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地理教学建议及措施

地理教学建议及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4 09:19: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地理教学建议及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地理教学建议及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24-01

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容易面临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认真分析可以看出,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改教研以及教学空间等息息相关。本文研究当前地理教学困境与对策。

一、当前地理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地理学科教学效率低下与多个方面因素有关,作为学校管理层及地理教师,要细致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1)地理教师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在部分县级以下初中学校,地理专业师资力量的配备相当薄弱,很难做到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都是地理专业出身,有些学校甚至一名地理专业出身的教师都没有,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地理教学工作。甚至有的学校将地理学科教学岗位,当作照顾年纪较大、身体不好人员的岗位,对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些影响。

(2)地理教学条件相对较差。有些学校虽然近年来加大了教学投入,但主要用于教学场所建设、塑胶跑道添置等方面,而对地理教学所需的一些演示器材、教学课件却投入不足。

(3)地理教研改革不够深入。在部分学校,语、数、外等学科教学改革研究开展得轰轰烈烈,而地理、历史等学科平淡无奇。平时的教研活动局限于读一些教研文章,做一些教研记录,而更有价值的示范课、观摩课则开设得较少,没有创造更多参加各级教研活动的机会,导致地理学科教研力度不足。

(4)地理教学空间狭隘封闭。有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局限于课堂、受制于教材,没有将地理教学活动向学生的生活延伸,也没有将地理教学空间向课外拓展,这对学生深刻理解地理教材、培养地理综合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制约。而狭隘封闭的教学空间,也难以充分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二、补齐短板,夯实措施,有效推动地理教学工作开展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学校及地理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弥补缺陷,推动地理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1)多措并举提升师资建设水平。一支业务精湛、有敬业精神的地理师资队伍,是地理教学工作走出困境的基础与保障。各学校应当强化地理师资队伍建设,除了坚持专业对口之外,还应当强化在职教师的培训与素质提升。无论是否地理专业出身,都要制定岗位门槛标准,通过跟班学习、在职培训、在线培训等方式,让更多的地理教师走出去充电。在校内建立激励机制,让广大地理教师勇于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为更好地履行地理学科教学职责奠定良好的基础。

(2)多元投入改善地理教学条件。各地区在教育投入方面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一定要做到均衡,做到有所侧重。特别是地理等长期以来投入不足的学科,更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投入。例如,在每学期的教学投入中,确定一定比例用于购置地理教学演示器材、添置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等,保证地理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学校要积极向上级教育部门争取专项资金,同时学校也要想方设法开源节流,为地理教学条件的改善创造更好的条件。实践证明,只有采取多元化的投入渠道,才能够在短时期内尽快改善和提升地理教学条件。有了先进的丰富的教学演示器材和信息资料,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就能如鱼得水,学生的地理学习也会更加投入。

(3)扎实抓牢地理教学改革工作。教研是影响地理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地理教师要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到地理学科教学研究中。首先,要经常阅读地理教学刊物,上网浏览地理教学网站,汲取地理教学改革第一线的各种精华经验,为自身更好地履行教学职责奠定扎实基础。其次,教师要善于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应当经常组织各类观摩研讨活动,在校内形成浓厚的地理教学研究氛围,还要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有条件的还要到重点学校跟班学习。此外,学校对教学研究工作还要做到统筹安排,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活动的方式、内容要纳入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学研究工作有序开展。

(4)有效拓展地理课外活动空间。首先,将地理教材中涉及学生生活感知的内容单独提炼出来,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生活感知,寻找生活中的印记。无论是自然地理风貌,还是人文地理影响,都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充分感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理学习内容的理解。其次,针对一些社会关注的地理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例如,针对自然环境中的水土流失问题、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本地区的地理现状、发展趋势具有清醒的认识,结合自己的分析提出一些建议或意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地理教学困境的成因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教改力度以及教学空间等方面息息相关。各方面应当加大工作力度,解决这些问题,助推地理教学工作上一个新台阶。面对当前地理教学的困境,地理教师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创新与探索,逐一突破难点,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篇2

在中学阶段,地理教学主要基于对于地球表层人文、自然要素及二者关联的探讨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及开放性等特点。地理学科属于传统学科的一种,其教学围绕培养基本地理素养而展开,因此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我国应试教育大环境存在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本学科特色和应有效能的发挥。笔者基于此进行了相关论述,以期对改善当前教学现状提供思路。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对地理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课时安排较少

初中阶段学生所学课程门类较多,升学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便忽视地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将语、数、外等课程课时延长,占据地理应有课时。部分初中一周地理排课很少,学生甚至在整个学期都很难系统完善地进行地理学习;同时地理教师往往身兼数班,精力与能力分散,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缺乏了应有的与教师进行交流的机会,甚至不能在学期过后正确叫出授课教师名字。通常,学生学习兴趣和其与教师熟悉程度密切相关,这种教学状况致使学生普遍缺乏对于地理课程的喜爱,妨碍了其学习主动性的形成。

2.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枷锁,学校、家长及学生对于分数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他们往往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于与中考、高考关系密切的课程上,认为只要纳入到升学考试计分的课程才是重点。然而,学校、家长在片面认识地理学习重要性的同时,忽视了初中阶段为地理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多数学生往往在这一阶段迫于升学压力而放弃地理学习。长此以往,“不学地理”“不愿学地理”的氛围便广泛蔓延。

3.专业地理教师缺乏

当前,鉴于很多初中学校对于地理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其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便显示出一定的随意性。大多数地理教师年纪轻,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能力。很多地理教师甚至兼任其他课程教学工作、行政工作,不符合地理教学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按照书本详述而进行课堂教学,不能形成必要的教学特色,学生便陷于无趣、枯燥的地理学习环境中。另外,很多地理教师不能有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多层次教学,部分学生学习悟性和能力较强,而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或有些学生能力相对较弱,而教学内容难度却较大,学生便丧失了学习积极性。

