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4 09:19: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篇1

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将会影响周围建筑物安全以及地层初始应力状态,还会影响到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水理性质。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人们在向高空发展的同时,亦在积极地开拓地下空间。城市地下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地铁、地下商场、地下贮库等)所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和严重,如地下水的污染、邻近建筑物的开裂以及地表塌陷。如何有效地解决城市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1 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影响环境工程地质的主要表现

地面移动变形 在城市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或是竣工后,地面移动变形是经常引起地质环境问题的首要原因。不论是采用盾构、沉井,以及基坑法,都会使施工地点及其附近的土层受到扰动,进而促使软土层移动,引起饱水砂性土的管涌、地面变形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地表环境突变 在影响环境工程地质中,另一个很明显的表现是洞室围岩失稳,围岩失稳带来的破坏,几乎都是沿原有的结构面产生,并形成新的断裂面。近年来,随着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在开挖隧道的施工项目中,经常因为风化裂隙发育带、断裂带、岩脉等多与围岩接触,而导致在开挖过程中引起围岩失稳事故的发生,进而致使地表环境受到地表坡体变形、地表塌陷等突变出现。

地下水环境变异 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要采用人工降水的方式,来保证开挖面的稳定。但在此过程中,由于人工降水“漏斗式”的渗透和混合,会使地下水的动力场和化学场受到影响,进而引起地下水中某些物理化学元素发生变化,导致地下水环境受到污染。而且,由于地下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有“滞后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引起突变,造成诸如地铁与河道相截、隧道与河道相正交等问题,并且其影响范围之大,也会给地下工程建设、环境工程地质带来威胁。

地质生态环境恶化 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通常要将挖出的大量砂石进行堆积处理,会对施工附近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若是弃土超荷,甚至会引起隧道下沉,影响地下工程的建设此外,如果弃土不及时处理,还可能在开挖或运输过程中,引起扬尘污染,影响城市大气和生活环境。

2 减小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对环境工程地质影响的对策

工程开始前,要经过严谨、周密、科学的论证,充分考虑相关的环境因素,作好环境影响评价。在正式施工前,必须作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要调查附近自然地理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赋存条件,是潜水还是承压水,地下水径流路径,化学组分以及受污染情况等,查明附近污染源,可能的污染途径、污染方式、污染范围和污染机制等。

施工时,要进行必要的抽水实验或计算,以正确估计可能的涌水量,施工过程中注意监测地下水变化,及时堵漏,并修建防渗层、防渗墙或防渗帷幕以防止污染物外泄,施工完成后,应保证地下工程的封闭性,在 施工过程中,还要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固体垃圾和液体废物应通过专门的设施及时运出地表,并加强地下空间的通风设施。

在城市中进行地下工程施工时,要与保护城市中有历史意义和经济、社会意义的设施协调起来,根据地表保护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小变形,以使地表房屋、道路、管线等不致造成损害,生态环境不致恶化。

3 解决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关键

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总体评价和分区 在城市三维空间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总体评价和分区中,应该注意对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岩土体的隔热、抗震、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质构造等的分区,并对整个地下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立体分区。

明确岩土体的结构及区别 要明确城市地下工程的地质构造及其区别,认识城市岩土体的空间变化,从而方便科学合理地进行不同类型的场区划分,进而对岩土体立体结构进行分区和规划。

了解区域的稳定性 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对于规划选址的问题,需要了解影响区域的稳定性因素,以及该区域是否达到施工的稳定条件。在确认其稳定性后,才能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并保证技术得到科学实施,从而避免受到地壳剧烈升降、地震、断裂复活等地质构造的影响。

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的实施阶段,要随时对工程地质进行勘察,包括在工程的选址上、规划上,以及设计和施工中的不同阶段,通过记录详尽的工程地质资料,及时掌握不同阶段中施工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等要素,这也是施工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4 对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控制和预防

施工过程进行定时、定期勘察 任务为确保城市地下工程建设顺利进行,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实行定时、定期的勘察任务通过掌握详尽的地质勘察资料,提供制定施工方案、规划和分区的重要参数和数据,减少地下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优化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的方案 在进行地下工程施工时,对于如何开挖的方案有很多种,当进行基坑开挖时,不但开挖顺序有所不同,而且还有分层开挖法、中心岛式开挖法等不同的开挖方法,通过结合施工地点的具体情况来优化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的方案,能够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保证科学人工降水 采用人工降水的方法,能够保证开挖面的稳定但在采用人工降水时,应该保证科学地进行人工降水,通过对施工场地的勘察和降水水位的预测,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降水方案,以减少因地下水水位下降而引起的地下工程建设的事故发生。

5 小结

在整个地下工程建设中,应该注意对施工现场的监测,随时了解施工现场动态,以便有异常情况发生时,能得到及时地控制与处理,同时,要善于运用新科技,创新地下工程建设,从勘察、设计、施工及监测等各个方面,对城市地下工程建设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促进建筑施工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许,王国权,李晓昭.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01).

[2]钟洛加,周衍龙,沈贵文.等.武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环境地质效应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04).

篇2

输电线路产生覆冰的原因不同,导致了覆冰出现了多种类型,主要可以对其进行几下划分:①根据冰的变现形式可以分为晶状、粒状雾凇、混合凇和湿雪;②根据成冰的原因可以分为云中、降水、升华三种覆冰;③根据输电线上冰的增长情况可以分为干、湿两种增长过程覆冰;④根据输电线上冰的形状可以分为,新月形覆冰、圆形覆冰、翼形覆冰以及不规则形状的覆冰。其中湿雪以及混合淞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的影响最大。

1 输电线路覆冰的影响

(1)覆冰导致输电线路过载引发事故。主要包括:输电线路表层发生断裂;导线抽出;导线离地面过近,出现闪络,或者导线之间有接触发生起火;悬垂线断裂,拉线线夹断裂;塔体倾斜,出现倒杆现象等。

