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银行业的发展前景

银行业的发展前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4 09:19: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银行业的发展前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银行业的发展前景

篇1

随着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有企业的股权的改革,2005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加快了上市的步伐。2005年6月交通银行在香港上市,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6月中国银行先后在香港和上海证券市场上市,2006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实现了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上市,并创下了全球融资规模最大的IPO。(杨德勇和曹永霞,2007)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在也于06年在香港上市。至此,我国现共有14家上市银行 ,无论从股权结构还是整个银行业的面貌,中国的银行业发生了显著地变化。

纵观国内已有的关于股权结构的论文,基本都停留在05年以前的实证研究,忽略了近两年国内国际的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国有银行上市以后的表现;同时它们的研究的角度也不够全面,因此笔者认为进一步全面地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将选取9家已上市商业银行,分别对银行的效率表现和股权结构的相关作用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到当代银行业的发展特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分析

(一)财务指标分析法

1.财务指标体系。按照商业银行资金“三性”平衡原则和商业银行经营目标要求,从反映被测度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费用控制能力、资产质量与安全性、资产流动性和发展能力五个方面设立财务指标,建立财务指标体系,测度商业银行效率(Berger A N, Harman T H. 1998)。根据财务指标的重要性确定财务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如下:盈利能力方面占60%,费用控制能力方面占10%,资产质量方面占10%,资产流动性方面占10%,发展能力方面占10% 。

(二)中国商业银行财务效率的测度和评价

本文主要测度9家上市银行(4家股改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利用有关财务指标数据,经过计算得到2000~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的财务效率值、平均值及排名;由于国有银行与05年前后实行了股改,因此其测算的数据标准有变化,笔者按照三种情况进行了排名:05之前十五家银行的效率排名;05年之后9家银行的排名;00-09年股改后的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整体排名。

在05年股份制银行改制以前,前五名的银行全部为股份制银行,而国有银行的财务效率值相比而言极低;尽管国有银行实行了股改,但由于极强的股权垄断性特征,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排名已久靠后;改制对国有银行带来了部分好转的迹象,但由于高度垄断性,这种迹象还有待改善。第四部分将对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进一步地实证分析。

三、上市商业银行绩效与股权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单因素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1.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1)被解释变量:S ―衡量上市银行绩效的综合指标

(2)解释变量:

Fl: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F5:前5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F10: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HERF10:公司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表示公司大股东持股的集中度和公司前10名大股东持股的分散程度

2.单因素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其中i代表不同的银行,t代表不同的年份。 表示i银行在t年度的绩效,依次类推。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

1)从 的估计值来看,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对上市商业银行的效率都具有负的相关关系;第一股东的持股比例过大,不利于银行的充分监督和控制以及市场化经营;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与商业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股权比例数据笔者发现,由于国有银行的特殊性,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的高低完全由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决定,并没有起到股权的相互制衡作用,这说明股权过度集中不利于银行的效率。

2)t检验值:分别针对 ,给定显著水平 ,自由度为n-k=54临界值 , 对应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2,所以应拒绝原假设。同时可以从修正的拟合优度大小看出, 的检验效果最好。

(二)加入控制变量的多因素模型的变量设置及计量分析

由于上面的单因素模型分析中,笔者担心解释变量并不能充分地解释银行效率(很可能存在异方差性),并且为了进一步考察银行效率的印象因素,笔者将引入多个控制变量对银行效率进行更完整地解释。

1.多控制变量的设置

结合银行效率研究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特点,我们从规模、创新、稳定性、盈利能力、配置、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以及营业范围等八个方面去构建解释银行效率的模型,重点考察其中股权结构的作用。我们选取了分别反映银行规模、创新程度、稳定性、盈利能力、资产配置5个变量以及股权配置这一解释变量。

2.模型设置及计量分析

通过共线性的检验,笔者发现总收入的对数与股权配置的各指标有很强的相关性,同时与银行稳定性之间也有很强的相关性,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笔者舍去LNTA这一控制变量,减小相关性影响,进而得到计量模型如下:

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控制变量的解释性不显著,解释变量F5、F10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方程的拟合优度不是很高,尤其是F1 和HERF10的解释力不是很好,另外模型不具有明显的异方差性。

从回归结果发现,笔者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LD、INO对S的影响作用不显著。但系数仍可说明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与银行效率成正比、非利息收入(总收入-利息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例却与商业银行的效率成反比这与前面的猜想有所背离。通过考察银行现阶段的发展程度,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基本的国家性质,我国银行业监管十分严格,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都有着严格地控制,不存在明显的市场化波动,因此对银行的效率影响并不显著;2、我国的金融市场化进程还不够完善,我国的银行业尽管在不断地改革中,但银行业务依然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因此银行业的创新度尽管有所提高但起作用还很小,尤其是资产证券化程度还不高,对资本市场和银行业的发展还未起到显著作用。

(2)STA与S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t检验值较低,其相关性不显著,即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的效率有正的相关性,资本充足率大小代表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强弱,对银行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ROA的系数非常高,可见其对银行效率的相关性很高,ROA越大,银行效率越高。

(3)观察解释变量的系数值和t检验值发现:F10在模型中的解释力度最高,说明其它四个变量对F10有较好的控制力,也得到了前面分析的结果,其负的系数说明股权分配的垄断性越高,银行效率越低。整个模型的拟合度较之前的单因素模型有所提高。F5也有一定的显著性解释,负的相关系数说明前五名股东的持股比和越大,银行效率越低,这与前面的假设相背离。

前五、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与银行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他们的持股比例和越高,商业银行的效率越差。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前五大股东和前十大股东的股权分配不具有明显的差异,股权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大股东手中,股权的流动性越差,垄断性越高,这既不有利于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也不利于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竞争以及银行内部高效率的管理控制。另外,通过观察国有银行的现有股权情况可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尽管通过了上市、以及股权改革,但由于很强的垄断型股权结构的存在,依然对公司内部治理的有消极作用。

四、商业银行效率分析的政策挑战及建议

本文首先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股权结构模式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股权结构的影响主要在于前十大股东的股权结构作用。本文进一步运用我国银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考察, 结果显示股权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前五大与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对银行效率均有显著影响,并且持股比例越高,效率越低,呈负相关关系。