4.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措施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在初中学校未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形成科学认知的情况下,校方便相对应地缩减地理教学实践环节占有时间,并在师资素质提升、教学设备器材的添置方面进行控制。因此,地理教学活动在课时紧缩的状况下,缺乏足够的教学质量保障措施,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完全是纸上谈兵。缺乏学校资金支持、家长观念支持及学生学习行动的支持,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根本无从开展。

二、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与建议

1.创设情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出于好奇心重、求知欲望强的特殊时期,浓厚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其今后学习具有关键性意义。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按照以趣引思、知趣相容的教学思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由过去的“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80页”转变为“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宇宙是怎样的吗”,以此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入;或通过进行减短、生动的故事讲解引人入胜,摆脱旧式、枯燥的授课方式。借助于生动的教学方式,教师亲和力大大提升,学生也能够跟随求知心走进地理世界。

2.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倡导师生互动

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早已不是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被动模式,更多地以广泛的知识获取渠道、多向知识交流、师生互相学习为主。如今,地理教学应逐步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讨、教师点拨的基本模式。地理课堂可以以喜闻乐见的地理环境新闻、小组讨论等模式生动开展。

3.科学利用教学工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地理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综合性、实践性,其中对于地图的使用便是很好的例证。作为广泛地理信息的最好载体,地图在学生地理思维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抛弃以往死记硬背课本内容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科学阅读地图,凭借对地图庞杂内容的详读、分析、演绎与归纳等,将课本众多的知识信息有机联系在一起。如今,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三维电子地图更加生动地为学生展示地理信息,实属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

4.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作为地理教学的主要引导者,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地理教学能力和地理素养。可以说,教师若想教授学生“一杯水”,必须自身拥有“一桶水”的能力和储备,才能进行良好知识形象的树立和教学引导、启迪。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从反馈信息中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困惑,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向的调整和相关知识的补充。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课程,开阔眼界,并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互通交流。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142-01

由于受现行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政策影响,现在地理科的会考在初二年级完成,学生进入初三后就与地理知识形同陌路。学生学地理随便,教师教地理随便,部分学校对地理学科的教与学的监督也完全处于“真空”地带。即使有的学校教师上地理课,也是根据大纲要求考什么教什么,学生不求甚解。地理学科在地区教育的边缘化,是学生存在偏科思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地理教学中如何才能体现出素质教育?

一、地理教学现状

(一)师资奇缺,主导作用难以发挥

专业地理老师奇缺,教地理的老师根本就不懂地理知识,他们认为教地理把一本书念完就了事,故要让他们传授更多地理知识给学生,简直是强人所难。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地理教师,在期末考试时,班主任监考学生抄抄答案就行了。

(二)教学设施配置差

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经费有限,大多数农村中学无法添置齐全的教学仪器设备,欠缺教学挂图、资料、模型、标本,更不要说配备完整的图书室、实验室。教师备课手头上也只有课本和教参,因而教师靠板书,学生靠笔。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不用谈了,即使有一些地图、挂图,也是多年以前的,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三)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地理教师地位低下

地理近年来不是中考科目,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许多学校领导只是为了完成义务教育而开设地理课。地理课在学校课时量中比重较低,同样准备1节课,可是得到的却是不一样的报酬,大大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就现在来看,待遇仍然是不公平,同样是不做作业,因为政治历史参加中考,14课时课算满工作量,而地理要16节课。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自毕业以来地理曾先后和生物化学、政治历史、物理分到一个教研组,只是没有过自己独立的教研组。主管部门在地理学科的考试上也是不予过问,以至于地理老师在参加职称评定时没有教学成绩,无法参加评定。

(四)教学教研活动较少,教师水平难以提高

学校在地理教研活动上太少。到目前为止,笔者调查周边的学校很少有学校搞过地理教研活动,偶尔上级主管部门搞一次,学校也以经费紧张为由,拒绝参加。时间长了,地理课堂失去活力,教师没有新鲜知识输入,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理越来越难学。地理论文的评选也是如此,市里几乎从没办过地理论文的交流。

二、建议及措施

(一)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中除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外,可以尝试着将一些地理知识有针对性的故事化、音乐化和诗化。还可以通过地理拼图、编制地理谜语、吟唱顺口溜等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把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之中,使学生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地理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学习相关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促进观念的改变,以适应开放式地理课程

教师要成为学习型、学者型教师,放眼国际,瞄准前沿,及时了解地理学科的新进展,积极汲取新的理论与新的模式,迅速追赶世界地理教育发展的潮头。学校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省级以上的现代教育技术活动或培训,把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列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每年可安排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参加各种培训班,教学经验交流会,学术研讨会,把先进的教学经验带回学校,提高他们的教学与理论水平。

篇4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94-02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界定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指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2]。新课改下的课程将不仅仅是学科的总和,它是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的有机统一体。故而在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中,只要有利于地理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标准和达到地理教育目的的一切资源都可以称为地理课程资源。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都应成为课程开发的内容,还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探究学生生活中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因此,本文中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指的是:学生所在的学校乃至社区的一切自然的、人文的地理要素,包括家乡的基本地理知识、民风习惯、传统文化、生产生活经验等。

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相关研究

200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课程资源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途径。此后,有人对课程资源的目标与要求、知识与理论、过程与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论述。第八次课程改革之后,对“地理课程资源开发”进行研究的人很多,有进行理论研究的,也有进行实践探讨的。这些研究在明确地理课程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包含的内容以及教学意义等,并认为我们应重视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实践性。实践方面,一些课程专家、学者、一线地理教师纷纷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了如何在实践中合理开发并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但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却还没有深入的研究。

国内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研究主要是针对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湖南师范大学尹耀武基于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把澧县地理课程资源做了分析,并通过调查澧县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上存在的问题,给学校、老师、社会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周顺心则从“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相关概念、研究理论入手,探究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从教材方面来谈如何开发地理乡土课程。此外,他还实地调查了我国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网络分类,认为我们可通过“博客”和“网络”平台来进行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另外,在张碧秋和焦洪霞的文章中,她们都认为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十分必要,她们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着各种问题,还不能自成体系。针对这种现象,她们总结出了一些原则、提出了个人建议,以促进我国各地区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教育界研究“乡土地理”,一般是从教材编写、地理教学入手,但有关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广东省是最早开始新课程改革的地区之一,因此笔者选择深圳市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