(2)相邻输电线路覆冰、破冰不均匀引发的事故。相邻的输电线路覆冰或者脱冰的不均匀,会在线路上产生较大的张力差异,导致导线发生滑动,会造成输电线路表层发生破损或是断裂;输电线路上较大的张力差异会传输到直线杆塔上去,改变绝缘子串的位置,使其发生破损或者断裂;如果这种输电线上的张力差达到临界值,将导致横担出现转动现象,拉线和导线之间产生相互撞击,对拉线造成破坏,严重的会导致杆塔的倾斜或倒塌。

(3)绝缘子串位置出现的覆冰,会引发冰闪事故。作为污闪的一种形式,冰闪事故也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绝缘子串位置出现覆冰时,使得其绝缘性变弱,减小泄漏的距离。在覆冰融化时,电解质和水的作用,形成了一层导电膜,最终导致该绝缘子串的闪络电压下降,在低温情况下覆冰的融化,通常都在有雾的情况下进行,这就使得导电膜的导电性增强,引发冰闪事故。

(4)覆冰输电线路的抖动破坏有关的电力设施。输电线路在覆冰不均匀时成扇形或者新月形时,若是风力较大,输电线路发生大幅度抖动,这对输电线路的安全产生的很大的影响。

2 低温环境下输电线路覆冰问题的解决办法

输电线路覆冰其安全稳定运行产生着很大的危害,因此要解决好输电线路覆冰问题,做好除冰和防冰的工作。

2.1 交流融冰法

交流融冰法指的是,将交流电输入到覆冰的输电线路当中,提高覆冰输电线路的温度,为融冰工作提供必要的热量,使所覆的冰均匀快速的融化。

交流融冰法目前主要由三种,分别是交流短路融冰、零起升流融冰和负荷融冰。

交流短路融冰是指对覆冰输电线路整体三相短路,短路后,利用断路器想短路线路施加电压,电压的增大,会导致电流的迅速增强,对覆冰输电线路就行加热,使其覆冰均匀的进行融化。

零起升流融冰是指对覆冰输电线路的末端进行三相短路,这样就在变压器组与覆冰输电线路之间形成了单独的电气回路,使用变压器组的励磁升压增强输电线路中的电流强度,当电流强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输电线路的温度达到融冰的条件,冰层开始进行均匀的融化。

负荷融冰是以电网调度的安全正常运行为基础,最大限度的增强覆冰输电线路的负荷,使得其电流增大,为覆冰的融化提供足够的热量。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要尽量在安全使用的输电线路中留有一些电流,这样能够有效地缓解输电线路覆冰的产生。

2.2 直流融冰法

直流融冰法在处理输电线路的覆冰问题时,最为有效和可靠。输电线路中上的交流抗阻十分大,而且输电线路的横截面积也很大,在这种实际情况下,进行交流短路融冰的难度很大,因此不经常采用交流融冰法。在输电线路上的直流抗阻相比交流抗阻来说相当小,大约为其十分之一。所以,在日常的覆冰输电线路的融冰工作中,常采用直流融冰法,在提供同等的融冰电流进行融冰时,直流法对电源容量的要求较低,更为经济实用。

直流融冰技术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直流融冰技术能够针对实际情况的不同调整电流和电压的值,从而能够更经济有效的完成融冰工作,这些实际情况主要是指输电线路中导线的具体长度和其宽度。

②采用直流法融冰对整个电力系统造成的影响较小,有效的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在直流融冰法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包括:第一,相比其他方法,直流融冰法较为繁琐,在实际应用中容易产生谐波,同时,功率损失情况严重。这就要求在使用直接融冰法时要配备适应的滤波器;第二,采用直流融冰法时,要有相应的保护设备进行系统的保护工作,使得其成本相对较高。

2.3 分裂导线融冰法

在220kV到500kV的输电线路中,较为常用的融冰方法就是分裂导线融冰。由于220kV到500kV输电线路中的分裂导线横截面积较大,对融冰时的电源的容量要求也较大,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增大电流的密集度,有效的增强融冰线路处的电流,更好的完成融冰工作。在利用分裂导线法融冰时,要确保分裂导线之间的绝缘性,安全起见,还要在各个子导线上分别安装可远程操作的断路器,不仅能够简化操作还能更好的做好对融冰工作的监督。这种方法通常应用在较大面积覆冰的输电线路中。

2.4 自然除冰法

借助于自然的条件进行除冰的方法叫做自然除冰法。这种方法广泛的应用了自然的力量,借助于风力、引力以及自然温度的变化进行除冰。在对输电线路进行除冰时,需要在其上安装一些简单的设备,例如,除冰环、平衡锤、阻雪环等等。相比其他方法,自然除冰法操作简单,成本也较低。在自然除冰法中,较为常用的手段是对输电线路涂抹相应的憎水和憎冰涂料,以便防止覆冰的产生。目前使用的憎水和憎冰涂料主要有烷烃、有机硅、有机氟和烯烃等的化合物。自然除冰法的效果不如以上三种方法明显,但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且不用对覆冰输电线路进行复杂的处理,可用于降低覆冰带来的影响,在日常中的应用最为普遍。

3 低温环境下输电线路覆冰问题解决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

在解决输电线路覆冰问题时,首先要考虑到除冰的效果和成本,为了更好地做好此项工作,在未来解决覆冰问题时,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和完善除冰融冰的相关规定和准则。使得除冰融冰工作有规可循,在最短的时间内回复覆冰电路,使其正常工作,化解危险。

(2)加大对防冰涂料的研究工作,开发出性能更好的防冰涂料,使其在进行防冰时,不对输电线路造成危害。

(3)加紧对导线、地线等的研究工作,使其能够适应利用电磁除冰的要求,电磁除冰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其效果明显,对资源的消耗较少,但是对相关输电线路的抗损性提出了要求,所以要加大对所用导线等的研究。

(4)利用太阳能进行除冰融冰。要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通过在输电线路上涂抹某种吸热剂,到达高效、简便、低成本除冰的目的。

4 小结

上文就对低温环境下输电线路覆冰解决途径的讨论。首先对输电线路的覆冰种类和原因进行了介绍,然后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最后指出了其发展的方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好除冰融冰工作,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杨晴,王骏.国内外抗病融冰技术研究综述[J].云南电力技术,2008(36):65-66.

