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低碳经济核心要素

低碳经济核心要素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6 09:02: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低碳经济核心要素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低碳经济核心要素

篇1

关键词:低碳生态;规划;编制;实施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低碳生态规划研究综述

从城市诞生之初,生态规划的理念就存在了。按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萌芽期(19 世纪末以前)、发展期(20 世纪初至20 世纪50 年代)和成熟期(20 纪60 年代至今)3 个阶段。萌芽阶段的生态规划理念主要反映在城市的依水而建、向阳而居,主要理念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等,对生态规划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发展阶段的生态规划理念以赖特的“广亩城”、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等为代表,其理念围绕城市生态格局的发展变化,致力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和生态环境的相融。成熟期的生态规划,其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生态城市建设和评价标准、方法研究。提出了低碳城市、低碳生态规划等规划理念,并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科学实施。

二、低碳生态规划的编制

从规划的编制形式来看,低碳生态规划的编制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自下而上的规划反馈形式和从上到下的规划体系建构形式。前者强调规划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施性,常以具体的项目规划、项目设计等多种形式出现;后者则从规划政策、标准、导则等方面,强调了规划体系的系统性、规划管理的方法性和规划的目标性,从而指导生态规划的编制。

三、低碳生态规划的实施

低碳生态规划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理念,如何与融入现有城市规划体系。笔者认为,低碳生态规划应立足于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将低碳生态规划理念、技术、方法等融入到城市规划的管理、编制和实施中去,以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实施。

1. 规划管理程序的优化

要实现低碳生态规划的目标、理念,必须通过与规划管理相关的规划程序和行政许可两条路径来实施规划的核心要素等内容。在规划审查中,要体现低碳、生态理念和方法的控制与引导作用,必须对规划的审查流程和方式进行优化才能实现。在规划行政许可方面,以“一书三证”为主要载体,在规划许可中体现低碳生态规划具体要求。针对具体项目,增加低碳生态规划所涉及的核心要素。并在项目后续建设中,按照规划许可要求落实低碳生态的相关内容。

2. 相关标准与配套政策的制定

城市规划的相关法规、标准及配套政策是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规划编制和规划行政管理的主要依据。修订并完善低碳生态规划相关法规、标准及政策文件,是促进低碳生态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要途径。

(1)规划标准

由于低碳生态规划引入时间不长,现有多数规划设计标准并没有针对项目实际考虑低碳、生态要求,同时也不能较好的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编制和实施。因此,在规划标准中引入低碳生态理念。通过结合低碳生态核心要素,将核心要素列入现行规划标准体系,从而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管理、编制及建设实施。

(2)配套政策文件

规划标准虽然指导性强,但由于其修订周期长、审批程序复杂,因此也可以采取在规划技术规范、指引等配套文件中引入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的方式,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编制与管理审批。

3. 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关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既是低碳生态规划作用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也是规划管理的技术支持与应用平台。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包括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规、修规与建筑设计等不同规划设计编制层次,因此可以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实际,将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指标融入各种层次和类型的规划,从而在实施中落实低碳生态要素。从规划编制的空间层次

来看,可以从区域、城市、具体地块三个层次,实现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与不同类型、层次的规划编制的衔接。

(1)区域层次

在区域层次,低碳生态规划编制主要包括区域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两种形式,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目标并在实施中发挥作用。生态规划的重点在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建设;区域大气环境、水环境等生态薄弱部分保护和整治;城市交通、河道、海域、生态廊道的整合,生态都市圈的共建与发展等内容。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其区域的特点及优势以科技发展模式的方式有效的体现出来。这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重要系统,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旧的知识体系不仅不足以支撑这项系统工程,搞得不好甚至会将其导人歧途。因此,区域创新原则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必须坚持,城市发展的历史基础、存在问题和现状要以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科学分析和评价,以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将现代生态学和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就应用于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我国城市拥有比较丰富的科技资源,能够为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一定的机构、人力、支撑条件、资金和实施平台。

(2)城市层次

在城市层面,低碳生态规划可以依托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策略等规划形式体现,也可以计划、政策等形式出现。其重点应关注城市生态与城市容量的相互关系并科学预测、引导绿色生态系统的构建,强调环境污染治理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内容。针对城市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生态规划指标体系。确定核心要素,则是控制、指引城市低碳生态建设发展的重要措施。

(3)具体地块

具体地块的规划包括控规、修规及建筑设计三个层次。如何在控规层面落实低碳生态规划要求,是低碳生态规划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应在控规编制中,通过增加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控制指标等内容,有效指导具体地块的低碳生态规划与建设管理。在修规和建筑设计过程中,除落实控规设计要点和核心要素之外,通过增加用地混合比例、绿化与景观、节能材料使用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等控制指标,以及其他有关低碳生态规划建设的内容及图纸,进一步引导具体地块的低碳生态规划建设。

(4)道路步行系统规划。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步行系统的规划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它不但是现代城市个性化的代表,还是城市节能的表现,将低碳理念融入到了社会经济建设当中。目前,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当前,步行系统规划主要由商业步行区、住区步行区、休闲娱乐步行区和交通集散区这四个部分组成,而且这四个方面根据城市特色,有着不同的规划模式。因此,我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的时候,要从各个部分进行全面的处理,并且结合当前的低碳理念,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建设则是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这也完全的表达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低碳理念,这不但减少了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对城市居民的生态健康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对于绿色环境的工程建设对城市起到了一定的美化作用,从而使其更适合人们居住。目前,我们在进行城市绿化建设的时候,我们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以保证对人们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且还要结合各种生态系统进行工程施工,从而建立起一个适合人民居住的环境。目前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更注重对园林城市的打造,重点突出城市的风格、特色和品位,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依托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充分的挖掘出城市的文化内蕴,从而树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形象,实现了自然、传统、创新和时代气息相互之间的良好衔接,从而以绿来装饰城市,以美来突出城市个性,实现了城市园林规划、建设和管理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篇2

中图分类号: R126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城市建设的不但加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于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视,但是由于我国的低碳生态规划只是近几年才开始进入城市规划编制领域的,发展的时间较短,因此取得成就较少,但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却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以后我国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要在城市化上着手,在提升城市化内在质量和城市低碳生态规划水平上建设生态城市。

一、低碳生态规划研究综述

从城市诞生之初,生态规划的理念就存在了。按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萌芽期(19 世纪末以前)、发展期(20 世纪初至20 世纪50 年代)和成熟期(20 纪60 年代至今)3 个阶段。萌芽阶段的生态规划理念主要反映在城市的依水而建、向阳而居,主要理念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等,对生态规划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发展阶段的生态规划理念以赖特的“广亩城”、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等为代表,其理念围绕城市生态格局的发展变化,致力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和生态环境的相融。成熟期的生态规划,其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生态城市建设和评价标准、方法研究。提出了低碳城市、低碳生态规划等规划理念,并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科学实施。

二、低碳生态规划的编制

从规划的编制形式来看,低碳生态规划的编制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自下而上的规划反馈形式和从上到下的规划体系建构形式。前者强调规划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施性,常以具体的项目规划、项目设计等多种形式出现;后者则从规划政策、标准、导则等方面,强调了规划体系的系统性、规划管理的方法性和规划的目标性,从而指导生态规划的编制。

三、低碳生态规划的实施

低碳生态规划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理念,如何与融入现有城市规划体系?笔者认为,低碳生态规划应立足于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将低碳生态规划理念、技术、方法等融入到城市规划的管理、编制和实施中去,以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实施。

