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09:02: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旧村改造”。“村容整洁”只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中的一个方面,是新农村建设中众多个“新”中的一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的一部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在党的二十字方针指导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而不能为了体现自己的“政绩”而断章取义、急功近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仅仅抓住一个“新”字,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才能体现“新农村”的真正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才能真正成为造福广大农民,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政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在“新观念”的指导下进行,这不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的观念要新,同时也要求我们努力去改变农民的观念,使其从小农经济观念逐渐向规模经济、市场经济的观念改变。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才能有逐步开展的基础。
2.政策、制度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求我们建立和完善农村发展方面的响应政策、制度,在切实把握新农村建设总体方向基础上做到有章可循。
3.生产方式新
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力的提高是促进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由单一的种植模式向种、养、加、科、工、贸相结合的综合经营模式转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4.产业结构新
通过生产方式的更新,彻底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使农、副产品的再加工增值部分最大限度地留在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5.经济形式新
在农民自愿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对农村经济形式进行革新,如合作制、股份制的引进等,使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作为资本与其它资本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6.乡风乡俗新
移风易俗、崇尚科学,建立互帮互助、邻里和睦的和谐生活环境,以文明和科学取代愚昧和落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7.管理体制新
建立科学、民主的村民自治和监督的基本管理体制,引导和带领农民逐步走上富余、文明的发展道路,是农村管理体制革新的关键。
8.生活方式新
在较高的人均收入及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上,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广大农民在吃好、穿好、住好的前提下,拥有更加丰富、文明的生活内容。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2)03—0082—05
一、问题的提出——“市场”之争
“市场”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早期人们通常把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场所定义为市场。随着人们对商品交换形式认知的深化,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概念被逐渐确立起来。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一种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价格机制。价格是市场的核心特征,亚当.斯密所言的“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决定了市场的运行。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科斯则认为,市场是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促进了重复不断的交易,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与通过企业进行资源配置具有相互替代性,而决定采用哪一种手段的原因就是交易成本。
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买者、卖者、商品与货币构成了市场一般形式,市场是以买者和卖者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的社会经济形式。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行为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亚当·斯密假定“在人类的本性中存在一种与他人以物易物和互换物品的倾向”,并假设既然劳动是原始社会唯一的生产要素,那么物品就必须依据劳动的成本来交换,就像在一般的经典交换理论中那样,因而将“市场”高度纯化,排除了社会关系结构对经济行为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人类学界兴起的“形式主义”学派及后来的新制度经济学为斯密的这一观点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将影响经济行为的个体行为和制度视为由理性的、或多或少有些原子化的个体自利追求所引发的东西,因而认为从一开始的部落社会起,经济行为就与社会关系毫无关系。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市场行为的主要形式是经济交换,而经济交换则是相对独立、在制度上尽量脱离社会关系和政治权力的行为。
人类学家则用另一种视角去诠释“市场”,并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得出了与经济学迥然不同的“市场”观念。人类学家发现在许多初民社会里存在着不同的市场性:在远离西方世界的初民社会中存在的默契交易表明交易是一种社会交往。马林诺斯基在太平洋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中所发现的“库拉圈”交易则是一种当地土著的社会关系交换。这些人类学家卓有成效的研究表明人类的交换行为具有普遍性,而经济交换只是人类交换行为中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权力都是人类可以交换的具体形式之一。因而,较之西方经济学,人类学学术视野中的“市场”从一开始就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
人类学真正对市场研究起到开创性作用的是波兰尼,波兰尼所提出的“嵌入性”概念成为当代经济人类学有关各种市场研究的基本分析工具。波兰尼将人类经济的整合形式主要分为三种:互惠、再分配和交换。波兰尼认为,市场是交换的场所,因而市场制度应该被界定为包含供给群体或需求群体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制度。波兰尼进一步论证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市场行为都是嵌入在社会之中的。19世纪以前,互惠与再分配依然是人类经济整合形式的主要形式。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自律的市场”导致以交换为主要形式的市场经济替代了互惠与再分配经济,成为人类经济整合的主要形式。
波兰尼及其开创的经济人类学“实质论”学派所提出的“自律的市场”与西方经济学中“市场”概念在本质上是相互契合的。但是波兰尼在解释前资本主义市场时与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古典经济学有着巨大的分歧。波兰尼认为在前工业时代的经济行为(互惠、再分配与交换)深深地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受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前工业时代市场中的经济交换行为不是以个人利益的理性来定义,而是以交易的社会和亲缘义务来定义。只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市场行为变得越来越自主。随着工业社会的确立,以商品交换为主要经济形式的市场行为与其他领域日渐分离,才逐渐形成一个“自律的市场”。
二、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现状
1.缺乏足够的金融供给数量。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投入的金融资源比较有限,通常以短期贷款业务为主。虽然近年来,农村短期贷款金融业务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总量上仍然未能满足巨大的金融需求。农村地区以短期贷款业务为主是有深层次原因的。农民大多拥有耕地、宅基地、林地等不可买卖的资产,其他资产拥有量很少,因此,农民无法通过这些资产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这就导致无法通过这些不动产来获得银行长期贷款等金融业务。另外,农村地区经济较为落后,金融供给分配不均匀也是当前一个显著地问题。简而言之,当前的银行金融供给未能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金融市场对农村地区的经济的促进力度十分有限。
2.农村金融资源供给质量不高。(1)主体缺失。我国农村的银行金融机构首先是数量上的不足。银行机构在农村设点占比不到总设点数的五分之一,大多数金融机构设点在城区。像农村商业银行等集体性质的金融性机构在具体开展金融业务时也倾向于贷款给城市客户,农民贷款的难度仍然较大。在有的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金融供给主体缺位的现象,严重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服务质量不高。由于农村的金融机构本身就稀少,导致为数不多的地方农村商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占有主导地位,金融服务的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地改善。一是很多农村金融机构受到兼并、裁撤,使得金融机构更加向城市集聚,农村的金融机构相对来说,进一步减少。二是贷款的利率过高,贷款的手续十分复杂,贷款对于农民来说仍然是一件十分苦难的事情;三是服务效率很低,例如,在正规商业银行即时可以到帐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通常需要延迟数天才能将借款达到农民的账户上。