[2]牛文娟,蒋春芳,张婧.线路负荷融冰方案研究[J].红河水,2010(29):121-123.

篇3

开门办活动边学边查边改

“没想到厅长能亲自来这里听意见!”在梅州梅江区环保服务窗口,正在办证的王先生与下基层征求意见的省环保厅李清厅长亲切交谈起来。

如何才能真正听到意见,看到实情?省环保厅从活动一开始,就提出要开门搞活动,广泛、直接地征求意见。党组书记、厅长李清等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带头到贫困偏远的梅州、河源、韶关等地“接地气”,带头到群众环境投诉较多的电镀、火电等企业周边村镇、社区征求意见。

活动开展以来,省环保厅与“两代表一委员”、基层政府和企业负责人、基层社区和村镇负责人、环境群众代表等召开了90多场座谈会,并设立网络邮箱、调查问卷、信箱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共收集“”及工作方面意见建议925条,查找出18个问题,制定了具体整改措施,提出48项建章立制计划。

解群众污染难题落实环保为民

与监察厅联合挂牌督办26个重点环境问题、对70家重点污染源企业亮红牌警告、领导包案开展2013环境积案化解年活动……教育实践活动中,省环保厅扎实落实环保为民,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改善环境质量。

针对群众关心的大气、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省环保厅制定实施了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重金属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击环境违法“雷霆”行动计划等“六大行动计划”,积极推动“两河”流域、大宝山矿区及周边环境污染等一批事关民生、久拖未决的突出环境问题有效解决。目前,“两河”水质明显改善,PM2.5等空气指标持续保持良好,全省90%的积案可望年底解决。

同时,省环保厅着力打造公众参与、便民办事和投诉三个环保便民窗口,进一步建立健全让群众知情、请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为群众服务、帮群众解忧的畅通、高效、便捷政民互动工作机制。目前,全省122个县级环保部门都已实现网上办公和网上投诉处理,环保网上办事大厅年底前实现企业办事的全流程网上办理。通过建立网上大厅等措施进一步提速群众办理,受理网上案件同比上升50.31%,来访案件占比下降23.85%。进一步畅通环境投诉渠道,实施限期查实公众检举、揭发、曝光的环境违法行为。

推行8项改革创新服务经济转型

高速公路线路有改动,应该如何办理环评?省环保厅实行重大项目环评审批跟踪服务制度,开辟“绿色通道”,及时解决环评审批等问题。

骨干企业要上高新项目,环保经验不足怎么办?省环保厅推行企业环保联络员制度,专人提前介入,提供指导服务。

……

教育实践活动以来,省环保厅积极创新环境管理,努力提升环境保护服务改革发展大局的水平。

省环保厅将大量原由省厅审批的建设项目,如水利、制药、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等环评审批下放到市、县环保部门,审批事项减少60%以上,大大加快了审批速度,省重点项目审批时间提速到6.2个工作日。

省环保厅出台了《关于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见》,从加强环保服务、强化污染防治、强化环境分区控制,严守生态红线等方面助力粤东西北地区打造“绿色发动机”。对交通基础建设,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和城市扩容提质等项目,专门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并实行重大项目环评审批跟踪服务制度。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省环保厅推出了8项重点环保改革创新,涉及审批、监测、总量等环保服务的各个重点,全方位提升环保服务。如制定不同主体功能区配套环境管理政策措施、出台不同区域建设项目差别化环境准入的意见,对发展不平衡的不同区域实施因地制宜的环保分类指导服务;建立主要污染物总量动态平衡机制,努力为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解决环境容量的难题。创新环境监督执法、创新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推进监测社会化试点、推进环保大数据战略等,充分发挥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的手段,进一步改进环保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48项建章立制落实持续改进

篇4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环境保护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是建设和谐水韵吴忠,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一批小造纸、小冶炼、小水泥等污染严重的小企业被关停,城市污水处理厂、火电厂脱硫工程,造纸厂碱回收工程等一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成投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额完成年度削减计划。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黄河干流稳定保持在三类良好水质,较“十一五”期间提高了一个水质类别,清水沟、南干沟等排污沟污染有所减轻;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优良天数稳定在325天以上,城市区域噪声功能区全部达标,土壤环境总体稳定。但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些突出问题有待解决。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地表水环境污染

黄河吴忠段共69公里,直接向黄河干流排污的排污口(沟)共9个,其中东岸6个,分别是:峡光纸业、金昱元公司、南干沟、第一污水处理厂(城西排水沟)、清水沟、苦水河;西岸3个,分别是:青铜峡铝业公司、大坝电厂、罗家河。其中排污量较大的除峡光纸业为单个企业排污口外,还有清水沟、南干沟、罗家河三条纳污沟。这三条沟分别承担着各自流域排放工业生活污水和农田退水的功能。虽然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较10年前有所改善,但监测数据显示黄河干流吴忠段污染明显:入境金沙湾断面一年中有一半时间为二类优水质,而出境断面叶盛公路桥断面始终为三类良水质,且主要有机污染物监测因子高锰酸盐指数在黄河宁夏段五个监测断面中是最高的,这说明我市对黄河干流的污染贡献非常明显。而且叶盛公路桥断面氨氮已逼近三类标准限制,一旦超出,水质将下降为四类水,将突破自治区给我市下达的环境考核要求。并且按照自治区环境规划,目前黄河干流各市出境断面已由下游城市环境监测部门负责监测,未来几年内,各市出境断面水质如不能达到目标要求,将由上游城市向下游城市进行环境经济补偿,这将直接影响我市形象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我市清水沟、南干沟除个别月份外,总体达不到五类水质目标要求,水体丧失使用功能,污染仍然严重,是我市创建环境模范城市最大难题。