1. 规划管理程序的优化

要实现低碳生态规划的目标、理念,必须通过与规划管理相关的规划程序和行政许可两条路径来实施规划的核心要素等内容。在规划审查中,要体现低碳、生态理念和方法的控制与引导作用,必须对规划的审查流程和方式进行优化才能实现。在规划行政许可方面,以“一书三证”为主要载体,在规划许可中体现低碳生态规划具体要求。针对具体项目,增加低碳生态规划所涉及的核心要素。并在项目后续建设中,按照规划许可要求落实低碳生态的相关内容。

2. 相关标准与配套政策的制定

城市规划的相关法规、标准及配套政策是城市规. 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规. 编制和规划行政管理的主要依据。修订并完善低碳生态规划相关法规、标准及政策文件,是促进低碳生态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要途径。

(1)规划标准

由于低碳生态规划引入时间不长,现有多数规划设计标准并没有针对项目实际考虑低碳、生态要求,同时也不能较好的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编制和实施。因此,在规划标准中引入低碳生态理念。通过结合低碳生态核心要素,将核心要素列入现行规划标准体系,从而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管理、编制及建设实施。

(2)配套政策文件

规划标准虽然指导性强,但由于其修订周期长、审批程序复杂,因此也可以采取在规划技术规范、指引等配套文件中引入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的方式,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编制与管理审批。

3. 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关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既是低碳生态规划作用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也是规划管理的技术支持与应用平台。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包括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规、修规与建筑设计等不同规划设计编制层次,因此可以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实际,将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指标融入各种层次和类型的规划,从而在实施中落实低碳生态要素。从规划编制的空间层次来看,可以从区域、城市、具体地块三个层次,实现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与不同类型、层次的规划编制的衔接。

(1)区域层次

在区域层次,低碳生态规划编制主要包括区域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两种形式,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目标并在实施中发挥作用。生态规划的重点在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建设;区域大气环境、水环境等生态薄弱部分保护和整治;城市交通、河道、海域、生态廊道的整合,生态都市圈的共建与发展等内容。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其区域的特点及优势以科技发展模式的方式有效的体现出来。这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重要系统,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旧的知

识体系不仅不足以支撑这项系统工程,搞得不好甚至会将其导人歧途。因此,区域创新原则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必须坚持,城市发展的历史基础、存在问题和现状要以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科学分析和评价,以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将现代生态学和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就应用于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我国城市拥有比较丰富的科技资源,能够为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一定的机构、人力、支撑条件、资金和实施平台。

(2)城市层次

在城市层面,低碳生态规划可以依托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策略等规划形式体现,也可以计划、政策等形式出现。其重点应关注城市生态与城市容量的相互关系并科学预测、引导绿色生态系统的构建,强调环境污染治理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内容。针对城市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生态规划指标体系。确定核心要素,则是控制、指引城市低碳生态建设发展的重要措施。

(3)具体地块

具体地块的规划包括控规、修规及建筑设计三个层次。如何在控规层面落实低碳生态规划要求,是低碳生态规划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应在控规编制中,通过增加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控制指标等内容,有效指导具体地块的低碳生态规划与建设管理。在修规和建筑设计过程中,除落实控规设计要点和核心要素之外,通过增加用地混合比例、绿化与景观、节能材料使用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等控制指标,以及其他有关低碳生态规划建设的内容及图纸,进一步引导具体地块的低碳生态规划建设。

(4)道路步行系统规划。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步行系统的规划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它不但是现代城市个性化的代表,还是城市节能的表现,将低碳理念融入到了社会经济建设当中。目前,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当前,步行系统规划主要由商业步行区、住区步行区、休闲娱乐步行区和交通集散区这四个部分组成,而且这四个方面根据城市特色,有着不同的规划模式。因此,我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的时候,要从各个部分进行全面的处理,并且结合当前的低碳理念,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建设则是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这也完全的表达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低碳理念,这不但减少了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对城市居民的生态健康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对于绿色环境的工程建设对城市起到了一定的美化作用,从而使其更适合人们居住。目前,我们在进行城市绿化建设的时候,我们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以保证对人们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且还要结合各种生态系统进行工程施工,从而建立起一个适合人民居住的环境。目前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更注重对园林城市的打造,重点突出城市的风格、特色和品位,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依托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充分的挖掘出城市的文化内蕴,从而树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形象,实现了自然、传统、创新和时代气息相互之间的良好衔接,从而以绿来装饰城市,以美来突出城市个性,实现了城市园林规划、建设和管理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四、结语

为推进低碳生态规划的实施,应在各个规划层次引入低碳生态规划的编制要求低碳生态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和编制的重要内容,在城市规划编制管理的各个阶段,都应体现生态规划的理念。还应根据城市规划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确定低碳生态规划不同的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建立长效机制低碳生态规划的建设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低碳生态规划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效。

篇3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10-0019-04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0.004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继循环经济之后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的又一重大决策。从1992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签署《京都议定书》,到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总理向全世界承诺中国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我国正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加快自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0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一号、第二号提案同时聚焦低碳话题[1],寻找中国低碳道路的政策支撑已成为政策制定者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1 政策链的理论界定

政策链概念我们定义为:政策链是由各项政策基于彼此相关性,依据特定的层次结构和政策作用机制,客观形成的政策影响链。它是一个以纵向政策链和横向政策链为结构框架形成的网链结构系统,涉及到政府、企业及消费者多个行为主体,宏观、中观和微观多个层面。纵向政策链由上到下依次为总体战略、基本政策、具体政策,横向政策链则由各项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构成并体现政策间的关系。政策链应随着作用对象发展变化的实际,不断进行优化和升级[2]。

政策链的概念是基于“链”理论、系统学理论、政策科学理论提出的[3]。

“链”理论是从自然界食物链理论发展起来的,经济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供应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理论。“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网链中的各个环节具有相互依赖的连接关系。“价值链”的概念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产业链”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性,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它包括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中形成均衡链状结构。

政策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政策体系,要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局部决策与总体决策目标一致,技术经济分析标准一致,逻辑推理过程前后一致。事实上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导致政策实践很难达到上述要求,但是并不妨碍相关部门追求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政策制定方案。

虽然目前政策链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政策的构成渐有系统化趋势,我国的政策制定逐步向链状结构靠拢,部分已初具了政策体系功能[3]。如政策体系、政策规划、政策系统、政策蓝图等虽然没有以政策链形式出台,却冠以功能上类似的名称,具备链状结构的基本功能。政策体系与政策系统强调各项政策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政策规划与政策蓝图则强调政策的连贯性与统一性。它们的共同点是打破相互隔离、各自为政的传统政策制定方式,将各项政策按照彼此逻辑关系,构成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另外政策的制定更加注重各项政策之间的配套措施与执行效果,实践表明这样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形式更有利于政策功能的实现。政策链正是基于对政策整体功能的激发而提出的新型政策范式,具有方法论意义。

区别于传统政策制定,政策链是以政策的整体性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在政策制定之时就综合权衡各项政策的纵向与横向关系,纵向结构上使各子系统的政策相互衔接,在横向结构上使各分系统的政策相互协调,有效克服单个政策的孤立性与局限性,形成各项政策在时序上相互衔接、层次上相互配套、内容上相互补充的政策链系统。政策由传统形式向政策链范式的结构转变有望发挥政策间的协同作用,增强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形成功能上完整,操作上可行的政策链体系[2]。

2 我国低碳经济政策的链状设计

低碳经济是人类为应对气候变化而提出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模式,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和[4],实质是新能源开发、能源高效利用和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念的转变。生产的低碳化、流通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和消费的低碳化构成低碳经济的四个要素体系[5]。

