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09:02: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对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溺爱孩子。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成才期望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家长们注重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和放松了孩子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对他们呵护倍加,普遍滋长了娇生惯养、怕苦、怕累的思想。
2、锻炼时间不能保证。虽然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教学中还是逃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圈。学生每天都在考学的重压下生活,每天所考虑的是学习成绩。别说没有时间活动锻炼,即使有点时间,家长也会以各种理由引导孩子从事相关的学习辅导班,家长从时间上剥夺了孩子锻炼身体的时间。
3、缺少锻炼的知识。有不少家长也希望带孩子锻炼到户外运动,但苦于不知怎么锻炼而止步。还有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大部分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他们更是不会想到带孩子去锻炼,也缺乏锻炼知识。他们认为给他们吃饱穿暖就行了。
二、学校因素
1、师资力量不足。在一些学校体育专业老师严重不足,很多是其他科目老师兼带体育课,他们对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知道的很少,更不要说教学了,只能让他们自己玩了,不能保证体育课的质量。大多数的体育老师在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常年超负荷工作影响了教学质量,学校在计算体育老师工作量方面和劳动报酬方面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影响了广大体育老师的积极性。
2、场地、器材有限。在二、三线城市的县、农村有运动场地就不错了,更别说室内体育馆了,那么在一些偏远的、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更不用说了。一旦遇到雨雪天气没法到室外上课,只能在室内上课。有些器材像篮球、排球、足球学校只配那么几个,学生重复使用,损耗极大有时几堂课下来及坏了,又没有得到及时补充。这样下来器材就不足,就无法保证课堂教学。
3、体育课开设不足。由于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领导的不够重视,很多学校的体育课都没有完全开齐,有些领导在课程设置上就有意减少体育课,来增加其他科目。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体质。
三、社区体育开展的力度不够
目前的社区体育,表面上看似开展的不错,但实际上大都是自发无序的,缺乏合理的组织、知道,缺乏合理测评手段,缺乏合理管理手段和方法。从而导致学校体育同社区体育严重脱钩,这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四、对策及建议
1、思想必须转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要解决人的观念问题,因为学校领导有了这方面的认识,他才会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他才会更好地为活动的开展行方便开绿灯;老师有了这方面的认识,他才会主动地将之与自身的工作结合起来,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才会努力克服与一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抗争;家长有了这方面的认识,他才会形成体育锻炼有益于学习、健康体魄才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障的体育价值观,才会积极地配合学校,配合老师工作,也才会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尽心尽力。
2、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确保体育设施、器材的投入,体育设施、器材资源的开发。体育器材、体育设施是达成体育运动必要手段,开展体育活动离不开体育器材和设施。政府要应该按照学校的要求配齐专职体育教师,保证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
3、大力推进阳光体育工程,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或体育活动中心,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项目,定期开展一些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群体性的学生体育活动,举办一些班级的小型竞赛活动,大力倡导人人都有锻炼项目,班班有运动队,月月有比赛,天天有锻炼的形式,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激励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形成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每一位学生在这浓浓的体育文化氛围中感受体育,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从而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4、扩展渠道进行宣传教育。要创造制造条件,通过专题讲座、墙报、黑板报、广播、多媒体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营养知识指导,提倡合理营养,注意改善饮食结构,保持膳食平衡,防止肥胖和营养不良。有目的地查阅几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食谱,打印成资料,可以让学生带回家和家长一块学习怎样饮食,保健,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中图分类号 R19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6-0148-02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Medical Compliance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after Medical Examination/LIU Chun-hui,LIU Min,CHEN Che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6,14(6):148-149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medical compliance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after medical examination.Method:90 cases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each group of 45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radition intervention measures,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The medical complianc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the complianc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Examination; Compliance behavior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Liangshan,Liangshan 615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6.082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定期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1]。体检已逐渐变为保健的一种主要措施,各项体检项目也随之出现。健康体检的目的在于发现机体中未被察觉的异常变化,并尽早采取防御及治疗措施[2-3]。据此选取2012年
1月-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45例对象,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并且检查结果显示有异常需进行治疗和复查的9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8~62岁,平均(46.0±2.2)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9~61岁,平均(44.0±2.3)岁。两组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干预,具体如下。
1.2.1 体检前的健康教育 成立特殊服务全程护理小组,制定体检时健康教育路径,并严格执行。首先,对体检对象进行健康情况的评估。医护人员通过与其进行交流,熟悉其心理状态、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既往病史等基本信息。按照不同体检者的个人信息制定相应的体检项目。体检者主诉出一些疾病的典型表征或发生明显的体征时,建议其去专科门诊,以防延误病情。同时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检查前常规指导,如B超和采血均需空腹进行,因此在进行体检前1 d晚餐应当饮食清淡,晚8点后禁食,晚12点后禁水一直到体检日早晨,当日进行采血时间点尽量控制在9∶30以前,若时间太晚会由于机体内部分泌生理性激素而使检测结果不准确。