1.2市区饮用水源地保护

吴忠市利通城区现有地下饮用水源地2处,即早元水源地和金积水源地,早元水源地始建于1984年并开采至今,共有18口水源井,设计供水量4万吨/天,开采年限为20年,是目前吴忠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主要供水水源,现实际开采4万吨/天,最大日取水量可达6万吨/天,水质除个别时段因地质原因有铁、锰离子超标外,其它指标符合饮用水标准。金积水源地位于金积镇大庙桥村、塔湾村、丁家湾村境内,布井区面积6.86平方千米,共有9组18口采水井,于2003年建成,设计供水量4万吨/天,开采年限20年。因地质原因,除个别时段,个别井位铁、锰离子超标外,其他指标均能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该水源地建成后一直未向市区正常供水。2000年,吴忠市自来水公司请宁夏伊斯兰地质勘察设计院对金积饮用水源地所在区域及周边区域进行了地质勘探,经专家论证认为“金积饮用水源地是吴忠市唯一一块可供今后长期连续开采的水源地,黄河侧向补给为水源地提供了充足的水量来源,含水层单一,为潜水层,渗透性高,出水量丰富,但极易受污”。

根据国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2005年,吴忠市人民政府批准了市环保局编制的《吴忠市金积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案》,规定了保护区范围和一级、二级保护区边界,并开展了一级保护区立标等工作。2007年,吴忠市环保局组织编制了《吴忠市早元水源地划分方案》,但由于早元水源地已是规划的城市新西区且已经建成了大量基础设施和建筑,故市政府未予审批。目前早元水源地已成为城市建成区,离取水井最近的建筑物仅10余米,已无法具备做为水源地进行保护的条件。

1.3 突发环境事件

我市近年来发生了峡光纸业废水管道破裂污染秦渠事件、老马清真食品厂氨气泄漏等突发环境事件,虽然处理及时,未造成大的事故,但也给我市环境事故风险问题多次敲响警钟。目前,我市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依然存在,例如宁夏庆化公司水污染处理设施一直未建成投用,自治区环保厅对其焦化、甲醇等项目进行了阶段性验收,同意其正常生产。该企业废水除回用一部分外,一部分废水暂存于暖泉湖上游沟道内,虽然目前企业未满负荷生产,污水量不大,若遇经济形势好转,企业必然会增加产量,同时废水量也会增加,一旦发生泄漏,必然会对暖泉湖水质造成污染事件。应督促庆华公司尽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消除风险隐患。

2解决问题的对策

2.1对地表水污染物治理抓龙头,抓重点,彻底解决地表水污染的问题

首先要严格环保执法,督促峡光纸业、昊盛纸业、金牛化肥、米来公司、城市污水处理厂等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稳定运行,杜绝偷排行为,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对污染治理设施长期不能正常运行的污水排放企业责令停止生产。其次要加强工程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富荣化工公司、青铜峡天峰化工公司污水治理工程及盐池、同心、红寺堡三县区生活污水厂技术改造工程应尽快开工建设,并投入运行,削减氨氮排放量。另外,实施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减少入黄排污总量。

2.2 调查饮用水源地划分方案,积极寻找备用水源

按照国家《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饮用水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建设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建筑物,禁止从事农牧业活动。必须加以整改才能符合评估要求。因此必须立即调整金积水源地划分方案并按现有规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基本设想是将金积地下饮用水水源地“西移北扩”,具体方案是将一级保护区东界从利德大道向西移500米,同时将一级保护区西界西扩至利通区与青铜峡行政区划分界,将一级保护区北界跨过秦渠扩至距滨河大道100米,使之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用水需求。二要对调整后保护区内村庄和居民生活用水全部用管网收集送第三城市污水厂处理,同时由农业部门指导保护区内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减少面源污染对地下水的污染。三要投入资金积极寻找备用水源,建设备用水源。在保证供水水量和水质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国家评估要求。由于我市利通城区面积狭小,地下水源地的保护必然会对我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带来限制,远期可考虑使用地表水源,从青铜峡大坝取水,经处理后可自流到城区,做为城市饮用水源。

2.3 加强企业管理,预防突发事件

对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企业进行排查,严格督促企业完善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建设应急设施,确保发生事故时不对外环境造成污染。

参考文献

篇5

1、环境问题是工业文明的直接代价。

2、树立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思想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篇6

一、引言

在现今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发展科学技术实现社会的快速完善,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21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一个时代,但由于发展科学技术,难以避免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的伤害,较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自然灾害的频发、环境的严重污染、水资源的不断减少等等,所以解决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在未来的科学发展中,应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减少环境损坏。在实现社会的快速进步发展的同时,时刻关注环境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社会发展的正确之路。

二、科学技术造成的环境问题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兴起是为了使人类的活动更加便捷,加快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在逐渐体现。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由于人类为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过多的使用了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的一类杀虫剂,结果虽然暂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是由于不断地滥用药物,十年之内对环境的影响非常之大,这些毒素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由各种方式进入了人体,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杀虫剂的持续使用后,还造成了一些害虫的抗药性,使得虫灾泛滥,杀虫剂的效果已经逐渐丧失。在可续技术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对资源进行开采。上世纪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地球上现存的资源含量越来越少,特别是矿物资源和水资源的问题极为突出,江河湖海在不断遭受着污染,水体的级别一降再降,现在有许多地方的水资源稀缺,或者是水质远远不能达到要求,这对于人体的损害也是极其严重的。经调查显示,现在的森林覆盖率在逐年下降,不仅仅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这与其他方面的环境影响也有一定的关系,没有森林和湿地的调节,自然的代谢能力会越来越差,带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在生活中可体现为气温的不稳定、空气质量的持续下降等等。

三、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方法

要解决现存的环境问题,就要从引起这些环境问题的源头入手,在源头上减少导致环境恶化的因素,才能使得环境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否则只是不断地治理和污染,不能解决根本上的问题。要实现环境的治理,首先需要严格贯彻执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因为加快发展速度而忽视了对环境的危害。在这一方面,应该对与自然环境污染相关的企业和工厂进行严格的审查,避免其由于赚取利润不符国家要求的进行环境污染,在审查时也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将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控制。另一方面,在宣传上也应该加大力度,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问题还需要社会上的持续关注和教育,在教育上,可以通过网络和多媒体的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得环境问题深入人心,使得人人关注环境问题,人人保护环境发展。在企业的生产中,需要利用的设备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应该对如何减少生产设备造成的环境问题入手,研发出更加环保、减少环境污染的产品并大力推广使用,减少由于这一方面原因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学校的教育中,从儿童的启蒙教育开始,就应该灌输给儿童要保护环境,使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改变环境的重要责任,时刻关注环境问题,坚持做维护环境的优秀公民。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教育中潜移默化的将环境保护深入每一个人的心中,才能使未来的社会发展在更加环保的运行模式下进行。对环境伦理道德的宣传应该始终做到有良好的传播效果,这样才能使得环境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结束语:

