奥运会。还要不断改革国际比赛的赛制,可采用分区、分站等形式,通过竞赛达到宣传、普及和提高武术运动的目的。

2.2武术组织部门的重视程度问题

虽然早已倡导“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在一定的范围内已形成将中华民族的瑰宝——武术奉献给全人类的共识。但在推广之初,尚缺乏长远规划和目标,也并未引起更高的领导层关注,以至于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前后才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毕竟时不我待,诸多问题难以立即解决。

2.3竞赛项目的设置问题

现行的国际武术锦标赛的套路竞赛项目是国际竞赛规定套路,而一套国际竞赛规定套路几十个动作,运动员都是一样的,看完一个人的比赛,就知道后面一组人的演练套路的内容几乎是雷同的,就不用说规定套路了。虽然规定套路动作难度提高了,可原来武术套路演练所需要的精、气、神、力、功却退到了次要地位,动作也没什么创新和提高。

2.4理论研究水平与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协调问题

现在竞技运动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毫不讳言,竞技武术是近代西方体育思想的产物。竞技武术在形式、内容、规则、规范要求上,都继承了近代体育的基本范式:竞技武术套路的改革仅限于“四击,八法,十二形”的传统规范向规则量化方向努力;而武术散打完全模仿拳击,跆拳道的竞赛模式进行改革实施。竞技武术开展十几年却出现“知者不能言”的尴尬局面,武术理论研究与技术发展严重脱节,如武术的“精、气、神”本是竞技武术的精髓,但“精、气、神”没有统一的定论,国际化发展实施艰难。

2.5宣传方面的问题

竞技武术有两种形式——套路和散打,在推广的过程中往往分两头进行,这就是把一个整体一分为二相互孤立起来。武术套路只能代表武术的一个方面,而它在对外推广时,则宣称这就是中华武术,散打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样就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武术认识的错觉。长期以来武术在国外主要是以传统武术的形式存在的,除此以外,外国人对中国武术的认识主要源于影视文学,其中的武术都属于传统武术。这些影视作品把武术描绘得高深莫测,遥不可及,无形中与竞技武术拉开了距离。必须注意恰当地利用大众传媒和电影等视觉文化武术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为武术的推广和普及做出努力。

2.6武术人才匮乏问题

现代中国年青人无论是价值观还是生活方式都存在西化的倾向。例如,擅长台球、保龄球、高尔夫球的人似乎是高素质、高品位群体的代表;练气功、习武的人则被划入老弱病残之列,真正既懂武术理论,又精通武术技艺的人才很少,不同名目的武术比赛,出场的总是那几张熟悉的面孔。在国外传功收徒的教练、师傅,更是鱼龙混杂。有些在国内进修了两三个月,就跑到国外打着某某传人的旗号,招摇骗钱,严重地损害了武术的声誉。

3.竞技武术的推广策略

3.1加强国外武术组织的统一

一些国家的武术组织尚未完全统一。这是国外许多武术团体和组织面临的首要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允许有若干个武术组织,但不能各自为政,要统一在一面旗帜下,应学习日本的做法,最终统一在全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的领导下。有的国家的武术组织尚欠规范,社会地位有待提高。由于国外的武术工作者大多是业余的,因而在机构设置、组织管理、工作程序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加之无可靠经济来源、物力维艰,急需政府的支持和财团的资助。

3.2适当增加竞赛项目

目前在国际武术比赛中,竞赛项目为国际武术竞赛规定套路,由于参赛的国家和地区逐渐增多、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必须增加“自选套路”,给运动员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比出水平、创造佳绩。此外可将传统套路列入表演比赛项目,亦可据不同的赛制采取不同的分组,增加运动员取得成绩的机会,鼓励更多的国家和运动员参赛。

3.3加强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技术创新

竞技武术技术的创新要以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宗旨为基本出发点,在保留武术基本特点要素的基础上实施国际化的创新工作。正确处理常规、特色和突破创新的关系,要在常规中创新,在特色中创新,以适应国际化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有专家提出的竞技武术套路以“1、2、3、4、5、6、7”要素为基础的创新方案,很有开拓性;竞技武术套路创新难度、制订难度可融入同类项目的精华,富有参考性…这些思路需要广大武术理论研究者抓紧时间认真研究。

