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6 09:02: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1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小学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师要将核心素养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给学生更多的激励,让他们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教师教学演示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可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从学习的接受者变成一个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从而让他们的内在潜能更多地发挥出来。例如,教师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要让学生自己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把图形平移的过程用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度过“直观形象思维阶段”,让学生通过动态演示了解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帮助学生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图形,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等,然后让学生把这样的简单图形沿一个水平方向进行移动,或沿竖直的方向进行移动。这样学生对于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就有了更多的认识。这种让学生亲自参与发现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过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所以,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一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综合学科特点的过程,能够让小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等问题的过程中,对于数量关系等问题有一种直观的判断力,能够提高他们估算的速度和能力,帮助学生更加简单、快捷、高效地完成学习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可以观察到很多小学生在估算能力方面比较强,他们的判断分析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等方面也优于其他学生。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指导和训练,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更加敏锐的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但是前提是要让学生学会精确计算的方法,然后再逐渐培养他们的估算能力。估算是一种经过训练可以达到的能力,所以,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巧算的方法,不能见到题目就采用简单的常规的方法来计算,而是要找到其中的一些窍门和规律,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这样一个计算的过程。经过长期的训练,小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就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他们在进行计算以及解决其他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就能够变得更加灵活。所以这是一个逐渐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中的核心任务来抓

篇2

小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最容易对一个人的个性和认识进行培养,而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工作来说,数学教师应该根据目前教育的主要方向,对教育观念进行更新,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以此来对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数学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经历相应的数学教育之后,所获得的相关数学知识,并且根据这样的教育,来对社会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数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首先是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基本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的数学技能,主要指的是需要有能够适应日常生活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根据相关的数学技能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素养中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

2.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在一定程度的数学学习之后,能够根据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来对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进行观察和解释,并且在遇到相应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地利用数学方法来从数学方面对其进行思考,从这样来看,数学意识与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联系,而数学意识的培养,除了基本的数学技能之外,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对世界进行思考,具体指的是将数学与相应的事件相互结合,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出旅游的时候说:“今天的天气真热,大概有35 ℃吧.”这样就体现出了一定的数学意识.

3.数学思考.数学思考主要指的是利用相关的数学符号和图形,来建立空g观念,并且对相应的问题,在合适的环境下演绎推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思考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在掌握相应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来进行数学推测,并且对别人的思考方式进行理解和沟通.

4.数学语言.利用数学能够简单而又准确地表述相关思想,主要含义是能够利用数学语言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并且能够与他人进行一定程度的数学交流.常见的数学语言主要包括符号和图形,而常用的数学语言交流方式主要包括听、说、读、写.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交流能力,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并鼓励学生将数学语言作为交流的主要工具.

5.数学应用.数学应用是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主要指的是利用数学来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根据所学数学技能的不同,所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会有所不同,除了实际问题之外,也包括数学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而数学应用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数学的含义和主要目的,养成利用数学的习惯,并且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获得相关的数学应用能力.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当中获得数学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信息收集的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1.采用情境教学法来进行数学教学.在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过程中,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于新鲜的问题都非常感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学习好奇心,结合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创建合适的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比如在对“升与毫升”的学习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其中各种容量单位的实际定义,可以建立这样的问题情境:老虎和狮子比赛喝酒,老虎喝了6杯没有醉,而狮子喝了两杯就醉了,老虎和狮子的酒量谁更好?另外再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同样容量的壶中装满水,再倒入不同大小的杯子当中,这样就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容量的定义,并且对不同的容量单位有着一定的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够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2.开展实践活动.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而数学应用也是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看来,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对数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理解,才能在面对实际生活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地利用数学知识来对其进行解决.数学教师应该结合所要学习的实际内容,开展相应的数学实践活动.比如在对加法和减法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的商品购买当中,通过钱币之间的交换,来对加法和减法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整个实践活动当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时期教育的主要要求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同时这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和方向,所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创新性的培养来源于学生的质疑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还没有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对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存在较大的好奇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来培养其质疑精神,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提问,对于理解不彻底的地方要敢于质疑.比如说在对应用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对常规解法进行讲解之后,引导学生对其他算法进行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碰到相应的问题后,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解答,这样其创新意识就会得到提高,相应的数学核心素养也会逐渐得到培养.

三、结束语

数学素养的本质是文化素养,其主要目的是开放学生的思维,在小学学习阶段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数学意识进行培养,并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对实际生活问题进行解决,以此来提高其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把握住数学素养的重点,展开合适的教学活动.