股权结构作用于银行公司治理和行为方式, 进而对经营绩效产生影响。完善的股权结构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部分, 能够促进商业银行效率的提升。但是, 完善的股权结构并不愈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自动提高, 只有通过借助市场机制的力量, 尤其是资本市场对产权的争夺机制、信息监控和投票机制, 才能推进银行经营机制的科学转换, 进而提升银行的公司治理整体水平与经营绩效市场竞争能够提高商业银行效率, 但只有在逐步完善股权结构的过程中, 市场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总而言之, 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 而市场竞争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股权结构的完善程度相关。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表外业务 发展

一、引言

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经营的扩大,表外业务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和外国商业银行比拼的新战场。表外业务是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目前成为其获利的主要途径,开展表外业务不但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后,以表外业务创新为代表的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尤为突出。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受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出现了新的,而表外业务方面的创新尤其突出,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表外业务品种,表外业务创新研究成为我国银行界的热点课题。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内容及其确认

(一)表外业务的内容

表外业务是指确定的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个时间对某项金融商品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合同,在交易成立时,它即形成某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资产,并同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负债。按照 200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解释,表外业务被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种类型的业务。”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二)表外业务的计量

表外业务给传统报表提出挑战。表外业务的历史成本,如果按签约时间考虑,采用其初始净投资难以反映其价值和风险情况,如果按交易时间来考虑,由于其交易在未来发生、而且可能是一个过程,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来代表历史成本。另外,表外业务的价格波动很大,历史成本难以追踪其市场价值变动情况。在表外业务这个具体项目上,历史成本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都受到严重的影响,用历史成本来计量表外业务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在此情况下,公允价值作为历史成本的替代者,用来计量表外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是采用市场价格来追踪表外业务的价值波动,能更好地反映表外业务的价值和整个企业的价值,相关的信息对投资者等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更有价值。

篇3

2006年底,中国加入WTO银行业五年的过渡期结束,根据入世有关协议,中国已经逐步放开对外资金和金融机构的限制,国内银行业的种种市场壁垒被破除,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正与我国商业银行展开全方位的竞争。面对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为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逐步实现混业经营,以不断提高综合经营水平。本文将就我国商业银行基于范围经济下的混业经营的发展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内涵

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指利用经营单一产品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效应。银行作为企业的一种形式,与一般工商企业的不同在于其经营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因此在讨论银行业范围经济时,除了要考虑范围经济的一般理论外,还得考虑银行业自身的特点。其范围经济可被界定为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张或经营品种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收益增加或边际费用下降的情况。如果银行业务范围扩大后,其交易费用下降引起边际收益增加或边际成本下降,就表明银行实现了范围经济。

二、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原因

如果银行业务的发展长期受到严格限制,从事业务范围窄,只能从事传统的银行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那么将导致银行金融创新能力差,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差等问题,使得银行之间的低层次同质化竞争更趋激烈,过度的价格竞争将使银行发展进入恶性循环的轨道,因此开展多样化的业务才是银行良性发展、增加平均收益或降低单位平均成本的有效途径。

为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混业经营,即银行业兼营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以不断提高综合经营水平是可行之策。事实上,实行混业经营确实更容易出现范围经济。

(一)混业经营能够拓展资金的运用渠道,提高银行盈利

在分业经营条件下,银行的业务活动受到严格的限制,其主要业务活集中在贷款上。如果经济不景气,则贷款减少,存贷差扩大。而多元化的经营可以使得控股公司持有较少的资本,通过提供更多的信贷,从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因此,实行混业经营能够极大地扩展银行的投资渠道,使得银行内部资金结构的匹配更加合理,银行的资金得到充分的运用,从而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改善资产质量。

(二)混业经营能够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

混业经营能够改善银行的资金结构,使银行具有相对合理的资产组合,从而提高资产质量,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此外,业务的多元化可以使得银行的一部分亏损业务由其他业务的盈利来弥补,从而大大提高银行抵御外部经济因素冲击的能力。

(三)银行资产专用性低,进入成本低,易产生范围经济

相对于工商企业来讲,金融各行业相互进入的成本较低,这主要是由于金融业的资产专用性低这一特征决定的。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来说,维持经营的资本、信息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存在着很大的同质性,因此资产的专用性低。这样商业银行在承做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服务时,行业的进入成本就非常低。这也是金融业容易出现混业经营、扩大经营范围,进而形成范围经济的重要原因。

三、 混业经营在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制约,缺乏创新动力,其混业经营仍然处在较低的层次,与当前国际主流市场存在相当的差距。从整体看,我国银行业能否顺应国际金融业混业化自由化的潮流,打破业务限制实行混业经营,主要还是看其激励-约束机制是否能够建立起来。在这一根本问题没解决的情况下,业务限制的放开是有风险的。基于此,中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应在以下几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完善治理机构,形成发展范围经济的平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存在激励和约束明显不对称的现象,在经营机制方面存在规模偏好和费用偏好,内部控制并不完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发展范围经济的首要问题就是改善银行治理机构,采取有效地监督措施,从而控制风险。在这一点上,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鉴国外商业银行成功运作的经验,加大力度改革,建立起股东之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共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使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化,为从体制上参与全球化金融竞争创造条件。

(二)建立以银行控股公司为主的混业经营过渡模式,允许商业银行适度混业经营

扩大银行业务范围,允许银行适度混业经营,可以提高银行的绝对收益水平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水平。目前,我国金融业已经开始在不违背现行法规的基础上,寻求银证、银保合作的途径,探索混业经营之路。混业的窗口正在逐步打开,但现实条件告诉我们不能一蹴而就。目前国内经济和政策环境,还不具备全面混业经营的条件,所以应建立从分业到混业的平稳过渡途径。

参考文献:

篇4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增加财源、拓宽就业渠道、推动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30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3800万户。中小企业吸纳了全社会75%以上的就业人员,提供了68%的外贸出口,50%的税收收入,创造了全国70%的新增工业产值和60%的国内生产总值。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小企业拥有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和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因此,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创造中国经济活力和银行经营效益的重要源泉之一。

