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09:19: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职业能力优势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195-04
随着近些年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表现在不仅要求旅游人才的数量,更要求旅游人才的质量。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培养既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兼具高超实践技能,同时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服务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任务,因此,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近几年高职旅游专业和旅游院校的发展却呈现出缩减的态势,旅游人才的培养也陷入困境,造成这一现象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职业能力不足。
1 调查问卷设计和样本选取
为了更加客观的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情况以及存在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该文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并在广东、浙江等开设旅游类专业的六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6个部分组成,共设计24个题目,涉及到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基础、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学生管理能力、指导实习实践能力以及相应的保障体系等多方面。问卷在阻碍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渠道的题目设置上采用多选题和开放式问答,使问卷的结构更科学、更合理。
2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现状
该次调查是从2016年10月份开始的,问卷共100份,回收93份,回收率达到93%左右。在此之中,有效问卷达到9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也达到97.8%。通过对所搜集数据的汇总、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2.1 旅游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基础条件不容乐观
教师职业能力的形成依靠教师自身的学历、学科背景、职称等,这些是构筑教师职业能力基础的主要条件,也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方面。职业能力基础条件参差不齐是影响当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最主要最明显的问题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1 学历结构不合理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是水涨船高,表现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逐渐增多,而且正在逐步增加。但从整个教师团队来讲,这种学历分布依旧是不合理的,表现在本科和硕士学历教师数量依然较大,博士研究生数量极少。这种不合理的学历构成不利于教师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研究和探索,不利于院校科研能力的提升。以问卷调查中广东某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来看,其总共有教师10人,其中硕士4人,占到40%,其余均为本科学历,无博士学历教师,梯队分布比较模糊。
2.1.2 教师来源单一
教师来源的方式很多,但是其往往都是和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以及研究方向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国内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渠道:一是来自于同等级高职院校的教师较多,来自本科高校的教师数量较少;二是毕业于国内高校的教师较多,来自国外或有留学经历的教师数量较少;三是应届生较多,有从业经历的教师较少(如图1)。
2.1.3 教师职称较低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职称是职业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关键,同时也决定了专业教师的科研学术能力、理论研究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等。从问卷结果来看,70%左右的旅游专业教师都是中级以下职称,而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占到23%,仅有6%为教授。这表明高职旅游专业教师职称大多并不高,职称构成和梯度分布不可合理,职业能力提升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2.2 教学能力欠缺
在对教师队伍质量进行合理评价的时候,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是对其教学能力的评估。其中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都是重要的参考数据。
2.2.1 教学经验方面
调查中可见,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中,应届生占很大的比重,他们几乎都是从学生直接转变为教师,缺乏系统的教学培训以及实践经验,教学效果也就并不那么尽如人意。
2.2.2 理论联系实践方面
结合旅游专业技能性较高的特征来看,旅游专业教师在知识传授的时候,必须和实际情况时刻紧密结合,而且实践性的教学比例一般而言是不得少于理论教学的。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都有轻实践而重理论的错误观念,在教学中很容易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在收回的样本数据中,仅仅有19.4%的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进行讲解,而对于更大部分的教师来说,其一般都是照本宣科较多,很难自然地联系到实际。
2.2.3 对教学对象的了解方面
由于多年来存在的高考制度的影响,在生源方面,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本身就有着某种层次的差距,从入校开始,就必然会遭受一定的成见看法,其中也包括来自教师群体的偏见。在问卷中,尽管有62.5%的教师认为本专业的学生性格外向、合作能力较强、实践能力突出,但是也有30%左右的教师对这一专业的学生持有“础较差”、“学习不积极”、“自律性差”等负面看法。如果教师不能客观全面的看待教学对象就很容易影响到自身的教学情绪,严重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影响专业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
2.2.4 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
结合问卷来看,国内该专业在高职教育中的教学方式依旧是传统讲授式的方式,很少有人采用情景演示等创新方法,部分教师会结合案例教学(如图2)。浙江省某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旅游专业教师指出: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发展规律并不是特别了解,因而缺乏实践和行业经验,其讲授的内容有可能出现和实际并不相符的情况,对旅游管理的过程也很难清晰地表述,因此经常发生讲课停留在书本上、教学与实际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
2.2.5 实践能力和旅游从业经历方面
教师对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旅游从业经历的重视度不够。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认为实践能力十分重要的只有37.8%。还有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本职工作就是上课,其他的与教师无关。由此可见,教师总体上对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旅游业属于服务业,技能性和实践性的特质一直较为明显,人力资本的增加使得众多的旅游企业更加愿意希望毕业生可以直接开始工作,而不再进行繁琐的岗前培训,这就要求该专业教师的专业教育要与市场相接轨,尤其是对岗位技能的培养。
2.3 科研能力缺失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其科研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主要衡量标准,而一些高职院校却将教学课时和教学水平看作是衡量教师能力的主要指标。问卷统计表明,国内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并不高,科研成果数量不多,等级也比较低。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经费不足,另外更主要的则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直是面向社会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输出,在科研方面一直不够重视。
2.4 学生管理能力较低
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庞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本科学生弱,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许多专业教师不仅仅要维护好课堂教学秩序,还要加入到学生管理工作的队伍当中。通过调查发现,仅37%的专业教师有过做班主任的经历,13%的教师有想做班主任的意愿,67%的专业教师课下经常与学生进行思想和生活上的交流,29%的专业教师有过辅导学生参加专业竞赛的经历。由此可见,高职院校里教学和学生管理相分离依然是大部分教师的传统观念,多数教师认为专业课教师只负责上课,而学生管理与自己无关。
此外,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较多,学生实习实训时间较长,但由于指导学生实习实践琐事繁多,压力较大,且少有补贴或者绩效,多数专业教师不愿意承担此类工作,导致旅游专业教师指导实践能力较低。