篇3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数学品格和数学关键能力。比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数感等。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拓展思维,提升数学问题分析能力和探索能力,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优化教学方法,提升理解分析能力

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对于刚刚接触数学的小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想让学生更加容易、更加直观地理解教材抽象知识,教师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公式、符号能够变得形象化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记忆。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教学质量,可以通过视频、音频或者图片的方式来展示知识,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对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本质、提升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学生使用纸和剪刀等工具,进行图片的剪切和组合,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最终得出结论。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演示平行四边形面积演化的全过程,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轻松解决了学习难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平行四边形的运动情况,以及一些生活中使用平行四边形的事例,以此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实践运用能力

数学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讲授数学知识时,注意贴近生活,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数学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将知识与生活中其他领域的知识相连接,真正做到各学科之间的知识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灵活、恰当的多种教学方式来展示数学教学内容,比如通过探究式和情境式教学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十分关键。情境教学法,也就是将学生的生活环境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这种方法可将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环境中,将知识迁移进生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生对所发现问题独立展开探索和研究,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学习过程,推动综合技能的形成

当今时期的数学教学,要求学生不仅充分掌握数学知识,还要求教师明确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对学生探索活动提高重视程度。数学素养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自主探索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自主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在自身的探索中亲身感受数学知识,提升自身数学技能。比如说:在“圆柱、圆锥的体积复习”课程上,教师可以首先提出疑问:如果一张纸牌,将不同的边作为旋转轴,旋转一周会获取几种圆柱?体积是否相同?学生通过操作,明确虽然是同一个图形,但是不同的旋转轴所得到的立体图形也具有差异性。之后,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平面图形,将不同的边作为旋转轴,让学生观察旋转一周后又会获取哪些立体图形。同时要求学生明确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相互分享心得,以此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四、渗透思想方法,促进数学素养的提升

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第一,渗透对应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对应思想也就是指反映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关系,其属于一种基础方法,指导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观察、比较、类推等方式,通过针对性的手段渗透数学思想,以此促进学生直觉思维的形成,提升W生数学分析能力和探索能力,以便学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第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数学知识可以反映现实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作为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和形之间关系密切,相互渗透,两者贯穿于整个数学领域中,能够通过图像、图形的方式,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为直观和形象。

总之,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要求教师能够充分研究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和教材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将核心素养教育落到实处,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最终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篇4

常言道,“三分能力、七分责任”。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担当是做好做优做实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基础。进入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实施和推进,以培养高度责任精神和意识为主要内容的责任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教育学指出责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主体高度责任感和强烈责任意识为宗旨,引导和培养学生群体高尚品质和优秀人格的教育教学理念。《青少年责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指出,责任教育根据其愿景目标,可以分为近期目标、远期目标,核心要义是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生活,树立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的先进观念,形成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观念和高尚道德情操。与高中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相一致。鉴于此,我简要论述责任教育下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在责任意识培育中,增强主动学习情感

责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和培育学习对象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就是责任心,使学生主体对自身的行为负责、主动向他人学习并对他人负责。数学课堂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和科学施教,更需要学生主体的深入参与和积极配合,始终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能动情感进入其中,展现主体地位和风采。在高中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系统工程中,能动、自觉的学习情感培养是重要内容。积极的学习情感是高中生课堂主体特性的有效展现。因此,在责任教育进程中,教师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特点,切实增强高中生自觉、主动责任意识,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学场景的布置及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等手段,充分点燃他们的内在能动意识,提振他们的主动积极情感,让高中生将学好数学作为内在自觉行为,有效培育他们的责任意识,从而实现主体能动特性的有效激发。如“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学学科现实应用特性设置了“某冶炼厂为节省采购经费,根据新工艺采购金属矿产原料”教学场景呈现给高中生,让高中生在视觉、听觉及认知上受到“冲击”,深度感知数学学科的现实特征和深远意义,一方面切实增强高中生的主人翁意识,使自觉学习内化为自主行动。另一方面充分贴合高中生认知实际,挖掘出高中生深入学习、探析的内生潜能,自觉担负起学习探知数学知识的责任和要求。

二、在责任行为教育中,锤炼勇于探究素养

责任意识的增强需要具体行为和实际行动予以展现。不少高中生在数学学科学习探求进程中面对出现的问题、疑惑、困难等险阻,经常表现出“畏惧心理”,缩手缩脚,不敢、不想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导致数学学习活动戛然而止、无功而返。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是未能树立勇于探究、勇于克难的素养。在新实施的高中数学教学纲要中,将培养高中生勇于探究、克难求进等素养作为学习情操培养的核心内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责任教育进程中将责任行为教育与勇于探究素养合二为一、有机整合、同步发力,利用数学学科问题案例及数学实验等资源组织高中生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实践、探究、选择和推导等操作思维活动,有序引导高中生进行解题或验证的操作实践、评判反思、调控学习等,从而逐步培养高中生责任行为,以此获得探究实践的时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有效解决数学难题的技能和信心,锤炼和提升勇于探究的数学素养。