科学技术在人类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将环境保护治理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到一起的合理途径,是解决目前环境问题的必经之路。在环境问题上,我们要始终秉持着减少环境污染、有效治理的心态,不能由于环境情况的不乐观而放弃对环境的治理和优化,始终坚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只有不断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才能使环境问题得到持续关注,将环境伦理道德的宣传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将环境问题得到良好的控制,使环境得到较好的治理和维护,还地球一片绿色、还人类自己一个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陈士俊,柳洲,王梅.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环境问题的理论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01)

篇7

本文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中心,分析了国际贸易机制对一国环境及全球环境的不同影响,通过对行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选择模型分析了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存在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差异下的国际贸易存在的冲突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在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现实状况以及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于如何调整我国外贸政策以及相关国内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得出结论,全球公共产品的性质是全球环境区别于一国环境的根本,全球性政府的空位和融资机制缺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是各国根据本国国情进行利己选择的结果,行业差异以及环境外部性存在领域的差异是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水平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成本;内部化

序言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环境公害事件,如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的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前后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3~1956年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富山痛病事件。这些公害事件是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恶果,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构成直接威胁,引起社会各界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反思。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环保浪潮,环境问题进入国际主流社会的视野。为有效控制、治理和预防环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第二代环境问题,两代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环境问题的解决难度。全球环境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使环境问题产生了一定差异。各国环境禀赋状况及环境问题的差异,导致难以在全球范围内统一推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全球范围内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国际贸易下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中心,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采取理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同时,注重一国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差异、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差异,注意吸收国际经济学、新公共金融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的演化、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国际实践、国际贸易与环境成本内部化国际差异的相互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下我国外贸及相关政策的调整。

第一章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成本等与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关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第一节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环境的经济价值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前提,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商品价值和环境价值进行剖析。环境问题的症结在于环境的外部性,环境公共产品性质导致环境产权难以清晰界定,从而产生环境成本外部性,致使市场机制不能准确反映环境稀缺程度,环境价值长期被严重低估而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第二节分别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与全球环境的影响,在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总体影响不确定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仍然可能导致全球环境问题趋于恶化。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全球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原因,全球公共产品性质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与一国国内环境问题的根本区别,全球性政府空位和融资机制缺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在全球产权难以有效界定和利益主体空位的情况下,各国在国际环境问题上的利己行为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难以清晰界定,加大了全球环境问题解决的难度。环境成本内部化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已经达成共识,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三条思路。最后,本章分别对这三种解决思路及其国际实践进行分析。

第四章首先通过一个模型分析了国际贸易下行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选择,发现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差异以及环境外部性是发生在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对于一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一国环境成本内部化通过国际贸易机制对他国产生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各国比较优势、产业竞争力以及各国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是各国根据国情进行选择的结果,全球范围内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不尽相同,这种差异容易导致各国在贸易领域产生冲突。面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差异下的国际贸易冲突,对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关系、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速度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责任分配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国际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篇8

本文以开放 经济 条件下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中心,分析了国际贸易机制对一国环境及全球环境的不同影响,通过对行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选择模型分析了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存在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差异下的国际贸易存在的冲突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在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现实状况以及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于如何调整我国外贸政策以及相关国内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得出结论,全球公共产品的性质是全球环境区别于一国环境的根本,全球性政府的空位和融资机制缺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是各国根据本国国情进行利己选择的结果,行业差异以及环境外部性存在领域的差异是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水平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成本;内部化

序言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环境公害事件,如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的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前后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3~1956年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富山痛病事件。这些公害事件是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 发展 模式所带来的恶果,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构成直接威胁,引起社会各界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反思。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环保浪潮,环境问题进入国际主流社会的视野。为有效控制、治理和预防环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第二代环境问题,两代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环境问题的解决难度。全球环境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硕士 论文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使环境问题产生了一定差异。各国环境禀赋状况及环境问题的差异,导致难以在全球范围内统一推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全球范围内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国际贸易下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中心,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采取理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同时,注重一国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差异、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差异,注意吸收国际经济学、新公共 金融 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的演化、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国际实践、国际贸易与环境成本内部化国际差异的相互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下我国外贸及相关政策的调整。

第一章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成本等与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关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第一节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环境的经济价值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前提,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商品价值和环境价值进行剖析。环境问题的症结在于环境的外部性,环境公共产品性质导致环境产权难以清晰界定,从而产生环境成本外部性,致使市场机制不能准确反映环境稀缺程度,环境价值长期被严重低估而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第二节分别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与全球环境的影响,在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总体影响不确定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仍然可能导致全球环境问题趋于恶化。

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全球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原因,全球公共产品性质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与一国国内环境问题的根本区别,全球性政府空位和融资机制缺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在全球产权难以有效界定和利益主体空位的情况下,各国在国际环境问题上的利己行为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 历史 责任和现实责任难以清晰界定,加大了全球环境问题解决的难度。环境成本内部化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已经达成共识,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三条思路。最后,本章分别对这三种解决思路及其国际实践进行分析。

第四章首先通过一个模型分析了国际贸易下行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选择,发现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差异以及环境外部性是发生在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对于一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一国环境成本内部化通过国际贸易机制对他国产生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各国比较优势、产业竞争力以及各国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是各国根据国情进行选择的结果,全球范围内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不尽相同,这种差异容易导致各国在贸易领域产生冲突。面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差异下的国际贸易冲突,对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关系、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速度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责任分配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国际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篇9

近几年以来,大气环境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伴随着人们对于大自然改造和开发利用能力的不断增强,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臭氧空洞等名词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本文将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从目前大气环境的主要问题表现、大气环境安全问题的特点和其相应的解决的方案等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以为大气环境问题的改善提供参考。