一、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现状及信贷投入情况分析

所谓欠发达地区是指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的区域,如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被称为“草根”企业的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实体中最薄弱的群体,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大。以贵州铜仁地区中小企业为例:截至2009年6月末,该区共有中小企业49086户(含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130077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2户。上半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5461万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8.4%;上缴税收58508万元,占同期全区财政总收入的47.6%,占地、国两税总额的55.8%,成为区域经济和税收来源的重要支撑。但横向比较,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周边省市的差距较大,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原材料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出口缩小、利润减少、亏损增加、融资难、贷款难、税费负担重、发展环境不宽松等。

上半年,该区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累计新增中小企业贷款1.47亿元,同比增长9.19%,占上半年新增贷款总额的5.41%。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贷款增长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

(1)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之后,公司治理及内控体系不断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意识日益增强,加之信贷审批权限的上收和授权授信管理,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更加严格。

(2)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强化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和内部核算制度,使信贷投放更偏向于投放到效益好、规模大的大型国有控股集团企业或政府优质项目。

(3)中小企业管理粗放、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抵押担保不足、信息不透明、抵御风险能力差、经营效益欠佳等诸多因素,以及银行融资管理成本大,成本与收益不对称,使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心受挫。

(4)商业银行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受利益驱动,信贷员普遍偏向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心态,对中小企业营销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5)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阵痛”,使商业银行至今谈“小”色变,加之银监部门防范信贷风险设置的诸多“高压线”和“紧箍咒”,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的“恐贷”心理,使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之路举步维艰。

二、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必要性和实证分析

(一)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必要性

1.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欠发达地区资源稀缺,工业短腿,无大项目支撑,但中小企业发展前景广阔,地方财政依赖性较大;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财税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倾斜和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重要性愈加突出。因此,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只有将中小企业列入发展之本,才能做到事业常青。

篇5

引言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流行音乐产业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互联共生的,因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流行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出现,令传统的流行音乐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由于盗版光碟和网络免费下载这些渠道的出现,新媒体的出现既对流行音乐产业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但同时,也正是新媒体又给日渐衰落的流行音乐唱片公司指出了一条发展的光明之路。

麦克卢汉和波兹曼都指出每一种重要的新媒介的产生都创造出来新的话语符号,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话语结构,大众传播媒介技术的更替,带来了文化上的变化,特别是新媒介的出现更加使流行文化产生了巨变。作为流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与新媒介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改变了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

什么叫新媒体,比较全面的解释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以现代数字通信为手段,以网络交换为传播形态,以此构成对信息内容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应答传输和显示全过程,并应用于大众传播业,而从事这一行业的社会组织叫新媒体。新媒体传播工具主要有:覆盖手段有互联网、城域网、局域网以及含卫星通信的数字载波的无线网等;收发终端工具主要有电脑、手机、读报屏、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传播特点主要有:无时差、无国界快速传播文字图片;信息量大;互动直播;多媒体直播及短信、彩信、动漫、博客、播客等灵活多变的传播手段。

数字化技术是新媒介的基础,而数字化技术正好也开启了流行音乐的数字化时代。真正的流行音乐产业的开端就是应该从数字化音乐的诞生开始。根据传播技术转折性发展,现代流行音乐产业与新媒介的相互关系,应该从激光唱片(CD)媒介的产生,成为流行音乐产业的数字化的开端,随后是至今繁荣发展的网络媒介并且出现了在线音乐,再接着的就是第五媒体手机的出现,并且产生了无线音乐――流行音乐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激光唱片(CD)是数字技术在音乐产业中的最早体现,CD带来的不仅仅是高品质的音效、数字化的清晰效果,更加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收听习惯,人们可以随时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播放,还可以任意编辑组合,这在以往都是很难办到的。”所以说数字化技术才真正开启了流行音乐产业的大门。但是近几年来,CD唱片的需求不断下降,销量也不断下降,随着网络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采用MP3的格式来保存音乐,从网上直接下载或在线收听也成为很多人的首选。

网络媒介作为新媒介中发展最为兴盛的一员,已经在慢慢向主流媒介靠拢,而依托计算机技术产生的网络媒介恰恰也正是新媒介的最佳代表。流行音乐产业与网络结合的产物就是在线音乐,网络音乐又称在线音乐,在线音乐销售是在CD盗版猖獗、网络免费下载盛行这一大环境下不得不走的一条发展之路。在中国大陆,唱片公司拥有流行音乐版权,可以作为内容提供商(CP)向专门音乐销售网站或者是电信运营商(SP)提供流行音乐商品,而服务商主要是对内容提供商所提供的音乐产品进行继承,并通过网络平台卖给用户。网络媒介的出现也极大地改变了音乐产业的格局,和以往传统流行音乐产业的格局相比,网络除了令以往唱片公司赖以为生的正版销售这一利润链断裂,还使得网络运营商成为从中分得一杯羹的竞争者之一。

作为最新的新媒体,手机媒体一出现就被冠以了第五媒体的美名,可见受重视的程度。手机媒介作为新传播媒介与流行音乐产业的交融,主要体现在手机下载铃声与播放歌曲方面的功能。这也是与无线网络发展分不开的,随着制造和操作技术日渐趋于成熟,手机功能也不断完善。无线音乐下载和彩铃成为手机媒介与流行音乐产业合作的最成功的两项业务。

无线音乐出现前,传统唱片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唱片销售、商业演出和艺人经纪生存。但是由于盗版光碟和网络的挤压,唱片业处于不断萎缩中,直到《两只蝴蝶》彩铃的火爆情况才有所改观。2003年,中移动首次提出彩铃的增值概念,推出不久即受到手机用户的追捧,此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也相继开通此项业务。

中国唱片产业2004年的正版唱片收入仅为2亿元,而在彩铃业务按照内容提供商(唱片公司)与SP(无线增值服务商)五五分成后的收益,唱片公司分到了16.7亿元的版权收入。正因为移动通信服务对版权有着严格的保护,这对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手机媒介平台在推广流行音乐的传播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在开幕式演唱后1小时内就通过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平台首发,26小时内下载次数就达到573万,突破了汉城奥运会主题歌《手拉手》用了9年在全世界发行唱片500万张。可见新媒介对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