问题:已知有一个函数解析式为f(x)=2 cosxsin(x+ )。求函数f(x)最小正周期及图像的对称轴方程;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解题任务和要求,以此增强高中生完成解题任务的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高中生通过自主解题及合作探析相结合的形式,开展问题解析活动,高中生在探求解析过程中产生“如何获得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及单调性”认知解析的“疑惑”。教师向高中生指出:“要运用转化思想,借助三角函数图像和性质探知”。此时高中生经过深刻思考和综合研析,得到解题过程为:“要求函数f(x)最小正周期及图像对称轴方程,可以通过问题条件利用三角恒等变换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及图像的对称性等求得;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的单调性特征求出。”教师进行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角恒等变换、正弦函数的周期及图像的对称性等内容,运用转化思想是关键。”高中生在亲自参与探究、合作探究分析、及时调整思路等责任行为下,得到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路径,进一步积淀战胜困难、解决难题的探究实践信念。

三、在责任能力教育中,培树尽职履责情怀

能力体现在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学好数学,不仅需要积极的学习情感作为思想保障,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技能作为方法指导。责任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履行和完成责任、任务、活动的本领,它是责任意识得到深化、学习情感得以深厚、责任行为得到落实的关键。责任能力应体现在学习实践进程中,应展现在尽职履责实践活动中。高中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和践行者,完成自己的学业尽到学好数学的职责。而这些是对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根本性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培树学生主体履职尽责良好品质时,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开展探索性验证、集体性合作、探究性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意在强化责任能力教育的课堂教学,以此培养高中生对自己学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及对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尽职尽责的品质。

总之,学科教学之中责任教育的实施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数学教学课程体系。高中数学教师应巧借责任教育这一新型理念,利用数学教学资源,挖掘先进教学理念,对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及生成机制梳理,有效施教,促进高中生掌握丰富数学知识、形成有效数学技能、生成良好数学情感。

篇5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教师应及时改变教学理念,利用新颖的教学模式,以注重学生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人”作出贡献。

一、数学素养的内涵

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人们努力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正如柏拉图所说的,“数学是一切知识的最高形式”,“一门学科,只有当它成功运用数学的时候,才算达到了成熟的程度”。

数学素养是学生以先天遗传因素为基体,在从事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自身不断认识和实践,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应用能力在个体发展中不断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素养并非特指某一知识,数学素养源于数学知识,又高于数学知识。数学素养属于认识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模式,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高中数学素养指高中生学习数学时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数学素养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水平有着关键影响,在优秀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数学。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雍也》),只有学生“乐学”,才会主动地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对于数学学习而言,枯燥的定义、公式、定理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率较差。为了改善课堂教学现状,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学永远的“不动点”、“不变量”,是教学的第一“公理”。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创设有利于引发学生兴趣的情境,通过矛盾引发认知冲突,设置悬念,让学生先猜一猜、想一想、算一算,使学生愿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好玩的、可亲近的、有感情的、可接近的;数学是不枯燥、不神秘的;数学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感受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觉建立健全对知识体系的认识,积极探索,完善自我。

在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质,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充分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激发其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例如,在必修二《空间几何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及其三视图,让学生在观看PPT的过程中对三视图有全面认识。教学几何体表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几何体的绘画并将几何体进行平面展开,帮助学生计算表面积,以轻松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几何体三视图的画法及表面积计算。最后,巩固时设计有关生活中常见容器三视图画法和表面积计算的题目,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让学生经历独立的、个性化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数学课堂上,教师为教学的“主角”,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对于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不会创新。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乐于探索的优质人才。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师在哪里主导,哪些是该教师做的,哪些应该让学生做要想清楚。不要把该学生做的事抢过来做。要讲大多数学生能够想到的方法,教学程序应当与学生活动过程中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相吻合。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己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认识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得再好,如果不能真正成为他自己的,那么对学生来说就是无用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猜想、归纳、概括等过程,经过自己的思考把知识学会,使所学内容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你见过体育老师说过“同学们站好,我在跑道上跑5圈给你们看看”吗?当然没有。而“在跑道上跑5圈”给学生看的数学教师并不少见。“我都已经讲过n遍了,他们怎么还没学会?”这正说明学会光靠讲n遍不行。体育教师很清楚,要让学生自己锻炼身体,要增强学生的体质。正如张奠宙教授所说:“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进行逻辑化、符号化、数量化,其过程必定经历独立的、个性化的思考,因此,在‘合作’之前必须先‘独立’。”