3.4向各国培养和输送武术人才

加快武术国际化进程,增加国际的武术人口,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需要向各国人士宣传中华武术文化。在加强媒体的宣传和举办各种中华武术讲座,印发宣传武术知识有关资料及组织访问团到世界各地巡回表演,展示中华武术各门派的精湛技艺的同时还要第在青少年中普及武术教育,在中老年人群中普及太极拳的练习。如果能认真完成以上工作必然可以为各国培养、输送大批武术人才,为武术国际化发展打好扎实的人才基础。

3.5国际级武术裁判员的培养

培养国际级武术裁判员要落到实处。为了培养更多的国际武术比赛执法者,国际武联举办了多次国际裁判学习班,培养造就了相当一批国际级武术裁判。中国人数之众自不待言,其他一些国家人数也不少,亚洲的参赛国家平均约4人以上。问题是如何提高裁判的业务水平和实际能力,使其能够胜任国际大赛工作,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裁判。当然问题的原因不仅在裁判员身上(绝大多数裁判是非本职工作),管理层面上也应担当起责任来。要履行好培养职责,要依据裁判实际能力与水平,评定其裁判等级,采用升降级制,实行动态管理。待时机成熟时,亦可培养部分职业裁判。

4.结论

亚洲武术比赛中,参赛国家和地区及运动员人数呈上升趋势,但竞技水平发展不平衡,且其科学理论尚不完善,技术水平低下。因此,只有进一步做好竞技武术亚洲化发展的宣传工作,统筹规划,完善科学理论,实现理论和技术的创新,武术界同仁携手并肩,才能创造竞技武术亚洲化的辉煌未来。(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1、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随着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只能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现代化的速度。从长期角度来看,良性循环的社会应从发展阶段开始塑造,才不会走弯路,才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当前,亳州市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机动车尾气污染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还没有形成资源再利用的体系,垃圾围城、随意乱扔乱放的问题十分突出,中水的再利用还没有起步等,都制约我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亳州市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垃圾填坑填塘现象严重,涡河、包河、城市坑塘以及辖区内相当一部分地表水常年处于四类和五类,基本丧失了水体功能。城区黑臭水体比例约占城区睡眠的56%,一些地方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不少地方甚至出现了“有河必枯、有水必污”局面。

2.2环境污染隐患未得到根除。部分企业法人环保意识不强,重生产轻环保,管理不到位,治污设施陈旧,超标排放现象时有发生;个别企业至今未上马治污设施,存在严重的污染隐患;有的企业受利益驱动,偷排漏排、擅自闲置治污设施、违法超标排放,还有的企业治污工艺落后,治污设施处理能力较小,存在“小马拉大车”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也加剧了污染的程度。

2.3环境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我市是新成立地级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我市虽已建设10座污水处理厂,但因配套污水管网建设滞后,收水浓度较低,其他两座在建。绝大部分城市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垃圾处理设施、医疗废物处理设施未建成,固体废物的任意倾倒,导致我市城市环境治理难度加大。

2.4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低,资源型、初加工型工业比重高,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大。亳州市人均矿产资源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0%,人均耕地不足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水资源不足全省的二分之一。原材料工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所占比重超过60%,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

3、对亳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

3.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个核心就是以提高资源生产率为核心,彻底摒弃传统经济“大量开采、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发展模式,以最省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两个结合就是紧密结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形社会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篇9

为了调查扬州地区企业人才岗位需求,笔者设计了扬州地区企业用人情况调查,调查主要涉及企业岗位设置、人才需求,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等方面。   

此次调查主要是针对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主要工作单位,以走访的形式请相关单位协助调研,同时还以电子邮件形式请用人单位的招聘主管、人事或业务代表如实,填写问卷。此次被调查的有扬州会议中心、西园饭店、新世纪国际大酒店、中石化。

2 企业人才需求情况   

被调查的企业人才需求岗位以营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生产线工人为主,占比83%(见图1),这要求职业学校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在被问到“你认为本企业什么学历的人才最好用”时,65%的企业选择了大专(见图2),其原因主要是大专学历的人才相比野心勃勃的本科生和心浮气躁的中专生更加务实肯干,最适合企业的办事作风。55%的企业在招聘时主要看重的是25岁以下的毕业生(见图3),70%的企业在招聘时需要的是专业技能型人才(见图4)

3 企业人才满意度情况   

从不同的岗位和企业单位来看,扬州商校毕业生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其中企业比较满意的占40%,满意的占”%,不满意的占3%,可见,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技能基本功是扎实的。企业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员工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其次是员工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用人单位也相当重视团队合作精神,重视程度几乎与技能持平。而至于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不满意的仅占1.5%左右,说明大多数企业对这两方面的能力比较肯定。(见表1)产生从众心理,便盲目地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不仅给自己的前途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对企业造成了困扰。第四,学校的部分专业设置过时、教育教学模式陈旧、实习实训场地有限、设备落后,这些都是造成学校毕业生与企业人才岗位相脱节的主要原因。