三、深圳市初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本文以初中地理教师为对象,用抽样调查法对深圳市的初中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主要分“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相关概念及理论的了解、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认识、所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配备、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四个方面,情况分析如下:

1.教师对有关概念及理论的了解

调查发现:只有8.5%的教师比较了解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概念和相关理论,23.6%的教师不了解,其余教师只是听过并不清楚,这与很多教师没有参加过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训有关。

2.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的配置

“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是指间接作用于地理课程中的教学素材或来源,主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地理课程的认识情况。”[3]为了了解深圳市初中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的配备情况,本文的调查主要涉及:多媒体教室、地理实验室、地理标本室、地理图书室以及相关参考书的配备。结果表明: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73.5%,为地理教师订阅或购买相应参考书的只有35.2%;而地理图书室、地理标本室的拥有率却只有12.5%,地理实验室、地理标本室的拥有率仅9.6%。可见,深圳市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配置不足,是制约初中地理教师进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因之一。

3.教师、学校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认识

绝大多数一线地理教师支持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并肯定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有96.9%的学校没有地理课外活动小组,87.5%的学校没有关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校本教材。由此可知,对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绝大多数的学校仍缺乏应有的开发利用意识,对此并不重视。虽然我国施行了三级课程体系,但对于国家课程的关注远超过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方面还存在巨大漏洞。

调查表明,在初中教师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目的方面,最主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这只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及部分“知识目标”,却相对缺乏“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由此可见,初中地理教师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科学化的地理教育目标。在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上,绝大部分地理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层面。

4.教师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具体情况

由调查可知,88.3%的教师没有调查过当地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58.3%的教师只是偶尔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学校附近自然、社区地理课程资源;而经常收集并把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用于教学的教师只有17.5%,另有10.7%的教师想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但不能将其很好地制成教学课件。这说明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大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参与到其中,部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还很低,这些都制约着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不利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此外,教师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上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没有资料、课时不允许。究其原因在于地理不是中考的必考科目,因而学校、社会不重视初中的地理教育。

四、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1.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利用技能

教师素质的高低对课程资源范围的识别、利用的程度及效益发挥的水平有决定作用,因此在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时,要把提高教师素质始终放在首位。各级教育部门要把教师培训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利用技能,使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真正主动地参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此外,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选派地理教师定期、不定期地外出进行交流学习,把“新课程、新思想、新教法”带回来。教师个人也要积极地发现和接纳新的对教学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能。

2.完善考核制度,改善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

“建立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是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完善初中教育质量检测机制。通过完善考核制度来增强各界对初中地理学科的重视。

此外,要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地理图书室、地理实验室、乡土地理实践基地,开发校本课程等。也可以多校联合共同建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选派地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小组”,由骨干教师带头组织收集优秀教学案例,定期进行资料汇总,建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网站等,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3.注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缺少乡土地理教材、乡土地理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式主要是融入平常的地理课堂教学,常见的方式有“新课导入、解释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补充和丰富地理教材内容等”。所以,教师平时要自觉地收集乡土地理资料,分析调查学校周边可利用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并结合相关章节内容,把“乡土、乡风、乡俗、乡情”等直接或间接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去,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

4.注重乡土地理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地理活动

新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材应更加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实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收集日程生活中的地理小常识、趣闻,开展地理辩论赛、乡土地理知识讲座,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等,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网络等编排小栏目、播放自排节目……这些方式更精彩灵活、操作简便,经济实用,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论

尽管深圳市初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着很大问题,但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新课改下的必然趋势,也有利于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对此,笔者建议各级教育部门要把初中地理教师的培训落到实处,提高他们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与利用技能;完善考核制度、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积极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注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外的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活动,让广大师生都参与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来。

参考文献:

篇5

乡土地理主要是指本县(市)的地理知识和相关的地理技能,也就是本乡本土的地理。滨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沿海地区,乡土地理素材十分丰富。然而,乡土地理素材在滨海县初、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却并不乐观。

一、乡土地理素材在我县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多数学校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滨海乡土地理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笔者对本县的多所中学进行了调查,绝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为了高考,对滨海乡土地理知识是避而不谈的。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老师都认为,高考根本不考滨海乡土地理知识,所以没有必要拿滨海乡土地理素材进行地理分析。种种现象表明,滨海乡土地理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地理教师的乡土地理知识储备实在让人担忧。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本县的地理教师的乡土地理知识储备让人担忧,主要原因如下:(1)许多地理教师没有重视滨海乡土地理素材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平时也就没有注重对滨海乡土地理素材的收集和整理;(2)有许多地理教师都是非专业地理教师或为非滨海籍地理教师,他们对滨海的乡土地理知之甚少。

(三)滨海地理教育中缺少统一的、实用的乡土地理教材。

在滨海,目前只有1991年编写的32开共60页的“滨海地理”小册,随着滨海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本乡土地理教材早已是昨日黄花,早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目前各学校所进行的地理校本教材编写,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缺少资金,因而,编写乡土地理教材工作也就很难落到实处。

二、乡土地理素材在滨海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滨海县的乡土地理教育素材十分丰富。在位置上,滨海县地处江苏省东北部沿海,滩涂面积广;气候上,滨海县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交界地带;在河流上,滨海有著名的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和古废黄河;在农业上,滨海县主产水稻、小麦、和棉花。在现代农业上,柳编、有机大米和何首乌被称为滨海的“吉祥三宝”;在工业上,滨海兴建了头罾化工园区;在旅游业上,滨海可发展滩涂旅游,还有著名的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

那么,我们应如何把乡土地理素材应用到地理教学中去呢?