例如,教师可改变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巧妙利用变式教学。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在不断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圆锥曲线与方程》一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度系数很高。但该类习题的处理方法却十分相似,解题时先假设点的坐标,再由点组成的直线与圆锥曲线对应的方程入手,进行直线和圆锥曲线方程的求解。在学生掌握了该类习题解题方法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变式训练。通过改变题设条件或所求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认识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培养和锻炼,让学生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自主发展。

(三)通过课后总结,发展学生的反省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课后总结过程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课后总结,学生可以全面系统地加深对知识体系的掌握与了解,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探究完善,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总结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常教学非常注重对知识的交流,而往往忽略学生自我认识的表达。教师往往在得到想要的结论后就停止交流活动,只让学生汇报结论而不汇报结论获得的经过――开始的假设和预期是什么,证据和事实是什么,认识的发展变化是怎样的,是否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等。长期这样做,导致学生的认识思路和结果局限于个体经验自发式积累,缺失自觉反思和表达交流的过程。最好的交流应该是教师给学生充足的认识表达空间,让学生经历讨论、改进、再认识过程,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充分外显。在认识碰撞和再建构的过程中发展认识,从而形成比较稳健的认识方式。另外,通常的教学非常注重对知识的分析,往往忽略对学生认识过程的分析;关注对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及时反馈评价,往往忽略对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梳理和反思。课后总结中,我们应该多进行基于认识发展的课后总结,强调对学生认识过程的表达、梳理与反思,从而实现学生认识水平提升和认识方式健全。

例如,在《直线与方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应先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学生在总结过程中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用方程式表达直线的不同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直线方程形式的认识,而且对学生概括能力提高有着积极作用。然后让学生思考几种不同形式的方程各有什么特点,如何选择应用各种方程,你是如何想到的等问题。让学生对自己认识和思考的过程进行表达、梳理和反思,从而发展学生的反省认知能力。

(四)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合作担当,培养其社会责任。

学生团队意识培养能够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率。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小组学习正是响应新课改对学生合作求共赢的号召,学生在小组之间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交换思想;也可以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会合作担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例如,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后,教师可让学习小组之间对解题过程中遇到的解的个数问题进行讨论。通过交流集思广益,掌握多种解题方法。同时学生的解题思路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社会责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除了本文提到的,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还有很多,一线教师如何理解数学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改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虽然我们的力量很小,但是不断努力,传递正确认识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应不断探索,利用新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将学生培养为高素质、高水准、高品质的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09).

[2]邵朝友,周文叶,崔允t.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08).

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实际教学中,因为数学中数字的枯燥性和数学具有一定难度的特性,使得师生之间容易形成一种枯燥的相处模式,完全丧失对数学主动学习的兴趣。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追求升学率、追求成绩的目标下,应当在实际课程中注重学生对数学兴趣的激发。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既要懂得数学知识的历史由来,又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发现数学的实用之处。比方说,老师在讲某一部分数学知识时,可以同时讲解一下数学知识的历史由来,或者是现实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地方,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讲活,贯通古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函数部分,可以讲述笛卡尔研究出新型函数给他心爱的人,也可以讲利用分段函数分析在现实生活中选择打车软件时哪个更实惠,还有抛物线、自由落体、二次函数等诸多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都大有用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愿意进行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拓宽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非常强的学科,也是很多学生愁于应对的科目。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疲于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一些做题步骤;教师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填鸭式教学方式盛行,使得数学失去了它本应有的灵魂。学生往往只懂解题,而不知何为数学思维。这样将会造成学生一旦脱离题目回到现实生活,将完全想不起运用数学的方式解决问题。那么,我们最初学习数学的目的、设计数学课程的初衷都将无法实现。

篇7

马云鹏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小学生在6年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诸多的学习能力,预习能力是其中的一种。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能力,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习能力提高了,自学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培养,从而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得到积累和锻炼。

一、预习的界定

“预习”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在教师间接指导下的自学活动,预习过程由“问题”始,又以“问题”终。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提示而展开自学,通过思考教师的问题、借助旧知与经验而获得对于新知的初步理解,同时又向教师提出预习过程中的疑问、不解或新想法、新见解。

预习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该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预习不仅是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看一看,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包括上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也都可以看作预习。例如:记录一段时间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随家长买物品时经家长还价后“几折”买到的;储蓄时选择哪种储蓄获利更多等等。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