当前国内无线音乐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这对流行音乐产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价值链主要分为几个层面:内容提供商(唱片公司为主)、服务提供商(SP)和电信运营商(中移动和联通)。中移动占据了中国无线音乐80%左右的市场份额,霸主地位不容撼动。其实,与唱片公司合作,更大程度是一种无奈,中移动建立中央音乐平台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自己的渠道,建立庞大的数字音乐曲库,做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数字音乐分销商,一旦模式成熟,强势的运营商将使唱片公司失去讨价还价的能力。而目前,很多唱片公司已经有一半以上收入来自无线音乐,那么唱片公司越对运营商依赖,一旦运营商调整收入分成模式,那么唱片公司的日子就越不好过了。

扩大了流行音乐的传播范围

新媒介本身具有的一些媒介特性使得流行音乐的传播范围大大增强,在传统媒介时代,流行音乐的传播必须依赖电台或电视等媒介,但这些媒介都是有一定的地域性的,这使得流行音乐也只能局限于小范围内。但随着新媒介例如网络的发展,资讯做到了真正的全球共享,那么流行音乐就没有了先前鲜明的地域特征,而是变得国际化,影响力更大了。流行音乐以数字化音乐的格式在新媒介的帮助下传播变得异常迅速。

新媒介带来的另一个优势是,随时随地的人际传播。网络中的人际传播是非常有效的,由于新媒介的互动性特征,无论是流行音乐生产商与消费者间的互动,还是消费者间的互动都是频繁进行的,这一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拥有及时的反馈与沟通,流行音乐产业必将更贴近大众,发展得更好。

影响了流行音乐受众的消费行为

网络音乐的出现,体现了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特点,通过自主选择的下载行为,人们不需要听电台、电视台主持人的唠叨,不受播放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就能上网,可以尽情享受新技术所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但是伴随着下载的方便而来的就是免费下载这一盗版侵权行为对流行音乐产业的打击。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免费下载行为除了使正版音乐销售下降之外,还使得正当的运营商在音乐产品的售价上不断作出下调,甚至在新式的传播模式上提供免费下载以保证听众数量。这种免费听歌的趋势,使人们对流行音乐产生了一种新的价值观:承认音乐具有价值,并用各种渠道收听,但是缺乏一个价格标尺加以量度,甚至慢慢会默认它的价格为零。从全球范围看,在2006年中,合法音乐下载总量达到7.75亿首,比2005年同期上涨了89%。网络上提供正式下载服务的音乐数量已经接近了400万大关。当歌迷从网络上免费下载数字音乐时,已经默认对该音乐制品的付费是零。这是数字化网络所倡导的共享精神吗?当然不是,当人们对音乐商品的价值认为是零的时候,流行音乐产业也走到了尽头。所以说新媒介的出现对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改变了流行音乐产业的销售模式

数字音乐出现前,人们主要通过购买各类特定存储媒介通过播放设备欣赏音乐产品,而音乐商品数字化后,计算机成为音乐播放、获得和存储的综合性设备,网络存储使海量音乐内容提供成为可能。在数字时代,音乐载体媒介物质已经从唱片实物变成计算机数字音频文件。流行音乐商品形态已经从过去的有形而转向无形了,音乐商品也从物质财富转化为信息财富。现在的流行音乐商品已经无形化,根本不需要特定的物质载体,而且更方便分享和交流。作为音乐格式存储的音乐商品一般存储在数据库里,没有占用实物空间,使商品的成本下降,有利于降低音乐商品的售价。

以前,购买音乐商品需要到销售渠道亲自购买,而新媒介出现后,特别是网络和手机媒介提供了各种手段来消费数字音乐商品,使信息获取、销售都更加快捷。在线音乐销售和无线音乐销售慢慢成为流行音乐产业两条主要价值链。

传统音乐产业的产业链,从创作到最后听众消费经历了创作、生产、宣传推广和销售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可以盈利,但是数字音乐造成的最大颠覆就是每个环节都存在无法盈利的状况。

在新媒介繁荣发展的今天,流行音乐产业传统的运营渠道已经受到严重的破坏。以往唱片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产品的销售,唱片公司将音乐复制到CD上,交给音像公司销售,消费者在音像市场购买实物CD。在新媒介时代,流行音乐产业链中工业制造环节消失了,音乐商品直接进入网上销售,传统商品的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都被淘汰,同时以往音响设备的制造商也与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等新媒介设备制造商相融合。

不断创新是新媒介与流行音乐产业共生共荣的基础

要想成功发展数字音乐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有成熟的网络平台:这需要强大的用户资源和用户黏性。当今中国的各大门户网站都已经在这方面初露端倪,例如新浪乐库的免费视听加广告盈利的商业模式。新浪乐库2007年年初上线时打出的“一站式服务”、“海量、正版、免费”等口号相当有吸引力。这一模式其实与百度和百代的广告换版权的合作模式类似,新浪创立了广告换版权的模式。用户可以免费试听授权歌曲,然后与唱片公司进行广告分成。这些新模式都需要规范网络版权保护条例,打击网络非法免费下载,加强唱片公司与音乐网站的合作,才能实现双赢。

二是要有成熟的无线营销平台:除了各大门户网站的手机网页外,中国移动和联通是无线音乐销售上最大的平台。中国移动2007年10月推出了全曲下载业务,为3G时代提前布局。中移动的中央音乐平台经过不到两年的运营,已经彻底改变中国数字音乐的原有格局。联通也在2007年推出自己的整曲下载业务,并大力推广“10155音乐门户”。中国电信“爱音乐”音乐平台也在2007年11月8日推出。从此,中国几大运营商全部参战音乐平台业务,备战3G时代。

三是要有成熟的消费渠道:这个在目前国内发展得相对缓慢,除彩铃业务外,暂时还没有比较先进的渠道产生,同时也说明国内的前景巨大。在国外,流行音乐产品网上销售占据了主要地位,美国苹果公司2003年开始的ITUNES音乐商店,在第一周就卖出了100万首音乐作品。而在中国,这一领域的发展还是障碍重重。

四是要有强大的内容资源:在各大唱片公司与传播媒介对接后,传播平台内容的丰富会逐渐得到保证,但是唱片公司也需要逐渐适应市场,生产出更多迎合消费者口味的内容,需要流行音乐制作出多元化的产品。新媒介给了大众更多元的表达方式,给了普通人成名的机会,也促成了草根文化的普及,这就给新媒介时代下的流行音乐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开拓多元化市场。