1、大气环境的主要安全问题表现

1.1大气环境安全问题表现之气候变化

自19世纪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逐年增大,从而致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浓度逐年上升,待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后,温室效应便出现。根据气象学家的研究发现,自1961年至2007年近五十年间,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约为0.65摄氏度,如此下去在未来的100内全球地表平均温度预计将上升1.4至5.8摄氏度,温室气体占大气平均比重将继续加大。此外,由于全区气候异常现象也是目前大气环境安全问题的又一突出性表现。全球气候异常主要表现在高温纪录异常、极端天气干旱、暴雨、低温、冰冻等,例如就我国而言,2006年8月16日,重庆观测到43度气温打破百年来历史最高水平,2007至2008年间的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 2008年年初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的罕见持续低温、雨雪和冰冻等极端天气。气候的异常变化不仅严重妨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更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严峻威胁与挑战。

1.2大气环境安全问题表现之臭氧层空洞

所谓的自然界中臭氧是指,分布在距离地球表面25至50千米处,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6.3nm以下的紫外线,从而起到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的一道保护屏障作用的气体层,我们称之为臭氧层。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大量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的使用加剧了对臭氧层的破坏,造成了大气臭氧层厚度降低,甚至于在南极上空等处出现臭氧空洞的现象。据世界气象组织报告称,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臭氧总量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几十目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也需至少100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到1985年以前的水平。大气臭氧层的破坏,所造成的臭氧空洞等现象将导致强烈的紫外线直接照射到地面上,使地球上各种生物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威胁到地球生物的生存环境。

1.3大气环境安全问题表现之酸雨污染

酸雨主要是由于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氮氢化合物的浓度加大,在阴霾天气中雨水所吸收的上述气体后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腐蚀性的降水现象。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等的大量排放,其中包含导致酸雨出现的气体的比重逐年上升,致使一些地方酸雨问题频繁发生。酸雨的出现不仅对地面建筑物、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伤害,还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动植物的生存状态,因此,酸雨污染问题也被列入到大气环境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从而备受人们的关注。

2 大气环境安全问题的特点

2.1全球性,大气环境是一个开放性的、流动性、扩散性的物质,其活动性不受国界的限制,并且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的环境安全问题既来源于本国的环境安全威胁,也来源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污染转嫁、资源掠夺、生态难民跨国界迁徙、长程越界污染等环境安全威胁。

2.2区域性,大气环境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在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大气环境问题受所在地的工业分布、能源气体排放量、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大气环境安全问题在全球性的大背景下也会呈现出区域不同而导致的差异性特点。

2.3隐蔽性,只有当大气环境问题累积到一定量(这里所谓的一定量是指超出大气环境的自身承载力和自净能力)后才会有所显现,而在此之前大气环境安全问题则处于一种相对隐蔽的状态,可以形象的将其比作癌症等慢性病,其在经过一定的较长时间的发展后,当其存在度打破自身免疫系统后其各种症状才开始出现,才开始被人们发现,大气环境安全问题亦是如此。

3、应对大气环境安全问题的策略方针

3.1国家主导性。将大气环境安全问题上升到国家发展层面上,强化国家的主导作用力,使国家通过其强有力的政治保障,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强大后盾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大气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国家也是大气环境问题的最大受害者之一。所以应将国家作为解决大气环境安全问题的主导者之一,通过将各项标准转化为国家法律或政策,强化国家监控,调整产业结构对温室气体等污染气体的排放量进行严格把控,从源头上降低其对大气环境的破坏性。此外,国家内部还可以架构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倡导全名参与,提高解决大气环境安全问题的全民性。

3.2国际协调、合作性。大气环境问题既是国家问题,也是世界问题,大气环境安全问题所具有的扩散性和多因性,注定其不能单单依靠某一个国家力量就可以解决的,他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还需积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区域合作或国际合作,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合作的高度,确定区域的应对目标和发展计划,形成世界性的公约条例,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共同协作,发展科学技术应对全球大气环境的变化,消除国家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壁垒,达成解决大气环境安全问题的共识,形成全方位的架构体系,共同积极应对大气环境安全问题。

3.3公众的参与和努力。公众参与是解决大气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就公民个人而言,少开车、多步行或乘公共交通工具;尽量不买不用私家车,如要使用的话应妥为保养;汽车采用不含铅汽油,用省油的方法开车;使用清洁型燃料等等,都可以减少废气排放、为维护大气环境安全贡献力量。因为现在就城市大气污染而言,绝大多数是由尾气排放造成的。

总之,大气环境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必然条件,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大气环境的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类的共同发展,它的安全要靠全人类的共同呵护。

参考文献

篇10

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

摘要: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的实质是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之间的范式对话,环境法与民法二者之间在内容上存在着很大的冲突,其原因在于民法所采取的是个人主义范式理论,而环境法所采取的是整体主义范式理论,因此二者之间自然就会存在着差异性。由于当前环境问题的突出,致使法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实现法学与民法学的对话尤为重要,与此同时环境法学与民法学自身的范式危机也是构成当前实现二者对话必要性的深层因素。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环境法学与民法学产生的动因,然后对民法学与环境法学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民法学与环境法学对话的目的与功能,再次对民法学与环境法学对话的内容与现状进行了探讨,最后为实现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与重构提出对策,即以“公序良俗原则”为整合与重构二者之路。

 

关键词:环境法学;民法学;范式整合;个人主义范式;整体主义范式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3

前言:当前,环境法与民法之间的互动性成为了法学研究界所关注的一大焦点,民法学关注此问题的原因在于当前“绿色”民法典的呼声日益高涨,而环境法关注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当前很多关于环境法的基本问题都与此研究相关,而关于存在争议性强的问题通过法学的分析,也会归结到这一互动研究上。尽管当前关于此议题的探究已经上升到理论层次,但是还是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全面的挖掘其所具有的深层意义,从而为二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出一个系统的框架,并为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在范围上分界线的确定奠定基础。

 

一、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产生的动因

(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当前,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相关学术界一直为探索解决途径而努力,加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促使跨学术研究更加的活跃。因此,基于社会这股强大的政治氛围与理论氛围,环境法与民法之间对话得以实现。