二、小学数学预习的教育意义

预习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并不矛盾,它恰恰能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资源,它能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因此,树立正确的预习观,让学生在预习后有更多的收获。预习具有以下的意义:

1、收获中绽放兴趣的花朵

通过课前预习可以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孩子们成为一个个小老师,充分的表现自己,尝到预习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犹如花朵在收获中得以绽放。

2、预设中突破知识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时总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知识,这些知识无论是在呈现方式上,还是学生对其的理解都会受到阻碍。学生通过运用适当的策略进行预习后再来学习,不仅学习难度降低了,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容易了。有问题,学习才得以真正进行。积累问题的多少、深浅,也反映了学生层次的不同。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发生认知上的冲突,或多或少会遇到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些问题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处于不平衡甚至无序状态,是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有目标听讲的内驱力,这恰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听课的时候就会有重点、有选择性。比起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老师叫做什么学生就去做什么好得多,同时也为激起学生的质疑心理做了前导,为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创新品质提供一个入口、一个契机,使教学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造了机会,也有助于老师讲课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教学相长。

3、探究中养成思考的习惯

根据数学学习的建构学说,数学的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其自身的理解,要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和内部交换,对新知识进行同化、顺应或质疑、反思,这是一个思考、内化,并带有一定操作性的过程,这是仅仅在课堂上听讲所办不到的。这种在预习的前提之下进行授课,此时学生的思维已处于开放状态,比较容易激发学生良好的状态、思维启动快,使老师能适度地控制“启发”与“诱导”,达到双向反馈,使授课获得“讲而不灌”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学生进行预习了,每个人所发现的问题、疑难点集中起来就成为一个丰富的信息源,利于发挥群体思维的互补作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这就使数学课由“一言堂”变成“多言堂”,这是在学生没有预习或课前阅读的情况下,很难达到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本上的内容很多是属于迁移性的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的基础,例题的呈现方式也比较适合学生预习,例题大多留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

平时教学中,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总不忘加上一句:“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数学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 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课本,学习时走马观花,一目十行,难以深入理解教材,也有些学生把书后的习题做一遍便认为是大功告成了,把预习当成枯燥任务来完成。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的减退。因此,教师要有步骤地分阶段地进行预习方法辅导,必要时可开设预习指导课,在课堂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创设课前预习情境,让每一个学生掌握预习方法。

1、以“问题”为主线,科学组织预

精心设计预习问题。预习问题是学生预习自学时的基本“凭借”,预习问题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

预习问题要有可操作性。布置预习作业,既要防止出现“今天请同学们回去预习例几或多少页”这样空泛的预习要求,又不能将问题设计得过大。教师要善于将预习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以方便学生根据预习问题来展开自学。

如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预习学习单”可以这样安排:

①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②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③2的倍数的特征是怎样的?并在书上第4页把2的倍数圈一圈。

④难点: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⑤尝试解答:教材第5页的“练一练”。

⑥想一想:还有什么疑问,请在书上记录下来,做好课堂提问准备。

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理解、解决一些问题,但通过预习学生到底能初步理解、解决哪些问题,教师不但要心中有数,而且要有较为准确的估计,不能简单化地将教学目标与预习目标混为一谈,不恰当地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预习问题要体现启发性。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试图理解新知、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有点拨作用、有启发性的预习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尝试成功。

例如,预习 “小数除小数”。由于学生已熟练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新知的关键是运用商不变性质将除数是小数转化为除数是整数。可设计这样预习题:

①阅读p64的《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②说说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应该怎样变化?

③小数除法是怎样转化成整数除法的?运用了什么规律?

④ 完成算一算中空白部分。

⑤ 试一试:91.2÷3.8

把握好预习的适应性。有的内容教材叙述详细,形象直观,与学生的旧知、经验紧密相关,利于学生自学;有的内容教材叙述简略,抽象概括,不利于学生自学。因此,不宜将一些抽象的、必须教师讲解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划定为统一的预习内容。

2、合理确定预习形式

“读”(读书)、“想”(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试”(仿、试做)、“问”(学生提出问题或新见解)是小学数学预习的基本形式,但预习作业绝不能落入依葫芦画瓢的窠臼,一味重视模仿性做题。结合具体的预习内容,以“读”为主,或以“想”为主,或以“试”为重点,或侧重于“问”。

(1)课前读一读

指导学生预习时要认真,要逐字逐词逐句的阅读,用笔把重点画出来,重点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出记号,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2)课前想一想

在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如果是基础问题,可以用以前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弄懂。如果是理解上的问题,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这样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