1.2.2 体检时的健康教育 在体检时除给予患者相关知识指导外,还应根据体检者的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及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主动为其讲解医院领先的技术力量、先进的设备,与体检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需要做胃镜的体检者应首先完成空腹B超的检测再进行检查,避免胃镜检查对B超清晰度产生干扰。如果需做子宫附件、膀胱、前列腺检查者,应当于完成上腹部B超后,大量饮水,保证膀胱充盈才可进行检查。为了使体检者的空腹时间减短,可以告知体检者先进行抽血和空腹B超,然后进食早餐,再继续其余体检项目。测量血压和心电图前半小时应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1.2.3 体检后的健康教育 (1)体检结束后,医生应当按照各项检查和化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对体检进行总结。根据检查结果将体检者分为糖尿病组、心脏病组、高血压组、慢性支气管炎组、胆固醇异常组、肝肾功能异常组等,建立各组的网络和短信平台,由全程护理小组负责各组的健康教育,将相关疾病的研究成果视屏放在网上,定时短信提醒体检者服药、锻炼、合理饮食等相关内容。(2)个性化健康教育:根据体检者的检查结果,由护理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指导,每次20 min左右,了解体检者体检后的遵医情况,对于没有遵医或不完全遵医的患者进行提醒和督促。(3)建立就医绿色通道:影响体检后遵医行为的重要因素是部分体检者工作繁忙,无闲暇时间就医,针对这类人群,想起提供方便、快捷的门诊预约、就医等服务,从而提高体检后的遵医行为。(4)开通健康服务热线或网站等,为体检后患者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内容包括就医建议、体检结果的解释、相关健康知识的咨询等。
1.2.4 针对体检者不良情绪的心理干预护理 体检异常患者常会对异常结果较为担心,部分患者甚至出现心理疾病。对于体检异常患者医务人员应耐心进行心理指导,告知患者可能找出检查异常的原因,询问患者近段时间的日常生活情况,帮助患者进行原因分析,避免患者出焦虑、抑郁等严重心理问题[4]。
1.3 评价方法
干预后6个月采取电话随访方式通过自行制定的问卷对体检者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每个方面体检者能够完全达到为5分,部分做到为3分,无法达到者0分,满分计3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正确服药、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及时治疗、按时复诊等遵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由于人们对医疗知识的缺乏以及受家庭或社会的影响,体检后遵医率一直较低[4]。研究调查显示多数患者认为无明显的身体不适感、无严重的问题,就会产生无所谓、轻视的心理,造成遵医率低。另外工作性质与文化程度也对遵医行为有重要影响,研究调查显示入院体检者多数为个体户,个体化大多工作繁忙,无闲暇时间就医,并且大多数体检者均为自费者,当查出的问题自认为暂时不会影响其身体健康时,就不会积极就医。另外研究指出学历大学以上体检者的遵医行为相对较高,这可能是文化水平高对疾病知识的认识水平较高有关[5-6]。此外,由于我国医学领域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健康体检与医疗还未规范化的相互结合,使体检异常患者并未得到良好的后续观察,导致多数体检异常患者不能有效的自行处理[7-8]。如何提高体检患者遵医率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问题。
有研究显示,健康教育对于卫生知识的推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9]。尤其对于体检异常患者,对自身健康安全较为关注,对于此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熟悉每项体检的含义及影响因素,指导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及治疗方法,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遵医行为。而根据不同体检者性别、职业、文化等特点,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不仅能增加其对医生的信任,提高遵医率,还能使患者获取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等。研究报道指出,对体检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提高其体检后的遵医行为,提高其对疾病的重视,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本文研究健康教育在体检者健康体检后遵医行为的影响情况,结果发现,观察组正确服药、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及时治疗、按时复诊等遵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体检者进行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其遵医行为,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先勇,王家宏,王晶,等.体检者对健康体检项目的关注度和知晓度调查[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0(6):582-584.
[2]彭茜苑.探讨健康教育在医院健康体检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4(12):257-258.
[3]姜丽.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病人遵医行为的影响[C]//浙江省衢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金华市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丽水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八卷 护理分卷),2006:4.
[4]臧惠珍,张青梅,秦玉花,等.健康教育对病人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4,13(4):25-27.
[5]陈卫权.健康教育对单位职工体检结果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7):124-125.
[6]魏洪莲.对体检女性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140-141.
[7]张国方,罗美香,林燕.健康体检护理在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95-97.
目前,很多老师深刻体会到:像厌学、自卑、烦躁、目无他人、意志薄弱、无节制上网、与家长顶风上等这些令家长头疼的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那么如何因地制宜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1 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1.1正面接触,疏导激励
班主任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或班团队会,给学生们灌输积极向上、勇于面对、不断挑战的情绪。例如,在班内可以召开:“争当光荣的升旗手”、“我爱班集体”、“手拉手心连心——学习生活互助”等班团队活动。从而激励学生以班级为核心,热爱学习,关心帮助同学,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人人争做班级的主人。
1.2突出重点,分别指导
在一个班集体内肯定存在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老师需要有针对性的措施。老师不仅要教课,还要在心理方面给与学生重点辅导。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做好辅导呢?
1.2.1个别谈话,用心交流
对于有心理倾向的同学,班主任老师要格外关注。要经常找他们谈心,向家长一样关心学生,找到他们心理症结,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个别谈话中,老师要以师长的身份亲切的、诚恳的与学生交谈。从学生细微小事谈起,避免空话、敷衍了事。
1.2.2以点带面召开小型座谈会
座谈会可以请不同类型的学生参加。比如:学习好的;学习差的;学习中游的。老师可以通过小型座谈会和学生促膝谈心,不贬低、不挖苦学生,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积极鼓励他们。老师还要特别重视学习差的、情绪低落的学生,给他们学习生活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1.2.3与家长沟通,架起家校桥梁
家校沟通是舒缓学生不良情绪的好办法。老师要时刻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的优点。不能总向家长告状。对出现症状的学生,老师和家长要齐心协力去解决他的问题。学生一旦出现不良心理症状,老师要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采取良好措施尽快解决。
2 家校结合,注重实效
除了学校、老师辅导以外家长也是帮助孩子稳定心态的重要环节。很多校长建议家长应经常与班主任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情绪状况,随时反馈孩子在家的动态,便于及时调整辅导方向。老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的优点,不要总是在家长面前告状,使学生讨厌老师与家长沟通。
2.1利用校讯通平台与家长联系
经常利用校讯通平台。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校讯通平台及时把学生的进步通知给家长,使老师和家长共享学生进步的快乐。
2.2经常与个别家长沟通
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老师要耐心辅导,对他们真正地加以关心爱护。老师还要抽出时间多与家长沟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
3 同学互助,共同进步
很多学生认为老师、家长的话是说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同学朋友间的聊天、交流更能让他们听得进去。因此,老师要多让同学之间参加互助交流活动,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在班级里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活动。小组同学学习有困难时,小组长带头指导帮助。放学后,小组同学一起活动、一起做有益的好事。例如,双休日邻近的学生可以一起学习或到附近敬老院做好事。还可以一起娱乐一起谈心,使他们共同进步成长。
4 榜样力量,魅力无限
4.1邀请毕业生到班级与学生交流
在班级里也可以邀请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校与应届学生沟通、交流。让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学弟学妹们提出建议,以同龄人谈心的方式帮助学生少走弯路。
4.2在班级中树立全能榜样
老师可以通过学习园地、班队报等展示班级各方面的小榜样。例如,学习榜样、劳动榜样、智慧榜样、绘画榜样、书法榜样、体育榜样、声乐榜样、刺绣榜样等等。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