参考文献:

1.互联网实验室Chinalabs:2004年中国音乐产业收入结构。

2.杨加猛、蔡志坚:《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思路探析》,《当代经济》,2008(1)。

篇6

一、光通信的概念

光通信又称光纤通信,是一种利用光波作为载波来传送信息,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实现信息传输,达到通信目的通信技术,具有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和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特点。通信网络分为传输网与接入网,传输段技术主要有:密集型光波复用技术(DWDM)、多业务平台技术(MSTP)、分组传送网技术(PTN)、智能光网络技术(ASON)。接入段以无源光纤网络技术(PON)为主,PON技术又可分为TDMPON、WDMPON、CPON,TDMPON技术主要有三种:APON、EPON和GPON。具体到产品方面,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光通信设备(光传输、光接入)、光纤光缆、光器件。

二、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1)3G建设对行业的影响。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2009年,重组完成后,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了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中国移动持有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电信获得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联通取得基于W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运营商重组以及3G牌照的发放,标志着3G网络建设的全面启动。各运营商全面布网,加大了基站集中采购的力度。3G业务流量大,非传统铜缆所能承受,光纤接入的3G基站成为必然选择。2011年5月底,3G基站总数达到71.4万个,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3G基站分别达到21.4万、22.6万和27.4万个。中国移动建设的TD网络已经覆盖全国4个直辖市、283个地级市、370个县级市及1607个县的热点区域,以及部分发达乡镇;中国电信建设的3G网络覆盖全国全部城市和县城以及2.9万个乡镇;中国联通建设的3G网络覆盖341个城市和1917个县城。截至2012年底,全国3G基站总数累计超过100万个。基站建设高峰过后,后续的网络升级和移动增值业务大幅增长将对光通信设备带来源源不断的需求。随着3G业务的开展,传输网对基站的容量需求将倍增。未来数据业务需要的带宽将是2G时代的数十倍,带宽需求的快速增长必将需要更大容量高速率的光网络支撑,城域网与骨干网将不断扩容,将带来MSTP、基于OTN智能光网络、DWDM、ASON等设备及解决方案需求的增加。

(2)“光进铜退”,FTTX投资需求明确。用户对互联网的应用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上网或收发邮件,各种P2P、视频通话等流媒体业务被开发并进一步推广,IPTV等高带宽业务应用也得到快速发展,这都直接加大了对网络带宽的需求。铜缆作为传统的传输媒介在传输速率、信号损耗、重量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成为制约高宽带业务发展的瓶颈。通过采用FTTX,运营商可以满足IPTV、WIFI接入、互联网视频、高清电视节目、手机视频等高带宽应用带来的迅速攀升的带宽需求。目前,拉动FTTX投资的需求非常明确。光通信产业在FTTX的牵引下,进入持续的成长期。

(3)“三网融合”与“多网融合”带来新的契机。早在1998年“三网融合”的理念就已经被提出了,但是在当时科技环境和硬件设施下“三网融合”还为时过早,所以被叫停,而在2001年之后国家开始促进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的融合,着力构建下一代互联网。但是真正开始采取措施是在2008年,“三网融合”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2008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与科技部签署了《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自主创新合作协议书》。广电总局基于“3T”技术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投资已经启动,互动互联电视将成为未来工作推进的重点。此举刺激了光通信行业的需求,当年,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器件的需求都有明显提升。2009年7月,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厦门、青岛、武汉、深圳、绵阳以及湖南长株潭地区等首批12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地区名单出炉。继“三网融合”的政策之后,国家电网公司在2010年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是2010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要求尽快在电网智能化上实现突破,提出深入研究“多网融合”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紧开展相关工作,力争取得先发优势。“多网融合”实际是要求电网具备通信功能,从而利用电网实现智能调度、变电站无人值守、远程监控、智能小区、智能家庭等功能,“配电网光纤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国家电网公司在2010年工作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大城市配电网和农村配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特别要加大中低压配电网投资比例,因此,未来几年,城市农村电网通信改造、配电网通信改造将持续推进。

三、行业前景展望

中国光通信行业经历了复苏增长期、3G驱动期和FTTX驱动期,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行业自2006年至2008年出现复苏的迹象,中国光通信行业的复苏在时点上与全球态势高度吻合。2008年后,光纤与光系统均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其主要驱动因素在于中国的3G建设。从2009年3G牌照发放到2012年,3G基站数量每年以约20%的速度增长,截至2012年底,全国3G基站总数累计超过100万个。3G建设未止,4G建设已经提上日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作为全网运营商将展开激烈的竞争。对光通信的增量需求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各运营商仍将加大基站建设投入,特别是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由于目前基站数远少于中国移动,二者将加强完善其网络覆盖能力的力度,改善用户体验以增强竞争力。且4G需要比3G更多的基站才能保证达到同样的覆盖效果,同时后续维护也将带来更多的需求。其次,后3G时代的竞争将使宽带成为运营商争夺的一大焦点。对运营商而言,宽带不仅是利润的重要来源,也是支持4G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各自在南北方的固网市场呈割据垄断,为了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向全国布网延伸将变得很重要。而中国移动作为新进入者,必将在此前很少涉足的宽带市场谋求发展。这都意味着运营商将需要积极扩建其光传输网络。

无论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还是电网,其需求一直在快速增长,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通信网络的传输和接入。而目前可以投入市场化、规模化操作的技术当中,只有光通信技术能满足这种要求。基于这种逻辑,中国光通信行业未来仍将持续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1] 程成,王念春. 光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4G网络规划简述[N].国信证券,2013911.