李武军等:中国低碳经济政策链范式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10期将政策链理论应用到低碳经济领域,可以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新思路。基于政策链范式并结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实践和政策实施经验,可以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加以链状设计。

总体上,低碳经济政策链由纵向政策链与横向政策链两层结构构成,总体战略、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构成低碳经济发展的纵向政策链,各项基本政策的关联形成第一条横向政策链,各项具体政策的关联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第二条横向政策链。总体战略是从宏观层次出发制定的低碳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与蓝图,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政策,代表低碳经济发展方向。基本政策是某一领域内的总政策,在其功能领域内起着基本指导作用,支撑着具体政策的实施,例如能源政策包括了所有能源领域的低碳经济政策。具体政策是在基本政策的功能领域内服务于基本政策的政策措施,例如能源政策之下的新能源政策、能源结构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等,都是在能源领域内将能源政策付诸实践政策措施。在低碳经济发展政策链的层级结构中,还有一类要素处于核心位置,这类要素渗透到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当中,对各项政策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据此可将低碳制度、低碳文化归为政策核心要素。

3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国低碳经济政策纷纷出台,形成了功能众多的一揽子政策,广泛促进了各个不同领域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今后的低碳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奠定了基础。但目前的低碳经济政策总体上仍然处于相互分割、各自为政的状态,低碳政策缺乏系统性、协调性及配套性。究其原因:

3.1 缺乏总体战略的有效指导

低碳经济总体战略是低碳经济发展总的行动纲领,把握着低碳经济发展方向。虽然我国早已提出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是应有之意。但仅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应有之意是不够的,而应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方向明确下来。这种方向的不明确,导致我国截至目前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整体战略思路,更没有关于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纲领性文件,使得低碳经济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只能是相互分割,缺乏系统性、统一性。

3.2 政策核心要素没有形成

低碳经济文化、低碳经济制度对于低碳经济发展具有核心支撑作用。低碳经济文化通过其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生产关系的重大转变,形成自觉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氛围。低碳经济发展制度则通过法律法规等约束性框架,规范人们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低碳经济发展文化价值观念,更没有规范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因此,加快低碳经济文化和法制建设,成为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3.3 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不完善

正是由于缺乏总体战略的有效指导,政策核心没有形成,加上受粗放式发展方式、工业化阶段和发展路径锁定等制约因素的影响[7],我国目前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在横向政策链方面不完善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能力差,没有形成完善的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链状政策体系,难以实现“1+1>2”的效果。

4 我国低碳经济政策链构建措施

优化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要从现阶段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有的放矢的调整,除了实现单项政策固有功能,还应发挥政策间的衔接与协同作用,以实现政策整体功能的最大化。因此,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链范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

4.1 制定低碳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中长期发展战略是立足当前,谋划发展,以长远的眼光制定衔接有序的政策规划。制定低碳经济中长期发展战略可以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我国低碳经济建设。尽快制定我国低碳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将低碳经济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统计和考核指标体系,对国民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强制性约束。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进行重点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促进能源、交通、信息、电力、建筑和金融服务等低碳领域战略产业的低碳化转型。

4.2 加快培育政策核心要素

4.2.1 发展低碳经济文化

加快制定低碳文化政策,通过政策的作用力,促进低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将中华传统之文明承载于现代的低碳文化之中,构建低碳视域下的文化价值观,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低碳文化政策的优化要“与时俱进”,不断弘扬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摒弃铺张浪费的奢侈文化。鼓励、引导和支持低碳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产业发展对低碳文化的传播。

4.2.2 完善低碳经济制度

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到国家法制层面,建立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结合我国两型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出台《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完善产权制度,确保低碳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激励并扶持低碳技术开发[6]。发挥市场机制效率,建立基于产权制度的排污权交易。完善相关制度的执行机制,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执行力,保障低碳政策落实到位。

4.3 增加低碳区域政策为基本政策

中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基础差异性较大。因此,应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低碳经济区域政策,培育和布局具有比较优势的低碳产业,注重不同区域低碳领域的分工与合作,并给予倾向性政策。例如东部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率先发展的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基础雄厚,创新能力较强,但矿产资源贫乏,应重点制定扶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低碳产业的优惠政策,加速其向低碳经济转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对石化类能源依赖性较强,应突出制定促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鼓励中西部地区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寻找低碳经济增长点。

4.4 健全基本政策目标和具体政策内容

4.4.1 低碳能源政策

低碳能源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推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具体政策内容包括:新能源政策、能源结构政策、能源高效利用、节能减排政策、能源低碳化政策等。政策重点是促进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提高现有能源利用率;降低石化能源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优化能源结构,把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支撑产业,为低碳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8]。

4.4.2 低碳产业政策

低碳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具体政策内容包括: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新兴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低碳农业政策、低碳工业政策、低碳服务业政策等。政策重点是推动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加快能效高、排放少的低碳型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农业生态化[7]。

4.4.3 低碳市场政策

低碳市场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保障低碳经济领域的公平准入,培育低碳消费市场并维护低碳市场秩序进,而引导市场的低碳化转型。具体政策内容包括:市场准入政策、低碳财政政策、生态补偿政策、低碳金融政策、低碳价格政策、碳交易政策等。政策重点是建立低碳经济市场竞争机制,加大财政、税收、信贷和转移支付等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9]。

4.4.4 低碳消费政策

低碳消费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使形成文明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意识,优化低碳消费结构。具体政策内容包括:消费引导政策、消费环境政策、消费需求政策、绿色消费政策、低碳生活政策等。政策重点是引导低碳消费,培养公民的良好低碳消费行为,厉行节约,鼓励消费的同时反对浪费。

4.4.5 低碳技术政策

低碳技术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低碳技术开发,为国民经济低碳化提供技术支撑。具体政策内容包括:新能源技术政策、节能减排技术政策、碳吸收技术政策、技术合作政策、标准与指标制定政策等。政策重点是发展新型、高效的低碳技术,加快高能效、低排放高新技术对传统高碳产业的技术改造,开发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并开发碳汇潜力,制定碳排放考核标准、碳交易过程中的碳预算和碳分配标准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4.4.6 低碳管理政策

低碳管理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管理手段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具体政策内容包括:能源合同政策、低碳考核政策、低碳激励政策、低碳约束政策、低碳试点政策等。政策重点是制定低碳激励、约束、评价和考核政策,推行能源合同管理,开展低碳试点。

4.5 强化政策链各环节的相互配套性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涉及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具有经济形态的网络性和发展的互动性。因此,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也必须适应这种新经济模式的内在要求,不仅在纵向政策方面上下衔接、相对完整,而且要在横向政策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例如,我们在低碳能源政策中鼓励新能源开发和能源高效利用,那么在产业政策、市场政策、消费政策、技术政策、管理政策和区域政策中就应该有相适应的政策与之协调配套,这样才能使能源政策发挥最大的效力。如果能源政策制定出来,而其他政策没有与之配合,则会出现政策体系的“短板效应”,使这项能源政策难以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鄂平玲.全国两会热点关注低碳经济:“剑指”低碳环保[EB/OL]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3-09. [E Pingling. The Hotspot of the Two Sessions:Carbon Economy [N]. People's Daily Overseas Edition, 2010-03-09].

[2]宋旦妮.基于汽车工业系统的政策链模型构建与分析[J].经济师,2007,22(9):24-25. [Song Danni. The Policy Chain Model And Analysis Based On Automotive System[J]. Economists,2007,22(9):

24-25.]

[3]吴长年,魏婷,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初探[J].生态经济,2006,21(11):57-59. [Wu Changnian, Wei Ting. Initial Research on Circular Economy Policy System[J].Ecological Economy, 2006,21(11):57-59.]