一.闲暇及闲暇教育概念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换句话说,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对于学生而言,闲暇指的是除去学生吃饭、睡觉、学校有计划规定的学习和必须的生活事务之外的时间。闲暇教育即是闲暇时间内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获得某种变化如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提高闲暇生活质量而受到的教育。对于学生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公益和社会实践、健身运动、参观游览及人际交往。闲暇是人们在生活中所享有的自由时间及其在该时间里自主、自由的生活状态。从行为上来看,闲暇应该是个体能完全自主的行为活动。从状态方面看,闲暇则是人们自由的心理及其生理活动状态。闲暇习惯是指个体的经常性的闲暇而使之巩固下来并成为需要的一种行为方式。闲暇习惯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一个人发展,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而“业余时间”则体现了个人的闲暇习惯。闲暇教育(1eisure―time Education)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1]“根据闲暇的意义,又可把闲暇分为型、空耗型、娱乐型、发展型、奉献型”。[2]对于学生的闲暇,主要是培养其发展型闲暇,这样与教育的目的就密切结合在一起。
二.闲暇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是成长中的人,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闲暇教育时间非常多。然而,对于大学生无所事事、沉迷网络等现状,闲暇时间的利用以及闲暇教育对他们成长的意义却并未受到积极的重视。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让大学生知晓闲暇教育对他们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非常必要和紧迫。
1.闲暇教育是着眼于自我开发的终身教育。
闲暇时间对人成长非常重要,在其《在不健全的中国,如何不堕落》一文中劝导大学生进入社会中不堕落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有问题研究的意识、二是要有业余的,非职业的兴趣,三是对自己所坚持的东西要有信心。他提出:“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会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3]
2.闲暇教育决定了学生的生活力和生命力的培育
教育要培植学生的生活力和生命力教育培植人的生命力和生活力的任务被淡化甚至被漠视了。人是活的人,活人的特征在于其生命力、生活力。教育是活的教育,活的教育要培植学生的生命力和生活力。教育要培植人的生命力,使人的生命更加充实、更加完善。生命是完整的,生命,是身生命与心生命的协调发展。生活力,就是生命具有生生不息,不断向上的能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4]大学生都是在学校里学习的人,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后来在学业成就、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差距确实是个体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决定的。在大学里,有的学生用业余时间来打牌,就学会了赌博和好逸恶劳,有的学生用I余时间来充实自己的专业,他就学会了认真等。因此,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过什么样的生活,很大部分指的是学生闲暇时间的利用。在闲暇时间里,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养成什么样的素养,最终决定了成为什么样的人。
3.闲暇教育对健康和谐人格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个人的人格影响自身的行为和认知,当人格不健全时,他的行为和认知会出现偏差,不仅影响自身的生活也可能影响他人的生活。有什么样的人格就会影响他的判断能力和选择,可以做出最适合人生的选择。由于缺乏闲暇教育,不少青少年闲暇观念错误,闲暇知识和技能匮乏,在闲暇时间内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严重者的行为导致了自身毁灭性的后果,这就是不健全人格导致的严重结果。所谓和谐的人格或者说健康的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和谐人格的培育就是要打开并释放人的潜能,实现自身能力的最大释放。和谐人格包括了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以及积极向上人生观价值观。健康和谐人格的培育更多时候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个体的闲暇时间和闲暇教育上。闲暇不仅是对人的生生命的培育,它也彰显在人的心生命的培育中。因此,所谓心生命,很大意义上等同于健康和谐的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从需求层次出发,认为人格受先天、后天学习、遗传等各种因素互相影响,而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佛洛伊德提出人格包含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控制本我欲望,最大程度达到超我状态。不管是人本主义理论,还是精神分析理论,其最根本的目的均在于追求个体健康和谐的人格。健康和谐人格的培育更多来自于后天的培育和努力。青少年均在正规的教育系统里接受教育,在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校机构学习,然而,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学生间的区别就非常明显,有的人格较为完善,有的却存在巨大的缺陷甚至是扭曲的人格,最后导致了悲剧事件的发生。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格的健康与否主要与个体闲暇时间的利用相关。也就是个体收到的闲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闲暇教育对个体健康和谐的人陪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的现状
随着人类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加,相对高中阶段来说,大学生闲暇时间非常多,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大学生上课睡觉和玩手机甚至网络成瘾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于睡觉这一方面,为什么会这么晚睡觉?究其原因,主要是无所事事,既没有职业兴趣,也没有非职业兴趣从而引起网络成瘾,看电子小说,其深层次原因则是人生目标不明确而无法合理的安排和利用闲暇时间。久而久之养成了闲暇习惯,这种习惯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时间。当学生自制力不强,他们就会把学习当成副业甚至根本就不学,导致学生把学习时间当成了闲暇时间,在学习和闲暇时间里均做消极的事情。因此,老舍在他的《幽默大全》里早就对北京大学学生上课睡觉的情况作了一个详细的表述:他们上课睡觉,什么也不学习,就想得到毕业证书,对养活自己的技能毫不在乎。然而现在的情况更加复杂,学生除了睡觉,更多的时间都在玩手机、电脑。上课的时间如此,闲暇时间可想而知。由于闲暇时间的不正确利用,导致了高校里出现了严重的人格扭曲产生的悲剧:从硫酸泼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到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杀害室友的事件可以看出,健全人格培育的背后与个人闲暇时间的利用具有非常大的相关性。因此,大学生如何利用闲暇时间是一个亟待高校解决的问题。
四.利用闲暇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途径
1.健康向上的闲暇教育理念:个体必须关注自身的发展以及全面发展。闲暇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帮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闲暇生活中“自我”的过程,因此,健康向上的闲暇教育理念对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意识是先导,它指引个体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对于闲暇教育,我们不是倡导放弃和摆脱学习,而是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利于人生的设计和发展。从这个角度讲,在校生必须高度重视计划时间的学习,同时正确认识闲暇时间对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意义。
2.具有强烈的意志力
闲暇教育为人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满足了人的个性发展需求,闲暇生活是自由的,因此,很多大学生认为只要好好上课,其他时间可以玩电脑、可以睡觉是自己的事情。然而,面对未来的生活的质量,人生的宽度,作为闲暇生活主体的人,必须对自己负责,自己的未来负责,同时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在闲暇生活中,大学生需要具有强烈的意志力抵抗诱惑,负责任地思考和设计自己的闲暇生活。闲暇不是绝对自由,为所欲为,必须将自己的需要、价值观和各种能力与闲暇和闲暇活动联系起来,大学生处于青春时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可能只看到了闲暇的自由一面而忽略了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学生虚耗光阴后无所进步。因此要在有限的闲暇时间内获得主动的、充分的和积极的发展,必须具有强烈抵抗诱惑的意志力,坚决把闲暇教育与个体积极健康成长结合起来。
3.重视闲暇时间的行为
行为是意识和意志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的闲暇教育内容应是多元化的,避免在物欲澎涨的时代教育失掉了人的维度而变得日益功利化,从而造成丧失人生意义的单纯技术性和功利性的“单面人”。在闲暇时间里,个体表现出的行为决定了闲暇教育的质量。在大学闲暇的会见里,应该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这可以使人生活内容充实、知识丰富、视野宽阔,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人的身心的和谐,成为不断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徐培成.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2.12.