(一)地理教师要加强乡土地理知识的储备。

一方面,地理教师,特别是非专业地理教师和外籍地理教师要努力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对于我们所生活的某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工农业生产现状及交通资源等情况进行调查。然后思考这些材料与本课哪些内容相关,同时思考把乡土材料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的方法。

另一方面,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挖掘地理教师的潜能,集中力量深入开展滨海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工作。要加强对地理教师,特别是非专业地理教师和非滨海籍地理教师的乡土地理知识培训工作。

(二)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让滨海乡土地理素材有机地融入地理教学之中。

在自然地理方面,当我们讲中国的温度带和干湿状况时,我们要特别向学生介绍苏北灌溉总渠的开挖过程并和大家一起讨论苏北灌溉总渠在全国的重要性。这样,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的理解;老师在讲东亚季风的时候,可以和滨海的季风结合起来;在讲到“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结论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滨海夏天和冬天天黑时间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加深对这个结论的印象;在讲洪涝灾害时,我们应让学生分析淮河入海道对防洪的作用……

在人文地理方面,讲农业地理时,我们应强调滨海农业的“吉祥三宝”(柳编、大米和何首乌);在讲工业的区位条件时,应介绍滨海头罾化工园区和滨海新滩盐场,并让学生分析这两个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在讲人口和城市地理时,让学生回想一下滨海的民工流现象和滨海县城的发展过程;在讲港口和交通时,要让学生重点分析滨海港的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和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在讲旅游地理时,要特别介绍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

(三)引导学生参加地理社会实践,实现教学形式上的开放。

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使地理教学从课堂走向了自然、社会。让学生结合课本学过的知识去野外观察,去做社会调查研究,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滨海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暑假做如下的调查:在学习台风的影响时,可以调查滨海本年度当地的台风次数、时间和对当地的影响;在学习工业区位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调查滨海头罾化工园区,分析其区位优势,同时分析该工业园区对滨海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学习旅游地理、海洋湿地时,可以组织学生到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进行社会调查,分析自然保护区的作用,研究海洋湿地的功能和开发条件及海洋湿地的保护措施等;在学习港口和交通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调查滨海20年来交通的变化,并参观滨海港的建设;在分析交通与聚落的关系时,可以就204国道在滨海改道的原因进行分析,让学生分析204国道为什么要改道?这样的分析,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而且,分析后也不容易忘记。

滨海县乡土地理素材十分丰富,广大的滨海地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乡土地理素材对滨海地理教学的意义,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认真总结乡土地理素材,运用各种方法,使乡土地理素材有机地融入地理教学之中,从而更加有效地高地理教学质量。

篇6

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普遍面临课堂效率偏低的困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效率以及教学氛围的营造等方面都有莫大的关系。所以作为一名高中一线地理教师,我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并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有效突破。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高中地理教学具有理解难度大、知识点记忆量多、信息涉及面广等特点,容易引发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动力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有效推动因素,教师应始终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学的重要抓手。如果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必然导致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兴趣不高,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要性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不能形成浓厚的学习探究欲望。

(二)地理学习效率低下

有些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虽然时间花的不少,态度也非常认真,但实际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和他们没有能够抓住学习要点、学习的方法较为单一、不够实用高效等因素有关。有些学生始终抱着死记硬背的态度开展地理学习,虽然记住了一些内容,但是在理解的深度、运用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导致地理学习实际效率低下。

(三)课堂学习氛围单调

地理教师如果走进课堂,完全采用讲解的方式,从头到尾“一言堂”,学生只需要带着一双耳朵听、用一双手记,思维的有效性就很低,甚至有些内容根本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教师就已经将全部答案揭示出来。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参与探究的欲望没有得到较好的满足,导致课堂学习氛围非常单调。

(四)教学拓展延伸欠缺

虽然高中地理教学时间有限、进度紧张,但是地理是一门来自于生活与自然的学科,在教学中需要和生活联系的内容很多,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教师如果在教学拓展方面流于形式,没有将生活中一些丰富的内容整合起来、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延伸割裂开来,就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以创新的理念全力突破地理教学困境

面对以上高中地理教学中遇到的诸多困境,我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深入分析,结合我日常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较为有效的突破方法。

(一)以丰富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面广量大,导致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容易引发消极负面情感。对此,我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感受到趣味性,增强学习的快乐指数。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在教学中会以丰富的地理知识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说,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准备一桶水。所以在备课时,要做好更全面的准备,例如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一课中,我从网络上收集了大量的关于海洋资源的类型、目前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等方面的资料,并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生动演示。当图文并茂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对海洋资源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有了更加丰富的理解,对海洋中蕴含的如此丰富之宝藏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信息量的补充可以为学生地理课堂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而且丰富了学习内容,使他们理解掌握得更加牢固。另外,我还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要求学生在某些新课教学之前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拓展信息,在课堂上进行相互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也丰富了课堂信息容量,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以方法技巧的指导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影响高中生地理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们在学习中不得要领,完全按照死记硬背的陈旧模式开展学习,要么前记后忘,要么呆板记忆不知运用。所以,我尝试在教学工作中以方法技巧的指导为抓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认真分析了目前地理教学的内容、重点难点、薄弱环节,搜集有关这些重难点突破的良好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传授,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技巧程度。例如对比理解记忆法,指导学生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对比理解的方式辨析其异同点,达到巩固理解的效果;图解记忆法指导学生学会将图与文字结合起来,在脑海中形成更加直观形象的概念框架,避免机械生硬背诵概念和相关知识词条的乏味性,让学生在脑海中形象的记忆;再比如在地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感知印象结合起来,以及鼓励学生将地理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进行论证或服务生活,这也是增强学生地理学习效率的良好手段。另外,我还重视总结推广先进的学习经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技巧交流,讲出自己在地理学习中总结的技巧,其中有价值的稍加改造就可以推广,有效提高了记忆的效果,降低了记忆难度。