(3)创新力度低。现阶段,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业务以贷款,尤其是短期贷款业务为主,像国债的代销、信用卡办理、代缴水电费等业务基本上很少出现。另外,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倾向于发放小额贷款,对于大额贷款持十分谨慎的态度。由于农民贷款的目的大多用来搞养殖,而养殖通常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如果不创新金融业务,很难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增强农村地区银行金融供给的建议
1.拓展农村细分金融市场。(1)满足不同区域金融需求。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就农村金融市场来看,东部农村的金融需求明显大于西部。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区域对于金融的需求体现在大额贷款以及更为丰富的金融业务上;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农村区域,则明显发展农业的金融需求较充分。对于不同农村地区这种差别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在满足这种需求的时候,也需要有差别化的对待,才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金融供给要侧重于贷款利率上的优化,贷款效率的提高,贷款质量的优化上,而对于经济发达的农村区域而言,则应该侧重于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才能提高优质的金融供给服务。在农村地区,应当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标准,不断引进民间资本加入到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中来,以弥补大型商业银行不到农村的尴尬。
(2)满足不同主体金融需求。农村存在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等经济形式。不同的经济形式对金融供给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这样,就需要根据农村不同经营主体的特点,设计出满足不同主体需求的金融服务来。一是针对不同主体,采取不同的金融供给策略;二是创新金融产品,调节和控制不同主体之间的信贷规模和比例,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效地控制风险。
(3)树立综合金融服务理念。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力,但在现行的政策导向下,农村金融供给明显与城市金融供给割裂开来。在针对增强农村金融供给方面的政策上缺乏足够的考量,导致现行的金融政策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因此,应当树立综合金融服务的理念,将农村金融供给建设纳入到全国统筹中来,逐步完善农村金融供给制度,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可以让保险机构到农村去,为大型的农业项目保驾护航,加强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
2.创新农村金融供给思路。(1)整合并优化农村金融资源。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是被现行的制度抑制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整合并优化农村金融资源,第一应当改革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让土地等资源、要素在农民的手中流动起来;第二,完善农村土地担保制度,提高农民土地的利用价值。
(2)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种类。当前,提供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是指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农业保险机构等。增加农村金融金融服务机构种类根本在于促进农村经济活力的提升,想方设法挖掘农村市场,让各种类型的资本涌入到农村中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解决农村金融网点稀少问题,也才能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地位,促进我国经济更加均衡的发展。
(3)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难度。农村金融业务开展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也是导致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不入驻农村的重要原因。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而言,可以考虑完善金融中介。让中介承担金融服务中的部分风险,如由中介提供担保,农户、集体经济组织、乡镇企业向银行借款的模式,以降低银行的风险,还可以构建农村信用体系,还可以完善农村保险制度建设,让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宽,保险力度进一步加大,另外,要给农村金融服务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总而言之,要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难度。
(4)农村金融机构提高自主经营能力。农村金融机构大多在政策的下生存,其市场竞争能力,自主创新意识都比较薄弱。在当前中央着力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乘着政策的东风,优化经营模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既要加强借贷等信用风险的防控,又要想方设法满足农村的金融服务需求。具体来说,对于小额贷款客户,要简化贷款手续;对于大额贷款,要努力提高信贷额度。
3.完善农村金融供给机制。(1)优化农村金融市场模式。一是坚持服务三农的原则,完善农村信用担保制度,完善农村金融担保体系;二是采取互助合作等方式,为农民提供强力的资金保障;三是搞好农村经济,挖掘农村市场潜力,提高农村经济地位。
(2)优化农村资金输送体系。优化农村资金输送体系,需要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才能吸引各类资本参与到农村的建设中去,才能充分挖掘农村的市场。财政政策是为了农村的金融供给服务的,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逐步引导农村金融供给机制的完善,实现农村资本的快速流动,优化农村各类要素、资源的配置。
二、新型家庭经济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983年赵瑞彰撰文指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吹拂家庭联产承包制已成为主要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一种将承包经济和自营副业经济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式——新型的家庭经济在我国农村大地上确立了”[2]上世纪80年初,新型家庭经济的提法就出现了,并在学术思想界围绕建立引起农业生产关系变动的“新型家庭经济”形态展开过激烈辩论。新型家庭经济的内涵与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与特点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成步伐的加速和当今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平稳推进而不断与时俱进。十六大上,中央政府、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现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奠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新型家庭经济要求当前的农村改革要立足我国农村此时此地的需要,能解决农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才是“新型家庭经济”的本质内涵和根本特点。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是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的必由之路,要从根本上破解当前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就必须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家庭经济。其理由如下:(一)新型家庭经济可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使农村以为主体的经营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往的土地制度过于僵化,无法适应搞活经济的客观要求,成为阻碍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新型家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的自由流转,为农村接受城市的过剩产能提供了急需的土地资源,也为农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其他适合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的工业形式提供了可靠的土地来源[3]。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实现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如以家庭入股集体经济发展村办企业,以集体经济入股其他经济实体利用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型家庭经济允许农民掌握较多的生产资料自和独立的产业经营权,减少了政府对生产经营的指导干预。农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经营个体,农紧密的和市场联系在一起,进而赋予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持续动力,极大释放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活力。(二)新型农村家庭经济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融入市场体系新型家庭经济中的土地制度变通为农民实现多种经营提供了可能,农民能以家庭、和集体为单位发展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刘茂松曾指出:“家庭经济实体跟企业却很不一样,它不仅不排斥自然经济,而且家庭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要以家庭自然经济为前提条件。因为家庭是建立在自然实体基础上的经济实体”[4]。