4 企业人才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被调查的企业岗位所需求的学历构成一般以大专为主,工作类型则以一线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等为主。部分企业则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劳动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这说明了企业在需要大量的生产一线操作工人的同时,也非常需要一些既有技术又能沟通和管理的全能型人才,以满足技术生产与管理的双重要求。这样的调查结果与王学戏(2012年)在《太仓地区高职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报告—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生为例》中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在调研过程中,企业对于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表现出很大兴趣。更多的企业进而表达希望能够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企业人才的意愿,使培养的人才更能够适应岗位的需求,到企业上岗后能够快速地胜任工作。   

笔者在调研中还发现,技能型人才的缺乏直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因而在未来的几年内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需求应该会日益增加,这一点必须引起学校的重视,可以加强在专业设置、实习实训方面的建设投入。此外,目前大多数企业认为,毕业生由于对薪金待遇期望值偏高,影响了对工作的积极性,不仅不安心在一线工作,甚至频繁换工作,这些行为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职校毕业生操作能力较强,但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也都应该在未来的教改工作上得到进一步解决。   

调查中反映出来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学过专业知识,手中也有一两本技能证书,自己只要想工作就能顺利找到工作,而忽略了企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现实。第二,学生期望值过高。部分毕业生在面临岗位选择时,往往偏向选择工作稳定且收入较高的岗位,而那些需要吃苦耐劳的工作岗位几乎无人问津。第三,学生过于浮躁,容易盲从。学生参加工作大多20岁,刚从学校毕业,看见有人辞职,容易

5 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挑战   

第一,技术型工人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一方面,一些技术工获得专业证书的数量严重不足,无证上岗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新进员工缺乏必备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知识,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篇10

在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互动中,国外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尤其是欧洲的内河港。欧洲的港口物流大致经历了传统物流、配送物流和综合物流三个阶段,而今,正进入到港口供应链物流阶段。通过港口物流的发展带动港区工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和地区参考和借鉴。

一、鹿特丹港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

鹿特丹港分为7个港区,共有100平方公里,港口水域277.1平方公里,水深6.7~21米,航道无闸,最大可泊54.4万吨超级油轮,是世界第一大港。港口及相关辅助产业总产值占全国GDP的12%,占当地城市GDP的40%,是该市的主体。鹿特丹港有世界最先进的ECT集装箱码头,年运输量达640万标准箱,居世界第四位。

通过完善物流设施强化当地区位优势。现在鹿特丹港同时可供600多艘千吨船和30多万艘内河船舶,年吞吐货物3亿吨左右。鹿特丹港高标准的深水航道和现代化的港口等基础设施为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平台,改善了港口与其他经济区域的集疏运条件,拓展了港口经济腹地。

进行园区建设,优化专业服务,提升港口城市经济。鹿特丹港拥有以提供大宗产品储存和配送服务的Eemhsven物流中心、以提供石油、化工产品专业配送服务的Botlek物流中心以及现代化园区Msasvlakte,这些物流中心均有与码头间的专用运输通道,提供物流运作的必要设备,采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并提供增值服务以及海关的现场办公服务。这些专业化的园区建设为港口物流的专业化分工服务提供了条件。

港口物流提供工业发展平台,形成物流产业链,提高港口城市工业化程度。鹿特丹港口物流主要提供拆装箱、仓储、再包装、组装、贴标、分拣、测试、报关、集装箱堆存修理以及向欧洲各收货点配送等服务,充分利用港口物流系统功能,提供一体化服务,形成完整的物流产业链。

二、安特卫普港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

安特卫普是比利时第二大工业中心,港区总面积10633万平方米,其中水域占1315万平方米,港区岸线总长99千米,港内高水位时水深18.5米,是世界第四大港。货物年吞吐量约8000万吨,比利时海上贸易的70%通过该港完成。

通过港口物流的发展,推动本港区工业的发展。安特卫普港区工业高度集中,拥有汽车、钢材、煤炭、水果、粮食、木材、化肥、纸张、集装箱等专业码头,备有各式仓库和专用设备,建有工业开发区。据统计,安特卫普港海运量约四分之一来自于港区工业,如果把港区工业所引致的各种方式的运输量统计在内,每年超过1.15亿吨。