(三)以师生互动的模式营造浓厚教学氛围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不应当是被动讲授的关系,而应当是互动探究共同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针对灌输式教学模式单调、氛围单调的现状,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深入思考、主动探究,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对学生而言既可以提高学习的参与程度,也能够更好地训练综合能力。例如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课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两组,季风水田队和商品谷物队,请两队的同学利用书本资料和我提供的信息,分别讨论探究其中一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区位条件、生产特点等基础知识,再向另一队的同学进行介绍讲解,并相互提问进行考查。学生依靠合作小组的力量完全可以自主完成这些内容,而教师主要在过程中侧重于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有效增强了学习探究的欲望,相互研究的过程也集聚了智慧、拓展了思维。通过这样的独立思考,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有效完善了思维成果,在师生互动中进一步增强了学习效率,整个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四)以课内外结合方式拓展地理教学空间

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一定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课外拓展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得到提升,在课外论证中加深理解,达到巩固效果。例如GPS全球定位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这一内容,我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重点针对GPS运用于汽车行业进行调查。学生分成几人一组,独立搜集有关GPS运用的现状,通过座谈走访、问卷调查、上网搜集等多种形式,了解GPS在当前汽车制造业中的普及程度,了解广大群众对这一技术成果的熟悉程度。学生撰写出来的调查报告切入点不同,选择的角度不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状态。有学生在调研报告中提出了要增强运用,提高社会治安管控成效的建议。也有的学生针对GPS设备良莠不齐,应当制定规范化标准等内容提出了建议,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拓展的促进功能,也让学生在课外拓展活动中增强了理解,巩固了课堂学习成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困境,只要我们高中地理教师愿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敢于打破传统,勇于创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一定可以让学生爱上地理课,学会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篇7

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普遍面临课堂效率偏低的困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效率以及教学氛围的营造等方面都有莫大的关系。所以作为一名高中一线地理教师,我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并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有效突破。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高中地理教学具有理解难度大、知识点记忆量多、信息涉及面广等特点,容易引发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动力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有效推动因素,教师应始终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学的重要抓手。如果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必然导致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兴趣不高,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要性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不能形成浓厚的学习探究欲望。

(二)地理学习效率低下

有些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虽然时间花的不少,态度也非常认真,但实际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和他们没有能够抓住学习要点、学习的方法较为单一、不够实用高效等因素有关。有些学生始终抱着死记硬背的态度开展地理学习,虽然记住了一些内容,但是在理解的深度、运用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导致地理学习实际效率低下。

(三)课堂学习氛围单调

地理教师如果走进课堂,完全采用讲解的方式,从头到尾“一言堂”,学生只需要带着一双耳朵听、用一双手记,思维的有效性就很低,甚至有些内容根本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教师就已经将全部答案揭示出来。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参与探究的欲望没有得到较好的满足,导致课堂学习氛围非常单调。

(四)教学拓展延伸欠缺

虽然高中地理教学时间有限、进度紧张,但是地理是一门来自于生活与自然的学科,在教学中需要和生活联系的内容很多,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教师如果在教学拓展方面流于形式,没有将生活中一些丰富的内容整合起来、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延伸割裂开来,就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以创新的理念全力突破地理教学困境

面对以上高中地理教学中遇到的诸多困境,我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深入分析,结合我日常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较为有效的突破方法。

(一)以丰富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面广量大,导致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容易引发消极负面情感。对此,我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感受到趣味性,增强学习的快乐指数。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在教学中会以丰富的地理知识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说,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准备一桶水。所以在备课时,要做好更全面的准备,例如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一课中,我从网络上收集了大量的关于海洋资源的类型、目前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等方面的资料,并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生动演示。当图文并茂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对海洋资源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有了更加丰富的理解,对海洋中蕴含的如此丰富之宝藏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信息量的补充可以为学生地理课堂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而且丰富了学习内容,使他们理解掌握得更加牢固。另外,我还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要求学生在某些新课教学之前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拓展信息,在课堂上进行相互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也丰富了课堂信息容量,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以方法技巧的指导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影响高中生地理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们在学习中不得要领,完全按照死记硬背的陈旧模式开展学习,要么前记后忘,要么呆板记忆不知运用。所以,我尝试在教学工作中以方法技巧的指导为抓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认真分析了目前地理教学的内容、重点难点、薄弱环节,搜集有关这些重难点突破的良好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传授,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技巧程度。例如对比理解记忆法,指导学生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对比理解的方式辨析其异同点,达到巩固理解的效果;图解记忆法指导学生学会将图与文字结合起来,在脑海中形成更加直观形象的概念框架,避免机械生硬背诵概念和相关知识词条的乏味性,让学生在脑海中形象的记忆;再比如在地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感知印象结合起来,以及鼓励学生将地理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进行论证或服务生活,这也是增强学生地理学习效率的良好手段。另外,我还重视总结推广先进的学习经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技巧交流,讲出自己在地理学习中总结的技巧,其中有价值的稍加改造就可以推广,有效提高了记忆的效果,降低了记忆难度。

(三)以师生互动的模式营造浓厚教学氛围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不应当是被动讲授的关系,而应当是互动探究共同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针对灌输式教学模式单调、氛围单调的现状,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深入思考、主动探究,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对学生而言既可以提高学习的参与程度,也能够更好地训练综合能力。例如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课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两组,季风水田队和商品谷物队,请两队的同学利用书本资料和我提供的信息,分别讨论探究其中一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区位条件、生产特点等基础知识,再向另一队的同学进行介绍讲解,并相互提问进行考查。学生依靠合作小组的力量完全可以自主完成这些内容,而教师主要在过程中侧重于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有效增强了学习探究的欲望,相互研究的过程也集聚了智慧、拓展了思维。通过这样的独立思考,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有效完善了思维成果,在师生互动中进一步增强了学习效率,整个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四)以课内外结合方式拓展地理教学空间