篇7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075-02

近年来,中间业务逐渐成为各商业银行战略发展重点并且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间业务的开展和发展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本文试图从安康市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入手,探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中间业务的有效途径。

一、安康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1.中间业务发展较快,增速明显。近几年来,尤其是2005年后,安康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有小到大,总量迅速增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重金业务收入总量在2004年为1 288万元,2005年为2 022.25万元,2006年为2 927.79万元,2007年为9 188万元,增幅同比达到57%、48%和214%,增速明显。

2.中间业务产品品种单一。从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7月4日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重金业务暂行规定》来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设计九大类几十种业务,而安康商业银行目前办理的中间业务更是主要集中在国内结算、和银行卡三大类业务上。2007年,全市仅理财一项即占中间业务营业收入的65%,据此可见其他品种业务的匮乏。

3.中间业务量小。虽然近几年安康市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总量同比增加迅速,但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依然不足10%。以中间业务开展相对较好的工行为例,该行在2005年中间业务收入763.36万元,中间业务收入占全行总收入2.47%。2006年中间业务收入1 106.59万元,中间业务收入利润占营业利润的9.45%。

4.中间业务有由低端向高端发展过渡的趋势。一直以来,支撑安康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是结算、和银行卡业务,而且主要集中在代收各种管理费、水电费、电话费、交通罚款等低档次、低科技含量、低收益产品上。从2004年起,银行卡业务开展取得较大突破,在该年,仅建行龙卡发卡量即达到81 281张,较年初增长32.68%。2007年,理财更是占整个中间业务收入的65%,中间业务产品逐渐向高智力型、高收益品种发展。

二、影响安康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原因分析

1.观念陈旧,认识不足。思想意识上的落后保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银行没有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战略重点,依然存在依靠存贷款利差创利润,而把发展中间业务看做是辅助业务,资源优势没有用在发展中间业务上;另一方面,传统的封闭文化习俗和当地较为封闭的环境,使得许多人对银行业的认识不到位,从而造成许多业务项目只能成为免费的午餐,极大地影响了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

2.经济条件制约。作为一个西部山区中的地级市,2007年安康市的GDP为189.85亿元,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城镇居民为8 051元,农民为2 256元。经济上的落后造成社会需求不足,相对低下的收入严重制约了城乡居民的投资性需求。

3.管理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运行管理等工作是由不同部门来完成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中间业务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对中间业务的发展有一定阻碍。

4.人才缺乏。中间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要求从业人员是具备较强的个人素质和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商业银行尤其是基层行的高层次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现有人员知识储备很难跟上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再加上营销技能不全面,产品定价能力较低,制约了中间业务新产品的推广和中间业务的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政策建议

1.端正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把中间业务的发展作为衡量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充分调动办理中间业务的积极性,认识到中间业务的主要目标是创造无风险利润,从而积极开拓新业务新品种,推动业务发展;同时,商业银行要通过长期和广泛宣传,通过政府、传媒等的共同努力,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中间业务,使社会公众熟悉和自觉进行中间业务消费。

2.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商业银行要在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的基础上,利用已有数据对客户做好社会阶层、收入状况、年龄层次、偏好等分析,细分客户种类,根据不同客户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中间业务产品。在稳步拓展银行卡业务范围,让银行卡渗透到医保、税收、加油、道路收费、停车收费、公务采购等领域的同时,要抓住目前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黄金时期这一良好契机和广大市民空前高涨的投资热情,开发一些高智力型、高收益的新业务品种。利用银行人才信息的相对优势,为企业提供更多信息查询、顾问咨询等服务,改变银行仅仅是企业融资渠道,对银行的需要仅是资金的局面。

3.建立完善中间业务发展管理机制。通过整合现有部门、人力资源,成立中间业务部,将原来分散在不同部门中的中间业务操作统一起来,负责中间业务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的制定和完善,统筹全行中间业务新品种的研究、开发、设计、宣传与推广。同时,把中间业务发展纳入考核体系并加大考核指标权重。

4.积极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利用银行相对薪酬竞争优势,从社会上吸收优秀人才进入银行,弥补复合型人才的不足;另一方面,积极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加大内部轮岗力度,让更多员工成为工作中的多面手,再辅以经常性的业务培训,使更多员工成为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迎来大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2).

[2] 康绍大,陈金香,刘兴敏.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及发展设想[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3).

[3] 王松奇.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A Consideration on Intermediate Business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Areas

――Take Ankang as an example

LUO Peng, CHEN Xu-ao

篇8

关键词 中间业务 农村商业银行

一、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地位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以中间人或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并收取服务费的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并列为银行的3大业务。由于具有独特的对资本无需求、风险低、盈利高、服务性强等特点,短短的十来年时间里,中间业务在银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由最初的代收、代付业务展到涵盖结算、信托、租赁、融通、咨询、银行卡等全方位业务领域,品种多达260多个,产品级次也不断提升。同时,中间业务产品的成功营销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已2007年报的银行中,招行和中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已达15.7%和15.4%,工行、交行和民生也分别达13.53%、11.53%和11.53%。同时,2007年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极其惊人,超过50%的银行实现了翻番的增长。无资金风险、收益稳定的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竞相追逐的“奶酪”。

二、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尽管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但是在农村商业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商业银行吸存放贷的经营方式根深蒂固,中间业务只是“派生业务”、“辅助业务”,对其认识是模糊不清的,没有意识到发展中间业务可作为实现资产多元化、扭亏增盈、防化风险的有效手段。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步伐非常缓慢,产品没有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范围窄。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基本上都是传统业务的延伸,基本限于结算业务、保险及一些代收代付业务,品种单一,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级产品。电子银行、网上银行、咨询理财等知识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几乎为空白。二是中间业务收入份额小、收益低,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不高。

三、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我认为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畅。农村商业银行在管理体制上滞后,从最早的,到农业银行,再到人民银行,直到现在试点省市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等,几经变动,数次反复,使农村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上缺乏长期性的行业指导和统一规划。

二是电子化水平落后。发展中间业务需要电子网络系统支撑,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起步较晚,网络普及率极低,即使有的信用社已实现了区域的计算机联网,但由于设备和软件层次低、更新慢、功能不全,不适应中间业务的开发需要,从根本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是设施投入不足。高投入、高效益,开展中间业务需更新现有设施,而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着家底薄,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对中间业务开展的预期效益估计不足,导致中间业务裹足不前。

四是缺少专业人才。农村商业银行员工整体素质较商业银行偏低,部分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淡薄、开拓能力不强,业务全面、理财知识强的中间业务复合型人才缺少。