[2]罗明东.论闲暇、闲暇素质与闲暇教育[J].W术探索 2002.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向受教育者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文化知识只是大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和奉献的精神,造就大学生健壮的体魄和健康的灵魂更是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
现代大学教育观念体现在其社会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的辩证统一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能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注重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和政治品质的培养。而个人本位观注重发展个人需要,从现代大学教育的观点来看社会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的结合正好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完整价值观点。实际上,文化学习和知识学习既有社会价值的因素也有个人价值的因素。只有当一个人能够顺畅地融入社会,和谐地与周围的人或事物相处时,他才能构建一个工作和生活的友好环境,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个人才能的发挥和社会价值的体现。所以,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除了考虑要如何将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外,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以及如何与社会和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能力。但是,大学生人格和品德形成以及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常常存在很大的误区,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科学性与规律性认识不足。由于对上述两个问题认识不足,加上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的重要性不足,以及重视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问题的事后处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地位不高。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重心理咨询,轻健康教育”,“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至今有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仅仅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针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而对大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学业等诸多困惑的大学生无关,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心理障碍、生理疾病、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及时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先后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其工作的重点放在咨询和治疗上,缺乏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念。
据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有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以上,最高时期竟达34%。很多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大学生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实现、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杀、凶杀等恶性事故更呈上升趋势,越来越严重地危及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现是: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挫伤与自信心的消失,五湖四海的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出现交流中的困难,产生孤独,不适应大学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引起心理失衡。知识与阅历的匮乏,产生认识和情绪上的极端表现。此外,独生子女自私、胆小和感情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都对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与品格造成影响。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乐往与封闭孤独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竞争与求稳的矛盾、性生理发展与性心理发展的矛盾也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根源。
健康包含四大要素:生理平衡(没有身体疾患)、心理稳定(没有心理障碍)、社会成熟(具有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良好的品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心理学家英格里希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工作者孟波指出:心理健康是合乎一定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总之,心理健康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能积极调解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变化;二是能有效、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大学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促进身心正常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说,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好坏,影响整个社会健康知识的普及率和形成率,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础。高校健康教育是以传授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自觉自愿地保持健康的意识和行为。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将对未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大学健康教育尤其采取以下积极对策:
(1)教师应具有科学的教育观,注重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发挥课堂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的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在体验掌握知识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体验创造,体验收获,体验成长的美好。学校既是读书的地方,也应是学生幸福生活的地方;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既是引导学生进步,又是适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地方;教师既是学生的引路人,又是学生的知心人。
(2)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能力。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学生,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心理讲座、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及自我心理健康调节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3)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化自觉行动。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着自身的能动行为,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主体参与,其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通过课内外各种环节教育,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提高,增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面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进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得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自觉行动。
(4)学校应努力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自我、环境以及自我内部的矛盾运动引发大学生的自主行为,通过自觉接受外界信息来调整适合自身的心理状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抗挫折能力,磨练意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纠正大学生自身出现的认识偏差,缩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丰富多彩而又健康有益的良好校园文化能够调节心境、愉悦身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个性的自由发展。只有在开放、自由的广阔空间里才能实现大学生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这种空间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和精神层面上的。在自由独立的心理空间中,人们追求着理想和终极价值,发现自我、把握自我,实现人格的完善。心理空间以物理空间为依托,但主要还是要求在精神上的无拘无束,自由驰骋,要求有一个能任其自由发展的精神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文化应提倡交流与碰撞,提倡开放与争鸣,提倡兼容并蓄、多样性的统一。校园文化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6)积极引导学生做到快乐学习,快乐是人们在某种活动中获得的兴奋感、满足感、幸福感,是一种愉悦的心理活动过程。喜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有兴趣才能够感到快乐。培养兴趣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督促学生了解学习目的,间接建立兴趣。当学生对学习某课程没太强的兴趣时,老师引导对其最终目标的了解就变得尤为重要。学习过程多半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这种艰巨性往往让人望而止步,而学习又是学生的天职,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了解每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加强其对学习的个人意义及社会意义的深刻理解,从而使学生对各科的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制定合理目标,使学生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学习产生信心和兴趣,并通过不断的鼓励来巩固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其产生自我成就感,从而不知不觉地建立起直接兴趣。