通过港口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形成集疏运网络,拓展经济腹地。安特卫普港区各种交通方式发达,铁路线就有近4千米,拥有300多条班轮航线与世界上800多个港口相连,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水运与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为核心的陆运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保证商品运输的畅通。

通过港口物流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提供港口城市工业发展平台。安特卫普港作为欧洲的工业和物流中心之一,充分发挥港口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的优势。目前,安特卫普港区的整个工业开发区占地面积约36.74平方公里,约占港区总面积的31%,已成为欧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石化工业中心。港口物流为临港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便利,工业的发展为港口的发展带来了持久的动力。

三、启示

(一)建设物流园区,促进港区工业发展

港口物流是聚集港口资源的途径,而港区是资源集聚的节点。物流园区建设为港口物流所集聚的资源提供一个承载点,为港口与港口城市、港口城市与其经济腹地的互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鹿特丹港注重物流园区建设,建立“配送园区”、“分拨中心”等多种功能的物流园区,延伸物流产业链,增加物流增值空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港口物流可以充分发挥降低物流成本的优势,促进港区工业发展。安特卫普港,拥有专业码头,备有各式仓库和专用设备,建有炼油、化工、石化、汽车装备和船舶修理等工业开发区,为港区工业发展提供条件。

(二)形成多式联运,促进腹地集疏运网络的快速发展

建成多式联运网络,扩大港口的经济腹地和物流服务范围。安特卫普港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水运与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为核心的陆运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保证商品运输的畅通。而鹿特丹港的海运货物可以在24小时内,通过综合集疏运系统到达法国、德国、英国和比利时等欧洲主要国家。

多式联运还可以帮助客户降低物流成本。在安特卫普港,物流服务提供者对物流链整体的优化理念已在港口物流的具体实施中普遍体现。这里活跃着独立于航运公司和运输公司运作的货代公司,可以为每一批货物选择最佳的物流路线,并对整个物流运作进行整体安排、组织实施和管理,为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找到最佳方案,从而满足每个客户的特殊需要。

(三)打造有效的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实行城市分工协作

集装箱的发展使得内河航运进入到物流系统之中,为内陆城市走向开放,区域与区域之间进行合作、资源的配置起到很好的作用。鹿特丹拥有公路、铁路、驳船等集装箱运输,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其内河集装箱运输拥有运费低廉(比铁路低10%,比公路低30%)、货物的送达时间较准的优点。

鹿特丹港与安特卫普港的公路、水路和铁路集疏运系统均比较完善。鹿特丹港的海运货物可以在24小时内,通过综合集疏运系统到达法国、德国、英国和比利时等欧洲主要国家。安特卫普港与比利时和欧洲的内陆水运网络相连,每年大约有52000艘次内河驳船通行,港口货物总量的90%以上都属于国际中转货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货物仓储和分拨中心。

篇11

中图分类号:U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020-02

在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互动中,国外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尤其是欧洲的内河港。欧洲的港口物流大致经历了传统物流、配送物流和综合物流三个阶段,而今,正进入到港口供应链物流阶段。通过港口物流的发展带动港区工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和地区参考和借鉴。

一、鹿特丹港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

鹿特丹港分为7个港区,共有100平方公里,港口水域277.1平方公里,水深6.7~21米,航道无闸,最大可泊54.4万吨超级油轮,是世界第一大港。港口及相关辅助产业总产值占全国GDP的12%,占当地城市GDP的40%,是该市的主体。鹿特丹港有世界最先进的ECT集装箱码头,年运输量达640万标准箱,居世界第四位。

通过完善物流设施强化当地区位优势。现在鹿特丹港同时可供600多艘千吨船和30多万艘内河船舶,年吞吐货物3亿吨左右。鹿特丹港高标准的深水航道和现代化的港口等基础设施为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平台,改善了港口与其他经济区域的集疏运条件,拓展了港口经济腹地。

进行园区建设,优化专业服务,提升港口城市经济。鹿特丹港拥有以提供大宗产品储存和配送服务的Eemhsven物流中心、以提供石油、化工产品专业配送服务的Botlek物流中心以及现代化园区Msasvlakte,这些物流中心均有与码头间的专用运输通道,提供物流运作的必要设备,采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并提供增值服务以及海关的现场办公服务。这些专业化的园区建设为港口物流的专业化分工服务提供了条件。