四、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路对策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在品种、规模、水平、层次等方面都与其他商业银行有非常大的差距,而且差距还在加大。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在近几年时间内加大力度、舍得投入,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步伐、抢占市场份额、稳定优质客户群,摆脱农村商业银行此项业务边缘化的可能。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新思想、新观念决定新业务的开发,农村商业银行员工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加快中间业务拓展是经济社会对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功能提出的新要求,是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经营效益、增强盈利能力的有效举措,一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概念模糊的问题;二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效益低下、不值得开办的狭隘认识问题;三是贫困地区不存在中间业务的谬误认识问题;四是解决搞中间业务是不务正业,会影响主营业务的片面认识问题。要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与存款、贷款业务并列的支柱业务,实施拓展中间业务战略,在经营管理机制上营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压力和动力机制,在工作措施上推动和保障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深入调查、研发产品。中间业务属中介性业务,其前提是接受客户委托。因此发展中间业务不能一厢情愿,必须适应客户的需要,取得客户的信任。而要适应客户的需要,首先要了解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拓展中间业务不仅取决于我们能办什么业务,更主要的是客户需要哪方面的金融服务。只要及时了解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结合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客户群体和经营特点,从实际出发,有步骤地推出和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系列化金融服务,才能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快速、稳步地发展。拓展中间业务不仅要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还要贴切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要本着“循序渐近、安全效益”的原则,不能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农村商业银行要对现有银行产品进行整合,实现既有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又有业务和服务的产品化。可以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

(三)改进设施、培养人才。中间业务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资金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信用社正处于中间业务发展初期,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业务发展。信用社要有业务发展的长远规划,要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采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化以及由此延伸的自动服务手段的应用和推广,有计划、针对性地加大设备投入,搭建好中间业务发展的平台。

篇9

互联网金融,顾名思义是互联网与金融结合的产物,通过这两个行业的技术结合,使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金融活动。现在这一领域已经发展出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贷款等多项业务。这一行业并不是将金融技术进行简单的升级,而是一种全新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有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一点,它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实现的新兴产物,第二点是这种方式是以点对点直接交易为基础进行的金融资源分配,进行交易的两方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并进行金融交易。第三点是第三方支付的应用,互联网金融主要是依靠第三方进行支付,所以在互联网金融逐渐流行的今天,第三方支付同样更加活跃。

二、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面临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银行的逐渐发展,对我国的而银行业造成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使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下面就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描述。

在互联网金融中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大的就是支付活动,通过第三方支付的兴起,对传统银行业的支付活动造成了巨大冲击,对其在金融行业所占有的份额造成了巨大影响。其中主要的影响有两点,第一点是将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在支付中地位造成极大影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来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发展数字递增明显,早在2013年就超过了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地理与时间上的差距充分打破,?⒃?有属于银行业的市场大量占据,形成新的金融行业局面。第二点就是,将银行在融资中的地位降低,各种互联网信贷终结的发展,使从银行借贷不是唯一的出路,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银行业信贷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银行业务经营同样带来巨大的挑战,伴随着以余额宝为首的储蓄手段的崛起,对银行储蓄存款的影响巨大,虽然其中活期存款占比并不是很高,但是还是需要引起银行业的重视。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在进行中间业务上同样造成不小的压力,因为各种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使银行在进行中间业务受到极大影响,对代销手续费的影响极大。

三、我国新行业面对互联网金融应采取的措施

虽然互联网金融对畅通金融的业务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其也是金融行业的一种,传统银行可以将其看作是对自身业务的一种补充,所以传统银行需要通过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分析,借鉴其中优秀的经验,将自身不足的地方补足,从而做到不断的进步。

虽然同样是金融业,但是依托的领域不同,所以二者之间可以相互合作、进行业务的补充,例如在进行信贷业务方面,网络信贷平台拥有充足的客户资源,但是在资金方面必然没有银行充足,二者就可以通过优势互补进行相关业务的合作。在支付领域,银行同样可以与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将业务覆盖面拓宽。

除此之外,传统银行业同样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业务拓展,为自身业务获取更多资源,通过线上业务的数据对用户的偏好进行分析,设计出更多的金融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而且通过进行物联网业务的展开,可以将原有客户牢牢地站务在手中,避免原有客户的流失。各种移动设备的应用,使用户更多的依赖互联网金融,在进行选择时,一定会选择更加可靠的平台,传统银行就具有这样的优势。

篇10

一、中小金融机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概述

手机银行又被称作为移动银行,是当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借助网络通信平台连接客户手机和银行,向客户提供信息和金融交易服务的银行业务方式。手机银行的发展给我国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手机银行业务最早在捷克出现,此后席卷欧美和亚洲,手机银行已在欧洲以发展为较为完善的手机银行体系。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虽然发展较晚,但是手机用户群体增长非常快,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前景广阔,中小金融机构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奠定发展基础,实现规模化发展,提升自身竞争能力。

二、中小金融机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一)技术风险。

中小金融机构的手机银行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窄带无线链路提供信息传输通道,这使得手机银行的稳定性和速度难以得到保障。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需要以通讯网络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造成用户损失,给银行带来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同时,中小金融机构的技术方案由不同的技术提供商提供,存在不同的技术规则和技术标准,这使得手机银行业务存在技术选择风险,以及信息泄露、丢失和被篡改等等风险。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中小金融机构负面舆论影响而引发客户或资金流失的风险,这将严重损害银行利益和发展,一旦客户对金融机构丧失信心,再建立信用将变得非常难,因此必须重视防范信用风险,保证服务质量。

(三)法律风险。

中小金融机构法律风险是指由于我国手机银行业务法律制度不健全造成的风险。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较晚,消费者权利义务没有具体规范,给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造成了较大的法律障碍。手机银行业务在保护客户隐私和信息披露上也存在法律风险,需要重点防范。

三、中小金融机构防范手机银行业务风险的建议

(一)选择特定的技术支撑方案。

手机银行的发展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网络具有风险较高的特点,致使依靠信息网络技术的手机银行业务运行环境较为特殊,这要求中小金融机构必须选择特定的技术支撑方案,保障银行业务系统安全。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技术方案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或漏洞,对于这些技术方案的不足,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手机银行业务中必须采取安全防范技术方案来确保其正常运行。一般来说,中小金融机构可用于手机银行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技术风险防范方案具备数据完整性、保密性、操作的确定性等等,同时要配备防火墙侵入窃密检测系统、监视控制系统和快速恢复机制等安全措施,来禁止未经授权的软件和硬件被篡改,对登陆系统的身份进行重复鉴定,实行灾难恢复和系统灾难恢复,为手机银行业务安全保驾护航。