[4]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0):41-44. [Li Sheng, Chen Xiaochun. Low-carbon Economy Content System and Policy Innovation[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9,29(10):41-44.]

[5]徐瑞娥.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31(66):34-40. [Xu Rui’e. Summary of Research on Our Country Current Low-Carbon Economy Policy[J].Reviews of Economic Research,2009,31(66):34-40.]

[6]张爱军,李晓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J].探讨与研究,2010,26(1):55-56. [Zhang Aijun, Li Xiaodan. Policy Options for Our Country 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y [J].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2010,26(1):55-56.]

篇4

奥信创新产业综合体主要由科技、金融和产业服务平台这三大核心要素组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处于产业链的顶端,在奥信产业综合体项目中,科技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综合体项目,项目的规划、定位与建筑都按照低碳、环保、节能、智能的要求进行,把最新的科技产品运用到园区的建设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园区的企业,奥信对入园的企业也要充分考虑其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等科技方面的创新和研发能力。通过科技要素的集聚,严格控制产业业态,确保同一产业的企业之间在产业链上形成竞争与合作关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最终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产业综合体。

在奥信创新产业综合体项目的运作过程中,金融一直处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奥信积极围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现状,充分发挥奥信自身的金融运作能力,通过金融创新,为入园的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在每个奥信创新产业综合体项目中,包含有多个公共服务性平台,如公共性研发平台、公共性投资平台、中小企业管理平台、营销平台等。

二、奥信创新产业综合体发展模式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项目选择期,根据当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生产要素关系等多方面原因,综合考察投资软硬环境,在选择有核心竞争力带动企业,以资产整合方式,启动创新产业综合体。

第二个阶段发展推动期,充分运用科技、金融及产业服务平台这三个核心要素,实现科技研发、金融服务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服务,并为其提供技术支撑和产业服务。在发展推动期内,还将园区内的各业态细分,把用于园区内高管及员工居住的住宅板块、用于园区生活配套的商贸板块和园区大量的加工、制造、物流等工业生产板块进行合理布局,使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协调。

第三个阶段整合共赢期,在这一阶段,一方面做好入园企业扶持工作,同时积极围绕核心企业,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建设。为入园企业,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共享资源信息,共同做大做强。

三、奥信创新产业综合体三大突出贡献。

(1)是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奥信积极探寻摸索,致力于破解中小企业成本高、融资难、产业整合能力弱等问题,我们通过带动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开展针对园区的中小企业服务,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动力。

(2)是实现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径。

奥新创新产业综合体项目,不仅仅要解决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把生产制造和生活消费融合,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互动推进,通过产业带动,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让产业综合体项目各要素与资源自由流动与均衡配置,在园区内严格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与政府密切配合的原则,通过园区土地开发和配套功能服务,将土地利用、产业要素、商业资源、政策环境有效跨界整合,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要素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篇5

煤炭经济生态圈是经济圈在生态角度和煤炭行业的具体化,是煤炭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煤炭产业聚集效应的实现形式,是煤炭产业、煤炭相关产业和辅助机构互动发展的结果。煤炭经济生态圈是基于低碳经济核心诉求,从生态型、知识型、节约型以及绿色型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出发,以煤炭产业链延伸及产业间协作为基础,以煤炭产业集群为现实载体,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推动下,通过煤炭产业集群扩张效应而形成的以煤炭产业和谐发展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是煤炭产业集群发展过程的高级表现形式。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以煤炭产业为核心的煤炭经济生态圈将日益成为推动煤炭产业“十二五”发展的新模式。

(二)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内涵

目前,世界各地学者对煤炭经济生态圈探索尚属初步阶段,尚未形成关于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统一界定标准。本文认为,煤炭经济生态圈是以煤炭洗选、加工产业为核心,并由该核心产业及与这个核心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辅助机构所组成的圈层结构。煤炭经济生态圈是煤炭工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它以煤炭资源禀赋为基础,以煤炭产业为枢纽,以专业化分工及产业生态化要求为纽带,以政策为保障,依托其他相关产业与辅助机构,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形成不同圈层的产业集聚,实现煤炭资源与各种经济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从而实现圈内各圈层间经济的互动发展。煤炭经济生态圈是基于煤炭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高度集群化发展形成的,其形成是煤炭产业低碳化的趋势使然,是主观推动和客观趋势的产物。构建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要原则为,坚持产业系统升级;坚持资源集约开发;坚持经济低碳发展等。根据上述原则,煤炭经济生态圈只有在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资源与环境、主体功能与其他功能等几个方面关系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有序适度的开发,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适度开发煤炭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和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发展煤炭产业等一系列措施,提高圈内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才能实现圈内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系统分析

(一)煤炭经济生态圈的要素组成煤炭经济生态圈不仅仅是煤炭产业链延伸而形成的线性产业聚集,而是煤炭相关产业、相关企业在区域内围绕煤炭产业,从开采到使用的各种相关行为主体组成的网络经济系统。煤炭经济生态圈由主体要素、资源要素和环境要素三大要素组成,要素之间彼此相互作用,交叉形成网络分布。

1.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体要素。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体要素即煤炭产业、煤炭相关产业与辅助机构三大主体。具体来说,煤炭经济生态圈的行为主体即圈内的成员产业,包括煤炭开采加工产业、建材产业、发电产业、煤化工产业、钢铁产业、交通运输产业、矿区旅游产业、煤炭深加工产业、服务机构、政府部门、教育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主体要素是煤炭经济生态圈的行为主体,是促进煤炭经济生态圈发展的主动力量,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来影响控制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煤炭经济生态圈是以煤炭产业为核心存在和发展起来的,煤炭产业是煤炭经济生态圈的核心主体。煤炭产业是煤炭开采、加工的煤炭企业簇群,包括少数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以煤炭开采加工为主的煤炭中小企业。煤炭企业簇群在煤炭资源富集区集聚,带来企业间煤炭资源的共享与简单的分工协作,形成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拉动区域内经济增长,进而吸引相关产业、相关企业向煤炭富集区内靠拢,通过共同性与互补性的交叉影响,进而形成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最终在煤炭富集区产生集聚效应,带动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煤炭产业是煤炭经济生态圈的核心主体和经济拉动者。政府部门在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我国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使用是在国家政策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形成起源于国家对煤炭资源的开发,是在国家政策规划和煤炭产业的带动下逐步形成的。政府是制度的制定者,从宏观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适合煤炭产业生存发展的软环境,维护煤炭经济生态圈内良性竞争和协作的局面。政府是最重要的行为主体,是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要推动力量。

2.煤炭经济生态圈的资源要素。煤炭经济生态圈的资源要素包括煤炭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资源。资源要素是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要投入要素,是主体要素的主要作用对象,主体通过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创造经济价值并促使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快速发展。作为主要投入原料,煤炭资源始终在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形成、发展、成熟与衰退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基础。煤炭资源稀缺性与强地理根植性,决定了煤炭经济生态圈必然临近煤炭资源富集区,脱离了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经济生态圈也就无从发展。煤炭资源作为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关键资源要素,一方面,煤炭资源在促进煤炭经济生态圈形成与发展中起了决定性作用,通过资源开发,形成初级煤炭开采加工企业的集中,随着资源开发程度的提高,进而吸引相关产业的聚集,形成煤炭经济生态圈;另一方面,煤炭经济生态圈作为煤炭富集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能够实现区域内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效率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煤炭产业素质,使煤炭经济生态圈成为一种新型的知识型、生态型煤炭主体功能区。