3 对调查结果的原因思考
3.1 教师自身方面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只是能够影响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导致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水平低下的关键因素在教师自身,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
(1)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欠缺。
知识是形成职业能力的基础。调查统计发现,高职旅游专业教师学历普遍不高,拥有本专业博士学位等高学历人才寥寥无几,绝大部分为硕士及以下学历学位,这其中还有一大部分的专业教师非旅游专业科班出身,因此,教师本身的理论知识欠缺,基础不深厚,在理论教学乃至科研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很难对专业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挖掘。
(2)教师实践教学的运用情况不容乐观。
少部分旅游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引进实际案例进行指导,而实践课程的设置也不会超过总课时的1/3。由于旅游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就显得极为重要,由于相关课程的设置长期以来都缺少案例以及实践操作的部分,因此使得很多学生都只能将知识停留在书本之上,专业教师也无法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3)教师严重缺乏行业经验。
在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现在的高职教师很少可以有行业实习的机会,从业经历自然也相对较少,使得其专业知识尤其是实践能力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与本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严重脱节,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
3.2 学生方面
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如果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势必影响教师教学情绪和教学能力发挥,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进而也就无法收获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受我国高考选拔制度的影响,高职学生录取分数低,与本科学生尤其是重本学生相比较,课堂纪律较差、学习气氛不浓、上课不活跃、与教师互动不多,加之基础知识浅薄,上课屡有讲话、睡觉、玩手机、听音乐、逃课等不良情况出现,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讲课积极性,教学能力也受到负面影响。
3.3 学校、政府组织方面
3.3.1 教师培训供需错位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最直接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培训。培训工作既可以由国家或者是地方行政机构进行,也可以由学校直接安排,培训的内容可以是相关的教学理论、专业技能或是行业培训。虽然教师培训具有培训对象广泛性、培训内容系统性等优点,但是由于多数培训和教师自身的需求不能够完美契合,所以很多时候培训也都是流于形式,培训的效果也就差强人意,其主要问题如下。
(1)教师自我提升途径单一。调查发现,在自我能力提升方面,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所采用的方式一般包括:70%左右的教师都是从课本或者是网络上摄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技能,13.6%的教师一般会选择同行之间相互交流学习,通过培训学习的更少,仅仅占到12%左右,剩下的21.5%的教师一般都会采取参加各式讲座的方式。以上这些都表明,国内的大部分旅游专业教师,不管是求知热情,还是自我提升的积极性都是比较高的,但因为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他们缺少的是有效提升的渠道。
(2)培训内容忽视教师需求。就目前高校教师的培训内容来看,培训的内容基本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确定,因此常常会忽略教师的真实需要。杭州某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旅游专业老师提到,目前教学培训的主要内容或是对教学技术的培训,或是对当前政策的解读,内容往往是空泛简单,缺乏实际效用,对职业能力的价值更是不大。单从目前的培训内容来看,大多数是和行I发展的方向是相背离的,对职业发展没有任何价值。
(3)培训方式单一。大部分培训都是由学校统一进行讲座式的培训,很少有学校是按照教师的需求而实行相应的培训项目。这说明,目前高职教师的培训方式依旧不够多元。教师的培训形式依然与教学活动一样的班级制存在,培训对象只能像学生一样被动地灌输专家口中的理论,难以满足教师多元化的实际需求。事实上,每一名教师在实际授课和工作中都会遇到不同类型的问题和困难,教师除了亟需获得完善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外,更要随时掌握最新的研究现状,而非仅仅是参加培训学习,更不是因循守旧的灌输和讲授。
3.3.2 职称评审机制欠完善
职称评审因素一直以来是制约旅游职教教师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职称评审不能公正进行。由于申请名额的限制,同等条件下,即使学历、科研水平等都达标,但是由于教师来源以及学校性质等外在条件,不同院校的教师依旧会受到不同的对待。第二,评审渠道的障碍。由于我国大多高职院校成立时间较晚,高职院校综合实力较弱,因此高职院校既不具有自行评定职称的资格,因此其教师职称的评定依旧需要通过个人申报的方式,由教育主管部门安排进行。这样一来,经常会出现因为申报数量庞大、细节难以把握、透明度低等影响,评审渠道不顺畅。第三,评定职称不被认同。在高职院校获得的职称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职称,而得到这一职称的教师如果想要进入本科院校任教的话,其职称经常会受到质疑,这使得公平对待的可能性更是大大降低,对优秀教育人才在高校间的合理流动非常不利。
3.3.3 科研审批难以公平兼顾
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者之一,高职院校也本应成为重要的科研场所,但现实情况都不尽如人意。
首先,没有完善的管理、促进机制与科研环境。国内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师考评机制中,学术论文或者是科研项目等内容通常并不在考评项目之内,而是单纯地把完成规定的教学量作为考评的第一标准,导致教师缺乏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因而科研难以开展。
其次,在科研项目的申请与审批过程中,高职院校经常被排除在外。不管是在课题评审方面还是在分配任务上,政府部门普遍会偏向本科院校,这就给高职教师申请科研项目带来极大困难。
最后,高职院校本身并没有设立相对规范的科研团队。几乎所有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任务都是教学,却没有专门的科研人员,尽管组建了科研团队也只是空壳而已。
3.3.4 保障机制不健全
(1)教育管理忽视高职院校。
我国各级各类高校虽然由政府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但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的相互作用使得高职院校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境地。
首先,政策制定偏向于本科院校。由于本科院校规模较大,专业设置较多,实力较强,发展先于高职院校,所以在相关政策的扶植力度方面,教育管理部门通常都会更加看重本科院校,而对高职院校的重视却不足。
其次,管理方式传统而生硬。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大部分专业的开设初衷都是为了更好地契合地方经济以及产业发展态势的需求,因此和本科院校相比,技术类专业的数量就相对较多,旅游专业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但是在旅游专业教育中缺乏专业的技能认证工作,技能证书的设置更是非常少。因此,创新原有的工作方式、搭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连接渠道将成为今后教育主管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借此为教师实践提供机会。
(2)资金和考评制度不足。
多数高职院校未设立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专项资金,严重缺乏物质保障。调查中近一半的教师表达本校的考评指标不全面,没有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科研能力、辅导学生参赛获奖纳入到考评体系中。因此,是否拥有合理的考评机制,对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3.4 社会环境方面
由于旅游业但发展时间短、发展不完善,因而社会、企业、政府、学校普遍存在严重的短视行为。社会上多数人会认为旅游专业属于边缘学科,特点不突出,社会贡献不多,技术含量不高,因而不被重视;众多的旅游企业也极不愿意在培训工作上投入太多的资金;学校内部经费不足,教学投入也并不高,学科优势不明显,教师水平不足,科研水平也受到极大的限制,产出的人才质量也可想而知。另一方面,该产业迅速地发展,使得政府有关部门也仅仅简单地注重景区建设,尤其是景区的外部包装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才培养建设,对旅游行业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
4 结语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是一个由多方面能力构成的较为复杂的能力体系,其中的每一项能力都不可忽视。虽然我国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参差不齐,高低不一,问题颇多,但只要找出其制约和影响的因素,精准地为其把脉,便可对症下药,努力探寻提升高职旅游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推动高职旅游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高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推动我国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钧.浅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J].新校园旬刊,2016(9):145-146.