(3)说一说

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上的模糊,可以与父母或同学进行讨论,在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即增加了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又可以弄懂数学知识的实际用法。

(4)写一写

写一写在课前预习中也是很有必要的,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主要包括预习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弄明白的问题的理解方法,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

(5)做一做

预习应用题,可以用画线段的方法帮助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解题的思路。对于一些有关图形方面的问题,可以在预习中动手操作,剪剪拼拼,增加感性认识。

(6)补一补

新旧知识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7)练一练

每课时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预习时应把例题都做一遍,加深领悟能力。如果做题时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错。如果仍是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逐步领会。

此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设计特殊的预习形式,例如:收集数据,在教学“质量单位、容积单位”前布置学生从有关实物中收集相关数据。

查阅资料:如教学“圆周率”前布置学生查阅祖冲之的资料。

制作、观察:如教学“长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前布置学生制作学具,并观察特征。

实验、撰写实验报告:如教学“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之前布置学生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总之,预习的形式要多样化,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能够让学生预习时“动”起来。

四、小学数学预习的具体要求

(一)低年级组

1、每次上新课前要求预习一道例题,学会看数学书。

2、每次上新课前要准备学具,再根据老师提出的预习内容进行思考。

3、预习新课时要联系旧知识,自己先试练,遇到难理解的地方做好“”号标记。

4、预习应用题时,用学具摆一摆,数一数,帮助弄清数量间的关系。

(二)中年级组

1、学习计算题时,先预习例题的计算法则和定义。

2、学习应用题时,用划线段图或用分析法、综合法、列表法等其中的一种方法作例题涉及到的数量关系分析。

3、抽象的概念或知识点先看几遍,找出生活中的例子理解。

4、预习有疑问,不理解的地方打上“”符号,等待新课学习时解决。

(三)高年级组

1、每次新课时要求预习例题的内容。

2、从预习中找出解题的方法、规律。

3、找出不理解问题的难点、疑点,并用线画出来。

4、有些重点内容,教师要给预习提纲,为授课作充分的准备。

5、根据授课内容,预先做好学具。

教师如何去理解数学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因为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锻炼的综合能力也有助于核心素养的提高,同样,一个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学生,他们的数学能力也必定扎实,有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等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数学预习,重视数学预习的作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篇8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用并不是固定在某个阶段的,而是贯穿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而小学阶段是核心素养培育的最佳时期。目前,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已经,但是还只停留在观念层面,虽然新课程不断改革,但是行动远远跟不上。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关键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与灌输,学生逐渐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2)分散教学原来程序化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的结构是由一系列的程序化环节联系起来的,每个环节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而通过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可以打破这种传统。(3)改善重视教学结果的弊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单纯地去死记硬背所考的知识点,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提高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和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而在解决问题时,也锻炼了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筛选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最后的交流讨论阶段,学生相互交流,互换想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用

在小学时期,学生刚刚步入智力发育的初级阶段,因此抽象能力比较弱,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略有不足,不能清晰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和诉求,因而教师不能彻底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从实际出发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具有自主能力去研究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作为辅助,通过个人的表现情况,不断地将教学问题进行延伸,从而达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实际相互联系。例如在学习“问题解决”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更加贴近生活的实例,例如苹果个数的加减,公交车上人数的多少等等,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掌握用题;在学习“认识长度单位”时,可以让学生用直尺测量他们感兴趣的小物品,加深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

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学生可以在钻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思维的散发。例如,在学习长度的数学概念时,会涉及“厘米、分米和米”的教学,为了贯彻直观性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长度分别为1 米、1 分米和1 厘米的小木棒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直观感受这些长度究竟为多少,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触摸来理解厘米、分米和米的不同,对长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分米的小木棒去与一米的木棒进行比较,看一米能够包含几个一分米。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3.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小学数学老师要在数学教学中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好奇心比较强烈,学生才可能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

4.加大题目开放性的力度

数学教师应当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开放性数学题目,这种题目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意识,还有看问题的多维角度。例如,五年级上册数学的课外习题中出现这样一道题目:从4根5 厘米、4 根3 厘米和4 根1 厘米长的小棒中,选出若干根,并使它们首尾相接,能够摆出几种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动员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在操作的过程中,开发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最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排列方法。

5.开发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开发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当今比较盛行的翻转课堂和微课,这种方式的教学流程更加灵活,形式更加个性。学生通过教学视频与资料可以反复地学习基础知识,在学习时间上灵活可控,还可以随时倒回不懂的地方;在课堂中完成作业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可以针对作业问题及时与教师交流,获得针对性指导,对于知识点比较零散的小学数学来说,这种教学形式十分有效。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与应用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运用不同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开发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并且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9