新型家庭经济灵活的经济结构搭配也为农村招商引资、引进工业项目、开展乡村旅游、发展生态农业与房地产开发等提供了制度、资源保障。新型家庭经济改变了农村过去以粮食种植为主而兼营副业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成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机结合、合理配置的新型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能实现农民的提效增收,能从根本上破解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民进城撂荒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的系统性、结构性困局。另一方面,农村新型家庭经济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解作用,实现农村地区劳动力、土地资源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农村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灵活的经济体制与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提品质量高、市场适应能力强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有效结合在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下,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融入市场经济体系。
三、发展新型家庭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型家庭经济融合了近年有关农村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变革、调整的各种新思路、新内涵以新的面貌与形式正在成为助推我国农村经济继续的新型动力源泉,因而得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与广大农民的热情期待和欢迎。但是,新型家庭经济在各地的推广与普及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新型家庭经济是政府服务下的新型农村经营形式。一些地方政府没有认真领悟自己在新型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角色和应尽的行政义务。有些地方政府要么放松对新型家庭经济的有效监管,造成其无序发展,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没有负起科技扶持、政策引导、统筹布局、生态保护和法规宣传的行政责任;要么仍然没有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完全统制农村经济的计划经济思维,对新型家庭经济管得过严,没有真正赋予农民适当的生产资料自主支配权和生产经营的自。其次,新型家庭经济还是生态型经济。一些地方为发展新型家庭经济盲目引进城市和发达地区带有污染性的过剩产能,造成农村地区土壤污染、水土流失、水源枯竭、植被破坏的环境危机,对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甚至造成农村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最后,新型家庭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有些地方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没有深刻领会我国的真正内涵,将农民土地以私人财产的形式强行收购,然后以高价转让,或者据为己有从事独立经营,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及对土地的占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也违背了国家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搞活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初衷。
谭宗宪认为“在规代化过程中,传统的家庭经济形式,与适量资本和技术结合,便能形成符合中国资源秉赋的、低成本的、有顽强生命力的新生产力和各种新生产方式。”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近完成,城市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迫切需要将部分过剩产能转移到农村,客观要求灵活变通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按照市场机制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流转,以吸收国内国内的过剩产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实用。另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实现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村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成熟,也客观要求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与国际接轨。但是,我国农村目前仍在固守改革初期的土地制度。这种制度在改革初期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可是,在现阶段它却很难满足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城市过剩产能转移对土地资源的迫切需求,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产业结构单一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失,加剧了城乡二元分化
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延续着种地打粮兼营副业的传统经营模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农民的劳动时间常形成农忙和农闲两个时段。虽然我国各地自然条件有别,农民一年中的忙、闲比例不尽相同。但是,显而易见,农闲时节是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一种闲置与浪费。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也为农村劳动力出门务工提供了便利条件。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改善生活进城务工,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一直生力军。农民进城务工在促进城市繁荣的同时却导致农村发展的相对停滞,使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更加突出。农民的土地投入、劳动时间不断缩减,使得农村单调的产业结构长期无法改变,甚至出现土地撂荒、举家进城的农村困境。究其原因,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和传统的经营模式无法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遂导致农民工涌入城市,从而造成农业发展的停滞,加剧了农村的衰落。所以,单调的、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成为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又一瓶颈。
(三)基础教育落后导致农业科技水平过低
我国基础教育在投入和办学质量上长期以来都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城市中小学在师资规模、教学设施、教育理念和办学质量上要远远优于农村。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仍然存在生源流失的现象,一些学生基础教育未完成就迫于生计走上打工之路。农村的文盲虽基本消失,但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依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民素质低,对新科技、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使用和转化能力就相对较低,使农民很难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低科技含量的经营模式降低了农民变通经济体制的思想活力,无法生成其改善产业结构、探索多种经营模式的技术能力。当今,科技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现代农业应该是科技农业。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及立足丰富农业资源基础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与支撑。总之,现代农业必然是科技型、技术性、智力型的新型农业,当今农业科技含量低的现状是农村教育水平长期落后所导致的。农村僵化的土地制度、单调的产业结构、落后的基础教育和过低的农业科技含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继续发展。农村还面临着社会保障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其根源与以上四个因素直接相关,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彻底解决的发展问题。
二、新型家庭经济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983年赵瑞彰撰文指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吹拂家庭联产承包制已成为主要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一种将承包经济和自营副业经济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式——新型的家庭经济在我国农村大地上确立了”上世纪80年初,新型家庭经济的提法就出现了,并在学术思想界围绕建立引起农业生产关系变动的“新型家庭经济”形态展开过激烈辩论。新型家庭经济的内涵与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与特点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成步伐的加速和当今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平稳推进而不断与时俱进。十六大上,中央政府、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现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奠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新型家庭经济要求当前的农村改革要立足我国农村此时此地的需要,能解决农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才是“新型家庭经济”的本质内涵和根本特点。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是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的必由之路,要从根本上破解当前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就必须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家庭经济。其理由如下:
(一)新型家庭经济可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使农村以为主体的经营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往的土地制度过于僵化,无法适应搞活经济的客观要求,成为阻碍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新型家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的自由流转,为农村接受城市的过剩产能提供了急需的土地资源,也为农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其他适合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的工业形式提供了可靠的土地来源。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实现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如以家庭入股集体经济发展村办企业,以集体经济入股其他经济实体利用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型家庭经济允许农民掌握较多的生产资料自和独立的产业经营权,减少了政府对生产经营的指导干预。农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经营个体,农紧密的和市场联系在一起,进而赋予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持续动力,极大释放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活力。
(二)新型农村家庭经济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融入市场体系
新型家庭经济中的土地制度变通为农民实现多种经营提供了可能,农民能以家庭、和集体为单位发展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刘茂松曾指出:“家庭经济实体跟企业却很不一样,它不仅不排斥自然经济,而且家庭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要以家庭自然经济为前提条件。因为家庭是建立在自然实体基础上的经济实体”。新型家庭经济灵活的经济结构搭配也为农村招商引资、引进工业项目、开展乡村旅游、发展生态农业与房地产开发等提供了制度、资源保障。新型家庭经济改变了农村过去以粮食种植为主而兼营副业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成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机结合、合理配置的新型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能实现农民的提效增收,能从根本上破解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民进城撂荒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的系统性、结构性困局。另一方面,农村新型家庭经济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解作用,实现农村地区劳动力、土地资源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农村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灵活的经济体制与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提品质量高、市场适应能力强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有效结合在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下,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融入市场经济体系。
三、发展新型家庭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型家庭经济融合了近年有关农村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变革、调整的各种新思路、新内涵以新的面貌与形式正在成为助推我国农村经济继续的新型动力源泉,因而得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与广大农民的热情期待和欢迎。但是,新型家庭经济在各地的推广与普及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新型家庭经济是政府服务下的新型农村经营形式。一些地方政府没有认真领悟自己在新型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角色和应尽的行政义务。有些地方政府要么放松对新型家庭经济的有效监管,造成其无序发展,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没有负起科技扶持、政策引导、统筹布局、生态保护和法规宣传的行政责任;要么仍然没有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完全统制农村经济的计划经济思维,对新型家庭经济管得过严,没有真正赋予农民适当的生产资料自主支配权和生产经营的自。其次,新型家庭经济还是生态型经济。一些地方为发展新型家庭经济盲目引进城市和发达地区带有污染性的过剩产能,造成农村地区土壤污染、水土流失、水源枯竭、植被破坏的环境危机,对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甚至造成农村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最后,新型家庭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有些地方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没有深刻领会我国的真正内涵,将农民土地以私人财产的形式强行收购,然后以高价转让,或者据为己有从事独立经营,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及对土地的占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也违背了国家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搞活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初衷。
四、以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新型家庭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针对农村产业结构长期以粮食种植为主兼营副业的现状,发展新型家庭经济应当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收发达地区的过剩产能,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第一产业,充分发挥农村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和房地产开发等高质量的服务业,甚至可以考虑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全面调整和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还要注意把新型农村经济纳入我国日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提升新型家庭经济的产业结构质量,并反过来提高新型家庭经济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杨英法教授认为:“对于土地,传统的做法是先征用国有,然后招拍挂,最后找开发商转卖。这使失地农民、业主觉得补偿标准太低,不公平,也不符合市场原则。”因此,对农村最重要的土地资源也要按照市场机制,在价值规律的引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流转。
(二)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扶持引导新型家庭经济发展
当今转变政府职能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过程的重要内容,新型家庭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必然需要政府转变传统职能以适应其发展。政府在新型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负起政策引导、产业扶持、招商引资、生态保护、加强监管的行政责任,既不要管得过严,也不能让新型家庭经济无序发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新型家庭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持续稳定的政府产品。
(三)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提升新型家庭经济的科技含量
新型家庭经济涉及多种产业形势,对农民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农民受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此外,新型家庭经济涉及的工业和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这就需要农村要有配套的人才培养能力,对农村和农民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文化、有知识的农民能自觉的将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手段吸收并应用到新型家庭经济的自主经营中,从而有效提升新型家庭经济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只有农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才能增强遵纪守法和保护农村生态的自觉性,从而有力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农村住宅的功能具有生活和生产的双重性。农村住宅是农民从事生产活动的一项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农村住宅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的农村住宅设计应该适应新时代农民的需要,一方面,在住宅户型设计上,应该根据农民的职业和家庭结构特点,实现房型设计多样化;另一方面,农村住宅设计应体现农村的住宅特色,方便农民的日常生活。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把现代的科学观、生态观等先进理念与农村住宅设计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人性的新农村住宅。