3.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环境要素。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环境要素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与生态环境等三大环境。环境要素是煤炭经济生态圈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在该空间中,煤炭经济生态圈与内外部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通过与环境的因果作用、非线性作用、信息的流动与反馈等进一步推动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演化。在煤炭产业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受传统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由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而引发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高碳问题日益突出。为恢复正常的生态环境功能,煤炭经济生态圈加大了对外部负效应的补偿及资源环境的治理,如对煤炭开采使用过程中的土地塌陷、土地闲置、矿井水的随意排放、煤层气与瓦斯等资源浪费、燃煤引起的废气污染等现象进行综合整治。生态环境是煤炭经济生态圈最重要的环境要素,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过程中更应注重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二)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结构层次

煤炭经济生态圈以煤炭开采与加工产业为核心产业,其他产业与核心产业的联系程度受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不同,使煤炭经济生态圈因联系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圈层式的结构。本文认为煤炭经济生态圈由三个圈层组成,圈层划分由圈内其他产业与煤炭开采、加工产业的关联度确定。煤炭开采、加工产业为煤炭经济生态圈的核心主体,形成煤炭经济生态圈的核心圈,即内层圈。与煤炭开采、加工产业相关联的相关产业,包括煤炭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如建材产业、发电产业、煤化工产业、钢铁产业、煤炭深加工产业、交通运输产业、矿区旅游产业等,组成了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中层圈。对内圈层及中圈层中各企业运营起到支持作用的辅助机构,包括政府部门、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医院等服务机构、教育及科研机构等。圈层间及圈层内部相互开放和兼容,通过专业化分工及相对应的物质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有机衔接。

三、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基本特征

煤炭经济生态圈是我国十二五“主体功能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现实表现形式,较之煤炭产业集群,两者间有相似也有不同。煤炭经济生态圈建设始终突出生态性与低碳性的特点,演进过程既体现煤炭产业集群的空间集中性、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的动力复合性,又强调了基于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等)的非煤产业科学延展性,以及区域主导(煤炭)产业与其他产业(非煤产业)间的强关联性。具体体现在空间特征、关联特征、动力特征与生态特征等四个方面。

(一)空间特征———单核心完整性

煤炭资源的稀缺性与强地理根植性决定了一定的煤炭资源禀赋能对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是经济圈的核心要素。在空间布局上,煤炭经济生态圈呈单核心型、完整型分布。

(二)组织结构特征———有核式网络型

煤炭产业集群是以煤炭产业为核心的有核式网络型集群,煤炭经济生态圈亦为以煤炭产业为主体的主体功能区。煤炭经济生态圈以煤炭开采加工产业为核心,形成单核心圈;圈内除多个关联产业外,还有支持企业活动的机构和组织,各个要素相互依存,通过协同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三)关联特征———强联系性

一方面,煤炭经济生态圈内煤炭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这样密切的联系能使得圈内产业结构呈现综合、多元的趋势,具有较强的结构转化能力与综合竞争能力,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另一方面,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促使企业间的联系及影响增强,根据知识与技术外溢效应与拉拔效应,煤炭产业可以在圈内相关企业间相互模仿和同质化的持续推进中快速提升竞争力。

(四)动力特征———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复合性

区位优势是煤炭产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资源优势是形成区位优势的先决条件,而政府是吸引资源优势的主要动力来源。无论从煤炭资源的公共属性,还是从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形成过程来看,政府部门始终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要推力,通过提供有效的制度以供给适合煤炭产业生存发展的软环境,并采用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等调控手段,从宏观上引导和促进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充分依靠市场力量,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可以实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技术等资源与要素在圈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企业间协同竞争,促进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优化升级。

(五)生态特征———低碳性

煤炭经济生态圈是产业内及产业间相关自然与人工环境构成的复合生态体,其煤炭资源合作开发、资源共享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煤炭经济生态圈的整体优势。煤炭经济生态圈是基于生态学原理,通过产业间耦合与协同作用,逐步建立煤炭经济生态链和生态网,为废弃物寻找利用者或分解者,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分层利用,进而实现废弃物在圈内的全回收和向圈外的零排放,使污染负效益变为资源正效益,全面协调现有产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最终实现煤炭产业低碳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一)煤炭经济生态圈是我国煤炭富集区,有效贯彻落实国家

篇6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也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相对工业系统,农业自身内在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高度结合的特性,农业碳源碳汇双重特征使低碳农业比低碳经济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农业可以通过“促汇抑源”双重措施在低碳经济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现代农业向低碳转型已迫在眉睫,一是高能耗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资源污染交织在一起,化学投入品过量施用导致的空气、水体、土壤立体交叉污染已从源头上威胁到食品安全;二是受工业投入品“能源化”影响,农业陷入高成本和政府高补贴的恶性循环。然而在新近的低碳经济发展方案中农业并没有受到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低碳农业发展既需要投入减排、过程减排、增产减排等多种途径的农业减排技术等应用基础科学的支撑,亦需要社会科学、经济科学和农业科学多学科结合的实际研究。可以说,只有通过耕作制度、减排技术、管理措施的协同控制,以及政府、农户和相关组织的协同推进,才能达到减排和适应、减排和粮食安全、减排和多种效益的协同发展。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思想和初步尝试正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长期以来,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一直重视的问题。2009年中央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党的十报告也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低碳现代农业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运而生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而这种全新的模式所带动的则是“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农业经济。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低碳现代农业的发展将提高能源及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通过能源结构清洁化对现代石油农业的低碳化改造,提高农业碳生产力,为农业经济和农民增收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和可持续性的农业系统环境。可以说,低碳现代农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减轻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农业污染和保障食品安全的一场革命,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生态文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本书提出将农业现代化建立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上,将是国家农业发展方式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

本书作者米松华博士一直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林业经济和生态学的双重研究背景。《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是她这几年的核心研究成果。本专著主要应用系统论中的协同理论和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结合已有低碳农业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现代农业理论推导,首先,界定了由概念群、核心要素、衡量指标组成的低碳农业内涵体系,并构建了低碳现代农业分析逻辑框架;其次,应用碳足迹理论采用全生命周期法对全国和各省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系统核算并对影响因素进行逐年分解分析;再次,利用德尔菲专家评价法筛选出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适用性技术和管理措施,并以此为基础,运用微观计量技术以稻田种植为例,对稻农减排技术采纳意愿以及一体化减排技术采纳数量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对低碳农业发展中技术、组织、政策耦合进行深度挖掘,并对水稻种植不同技术组合的排放效果、成本、收益、边际减排成本进行了定量比较分析。基于以上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我国低碳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相信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农业与气候变化这一难点问题的决心和努力。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 评价体系 理论模型

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对各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自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削减碳排放,已经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和社会实践。短短几年时间,低碳经济已经演进为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的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最大限度地限制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最终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

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城市聚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消耗了全球的大部分资源,排放了约占全球总量75%的温室气体,它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注重点,而发展低碳经济应以城市为单位。然而,如何综合评价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低碳经济发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对于我国发展城市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为我国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想使科学发展观得到真正的落实,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必然前提。有评价才能有定位,才能确定发展的程度,才能找到发展存在的差距,才能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建立更为科学、可行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准确地考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和变化规律提供衡量标准和依据,为今后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提供支持和有价值的参考。

(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选择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评价指标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构建的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合理。从而能够综合反映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状态、效果,实时、量化、动态地分析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系统体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在不同维度上存在的发展差异。它可以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方针的制订和执行提供决策支持。