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一定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课外拓展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得到提升,在课外论证中加深理解,达到巩固效果。例如GPS全球定位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这一内容,我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重点针对GPS运用于汽车行业进行调查。学生分成几人一组,独立搜集有关GPS运用的现状,通过座谈走访、问卷调查、上网搜集等多种形式,了解GPS在当前汽车制造业中的普及程度,了解广大群众对这一技术成果的熟悉程度。学生撰写出来的调查报告切入点不同,选择的角度不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状态。有学生在调研报告中提出了要增强运用,提高社会治安管控成效的建议。也有的学生针对GPS设备良莠不齐,应当制定规范化标准等内容提出了建议,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拓展的促进功能,也让学生在课外拓展活动中增强了理解,巩固了课堂学习成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困境,只要我们高中地理教师愿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敢于打破传统,勇于创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一定可以让学生爱上地理课,学会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篇8

2009-2012年,《地理教学论》课程群作为西南地区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项目进行建设,在教师信息(教学、科研及获奖等)、课程信息(课程沿革、教学策略、考核评价等)等课程基本资源建设,教学内容(课程目标、重难点提示、多媒体课件等)、测试评价(课内外作业、在线测试)等课程基本内容与形式建设,教学平台(课堂在线、课外链接)、教改平台(改革热线、课改问答)、教研平台(信息荟萃、行动研究)、互动平台(师生博客、对话交流)等课程学习资源建设等方面形成一定特色。

2012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以及确保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等六大内容。教育部陆续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在全国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等十项措施,并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根据教高厅【2012】2号《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总体建设目标。该课程于2013年在原有精品课程基础上进行转型、改造、升级为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建设。为此,围绕建设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具有较髙教学水平、一定创新特色和示范推广价值的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建设。

一、教材内容建设——深化先进性、地理性、实用性

教材内容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教育理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维目标)与课程设置(建议设置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学科教学设计、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等)的要求,对在我国师范院校各个时期培养中学地理教师中发挥出积极作用的《地理教学论》课程调整组合,改为2学分36学时。主要内容包括地理教学论概貌、地理课程与教材、地理教学目的与任务、地理教学原则与模式、地理教学方法与媒体、地理教学评价与反思、地理教学技术与艺术、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研究等八章。注重深化先进性,即体现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改革探索创新,将正确的师生观、学习观、评价观和新课程推进中涌现出的新经验、新成果、新模式等及时融入教材内容中。深化地理性,即凸显地理科学发展及学科特色,充实符合地理教育特殊规律研究成果,而非套用一般教育学理论知识,围绕中学地理教学目的任务,在原则与模式、方法与手段等方面侧重地理学科属性。深化实用性,即渗透理论知识与中学实际结合、课程学习与应用操作融合,增强新课程改革实务的指导和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内容,并增添具有广泛代表性和丰富变式的中学地理教学实例以提高学习效益。

二、教学模式建设——强化案例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表现形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组合系统,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必要环节。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及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意见都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地理教学论课程在坚持不懈的内部自身改革中,针对高师院校单一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经历过多种形式探索:以重点讲授、学生讲课、课外自学、集体讨论、实习作业到启发式讲解、研讨式交流、案例式分析、示范模拟式教学等。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新形势,必须强化课内外贯通的以案例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的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侧重学生课外广泛阅读与课程学习相关的著作书籍和期刊文献,写出读书笔记;合作学习侧重以小组或寝室或多人为单位,进行课内外相关重要问题的讨论交流,并达成一定共识;探究学习侧重教育改革某一主题或专题和课程推进中热点或焦点话题思考探析,逐步形成研究意识。案例教学侧重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例,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地理教学论知识理论师生剖析共议;活动教学侧重围绕中学地理改革范例,引导学生全面参与,积极动手动脑、行动探究;实践教学侧重针对中学地理研究事例,深入中学地理课堂现场或实习基地考察观摩、体验经历或见习实习。

三、教学资源建设——活化专题库、案例库、素材库、练习库

教学资源即是用以教学活动过程的媒介、素材或因素、条件的总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走进课堂被赋予前所未有的丰富内涵,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头戏和核心内容。构建“落实课程标准、课程结构合理、职前职后衔接、课程质量优秀、资源形式丰富、网络平台共享”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资源库,是落实国务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部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该课程已完成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基本资源所要求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重难点指导、演示文稿、习题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须的资源。因此,在继续完善和充实课程基本资源基础上,应加快课程拓展资源建设,可分两步骤进行。一是活化专题库、案例库、素材库、练习库。专题库针对章节内容和学习实际,提供各章节专题拓展知识讲座辅导,促进学生深化思考;案例库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践,提供多元精典的讲课、说课、评课、赛课等案例,强化学生感悟体验;素材库围绕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提供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类型多样的媒体素材,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练习库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状况,提供层次、类别不同的练习作业,促使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二是集思广益、广开渠道,陆续建设在线自测、学习交流系统和实践实习系统等,最大限度地发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功能。

篇9

新课改要求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然而,如今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教学要求。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应当在遵循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上,对高中地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谈几点个人意见和看法。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多是以自身为中心,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教学和给予,忽视学生的学习和习得,总之,高中地理教学在整体上处于一种“高付出、低收效”的教学状态。如今,随着新课改在我国的全面深入,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双主体上达成了共识,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学习、探究的主体,而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鉴于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的我们,就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这样,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比如,在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节内容时,我就给学生编制了一份预习导学案,要求学生按照导学案上所列内容,对课本内容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导学案的大致内容为:1.了解感知: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2.深入学习:(1)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析太阳辐射纬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3)说明影响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及理由;3.当堂检测(习题略)。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这份导学案,对本节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和自主分析。这样,我通过给学生编制预习导学案,让学生实施探究式学习,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学生提前熟悉了本节内容,为我们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实施实践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不是运用它应付各种地理考试,而是学以致用。然而,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师总是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脱离,只注重地理基础知识的讲解,忽略它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认为地理是一门需要反复理解和记忆各种理论知识的枯燥学科,感受不到学习地理的作用和价值,因而对其逐渐丧失了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地理学习效率也处于低水平。基于这种现状,作为高中地理教师的我们,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知识外,还要给学生提供将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如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此既能丰富地理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节内容时,在学生了解了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以及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之后,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这样一项地理实践活动:自由结组,对学校周边地区进行有关水资源的调查,如是否缺水;若缺水,缺水的原因是什么;缺水对本地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该提出怎样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可行性建议等。在调查过程中,要求各个小组将调查到的资料随时记录和保存,课堂上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性陈述。这样,我通过实施实践性教学模式,既让学生感受到地理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一举多得。