港口物流提供工业发展平台,形成物流产业链,提高港口城市工业化程度。鹿特丹港口物流主要提供拆装箱、仓储、再包装、组装、贴标、分拣、测试、报关、集装箱堆存修理以及向欧洲各收货点配送等服务,充分利用港口物流系统功能,提供一体化服务,形成完整的物流产业链。

二、安特卫普港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

安特卫普是比利时第二大工业中心,港区总面积10633万平方米,其中水域占1315万平方米,港区岸线总长99千米,港内高水位时水深18.5米,是世界第四大港。货物年吞吐量约8000万吨,比利时海上贸易的70%通过该港完成。

通过港口物流的发展,推动本港区工业的发展。安特卫普港区工业高度集中,拥有汽车、钢材、煤炭、水果、粮食、木材、化肥、纸张、集装箱等专业码头,备有各式仓库和专用设备,建有工业开发区。据统计,安特卫普港海运量约四分之一来自于港区工业,如果把港区工业所引致的各种方式的运输量统计在内,每年超过1.15亿吨。

通过港口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形成集疏运网络,拓展经济腹地。安特卫普港区各种交通方式发达,铁路线就有近4千米,拥有300多条班轮航线与世界上800多个港口相连,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水运与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为核心的陆运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保证商品运输的畅通。

通过港口物流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提供港口城市工业发展平台。安特卫普港作为欧洲的工业和物流中心之一,充分发挥港口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的优势。目前,安特卫普港区的整个工业开发区占地面积约36.74平方公里,约占港区总面积的31%,已成为欧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石化工业中心。港口物流为临港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便利,工业的发展为港口的发展带来了持久的动力。

三、启示

(一)建设物流园区,促进港区工业发展

港口物流是聚集港口资源的途径,而港区是资源集聚的节点。物流园区建设为港口物流所集聚的资源提供一个承载点,为港口与港口城市、港口城市与其经济腹地的互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鹿特丹港注重物流园区建设,建立“配送园区”、“分拨中心”等多种功能的物流园区,延伸物流产业链,增加物流增值空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港口物流可以充分发挥降低物流成本的优势,促进港区工业发展。安特卫普港,拥有专业码头,备有各式仓库和专用设备,建有炼油、化工、石化、汽车装备和船舶修理等工业开发区,为港区工业发展提供条件。

(二)形成多式联运,促进腹地集疏运网络的快速发展

建成多式联运网络,扩大港口的经济腹地和物流服务范围。安特卫普港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水运与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为核心的陆运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保证商品运输的畅通。而鹿特丹港的海运货物可以在24小时内,通过综合集疏运系统到达法国、德国、英国和比利时等欧洲主要国家。

多式联运还可以帮助客户降低物流成本。在安特卫普港,物流服务提供者对物流链整体的优化理念已在港口物流的具体实施中普遍体现。这里活跃着独立于航运公司和运输公司运作的货代公司,可以为每一批货物选择最佳的物流路线,并对整个物流运作进行整体安排、组织实施和管理,为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找到最佳方案,从而满足每个客户的特殊需要。

(三)打造有效的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实行城市分工协作

集装箱的发展使得内河航运进入到物流系统之中,为内陆城市走向开放,区域与区域之间进行合作、资源的配置起到很好的作用。鹿特丹拥有公路、铁路、驳船等集装箱运输,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其内河集装箱运输拥有运费低廉(比铁路低10%,比公路低30%)、货物的送达时间较准的优点。

鹿特丹港与安特卫普港的公路、水路和铁路集疏运系统均比较完善。鹿特丹港的海运货物可以在24小时内,通过综合集疏运系统到达法国、德国、英国和比利时等欧洲主要国家。安特卫普港与比利时和欧洲的内陆水运网络相连,每年大约有52000艘次内河驳船通行,港口货物总量的90%以上都属于国际中转货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货物仓储和分拨中心。

(四)通过港口物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港口物流利于港口产业的提升,催生不同产业,利于港区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由于港区产业的拓展与提升以及结构的改变,对腹地区域经济的结构具有优化作用。

安特卫普港的封闭式仓库总面积达480万平方米,这些仓库的很大部分是按某些用户的特殊要求而设计建造的,经营仓库的分拨公司提供贴标签、准组装、质量检查、库存管理、售后服务等具有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生产商通过把物流业务委托给这样的专业物流服务公司,就能把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这种通过产业细分一方面拓展和提升了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促进企业的核心业务的发展和技术的提升。通过产业的细化、企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徐萍,梁晓杰,刘晓雷.欧洲港口发展现代物流的启示[J].综合运输,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