 

(二)民法典立法的推波助澜

随着民法典立法进程的推进,民法学界为了进一步捋清环境问题对民法学的影响,因而需要与环境法学之间建立对话,以顺应对民法典立法这一项重任所带来的挑战。在民法的立法中,关于物权法的制定涉及到了自然资源方面的立法问题,关于侵权行为的相关法律的制定又涉及到环境侵权救济的问题,因此,民法必然会寻求与环境法实现对话的途径。

 

(三)环境法学探索者的推波助澜

针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如何需找到有效的法律解决途径成为环境法学者当前所面临的一大挑战,而民法中的相关内容正符合了环境法学者的需求,因而构建二者之间的对话,也成为了环境法学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环境法以解决环境问题为先导,因而突破传统的束缚,实现跨专业研究,而民法又是集诸多部门法于一身的法学理论“储备库”,顺利成章的成为环境法学者寻求沟通的对象。

 

二、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环境法与民法对话的可能性

1.二者同属中国的法律系

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共存于中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内,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中国法律体系的构成,其立法的本质属性、目的以及意义等在大体上所呈现出的共性特征,因此,环境法学与民法学之间是以共性为基础的,因此,实现民法学与环境法学的对话,只是基于学科设置不同而进行的分领域研究。

 

2.二者的历史渊源

二者的历史渊源表现在环境问题最开始的解决途径:在我国尚未出台环境法时,关于环境的相关法律问题都是通过民法来解决的。因此,从根本上讲,环境法学与民法学有着内在的关系,从某种层面上讲,环境法学是民法学的继承者与进化者。而这种关联性就为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但是,民法学与环境法学之间也存在着冲突,其区别与独特属性使其构成了不同的法律学科,这在当前的法学研究学科的划分中也已经给予判定。因此,在环境法学与民法学探讨共同理论问题时,需要给予明确的界分。

 

3.二者之间的冲突的实质是选择

针对民法学与环境法学之间的冲突问题,其根源并不属于正确与否的判定,而仅仅是在二者中的选择问题。构建二者之间的对话的根本在于集合二者的力量以更好的解决当前社会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困难与挑战,从而在完善各自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所面对的是民法与环境法,解决时所面临的是选择谁的问题,是到底以何种法律手段来确定解决问题方案的抉择。

 

(二)环境法与民法对话的必要性

二者实现对话的必要性总体来讲是为了更好的应对当前“挑战与危机”,其挑战是来自当前社会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而其危机则是来自于民法学危机与环境法学危机。对于其所应对的挑战是实现二者对话的根本动因,而关于二者所存在的危机的本质为理论研究范式危机。

 

1.理论范式概念

所谓的范式指的是:由从事某一特定学科研的学者们在这一领域内所达成的共识以及基本观点,是一个学科的共同体在研究准则、概念体系等方面的某些共同约定[1]。当前,在国内学术界对于范式的应用非常广泛,因而其内涵已经远远的超出最初库恩所赋予的定义,具体来讲,当前范式所指的是涉及到一个学术共同体时,学者们所构建的共有知识假设、研究模式、研究方法、价值标准,还包括了人们理解世界的知识体系。

 

2.环境法学范式危机

理论范式概念的诞生来衡量我国法学理论学科,能够充分的反映出当前其尚未建立属于自身的理论研究范式,这就证明了环境法学范式危机的存在。之所以说当前中国环境法学尚未构建自身的理论研究模式,可从以下实例找到原因:蔡守秋教授提出“调整论”在环境法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对整个中国的法学界的影响也非常大。此理论的提出就充分的证明了中国环境法学尚未形成理论范式体系。但是,并不能因为中国环境法学尚未建立自身的理论范式,就片面的认为中国的环境法学就是弱势学科,事实上,范式危机存在于当前中国各法律学科中。3.民法学范式危机

 

中国的民法是继承于大陆法系司法制度的成果,而大陆法系的民法制度又是以个人主观观念为基础建立的,在20世纪的私法公法化的呼声中,此观念的危机凸显,因而,民法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的修正工作,在其完善的过程中又不断的承受着来自各新法律部门的挑战,进而危机四伏。中国民法在继承大陆民法制度的同时,也相应的继承成了大陆民法的理论体系,而这种民法法律体系的继承,使其陷入被动的地位。因此,如果用理论范式来恒定我国的民法学,在当今的改革阶段,显然其所承担使命的完成任重而道远。但是,不能因为当前我国的民法体系的不规范,就认为其要将其作为全部任务与使命,全身心的致力于此,这并不属于我国民法学的主要任务。因此,作为我国法律全局性的范式危机,只能说明我国的法律还过于“年轻”,只要一定的时间其必将能够茁壮成长。

 

4.范式的整合

实践作为理论存在的根本,是理论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因素。因此,不管对范式危机承认与否,都应该使理论还原于实践,通过实践来验证,并通过实践来使其“羽翼丰满”,只有直接的应对社会真实问题的挑战,才能促使理论体系的日趋成熟。环境问题当前就是社会中的一大问题与挑战,正是因为环境问题的存在才成就了环境法学的诞生,而同样是因为环境问题的日趋加剧,致使法学“绿化革命”的出现,这就充分的显现出传统的范式理论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而全新的理论范式正在发展过程中。因此,构建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是理论打破重重危机并构建全新范式理论的最好方式。实现二者之间的对话,能够使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各自的观念、立场等问题进行明确的界定,从而实现二者理论重构的目标,也就是实现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与重构。

 

三、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目的与功能

(一)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目的

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目的在于:使二者能够明确界定自身的观念、价值等,从而实现民法学与环境法学各自的理论范式的整合与重构。

 

(二)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功能

民法学与环境法学对话的功能为:拓展双方的视野、转换双方当前的传统思维模式、更新双方的方法、实现各自价值的重构。在二者对话的过程中,各自将原有秉持己见的思想意识进行转变,从而更新自身甚是问题的立场与角度,协调二者之间的对话,进而以对话互动的形式来促进各自的发展与完善。也就是在对话中,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实现了换位思考,通过转变自身原有思维来实现对原有未知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从而也就形成了环境问题上的理论范式重构。此外,在实现对话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实现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各自观念、立场以及价值等的重新认识与界定,从而在协调二者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也就实现了对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