三、实施多媒体技术教学法,营造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

现代多媒体技术,具有集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于一体的教学优势,它可以将教材上抽象、死板的知识以具体、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鉴于此,身为高中地理教师的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引用其中,营造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给高中地理课堂注入无穷的活力,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良好目的。

比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节内容时,一上课,我就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了几段视频,如2012年飓风桑迪袭击古巴,房屋倒塌、农作物被毁、生产设施遭破坏、居民丧生……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农作物被冻死、房屋被积雪损坏、压塌、高速公路封锁、交通堵塞……看着眼前的画面,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于是我趁机说道:“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是两种不同的天气,它们对人类产生着重要影响,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常见的天气系统,对有关天气的知识进行详细了解。”这样,我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有效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也顺利引出了本节课课题。

总之,在新课改大力盛行的背景下,作为高中地理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积极对当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之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和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从而使高中地理获得高效化的教学效果。

篇10

2009年学术研讨会围绕“新时期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发展”主题,下列与会代表作了大会专题报告。

“转型时期:高师地理教学论发展路向的思考”

(李家清)

“地理科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与创新”

(袁书琪)

“强化教育见习、实习、研习质量管理探讨――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为例”(段玉山)

“地理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徐宝芳)

“国际地理教育动态――以卢塞恩可持续发展地理教育和国际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为例”(王民)

“地理考试的研究与思考”(夏志芳)

2010年学术研讨会围绕“创新,让地理教师更具专业水准”主题,下列与会代表作了大会专题发言。

“均衡教育下的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

(袁书琪)

“创新地理教学模式,培养优质地理师资”(李家清)

“课程改革中‘差异化’理念的思考”(段玉山)

“将学科特色作为地理教学继承与发展的生长点”

(林培英)

“地理教学论核心课程的深化改革”(李晴)

“转型时期高师地理教师教育课程重构的几点思考”

(仲小敏)

“基于地理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改革探索”

(刘兰)

2011年学术研讨会围绕“前沿・理性・责任: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与创新”主题,下列与会代表作了大会专题交流。

“修改后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阐述”(夏志芳)

“走向发展性的地理教学论”(李家清)

“数字星球系统实验室与地理教师教育”(徐宝芳)

“转型时期高师地理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衔接的思考”(仲小敏)

“关于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技能训练问题的思考”

(胡良民)

“高校地理教育学系列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黄京鸿)

“地理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探索”(李晴)

“中学地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杨新)

“以命题为抓手,提高地理教师教学水平”(刘恭祥)

“基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地理教学论》若干问题思考”

(王向东)

三届学术研讨会的专题发言与广泛交流,不仅直观反映了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在学科建设、理论构建、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系统思考与持续探索实践的成果,也生动体现了他们孜孜以求、认真执着,坚持改革创新和继承发展的精神。

最近传达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生学习理念,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科学设置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以及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开展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加强教师养成教育,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信念,重视塑造未来教师人格魅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支持高校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等。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举措,无疑为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广阔平台,当然也对地理教师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二、内容丰富,成果显著

三届学术研讨会内容安排丰富,学术氛围浓厚。每届会议提交学术论文几十篇,老、中、青三代地理教育工作者踊跃参与。会议多由大会学术报告、分会场专题讨论和自由发言等环节组成。在大会报告及对话、分会场交流发言及分会场代表汇报和自由发言等活动中,还对高师地理教育跨区域的科研合作、结合课改指导中学、各类型师资培训及新人帮扶、地理前辈对高师地理教育的贡献及宣传、网站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并欣喜地看到,一大批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年轻博士、硕士崭露头角,成为地理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生力军。

三届学术研讨会除主要进行主题研讨和学术交流外,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地理考察。2009年会议安排了参观蒙牛工业园区、内蒙古师大盛乐校区和博物馆,考察希拉穆仁草原,库布其沙漠和成吉思汗陵等活动。2010年会议组织参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东北师大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自费游览长白山等。2011年会后进行了西宁市区和互助县土族风情考察,自费游览青海湖、日月山等,为外出考察机会相对不多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提供了亲近大自然,感受各地不同文化特色和自然风貌的机会。

伴随着学术研讨活动的日益活跃和高师教师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三年里有关地理教师教育方面的教研获奖、教研论文、教研课题和教育专著及教材等教研成果不断呈现,这里仅展示部分学术著作及高校教材的代表性成果。

《地理学科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9

(胡良民、袁书琪、关伟)

《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张继红、夏志芳)

《新理念地理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李家清)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林培英、马贺山)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王民)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李家清)

《地理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王民、仲小敏)

《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文本比较研究与编写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林培英,杨国栋)

《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段玉山)

《地理教育实践与理论》,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徐宝芳)

《新课程地理教学论》,西南师大出版社,2011(黄京鸿)

《中学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李晴)

《中国地学书鉴》(地理教育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宫作民)