(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而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使现代产业中的软件、电子信息、清洁能源、旅游经济等低碳产业更好地升级和发展。它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增加大量绿色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关评价理论和方法也相继出现,很多组织和国家都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从可持续发展的4个主要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着手,以“驱动力—状态—响应”的概念模型为指导,运用了开放的菜单方法使其适用于不同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需要,构建了33个评价指标;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标体系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框架,构建了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和社会响应三大类指标,用于跟踪、监测环境变化的趋势;联合国统计局创建了一个由88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主要涉及社会经济活动事件、影响与结果、对影响的响应等方面,清晰地反映了指标之间的关系;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从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系统、废气和水污染四个方面,构建了25个指标,并根据指标的当前值和目标值赋予了指标各自的权值。此外,欧盟、芬兰、德国、瑞典、瑞士、丹麦等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各自的指标体系。

我国学者也做了许多研究,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小组(2009)按照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独立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环保局也颁布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试行版,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付允等(2010)在复合指标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问题,构建了包括23项指标的城市低碳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付加锋等(2010)在研究探讨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五个维度、14个指标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胡大立(2010)等从产业链的初始资源到最终消费市场这一路径,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提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大多对资源、环境的指标研究相对较多,以经济、社会为基础的综合性指标体系研究相对较少;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硬”的因素的分析较多,对社会意识、文化传统等“软”的因素的分析较少;对客观的定量的分析较多,以人为主的定性的分析较少。如果没有详细的论述和相关理论的研究,那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会存在理论上的“空洞”。因此,在参考总结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低碳经济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是比较科学的思路。

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一)低碳经济内涵分析

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做深入了解。至今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和内涵做了深入的研究,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英国政府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概括来说就是指要通过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Ramakrishnan Ranmnathan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非化石能源作为投入,GDP和碳排放作为产出,对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关系以及能源消耗和GDP的关系进行了研究。Paul B stretesky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得出人均碳排放量与出口有一定关系,并从产业角度分析得出,能源产业、化工产品和再进口产品等三个行业对人均排放量的影响是最大的。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付允(2008)提出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夏堡(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张平等(2011)指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付加峰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潘家华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袁男优(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牛文元等(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不仅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是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生产力与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低碳理念,基础是经济发展,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直接体现是减少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目的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总结

本文选取国内20篇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对各个学者选择的评价维度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在文献梳理中发现,不同的学者往往将具有相同意义的维度用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述,有必要把这些具有相同含义但是表述不同的维度进行总结归纳。比如,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经济、社会经济资源基础、技术经济、经济低碳化、发展能力、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能力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维度。因此,本文最终归纳出六个准则层: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以及低碳理念维度,如表2所示。

(三)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指标体系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以及资金上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最后还是要落在经济发展上,所以说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没有低碳技术应用于各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发展科技。环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低碳经济要依附于环境空间;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环境水平。社会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达到社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期望;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障社会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节能减排指标是低碳水平的直观表示,可以直观地反映碳排放情况;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促进节能减排的发展。低碳理念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低碳理念要贯穿于低碳经济各项活动的始终;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普及低碳理念。由此,所建立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及低碳理念六大方面,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结论

本文分析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低碳经济内涵和评价体系文献总结两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和低碳理念维度六个维度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以期为低碳经济的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9

2.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3.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4.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5.吴昌华.城市引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投资,2009(2)

6.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

7.夏堡.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8.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

9.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10.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33(1)

11.牛文元.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N].中国报道,2009(3)

12.辛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7)

13.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

14.唐笑飞,鲁春霞,安凯. 中国省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J].资源科学,2011,33(4)

15.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1)

16.杨敏.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10)

17.王嬴政,周瑜瑛,邓杏叶.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1)

18.李伯华,徐亮.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株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

19.谈琦.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南京、上海动态对比为例[J].生态经济,2011(12)

20.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21.华坚,任俊. 基于ANP的低碳城市评价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24(144)

22.李刚,王忠东,张明.基于循环修正思路的低碳经济评价模型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2)

23.郑林昌,付加锋,李江苏.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过程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

篇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的使用开始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为此新能源在不断得以开发和发展,这个过程会形成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不同的地区能源发展对其经济效应反应不同,能源开发强度的大小也与新能源开发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种发展现状下,对新能源开发中要结合能源结构进行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并使能源得到有效利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能源和能源强度的概述

新能源其主要是指通过新型技术来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开发并予以应用,这个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能、氢能等能源,而目前我们日常最常用的已开发的能源类型例如石油、煤炭等能源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新能源具有比这些能源更加突出的低污染、无污染的环保特点。能源强度具体是一种单位能源产值的能耗,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在单位产值内对能源的消耗,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能源之间所形成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通常情况下,能源强度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生产技术、经济结构等的影响,而能源强度也会与经济发展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众多经济学家也在不断进行较为深入的研讨,其中研讨重点是新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所形成的互相制约的关系。资源对经济的波动影响是在多方面的因素下所形成,一个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区域,如果能源供给受到一定的限制,那么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到资源紧缺的影响,会导致资源约束经济的发展;另外一点是在其他能源资源非常充沛的地区,由于资源产业的过剩现象,使得资源反而产生对经济增长有着一定的约束控制的影响。在这些关系约束中,能源是对经济增长造成重大影响的核心要素之一,尤其是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的技术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造成对能源消耗大且投入高的状况。

三、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能源强度单位产值内能源的消耗量大小的一种表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可以对已开发的能源进行补足和增添,同时新能源是低碳环保型的,因此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都非常低,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最为重要的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单位产值的能量消耗,也就是说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程度,降低对资源的损耗,因此无形之中是增加了经济效益。因此,总体来说,新型能源的开发提高了能源强度的利用率,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新能源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新能源优化调整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如果仅仅通过能源和资源要素的高投入以及高消耗来实现是完全不够的,其根本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改变经济增长的途径。在当前我国的工业发展的基本国情下,能源消耗会持续上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会不断增加能源消耗量,使能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素之一,而中国要走新型能源发展道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节能环保、清洁低碳以及科技先进化的出发点进行周全的考虑,积极建设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环境小且具有高新技术水平的经济发展体系。在新能源不断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对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与此同时,要在现有能源应用的基础上对其他新型能源进行开发,强化能源的利用效率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平衡经济与能源之间的关系。

2.能源的消费结构的权衡

通过能源的开发,在单位产值内形成一定的能源消耗,从宏观上看其对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较为浅薄,但实质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发展,使得新型能源与经济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倾斜和不平衡。所以,各个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资源开发条件,来协调平衡产业结构,提出可实施性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尤其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的优势,促使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突出特点,同时能源需求量也相对较高,在这种经济发展形势下,要重视能源的消费结构的权衡,对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进行合理的分配,尽量降低高弹能源的使用。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积极开创与时俱进的步伐,发展新型节能环保的新能源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对于中西部地区所具有的资源丰富的优势特点,可积极发展新能源生产产业,在日照强的地区发展光能发电等环保低碳产业,充分发挥各种新型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并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但这个过程要把握协调好能源强度,让经济增长与能源之间取得相互促进的作用,从而使能源得到最大效率的使用,同时也提高了能源使用强度,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325-01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正逐渐取得全球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一、低碳经济概念及意义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指导,最大限度地降低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浪费,在低碳思想引导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作,实现双赢的经济形态。通过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能源开发等多方面、多环节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要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心,以降低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为目标,严格遵照国家降耗指标。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利用能源,发展生态工业。有效地调整经济结构,改善传统工业发展首先牺牲环境的落后理念,以集约型的经济模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1.培养新观念,增强减排意识