G623.5

当前核心素养的分析研究逐渐深入,2014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中要将培养核心素养作为核心内容,对不同学生、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认识到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教师要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保证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核心素养的概述分析

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综合能力,并不是具体的知识技能,也不是简单的数学能力。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将数学的思想以及本质在数学学习中有效形成,提高其综合性与整体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内容以及目标密切相关,对于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素养注重的使知识、能力等统一,[1]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素养是通过数学学习形成的对周围事物认识、理解等品质,使人们与周边环境发生作用而表现出的思考方式以及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人们遇到的问题有些是数学问题,有些与数学问题的联系并不直接,有了数学素养就能够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数学思维思考问题,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数学核心素养与学习领域内容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如数感、运算能力、符号意识等与数学直接相关,[2]数的知识的学习与核心素养关系密切,数的学习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数感的建立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1.深入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以计算、测量、认数以及统计等数学知识技能等形成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学不同领域知识时,教师需要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认真阅读分析,对教材中的话、图片、例题以及习题等进行分析,[3]对知识进行理解,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知识技能目标。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实质进行分析,了解知识技能中的核心素养,以及能够培养的核心素养,将其通过教学目标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教学中需要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实处。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问题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推导公式进行理解,掌握计算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正确的计算,并能够正确的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中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有模型思想、符号意识、推理、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探究,使其转化为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经验,行动以思想作为前提,只有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思想意识,才能够对教学行为进行外化,使得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2.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数学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形式,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是主导,新课改的提出要求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全面提升,使数学内容与实际情境密切联系,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教师需要让数学知识趣味化,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有兴趣。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能够使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升与毫升”时,这一问题就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记录自己家中瓶瓶罐罐的容量,以及喝的饮料瓶以及酸奶瓶的容量,[4]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对升与毫升的知识有深入的认识,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数学知识的亲切感。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课堂学习中,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强化学生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数感对于科学直觉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一个人的数学意识以及数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数学态度以及数学素养水平。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数学意识以及数感,也会有对数以及数运算的适应力和感受力,能够有目的的利用数学知识对数量关系、空间形式以及数学特点进行观察、解释,善于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发现和感受数学特征。因此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更好的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着图文并茂的特点,能够将数学内容灵活的展示出来,教材中的内容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系,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已有的数学知识,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就可以创设野营的情境,让学生从野餐到野营进行玩耍,寓教于乐,通过玩耍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知识。[5]再如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农村小朋友进入到城市后的所见所闻,以及城市学生到农村之后的生活体验。这些生活知识中,学生可以通过万以内的数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和描述,对较大数进行大小比较,能够口算几千几百加减法,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以及符号感。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生活情境,从生活中获得学习的素材,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找到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使数学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4.强化知识技能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以知识技能为主,又高于知识技能,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发展以及应用过程中有充分的体现。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是概念,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的性质、定律、公式、法则等,这些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基本技能有测量、运算以及画图等。[6]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方法,更好的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通过分类方法、模型以及推理等数学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引导同数相加的问题,通过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计算,了解相同加数连加的特点,对乘法的意义进行渗透,同时认识乘号、学习乘法算式的写法以及读法,体会乘法的含义。在数学练习中,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有层次性的练习,积极转化直观图形、语言文字以及数学符号表示方法,深入的对乘法意义进行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画图、书写、符号表征、观察以及操作中,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直观的了解乘法概念的思想,认识到乘法读好的简洁性,[7]使符号意识得以发展。通过图形以及实物等对乘法的意义进行分析和理解,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用数学符号进行交流表达,强化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5.开展多元化评价,完善评价体系建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价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进行检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数学教学以及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时,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在教活动中注重情感以及态度等表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提高数学学习的信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法,实现动态化的教学评价。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能够使数学课堂评价更加公正、客观,提高数学学习评价的实效性,在数学评价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的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以及终身发展。若教师能够对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有效的把握,了解数学教学的目标,通过合理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使其更好的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使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强化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极为重要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核心素养的地位,将其置于课程改革中,使立德树人的目标顺利实现。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需要注重日常工作的开展,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提高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提出科学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利用生活化的知识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小学数学教育质量和效果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智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刍议一――例谈数感素养的培养[J]. 中华少年,2016,33:134.

[2]王玉. 淡化细节 注重本质――小学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 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05:11.

[3]陈敏.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第六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综述[J]. 人民教育,2015,23:46-47.

[4]陈六一,刘晓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5:57-60.