三、凝聚团队,展望明天

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隶属于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长期以来,其学术研讨会每隔四年或两年与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一同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东、西、中、南、北的高校教师,出版社或期刊代表以及广大中学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共商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大计,荟萃了地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展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时代风貌,这也为高校地理教师提供了极好的学习与交流机会。然而,高师学科教育领域长期以来未受到高师院校应有的重视,实际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极大地挫伤了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与研究教师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阻碍其发展与提升,他们也十分渴望和期待在全国综合性学术会议之外,有一个更加紧密联系的专业组织或平台可以倾诉、交流、展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艰辛与寂寞、快乐与成功。20世纪80、90年代,全国范围内曾举办过多次高师学科教学论或学科教育学学术研讨会,语、数、外、史、地、生等学科教学论教师热情参与、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相得益彰,曾取得积极有效的学术研究成果。但由于人数规模、经费紧张等具体原因,未能持之以恒。进入21世纪后,在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的热情关怀和爱护下,在全国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委会李家清、夏志芳、徐宝芳等主任委员的精心谋划和不懈努力下,在全国各高师院校广大地理教师的积极支持和热忱响应下,一年一度的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研讨会如期举行,为深化学术研究、深入课程改革、凝练科研成果、凝聚育人之心、加强交流协作、加快事业发展提供了阵地和平台。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研讨会还应开阔思路,寻求拓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以共同申报规划项目的方式作为科研基础。目前教育规划项目或专项项目占有一定比例,可由重点师范院校或本领域学科带头人领衔主持申报,其它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合作参与,共同推进教育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也可为学术研讨交流奠定基石。

以学校地理课改的紧迫课题作为应用目标。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已推进十个年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不少现实问题急待解决,可以深入中学地理教学第一线,积极开展紧迫课题的改革试验,更切实有效地服务于基础教育。

以承办单位为案例作高师课改实证研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都是为了加快提高师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高师地理课程教学论改革持续不断,也各有特色。

以出版单位为合作伙伴发表学术成果。期刊、报社和出版社等,不仅为地理教师科学研究搭建平台,也为展示学术成果提供阵地。学术研讨会可与出版单位紧密合作,有主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及时推出地理教师教育研究最新学术成果,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篇11

正向思维长期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焦点,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严重影响逆向思维的构建。同时,在向逆向思维转换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重新构建心理过程的方向,会大大增加正、逆思维的连接难度。为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已成为一大难点。针对这方面,教师要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更好地学习地理,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提供有利的保障。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逆向思维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素,是新时期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思维品质,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思维品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在逆向思维作用下,发现不同的地理学科之美,逐渐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中。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那些难懂的概念、理论,突破地理教学的难点、重点,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并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创造性的求异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解题能力等,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途径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属于一种积极而活跃的非智力因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地理学家由果找因,利用逆向思维逐步得出地理原理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例如,在学习“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时,先让学生阅读世界地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获得科学发现的体验,由此展开逆向思维提出问题: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会不会因为受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接着让学生动手实验:利用旧报纸撕成两半,再拼合在一起,那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会不会像撕破的一张纸一样是同一块大陆?然后点题: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就是通过由果找因,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从而否定了地球“固定论”的观点,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能够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够有效启迪他们的逆向思维,更好地学习地理学科知识。

2.注重理论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由于地理学科知识点多,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克服死记硬背,这样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准确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素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以“中国自然灾害”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说说自己对我国自然灾害现状的看法,提出一些防灾减灾的建议。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查询相关的资料信息。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了解的情况,结合他们提出的建议等,引导学生结合当地常发的自然灾害,要求学生整理个人有效避灾的方法,并在班上交流。根据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现状,在减灾防灾方面思考更深层次问题,进行逆向思维,提出更加有效的防灾减灾的措施,避免受定向思维模式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找到更加有效的防灾减灾的方法。

3.注重反向逆推,辩证分析,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反向逆推,深入探讨某些重要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如学生学习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知道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使我国广大地区降水丰富,众多大河滚滚东流等。为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逆向假设:如果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将对我国气候、河流流向、交通运输等有怎样的影响?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分析交流得出:从气候上看,由于东部高,太平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进入内地,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气温可能会有所下降,形成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气候。由于东高西低,河流大多发源东部,从东向西流。这样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等的影响。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学会站在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多方位认识事物。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阐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产生的“温室效应”,还要讲解大气污染、尘埃增多导致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站在矛盾对立面思考问题,解决遇到的问题,为提高逆向思维能力做好铺垫。

4.借助讲授新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正、逆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正向思维去理解地理概念、原理以及规律,去挖掘教材中那些具有探讨性的内容,探果索因,也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逆向思维准确理解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比如,运用“反证”,来证明地理事实、理论的正确性。就反证法而言,属于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典型的逆向思维。具体来说,在运用反证法的时候,需要假设那些和已知地理事实、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进而,推导出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规律等相矛盾的结果,促使之前的假设不成立,为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提供有利的保障。以“地球的公转”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为90度,也就是说地球不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面是直着身子绕太阳转,教师通过画板图让学生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太阳直射点将终年直射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会发生变化,同一地区还有四季变化吗?还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吗?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为66.5度,并且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才会有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才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这样可以促使复杂、难懂的地球公转知识点变得直观、形象,也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点的兴趣,也能促使他们准确把握、理解新的知识点,不断完善已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5.利用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会利用逆向思维解答相关的问题。可以讲解一些和学生已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开拓学生的逆向思维,真正从定势思维中走出来。以“喀斯特地形”为例,大部分学生知道发育喀斯特地形需要具备的条件,即要充足的可溶性岩石,地区气候属于高温多雨。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已经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科学家们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特别好的喀斯特地形。如果学生仍然按照定势思维模式去思考该问题,必定找不到出现这一特殊现象的原因。在此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跳出定势思维的圈子,学会运用逆向思维,全面而客观地分析青藏高原的整个发展历程,探索找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地质史上,曾经的青藏高原是一片大海,在沉积巨厚石灰岩之后,地壳逐渐上升。在初期的时候,上升的高度并不大,青藏高原的气候以高温多雨为主,喀斯特地形逐渐发育,青藏高原急剧升高后,喀斯特地形也随之上升。这就是青藏高原部分地区依然存在较好的喀斯特地形的原因。在逆向思维作用下,看似毫无头绪的问题,一下迎刃而解,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世界的神奇,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他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素养放在重要位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充分显现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逐渐打破他们的定式思维模式,灵活运用逆向思维去解决遇到的地理问题,解释生活中的各种地理现象。以此,逐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并灵活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