(二)防范操作风险与金融欺诈。

对于中小金融的手机银行业务来说,其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操作风险与金融欺诈)的造成的危害是难以估计的,严重的时候可能引发整个银行体系的经营风险。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必须重视防范手机银行业务中的信用风险。一般来说,手机银行业务信用风险造成的负面效应主要在于造作风险和金融欺诈,因此在防范手机银行业务的信用风险的重点也在于防范操作风险和利用手机银行进行金融欺诈的行为。手机银行业务操作风险一般来自于金融机构内部,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尽快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操作规范和内部制约制度建设,做到权责分明。对金融欺诈风险,则要求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强对银行手机重点客户的监控,防范其进行可疑资金操作,全面发挥中小金融机构的监控作用。

(三)完善手机银行业务法律制度建设

我国手机银行业务起步较晚,而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基础相比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要薄弱很多,经验存在欠缺,我国规范手机银行的法律制度建设也比较欠缺,较为落后。所以,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过程中,势必会遭遇一定的法律风险。这是我国当前手机银行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的原因导致的。从手机银行业务的实际来看,导致手机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该业务的开放式服务和非实体的虚拟经营的特殊性。因此,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合理利用我国当前已有的法律规范,做好防范法律风险的工作。可以说,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金融法律制度的重要工作内容。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来看,规范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合同法、会计法、票据法、银行法、支付结算办法等相关法律规范,此外因手机银行业务还涉及银行业务的技术管理条例,如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但是仅仅依靠这些法律规定还不足以保护我国银行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手机银行业务,需要不断加强手机银行法律制度建设,防范手机银行的法律风险。

四、结语

手机银行业务是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利润增长点,虽然在发展中起步较晚,与国有商业银行比较起来,发展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这恰恰是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我国手机将银行潜在的客户群体非常庞大,市场前景广阔,中小机构机构要牢牢抓住这个发展机遇,做好防范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的措施,积极预防和应对手机银行业务处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让手机银行业务成为中小金融机构的新兴金融服务工具和平台,为客户提供便捷灵活和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扩大中小金融机构的银行业务,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1

1.关于私人银行的定义以及内涵相关方面的研究

较早对私人银行业务具体定义的是国外学者Lyn Bicker,他在《Private Banking in Europe》(1996)一文中指出私人银行是为高净值客户提供财富管理、维护服务,并提供投资服务与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的银行业务。

在私人银行的服务内容上,Lassar(2000)认为私人银行业务不仅是银行服务,还是包括保险、资产管理、财产计划与商业计划等各项金融服务的全方位集合。

在私人银行的服务对象上,维基百科将私人银行定义为一种专门面向富有阶层的银行服务,为其提供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并结合了信托、投资、银行、税务咨询等多种金融服务。

David Maude(2006)在其经典著作《Global Private Banking and Wealth Management: The New Realities》一书中指出现代私人银行竞争在加剧,带来了私人银行业务的新的特征,产品上,产品的覆盖面越来越大,银行业者在不断修正产品组合,以满足客户需求;定价上,为了减少给予客户折扣带来的收入流失,私人银行采取了多元化的定价策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5 年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也提到了私人银行业务是为客户投资和进行资金管理的综合服务业务。这是我国官方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定义,通过对比,官方定义与学术界所作的定义是基本一致的。

2.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前景研究

在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可行性的研究上,蔡粤屏(2000)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一直维持很高的储蓄率,使得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私人银行市场,高额净值人群的增加推动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康承东(2007)认为我国庞大的市场有着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巨大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的不断积累,我国的富裕阶层的人口基数不断变大,而且富裕阶层比较密集,这都具备了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外部市场条件。梁兴远(2005)同样分析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不良资产比率高、受外资银行冲击等不利因素,指出了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可行性和紧迫性。

虽然我国有着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充分理由和条件,但是不少学者对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前景应当保持理性认识。李怡(2004)在《新加坡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启示》一文中认为,由于中国的富裕阶层大多利用转轨过程中体制不完善致富的,决定了私人银行业务以离岸方式为主。因此,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虽然有广阔的前景,但离成熟尚早。

3.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研究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只有几年时间,和国外私人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分析存在的问题时,学者们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外部因素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时,学者王君丽、徐颖丽(2006)指出我国金融产品单一、人力资源匾乏制约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提出可以通过准确的目标客户定位、加快人才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采取多样化的营销策略等途径积极开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

在分析外部因素存在的问题时,代涛,肖红建(2007)认为束缚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开展的因素如下:对私人财产的保护力度不足,私密性差;金融分业经营,投资品种单一;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兑换尚未放开,外汇管制严格。陆磊(2008)认为我国现有监管体系存在问题是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没有针对私人银行监管规定,监管主体多元化,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并存,缺乏风险监管,监管能力和效率处于较低水平。

4.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战略选择以及对策研究

对于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应当采取的发展模式,连建辉,孙焕民(2007)在《走进私人银行》一书中提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要采取总分结合的方式,即在集团内部设立单独的私人银行分部,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的整体方针,同时在银行的各个分行建立相应的私人银行服务中心,负责具体的业务。卜银伟(2011)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成熟经验,建立符合国情和地域特征的私人银行发展模式:构建以目标客户群为核心的私人银行服务体系,明确目标客户定位,拓展目标客户渠道;选择适宜的私人银行营销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这些措施迅速做大市场规模、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力,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私人银行金融服务机构。龙安芳、温波能(2010)将金融危机后中资私人银行进行了比较,并从管理学角度提出私人银行发展思路:立足本土人才建设,借鉴中信、平安、光大等集团管理模式,探索与外资银行进行合作或合资。

参考文献:

[1]Lyn Bicker,Private Banking in Europe: Serious Wealth [M].Routledge, 2002

[2]史其禄;喻军, 汇丰如何开展私人银行业务[J].中国城市金融,2003,8: 022.

[3]朱军林,卢森堡金融业发展的若干经验及启示[J].南方金融, 2005, 9: 021.

[4]康承东,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潜力及其发展策略[J].济南金融,2007, 10: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