一、新农村住宅的概念
新农村住宅是农村中以家庭为单位,集居住生活和部分生产活动于一体,并能够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住宅。
二、新农村住宅建设的背景
随着多元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呈现出多元化,出现了养殖业、种植业、服务业等多种经济形式,人们对住宅样式的要求也相应多元化。目前,农村居住户家庭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传统农户,家庭主要成员常年在村里居住,农业种植、养殖业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兼营工商业户,家庭主要成员常年在村里居住,仍种植承包田,但家庭兼营加工、运输、餐饮等;三是在外务工经商户,家庭主要成员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只有妇女、老幼在家居住并种植承包田;四是城乡两栖户,家庭主要成员在外有正式职业,在城市有住房,但其在农村的住所一直保留着,有的退休后回农村居住。这四种类型的家庭离县城或中心镇越近,其传统农户越少,其他类型户越多。所以在住宅设计中要充分调查当地用户的住宅需求,设计方案要因户而异。如经商户的住宅一般要求住房下层为商铺,上层为住宅;运输户更注重车辆出入的方便性,养殖户要考虑部分饲料的存放问题等。总之,新时代的农村住宅设计要强调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由于农村职业的不固定性,住宅也应该体现出使用的多面性,一幢房子可以使用20~60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职业却会不断变化。因此,农村民居的设计也应该体现出房型多样性的一面。
三、 新农村住宅的特点
新农村住宅由于使用功能较为复杂,所处的环境贴近自然和具有特色的乡土文化,因此具有五个特点:
1)使用功能的双重性
我国有九亿人口居住在农村(此处数据有待核证,2011年末统计局网站结果,中国大陆人口比例中城市人口已超农村人口,达到51.27%),广大的农民群众承担着全部的农业生产以及各种副业、家庭手工业的生产,这其中不少都是利用住宅作为生产活动的场所。因此,农村住宅不仅要有确保农民生活居住的功能空间,还必须考虑功能空间应兼具生活和生产的双重要素,同时还应该配置供农机具、谷物等的储藏空间以及室外的晾晒场地和活动场所。
2)持续发展的适应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化必然会对居住形态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农村住宅的建设应具有适用性、灵活性和可改性,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避免建设周期太短,反复建设劳民伤财。
3)服务对象的多变性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村庄、族性有着不同的风俗民情。对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活习俗、邻里交往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认识和要求。这就要求在农村住宅的设计中必须针对服务对象,逐一认真加以解决,以适应各自不同的要求。
4)设计工作的复杂性
农村住宅不仅功能复杂,而且建房资金紧张,同时还受自然环境和乡土文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农村住宅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节约土地;精打细算,使每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都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废旧的建筑材料;采用较为简便和行之有效的施工工艺等。在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和结构安全的基础上,还要求所有的功能空间都有直接的采光和通风。力求节省材料、节约能源、降低造价,创造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农村住宅,这就使得面积小、层数低,看似简单的农村住宅更凸显设计工作的复杂性。
5)乡土文化的独特性
农村住宅不仅受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因使用对象对生产、生活的要求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即使在同一个村落,有时也会有所不同,对农村住宅的各主要功能空间及其布局也有着很多特殊的要求。
四、新农村住宅的设计理念
新农村住宅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应对传统农村住宅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改善;也不能照搬城市居住建筑的形式,毕竟城、村居民生活习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建设新农村住宅并不是简单的将农村住宅城市化,新农村住宅设计提倡创新的同时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要在有限物力之所能及的前提下,探索多种能尊重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建筑形式。在新农村住宅的建设过程中,要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居住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掘当地的建筑文化,传统农村住宅长时间积累的丰富营造经验与技艺,是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基础。同时利用政策、经济、科技等途径,推动经济在农村的发展。
4.1科学合理规划
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单元是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在设计中可以采用组团式的布局方式,形成具有层次的空间构成模式,既符合传统农民的生产关系,又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产业的集中。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零散、粗放的建筑施工。
4.2房型结构、布局要合理化
房型好的住宅应体现在功能性、合理性、私密性及美观性等方面。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上应进行有效分割。在农村住宅的室内布局上应注重实用性、合理性,堂屋的面积不易过大;卧室、贮藏室等面积应进行有效配置,追求生活起居的标准与质量的提高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独立性和私密性。人口多的用户可向立体分割方向发展,利用空间设计的不同高差分隔出不同的功能区域,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合理设计开间、进深尺寸是提高空间效益和使用率的关键因素。如图1所示为农村住宅的庭院。
图1农村住宅的庭院
4.3局部空间的设计应尊重农村使用习惯
农村的自然环境和对外相对封闭的经济形式使得农村广大农民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倍加爱护,十分珍惜自然所赐予的一切,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因此,除了田间劳动,在家中也使每一时刻都用在财富的创造之中,这种刻苦耐劳的精神使得农村住宅的居住形态与城市住宅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在设计新农村住宅时应尊重农村的使用习惯。如图2所示为农村住宅厅堂主墙壁的布置图。
图2农村住宅厅堂主墙壁的布置
4.4推广低技术措施,实现生态节能设计
房屋的体型设计需紧凑,力争最小的建筑体型系数,以减少室内外的热传递。在一些条件合适的农村地区可使用乡土保温材料来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如农作物纤维块、草泥粘土等建筑材料,具有施工简单、价格低廉、坚实耐用等优点。另外,设计上可采用墙体绿化及种植屋面,或者结合构造采用屋顶架空层,来改善房屋的热工性能。这些措施均能达到间接减排的作用。
自然通风技术可有效改善建筑热环境、节约空调能耗。通过合理的场地设计和建筑设计,调整建筑物的朝向、平面布局及空间组织,利用地形、植物等并结合传统的自然通风手段,使通风形式多样化,如天井、冷巷、廊道等,以取得良好的通风效果。还可利用烟囱效应于建筑高处和低处开孔形成竖向通风,或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采用通风屋顶、首层架空等设计方法,来加强通风效果,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农村建筑面积小且分散,利用自然采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合理布置建筑朝向。房屋坐北朝南排布;合理设计房屋尺度,减少建筑体型系数:南窗采用节能型外窗材料设计成利于采光的大窗等方法,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然采光,节约电能和其他常规能源。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太阳能以及沼气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太阳能技术发展迅速,已有不少应用成果。利用太阳能集热装置或太阳能电池板,为住宅提供能源,可降低常规能源的使用比例,减少CO2的排放量。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丰富,推广使用生物质能有利于保护环境、提供能源、保持农田。 结束语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了解农村居民这一特定人群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的生活习惯和需求发展,把科学发展观、生态观等先进理念与农村住宅设计结合起来,设计出人性的、生态的新农村住宅。另外我们必须认真深入地发掘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乡土文化,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以弘扬,使其焕发更为璀璨的光芒,创造更具独特地方风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孟磊,杨茂川.现代住区的弊端及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三农”工作成为关乎改革与发展命运的重要工作内容和战略思路,其中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成为目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工作目标和要求。在当前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充分利用和高效配置现有的资源、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新兴的农业合作组织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以农业合作社作为主要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是农民在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创新性举措,也是一大创新。因此,本文将结合目前的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以山东省利津县陈庄镇农业合作社发展案例作为基础,就新时期农业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进行阐述。