节约资源与减少环境污染要靠每个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动。低碳经济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觉悟、对减排的认识、科学的态度。如果人们对于减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它,那么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只能是停留在口号上。目前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相比还很弱,环保观念属于新观念,要培养我国公民的绿色觉悟,增强环保意识还任重道远。

要提高人们认识,转变观念,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要看到温室气体效应对全球济、社会、生态环境、人们生存条件的严重威胁,也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为此,我们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使全社会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碳经济研究是我国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一件重大的民生问题,关注低碳经济就是关注民生问题。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对于发展低碳经济,能源再生是一个新领域,有相当大的研究意义。而且我国有特别丰富的再生资源,资源再生的商业化,也极大弥补了资源再生成本大的问题。很多新型能源技术也很好的运用到了再生产业中,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小沼气。发展较好的风电(如新疆塔里木的风电)等,都有很强的竞争力;中国每年所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折合标煤约三亿吨,如果每年的商品能源消费总量是30亿吨,生物质能占了10%。已经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可以进一步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两种技术现在都在运行。欧洲有一项远大的工程规划,准备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上建大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站,然后建远距离输变电系统,把电力输送到欧洲。中国有广袤的戈壁滩,如果太阳能发电技术成熟,戈壁滩的开发前景将非常广阔。现在我们就可以进行研发投入,做好前期准备。

3.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针对我国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应当从调整能源结构和优化能源利用模式上来加强能源的利用效率。在短期内,我国应加快发展低碳和固碳技术,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节能减排和清洁煤技术作为重点,促进能源供应多元化;从长远上,我们应该建立可再生能源,先择核能、清洁煤等作为可持续能源体系的主体,大力推广氢燃料和其他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打破能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针对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政府应当通过相关政策鼓励,如税收鼓励,减免或退还部分税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向低能耗方向有效调整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不仅是对能源和环境问题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解决办法之一,同样也是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4.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加强国际技术合作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要素。首先,政府应组织力量开展低碳经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提高研发投入,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优先开发新型的、高效的低碳技术;同时,积极鼓励企业积极投入低碳技术的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从当前国内外低碳技术现状来看,短期内,应该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从中长期看,主要技术研究领域应当包括:主要行业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

其次,进一步加强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国家低碳技术方面的差距。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的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5.推动碳金融业务

在国际碳交易市场,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包含一系列金融工具的碳金融体系,而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仍然停留在初级的阶段。因此,加强研究和促进碳金融产品的创新是构建中国的碳金融体系的关键。首先,设立专门低碳经济发展基金,对全国性的和跨区域的低碳经济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由政府信誉担保,每年发行长期碳债券,建立一个合理分担减排成本的融资机制。其次,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碳金融部门,以提升碳交易和碳金融投资过程中的信息获取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最后,建立和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碳金融扶持政策,以鼓励企业在股市融资,从而引导私人资本进入低碳经济领域。

三、结束语

低碳是一种主流意识,更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要切实倡导低碳环保的思想,而不是只把低碳经济当做一个时髦的概念。以行动落实带动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方式、能源结构的快速转型。总之,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而经济是人类发展的主体,只有把环境能源意识有机的融合到经济发展中,才能保持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性,才能真正做到经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一、建立完善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了解,这样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定量性原则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当中,要想建立更完善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就要遵循定量性原则,使其具有可行性。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评价指标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针对那些难以进行量化的指标,应该将其划分为几个等级,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量化。

(二)系统性原则

在评价低碳经济时,要对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和各个重点城市的发展水平进行全面地反映,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划分系统结构时要进行分层划分,这样才能够保证系统的控制力度。为了提高指标的系统性,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但是,还要对各个指标起到足够的重视,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内容挑选出来。这样才能保证系统体系的简洁性,使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三)动态性原则

我们应该明白,发展低碳经济不是静态的,这是一个动态的内容。所以必须要重视低碳经济的动态可比性。具体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进行纵向的时间序列的比较,还要及时发现各个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在制定过程中要保证规范与国际接轨,更好的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四)全面性原则

低碳经济的指标能够全面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反映经济发展的状况。同时,该原则的实现需要多种能力的协调配合,如高效的信息搜集能力及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等。

二、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计算

(一)评价指标的处理

在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充分考虑各项指标量纲、口径的不同,应实行标准化处理。一方面,正向化转变,取逆向指标的倒数值,进行正向化处理;另一方面,无量纲转变。如果单纯采取正向化转变方式,可能造成指标的离散变化,再加上指标的量纲差异性存在,对指标数值产生一定影响。为了提高评价指标的可比性与评价性,可采取归一化方式,实现指标的平滑替换。

(二)综合合成法

在判断各个区域的低碳经济指标时一般都采用线性加权方式。这种方法可以更好的衡量经济发展状况。

(三)对结果的评判

对于碳排放量国内外专家都做出了详细的研究,并且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出了准确的标准。只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该标准进行,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低碳经济评价指标

(一)关注碳排放量,评价生产力指标

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是核心评价指标。通过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评价,可将由于能源消耗而产生的碳排放量与GDP产出相结合,客观反映社会整体经济状况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变等,衡量我国城市在特定时期的综合低碳技术水平。由于生产力与经济结构指标直接关联,因此碳生产力的水平高低,直接反映了城市的技术积累、货币资产状况等,以此控制单位能源消耗量,判断潜力。对于一些地区来说,正处于重化工生产阶段,必然与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矛盾,仍然以整体经济指标作为评价宏观碳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另外,有关低碳生产力的指标评价,还包括产品的单位能耗,如水泥综合能耗、吨钢综合能耗、火电煤耗等。同时也可以对重点行业单位的碳排放量指标进行评价,以此获得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二)加快污染治理,评价环境指标

篇11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14-02

在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广泛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创新,走低碳化道路。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织形式,势必受到低碳经济的重要影响,低碳产业集群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一、低碳产业集群概念简述

低碳产业集群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在我国为数不多的文献中,冯奎(2009)认为,低碳产业集群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集群。其中技术创新是指产业集群中被少数企业所试用或者被广泛采用的新型低碳技术;制度创新则可能包括一系列共性平台的使用或者约束机制和交易机制的建立,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①。吴晓波等(2010)认为,低碳产业集群是指以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为目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整合产业集群产品供应链,做到节能、减排、企业经济三方面兼顾,最终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经济体系②。笔者认为,低碳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顺应经济形势和时代变迁的创新升级,以低碳理念为导向,发挥集群优势,促进低碳技术与政策的创新推广,实现集群内产业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低碳化发展。

二、我国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低碳产业集群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发展模式的研究也还不甚成熟。已有的文献中,冯奎探索性地提出了低碳产业集群的四种发展模式:一是传统制造业集群升级为低碳产业集群,二是工业园区综合优化为低碳产业集群,三是生产业集群提升为低碳产业集群,四是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的发展定位于低碳产业集群。

笔者在此基础上,将我国低碳产业集群归纳为两类:一是由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优化形成的低碳产业集群,二是新型的低碳产业形成的集群。

1.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优化形成的低碳产业集群。以浙江绍兴印染业为例。纺织印染行业是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为实现印染业集群低碳化发展,绍兴县100余家印染企业将逐步集聚到滨海绿色印染基地。

政府在低碳产业集群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计划用5年时间,出资30亿元使全县80%以上印染企业集聚提升到滨海新区。通过整合、减少用地和淘汰产能,目前90余家企业签订了集聚协议,集聚后他们将被整合为70余家,此举预计减少用地32%,淘汰产能30%;新落户企业均与园区签订节能减排协议,承诺每米印染布附加值年均提高10%以上,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此外,政府充分重视政策的引导作用,围绕控量提质制定配套政策,强化要素保障,强化舆论先导,为集聚升级营造良好氛围。