[2] 刘玉姝.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 蔡娟.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分析[J].知识经济,2014(23):137.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幼师;英语教学;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1998年劳动保障部颁布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提出我国核心技能的八个大类:交流、演算、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应用。同时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应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可见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高度一致。
一、高职幼师公共英语课堂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现今多数高职院校在“就业导向”目标引导下重技能而轻能力,只关注学生“马上上岗”、“马上就业”,而忽视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高职幼师公共英语课堂上普遍存在着追求短期英语过级率,而忽视能力培养的问题。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多重视语言知识和应试技巧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在这种传统且被动的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能力不仅没有得到进一步提高,反而丧失了最初学习英语的自信和兴趣。
二、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转课程教学模式
微课(Microlecture)是相对常规课来说的一种微小的课程,[2]以视频记录教师在课堂内绕某个知识点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全过程。相对于传统教学课堂一节40-45分钟,微课只有5-8分钟。微课的出现是作为对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3]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因2011年可汗学院发起人萨尔曼•可汗在TED上了一个题为“用视频重塑教育”的演讲[4]而备受世界关注。翻转课堂翻转了传统课堂“先教后学”的教学结构,旨在“先学后教”:学生在课外先观看视频预习知识点,然后集中精力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伴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共同解决问题。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微课为教学载体,通过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该模式涵盖传统课堂的所有教学要素,其最大的特点是翻转了传统课堂的教学顺序(见表1)。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内的知识内化,促进了传统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为中心的学堂转化,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研究者。
三、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转课堂模式在幼师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学习能力。不同于传统分模块教学,微课可将整个课程的知识分解成许多很小的知识点。同时微课的设计时长与人的注意力紧密相关,一般以10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呈现基本教学单元知识点。对于一些英语基础差且任务繁重的高职幼师学生而言,他们很难抽出整块空闲时间接受过多的知识点。随着手持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接入在线微课学习平台进行学习,无形之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课外预习微课视频时,可对视频进行暂停、重放或返回等操作,使得学生对学习节奏具有一定的控制权和主动性[5]。学生必须通过独立思考和查询资料信息来解决预习期间遇到的难点,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完成微课知识点学习,因此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交流合作能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自由互动。微课在线学习平台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程在线讨论中来,对于一些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或者需要小组合作的课后任务,学生可以在在线讨论平台中相互讨论,共同合作。在线讨论将更多出现学生之间的相互解答,学习平台也成为了一个“亦学亦师”的交流讨论平台,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语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已经改变了人们的职业生存方式,仅培养掌握单一专业技能的人才已经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高职幼师的英语课堂作为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实践场所,应实现课堂环境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高职英语教师应当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渗透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就业时不仅具备学前双语技能,还具备可使其终身发展的基本能力。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60.
[2]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06):26.
[3]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07):33.
一、职业能力
(一)职业能力的界定
职业能力是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本文将其定义为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并不是单一的能力,也不是多种机械能力的叠加,而是针对某种职业相互联系的能力的集中表现,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二)职业能力的构成
职业能力依据属性可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及核心能力。基本能力即适用于普通生产、工作活动中所要求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则是指某一工作领域所必须具备或要求格外严格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及态度等;核心能力即个体开展各项职业活动所通用的,不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时期的职业能力,例如职业道德、类化迁移能力等,具有通用性、关键性的特征[1]。三种能力的培养是相互关联、彼此促进的。
二、导游职业能力
大众旅游活动不只是简单地“走一遭”,群众通过旅游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通过导游员的专业介绍获知景点的历史故事,既能愉悦身心,又能增加见闻,这是大力推广旅游活动的意义所在。可见,导游的工作是构建游客与景区的桥梁,其工作质量对游客的旅游质量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提高导游员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导游服务的内容
相关著述及实际职业要求都对导游员的服务内容做出了具体规定:
第一,导游员开展工作必须达到双方合约的规定,满足质与量的要求,按计划执行服务。
第二,在具体景点游览过程中,应耐心完成本职工作,介绍景点文化,宣传地方特色,解答游客疑问。
第三,统筹辅助机构的相关服务,如饮食、住宿等,保证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四,对游客的不解之处要耐心答疑解问,全权负责旅行中出现的突况。
第五,收集游客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旅行社,组织相关交流活动。
导游员的日常工作内容规定了相应的职业能力,如广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交际能力、组织应变能力等[2]。
职业能力是依据具体职业工作内容而形成的,因此,对职业能力内容的分析,应建立在具体职业内容的分解之上。就导游服务来说,其基本职业内容包括景点讲解过程和旅行生活服务。具体来讲,景点讲解涉及现场讲解过程,如历史故事讲解、旅行团员交流、答疑等;向导服务,包括现场口语导游和物化(声像、图文)导游等;生活服务,分为全程生活服务和地方生活服务,包括迎送和生活安排。
(二)导游职业能力的构成
旅行过程中,导游员的工作除了计划内规定的项目外,还包括突况的解决,每一项工作都对导游员提出相应的能力要求,如现场解说能力、综合计划能力、组织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安全意识等。这些能力要素可根据属性差别划分为职业品质要求、知识能力要求及专业技能要求三类[3]。职业品质要求即要有责任感及职业道德;知识能力要求即对常规知识和专业知识有一定储备;专业技能要求即保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交流沟通及其他专门能力。
职业品质要求,即导游员在本职工作中所具有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责任感等主观因素,这影响其服务质量。结合实际工作,职业品质的构成可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划分为职业素质和职业品格。具体来讲,导游员具有的职业素质反映在其良好的工作状态和身心素质方面,而所谓职业品格除了基本的道德要求外,还包括提供优质导游服务所必需的责任感、服务意识等。
知识能力要求,导游工作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介绍和景点关联的故事、启示等,这要求导游员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可分为常规知识及专门性知识。基于导游服务的广阔性和突发性,其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具有广泛性,涵盖相关历史知识、美学常识、自然科学、组织管理学技能等[4]。
专业技能是一种综合能力,基本组成是交际技能、组织技能及专门性技能等,是在职业技能要求下把所学习掌握的专业知识依据当时的情况进行类比转化应用,是多种能力的结合。这种综合能力的应用保证了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巩固了职业能力的实际效果,继而不断提高导游服务质量。
上述三类职业能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是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职业品质作为主体主观因素,为导游员的各项活动开展和能力提高奠定基础;导游员职业知识储备是其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这是基于其服务内容的特殊性而决定的,是顺利开展导游服务的基本要求;导游员专业技能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实际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评判导游员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郭东斌,刘湛.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J].辽宁高职学报,2005(12):67-7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1-0138-04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明确指出:旅游业是 “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到2015年,中国的旅游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将达33亿人次,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将达9000万人次,出境旅游人数将达8300万人次。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广东省现有近千家各类旅游社,其中国际旅行社199家,国内旅行社784家,其中具有出境游组团资格的旅行社131家。全省共有13129人考取了全国导游资格证书,其中取得中、高导游员等级仅536人,取得旅行社经理资格证书仅4040人,取得出境领队资格仅3021人。
出入境旅游的迅速发展,国际旅行社业务的增多,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涉外导游人才。“十二五”期间, 如何提高高职高专涉外导游方向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解决一方面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一方面旅游企业又严重缺乏高级导游服务人才的矛盾,是值得旅游英语专业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一、社会适应能力的涵义