1 生产发展
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是适应农业发展形式,实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要想提升效应以或得长足的发展,提升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和产品市场的竞争力成为重要的途径。然而,目前的农业生产受到传统农业习惯以及落后思想的影响,加之自身科学素质较低和市场信息的闭塞,使得传统农业生产处于市场劣势状态。以家庭作为组织单位的个体是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获得市场的主动权的。新时期,农业生产要想提升自身的经济效应和市场竞争力也就必须进行有机地组织与管理,实行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以自愿加入的形式,“抱团”生产,将有限的科技、人力、机械、市场、资金和土地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机的融合,进行高效组织、扩大规模、提升水平、降低成本和提升质量为目标的产业化经营,以此来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主要发展方向,依托良好的农业基础,陈庄镇先后组织和发展了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组织达到70多个,其中经济规模较大的达上千万元以上,经营领域涵盖了经济作物、渔业生产、良种养殖、林果业和蔬菜种植等多个领域。这种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的农业合作社必然为广大农民所接受,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2 生活宽裕
农业合作组织是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经济效应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精彩揭示,其中“生活宽裕”也是对农民生活幸福的最好愿景;农业合作社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渠道。农业合作社具有单个家庭组织生产所不具备的发挥优势,诸如:农户组织程度高,成本降低;信息通畅;统一良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管理。常言道 “众人划桨开大船”,农业的集约化生产模式有机地化解了各种风险,这些优势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产出。以陈庄镇临合蜜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例,这一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村,在实施了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作为主要生产模式的集约化经济之后,村级经济整体发展规模扩展了30%以上,农民增收达到20%以上,一时间临河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榜样和标杆。据陈庄镇的一项经济调查数据显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与一般农户比较,年人均纯收入通常要高出15%~30%。在目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进程中不难发现,农民通过自主合作的组织形式,使得农业生产呈现产业化经营的状态,经济收入实现再分配,是增加农民收入重要渠道。
3 村容整洁
农业合作组织是完善村级管理、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力量。整洁的村容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讲,是其世代追寻的发展目标。农业合作社作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新兴经济组织,与村两委一道称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因其自身的组织优势发挥作用。农业合作社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下,进行组织和从事经营活动,提供具有经营性、盈利性的农业服务的同时,也可以积聚自身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为农村建设服务,这是社区所不能替代的。诸如:在陈庄镇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合作社为村容、村貌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纵观郭屋村、临河村、新发村、一千二村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村建设过程中,不难发现农业合作组织忙碌的身影,他们“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有机械的出机械”,他们成为农村建设的榜样。
4 管理民主
农业合作组织是创新农村管理和构建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农村所实行的“”为主经济形式客观上分散了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经验与热情,而农村基层组织也因此缺乏对农村进行有效和建设性社会管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和谐与稳定。而农业合作组织多坚持的“民办、民管、民受益”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组织原则,因其内在的可操作性和人性化获得农民的认可,内在体现了推进新农村建设对民主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农业合作组织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有机利用,消除了农村因为闲散人员聚集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依托自身的人力优势和经济基础,参与到化解公共矛盾、解决基础设施“欠账”、个人纠纷等社会问题的解决实践之中,为农村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此外,农村合作组织还在传播科学技术、破除封建迷信、和谐党群关系、落实国家政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创新农村管理和构建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服务意识不强,因为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在长期发展形式下,是以推广、服务两方面作为基本条件的,受政府的干预,还存在思想观念落后,市场竞争力低等多个方面,导致农村的发展地位降低,所以,需要更新服务观念,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如: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业科技人才的经济实力较为薄弱,受创业项目、资金筹集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导致农村市场化服务低,无法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如: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因为乡镇农业服务体系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基本组织,所以,政府应给予更多支持,但实际上,我国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得不到有效保障,并影响了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农业服务体系存在明显的断层现象,因为我国的各级政府执行的财政与人员存在切块管理形式,导致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服务网络体系存在断层现象,从而降低了我国农业服务体系管理工作与指导工作的有效执行。所以,基于以上的问题,不仅导致我国的农业服务网络职能无法充分发挥,降低管理服务职能的形成,也影响了我国农业与农村的积极发展[1]。
2 乡镇农业服务体系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加大扶持
将法律法规作为基础条件,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业服务体系的有利发展。根据我国提出的相关规划以及具体要求,重视三农问题成为发展的基本条件。所以,要加大《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施和宣传,保证在解决农业、农村经济问题的同时,激发农民的发展积极性。同时,综合分析改革发展道路,在实施期间,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促进改革的深化发展。农村与农业的经济形式发展较大变化,所以,政府以及相关单位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保证在提高基层群众自身素质、知识能力基础上,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实现农村与农业的规范发展[2]。
2.2 ?D变思想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在农业服务中能够为其提供强大动力。乡镇农业服务体系能够促进改革工作的稳定发展,所以,在实际应用期间,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到工作中,并以创新性理念促进农业产业以及农村企业的积极进步,保证在发展过程中,做好农业的经营工作、推广工作以及服务工作等,从而提高自身的发展地位。在需要符合当前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使其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这样不仅能顺应农业的生产发展,还能使其获得更大增值。农业服务工作不能执行单一的运行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需要利用多元化发展机制,实现服务工作的多元化,从而为其发展提供强大动力[3]。
2.3 稳定体系