(7)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尊和自信的建立是其完整性格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是否值得被爱;自信是相信自己的处事能力,越多能力被认定,人的自信心也就越强。建立自尊自信,首先要寻找个人自尊自信的支点。找好正确的参照标准,使他们能扬长避短。其次,要创造成功的记录。自尊自信是成功的产儿,没有成功,就不会自尊自信。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采取赏识的方式表扬和鼓励学生,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重建、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与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在未来有所作为,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力、体魄等方面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
【摘 要】目的:通过护患健康教育沟通,提高患者在治疗的依从性水平。方法:将96 例住院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48 例和观察组48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观察组使用健康教育卡,并且每周一次的沟通活动,加强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认识。结果:在互动模式健康教育下,观察组的组患者遵医行为,明显顺从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以及家属在护理的满意度和对骨折知识了解中,掌握情况都高于对照组。结论:互动健康教育活动,在改善骨折患者的遵医行为中效果明显。患者功能锻炼主动提高。
关键词 护患沟通;健康教育;骨折
骨折是骨科中严重外伤疾病,大多是由高能外伤所导致的,且半数以上患者合并有并发症。因此,骨折患者不仅需要及时的治疗,还需要相应护理,进而提高治疗效果。收集我院2013 年1 月到2014 年1 月期间,对58 例骨折患者,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患者健康教育。观察患者的康复效果。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 年1 月到2014 年1 月之间,我院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成观察组和试验组。其中观察组48 例,男一共23 例,女一共25 例。年龄区间3 岁到10 岁。包含上肢骨折有35 例,下肢骨折患者13 例。非手术治疗患者35 例,手术治疗患者13 例。对照组一共48 例,男29 例,女19 例。年龄区间6 岁到42 岁。平均(27.1±10.2)岁。其中上肢骨折38 例,下肢骨折患者10 例;病程最短患者45 分钟,最长时间有4 天。非手术治疗一共36 例,手术治疗一共 14例。两组患者中,护理期间均有家属陪护,患者性别、年龄和骨折部分以及陪侍人员在年龄、文化程度方面没有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自入院之日,安排年资较高并且具有沟通经验骨干责任护士开展健康教育培训。对照组开展单向性健康教育,也就是常规介绍入院须知,以及在病区境和疾病知识重要性,以及锻炼计划方面的知识。但是,没有过多强化和鼓动。试观察组从入院起,安排责任护士帮助其家长参与互动,重要内容有。首先,进行病人以及家属评估,主要有背景变量和动态变量。熟悉患者独特的个性,方便更好开展互动计划。其次,开展入院宣教。采用患者易懂语言,介绍入院须知、住院区环境、医治医生、护士人员等,目的是与患者建立良好信任,尽快消除患者在陌生环境产生的恐惧,安抚患者不安不良情绪。再次,疾病的宣教。依据患者在年龄、识字水平和家长文化,采用小册子、多媒体形式,对患者以及家属宣讲解骨折基本知识。还有治疗方法好饮食宜忌、功能锻炼等的重要性。
1.3 观察指标
一方面,两组患者功能锻炼的时候,心理反应和行为状况作为主要项目评估,统计患者在合作方面的评分。另外,制定健康教育评分表,主要内容包含疾病相关知识,功能锻炼方法,以及基本掌握和未掌握知识。
制定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主要内容有护理人员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方面满意度评分。氛围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以及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数据均输入Excel 表格,并使用spss 公司推出的SPSS 1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所得计数资料均进行Χ2 检验,计量资料均进行t 检验。并检测P 值,以P<0.05 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两组患者功能锻炼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比较,见表 1。
3 讨论
骨折患者,因为病情的特殊性,所以在听取医生建议防范具有不合作性。在进入陌生环境时候,患者常深感不安,表现过分焦虑情绪。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小的患者,在烦躁以及不合作方面表现更加明显。这就给会治疗以及护理带来阻碍,影响到患者康复进程。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3-1973-0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肝移植是指将有病的肝脏取出,植入提供者脏器的肝脏后恢复健康的手术[1]。21世纪以来,肝脏移植术已成为暴发性肝脏衰竭、终末期慢性肝病和某些代谢性肝病的重要治疗手段[2],随着肝移植技术日渐成熟,患者生存率提高,对肝移植术后的护理也提高了要求。国外研究证明,在临床护理中进行患者健康教育,不但有助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还能促进功能康复,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3]。在患者住院期间针对不同护理需求,进行护理干预,使患者对肝移植有一定的认识并能有效进行自我护理,降低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为肝移植成功,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于2005年3月~2006年12月进行的15例肝移植病例,男14例,女1例,年龄33~65岁,其中6例为原发性肝癌,4例为肝硬化,4例为肝硬化后大出血,1例为布加氏综合征。
1.2 方法:本研究使用的调查表是根据朴玉粉、李燕等[4]《肝移植术后病人健康教育状况调查分析》调查表知识需求情况,采用病人自评方法,由不需要到非常需要,分为3级,再结合本病区病人情况,由高年资护士向病人进行一对一讲授,进行调查问卷,共发放15份,回收15份,回收率100%。
2 结果
对“正确服药的知识需求、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饮食的注意事项、日常生活的事项、自我监测知识”回答“非常需要”的有15例。对“及时就医情况、复查方面知识、禁忌证知识”回答为“需要”的有10例。对“引流管知识”回答为“需要”的有3例。
3 讨论
3.1 正确服药的知识需求:患者进行肝移植后就需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移植肝作为一个外来物,时刻处于受者免疫系统的监视之下,一旦免疫抑制作用减弱,机体免疫系统就会对移植肝发起攻击。按时、按规定服药,使机体的免疫机制处于一种稳定的免疫抑制状态,减少排斥的发生率,延长移植肝的存活期就显得非常[5]。免疫抑制剂一般为1天2次,间隔时间为12小时,绝不能少于8小时,一旦出现漏服或不能肯定是否服用免疫抑制剂,不应自行补服,及时报告医护人员进行处理。呕吐和腹泻都会对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造成明显的影响,应指导患者在出现腹泻时,应记录腹泻的时间、次数、数量及粪便性状;出现便秘时,正确记录便秘的时间、次数、严重程度;呕吐时记录呕吐的时间、次数、呕吐物的性状。
3.2 免疫抑制剂的不良作用:免疫抑制治疗中,病人体内的药物浓度必须达到一个稳定的浓度才能达到其治疗效果。而各种免疫抑制药物的有效治疗浓度和中毒浓度之间差距很小,而且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差异很大。需要定期检测血药浓度,既要达到治疗效果,又要防止药物中毒。免疫抑制剂抑制机体正常免疫机制,常有胃肠道不适、震颤、四肢感觉异常乏力、头痛、情绪不稳、神经精神症。据报道,肝移植术后早期精神并发症发病率为30%,主要为失眠、焦虑、惊恐、情绪不稳、情感脆弱、对轻微刺激产生强烈反应[6]。本15例病例中,免疫抑制剂均使用跷悉、新赛斯平、强的松三联疗法。其中12例病人不同程度出现失眠、情绪不稳、震颤等反应。病人出现不良反应常表现出紧张、不安,往往会对手术失去信心,不配合治疗。所以对肝移植术后的病人术前应做好心理护理,取得病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术后应评估病人的心理,消除消极的心理,向病人讲解免疫抑制剂常见的不良作用,使病人对肝移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肝移植成功后,病人就需终生服用,切莫马虎了事。
3.3 饮食的注意事项:科学合理的饮食是很重要的,肝移植术后由于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机体的代谢,其中包括糖、蛋白质、脂类、尿酸等[6]。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免疫抑制剂带来的不良反应,而且还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延长移植肝的存活时间。一般情况下,肝移植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后即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起始以易消化为宜,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饮食应以低糖、低脂肪、高维生素和适量的优质蛋白质(动物蛋白)为原则[7]。手术后早期和康复期均需低盐饮食,如无高血压、水肿、尿少等,可以适量增加食盐。宜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供给,对于肝移植后蛋白质的供给应以优质蛋白为主。优质蛋白主要是动物性蛋白,如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植物性蛋白,如大豆、花生,代谢后会产生大量胺,加重肝脏的负担,宜少食用。在动物性蛋白里,最好以鱼、禽、蛋为主,应该少吃甜食,因为免疫抑制药本身就可能诱发糖尿病。糖尿病不仅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而且会影响移植肝的功能,增加排斥的几率。免疫抑制剂本身可能会引起高脂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此移植后的患者更应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饮食宜清淡,防止油腻,减少食用动物内脏、蛋黄、蟹黄、鱼子、猪蹄膀、乌贼鱼等,同时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宜植物油为主,动物性油脂尽量少用。可以进食逐水利尿功能的食品,如冬瓜、米仁、鲫鱼、黑鱼等。禁食提高免疫功能的食物及保健品如白木耳、黑木耳、香菇、红枣、蜂蜜、蜂皇浆及人参等,,以免降低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也会抑制钙质吸收,增加排除,会导致骨质疏松,表现为腰痛、骨关节痛、手足抽搐等,因此需要注意补钙。
3.4 日常生活的事项:肝移植后患者可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可减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不感到费力为宜有氧运动是最佳方式。如游泳、散步和慢跑,建议每周3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为宜,速度以达到心跳加速、呼吸加深即可,反对短时间、短距离的快跑,以免造成对移植肝的压迫。锻炼一定要循序渐进,以锻炼后不产生肌肉酸痛为准,肝移植后大多数人均可恢复工作的能力,因人而异,术后1年左右,就可以参加工作,最好先从事半天工作,慢慢适应工作环境2~3个月后,再改为全天工作。
3.5 自我监测知识:肝移植术后,随病情逐渐稳定,肝功能的恢复,机体的各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如食欲和营养状况好转,体重增加。随着体重的变化免疫抑制药物的剂量就需要作一定的调整,患者必须进行定时、规律的随访。出院后的前3个月每月复查肝功能,抗排斥药在血中的浓度。出现了发热、寒战、腹胀、腹痛、呕吐、肝区疼痛、皮肤巩膜黄染或加深、尿少等排斥反应症状[8],尽快回院就诊。肝移植后由于要使用大量的免疫抑制剂,患者对外来致病菌的抵抗力非常弱,很容易发生感染。应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保持居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避免与患有感冒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亲戚朋友亲密接触,术后6个月内避免从事园艺工作,不提倡饲养宠物。