社会适应能力指人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包括竞争意识、生存能力、耐挫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等。
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的价值主体教育;促进人性健全教育,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完善的人格;创新社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最终目的是提升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旅游英语专业、涉外导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良好地服务意识、掌握旅游相关知识、具备高水平的涉外导游服务能力的人才。但是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如果学生还可以适应与涉外导游服务、旅行社管理、旅游产品销售相关的其他岗位,熟练掌握外语技能,并能应用其它涉外服务工作。这样的人才是称得上具备了社会适应能力的。
本文选取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英语专业(涉外导游方向)作为调研样本,是由于该专业学生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广东)的通过率在广东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95%报考英文导游资格证的学生中,近三年来初次通过率平均达到65%以上,2011年英文导游资格证书通过率达到79.2%,远高于全广东省30%左右的考证通过率。在专业技能培养效果较好的基础上,调查该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情况。
二、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
1.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英语专业(涉外导游方向)的学生,近三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较高,近三年就业率平均为98.8%,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初次就业岗位主要从事与本专业相对应的英语导游、海外领队、计调、旅游电话营销、前台接待等相关旅行社岗位工作。
2.涉外导游方向学生社会适应情况及分析
该专业涉外导游方向学生在取得全国导游资格证(英文)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大约有70%是做导游,在旅行社入境部做接待、计调及其他行业的占10%。在毕业一年后,对毕业生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发现,在从事导游服务工作的毕业生中,约有40%的学生放弃做导游这一行,出现了涉外导游职业生涯短暂的现象。
下面对这些导致学生离开导游服务岗位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1)原因一“导游工作收入不稳定,没有五险一金的保障”。首先,这是该职业客观存在的问题,也是目前导致导游行业人员流动性大的主要原因。但是也应当看到,珠三角地区很多有影响力国际旅行社比如广之旅、南湖国旅等旅行社对于导游人员是很重视的,广之旅经常会有培训和选拔考试,在该企业从事一段时间导游工作后,可以参加选拔考试,通过考试的导游员就会成为常用导游(以前为兼职导游),常用导游的收入、 团队档次和出团次数都有保障。广东南湖国际旅行社则是每周都有导游培训,而且会将导游评为1星~5星,定期考核定级,5星级导游可以带出境团。所以,不是做导游员一定没有上升空间,收入一定没有保障,相反,要求从业人员一定要懂得毕业后延伸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技能才能有更好的收入保障和工作环境保障。因此,学生必须具备职业延伸和拓展能力,具有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2)原因二“工作辛苦”。这种感受是初入这个行业的毕业生大多数会有的。这种情况主要反映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强,服务技巧不够。具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强主要是由于在校期间很少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尤其是女生,更加缺乏锻炼。笔者曾有一名学生参加全国导游技能大赛获得较好成绩,可在回广州时,该学生因为拿不动自己的行李箱,险些没赶上火车。这样的身体素质,即使导游讲解再出彩、基础知识再扎实,也无法胜任导游服务工作。导游不是白领,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导游员需要经常在外奔走,爬山、走路、坐车是家常便饭,还要在旅途中为游客提供旅行生活服务。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无法胜任此工作的。
(3)原因三“遇到客人刁难,受气”这反映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够。毕业生与客人沟通能力较差和服务技巧不娴熟都会导致客人不满意,甚至投诉导游,因此只有掌握一定的旅游服务心理学知识并在长时间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技能才能实现游客与导游的良性互动。
总体而言,导致学生动辄离职,放弃涉外导游服务工作的原因背后,反映了学生在职业延伸和拓展能力、职业态度、心理素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不足。
3.决定涉外导游方向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弱的因素
通过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影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专业素养、应变能力、社会知识、人际关系、社会服务意识。
为使调研结果能更加准确,还对国际旅行社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以上五项的排序方面,有一项区别很大, “专业素养”这一项,企业是非常看重的。从企业角度出发,认为影响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因素中,最重要的依次是社会服务意识、专业素养、应变能力、人际关系和社会知识。企业看重的专业素养,在学生眼里被忽略了,这反映了学生在职业态度方面有比较大的缺陷,如果不重视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势必会降低其社会适应能力。
总体而言,目前旅游英语涉外导游方向的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了一定的导游服务能力、英语运用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但是在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不足,这是导致其社会适应力较差的重要原因。
三、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高职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知识、职业技能。 根据前文分析,针对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方面的不足,在教育教学中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重视职业态度的养成、加强职业规划指导
个人的职业态度,对其职业选择的行为有所影响,观念正确、心态健全的人,对职业的选择较积极、慎重,做出正确选择的机会较大,相反地,观念不正确、心态不健全的人,对职业的选择具有推诿搪塞、轻忽草率及宿命论的倾向。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的许多行为、价值观都是在校园中养成的,学生在选择职业之前的时间大多是在学校渡过,因此,职业态度的养成亦是 专业教育的重点之一。对于高职高专而言,应实行职业试探及职业辅导的工作,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态度。 职业试探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职业辅导则是协助个人了解自己及各种职业数据,并从事选择职业、准备职业技能、进入某种职业,并使其在职业上求发展的一种历程,所以,职业辅导对职业态度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
Frank Parsons 提出职业辅导有三项原则:(1)对自己的了解:即了解个人的智力、兴趣、态度和缺陷。(2)对各种职业成功的认识:提供有关工作上所需的态度、教 育、训练、进度和报酬等数据。 (3)阐明个人对职业的关系:合理的了解自己和各种事实的关系,及自己工作的潜能和环境的事实。
涉外导游专业应该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其抗压能力,建议开设针对涉外导游服务工作特点的职业指导课程,请有导游工作经验的企业专家或者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进行授课,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一行业的工作特点,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学生在充分、正确认识涉外导游工作的特点、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才能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具有较高的职业忠诚度,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涉外导游服务人才。
2.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珠三角旅游产业发展对涉外导游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如与广东省旅游局导游考试办公室、广州市旅游协会等部门加强联系,充分发挥学校地处旅游业高度发达的珠三角的地缘优势,与著名的旅游企业深层次合作,采用专业人才培养的“联动式企业全程介入”模式(如图1所示);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培养学生考取英语及小语种的导游资格证书;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3.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实习实践培养质量
学生在校期间的顶岗实习,对于其将来就业、择业、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当重视、保障实习实践的质量。根据调查,目前广东省内高职高专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实多数都是安排在第六学期,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学校通过实习单位证明来认可学生的实习行为,这样的管理方式无法从过程中监督、保障学生实习质量,更加无法帮助学生跨过初入导游服务行业的门槛。
因此,应当深化校企合作,将实践实习过程进行科学、细致管理,明确实习实践的目标,制定科学、规范、严谨、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实践学习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例如,学生在旅行社进行实践学习时,应当从出团数量、出团质量、考勤、培训课表现、游客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如果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出现任何问题,企业与任课教师都应当及时沟通处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岗位,胜任工作。
下表是校区合作基础上的实习实践评价方式概述,参与实习实践的三方各有职责,尤其是校内指导教师应该掌握学生实习实践的动态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尤其是在带团过程中出现事故、与客纠纷、被投诉等情况出现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改进的办法,逐步提升带团控团能力。
四、启示
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已经逐步具备了英语讲解、跨文化交际、导游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但是从人才成长过程来看,涉外导游方向的毕业生毕业初期并不能立刻从事涉外导游服务工作。根据对珠三角地区大型旅行社的走访调查发现,旅游企业为保证出入境团的接待质量,只会安排具有一定导游服务经验、娴熟的导游技巧和熟练英文沟通能力的导游员担任入境团接待和出国领队的工作。即学生在毕业时要先从事国内导游工作,以便积累带团经验,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还没有做到涉外导游员就已经放弃这项工作,转而从事其他工作了。但是,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毕业生往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企业的考察,从事涉外导游服务。一旦从事了涉外导游工作,就会因为接触人群不同、待遇较高等原因,具有较高的职业忠诚度,职业生涯大大延长。
综上所述,要解决导游服务人员流失率高,旅游企业严重缺乏高级旅游服务人才的问题,旅游英语教育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社会适应力的提高,与旅行社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涉外导游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郝美玲,安立华.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世纪桥,2010(23).