农业服务体系的稳定发展,建立事业发展机制,加强队伍的完善性。在农业服务体系稳定发展下,促进组织结构的完善性,需要为其建立强大的服务队伍,保证乡镇农业体系发展机制形成下,为我国的农村、农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同时,还需要做好组织的协调性,并集中精力发展农村事业。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为其建立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使其人才队伍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力以及服务意识[4]。
2.4 质量评价
2.研究方法与问卷调查
2.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使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该方法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萨蒂(T L Saaty)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一般包括五个步骤:建立低阶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评价体系的目标层为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中间层为准则层(或指标层)为“经济建设”、“社会面貌”、“生态环境”;方案层针对准则层三个因素分别作细分,共包含22个指标。
2.2综合研究结构的分析
四分图模型,又称重要因素推导模型,是一种偏向于定性研究的诊断模型[3]。本研将四分图模型应用于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研究,横轴表示村民对村里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得分的高低情况,等于指标各个等级所占总人数百分比的线性加权和,用P表示;纵轴表示村民对各项居住满意度指标的重视得分情况,即指标权重,用I表示。根据各项指标的的重要度和满意度得分情况,将各指标归于四个区域内。A区为优势区,B区为修补区,C区为机会区,D区为维持区。四分图模型见图1:
图1四分图模型
2.3问卷调查与样本数据
本文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打分。第一部分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为三个方面:个体特征、经济特征和社会特征。第二部分采用里克特式量表法将满意度打分分为5个等级: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较不满意,很不满意,分数依次表示为5,4,3,2,1。同时“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指标体系”采用三个层次对满意度进行定性描述,第一层为目标层即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第二层为准则层即经济建设、社会面貌和生态环境,第三层为方案层即准则层细分下的22个判定指标。
本文选择南京市浦口区作为研究区域,随机选择一共选择400份问卷,浦口区4个镇:永宁镇,乌江镇,星甸镇,石桥镇,每个镇发放100份问卷,考虑到调查对象分布较广,所以分卷发放采用随机发放原则,一共涉及20个村庄左右。最后有效收回388份,问卷有效率为97%。
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后得到的统计数值,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男性39.5%,女性50.3%,男女比例适当。年龄构成上,多数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比72.9%,反映出留守农村的中老年人居多。多数家庭的年收入在4.5万元以下,占比79.6%,反映出浦口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52.32%调查对象的房屋建于2000年以前,房屋老旧。调查所涉及农村附近均建有工厂,对农村环境产生影响,其中以噪声污染最为显著(占比21.1%)。
3.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综合研究
3.1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本研究在通过问卷调查征询了十位相关学者的意见,将所得数据平均计算,得出判断矩阵,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满意指标权重。
根据四分图,经济建设指标处于优势区,表示当地村民认为经济建设的权重较大,并看好当地目前的经济形式,农村经济建设应在维持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社会面貌和生态环境处于机会区,表示社会面貌和生态环境在村民心中的权重和满意度均较低,目前对农村居民影响较小。由此可见,浦口区农村的经济建设优于社会面貌和生态环境建设,而这两个指标也是农村建设中容易被忽略,却较能影响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的因素。
5.总结与建议
本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为指导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建立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评价体系,对浦口区农村居民居住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满意度为2.8512分,处于一般偏下水平,综合四分图模型的最终结果显示:经济建设处在优势区,表明村名看重这一块的发展且看好目前的经济建设,应该继续发扬。社会面貌和生态环境均在机会区,表示社会面貌和生态环境这两个指标在村民心中的权重和满意度均较低,目前对农村居民的影响较小。
一、村经济现状
目前农民对土地掠夺式经营和荒置现象严重,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物质和付出的劳动越来越少。看眼前利益,不做长远规划。看中传统经验,不注重科技运用。农村土地撂荒现象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隐性撂荒和显性撂荒两种。
农村经济制度不健全,双层经营体制中的集体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关系是非市场化的,不是靠市场经济中的利益关系自愿形成的结合,而是靠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与行政隶属关系强行结合在一起,农民没有退出的权利,限制了土地的流动,土地流转始终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保障。集体经济是限制发展的的原因之一。农村经济不稳定,发展空间和力度弱。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1、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目前农村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有很高的要求。
1.2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
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1.3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三 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 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快,农产品生产成上升趋势,由于农业科技跟不上其发展,导致农产品质量低,至使农产品大量积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快速,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当前首要工作。但农业科技投资存在严重不足,使农业科技技术得不到提高。直接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
2 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
缺少资金也是主要问题,“农”字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相当突出。由于农业项目投资期较长、收益率偏低,商业银行不愿投资农业领域,而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比较窄、职能单一,不能有效提供服务。因此,导致农业设备科技含量较低,技术设备落后,更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技术支撑。另外,技术推广制度不健全,导致农业推广项目和科技成果脱节现象严重。
3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现在我国还存在集体经济体质,农村基础设施陈旧,这些实际情况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集体经济薄弱、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连干部误工补贴和日常开支都难以解决,更谈不上为民提供服务和发展必要的公益事业,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 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政府要对财政预算政策采取强硬措施,使资金使用准确到位,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也要不断完善,使农村信贷投入充分发挥。做好支农资金的比例和额度工作,并疏通好供应渠道,使资金安全、准确投放。资金启动好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其次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也要重视,农产品价格改革后,使得农产品价格得到提高,这样国家能更合理地安排国民收入格局,实现农民收入增加,促使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经济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改变,要不断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业多元化,多种农业资源整合后运用到发展农业经济中,增加农产品产量。调研市场所需求种植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最好方式。
3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流通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特别是买方市场占市场主导的情况下,如何将商品销售出去,实现商品价值就成为占据市场主动的一个有利条件。建立畅通高效的市场流通渠道是实现资本高效周转、创造社会财富的一个重要途径。