肝脏移植不但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更重要的改善了生活质量,术后患者面临着躯体及功能上的变化及排斥反应,存在不同的护理问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针对病人的护理需求进行护理。我们常通过医护工作人员采用一对一讲授,并将相关健康教育资料印刷成小册子,派发给病人,对病人掌握程度及时进行评估宣教,15例病人中基本在出院前能掌握自我护理与监测。
参考文献:
[1] 郑树森.肝移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79.
[2] Rassellt wiesner,JorgeRakela,MichaelBlshian,et al.Rclent advances inliver transplanlation[J].mayo clinic proceedings,2003,78(2):197.
[3] 李 旭,刘 笼.肿瘤病人教育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2):747.
[4] 朴玉粉.肝脏移植术后病人健康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5,5(6):345.
[5] 王 伟.肝移植后营养支持对蛋白质代谢及营养状况影响的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报,2006,26(1):652.
[6] 王志茜.肝移植术早期病人精神状况的观察和护理.现代护理[J].2006,12 (12):211.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9-0072-02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按照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展的需要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学校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启动阶段、还不太系统和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引起注意并认真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本文拟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思考,以期待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1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上海等地为代表大致可分为“自发探索”、“积累成果”和“推广普及”三个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期的“自发探索”阶段:经文献检索发现,1979年下半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心理学研究会的寇清云等就在市三中和十三中尝试开办心理学讲座。80年代初、中期,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在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表了一系列报告。它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机关开始意识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为以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积累成果”阶段: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师从青春期教育入手,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青春期心理适应、挫折、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困扰进行辅导。几年间,出现一些初露心理健康教育雏形的学校,如上海的曲阳四小、风华中学,江苏的金陵中学等,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中小学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90年代以来的“推广普及”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经过十年以上的实践之后,逐步得到了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而蓬勃发展起来。许多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学校设有心理辅导(咨询)室,开展地区和校际交流,一些地区(如上海)还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读物,如班华主编的《心育论》、郑日昌主编的《学生心理健康文库》、邱章乐、程新国编著的《中学生心态调节》和期刊《大众心理学》等。中科院心理所、华东、华南师大等编制了大量心理量表和计算机辅助测量软件,以及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等技术性工具。其间,我国的一些学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实验,为1998年秋季,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开设初中心理常识课奠定了基础。
2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从研究到实践已经逐步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首先从全国范围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快于农村,沿海快于内地,有的地区至今仍未有学校开展这项活动。即使是在一个地区,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盲目发展,各校发展失衡且没有应有地位和时间保障。
其次是理论研究薄弱,学校的教育实践得不到应有的理论指导。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大大滞后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一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既未看清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必然联系,也没有弄清二者的区别,实践中常把二者割裂或等同起来。
再次,科学化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科学的评估技术的应用不足,滥用不规范的量表,忽视测试信度与效度,仅凭测试结论来断定学生心理。另外,教师的培训尚未正规化。90年代以来,北师学、中科院心理所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心理教育教师培训班,但由于数量有限,仍很难满足实际需要。
总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形势喜人。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尚未能形成一个有机运作的系统,也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成为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运行系统及其支持系统的运作都有待进一步规范。
3 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如要获得新的质的发展,需要把它纳入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之中,需要提高它的规范化程度。因此,有几个问题需要进行讨论。
3.1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从总体来把握,在内容上无非包括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健康发展;发掘潜能,增强耐挫力;解决心理困扰,及时治疗。方式上主要包括课堂授课(作为学科课程,以自然班形式进行)、团体辅导(分类组合,具体辅导)和个别咨询辅导。长期以来,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叫法比较多,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指导、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等。很显然,以上各种提法的侧重点是有所差异的,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则全面涵盖了整个范畴。
3.2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十多年的经验积累,现在已到了提出全面规划发展要求的时候了。在这方面,上海市有着很好的经验。进入90年代以来,上海相继成立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和“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近年来,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此给予了大力的支持。1997年起,除各高校以外,重点中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1998年1月,上海市教委召开“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此后,又对全市的幼儿园到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师资、设施等)进行调查。是年暑假,制定出上海市中小学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12月,出台《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1999~2001年)》以及《上海市中小学心理教育大纲》,并明确:凡是建立心理辅导机构的学校,都应保证必须的活动经费,且能逐年增长。
日前,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还将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委托部分省、市和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与实验,并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这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整体规划,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显而易见,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包括德育在内的所有教育过程,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也是不完备的。其实,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目前阶段多思索和传播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联性,更有助于二者的共同发展。另外,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普及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如果充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联系,也比较容易使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获得更多的支持。
很显然,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相互代替。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人并不一定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来看,它并不能解决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同样,德育不能把一切都推给心理教育,而是要改变传统的模式,注重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使德育工作科学化;心理教育也应有明确的目的,它不仅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包括“德”在内的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