篇10

例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在教学东西南北这一课时,按照教科书的要求,要带学生去操场,在操场上,孩子们一定会非常开心,非常兴奋,当老师指着太阳,告诉他们,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所以现在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比起刻板的告诉他们,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他们一定会更加印象深刻,也一定会觉得数学课真有趣!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进而使学生?@得对数学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

例如,理解“对称”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对称图形:花边、五角星……)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老师怎么会剪出来的,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剪,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得出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一般的和等腰的)、平行四边形、圆等,判断它们的对称性和对称轴。学生可以讨论,可以求助,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了上面的动手操作之后,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可以得到验证,并及时反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

三、培养学生数学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孩子数学习惯的培养。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知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一生之影响的重大。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与效益,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的竖式计算教学就是培养数学习惯的一个良好的契机。竖式的书写格式要求,数位要对齐,不要忘记进位点,画横线要用直尺等。另外,在计算后要进行验算。在培养数学习惯的同时,锻炼了学生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

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在培养孩子数学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谨记,要培养的学生的探索能力,质疑能力,千万不要让学生变成一个“有样学样”的小书呆子。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孩子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时可以这样设计情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出示一幢高楼模型,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学生看到的形状是各不相同的。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家的左邻右舍是什么样的,然后把学生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让学生观察,然后拆开平铺再观察,在老师不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并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的动手、直观演示,模型可能是一致的,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维上却是千变万化的,得到的结论也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了。这是提供学生发展思维的极好机会,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经验所得。

五、培养学生乐于总结的好习惯

学过一段知识后,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总结习惯。特别是对解题出错的地方进行反思总结。这一部分,可以借助整理与复习,也可以自己组织学生总结。这一段时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哪些知识点上你出现的错误最多,和同桌讨论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等。这样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总结和自我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样做也培养了学生自省的好品质。

六、教师自身的榜样力量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老师性。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展示的是有条理的,那么学生将会是有条理的,教师给学生展示的是对数学和生活的热爱,那么学生感受到的、学到的,也将会是对数学和生活的热爱。

比如,淘气的作息时间这一节课,教师就可以把自己的作息表展示到白板上,一定会吸引孩子的目光,让孩子更亲近于生活,更亲近于他们的老师,也更亲近于数学。

篇11

新课改以后,针对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思维越来越受到我们的重视。通过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使其具备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而且对于其以后的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而如何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呢?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分为以下几点:

一、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创新素养,因此,我们首先要对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意识进行培养,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进行施展,这样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在教学设计中有意添加一些有利于创新素养培养的知识,使我们的学生获得一定的启发,进而完成创新素养培养的启蒙。而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始阶段。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我们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增强自身的创新素养去影响我们的学生。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而且开放性也比较大,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数学问题解答的时候,解法不止一种。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给学生分析例题,讲授知识的时候,往往只按照课本所给的例题的解法进行讲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习惯把自己遇到的题目按做法分类、按照题型解决,这就是常说的“常规解法”。但是这种做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更多地依靠我们的记忆,并没有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没有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新的解法解题,这样就能培养与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笔者在授课的过程中教授小学数学的鸡兔同笼这一问题时就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我们通常都是利用方程的思想去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常规解法。但是在对学生进行了一定创新思维的培养后,学生在面对这个题的时候就产生了很多新的解法,现笔者以课程实例来说明:

题目:已知鸡和兔共有15只,共有40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几只?

传统的解题思路是,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将其转化为习惯的解题套路,然后将鸡与兔分别设为x与y,然后建立方程,经过一定的计算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这样的解法没有一定的新意,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一定创新性引导学生出现了新解法:

假设鸡和兔训练有素,听到哨子声的时候,它们就会抬起一只脚,(40-15=25),再听到哨子声的时候,它们还会抬起一只脚,(25-15=10),这个时候鸡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靠两只脚在那立着。所以,兔子有10/2=5(只),鸡有15-5=10(只)。

这一解法就完美地结合了数学思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这种解法对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我们进行丰富的书面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展一定量的实践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创新素养进行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动手实践,从实践中体会如何创新,怎样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拥有付诸实践的创新能力。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在教授了一定的知识之后,让学生通过操作性的动手活动去学习知识。我们可以针对课堂知识巧妙地进行课程设计,让我们的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实践,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这样就能够使我们的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笔者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在教授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时,就在课前给学生准备了一些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剪一剪、叠一叠、画一画,这样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就可以形成很多创新的图形,这样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想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自己树立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影响我们的学生,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借助一定的课程实践,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真正体会到创新思维的乐趣,这样他们就能真正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形成创新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