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在农村的广大地区,建立以先进流通技术和管理理念为基础的完善的流通体系,以实现流通成本的节约,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变革过程,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包括三个层次的涵义: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的前提是先进的流通技术的发展和具备先进管理理念的人才,其过程是降低农村商品流通成本,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由于各地地理位置的差异和自然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的基础本身就存在差距,加上过去二元经济的影响,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快就可以消除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力的措施去改善这些不足,发展农村的现代化流通。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模式,加快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进程。
一、“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在农村地区流通的商品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农产品、生活消费品和农资产品。农产品大部分是从农村流通到城市,而生活消费品和农资产品大多是从城市流向农村。所以,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也不是孤立的,而应当将农村和城市的流通融为一体。在发展农村流通时,可以以农产品、农资产品为主发展农村的现代流通企业,从事专业化的经营,开发新产品、新品牌,与生活消费品的流通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生活消费品的流通市场相对比较成熟,各地超市林立,往往是同一地区多个零售企业进行激烈的竞争。在农村,连锁超市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有远见的连锁企业在很多年前就开始从城市到农村的进军,并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但是,在农产品和农资产品的销售方面就相对发展缓慢,品牌相对较少,连锁经营更是不多。
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产成品。各地农村应当结合自身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开发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加快农产品产业化进程。这样,不但会提高农产品的销售,还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多的财富。现在很多农产品还是没有组织的销售,农民往往是将自己生产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挑到城里来卖。有些商贩干脆自己不生产,直接从蔬菜批发市场批发,然后在城镇销售。这样,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不高,而且还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如果能通过乡镇企业进行初步的加工再进行统一销售,就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农产品也有了固定的销路。
再就是农资产品。农资产品的销售与农民的生产息息相关。过去经常有农民购买到假农药、假化肥等坑农害农事件。假冒伪劣商品通过不正常的渠道销售给农民,给农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农资产品渠道不畅,还经常造成“有价无市”的状况,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给农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发展信誉好。产品质量有保证,渠道畅通的农资连锁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保证农民购买质量过硬,价格实惠的农资产品。也可以依托农村邮政系统,建立广泛的农资连锁店。将农资连锁店开在邮政营业厅内,直接通过邮局向农民销售农资。
所谓的“三位”,指的就是这三方面的商品流通;“一体”不但指整个农村流通是一盘棋。更重要的是不应当把城市的发展与农村的发展割裂开,而应当把城市和农村连为一体。通过农村和城市的互通来改善农村的流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也是有利的。
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所谓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买卖)过程中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电子商务在我国城市地区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特别是B2B、B2C、C2C几种模式发展十分迅速。电子商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在农村地区实现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更具现实意义。农村地区一般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电子商务,可以克服农村流通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实现现代化流通的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也在加紧电子商务的建设。如河北的“好日子”就是结合农村实际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平台。这一电子商务平台将实体网络和虚拟网络相结合,集电子商务、连锁终端、自有体系规模配送为一体,服务于农村的新型商业服务体系。其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农村的资源,拓展农村连锁超市业务、服务领域,使之兼而成为遍布乡、镇、村的“三农”服务站,以店养站,并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实体终端直接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真正使“三农”服务落地,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受益者。
随着农村电信网络建设的加快,更多的农民成为互联网用户,农村电子商务将会发展更快。而且我国涉农网站正呈增长的态势,今后将会有更多的网站为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满足他们的生产生活需要,真正使现代科学技术服务生活。
三、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模式
所谓农工贸一体化是将农业生产与工业加工及产成品销售连结起来,以龙头公司为中心带动散户进行农业生产,并帮助农户销售产成品的一种发展模式。目前,农工贸一体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农户+企业
农产和企业相结合就是农户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帮助下,进行农业生产。生产的农产品由生产和流通企业负责回收、销售。这种形式克服了农业生产分散的缺点,降低了农民的经营风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二)农户+中介组织+企业
这种形式是在“农户+企业”的形式上发展起来的。企业专门从事生产活动,如果又要寻找农户来帮助其生产就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中介组织的出现就会克服这一矛盾。生产企业负责提供种源、技术,中介组织负责对外联络。这样农户可以通过中介组织寻找适合自己的生产方式,而企业就专门从事产成品的回收和生产加工。从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中介组织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起的作用非常关键,甚至向前控制生产,向后控制销售。这种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农村流通的效率。
(三)农户+基地+企业
这种形式是进一步鼓励农民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相关企业给予农民一定的扶持,然后,企业负责回收产品,进行生产和销售。种植生产基地的产品销售后的利润除去企业扶持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农民
所得。如果农户经营得好,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企业在其中起到了技术指导和负责销售的作用。
农工贸一体化是农产品流通的一种好的思路,但是在农业产业化、农工贸一体化的过程中要真正使农民群众得到实惠,不能将太大的风险转嫁给农民。如果产品销路通畅,那么企业和农民都可以获得好处,实现双赢;但如果产品销路不畅,企业也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甚至做一些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情,而企业一旦倒闭,所有的风险都要由农民自己承担。因此这一模式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作为补充,降低农民群众的经营风险。
四、农村现代化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合作经济组织是劳动群众联合起来、自愿结合、使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共同劳动的经济形式,其目的就是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以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合作经济组织既是具有法人地位的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又是劳动群众组合起来的服务性社团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增强农民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农民收入的一种重要形式。合作经济组织不但可以为农户的生产提供技术指导,还能为农户销售农产品提供信息。另外,如果可能,还可以建立合作社内部的金融系统,为农民生产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一旦遇到经营风险,整个合作社成员能够团结一致,克服困难,通过建立自己的保障体系,帮助社员分担风险,减少损失。
可以看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不但可以协助农民销售农产品的作用,还可以起到金融服务,社会保障的作用。
五、区域专业化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