就学校德育而言,一旦能够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有助于增强德育的科学根基,使学校德育有可能跃上一个新的层面以获得进一步发展。我们知道,学校德育主要是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负责,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目的,是要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终身幸福负责;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还是倚重于先人为主的科学灌输,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则是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心理能量,来发展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如果学校德育能够合理吸收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论与技术的话,那就如国家教委有位领导同志所称:势必带来中国学校德育的一场革命。
3.4 关于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有一种偏颇的认识,即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等同于心理咨询,以为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就是重视和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毫无疑问要包括心理咨询,而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一个“心理咨询”就可替代的了的,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不只是心理咨询所能完成的,这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体育运动是以人自身的身体运动来满足个体及社会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体育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等活动来促使学生体质的增强,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健康成长,使他们精力充沛地学习与生活,并对其终身的健康产生有益的影响。由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过程中必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表明,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教师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运用,加强心理引导,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并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境状态,并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
一、医专体育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启发和思维。在运动的环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同时,学校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智慧与实践能力。
二、医专体育教学能净化学生的情感,治疗心理疾病
研究表明,身体运动改善了自我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情操。体育活动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并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效益可能来自持续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绝大多数是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条件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够银好地胜任体育锻炼的内容,这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运动兴趣。体育活动能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据国外报道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则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的加强而逐步降低其强度,激烈的情绪往往在体能的消耗中逐渐减弱,最后会平静一下来。
三、医专体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医专体育教学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性。独立性就是个性,是把依赖性的态度和行为转换为自主的态度和行为,它是以遗传倾向很强的气质为中心,并在社会条件与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个性就是人体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具体表现在兴趣、爱好、才能、气质、性格等方面。各种体育活动同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有很大的作用。实践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豁达大方。社会性指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社会适应性,是把以自己为中心的态度和行为转化为社会的态度和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学生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也趋向冷漠。体育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可以发展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调查表明,通过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学习和生活等带来心理上的益处。同时,通过体育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并以积极的态度关心自身、家庭和群体的健康。
四、医专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体育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着达到某一级运动水平或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则要求学生付出努力与汗水。体育活动的激烈与艰辛,使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能磨练人的意志,付出极大的努力。在从事体育锻炼和进行体育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失败、困难、挫折、疲劳、受伤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长期的医专体育活动中,由于受到上述各种不同的考验,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并能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拨、果断勇敢、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以达到挑战自我,磨练意志的目的。
五、医专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医专体育以其丰富多彩内容和竞技抗争的形式吸引着学生前来参与,在体育活动与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竞争与奋发向上的精神。包括在一般的体育游戏中,也充满着你追我赶、争强斗胜的竞争。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游戏和运动竞赛,可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因此,医专体育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课堂。一般集体性的体育活动,由于抗争激烈,集体配合性强,在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身体机能,技术和心理的能力,而且需要大家同心协力,默契配合、相互理解,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通过这类的体育活动可有效地培养学生具有竞争中善于与人协作共事的群体和团体精神。
总之,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能有效地调节学生身心矛盾,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它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主动探索与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及充分发展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大力推广和实施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并加强医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91-02
当前,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理念也不断得以更新,现在的教育已经不再只是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而是在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着重于对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些综合素质包括体能、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也包含着心理健康这一非常重要的内容。初中学生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一个群体,也是国家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把握程度和对其教育的方式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这一代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他们的人生走向,因此,摸清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这期间其生理和心理都刚刚开始发育成长,因此很多时候他们的心理都呈现出过渡性的特点,时而理智,时而任性,时而坚强,时而脆弱。只有正确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够科学地提出与之相对性的教育对策。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多方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制能力较差,容易意气用事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稚气未脱,又已开始步入成熟,常常出现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不能同步的现象,面对很多以往没有面对过的问题,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容易意气用事。往往在其情绪好热情高时,学习成绩就会逐步攀升,而在其情绪不好时,不仅学习成绩出现下降,人际关系、平时表现都会出现下滑。
1.2 因学习压力往往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初中生由小学进入初中,无论是老师的授课方式还是平时的学习内容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对于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学习压力。如果学习压力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和解决,很容易产生焦虑、厌学心理,进而使学生对自己的认同感越来越低,随着自信的丧失、自卑的滋生,就会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表现出畏惧考试、不愿完成课下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参加班级活动不积极等反应。