[2]梁悦等.高职高专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想[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8(4).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应该从就业能力的视角出发,面对自身发展的不足,探索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就业能力下的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就业能力视角下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职业院校在对旅游专业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定位过高,培养目标不明确的现象。旅游专业人才趋于同质化竞争,大多按照一样的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安排教学的活动,缺乏特色性和差异性的教育,不符合就业能力的需求。同时,旅游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行业,学生应该熟悉最低层次的工作性质、内容以及方法等。而大多数旅游学生不愿从事基层的服务工作,都想跨越到管理层工作,眼高手低,使学生的能力停留在空谈上。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缺乏实用性
在旅游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还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践技能的培养,缺乏合作化、现代化的实践基地,导致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动手能力,理论教学与实际需要脱轨,没有和当今时代的就能能力需求相匹配。同时,课程设置的梯度和层次,也没有按照旅游专业的特色进行更新,开设的课程大都沿用传统的设置,内容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不易于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三)教师的综合技能有待提高
目前,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教师的综合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新兴行业,高校缺少对旅游硕士、博士学授予权的开设,导致大多数旅游专业的教师的学历并不太高,有的教师学习的是历史、地理等贴近专业,他们缺乏一定的理论教学基础和实践教学技能,没有掌握旅游专业的就业需求,导致旅游专业的实际教学与市场需求不符,影响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降低了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就业能力视角下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
(一)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应该根据就业能力需求,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出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应该根据旅游专业应用性、综合性以及涉外性的特点,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管理、应用能力,还要让学生了解基层的工作需要、经济财务、法律法规、资源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具备多方面的技能,满足市场人才的需要。同时,学校应该依托办学理念与地方优势,培养有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够让学生脱颖而出。学校只有明确了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就业需求的人才。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应该根据旅游行业的前沿动态以及现状合理设置课程安排,优化课程体系。首先,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合理调整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课程的安排,在扎实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职业院校应该对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听取他们的意见反馈,更新教学的内容和设置,使旅游课程教学与社会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构建校企合作模式
旅游行业具有加强的实践性,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构建产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首先,学校应该与当地的旅游企业达成协议,定期让学生去企业实习,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亲身体验旅游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其次,学校和企业合作,构建订单式培养模式,为企业注入新生活力,也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再次,学校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设置课程内容,与实际结合,同时教师与企业师傅间多沟通和交流,切磋实践和理论经验,让学校了解更多的旅游行业方面的需求信息,也缓解企业的人才缺口,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技能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学校及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综合技能。首先,给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其次,引入外援,拓宽教师队伍,学校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企业家兼职教学,通过讲座、报告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丰富教师队伍;再次,教师自身也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自身的知识,开拓眼界,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争做双师型教师。
在目前的国有企业发展中,存在着较多的阻碍性因素,因此需要基于工商管理职能的优势条件,来促进其取得又快又好的发展势态。这就需要国有企业、工商部门管理人员,对工商管理的职能,加强重视,并且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合理利用其优势条件,以此来实现其更好地发展。
一、现代工商管理职能优势概述
工商管理,即就是借助于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会计知识、财务知识、营销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的管理,进而对其生产行为,进行指导。其职能优势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引导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首先是引导职能,工商管理的该职能,主要是在企业的发展运行中,引导企业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相应的发展,以此来促进其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其次是管理职能,该项职能主要是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对其市场秩序、竞争行为,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相应的约束与管理。并且对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规范其具体的生产行为过程,规范其经营过程,让其始终处于合法状态下。最后是服务职能。在该项职能发挥的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对市场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掌握,进而为国有企业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使得企业可以对市场发展的各项情况,进行有效的把握,进而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同时还需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技术、资金的支持,促进其长远健康发展。
二、依托工商管理职能优势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途径
1.国有企业在充分了解工商管理职能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其改革发展理念的更新
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是其发展的关键环节,同时其也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发展的关键部分,因此国有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工商管理部门在进行各项职能发挥的工作中,需要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其需要通过各项职能优势,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针对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优势,国有企业则需要逐渐改变其传统的改革发展理念,主动接受工商管理职能优势的支持。通过观念的转变,不断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进而更好的进行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挥,促进其经济效益显著提升[1]。
2.工商管理部门在充分发挥工商管理职能优势的基础上,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改革的目标、过程、措施,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把握,之后需要在了解工商管理职能优势的基础上,将其优势与制定好的计划、对策,进行有机结合,之后推动企业进行改革,同时工商管理部门通过有效的职能发挥,可以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而促进其长远发展。其在进行具体的发展中,首先需要在国有企业符合相关的标准条件下,对其成立、变更、经营资格、投资方式等内容的获取,提供帮助,便捷、快速的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市场准入资格。其次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借助自身的职能优势,对当前的市场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而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绿色发展通道。例如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通过广告监管,提高其市场占有率,通过商标管理,提高其产品使用权利的规范性,通过合同管理,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合法权益,加强保护,通过经济管理,对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的服务,进而促进其长远有效发展。除此之外,工商管理部门,还需要在发展中,对于市场中不法的竞争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管理,进而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2]。
3.工商管理部门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的基础上,提高其管理质量与服务水平
工商管理部门在其具体的职能发挥中,为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空间,但是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该部门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不断提高其管理质量与水平,进而有效的推动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首先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在具体的职能发挥中,塑造一个公正、公开、执法必严的形象,并且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出现的资金、技术、政策问题,及时给予帮助,不断提高其发展的进程。其次需要管理部门在实际的执法工作中,针对国有企业发展需要的各项文件内容,及时给予办理,并通过绿色通道,为其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之后需要在执法的过程中,与国有企业加强联系,并对于具体的改革发展,做好相关的跟踪管理工作,并采取有效的支持对策,促进其健康发展。此外。工商管理部门还需要在具体的工作中,对其监管的手段,加强革新,以此来不断提高其职能管理的水平[3]。
三、结束语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下,国有企业如何提高其经济效益,是其工商管理部门管理人员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工商管理部门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有着极大的助益,因此需要国有企业、工商管理部门在发展中,充分利用、发挥新形势下工商管理的职能优势,以此来促进其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郑乃榕.现代工商管理职能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21):118-11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83-01
【Abstract】The practical ability in English is a prominent feature of tourism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udents practical English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eaching success. In this pap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fess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explore ways to teach the basics of travel professionals at the same time, targeted to strengthen tourism English practice skills to enhance vocational students actually use the English language level and th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y, combined with travel to work each link, using scenarios and objectives of teaching pedagogy to enable students to visit its territory an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response capacity of students to use English language and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ourism students, vocational students in practical skills to strengthen the advantage, thereby increasing their employment chances and expand the scope of careers.