印染行业协会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对行业调研,与政府参谋;加强行业管理,倡导节能减排,通过能源计量和行业信用评估,促进行业有序发展;做培训指导,加强企业交流,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等,力促印染业低碳化发展。

滨海新区是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确定的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有完备的污水处理系统和企业小循环,行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三张网络”,区内集中了全球最先进、最环保的气流染色缸和定型机,以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水回用设备,都有效保障了低排放的控制和能源效率的提高。

绍兴县印染业集群的低碳化转型发展中,政府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要素保障,为集群升级营造良好氛围;印染业协会也大力发挥了自身作用,当好政府参谋和企业引导角色;集群本身亦是充分重视技术设备的引进与推广。

但产业低碳化发展,技术创新是其核心力量。滨海新区刚刚投入使用,新迁入企业需尽快适应新环境,借助政府和协会的力量,发挥集群的创新优势,尽快形成集群自身的区域创新体系。且印染行业是上下游高度关联的一体化行业,绍兴印染业集群在产业链的上游与下游,对原材料的获取和成品的运输环节疏于改进。印染业的主要生产原料是各种染料、助剂等高污染的化工原料,新迁入企业应加快更换传统染料的步伐,尽快采用并普及使用健康型环保型的绿色染料。成品的运输在低碳之路上也可大有作为,目前低碳物流已经成为趋势,绍兴印染业应加强与物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对运输线路的合理布局与规划等措施,实现运输环节的节能减排。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被低碳”的空间,需要及时有效地抓住。

2.新型的低碳产业形成的集群。本文列举两类有代表性的新型低碳产业集群,一类是以保定高新区为代表的新能源型低碳产业集群,一类是以四川内江市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废旧资源回收型低碳产业集群。

(1)保定市新能源产业集群。保定高新区是中国近百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唯一的以新能源为主导产业的科技园区。园区以新能源与能源装备产业为特色,形成了光伏发电装备、风力发电装备、新型储能装备、高效节能装备、输变电和电力自动化装备等六大产业体系,拥有英利公司、中航惠腾公司等多个骨干龙头企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平台和产业聚集优势。

保定高新区发展的成功在于四个“强调”:

强调低碳理念引领。把低碳产业、低碳应用上升到管理层面,宣传低碳理念,转变居民生活方式。社区建设中,从低碳材料选择、低碳建筑规划上进行低碳把关,居民区实现一键式太阳能热水器系统,太阳能路灯系统,太阳能信号灯,以天然气为主的公交车等等。注重低碳教育与研究,在小学开设低碳课程,在大学设置低碳课程,利用高校的优势建立低碳发展研究院。

强调特色产业支撑。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薄膜电池为主的光伏电池产业格局,在全国率先启动“国家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的建设;区内输变电与“电”字号产业优势突出,拥有多个领军企业和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各类变压器制造、电力输送装备、变电设备等电站建设装备制造体系。

强调科技创新驱动。高新区在其建设过程中,根据新能源装备企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扶植了一批拥有自有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鼓励其自主研发,自创专利。英利公司自主研发科技成果500余项,有十多项专利和世界上最先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成套技术,硅片、电池盒组件生产线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风电企业中的惠腾公司、国电龙源电气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各有成果。

强调区域集群化发展。区内风电产业涵盖风电叶片、整机、控制等核心设备制造产业链条,相关企业20余家,产品广泛分布在国内16个省的90个陆上和海上风场,并成功出口美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强有力的带动引擎,2010年国家高新区评价中,保定高新区综合排名在54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列23,较以前有了大幅提高。

保定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早已在国内形成优势,保定的优势在于研发和创新,这也是其希望所在,但现在国内新能源产业已经进入狼烟四起的“战国”时代,目前光伏市场供求比例是2.5∶1,形势严峻。保定新能源技术在国内虽处于领先地位,但核心技术仍在国外,因此,保定高新区需要创造更宽松自由更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2)四川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四川内江市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是国内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城市矿产即可回收再利用的废旧物资,开发城市矿产就是对废弃资源进行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再生利用的过程。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对“城市矿产”规范化的“园区式经营”,使得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成为新型“低碳产业”集群。

园区通过“回收网点――园区分拣中心――产品精深加工”路线初步实现对废旧物资的“园区式经营”;通过规范化运作“城市矿产”实现规模壮大,规范化运作“城市矿产”要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规范化运作,防止二次污染;二是坚持规模化经营,实现规模效应。

通过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园区在废塑料精深加工、危险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加工等精深加工项目提高其再生资源处理能力。园区现欲申请成为全省报废汽车定点拆解中心,与市内汽车零部件基地对接,进行汽车零部件的再造,在精深加工基础上,将初级加工向工业成品制造转化,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转型,构建“低碳产业”集群。

再生资源也有“高科技含量”的可观效益。一个形象的举例“简单切割碎化一个塑料瓶,与成功再造一个塑料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目前园区与韩国SK、德国格诺斯、美国爱瑞等大型利废集团的接洽旨在利用韩国SK集团与可口可乐公司合作的渠道效应。

内江市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模式、规划建设思路还是现实可行的,政府也是大力支持。与此同时,内江也要有前瞻意识,园区尚处起步阶段,回收体系尚未实现网络化,产业链条也需要再延伸再合理化,技术装备目前是大力引进、消化、吸收,没有自主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基础设施也都处于建设阶段。要注意设施的共享,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公共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平台的组织搭建。另外,园区在管理上要进一步规范化,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指标考核体系,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组织结构,实现行业管理规范化、高效化,切实解决单个企业“小、散、乱”的问题。

三、对我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展望

通过以上对三个代表性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的了解,本文认为,未来中国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加强政策调节,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产业集群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序进行。有效的政策工具是低碳产业集群建设的根本保障。集群内的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国家低碳经济的法规政策体系指导下,根据本集群的实际情况,出台一些扶持性财税政策和要素保障政策,支持新型低碳项目和产品;同时,也要出台一些限制性政策来制约“高碳”行为,健全奖罚政策,强化激励和约束共同作用。

第二,重视低碳关键技术的研发。主要包括低碳产品创新和低碳工艺创新:(1)低碳产品创新,即开发可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的新产品,使用后易于回收再生的产品。(2)低碳工艺创新,主要指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等技术。

第三,发挥集群优势,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与推广。集群特殊的结构和网络有着自己独特的自主创新优势。横向上,企业地理临近,可通过模仿或通过共享知识,产生协同效应,激发创新潜能,促使低碳技术的快速创新。纵向上,低碳技术可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传递和推广,由此产生技术创新的联动效应,促进技术创新;网络关系中,集群内部企业网络联系复杂,在其交流互动中容易激发技术知识的累积和交互扩散,由此形成区域创新体系,提升集群整个网络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注释:

①冯奎.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2009(10)

②吴晓波,赵文华.论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8)

参考文献:

1.潘家华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88-101

2.庄贵阳等.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学动态,2011(1):132-136

3.冯奎.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9(10):9-12

4.吴小波,赵文华.论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8):15-19

5.绍兴县印染行业协会:发挥协会作用,全力推进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EB/OL],,2011.5.31

7.保定高新区:打造“中国电谷”[EB/OL],,2011.7.1

8.商棠.保定新能源,如何保持国内领先?河北经济日报,2011.6.24

9.张明海.内江开发“城市矿产”构建“低碳产业”集群[N].四川日报,2011.7.7

10.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意义和任务[J].中国科技投资,2010(12):22-23

11.陆小成.技术预见对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作用及其路径选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2):61-65