 

四、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内容与现状

(一)环境法学――以民法力量实现对环境问题的解决

环境法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根源是民法,在最初的环境法学中,其所用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法律依据便是民法以及刑法,因此,民法对环境法的重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当环境法面临着某些环境难题时,以环境法的思维方式很难寻找到解决的途径,而转换到民法上,很多时候会“另有一番天地”,这就是民法学对环境学的影响。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政府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因此,促使环境法也具备了相应的行政法特点,因此,其在表现上通常以禁止性的规定或者强制性的规范为主,从而使自身局限于其中,因此,“行政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立法模式成为当前中国乃至全世界环境法立法界的共同呼声。而其中关于引进市场机制的观念,就是在环境法制度的制定上将民法的思维理念引入,以借助民法学的个人主义理论来实现环境法学理论范式的重构。

 

(二)民法学――环境问题给民法以及民法学理论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环境问题给民法学所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其理论上的个人主义,而在民法典制制定过程中,“绿色民法典”的呼声致使此挑战也成为了民法发展的机遇。因此,当前加强二者之间的对话,能够推进民法典制定以及民法学理论构建的进程。当前,民法学理论已经踏上了重构之路,只是尚需时间来实现深入研究与汇总。比如民法中关于物权法与合同法的理论:当前,在民法中关于物权法领域,如何实现物权法理论的生态化,成为了当前民法学者所关注的焦点。由于物权的社会化,致使将公法的支配与公法的义务融于物权概念中,从而展现了当前物权对社会群体利益的充分重视。因而,如果以此为思维意识出发点,就有学者提出了将环境保护融于物权理论中,从而构建生态物权;也有学者在研究农林牧副渔权的基础上,提出准物权理论的构建思想。在合同法领域中,同样存在着将合同法生态化的思想理论,即所谓的“环境合同”。

 

五、实现环境法学与民法学范式整合的途径――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在当前民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功能在于修正并限制“私法自治原则”。当前关于公共安全秩序原则,相关学者对其进行了总结,大致分为十种,其中关于“危害国家工序的行为”的原则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概念解释。事实上,这一原则的实质便是个人主义理论范式接受整体主义范式观念修正的链接,因此,环境法与民法的关系也在此“公序良俗”原则中得以体现。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民法学理论也自觉的承担起社会化、生态化的重任,结合自身理论框架的实际,最大程度的来实现对社会化与生态化的理论实践。而当社会化与生态化在民法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出现民法无法再调整现象,因此,这也是环境法学产生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基于以上原因,环境法等法学理论从诞生起便以社会法自居,其所注重的是强调对社会的公益性。基于此,民法与此类“社会法”之间不但在理论上、还在实际规范性上存在许多必然的关联性,而且其在调整的过程中在内容上也呈现出一定的承接关系,也正是基于这一意义,民法学者梅格库斯提出了经济法、劳动法与传统的商法等是一样的,都是“特别司法”。先忽视此种断论的正确与否,其观点已经表明了所谓的“社会法”―环境法,在内容的调整上与民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与承接关系。事实上,将“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民法与“社会法”的内容调解分工上的分界,可以将其视为当前法律体系的一种新的思路。

 

六、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民法学与环境法学的整合进行了研究研究探讨,从而为二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出一个系统的框架,并为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在范围上分界线的确定奠定基础。通过对民法学与环境法学对话的产生动因、可行性与必要性、目的与功能、内容与现状的探讨,提出以“公序良俗原则”为整合与重构。

 

参考文献:

[1]陈新夏.康德的目的论与“人类中心主义”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01):52-56.

[2]叶俊荣.环境问题的制度因应―环境法律与政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篇11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在教育中将实际的社会发展情况应用到教学工作中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环境问题显然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挑战,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环境教育引用到教学中是必要的。高中地理的学习内容广泛,是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重要阶段,但是要将环境教育完全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仍旧需要不断研究。

一、对环境教育的基本认识

环境教育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词语,环境所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因此环境教育所涉及的问题也相当得多。自环境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以来,关于环境教育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因此,我对环境教育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环境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识到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实际的环境问题以及保护环境的相关措施和技术等。

环境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环保问题的讲解,着重介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其二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以及环保问题解决的相关措施;其三是环境的基础知识,这里面更多的是理论基础,例如环境的监管和控制以及环境质量的检测等。

二、高中地理中渗透和整合环境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法是非常丰富的,要想将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地理教学的质量,完成环境教学的工作。高中地理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方式。首先,可以利用直接讲授的方法,这是传统的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方法之一,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这种方法下学生可以对环境知识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其次,将多媒体教学方式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放映一些与环境相关的视频,可以让学生具体地认识到我国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最后,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讨论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在讨论活动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环境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同样应该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这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实验教学是比较容易执行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一些地理实验让学生具体看到一些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或者环境问题的检测,这些都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与人类的联系,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开展全校性的校园活动,组织学生清理校园的垃圾,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可以让学生独自走访周围的居民,了解周边地区的环境情况,并根据得出的情况进行具体的研究。实践教学不仅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也是让学生切身体会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与整合的策略

1.充分了解环境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环保教育对教师来说相对陌生,要将环保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环保教育的内涵,因此教师在加强环保教育的同时,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学校对教师可以展开一些培训活动,通过这些培训教师可以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知识,同时教师之间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可以让教师共同努力和进步,更好地进行环保教育渗透与整合工作。

2.结合高中地理教材,加强学生环保教育的学习

环保教育的渗透与整合是建立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上的,因此高中地理教材是不能舍弃的,教师需要将高中地理教材和环保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环境知识,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中地理学习和环境教育的统一,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3.充分开展保护环境的活动

开展活动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环境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让学生真正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学校可以进行环境问题的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环境问题动态,切实体会到现如今的环境问题;另外,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

环境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也是人类正常生活的保障。将环保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是进行青少年环保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未来环保教育工作中仍旧需要进行,也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