【Key words】VocationalTourism EnglishPractical abilityTtraining
一、我国旅游英语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那时,中国旅游产业的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国际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将引发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极大需求。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980万,平均每年新增50万,缺口至少200万,旅游英语专业有广阔的用人空间,各个方向的就业前景良好。随着中国旅游市场不断的完善,英语在旅游的各个行业中将会变得越来越普及。无论是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还是旅游服务行业人员,都要对本行业英语水平的要求进行重新定位,能够熟练地以英语为工具从事旅游工作,以满足职业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
随着旅游行业的系统化,旅游英语的范围也将大大突破原有的会说几句问候语,懂几个旅游名词的传统界限。所涉及行业的划分将越来越细,专业性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涉及面将会越来越广,包括常规的餐饮、接待、航空等等。随着市场需求的提高,有关娱乐、美容、健身、摄影等领域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城市规划部门、大中型园林风景旅游区、饭店、酒楼、现代大型休闲娱乐设施管理机构、国际国内旅行社、文化遗产、历史遗迹所在管理部门、旅游产品开发企业等部门都需要更加地完善。
针对这一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学生在学校掌握的英语无法熟练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有效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达到旅游企业对英语人才需求的标准,更大的促进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
二、旅游英语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有利于建立一套强化旅游英语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英语实践能力是旅游专业教学的突出特征,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针对专业特点,在教学安排中,不断加强旅游英语听说训练、模拟场景全英语服务训练、模拟英语导游、饭店前厅英语接待、强化英语口语、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除实习外,使英语实践教学占到总课时的47%。
2.有利于提高旅游专业人才素质,从而扩大旅游专业学生就业渠道。
在讲授旅游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强化旅游英语实践技能,提高高职学生实际英语使用水平和听说能力,结合旅游工作的各个环节,采用情景教学法和目的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不断强化学生运用英语的应对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旅游专业学生整体素质,强化高职学生实践技能方面的优势,从而增加其就业几率和扩大择业范围。
三、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1.结合实际调整旅游专业英语实施教学计划
在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学院组织本专业的各科教师,聘请专家共同研究已有的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重点探讨的问题有:更新哪些课程内容;如何有计划地开展模拟英语导游、模拟饭店前厅英语接待等多项实践课程活动。不断总结,撰写课改教研论文,整理、总结、提升课改理念支撑下的教育教学心得,探究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
2.继续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定期安排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外出学习及挂职训练,提高旅游英语专业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号召旅游专业教师考取英语导游证等相关资格,鼓励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参加在职训练,提高实践技能。此外,聘请从事多年旅游英语服务的专业人员来校培训或讲授经验心得,促进教师、学生与从业人员的交流。
3.积极开展英语情景教学法和目的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为旅游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相对于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旅游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日益提升,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不能与时俱进,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不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毕业生流动率高,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于是,社会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人才,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这些成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滞后,无法满足社会需要。高职院校为保证学生的实习时间,目前多采取“2+1”或“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短,教学部门在安排教学计划时优先安排专业课及必修课,忽视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相关课程的设置。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责任心不强、适应性与抗挫折能力差,出现频繁“跳槽”等现象。其实就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而言,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良好的职业技能同等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旅游企业员工是否具有强烈的岗位责任心、热情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备的沟通技巧、超强的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成败。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15%左右,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这一现状直接导致在培养学生旅游职业能力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实践教学脱离实际,陷入“从理论到理论”的境况。此外,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造成培养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仅把几门技能训练课和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其他一些专业课程基本上还是采用“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另外,学生实多被安排在最后一年,这就产生了一种现象:学生在学习理论时,有理论知识,无实践强化,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在进行实践时,有实践强化,但理论学习时间已过,不利于学生深入领会和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问题就会手忙脚乱,对本职工作失去信心。
4.课程设置不科学,课时比例不合理。有些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设得很乱,不能体现专业特色;有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因人设课,即根据学校条件和师资状况设置课程,没有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培养目标来开设课程。这些情况都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致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目标不清晰,疲于应付,最终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困难重重,素质和能力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高。
二、优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途径
1.借助多种途径加强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例如:在日常管理方面,学校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制定相关措施并实施管理。旅游管理专业可以结合旅行社和酒店对员工的相关要求制定出有关仪容仪表、个人卫生、公共卫生方面的规范,要求学生执行,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检查措施。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一种突出专业特色、启发智慧、提高情趣、健康身心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在开展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方面,学校可通过举办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导游、礼仪服务等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实习经验交流活动、宣传学生实习期间的先进事迹、树立学习榜样等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意识和责任感。
2.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实施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的有力保证。学校要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并结合具体情况分批派遣教师到国内外知名旅游院校进修,使他们尽快熟悉并深入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新方向,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学校还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做兼职教师,以讲座、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此外,学校还要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由于具有旅游管理实践经历,能够抓住旅游管理这一学科的精髓,可以摆脱“纸上谈兵”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操作技能有实质性提升。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很多:鼓励教师申报和参与实践性课题;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调研或参与旅游开发规划项目,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旅游企业管理实践等,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
3.强调实训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教育的显著特色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切实强化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可在汲取国外旅游管理教学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探索提高我国高职旅游管理教学水平的新途径。首先,学校应注重与企业的联合,走校企联合之路,实现校企的“双赢”。通过这种方式学校不仅可以在不动用学校紧张的办学经费的情况下保证学生的实训环节,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最直接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其次,学校应加强建设模拟职业岗位的实训基地,采取具有实训特点的“模拟教学法”。学生和教师在逼真的模拟场景中扮演不同角色,以达到身临其境、加深印象的目的,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思想和理念。例如:教师在讲授导游人员服务程序时,可以和学生分别模拟导游与游客的角色,进行“正式接团”前的准备、接团服务、入住宾馆、集合出发、景点讲解等一系列完整的服务过程。最后,学校在保证学生正常实训的同时,积极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学校可以将部分礼仪接待、食堂服务、环境卫生工作交由学生来负责。