1.3 对自身能力估计不科学
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芽,开始有意无意地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是由于生活阅历的缺乏,他们往往会对自身能力产生错误地估计,并且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暗示。一方面,他们容易产生如前所述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一些相对比较聪明外向的孩子,也容易产生自负的心理,一旦产生自负心理,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也往往会出现成绩退步和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而来自外界的暗示也会给这部分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初中生一般都有自己的偶像和目标,这一偶像的确立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很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缺乏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如果确立了好的榜样,他们就会沿着积极向上的道路发展,而一旦确立了不好的偶像,往往就会一蹶不振,很多本来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因为社会青年和低俗电影的影响而走上邪路的例子比比皆是。
1.4 青春期综合征影响较为普遍
青春期综合症是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生理与心理发育失衡而引起的一系列心理症状。表现为浮躁不安、夜晚难以入睡、情绪暴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忧伤、恐惧、自暴自弃甚至厌学、离家出走等。青春期综合症在大多数初中生身上表现并不太严重,但是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青春期综合症的症状,如果不能得以良好的调节,青春期综合症非常容易引发更加严重的心理障碍,而刚刚步入初中的孩子们又往往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
1.5 性意识开始萌芽,容易发生早恋
初中生的性意识开始萌芽,由小学时的男女生之间相互排斥到开始相互吸引,他们依靠自身并不能较好地处理这种变化,往往将自己对他人的好感认为是爱情,由此引发早恋。应该意识到,对异性的倾慕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必然会遇到的一个现象,但是教师如果不能及时的加以引导,他们很可能会走上早恋的误区,这对他们的人生、对他们的学业、对他们的前途都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2 针对初中生心理现象的教育对策建议
通过对初中生所存在的心理现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特征的特殊性,根据这些心理特征,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帮助初中生培养一个积极的心理,帮助孩子们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帮助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2.1 加强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培训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具有可塑性,这既有利又有弊,一方面,他们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从而将他们带上健康成长的道路。而班主任要想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通和辅导,就要掌握科学的心理咨询方法,这一点尤为重要。此外,各科任课老师完全可以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融入到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尤其是政治、语文、历史、体育、音乐等,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往往比直接对其进行教育和灌输要有效。
2.2 引导学生疏通不良情绪,加强自身修养
【关键词】职业内涵;专业知识;艺术手段;一日生活皆教育
一日生活是教育幼儿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教育幼儿的重要内容。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来说,坐在教室里的集体教育是行不通的,而生活化和游戏化的教育活动就是一日生活本身。所以,作为幼儿老师,要使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教育价值,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使一日生活教育的作用最大化。
一、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健康教育开展的需求
《纲要》中指出: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幼儿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幼儿只有一个童年,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自然发展,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将幼儿园的教学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可以促使教学有效性的发挥,同时也尊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更是我们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体现。
二、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健康教育实施现状
(一)日常健康行为教育存在不合理方面
1.目标意识淡薄,活动过程缺乏对目标的真正重视活动目标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是教学设计的归宿,整个的教育活动都是要围绕着活动目标进行的。 然而,在健康教育中,老师们通常只把精力放在活动的设计上,很多时候活动目标只是一个摆设,很难发挥他的导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技能和知识方面的目标受到很大的重视,而诸如主动、乐观、合作等情感方面的目标都是被忽略的,活动中很少会有与之对应的内容,就显得目标可有可无,造成目标的流失。
2.教师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不全面现在有很多的老师对健康的概念理解的很狭隘,常常把健康教育等同于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教师们的这种认识就常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师们只是在保健和体育活动中关注幼儿,这就使得老师们只向幼儿教授卫生和体育方面的知识,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是被忽略的; 教师会把健康教育等同于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所以保健医生和体育老师对幼儿就会有更多的教育,其他老师的教育机会就会缩少很多,因此,教师对健康概念理解的不完善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二)饮食营养教育不健全,缺少常规指导幼儿身体健康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幼儿的身体健康需要均衡的膳食营养作保障,但是当前幼儿园普遍忽视饮食营养工作。 在健康领域中,涉及到饮食营养的教育是很少的,而且老师也只是在课堂上说教,让幼儿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却忽视了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 这就使得幼儿在进餐的过程中,依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挑食行为,使得老师的教育没有什么意义。
(三)幼儿身体生长教育方面存在局限内容选择与组织重视身体结构轻功能。老师在组织实施生长教育活动时, 老师可能会利用一些道具更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幼儿面前,但是仅仅只是停留在认识各部位的器官,而对于各个器官所具有的作用缺少相应的解释,使得幼儿只之其一不知其二。
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健康教育实施建议和策略
(一)幼儿日常健康行为教育方面的建议
1.制定合理的活动目标,发挥活动目标的实际作用制定的活动目标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涉及到幼儿的方方面面,全面培养幼儿。 在课堂上,活动的进行要严格按照目标去执行,避免让目标成为摆设。尤其是在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目标要切实可行,注重培养幼儿积极向上得到情绪,让幼儿充满正能量。
2.提高幼儿教师对健康本质的理解 促进和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老师们不能只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 还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以后的教育中,要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置于同等的位置,从而才能使幼儿健康成长。 同时,幼儿健康教育的工作是我们每个老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保健老师的工作,只有所有老师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幼儿饮食营养方面的建议健全饮食营养教育内容,加强老师的指导。 课堂中要多对幼儿进行饮食营养的教育,课堂上让幼儿知道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在进餐的时候适时的指导幼儿,遇到挑食的幼儿,主动向幼儿讲解食物的好处,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成长。
(三)幼儿身体生长教育方面的建议教学内容要全面,不能只重视身体结构忽视功能。 幼儿正处于身体生长的阶段, 课堂上对幼儿讲解各个器官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幼儿可以更全面的认识自己。
(四)幼儿安全生活教育策略
保护和教育并重。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每一个步骤都渗透着安全的教育,不能一味地保护幼儿,可以让幼儿自己在活动中增强保护自己的能力。实践比理论更重要。 对幼儿的安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让幼儿自己去实践意义更好。 平时可以进行一些演习,增强幼儿的逃生技能。 这比空洞的讲课有很大价值。
(五)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建议
加强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根据幼儿时期孩子的特点,制定和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和技巧,用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性格和心理素质。
四、结语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联系。而作为教师,尤其是幼儿教师,是孩子健康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个引路人,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所在,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在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学会调节心理压力,完善自我。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带着明媚的心情,乐观的态度,与孩子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