4.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部分。首先,在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学校不能完全放弃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性课程,应当遵循实用性、广泛性、生活性等原则,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做必要准备。例如:语文课程教学可以侧重于口语表达训练,而不必拘泥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专业课程方面,旅游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涉及经济、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务、法律、心理、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针对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课时少等问题,学校需要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整合优化相关学科知识,适当增加具有本地特色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例如:学校可以结合河南省旅游资源特色开设豫剧鉴赏、河南文化现象等选修课程。学生的知识面宽了,在工作中自然会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通过旅游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需求和愿望。
参考文献:
[1]张建宏.提高高职旅游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78-01
在课程教育课程改革中,有效提高教师自身能力是重中之中,约束他们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师生间,师师间的交流与互动和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客观对待时间和空间两大因素,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想法。大学在合并升格后,大可能强,教师的发展更是需要较快步伐的,同化能力和竞争能力是否是重要的以及教师在发展中以何种面貌展现等都是有特点的。学校要树立起难以模仿的品牌和特色,拥有激烈而合理的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教师是需要自觉意识做反省和调查,比如有“转化型”“情感型”,具有发现意识和批评意识肯定是适应社会发展,推进校改的。
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智慧获得的基本方法和道德知识。学生之间的差别在学业上来看有稳定和不稳定的趋势,这一过程有可能是滞后的但却是惊人的。一些学生有理想但学习热情下降,慢慢地懒惰了,给自己带来了苦果; 一些学生组织纪律性强,思想道德进步,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快乐;一些学生成绩忽高忽低,闷闷不乐,不够健康。在实践中,教师创新地去指导学生科学学习,有时为他们设立明确目标,有计划地解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问题,培养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谐的人际关系。新生入学时,的确需要及时适应新环境,认识必要的情况,完成一些手续,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所以教师可以更好地同他们建立起牢固的关系,更好地配合他们的学习生活。让困惑驱逐懒惰,把不相干的因素排除掉。从事事业的愿望与培养学生的激情伴随着孩子们付出。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在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教师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实际上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动态活动,即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要求所进行的学习,体验,对照,反省等心理活动和客观的实践活动;二是指静态的已经达到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等。如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高度概括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要求:“志存高远,坚定信念”,“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勤奋学习,自强不息”,“遵纪守法,弘扬正气”,“诚实守信,严于律己”,“明礼修身,团结友爱”,“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热爱生活,强健体魄”等等。这些新要求也提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高度。只有严格有序地约束自身,教师才能加深对职业道德的修养的体会,处理好与学生,学校,社会,国家的关系,真正地做到以身作则。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具有以下特点:重复性,渐进性,同时性和实践性。重复性是必然的,只有通过不断地理解职业道德才能进一步内化它,一位位鲜活光亮迷人绚烂的教师形象也由此产生。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特点和规律的。道德的培养是有意义的,深刻的。正和邪,善和恶,是与非等对立观念的斗争是矛盾的道德。同时性是指情感,意志,习惯,信念等等方面都会参杂进来,影响道德的作用。职业道德是在日常的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也就是在实践中教师适应客观状况和要求来正己正人。坦诚地说,对师德修养最好的判断就是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管的时候,也能产生一团和气暖洋洋的敬重之情。塑造这一品德的过程中,内因和外因是相互作用的,前者为主,后者为辅,教师需要努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古人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确认识自己即要有“自知之明”。摆脱情绪化的做法,认清课堂现实,这也是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心路历程。职业道德也是一种情感和品质,是高尚的教师必需具备的素质。
教师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防留心,有没有把自己编进哀怨如麻的故事,希望以此引起别人对你的关注,学生对你的兴趣,你走到了阳光的日子,却又苦于有苦难的天堂。也许撞进了心海上的某一个暗礁上,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的暗礁,大海中碰到暗礁不是常有的事吗?打捞记忆中的感动,是让人兴奋的,有希望的。表达流利清晰,带给别人清楚的感受,即使有时被误会,道德的尺度是可以感化人的。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把降低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列为约束性指标,要求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从粗放型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石油企业一方面追求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面临着着节能减排的压力,而目前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工作还没有真正成为内在需求,普遍存在积极性不够、节能政策执行不到位、节能管理动力不足的问题。学术界对石油行业动力机制的研究多体现在一般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技术创新、生态化责任的承担等,而将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和动力机制理论结合起来探讨相对缺乏[1]。
二、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动力源
(一)经济利益的驱动
企业以追求经济利润为目标,因此会在用能和节能之间、污染和控污之间进行博弈选择。企业选择耗能或是节能,关键在于如何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由于企业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既可能驱使企业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地追求局部利益,也可驱使企业在生产中走节能减排之路。只有当实施节能减排对石油企业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或存在市场竞争的压力时,才有可能产生节能减排内在动力[2]。
(二)社会认可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逐年增高。石油企业作为产能大户和耗能大户,在社会上良好的声誉和认可度有利于帮助企业在公众中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此背景下,社会及相关石油协会组织对于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推动和社会公众对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的期望都构成了其节能减排的外在动力。
(三)政府的政策激励
石油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激励。政府对石油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制定了一些激励政策如石油资源核算政策、绿色税收政策、石油财税政策等优惠政策,目的在于调动石油企业发展低耗能、低污染工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成促使石油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三、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动力机制分析
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动力机制研究的就是影响节能减排动力机制各类因素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吴晓波等在低碳经济集群动力机制研究中认为低碳产业集群由根本动力、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构成[3],本文借鉴其观点,根据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的特点,认为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因素包括根本因素、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其构建的总体思路为:以根本动力为导向,以内部动力为主导,以外部动力为辅助,重点做好激励政策和制度的创新,以调节和优化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系统。
(一)根本因素: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资源短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环境保护约束与企业盈利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应该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与能源的长远使用,考虑自然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是一种谋求在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和谐、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实现均衡的综合发展模式。[4]
(二)外在因素
(1)国家政策
在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外在动力因素,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的引导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是重要动力因素。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规定石油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任务和相关责任,使得石油企业将节能减排、降低能耗作为一项本职工作,并通过其他行政奖励与惩罚手段来进一步促进和监督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提高[5]。
(2)石油行业相关协会
中国石油相关协会在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中同样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中国石油企业协会的“三评”工作(评选创新成果、优秀论文和优秀著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前,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重心之一即为节能减排、发展低耗能工业经济,石油行业相关协会工作的持续开展在无形中促进和推动着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工作创新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3)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绿色文明的技术基础,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强大动力源。石油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其使用先进工艺和新能源的成本就会提高,企业为了保住自身的资金回报率,仍会选择原有的耗能生产方式。同时,技术水平低对再利用物质数量要求较高,对废弃物的回收率不高,而且在再利用的过程中有可能产生严重的二次污染,治理二次污染的成本往往高于回收物质的经济价值。
(4)市场需求与竞争
市场需求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石油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因素。石油企业所耗能源市场价格的高低直接成为其是否选择节能发展还是耗能发展的一项关键指标,较高的能源市场价格对石油企业耗能工业来说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外在压力,迫使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内在因素
(1)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之所以成为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原因在于企业经营者是企业各项重大工作的最高决策者,因此他们对待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态度极其重要[6]。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的企业领导者,才能真正地、积极地投身于本企业节能减排事业,通过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走上低耗能、低污染的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内部激励机制
一套系统而科学的企业内部节能减排激励机制成为石油企业持续进行节能减排工作,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贯彻的制度保证。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内部激励制度分为奖励制度和惩罚制度,对于在节能减排方面有积极贡献的领导和员工,企业应予以适度的奖励,激发他们持续进行工作创新。
(3)员工素质
员工素质中的基本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对企业的归属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对企业能否成功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员工素质成为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在因素。
“十二五”是中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面临新的挑战。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动力机制一个系统、复杂、长期的工程,根本动力、内部动力、外部动力协同作用组成了动力机制系统,动力机制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性的整体运作推动了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的发展。从长远看,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的趋势长期存在,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石油企业作为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措施,精心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1] 钱伯章.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一、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综述
(一)幼儿教师实践能力。在现实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虽然是硕士毕业,但是其教学水平却是糟糕透顶;研究其根本他们缺乏的是教学实践知识。而幼儿园教师的实践能力包括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实践能力,教育活动的实践能力,班级组织管理实践能力等。
(二)幼儿教师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当今世界最有感召力的“字眼”,树立创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创新教育方法,不仅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更是顺应新纲要发展和推进新课改的关键。为此,作为一名专业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活动方式的创新,课程设置的创新,教材使用的创新等。
(三)幼儿教师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教师只有具备相应的观察能力,包括确定观察目的的能力、运用观察方法的能力、筛选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进行观察记录的能力、分析与解读观察结果的能力等,才能把握幼儿的个性特点、发展水平,掌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动权。
(四)幼儿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馈和调控的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是教师对自身的教育理念等进行反思的能力。由此看来幼儿教师反思能力会直接关系到幼儿所学的知识是否到位,不到位会影响孩子一生。为此,幼儿园在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时要特别注意教师的反思能力的培养,加强幼儿教师教育活动方案的反思,教育活动过程的反思能力,教育活动结果的反思,教育方法和教学习惯的反思能力,教师行为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反思。
(五)幼儿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实施能力。《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从这一定义出发看幼儿园教师具备组织室内教育活动实施的能力和组织室外活动的实施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意义和作用
(一)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幼儿教育也面临着信息化的要求,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中要对幼儿进行信息素养、信息知识和信息获取、处理以及管理的能力的启蒙教育,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性游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幼儿社会化的水平,拓展幼儿认知新领域。在这一背景之下,尽快促进连续剧儿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关系到幼儿园、幼园教师个人,乃至整个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是新世纪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界的强烈呼唤。
(二)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幼儿教师职业须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应有专业的理论素养,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超成熟的技能技巧,因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她们不仅是知识的启蒙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为了更好的培养幼儿,所以幼儿园必须努力推进幼儿教师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既是为了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实现每一位幼儿教师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
三、影响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因素
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我认为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学校、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因素。
(一)社会因素。
1、国家对幼儿教育重视不够。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中,对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费,对高中、大学的经费投入占主导地位,对幼儿教育的经费是少之又少。幼儿教育仍然停留在分级办学、分级管理阶段。政府部门的不重视、不关心,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更无从谈起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家长的观念和认识上存在偏差。就目前状况而言,社会和家长对教师专业性认识较模糊,普遍存在着对幼儿教育及幼儿教师的偏见和错误的认识。在部分幼儿园和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却在无形中阻碍了幼儿的发展。
3、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幼儿教育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最低层),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社会声誉和工作环境等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严重挫杀了幼儿教师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致使很多优秀的幼儿教师纷纷跳槽,把从事幼儿教育当成一块跳板,一有合适的机会便会另谋高就,。
(二)学校因素。
1、继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教师的素质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内容。教师教育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两个阶段,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的时间比较短,又缺少实践经验,因此职后教育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非常重要。
2、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大导致职业倦怠。幼儿教师要全面负责某个时段班级的各项工作,任务繁重,幼儿数量多,家长要求易变又常超出实际,这些都给幼儿教师带来工作压力。近几年有的幼儿园经常对教师工作进行随机抽查,有的幼儿园则干脆装上了监控设备,对教师进行全程监控。
3、幼儿园内教育资源有限。教育资源有限限制了幼儿教师专业化训练。幼儿园的物质文化为教师的专业化提供了基本条件,它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活动方式,特别是幼儿园的教学设备,影响着教师对新知识的获取、教师能力的发展并最终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幼儿教师的自身因素。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在制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幼儿教师自身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1、幼儿教师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目前幼儿教师,缺乏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全面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幼儿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看轻了自己的工作职责,缺乏自身发展的潜在意识。在保教工作上只求得过且过,不求精益求精,致使业务水平多年停滞不前。
2、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基础。很多幼儿教师仅把教学工作看成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按照预定的教学程序完成教学任务而已,不懂得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也不懂得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也就导致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低效性。
四、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幼儿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在发展过程中保存活力,永葆教育的青春。
(一) 以“教师培训”为突破口,使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幼儿园及时转变教研活动的方式,针对教师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去安排“课改系列”教研活动,达到“以研促改,以研促教”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双休日对教师进行师资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丰富教师参加课改的知识底蕴,为培养新课改的生力军,推进新课程作好准备。对教师的培训工作,要充分体现“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要求,并与教研、教改相结合,长期跟踪指导。通过活动、体验,引导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实现自我提高。
(二)以“教学反思”为路径,促进教师进行自我调整与管理。在管理中,注意引导教师运用《纲要》的新理念,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表现,反思、讨论、分析保育和教学工作,同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依靠集体和个人的力量,寻找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不仅使保育和教学工作更科学性和合理化,也使教师们在反思中得到了不断成长。通过反思,教师不再需要管理者的检查和督促,而能自觉地做好各项工作,达到自我管理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